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之建構:以美國ISLLC學校領導者標準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之建構:以美國ISLLC學校領導者標準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秦 夢 群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之建 構:以美國ISLLC學校領導者標準為例 io. sit. y. Nat. n. al. er. The construction of weight system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i n U. v. indicator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he case of ISLLC. Ch. engchi. 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 in American.. 研究生:陳 遵 行 撰 中華民國101年9月    .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i n U. v.

(3) 謝辭 時逢中秋前夕,卻不見明月高掛,指南山城已被厚重雲靄壟罩,偶陣雨打落 了林葉,窗外的窸漱聲交織著離別的愁思,宣洩在醉夢溪畔,腦海裏千頭萬緒卻 無語凝咽,我知道我將離開這熟悉的校園,告別學生的身分,往另一段路程出發。 但在這之前,想要好好地感謝在研究所的生涯中的每一個幫助我的人,因為這本 論文是在許多人的鼓勵與支持下,才得以完成。 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恩師秦夢群教授,恩師在遵行尚在大學部時便循循善. 治 政 誘,時常勉勵我們努力,而進了研究所後,更在恩師的指導與幫助下,不斷與時 大 立 俱進,對遵行來說,恩師是亦師亦友,有時又像個父親般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 ‧ 國. 學. 磨練原本懵懂無知的我,更加精明與充實,告誡態度散漫的我,更加努力與不懈,. ‧. 在我的人生當中,已找不到第二個如同父親一樣的恩師,此情此恩,遵行只能用 一生的努力來向恩師回報。. sit. y. Nat. er. io. 其次感謝參與本人論文口試的委員,林劭仁教授及郭昭佑教授,兩位教授不. al. v i n Ch 所遇到的困難與疏漏之處予以斧正,使得論文能更為完善。 engchi U n. 辭辛勞舟車勞頓,提供其真知灼見,給予遵行許多靈感與方向,並在撰寫論文中. 而接下來是在研究所中的各個老師,我從每個人身上都獲得一項寶貴的禮物, 吳政達教授帶給我的是氣度與謀略;湯志民教授帶給我的是決心與遠見;張奕華 教授帶給我的是細心與堅持;陳木金教授帶給我的是樂業與圓融;劉興漢教授帶 給我的是行政上的禮節與國際觀。每一位老師都補足了遵行的不足,讓我更加進 步。 而在研究所中的生活中,首先要感謝的是莊玉鈴助教,莊姐在遵行尚在大學 部就認識,時常給予遵行鼓勵與幫助,更在生活上的細節與作人處事的眉角上, I.

(4) 給予遵行莫大的經驗開導,真的非常感謝莊姐一路上的協助與關懷,讓遵行能夠 走到這裡,往後會更加努力,不讓莊姐失望。另外也感謝學行碩班秘書蔡秀真小 姐,秀真姐也提供我許多的協助與關心,在學行碩工讀的日子,也讓遵行的生活 十分充實。同時也非常感謝研究所學長正一在本人論文寫作時的大力協助與關心, 正一如同自己的哥哥一樣地照顧我,讓我感到十分窩心;同研究室的學長秉彰、 維禎、毅然,同學志軒,學弟家維、國男、宇軒,與你們在一起與秦老師在研究 室的快樂日子,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教政所同學峰森與師大資教所同學宥尹, 在我最低潮或不順時的互相打氣;統計所學姐伊萱的統計協助與鼓勵;從大學部. 政 治 大 台東教書的學妹心筠的精神支持;感謝我的二伯及二伯母,讓我在台北沒有宿舍 立 就熟識的同學及好朋友,現在是上班族的嘉川博文先生提供我口試的協助;遠在. ‧ 國. 學. 時,有一個可以暫居的住所,謝謝你們的關心與照顧;最重要的是,感謝我的父 母,謝謝你們讓我自由地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從不牽涉我的選擇,無所掛念. ‧. 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最後要感謝每一個在我研究所生涯中所遇見的美好人事物。. y. Nat. sit. 提筆至此,窗外的雨聲也稍作歇息,但滿地卻是零落的花葉。最是人間留不. n. al. er. io. 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即使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終有一天也會在歲月的遞嬗. i n U. v. 中流逝,驀然回首在政大求學過程的滴滴點點,雖曾有徬徨與無助,但卻得到許. Ch. engchi. 多歷練與回憶,別問我是否曾經後悔,正如恩師所云,既往不返,努力向前,也 許零落成泥輾作塵,但願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即將帶著這些寶貴的記憶,邁向屬 於我的下一段旅程,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遵行. II. 謹誌於微雨迷濛的政大. 2012.09.28.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參照美國跨州學校領導標準證照聯合會(ISLLC)所提出的 「ISLLC 學校領導者標準」為例,藉以建構出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 體系。研究方法運用分析網路程序法(ANP),研究工具則採用編修之「國民中 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體系調查問卷」 ,並以校長學、校長培育、學校行政 等領域之 13 位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對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之內容進 行重要性評比。. 治 政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得到以下二項研究結論: 大 立 ‧ 國. 學. 一、學校文化與教學方案為最重要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 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為最重要之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 y. sit. io. n. al. er. 構等之參考。. Nat. 而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培育機.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Ch. engchi. i n U. v. (一)儘速研擬設立校長培育標準及專責單位 (二)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可作為校長評鑑與校長證照制度之基礎 二、對校長培育機構之建議 (一)校長培育課程中其校長領導能力的規劃,以「學校文化的建立」與「教 師能力的提升」作為初階能力的養成 (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合作發展與共享」、「發展績效評估系統」作. III.

(6) 為校長培育課程的首要目標 此外,本研究亦針對後續研究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等三方面, 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校長領導能力、校長培育課程、分析網路程序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 weight system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is study refer to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 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 as an example. The main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of this study is a modified questionnaire which is used to survey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13. 政 治 大. scholar experts most in principalship, principal preparation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立.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indicator for the. ‧ 國. 學.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wo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sit. y. Nat. 1. School culture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of. n. al. er. io.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Ch. i n U. v. 2. Enh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gchi. indicator of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conclus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principal preparation for reference: 1.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1) Plan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s of principal preparation and set up an unit in charge of them. V.

(8) (2) The indicator of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e can be a basis of principal evaluation and principals’ licensure. 2. For the institutes of principal preparation (1) Planning of principals' leadership capacity in the principal preparation courses as entry-level capacities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cultu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2) The principal of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are “The enhancement of. 政 治 大.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立. sha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 國. 學.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future researchers in three areas of the object. ‧. of study,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of the study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Nat. sit. n. al. er. io. network process. y. Keywords: principal leadership capacity, principal preparation program, analytic.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目次 謝辭 ......................................................................................................................... I  摘要 ....................................................................................................................... III  目次 ...................................................................................................................... VII  表目錄 .................................................................................................................... X  圖目錄 .................................................................................................................. XII . 政 治 大. 第一章  緖論 ........................................................................................................... 1 . 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 國. 學. 第一項  研究動機 ........................................................................................... 1 . ‧. 第二項  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 4 . y. Nat. io. sit. 第一項  待答問題 ........................................................................................... 4 . n. al. er. 第二項  名詞釋義 ........................................................................................... 4 . i n U. v.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 . Ch. engchi. 第一項  研究方法 ........................................................................................... 7  第二項  研究步驟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一項  研究範圍 ......................................................................................... 10  第二項  研究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校長領導能力與培育課程之關聯 ..................................................... 13  第一項  校長培育課程之定義與內涵 ......................................................... 13  VII.

