• 沒有找到結果。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 -以勞工怠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 -以勞工怠惰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林佳和.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 -以勞工怠惰為例.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Application of Leistungsstörungsrecht in Labor Contract: Shirking of Labor as an Example.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施苡丞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1 月.

(2) 謝辭 感謝濕潤的政大,我討厭妳的陰暗、妳的雨,但喜愛妳蘊藏著蛋黃般的夕陽、 白鷺鷥成群啄食飛舞的河堤,更好的是,那麼多的學術的寶藏與可愛的人們! 感謝中文系曾守正老師、劉又銘老師教導我、鼓勵我,很幸運當您們的學生, 在早上七點半的百年樓,鳥還沒醒,鳳凰花卻先醒了,我懷念那些靜好的歲月, 賦予我無窮盡向前的力量。 感謝法律系吳瑾瑜老師堅定了我讀法律的志向,每每與您的談話總讓我感到 豁然開朗、也愉悅不已;感謝許政賢老師告訴我法律乃善良與公平的藝術(Jus est ars boni et aequi.),您對我的勉勵與讚美始終令我感激;感謝王千維老師,時常. 政 治 大 之債的著作,在我寫作論文時實質上給予極大的幫助,對此我抱持著莫大的感恩。 立 在巧遇老師的時候叨擾您,而您總是耐心地笑著解開我的疑惑,您關於研究種類. ‧ 國. 學. 感謝勞社法中心的黃程貫老師,從大學時的勞社法導論至法學德文課程,無 不感念老師細心、耐心的教學,對於老師教誨我們學習一門知識就必須「要把開. ‧. 水煮滾」等語,更謹記在心,謝謝您與口試時對於論文的指導與批評;感謝郭明 政老師以人生的體悟,提示我應如何生活,我永遠期待再到老師的茶園玩耍、品. Nat. sit. y. 味艷紅鹿子百合之美,您告訴我法律就是社會的共識,您主張將所知所學回饋予. io. er. 育養我們的國家社會,我亦銘感五內;感謝孫迺翊老師提攜我於台灣社會法與社 會政策學會工作,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也增進、磨練了我的工作能力,能夠與. n. al. Ch. i n U. v. 您共事、學習,是我在研究所最大的收穫,很開心除了工作之外也能與您談笑生. engchi. 活上的瑣事,那些細瑣的回憶也都彌足珍貴;感謝林良榮老師在大學部的勞社法 導論中以觀賞紀錄片的方式讓我理解勞動法在實務上的重要性,也開啟我對勞動 法的興趣之門。 感謝林佳和老師對我的指導,大四那年我因為課業心力交瘁,拿著一條吐司 在課間休息的時候當午餐,佳和老師見狀,拿了一顆甜甜圈給我(自己還有另一 個) ,對我說: 「午餐吃這個對身體不好啦!」在凜咧又濕冷的冬天裡,學生立刻 就被一個熱熱的甜甜圈給收買了。(笑)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我花了比預期還 要久上半年的時間方將之付梓,實在是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極大,我對這項研究 議題充滿熱情,也對於老師願意將如此重要的題目交給我感到興奮與感激,然而 學生之理解果然過於偏狹,於寫作時始終覺得力有未逮,希望您不會對最後產出 的成果感到失望。 i.

(3) 感謝父親、母親,在我貪婪於自身價值的證明時,你們時常為我擔憂,更時 常說我應該改掉杞人憂天的菩薩心態,然而我以為是因為你們對我的愛,使我得 以、必須讓其他人也感受到相同的關心;因為你們給我的愛使我能任性、能夠堅 持擇善固執;很抱歉我當了好久的米蟲,很抱歉我時常對你們沒耐心,還會不小 心臭臉,很抱歉我總是不夠好好地陪你們,雖然你們常說要作倦鳥的巢,我卻想 跟你們一起飛翔;謝謝你們讓我降生於這個家庭,我真是幸運極了。感謝弟弟, 你就是我的牧羊少年,總是帶給我許多天意,體貼我、陪伴我,與我一搭一唱, 謝謝你當我的弟弟、謝謝你當我最好的朋友,有你在真的太好了!你們對我的愛 與眷顧都是最深厚的支持,謝謝你們。 謝謝勞社法中心,能與大家一同學習與玩耍是我在研究所時期最快樂的時光,. 治 政 大 及;謝謝妤嬙學姐,作為我們最好的榜樣,對於我們各式各樣的疑惑學姐總是包 立 容著我們,笑著給予耐心解答;謝謝俊愷學長,在一起為了論文努力的過程中, 謝謝張義德學長對我們的提拔與教誨,對於學術的熱忱與理解,我們始終望塵莫. ‧ 國. 學. 常常得到學長很多的幫助,宅宅的話題也帶給我很多快樂!謝謝璟賢學姐,你是 最最溫柔的人!與你心照不宣的時刻總是特別溫暖;謝謝舒婷學姐與璧竹學姐給. ‧. 予許多指點與提醒,一起購物、討論旅遊資訊,也一起往畢業之路邁進!謝謝思 瑩,有你陪伴的日子便不再那麼枯燥乏味,課業上、律訓時,甚至是在手機遊戲. y. Nat. sit. 中,都承蒙你許多的照顧!謝謝振德,開車帶我們出去玩,一起喝酒打牌亂聊天. al. er. io. 的時刻,真真特別輕鬆與開心;謝謝秉恒,鎮守中心的大師兄在我寫論文卡關時,. n. 負責在我崩潰的時候鼓勵我!也給予我許多珍貴的建議與方向!最後也謝謝學. Ch. i n U. v. 弟妹姿妤、承鑫、國耀、仁偉與乃翊,擔任勞社法中心的小幫手!勞社法中心像. engchi. 是一個大家庭,溫馨也讓人安心!. 法律理應是真理與善意的結晶,學術亦然;在學習法律的路上,對於社會現 實時常感到挫折、灰心,因緣際會下協助幾件案子的推進,看到當事人因為我的 參與而不再忐忑、看到他們如其所願的笑容,都使我重新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力量, 並對此感到寬慰,縱使前路那樣險惡,或許都能憑藉一己之力找到一抹微光,那 樣或許就非常值得了。 感謝相信我、幫助我、鼓勵我、愛護我的每個人,願永遠抱持希望、永遠樂 觀,慎獨拙樸、銘記在心。 ──2017 年 2 月記於北投家中。. ii.

