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及其案例分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及其案例分析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張奕華博士.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及其. 政 治 大 案例分析之研究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n. al. er. io. of Secondary Schools and cases analysis in Mainland China.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許幸 撰 中華民國一○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 謝辭 2018 年 6 月,在這個畢業的季節裡,我也終於通過了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 考試,即將結束在台灣為期兩年的碩士生涯。我一邊滿懷期待地憧憬自己下個階 段的生活,一邊又分外不捨,感慨兩年的時光多麼短暫,匆匆易逝。 我還清楚地記得 2016 年 9 月 2 日,我帶著兩箱行李從我的家鄉福建飛來臺 灣,那時候的自己對而後的生活一無所知,踏上這片離家很近卻又陌生的土地時, 我的內心有著不可言說的孤獨和憂慮。碩一的第一個學期,我小心翼翼地學會適. 政 治 大 點點地累積自己的學業進度。我想,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人們 立 應這裡的一切,努力結識新的朋友,保持著曾經母校教給自己的謙遜和踏實,一. ‧ 國. 學. 遇到的機會和緣分是不一樣的,更是因為每個人的選擇是不同的。 在碩一下學期,我有幸選到了恩師張奕華教授的課,在那門課上,我第一次. ‧. 發覺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學習不再是為了看論文和作報告,而是自己想要主動去. y. Nat. er. io. sit. 了解未知。因為那門課的機緣,我有了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並且成為了奕華老師 的指導學生。這一年多裡,老師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不計其數,無論是老師不辭. al. n. v i n Ch 辛勞每週撥空指導我的論文,為我答疑解惑,還是慷慨地將研究室借給我讓我專 engchi U 心學習,又或是在其它方面惠予我的幫助,我都銘記於心,十分感動。此外,我 也非常感謝我的口試委員黃旭鈞教授和張義雄教授,在兩次口試中給予的寶貴意 見,讓我的論文更加嚴謹和完善。 兩年的碩士學習生涯中,我要感謝吳政達院長、郭昭佑主任、詹志禹老師、 馮朝霖老師、胡悅倫老師、鄭同僚老師、林永騰老師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對我的教 導和指引,讓我受益良多。同時也要感謝教育學系闕助教、教政所莊助教和其他 助教們對我提供的幫助。其次,我要感謝我在政大認識的朋友們,謝謝伊麗、蔡.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 炫、仲書、佳芯和大雅這兩年來的陪伴和支持,以及教政所的珈卉、瑞君、俊鴻、 彥宏和振宇對我的勉勵和協助。 最後,我要感謝遠方的家人,謝謝我的父親許輝先生和母親黃月花女士,二 十四年來對我的無限關愛和支持,是因為有你們作為強大的後盾,我才能夠無所 畏懼地前行!還有我的男友亞鵬,這兩年來與我分隔兩地,但卻時時刻刻關心我, 支持我的一切決定。我的好友亞婷、明玥、露露、孫睿,也謝謝你們對我的牽掛。 正是因為這一路以來有各位的加油打氣,我才能夠如此順利地完成學業,在此向. 政 治 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兩年的碩士生涯是我人生寶貴的經 立. 各位表達最誠摯的謝意!.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始終」。. 學. 歷,我將帶著這份財富繼續人生下一階段的前行,願你我都能「不忘初心,方得.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5)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及其案例分析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中學 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情形,並以兩所學校為研究案例,進一步分析校長在科 技領導所涵蓋的各個層面之舉措,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案例學校在未來發展的相 關建議。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為主,問卷調查以兩所案例學校的全體 教師為研究樣本共計 340 人,以校長科技領導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回收 211 份問. 政 治 大 t 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 IBM SPSS 22.0,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立. 卷,去除無效問卷 13 份,得有效問卷 198 份,可用率為 93.8%。資料處理使用. ‧ 國. 學. 行。訪談對象為兩所學校的校長及一所學校的教研主任,訪談資料以錄音方式記 載並據實謄寫逐字稿,用 MAXQDA 12 進行質性資料分析。. ‧.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er. io. sit. y. Nat. 一、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呈現「高程度」。. 二、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在五個層面上的表現從高到低依序為:「願. al. n. v i n C h 、「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 景、計劃與管理」 、 「成員發展與訓練」 、 「人際關係與溝 engchi U 通技巧及「評量、評鑑與研究」。 三、不同擔任職務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整體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齡、年資、學歷與所在學校位置、類型不同之教師在知覺校長 科技領導上無顯著差異。 依據上述結論,研究者提出若干條建議,供未來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 及此方面的有關研究參酌。 關鍵字: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7)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Secondary Schools and cases analysis in Mainland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ncipal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situ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perceiving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in technology. Taking two schools as research cases, this study further analyzes the principal’s initiatives at all level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e schools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ed a sample of 340 teachers from all the two case schools.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A total of 211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13 in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moved. There were 198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turn rate was 93.8%. Data processing was performed using IBM SPSS 22.0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interviewees were the principals of the two schools and the director of a school’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nterview data were recorded and recorded literally and verbatim. Th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MAXQDA 12.. y. Nat. sit. n. al. er. i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Chinese school principals in China presents a "high degree". 2. The status of the principals of technology in Chinese mainland school principals is ranked in descending order from high to low: "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h. engchi. i n U. v.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s of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s a whole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ges, seniority,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locations, types of school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this area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ainland China, secondary school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 .........................................11 第二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理論基礎 .....................................13. 政 治 大 第四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35 立.....................................