(10) 第二項  校長培育課程之目的與重要性 ..................................................... 19  第二節  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 ......................................................... 21  第一項  國內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 21  第二項  國外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 26  第三節  校長培育課程之評析 ......................................................................... 35  第一項  國內校長培育課程評析 ................................................................. 35  第二項  國外校長培育課程評析 .................................................................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3 .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3 . 立.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54 . ‧ 國. 學. 第一項  問卷編製 ......................................................................................... 54  第二項  分析網路程序法 ............................................................................. 56 . ‧. 第三項  Super Decisions 軟體簡介 .............................................................. 61 . y. Nat. sit.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1 . n. al. er. io.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3 . i n U. v.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4 . Ch. engchi.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 83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8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89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部分 ................................................................................................... 93 . VIII.

(11) 二、英文部分 ................................................................................................... 97  附錄 .................................................................................................................... 104  附錄一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 .............................. 10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n U. v.

(12) 表目錄 表 2‐1    學者對課程定義之彙整表 ............................................................................ 15  表 2‐2    學者對校長培育定義之彙整表 .................................................................... 16  表 2‐3    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機構之培育或儲訓目標彙整表 ................................ 20  表 2‐4    國內研究校長專業能力指標彙整表 ............................................................ 23  表 2‐5    國外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彙整表 .................................................................... 32  表 2‐6    我國校長儲訓與培育之辦理機構 ................................................................ 36 . 政 治 大. 表 2‐7    我國校長培育及儲訓機構課程內容彙整表 ................................................ 38 . 立. 表 2‐8    近年研究者對於校長培育課程之研究結果分析 ........................................ 41 . ‧ 國. 學. 表 2‐9    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相關研究彙整表 ................................................ 43  表 3‐1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向度與內容 ................................................ 55 . ‧. 表 3‐2    分析層級程序法 AHP 與分析網路程序法 ANP 之比較表 .......................... 59 . Nat. sit. y. 表 3‐3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學者專家名單 .................... 62 . n. al. er. io. 表 3‐4    評估比率尺度表 ............................................................................................ 65 . i n U. v. 表 3‐5    隨機指標(R.I.)表 ....................................................................................... 67 . Ch. engchi. 表 4‐1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 ................................ 74  表 4‐2    在學習願景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 75  表 4‐3    在學校文化與教學方案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 75  表 4‐4    在組織運作與資源管理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 75  表 4‐5    在社區合作與回應需求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 76  表 4‐6    在正直公平與道德行動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X.

(13) ...................................................................................................................................... 76  表 4‐7    在探究各項背景脈絡層面影響下校長領導能力向度之成對比較矩陣表 76  表 4‐8    未權重化之綜合超級矩陣(校長領導能力向度層面) ............................ 77  表 4‐9    權重化之綜合超級矩陣(校長領導能力向度層面) ................................ 77  表 4‐10    極限超級矩陣(校長領導能力向度層面) .............................................. 78  表 4‐11    極限超級矩陣(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因素) .............................................. 79  表 4‐12    校長領導能力向度權重排序 ...................................................................... 81  表 4‐13    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排序 ...................................................................... 8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i n U. v.

(14)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 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54  圖 3‐2    AHP 線性階層結構圖 .................................................................................... 57  圖 3‐3    ANP 網路階層結構圖 .................................................................................... 58  圖 3‐4    本研究 ANP 法實施流程圖 ........................................................................... 63  圖 3‐5    一個網路的超級矩陣(THE SUPERMATRIX OF A NETWORK) .............................. 68 . 政 治 大. 圖 4‐1    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向度網路層級架構圖 ........................................ 72 . 立. 圖 4‐2    領導能力指標相互依存及回饋關係 ............................................................ 73 .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 i n U. v.

(15) 第一章 緖論. 本 研 究 以 美 國 跨 州 學 校 領 導 標 準 證 照 聯 合 會 (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ISLLC)所提出之學校領導者標準為例,用以建構國民中 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之權重體系。本章緒論將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研究目的與 問題、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義、預期成果,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內容,茲分 述如下。. 政 治 大. 立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國. 學 ‧. 第一項 研究動機. sit. y. Nat. io. er. 分析我國中小學校長的產生,在早期是採直接派任,而後至 1981 年公布「國. al. 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法」相關規定,以及 1984 年. n. v i n Ch 公布「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後,始落實校長甄選儲訓培育。1999 年 2 月國民教 engchi U 育法部份條文修正,國民中小學校長任用不再採直接派任,而改採遴選任用制度, 從具有校長任用資格的人選中遴選。時至今日,又修正成為培育、甄選、儲訓或 遴選等不同階段的校長培育制度。校長培育是為了確保國民中小學教育品質,並 提升學校績效,是能使學校運作具有效率的關鍵核心,校長培育將影響校長素質 與理念,而校長素質與理念影響了學校營運成效。因此,如何設計優秀的培育制 度與課程,提升校長的領導能力,增強在學校的實務技能,達成學校組織績效目 標,將是校長培育的重要議題。. 1.

(16) 我國校長培育制度歷經多次更迭,但目前仍未見統一標準,培育機構並非由 國家設立專責機構統籌辦理,而是各縣市自行負責,因此我國校長培育制度目前 尚屬分歧。也由於培育制度的分歧,校長培育課程乃由各負責之培育機構規劃, 傳統上有「校長培育中心」,另外尚有許多師資培育大學,負責校長培育工作, 因此各師資培育機構之校長培育課程也不盡相同。校長培育課程由各培育機構自 行規劃,並無統一之標準,其帶來的直接影響即是培育出來的校長之素質或實務 能力可能參差不齊,而進一步影響學校運作之成效。校長經過培育程序,但所養 成之能力卻可能不足以運用及解決學校運作問題,因此校長培育課程的改革值得. 政 治 大. 關注,此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立. 而校長培育課程的改革,國外近年來已重新受到重視。例如美國已再次聚焦. ‧ 國. 學. 在校長領導培育課程上,並要求認證機構與國家教育部門需要負起更大的責任 (NBPEA, 1998;Usdan, 2002;Van Meter & Murphy, 1997),同時也有許多參與. ‧. 課程的教職員及地方學區,正在發展各種創新的教學策略及組織結構來培育校長,. y. Nat. sit. 使校長能在詭譎多變的時代領導學校前進(Jackson & Kelley, 2002;Milstein &. n. al. er. io. Krueger, 1997;Peterson, 2002)。在 1990 至 2000 年間,美國教育領導協會以及. i n U. v. 各州委員會開始著手制定校長培育、證照及績效等專業標準(Council of Chief. Ch. engchi. State School Officers, 1996;Hoyle, English, & Steffy, 1998;NPBEA, 2002) ,校長 開始採用新的專業標準,其標準透過由大學為基底所發展的基礎標準課程及修正 後的遠距課程所制定(Coleman, Copeland, & Adams, 2001;Jackson & Kelley, 2002; Murphy, 1993;Murphy & Forsyth, 1999),種種措施顯示校長培育課程中校長領 導能力制定的重要性。是以,校長領導能力指標重新建構的重要性提升,以及國 內校長所應具備的領導能力標準不一的情況下,如何訂定校長領導能力之標準, 以利與國際間校長培育課程標準接軌,此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二。 基於所述,對於校長領導能力之標準乃是校長培育制度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2.

