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政 治 大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之影響 立. ‧ 國. 學.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Magazine Digital Archives Teach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 er. io. sit. y. Nat. n. a指導教授:王梅玲博士 iv l C n hengchi U 研 究 生:林雯琪 Advisor:Dr. Mei-Ling Wang. Author:Wen-Chi Lin. 中華民國一零四年六月 June, 2015 1.

(2) 謝 辭 時間就在忙碌又充實的學習中一點一滴過去了,我不說時間消失是因為在 這本論文完成的同時,不僅結束了研究所兩年的學習,也讓我在三十一年的教 學生涯中跨出非常不一樣的一大步,過去的這兩年,我尋得更多從未接觸的知 識及概念,消失的時間換來的是寶貴的知識。因此,能在這兩年中修習相關課 程並完成這本論文,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梅玲老師。 圖書資訊學對我而言是陌生的領域,從二十學分班的基礎建設,到報考、 就讀,原本不存有太大把握。特別是從2011年之後接掌學校推動多元教育的大 旗,工作上的挑戰接踵而至,但是參加入所面試的第一天,王老師就用她特有 的熱情鼓勵我,兩年來一邊工作一邊讀書,雖然辛苦,但是收穫豐碩。撰寫論 文的過程中,謝謝王老師不斷地耐心指導,除了給予許多研究上的建議,還時 時激勵,支持我再接再厲、不畏挫折。感謝口試委員楊美華教授與莊道明主任, 在兩次的口試時都不吝以專業的角度提供精闢的建議,我因此能夠一次次修正, 力求周全。謹此對三位老師表達誠摯感激之意。.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感謝兩年二十學分班及兩年研究所學習期間所有老師的教導,不僅引我入 門,更讓我在專業領域學習許多知識及做學問的態度,沒有各位老師的專業引 導與包容,我這個圖書資訊的門外漢實在很難一窺此一學術堂奧;感謝明雯助 教無怨無尤幫我們處理許多行政上的作業,還要時時在關鍵性的細節上提醒; 感謝碩士班同學們,我們在辛苦的學習過程中互相打氣,沒有你們,那些個埋 首研讀的漫漫長夜裡肯定無法產出一篇篇報告及心得。各位都是我完成論文過 程中的貴人,一心感謝。 a. er. io. sit. y. Nat. n. iv l C n hengchi U 感謝參與明道文藝數位典藏的圖書館同仁及志工們,感謝明道中學國文科. 孫素貞老師,感謝國際部10年級及11年級的同學們,進行寫作實驗教學的過程 中,有孫老師的鼎力協助、同學們的認真學習及圖書館夥伴的通力合作,我才 可以順利完成15週的實驗教學計畫。感謝CWT全民中檢寫作測驗中心的工作人 員協助我如期完成前後測及成績分析。感謝明道中學汪校長體諒並全力支持我 在職進修。最後要真心感謝我的家人,讓我沒有後顧之憂,讓我在重回校園學 習的道路上,有滿滿的愛與祝福相伴。未來我將帶著學習到的知識及概念回到 多元教育藍圖上,為中學生的閱讀思辨表達注入更多能量,希望所有曾經幫助 過我的人們,平安如意。 林雯琪 2015.07.20. i.

(3) 摘 要 寫作力是 21 世紀新競爭力的主軸,也是開啟思考力大門的鎖鑰。有鑒於 一般的寫作課程只能廣泛地進行寫作原理及技巧的教授,要仰賴閱讀以開展視 野。然礙於文本範文的涉獵受時空限制,無法因應個人需求進行單點的加強或 反覆習作,因此,大量的範文閱讀及有效的引導課程是必要的。本研究預期藉 由文學資料庫的應用將有效排除文本式閱讀資源的限制,提高學習者的閱讀成 效,提升寫作能力。因此,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 學對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之影響。 本研究以在台灣著名的中學雜誌《明道文藝》數位典藏資料庫為基礎,並 以 CWT 全民中檢寫作測驗中高級檢定系統,做為學習成效的評鑑工具。分別 就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總體寫作能力等四個面向進行文學雜誌數 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計畫,以明道中學國際部 10 年級為實驗組,11 年級學生 為對照組,檢測學生之數位典藏教學的寫作力學習成效相較於一般之文本式閱 讀教學,是否顯著改善。.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實證結果顯示,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因為提供大量範文閱讀的 便利性及可及性,有助於高中生總體中文寫作能力之提升。尤其在立意取材及 結構組織兩個構面,學習績效的提升較為顯著,此實證發現符合預期。在遣詞 造句構面之學習成效則無顯著影響,本研究推論遣詞造句雖然是外顯知識,但 必須長久磨練才能運用自如,在短期的範文閱讀中,無法產生具體成效。本研 究的實證發現顯示,藉由數位典藏的便利性帶動數位學習機制,可以同步提供 多點的學習,排除文本借閱及使用上的限制,讓學生可以有系統地分門別類閱 al v i 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從讀寫結合進而提升中學生寫作及表達力是中文寫作教學 n Ch engchi U 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 n. er. io. sit. y. Nat. 關鍵字:文學數位典藏、中文寫作能力、全民中檢寫作測驗、準實驗研究法. ii.