(4) 摘要 在勞動契約履行過程中,勞工發生勞務給付怠惰時,雇主通常僅以解僱為處 理手段,實務上對此亦僅周旋於「解僱是否合法」的問題,不論是以勞動基準法 第 11 條第 5 款,或者以同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為解僱事由,均係解僱的判斷 範圍,然而勞工怠惰的情形,卻往往伴隨著其給付有所瑕疵,對此,本文認為有 研加討論的必要,應以「給付」為論述基礎,進一步研究勞務之給付障礙。 參酌德國學者 Kerstin Tillmanns 以「功能給付」的概念出發,將勞務的給付 障礙區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對於契約功能之履行影響最大的未給付,影響程度. 政 治 大. 次之的獨立的部分不良給付(未給付+不良給付)、部分給付(未給付+符合債 之本旨的給付) 、完全的不良給付(不良給付+不良給付) ,以及完整的部分不良. 立. 給付(不良給付+符合債之本旨的給付),理論上,對於契約功能之履行干擾最. ‧ 國. 學. 為劇烈之未給付,僅於發生最少的次數時,便因其使契約功能無法履行,雇主得 以此為由向勞工行使解僱權;相對地,若勞工給付者僅係對於契約功能之干擾影. ‧. 響最小的完整的部分不良給付,則雇主須要容忍其發生的次數必須最高,必須待 其給付障礙之事實「累積」至使契約功能不能達成之情節重大程度始可。. y. Nat. sit. 落實於我國法治制度之下,本文認為應以上開給付障礙類型化之理論,精緻. al. er. io. 化解僱事由之判斷,細言之,對於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情節重大」 ,. n. v i n Ch 意,因此若能將勞工債務不履行之個別事實抽出,並以功能給付概念理論,依據 engchi U. 觀諸我國學說及實務並未提出具體的判斷基準,如此將導致該條文的適用淪為恣. 其行為是否適於契約功能之履行,將各個債務不履行事實係屬何種給付障礙類型 加以定性,並累積所有的給付障礙事實,在一定的期間或成果數量內判斷勞工債 務不履行之次數,是否使雇主之契約功能無法履行,若是,則達於該條文所指稱 之「情節重大」程度,雇主得以之為解僱事由;若否,則雇主自不得以該條文為 解僱事由,終止勞動契約,雇主僅能向勞工主張民法上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而 已。本文認為,藉此方得使解僱事由之判斷不再恣意,並落實勞工之權利保障。. 關鍵字:勞工怠惰、給付障礙法、情節重大、不能勝任、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 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一項、 問題意識:勞工怠惰作為契約終止事由?……………………………..1 第二項、 研究動機:三個問題………………………………………………………………..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5. 第二章、. 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7. 第一節、 雇主契約終止權之規定(第 11 及第 12 條)……………………………………..7 第一項、 解僱權法理─解僱最後手段性...………………...…………………………..7. 政 治 大 第二項、 解僱事由...………………………………………………………………………………12 立 第一款、 勞基法第 11 條各款............................................................12 ‧. ‧ 國. 學. 第二款、 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13 第二節、 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的具體內涵...................................................17 第一項、 實務見解.....................................................................................17.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款、 客觀說.................................................................................17 第二款、 兼採主觀說.........................................................................18 第一目、 意涵.............................................................................18 第二目、 適用的案例類型.........................................................20 1. 僅成立客觀不能勝任之事實......................................20 2. 同時成立主觀及客觀不能勝任之事實......................21 3. 僅成立主觀不能勝任之事實......................................22 4. 不成立不能勝任之事實..............................................24 第三目、 與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僅係程度上之區別............25 第三款、 未明示採主客觀說.............................................................27.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項、 學說見解.....................................................................................27 第三項、 本文見解.....................................................................................31 第三節、 小結:我國法之論述顯有不足........................................................37. 第三章、. 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之特殊性.............................41. 第一節、前言...................................................................................................41 第二節、與承攬契約的界線...........................................................................41 第一項、 我國學者及實務見解.................................................................42 i.

(7) 第二項、 「成果」的標準.........................................................................44 第一款、 在過去文獻的建議.............................................................44 第二款、 成果與契約當事人的利益.................................................46 第一目、 債權人的利益....................................................... .....47 第二目、 債務人的利益............................................................50 第三節、勞動契約中強烈的成果關係...........................................................51 第一項、 時間或成果相關的勞動契約.....................................................53 第二項、 勞動與承攬契約類似要素的結合.............................................54 第一款、 總體待遇的成果從屬性.....................................................56 第二款、 部份待遇的成果從屬性.....................................................58 第一目、 總體工資之決定.........................................................59 第二目、 成果風險的程度及控制.............................................60 1. 成果到達的義務?...........................................................60 2. 工資危險的限制...............................................................61. 政 治 大 3. 徒勞地花費自己的勞動力...............................................62 立成果從屬性的界線.....................................................63 第三目、. ‧ 國. ‧. 第四章、. 學. 第三款、 成果不發生的法律效果.....................................................65 第四節、小結:應區分時間或成果相關的勞動契約....................................67. 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給付內容之確定.................69.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一節、 契約當事人確定給付內容...................................................................69 第一項、 雙方當事人確定.................................................................................69 第二項、 單方當事人確定.................................................................................72 第一款、 勞工的給付具體化權限(Leistungskonkretisierungsbefugnis)....73 第二款、 雇主的指示權.............................................................................74 第三項、 小結.....................................................................................................76 第二節、 法律確定給付內容...............................................................................77 第一項、 「中等品質」的勞務給付義務?.............................................78.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款、 勞務給付是否種類之債?.................................................78 第一目、 學說見解.....................................................................79 第二目、 本文見解.....................................................................80 第二款、 中等品質之判斷.................................................................83 第二項、 未來法對於給付具體化權利的法律限制.................................86 第三節、 經由解釋方法調查給付內容...............................................................89 第一項、 解釋的理論.................................................................................89. ii.

(8) 第二項、. 給付承諾(Leistungsversprechen)與給付能力(Leistungs-. vermögen).................................................... ..............................................90 第一款、 個人的給付能力與規範性(normative)解釋......................90 第二款、 給付承諾與給付能力之使用.............................................93 第三款、 以通常情形作為解釋基準.................................................95 第三項、 本文見解.....................................................................................96 第四節、 小結:勞務給付須符合事實上種類特徵之中等品質........................97. 第五章、. 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之履行與法律效果..............99. 第一節、 前言.......................................................................................................99 第二節、 完整的未給付與完整的不良給付.....................................................100 第一項、 以行為特徵作為區別方法.......................................................100 第二項、 功能給付的概念(funktionaler Teilleistungsbegriff)..................103. 政 治 大 第三項、 以功能給付作為區別方法.......................................................104 立 第三節、 部分的未給付與部分的不良給付.....................................................107. 給付的可分性(Teilbarkeit)........................................................108 勞務的可分性...........................................................................110 給付功能的決定性...................................................................110. ‧. ‧ 國. 學. 第一項、 第二項、 第一款、.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二款、 時間相關與成果相關勞動契約的可分性...............................111 第一目、 時間相關勞動契約的可分性...........................................111 第二目、 成果相關勞動契約的可分性...........................................114 第三項、 部分不良給付(Teilschlechtleistung).........................................115 第四節、 法律效果............................................................................................117 第五節、 小結:以功能給付概念類型化給付障礙.........................................120. 第六章、. Ch. engchi. i n U. v. 我國法之檢討...............................................................124. 第一節、 給付障礙類型與情節重大解僱事由之關聯.......................................124 第二節、 勞工怠惰之重新定性...........................................................................129 第一項、 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及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再詮釋....129 第二項、 勞工怠惰...................................................................................132 第三節、 勞工怠惰的法律效果...........................................................................133 第一項、 德國法上的法律效果...............................................................133 第二項、 我國法上的法律效果...............................................................138 第一款、 工資扣減?.......................................................................142 第二款、 其他懲戒手段...................................................................143 第三項、 參考:德國法變更終止制度(Änderungskündigung)...............144 iii.

(9) 第四節、 判決評釋..............................................................................................146 第一項、 案例一:最高法院 86 年台上字第 82 號民事判決...............147 第一款、 案例事實...........................................................................147 第二款、 法院判決...........................................................................147 第三款、 本文評釋:未達情節重大之未給付................................147 第二項、 案例二: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103 年勞上字第 31 號 民事判決.........................................................................................149 第一款、 案例事實...........................................................................149 第二款、 法院判決...........................................................................150 第三款、 本文評釋:達於情節重大之獨立的部分不良給付........151 第三項、 案例三: 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勞上字第 85 號民事判決....153 第一款、 案例事實...........................................................................153 第二款、 法院判決...........................................................................153 第三款、 本文評釋:未達情節重大之部分給付............................154. 政 治 大 第四項、 案例四: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7 年勞上字第 9 號 立 民事判決.........................................................................................156 ‧. ‧ 國. 案例事實...........................................................................156 法院判決...........................................................................156 本文評釋:未達情節重大之完全的不良給付................156. 學.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五項、 案例五: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勞上字第 4 號民事判決........159 第一款、 案例事實...........................................................................159 第二款、 法院判決...........................................................................159 第三款、 本文評釋:未達情節重大之完整的部分不良給付..........160 第五節、 小結:給付障礙於勞動契約之適用....................................................162. 第七章、. Ch. engchi. i n U. v. 結論..............................................................................164. 參考文獻. iv.