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與指標 ...................................24.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8. Nat. sit. y.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3. io. n. al. er. 第一節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 .............................63. i n U. v. 第二節 中國大陸中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 .....................70. Ch. engchi. 第三節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案例分析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9 中文部分 .........................................................109 英文部分 .........................................................114. 附錄..................................................... 117 附錄一 問卷授權同意書 ............................................117 附錄二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 ......................118 附錄三 受訪者知情同意書 ..........................................122 附錄四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訪談大綱 ......................125 i.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1) 表次 表 2-1 CBAM 之關切階段及其內涵劃分 .................................19 表 2-2 CBAM 之採用程度及其內涵劃分 .................................20 表 2-3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劃分 ........................................24 表 2-4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劃分矩陣表 ....................................29 表 2-5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之指標 ........................................31 表 3-1 學校基本資料 ..................................................52. 政 治 大 表 3-3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彙整表 ........................................61 立 表 3-2 抽樣次數表 ....................................................54. ‧ 國. 學. 表 4-1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層面與整體現況分析摘要 ..............64 表 4-2 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各層面題目之平均數與標準差一覽表 ..65. ‧. 表 4-3 樣本資料背景變項統計表 ........................................68. sit. y. Nat. 表 4-4 不同性別教師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 ........70. io. al. er. 表 4-5 不同年齡教師知覺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 ..........71. v. n. 表 4-6 不同年齡教師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2. Ch. engchi. i n U. 表 4-7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 ..........73 表 4-8 不同職務教師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3 表 4-9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 ......75 表 4-10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5 表 4-11 不同學歷教師知覺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各組描述統計分析摘要 .........76 表 4-12 不同學歷教師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7 表 4-13 教師所在學校位置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 ...78 表 4-14 教師所在學校類型在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摘要 ...80. iii.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3)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 .......................................................8 圖 2-1 Rogers 創新擴散理論要素圖 ......................................17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路徑圖 ............................................21 圖 2-3 組織學習方式圖 ................................................2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並以兩所學校為研 究案例,進一步分析校長在科技領導所涵蓋的各個層面之舉措,依據研究結果, 提供案例學校在未來發展的相關建議。同時,藉此研究瞭解中國大陸進行學校科 技改革的特殊背景和歷程,研究結果可提供兩岸相關教育單位之參酌。 本章內容共分為五節,包含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步驟及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闡明如. 政 治 大. 下:. 立第一節. 研究動機. ‧ 國. 學.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信息科技更新換代變幻莫測,各行各業要想取得長足發. sit. Nat. 應社會改革、符合社會發展與推動社會進步的未來人才。. y. ‧. 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放眼教育領域,只有與時代接軌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適. n. al. er. io. 教育信息化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率先開展的「信息高速公路計畫」 (黃. i n U. v. 榮懷、胡永斌,2012)。1990 年,在明尼蘇達州召開的全美國教育科技領導會議. Ch. engchi. (State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nference),更是讓人們意識到現代教學科技在學校 改革中的重要性(廖春文、張奕華,2004)。Technology leadership 在中國大陸被 譯為信息化領導力,而臺灣將其譯為科技領導。基於研究場域的限制,研究者將 採用「科技領導」做為本研究的用語。 如今的學生已經是數位原住民,他們出生時所帶有的科技相關經驗、態度和 期望與我們長大後出現的非常不同,因為他們出生在數字時代(Brooks-Young, 2006)。因此,學校教育、教師教學乃至校長領導都應該因時而變。隨著科學科技 的日益更新與趨近完善,學校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長的角色也隨之改 1.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6) 變。從早期的學校管理者(Brubaker & Simon,1986),到資源的提供者(Andrews & Soder,1987),再到需要同時具備教學與課程領導的能力(Checkley,2000),校長被 時代賦予了越來越多的角色。而後,Bailey 與 Lumley(1994)率先提出科技領導者 這一新定義,讓校長又多了一個角色。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學校科技領導離 不開兩個重要因素作為支撐,其一為科技設備的支持,其二為優秀的領導者。然 而,縱觀當前學校信息化改革中面臨的問題,不難發現,這二者的融合程度還有 待改善。事實證明,引進科技之同時尚需行政領導之配合,方能產生預期功效。. 政 治 大. 因此,在課堂上只存在硬體和軟體設備並不能保證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校長的任. 立. 務還應包括設計和實施新的策略以幫助教師認識、理解,並將科技與課堂教學和. ‧ 國. 學. 學習相融合(Creighton,2003)。基於上述,世界教育信息化發展蓬勃,校長科技領. ‧. 導成為當前學校改革的重要議題,值得研究者進行深入探討,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sit. y. Nat. 人類一生都在經歷發展,發展(development)一詞探討人類生命歷程中如何及為. n. al. er. io. 什麼成長,適應和改變。發展心理學家雖然一直爭論發展是否依階段進行,但是. i n U. v. 已有的共識告訴我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擁有不同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學習. Ch. engchi. 能力和道德水平。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將 6 歲、12 歲、18 歲作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分 水嶺。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將人類出生到成年期之間劃分了四個認知發 展階段,12 歲之前包含了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和具體運思期,而 12 歲到 18 歲, 則進入形式運思期,在之前的基礎上,青少年能進行抽象思考和純粹符號思考, 以及使用系統化的實驗來解決問題。艾瑞克森的個人和社會發展階段,則將人的 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 12-18 歲的青少年將面臨自我統整對角色混亂(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矛盾,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接近同儕團體的情形逐漸增加,因此, 。