(17) 然而檢索國內相關文獻,國內對於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之研究發現,多數以文獻 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法探討現狀,抑或是歷史性探討課程制度之發展、設計理 念、辦理機構之成效,或收集國內外培育資料進行對照,以提出發展建議等,對 於國內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所應符合之標準或指標之研究仍屈指可數,亟待更多 實徵性的研究,以建構出校長領導能力指標與其權重體系,據以做為實務上判斷 校長培育機構設計之課程是否具有一定的品質,以符合校長未來所需的專業能力, 此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三。 為有效提升校長的專業能力,並使理論與實務能相互結合,校長培育課程需. 政 治 大. 要一套校長領導能力指標。而校長培育課程應如何有效提升校長專業能力,如何. 立. 檢視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校長所需的專業能力,都亟需一套具體的指標系統加以引. ‧ 國. 學. 導。本研究即參考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所發展或提出之課程標準或任務,並參照 ISLLC 所提出的「學校領導者標準」,進一步修正成為適合國內教育現況之「國. ‧. 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並將指標進行權重分析,根據校長所應獲得領導. y. Nat. sit. 能力之先後順序,作為校長培育單位在訂定校長培育課程安排之參考依據,是為. n. al. er. io. 本文之研究動機之四。. Ch. 第二項 研究目的. engchi. i n U. v. 一、分析及比較各國校長領導能力標準或指標 二、建構我國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 三、根據建構之指標對現有校長培育課程提出建議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培育機構及未來後續 研究之參考 3.

(18)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第一項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各國校長領導能力之標準、指標或任務之相同點為何?. 政 治 大. 二、適用於我國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為何?. 立. 三、如何改善我國校長培育課程並引導其規劃?. ‧ 國. 學. 第二項 名詞釋義. ‧ y. Nat. n. al. er. io. 如下:. sit. 為使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與研究變項意義明確,茲將其意義與範圍界定. 一、校長領導能力.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校長領導能力之內涵究竟為何,國內外研究皆有不同看法,例如 1986 年,美國全國小學校長協會在《中小學校長應具備的素質》一文中,將小學校長 的能力歸納出十大向度七十四種能力,其中十大向度為:(一)領導行為向度: 包括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員工提昇工作熱忱等;(二)溝通技巧向度:包括有 效的表達及說服他人的能力等(三)團體歷程向度:包括帶動團體動力技能及善 用衝突解決辦法等; (四)課程向度:包括領導課程實驗及研究、控管課程實施 的流程、確保教學品質等;(五)教學向度:包括熟習教學與學習原理、教材教. 4.

(19) 法,並時常評鑑教學成效等;(六)績效向度:包括學校發展、學生、員工及自 己設定較高的工作期望表現等; (七)評鑑向度:包括應用多元評量技巧進行學 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或員工表現的瞭解等; (八)組織向度:包括應用時間管 理原則,有效策劃工作日程等; (九)經費預算向度:包括瞭解預算程序,編列 並有效使用預算資源; (十)政治向度:包括瞭解中央、省市及地方的政治環境, 並能結合社區資源等。 而到了 1997 年增至 96 項 (Doud & Keller, 1998)。 英國教師訓練局(Teacher Training Agency, TTA)在 1996 年將校長所應具 備的能力歸納如下(吳清山,1999):(一)領導能力與專業能力; (二)決定的. 政 治 大. 能力;(三)溝通能力;(四)自我管理的能力. 立. ‧ 國. 學. Mahaffey、Kaplan 和 Triolo(1998)以時代任務取向著眼,認為 21 世紀領 導者應具備之核心能力: (一)人際關係能力; (二)概念性能力(三)領導統御. sit. y. Nat. 核心能力。. ‧. 能力; (四)參與合作能力(participation competencies) :包括參與授權,責任等. n. al. er. io. 張明輝(2004)則從後現代之觀點論述,認為一位卓越的學校校長應具備以. i n U. v. 下關鍵能力: (一)策略管理能力; (二)執行力; (三)注意力; (四)默默領導. Ch. engchi. 力;(五)教育行銷能力;(六)科技運用能力;(七)創新管理能力。 鄭崇趁(2004)係以教育專業之觀點剖析,認為當代校長之核心能力為: (一) 教育專業能力; (二)愛人助人能力; (三)統整判斷; (四)計畫管理能力; (五) 實踐篤行能力; (六)溝通協調能力; (七)應變危機能力; (八)研究發展能力。 由上述各定義可知,校長領導能力乃是一具備多元向度之綜合體,因此,校 長領導能力難以用一個明確定義指明其完整內涵,但就本研究之觀點而言,可視 為校長為提升學校之組織運作,並糾合學校所有成員,妥善運用各項資源與措施, 使其達成教育目標所應具備之多重層面影響力。 5.

(20) 二、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 校長培訓模式,包含校長培育與校長儲訓的概念。其中之校長培育,乃指有 志成為校長者,透過一套培育前或培育後的篩選,接受專業的職前課程及實習, 並通過能力檢定,得以獲得校長任用資格且兼備職務所需的知識、心向與能力的 一段長時期的、有完整系統規劃的教育歷程。至於校長儲訓的意涵,係為進入校 長職前的工作訓練,其時程較為短暫(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 政 治 大. 林文律(2000)認為校長培育是使有志成為校長者,得以獲得校長任用資格. 立. 且兼備校長職務所需的各項知識、心向(disposition)與能力的一段過程。從嚴. ‧ 國. 學. 謹的意義而言,甄試儲訓不能真正視為校長培育制度;但廣義的「校長培育」, 可以包含甄試儲訓(林文律,2001);包含校長職前訓練、長期的專業培養與再. ‧. 進修(巫孟蓁,2007)。. y. Nat. er. io. sit. 而校長培育的主要目標,則是讓具有候用校長資格者,透過儲訓培育的過程, 習得校長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能及關鍵能力(陳順利,2006),以期擔任校長時,. n. al. 能勝任職務。.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上述所言,校長培育的意義係指在有意擔任校長者或已擔任校長者,為 提升校長的專業素質並能實際運用於學校,所實施的各項職前教育訓練與在職進 修計畫,以培養稱職校長之歷程。 三、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 研究者參酌林文律(2001)及陳宏彰(2005)之觀點,兩者皆探討我國中小 學校長培育課程之現行制度,認為校長培育課程的範疇應該包含校長儲訓及校長 培育,二者皆不可偏廢。因此,校長培育課程即是指有意擔任校長者或已擔任校 6.

(21) 長者,為提升校長的專業素質並能實際運用於學校,所實施的各項職前教育訓練 與在職進修計畫,以培養稱職校長,所設計規劃之課程。 準此,本研究所稱「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之內涵分析,是先 透過國內現行四個校長儲訓機構與四個校長培育機構,其校長培育或儲訓課程中 所提及之校長領導標準或學習目標內涵,並分析國內校長培育課程相關研究結論、 各國校長培育課程訂定之標準及內涵,最後參考 ISLLC 所提出的「ISLLC 學校 領導者標準」,加以修正成為合適的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並針對校長領導能力指 標之重要程度予以建立權重體系,以作為校長培育課程設計之參考.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之目的除了瞭解我國、美國及歐洲相關國家之校長培育課程當中,對. y. Nat. sit. 於校長領導能力所訂定之指標外,並針對校長領導能力指標進行分析及比較各國. n. al. er. io. 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最後參考 ISLLC 所提出的「學校領導者標準」 ,修正成為國. i n U. v. 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茲將研究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下。. Ch. engchi. 第一項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如下: 一、分析網路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 以「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蒐集專家意見,並藉由分 析網路程序法進行分析討論,最後建構出「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權重體. 7.