(10)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項、問題意識:勞工怠惰作為契約終止事由? 本文中所謂勞工「怠惰」,係指主觀上勞工有可歸責之事由,客觀上勞工之 給付不完全而致怠忽之情形,事實表現上可能為消極未提供(符合債之本旨的) 勞務,或積極從事與工作無關的其他事務均屬之,惟本文中所謂消極未提供勞務, 並不含勞資爭議手段中勞工的怠工行為(slowdown),合先敘明。. 政 治 大. 本文欲以幾則新聞為首,提示勞工怠惰的問題在我國實務上之重要性:有僅. 立. 僅指出怠惰之案例事實者, 「好悠閒?救生員竟入池與童玩水、躺椅子上滑手機」 ,. ‧ 國. 1; 「女役政公僕被爆料. 學. 受僱於鎮立游泳池之救生員於上班時間躺在椅子上滑手機,甚至下水與孩童玩樂 上班睡覺、看色情網站」 ,內政部役政署女科員,被週刊. ‧. 爆料上班看色情網站,並經常在署長室看報紙、看電視、睡覺23; 「上班睡覺+看 電視 住戶控保全『不巡邏』失職」,社區大樓保全上班時把監視器保全系統螢. sit. y. Nat. 幕拿來看電視;不巡邏,時常躺在椅子上睡覺或翹腳與其他人聊天,或是外出沒. io. 好,保全公司亦允諾展開調查4。. al. er. 關門,也沒收掛號包裹,怠忽職守,未盡大樓保全之義務,住戶頭疼不知如何是. n. v i n Ch 有遭到雇主懲處者,「高鐵出包連連! 控制員被爆上班睡覺」,高鐵車站控 engchi U 制員及設施監控員在上班時竟然睡著,高鐵公司表示,已約談兩名員工,他們確 實有睡覺,但兩人皆表示是因身體不適,稍微閉上眼睛休息,且工作需要 5 到 10. 1. 參: 「好悠閒?救生員竟入池與童玩水、躺椅子上滑手機」,張晃旼、洪淑珠,三立新聞網, 2016 年 8 月 10 日,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72076%E5%A5%BD%E5%84%AA%E9%96%92%EF%BC%9F%E6%95%91%E7%94%9F%E5%93%A1%E7%AB%9 F%E5%85%A5%E6%B1%A0%E8%88%87%E7%AB%A5%E7%8E%A9%E6%B0%B4%E3%80%81%E8%BA% BA%E6%A4%85%E5%AD%90%E4%B8%8A%E6%BB%91%E6%89%8B%E6%A9%9F(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 2 參: 「女役政公僕被爆料 上班睡覺、看色情網站」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自由時報新聞網, 2016 年 8 月 16 日,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113967(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3 另有許多新聞報導涉及公務員給付怠惰之情形,惟並非本文所針對適用勞基法之「勞工」怠 惰,因此不多贅述。 4 參: 「上班睡覺+看電視 住戶控保全『不巡邏』失職」 ,王百櫻,TVBS 新聞網,2016 年 6 月 23 日,http://news.tvbs.com.tw/life/660422(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1.

(11) 第一章、緒論. 分鐘執行任務聯繫,不可能久睡耽誤到執行勤務,兩人現已懲處5。 有遭到雇主解僱,法院並判決解僱合法者, 「打混摸魚被解雇 男子提告討薪 敗訴」,在空廚公司任職的勞工,被公司以經常摸魚打混、遲到、曠職、考績列 D 等事由解僱,勞工以經常搬運重物造成職業傷害,必須就醫才請假,卻遭公司 以不能勝任工作解僱,法院判決雇主解僱合法有效6; 「上班睡覺滑手機 遭解雇」 , 在垃圾焚化場擔任操作員的勞工,雇主以其上班時滑手機、睡覺、離開中控室、 曠職等因素,予以解僱,兩人請求雇主給付資遣費,但法官查出兩人確未遵循公 司賦予的職責,判決兩人違反勞動契約、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解僱合法7。 勞工於上班時「偷懶」 、 「摸魚」的案例屢見不鮮,法律實務上應如何評價, 雇主能否以此為由終止勞動契約,除了解僱之外是否尚有其他權利可供其行使,. 政 治 大. 所依據之請求權基礎又係為何;與勞工工作權之保障又應如何折衝,係本論文的. 立. 研究重點。. ‧ 國. 學. 第二項、研究動機:三個問題. ‧. 勞動契約係我國民法第 482 條以下所稱「僱傭契約」之下位概念8,勞動契 約之簽訂須符合我國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之規範,此乃關於勞動關係之最. Nat. sit. y. 低限度的保障;若無相關規範再回歸民法僱傭一節的規定。觀諸勞基法及民法僱. io. er. 傭契約之規定,似乎並無針對勞務給付義務訂定特別之債務不履行規定,故若勞 務給付發生給付遲延、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之情形,似乎僅能回歸民法債編總. n. al. Ch. i n U. v. 則之一般性規定;相較於此,民法第 490 條以下對於承攬契約則有較為詳細的規. engchi. 定,從第 492 條瑕疵擔保到第 502 條完成之遲延均有特別規範可供援用。. 5. 參: 「高鐵出包連連! 控制員被爆上班睡覺」,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自由時報新聞網,2014 年 7 月 28 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57902(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6 參: 「打混摸魚被解雇 男子提告討薪敗訴」 ,鄭淑婷,自由時報新聞網,2016 年 5 月 27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10688(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摸魚打混被解雇 訴訟難討公道」 ,呂開瑞,聯合報,2016 年 5 月 27 日, http://udn.com/news/story/2/1722902%E6%91%B8%E9%AD%9A%E6%89%93%E6%B7%B7%E8%A2%AB%E8%A7%A3%E9%9B%87%E8%A8%B4%E8%A8%9F%E9%9B%A3%E8%A8%8E%E5%85%AC%E9%81%93(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7 參: 「上班打瞌睡滑手機 焚化廠員工遭解雇」,許淑惠,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網,2016 年 8 月 12 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811/926624/,(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上班睡覺滑手機 遭解雇」 ,白錫鏗,聯合影音網,2016 年 8 月 12 日, https://video.udn.com/news/540908(最後瀏覽日 2016 年 9 月 1 日) 。 8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57。 2.

(12)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如此之規定,當然係因僱傭契約與承攬契約有本質上的顯著不同,僱傭契約 依民法第 482 條係指「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之期限內為他方服勞務, 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給付義務之重點在於「勞務」本身;而承攬契約則依民 法第 490 條規定係指「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 成給付報酬之契約」,強調以勞務為手段、以工作成果為目的。在此脈絡下,民 法債編各論對於承攬契約規定有「承攬人之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乃當然之理;惟 若如上所述,是否代表僱傭契約之履行即完全不需要考慮「給付之結果」,僅需 考慮「提供之過程(即勞務)」呢?而這樣的論述之下,是否代表給付結果對於 判斷契約之債的履行完全不重要,勞務「品質」的認定因牽涉給付結果,故也非 勞動契約所應重視的因素?若認為仍須在一定程度內要求勞務給付之結果,又應 如何在我國民法目前未對於勞務給付瑕疵予以特別規定之架構中,選擇適當之請. 政 治 大. 求權基礎?則係本文欲嘗試探討之問題。. 立. 特別值得細究者為「勞工怠惰」的行為,即實務判決上所稱勞工主觀上「能. ‧ 國. 學. 為而不為」的情形者屬之,本文認為更精確的意義應係「勞工有給付勞務,但其 給付品質有待討論、是否有達成契約預定目的仍有疑問」的案例類型,其主觀上. ‧. 有可歸責事由、怠忽之情形,客觀上則有給付不完全的情事。在我國目前勞基法 的規範框架之下,勞工怠惰所引發之爭議問題主要集中在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Nat. sit. y. 5 款及同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的認定。按本法第 11 條第 5 款規定「勞工對於. io. er. 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 ,雇主得依第 16 條的規定預告後終止勞動契約,並 依第 17 條發給資遣費;惟同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係規定「違反勞動契約或工. n. al. Ch. i n U. v. 作規則情節重大者」 ,雇主得在知悉後 30 日的除斥期間內,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 engchi. 約,並依第 18 條雇主無發給資遣費之義務。對於此二者之界線究竟為何,而所 謂勞工怠惰又應坐落於何種規範內涵之下,則是學說與實務上主要爭論的焦點。 除此之外,更值得探討的是:民法中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既係以債務人之「給 付」為規範基礎,在勞基法中探究勞工有債務不履行情形時,本文認為亦應以勞 工之「給付」為論述核心,是以,關於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勞工違反勞 動契約情節重大之解僱事由的判斷,自不得脫離「給付」的概念。惟我國實務上 在操作該條文時,往往僅概括地羅列出勞工債務不履行之事由,接著便直接以解 僱是否合法作結,恐有過於恣意之嫌,因此筆者欲找出一較為細緻之步驟,將勞 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解僱事由的處理能夠更加明確。因此,本文認為,首 先須回歸契約中之給付概念,亦即,首應判別者係勞動契約究竟與其他契約有何 特殊之處?為何須將其債務不履行的問題特別論述?經細究可知勞動契約具有 3.