(4) Abstract Writing ability can enhance both th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urrent century. Note that general writing courses extensively focus on the instruction of writ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Reading becomes an effectively complement to improve a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developing of writing ability via writing manuscripts and/or text templates is bounded by the unable time and/or scant space. Consequently, a student cannot repeatedly practice the components of writing him/her needs or deficiency. This study expect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literary archives database will mitigate the limitation of writing manuscripts and/or text templates in students’ reading, which in tur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writing ability. Accordingly, this study uses the quasi-experiment method and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on a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in Taiwan. “Mingdao Literature & Arts” is a fam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magazine in Taiwan and entirely digital two years ago. The digitization of this literary magazine provides this study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whether the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can enhance a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CWT (Chinese Writing Tests) system, this study uses four dimensions, i.e., materials choice, configuration organize, words/sentences form, and a comprehensive writing ability score, to measure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the 10th grade (the treatment group that uses the digital literary archives database) and the 11th grade (the control group a l that uses the general writing v manuscripts and/or text i templates)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n high school. This study C h classes in Mingdao U i archives database group will be e ndigital conjectures the writing ability in the g c hliterar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writing manuscripts and/or text templates control group, the comprehensive writing ability score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digital literary archives database students). This study attributes this finding to the convenient and accessible of literary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writing ability. Specifically, as conjectured, the improvement of writing in the “materials choice” and “configuration organize” dimensions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analysis. Yet, the result of the “words/sentences form” dimension does not gain empirical supported. This study infers that the “words/sentences form” writing ability is a long-term cultivating writing goal. The relatively narrow period (fifteen weeks) in the experiment to some extent induces this frustrating result. Taken.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iii.

(5) together, the convenient and accessibl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can trigger the digital learning and provide synchronizing learning opportunity. It suggests that, based on the digital literary archives database, students can systematically classify and read a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literary creations, then, enhance their writing capacity and ability. Thus,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literary archives database and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is worthy of developing and encouraging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 Literary digital archives database,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CWT (Chinese Writing Tests) system, Quasi-experiment metho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問題陳述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第二節. ……………………………………………………9. 學. ‧ 國. 第三節. 治 政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11 大 立 中文寫作教學 …………………………………………15. 數位典藏. 第四節 中文寫作能力與指標 …………………………..……… 2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sit. y. Nat.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5. io. er. 第二節 個案介紹………………………………………………….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8. al. n. v i n ……………………………………………….…39 Ch engchi U ……………………………………………….…4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5 第七節 研究流程………………………………..……………….…47 第四章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支援寫作課…………………….…………49 第一節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的建置…………………….…. ……… 49 第二節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53 第五章 實驗設計與結果分析……………………………….…………67 第一節 實驗說明……………………………………………………67 v.

(7) 第二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70 第三節 前測之實驗結果……………………………………………74 第四節 後測實驗結果………………………………………………79 第五節 綜合討論……………………………………………………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節論…………………………………….…….……….…89 第二節 建議………………………………….……………..……92. 治 政 大 附錄一 中文寫作教學課程設計 ………………………………………103 立. 參考文獻 ……………………………………………………….……...95. 附錄二 前後測工具說明. ……………………………………………139.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表. 次. 表2-1大考國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 表2-2 國中會考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覽表 表2-3 CWT全民中檢寫作測驗評分規準 表3-1 研究設計模式 表3-2實驗組及對照組教學程序表 表4-1 《明道文藝》數位典藏「名家專欄」典藏內容一覽表 表4-2 實驗組及對照組教學策略之比較. 政 治 大 表4-4 對照組隨堂實作成績表 立 表4-3實驗組隨堂實作成績表. ‧ 國. 表5-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資料分析(N=51). 學. 表4-5實驗組及對照組隨堂實作平均成績比較表. ‧. 表5-2 實驗組基本資料. io. 表 5-4 實驗組前測成績統計. a 表 5-5 實驗組學生前測成績敘述性統計. iv l C n U 對照組前測成績統計 h e n g c h i n. 表 5-6. er. sit. y. Nat. 表 5-3 對照組基本資料. 表 5-7 對照組學生前測成績敘述性統計 表 5-8 實驗組及對照組之前測實證結果 表 5-9 實驗組後測成績統計 表 5-10 實驗組學生實驗(後測)結果敘述性統計 表 5-11 對照組後測成績統計 表 5-12 對照組學生實驗(後測)結果敘述性統計 表 5-13 學習成效實證結果-組内比較 表 5-14 學習成效實證結果-組間比較 vii.

