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詩經》衣飾與階級

第二節 《詩經》庶民階級衣飾的文化意涵

二、 庶民「身服」文化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圖 2-1.13 庶民的簑與笠

圖片來源:http://blog.wzdsb.net/space-82817-do-blog-id-409517.html

二、 庶民「身服」文化意涵

除庶民首服外,《詩經》也有幾篇提到庶民的「身服」文化,以下試從〈豳 風‧七月〉、〈鄭風‧出其東門〉討論周代庶民衣裳的文化,討論對象包含褐、貉 裘及韠。

(一) 庶民穿著褐衣

平民所穿的衣服稱為「布衣」,主要衣料有葛布、麻布、毛織品,以「褐」

最常見,由於平民衣料不染色,因此後世又稱平民衣飾為「白衣」,古代以「白 衣」稱未獲功名者或低階僕役,「布衣」也稱「褐」,古代織品有絲、麻二種,麻、

葛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褐與布都是麻織品,《說文解字‧巾部》:「布,枲織 也。」388「枲」就是大麻,莖皮纖維可以織夏布,《詩經》中記載庶民身服稱「褐」,

〈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褐」是一種粗毛、布製成的衣服,

褐最早採用葛或獸毛製作,後通指大麻、獸毛等粗加工品,沒有複雜的製作過程,

等級低劣,是貧賤者所穿的,《箋》:「此二正之月,人之貴者無衣,賤者無褐,

將何以終歲乎?」389《毛詩正義》:「毛布用毛為布,今夷狄作褐,皆織毛為之,

賤者所服。」390都指平民穿著「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以「褐」有三訓,

第一為「毛布製」,如馬衣,《孟子》:「許子衣褐。」漢代趙岐《注》曰:「褐以 毳織之,若今馬衣者也。」《左傳‧定公八年》記載:「主人焚衝,或濡馬褐以救

388 見《說文解字注‧巾部》,頁 362。

389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八之一,頁 830。

390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八之一,頁 8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之,遂毀之。」杜預《注》:「馬褐,馬衣。」《玉篇》:「褐,馬背袒衣也。」《說 文解字注》以「馬衣」即「馬褐」,並云:「褐,賤者之服也。」楊伯峻《春秋左 傳注》云:「馬褐漢、晉人謂之馬衣,即以粗麻布所製之短衣,賤者所服。」以 上都訓「褐」為「毛布製之馬衣」;第二,將「褐」訓為「枲衣」,《說文解字‧

衣部》:「褐,編枲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取未績之麻編之為足衣,如今 艸鞵之類。」指身衣之褐與足衣之韤,都以未編織的麻所製成,材質粗劣,《說 文解字》又釋「褐」謂:「一曰粗衣。」《孟子》趙《注》:「褐……或曰枲衣也。」

《說文解字‧衣部》:「䙔,編枲衣。」《說文解字注》:「謂取未績之麻編之為衣,

與艸雨衣相類,衣之至賤者也。」第三,將「褐」訓為「粗布衣」,《說文解字‧

衣部》:「褐……一曰粗衣。」《孟子》趙岐《注》:「褐……一曰粗布衣。」褐衣 常是短的,因此又稱「短褐」,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夫寒者利短褐。」以 上對於「褐」的解釋,雖然馬瑞辰分為三類,其實三個解釋相去不遠,都指「褐」

為麻製粗布衣,編織簡略,平民所服,材質可能與馬衣相近,因此作為平民服飾。

《毛詩傳箋通釋》以「短衣」為「裋衣」之訛,云:「凡作短褐者,皆裋褐形近 之詭。」391無論「裋」或「短」,都指粗布製短衣。

古籍中多次以「褐」代稱貧賤者,如賈誼〈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 者甘糟糠。」392《漢書‧貢禹傳》:「妻子穅豆不贍,裋褐不完。」393《左傳‧哀 公十三年》有「佩玉繠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之語,

杜注:「褐,寒賤之人。」394《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也記載平民穿褐:「邯鄲 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有百數,婢妾被綺縠,餘梁肉,而 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395與〈七月〉都是平民著褐衣的記載。

(二) 「貉」為庶民冬季裘服

裘衣除了作為貴族朝服,貴族冬季也穿著裘衣保暖,〈豳風‧七月〉:「一之 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狐狸皮毛尊貴,獵狐狸取其皮毛製成「狐裘」

