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時態詞'在'與'著'制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時態詞'在'與'著'制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韓籍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態時,常會有「在」和「著」混用的情形。韓語 (-go itda)大多與漢語的「在」相對應、而「-아/어 있다」 (-a/eo 的「-고 있다」 itda)則大多與「著」相對應。從這樣角度出發得分用法,到底能有多高的 準確性,會不會讓韓籍學習者因此而發生病句,是筆者很關心的問題。 (1) 먼저 거기 가 있어! meonjeo geogi ga iss-eo. 先. 那裡 (LOC) 去 PROG. *先去著那裡! (先去那裡等我!) (2) 나는 네가 무슨 말을 할지 알고 있다. Naneun nega museum mal-eul halji. al-go itda. 我 NOM 你 NOM 什麼 話 ACC 知道 PRES *我在知道你要說什麼。(我知道你要說什麼。). 如例(1)韓語與漢語之進行持續態可搭配的句型有差別,而例(2)可搭 配的動詞種類也不大相同,因此比較容易發生病句。 筆者認為在實際從事語法教學活動之前,充分掌握漢語時態的特性,並與 其他語言時態的特性對比分析去了解,方能進行清晰而準確的講授。然而在 漢語與韓語之時態特性上差別,不僅使得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倍感困擾,也 使得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無法把握其正確的語法功能以及語義,因此 筆者透過這本論文給從事漢語教學活動的教師和漢語學習者提供有關 「在」 、「著」字的句法以及語義上的理論基礎。. 1.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能藉由對比分析的方式,就兩方面進行比較。(一)比較韓語 及漢語中進行持續態的對應性,並針對能互相對應的部份以及無法互相對應 的部份,分別檢視其語義表現模式。 (二)分別觀察漢語中的「在」和「著」, 在韓語中的表現模式。希望從對比分析的角度,經由上述兩點的觀察與分 析,能幫助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進行態和持續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本論文以現代漢語「在」和「著」為研究主題,研究範圍包括在各種句式 結構中「在」和「著」的詞性和其他語義,以及教學上可能遇到的問題等。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以 及本論文之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就是時制(tense) 、時態(aspect) 、 漢語的時態、動詞分類。第三章為現代漢語「在」和「著」之相關研究。第 (-go itda)和「-아/어 있다」 (-a/eo itda)對比分析, 四章為與韓語「-고 있다」 找出漢語和韓語致不同點。第五章則依據第三章、第四章所討論之結果,試 圖建構「在」和「著」之教學語法。第六章為結論部份將總結前面章節所探 討的內容,並提出本文的不足及尚待解決的問題。. 2.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四個部份進行探討。分別是「時制」(Tense)的定義、「時態」 (Aspect)的定義、漢語的時制與時態之定義、漢語動詞分類。. 第一節 時制(Tense) 時制指的是用來表示所述事件(event)之發生時間的語言形式。它總是以 某一時刻為參照時間(reference time)的。在談話中,一般都以講話時間(即 講話的瞬間)為參照時間。如果事件發生在講話的同時,則是現在;發生在 講話之前,則是過去時;發生在講話之後,則是將來時。Comire(1976)把上 。 述那種以講話時間為參照時間的時制稱為絕對時制(absolute tense) 有時候,句中所述事件不止一個,而且其中的一個事件(事件 A)並不跟 講話時間發生關係,而跟另依事件(事件 B)發生時間關係。這時,事件 A 的時制只有參照了事件 B 的時制才能確定。Comrie 把這種以另依事件的發 生時間為參照時間的時制稱為相對時制(relative tense)。把絕對時制跟相對 時制嚴格地區別開來,是正確認識漢語時制結構的重要條件之一。 譬如有人認為「了」並沒有「過去」的時制意義,因為它也可用於未來的 事情,如「吃了飯我要寫日記」這句話中的「吃了飯」便是尚未發生的事。 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相對時制看成了絕對時制。 這句話中只有「要寫日記」 (事件 B)是絕對時制,屬於將來時範疇,而 「吃了飯」 (事件 A)並不直接跟講話時間發生關係,它是以事件 B 為參照 時間的,所以是「將來以前」的相對時制,如以事件 B 的視點來看,它仍 是過去了的事情。如果我們把事件 B 改成過去時:「吃了飯(事件)我寫了 日記(事件) 」,事件 A 也就成為「過去之前」的相對時制了。 在有些語言中,相對時制有獨立的語法形式(如英語的過去完成的只用於 相對時制) ,漢語卻不然。漢語的同一時制形式(如「V+了」形式)既可用 於絕對時制,又可用於相對時制。. 3.

(4) 第二節 時態(Aspect) 一、 Comrie Comrie(1976:3-5)說「時態」與「時制」不同處是, 「時態」就是指在事 件內在的時間的狀況,與事件、時間點無關。他說,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 「時態」是與事件內部時間結構有關,「時制」只有與參考時間有關。 “Aspect ar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 of a situation.. (時態是觀察一個情景的內部時間構成的不同方式。). 二、 Li & Thompson Li & Thompson(1981:171)說時制(Tense)範疇與時態(Aspect)範疇有很大的. 差別:時制(Tense)記號指示情況發生時間與談話時間的相對關係。 時態 (Aspect)所指的並不是情況發生時間與談話時刻之間的時間關係,而是指情 況本身從其內在結構如何去瞭解。 他認為漢語表現在時態的語言行是有完成時態、持續態、經驗態、暫時態, 分類如下:. (1) 完成態(perfective):「了」 ,表示完成。 (2) 持續態(durative):「在、著」 ,表示事件進行或持續的性質。 (3) 經驗態(experiential):「過」 ,表示事件在過去的某一時間至少被經驗一次。 (4) 暫時態(delimitative) :表示某一個動作只做「一點點」或短暫的依段時間, 以動詞重複表示。例如:試試、聽聽等。. 三、Smith 現代語言學在研究時態問題的時候,對情狀(situation)的考察已經成為一 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正如 Smith(1991:5)一書的引言中所說: 4.

(5) “The aspectual meaning of a sentence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aspectual components, situation type and viewpoint.. (一個句子的體意義是兩個獨立的體成分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兩個體成分 是:情景類型和視點。)" Situations. 狀態(states) 活動(activities) 完結(accomplishments) 瞬間(semelfactives) 成就(achievements). 狀態 Static. 持續 Durative. 完成 Telic. +. +. ─. +. ─. ─. +. +. ─. ─. ─. ─. ─. +. 【表 1】Smith:狀況分類 Smith 說, 「時態」是情景內在結構,它與其他時間點無關,也不應該把它. 看做一種時間點。可是如果以「內在結構」來說明,不能脫離開始、完成、 進行的範圍,這仍然表示在時間上有相對的概念才可以解釋。所以他說「時 態」不是與時間完全無關。. 第三節 漢語時態 一、王力 王力(1959:311)的基於每個語言都有不同的時間觀點的想法,重視事件 發生的時點與重視事件經過的時間的長短,開始與完成與否,這兩種觀點來 ,定為「在時間的表現上面, 比較說明時制與時態。他把 aspect 稱為「情貌」 傾向於遠近與長短,階段來表現事件的狀態」。 他還提到「現代漢語具有時間開始的表現,持續的表現,進行的表現,完 成的表現以及經過的時間很短的表現等。」也說「對動作的表現不傾向於過 去,現在或未來,可是與時間性有關的就是情態。」 王力透過這些定義指說,漢語的動作表現與時間性有關,同時不表示過 去、現在、未來,因此與時制有區別。而且他提示開始、持續、進行、完成 等時態的語法形式,他表明對漢語時態的形態論的想法。分類如下:. 5.

(6) (一). 不使用時貌的標誌,雖然在語言裡面沒有表現, 可是對話者或者讀者可以知道。. (二). 進行貌:表示事件在進行,以「著」來標誌。. (三). 完成貌:表示事件之完成,以「了」來標誌。. (四). 近過去貌:表示事件經過不久,句子後面加「來著」來標誌。. (五). 開始貌:表示事件剛好發生,以「起來」來標誌。. (六). 持續貌:表示事件持續,以「下去」來標誌。. (七). 短時貌:表示時間很短,以動詞的重疊來標誌。. 以上可以發現王力的時態分類上的問題,首先「完成貌」的標誌「了」不 只表示完成,他排除「了」還有其他的意思。還有他「近過去貌」的標誌「來 著」大體指事件的經過不久或話者把事件誇張地描述像某種事件在自己的眼 前發生似的。 再者,可以知道「近過去貌」的成立根據在於過去與話者的心理。雖然他 特別強調地說「近過去貌」的重點在於「近」 ,不在於「過去」 ,同時強調與 時制的區別,可是很難否定「近過去貌」的這個名稱就說明它的時制性。. 二、 呂叔湘 下面看呂叔湘的對時態的定義與分類。呂叔湘(1990:228)以 Aspect 稱為 「動相」 ,定義為「一個動作過程中的很多階段」 。她把「動相」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使用「將」 、 「方」 、 「已」等的限制詞來表示動作本身將要發生或進 1 行中或已完成。 第二種是表示時態專用詞的分為六種。. 1. 呂叔湘提出的第一種可以以下面的三種來說明。 A. 動作之將有:例)要下雨了,咱們得趕快點兒。 B. 動作正在進行:例)我正在給他寫信呢。 C. 動作已經完成:例)不知東方之既白。 6.