因此, 這一階段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 2.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7) 12 到 18 歲是青少年成年前的最後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學生身心水平趨於成熟,學 校教育也據此獨立成為中等教育階段。經過歷史發展與演變,當前中國大陸的學 制與學段劃分,主要分為初等教育階段(6 年,適合 6-12 歲兒童),中等教育(6 年,適合 12-18 歲青少年)以及高等教育階段(4 年或以上,適合 18 歲以上成年 人) 。現階段,實施中等教育的機構主要為普通中學、業餘中學和各種中等專業學 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1)。而普通中學又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各 3 年。. 政 治 大. 綜合上述,中等教育意指滿足 12-18 歲學生需要的學校教育,是銜接初等教. 立. 育與高等教育,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塑造學生學習習慣,奠基未來發展道路. ‧ 國. 學. 的重要橋樑,值得關注。因為該階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研究者希望以中國大陸. ‧. 中等學校為研究對象,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sit. y. Nat. 截至 2005 年,根據美國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的調. n. al. er. io. 查,在美國約有 25 個州已設立領導學院(leadership academy)、領導聯盟(consortium). i n U. v. 或領導講座,由州教育廳贊助聯盟(consortium)或領導講座,由州教育廳贊助課程方. Ch. engchi. 案以提供校長和學區教育局長進修之用(張奕華、曾大千,2005) 。而根據該協會 2016 年發佈的報告,該協會已經為 41 個州及特區進行了服務,包括為 17 個州提 供科技支持、在 19 個州和特區進行演講等(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2016)。 科技領導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而回顧我國本土之研究,則還處於起步 階段。研究者在中國大陸的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中國知網,以校長科技領 導為主題進行搜索,僅出現一篇文獻,即《校長科技領導輔成教師專業發展》 ,此 為臺灣蓬萊國小校長吳宗哲(2011)之研究。而以大陸的習慣用語信息化領導為篇 名進行搜索,共出現 286 條記錄,若進一步篩選校長信息化領導,則僅剩 81 條記 3.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8) 錄,可見在此領域內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擴展的空間,基於中國大陸當前在校長 科技領導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不少研究也僅限於文獻探討或理論說明的階段, 實質性的研究還比較少有。故研究者希望融合這三點,針對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 長科技領導的作為、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的知覺以及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未 來發展方向進行探究,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瞭解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擔任職務、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學校 位置、學校類型、學校規模)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教師知覺中校校長科技領 導的差異。 三、分析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的科技領導典範作為。. 政 治 大. 四、調查當前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面臨的困境,提供解決當前困. 立. 境的解決方案。. ‧ 國. 學. 貳、待答問題. ‧.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四項待答問題如下:. y. sit. Nat. 一、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為何?. n. al. er. io.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差異為何?. i n U. v. 三、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在科技領導各層面之典範作為為何?. Ch. engchi. 四、當前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校長科技領導面臨的困境及未來解決的方案為 何?. 5.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涉及之名詞有三,一為中國大陸,二為中等學校,三為校長科技領 導。以下對這三個名詞進行釋義。. 壹、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也稱大陸或大陸地區,當前係指不含臺灣的中 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政治領土(包括香港,澳門) 。但由於香港及澳門擁有較 為獨立的學校制度,以及考慮到研究者所處地域的文化習慣,故研究者在本研究. 政 治 大. 中將中國大陸定義為不包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它. 立. 22 個省、5 個自治區與 4 個直轄市所涵蓋的範圍。. ‧ 國. 學. 貳、中等學校. ‧. 根據中國大陸學制系統對初、中、高等教育階段的劃分, 「中等學校」(secondary. sit. y. Nat. school)為銜接初等教育階段與高等教育階段,主要滿足 12-18 歲青少年學習需要. 參、校長科技領導. al. n. school)。. er. io. 的機構,主要為普通中學,包括初級中學(junior high school)和高級中學(senior high. Ch. engchi. i n U. v. 「校長科技領導」(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即學校校長借助科技手段, 運用領導技巧,提供充分的資源與支持,營造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成員善用 科技,以提升學校行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效能。 本研究的「校長科技領導」包括以下五個層面: (1)願景、計畫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即校長能具備科技 領導的理念,運用科技領導的技巧,落實科技領導之實施;並能領導學校成員凝 聚共識與承諾,共同形塑學校科技願景。 6.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1) (2)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即校長能注重學校成員科 技素養的訓練與發展,並能以身作則示範科技的使用,使學校成員具備運用科技 的素養與能力。 (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即校長能爭取 社會資源充實學校科技設施,當教職員使用科技需要協助時,能即時提供支援, 並能進行合理且有效的管理以確保適當地使用科技設備。 (4)評量、評鑑與研究(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即校長能透過評鑑. 政 治 大. 的實施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發展,並能應用科技的相關研究以提升行政與. 立. 教學效能。. ‧ 國. 學. (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即校長能善. sit. y. Nat. 的人際關係。. ‧. 用科技設施與學校教職員工、社區家長與人士、科技業界等進行溝通並維持正面. n. al. er. io. 本研究使用「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作為測量工具,問. i n U. v. 卷作答方式將採用李克特(Likert-type)五點量表衡量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程度,. Ch. engchi. 得分從 5 至 1 分別為「非常符合」 、 「符合」 、 「普通」 、 「不符合」與「非常不符合」。 問卷測量結果將以平均數與標準差描述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之得分, 並最終根據得分情況闡述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水平。. 7.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本研究目的,研究者將針對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做研究案例 之探究,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整理作為本研究之立論,通過訪談學校校長獲得校 長科技領導之舉措,再透過問卷蒐集學校教師對於學校科技領導的認知資料。最 後將質化與量化資料進行後續的分析與討論。.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將對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相關書籍、論文、期刊、報告進行資料蒐. 政 治 大. 集,並做文獻探討分析,作為本研究之研究依據。主要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 立. 針對兩所學校教師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將參考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編製的「國. ‧ 國. 學. 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調查問卷」,並使用中國大陸用語規範修訂而成。此外,. sit. y. Nat. 貳、研究步驟. ‧. 本研究將輔以訪談充實對研究對象的瞭解,力求資料的完整。. n. al. er. io. 本研究將基於以下研究步驟展開,如圖 1-1 所示。. Ch. engchi. i n U. v. 8.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3) 確定研究方向 進行文獻探討與分析 建立研究架構. 準備階段. 確定研究工具. 論文計畫審查. 立. 治 政 設計(訪談、問卷資料) 大 實施(訪談、問卷調查). ‧ 國. 學. 實施階段. 整理訪談資料、問卷回收與處理. n. al. er. io. sit. y. Nat 完成階段. ‧. 