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閉症類兒童理解他人前置意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閉症類兒童理解他人前置意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自閉症類兒童理解他人前置意圖研究 A Study of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Children Understand Others’ s Prior Intention 政 治. 大. 立. sit. y. ‧. ‧ 國. 學. io. n. al. er. Nat. 指導教授: 黃啟泰 博士. 姜忠信 博士 i v. n U engchi 研究生: 洪兆怡 撰. Ch.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致 謝 「親愛的夥伴們!我做到囉!」這是一直很想向大學時候愛愛會社團夥伴們 說的一句話,謝謝你們過去帶給我服務的感動,還有與自閉症孩子相處難忘的回 憶,我才有機會堅持在這條路上,完成論文。另一方面,更要感謝在這段時間太 多太多人的幫助,讓我能夠藉由這篇論文持續學習與進步。 首先,要感謝每位參與研究的家長與孩子們,謝謝你們不辭辛勞的從各地來 政大(還要來兩次),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帶來許多樂趣,是我做研究時最開心的 時光,也是最珍藏的回憶,真心希望每個可愛的小孩都能平安健康長大。也謝謝. 政 治 大 可愛的小孩。此外,謝謝過去一年在三總與台大醫院實習的督導老師們,老師們 立 每一位熱心協助我們找個案的老師與家長,因為有你們的幫助,我才能認識這群. ‧ 國. 學. 在臨床實務與專業的指導,讓我獲得許多寶貴的實務經驗,也更加學習認識自己。 而在論文寫作中,最要感謝的是兩位指導教授-黃啟泰與姜忠信老師,謝謝. ‧. 黃老師帶領我深入社會學習發展的知識領域,學習老師豐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學術. sit. y. Nat. 態度,且老師總是耐心的與我討論,增進我邏輯思考與寫作能力;謝謝姜老師不. al. er. io. 只是論文與專業上的指導,更感謝老師給予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我遇到困境時帶. v. n. 領我深思覺察,給予支持,很幸運能成為老師的學生!另外,感謝曹峰銘與劉惠. Ch. engchi. i n U. 美老師提供許多研究內容的建議與思考方向,讓這篇論文更臻完整。 回首四年的研究生涯,承哲是我不可或缺的好夥伴,不管是修課、見習、實 習或是實驗室工作,回想起來好多事都還歷歷在目,謝謝你一直以來的包容和互 相扶持,很開心能共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此外,感謝兒童實驗室一群溫暖 真誠的夥伴們,謝謝慶琳學姊總是耐心傾聽我遇到的各種困難,幫我想解決方 法,給我穩定的力量,還有忍受我在論文寫作時一直叨擾妳;也謝謝小 p 學姊在 收案時的鼎力相助,還有不時分享弟弟的照片與動態,為我的生活帶來樂趣;此 外,謝謝豆子、怡靜、小米、小立、宜融、玉容、怡安、楷庭、宛柔、心怡及宇 捷經常幫我加油打氣,還有在收案的協助,謝謝楷庭在口試前還熱心的跟我討論.

(4) 統計,還有謝謝佩雯、宛玲、Liya 一起分享生活與研究上的大小事,探尋木新路 上的美食,還有協助修改論文內容。 最後,最要感謝從小到大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們,在我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時 無條件的支持我,讓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還不遺餘力的幫我找個案,謝謝你們 是我最溫暖與堅強的靠山;也謝謝彥佑,不管是研究或生活上的任何喜怒哀樂都 能與你分享、一起努力,有這麼好的家人朋友,讓我覺得好幸福,謝謝你們。謝 謝在生命中遇到這麼多的貴人,讓我感受到那麼多滿滿滿的愛,在未來可以回饋 給更多的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雖然過去研究發現兒童要能正確推論他人對世界的特定信念(belief)之前, 需先具備對他的意圖理解能力,但是有鑑於自閉症類兒童較難通過相同心智年齡 兒童可以通過的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 ,而針對探討他們意圖理解能力 的研究發現又不甚一致,所以本研究欲延續 Carpenter 等人(2002)前置意圖典 範的脈絡情境(context condition)設計,重新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 研究設計採用受試者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 ,對象為 24 位平均生理年齡 3 歲 10 個月的自閉症類兒童,以及配對相同發展年齡為 2 歲半的 16 位發展遲緩. 政 治 大 Intention Condition)與無前置意圖提示情境(No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作業 立. 兒童與 24 位一般發展兒童,過程中三組兒童皆須參與前置意圖提示情境(Prior. ‧ 國. 學. 內容,以了解他們於不同情境的觀察學習表現。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在前 置意圖提示情境的作業表現顯著比另兩組兒童差,且於不同意圖情境的表現無顯. ‧. 著差異;相對地,研究發現一般發展與發展遲緩組兒童則是在前置意圖提示情境. sit. y. Nat. 的表現顯著的比無前置意圖提示情境來得好,可能說明一般發展與發展遲緩兒童. al. n. 觀察脈絡線索理解他人意圖並提升學習表現的困難。. Ch. engchi. er. io. 似乎能受惠於前置意圖線索而增進表現,但是自閉症類兒童卻可能存在較難藉由. i n U. v. 關鍵詞:前置意圖、脈絡情境、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 i.

(6) Abstract In previous studies,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have shown difficulties in completing the False Belief Task. However, before discussing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other's belief, the basic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other's intention should be addressed. Therefore, this study extends Carpenter et al. (2002) of exploring ASD 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other’s intention. This study is a within-subjects design. 24 children with ASD (mean ages 46 months), 16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DD) and 24 typical developmental children (TD) were. 政 治 大 assigned both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and No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to examine 立 recruited (the groups were matched on mental age of 30 months). Each child was. their observational learning performanc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 the Prior Intention. ‧ 國. 學. condition, TD and DD children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hildren with ASD.. ‧. ASD children showed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target. sit. y. Nat. task in the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and in the No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However,. io. er. TD and DD groups both completed target task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than in the No Prior Intention condi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al. n. v i n we suggest that young children C with ASD have difficulties h e n g c h i U with understanding other’s intention by context.. Key words: Prior intention, Context Condition,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intentional understanding. i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自閉症類疾患定義………………………………………………………..2 第三節 發展遲緩兒童定義………………………………………………………..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意圖概念...................................................................................................... 5 第二節 一般發展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與模仿能力.............................................. 8 第三節 自閉症類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與模仿能力............................................ 17. 治 政 第四節 與自閉症模仿有關的神經心理理論……………………………………22 大 立 第五節 以前置意圖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可能……………27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目的與假設............................................................................................ 30. ‧. 第一節 研究目的.................................................................................................... 30. y. sit. 研究方法...................................................................................................... 32. io. er. 第四章. Nat.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2. al. n. v i n Ch 第二節 研究材料.................................................................................................... 36 engchi U 第三節 實驗設計.................................................................................................... 40 第四節 實驗程序.................................................................................................... 4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5 第五章. 研究結果…………………………………………………………………. 46. 第一節 開箱表現…………………………………………………………………46 第二節 示範動作的重演…………………………………………………………50 第三節 兒童初次開內門的策略分析……………………………………………52 第四節 作業指標與自閉症症狀嚴重度相關……………………………………55 iii.

(8)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56. 第一節 三組兒童的開箱表現……………………………………………………56 第二節 三組兒童的模仿策略……………………………………………………60 第三節 教育與臨床意義應用……………………………………………………61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應用…………………………………………………………62 參考文獻……………………………………………………………………………..64 附錄一………………………………………………………………………………..71 附錄二………………………………………………………………………………..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我們在日常中如果能夠敏感的覺察他人從行為、情緒與表情透漏出的意涵, 經常較能與對方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像是上課時看到同學抱著肚子並緊皺眉 頭,我們能夠輕易地從他的行為與表情推測他可能是肚子痛,所以下課時會多加 關心或協助他度過困難,也藉此拉近人際距離;另一方面,看到爸爸生氣地進家 門,大力關門或說話特別大聲,那些較能敏感覺察他人情緒的孩子,就會知道此. 政 治 大 銳的孩子,這時可能還天真地玩樂吵鬧而讓人覺得反應遲鈍,由此可知,藉由情 立 時要表現的特別乖巧避免讓爸爸生氣;但對那些覺察他人行為、情緒變化較不敏. 境脈絡推論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在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 國. 學. 學術研究方面,過去研究常會以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測量兒童. ‧. 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但是學者一般認為「信念」是屬於較為複雜的心智狀. y. Nat. 態,兒童要能區辨可能相互違背的真實情境與個人知覺經驗,才較能正確推斷他. er. io. sit. 人的信念(Wellman et al., 2001) ,在此之前,Tomasello、Kruger 及 Ratner(1993) 認為在學習複雜的信念之前,需要先會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圖」,且進一步強調. n. al. Ch. 了意圖理解在兒童發展社會認知技巧的重要。. engchi. i n U. v. 然而,雖然臨床觀察自閉症類兒童似乎在覺察別人想法與感受上顯得較為笨 拙,而讓人覺得較難親近,但是過去相關研究卻呈現不一致的研究發現,像是諸 多動作意圖典範的研究指出自閉症類兒童也能像一般發展兒童一樣理解他人的 動作意圖(Aldridge, Stone, Sweeney, & Bower, 2000; Carpenter, Pennington, & Rogers, 2001);但另一方面,Phillips、Baron-Cohen 及 Rutter(1998)卻發現自 閉症類兒童在特定作業中較難區分自己「意圖動作結果」與「渴望卻意外達成的 結果」差異,Pierno、 Mari、Glover、Georgiou 及 Castiello(2006)亦認為他們 較難理解他人由非語言線索透漏的溝通意圖,此外,部分學者亦開始討論以動作 1.

