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竺家寧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張婉瑤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v.

(2) 誌. 謝. 能順利完成碩士論文,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竺家寧老師,從一開始討論 論文題目、教導我論文撰寫,到最後全文修改,無不是老師悉心的指教,老師的 鼓勵是我努力向上的動力。感謝兩位口考委員周碧香老師以及周美慧老師,細心 讀過我的論文,並指出需要改正的部分,每個不足之處,都是更進一步的踏腳石。 感謝政大華文學程教給我們的一切,感謝華語文學程的助教張幼群助教,幫 我們處理許許多多學業以及口考的事務,謝謝曾經一同修課的同學,在這條路上 一彼此扶持、患難與共,也謝謝許多學姊的指教和分享珍貴的經驗。. 政 治 大. 謝謝臺北市召會 42 會所的弟兄姊妹,在我忙著論文與考試、蠟燭兩頭燒的. 立. 這一年,對我的扶持、關心以及背後為我的禱告,謝謝與我一同住在二戶的宜璇、. ‧ 國. 學. 明霓、梓晴、英君、恩惠,在這段辛勞的路程,仍能一同唱詩、享受主,與你們 同住的這一年,是最有價值的一年。. ‧. 謝謝我的媽媽,在讀書這條路上支持我,讓我能專心念書、順利完成碩士學 位,謝謝我的妹妹,雖然遠在澳洲,卻時時關心我,總是為我的學業、考試及未. y. Nat. sit. 來禱告,謝謝我所有的家人。. n. al. er. io. 感謝主,能走到這裡、遇到的所有人與事,都是主的安排,感謝讚美主!. Ch. engchi. i n U. v. 張婉瑤 2014.7. 2.

(3) 摘要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議題是語言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華語文教學 若缺少文化傳承,則失去教學的精髓。華人文化就是中國人的「生活組織」,中 華文化每個時代的蛛絲馬跡,都可以在包羅廣闊的漢語詞彙中尋得。 本論文以《詩經》衣飾作為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的憑藉,輔以各朝代注家著作, 以及與衣飾相關的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如下:一、周代階 級文化:周代人們的社會階級,充分體現在具體的衣飾形制、材質、色彩、紋飾. 政 治 大 性不平權」的文化特點,本文試圖從男女衣飾制度,探究衣飾彰顯出的性別文化 立 等部分;二、周代性別文化:從《詩經》對衣飾的描寫,能夠看出中國自古「兩. 意涵,以及這些禮制背後的性別思想;三、周代色彩文化:中國古代對於色彩有. ‧ 國. 學. 「正」 、 「間」的區別,將顏色分為尊卑,也存在於衣飾;四、華人衣飾文化在華. ‧. 語文教學的應用:分為「教學技巧」以及「教案設計」兩部分,「教學技巧」包. y. Nat. 含「文本導讀」、「情境式文化教學」以及「文化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古代中國. n. al. er. io. sit. 衣飾所彰顯的華人文化,並設計教案,將衣飾文化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文化課程。. i n U. v. 關鍵詞:周代服飾、詩經文化、衣飾文化、華語文教學、文化教學. Ch. engchi. 3.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一、 二、 三、 第二節 一、 二、.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文化」是語言教學領域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 1 「衣飾」在中國傳統中具有特殊的價值意識 ......................................... 2 「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普遍出現於華語文課堂 ............................. 4 文獻回顧 ........................................................................................................ 5 「古代衣飾文化研究」相關文獻 .............................................................. 5 「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教學」相關文獻 ......................................................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0 第二章. 政 治 大 《詩經》衣飾與階級 ..................................................................................... 12 立 ‧. ‧ 國. 學. 第一節 《詩經》衣飾所展現的貴族階級差異 .................................................... 13 一、 貴族「首服」的階級差異......................................................................... 13 (一) 冕以旒的數量與長度表示階級 ........................................................ 13 (二) 皮弁以璂數表徵尊卑......................................................................... 17 (三) 冠為貴族常服 ..................................................................................... 20 二、 貴族「身服」的階級差異......................................................................... 23 (一)「男性冕服」與「女性禮服」體現周代完備的禮制 ......................... 23.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芾」以色彩區別命服階級 .................................................................. 29 (三)「大帶」以材質、色彩、緣飾與長度表現身分 ................................. 34 三、 衣飾色彩的階級差異 ................................................................................. 37 (一) 女性禮服色彩的階級文化 ................................................................ 37 (二) 狐裘以色彩區分階級......................................................................... 38 四、 衣飾紋飾的階級差異 ................................................................................. 41 五、 「配飾」的階級差異 ................................................................................. 43 (一) 命服「珩」的階級文化 .................................................................... 44 (二) 佩玉的階級文化 ................................................................................. 46 六、 貴族「足衣」的階級差異......................................................................... 56. Ch. engchi. i n U. v. (一)「赤舄」的尊貴地位 ............................................................................... 56 (二) 貴族「屨」的華麗 ............................................................................. 60 第二節 《詩經》庶民階級衣飾的文化意涵 ........................................................ 64 一、 庶民「首服」文化意涵 ............................................................................. 64 (一) 庶民蒼色巾與女性首服 .................................................................... 64 (二)「笠」為庶民暑、雨首服....................................................................... 66 4.

(5) 二、. 庶民「身服」文化意涵 ............................................................................. 68. (一) 庶民穿著褐衣 ..................................................................................... 68 (二)「貉」為庶民冬季裘服 ........................................................................... 69 (三) 平民婦女的「韠」 ............................................................................. 70 第三節 小結 .............................................................................................................. 71 第三章 《詩經》衣飾與性別 ..................................................................................... 73 第一節 《詩經》貴族衣飾的性別意識 ................................................................ 73 一、 貴族「首服」性別文化意涵 .................................................................... 73 (一)《詩經》中的男性首服 ........................................................................... 74 (二)《詩經》中的女性首服 ........................................................................... 75 (三) 男女成年首服在周代宗法制度下的文化意涵 ............................... 75 二、 男性服制「上衣下裳」與女性服制「衣裳相連」 ............................... 78 (一) 男性「上衣下裳」衣飾形制取法先王古制 ................................... 78 (二) 貴族女性衣裳相連制度及其象徵 .................................................... 79.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n. al. er. 庶民衣飾性別文化 ..................................................................................... 92 「紛帨」蘊含女性「主於內事」的文化意涵 ....................................... 92 女性蔽膝「茹藘」的「婚姻」含意 ........................................................ 94 小結 .............................................................................................................. 94. io. 第二節 一、 二、 第三節. ‧. ‧ 國. 學. (三) 男女皆可穿著衣裳相連的「深衣」................................................ 81 三、 兩性衣飾在色彩上的差異......................................................................... 83 (一)《詩經》男女衣飾用色差異 .................................................................. 83 (二)《詩經》描寫男女服色詩篇數目的懸殊.............................................. 84 四、 兩性衣飾在紋飾上的差異......................................................................... 88 (一) 冕服「十二章」表彰「禮樂制度下的社會期望」....................... 88 (二) 王后禮服「翟紋」表徵「宗法制度對女性的束縛」 .................. 91.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 《詩經》衣飾與色彩 ..................................................................................... 97 第一節 一、 二、 三、 第二節. 「正色」與「間色」的尊卑關係 ............................................................ 97 正色與間色的「妻妾之喻」 .................................................................... 98 青色作為正色表徵「生命」的意涵 ........................................................ 99 《詩經》中的朝服多是黑色 .................................................................. 101 冕服「玄衣纁裳」與中國人的天道觀 .................................................. 104. 一、 二、 第三節 一、 二、 三、. 冕服「玄衣」蘊涵「天道」思想 .......................................................... 105 《詩經》未反映「纁裳」的文化因素 .................................................. 108 「朱芾」與「周代尚朱說」 .................................................................. 109 典籍中對於「周代尚朱」的記載 .......................................................... 110 近人對於「周代尚朱」不同的說法 ...................................................... 111 赤色是周代重要的色彩 ........................................................................... 112 5.