分析訪談、問卷結果. Ch. i n U. 撰寫研究論文. engchi. v. 學位論文審查 完成論文. 圖 1-1. 研究流程. 9.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預期掌握研究對象之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與差異,探究學校在科技領導 各層面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並提出對策建議。預期達成的效益為瞭解校長科技 領導在各指標向度內的具體做法,進而建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的典範學校案 例,從而推廣至更多中學進行學校科技領導改革。.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將在中國大陸選取兩所實行學校科技領導改革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中. 政 治 大. 學進行研究。具體包括學校的基本資訊、辦學歷程、規章制度等檔案資料,學校. 立. 校長或行政人員的口述資料,以及對學校教師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的數據資料。根. ‧ 國. 學. 據現有資料分析,研究者將福建省上杭一中、山東省實驗初中作為研究對象。. ‧. 貳、研究限制. sit. y. Nat. 中國大陸中等學校數量眾多,研究者受時間、空間、經費等限制,無法進行. n. al. er. io. 大規模的調查;同時,因本研究力求資料完整,將採用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相結. i n U. v. 合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與分析,故研究對象僅以兩所學校為例。研究對象數量較. Ch. engchi. 少,可能無法完全代表中國大陸當前中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因此,在研究結 果的解釋與推論上將受到限制。. 10.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文獻探討,研究者將針對「校長科技領導」這一主要概念進行詳細的 文獻回顧與討論。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第二節探 討校長科技領導之理論基礎,第三節探討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與指標,第四節則 是探討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並延伸出對本研究的意義。.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 政 治 大. 科技領導主要發源於美國,因此,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外國學者建樹頗豐。. 立. 研究者將國外若干位致力於研究校長科技領導的學者觀點進行歸類,可以發現不. ‧ 國. 學. 同學者之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如下所述:. ‧. 有學者將科技領導聚焦于願景的規劃與實踐上,譬如 Cory(1990)認為,科技. sit. y. Nat. 領導的關鍵因素是能夠發展和闡明一個願景,即科技如何產生變化。Aten(1996). n. al. er. io. 則認為科技領導是領導者多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透過個人的人際關係和有效整. i n U. v. 合運用目前科技的多種知識,並能預期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以達成教育願景。也. Ch. engchi. 有學者以結果為導向,將科技領導的關注點放在學校效能上。例如科技領導是學 校在目標、政策和預算的決定與行動上,使得學校能更易於有效能的使用資訊科 技(Anderson & Dexter, 2000)。另有學者認為,科技領導與創新存在內在的聯繫, 這提供了獨特的思考方式(Kearsley & Lynch, 1994)。Bailey, Lumley 與 Dunbar (1995)則定義科技領導是學校領導者應用必要的領導技能,以幫助他們的學校運 用科技在有益的方向上。 反觀臺灣的學者及研究者,則將科技領導定義地更為綜合化,認為科技領導 是一種從思維到行動,整合資源改善環境,以增加教學和行政成效的一種行為。 11.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6) 譬如,葉連祺(2003)提出,科技領導提供了校長領導另一項思維,主要聚焦於 結合科技和領導,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員的科技素養,以促使校長、 教師和其他學校人員能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的成效。徐潔如(2005)認為, 科技領導是指領導者具備科技素養、整合資源的能力,運用領導技巧,協助教師 與學校行政人員適切應用科技於教學實踐和行政作為上,並能塑造一個共享、支 持的學校情境,以促使教學和行政的成效達到最大化。吳清山與林天祐(2006) 表示,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成員能夠運用高科技,致 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立. 政 治 大. 吳聖威(2006)闡明,科技領導係領導者結合新穎與新興的科技和必要的領. ‧ 國. 學. 導技巧,提供優質的軟硬體設施,營造有力科技應用的文化環境,透過組織成員. ‧. 資訊科技素養的養成與提升,促進組織的效能。張奕華(2010)則綜合中外學者. sit. y. Nat. 的觀點,指出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建立科技願景,結合科技和領導知能,運用. n. al. er. io. 領導技巧並組成科技團隊,充實軟硬體設施與成員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 i n U. v. 利環境和文化,使學校成員皆能善用科技並整合於課程、教學和學習中,以因應. Ch. engchi. 教育變革,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的願景和目標。.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及研究人員的觀點,研究者將「校長科技領導」定義為 學校校長借助科技手段,運用領導技巧,提供充分的資源與支持,營造良好的溝 通與交流,促進成員善用科技,以提升學校行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效能。. 12.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7) 第二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理論基礎. 壹、教育領導理論的演進與類型 「領導」行為自古有之,但是規範到其概念或理論,不同時空背景下,不同的. 學者及研究者都有不同的定義。領導學(leadership)是研究領導者(leader)和成員 (member,另有使用追隨者 follower 一詞)之間產生領導(leadership)現象的學問,在 教育場域則發展出教育領導學(educational leadership)(葉連祺,2010)。張奕華 (2007)指出,領導的本質係指領導者和追隨者相互影響(reciprocal influence),. 政 治 大. 以達成共同目的之過程。學界對於領導理論的歷史分期較為公認的說法,是以 20. 立. 世紀 80 年代作為分水嶺,分為傳統領導理論與現代領導理論(李燚、魏峰,2010)。. ‧ 國. 學. 一、傳統教育領導理論. ‧. 回顧領導模式的研究歷史,總體而言,傳統領導理論按照發展之序,主要包. sit. y. Nat. 含特質理論(trait theory)、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y)與權變理論(contingence. n. al. er. io. theory)。根據秦夢群(2010)作出的進一步闡述,認為特質論教育領導走向又根. i n U. v. 據傳統東西方均具備的「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之說法,分別形成了偉人論. Ch. engchi. (great man theory)與時勢論(zeitgeist theory),前者認為歷史是由偉人所創建,人類 的未來繫於少數天才身上;而後者則認為領導者之所以成為偉人,乃基於本身之 特質適合時代的需要,因緣際會巧合而成。然而特質論的最大缺點就是容易以偏 概全,當特質論在乎的問題集中於「誰會是領導者」(who the leader is)時,行為論 悄然興起,其研究重心轉移至「領導者有何作為」(what the leader does),其焦點 從領導者的特質轉移至領導者在組織中的外顯行為類型。在隨後的發展中,特質 論和行為論均被批評為忽略情境因素,因此出現了權變理論。權變理論主張沒有 領導類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最適當的領導類型必須依不同的情境而定。是故, 13.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8) 領導者需要根據組織情境的差異,進而選擇最佳領導行為與類型。 研究者認為,從特質論再到行為理論最後來到權變理論,這一系列領導類型 的更迭正說明了人們對於「領導者」角色的認知發生了改變,領導者從「高高在 上」、「說一不二」的神壇走下來,其自身的領導方式也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發生 變化。在 1980 年代之後,對於領導理論的研究更是蓬勃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 紀元。 二、新興教育領導理論. 政 治 大. Bryman 在其《組織魅力與領導》(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一. 立. 書中,指出自從 1980 年代以來,領導研究的中心已從「舊領導」轉向至「新領導」. ‧ 國. 學. (秦夢群,2010) 。近幾年來,新興領導理論發展蓬勃,領導類型更為多元,例如:. ‧. 道德領導(moral leadership)、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情境領導(situational. sit. y. Nat. leadership)、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多元架構領導(multi-frame. n. al. er. io. leadership)、分佈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 i n U. v. 說故事領導(storytelling leadership)以及內隱領導(implicit leadership)等(林侑瑋、. Ch. engchi. 牟鍾福,2009;林思伶,2004;張志明,2001;張奕華,2007;陳成宏,2014; 陳彥心,2015;黃俊峰,2013;葉連祺、鄭茹方、楊家瑜,2009;盧會志、姚桂 芳,2007)。 雖然新興的領導理論類別眾多,但是也有學者將其做了歸類。秦夢群(2010) 認為,根據新興領導理論的特徵,可以分為整合型教育領導理論和功能型教育領 導理論。前者整合各種不同的焦點,試圖形成更大之視野,而依照其內涵大致可 以分為七類群組,例如轉型領導群、交易領導群、道德領導群、服務領導群、分 佈式領導群、家長式領導群和文化領導群。後者則是為了區別於傳統的校長被認 14.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29) 為應該專心於行政,鮮少能加以干預教師課程教學的運作而產生。