(22) 系」,最後歸納結論及提出具體建議。. 第二項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進行分為:確定研究題目、擬定研究計畫、探討與分析相關文獻、 借用 ISLLC 所提出的「學校領導者標準」作為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之基礎、進行 指標檢視與修改、再編製調查問卷、實施權重體系之問卷調查、問卷回收、資料 處理,以及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等步驟,其研究步驟流程如圖 1-1 所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3) 預備階段. 確定研究計畫. 擬定研究計畫 探討與分析相關文獻. 問卷編製階段. ISLLC 領導者指標檢視與修改. 立. 治 政 編製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 大. ‧ 國. 學. 問卷分析階段. 發放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 Nat. 資料處理與分析. n. al. er. io. sit. y. ‧. 回收問卷. 完成階段. Ch. engchi. i n U. v. 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 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9.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項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所界定之研究對象及內容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政 治 大 「發放領導能力指標權重調查問卷」階段,係以專精於校長學、校長培育或校長 立 本研究以網路分析程序法為主,故以專家問卷之形式選擇研究對象,在進行. ‧ 國. 學. 專業發展等三個領域當中之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 y. Nat.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能力之指標權重,依層級之不同,劃分. er. io. sit. 指標之向度及所包含之向度指標內容,且會依據重要性之不同,確認領導能力指 標向度及內容之重要程度,以建立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完整之權重體系。. n. al. 第二項 研究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一、研究內容與變項之限制 本研究藉由探討國內外校長培育課程之標準、指標或任務,並借用美國 ISLLC「學校領導者標準」為基礎,透過分析網路程序法發展出本研究之課程指 標架構。但本研究分析、探討之國內外校長培育課程之標準與指標,僅是將目前 國際間較知名或具代表性之校長培育課程標準或指標加以整理,受限於時間、資. 10.

(25) 源而無法窮盡各國(各地區)之校長培育課程指標。且借用美國 ISLLC「學校領 導者標準」乃考量其標準經過長時間之檢驗與大規模地區之適用,並經美國證聯 會持續性修正,具有相對高度的代表性,使用其基礎所建立之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權重體系,可做為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課程的參考方向。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用郵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量化研究,受試者與研究者皆帶有主觀經 驗(subjective experience),受試者進行本研究之調查問卷填答時,可能受到個. 政 治 大. 人主觀因素之影響,其知覺認定不同,亦可能使問卷結果與實際表現產生差距。. 立. 三、研究對象之限制. ‧ 國. 學. 本研究以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未含私立中小學校長,對於研究. ‧. 結果之解釋與應用仍有限制。. Nat. io. sit. y. 四、研究推論之限制. n. al. er. 受試者可能因受本身認知、情緒、主觀判斷或填答情境之影響,產生不符實. Ch. i n U. v. 際之填答,因此資料分析與結果解釋,可能產生某些程度誤差。另外,國外校長. engchi. 領能力之標準或指標雖有統一,但仍會因地區或學區性質之不同而略作修正,因 此要將研究結果推論適用至全國各地之校長領導能力指標須特別謹慎。. 11.

(2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領導能力與培育課程之關聯. 第一項 校長培育課程之定義與內涵. 目前在臺灣“校長培育"一詞乃指校長候選人透過職前教育與實習,為校長. 治 政 任用作準備,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大抵通稱為“校長培訓",其中包含了 「培 大 立 育」及「儲訓」,然而就本質而言,兩者在流程與目的上並不相同,但最終皆是 ‧ 國. 學. 為了增進校長專業能力。目前臺灣校長培訓制度尚未建立一套完整體系,且沒有. ‧. 中央機關統籌規劃辦理校長培育,各縣市分別有不同的培育或儲訓機構,針對其 中分歧不一的機構及制度,有必要對校長培育本身之定義進行澄清,避免混淆視. y. Nat. er. io. 討。. sit. 聽而產生疑義。由此,本研究首先針對校長培育與甄試儲訓之定義與內涵進行探. al. n. v i n Ch 國內目前在校長培育與儲訓相關之研究數量雖有持續發展,但針對其課程內 engchi U. 容或標準之研究比例極低,此處可從全國碩博士論文與相關研究之分析獲得印證。 研究者針對其資料庫進行統計結果,截至 2012 年 4 月,以「不限欄位」查詢「校 長培育」計有 558 筆資料,但多數研究內容與校長培育主題相去甚遠,或將校長 培育列為研究變項之一,以探討與其他變項之相關研究;改以「關鍵字」查詢「校 長培育」則有 12 筆資料,其中 7 篇針對中小學或小學校長培育進行研究,2 篇 針對高中校長培育進行探討,1 篇為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1 篇為探討小學 校長培育課程與校長管理績效之內容。. 13.

(28) 另於全國碩博士論文與相關研究進行分析,以「不限欄位」查詢「校長儲訓」 計有 261 筆資料,而改以「關鍵字」查詢「校長儲訓」也同樣為 12 筆資料,而 這 12 篇皆與中小學校長儲訓課程有相關,其餘多探討中小學校長儲訓制度或遴 用制度;由此,可知目前國內針對國中小校長培育課程仍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以下首先針對校長培育課程之內涵析論,其次說明校長培育課程之重要性。 一、課程之定義 中文之「課程」若以英文表示則為“Curriculum",1820 年英格蘭人首先使. 政 治 大 程》 (The Curriculum)一書。從 Curriculum 的字源分析,其源自拉丁字 Currére, 立 用該字,而美國則晚了近一個世紀;而它首見於 1918 年在 F. Bobbitt 所著的《課. ‧ 國. 學. 意義是奔跑、跑馬場之意,而隨著時間的演變,逐漸趨向「學習的進程」之意,. 故傳統上是將課程視為一種學習或訓練的進程,欲透過此種進程,以獲致教育之. ‧. 效果(王文科,2007)。若從牛津英文辭典則有二種層面解釋,可分為「學習或. sit. y. Nat. 訓練所用的所有正規課程(a regular course of study or training)」及「the course of. io. er. one's life(生活的全部課程)」,一般而言前者是指在學校或大學的正規課程的 學習或培訓,而後者則被解釋為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簡要說明,而值得注意的. al. n. v i n C h 則是指特定、綱要的課程。 是 course 泛指全部所有的課程,curriculum engchi U. 針對課程一辭之內涵,向來有不同的定義與解釋,黃政傑(1991:65)指出 「課程」一詞,在教育領域中是令人極為混淆的術語,若課程要被建立、計畫、 設計、發展、改革與修訂,勢必要先釐清課程一詞的意義。施良方(1997)認為 每種課程之定義,都有其社會背景、認識論基礎和方法論依據,難以用同一層次 比較說明。Saylor, Alexander 與 Lewis(1981)則提出四種課程的概念,分別是: 科目與教材、經驗、目標與有計畫的學習機會。Northeast Texas Consortium(2002) 定義課程為追求學位或其他目標的達成所應採取的一份教材方案。Wojtczak (2002)定義課程是闡明教育計畫應達成何種宗旨與目的,而其主題應包含學習、 14.

(29) 教學與評鑑所使用的方法。The EduQnA.com(2007)網站則描述課程是一種實 體、社會性且具智能的支持複雜網絡,它經由個人的行為所形塑與增強,而且它 也考慮了個人的看法與其對環境的解釋,用以加強學習目標和促進評鑑的程序。 就中文字義的內容陳述,在現有文獻當中發現許多的課程學者,在相關研究 中亦對課程一詞進行不同之定義。在目前國內外學者之著作而言,便有不同的見 解,但整體而言,大致可分為五個類別,包含了「課程是學科」 、 「課程是經驗」、 「課程是目標」、「課程是計畫」與其他的課程定義。詳如表 2-1:. 科目與教. 學論》. 材. io. al. 《課程:範式. n. 李子健、黃. 黃光雄、蔡 清田(1999). 黃光雄、楊 龍立(2000). 學科、學 程及學科. Ch. 顯華(1996) 取向和設計. 經驗. 目標. 計畫 有計畫. y. 《課程與教. 經驗. 的學習. 目的、目 標或成果. sit. (1994). 學科. Nat. 王文科. 《課程設計》. ‧. (1991). 課程之定義或內涵. 機會. er. 黃政傑. 資料來源. 學. 學者. ‧ 國. 表 2-1. 政 治 大 學者對課程定義之彙整表 立. i v目標 n U. 經驗. e內容 ngchi. 計畫. 《課程設 計—理論與. 科目. 經驗. 目標. 計畫. 學科. 經驗. 目標. 計畫. 實際》. 其他. 研究 假設. 《課程設 計—理論與. 成品. 實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 「課程」應涵蓋不同層次的社會背景、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而 內容闡述了教育計畫應達成的目的與宗旨,其內涵則包含教學科目之內容規劃、 15.