(9) 圖. 次. 圖3-1 《明道文藝》數位典藏網頁 圖3-2 研究架構圖 圖3-3《明道文藝》數位典藏文物分類模式 圖3-4 《明道文藝》數位典藏檢索功能 圖3-5 《明道文藝》數位典藏文學作品範例. 治 政 圖 3-6 Google 協作平台閱讀心得平台操作介面 大 立 ‧ 國. 學. 圖 3-7 實施流程圖. 圖 4-1 Google協作平台-範文閱讀心得寫作平台. ‧. 圖 4-2《明道文藝》數位典藏範文建置系統示意圖. er. io. 圖 4-4 單元二習作-範文佳句 a. iv l C n hengchi U 單元三習作-關鍵性文字標註 n. 圖 4-5. sit. y. Nat. 圖 4-3 單元一習作-還我廬山真面目.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就未來教育的觀點來看,資訊檢索、閱讀理解、表達是未來人才不可或缺 的三個能力,而寫作力又是表達力的基礎。 《教出寫作力》一書就提到, 「寫作」 將啟動新一波學習革命,是教育改革的關鍵 (何琦瑜、吳毓珍,2007) 。國家 教育政策已經進入 12 年國教,提升中小學生寫作力是未來人才培育的基礎工 程。中小學的寫作教學事關重大,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文字表達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培養個人思想、邏輯與思辨能力。換言之,寫作力是 21 世紀新競爭力的 主軸,也是開啟思考力大門的鎖鑰。. 治 政 面對此一課題,我們在台灣的教育現場所看到的並不樂觀 。天下雜誌(2007) 大 立 針對全國中小學校長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校長認為,九年一貫以 ‧. ‧ 國. 學. 後的學生整體語文能力「越來越差」,原因跟網路興起所造成的文本閱讀不足 有關。在文本閱讀普遍不足的今日,大量的範文閱讀及有效的引導課程是必要 的。所謂大量的範文閱讀不同於一般傳統的寫作課程,它需要一個資料庫,因 此,以數位典藏啟動數位學習機制是可行的方式。. Nat. n. er. io. sit. y. 一般的寫作課程以「教學、寫作、批改」三步驟為寫作教學模式,課堂上 依據課程目標,由教師舉例講解單元寫作要點及技巧後,提供範文作為閱讀素 材,要求學生當堂進行命題或半命題寫作,教師則於課後評閱及意見回饋。這 al v 樣的寫作教學存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一個老師面對全班學生,因為有課程 i n Ch 進度的壓力,往往只能廣泛地進行寫作原理及技巧的教授,當學生遇到瓶頸或 engchi U 在哪個環節必須強化練習時,文本範文有限,素材取得不便,無法因應個人需 求進行單點的加強或反覆習作。但資料庫所能提供的大量範文閱讀不同於一般, 因為範文素材取得的便利性,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課程中設計學習歷程,引導 學生從類文中找經驗,當教師點出寫作問題點之後,最重要的工程是引導學生 進一步觀摩大量範文並自我修正,落實以建構知識及技能為主的學習歷程。可 望改善現階段一般寫作教學所面臨的瓶頸。 從教學的技術面來看,在語文教學領域中,作文是最複雜的心理運思過程, 它結合了情感的表達、思想的傳遞,是較高層次的語文能力表現(吳錦釵,1990)。 這個能力攸關個人一生的發展,甚至在運籌帷幄的國際舞台、利害交關的商場、 戰場、談判會議等等,從個人到社群到國家,無一不相關。寫作教學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而教寫作就必須談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非一蹴可幾,要靠長期的 閱讀、練習,再輔以適當的教導點化。如果說閱讀的過程是輸入,寫作則是輸 1.