(10) 意圖典範探討兒童理解他人意圖能力的適配程度,所以,本研究欲進一步討論動 作意圖典範可能的不足之處,再以不同的實驗典範來探討我們所關注的自閉症類 兒童的意圖理解議題。. 第二節、自閉症類疾患定義 最早於 1943 年的美國精神科醫師 Leo Kanner 曾描述他觀察到的 11 位特殊 兒童個案,形容他們共同特色是缺乏與外界的情感接觸、事情須按照特定順序、 有特殊偏好,以及語言發展遲緩或缺乏溝通語言等症狀,合稱這些症候群的兒童. 政 治 大 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立. 為「嬰幼兒自閉症」(Infantile Autism)。.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10, 1994)與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 國. 學. 第四版修正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TR). ‧. (APA, 2000)皆認為自閉症主要是有社會互動、溝通及行為、興趣活動等模式. y. Nat. 有侷限與刻板化的明顯障礙。於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修正版. er. io. sit. (DSM-IV-TR)的疾病診斷分類中,自閉性疾患(Autistic Disorder)為廣泛性發 展疾患(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次分類之一,行為描述診斷準則為:. al. n. v i n 由(1)、(2)及(3)共有六項(或六項以上) ,只少兩項來自(1),至少各 Ch engchi U. A.. 一項來自(2)及(3):. (1)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表現下列各項至少兩項: (a) 在使用多種非語言行為(如眼對眼凝視、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手勢) 來協助社會互動上有明顯障礙 (b) 不能發展出與其發展水準相稱的同儕關係 (c) 缺乏自發地尋求與他人分享快樂、興趣或成就(如:對自己喜歡的東西 不會炫耀、攜帶或指給別人看) (d) 缺乏社交或情緒相互作用 2.

(11) (2)溝通上有質的障礙,表現下列各項至少一項: (a)口說語言的發展遲緩或完全缺乏(未伴隨企圖以另外的溝通方式如手勢 或模仿來補償) (b)在語言能力足夠的個案,引發或維持與他人談話的能力有明顯障礙 (c)刻板及重複的使用語句,或使用特異的字句 (d)缺乏與其發展水準相稱的多樣而自發性假扮遊戲或社會模仿遊戲 (3)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表現下列各項至少一項: (a)包含一或多種刻板而侷限的興趣模式,興趣之強度或對象二者至少有一. 政 治 大 (b)明顯無彈性地固著於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 立 為異常. (c)刻板而重複的運動性作態身體動作(如:手掌或手指拍打或絞扭、或複. ‧ 國. 學. 雜的全身動作). ‧. (d)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分. y. Nat. B. 於三歲之前即初發,在下列各領域至少一種以上功能延遲或異常:(1)社會. er. io. sit. 互動、(2)使用語言為社交溝通工具或(3)象徵或想像的遊戲 C. 此障礙無法以雷特氏疾患或兒童期崩解性疾患做更佳解釋。. al. n. v i n 除了自閉性疾患之外, DSM-IV-TR 將雷特氏疾患(Rett’s Disorder)、兒童 Ch engchi U. 崩解性疾患(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亞斯伯格疾患(Asperger’s. Disorder)及其他未註明的廣泛性發展疾患(包含不典型自閉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Including Atypical Autism)納入廣泛性發展疾患範疇。 至 2013 年,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取消原本廣泛性發展疾患的次分類疾患,將上述的 自閉性疾患、亞斯柏格疾患、PDD-NOS 及兒童期崩解疾患合稱為自閉症類疾患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並將原先 DSM-IV-TR 指出自閉性疾患(1)社會 3.

(12) 性互動有質的障礙以及(2)溝通有質的障礙兩項診斷準則,合併為在多個情境 存在社交溝通與社會互動障礙的診斷標準。 由於本研究收案期間為 2012 年 7 月至 2014 年 3 月間,期間雖然 DSM-5 於 2013 年出版,但為使不同時期收案的自閉症類組兒童診斷標準一致,所以沿用 DSM-IV-TR 對自閉性疾患的定義,並依學術研究與臨床工作習慣將 DSM-IV-TR 定義的自閉性疾患、亞斯伯格疾患及其他未註明的廣泛性發展疾患視為一「類群」 (spectrum),合稱為自閉症類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s),以此族 群作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發展遲緩兒童定義. 立. 政 治 大. 依據美國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 國. 學. IDEA, 2004)定義,3-9歲的兒童,經由適當診斷工具與程序,測得在認知發展. ‧. (cognitive development)、動作發展(physical development)、溝通發展. y. Nat.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社會或情緒發展(social or emotional. er. io. sit. development)及適應行為發展(adaptive development)有一個領域以上發展遲緩, 或是有足夠理由需要特殊療育或相關協助的兒童定義為發展遲緩兒童. al. n. v i n (developmental delay);國內則是依據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六條 Ch engchi U. (民93)對發展遲緩兒童定義:0-6歲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 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 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為發展遲緩兒童。 但是由於目前國內、外研究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診斷標準仍未達成共識,本 研究將參考吳進欽與姜忠信(民 100)認定以穆林發展量表(Mullen Scale of Early Learning, MSEL, Mullen, 1995,以下簡稱 MSEL)測量的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任 一領域 T 分數低於 40 的發展遲緩兒童,或是整體發展商數低於 85 分,作為本 研究發展遲緩組的篩檢標準。 4.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意圖概念 本研究目的欲以前置意圖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在討論意 圖理解的議題之前,此節將先說明意圖的概念,以及意圖與其它心理狀態名詞的 差異,並藉由深入探討意圖與動作的關係,將意圖一詞分為動作中的意圖 (intention in action)與前置意圖(prior intention)分別論述。. 政 治 大 Anscombe(1957)對意圖定義為如果個人動作是未來某事件狀態發動者 立. 一、 意圖定義. (agent),且該動作是個體「有意」讓動作發生(I meant to…),表示該動作. ‧ 國. 學. 是出於個人「意圖」完成的。Searle(1983)認為意圖是個人一種內在心理狀態,. ‧. 且「有意圖的心理狀態」 (intentional state)必須有方向(directness)指涉,也就. y. Nat. 是意圖會是針對特定對象或目標所引發的心理狀態。Feinfield、Lee、Flavell、. er. io. sit. Green 及 Flavell(1999)亦對意圖的定義提出他們的看法,認為更具體解釋意圖 應是個體對事件有特定「目標」 (goal),並針對此目標引發「動作計畫」 (action. al. n. v i n plan),相信自己會執行該動作計畫來達成目標的心智表徵。 Ch engchi U. Tomasello、Carpenter、Call、Behne及Moll(2005)更強調意圖應是同時包. 含「目標」(goal)與「方法」(means)的一種心理狀態,其中目標可再細分為 「內在目標」 (internal goal)與「外在目標」 (external goal) ,內在目標為引導個 人行為的內在實體(internal entity) ,是「渴望立場」 (the desired state)的心智表 徵;外在目標則是指外在環境改變的特定狀態,可以描述為「渴望的結果」 (the desired result) ,Tomasello等人以開盒子舉例,認為某人宣稱他企圖打開盒子的時 候,心中會先有思考要如何打開盒子的方法,且具備引導打開盒子動作的內在目 標及想要達成盒子呈打開狀態的外在目標,才能滿足意圖定義條件。此外,Call 5.

(14) 與Carpenter(2002)區分目標(goal)與結果(result)的不同在於,目標是指個 人心中想要達成之特定目的(demonstrator’s aim),與Tomasello等人認為的內在 目標看法較一致;而結果是指外在環境改變的具體狀態,較符合Tomasello等人 對外在目標的定義。 另一方面,Feinfield 等人(1999)認為意圖與渴望是不同的心理狀態,當一 個人有意圖達成特定目標,內心一定存在如何達成目標的方法;不過,當一個人 渴望達成特定目標,過程並不在意以什麼方式達成目標,也就是有意圖完成的 事,必須是實際上可能做到的,但是渴望達成的事,可能不是實際上能達成的事。. 政 治 大 指行動者由知覺形成的知識、預期、想法及意見,例如我會說「我相信(believe) 立 同樣地,Wellman 與 Bartsch(1998)認為意圖與信念的差別在於,信念是. 明天會下雨」 ;相對地,Searle(1983)認為因為意圖涉及因果的自我指涉(causal. ‧ 國. 學. self-referentiality),也就是個人只能於其可能企圖完成的事形成意圖(I can only. ‧. intend what my intention can cause),例如:除非我可以改變天氣,要不然我不會. y. Nat. 說「我企圖(intend)讓明天下雨」。. er. io. sit. 綜合而論,意圖可定義為一個人對某事件有特定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具備特 定達成目標的方法之一種心理狀態,能夠正確理解他人意圖,讓人能洞悉他人的. al. n. v i n 行為原因,理解與預測對方先前、現在及未來行為 (Buresh & Woodward , 2007) , Ch engchi U 展現合宜的社會溝通互動表現(Hamilton, 2009) 。另一方面,因為日常中我們可. 由多樣的語言與非語言線索來理解他人的意圖,其中本研究較關注的是兒童由他 人動作來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所以接下來將深入探討意圖與動作的關係。. 二、意圖與動作的關係 Searle(1983)是最早以哲學觀點探討意圖與動作時間性關係的學者,他依 據動作與意圖的關係,將意圖分為「前置意圖」與「動作中的意圖」兩類。Searle 認為「前置意圖」指的是在時間軸上,意圖產生於意圖動作之前,也就是動作的 6.