(13) 第一章、緒論. 不可忽略的成果因素,也因此其與承攬契約之間的界限方有模糊之處;接著便可 進入討論在如此特別的勞動契約關係下,其給付的概念究應如何定義?亦即,勞 動契約之給付概念應如何確定?當事人必須在契約締結當時確定給付內容,又或 者在契約進行期間亦有調整之可能,勞工又應如何在其履行給付之過程中,體現 前述勞動契約不可忽視的果因素?於釐清勞動契約之「給付」概念之後,最後方 得類型化其債務不履行的樣態,並以之作為「情節重大」程度之判斷標準。是以, 若能從根本上釐清勞動契約的給付概念,即能對不完全給付的勞務給予正確之評 價,勞工「怠惰」或「不能勝任」等法律界線適用模糊的問題,乃至於重新定位 其規範內涵與法律效果的爭議,自能迎刃而解,綜上所言,有問題者係:若係有 瑕疵之勞務給付應如何評價?或者更精確地提出疑問:究竟何謂勞動契約中所指 涉的「給付」?細言之,應循序解決的問題有三:勞動契約之特殊性為何?勞動. 政 治 大. 契約給付內容應如何確定?何謂勞動契約之履行?. 立. 研究目的與方法. 學. ‧ 國. 第二節、. 本文於希望從勞動契約的特殊性出發,以勞工怠惰行為切入,探討勞務給付. ‧. 中不完全給付的問題,並且重新詮釋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勞工違反勞 動契約情節重大」之解僱事由規定,我國學者甚少對此議題從「給付」角度切入. y. Nat. sit. 者,縱有觸及也僅係較為片段的論述,因此,筆者觀諸德國學者 Kerstin Tillmanns. al. er. io. 之著作《Strukturfragen des Dienstvertrages》,實係探討本議題最為詳盡之書籍,. n. 其自民法契約出發解釋勞務給付,並提出以功能給付的概念,判斷勞動契約中給. Ch. i n U. v. 付障礙的問題,不但與筆者之見解相近,亦係本議題所論述最為完整、詳細的著. engchi. 作,堪值我國參考,是以本文係以該書為研究參考重心,期盼參照德國法上之理 論,試圖理解勞動契約中「給付」的概念,再以德國民法典對於勞工怠惰可能有 之法律效果,為我國實務判決目前屢屢出現錯誤、不周全的勞工怠惰案例找到適 當的體系定位及處理方式。 而本文擬採取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詳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為期了解目前實務及學說對於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勞工違反勞動契 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之解僱事由,以及同法第 11 條第 5 款勞工不能勝任工作 之解釋與適用情形,本文認為應著重於現有資料文獻的蒐集,尤其應觸及民法與 勞動法此二領域的相關論著而不可偏廢,如專書、期刊論文、研討會資料及法院 4.

(14)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判決等,逐一仔細檢視並整理現行的問題,嘗試從中抽絲剝繭、釐清分析,或可 稍微對本文之研究目的有所幫助。 二、比較研究法: 本文所欲研究的主要目的來源係德國法中給付障礙法的相關規範,因此對於 德國法之文獻與民法典規定,當然係本文的主要參考對象。透過德國法與我國法 之比較研究,借鑑於德國,望能以其給付障礙法之概念解決我國目前對於勞工不 能勝任工作之適用疑義。 綜上,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細究勞工怠惰行為的定義及法律效果,並嘗試以 德國給付障礙法的概念重新詮釋勞動契約之給付內容,以現有文獻之分析,至德 文著作之爬梳與比較、整理,期能使我國法對於此問題的理解,盡有微薄之力。.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範圍與架構 立. 本文所觸及的勞動契約給付概念乃係抽象又相當上位的概念,再加上德國法 的旁徵博引,將使本文的內容更為龐雜。就我國法而言,我國民法中將債務不履. ‧. 行區分為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與給付遲延三種類型,而我國實務及學說上對於. y. Nat. 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不能勝任工作的討論,又區分為主觀不能勝任及客觀不能. sit. 勝任的類型;更遑論德國給付障礙法無邊無際的參考文獻,將給付障礙區分為未. n. al. 在此三大類型之下,又有為數眾多的案例典型。. Ch. engchi. er. io. 給付(Nichtleistung)、不良給付(Schlechtleistung)與部分給付(Teilleistung)的類型,而. i n U. v. 關此,可以見得本文所參酌的議題之浩繁,為免顧此失彼,本文決定於釐清 給付之內涵後,將主要的討論限縮於勞工怠惰行為的法律效果,即我國民法中勞 務不完全給付的型態。因怠惰行為乃係我國法目前實務定性紛亂的案例類型,也 是我國勞基法第 11 條及第 12 條間界線最為模糊的案例類型,本文認為若能將 其條分縷析,其餘的問題便能較為輕鬆地融會貫通。因此決定在本文的中後段, 將案例事實聚焦於勞工怠惰,析辨其事實,並試圖在德國給付障礙法中找到最適 切之法律效果。本文之架構初步析論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論述本文之研究背景、動機、目的、方法等,劃定 本文主要研究範圍及架構。 第二章為「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主要探討的 勞工怠惰類型,在我國實務上被歸類為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之「不能勝任工作」 5.

(15) 第一章、緒論. 的範圍,在勞動法的架構中,其上位概念為雇主對於勞動契約之單方終止權,本 章以我國法對於雇主解僱權之相關規範為首,論述解僱權之法理-解僱最後手段 性原則,以及勞基法第 11 條及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之解僱事由;接著再聚焦於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之具體內涵,從實務以及學說之觀點分析其所 採取之見解。 第三章為「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之特殊性」 :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的 勞工怠惰類型,在勞動法的架構中其上位概念為勞動契約,因此在進入案例焦點 之前,計畫在此章節先論述勞動契約的特殊性,即勞務給付與結果不可分離,並 闡釋勞動契約與承攬契約的不同之處,以及其區分實益。 第四章為「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給付內容之確定」 :勞動契約係以「勞. 政 治 大 法上得由當事人確定,包含勞工給付的具體化權限以及雇主的指示權;由法律確 立 定給付內容,則需要探討勞務給付可否視為種類之債,適用種類之債的中等品質 務」為主給付義務,要判斷其債務不履行之情形,自應先確定勞務給付內容,方. ‧ 國. 學. 規定;若上述均無法明確判斷勞務內容,則須回歸對契約之客觀解釋確定之。. ‧. 第五章為「德國理論的參考:勞動契約之履行與法律效果」:參酌前述之判 斷,將之適用於德國民法典中債務不履行的法律效果,區分為符合債之本旨的履. sit. y. Nat. 行、不良履行與未履行,若再加上部分給付之要素,則可能再細分為六種以上之. io. er. 組合情形。關於勞務之部分給付,即應先理解給付可分性的概念,以及其在時間 相關與成果相關的勞動契約中,應如何分割其給付,與部分不良給付之內涵。. al. n. v i n C:以前揭之德國給付障礙理論為依據,重新釐清 第六章為「我國法之檢討」 hengchi U 何謂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所稱之「情節重大」,再將之與勞基法第 11 條 第 5 款之區別重新論述,並定性勞工怠惰的案例在我國法中之適用,接著再以德 國法中勞工怠惰之法律效果為比較基礎,探尋我國法上(包含民法及勞基法)勞 工怠惰應適用之法律效果,重新解構、細緻化勞工怠惰之處理,最後再以判決評 釋之方式,操作訴訟中得行使之請求權基礎,作為我國實務上未來得以運作之參 考。 第七章為「結論」:綜合前述,以較為扼要的表達方式,再次闡釋本文的論 述、思考過程,並期盼關於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所稱之「情節重大」 ,在 實務上能夠因本文而有更為精確的操作;關於勞工怠惰的適用爭議,亦能夠因本 文而釐清。 6.