(7) (一). 方事相:表示動作持續, 「著」與「正在」一起使用時更強調語調。. (二). 既事相:表示動作已經完成,使用「了」。. (三). 起事相:以「起來」來表示一個動作的開始與持續。. (四). 繼事相:以「下去」來表示一個動作的連續。. (五). 先事相:指事先說動作馬上要發生,使用「去」或「來」 。. (六). 後事相:指一個動作已經發生,使用「來」或「來著」。. 第三種是動量來表示時態的方法,動作的次數具有與「量」的概念有關, 與「時」的概念有關,再分為四種。. (一). 一事相:如果表示已有的一個動作就是「一事相」, 相對「敲了兩下」就可以說「多事相」。. (二). 短時相:使用定量的表現來表示暫時或輕微的意思。. (三). 廔發相:使用兩個定量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繼續出現。. (四). 反復相:常常發生的事件,特別強調繼續連接, 不使用定量動詞可使用「又」或「~來~去」 。. 如上面說,呂叔湘對第二種時態詞說「詞本身的意思更空虛,算是詞尾」, 這就是時態的說明。可是他提出的「先事相」與「後事相」都使用「來」 , 因此,若把發話情況排除,很難分別出來。還有在「後事相」裡使用的「來 著」也像王力的「近過去貌」很難否認它的時制性。 另一方面,有疑問像第三種動量詞來表現手段說明的「一事相」與「多事 相」也可否在時態的範圍內處理動作的次數的動量詞。實際上,把實義詞的 動量詞認知形式詞以「一事相」的表現方式來處理有一點勉強。而且以「反 復相」的形式表現,重疊的動詞中間加入副詞「又」 ,這只是表示反復的「又」 本身具有的詞彙的效果,看不成時態的表現。. 三、龔千炎 7.

(8) 龔千炎(1995:71)說, 「時態就表示事件處於某種特定的狀態」 。他說在 現代漢語裡有很多可以表示各種時態範疇的表現形式,因此「時態助詞」 (了、著、過) , 「時態語氣詞」 (了、來著) , 「時態副詞」 (曾經、已經、正 在、將要…)都放在時態標誌的範疇。他以時態都分為八種。. (一). 完成、實現時態:表示動作行為的變化以前已經發生、進行、完成,. 情況或狀態前已存在,實現。經常以「了 1」與語助詞「了 2」來標誌, 副詞「已經」也常常使用。 (二). 經歷時態:表示動作行為變化以前早就發生過或進行過,情況、狀. 態早就存在過,以「過」與副詞「曾經」來標誌。 (三). 近經歷時態:表示不久之前某種事件或情況發生過,以「來著」來. 標誌。 (四). 進行、持續時態:表示動作行為變化在進行中或情況、狀態的持續,. 大部分表示持續的「著」與表示進行的副詞「在」 、 「正在」 、 「正」來標 誌。 (五). 起始時態:表示動作行為的開始或狀態變化的開始,以趨向補語「起. 來」來標誌。 (六). 繼續時態:表示動作行為的繼續進行或情況,狀態的繼續發展,以. 趨向補語「下去」來標誌。 (七). 將行、即行時態:表示不久之後動作行為變化將要發生或狀態將要. 出現的將行態,使用副詞「將要」、「將」、「要」 。還有即行態表示在時 間上距離非常靠近,使用副詞「快要」 ,「就要」 ,「即將」 。 (八). 短時態:以動詞重疊來表示時間極短,這說明動作或過程在某種時. 間內在進行的情況。. 8.

(9) 四、戴耀晶(1997) 戴耀晶(1997:5)將時態稱為「體」 ,「體就是觀察時間過程中的事件結 構的方式」 。他說叫做時態的語法範疇是抽象的語法意義,這樣的抽象的語 法意義以有限的語法形式來傳達。換句來說,時態是反映在文章裡面的事請 的結構,按照觀察事件的角度來使用個個不同的形式來可以表現多樣的時 態。他把時態大分為兩種,再細分為六種。. (一). 完了體(外部觀察法). a. 現實體:表示實現的整體的事件,以形態成分「了」來標誌。 b. 經歷體:表示有經驗的事件,形態標誌「過」。 c. 短時體:表示在短時間內發生的整體的事件,以動詞重疊來標誌。 (二). 未完成體(內部觀察法). d. 持續體:只觀察在事件結構中持續的部分,「著」。 e. 起始體:表示事件開始將要持續,「起來」。 f. 繼續體:表示事件先到了某種中間點,再繼續持續,「下去」。. 戴耀晶提出的時態分類的特徵就是按照觀察事件的角度將時態大分為完 了體與未完了體。他說完了體是觀察角度在外部,因此將事件看成整體,未 完了體是觀察角度在事件的內部,可剖解。. 第四節 漢語動詞分類 在世界上的語言裡面可以表現時態的語言手段有幾種,漢語有時以詞彙本 身具有的內在的意思來表現時態。各動詞表現的動作或過程是否瞬間,持 續,完成,未完成,結果性,非結果性。動詞具有的這樣的時態特徵影響到 那個動詞的文法的形態,也影響到某種文法的形式的意思解釋。根據詞彙的 內在的意思也可以表現時態的特徵。 到現在對動詞時態特徵研究結果很多。下面,把漢語根據時態的特徵分類. 9.

(10) 動詞的有代表性的學者的動詞分類方式。. 一、馬慶珠(1981) 馬慶珠(1981)利用[持續] 、 [完成] 、 [狀態]的語言特徵來分類動詞。 首先根據持續的性質大分為非持續動詞(Va)與持續動詞(Vb),再根據 完成的性質來分為未完成動詞(Vb1)與完成動詞(Vb2)。還有根據完成 動詞的狀態的性質來非狀態動詞(Vb21)與狀態動詞(Vb22)。. (1) 已經死了三天了。 (2) 坐了半天了。 (3) 這本書看了一年了,還沒看完。 (4) 那場戲我已經看了一年了,還記得很清楚。 (5) 掛了半天了。 非持續動詞是(Va)「死」、「知道」、「看見」等瞬間完成,不能持續的動 作行為。因此,像上面(1)這樣的動詞後面有時量賓語的話,表示動作完 成後經過的時間。未完成動詞(Vb1)只會表示持續的動作行為,不能表示 完成的動作行為,因此這樣的動詞後面有時量賓語的話,像(2)表示動作 行為持續的時間。 完成動詞(Vb2)表示持續的動作行為,也表示瞬間完成的動作行為,動 詞後面有時量賓語的話,像(3)表示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也像(4)表示 動作行為後經過的時間。還有狀態動詞(Vb22)可以表示狀態,因此這動 詞後面有時量賓語的話,像(5)可以表示動作行為造出來的狀態的持續。 持續 完成 Va(死,知道,看見…) ─ + Vb1(等,坐…) + ─ Vb21(看…) + + Vb22(掛…) + + 【表 2】馬慶珠:動詞性質之分類. 10. 狀態. ─ +.

(11) 二、鄧守信 鄧守信(1985:375-385)說語言環境(situation)就是人間之間交流語言的 最小完整的情況,一般以單句來代表。還有雖然語言環境與動詞分類有密切 關係,可是原則上兩個都是不同的觀點,就是說語言環境的分類是句子敘述 語的分類,而不是動詞本身的分類。2他把漢語語言環境根據 Vendler 提出的 、「完結」 、「達成」 、「狀態」 。 四分類法3,分為「活動」. (6) 張老師在美國教漢語。 (7) 他學會法語了。 (8) 老王丟了一隻手表。 (9) 我們都知道他的名字。. 首先「活動」的句子表示單純的動作過程,像(6)這樣的動作開始之後 動作本身當目標,沒有其他目標。 「完結」的句子像(7)一樣表示達到動作 的目標。 「達成」的句子與動作無關,像(8)一樣在某種狀態發生變化,與 有目標的「完結」的句子不同。 「狀態」的句子像(9)一樣只表示狀態的存 在。 ,時點(point),時頻(frequency)的時 另一方面,鄧守信用時段(period) 間詞,分析個個語法特徵,提出了各語言環境之間存在的差異。. (10) 我每天走三個小時。 (11) a. 你什麼時候寫信? b. 他昨天下午堆石頭。. (12) 小孩兒老哭。 2. 比如說,「活動」與「狀態」這兩種在語言環境裡面出現的動詞完全不同,而且同一個 動詞也在「活動」的語言環境裡可以出現,「完結」的語言環境裡可以出現。 例)他去年學法語。(活動)/ 他學會了法語了。(完結) 3 Vendler(1967)的四分類法[STATIVE] [DURATIVE] [TELIC] [VOLUNTARY]的意思性質 來,動詞分為活動(activity)動詞,完結(accomplishment)動詞,達成(achievement)動詞,狀態(state) 動詞。最近對語言環境的類型的研究一般都基於 Vendler 的四分類法。. 11.