隨著社會對於 績效之強烈要求,除了傳統行政角色外,校長對於課程、教學、科技等方面的業 務必須通盤瞭解,因而延伸出包括課程領導、教學領導、知識領導與科技領導等 在內的功能型教育領導。.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 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係依據張奕華(2007)在《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 及實務》一書中的研究,包含:教育變革、創新擴散、關切導向採用模式、科技. 政 治 大. 接受模式與組織學習等五項內容,茲分述如下:. 立. 一、教育變革. ‧ 國. 學.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從工業社會過渡到資訊社會,社會中的. ‧. 各個組成部分都在適應,並且隨著社會的轉變而轉變。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 sit. y. Nat. 部分——教育系統尤其是教學模式,沒有跟上社會轉變的步伐,仍然停留工業社. n. al. er. io. 會的水準,因而出現了諸多教育系統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象(任友群、張瑾、. i n U. v. 鄭太年、王覓,2012)。由此,教育系統不得不面臨變革,而資訊科技的大量產生. Ch. engchi. 與應用,又在教育變革中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Oblinger 和 Verville 認為,資訊科技可以扮演變革推動者(change agent)的角色, 因為其催化改變的速度和規模是非常劇烈的(引自 Valdez,2004)。由此對應到加拿 大教育改革領域專家 Fullan 對教育變革進行的論述,Fullan 把教育變革的新意義分 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瞭解教育變革歷史、資源、過程與產出概述及處理的作 法,勾勒革新理論的問題意識;第二部分包括地方層級內每個主要角色―學區行 政人員、專家、家長、社區等,每章討論到角色內容、變革如何與專業能力、領 導內容等;第三部分探討區域與國家層級的變革,好與壞的社會機制及如何影響 15.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0) 學校變革,以瞭解國家與它的機制在教育領域內的作用。最後,提出教育的未來 趨勢脈絡對教育變革之期望中反省變革的議題(引自潘扶德,2013)。 國內學者蘇清守(2007)認為,教育變革會影響學校領導的品質,教育的變 革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全球競爭、教育法 令、教育政策、管理責權、學校類型、類科課程、校園安全、學習社區等。這些 具體層面的變化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學校領導的品質,而校長領導品質 又影響著校務的發展和教育的成果。. 政 治 大. 在教育變革的浪潮中,為因應社會脈動與時勢潮流所趨,政府積極解除對教. 立. 育不當管制,力行鬆綁、多元的教育改革措施後,多項的教育變革對學校行政體. ‧ 國. 學. 制產生莫大的衝擊,對校長領導權之運作更是一重大考驗(王素貞、蕭國倉、楊. sit. y. Nat. 二、創新擴散. ‧. 銀興,2012)。因此,教育變革成為校長採用科技領導取向的一大背景因素。. n. al. er. io. 創新擴散理論被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通過華藝線上圖書館對該詞彙進行檢. i n U. v. 索,可以看出無論是醫療領域、企管領域甚至軍事社會科學都有運用其進行研究. Ch. engchi. 的案例。Rogers(1983)將創新擴散定義為: (1)創新(2)通過某些管道(3)隨著 時間的推移(4)在社會系統的成員之間傳遞的過程。因此,創新擴散離不開四個 要素即創新、溝通管道、時間和社會系統(圖 2-1)。. 16.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1) 圖 2-1. 政 治 大 Rogers 創新擴散理論要素圖 立 ‧. ‧ 國. Free. p. 11.. 學. 資料來源: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NY:. 創新擴散理論對創新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的擴散過程的形象描述,即創新物. Nat. sit. y. 的擴散,總是一開始比較慢,然後當採用者達到一定數量後,擴散過程突然加快,. n. al. er. io. 這個過程一直延續,直到系統中有可能採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採納創新,然後. Ch. i n U. v. 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從而系統中累積採納創新者的數量隨時間而呈現 S 形的變. engchi. 化軌跡(易淩雲、左明章,2006)。. 創新擴散中所謂的「創新」 ,指的是被某個個人或者採用單位視為新穎的概念、 慣例或者對象(Rogers, 1983)。在教育科技領域內,張奕華(2007)指出,創新思 維是學校內使用科技的根基,透過領導以形塑擴散(diffusion)的創新文化,是學校 領導人應有的責任。擴散係指一項創新的事物,透過特定的多種管道,逐漸地對 社會系統中的成員進行傳達的過程;擴散也是一種特別形式的溝通,並傳遞有關 新思維的訊息。 由此對應到校長科技領導中,研究者認為,學校校長應把握適切的創新擴散 17.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2) 手段,將科技領導的新思維和學校文化擴散到全體行政人員和師生家長中,將新 的教學模式在所屬成員中進行傳達,以更好地將學校科技在管理與教學中發揮作 用。 三、關切導向採用模式 「關切導向採用模式」(又稱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 CBAM)源自於 F. F. Fuller 在 1970 年代初期所發展的模式,是一種用以實施 和評鑑教育創新的模型,特別用來說明使用電腦支援學習的效能議題(張奕華,. 政 治 大. 2007)。Fuller 的教學關注理論將關注分為自我關注(self-concern)、任務關注. 立. (task-concern)和影響關注(impact-concern)三個階層,Fuller 認為當個人遇到新任. ‧ 國. 學. 務時,其行為首先會考慮到本身的處境與該任務對於個體本身的要求;繼而會關. ‧. 注任務特質和任務執行品質;最終會關心該任務對他人的影響並持續地自我改善。. sit. y. Nat. 由此產生的關切導向採用模式是一種能夠評估創新方案的個別採用者對創新方案. n. al. er. io. 的感受、關心程度與使用情形的方法(Hall, Wallace, & Dossett, 1973),CBAM 提供. i n U. v. 了三種診斷面向:關切階段(Stage of Concern, SoC)、採用程度(Levels of Use, LoU),. Ch. engchi. 以及創新型態(Innovation Configuration, IC)。. 關切階段總共分為 7 個階段,從階段 0 一直成長到階段 6。根據 Schoepp(2004) 在其文章中整理的表格,研究者將其翻譯成中文作為參考,如表 2-1 所示。. 18.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3) 表 2-1 CBAM 之關切階段及其內涵劃分 關切階段. 內涵. Fuller 理論. 階段 6:調整. 重點是探索創新帶來的更多普遍收益,個人對所提議. (refocusing). 的或現有的創新形式的替代方案有明確的想法。. 任. 階段 5:合作. 重點在於與其他人就創新的使用進行協調和合作。. 務. (collaboration). 治 政 大 重點集中在創新對其直接影響範圍內的學習者的影 立. 關. 階段 4:成效. (informational) 階段 0:覺察. al. i n U. 指出了對這種創新和興趣的總體認識。. Ch. y. 自. sit. 關注. 我. er. 新的角色都不確定。. n. 階段 1:資訊. 影響. 個人對創新的需求,滿足這些需求的不足,以及對創. io. (personal). 務。. Nat. 階段 2:個人. 關注利用資訊和資源的創新和最佳利用的過程和任. ‧. (management). 學. 階段 3:管理. 響。. ‧ 國. (consequence). 注. engchi. 不關心或參與創新表明。. v. 關 注 無關注. (awareness) 資料來源:Schoepp, K. W. (2004).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arriers in a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 A CBAM perspective. Calgary,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lgary. p. 26. 採用程度總共分為 8 個階段,從程度 0 一直成長到程度 VI。同樣根據 Schoepp(2004)在其文章中整理的表格,研究者將其翻譯並概述為中文作為參考, 如表 2-2 所示。 19.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4) 表 2-2 CBAM 之採用程度及其內涵劃分 採用程度. 內涵. 程度 VI:重新開始. 使用者重新評估創新的使用品質的狀態,尋求對創新進行重. (renewal). 大修改或改變以實現更大影響。. 程度 V:整合. 使用者將自己的創新與同事的相關活動結合在一起的狀態,. (integration). 以在其影響範圍內對他人或集體產生影響。. 程度 IVB:細緻化. 使用者改變創新使用的狀態,以增加對客戶的影響。. (refinement). 立. 政 治 大. sit. y. 嘗試掌握使用創新所需的任務,這往往導致脫節和膚淺的使 用。. io. (mechanical use). Nat. 用. 使用者將最大的精力放在短期的日常工作狀態,主要是逐步. n. al. er. 程度 III:機械化使. ‧. ‧ 國. (routine). 學. 程度 IVA:例行公事 創新的使用已經穩定下來了,幾乎沒有任何正在進行中改變。. 程度 II:準備. i n U. v. 使用者正在準備首次使用創新的狀態。. (preparation). Ch. engchi. 程度 I:定向. 使用者最近需要或正在獲取關於創新的資訊的狀態和/或最. (orientation). 近已經探索或正在探索其價值取向和對使用者和使用者系統 的需求的狀態。. 程度 0:未使用 (non-use). 使用者對創新知之甚少或不知情的狀態,對創新沒有任何參 與。. 資料來源:Schoepp, K. W. (2004).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arriers in a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 A CBAM perspective. Calgary,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lgary. p. 28. 20.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5) 四、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由 Davis(1989)所提出, 主要是解釋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想法、態度會影響到他們使用該產品或輔具的意 願、使用度及成效。由於此模型精簡、概念明確,利用有利的理論依據及得到為 數眾多的實證支持,因此在科技接受度相關研究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理論(周 照偉、任貴、鄭榮祿,2017)。 根據 Furneaux 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路徑模型,如圖 2-2 所示,可知知覺易用. 