(6) 第四節. 衣飾色彩搭配的文化意涵....................................................................... 112. 一、 二、 三、 四、 第五節. 上身衣飾冠、衣、帶色彩一致 .............................................................. 112 下身衣飾裳、韠、舄色彩一致 .............................................................. 113 裘衣內外顏色一致 ................................................................................... 116 衣飾色彩與季節的關聯性....................................................................... 118 小結 ............................................................................................................ 119. 第五章 上古衣飾文化在華語文教學的應用 .......................................................... 121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以文學帶入文化」的價值與可行性 ............................. 121 第二節 華人衣飾「文化教學」方法分析 .......................................................... 123 一、 針對「文本」的文化教學....................................................................... 123 (一) 文本導讀 ........................................................................................... 123 (二) 文本文化分析 ................................................................................... 124 二、 「情境式」文化教學 ............................................................................... 124 (一) 圖片教學 ........................................................................................... 1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 影劇教學 ........................................................................................... 125 (三) 文物參觀 ........................................................................................... 126 三、 文化對比 .................................................................................................... 126 (一) 古今衣飾文化對比 ........................................................................... 126 (二) 中外衣飾文化對比 ........................................................................... 127 第三節 教案設計 .................................................................................................... 128 第四節 小結 ............................................................................................................ 146. sit. y. Nat. al. n. 第一節 一、 二、 三、 第二節 一、 二、. er. io. 第六章 結論 ................................................................................................................ 147. v. 《詩經》衣飾文化在華語教學上的價值.............................................. 147 《詩經》衣飾所反映的階級文化在華語教學上的意義..................... 147 《詩經》衣飾所反映的性別文化在華語教學上的意義..................... 148 《詩經》衣飾所反映的色彩文化在華語教學上的意義..................... 149 未來尚待開展與研究的方向 .................................................................. 149 「中國傳統衣飾文化」與古代生活的認識 ......................................... 150 「二重證據法」與「三重證據法」相互印證 ..................................... 150. Ch. engchi. i n U. 參考書目......................................................................................................................... 153 一、 專著、專書................................................................................................ 153 (一) 古籍 .................................................................................................... 153 (二) 專書論著 ........................................................................................... 154 二、 學位論文 .................................................................................................... 157 三、 期刊論文 .................................................................................................... 158. 6.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華語的重要性在國際愈漸升高,全世界學習華語的人數日漸攀升,學習華語 無法不牽涉文化教學,語言記錄文化,文化也體現在語言中,國內各華語教學單 位所開設的課程,一定包含文化課程,學習華語、與華人往來,必定要知道華人 的文化特點與民族性,文化正是華語文教學研究領域可探勘的一大領域,文化傳 授積極面可增進中外民族彼此理解,消極一面則避免摩擦、衝突,以下試分述研 究動機與目的。. 學. ‧ 國. 的兩面,語言包羅範圍廣博,是文化的基石,反映民族特徵,蘊藏民族的人生觀、 宇宙觀、宗教觀、婚姻觀等,是各民族文化的載體,舉凡思想、民俗、信仰、倫. ‧. 理、科技、法制等一切人文知識,都包藏在語言這一龐大的資料庫中,薩皮爾在. sit. y. Nat. 《語言論》中說:. io. 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於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 al. er. 一、. 治 政 「文化」是語言教學領域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大 立 文化議題是語言教學領域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是一體. v i n Ch 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 engchi U 俗和信仰的總體。 n. 就是說,屬於身體上具有某些特徵而不同於別的群的一個群。語言也不脫. 1. 薩皮爾指出語言、文化二者從來就不是分頭進行的兩條線,語言標出了各民族在 文化上的互斥性,因此,語言教學若缺少文化傳承,則失去教學的精髓、斷了與 文化間的密切聯繫。 關於語言與文化的討論,羅常培《語言與文化》曾言: 語言是社會組織的產物,是跟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而演變的,所以應該看做. 1. 見(美)薩皮爾(Edward Sapir)著,陸卓元譯: 《語言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 ,頁 191。 1.

(8) 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 2. 《語言與文化》又說: 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聯繫的。任何社會現象都不能和別的現象 絕緣,而獨立存在或發展。各現象間必得彼此關聯,交互影響,才能朝著 一定的途徑向前推進。活言既然是社會組織的產物,當然也不能超越這車 規律。所以語言學的研究萬不能抱殘守缺地局限在語言本身的資料以內, 必須要擴大研究範圍,讓語言現象跟其他社會現象和意識聯繫起來,才能 格外發揮語言的功能,闡揚語言學的原理。3 以上兩段文字指出,語言研究須與整個社會現象和意識聯結,在華語文教學領域,. 政 治 大 久遠,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漢語詞彙內涵文化豐富如同地層,每個時代文 立 華人文化就是中國人的「生活組織」,即使是現代漢語,所保存的文化也是悠長. ‧ 國. 學. 化的蛛絲馬跡,都可以在這個廣闊的語言地層中找尋。. 二、 「衣飾」在中國傳統中具有特殊的價值意識. ‧. 《詩經》是詳細刻畫周代生活的一部文學作品,內容包羅廣泛,大致可分為. sit. y. Nat. 民間歌謠、朝會宴饗、宗廟祭祀三類,其中包含上層王公貴族的祭祀典禮、田獵. io. er. 燕樂的記載,也有平民百姓辛勤耕作、男女傳遞情感的詩篇,以及征夫從軍、官 吏暴虐的社會現象,或周代農牧漁獵的經濟水平、星象地理等天文記錄,此外,. n. al. Ch. i n U. v. 許多周代器物也無所不包地含藏在這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其中關於衣飾的記. engchi. 錄更是豐富,特別是在描寫人物, 《詩經》描述人物衣飾並非單純描寫外在容飾, 而是將特定的文化意涵融入衣飾的描寫之中,就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授而言,《詩 經》是不可忽略的傳統文化典籍,各階層的衣飾穿著情況,都是文化研究重要的 4. 文本, 《論語‧陽貨》有「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之語, 指明《詩經》內容的包 羅豐富,〈陽貨〉又說「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 君」,5指出研讀《詩經》多樣的益處。 選取周代作為本論文討論的背景,乃因周代是華夏文化發展過程中大放異彩 2 3 4. 5. 見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年) ,頁 88。 見羅常培:《語言與文化》,頁 89。 語出《論語‧陽貨》 ,見〔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朱漢民整理: 《論語注疏》 (臺北:臺灣古籍,2001 年) ,頁 270。 同上。 2.

(9) 的時代,周代前期的禮樂制度富和諧、理智、寧靜與文化氛圍,是周文化異於前 代文化而別具一格的主要原因,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如此描述周代禮樂制度: 界定、標示人們身分等級貴賤親疏的條條框框是生硬的,冷漠的,甚至是 嚴酷的,只是這些禮的規定往往被裝點在禮節儀式和歌樂舞蹈的典雅、悠 揚的氣氛之中,便沖淡了些生疏,增添了些和諧,撫慰你不平的塊壘,讓 你心悅誠服地地認它作天經地義的法則。. 6. 《詩經》在這樣的禮樂氛圍中誕生,周代綻放出文化的奇葩,並非革命式的 異軍突起,而是上承前代,孔子認為,周代參看了夏、商二朝典章制度,改革自 身禮樂制度,使其文質相稱、達於中道,讚嘆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治 政 大 結合前代禮制文化的菁華,因此本論文討論文化議題以周代作為研究背景。 立 衣飾制度是周代完備禮制的代表之一,禮制的核心就是文化,本論文欲探討. 吾從周。」7「文」指完備的典章制度,也是歌樂禮儀之盛,8周禮制既上承三代,. ‧ 國. 學. 周代衣飾文化,乃因衣飾是中國文明顯著的文化特點,衣飾禮制與穿衣習慣都是 考察周代社會風俗與文化的重要材料,《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 ‧. 天下治,蓋取諸〈乾〉、 〈坤〉。」9先人以「衣裳」與「天下」並論,將衣飾制度. y. Nat. 確立的時代,論定始於中國人的共同始祖──黃帝,表明中國的衣飾制度很早就. io. sit. 發展完備,而這樣的思維也顯示出「衣飾」在華人文化的一席之地。周代服制的. n. al. er. 完備、合宜,在當時的華夏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論語‧衛靈公》記載: 「顏淵. i n U. v. 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10孔子將周代冕服與夏曆、. Ch. engchi. 殷輅相提並論,作為可資治理國家的憑藉,孔子這段話足見「衣飾」的重要性, 其中又以「冕服為最」,《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 服章之美,謂之華。」11「服章」就是冕服上的十二章紋,將「華夏」大義與「服 章」連結,將衣冠制度與整個禮制相提並論,表明衣飾彰顯了華夏文明,禮制融 於衣制之中。 衣飾又是社會階級的表徵,周代社會等級嚴明,衣飾的每個細節都保存了文 6. 見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 (香港:東方紅書社,1997 年) ,頁 48。 語出《論語‧八佾》,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臺北:大化,1989 年) ,卷第三,頁 5356。以下此書引用簡省為《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8 見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 ,頁 52。 9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卷第八,頁 179。 10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卷第十五,頁 5466。 11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 ,卷第五十六,頁 4662。 3 7.