(16)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第一節、雇主之契約終止權之規定(第 11 條及第 12 條) 勞動契約的終止,係使繼續性債之關係消滅的制度,而我國勞動基準法(下 稱勞基法)中以終止權行使之人為雇主或勞工又有分類,在目前的規範框架下, 勞工怠惰所引發之爭議問題主要集中在同法第 11 條第 5 款及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的認定,是故,在勞動契約終止的議題上,本文僅僅聚焦以第 11 條及第 12 條 由雇主行使之契約終止權為論述。 按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規定「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雇主. 政 治 大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係規定「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雇主得在知 立 得依第 16 條的規定預告後終止勞動契約,並依第 17 條發給資遣費;惟同法第. ‧ 國. 學. 悉後 30 日的除斥期間內,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並依第 18 條雇主無發給資遣 費之義務。對於此二者之界線究竟為何,而所謂勞工怠惰又應在何種規範內涵之 下,則有待討論。因此,本文欲以解僱最後手段性與第 11 條及第 12 條的概述為. ‧. 基礎,進一步分析國內學者與實務對於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的具體指稱,以下. al. er. io. 第一項、解僱權法理-解僱最後手段性. sit. y. Nat. 詳述之:. n. v i n Ch 雇主單方之契約終止權,或稱解僱權,固係其契約自由的表現方式之一,然 engchi U 而,解僱將使勞工喪失其收入來源,其生活基礎亦將失所附麗,對勞工之權益影 響重大,依據我國憲法第 15 條保障工作權之規定,在可以期待雇主為其他較輕 微手段的情形下,應以解僱為最後行使之手段。勞基法雖未明文規定解僱最後手 段性原則,然而學界通說與實務多數見解,似乎均肯認以該原則作為檢視雇主解 僱勞工合法性之要件之一,學者林更盛從德國法的歷史脈絡以觀,將廣義比例原 則下的必要性原則,推導出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1,於 1978 年德國聯邦法院判決 中指出「作為最後手段之終結性的勞動契約終止,不論其解僱事由為何,為通常 或是非常終止,僅當另無其他(包括變更勞動條件)繼續僱用勞工之可能時,方 屬正當」,並依據德國民法典第 242 條誠信原則,在個案中操作解僱最後手段性. 1. 我國實務中,台北地方法院 89 年重勞訴字第 14 號判決與 91 年勞訴字 233 號判決亦採此說。 7.

(17)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原則2,當解僱不合於最後手段原則時,應認其無效。 細觀之,勞基法第 11 條第 4 款「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 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學者黃程貫認為其中「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之用語, 即為最後手段原則之體現,並認為應將之作為契約終止之共通原則、共同原則3, 學者吳姿慧亦指出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可以「從第 11 條第 4 款及勞動契約之社 會性本質推導」4,換言之,學者認為第 11 條第 4 款係勞基法對於解僱最後手段 性原則的規定,並因其乃契約終止之共通原則,自應於各契約終止案例中均有該 原則之適用。在現行法下對於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適用於契約終止的情形,學者 林更盛於較早期的文章中提及,其認為較好的解釋方式應該是:第 11 條各款, 從法律效果以觀,係與第 4 款相同處理,應可認為二者間所規範的事實有相似. 政 治 大. 性,自得類推適用第 4 款之規定;對於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立法者既對其與第 11 條第 4 款為不同處理,因此應認二者間事實上無類似性,自無法類推適用,. 立. 僅能藉由目的性擴張解釋第 11 條第 4 款適用解僱最後手段性5。. ‧ 國. 學. 本文認為,若欲將最後解僱手段性原則,適用於勞基法第 11 條各款與第 12 條 1 項各款,實無須如此大費周章,從憲法第 15 條保障工作權的規定,以及勞. ‧. 基法第 1 條第 1 項所揭示保障勞工權益之立法目的以觀,解僱勞工不但將使其喪. y. Nat. 失收入來源,其生活基礎亦恐將失所附麗,係對其工作權最為嚴厲的侵害;復從. sit. 民法上契約觀點視之,原則上締約時契約當事人當然係以維持契約、雙方完全履. al. er. io. 行契約義務為真意,是以,終止契約亦係債務不履行之最嚴格手段,當事人無法. n. v i n Ch 勞動力以達成其契約目的,勞工亦無法以其勞動力換得報酬,因此雇主解僱權之 engchi U 行使必然係對於雙方之權利侵害最為嚴重之契約手段,基於比例原則之必要性與. 繼續進行契約,締約時的協商成本也將付之一炬,易言之,雇主無法利用勞工之. 勞工保護之觀點,將解僱權視為用盡一切方法仍未改善之不得已手段,係屬當然。 解釋方法上,本文認為由於當事人地位之不對等,再加上契約自由必須在社會國 原則(Sozialstaatsprinzip)與弱勢保護之下做出折衷,奧地利學者 Brigitta Lurger 指 出勞動契約具有重要的社會連帶(vertragliche Solidarität)特質,國家應該介入私法 關係以調和當事人間權利之分配6,因此可以從憲法第 15 條工作權之規定出發, 2. 林更盛,勞動法案例研究(二),五南出版,2011 年 7 月,頁 301。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6。 4 吳姿慧,勞工確不能勝任工作與解雇最後手段性原則/台中地院九八勞訴二四,台灣法學雜 誌 138 期,2009 年 10 月,頁 232。 5 林更盛,論廣義比例原則在解雇法上之適用,中原財經法學第 5 期,2000 年 7 月,頁 86 至 87。 6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年,頁 120、 8 3.