政 治 大. 性(perceived ease-of-use, EOU)會影響到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且. 立. 二者同時作用於使用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最終影響到使用實際系. ‧ 國. 學. 統(actual system use)(張奕華,2007) 。所謂的知覺有用性是個人認為新科技對本. ‧. 人在知識上或工作上是有幫助的,及使用科技能提升工作績效的感受;而知覺易. sit. y. Nat. 用性指個人認為新科技是容易使用的,TAM 主張當個人認為科技的使用是不難的. al. n. 知覺有用性. er. io. 時候,會提升他的認知有用性(黃素霞、黃書猛,2013)。. Ch. engchi 使用行為意向. i n U. v. 使用實際系統. 知覺易用性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路徑圖. 資料來源:引自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實務,張奕華,2007,科技接受模式 路徑圖,頁 37。臺北市:高等教育。 因此,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時,應該掌握教師對於科技使用的知覺感受,從 而增進教師使用科技的意向,並切實增進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行為。 21.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6) 五、組織學習 根據彭新強與蔡愛玲(2012)的觀點,全球教育趨勢對教學環境構成了轉變, 從 1980 年代開始,不少國家進行了教育改革,要求學校提升效能。而這種新的管 理範式為教育界帶來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為經濟理性主義的興起; 二為教育市場化;三為問責性的重視。這些大方向的改革要求教育制度必須做出 重大改變,因此,教師需要持續的專業發展,學校要成為有效的學習群體,此為 學校進行組織學習的背景。. 政 治 大. 組織學習是當組織在面對科技、政治劇烈變化的環境時,需調整自身結構,. 立. 以適應環境的需求;同時,透過學習和經驗的分享,以改善並修正組織的行為目. ‧ 國. 學. 標;並藉由工作團隊與建立願景的方式,使組織能以系統思考觀照全域,在開放. ‧. 動態的變動社會中迎接變局(張奕華,2007)。. sit. y. Nat. 組織學習的方式與個人學習的方式有相似之處也有其特別的地方。有學者將. n. al. er. io. 組織學習的方式依照四個向度作劃分,總結歸類為:實驗學習(experimentation)、. i n U. v. 提昇能力(competency acquisition)、標竿學習(benchmarking)和不斷改良. Ch. engchi. (continuous improvement)四種模式,這四種模式的應用範圍主要針對不同類型的 學校,譬如實驗學習更有可能存在於新的學校組織中,新的環境更有利於進行實 驗,不至於受傳統形式的束縛。而提升能力則適用於傳統的學校,這類組織裡的 成員為提高其競爭力,會採取借鏡他人經驗的方式提升自身水平。標竿學習的典 範則是由那些表現優異的典範學校所組成,因其成功的經驗成為落後學校的學習 標竿,通過學習既有經驗進行改革,從而提升學校效能。而不斷改良的模式則是 通過管理團隊自身不斷提出新的改良規劃,加以實踐,再作檢視從而改善學校品 質(劉復苓譯,2001)。如圖 2-2 所示。 22.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7) 圖 2-3. 組織學習方式圖. 立.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引自組織學習能力,劉復苓譯,2001,組織學習新解-四大學習方式,. ‧ 國. 學. 頁 43。臺北市:聯經。. ‧. 是故,研究者認為,正因為資訊教育的出現,更加速了學校進行變革的步伐,. sit. y. Nat. 學校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學校教職員工都應進行與時俱進的組織學習。但在. n. al. er. io. 現實的學校場域中,行政人員與教師常常疲於應對繁重的行政與教學任務,對學. i n U. v. 習新事物易產生抵觸情緒,這也給校長科技領導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Ch. engchi. 23.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8) 第三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與指標. 壹、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 關於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與指標,中外學者因文化背景及教育政策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見解。針對此核心概念,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列舉如下,最後 將選擇與本研究最貼切的分類指標進行後續的研究。整理所得校長科技領導之層 面劃分如表 2-3 所示。 表 2-3. 治 政 大對照英文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劃分 立.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劃分. Hord,.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2)訓練;. (2) training;. (3)諮詢和加強;. (3) consultation and reinforcement;. Nat. (4) monitoring;. y. (1987). io. sit. (4)監察;. (5) external communication;. er. (5)外部溝通; (6)傳播。 Kearsley 與 Lynch(1994). v. (6) dissemination.. n. al. ‧. Austin, 與 Hall. (1) developing supportive. 學. Rutherford,. (1)發展支持性組織計畫;. ‧ 國. 學者. Ch. engchi. (1)確保每人皆有相同取得. i n U. (1) ensure equal access and opportunity to technology resources;. 科技資源的機會;. (2) establish policies for ethical use (2)建立科技使用的倫理政. of technology;. 策;. (3) ensure facilities for technology. (3)確保科技設備的適合性;. are appropriate; (4) establish priorities for technology. (4)建立學校中科技使用的. use in school;. 優先性;. (5) provide released time for technology training; 24.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39) 表 2-3(續) (5)提供科技訓練的時間. (6) reward outstand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6)獎勵科技的應用;. (7) seek out funding sources for. Bailey (1997). (7)尋找科技經費來源。. technology.. (1)變革;. (1) change; (2) technology planning;. (2)科技計畫;. (3) ethics; (3)倫理;. (4) teaching and learning;. (4)教學與學習;. (5) safety and security;. 政 治 (6) curriculum; 大 (7) staff development;. (5)安全與保密;. 立. (6)課程;. (8) infrastructure;. ‧ 國. 學. (9) technological support;. (7)成員發展;. (10) technology leadership.. ‧. (8)設施;. sit. y. Nat. (9)科技的支持;. Jensen,與. al. n. Whitehead,. er. io. (10)科技領導。. i n U. v. (1)領導與願景;. (1) leadership and vision;. (2)學習與教學;. i learning and teaching; e n g c h (2). Ch. (3) produ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Boschee(2003). (3)生產與專業訓練;. practice;. (4)支援、管理與運營;. (4) suppor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5)評鑑與評估;. (5)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6)社會、法律與倫理議題。 (6) 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Creighton (2003). (1) planning;. (1)計畫;. (2) organizing;. (2)組織;. (3) problem solving; (3) 問題解決;. (4) creativity; 25.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0) 表 2-3(續) (5) decisiveness;. (4)創造力;. (6) systems analysis;. (5)決斷;. (7) vision; (6)系統分析;. (8) communications;. (7)願景;. (9)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10) group leadership and team. (8)溝通;. building; (9)教學領導;. (11) climate development: Shapes. (10)組織領導與團隊建設;. the psychosocial;.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政 治 (12)大. (11)氣氛培養;. 立. (12)教學視導。. ‧ 國. 學. 徐潔如(2005). (1)共擬願景和計畫;. ‧. (2)行政規劃、評鑑與教學領. sit. y. Nat. 導;. n. al. er. io. (3)專業發展與示範; (4)提升工作效能;. Ch. engchi. (5)支持、管理與運作。 高上倫(2007). i n U. v. (1)願景計畫與管理; (2)成員發展與訓練; (3)人際溝通與法理議題; (4)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 (5)評鑑與研究; (6)實際操作與示範。. ISTE(2009). (1) visionary leadership;. (1)願景領導; 26.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1) 表 2-3(續) (2)數位時代學習文化;. (2) digital-age learning culture; (3) 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3)卓越專業實務;. practice;. Levin 與. (4)系統化改善;. (4) systemic improvement;. (5)數位公民。. (5) digital citizenship.. (1)擁有明確的願景/使命. (1) have a clear vision/mission and systemically execute goals to carry. 