(10) 化線索,史書專設「輿服志」記載之,就是因為衣飾已經成為政治等級制的重要 部分,而中國歷代政治變遷,這些變動總是在輿服領域留下印迹。12衣飾是個人 身分、等級的表彰, 《左傳‧閔公二年》 : 「衣,身之章也。」13指出衣飾與身分貴 賤的密切,所行之事不同也以衣飾區分,即《周禮‧司服》的「辨其名物與其用 事」 ,14漢服文化的豐富性突出於其他文化,在於「也許沒有一個國度,其衣飾等 級達到了中國那種繁密程度,蘊藏了那麼多的政治奧秘」 。15除外在社會身分,衣 飾也與個人德行密切相關,所穿著的衣飾代表一個人的內在品德, 《詩經‧小雅‧ 都人士》孔穎達《毛詩正義》疏: 「服謂在體之衣,德謂身之所行,德、服非一。」 服為外在彰顯,德是內在涵養,德與服藉由「身體」連結,觀服知其德,《毛詩 正義》又說: 「在上衣服有常,能使下民一德。」16都指出華人文化衣飾與品德的. 政 治 大 與周代政治、禮制、風俗等現象結合,進行整個當代社會背景的建構。 立 本論文志不在羅列《詩經》中的上古衣飾制度,而是深入探討衣飾形制以及 密切聯繫。本論文以《詩經》中與衣飾相關的詞彙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將《詩經》. ‧ 國. 學. 制度背後的周代文化,王維堤《衣冠古國》說:. ‧. 服飾文化與服飾不是等同的概念,它的內涵比服飾要複雜得多,不僅與不 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物質文明相聯繫,而且與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精神文明. io. sit. y. Nat. 相聯繫。17. n. al. er. 服飾只是研究的材料,最終的目標是深掘蘊藏於服飾背後的文化意涵;然而,. i n U. v. 試觀當前華語文教學界文化相關論著,多停留於華人節慶、民俗等概論性的淺層. Ch. engchi. 介紹,對於歷史淵源以及民族深層思維等文化內核,皆鮮見深入探究,以致學生 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對於衣飾所表彰的文化核心,深入探究 實屬必要。. 三、 「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普遍出現於華語文課堂 大致而言,文化教學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這部分 12. 13 14 15 16 17. 見閻步克: 《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頁 5、 6。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 ,卷第十一,頁 3878。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二十一,頁 1685。 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頁 5、6。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十五之二,頁 1060。 見王維堤:《衣冠古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頁 1。 4.

(11) 在語言教學的過程會一直伴隨著學生,尤其教師傳授語言知識時,不免涉及交際 層面的委婉語和禁忌語,由於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學生的交際能力,文化導入需 融入語言教學中。二是文化課教學,以華人文化為主,語言教學為輔,可設置主 題,討論深層文化根源,並根據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討論各種不同文化的差異 及原因。18付漪川〈對外漢語教學應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指出,由於教材安排、 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實踐的緣故,華語文課堂往往出現「重語言,輕文化」的現 象,該文據 2002 年(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所公布之「高等院校外國留學生 漢語專業教學大綱」舉出,語言類課程占絕大部分,而關於中國文化概論、中國 文學等課程只作為選修課程。19由於文化課程不足,使文化教學相關的對比分析、 課堂研究、教材編輯、教學設計顯得重要,因此,本論文以為,探討文學領域的.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周代承襲三代文化而有所開創,並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周代禮樂, 立 《論語‧為政》記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 高級文化與思維方面的深層文化,對於華語文教學的課程設計,是非常必要的。. ‧ 國. 學. 益可知也。」本論文以《詩經》作為論述周代文化的背景,旁取古代注家及現代 學者的說法,作為佐證的輔助材料。衣飾在古代中國文化,具有多面向的文化意. ‧. 涵,因此選擇衣飾作為討論對象,並以內容多元且衣飾記錄豐富的《詩經》為研. n. al. er. io. 第二節 文獻回顧. sit. y. Nat. 究文本。. i n U. v. 本論文旨在探討《詩經》所論衣飾文化在華語教學之文化教學的應用,涵蓋. Ch. engchi. 了「詩經衣飾文化」以及「《詩經》衣飾文化之華語文教學」兩部分,本論文討 論的主題是個綜合的領域,前人尚未有將這些主題結合的相關研究,因此以下試 將此一論題分為「古代衣飾文化」 、 「衣飾文化比較」以及「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教 學」三部分,分別回顧相關文獻,作為本文研究的基石。. 一、 「古代衣飾文化研究」相關文獻 古代衣飾文化相關論著,首要以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於沈氏長 期在博物館工作,因此該著作有豐富出土資料,傳世文獻的傳統說法每引墓中出. 18 19. 見謝麗:〈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初探〉(黑龍江:《北方文學》 ,2012 年,11 期)。 見付漪川: 〈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初探〉 (河北: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 28 卷第 4 期,2012 年 8 月) 。 5.

(12) 土文物佐證,這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價值所在,沈氏於引言中道:「本人 因在博物館工作較久,有機會接觸實物、圖像、壁畫、墓俑較多,雜文物經手過 眼也較廣泛,因此試從常識出發排比排比材料,採用一個以圖像為主結合文獻進 行比較探索、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到些新的認識理解,根據它提出些新的問題。」 如商代衣飾以各種不同材質的文物,與甲骨文中記載印證,沈氏云:「前人千言 萬語形容難以明確處,從新出土文物中均可初步得到較正確理解。有的形象和史 傳詩文可以互證,居多且可充實文獻所不足處。」《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在 中國歷代衣飾的沿革發展、階層差異、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等方面多有創見。20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以《儀禮》為研究文本,探究《儀禮》中的服飾制 度,《儀禮》是最早記錄周代名物制度的典籍,該書論述春秋時期服制,詳細將. 政 治 大 以鄭《注》、賈孔疏、歷代典籍與文獻,旁徵博引,並參考出土文物,詳細歷數 立 衣飾文獻。研究《儀禮》對於本論文的價值,在於《儀禮》記錄了古代宮室、飲 衣飾每一部件分門別類,敘述色彩、紋飾等附於衣飾之文樣,文獻整理完整,輔. ‧ 國. 學. 食、服飾、喪葬之制,將文字拼湊,猶如展開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畫卷。 「冕服」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 ‧. 興衰變異》以《周禮》六冕制及其對歷代冕服制度之影響為研究對象,探討服飾. sit. y. Nat. 中的政治意涵。服飾在古代是體現階級的實體,如作者所言: 「(中國)與古希臘 不同,但跟絕大多數傳統社會一樣,中國也存在等級服飾,發揮著區分人群、強. io. n. al. er. 化權力與分配利益的功能。『上國衣冠』雖是一種文化遺產,但也可以從權力角. i n U. v. 度來觀察、來剖析的。」雖然許多文化都發展出「等級服飾」,中國服飾階級討. Ch. engchi. 論的價值與特別之處,在於中國服飾蘊藏著更多的等級區別,服飾的文化意義豐 富,政治線索繁密,超越任何國家、民族,因此,無論中外在衣飾文化相同或相 異之處,都可以作為同異對比的論點。21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也以儒家特重 冕服,冕服在中國歷代服制中最穩固,也是階級社會中最尊貴的服制,而以冕服 作為研討主題,整合散見於古籍的服制,使成體系。 王繼平《服飾文化學》以服飾自初創時期,就是一套符號體系,是人類精神 文化的產物,時代愈後愈走向深化,服飾「具備了一種文化的符號意義,反映著 人類的時代、民族、風俗、觀念、審美乃至心理等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將服飾 提升至文化意義的層次論述,融合文化學與社會學而成為綜合性學科進行討論, 20 21. 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頁 1-3。 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頁 2-6。 6.