(30) 學習經驗之交互作用、學習計畫之準則依據、教學目標之擬定、研究假設之驗證 等,並且也針對個體差異、社會文化、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等影響因素,建構系 統化、動態歷程與現代化之課程設計與發展。 二、校長培育之定義 「校長培育」一辭之英文為「principal preparation」,或「preparation of principal」。統整學者對於「校長培育」之定義詳如表 2-2:. 表 2-2. 政 治 大. 學者對校長培育定義之彙整表. 立. 學者(年代). 對「校長培育」之定義. ‧ 國. 學. 1、「培育」乃為使就業人才更加卓越,發揮更佳的專業 能力,在每個人投入每項工作之前,增加與增進其職前的. 2、「校長培育」之定義,即在投入校長工作之前,為確. y. Nat. 王玉麟(1998). ‧. 各項教育、訓練、培植、養育的方案計畫之功能。. io. sit. 保校長專業的素質並發揮其最佳效力,所提供的各教育、. n. al. er. 訓練、培植、養育計畫。校長培育可能有不同實行方式,. i n U. v. 但用意都在於掌控校長專業的素質,以確保教育品質。. Ch. engchi. 1、「校長培育」是使有志成為校長者,得以獲得校長任 用資格且兼備校長職務所需的知識、心向與能力的過程。 林文律、陳木金 (2000). 2、「校長培育」的過程或方式必須兼具校長專業知識、 心向、能力的培養,其中可能涉及不同的課程及活動規 劃,才能達成培育之目標。 (續). 16.

(31) 1、「校長培育」之重要內涵有四: (1)統一化專業養成之歷程; (2)確保校長專業的素質以提昇教育品質; (3)透過各種的課程及活動規劃,以涵蓋校長專業知識、 心向、能力的培養; 周幸吟. (4)校長篩選與校長培育在實施時間上可能會有不同的. (2001:24-25). 組合模式,而以我國為例在校長培育之前者為校長甄選, 在校長培育之後者為遴選。. 政 治 大 程與評鑑方法,提供現職校長或有意成為校長之人員專業 立 培訓的管道,使之具備校長所需專業知識、心向與能力。 2、「校長培育」之定義:以系統的、多元的及嚴格的課. ‧ 國. 學. ‧. 在職進修;狹義則指職前教育及實習。. y. 經過一套培育前或培育後的篩選,接受專業的職前課程及. sit. io. (2001:12). 2、「校長培育」的定義是「對於具有校長潛力的人員, 實習,並通過能力檢定,以獲得校長遴用資格的教育方. er. Nat. 施宏彥. 1、「培育」之廣義應包含職前培育、實習、導入輔導及. n. a式」 v i l 。該定義中說明了校長培育是一連串系統的專業課程 n Ch 與實習活動,以達成必備能力的養成,並揭示了適任校長 engchi U 人員的篩選,有培育前與培育後實施的不同模式。. 「校長培育」係使有志成為校長者,經過一套培育前或培 育後的篩選,接受專業的職前課程及實習,並通過能力檢 陳宏彰. 定,得以獲得校長任用資格且兼備校長職務所需的各項知. (2005:53). 識、心向(disposition)與能力的一段長時期的、有完整 系統規劃的教育歷程。 (續). 17.

(32) 「校長培育」之範疇包含培育前後之系統化、多元化之培 育歷程,係針對有志成為校長之教育人才給予之篩選、專 李冠嫺. 業能力培養、能力檢定、遴選資格檢定、且兼備校長職務. (2007:28). 所需的各項知識、心向(disposition)與能力水準之教育 歷程;校長培育模式之設計,以運用專業課程與實習活動 等不同規劃,發展校長必備能力之養成為其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政 治 大 一致。目前國內學者對於指稱校長職前教育所採用的說法不盡相同,有稱之為校 立 從過去有關校長培育相關的文獻當中,發現「校長培育」之名稱與定義並不. ‧ 國. 學. 長培育制度、校長培訓制度或校長儲訓制度等說法(陳宏彰,2005) 。陳宏彰(2005) 針對國內學者對於「校長職前教育」之說法為何分歧進行探討,認為「校長培育. ‧. 制度」 、 「校長培訓制度」與「校長儲訓制度」仍有些許差異,其指出國內研究對. sit. y. Nat. 於「校長培育」之定義,是藉由一套完整系統的規劃,兼備校長職務所需的各項. io. er. 知識、心向(disposition)與能力的一段教育歷程;而探討「校長儲訓」者,較. al. 重視進入校長職前的工作訓練,使在擔任校長職務時,即能立即勝任,其訓練時. n. v i n Ch 程亦較為短暫。故實際上校長培育與儲訓二者並不相同,未參與校長培育,實際 engchi U 上並不影響校長資格任用與否,對於已擔任校長者,培育可視為一種在職進修, 而校長儲訓則是校長甄試合格後,為正式擔任合法校長前所必要的訓練課程。易 言之,目前在臺灣要出任校長都要儲訓,但不一定要參與培育。就兩者目的分析, 校長培育主動且自我成長的成分高,乃為加強自身專業知能及實務經驗所提供之 學習課程與訓練;而校長儲訓性質被動,是合法校長任用的先行程序,乃是為了 出任正式校長作準備。但就最終目的來說,培育與儲訓都是為了增進校長專業能 力,使其成為一位優秀校長,以提升學校行政運作與課程教學之發展。. 18.

(33) 綜合各家看法,本研究定義「校長培育」是讓有意擔任校長者或已擔任校長 者,為提升校長的專業素質並能實際運用於學校,所實施的各項職前教育訓練或 在職進修計畫,以發展校長必備能力,進而形塑優質校長之歷程。 三、校長培育課程之定義 綜合上述對於「課程」與「校長培育」之定義分析,本研究定義「校長培育 課程」是讓有意擔任校長者或已擔任校長者,為提升校長的專業素質並能實際運 用於學校,所實施的職前教育訓練或在職進修計畫,其範疇包含設計之各項教學. 政 治 大. 科目、欲達成之教育目標、預先確立之教學計畫,並與其交互作用之學習經驗。. 立. 綜合上述對於「課程」與「校長培育」之定義分析,本研究定義「校長培育. ‧ 國. 學. 課程」是讓有意擔任校長者或已擔任校長者,為提升校長的專業素質並能實際運 用於學校,所實施的職前教育訓練或在職進修計畫,其範疇包含設計之各項教學. ‧. 科目、欲達成之教育目標、預先確立之教學計畫,並與其交互作用之學習經驗。. n. er. io. al. sit. y. Nat. 第二項 校長培育課程之目的與重要性. Ch. engchi. i n U. v. 校長培育課程的目的,即是為了培養校長的領導能力,林文律(2005)指出, 在進行校長班課程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課程設計的目標,因為校長職務之 內涵,以及其需求及挑戰,乃是課程設計的基礎。林文律(2005)同時也認為校 長所具備的領導能力究竟是與生俱來或後天養成尚無定論,但肯定的是兩者都影 響了校長的領導能力,其認為天生與後天之比重約為 30 與 70 之比,後天在培育 課程的影響應較高。 因此,校長職前培訓課程著實與校長領導能力有一定相關,有必要暸解校長 角色任務與課程設計之關連,故先檢視課程究竟要達到何種目標。茲將各培訓單 19.