(12) 「活動」的語言環境出現的時段,像(10)表示活動持續的範疇就是從開 始點到終結點的長度。還有在「活動」的句子裡面的時點,像(11a,b)表 示活動的開始或進行。而且像(12)「活動」的句子裡出現的時頻就表示活 動出現的頻度。. (13) 他洗好衣服半個小時了。 (14) a 他六點半洗好衣服。 b*他很少煮好飯。. 「完結」的句子裡出現的時段,像(13)只表示活動完成的終結點,不表 示活動持續的時間。還有時點也像(14)表示活動完結的終結點,與活動的 出發點無關。另一方面,一般時頻不出現在於「完結」的語言環境。. (15) a. 這只蟲死了很久了。 b. 我的狗病了很久了。. (16) a. 他上星期六病的。 b. 病人六點半死的。. (17) a. 他晚上很少醒。 b.*他死了三次。. 在「達成」的語言環境,時段表示變化的出發點或終結點, (15a)表示從 活的狀態到死的狀態的變化發生之後,到話者發話的時間長度。可是(15b) 的時段表示從活的狀態到生病的變化發生之後,到話者發話的時間長度,可 是變化的狀態仍然存在就表示狀態的開始。時點表示「達成」的句子像(16a, b)裡面狀態變化的出發點與終結點,在「達成」的句子裡面時頻像(17a,b) 表示比較複雜。. (18) 我認識他很久了。 在「狀態」的語言環境裡,時段表示像(18)狀態持續的時間,一般表示 明確的時間的時點與時頻沒有出現在「狀態」的語言環境。 12.

(13) 鄧守信說先要瞭解這樣的語言環境的時間結構,才可以去瞭解漢語的時態 結構,就是說時態的功能沒有收到語言環境的直接的限制。換句來說,在下 面表示時態與語言環境的關係。 進行(在、著). 完成(了) *走了路. 經驗(過). 活動. 在寫信. *找過房子. 完結. *煮好著飯. 做了一個夢. 達成. *氣球在破. 油漆乾了. 他病過. 狀態. *在知道這件事. *會了游泳. *客氣過. *走到過大學. 【表 3】鄧守信:時態與語言環境的關係. 鄧守信提出的上面的表表示一般情況,對漢語的時態的分析還沒系統化, 目前在時間結構上分析有點困難。另一方面,他提出了過去對時態的分析只 在於與動詞的關係,忽略了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19) a.他教過書。 b.*他教了書。. (20) 他買了一本字典。 例如,在(19)a 與 b 的區別不在於動詞本身,就在於「他教書」的「活 動」語言環境。 (21)的句子不表示「活動」 ,就表示「完結」 。 「了」就是這 樣的「完結」的句子裡可以出現。再說,他要分析在語言環境的角度看的時 態功能。. 三、陳平 陳平(1988)說漢語的時間體系以時相(phase) ,時制(tense) ,時態(aspect) 為三元結構,語言環境是以句子的時相結構的特徵為根據分類,因此「了」 , 「著」 , 「過」等時態標誌不能放在那個範疇。語言環境的類型大部分以句子 成分的詞彙意義來決定,句子成分中動詞就是最重要因素。他認為動詞的詞 彙意義決定在句子上幾種語言環境可能的與否。其他成分決定句子實際上表 現某種特定的語言環境。陳平利用[靜態] , [持續] , [完成]這三種特徵來 分類為五種語言環境的類型。. 13.

(14) 靜態. 持續. 完成. 狀態. +. 活動. ─. ─. ─. 結束. ─. +. +. 復變. ─. ─. +. 單變. ─. ─. ─. 【表 4】陳平:語言環境的類型. 「狀態」的語言環境的最大的特徵就是靜態性,在這「狀態」裡使用的動 詞是屬性,關係動詞,心理及生理狀態動詞,位置動詞。這樣三種動詞以它 本身具有的靜態性的程度可分為強弱的區別。首先屬性及關係動詞與靜態性 最強的極小數的動詞才可以與「著」或「在」連用,大多數的動詞不可以與 表示狀態動作的開始與完成的「了」連用。還有與屬性及關係動詞4比起來 靜態性較弱的心理及生理狀態動詞5一般不能與「著」或「在」連用,可以 與「了」連用。而且位置動詞6可以與「著」連用,可不能與「在」單獨連 用,不能作「在+動詞+著」的結構。 另一方面,屬性及關係動詞不能帶時量賓語,心理及生理狀態動詞,位置 動詞可以帶時量賓語,也可以表示狀態的持續時間。大多數的單一動詞在兩 個以上的語言環境上可以使用,例如,位置動詞可以解釋靜成靜態與動態。 如果像(21a)表示靜態的時候, 「在+場所」移到動詞前也沒有意思的變化, 可是像(21b)表示動態的情況的時後,不成立這樣對應關係。. (21) a. 坐在台上 = 在台上坐著 b. 跳在床上 ≠ 在床上跳著. 「活動」的語言環境具有動態,持續,未完成的特徵,在這樣「活動」的. 4. 表示屬性及關係的動詞,如下:屬於,好像,等於,當作,適合,值得,作為,當做, 符合,服從,姓,是… 5 表示心理及生理狀態的動詞,如下:喜歡,高興,知道,討厭,相信,重視,焦慮,驚 訝,沮喪,需要,明白,舒服,害怕,舍得,願意,放心,滿意,尊敬,主張,輕視, 情願,失望,懂,愛,恨… 6 位置動詞分為表示自己的處境的動詞(A)與表示別人(東西)的處境的動詞, 具有使 役的意思(B)。 A:坐,站,躺,蹲,藏,躲,跪,趴… B:掛,包,擺,貼,裝,鋪,捆,蓋,穿,戴,疊,頂,堆,存,縫,擱,糊,塞,放, 架,釘,舉,插,晾… 14.

(15) 句子上最常用的動詞就是上述的位置動詞與表示動態動作的動詞7,還有動 「活動」的語言環境是,沒有內在的終結點,一旦動作開 賓結構的離合詞8。 始了沒有中斷,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因此,在「活動」的句子裡出現的動 詞後面帶來「著」或「在」放在動詞前面,可以表示動作的進行或處於持續 狀態的時間。而且像「掛」 , 「包」 , 「擺」 , 「貼」一樣靜態位置與動態動作同 時做的動詞在靜態的句子與動態句子上會表示個個不同的語法功能。就像 (23a)使用在靜態句子上的時候一般動詞前面不能加「在」 ,像(23b)在動 態句子上的時候可以加「在」 。. (22) 他教書教了二十年了。 (23) a. 牆上掛著獎狀。 b.他在往牆上掛獎狀呢。. 「結束」的語言環境具有動態、持續、完成的特徵這樣「結束」的句子裡 最常用的動詞就是表現位置動詞與動態動詞。屬於「結束」的句子的動詞也 具有動態與持續的特徵,因此可以與在「活動」的句子裡出現的動詞一起取 「著」或「在」 。 可是「結束」的語言環境與「活動」的語言環境不同的就是「結束」的語 言環境裡面存在內在的終結。下面(24-25)「藍色的多瑙河」與「紅高梁」 的時間長度表示這個語言環境的持續的時間,樂曲和電影結束了就表示那個 語言環境的終結。. (24) 樂隊正在演奏「藍色的多瑙河」。 (25) 李建明在操場上看電影「紅高梁」呢。 「結束」的句子裡出現時量賓語的話,會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如(26)從 語言環境的出發點計算出來的,另外一個是如(27)從語言環境的終結點開. 7. 表示動態的動詞裡也包括心理活動動詞,再細分為三種。. A:跳,走,跑,笑,哭,鬧,轉,蹦,咳嗽… B:聽,看,讀,寫,教,唱,問,念,抽,學,畫,抄,印,乘,騎,洗,吹,彈,拉,. 吃,吸,喝… C:想,猜,考慮,琢磨,尋找,回憶,思考,關心,注意,體會… 8 動賓結構的動詞(離合詞) ,如下:讀書,唱歌,打仗,開車,鍘草,走路,跑步,跳 舞,抽煙,捕魚,吵架,拉琴,說話,寫字,鼓掌,告狀…. 15.

(16) 始計算出來的。. (26) 那支曲子他學了一個月了,但到現在沒有學會。 (27) 那支曲子他學了一個月了,早把細節給忘了。 「復變(復合變化)」的語言環境具有動態,完成,非持續的特徵,就是 一個動作以與那個動作結果表示的行為及狀態結合造作語的結構。因此「復 變」的語言環境是「結束」的語言環境與下面要提出的「單變」的語言環境 具有的語法語與語言的特徵。 可是這個語言環境的最大的特徵是,一旦動作開始了,就往終結點進行, 以任何明確的情況會達成動作必然的結果。因此「復變」的語言環境裡可以 表現一個進行種的過程,可是相對無法表現穩定地持續狀態。「復變」的句 子裡常常使用的動詞是,表示變化的單一動詞9與具有動補結構的動詞中動 趨結構的動詞10與動形結構的動詞11也在這個範疇內。一般這樣的動詞如(28) 不能「著」結合,如(29)帶時量賓語的話,表示動作結束之後結果狀態的 持續時間。. (28) *他的病情好轉著。 (29) 病情惡化了一個星期了。 「單變(單純變化) 」的語言環境具有動態,非持續,未完成的特徵,與 別的語言環境最大不同點是,因為發生與結束都瞬間發生,它的開始點與終 結點幾乎重疊。屬於這樣的語言環境的動詞有表示瞬間變化的動詞12與示表 瞬間動作的動詞13,還有動補結構的動詞中動動結構的動詞14與動形結構的動 詞15。這些動詞不能表現進行或持續過程中的動作,因此與「著」或「在」 不能在一起。若在「單復」的句子裡使用的動詞帶來時量賓語,表示以變化 9. 表示變化的單一動詞,如下:變為,變成,成為,化為,改良,好轉,惡化,減少… 在「復變」的語言環境裡使用的動趨結構的動詞,如下:跑來,走進,提出,爬上,滑下,飛 過,送回,收起,拿出,解開,衝出,走上來,溜出去,放進來,班過來,送過來,趕出來… 11 在「復變」的語言環境裡使用的動形結構的動詞,如下:長大,拉長,縮短,展寬,放鬆,理 順,變好… 10. 12. 表示瞬間變化的動詞,如下:死,炸,倒,塌,斷,熄,垮,認出,發現,遺失,想 起,記得,忘記,找到… 13 表示瞬間動作的動詞,如下:坐,站,躺,蹲,藏,躲,跪,趴… 14 屬於「單變」的語言環境的動動結構的動詞,如下:打破,推倒,學會,吃完,看見… 15 屬於「單變」的語言環境的動形結構的動詞,如下:磨好,寫錯,敲扁,切碎,烤焦… 16.