(13) 王文言: 「(服飾)既有物質的層面、制度的層面,還有觀念、心理的層面,它是 一種綜合的文化現象。服飾的發展史,可以看作是人類物質生產的縮影,也可以 當作是一部風俗史,還是人類文化心理的發展史。」王氏也指出服飾文化研究方 法,須應用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人文與自然科學的體系研究,文 化學深入文化內涵,心理學了解穿戴服飾的奧秘與動機,史學方法探索發展進程, 服飾文化研究有助了解不同文化的心理、習慣。. 22. 王維堤《衣冠古國》指出,「服飾文化」與「服飾」處於不同層級、具有不 同概念, 「服飾文化」的內涵深於「服飾」 ,並且更複雜,服飾文化牽涉不同民族 不同時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即本論文文化論述切入的視角,自衣制觀看周 代文化面貌,作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開衣飾文化的論述,深入衣飾下的華人文. 政 治 大 及服飾色彩,切合本論文所要討論的主題。 立 其他關於周代服飾文化相關研究,散見於研究周代歷史與文化之專著,以下 化觀;此外,《衣冠古國》也討論服飾的圖騰與政治意義、等級意義、男女服飾. ‧ 國. 學. 列舉之書目專論周代文化,與衣飾相關之文化為其中之章節。服飾之論述離不開 文化層面,尤其《詩經》所論服飾多與周代對於衣飾的審美觀有關,或當時人民. ‧. 生活環境、背景,如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第三章「衣服」一節,突破前人囿. sit. y. Nat. 限於文物考證,進入衣飾在風俗流變的意義,以及古代中國人對於這些器物使用 方式的源流,進行衣飾文化的探討。《詩經》記錄許多當時社會情景,反映周代. io. n. al. er. 生活情形,翦伯贊《先秦史》描述周代的「初期封建社會」一章,徵引許多《詩. i n U. v. 經》文獻作為周代社會制度、農業生產、商業經濟等文明的旁證,其中關於衣飾. Ch. engchi. 材質、製作、貿易等文字,可作為本論文結合《詩經》與周代文化之參考。也有 專著較大範圍討論西周歷史、文化,服飾相關討論散見各編各章,文、史本可兩 相參照,有些專著雖不以服飾為標題,卻可自史事中找尋服飾文化線索,如楊寬 《西周史》第二編第六章「西周發達的手工生產業」論及「麻布、絲織及刺繡工 藝」,從考古資料考察西周有目前發現最早的染色刺繡技術,第三編第九章「規 定貴族服飾等級的『命服』制度」,敘述「命服」以芾與衡這兩件服飾表彰貴族 階級,芾和衡多次出現於《詩經》,從芾、衡內部深究其代表的階級差異,有助 於本論文討論服飾階級,第六編第一章「西周時代的衣食住行」概論冠弁和衣裳 之制。概論性的服飾風俗如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服飾風俗」一. 22. 見王繼平:《服飾文化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頁 1-12。 7.

(14) 章,將全身衣飾分門別類介紹,其中「服以旌禮」論述服飾與場合、等級的關聯 性,可資本論文衣飾社會階級文化意涵之參考。許倬雲《求古編》 , 「周代的衣食 住行」一章概述周代服飾與衣料,「兩周農作技術」討論麻與當時農作情況。 整理歷代文獻記載衣飾相關文獻的專著,如呂思勉《先秦史》第十三章第二 節專論衣服,列舉歷代典籍提及服飾的文句。「三禮」詳盡記載周代制度,錢玄 《三禮通論》「名物編」中「衣服」一節,列舉「三禮」與衣飾相關的文獻,有 助本論文梳理衣飾「禮」的內涵。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卷四「三代以 來首服」 、卷五「身服」 、卷六「足服」三卷,歷數古代衣飾具特色部分,每引古 籍史事作為描述衣飾與古代社會風俗之旁證,引《詩經》處亦不少,將《詩經》、 史事與三禮所載禮法制度相互參照、印證。. 政 治 大 《詩經》內提及的衣飾分為首部服飾、身體服裝、身體配飾、足部服飾、染織與 立 製衣工藝五部分,詳細介紹每一衣飾部件與部件細節;然此文僅就外在客觀角度 與《詩經》衣飾文化相關學位論文,有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該論文將. ‧ 國. 學. 描寫服飾制度,對於衣飾文化之詮釋及深層思維並未深入探究。李岩《周代服飾 制度研究》對於服飾文化討論詳細,從服飾的起源到夏商服飾,進入周代服飾制. ‧. 度,將周代的冕服、弁服、衣裘、深衣、喪服、佩玉等制度,結合禮書典籍與金. sit. y. Nat. 文資料,分析各等級服飾的特點、「賜服制度」的特色以及服飾的變遷。 以下列舉與服飾相關的期刊論文。綜論古代衣飾文化的論文,如張連舉〈從. io. n. al. er. 《詩經》看當時的衣裳習俗〉概述身服之上衣、下裳每一衣飾部件形制。23衣飾. i n U. v. 內蘊的文化,如呂華亮〈禮中求和──從《詩經》服飾描寫看周人的服飾觀〉顯. Ch. engchi. 示,《詩經》中的服飾相關詞不勝枚舉,這些服飾詞彙並非單純描述人的外在裝 飾, 《詩經》服飾用詞展現周人對於「禮」 、 「德」等價值美感的追求。24服飾不僅 有衣料上的文化意涵,也有抽象的價值隱藏在內,從外在客觀視角無法察覺,必 須進入該文化氛圍,如張健、張志春〈中國傳統國服文化價值初探〉,探討傳統 國服功用與價值,認為傳統國服凝結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建構了服飾的禮儀、 制度與形式,最終形成民族認同,文中所述價值體系,包含:秩序性、教育性、 禮儀性、象徵性、適中性五項。25周代服制彰顯出周代宗法社會的禮儀精神,如 23. 24. 25. 見張連舉:〈從《詩經》看當時的衣裳習俗〉(廣東:《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 5 卷第 2 期,2012 年 4 月)。 見呂華亮: 〈禮中求和──從《詩經》服飾描寫看周人的服飾觀〉 (山東: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 25 卷第 1 期,2009 年 2 月)。 見張健,張志春〈中國傳統國服文化價值初探〉 (陝西: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 26 卷第 5 8.

(15) 古怡〈論周代冠服的禮儀文化特色〉指出,周代冠服的穩固,成為後代服飾系統 相沿承襲的規範,此一結論解釋了本論文撰寫價值,概因周代服飾與禮樂制度有 密不可分的聯繫,數千年來傳統衣飾的穩固性,也溯自周代禮樂制度背景所訂規 的服制。26. 二、 「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教學」相關文獻 討論華語文文化教學的相關論文不少,有討論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以及華語 文教學中文化課程的不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總是立於主要地位, 而「文化教學」只占有附屬地位,付漪川〈對外漢語教學應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 指出,由於教材安排、課程設置及教師教學實踐之因,以致文化課程匱乏,而正. 政 治 大 到「文化課程」具體教學方式如下:一、在文化教學課程呈現動態和變化的特點, 立 二、不同階段教學側重點不同,如中高級學生應重視交際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的培 確的教學方式應在學生基礎知識完善時,以文化提供語言內涵作為支持,付文論. ‧ 國. 學. 養,三、針對不同國籍的留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計畫。27陳映戎〈對 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藉由國內外語界在教學策略與形式上的比較,認. ‧. 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應全面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 「縱深文化對比」 ,以及「文. sit. y. Nat. 化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三方面,為本論文設定研究方向。28對比中外 文化如屈燕飛、Adam Gbur〈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闡釋了文化在語. io. n. al. er. 言教學導入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文中提出「對比原則」與「文化的對比分析」,. i n U. v. 以作者本身所在的匈牙利為例,學生會不自覺以自身文化和目標語文化對比,因. Ch. engchi. 此教師可從兩種文化的對比,確立教學的範圍和內容,對比分析是語言教學重要 方法,而文化方面採對比兩種語言所承載文化背景的同異,可加強學生對漢語的 理解力與接受度;此外,作者也以「課堂內外的教學和引導相結合」,帶領學生 實地參訪文化地點,將課堂實境化。29 以上所舉衣飾文化,與中國衣飾文化之相關度各有高低,相同處有助文化教. 26. 27. 28 29. 期,2011 年 9 月)。 見古怡:〈論周代冠服的禮儀文化特色〉(雲南: 《紅河學院學報》 ,第 4 卷第 4 期,2006 年 8 月) 。 見付漪川:〈對外漢語教學應注重文化因素的滲透〉(河北:《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12 年 4 期) 。 見陳映戎: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策略與形式〉 (黑龍江: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1 年第 10 期) 。 見屈燕飛、Adam Gbur: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導入〉 (河北: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第 12 卷第 5 期,2011 年 9 月)。 9.