(34) 位所訂定之培育與儲訓目標置於表 2-3。 表 2-3. 國民中小學校長培育機構之培育或儲訓目標彙整表. 主辦單位. 期別. 培育或儲訓目標 (一)涵養高尚品德,陶融教育專業精神。. 國立教育 研究院. 98 學年 (二)瞭解當前國家教育政策,探討教育新知,精進專業 度 117 期. 發展。 (三)強化教學領導,熟悉學校經營。 (四)型塑二十一世紀校長典範。. 師研習中 心. (一)掌握教育政策與重點工作。 (二)瞭解擔任校長之責任與使命。. 101 學年度. 府. 101. 公務人力. 學年度. (一)培養整體觀念及團隊精神,並激勵榮譽心與責任感。. (二)發揚自覺、自動、自治之精神。. (三)輔導學員進修學業、充實知能、研習領導方法。. ‧. 發展中心. 學. 高雄市政. 政 治 大 (四)落實校長學校經營教育理念。 立 (三)精進校長應備之專業知能。. ‧ 國. 臺北市教. sit. y. Nat. (一)瞭解國內外現行教育思潮與政策,培養宏觀教育視 野。. io. n. 臺中教育 大學 國中小校 長儲訓班. al. er. (二)精進專業發展,提高專業素養,促進自我專業成長。. i n U. v. (三)熟悉學校經營理論與實務,以營造高效能的學校。. Ch. engchi. 2006 年 (四)強化課程與教學領導能力,提高教與學的品質。 第1期. (五)發揮領袖魅力,拓展人際關係,發展社區夥伴關係。 (六)提升組織規劃能力,促使組織變革及提升組織績效。 (七)增強行動研究能力,改善行政與教學校能。 (八)加強理論與教育實務的結合,協助學校改進行政與 教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依據表 2-3,目前國內各培育單位所設定的課程培育目標,主要培訓目標大 致有「涵養高尚品德」 、 「瞭解教育政策」及「熟習學校經營與行政知能」三類別。 此外,葉信一(2005)曾探討我國國小校長職前儲訓班儲訓目標歸納出四項主要 20.

(35) 目標: (一)培養高尚品德及擔任卓越校長的教育專業能力 (二)瞭解國家當前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改革思潮 (三)熟悉教育行政理論及培養校長具有處理行政實務之能力 (四)培養具有行政及教學領導視導的能力 從現行各機構的儲訓培育目標來看,兩者對照其結果變異不大,因此課程培. 政 治 大. 育的目標值得作為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內容之參考。. 立. ‧ 國. 學. 第二節 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建構之分析. ‧. Nat. n. sit er. io. al. y. 第一項 國內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i n U. v. 針對國內校長培育及儲訓課程的規劃,多位學者認為首先應從校長應具備的. Ch. engchi. 核心能力、知識等內涵先進行確認。王保進(2002)認為,校長培育的目標除了 讓校長具備任用資格外,也是讓預備擔任校長的人具備校長職務所需的各種知識、 心向與能力,為了使校長具備該職務所需的各種知識、心向與能力,就必須對校 長職務本身進行工作分析,並且清楚說明校長職務所需具備的各種知識、心向與 能力。洪梅炤(2002)指出目前世界各國的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同時並重知識 與能力兩面向,並透過校長證照制度的實施,評定校長之各項能力,校長培育的 未來發展將兼重知識與能力,具體表現於校長培育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的設計 上。. 21.

(36) 陳木金(2002,2005)也認為,若要探討校長培育課程,首先應暸解學校領 導人才能力指標的內涵,文中並統整了校長學校經營實務之內涵,其內涵包含校 務計畫、組織發展、行政管理、教學視導、公共關係、領導能力、專業能力等七 項校長專業能力評鑑項目,並以作為學校領導人才培訓課程規劃的內涵與指標之 效標,使課程設計持續聚焦於校長核心能力之培養。 葉信一(2005)、施宏彥(2001)也持相同之看法,前者認為要規劃校長職 前的儲訓目標及課程,首先要先瞭解校長必須具備哪些能力,並依校長所需具備 的各種能力來進行安排課程,雖然現行各縣市儲訓制度略有差異,但儲訓模式大. 政 治 大. 致相同,發展引導性、理念性的課程仍有其必要;後者之研究結論指出,我國應. 立. 發展國民小學校長能力指標,以作為校長培育之基礎,並經由建立國民小學校長. ‧ 國. 學. 能力指標的之向度,並以英美各國經驗交互參照,將校長課程規劃、校長評鑑與 遴選制度產生密切連結。. ‧. sit. y. Nat. 國內研究校長專業能力者不在少數,以下統整國內研究校長專業能力指標彙. io. n. al. er. 整表,詳如 2-4 所示:. Ch. engchi. 22. i n U. v.

(37) 表 2-4. 國內研究校長專業能力指標彙整表. 學者/機構(年代). 校長專業能力指標 研究得出 33 項校長應具備之各項能力: 1. 建立學校願景。 2. 領導同仁共赴目標。 3. 塑造學習型組織。 4.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5. 領導能力。 6. 統觀全局能力。7. 洞察力。 8. 通權達變。9. 高層次思考。. 政 治 大 11. 建立良好學校文化。. 10. 營造富思考文化學校環境。. 立. ‧ 國. 學. 12. 教學能力。13. 教學領導。 14. 行政能力。15. 行政指導。. 林文律(1999). 16. 執行上級政策。17. 熟悉法令規章。. ‧. 18. 蒐集、分析、組織資訊。. y. Nat. 19. 推動校務改革。. n. al. 22. 解決紛爭。23. 主持會議。. er. io. sit. 20. 公共關係。21. 人際溝通。. i n U. v. 24. 時間管理。25. 財務管理。. C26.h 評鑑能力。27. 危機處理。 engchi 28. 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 29. 具前瞻性的有效決定。 30. 解決問題能力。 31. 研究能力 32. 挫折容忍力。 33. 分析、批判與反省能力 (續). 23.

(38) 發展「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能力發展標準」,分析 當前較重要適當的校長專業能力發展標準,得到 6 大領域、19 項行為、59 個行為指標。 1. 校務發展與評鑑;包含 2 項行為。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1) 2. 行政管理;包含 42 項行為。 3. 教學領導;包含 32 項行為。 4. 學校公共關係;包含 42 項行為。 5. 人格特質與態度;包含 32 項行為。 6. 專業發展。包含 32 項行為。 以階層分析法所建構的校長評鑑指標中,認為校長. 政 治 大. 專業的能力應包含 6 項第一層級能力,23 項第二層 級能力。. 立. 1. 依法行政與執行教育政策. ‧ 國. 2. 課程與教學領導 3. 學校組織運作. ‧. 4. 教育專業提升與改革 5. 學生事務與管理. sit. y. 6. 溝通技巧與公共關係. 歸納優秀的中小學校長候選人應具有之能力包含:. io. 1. 策略管理能力. 2. 執行力. Ch. 4. 創造力. n. al. 3. 注意力. er. Nat 張明輝(2003). 學. 秦夢群(2003). i n U. v. i e n g c6. h教育行銷能力. 5. 默默領導力. 7. 科技運用能力及創新管理能力 「學校經營實務系統知識培訓內容向度指標」 ,建構 校長應具之能力,共分為 5 個向度,75 項能力指標: 1. 校務發展能力指標 陳木金(2003). 2. 行政管理能力指標 3. 教學領導能力指標 4. 公共關係能力指標 5. 專業責任能力指標 (續). 24.