(18)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推導出解僱最後手段性,並以民法第 148 條第 2 項誠信原則為基本權第三人效 力之切入點7,將之作為個案上契約終止權之合法性判斷要件之一8,換句話說, 本文認為勞基法第 11 條第 4 款當然係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於我國法上之體現, 然而,於其他解僱權行使之情形,實無須圍繞著該條文,以類推適用、目的性擴 張解釋等方法迂迴適用於個案之中,本文認為,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應係雇主解 僱權行使之一般性原則,於雇主行使單方契約終止權時,應以該原則檢視其行使 之合法性:若符合解僱最後手段,自係解僱合法;反之,若不符該原則,即應認 為解僱不合法而無效。 我國司法實務上多數見解亦肯認於判斷雇主之解僱是否合法時,應適用該原 則,臺灣高等法院 94 年重勞上字第 1 號判決中指出: 「解僱勞工是萬不得已,必. 政 治 大. 須係已無其他可為懲罰後之最後手段,此亦為我實務見解之通說,故雇主解僱勞 工應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依此,在解釋雇主是否具備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立. 12 條解僱勞工之權限時,亦應本此意旨而為解釋,應無疑義。」肯認雇主以勞基. ‧ 國. 學. 法第 11 條或第 12 條解僱勞工時,均應以其為最後行使之手段,以保障勞工之權 益。細言之,所謂「最後行使之手段」,係指雇主應「於其使用勞動基準法所賦. ‧. 予保護之各種手段後,仍無法改善情況時」9,始得終止勞動契約,例如以工作規 則中的懲戒為優先10,或組織內之調職與再教育11,避免使勞動契約終止,以保. Nat. sit. y. 障勞工之工作權。. al. er. io. 另外,有實務見解認為雇主既已明確告知勞工有不能勝任工作之情形,並給. n. v i n Ch 客觀上應已難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之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應認並未違 engchi U 反『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 ,亦即,只要雇主明確告知勞工不能勝任之事實, 予充分期間調整工作情形,「便應認已以其他方式為手段,仍無法改善,故本件 12. 129 至 131。 7 相同見解:呂榮海,勞動法法源及其適用關係之研究,蔚理法律,2002 年 2 月,頁 99。 8 學者林更盛近期著作中應認已改採與本文相同見解,認為在解釋方法上,以憲法工作權保 障、勞基法之立法目的為基礎,透過民法誠信原則引入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即可。參:林更 盛,勞動基準法第十一條第五款與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最高法院 96 年台上字第 2630 號判 決,收錄於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勞動法研究中心主編,勞動法精選判決評釋(頁 152 至 159) ,元 照出版,2013 年 9 月,頁 155。 9 相關實務見解參: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391 號判決、96 年台上字第 2630 號判決、98 年台 上字第 1088 號判決、101 年台上字第 1546 號判決、104 年度台上字第 1294 號判決、103 年度 台上字第 1116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04 年重勞上字第 14 號判決、104 年勞上易字第 119 號 判決、104 年勞上字第 126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8 年勞上字第 24 號判決等。 10 參:臺灣高等法院 92 年重勞上字第 5 號判決。 11 參:臺北地方法院 97 年勞訴字第 79 號判決、99 年勞訴字第 225 號判決。 12 參: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3 年勞上字第 31 號判決。 9.

(19)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並給予期間調整工作情形,便應認為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本文認為此係對於解 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之誤解,依照上述實務見解,具體操作該原則之手段應係工作 規則中之懲戒處分、調職、再訓練,易言之,其共通點係強調雇主應有積極主動 之行為,協助勞工改善其工作情況,以避免解僱之行使13,學者邱駿彥亦指出必 須要有「非採取解僱勞工否則無法克服經營困難的客觀需要存在」,作為解僱合 法性之認定基準,具體而言,雇主於解僱勞工之前必須要有「避免解僱之合理措 施」,例如停止僱用臨時工、停止招募新人,甚至徵求自願提早退休人員等方式 14;但是告知勞工不能勝任工作之事實、給予期間調整工作,則並非上述手段之. 一,雇主於終止勞動契約前所行使者並非「使用勞動基準法所賦予保護之各種手 段」,自不能以此認為已符合解僱之最後手段,該實務見解似應再加以斟酌。. 政 治 大. 多數學說15及實務見解認為,第 11 條及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形均應適用 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已如前述,然而,少數判決持不同見解16,臺灣高等法院 99. 立. 年勞上字第 29 號判決17及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勞上字第 4 號判決18即否定將解. ‧ 國. 學. 僱最後手段性原則適用於第 11 條第 5 款,其認為以文義解釋觀之, 「明顯可見第 5 款之要件,未如第 4 款定有『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之情形,自應與第 4 款. ‧. 為不同之解釋,即不得據『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為雇主依第 5 款規定行使終 止權之限制。」又,第 12 條之懲戒解僱應與第 11 條之資遣解僱有所區別,「懲. Nat. sit. y. 戒解雇(僱)19乃雇主最嚴重之懲戒手段,應符合解雇(僱)之最後手段性原則,. io. er. 惟資遣解雇(僱)則未必當然。」是以可知,判決見解認為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不得適用於第 11 條各款,但是在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形,則可以適用;退步. n. al. Ch. i n U. v. 言之,其指出縱使承認第 11 條第 5 款有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之適用, 「因上訴人. engchi. 係選擇依有給予預告工資與資遣費之勞動基準法第 11 條第 5 款終止兩造間之勞. 13. 學者 Viktoria Bornhagen 提到,對於雇主應行使再訓練等解僱最後手段性的要求,應有合理的 過渡期間規定作為可忍受性審查基準。詳參:Viktoria Bornhagen ,Die Zumutbarkeit als Rechtsgedanke im Arbeitsrecht, 1999, S.66 f. 14 邱駿彥,預告終止契約在勞動法規範上之評析,台灣勞工雙月刊第 16 期,2008 年 11 月,頁 26 至 27。 15 除前述學者外,學者徐婉寧雖未敘述其立論基礎,然其亦持相同見解,認為勞基法第 11 條 第 5 款應適用解僱最後手性原則。參:徐婉寧,民法第四八七條受領遲延之要件--以雇主違 法解僱為中心,兼評最高法院一○三年度台上字第一一一六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236 期,2015 年 1 月,頁 225。 16 另參: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692 號判決,認為前審判決雇主依勞基法第 11 條第 2 款規 定解僱勞工時,應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係「增加該勞基法規定所無之限制,自有可議」 , 可見其亦採否定見解。 17 本案無第三審。 18 第三審以最高法院 100 年台上字第 2225 號裁定駁回上訴。 19 括號為筆者所加:「解僱」二字應誤植為「解雇」 。 10.

(20)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動契約,而非依無預告工資及資遣費之勞動基準法第 12 條各款為終止,實已考 量對被上訴人之最小影響,亦已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之要求。」亦即,實務見解 認為第 11 條第 5 款與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係雇主得以自由選擇適用,若當雇 主選擇對勞工侵害較小(因有預告期間及資遣費)的第 11 條第 5 款之終止事由, 則已然係雇主之「恩惠」,自應認為已符合最後手段性原則。 這樣的見解,本文認為當然錯誤,首先,不得僅以文義解釋認為第 11 條第 5 款因無「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等語,而認為其無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之適用, 蓋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係勞動契約終止之一般性原則,自應於所有契約終止之情 形介入判斷雇主行使之合法性;再者,判決指出第 12 條乃最嚴重之懲戒手段自 應適用解僱最後手段性,然依照其於第 11 條第 5 款之見解,依文義解釋第 12 條. 政 治 大. 第 1 項各款亦無「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之用語,為何此時便得以適用解僱最後 手段性原則?難謂其無自相矛盾之處,可認為法官之論述並無任何實質法律基礎,. 立. 自不得以此認為第 11 條第 5 款無該原則之適用。最後,判決指出,雇主之所以. ‧ 國. 學. 選擇第 11 條第 5 款以解僱勞工,而未使用第 12 條無資遣費、無預告期間之懲戒 解僱手段,已係對勞工侵害較小之方式,應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然而,依本文. ‧. 前述,雇主於終止勞動契約前所應行使者,係包含工作規則之懲戒、調職、再教 育等「使用勞動基準法所賦予保護之各種手段」 ,判決中所承認之「未以第 12 條. Nat. sit. y. 行使解僱權」則並非其中之一,自不得僅以此認為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至於第. io. 爭議問題,詳本章第二節所述。. al. er. 11 條第 5 款與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區別,以及是否得由雇主任意選擇適用之. n. v i n Ch 最後,學者楊通軒指出,若僅從勞基法第 條第 4 款的規定推導解僱最後 i U e n g c h 11. 手段原則,係過於單薄且又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疑義,因此解決本爭議的根本 之道應係修正勞基法規定,如此方能一勞永逸20。. 綜合上述,可知所謂的解僱最後手段係源自於比例原則,用以檢視雇主解僱 權之行使是否合理,以保障勞工權益,細言之,最後手段係要求雇主必須先為其 他契約手段,例如懲戒、調職、再教育等,於雇主行使後均無法改善該情況時, 方得行使單方解除契約權,而該原則當然得以適用於所有雇主行使解僱權之案例 類型。解釋方法上得於個案審查解僱合法性時,以民法第 148 條第 2 項之誠信原 則為切入點,將第 11 條各款與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適用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20. 楊通軒,個別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文化三版,2013 年 12 月,頁 113。 11.