(16) 學的正遷移,即使相異處,亦可從中探求教學法,服飾既為人類共有的文化現象, 必然能夠在服飾中找尋衣飾文化相通或可對比之處。 上述三類前人文獻探討,涵蓋本論文寫作範圍,然而,對於《詩經》文化教 學或古代文學中的文化教學,尚未有相關研究,概因《詩經》年代久遠,語言與 現代漢語差距大,許多存在於字裡行間的問題仍尚待解決,加上文字艱深,少有 外籍學生願意跨入這個領域,因此在華語教學的研究領域仍乏人問津。《詩經》 所處時代為中國禮樂制度完備的重要時期,因此筆者試以服飾為媒介,探析周代 「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盛況,作為華語教學文化傳播的核心材料。.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制與前代衣制有承襲、有革新,階級的穩固從周代開始,衣飾也加入了更豐富的 立 政治意涵;第二部分為華人衣飾文化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以衣飾開啟華人文 本論文研究範圍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詩經》時代的衣飾文化,周代衣. ‧ 國. 學. 化的教學研究。. 第一部分「《詩經》時代的衣飾文化」 ,以《詩經》文本中與衣飾相關詞彙為. ‧. 對象。這部分又分為衣飾背後「階級」 、 「性別」 、 「色彩」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 sit. y. Nat. 選取的《詩經》衣飾詞彙分為以下六類:一、衣服類別詞彙,如:「毳衣」、「褧 衣」 ;二、衣飾部件詞彙,包含首飾、上衣下裳、足衣、配飾等;三、衣飾原料. io. n. al. er. 詞彙,包含動物性原料與植物性原料,如: 「狐裘」 、 「麻衣」 ;四、染料顏色詞彙,. i n U. v. 如: 「綠衣」 、 「黃裳」 ;五、衣飾紋飾詞彙,如: 「玄衮及黼」 ;六、自然環境與衣. Ch. engchi. 飾相關文句,如: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未出現於《詩經》文本者,如各解《詩》 的注本中出現的詞彙,非本論文討論對象,不列入研究範圍。 第二部分「華人衣飾文化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本論文參考衣飾文化相 關資料、相關研究論著,並使用圖片、影劇、展覽等靜態與動態的方式呈現,試 著撰寫「《詩經》衣飾文化教學」運用於華語文教學課堂的教案。. 第四節 研究方法 《詩經》創作時代距今約 2500~3000 年前,年代久遠,文化古今殊異,文物 名稱、用途尚且能夠透過歷代注家的傳、疏理解,而這些文物、制度背後的文化 意涵,則需更多史籍證明。本論文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以古代注解《詩經》的傳、箋、注、疏為主要參考依據,如:漢毛亨、 10.

(17) 毛萇《毛詩詁訓傳》 (簡稱《毛傳》) 、鄭玄《毛詩傳箋》 (簡稱《鄭箋》) 、宋朱熹 《詩集傳》 (簡稱《集傳》)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簡稱《通釋》) 、陳奐《詩 毛氏傳疏》、王引之《經傳釋詞》、姚際恆《詩經通論》;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 論》強調以第一手的原始材料推論求證,而非一味將毛《序》 、毛《傳》 、鄭《箋》、 《詩集傳》等第二手資料視為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30 第二,輔以傳世文獻與近代學者說法。就傳世文獻而論,首要以系統性介紹 古代制度的「三禮」,考察「三禮」與衣飾相關的記載,配合其他周代子、史典 籍,如《論語》 、 《孟子》 、 《左傳》 、 《戰國策》 、 《史記》中周代的部分,與《詩經》 中的衣飾文化彼此印證,也參考歷代研究《詩經》的經學家對於《詩經》中與衣 飾相關的文化解釋,此外,由於近代出土文獻大量發現,出土文物對於文獻的解. 政 治 大 第三,採取統計法。由於注家之說可能還有討論的空間,因此本論文參考李 立 辰冬之說,直接從第一手資料《詩經》文本探求,採取「統計法」統計與衣飾相 讀有許多幫助,因此近代學者對於上古文化的詮釋,亦列入參考。. ‧ 國. 學. 關的詞彙出現的次數、背景及意義,將這些詞彙聯繫起來,《詩經研究方法論》 指出, 「《詩經》研究的科學方法既是先從三百篇裏發現一些原理法則,然後再依. ‧. 這些原理法則來解釋三百篇的一字一句」,李氏以這些原理法則解決原始材料的. sit. y. Nat. 一切問題,其中關於《詩經》中出現的名稱,可以得到在《詩經》中出現多少次, 在這些次數中聯結起來、求得統一的意義,31本論文論述《詩經》衣飾文化,分. io. n. al. er. 為「階級文化」 、 「性別文化」 、 「色彩文化」三部分,據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 i n U. v. 將詞彙類似的概念進行歸納,採取統計法,找出相同的詞之背景,拼出當代社會 樣貌。. 30 31. Ch. engchi. 見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 (臺北:水牛出版社,1982 年),頁 1-2。 見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 ,頁 7。 11.

(18) 第二章. 《詩經》衣飾與階級. 中國傳統衣飾與社會階級的關聯,向來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社會的階級性 在中國傳統衣飾表露無遺,如漢賈誼《新書‧服擬》中就將「制服之道」視為「等 上下而差貴賤」。32本章所討論的「命服」,不僅標誌出貴族身分,也標誌出貴族 間的階級等差,中國歷代史書專設「輿服志」記錄各朝服制,就是因為中國傳統 服制已經成為政治等級重要的部分,33《南齊書‧輿服志》記載: 「文物煌煌,儀 品穆穆。分別禮數,莫過輿服。」34說明了服制與政治等級的關聯。中國階級差 異展現於衣飾,正如德國藝術史家、社會學家格羅賽《藝術的起源》中說: 在較高的文明階段裡,身體裝飾已經失去了它那原始的意義。但又產生了. 政 治 大. 另外一個範圍更廣也更重要的職能:這就是用來區分各種不同的地位與階. 立. 級。在原始民族中間,沒有區分地位與階級的服裝,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 ‧ 國. 學. 地位和階級的差別。35. 社會階級無所不在,只是疏嚴的不同。當時代由「大邑商」進入了「小邦周」,. ‧. 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的禮樂制度,將每個人安置在龐大的政治體系中,而這個體系. y. Nat. 具有血緣、家庭、宗族、社會、國家的特質,周人建立的宗法政治體制以氏族血. sit. 緣關係為紐帶,將家族成員依據上下尊卑親疏遠近的關係,制訂了世襲制與分封. n. al. er. io. 制,周朝天下所有人都安置在這張宗法體系的網絡,36也因此需要更多外在裝飾. i n U. v. 顯示各人社會身分, 《論語‧衛靈公》 : 「子曰: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37. Ch. engchi. 孔子推崇周冕,因為周人已藉服飾的細微差別,嚴格區分周代每位成員的社會. 等級,而冕服是服飾中最具代表性者,周代將國家編織得更具組織、體系,這樣 的體制展現在冕服中。冕服外,每種禮服都有相應的等級制度,相應的是每位成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 「非其人不得服其 員的權力、義務與規範,不可踰越, 服,所以順禮也,順則上下有序。」38漢班固《白虎通義》也記載: 「聖人所以制 32. 33 34 35. 36 37 38. 見[清]永瑢、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新書‧服擬》(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 年),頁 397。以下此書引用簡省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頁 5。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南齊書‧輿服志》,頁 214。 見(德)恩斯特‧格羅賽(Ernst Grosse)著,蔡慕暉譯: 《藝術的起源》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 社,1999 年) ,頁 81。 見廖群:《詩經與中國文化》 ,頁 27-28。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卷第十五,頁 5466。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後漢書‧輿服志》,頁 444。 12.