(39) 歸納出國民小學校長培育課程所應具備內涵,共分 為 3 向度,15 項課程構面: 李冠嫺(2007). 1. 校長教育理念 2. 校長專業知能 3. 校長實務實習 研究歸納出 7 項核心能力向度與 66 項核心能力指標 課程,其核心能力向度包含: 1. 政策執行 2. 行政管理.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3. 課程與教學領導. (2010). 政 治 大. 4. 社區與公共關係 5. 辦學態度與精神. 立. 6. 專業成長. ‧ 國. 學. 7. 品質確保與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由以上資料分析,近年來國內學者專家與教育培育辦理機構針對校長所應具. y. Nat. sit. 備之能力項目列舉數量頗多,分類亦不相同,有用向度、指標劃分者;亦有以領. n. al. er. io. 域、行為、行為指標劃分者,總體而言主要包含校務發展能力、行政管理能力、. i n U. v. 教學領導能力、公共關係能力、專業責任能力等,不脫離教育政策、學校行政與. Ch. engchi. 校長個人特質。但某些研究結果所得出的校長領導能力指標之項目明顯過於細碎 繁瑣,而有些指標則過於陳舊,已不符現今社會對校長角色的期待與需求。因此, 由上述各項研究結論可得知,如欲規劃校長培育制度之課程,首先應暸解學校領 導者的能力指標內涵,藉由指標以作引導性、系統性的課程規劃,而指標的內涵 則應適時隨教育環境發展作修正,使校長的專業知能得以與日俱進。. 25.

(40) 第二項 國外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一般而言,成為一位校長,這乃是一個轉變的過程(Crow & Glascock, 1995; White&Crow, 1993)許多想成為校長的人士所預想的職業生涯模式,就是在教育 領域中尋求更大的責任及組織性流動(Ortiz, 1982) ,也就是從原先那份舒適及具 有信心的教師職業生涯轉變成為一個工作艱難而不確定的校長角色。校長的產生 本身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需要進入一個新的社群進行學習及反饋得以社會化, 並且去假定一個新角色的認可(Lane, 1984)。. 治 政 大 在正式成為校長的過渡期間,需要透過具有認證的專業人員,指導擬任校長 立. 的課堂學習活動及相關的技能發展,使他們能均衡發展所需知識(Capasso &. ‧ 國. 學. Daresh, 2001; Lave & Wenger, 1991; Schön, 1983; Stein, 1998) 。Ortiz 指出“當一位. ‧. 教師能成為校長之時,也就是其個人的特質或能力以及組織成就,兩者能夠成功. sit. y. Nat. 地相符應之時"(Ortiz, 1982, p. 146)。. n. al. er. io. 透過課堂的學習活動與現場的實習也許能夠提升擬任校長的專業知識,然而. i n U. v. Tucker 與 Codding(2002)認為即使在優秀的教育行政課程中,通常其講授的課. Ch. engchi. 程理論和實際需求、學校現場以及日常實踐,課程與實務之間的關連都非常地少, 因此也指出了校長培育課程在理論與實務部分在內容上仍有斷層。Kelley 與 Peterson(2000)認為有效能的校長培育課程,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組織結 構及人員編制上具有顯著一致性的特徵,而這些具經驗性質的因素被視為重要的 核心,這些被支持及認為有意義的因素,被用來設計課堂所講授的校長培育課程 內容。 成為一位校長的轉變過程,其關鍵因素是在培育期間,從謹慎發展及實習期 間的經驗當中,將新獲得的知識應用在專業的實踐上(Milstein, Bobroff, & Restine,. 26.

(41) 1991) 。過去的研究顯示,校長培育課程透過重新設計,藉由抽象到具體的模式, 循序漸進,細心監控並維持一年長期的全時課程教學,並在學校獲得加強的實務 經驗,參與培育課程的校長們在 ISLLC 的績效標準中皆取得極高的分數,學校 董事會對於這些校長具有極高的評價,而他們在學校行政事務運作的表現也是可 圈可點(Valentine, 2001)。 故對於校長培育課程的重新規劃,國外校長培育機構已早於國內進行,例如 在 1990 至 2000 年期間,美國教育領導協會以及各州委員會已開始著手制定校長 培育、證照及績效等專業標準(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1996; Hoyle,. 政 治 大. English, & Steffy, 1998; NPBEA, 2002)。校長開始採用新的專業標準,其標準透. 立. 過由大學為基底所發展的基礎標準課程及修正後的遠距課程所制定(Coleman,. ‧ 國. 學. Copeland, & Adams, 2001; Jackson & Kelley, 2002; Murphy, 1993; Murphy & Forsyth, 1999)。. ‧. sit. y. Nat. 此後美國持續努力將校長培育工作延伸聚焦在態度及技能,而其內涵來自. io. er. 「跨州學校領導標準證照聯合會(ISLLC)」所提供的一套學校領導者標準, 「跨 州學校領導標準證照聯合會(ISLLC)」乃是由超過 30 個州的教育局以及所有重. al. n. v i n Ch 要關聯的學校行政組織所組成,例如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美國中學校長協會、 engchi U 美國小學校長協會。在 2003 年初,美國有 24 個州實施 ISLLC 的六項標準,並 對培育校長的課程方案重新設計以符合此六項標準(Hess, 2005) 。而至 2006 年, 已有超過 40 個州實施其校長認證計畫,以符合 ISLLC 之標準(Murphy, 2006)。 「教育領導政策標準:2008」 ,是該會所提出的最新版本,此版本奠基於 1996 年版的「ISLLC 學校領導者標準」 (ISLLC 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 。觀其內 涵,其所提出的教育領導者政策標準共有六點,每一個標準之後,並分別說明該 標準所欲發揮之功能。茲介紹其內容如下(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2008)。 27.

(42) 標準一:教育領導者促進所有利害關係人所共享及支持的學習願景之發展、 傳遞、應用及管理,進而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功能: A. 協力合作發展及執行共享的願景與任務。 B. 蒐集與使用資料來確認目標、評估組織效能,及提升組織學習。. 政 治 大. C. 創造與執行計畫以獲致成功。. 立. 學. ‧ 國. D. 促進持續的改進。. E. 監控及評估進展,以及修改計畫。. ‧. 標準二:教育領導者透過倡導、培養、維持與學生學習及教師專業成長有關. y. Nat. n. al. er. io. 功能:. sit. 的學校文化與教學方案,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Ch. engchi. i n U. v. A. 培養與維持一個合作、信任、學習及懷抱高度期望的文化。 B. 創造一個全面性、嚴謹且連貫的課程方案。 C. 為學生創造一個個人化,可提升學習動機的環境。 D. 視導教學。 E. 發展評量與績效的系統以監控學生的發展。 F. 發展教師的教學與領導能力。. 28.

(43) G. 將用於高品質教學的時間極大化。 H. 促進使用可支持教與學,最有效、最適當的科技。 I. 監控與評鑑教學方案的影響。. 標準三:教育領導者透過確保安全、有效率、有效能的學習環境在組織、運 作與資源上的管理,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功能:. 立. 政 治 大. A. 監控及評鑑管理與運作的系統。. ‧ 國. 學. B. 取得、分配、調整,以及有效地使用人力、財務與科技資源。. ‧. C. 促進以及保護學生與教職員的福利及安全。. sit. y. Nat. io. n. al. er. D. 發展分佈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的能力。. i n U. v. E. 確保教師與組織的時間被聚焦於支持高品質的教學與學習。. Ch. engchi. 標準四:教育領導者透過與教職員及社區成員的合作,回應不同的社區利益、 需求,動員社區的資源,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功能: A. 蒐集並分析與教育環境有關的資料。 B. 促進社區中不同文化、社會與才智資源的理解、珍視及使用。. 29.