(15) 原因,可以明確推斷是為了要具體實現個人已存在的內在意圖,而能將兩者明確 區分發生時間的先後,此類意圖屬於前置意圖。 另一方面,Searle認為「動作中的意圖」是指意圖與意圖動作關係在時間軸 上幾乎同時發生,也就是個人行為雖有意圖性的,但由於動作發生當下可以說是 意圖緊密連結意圖動作的自動化歷程,較難將意圖與動作的關係明確分開討論, 此類意圖屬於動作中的意圖。 Searle 進一步於文中舉例:當看到甲打人,我們會問甲: 「你突然打他,是 一開始就企圖要打他嗎?」,甲可能回答:「不,我就只是打了他」(No, I just hit. 政 治 大 圖與意圖動作幾乎同時發生,此類意圖屬於動作中的意圖而非前置意圖;另一方 立 him) ,所以,即便甲是企圖打人,且打人行為是出於想要打人的意圖,但因為意. 面,Searle 亦指出在英文語法中,描述前置意圖的句子常有不定詞「to」 (I want to. ‧ 國. 學. move the table; I will do / I am going to do A),相對地,描述動作中的意圖的句子. ‧. 常只使用單一動詞(He moved the table; I am doing A)。. y. Nat. 總而言之,首節主要是澄清意圖定義、意圖與動作關係,學者將意圖定義為. er. io. sit. 個人對事件有特定目標與達成目標方法的一種心理狀態(Feinfield et al., 1999; Tomasello et al., 2005);而意圖與動作關係,Searle認為可由兩者發生時間先後,. al. n. v i n 將意圖分為動作中的意圖與前置意圖兩類,前者指的是意圖幾乎與意圖動作同步 Ch engchi U 發生,這類意圖屬於動作中的意圖;後者指的是意圖產生一定明顯比意圖動作. 早,這類意圖屬於前置意圖,且由於前置意圖與意圖動作可以區分清楚的時間先 後,較能突顯意圖與動作的因果關係(Searle, 1983)。. 7.

(16) 第二節、一般發展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與模仿能力 彙整過去研究,對於年齡較小或語言表達不佳的兒童,學者會以手指提示或 眼神提示等非語言溝通線索(Behne, Tanya, Carpenter, & Tomasello, 2005; Povinelli, 1997)、習慣化典範(Woodward, 1998)或模仿作業(Carpenter, Akhtar, & Tomasello, 1998; Meltzoff, 1995)替代以口語詢問方式測量兒童理解他人意圖 的表現,由於其中我們較關注以模仿作業來討論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所以以下 將依據Searle將意圖分為動作中的意圖與前置意圖的論點,彙整過去以模仿作業 了解兒童理解他人意圖的相關研究發現。. 一、有關動作意圖研究. 立. 政 治 大. 首先,Hamlin、Hallinan 及 Woodward(2008)提到 7 個月的幼兒能從實驗. ‧ 國. 學. 者用抓取或輕碰玩具的動作線索,推論作業的動作目標,且於有明顯動作目標情. ‧. 境(抓取玩具)中重演目標動作的表現會比模糊動作目標情境(輕碰玩具)佳,. y. sit. io. er. 動者(agent)。. Nat. 說明幼兒於 7 個月大時就已能將他人視為有目標導向(goal-directed)動作的發. 另一方面,探討兒童理解他人意圖的研究中,由於目前較多是關於「動作意. al. n. v i n 圖」典範的研究發現,像是操弄失敗嘗試、或是以語音操弄意圖與意外動作之物 Ch engchi U. 體模仿作業,所以我們將先分別論述此兩種模仿作業的研究發現,更重要的是, 檢視這些作業可能有的爭議,重新評估以動作意圖典範討論兒童理解他人意圖能 力的適配性。. 1. 失敗嘗試的物體模仿 以開盒子例子說明,雖然我企圖打開盒子,但可能因力氣太小或用錯方法而 無法打開盒子,也就是當意圖難以被外在事件結果滿足,未達成想要的結果狀態 的意圖動作為「失敗動作」(Feinfield et al., 1999)。 8.

(17) 操弄失敗嘗試的經典作業為 Meltzoff(1995)的模仿作業,其中實驗一探討: 18 個月幼兒能否由他人企圖卻未完成的失敗動作理解動作意圖?實驗分作 4 情 境(目標示範情境、意圖示範情境、實驗者操弄的控制情境及 baseline 控制情境) , 各有 5 次嘗試,5 種測驗工具,例如於(1)目標示範情境,實驗者先完整示範 將啞鈴狀玩具中間的橫桿拆開,然後把玩具給兒童說:「換你囉」以測試他的模 仿表現; (2)意圖示範情境,除了實驗者於拆開橫桿時一隻手不經意地往外滑開 而失敗,其餘程序與上述一致;(3)實驗者操弄情境(adult manipulation condition),除了將示範拆解玩具的動作,修改為實驗者只握住啞鈴樣貌玩具的. 政 治 大 序與上述一致;(4)baseline 控制情境,僅於反應時間內讓幼兒自由玩物體而無 立 兩端(持續時間與示範情境相同),但未企圖將啞鈴中的橫桿拉開之外,其餘程. 任何示範。結果發現於 20 秒反應時間內,幼兒於意圖示範情境展現的目標動作. ‧ 國. 學. 與目標示範情境無顯著差異,推論 18 個月幼兒能由行為者的失敗嘗試學到他的. ‧. 意圖。. y. Nat. 於實驗二:Meltzoff 進一步確認於失敗嘗試情境中,幼兒是能夠理解行為者. er. io. sit. 的意圖或只是對物理情境的學習?實驗程序改為機械手臂操作取代人為示範,發 現 18 個月幼兒於人為示範情境中展現的目標動作比機械手臂操作情境多,說明. al. n. v i n 兒童確實能由人為示範的嘗試學到行為者的意圖,而非只是學到物體動作。 Ch engchi U. Ballagamba 與 Tomasello(1999)進一步複製 Meltzoff(1995)的研究內容,. 將研究對象年齡下修為 12 個月幼兒,卻發現 12 個月幼兒的模仿表現顯著比 18 個月幼兒差;Sanefuji、Hashiya、Takura 及 Ohgami(2004)則是將研究對象調整 上修為 15-17 個月幼兒,發現幼兒可能最早於 15-17 個月時,就能經由觀察他人 的失敗嘗試來推論他的動作意圖。 然而,Huang、Heyes 及 Charmam(2002)對 Meltzoff(1995)研究發現提 出質疑:Huang 等人(2002)修訂 Meltzoff(1995)作業內容,將實驗者操弄情 境(實驗者只示範握住啞鈴玩具的兩端)改以無關動作操弄啞鈴玩具,另外將 9.

(18) baseline 控制情境換作只讓幼兒觀看物體的初始與結束狀態(end state)的「仿效 學習情境」(emulation learning condition):先呈現啞鈴樣貌玩具未被拆解的初始 狀態,於隔板後將啞鈴中間的橫桿拆開,再讓幼兒看已拆解的結果組態。預期幼 兒如果於失敗嘗試情境中主要是學到實驗者的意圖,那麼於失敗嘗試情境的目標 動作表現應顯著比仿效學習情境佳,但是結果卻發現 19 個月幼兒於失敗嘗試的 目標動作表現與仿效學習情境無顯著差異,說明幼兒可能只是從失敗嘗試學習到 動態的物體效應,而非實驗者的意圖。 另一方面,雖然 Meltzoff(1995)發現幼兒於人為示範情境中展現的目標動. 政 治 大 然而,這也可能只是由於兒童於人為示範情境比於機械手臂示範情境中有更強的 立. 作比機械手臂示範情境多,推論幼兒的確是學到「人」的行為意圖而非物體動作,. 作業動機,所以研究推論仍需保留。. ‧ 國. 學 ‧. 2. 意外動作的物體模仿作業. y. Nat. 以開盒子例子說明,當盒子被打開,可能是我企圖打開的或碰巧掉落鬆開,. er. io. sit. 也就是當實際行為非出於行為者的意圖,而是意外達成動作目標的動作為「意外 動作」(Feinfield et al., 1999)。. al. n. v i n 以語音操弄意圖與意外動作的經典作業為 Carpenter 等人(1998)欲探討: Ch engchi U. 14-18 個月幼兒對語音操弄意圖與意外動作的意圖理解能力。過程分為訓練階段 與測試階段,訓練階段主要是讓幼兒觀察實驗者如何於作業中引發結果 (end-result),確認此年齡層幼兒於一般情境的確會模仿他人以奠定後續實驗基 礎,例如:實驗者先示範按鈴使聖誕燈發亮,鼓勵兒童說「換你囉,你會嗎?」, 觀察兒童是否會模仿。 測驗階段與訓練階段程序大略一致,只是實驗者於示範的同時,搭配語音線 索(「There」表示意圖動作; 「Whoops」表示動作是意外發生)操弄意圖與意外 動作,分 3 情境(意圖-意外、意外-意圖及意圖-意圖情境),共 6 種測驗工 10.