(19) 39 衣服何?以為絺綌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 都說明了服飾區別等級的功. 能,這種功能甚至延續到往後各朝各代, 「以服飾代表人的身分」也影響《詩經》, 而成為《詩經》的特色,40《詩經》論人往往描寫衣飾,對於衣飾的描寫並非單 純對人的文學性書寫,而是指出了人物的階級與身分。. 第一節 《詩經》衣飾所展現的貴族階級差異 衣飾所彰顯的階級文化內容龐大,「階級」存在於周代社會每個角落,貴族 階層的等級差異繁複,庶民衣飾也自有其特色,因此本節將「貴族」與「庶民」 階級衣飾文化區分開,分別論述兩種階層衣飾的內部文化差異。冠服制度在周代 已顯完備,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在不同場合,須穿著不同顏色、紋飾、形. 政 治 大. 制的衣飾,已表達身分,以下首先就《詩經》衣飾探究周代貴族階級衣飾文化。. 立. 一、 貴族「首服」的階級差異. ‧ 國. 學. 「首服」指裝飾於頭部的服飾,古代貴族男子首服分為冕、弁、冠三類,冕 最尊,次為弁,次為冠,許多民族的服飾都有「重頭」的現象,首飾多采多姿且. ‧. 華麗豐富,華夏民族重視「衣冠」 , 《論語‧堯曰》 :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sit. y. Nat. 儼然人望而畏之。」41說明華夏民族對於服飾的看重,在眾多服飾種類中,以「衣」、 「冠」為尊,「冠」又尊於「衣」,42《禮記‧問喪》也說:「冠至尊也。」43中國. io. n. al. er. 古代的冠有表彰「身分地位」的功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在打鬥. i n U. v. 中,冠纓被擊斷,說: 「君子死而冠不免。」44於是結纓而死,見得「冠」對於貴. Ch. engchi. 族身分的重要性。以下藉《詩經》提及的冕、弁、冠,分別討論這三種首服在貴 族間的階級文化差異。. (一) 冕以旒的數量與長度表示階級 貴族的首服包含:冕、弁、冠三類,「冕」是大夫以上階級所戴的禮帽,貴 族最下層的「士」不可戴冕,「冕服」是冕冠與身服的共稱,在這一小節只討論 39 40 41 42 43 44.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白虎通義》,頁 59。 見聞一多:《詩經講義》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 ,頁 27。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卷第二十,頁 5507。 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頁 33。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卷第五十六,頁 3593。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頁 380。 13.

(20) 《周禮‧夏官‧弁師》說明了「冕」的外觀、制度: 「弁 冕冠,身服留待下節討論。 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 玉笄,朱紘。」45天子與其他貴族都有不同等級的冕服,天子因祭祀對象的不同, 穿著不同的冕服,天子以下的貴族則是穿著合乎自身「身分等級」的冕服,據古 籍記載,貴族冕服有六套,分別是: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 冕服依服上章文區分等級, 《周禮‧春官‧司服》記載公、侯、伯、子、男、孤、 卿、大夫等階級不同的冕服現象: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 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 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46. 治 政 大 雖然貴族依祭禮或身分的差異,而穿著不同的冕服,冕冠形制卻都相同, 《周 立 禮‧春官‧司服》鄭注: 「六服同冕者,首飾尊也。」 說明「冕冠同制」是為了 47. ‧ 國. 學. 彰顯首服的尊貴,穿戴在頭部的服飾在古人心中,具有比較高的地位,因此不依 典禮或身分的不同而有所分別, 〈司服〉賈疏: 「冕名雖同,其旒數則亦有異,但. ‧. 冕名同耳。」48就是指六套冕服的身服各有等差,但冕冠的名稱都是一樣的。六. y. Nat. 冕以「旒數」辨別階級差異,《詩經》記載冕服者有〈豳風‧九罭〉、〈大雅‧韓. n. al. Ch. er. io. 冠」從冕服說起,再引入「冕冠」。首先看〈九罭〉:. sit. 奕〉 ,雖然沒有明指「冕冠」的形制,但冕服與冕冠是一體的,因此本段討論「冕. i n U. v. 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 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 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49. engchi. 毛《序》說〈九罭〉是「美周公也」,認為這首詩寫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但成 王惑於流言,不滿周公所為,周公便留在東方等待成王召,《毛詩正義》指出詩 中人物的冕服:「周大夫乃作此詩美周公,追刺往前朝廷群臣之不知也。首章言 周公不宜居東,王當以衮衣禮迎之。」 《毛傳》也說: 「所以見周公也,衮衣,卷. 45 46 47 48 49.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三十二,頁 184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二十一,頁 1689。 同上。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二十一,頁 1685。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八之三,頁 852-853。 14.

(21) 50 : 「王迎周公,當以上公之服往見之。」51指出成王穿著冕服中的 龍也。」 《箋》. 袞衣,成王迎接周公所穿的是衮冕,衮冕是六冕的第二章。 另一首提到冕服的詩是〈大雅‧韓奕〉 : 「王錫韓侯:淑旂綏章,簟茀錯衡, 玄袞赤舄,鉤膺鏤鍚,鞹鞃淺幭,鞗革金厄。」52〈韓奕〉描寫周天子命韓侯由 陝西舊韓城遷都到河北新韓城的史事,53韓侯朝見天子,天子贈以許多賞賜,包 含詩中「玄袞赤舄」,冊命伴隨著賜服,是傳統中國對於王政、等級身分、服制 三者間密不可分的特殊文化,天子以冕服賞賜來朝諸侯,授之以政,賜予韓侯「玄 為衣而畫以衮龍」的冕服,並且命韓侯爵位,冊命諸侯與冕服一併賜予,說明冕 服的等級功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2-1.1 冕冠. i n U. v. 圖片來源:http://yizitong.cn/upload/images11/b766756fb53c2025b1b655e50f09fbe1.jpg. 冕服是大夫以上的禮服,「士」不可穿冕服,限定了貴族中穿著冕服的階級 在「大夫」以上。冕服中的冕冠包含延(冕版)、旒、彩玉以及其他配件,能夠 彰顯身分地位的部件是旒數和色彩。延分上下兩面,朝天面象天之玄色,下面象 地之纁色,六冕同制,冕冠以旒數多寡為等差,用以區別身分,唯一的例外是祀 天所用的大裘冕,大裘冕雖然是最尊貴的冕服,但由於大裘冕所重在「質」,因. 50. 51 52 53. 見〔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 《毛詩正義》 (臺 北:臺灣古籍,2001 年) ,頁 622-623。以下此書引用簡省為《毛詩正義》。 同上。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十八之四,頁 1230。 見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 ,頁 3。 15.