(17) 結果的狀態持續之時間。 這樣陳平按照[靜態],[持續],[完成]的特徵,把語言環境分為「狀 態」 , 「活動」 , 「結束」 , 「復變」 , 「單變」這樣五種,屬於各語言環境的動詞 分為一共十種。. 四、戴耀晶(1997) 戴耀晶(1997:5-13)認為語言環境屬於動詞,動詞反映的內容之一就 是語言環境,因此他在語言環境的觀點把漢語動詞分類出來。他按照動詞的 動態性與否大分為靜態動詞與動態動詞。 靜態動詞. 屬性、關係動詞: 心理感覺動詞; 姿勢動詞: 位置動詞: 動作動詞. 動能動詞 結果動詞. 是,姓,等於… 知道,相信,抱歉… 站,坐,躺,蹲,住… 戴,拿,掛,吊,抱… 瞬間動作動詞: 持續動作動詞: 瞬間結果動詞: 持續結果動詞: 【表 5】戴耀晶:動詞分類. 踢,砍,碰,咳嗽… 看,吃,想,洗澡… 死,爆炸,醒,見… 變好,長大,走進…. 靜態動詞的特徵具有非活動的性質,一般在語法上與「了」 , 「著」無法結 合。靜態動詞再分為屬性關係動詞與心理感覺動詞,屬於關係動詞表示單純 的靜態,心理感覺動詞帶少微的動態性,因此少數的動詞與「了」可以結合。 例如,如「知道,相信」的有些心理感覺動詞與「了」可以結合。這時的意 思是與動作動詞帶「了」時不同。. (30) a.我相信了他的話。 b.我看了他的小說。. 就是如(30a)心理感覺動詞帶「了」的時候表示進入某種狀態,表示「相 信」狀態持續到現在。反而,如(30b)動作動詞帶「了」的話,表示某種 活動狀態的實現,這個動詞表現的動作不能再持續。 動態動詞分為動作動詞與結果動詞,動作動詞的特徵只要表現某種動態,. 17.

(18) 沒有反映動態帶來的結果。動作動詞以持續的與否再分為瞬間動作動詞與持 續動作動詞,瞬間動作動詞就是不能持續的動詞,它只佔一個瞬間點。如果 這樣的瞬間動作動詞帶「著」的話,這個動作如(31a)表示重複進行,如 (31b)持續動作動詞帶「著」的話,動作本身就佔一個時段。. (31) a .他踢著門。 b .我看著書。. 這樣的動作動詞可以與「了」 , 「著」 , 「過」一起使用,也可以帶時量詞, 也可以表示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也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終結之後持續的時 間。 結果動詞也根據持續與否可以分為瞬間結果動詞與持續結果動詞。瞬間結 果動詞,是它的結果是瞬間造成的,因此那個結果不能持續,所以不能「著」 。 持續結果動詞,是它的結果經過一個持續過程達到的,因此結果當然不能持 續下去。這就是與動作動詞不同的地方,動作動詞的持續就是動詞本身的持 續,如(32a)可以帶「著」,如(32b)結果動詞的持續,不是結果本身的 持續,而是表現達到結果之前有某種過程,因此一般結果動詞不能帶「著」 。. (32) a .蘭生津津有味地吃著麵條。 b .蘭生三個月就變好了。. 下面靜態性與動態性兩個都具有的動詞裡面有姿勢動詞與位置動詞。姿勢 動詞是,因為靜態性很強反而動態性比較弱,所以如果沒有「起來」 , 「下去」 等的幫助,這樣的動詞如(33a,b)只表示靜態的姿勢。. (33) a .王虎站了一個小時了。 b .王虎在被窩裡躺著。 c .王虎腿一軟,蹲了下去。. 位置動詞是靜態性比較弱反而動態性強的動詞,在語義上有動作的意思, 同時也有位置的意思。那個位置的意思表示這個動作作用在什麼位置使用, 然後動作結束之後動作結果在什麼位置仍然持續。位置動詞可以具有動態與 靜態的表示法,動態可以表示如(34a,b) 「在+V」,「V+補語」 ,靜態可以 表示如(35)以「位置詞+V」表現,動詞後面帶「著」或「了」 。 18.

(19) (34)a. 他在掛望遠鏡。 b. 他把望遠鏡掛到脖子上。 (35)他脖子上掛著(了)望遠鏡。. 在下一章裡以這樣動詞分類為標準要看時態標誌與動詞之間出現的多樣化 的意思。. 19.

(20)

(21) 第三章「在」與「著」的比較 第一節 漢語的時間系體的三個模組 根據陳平(1988:401)漢語的時間系體由三個不同的模組呈現,即時相系 統(phase)、句子的時制結構(tense)、句子的時態結構(aspect),如下: (一) 句子的時相(phase)結構,體現句子純命題意義內在的時間特徵, 主要由謂語動詞的詞彙意義所決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詞彙意義也起著重 要的選擇和制約作用,其中賓語和補語所起的作用尤為顯著。 (二) 句子的時制(tense)結構,指示情狀發生的時間,表現為該時間與 說話時間或另一參照時間在時軸上的相對位置。 (三). 句子的時態(aspect)結構,表現情狀在某一時刻所處的特定狀態。. 一、時態(aspect) 時態是看你從那一個角度看待一個事件(situation) 。若站在外看,即是 把這個視為一個整體,在結構上,以完成態(perfective form)的語言形 式表示;在語義上,它可以是一個終點,也可以是ㄧ個起點,一個終點不是 由動詞決定,而是由整個語境的語言成分決定。若站在語境內看,即是觀看 這 個 語 境 的 內 在 結 構 , 在 結 構 上 , 以 習 慣 ( habitual )、 進 行 態 (progressive) 、非進行態(nonprogressive)表示;在語義上,它們是沒 有終結點的。 在決定語境是否有終結點時,Comrie(1976)特別強調這裡的情景指的是有 終結點的情境(telic situation),而非有終結點的動詞(telic verbs) 。 另外,一個情景不單單決定於動詞,它決定於動詞及其搭配的主語與賓語。 從這裡我們可以推論出,時態既然於一個語境的終結點有關,還有瞬間性與 延長性的與否,可見時態與語境息息相關,因此當我們看待語境時,也不能 端看動詞而必須看動詞、時態標記及句中其他語言成分。 時態所表現的語言形式作分類,分述如下:. 21.

(22) ¾. 完成態(Perfective) 1. Perfect of result:現在的狀態是過去某個情況延伸的結果。Comrie 也提到漢語的動態助詞「了」是完成態,與過去的參照時間點有關。 狀態動詞則常指一個狀態是從先前情況所引發的結果。 2. Experiential perfect:指一個情況到目前為止,在過去的某一個 事件發生過至少一次。「過」是經驗態的標記。 3. Perfect of persistent situation:一個開始於過去的情況延伸 到現在。 4. Perfect of recent past:指過去的情況離現在非常的近。. ¾. 未完成態(Imperfective) 1. Habitual:指ㄧ個情況的特性是,其時間是一段可以被延長的時 段。 2.. Progressive:指正在進行且不是一個狀態(nonestative) 。. 3. Nonprogressive:有些語言會以 Nonprogressive form 表示進行 義,例如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 本文基本上同意 Comrie 對時態的定義,並將漢語的時態分為表示如下。 我們以語義來劃分 Comrie 時態分類下的完成態(Imperfective) ,把它分為 持續態(Continuous)和進行態(Progressive),如圖:. 22.