(19) 具,紀錄兒童首次模仿動作。結果發現 14-18 個月幼兒於意圖情境中的目標動作 表現顯著比意外情境佳,說明幼兒最早在 14 個月大時就已能由語音線索理解他 人的動作意圖,且對他人的意圖動作有較強烈的模仿動機。 然而,Heyes 與 Ray(2002)卻質疑上述的研究發現難以確定幼兒是對實驗 者的「意圖敏感的模仿」(intention-sensitive imitation),或只是對作業中語音標 示的「結果敏感的模仿」(outcome-sensitive imitation)。因為 Heyes 與 Ray 認為 於日常經驗中,「There」伴隨的行為結果經常會比「Whoops」更有趣或更常獲 得他人稱讚,所以推測幼兒在語音標示「There」的意圖情境中的模仿表現會比. 政 治 大 而只是從特定語音經驗的結果預期而於不同情境有不同表現。 立. 以語音標示「Whoops」的意外情境佳,也就是幼兒可能不是學到他人的意圖,. 總而言之,由於學者對於以上述兩種模仿作業來測量兒童意圖理解能力的研. ‧ 國. 學. 究發現仍未達成共識。所以需找到能夠回答上述解釋爭議的實驗典範,才能更明. Nat. y. ‧. 確了解自閉症類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的能力。. er. io. sit. 二、有關前置經驗與前置意圖研究. 除了動作意圖典範,另一種較少討論到的是前置意圖典範,有關前置意圖的. al. n. v i n 意圖研究主要是基於觀察「提供觀察者前置意圖線索 ,應能增進其觀察學習表現」 Ch engchi U 的旁觀者角度之假設,探討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須強調由 於前置意圖典範將意圖與意圖動作分開呈現,相較於動作意圖典範,更能有助於 研究者釐清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的能力。 所以,本節內容將先整理過去有關前置經驗影響兒童模仿學習的研究發現, 目的是說明前置經驗對兒童模仿學習的重要,再強調有關前置意圖典範的兩篇研 究,說明以前置意圖典範了解兒童意圖理解能力的重要。. 11.

(20) 1. 前置經驗研究 從生活經驗發現兩位對兒童本是同樣陌生的大人,其中一位大人有先與兒童 短暫一同畫畫遊戲,另一位大人則否,接著,當三人一起玩拼積木的新遊戲時, 發現兒童較願意去學曾與他一同畫畫的大人教導的拼積木技巧,而不願意去學另 一位大人教他的拼積木技巧,這個有趣的生活經驗,可能說明兒童的確會受先前 經驗決定他想要學習的對象與內容。所以,回到實徵研究,我們想要進一步了解 前置經驗究竟是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表現? 首對於先前經驗對兒童選擇學習對象的影響上,Birch 等人(2008)探討「學. 政 治 大 實驗一中:實驗者會先介紹兩隻玩偶(Ben 與 Jenny)讓兒童認識,然後 Ben 與 立. 習對象提供的資訊正確與否」的前置經驗,與 3 歲與 4 歲兒童學習新語言的關係。. Jenny 各別命名 4 種常見玩具,由於想要以前置經驗讓兒童對 Ben 與 Jenny 產生. ‧ 國. 學. 不同的信任程度,所以其中一隻玩偶會正確命名常見玩具,另一隻玩偶卻錯誤命. ‧. 名。接著於偏好情境中,Ben 與 Jenny 再分別命名 2 個物體都叫 Ferber,測試幼. y. Nat. 兒會相信 Ben 或 Jenny 命名的 Ferber;於相反情境中,Ben 與 Jenny 依然各命名. er. io. sit. 不同物體都叫 Koba,測試兒童會相信是 Ben 還是 Jenny 命名的是 Modi(先前未 出現的新名字) ,如果兒童相信 Ben 或 Jenny 命名的 Modi,說明他對這一隻玩偶. al. n. v i n 的信任程度較低。實驗二與實驗一程序相似,只是將命名物體名改為命名物體功 Ch engchi U 能(例如:這用來梳頭髮)。結果發現不論是命名物體名或物體功能,兒童皆比. 較相信先前經驗中那一隻正確命名 4 種常見玩具玩偶之教導,也就說明兒童確實 會受到他人提供資訊可靠與否來選擇社會學習的對象。 Birch與其同儕認為有兩種可能解釋:第一,因為兒童會認為成人應具備的 知識會比實際行為更多(adults tend to know more than they do),也就是成人會 提供錯誤資訊,可能只是於知覺過程中遺漏重要訊息而影響判斷;然而,第二種 解釋傾向兒童於選擇學習對象時可能未有那麼複雜之推理,只是單純由先前經驗 學到教導正確訊息的玩偶是較可信的學習對象,例如生活中如果一個鬧鐘常壞 12.

(21) 掉,一個從沒有壞過,我們會較相信從沒壞過的鬧鐘的報時(Birch et al., 2008)。 延續 Birch 等人(2008)研究,Nurmsoo 與 Robinson(2009)區分命名者的 狀態(矇眼)是否會是兒童選擇學習對象的影響因素,預期如果依 Birch 等人指 出兒童是因認為成人是在知覺過程遺漏重要訊息而影響他的判斷(前置階段處於 矇眼狀態),在正式觀察學習情境中應該會一致地學習不同學習對象(有矇眼或 無矇眼)教導的內容,但是結果發現 3 歲到 7 歲兒童即便已知命名者是因眼睛被 矇住而犯錯,卻還是偏好以正確命名者為學習對象,較支持 Birch 與其同儕認為 兒童會依他人提供資訊正確與否的經驗選擇學習對象的可能。. 政 治 大 Williamson 等人(2008)實驗一中先讓 3 歲兒童自由探索嘗試打開櫃子,其中一 立 另一方面,討論到兒童從前置經驗習得的作業困難度對觀察學習的影響?. 組兒童被隨機分派至需要用比較困難的方式打開櫃子,另一組兒童被隨機分派至. ‧ 國. 學. 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即可打開櫃子;接著,再讓各組兒童觀看實驗者示範以全新的. ‧. 方法開櫃子,最後測試兒童的模仿表現。結果發現曾經歷要用困難方法開櫃子經. y. Nat. 驗的兒童會比有經歷用簡單方法開櫃子經驗的兒童,更傾向模仿實驗者用新方法. er. io. sit. 開櫃子,說明不同的自我探索經驗確實會影響兒童的模仿學習表現。 此外,學者亦有興趣討論事先提供動作目標線索,對於兒童理解主要作業. al. n. v i n 目標的增進效果。SommervilleC 與 Crane 2009)藉由複製 Sommerville 與 Woodward h e( ngchi U (2005a)習慣化典範,首先探討在先提供 10 個月幼兒「動作目標線索」,對於. 他們理解主要作業目標的影響,亦於同篇研究欲了解「不同作業場合」對幼兒提 取與連結不同場合之動作目標的影響。過程中幼兒被隨機分派至 2 種情境(單一 場合情境與不同場合情境),各情境皆會接受前置階段與習慣化階段,只是前者 情境中的前置與習慣化階段皆於相同評估室進行,後者情境的不同階段會於不同 評估室進行。 前置階段中,幼兒觀看實驗者邊抓起桌上二個目標玩具的其中一個,邊發出 「哇」語音,為了讓幼兒能夠理解作業中的動作目標,實驗者會重複多次相同動 13.