(44) C. 建立與維持和家庭及照護者間的正向關係。 D. 建立與維持和社區伙伴間具有生產力的關係。 標準五:教育領導者透過正直、公平以及具有道德的行動,促進每個學生的 成功。確保為每個學生在學業與社會性成功的績效責任系統。 功能: A. 塑造自我覺察、反省實踐、公開透明,以及道德行為的原則。. 政 治 大. B. 保衛民主、平等與差異的價值。. 立. C. 思考與評估作決策時可能產生的道德與法律後果。. ‧ 國. 學. D. 促進社會正義並確保每個學生的需求已通報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 ‧ sit. y. Nat. io. al. n. 文化的背景脈絡,促進每個學生的成功。 功能:. Ch. engchi. er. 標準六:教育領導者透過理解、回應,以及影響政治、社會、經濟、法律與. i n U. v. A. 支持孩童、家庭與照護者。 B. 採取行動去影響地方、學區、州,以及全國性,影響學生學習的決定。 C. 評估、分析及參與新興的潮流與提案,以調整領導策略。 由上述證聯會的標準而言,確實明確指出學校領導者所應具備的關鍵領導能 力,例如行政管理、學校公共關係、課程與教學等,而這些能力也必須和培育課 程相連結。因此校長培育及專業發展課程的內容應反映當前學校領導、管理及教 30.

(45) 學的研究。此外,課程內容應符合課程原理,課程應建立在每一個重要學科的理 論上,透過概念整合與他們的實習經驗相互連結(Davis, Darling-Hammond, LaPointe, & Meyerson, 2005)。而一個良好與具連貫性的校長培育課程,應該與 課程的達成目標,課程學習活動,以及校長本身所擁有的價值觀、信念,和學校 行政實務所應具備的知識相互連結(Knapp, et al., 2003)。因此,最優秀的培育 課程應具有願景、目的、達成目標以及內外部一致性的連貫程度(Jackson & Kelley, 2002)。 而高度一致性的課程,提供了一種具有邏輯與序列化設計的課程內容與學習. 政 治 大. 活動,並且課程架構連結了理論與實踐,整體架構圍繞著成人學習理論的原則。. 立. 學習活動提供了一種鷹架,其建構了自我導向的新知識,以培養深刻的自我反思,. ‧ 國. 學. 就像是在既有經驗上獲得新的知識,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而非個別主題的學習, 也提供應用新知識到實際環境的複合場域(Granott, 1998; Lave, 1991)。. ‧. sit. y. Nat. 研究者也指出校長培育課程應包括教學知識、組織發展、變革管理以及領導. io. er. 技能。有關領導課程的標準的研究和增進學校效能之領導行為的研究,兩者皆顯 示有變革的需求,或者是重新調整培育課程或發展課程的順序(Jackson & Kelley,. n. al. Ch. 2002; Knapp, Copland, & Talbert, 2003)。. engchi. i n U. v. 綜合上述各研究者的看法,校長培育課程的內容,應該透過各種方法使其能 滿足成人學習者的需求,並且讓校長或擬任校長能夠應用課程的內容至正式場域, 或者能解決現實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或兩難情境。因此有必要對校長培育課程的 參與者建立真實及模擬的領導經驗,否則他們將缺乏經驗基礎。 而目前國外校長培育機構也大多遵循上述課程設計的方向制訂校長領導能 力指標或其專業能力指標,兩者內涵是相通的,皆是為了使擬任校長能夠發展必 備的學校領導與管理專業能力,茲將國外校長培育機構設定之課程及專業能力指. 31.

(46) 標歸納於表 2-5:. 表 2-5. 國外校長領導能力指標彙整表 機構(年代). 校長領導能力指標 英國在 2000 年規劃「校長專業資格培 育方案(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簡稱 NPQH)」而在 2004 年進一步更新 NPQH 之課程設計,根據全國校長標準. 治 Standards for 政(National 大.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 立.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與領導能力而設計:. ‧ 國. 學. 2004). Headteachers,簡稱 NSH)之六項管理. 1、塑造未來(願景) 2、領導學習與教學. ‧. 3、發展團隊合作. y. Nat. 4、學校經營管理. 6、加強學校公共關係. n. al. v i n C h 容,提出其具有七種要素: engchi U. 美國全國小學校長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NAESP)(Ann Lauder, 2000). er. io. sit. 5、安全牢固的績效責任. NAESP 針對有效能的校長培課程內. 1、入門課程應符合校長實際需求 2、建立學習團隊模式 3、以績效表現為基礎的明確標準 4、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 5、要能發展與評估專業技能 6、強調實踐的反饋 7、參與者能持續性給予課程回饋 (續). 32.

(47) 蘇格蘭的校長培育,乃以蘇格蘭校長證 照制度為核心,以下發展出蘇格蘭校長 標準(Standard for Headship in Scotland, SHS),其核心包含三個層 面: 「專業價值」 、 「關鍵功能」 、及「專 業能力」,而其中關鍵功能發展出十種 核心活動: 1、建置能傳送有效能學習與教學系統 2、建立能創造與維持有效能學習與教 學的精神與內容之歷程 愛丁堡大學. 3、招募、選擇教學與支援的成員 治 政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發展能共同提升表現的團體 大 (引用自秦夢群,2007:6-7) 立 5、計畫、委派、評鑑團隊和個人的工. ‧ 國. 學. 作成果. 6、創造、維持並強化有效能的關係. ‧. 7、發展並溝通學校之價值、目標、政 策與計畫. Nat. 外部單位與社區的參與 9、確保並分配資源以支持有效能的學. n. al. er. io. sit. y. 8、發展並維持與家長、學生、董事會、. Ch. i n U. 習與教學. v. e n g c10、監控資源的運用 hi (續). 33.

(48) 研究者指出東歐各國在校長培育課程 需有 6 項技能及 5 種關心的對象,兩者 形成兩個向度的矩陣,6 項技能包含: 1、策略與過程規劃能力 2、革新能力 3、領導能力 4、自我管理. 東歐校長培育課程. 5、溝通能力. (Peter K., & Charles F. W., 2008). 6、指導能力 而 5 種關心的對象分別是:. 立. 1、教育事務 治 政2、教育組織 大 3、教育組織內部及外部人員. ‧ 國. 學. 4、教育資源 5、外部關係.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sit. y. Nat. 綜合上表與美國證聯會校長專業標準之內容分析,可得知其校長培育課程內. al. n. 培育能力向度,包含:. er. io. 容上與近年國外校長培育課程的發展趨勢大致相同,經歸納分析後有以下共同之. 一、學校經營與資源管理. Ch. engchi. i n U. v. 二、行政管理能力 三、課程與教學領導 四、社區與公共關係 五、成員專業成長 六、團隊學習與合作 七、永續發展 以上七項校長應具備的領導能力向度已被多數國家設定為訂定校長培育課. 34.

(49) 程之標準,因此國內校長培育機構在設計校長培育課程時,其課程內容可參考此 七項向度作為課程規劃考量。. 第三節 校長培育課程之評析. 第一項 國內校長培育課程評析. 政 治 大. 一、國內校長培育、儲訓機構分析. 立. 早期我國校長採用派任制,而自 2001 年起,政府於中央增設校長儲訓機構,. ‧ 國. 學. 並支持地方政府將此業務委託相關機構辦理。2012 年國內現行校長培育之權責. ‧. 單位儲訓單位有四、培育單位有四,前者為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市教師研習中. y. Nat. 心、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中小校長儲訓班;後者. er. io. sit. 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培育中心、國立臺北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 中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小學校長培育及專業發展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中. al. n. v i n 小學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中心。其送訓單位與送訓校長類別,詳如表 2-4 所示: Ch engchi U. 35.

數據

圖 3-5  一個網路的超級矩陣(The Supermatrix of a Network)  資料來源:引用自 Saaty (2006: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