(23) Aspect Perfective. Imperfective. Perfect of result. Experientail perfect. Continuous. Progressive. 了. 過. 著. 在. 【圖一】:漢語的時態分類. 二、時相與時態的語詞序 漢語的表示時態的成分有的放在動詞的後面,例如「了」、「著」 、「過」 ,虛化 的趨向動詞「起來」 、「下去」和句末語氣詞「了」 、「來著」 ;有的放在動詞的前 面,例如一部份所謂時間副詞「已經」 、 「正在」 、 「在」 、 「將要」 、 「就要」等等。 Tai(1987)認為語言反映了人們對概念世界的認知,人們對外在世界事物次序. 的概念影響了人們所標得的語言,甚至語序。因此,一個句子的詞序會與事件外 在世界發生的時間順序相符合。時相與時態「了」搭配時,它們排列的語序即反 映了事件外在世界發生的順序。漢語中的時相標記「過 1」 、 「起來」 、 「下去」與 時態標記「了」搭配時,他們的詞序是「動+時相+時態」 ,時相位於動詞之後, 而置於句尾的「了 2」,它所指涉的語義範圍是整個語境。而這些時相中,只有 「起來、下去」與「了」搭配會出現這樣的詞序:「動+時態+時相」。「動+過 1/完 1/好 1+了 1」則無此屬性,理由是「過 1、完 1、好 1」與「了 1」都同指 動詞的語法意義,因而事件的的呈現過程無先後順序的差別,但「過 1、完 1、 好 1」因位於動詞後,所以其所指的動詞語義會比「了 1」更具緊密性,換句話 說,由於「過 1、完 1、好 1」在結構上與動詞較接近,因此其所反映的語義會 比結構較遠的「了 1」更為突顯。 本文指動作行為變化正在進行或情況狀態的持續的「在」與「著」 ,以這兩個 詞彙為主研究。. 23.

(24) 第二節“在" 《現代漢語八百詞》(1980)等大部分的書籍裡把「在」當作「時間副詞」, 可是筆者的想法不同。大多數謂語前面出現的副詞可以單獨使用疑問詞的回答 句,而且可以移到句頭,但是“在"不可以。 (1) a. b. c.. 他也許(副詞)會來吧! *他也許 也許吧。. a. b. c.. 他一定(副詞)去吧。 *他一定。 一定。. a. b. c.. 你在找朋友嗎? *我在。 *在。. a. b. c.. 雨在下嗎? *雨在。 *在。. a. b.. 他也許(副詞)會來吧。 也許(副詞)他會來吧。. a. b.. 你在找朋友吧! *在你找朋友吧!. (2). (3). (4). (5). (6). 如例(1)~(4) ,這裡「在」不是副詞,因此把它不能放在句頭,副詞 「也許」 , 「大概」 都可以放在句頭。如例(5) 、 (6)副詞「也許」 , 「大概」 24.

(25) 可以單獨回答問題,而「在」不可。 依據上述的內容,這裡的「在」不是副詞,而是時態詞。同時,「在」和 「著」也不相同,例如動詞搭配方式。筆者動詞前的「在」定為時態詞 (Aspectual verb)。. 一、「在」與時相之關係 漢語沒有明顯的時制標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都是用時間詞或者詞 組來表示。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情況或者動作不是立刻造成,怎麼描述情況 或者動作的狀態呢?下面調查用時間詞(組)來漢語的「時制」與「時態」 之相互關係。 (1). a. 他穿著西裝。 b. 他在找他的朋友。 c. 外頭在下雨。. (2) a. 那天他穿著西裝。 b. 那天他在找他的朋友。 c. 那天外頭在下雨。 (3) a. *明天他會穿著西裝。 b. *明天他在找他的朋友。 c. *明天外頭在下雨。. (4) a. 明天他(將/應該/會)穿灰色西裝出席。 b. 明天他(將/應該/會)在練球。. (1)組例句根據面對的情況來描述,(2)組例句添加「已經發生的」時 間詞「那天」描述,例句再加了「那天」對句子的合法程度(合法度)沒有 任何影響。 (1),(2)組和(3)組之例句比較,如果用「動作還沒發生的」. 25.

(26) 時間詞「明天」,句子的合法度有變化,本來語法上沒有錯的(1),(2)組 的句子,添加未來時間詞「明天」就那個句子變成語法不符合的句子。 (3), (4)組例句,我們可以發現,漢語表示未發生的事件或動作的時候,如果 沒有任何明確的時間詞標示而且不添加情態助動詞「將」 、 「會」 、 「要」 , (4) 組例句不能合法的句子。 雖然已經發生的事件或動作沒有任何明確的時制標示,如上述例句,無論 句子裡的時制動作剛剛發生或已發生,都可以與「在」 、 「著」連用。可是如 果漢語要描述未來動作、狀況,就在表示對未來個人判斷的情況下才可以成 立。情態助動詞「將」 、 「會」 、 「要」表示說話者對主題主觀的判斷與見解。. 二、「在」與句型之關係 1. 否定句 「在V」有否定格式,但高順全(2003)說對「在V」否定形式的否定詞 到底是「不」還是「沒」這一問題存在不同看法。因為沒有實際的語料作為 分析的基礎,只好也用內省得方法。一般認為,「沒」和「不」在否定上具 有比較明確的分工,但像進行態這樣意見不一的現象很難解釋。 (5) a. 她穿衣服。 b. 她不穿衣服。 c. 她沒有穿衣服。. 進行態的否定以「沒有」來標示。狄昌運(1996)解釋說,表示動作進行 的句子否定時用「沒」,不用「不」,「在」可以保留,但口語中常常省略。 另外從下面四種疑問句與回答來可判斷:. 26.

(27) 1). 用「是不是」提問 問. 他是不是在打電話? 他沒在打電話。 a. a′ 他沒在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他不在打電話。 b. b′ 他不在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他沒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c. *他不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d.. 2). 用「在……嗎」提問 問 他在打電話嗎? a. ?他沒在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b. ?他不在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c. 他沒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d. *他不打電話,(他在看書呢。). 3). 用「在不在」提問 ?他在不在打電話?. 4). 用「在沒在」提問 ??他在沒在打電話?. 「不在」和「沒在V」都是不自足的,必須有後句「在V」 ,整個句子有了 對比性質以後,可接受性才會強一些。實際上,例 1)和例 2)的答句都可 能只是「不是」或者「沒有」 。可以認為「在V」沒有對應的否定形式,。 例 1c)和例 2 c)都是合格的答句。但是「沒V」不等於「沒在V」 ,這可 以從「不在V」肯定不等於「不」推及,除非認為「在V」的否定形式就是 「沒在V」而不是「不在V」。. 27.

(28) 2. 祈使句 a. b. c. d.. *在看書吧。 *請在等我.。 *別在看電視! *不要在看我.。. 句子時態詞之使用表示由說話者觀點來看事件。由說話者觀點來看, 「在」 本身需要一個自主的參與者,表示主語主動或被迫參予並主控事件。說話者 的意志凌駕於句子主語之上,祈使句之主語甚至消失。可見, 「在」與祈使 句本身在結構意義及主語條件上均相互衝突。 因此, 「在」不能用於命令句。. 3. 動詞重疊 a. 我們研究對策。 b. 我們在研究對策。 c. 我們研究著對策。 a. 我們研究研究對策。 b. *我們在研究研究對策。 c. *我們研究研究著對策。 Li & Thompson(1980:27-36)動詞在經過重複(reduplication)的構詞手段之. 後,有了表「暫時」或「嘗試」之意味16。未完成時態標誌「在」有持續之 意。「暫時」與「持續」兩者語義相衝突,不可能運用,因此上面兩個例組 不合語法。. 三、「在」的語義分類 3.2.3.1.「在」表示活動(activity)的進行。 陳月明(1999)說,這裡所說的活動的概念。「刷牙」表示動作「刷」作 用於事物「牙」這一行為,也可以是指稱包括取牙刷、牙杯、牙膏、把牙膏 16. 參考 Li, Charles, and S. Thompson. 1980. Mandarin Chinese. pp27-36。 28.

(29) 擠在牙刷上、取水、用牙刷刷牙、漱口等一係列還結構成的行為,因此「刷 牙」是有歧義的。 「刷牙 1」中「刷」是特定動作,「刷牙 2」是多個動作複 合的活動。 活動進行側重於事件整體的過程,不一定是一個均質的情況,進行「刷牙」 活動,人可能是在「刷牙 1」,也可能在取水或擠牙膏或漱口,這些都屬於 「刷牙」活動。因此,「在刷牙」表示處在「刷牙」活動的過程中。 當句子中的動詞具有【±延續】 特徵,則既能用「著」 ,也可以用「在」。 例如:. (1) a. 攝影機在不停地轉動。 攝影機不停的轉動著。 b. 火車有節奏地在向前行駛。 火車有節奏地向前行駛著。. 若動詞是單純指稱動作的 V1,活動就由動作及對象 V1(N)指稱,「在 , V(N)」與「V(著 N) 」的意思比較近似。如果動詞是 V2 ,就只能出現「在」 不能出現「著」 ,只有「在 V2(N)」形式「在 2 刷牙」,沒有「V2 著(N)」 。下句中的動詞也是 V2: 「*刷 2 著牙」. (2) a. 這幾天學生在考試。 *這幾天學生考試著。 b. 我在寄包裹。 *我寄著包裹。. 「拜訪」、「辦(裡)」、「買」、「殺」、「視察」、「送」、「慰問」以及大量賓 式復合詞「搬家」 、 「比賽」 、 「裁軍」 、 「採排」 、 「打獵」 、 「作弊」等屬於 V2。 根據陳平(1988),一些「複合類」動詞「具有動態、完成、非持續的語義 特徵」17,也屬於 V2,就動詞而言,它們是 【─延續】的,不能與「著」 同現,但是具有一個朝它們結果發展的過程,可與「在」同現。如: 17. 陳平 1998. 29.