(22) 作直到幼兒看膩轉頭(或持續 30 秒停止) 。於習慣化階段中(單一場合情境幼兒 留於原評估室,不同場合情境幼兒移至另一間評估室進行),複製 Sommerville 與 Woodward(2005a)習慣化典範,先讓幼兒習慣於觀看實驗者拿起分別放於桌 面兩側的青蛙或魚玩具後,再於屏幕後將青蛙與魚的位置對調,最後進行新目標 嘗試與新位置嘗試。新目標嘗試中,幼兒觀看實驗者伸手至與先前相同位置,卻 拿到與之前不同的目標玩具;新位置嘗試中,實驗者伸手到與先前不同位置,卻 拿到與之前相同的目標玩具,觀察幼兒於不同嘗試的注視時間。 結果發現於單一場合情境中,幼兒對新目標嘗試的注視時間顯著比對新位置. 政 治 大 異,說明前置經驗確實會影響 10 個月幼兒理解主要作業中的動作目標表現,然 立 嘗試注視時間長,但於不同場合情境中,幼兒對不同嘗試的注視時間無顯著差. 而,前提是先前經驗與主要作業必須於單一場合發生,如於不同場合受測,較易. ‧ 國. 學. 中斷幼兒提取與連結不同作業之動作目標。. ‧. 總而言之,研究發現兒童於 4 歲之前就會受到作業困難度、學習對象提供的. y. Nat. 資訊正確與否、作業場合差異或是否先預告他動作目標等先前經驗影響學習表. Sommerville & Crane, 2009; Williamson et al., 2008)。. n. al. 2. 前置意圖理解研究. Ch. engchi. er. io. sit. 現,說明前置經驗於兒童社會學習扮演的重要角色(Nurmsoo & Robinson, 2009;. i n U. v. 彙整相關文獻,主要曾以看圖回答問題作業與模仿作業探討兒童理解前置意 圖線索的能力(Astington, 1991; Carpenter,2001)。首先,Astington(1991)欲了 解 3 歲與 5 歲兒童理解前置意圖線索的能力,過程中兒童會先看到一張有個孩童 正在盪鞦韆的圖片,再看一張孩童正跑去鞦韆的圖片,然後詢問他們:是哪一張 圖片的孩童要去盪鞦韆呢?發現 3 歲兒童表示是孩童正在盪鞦韆的圖片,5 歲兒 童表示是孩童正要跑去鞦韆的圖片。說明 5 歲兒童能由看到孩童正要跑向鞦韆的 圖片推測他是要盪鞦韆的意圖,也就是 5 歲兒童比 3 歲兒童更能偵測出圖片中欲 14.

(23) 暗示的他人之前置意圖。 再者,Carpenter、Call 及 Tomasello(2002)以模仿作業探討 2 歲與 2 歲半 的兒童前置意圖理解能力,研究主要用具為鳥屋裝置,分作前置意圖提示、實驗 者示範及測試階段,共 6 情境,於前置階段中: (1)無前置意圖提示亦無示範情 境:兒童有 60 秒自由操作鳥屋的時間;(2)無前置意圖提示但保留示範情境: 實驗者先示範開啟鳥屋的方法,然後讓兒童有 60 秒自由操作鳥屋的時間;(3) 無前置意圖提示(無關動作)情境:除了於正式示範之前,實驗者會先說:「看 這裡」吸引兒童注意,然後敲擊鳥屋屋頂三下之外,流程與先前大致一致;(4). 政 治 大 然開啟的鳥屋(內部無酬賞物)讓兒童觀看鳥屋的結果組態(未伴隨其它動作), 立 前置意圖提示(結束狀態)情境:除了於正式示範之前,實驗者會先緩慢轉動已. 再蓋上遮布並將酬賞物放入鳥屋之外,流程與先前大致一致; (5)前置意圖提示. ‧ 國. 學. (失敗嘗試)情境:除了於正式示範之前,實驗者幾次嘗試用力拉鳥屋前門卻都. ‧. 失敗之外,流程與先前大致一致; (6)前置意圖提示(脈絡線索)情境(context. y. Nat. condition):除了於正式示範之前,實驗者會先依序從三個藏物容器中找到酬賞. er. io. sit. 物,並讓兒童短暫把玩酬賞物(三個藍色容器、白色水桶及灰色抽屜藏物容器的 外貌與開啟方式皆與鳥屋殊異),流程與先前大致一致。. al. n. v i n 於示範階段中,除了無前置意圖提示亦無完整示範情境之外,接受另五種情 Ch engchi U. 境測試的幼兒皆會觀看實驗者先掀起鳥屋的前門,再拉木栓開啟內門,取得鳥屋 內的酬賞物。於測試階段中,各情境兒童皆有 60 秒自由操作鳥屋時間,如兒童 於時限內成功開啟鳥屋,有第二次嘗試次(實驗者無再次示範);若於時限內未 能成功開箱,實驗者會再次示範打開鳥屋並提供第二次嘗試。發現兒童於前置意 圖提示情境(結束狀態、失敗嘗試及脈絡線索)表現顯著比無前置意圖提示情境 (無前置階段亦無示範、無前置階段但保留示範及無關動作)佳,說明 2 歲兒童 已能成功理解他人的前置意圖以增進學習表現。 總而言之,Carpenter 等人(2002)前置意圖典範的重要性在於:第一,由 15.

(24) 於 Searle(1983)認為意圖有動作中的意圖與前置意圖,然而,目前以模仿作業 討論兒童理解他人意圖能力的研究只以動作意圖典範為主,前置意圖典範的研究 發現仍不多;第二,前置意圖典範的特色在於設法將意圖與動作分開討論,好處 是能澄清動作意圖典範可能的缺失,釐清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 三、小結 Searle(1983)認為依據意圖與動作的關係,可將意圖分為「動作意圖」與 「前置意圖」,雖然過去研究以動作意圖的模仿作業研究發現兒童於 2 歲以前已. 政 治 大 (Carpenter et al., 1998)理解他人的動作意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學者質 立 能經由他人失敗嘗試(Meltzoff, 1995),或由語音操弄的意圖與意外動作. 疑兒童於此失敗嘗試作業中可能只是學習到物體的操作機制(Huang et al.,. ‧ 國. 學. 2002),在觀看以語音標示之意圖與意外動作時,亦可能只是出於對不同語音線. y. Nat. 2002)。. ‧. 索的經驗學習到不同的預期結果,而非是能察覺到行為者的意圖(Heyes & Ray,. er. io. sit. 而彙整有關前置意圖典範的研究發現,目前多以討論前置經驗(作業難易、 他人提供資訊正確與否、是否提示動作目標或於不同學習場合)影響兒童模仿學. al. n. v i n 習的研究為主;雖然 Carpenter(2002)研究發現先預告行為者的意圖,2 歲與 2 Ch engchi U 歲半兒童的學習會比無預告意圖的情況佳,說明 2 歲兒童已能成功理解他人的前 置意圖,但是目前相關的研究仍是少數。此外,除了相關的研究典範尚未應用於 自閉症類兒童,目前有關自閉症類兒童的意圖理解研究發現亦仍舊分歧,所以, 我們希望於接續章節先說明相關研究發現,再探討是否有更有效探討自閉症類兒 童理解他人意圖能力的研究典範。. 16.

(25) 第三節、自閉症類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與模仿能力 一、自閉症類兒童的社會認知特徵 過去研究發現四歲的一般發展兒童已能通過用來測量信念理解的初級的錯 誤信念作業(first-order false belief task) ,但是配對相同語言發展年齡的自閉症類 兒童卻無法通過,推論自閉症類兒童較難推論他人心智狀態(Baron-Cohen, Leslie, & Frith, 1985) ,深究在相關議題中,信念是屬於比較複雜的一種心理狀態,兒童 需要能夠區分真實情境和個人表徵的內在世界的差異,才能推過初級的錯誤信念 作業(Wellman et al., 2001)。然而,在發展歷程中,學者認為在信念理解之前,. 政 治 大 1998),且意圖理解能力對於兒童要發展良好的社會認知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而 立 更重要的是要先能學會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Carpenter, 2001; Phillips et al.,. 一般發展兒童早在一歲之前就能視他人為有意圖的發動者(intentional agent). ‧ 國. 學. (Tomasello et al., 1993),但是目前自閉症類兒童的研究卻較少探討在信念之. ‧. 前,他們對理解他人其他的心理狀態(例如:情緒、欲望、意圖)的發展軌跡. y. Nat. (Carpenter, 2001) ,因此,我們認為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實. er. io. sit. 屬一項非常重要議題。. 進一步彙整相關研究,Pierno 等人(2006)認為自閉症類患者較難從他人的. al. n. v i n 眼神線索,理解他人要傳達的溝通意圖;Phillips 等人(1998)研究發現平均年 Ch engchi U. 齡 13 歲(語言發展年齡 6 歲)的自閉症類患者於射擊遊戲中,較難區分自己的 「意圖動作」,與「想要但結果是意外發生的動作」;此外,Boria 等人(2009) 亦指出平均 9 歲(語言發展年齡 11 歲)自閉症類兒童,雖然能基於看到實驗者 從一堆碎紙中拿起剪刀的動作狀態,依常理推斷實驗者使用剪刀的意圖 (why-use),但卻較難從較不熟悉的情境(從一個收好文具的文具盒情境,看到實 驗者拿著剪刀的動作狀態),基於情境脈絡變化,推論文具盒會放在此處的原因 (why-place)。 但是 Russell 與 Hill(2001)試圖驗證 Philips 等人(1998)射擊遊戲作業, 17.