作為獻給貴族的服飾,《箋》:「狐狸以共尊者。」「貉」同「貍」,「貉」毛色褐或 灰黑,貴族服狐裘,平民穿著「貉」皮製成的衣服,《箋》:「于貉,往搏貉以自

391 見[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頁 453-454。

392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新書‧過秦下》,頁 390。

393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前漢書‧貢禹傳》,頁 602。

39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卷第五十九,頁 4715。

395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頁 4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為裘也。」396是平民獵「貉」為自己製作冬衣,貉裘賤,對於貴族而言,也可以 作為在家穿著的衣飾,《毛詩正義》:「言其毛厚,服之居於家也。」又說:「孔子 服狐貉裘以居,明貉裘賤故也。」397《論語‧黨鄉》也記載:「狐貉之厚以居。」

398《禮記》中,記載「狐裘」的次數多,而「貉裘」則未曾於禮書中提及,《毛 詩正義》指出「禮無貉裘之文」,禮制是為貴族而設,禮書沒有提到「貉裘」,看 出狐裘尊貴而貉裘低賤。

(三) 平民婦女的「韠」

〈鄭風‧出其東門〉除了記載平民首服「巾」,也記載民間婦女的「蔽膝」,

〈出其東門〉有「縞衣茹藘」之句,《傳》:「茹藘,茅蒐之染,女服也。」《箋》:

「茅蒐染巾也。」399「茹藘」又名「茅蒐」,就是茜草,可以作為紅色染料,用 以染絳與纁兩種顏色,《爾雅‧釋草》:「茹藘,茅蒐。」郭璞注:「今之茜也,可 以染絳。」400馬瑞辰認為〈出其東門〉中「茹藘」染的就是「纁袡」,401婦女衣服 飾纁、絳者見於〈士昏禮〉,《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402「纁袡」

由「茹藘」所染,齊魯之地稱「蔽膝」為「袡」,《方言‧卷四》指「蔽膝」:「齊 魯之郊謂之袡。」403因此〈出其東門〉與〈士昏禮〉所記載的都是女性「蔽膝」,

「次」是頭飾,「純衣纁袡」是帶淺紅色緣飾的衣裳,〈出其東門〉中的「茹藘」

指的就是女性蔽膝「纁袡」。

〈鄭風‧東門之墠〉也記載染草「茹藘」,詩云:「東門之墠,茹藘在阪。」

毛《序》與鄭《箋》都指〈東門之墠〉寫「男女相奔」,404鄭玄與聞一多都認為 這首詩是女子口吻,405《詩經通論》認為是男子「欲求此女」,而女「貞潔自守」,

406因此,不論〈東門之墠〉的作者是男子或女子,〈東門之墠〉都有「婚姻」的 象徵,《通釋》說:「詩刺不待禮而奔,蓋以帛必待染而後成章,興男女必待禮而

396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八之一,頁 833。

397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八之一,頁 834。

398 見《論語注疏》,頁 147。

399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四之四,頁 731。

400 見《爾雅》,頁 94。

401 見[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頁 285。

402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注疏》,卷第五,頁 2081。

403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方言‧卷四》,頁 307。

404 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卷第四之四,頁 728。

405 見聞一多:《詩經講義》,頁 48。

406 見[清]姚際恆:《詩經通論》,頁 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後成婚。」407「茹藘」所染成的服飾是一般女性的「蔽膝」,也具有「婚姻」的 涵義,因此詩以「茹藘」興起「男女相奔」,再從「相奔」進而聯想到「男女成 婚」,據《箋》的說法,茅蒐又有「難淺,易越而出」的特性,也使人聯想到男 女之事,「易以奔男」,《傳》:「男女之際,近則如東門之墠,遠而難則如茹藘在 阪。」408《毛詩正義》:「男女之際者,謂婚姻之禮,是男女交際之事。」409「茹 藘」有「女性」的隱喻,「東門」即有女性性器官的象徵,在〈出其東門〉中,「有 女如雲」委婉暗示性行為,410因此,「茹藘」指〈士昏禮〉中用以染「纁袡」的 染草,也帶出「婚禮」與「男女之事」的意涵,都使用婦女服飾「蔽膝」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