(30) (3) a. 歲月流逝,黃黃在長大。 *歲月流逝,黃黃長大著。 b.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變著。. 「淡化」 、 「惡化」 、 「改良」 、 「改善」 、 「好轉」 、 「排除」 、 「消失」等屬於這 一類。 有些動詞在義項上也有 V1 與 V2 的區別。如「讀(課文) 」 、 「笑」是容易 察覺的動作,而「讀大學」 、 「笑我們」則是不易察覺的活動。因此「在」字 句可以用來提問或回答對方提問,而「著」字句不能。例如:. (4) a. “冬花,你在幹什麼?"爸爸問。 *“冬花,你幹著什麼?"爸爸問。 b. “原來是你,老書記。還在勞改嗎?" *“原來是你,老書記。還勞改著嗎?". 與上述的相類似, 「在」字句可以用來提醒對方自己在做什麼事,而「著」 字句不能。 (5) a. “快告訴他,我們在找人。" *“快告訴他,我們找著人。" b. “媽,你瞧人家都在議論我們" *“媽,你瞧人家都議論著我們". 在某一個時間點,當人們可以同時進行兩個或多個動作,但進行的活動具 有的整體性,此時「著」字句可以出現在表示兩個伴隨並行的行為,如「 (一) 邊……(一)邊……」 、 「一面……一面……」句中,而「在」字句不能。例 如:. 30.

(31) (6) a. 小李邊抱怨著,邊走進主任辦公室。 *小李(一邊)在抱怨,(一)邊走進主任辦公室。 b. 她一邊收拾屋子,一邊解釋著。 *她一邊收拾屋子,一邊在解釋。. 四、「在」與動詞之關係 3.2.4.1. 變化動詞18(process verb) (1). a. 她跳舞。 b. 她在跳舞。. (2). a. 她哭。 b. 她在哭。. (3). a. 她明白那個問題很棘手。 b. *她在明白那個問題很棘手。. (4). a. 他死。 b. *他在死。. 「在」 既是表示「未完成」的時態標誌,用以描述動作、情況處於「未 完成」之狀態,並非所有動詞均可與其連用。例句 1a、2a、3a、4a 的動詞 「跳舞」、 「哭」、 「明白」、 「死」 ,在添加時態詞「在」後,與「V 著」有了 18. 參考金奉民〈助詞“著"的基本語法意義〉 , 《漢語學習》 ,4(1992),pp23-28。“變化 動詞(process verb)類"只有“變化"的階段,沒有“狀態"的階段,因此可用“了" 而不可用“在"或“著"。一般表示瞬間發生的動作或變化,例如,忘、完、死、來、 見、撞、傷、散、破、派、顧、給、犯、丟、跌、到、出、成、違反、脫離、投降、同 意、損失、開除、決定、引起、獲得、實現、失去、失敗、聲明、取消、感到、發現、 奪取、得到、超過、參加、暴露等。湯延池把它名為“終結動詞"。. 31.

(32) 不同的合理度判斷。例句 3、4 的動詞「明白」 、「死」和「在」連用後產生 的句子不合語法。動詞「明白」與「死」為瞬間動詞。兩者都是只有終點、 沒有過程的動詞。這驗證了一個推論「表示未來完成的時態標誌不能與沒有 過程只有終點之動詞連用」。 (羅義芬 1997). 3.2.4.2. 姿態動詞(posture verb)、處所動詞(locative verb)19 5) a. 他(躺/坐/站/蹲/臥/趴/跪)。 b. 他(躺/坐/站/蹲/臥/趴/跪)在地上。 c. *他在(躺/坐/站/蹲/臥/趴/跪). 例句組 5)中括號內的動詞都是表示身體姿勢動作的動詞。. 6) a. 他(搬/拿/提/拎/拉/扛/背/抬)箱子。 b. 他在樓上(搬/拿/提/拎/拉/扛/背/抬)箱子。 c. 他在(搬/拿/提/拎/拉/扛/背/抬)箱子。. 例句組 6)中括號內的動詞也是表示身體動作的動詞。不同的是,上述 動詞的動作不是姿態。這些動詞的動作可以添加「在」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例句 6c)的主語「他」可能正做「搬箱子」的動作, 「他」也可能並處於「搬 著箱子」的狀態中。 「他」可能當時正放下箱子抽煙休息,打算待會繼續搬, 但「在搬箱子」的事件仍在進行。由此可知,句子在加入「在」後,有了歧 義(ambiguity)。. 五、「在」與主語之關係 如下面例句,不同的主語使得加上「在」後的句子有了不同的合法度,我 們將各句主語的語義角色附於句後:. 19. “locative verb"來自 Smith(1985) 32.

(33) a. b. c. d. e. f.. 她在找她的朋友。 *門在開。 *桌上在放書。 公司在裁人。 她在挨罵。 溫度在升高。. (主語「她」為施事者) (主語「門」為客體) (主語「桌上」為處所) (主語「公司」為施事者) (主語「她」為受事者) (主語「溫度」為參予者). 例句 a 的主語則為有生名詞,句子主語「她」主事「找」的動作。例句 b、 c 共同的特點在於主語為無生(inanimate)名詞,句子主語沒有參予、主事 或控制之能力。例句 d,雖為無生名詞「公司」,卻如人般可主事「裁員」 行為,為擬人化用法。例句 f 的主語「溫度」則為抽象詞。由說話者觀點來 看, 「溫度」涉入並控制「升高」事件。我們觀察上述例句,例句 a、e、f 之 主語分別為有生名詞、無生名詞及抽象名詞。「她」、「公司」及「溫度」三 者語意屬性(semantic feature)雖不盡相同,在句中卻扮演謂語事件的控制 者的角色。例句 a、e、f 與例句 b、c 句子主語語義角色(semantic role)上 極為不同。例句 a、e 之主語扮演施事者(agent)及受事者(patient)之角 色,例句 f 則為事件的參予控制者(volitional paticipant)。反觀例句 b、c, 其主語並無控制事件之能力,其主語分別為客體(theme)及處所(location) 。20 由上面的例句可知,就說話者觀點來看, 「在」需一可對事件控制之主語, 主語大多為有積極、主語之意味是施事者,否則至少是事件涉入者。除非是 擬人化用法,「在」較少於無生(inanimate)主語連用。 a. 她穿衣服。 b. 她在穿衣服。 例句 b 用「在」強調「穿」動作持續進行。說話者在表達「她在穿衣服」的同 時,主語「她」可能在做「穿衣服」的動作,但主語「她」也可能在關鬧鐘、接 電話並不影響「穿」這個事件的持續。也就是說,在說話者的認知裡,句子主語 20. 此處對於一角色的定義是參照湯延池(1978)<主語的句法與語義功能>一文。我們這裡. 所謂的控制者(volitional paticipant) ,定義範圍較施事者寬,較參與者(participant)窄。 它指事件的參與者涉入動作行為。 「涉入動作行為」涵蓋「積極主事的」施事者、被動的 忍受者,以及可以控制事件的「涉事者」 。然而,此處「控制者」只能算是一個「在句子」 中主語在語意角色上的偏好。. 33.

(34) 「她」並不需要每分每秒都在做「穿衣服」的動作。 a. 他在播種。 b. 她在切菜。 c. 她在摘果子。 例句 a 的動詞「播種」的動作可以(因事)中斷再繼續,完全不影響「在」想 表達的持續狀態, 「播種」的事件必定是動作完成、停頓再繼續,週而復始,如「切 菜」、「種稻」、「摘果子」都是此類動詞。 「在」有【+control】特徵使事件在保持「持續」 、 「一致」的狀況下進行。 「在」 強調某事件進行著,此事件可是為階段事件,為許多階段、或稱之為小事件組合 而成,小事件間即便有間隔,事件不變,持續進行之狀態更未改變,直到終點。. 第三節「著」 「著」的功能是位於動詞(含形容詞)之後,表示動作變化的狀態或持續 的。現在再從「動態」一詞的語義角度來看,「動態」在漢語中最基本的義 項就是情狀、狀態。那麼「動態」顧名思義就是表示動作行為的情狀或狀態。 也就是說,「動態助詞」和「表示所敘述的動作的類型和動作是否持續」的 「時態」(aspect)所表示的概念內涵應該是等同的。換句話說,就是「動 態助詞」- 概念至少是既體現出「著」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後的這一語法結 構特徵。又體現出它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或情態這一語義功能特徵,所 以,本文 認為給現代漢語「著」字句中的虛詞「著」定性為「動態助詞」 是最合理的。 關於動態助詞名稱的合理性,我們還可以根據管轄理論從句法結構的角度 來尋找佐證。. 34.

(35) TP Spec. T〞 T. VP Advp. V〞 V′. bV. NP vP. 現在 正在 吃. 著. 飯. 【圖 2】: 「著」字句之結構圖. 從圖 2 可以清楚地看到助詞「著」既被時間詞組管轄,又和動詞「吃」 互相管轄著。這一結構圖清楚地顯示了:管轄著「著」的直接節點不是時間 詞(組)而是動詞(組) ;同時,從語義角度來看, 「著」表示的只是動詞或 著形容此的動作或狀態的變化情況而不是時間的變化狀態。時間的變化狀態 需要用時間詞來專門表示。由此可以知道,「著」只能被時間詞(組)管轄 而不能管轄時間詞(組),所以把它看成時態助詞是有問題的。而「著」和 動詞(組)是處於同一層位的,它們是互相管轄的,所以,從語義關係上講 「著」與動詞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直接表示動詞的有關情況,同 時,它也必須受到動詞的某些約束。因此,本文稱之為「動態助詞」。. 一、“著"與句型關係 1. 陳述句 「著」往往出現於複句結構,Su(1973)的研究就提出了這個觀察。Su 認為「著」是表示動詞動作與主動詞動作並存(concomitative)的動態標誌,. 35.