(26) 卻有相反的發現,顯示平均年齡 10 歲(語言發展年齡 6 歲)自閉症類兒童能正 確區分「意圖動作的結果」與「渴望卻是意外達成的結果」;Russell 與 Hill 也 於同篇研究以投影式的意圖作業(transparent intentions task)測量兒童的意圖理 解能力,作業中先讓兒童完成兩張重疊在一起的圖畫中缺漏部分,當兒童完成後 卻發現實際畫的與原本要畫的是不同張的圖畫時,測試兒童是否能正確報告他們 原本要畫的是哪一張圖,且實際畫到的是不同的圖片,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能 正確報告他們非預期的意圖動作。 總而言之,由於上述使用不同研究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的研究發. 政 治 大 閉症類兒童對他人意圖理解的能力,並根據意圖有動作意圖與前置意圖的分類, 立 現仍不一致,所以我們希望於以下一節次中進一步聚焦於討論以模仿作業討論自. 分別討論動作意圖典範與前置意圖典範。. ‧ 國. 學 y. 模仿表現. Nat. 1.. ‧. 二、 動作意圖研究發展. er. io. sit. 欲了解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能力,可由 Rogers 與 Pennington(1991)首篇 探討自閉症類兒童模仿能力的整合分析研究為討論開端,研究中共彙整七篇研. al. n. v i n 究,指出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缺陷與其推論他人心理狀態能力有關。Hobson 與 Ch engchi U. Lee(1999)則是主要探討於目標導向模仿作業中,自閉症類患者「動作樣式」 (action style)的模仿學習。研究對象為平均 14 歲(語言發展年齡 6 歲)的自閉 症類患者,接受 2 種動作樣式情境(溫柔的/急促的),共 4 種作業(實驗者示 範用菸斗與木棒假裝拉小提琴、用青蛙裝飾的衣物擦拭額頭、蓋印章與推倒在輪 子上滾動的警察玩偶),結果發現自閉症類患者雖然會複製動作目標,卻不像配 對相同生理年齡與語言發展年齡的發展遲緩兒童一樣會模仿實驗者的動作樣 式。Hobson 與 Lee 認為可能是因為自閉症類患者對由動作訊息理解動作目標的 能力完好,卻不會將示範動作識別為個人導向動作(self-oriented),或是即便能 18.

(27) 將示範動作識別為個人導向動作,但未有想藉由複製他人動作樣式與人拉近社會 距離的動機。 為了區別自閉症類兒童在不同模仿作業的模仿能力,Rogers、Hepburn、 Stackhouse 及 Wehner(2003)進一步探討平均 2 歲 10 個月(整體發展年齡 1 歲 8 個月)自閉症類兒童與發展遲緩、X 染色體脆弱症(fragile X syndrome)及一 般發展兒童,於手勢模仿(同步開合雙手、用單手拍胸及輕拍手肘)、物體模仿 (拆開與組裝樂高、把玩具車倒放後輕拍玩具車及用手肘讓擠壓玩具發出聲音的 無意義動作),以及嘴與臉部模仿(伸舌頭擺動、在桌上吹棉花球及發出聲音的. 政 治 大 取回物體並對兒童說「這樣做」 (do this) ,連續示範 3 次後測試兒童的模仿表現。 立 親嘴動作)表現,其中在物體模仿作業中,會先讓兒童短暫自由操作物體,接著. 手勢動作模仿則與其他組別的兒童無顯著差異。. 學. ‧ 國. 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整體模仿能力、嘴與臉部模仿,以及物體模仿表現較差,. ‧. 而在國內研究方面,Wu、Chiang 及 Hou(2011)則是針對國內平均 3 歲 4. y. Nat. 個月(整體發展年齡 2 歲 2 個月)自閉症類兒童了解其模仿能力,在實驗一,延. er. io. sit. 續 Stone、Ousley 及 Little(1997)與 Rogers 等人(2003)研究,進一步將對物 體模仿作業分為有意義動作(示範桌上推動玩具車、拿玩具狗在桌上走路及搖. al. n. v i n 動、拍打鈴鼓等 4 種作業)與無意義動作(示範在桌上推動杯子、拿梳子在桌上 Ch engchi U. 走路及壓湯匙製造聲音等 4 種作業) ,並將 3 種身體模仿作業改為同步開合雙手、 手抓桌面及拍臉頰,且將指導語改為「看這裡」 (Meltzoff, 1988) ,避免過多的模 仿提示。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只有在無意義物體動作的模仿顯著比配對相同發 展年齡的一般發展與發展遲緩兒童差,但於有意義動作、身體動作及臉與嘴動作 的模仿表現與一般發展與發展遲緩組無顯著差異。 Wu 等人進一步在 18 個月後進行追蹤研究,主要探討在 18 個月後各組兒童 在有意義動作與無意義動作的物體模仿表現,為了避免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加入兩步驟動作設計增加難度,此外,亦延續 Hobson(1999)動作樣 19.

(28) 式的模仿作業,設計不同的動作樣式(激烈的/溫和的)作業(用軟球敲桌、在 桌上推動玩具卡車及用斑馬玩具在桌上走路)。結果發現自閉症類組在上述模仿 作業中,只於單一無意義動作與動作樣式的模仿表現比對照組兒童差,其他模仿 作業的表現皆與對照組兒童無顯著差異。 同樣的研究結果發現,也與 Williams、Whiten 及 Singh(2004)的整合分析 研究結論一致,Williams 與其同儕整理從 1972 至 2002 年,共 21 篇有完整控制 組的研究內容,將模仿議題分為有意義動作的模仿、無意義動作的模仿及物體模 仿等面向討論,發現自閉症類兒童主要是在無意義動作模仿有顯著困難,但是於. 政 治 大 總而言之,由於多數研究發現指出自閉症類兒童於模仿學習(imitative 立. 有意義動作模仿與物體模仿皆與控制組兒童無顯著差異。. learning)作業中的目標導向物體模仿與手勢動作模仿能力相對完好,卻於無意. ‧ 國. 學. 義動作與牽涉情感情面的動作樣式模仿表現比對照組兒童差(Hobson & Lee,. ‧. 1999; Rogers et al., 2003; Wu et al., 2011; William et al., 2004),所以學者認為自閉. y. Nat. 症類兒童的模仿機制似乎不只一種解釋機制(Rogers et al., 2003) 。Rogers與其同. er. io. sit. 儕認為模仿有情感功能(affective mechanism)與學徒功能(apprenticeship functions)兩類,情感功能主要是藉由模仿以拉近彼此的社會距離;相對地,學. al. n. v i n 徒功能是藉由模仿來學習特定的工具性用途,而自閉症類兒童於模仿的學徒功能 Ch engchi U 相對完好,卻於情感功能有明顯的困難(Rogers, 2003; D’Entremont & Yazbek, 2007)。. 2.. 動作意圖典範 國外研究方面,Aldridge 與其同儕(2000)複製 Meltzoff(1995)動作意圖. 典範的 3 種作業,延伸討論平均 3 歲 3 個月的自閉症類兒童推論他人意圖的能 力。結果發現自閉症類組從失敗嘗試推論他人動作意圖的能力與配對相同物體概 念作業(object concept task)表現的一般發展組無顯著差異;另一方面,Aldridge 20.

(29) 等人也於同篇研究探討自閉症類兒童對無意義身體動作(吐舌、拍頭及揮耳朵) 的模仿表現,卻發現自閉症類組的表現顯著的比一般發展組差。說明自閉症類兒 童能從物體動作中推論他人的動作意圖,卻有模仿他人無意義身體動作的困難。 後續的 Carpenter 等人(2001)研究,則是除了複製 Meltzoff(1995)原先 的 3 種情境(目標示範、意圖示範及實驗者操弄的控制情境)之外,另外增加「結 束狀態」 (end state)情境,藉由讓兒童於觀看示範之前,先看到主要作業的結果 狀態暗示作業內容,結果發現平均 4 歲 1 個月的自閉症類組與配對語言發展年齡 為 2 歲 8 個月的發展遲緩兒童,一致的皆能從他人失敗嘗試推論或是看到物體的. 政 治 大 國內研究方面,楊明杉(2002)針對國內平均 4 歲 2 個月高功能自閉症兒童, 立. 結果組態,推論他人的動作意圖並完成目標行為。. 配對平均發展年齡為 3 歲 8 個月的發展遲緩兒童,以及平均發展年齡為 3 歲 7. ‧ 國. 學. 個月的正常發展兒童(大正常組平均發展年齡為 3 歲 7 個月;小正常組平均發展. ‧. 年齡為 3 歲),延續 Meltzoff(1998)動作意圖典範的作業內容探討兒童的動作. y. Nat. 意圖理解能力,分為 3 情境(操弄無關動作的方法控制、完整示範的目標及失敗. er. io. sit. 嘗試的意圖情境),每一種情境皆會讓兒童短暫自由操作測驗玩具後再進入實驗 者示範階段。結果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目標情境的表現優於控制情境,在意. al. n. v i n 圖情境的表現則分別與目標情境與控制情境無顯著差異;而發展遲緩與小正常組 Ch engchi U 兒童於目標情境與意圖情境的表現皆比在方法控制情境佳,此外,各組在不同情 境的組別差異未達顯著,說明從跨文化研究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對動作意圖理 解能力未比其他組別的兒童差。然而,Huang 與其同儕認為以失敗嘗試或觀看物 體的結果組態來測量自閉症類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因為於示範與測試階段皆使 用相同物體,所以還是難以區分兒童究竟是從作業中學到物體效應或是實驗者意 圖的可能(Huang et al., 2002)。 另一方面,D’Entremont 與 Yazbek(2007)延續 Carpenter(1998)以語音 (「There」與「Whoops」)操弄意圖與意外動作的動作意圖典範卻有不同的研 21.