(21)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第二項、解僱事由 第一款、勞基法第 11 條各款 除了解僱最後手段性必須遵守外,雇主於終止契約時,尚應具備法定解僱事 由。勞基法第 11 條規定, 「非有左列情事之一者,雇主不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 約」 ,換言之,該條文係以完全列舉之方式明定解僱事由,故若無第 11 條各款之 情形,雇主當然不得任意以第 11 條之方法,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若雇主非基 於此 5 款情形解僱勞工,應係無效之解僱,勞工得提起確認僱傭關係之訴,使法 院確認勞雇關係仍然繼續存在。觀之本條文規定,學者黃程貫認為應係規定不可 歸責於勞工之情形,第 1 款至第 4 款係雇主經營上之需求,第 5 款則為勞工個人. 政 治 大. 之能力21,既係不可歸責於勞工,雇主即應給予一定之預告期間,並支付資遣費。. 立. 各款之解僱事由規定如下:. ‧ 國. 學. 第 1 款係「歇業或轉讓」,學者黃程貫認為歇業係指「事業單位之不再繼續 經營22」 ,例如解算、清算、破產等,永久停業不再繼續經營者均屬之,學者林豐. ‧. 賓認為,應與其區隔者為一定期間內之休止營業的「休業」情形23。轉讓則係指 「無獨立法人格之獨資或合夥事業單位負責人、所有人變更24」 。本款中有疑義者. y. Nat. sit. 為轉讓之情形,學者黃程貫認為單純轉讓,既無歇業或業務變更、緊縮,是否有. n. al. er. io. 必要允許雇主以此解僱勞工,應有討論之空間25。. i n U. v. 第 2 款「虧損或業務緊縮」,前者之定義似乎並無疑問,亦即是指雇主之收. Ch. engchi. 入較支出為少之情形,有爭議者為,究竟多長時間的虧損方得以行使該解僱權? 換言之,此處之「虧損」應以多長的時間為單位?內政部 74 年台內勞字第 303703 號函釋指出:「查事業單位虧損之認定,現行勞動基準法中,並未有明文規定; 惟可由當地主管機關請該事業單位提出近年來之經營狀況,說明虧損情形及終止 局部勞動契約之計畫後,再針對其經營能力及事實狀況個別加以認定,並應積極 協調,避免以虧損為由,不當資遣勞工。」或可從其「近年來之經營狀況」等語, 認定係以 1 年以上之時間長度為基準。「業務緊縮」應係指縮小業務範圍、減少 生產數量、裁撤銷售門市等企業內部之調整,學者黃程貫認為單純的業務緊縮並 21 22 23 24 25.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4。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4。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06 年 10 月,頁 110。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4。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5。 12.

(22)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不構成解僱之要件,而應係「虧損導致的業務緊縮」方有解僱之必要26,實務27及 學者林更盛則採相反見解認為,虧損及業務緊縮乃獨立之解僱事由,「不得以雇 主並未『虧損』 ,作為否定業務緊縮之理由28」 。本文認為,在現行法下將二者視 為獨立的解僱事由,乃勢所難免,但是,誠如黃程貫教授所指,僅有當業務緊縮 係虧損所致者,方有解僱勞工之必要性,因此或可作為未來修法之重點參考。 第 3 款「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學者林豐賓認為應係指非人力 所得預防之天災、地震,而致暫時停止工作之情形,且所稱之一個月應係不可中 斷、扣除之連續計算者方屬之29。第 4 款「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 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學者林豐賓主張「業務性質變更」係指,如製造業變 更為代理加工業之行業類別變更;或如計程車客運業變更為小客車租賃業,係業. 政 治 大. 務內容變更30。第 5 款「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 ,詳下第二節所述。. 立. 第二款、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 ‧ 國. 學. 學者黃程貫認為,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形均可歸責於勞工,因此 雇主方得以不經預告、不給付資遣費為方式「懲戒」勞工,並且相對於第 11 條. ‧. 之資遣解僱,將第 12 條第 1 項各款稱為懲戒解僱事由;其亦指出,第 12 條第 1. y. Nat. 項規定「勞工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 ,與第 11 條完全列. sit. 舉之方式不同,因此若雇主以本條以外之事由解僱勞工,並非無效的終止,第 12. al. er. io. 條第 1 項各款應係民法第 489 條第 1 項「當事人之一方,遇有重大事由,其僱傭. n. v i n C ,亦即縱使非勞基法第 12 條第h1e項各款之情形,雇主仍得以民法第 489 條之 ngchi U. 契約,縱定有期限,仍得於期限屆滿前終止之」其中「重大事由」的具體化規定 31. 重大事由終止契約。. 第 1 款規定「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使雇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 虞者」,學者林豐賓認為係指勞工於締約時「就其約定或有關事項為不實之意思. 26.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86。 最高法院 100 年台上字第 1191 號判決中指出:俾免因持續虧損而倒閉,造成社會更大之不 安,為保障雇主營業權,於雇主有虧損或業務緊縮情況之一時,即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 故雇主因景氣下降、市場環境變化等情事而緊縮業務,以致產生多餘人力,為求經營之合理 化,得以業務緊縮為由終止與勞工之勞動契約。相同見解參考:最高法院 100 年台上字第 2024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96 年勞上更(一)字 15 號判決。 28 林更盛,勞動法案例研究(二),五南出版,2011 年 7 月,頁 315。 29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06 年 10 月,頁 111。 30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06 年 10 月,頁 111。 31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2001 年 6 月,頁 491 至 492。 13 27.

(23)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表示而影響將來契約內容之履行」 ,並且該虛偽之意思表示要能使雇主信以為真, 「並據已與勞工簽訂勞動契約」 ,而雇主因該契約之簽訂有受損害之可能性32,是 以可知,學者主張該虛偽意思表示必須重要、必須影響將來契約內容之履行,反 之若僅係不重要之意思表示(如於締結與廚師之勞動契約時,詢問是否會游泳) , 則非屬該條文所稱之意思表示;又該虛偽意思表示必須要能使雇主相信,並以其 為契約基礎,是以可知,若雇主並未信任勞工所言,或該信任並不重要,則非本 條文之解僱事由。 第 2 款「對於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共同工作之勞工,實施暴 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係規範勞工對於雇主、雇主之親屬、代理人及其他共同 工作之勞工,施以暴行或重大侮辱之行為。第 3 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 政 治 大. 定,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及第 5 款「故意損耗機器、工具、原料、產 品,或其他雇主所有物品,或故意洩漏雇主技術上、營業上之秘密,致雇主受有. 立. 損害」應係較為明確之規定。第 6 款「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 ‧ 國. 學. 工達六日」參酌內政部 75 年台內勞字第 443217 號函釋指出:「繼續曠工係指工 人於實際工作日之連續曠工而言,雖不能有例假休息日之間隔而阻卻其連續性,. ‧. 但該例假休息日不能視為曠工而併計於曠工日數中。」又內政部 88 年台勞資二 字第 0048187 號函釋: 「依民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 『稱月或年者,依曆計算。』. Nat. sit. y. 是以,本案所稱『一個月』應以首次曠工事實發生之日起依曆計算一個月。至『一. io. er. 個月』期間之終止應依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辦理。」是以可知,第 6 款所稱 之繼續曠工 3 日係指實際工作日之曠工而言,不因例假休息日而阻卻,但亦不得. n. al. Ch. i n U. v. 列入 3 日之計算,而「一個月」內之曠工日數,則僅能以西洋曆之月初至月底計 算,而不能跨月計算。. engchi. 較有疑問者係第 4 款「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所指為何, 勞動契約規範當事人間權利義務事項,工作規則係勞工行使勞務給付時之重要的 行為準據,若勞工違反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自將嚴重影響雇主之權益,雇 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若勞工之違反非屬情節重大,自不得以此解僱勞工。 然而,對於「情節重大」究應如何審酌,實務上有見解認為應於個案中客觀 判斷33;有判決提出具體標準者,如最高法院 103 年台上字第 1816 號判決中指. 32.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修訂四版,2006 年 10 月,頁 114。 參:最高法院 97 年台上字第 2624 號判決、91 年台上字第 1006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95 年 重勞上字第 8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5 年勞上字第 17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 院 98 年勞上更(一)字第 3 號判決;台南地方法院 85 年勞簡上字第 3 號判決。 14 33.