(36) 表示句子中兩個動作同時發生。並舉例說明含「著」句子若只有一個動詞大 多為不完整句子。(羅義芬 1995)如下: a. 桌子上放著收音機。 b. 姊妹倆在山坡上愉快地唱著歌。 c. 西門豹彎著腰,裝作很恭敬的樣子。. 檢視上面例句,可以發現「著」往往出現於複句結構中,做為其後下一 個動作之背景,表兩個動作同時並存。其中一個動詞提供背景,另一則為句 子主動詞。背景代表恆定狀態。作為背景的動作狀態不應中斷。這是「著」 在特殊結構意下特有之「用途」。. a. b. c. d.. 牆上掛著兩幅畫。 門外躺著一個外國人。 耳邊聽著她輕柔的歌聲。 冰箱裡冰著一碗愛玉凍。. 存在句型滿足「處所詞倒置」(locative-inversion),因而,存在句的主語 均為處所詞。湯延池(1988:133)認為,存在句型是因特殊屬性類別的動詞 所產生的句型。但由上述例句a-d來看,我們很難將「聽」 、 「躺」 、 「掛」 、 「冰」 均歸類為所謂的處所動詞。 陳超然(1995)由結構觀點出發,明指「著」為存在結構之結構標誌,並 宣稱「存在句型擁有「存在」的結構意義……,」。他認為「存在」是一種 事件,而這種狀態的描寫往往用於「恆定」意味的語境中。我們由上面四個 例句可以知道,存在句表達的是事物存在之狀態。這種情況的存在非「週而 復始」之持續,而是「恆定」的情境。「著」想表達的,正是一種「純一持 續不間斷的狀態」。因而「著」能出現且必出現於存在句。而這也是為何陳 宣稱「著」為「存在句之結構標誌」的原因。 2. 否定句 「V著」可分為兩種:狀態的持續和動作的持續(持續的動作本身也可以 看作一種狀態) 。這兩種持續都可以通過「著」表示。Teng(1973)對漢語 時態的否定進行過研究(主要是「了」的否定問題) ,認為「沒」可以否定 36.

(37) 「V著」(即可以有「沒V著」 ) 。 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一些權威資料也都明確指出「V著」的否定式是「沒 V著」,但提法稍有不同。劉月華(2001)則認為,否定動作或狀態持續時 用「沒」, 「著」仍保留。 我們認為,若漢語存在「沒V著」 (實際語料中沒有發現) ,它應該和「沒 V」不是ㄧ回事。下面分別討論。 「NL+V+著+NP」表示狀態持續,即一般所說的存在句。例如: (1) a. 牆上掛著畫。 b. ?牆上沒掛著畫。 c. 牆上沒掛畫。. 僅僅根據這個例子還不能判斷 1b)是否合格或者它和 1c)有什麼關係。 (2) a. b. c.. 牆上掛著一幅畫。 *牆上沒掛著一幅畫。 *牆上沒掛一幅畫。(歧義). (3) a. b. c.. 牆上掛著兩幅畫。 *牆上沒掛著兩幅畫。 *牆上沒掛兩幅畫。. (4) a. ?沙發上坐著女孩。 b. ?沙發上沒坐著女孩。 c. ?沙發上沒坐女孩(歧義). 37.

(38) (5) a. 沙發上坐著一個女孩兒。 b. *沙發上沒坐著一個女孩。 c. *沙發上沒坐一個女孩。(歧義). (6) a. ??沙發上坐著王老師。 b. *沙發上沒坐著王老師。 c. *沙發上沒坐王老師。.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發現肯定形式「NL+V+著+NP」可否接受,與「NP」 的性質有關,它應該是程度、生命度都較低的,這可能與存在句中賓語的無 定傾向有關。對於否定形式的「NL+沒 V+(著)+NP」來說,如果賓語不 分有數量詞,則都是不可接受的,可以接受的是它的歧義。如果賓語不分沒 有數量詞,「NL+沒 V+著+NP」的可接受程度沒有「NL+沒 V+NP」高。 劉月華(2001)指出,存在句的賓語部分表示的是新信息,因此前面一般 有數量詞,甚至賓語是專有名詞時,前面也有數量詞,例如: (7) 天安門廣場上聳立著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牌。. 可見,「NL+V+著+NP」的「NP」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有數量詞限制, 也可以理解為有一個默認數量,一般是最小量「一」。帶有數量詞的這一格 式的否定形式都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只是「NL+沒 V+NP」的歧義,而 這些歧義和數量詞有關。 賓語部分帶數量詞是狀態持續的傾向性用法,而這種格式的否定形式的可 接受性都很低。這就意味著,狀態持續的否定型式的可接受性很低。 表示動作持續的「著」和表示狀態持續的「著」的語法功能都是描寫。因 此在否定問題上表現來的情況也相同。動作持續否定形式的可接受性也很 低。. 38.

(39) 不同的是,表示動作持續的「著」可以用在連動句的第一個動詞之後, 這時它的否定形式是不可接受的。例如: (8) a. 海員們扶著一個老工人走過來。 b. *海員們沒扶著一個老工人走過來。 c. *海員們沒扶一個老工人走過來。. 也可以提問的方法表示持續態的否定。 (9) a. b. c. d.. 牆上掛著一幅畫。 ??牆上掛著一幅畫嗎? 牆上掛畫了嗎? 牆上是不是掛著一幅畫?. a. b. c. d.. 外面下著雨。 ??外面下著雨嗎? 外面下雨了嗎? 外面是不是下著雨?. (10). 8b)和 9b)的可接受性都比較差,而 8c)和 9c)則是很自然的問句, 其否定形式是「沒 V」。8d)和 9d)有兩種回答:「是/不是」或者「V 了/ 沒 V」。這也說明,持續態的否定不大可能是「沒 V 著」。 3. 祈使句 袁毓林(1992)說「V+著!」的句式義可以粗略的概括為:說話人要求 聽話人處於某種狀態,大分為三種。 (一). 要求聽話人進入某種狀態,其預設是:聽話人本來沒有處於某種狀. 態。 (二). 要求聽話人保持某種狀態,其預設是:聽話人正在改變某種狀態。. (三). 要求聽話人回到原來所處的某種狀態,其預設是:聽話人已經改變. 39.

(40) 了原來所處的某種狀態。 上面所說的「V+著!」的句式義是一種概括的說法,實際上用不同類型 的動詞去實現其中的 V 會產生不同的祈使義。下面我們分別討論。 ¾. 動詞「坐」 、 「站」 、 「躺」 、 「趴」等表示身體的某種姿態。我們記作 Va。 a. 坐著!(別老站著!) b. 坐著!(別站起來!) c. 坐著!(你站起來幹嗎?). a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站著,說話人要求他改變原來的身體姿態,進入新 的姿態(坐著) 。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也可以說「坐下!」 。這樣,本來意 義不同的「坐著!」與「坐下!」在這種特定語境下表達了相同的祈使義。 也就是說,「Va 著!」與「Va 下!」的語義在特定語境中得到了中和 (neutralization) 。同樣, 「站著!」與「站起來!」 、 「躺著!」與「躺下!」, 在一定語境中都能語義中和。 b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坐著,但說話人發現他有改變這種姿態的跡象。在 這種情況下, 「坐著!」與「別坐著!」有相同的預設-聽話人本來處於「坐 著」這種狀態。推廣開來,在情況(二)這種語境中,肯定式「V 著」與否 定式「別+V+著」有著相同的預設。 c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是坐著的,但說話人發現他已經改變了這種狀態 (站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可以說「坐著!」-要求他改變目前 的姿態(站著) ,形成相反的姿態(坐著) 。情況(三)兼有情況(一)和(二) 的某些語境特點,在這種情況下,「Va+著!」與「Va+下/起來!」也會 發生語義中和。 ¾ 動詞「歇」 、 「等」 、 「待」等表示某種休止狀態,我們記作 Vb。整個「V +著!」可以改寫為「Vb+著!」。例如:. a. 歇著!(不用你來幫忙!) b. 等著!(不要不耐煩!) c. 待著!(別滿世界亂跑!) 40.