(30) 究發現,D’Entremont 與 Yazbek 發現雖然一般發展與發展遲緩兒童於意圖動作情 境重演的目標動作顯著比意外動作情境多;平均 4 歲 5 個月的自閉症類組兒童於 不同情境的目標動作表現卻無顯著差異,說明自閉症類兒童無法像另兩組兒童一 樣由語音線索理解他人的動作意圖。然而在解釋研究發現時,我們仍須考量 Heyes 與 Ray(2002)曾質疑以語音操弄意圖與意外動作可能有的混淆因素,以 保守解釋研究發現。. 四、與自閉症模仿有關的神經心理理論. 政 治 大 鏡像神經元最早可追溯至研究發現猴子不論是自己手抓東西,或只是單純觀 立. 1. 鏡像神經元理論. 看他人特定動作,皆會激發大腦運動皮質F5區的動作神經元(Rizzolatti, Fadiga,. ‧ 國. 學. Gallese, & Fogassi, 1996; Rizzolatti, Fogassi, & Gallese, 2001)而提出「直接對應假. ‧. 說」(direct-matching hypothesis)。另一方面,Iacoboni等人(1999)亦發現觀. y. Nat. 察者於模仿實驗者翹起手指,或即便只是觀看實驗者翹起手指,皆會激發大腦中. er. io. sit. 與鏡像神經元相關的左額葉栓蓋(the left frontal operculum) 、右頂下葉(the righ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region)及右頂葉蓋(the right parietal operculum)腦區,說. n. al. Ch. 明鏡像神經元對模仿的動作。. engchi. i n U. v. 因此,學者認為鏡像神經元的主要功用為直接對應不同個體間的動作、情緒 及表情,是形成模仿(Iacoboni, 1999) 、理解他人動作(Rizzolatti, Fogassi, & Gallese, 2001)與意圖(Iacoboni, Molnar-Szakacs, Gallese, Buccino, Mazziotta, & Rizzolatti, 2005)及解讀與同理他人情緒(Dapretto et al., 2006)的媒介,更是與人建立情 感交流(reciprocal social abilities)的重要基礎(Williams et al., 2001) 。 然而,針對自閉症類患者而言,Oberman等人(2005)發現10歲自閉症兒童 與一般兒童於自發舉手時皆產生μ波抑制,不過於觀察情境中,自閉症兒童未如 預期出現μ波抑制;Iacoboni與Dapretto(2006)腦造影研究亦發現12歲自閉症兒 22.

(31) 童於模仿作業中,與鏡像神經元相關之額下迴腦區(the 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 的激發程度比一般兒童差。所以,研究發現說明自閉症類患者於模仿作業中的動 作能力相對完好,但是鏡像神經元受損,有困難直接對應不同個體間的動作與情 感,是此類兒童模仿表現較差的關鍵(William et., 2001; William et al., 2004); 且自閉症類兒童由於鏡像神經元損壞,所以有困難成功理解他人的心智狀態 (Williams et al., 2001) 。. 2. EP-M 雙重路徑模型. 政 治 大 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受損,應於所有有關的認知作業皆表現較差,然而,研究發 立. Hamilton(2008)卻對破碎的鏡像神經元解釋機制提出質疑,認為如果自閉. 現當觀看實驗者以同側路徑(實驗者以左手或右手分別拍桌上同側圓點)或異側. ‧ 國. 學. 路徑(實驗者以左手或右手分別拍桌上異側圓點)拍圓點,8歲的自閉症類兒童. ‧. 與一般發展兒童皆於異側路徑會有較多的同側錯誤;同樣地,當觀看實驗者以反. y. Nat. 握或正握姿勢將木棒插入不同顏色的洞中,兩組兒童皆於反握姿勢嘗試中有較多. er. io. sit. 正握姿勢的模仿錯誤,說明自閉症類兒童與一般發展兒童於這兩種作業的模仿表 現與動作計畫能力相似(Hamilton, 2007)。因此,Hamilton認為須從神經生理角. al. n. v i n 度重新分別探討大腦中與鏡像神經元相關3個腦區:額下回(the inferior frontal Ch engchi U. gyrus, IFG) 、頂下葉(the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IPL)及顳中回(the middle temporal gyrus , MTG)的關係重新檢視鏡像神經元系統。 圖 1 說明以重複抑制法分析觀察者觀看實驗者做出不同動作目標及動作樣 式時受激發的腦區,發現當操弄動作目標時,會造成觀察者 IPL 腦區激發減少, 當操弄動作樣式時,則與 MTG 及 IFG 腦區較有關,說明 IPL、MTG 及 IFG 腦 區可能分別主責形成物體動作目標(goal)、視覺特徵(visual feature)及動作特 徵(motor feature)功能。 討論 3 腦區節點的關係,可分為 EP 與 M 雙重路徑解釋資訊處理歷程:EP 23.

(32) 路徑方面,當視覺刺激先於 MTG 形成視覺特徵至 IPL 形成動作目標需通過 E 路 徑;然後再經過 P 路徑於 IFG 形成動作特徵而完成 EP 路徑,也就是於 EP 路徑 中,由於從視覺刺激特徵至形成動作特徵的過程中,可能受到對目標特徵中介因 子的影響,觀察者可能不一定忠實模仿示範動作(imitation),而是直接以更有 效率的方法直接複製動作目標的動作,此為仿效結果策略(emulation)。M 路徑 方面,是指接受視覺刺激後,直接由 MTG 形成視覺特徵至 IFG 形成動作特徵的 過程,期間未受到 IPL 形成目標表徵的中介因子影響,此為缺乏動作目標的單純 身體動作模仿,稱為學樣(mimic)。. 政 治 大. 立. ‧ 國. ‧. 額下回: 動作特徵. 學. 頂下葉: 目標特徵. sit. y. Nat. 顳中回: 視覺特徵. n. al. 圖1. 視覺刺激. er. io. 動作輸出. Ch. engchi. i n U. v. EP-M 雙重路徑模型(修改自 Hamilton, 2008). 進一步以雙重路徑解釋自閉症類患者的模仿表現,由於研究發現自閉症類患 者於目標導向模仿能力相對完好,卻於缺乏動作目標的學樣有困難,所以, Hamilton 認為他們於 EP 路徑相對完好,但於 M 路徑較有可能受損。 然而,Hamilton 卻也發現自閉症患者似乎也會學樣,只是於日常中會有過多 的鸚鵡式仿說(Echolalia)及鏡像動作模仿(echopraxia) 。Hamilton 認為這可能 是因為一般人會有學樣的模仿,可能是出於無意識地想與人形成社會連結的自然 反應,但由於自閉症類患者不僅較難像一般人一樣選擇合適的模仿時機(when 24.

(33) and who to mimic)以親近他人,亦可能於不恰當時機有過多的模仿,所以不但 難以受惠於模仿他人伴隨而來的社交益處,反而會與人產生社交距離;此外,研 究發現抑制模仿行為與有關心智推論理論會激發相同腦區(Brass et al., 2005 ;Frith & Frith, 2003),說明雙重路徑中 M 路徑可能與推論他人心智能力有 關,自閉症類患者腦區的 M 路徑非完全受損,而可能是與路徑調節異常有關。 總而言之,EP-M 雙重路徑模型的貢獻是:重新檢視以破碎的鏡像神經元系 統解釋自閉症類患者的模仿困難,提出他們於仿效模仿能力相對完好,但學樣表 現較差的可能原因,認為此類族群於雙重路徑的 EP 路徑相對完好,但可能於與. 政 治 大. 推論他人心智能力有關的 M 路徑調節異常而影響學樣的模仿。. 立. 3. 由上而下認知調節歷程. ‧ 國. 學. Southgate 與 Hamilton(2008)希望經由重新論證「模仿(imitate)」、「自閉. ‧. 症」及「鏡像神經元系統」三者的關係(詳見圖 2),質疑單以鏡像神經元系統. y. Nat. 損壞解釋自閉症類兒童模仿缺陷的論述,企圖以更廣的認知歷程架構,針對自閉. n. er. io. al. a. sit. 症類兒童的模仿學習提出新的解釋觀點。. Ch. e自閉症 ngchi. 模仿. i n U. v. c. 鏡像神經元 b. 圖 2 自閉症、模仿及鏡像神經元三者關係(修改自 Southgate & Hamilton, 2008). 第一,針對模仿與鏡像神經元系統的關係(圖 2:a 路徑),Southgate 與 Hamilton 認為由於單以直接對應假說仍難解釋兒童基於不同情境脈絡限制下,會 25.