(22) 《周禮‧夏官司馬‧弁師》賈疏: 「祭天用大裘取質,其冕亦當 此不以旒玉裝飾, 無旒為質。」54冕的制度在《禮記‧玉藻》中的記載: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 後邃延,龍卷以祭。」55天子至大夫的冕以旒數區別,天子衮冕十二旒、十二玉, 公衮冕九旒、九玉,侯伯鷩冕七旒、七玉,子男毳冕五旒、五玉,卿、大夫玄冕, 依官階高低有六旒、四旒、二旒的區別,一命大夫的冕沒有旒,〈九罭〉一詩, 成王迎接周公所服的是十二旒的袞冕,而〈韓奕〉詩中,周宣王賜予韓侯的冕服 是「鷩冕」,韓侯爵位侯,服七旒鷩冕,冕冠以旒數區分階級。 冕冠的等級依旒數決定,旒玉數目多寡決定整串旒玉的長度,因此旒的長度 也可以看等級。冕冠貫玉的雜采絲繩為「藻」 ,每玉稱「就」 ,每就相間一寸,因 此十二旒的衮冕,旒玉全長一尺二寸,冕冠旒的長度會垂至肩部,天子衮冕旒玉. 政 治 大 十二旒,諸侯以下或天子其他冕服的旒數都少於十二,九就九寸,七就七寸,則 立 旒長必不至肩,〈弁師〉鄭《注》記載各階級冕冠旒數: 達到肩部稱為「齊肩」,因此《禮記正義》說:「天子其肩。」56由於只有天子冕. ‧ 國. 學. 衮衣之冕十二斿,則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繅九斿,用玉二百一十六。. ‧. 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冕五斿,用玉用玉百二十。玄衣之 冕三斿,用玉七十二。57. y. Nat. io. sit. 除旒玉數目,冕旒也以「色彩」與「玉質」區分等級,每串旒玉的色彩依朱、. n. al. er. 白、蒼、黃、玄的順序排列,〈弁師〉記載:「王之五冕……五采繅十有二就。」. i n U. v. 又說:「諸侯之繅斿九就,瑉玉三采。」58旒玉材質,王以「玉」,即用純玉,諸. Ch. engchi. 侯以「瑉玉」,公以三彩玉59,玉石夾雜。. 綜上所述,周制冕冠以冕旒的數量、長度與色彩、材質區分等級,旒數又根 據六套冕服的等級而異,天子大裘冕十二章、十二旒,以下階級遞減。就〈九罭〉、 〈韓奕〉二詩,周宣王身為天子,服冕冠十二旒,旒長一尺二寸,長垂及肩,韓 侯服侯伯等次的鷩冕,冕冠七旒,長七寸,不至肩;雖然冕旒可能是後人附會, 其真實存在性尚待考察,60本論文首先就典籍所記載討論其階級文化意涵。 54 55 56 57 58 59 60.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三十二,頁 184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卷第二十九,頁 3189。 同上。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卷第三十二,頁 1844。 見《周禮注疏》,頁 1219-1221。 鄭玄注云:「侯當為『公』,字之誤也。」 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 ,頁 40。 16.

(23) (二) 皮弁以璂數表徵尊卑 「璂」是古時皮件縫合處的玉飾,《說文解字‧玉部》:「璂,弁飾也,往往 冒玉也。」61貴族「弁」以「璂」這種玉飾數量區分等級。三代「弁」形制差異 不大,但名稱不同, 《儀禮‧士冠禮》記載了三代弁名:「周弁,殷吁,夏收。」 弁是周代從天子到士在常禮所用的冠,「弁」的穿戴階級與「冕」不同,冕 服限定大夫以上才能穿服,弁則士以上的貴族都可以使用。弁與冕的區別也在於 外形, 《周禮‧夏官司馬‧弁師》賈疏: 「爵弁前後平,則得弁稱。冕則前低一十 餘,得冕名,冕則俛也,以低為號也。」62冕前低後高,象徵謙卑俯首,弁則純 為貴族冠帽,無此寓意而前後平。弁、冕都是尊貴的象徵, 《穀梁傳‧僖公八年》 記載著:「弁冕雖舊,必加於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 立. 政 治 大. 63. ‧. ‧ 國. 學. n. Ch. 圖 2-1.2 爵弁. engchi.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圖片來源:http://www.uus8.org/c/102/92/08.htm. 《詩經》中「吁」的記載與「弁」有關,〈大雅‧文王〉:「厥作祼將,常服 黼吁。」64〈文王〉描寫殷臣穿著殷代舊服來助周祭的景象,殷「吁」相當於周 「弁」 , 〈頍弁〉 《毛詩正義》 : 「王者之在上位,猶皮弁之在人首,故以為喻也。」 65. 弁冕作為首服,對周人而言是尊貴的象徵,弁冕之於服飾,猶如周王室之於諸. 侯,「弁」在《詩經》中的記載,如〈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實維在首。」. 61. 62 63 64 65. 見〔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 《說文解字注‧玉部》 (臺北:黎明文化,1998 年) ,頁 1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三十二,頁 184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穀梁傳注疏》,卷第八,頁 5196。 見《毛詩正義》,頁 1127。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十四之二,頁 1033。 17.

(24) 66 《毛詩正義》云「弁」「宜在於首,以為表飾也」, 說明了弁的尊貴,見得弁、. 冕在古人心中的尊貴地位。弁包含韋弁、皮弁、冠弁,依場合、用途而有不同形 制, 《周禮‧春官‧司服》記載三種弁的用途: 「凡兵事,韋弁服。眡朝,則皮弁 服。凡甸,冠弁服。」67韋弁用於戎事,皮弁用於聽朝,冠弁用於田獵,爵弁為 士之祭服,各有其功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經傳記載國君、卿、士大夫 除大朝大祭穿著冕服之外,其餘場合都服弁,68因此在所有「弁」中,唯有皮弁 是常服, 《詩經》也多提及作為常服使用的皮弁,以下論述皮弁的階級意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al. sit. y. Nat. 圖 2-1.3 皮弁. v i n C h〈衛風‧淇奧〉、〈曹風‧鳲鳩〉 《詩經》中與弁相關的詩章有 、 〈小雅‧頍弁〉、 engchi U 〈小雅‧賓之初筵〉及〈周頌‧絲衣〉 ,首先看〈淇奧〉 , 〈淇奧〉詩云: 「有匪君 n. 圖片來源: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1437352.html. 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69〈淇奧〉寫衛武公「入相于周」的時期,當時衛 武公的身分是「卿士」,詩中的弁是皮弁,聽朝所穿,鄭《箋》:「天子之朝服皮 弁,以日視朝。」70再看〈鳲鳩〉 ,詩云: 「其帶伊絲,其弁伊騏。」71這首詩的「弁」 是皮弁,曹君爵位為伯,〈鳲鳩〉的弁為伯爵階級的弁,〈頍弁〉詩云:「有頍者 弁,實維伊何?」、「有頍者弁,實維在首。」《毛傳》:「言幽王服是皮弁之冠, 66 67 68 69 70 71. 同上。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二十一,頁 1686-1687。 見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 ,頁 2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三之二,頁 676。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三之二,頁 677。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七之三,頁 821。 18.

(25) 是維何為乎?言其宜以宴而弗為也。禮,天子諸侯朝服以宴。天子之朝,皮弁以 日視朝。」天子與臣宴饗穿著朝服,朝服就是皮弁服,《毛詩正義》:「天子燕服 有二:燕群臣用玄冠,親同姓用皮弁。」72〈小雅‧賓之初筵〉三章詩云: 「側弁 之俄,屢舞傞傞。」 《鄭箋》 : 「王與族人燕,以異姓為賓。」73天子燕同姓貴族戴 弁。以上四首詩都描寫作為常服用的「皮弁」。 〈淇奧〉 、 〈鳲鳩〉描寫諸侯的弁, 〈頍弁〉是天子的弁, 〈賓之初筵〉泛指天 子朝臣的弁,弁的形制在貴族各階級間的差異, 《周禮‧夏官司馬‧弁師》記載: 「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璂,象邸,玉笄。」74鄭注: 「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 十二以為飾,謂之綦。」75賈疏: 「天子以十二為節,約同冕旒也。」指出天子皮 弁的璂數與冕冠一樣是十二,賈疏又云: 「引《詩》 『會弁如星』者, 《衛詩》 ,彼. 政 治 大 也。」又說: 「又曰『其弁伊綦』是也。」 「會弁如星」 、 「其弁伊綦」是諸侯的 立 弁, 〈弁師〉論到天子弁的璂數,鄭玄提及《詩經》 「會弁如星」 、 「其弁伊綦」的 注云『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也』,與經義合,故為證 76. ‧ 國. 學. 弁,指出天子與諸侯弁的中縫數目等同,都用十二顆玉裝飾。 天子與諸侯的弁飾十二玉,天子以下弁的等級,玉飾數目及色彩都不同, 《周. ‧. 禮‧夏官司馬‧弁師》鄭注:「韋弁、皮弁則侯伯璂飾七,子男璂飾五,玉赤三. sit. y. Nat. 采。孤則璂飾四,三命之卿璂飾三,再命之大夫璂飾二,玉亦二采。」77至於周 天子朝中貴族弁飾,依身分等級璂數不同, 〈淇奧〉 《毛詩正義》 : 「若非外土諸侯. io. n. al. er. 事王朝者,則卿璂飾六,大夫璂飾四,及諸侯孤卿大夫各依命數,並玉用二采。」 78. i n U. v. 鄭玄指出每一階級貴族弁的璂數,至於一命的貴族為公、侯伯之士以及子男之. Ch. engchi. 大夫,一命皮弁「會無結飾」 ,士一命,弁不用玉裝飾, 《毛詩正義》引《尚書‧ 顧命》指士的皮弁沒有玉璂裝飾,因此「〈顧命〉士之騏弁,正是弁作青黑色, 非綦玉之皮弁矣。」各等級弁的玉飾數區分嚴格。 關於衛武公「會弁如星」的璂數,武公是畿外諸侯,入相於周,服飾等級根 據武公本身的爵位,因此玉用三采,璂飾數目七,若是周天子朝的諸侯,則卿璂 飾數目六,大夫璂飾四,玉用二采。 〈鳲鳩〉 「其弁伊綦」 , 《箋》 : 「騏當作『綦』, 72 73 74 75 76 77 78.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十四之二,頁 1033。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十四之三,頁 1045。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三十二,頁 1844-1845。 見《周禮注疏》,頁 1221。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 ,卷第三十二,頁 1845。 同上。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三之二,頁 678。 19.