(41) a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歇著,看到別人正忙著,想幫別人一起幹某事,說 話人就對他說「歇著!」。「Vb+著!」與「別+Vb+著!」的預設是ㄧ樣 的。例如,「歇著!」和「別歇著!」的預設都是聽話人正歇著。 ¾. 動詞「穿」 、「戴」 、「披」、「蓋」等表示某種穿戴狀態,我們記作 Vc。 a. 穿著!(你感冒還沒好呢。) b. 穿著!(別脫下來!) c. 穿著!(你脫下來幹嘛!). a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沒穿上某件衣服,說話人把衣服遞給他,要求他穿 上。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也可以說「穿上!」 。同樣, 「戴著!」與「戴上!」 、 「蓋著!」與「蓋上!」在這種語境條件下都會發生語義中和。 b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穿著某種衣物,但說話人發現他有脫下來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 「Vc+著!」與「別+Vc+著!」的預設是ㄧ樣的。例如, 「繫著!」和「別繫著!」的預設都是聽話人本來正繫著圍巾什麼的。 c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穿著某種衣物,但說話人發現他已經改變了這種穿 戴狀態(脫下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可以說「穿著!」-要求他保 持原來的穿戴狀態,也可以說「穿上!」-要求他改變目前狀態(脫下來了) , 進入相反狀態(穿著)。情況(三)兼有(一)和(二)的某些語境特點, 在這種情況下, 「Vc+著!」與「Vc+上!」也會發生語義中和。 ¾ 動詞「拿」 、 「提」 、 「抱」 、 「拉」 、 「背」 、 「抬」等表示拿東西的某種方式, 我們記作 Vd。 a. 抱著!(不能讓孩子老躺著。) b. 抱著!(等會兒再放下!) c. 抱著!(你又放下來了!). a 的語境是說話人把東西遞給聽話人,要求他拿著。 b 的語境是聽話人手中本來拿著某物,但說話人發現他有鬆手放下的跡 象。在這種情況下, 「Vd+著!」與「別+Vd+著!」的預設是ㄧ樣的。例 如,「抱著!」和「別抱著!」的預設都是聽話人本來正抱著某物。. 41.

(42) c 的語境是聽話人本來拿著某物,但說話人發現他已經改變了這種狀態 (放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可以說「拿著!」-要求聽話人可以 說保持原來的拿東西的狀態,也可以說「拿起來!」-要求他改變目前狀態 (放下來),進入相反狀態(拿著)。在這種情況下,「Vd+著!」與「Vd +起來!」會發生語義中和。情況(三)兼有情況(一)與(二)的某些語 境特點。 ¾ 動詞「放」 、 「擺」 、 「藏」 、 「收」 、 「擱」等表示某種放置事物的動作和方 式,我們記作 Ve。 a. 放著!(不許你去動它!) b. 放著!(你提起來幹嘛?). a 的語境是某物本來放在某處,但說話人發現聽話人有去挪懂他的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 「Ve+著!」與「別+Ve+著!」有著相同的預設。例如, 「留著!」和「別留著!」的預設都是某物被某人留著。 b 的語境是某物本來放在某處,但聽話人已經把它提了起來。在這種情況 下,說話人可以說「放著!」-要求聽話人讓某物保持原來的被處置狀態, 也可以說「放下去!」-要求聽話人改變目前對某物的處置狀態(提了起 來),讓它回到原來的狀態(放著)。在(二)這種情況下, 「Ve+著!」與 「Ve+起來!」會發生語義中和。 ¾. 動詞「聽」 、「看」 、「記」等表示某種感知過程,我們記作 Vf。 a. 聽著!(我再說一遍。) . 記著!(這將來又用。). a 的語境是說話人發現聽話人不認真地聽他說話,就說「聽著!」來提醒 聽話人要認真地聽。 因此, 「Vf+著!」的句式義可以概括為:說話人要求聽話人保持某種感 知狀態。其預設是:聽話人本來處於某種感知狀態,但他已經或正在偏離這 種狀態。由於這種預設是一種源於說話人的主觀假設,因而當說話人為了強 調自己所說、所示的東西的重要性時,也可以用「Vf+著!」。這樣,「Vf +著!」的祈使義引申了一步,表示強調下文內容的重要性。最後,「Vf+ 42.

(43) 著!」的祈使義進一步虛化,差不多成了話語中的提示性詞語。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V+著!」的六個小類,其祈使義不盡相同, 但有共同的語義核心:要求人或事物處於(進入或保持)某種狀態。因此, 可以說「V+著!」是ㄧ種表示狀態的祈使句。 從語音上看, 「V+著!」中的 V 絕大多數是單音節動詞。 「V+著!」是 肯定式祈使句,所以 V 必須是自主動詞 V[+自主],而不能是其他動詞。 像「病」、 「醉」、 「漂」等動詞是不能進入「V+著!」的。(袁毓林 1992) 由於「V+著!」中的 V 必須是能和「著」組合的動詞,因而這種動詞從 語義上看通常是表示可以持續的動作或狀態,即含有[+持續]的語義特徵。 像「來」 、 「去」 、 「回」 、 「完」 、 「忘」 、 「懂」等結束性動詞,都含有[-持續] 的語義特徵,後面不能加「著」,自然不能進入「V+著!」。 至此,我們初步得出結論:能進入「V+著!」中的 V 必須是能加「著」 的自主動詞,記作 V[+自主]、[+持續]。. 二、 「著」與動詞之關係 (1) a. 她跳舞。 b. 她跳著舞。. (2) a. 她哭。 b. 她哭著。 (3) a. 她明白那個問題很棘手。 b. *她明白著那個問題很棘手。. 43.

(44) (4) a. 他死。 b. *他死著。. 「著」 既是表示「未完成」的時態標誌,用以描述動作、情況處於「未 完成」之狀態,並非所有動詞均可與其連用。例句 1a、2a、3a、4a 的動詞 「跳舞」、 「哭」、 「明白」、 「死」 ,在添加時態詞「著」後,與「在 V」有了 不同的合法度判斷。例句 3、4 的動詞「明白」 、「死」和「著」連用後產生 的句子不合語法。動詞「明白」與「死」為瞬間動詞。兩者都是只有終點、 沒有過程的動詞。 (5) a. 他(躺/坐/站/蹲/臥/趴/跪)。 b. 他(躺/坐/站/蹲/臥/趴/跪)著。. 例句組 5)中括號內的動詞都是表示身體姿勢動作的動詞。這些動詞和 「著」連用,可以表示動作產生之狀態持續。 (6) a. 他(搬/拿/提/拎/拉/扛/背/抬)箱子。 b. 他(搬/拿/提/拎/拉/扛/背/抬)著箱子。 c. 他在(搬/拿/提/拎/拉/扛/背/抬)箱子。. 例句組 6)中括號內的動詞也是表示身體動作的動詞。這些動詞的動作可 以添加「著」表示動作狀態持續中。例句組中可以發現,例句 6b) 、6c)的 動詞和「在」、「著」連用,都是合語法句子。例句 6c)表示,以說話者觀 點來看,主語「他」必處於搬著箱子的狀態中。例句 6b)表示的情況則不 同。主語「他」可能正做「搬箱子」的動作,「他」也可能並不處於「搬著 箱子」的狀態中。「他」可能當時正放下巷子抽煙休息,打算待會繼續搬, 但「在搬箱子」的事件仍在進行。動詞和「在」 、 「著」連用之後,雖然事件 「持續」的意思不變,例句 6b)、6c)句意各自還有些許不同。. (7) a. 那兩幅畫(放/擱/擺/收/留/藏)在抽屜裡。 b. *抽屜裡在(放/擱/擺/收/留/藏)著那兩幅畫。. 44.

(45) (8) a. 她(紅/青)著臉。 b. *她在(紅/青)臉。. 例句組(7)括號內的動詞則是表示與處所相關的動詞。例句組(7)中的 動詞事件只能和「著」連用,表示從話者觀點來看,動詞事件產生之狀態持 續。例句組(8)括號內的動詞事件表示事件處於靜態狀況。由說話者觀點 來看,動詞和「著」連用表示事件產生之狀態持續,但和同表持續的「在」 連用卻不合法。例句組(7) 、 (8)括號內的動詞分屬不同之動詞類型,語義 上的差別亦大,但兩組動詞事件都只與「著」連用。 上面例句組(1)-(8)的八組例句顯示,動態動詞「著」之使用雖與動 詞本身性質難脫關係,例句組(3) 、 (4)的「變化動詞」不能與「著」連用。 例句組(5)-(8)的「事態動詞」 ,動詞對「著」的接受度卻不同。因此, 可以判斷「著」的選用與否,雖和動詞語義有關,但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下雨」 、「吵架」 、「休學」 、「閉眼」 、「低頭」 、「跑步」 、「鼓掌」 、「吃飯」 等,「離合詞」在句法層次上能分離為動詞性成份與名詞性成份,而該動詞 性成份具有動詞功能,該名詞性成份具有名詞的功能。因此「離合詞」中間 可插入成份,也可以插入時態(aspect),即表示「持續態」的「著」 、表示 「完成態」的「了」 。(易荷梅 2007) 「著」插入於「離合詞」中間時,即將「著」放在「離合詞」動詞性成份 的後面與名詞性成份的前面,就表示「離合詞」是一直持續著,舉例如下: (9)他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聊著天。 (10)我正在洗著澡,突然沒熱水了。 (11)我們排著隊進博物館參觀。. 連用兩個帶「著」的動詞,後面接用其他動詞,表示一個動作正在持續時, 另一動作發生了,原來的動作也因此而停止,有不知不覺的意味(劉月華 2000): (12)孩子哭著哭著睡著了。.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詞語 詞性 詞解 練習 主題. 人來人往 (短語) 來往的人很多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學結合 目的 鼓勵說話 (目的語) 分析 詞彙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橋樑書的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 文字淺白,配合兒童的語言習慣,以 兒童常用的2000個單字為基礎, 逐步豐富 逐步豐富兒童的詞匯 逐步豐富 逐步豐富 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