及系統性的執行目標,來實 行願景/使命;. out the vision/mission; (2) act on the principles of. 政 治 distributed 大 leadership, develop teams (2)依照分散式領導的原則 立 of leaders, build on individual strength, and encourage the. 學. 行事、發展領導小組、建立. ‧ 國. development of others;. 發展;. (3) plan, plan, and plan some more. ‧. 個人優勢,並鼓勵其他人的. io. 以利進行變革及實現目標;. al. y. (3)規劃、規劃、規劃更多,. sit. Nat. in order to make changes and implement goals;. er. Schrum(2012). (4) identify realistic, sustainable. n. v i n sources of funding by thinking Ch (4)透過打破傳統的思考,以 engchi U outside the box;. 確認合乎實際的、可持續性 (5) creat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的資金來源;. fo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5)建立科技基礎設施及支. support; (6) provide ongoing, high-quality,. 援的結構和程序;. formal and informal professional (6)提供持續、高素質、正式 development that is not 和非正式且非一體適用的專. one-size-fits-all; (7) focus on improving school culture;. 業發展; 27.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2) 表 2-3(續) (7)注重改善學校文化;. (8) revise the curriculum to promote more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8)修正課程以促成更多以. and focus on 21st-century knowledge. 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重視. and skills;. 21 世紀的知識和技能;. (9) collaborate with parents, families, and community members,. (9)與家長、家庭及社區成員 合作,並與鄰近的企業、工 業,及學院或大學等建立夥 伴關係。. 立.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政 治 大. (1)願景、計畫與管理;. ‧ 國. (1) 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成員發展與訓練; (3)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y. Nat. (3)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 (2) 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support;. er. io. (4)評量、評鑑與研究;. sit. (2017). nearby businesses, industries, and. 學. 張奕華與吳權威. and also build partnerships with. n. (4)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 (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iv l C research; n hengchi U. (5)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根據表 2-3 中不同學者、研究者及組織所提出的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劃 分類別,將類似概念作整合,並將出現頻率最高的 7 個層面製成矩陣表得出了以 下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劃分矩陣表,如表 2-4 所示。. 28.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3) 表 2-4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劃分矩陣表 層面 來源 Hord 等. 願景、計. 訓練. 溝通. 評鑑. 設備(科. 法律與倫. 技)支持. 理議題. . . . . 政 治 大. . 畫與管理 . . 課程. . (1987) Kearsley 與 Lynch (1994) . 立. (1997). . . (2007) ISTE. . al  Ch. n. 高上倫. io. (2005). y. Nat. 徐潔如. . . sit. (2003). . . ‧. Creighton. . ‧ 國. (2003). . 學. Whitehead 等. . er. Bailey. . . engchi. i n U. v. . . . . . . . . . . 9. 8. 5. 4. 4. . . (2009) Levin 與. . . Schrum(2012) 張奕華與 吳權威(2017) 總計(次數). 4. 3. 資料來源:根據表 2-3 整理. 29.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4) 根據表 2-4,可以看出,不同學者與研究者在劃分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時,雖 有不同的劃分方式,以及不同的結果呈現,但仍離不開幾個關鍵主題。其中,與 願景、計畫與管理相關的分類佔據最多,可見成功的校長科技領導離不開對學校 發展的宏觀規劃;與訓練相關的分類有 8 項,說明校長科技領導離不開對教職員 工未來發展的培訓;接下來是與溝通有關的分類有 5 項,說明好的校長科技領導 需要作好與內外部人員的溝通和聯繫;接下來是與評鑑、設備(科技)支持、法 律與倫理有關的分類占 4 項;最後是與課程相關的分類有 3 項,其餘概念則為不. 政 治 大. 同學者所獨立提出的其認為重要的校長科技領導層面,不具有共性,在此不作展. 立. 開。. ‧ 國. 學. 通過橫向對比國內外學者與研究人員的觀點,歸納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劃分方. ‧. 式與佔比最多的項目,可以看出校長科技領導需要在願景規劃、人員訓練、人際. sit. y. Nat. 溝通、評量評鑑、設備建置、法律倫理和課程改革等七大方面下功夫。因此,科. n. al. er. io. 技領導在方法上要運用領導技巧,建立校園科技願景、充實人員科技素養,並整. i n U. v. 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中;在環境方面要組成科技團隊、充實軟硬體設施,並塑造. Ch. engchi. 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在人員方面則應讓學校成員皆能善用科技,包括校 長、教師、行政人員;在目的方面在於因應教育變革,提升教學、行政和學習效 能,以達成組織的願景和目標(張奕華,2010)。 雖然不同學者提出了諸多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劃分方式,但依據張奕華(2003) 的研究發現,通過 SEM 模型中的標準化參數估計,只有「願景、計畫與管理」 、 「成 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量、評鑑與研究」這四個維度在定 義和測量整體結構方面是重要的,這些向度可以顯著地解釋校長有效的科技領導。 而「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則顯示出教師對校長有效的科技領導能力的看法具有 30.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5) 顯著和積極的影響,這說明要成為有效的科技領導者,校長也必須在他們的人際 關係和溝通技巧方面表現有效。因此,本研究將採納這一觀點,僅考慮上述五個 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將其它概念剔除,以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貳、校長科技領導之指標 張奕華(2010)在其著作《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指標與應用》中,依據 國內外文獻之探討,結合國內教育之實際情況,對校長科技領導不同層面之指標 作了詳細地說明,研究者將其闡述統整如表 2-5。 表 2-5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之指標. 指標. 科技領導. 校長能具備科技. (1)校長能親自引領和示範,使教師認同資訊科技是. 之實施與. 領導的理念,運. 有用、有價值的教學輔工具。. 願景發展. 用科技領導的技. y. sit. io. 資訊科技工具蒐集相關資料,作為決策之參考。. n. al. (2)校長能利用數據在領導上作決定,能利用網路或. er. Nat. 巧,落實科技領. ‧. ‧ 國. 內涵. 學. 層面. 立. 政 治 大. 導之實施;並能. Ch. i n U. v. (3)校長能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運作。. engchi. 領導學校成員凝. (4)校長能組成一個包含學校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 聚共識與承諾,. 團隊。. 共同形塑學校科. (5)校長能提倡學校的科技資源並引導學校成員使. 技願景。. 用。 (6)校長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未來趨勢及教育上 的應用。 (7)校長能夠分析學校背景,並凝聚親師生共識,一 (續下頁) 31.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6) 表 2-5(續) 起形塑學校科技願景。 (8)校長能向教師及家長清楚地說明與溝通學校科 技教育發展的願景。 學校成員. 校長能注重學校. (1)校長能鼓勵教師參與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習與進. 發展與訓. 成員科技素養的. 修。. 練. 訓練與發展,並. (2)校長會定期舉辦教學觀摩與研討活動,提升教師. 能以身作則示範. 運用資訊媒體之教學能力。. 科技的使用,是. (3)學校會邀請在資訊科技使用方面優良的成員,示. 學校成員具備運. 範並發表成果。.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4)對於新的軟體或設備,學校會安排時間訓練教師. 能力。. 使用。. ‧. 用科技的素養與. 的素養。. n. al. er. io. sit. y. Nat. (5)校長會主動參與科技相關研習活動,以提升個人. i n U. v. (6)校長會對學校教師的科技專業素養提出要求。. Ch. engchi. 科技設施. 校長能爭取社會. (1)校長能積極地尋求外部資源或爭取上級補助經. 支援與管. 資源充實學校科. 費,以充實校內科技設備。. 理. 技設施,當教職. (2)校長能有效地分配財政和人力資源,以確保科技. 員使用科技需要. 計畫完整並持續的執行。. 協助時,能即時. (3)學校能提供各種軟體應用程式給予師生使用,並. 提供支援,並能. 經常對科技系統進行改進和更新。. 進行合理且有效. (4)校長能鼓勵校內行政同仁使用校務管理系統,使. 的管理以確保適. 學籍、成績、圖書、財產等管理作業資訊化,以提 32.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7) 表 2-5(續) 當的使用科技設. 升行政效率。. 