(24) 施苡丞. 給付障礙法於勞動契約之運用-以勞工怠惰為例. 出,應以「勞工之違規行為態樣、初次或累次、故意或過失違規、對雇主及所營 事業所生之危險或損失、勞雇間關係之緊密程度、勞工到職時間之久暫34」作判 斷;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2465 號判決以「客觀上已難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 之懲處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 ,為情節重大之標準,類似見解如 97 年台上字第 825 判決認為「導致勞動關係進行受到重大干擾,而有賦予雇主立即終止勞動關 係權利之必要」者,方得以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終止契約;更詳細的論 述則如臺灣高等法院 88 年勞上字第 7 號判決:「因該勞動事由導致勞動關係進 行受到干擾,而有賦予雇主立即終止勞動契約關係權利之必要,且受僱人亦無法 期待雇主於解僱後給付其資遣費而言,必以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之具體 事項,客觀上已難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之懲處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35」亦 有見解指出: 「情節是否『重大』 ,除應評估勞工是否有可歸責事由外,尚應擴及. 政 治 大 經嚴重到不可期待雇主繼續勞動契約給付工資至預告期滿的狀況,或者繼續勞動 立 其他社會因素。其判斷標準,應為勞工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的事由,是否已. 契約對雇主有造成損害之虞,非採取終止勞動契約之非常手段,不能防免之。36」. ‧ 國. 學. 亦即該情節重大事由必須使勞雇雙方之信賴關係破壞殆盡,導致難以期待當事人 繼續勞動契約,必須以契約終止之手段結束勞動關係,始得依據勞基法第 12 條. ‧. 第 1 項第 4 款解僱勞工。. Nat. sit. y. 似乎可見多數實務見解將「情節重大」之判斷標準與解僱最後手段性混為一. io. er. 談?關此,論著黃莉貞指出,實務上以解僱權行使之原則來判斷勞工於職務上過 失與懈怠是否達到需以解僱為懲戒之手段,係將解僱最後手段性作為「情節重大」. n. al. Ch. i n U. v. 之判斷標準37;論者劉素吟認為「法院運用相當性原則判斷解僱合法性,其實起. engchi. 源於本款38」 ,其亦認為實務上係將相當性原則作為情節重大之判斷標準;論者張 釗銘則認為實務見解上是將解僱最後手段性作為額外的審查要件、判斷標準39, 34. 相同見解參: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第 2465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98 年勞上更(一)字第 7 號判 決、97 年勞上字第 70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9 年勞上易字第 11 號判決、99 年重勞 上字第 1 號判決、97 年勞上字第 5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 98 年勞上字第 4 號判決。 35 相同見解參: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2624 號判決、97 年度台上字第 825 號判決;臺灣高 等法院 98 年勞上更(一)字第 7 號判決、98 年勞上字第 12 號判決、94 年重勞上字第 3 號判決、 92 年勞上易字第 88 號判決、91 年勞上易字第 76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5 年勞上字 第 19 號判決、96 年重上字第 7 號判決。 36 參:最高法院 97 年臺上字 825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 91 年度勞上字第 10 號判 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4 年勞上字第 9 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勞上字第 44 號判決 及 92 年勞上易自第 110 號判決。 37 黃莉貞,懲戒解僱實務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頁 57。 38 劉素吟,我國解僱法上相當性原則之適用(口試本),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07 年,頁 236。 39 張釗銘,臺灣與日本解僱法理之比較法研究—論最後手段性原則運用於勞動基準法第 12 條 15.

(25) 第二章、勞基法第 11 條第 5 款「工作確不能勝任」的規範. 換句話說,其主張實務上係判斷完「情節重大」要件後,仍以解僱最後手段性輔 助判斷解僱是否合法,但其亦指出法院對此操作仍未統一、論理不明。在本爭點 上論者張釗銘整理地最為詳盡,其分析實務上在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時 解僱最後手段性之操作,並將之區分為:情節重大綜合判斷、有無期待勞動關係 繼續的可能性(細分為與「情節重大」要件併同判斷者以及區分判斷者)、事先 給予改正機會與勞工有無改善跡象者40;以實務上對於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判 決之案例事實為分類者,最詳盡者則為論者游千賢41,其將之共區分為 9 種案例 類型及其他,可供參考。 無論如何,均可見實務上確有判斷「情節重大」與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不明 確的情形,如此恐將造成法律適用判斷上之困難,是故有論者試著提出自己的判. 政 治 大. 斷標準:宋季芸認為「情節重大」應係以「對雇主之經營或管理『是否造成重大 影響』42」判斷;劉金城則認為,當「勞工違犯情形以致難以期待雇主繼續維持. 立. 契約之履行43」時,雇主即得以該款條文終止契約。然而本文認為其判斷標準均. ‧ 國. 學. 仍有疑義,例如究竟何謂「重大影響」?似又落入「情節重大」之爭議,恐陷於 套套邏輯(Tautology)而無法解決既有之問題; 「難期雇主維持契約履行」似與實務. ‧. 上「難以期待雇主採用解僱以外之懲處手段而繼續其僱傭關係」相同。. y. Nat. 本文認為,根本解決之道應係回歸解僱最後手段性之本質內涵,以及勞基法. sit. 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之規範理解,細言之,首先,觀諸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各. al. er. io. 款之解僱事由中,僅有第 4 款提及「情節重大」,是故若將之直接等同於解僱最. n. v i n Ch 其他款是否有解僱最後手段性適用之爭議問題,難道又應該解釋第 12 條第 1 項 engchi U 其他款必須類推適用第 4 款之「情節重大」所「揭示」的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後手段性原則,則恐有如同第 11 條僅有第 4 款明確規定「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 ,. 再者,從文義上理解,並不能將「情節重大」推導出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之所 以會有此問題應係實務上於判斷「情節重大」之程度時出現混淆,立法者既然將 「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作為解僱事由,「情節重大」亦應僅 係解僱事由之要件要素,應與作為權利控制手段之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相區別,. 第 1 項之問題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16 年,頁 113 至 114。 40 張釗銘,臺灣與日本解僱法理之比較法研究—論最後手段性原則運用於勞動基準法第 12 條 第 1 項之問題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16 年,頁 40 至 46。 41 游千賢,我國勞動基準法第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之研究,國立臺灣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年。 42 宋季芸,解僱事由之研究-台灣與美國的比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碩士學會論文,2006 年,頁 103。 43 劉金城,勞動契約終止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頁 18。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退休金、遭遇職業災害,雇主未給與補償或賠償以及雇主未依勞

(1) 全時工作留用人員:每人每月薪資不得低於勞動基準法所定 基本工資。1. (2)

(四)雇主申請僱用獎助前,未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原住民

(一)補助標準: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一般常用經費編列標準及結報

回答:雇主應為移工購買商業保險,並由雇主全額無償墊付保費並放棄保 費請求權,不得向移工請求償還或不得以工資抵扣。如雇主直接自 工資扣除,將涉違反就業服務法第 57

(一)補助標準: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一般常用經費編列標準及

三、投資 保障勞工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公會有權與資方談判各項福

(採定額補助480美元)及 每月海外加給、行政加 給、超鐘點及課後輔導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