(34) 有不同的選擇性模仿表現(selective imitation)的原因(Gergely, 2002),像是在 有情境限制下幼兒會較傾向仿效結果動作,在無情境限制下卻傾向忠實模仿他人 的身體動作(Gergely, 2002)。強調除了直接對應假說之外,情境脈絡對兒童模 仿表現的重要。第二,針對模仿與自閉症的關係(如圖 3:b 路徑) ,研究發現當 給予自閉症患者明確的模仿指示,他們較會有正確的模仿(Hamilton, 2007) ,說 明自閉症患者可能並非有模仿缺陷,只是因為對社會線索的敏感度較弱(Klin et al., 2002)而有困難自發適當的模仿表現。第三,針對鏡像神經元系統與自閉症 關係(如圖 3:c 路徑) ,即便過去有關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研究指出,自閉症類患. 政 治 大 Oberman et al., 2005) ,但考量自閉症類患者可能有缺乏對社會刺激敏感度困難, 立. 者於模仿作業中,大腦的激發反應與一般人不同(Iacoboni & Dapretto, 2006;. Southgate 與 Hamilton 認為可能是因自閉症類患者較難像一般人一樣般洞察社會. ‧ 國. 學. 刺激線索,導致有關鏡像神經元的腦區激發反應異常,但並非是鏡像神經元損壞。. ‧. 總而言之,上述論述說明單以鏡像神經元系統解釋自閉症類兒童有模仿缺陷. y. Nat. 的說法尚有不足之處,所以 Southgate 與 Hamilton 指出模仿行為應該不只是單純. er. io. sit. 依賴鏡像神經元以直接對應不同個體間的動作,而是需要以「由上而下認知調節 模型」 (top-down cognitive model)的新觀點重新討論自閉症類兒童的模仿困難(詳. al. n. v i n 見圖 3) ,也就是 Southgate 與 C Hamilton 認為於鏡像神經元系統(視覺分析、目標 hengchi U 表徵及動作計畫執行)之外,模仿學習的各階段還會受到觀察者由上而下的高階. 認知歷程(個人的作業動機與洞察社會脈絡線索能力)調控模仿表現,且即便過 去研究發現自閉症類兒童的鏡像神經元與模仿行為的直接關係,但未能證明這群 兒童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是直接造成其模仿困難的原因,反而是留下可能是由於自 閉症類兒童較缺乏洞察社會溝通線索的能力(與鏡像神經元系統是不同腦區), 而使得這群兒童鏡像神經元系統有異常反應的開放議題。. 26.

(35) 由分析外在線索與目前的個人目標 形成之由上而下選擇與控制歷程. 視覺影像. 動作 目標 動作 準備. 視覺 分析. 觀察到的動作. 表現出的動作. 圖 3 由上而下認知調節系統(修改自 Southgate & Hamilton, 2008). 政 治 大 五、以前置意圖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可能 立. 學者認為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不只是發展了解複雜信念的基礎,亦與他們各. ‧ 國. 學. 項社會認知發展有顯著關聯(Tomasello, 1993),但是過去以動作意圖典範探討. ‧. 自閉症類兒童理解他人意圖的研究設計(Aldridge, 2000; Carpenter et al., 2001),. y. Nat. 仍被部分學者質疑研究發現的可靠度(Heyes & Ray, 2002)。. er. io. sit. 另一方面,比較不同研究典範發現,雖然前置意圖典範較能排除動作意圖典 範遭受部分學者質疑的問題,可是過去相關的研究發現卻不多,因此,以下將整. al. n. v i n 理本研究認為以前置意圖典範討論自閉症類意圖理解議題的可能的幾點敘述,建 Ch engchi U 立本研究的論點依據:. 第一,由於過去測量兒童推論他人心智能力,較多是由錯誤信念作業偵測兒 童理解他人信念的能力,而研究發現自閉症類兒童於錯誤信念作業表現比一般兒 童差(Baron-Cohen et al., 1985),說明他人推論他人心智能力較弱;不過,於一 般發展中,比信念理解發展更早的是意圖理解能力,且意圖理解為各項社會技巧 發展基礎(Tomasello, 1993),所以,探討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能力,亦可了 解其於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發展歷程,也能對自閉症症狀有更多了解。. 27.

(36) 第二,由於過去以不同實驗典範了解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能力的研究發現 並不一致,例如 Phillips 等人(1998)發現自閉症類兒童較難區分自己的「意圖 動作」 ,與「想要但結果是意外發生的動作」 ,Pierno 等人(2006)亦發現自閉症 類兒童較難理解他人的溝通意圖;然而 Russell 與 Hill(2001)卻未能複製 Phillips 等人(1998)研究發現,而本研究以模仿作業探討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能力, 是對於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自閉症類兒童較為合適的測量方式。 第三,以動作意圖典範討論自閉症類兒童意圖理解能力,例如失敗嘗試作業 (Aldridge et al., 2000; Carpenter et al., 2001)或語音標示意圖與意外動作作業. 政 治 大 他人的動作意圖,但卻未能藉由語音標示的意圖與意外動作推論行為者的動作意 立 (D’Entremont & Yazbek, 2007),結果發現自閉症類兒童能夠藉由失敗動作推論. 圖。但是 Huang 等人(2002)質疑於失敗嘗試作業仍難排除物體效應學習效果;. ‧ 國. 學. Heyes 與 Rays(2002)亦認為以語音標示意圖與意外動作,較難區辨兒童是對意. y. Nat. 意圖理解能力。. ‧. 圖敏感的模仿或結果敏感的模仿,所以,須由不同實驗典範釐清自閉症類兒童的. er. io. sit. 第四,以前置意圖典範了解自閉症兒童意圖理解能力,由於將實驗者的意圖 與動作分於前置階段與示範階段中進行,將意圖與意圖動作分開呈現,可以降低. al. n. v i n 自閉症類兒童於實驗者動作學到的是物體動作而非意圖的可能,以更清楚測量自 Ch engchi U 閉症類兒童藉由情境脈絡推論他人意圖的能力。. 第五,彙整相關理論發現,自閉症類兒童似乎不是因鏡像神經元損壞使得觀 察學習表現比一般兒童差,而主要是由於由上至下的認知調控歷程異常,對於脈 絡線索的敏感度較差,才是影響他人藉由情境脈絡理解他人意圖能力的關鍵,所 以,前置意圖典範恰好能比動作意圖典範更能純粹的測量到兒童從情境脈絡理解 他人意圖的能力。 綜合上述論點,前置意圖典範應是一種較能準確測量兒童意圖理解能力的可 行方法,然而,目前有關前置意圖典範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且就我們所知,尚未 28.

(37) 有研究以前置意圖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之意圖理解能力,所以,本研究希望延 續 Carpenter 等人(2002)前置意圖典範來探討自閉症類兒童與一般兒童意圖理 解能力的差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9. i n U. v.

(38) 第三章. 研究目的與假設. 第一節、研究目的 由文獻探討得知,自閉症類兒童能於目標導向的觀察學習作業中與一般發展 兒童一樣理解動作目標,卻對缺乏動作目標的模仿較差(Hamilton, 2008) ,亦較 難根據情境差異調整模仿表現(Somogyi, Kiraly, Gergely, & Nadel, 2013),推測 此類群兒童在觀察學習時可能有由上至下的高階認知調節異常(Southgate & Hamilton, 2008)的主要困難。. 政 治 大 童是否會受物體效應的學習(Huang et al., 2002),或是因為對結果敏感的模仿 立. 但是目前以動作意圖典範探討自閉症類兒童的意圖理解能力,仍無法排除兒. (Heyes & Ray, 2002)而影響表現。所以本研究希望重新以之前較少關注到的前. ‧ 國. 學. 置意圖典範,降低以動作意圖可能的不足,測量自閉症類兒童於脈絡線索下理解. ‧. 他人意圖的能力。. y. Nat. 另一方面,根據過去研究發現自閉症類兒童與一般發展兒童皆會依觀察到的. er. io. sit. 動作目標調節動作計畫,像是在目標明確的模仿作業中會較傾向以仿效策略直接 複製動作目標,而較少忠實的模仿他人身體動作(Hamilton, 2007; Hamilton, 2008;. al. n. v i n Huang, 2013),所以本研究亦希望了解三組兒童於不同情境的模仿策略差異。 Ch engchi U. 研究對象年齡層方面,參考相關意圖研究中,Carpenter 等人(2001)以平. 均 4 歲 1 個月自閉症類兒童,與配對平均語言發展年齡 2 歲 8 個月的發展遲緩兒 童為研究對象,Carpenter 等人(2002)亦以平均 2 歲與 2 歲半兒童為研究對象, 說明此年齡層應為意圖模仿關注對象;此外,因果機制模仿作業的研究發現,3 至 5 歲兒童較會傾向過度複製(overcopy)實驗者在透明箱(clear box) (可推論 物體的因果機制)與不透明箱(opaque box)(無法推論物體的因果機制)示範 的無關動作(irrelevant actions)(McGuigan, Whiten, Flynn, & Horner, 2007),但 是 23 與 30 個月大的兒童同樣在因果機制作業中卻較傾向只重演因果有關動作 30.

數據

圖 2  自閉症、模仿及鏡像神經元三者關係(修改自 Southgate & Hamilton, 2008)
圖 3  由上而下認知調節系統(修改自 Southgate & Hamilton, 2008)
圖 16  各組兒童於不同前置意圖提示情境中初次打開鳥屋策略的人數百分比  註:ASD 自閉症類組;DD 發展遲緩組;TD 一般發展組
圖 17  各組兒童於不同前置意圖提示情境初次打開木箱內門的策略人數百分比  註:ASD 自閉症類組;DD 發展遲緩組;TD 一般發展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類別 弱項 強項 (寫作能力/困難) 自閉症 理解和表達. 言語、缺乏 想像力、理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