備。. (5)學校能確保科技設備的適當使用並能提供即時 修理與維護。 (6)學校能提供管道協助教師即時的科技支援。. 評鑑與研. 校長能透過評鑑. (1)校長會依據學校所訂定科技的相關發展計畫來. 究. 的實施引導學校. 進行自我評鑑。. 成員落實科技專. (2)校長能評鑑教師在教學計畫中科技融入教學的. 業發展,並能應. 情況。. 用科技的相關研. (3)校長能評鑑教師在運用科技方面的專業成長,並.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促進其專業成長。. 教學效能。. (4)校長能利用科技分析資料、解釋傳達結果,以改. ‧. 究以提升行政與. y. (5)校長能積極應用科技相關的研究來引導教職員. n. al. er. io. sit. Nat. 善教學實務及學習成效。. 工科技的使用。. Ch. engchi. i n U. v. (6)校長會召開校內科技相關研討會。. 人際關係. 校長能善用科技. (1)校長能瞭解教職員工和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與. 與溝通技. 設施與學校教職. 關心。. 巧. 員工、社區家長. (2)校長能公平的提供所有教職員工有關科技的取. 與人士、廠商等. 得與訓練。. 進行溝通並維持. (3)校長會爭取校外團體對資訊科技相關需求的支. 正面的人際關. 持。. 係。. (4)校長能善用科技工具或平臺與校內外人員進行 33. (續下頁).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8) 表 2-5(續) 溝通。 (5)校長能妥善地與家長、教職員工和學生溝通科技 的相關議題。 (6)校長能與使用資訊媒體教學意願較低的教師溝 通並提供適時的協助,以改變其態度。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奕華(2010)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指標與應用(頁 100-105)。 臺北市:洪葉。. 政 治 大. 上述五個層面之具體指標,可以詳細地說明有效的校長科技領導應該達到的. 立. 標準,這對於研究者在後續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研究者將. ‧ 國. 學. 採用上述五個層面作為本研究的重點,即: (1)願景、計畫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 and management);(2)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3)科技與. sit. y. Nat. 基本設施支持(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4)評量、評鑑與研究. n. al. er. io.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5)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i n U. v. communication skills)。而該劃分方式也與張奕華和吳權威(2017)提出的「科技領. Ch. engchi. 導 i-VISA 模式」一致,研究者將採納該標準,對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進行分 析,最終建構起完整的案例研究。. 34.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49) 第四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相關研究. 壹、國外研究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針 對不同身份的科技使用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其發表的「全美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主要針對對學校教師、學生及行政人員 作出以下應滿足的標準和績效指標的規定,該標準自上世紀末提出後依據社會發 展不斷與時俱進。1998 年,ISTE 提出學生應該「學習運用科技」(learning to use. 政 治 大. technology);2007 年,則改為「運用科技去學習」(using technology to learn);在. 立. 2016 年最新的要求裡,則發展為「運用科技轉變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 with. ‧ 國. 學. technology)。而最新的要求指出,該時期應當培養學生達成以下七個目標:(1)增. ‧. 能的學習者(empowered learner);(2)數位的公民(digital citizen);(3)知識的建構. sit. y. Nat. 者(knowledge constructor);(4)創新的設計者(innovative designer);(5)計算的思. n. al. er. io. 考者(computational thinker);(6)創意的溝通者(creative communicator);(7)全球. i n U. v. 的合作者(global collaborator) (ISTE, 2016)。針對學生的培養要求,對教育者和. Ch. engchi. 管理者的要求也應時而變。ISTE (2017)要求教育者承擔: (1)學習者(learner); (2)領導者(leader);(3)公民(citizen);(4)合作者(collaborator);(5)設計者 (designer);(6)促進者(facilitator);(7)分析者(analyst)等七個角色。而對於行政 人員,ISTE (2009)則指出,他們應當滿足以下要求:(1)成為願景式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2)在數位化時代學習文化(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3)在專業實踐 中表現卓越(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4)作出系統性的改進(systemic improvement);(5)成為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通過上述針對不同對象所給 出的標準,可以看出,校長科技領導,通常是學校管理者通過科技手段,充分運 35.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50) 用領導才能,對學校教師及學生進行領導與管理的行為,因此相對與師生而言, ISTE 對其角色和指標的要求,更加綜合與全面。 Levin 和 Schrum(2012)在《領先的科技卓越學校:成功的獲獎模式》(Leading Technology-rich schools: Award-winning Models for Success)一書中研究了美國八所 中學,包括:Walton Middle school, Rose Hill Junior School, Godfrey-Lee Public Schools, Simley High School, Chesapeake High School, Mooresville High School, STEM Academy, Tech High School,通過對這八所榜樣的獲獎學校何領導者進行分. 政 治 大. 析,得出成功地使用科技來達成學校改善的學校和學區,領導者必須具備九項關. 立. 鍵因素,這九項關鍵因素在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劃分中有詳細列舉。. ‧ 國. 學. 在《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 Times of Chang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一書中,不少學者對其所在國家卓越. Nat. sit. y. 的校長領導案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討論。Mulford 對五所位於塔斯梅尼亞的州立. n. al. er. io. 學校進行了調查研究,資料蒐集的方式包括對所有與學校相關的人士進行訪談。. Ch. i n U. v. 調查結果呈現出卓越的領導是由校長的核心價值及信念所鞏固。這些價值觀及信. engchi. 念可以呈現出校長的決定,以及個別的支持和能力培養的行為,包括學校本身在 文化和結構上的能力培養。Gurr 與 Drysdale 則基於卓越校長領導的模式在澳洲維 多利亞省展開個案研究。研究對九個卓越校長的領導模式進行探究,指出校長對 學校的重大貢獻,特別在能力建構與教學等領域上。卓越校長展現共同且一致的 特質、行為、價值與信念,他們堅信孩子是重要且可以成功的;堅信學校可以轉 變,對所有人有高期望與高度的溝通技巧。Day 針對視為卓越且經驗豐富的校長進 行多角度的研究,這些校長的主要特點在於他們之間無論風格和策略,皆顯示其 對教育、學生及工作社群的熱情,致力於學生和社區,且所有校長都提升了學生 36.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51) 的評量成績,並受到校長同儕的高度推崇。回到我國本土文化脈絡下,Wong 對上 海的卓越校長進行了個案研究,特別的是,基於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獨特的特徵, 其一方面支持,同時也限制校長及其學校的經營。研究選取了上海兩所具有一定 辦學歷史的中學,這兩所學校都層經歷「低潮」與「失敗」 ,而後來到任的兩位校 長則在往後的數年中徹底地改變了學校,他們兩位都是採行由上而下的管理者, 一旦決策被校長採用,則立馬得以落實,這也是中國大陸職權責任制的體現。但 這兩位校長的領導風格也有所不同,一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因此獲得他人信賴;. 政 治 大. 另一位則擁有果敢的決斷力和行動力(謝傳崇譯,2009)。. 立. Richardson 與 McLeod(2011)在一項針對美國原住民學校校長科技領導的研究. ‧ 國. 學. 中,對聯邦政府資助的印度教育學校九名校長進行了採訪,發現這些校長雖然在. ‧. 某些特殊的形式上滿足了 NETS-A 中各部分的要求,但是完全忽略了標準中的許. sit. y. Nat. 多組成部分。研究發現,缺乏專業發展科技培訓,科技協調員匱乏,貧困和孤立. n. al. er. io. 是他們科技面臨的主要挑戰。研究結論是教育領導力領域必須對邊緣化社區的需. i n U. v. 求作出反應以專注於通過籌備和服務的相關科技領導培訓來滿足他們的獨特需求 訓練。. Ch. engchi. 通過閱讀國外的相關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外國學者對校長的領導力十分重 視,包括校長的是否具備成為卓越領導的人格特質,能否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 是否善於有效溝通,是否擁有專業的知識,有無規劃願景、制定計畫的能力,是 否具備超乎常人的決斷力,是否注重學校文化的經營等等。. 貳、國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國大陸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的現況以及教師在知覺校長科技 領導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參考的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將主要 37. DOI:10.6814/THE.NCCU.EDU.003.2018.F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echnology develop- ment evaluation models adopted by Asian (Taiwan,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Mainla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