(26) 79 以玉為之。」 曹君爵位是「伯」,侯、伯璂飾數都是七,玉用三采,〈頍弁〉寫. 幽王皮弁冠,璂數十二,〈賓之初筵〉則依各人階級玉飾多寡不同。 除了皮弁「璂」的數量可以表示階級,首服裝飾用的玉與石摻雜比例也可以 彰顯階級,身分愈尊貴, 「玉」的數量愈多,地位愈低,石的數量愈多, 《毛詩正 義》引《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記載:「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 用將。」80鄭注: 「公侯四玉一石,伯、子、男三玉二石。」 「全」指全用玉裝飾, 「龍」 、 「瓚」 、 「將」都是玉石混雜,天子首服裝飾全用玉,不雜以石,諸侯則依 階級高低雜以石,階級愈低的貴族,石的比例愈高,衛武公在〈淇奧〉中的「會 弁如星」,是衛武公的弁用「四玉一石」裝飾,〈鳲鳩〉的「其弁伊綦」,是曹伯 的弁用「三玉二石」裝飾,〈頍弁〉詩中周天子則純用玉,以上弁上玉石的裝飾. 政 治 大. 都說明了階級身分。. 立. (三) 冠為貴族常服. ‧ 國. 學. 冠的穿著者身分階級與弁相同,都是上至天子下至士的貴族。冠是古代貴族. ‧. 男子成年所加的首服,貴族成年有加冠命字的禮儀,庶民不加冠而著巾, 《釋名‧ 釋首飾》:「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81貴族與庶人首服不同,冠. Nat. sit. y. 區分了貴族與庶民階級,雖然《禮記‧郊特牲》記載:「蜡之祭,仁之至,義之. al. er. io. 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82這裡稱庶民首. v. n. 服為「黃冠」,可能只是用「冠」作為庶民首服的別稱,名為「冠」事實上並非. Ch. 嚴格定義的「冠」 ,而是「巾」。. engchi. i n U. 圖 2-1.4 古代冠禮 圖片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minsu/11953402.html. 79 80 81 82.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七之三,頁 821。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卷第四十一,頁 1993。 見[漢]劉熙:《釋名》 (河北:中華書局,1985 年),頁 73。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卷第二十六,頁 3147。 20.

(27) 《詩經》多處記載貴族的常服「冠」 , 〈齊風‧甫田〉: 冠是士以上貴族的首服,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83詩中所說的「弁」就是「冠」, 古代男子未行冠禮、女子尚未及笄的時候,童子將髮結成兩辮向上聳,狀如角, 「總角丱兮」就是指這種髮式,也是《儀禮‧士冠禮》所說的「將冠者采衣,紒」, 84. 「冠」 、 「弁」都是士階級以上的首服,弁在此與「冠」通稱, 「弁」是通名, 《毛. 詩正義》說: 「弁者冠之大號。」85冠禮的對象是士以上階級貴族, 《禮記‧冠義》: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86指「冠」是在貴族男子二十歲行成年禮後所戴。 〈檜風‧素冠〉也提及「冠」這個貴族首服,〈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 欒欒兮,勞心慱慱兮。」87〈素冠〉舊解都指在刺不能服三年喪者,如毛《序》 云: 「素冠,刺不能三年也。」88《鄭箋》也認為〈素冠〉是諷刺世衰道微的當代. 政 治 大 祥祭而縞冠素紕,時人皆解緩,無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廢其喪禮,故覬幸一見 立 、「素衣」、「素韠」不是喪服,而是古代男子 素冠。」清代姚際恆已論證「素冠」 社會:「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喪禮,既. ‧ 國. 學. 常服,89《詩經原始》:「皮弁尊貴,所服亦白色也。」指「素衣」就是《論語》 中的「素衣,麑裘」 ,是古代男子常服, 「素」與「麑」顯示了古人穿衣重視色彩. 88 89. y. sit. al. n. 87. io. 86.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五之二,頁 747-748。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注疏》,卷第二,頁 2050。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五之二,頁 748。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卷第六十一,頁 364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七之二,頁 813。 同上。 清姚際恆以十點論證「素冠」、「素衣」非喪服,〈素冠〉亦非刺三年喪之俗淪喪,參姚際恆: 《詩經通論》,頁 151-153。姚氏論證如下:一、當時廢三年喪已普遍,作詩諷刺大多數人的 行為不近情理;二、若因時人不行三年喪使自己「勞心慱慱」 、 「傷悲」 、 「蘊結」 ,有如憂天之 杞人;三、 「勞心」與「與子同歸」諸句,就全詩文意明指此詩所指確有其人,而非想像之辭; 四、《毛詩》舊解「庶」為「幸」 ,既然有幸相見,下應接「我心喜悅」始合篇章文意,今卻 接以「傷悲」 ,與全文語氣不符;五、喪禮從未有「素冠」之文,毛《傳》以為「素冠」為「練 冠」,練布為之,鄭玄以「素冠」為「縞冠」 ,白絹為之;據〈玉藻〉: 「縞冠、素紕,既祥之 冠也。」 《禮記‧間傳》鄭《注》云:「黑絲白緯曰縞。」因此「素冠」和「縞冠」是不同之 物,而〈玉藻〉鄭《注》云: 「紕,邊緣也。」因此「素紕」非「素冠」 ;六、喪禮從未有「素 衣」之文,姚指毛《傳》 「素冠,故素衣」誤,鄭氏據〈喪服小記〉 「除成喪者,其祭也朝服、 縞冠」 ,認為「朝服緇衣、素裳,然則此言『素衣』者,謂素裳也」 。姚氏據〈士冠禮〉 :「主 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韠從裳色,故知素裳,然〈素冠〉僅言素衣,未及素裳,不 應改衣為裳;七、喪禮從未有「素韠」之文,姚氏引孔穎達: 「喪服斬衰,有衰裳、絰帶而已, 不言有韠。〈檀弓〉說既練之服,云『練衣黃裏、縓緣、要絰、繩屨、角瑱、鹿裘』 ,亦不言 有韠。則喪服始終皆無韠。」知「韠」非喪服部件之一;八、 《禮記‧喪服小記》指祥祭之日 得借用朝服,非指朝服為祥祭之服,鄭玄僅根據《禮記‧喪服小記》 「除成喪者,其祭也朝服、 縞冠」 ,以為〈素冠〉之服為祥祭之服;九、〈小記〉以成喪對殤喪,一年的期,或九個月及 五個月的功皆是,非如〈小序〉指三年;十、若〈素冠〉一詩刺不能行三年喪,作者不直言 「齊衰」而言祥後之祭服,太過迂曲。 21. er. 85. ‧. 84. Nat. 83. Ch. engchi.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配對不同布料與商標 •展示環保新纖維及衣物 課題學習重點預期學習成果教學活動舉隅 縫製配襯飾物或成 衣 •紙樣製作方法 •基本針步及釘縫技巧,例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 政府於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由2019/20學 年起,增加給予學校家教會的經常撥款,讓 學校家教會舉辦更多校本家長教育課程或活

「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應盡量讓學 生觸摸和觀察幾何圖形,並用數學語言 來描述 …… 教師亦必須讓學生通過直 觀、實際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