(11) 出,閱讀與寫作可謂是一體的兩面,但是進岀之間要有理解力及思辨力,也就 是古人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博學是入門,具體實踐就 是寫作與表達,過程中,從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科學求證、理性批判到歸納 素材及論述,是完整的理解與思辨歷程。這樣縝密的步驟就是閱讀思辨表達。 更正確地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透過閱讀不同文體的作品,吸收了作品 的修辭技巧、優美詞句、篇章結構,乃至作品展現的生命力,轉化累積成為內 在知識。透過寫作表達個人想法,無論是表達感情、見解,或是與人、事、物 的互動心得,都可以藉由寫作達成。 換言之,提升寫作力從「博學」開始,需要透過「大量閱讀」。大量閱讀 是提升寫作力的起點,對此,國內的語文教育界已經有所警覺,各縣市國語文 輔導團乃至國文學科中心積極研發閱讀與寫作教材與教學策略,中小學語文教 師也在教育部教師專業評鑑計畫推動下,自動或者被動地在校內甚至校外自組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簡稱 PLC) ,分享閱讀 及表達教材及教法。這樣的社群研討由官辦慢慢加入許多教師團隊間的自發性 分享,已經在國內的學科學群中開始發酵,國語文領域也不例外,再加上合作 學習、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MOC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TED 等創新教學及課程不斷引入,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在推動閱讀方面逐漸下功 夫,這幾年來,成效日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由教育部與國科會在 2012 年 12 月 11 日與「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 同步公布的 PIRLS 評比結果可知:台灣學生從 2006 年第 22 名大幅躍升為第 9 名,是我國首次進入前 10 名,其中,高分組學生比例提高、低分組的學生也 變少了。PIRLS 是 Progress Study Progress in a l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v i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提升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 n C h 的縮寫,指的是 U engchi 這是一個五年循環一次的國際性評比,測量兒童閱讀素養成就以及與讀寫能力 有關之政策、實務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從 2006 年至今,我國學童的閱讀 素養及寫作能力的確已經有了大幅的進步,也日漸受到重視。 國小學童的寫作教學成效日彰,回到中學及大學教育現場,學生的寫作能 力則仍待加強。這樣的現象緣於考試領導教學,教學者與學習者都只求速成, 這種現象在缺乏寫作能力指標、課程設計及課時的高中國文領域尤其嚴重。儘 管學測及指考非選擇題的寫作分數比重增加,往往成為考場上決勝負的關鍵, 但爲應付考試而熟練的寫作技巧缺乏深度的思維訓練,只能算是淺層的文字書 寫能力,跟林教授所說的具有說服力的溝通表達,差距仍大。 寫作能力既然是表達能力的基礎,必須經過計畫性系統性的寫作教學才能 養成,柯華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2007)分析 PIRLS 的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學 2.

(12) 生真正需要的是培養「能清楚論述自己觀點」以及「能接續情節發展」的能力。 這是文字表達的進階功能,也是寫作教學要培養的關鍵能力。亦即,語文表達 和思維訓練密不可分。「寫作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只是訓練學生運用文字語言 記事抒情、說理論議論、精準地表情達意。甚至,要產生說服力。亦即,透過 寫作教學刺激學生的觀察、聯想和想像力,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和 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素質,讓文字及非文字表達都能提 出合理有力的訴求。 綜上所述,要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教師要落實寫作教學設計以及多元閱 讀的訓練,從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等層面著眼,同時改正因為網路 速讀及書寫方式所帶來的嚴重錯別字與標點符號問題。對此,本研究預期運用 大量文學作品作為習作範文,讓學習者從寫作技巧的基本概念入手,藉由範文 閱讀加強對寫作技巧認知,最後通過具體的習作學習運用相關技巧,學有不足, 則再次回歸範文閱讀。如此循序漸進、周而復始,方能廣開思路,多向思考, 產生創新、獨特的思維。因此,提升表達及寫作能力必須結合思維能力培養, 在學習及生活經驗有限的高中階段,從閱讀範文中累積經驗、鍛鍊思維,是不 二法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寫作歷程涉及相當複雜的認知活動,一般分為「計畫」 、 「起草」和「回顧」 等三項主要過程,在實際寫作過程中三者交替進行(Flower & Hayes, 1981)。 就一個常態編班的班級而言,由於學生族群的個別差異,很難要求每一個學生 都能掌握並有效處理每一個歷程。胡永崇(2002)指出,有寫作困難的學生通 常在寫作前無法對寫作目標、內容及文章結構作充分思考,因此很難將經驗及 知識轉換成符合文章主題的文章型式。換句話說,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不 al 通順,是因為寫作時缺乏組織與想法,導致文章架構凌亂,主題不明。因此, v i n Ch 要有足夠且適當的範文來進行寫作引導。範文資料庫不僅可以符應寫作困難學 i U e h n c g 生的需求,它對一般學生的詞語運用、題材選擇及例證引用也有十足的功效。. n. er. io. sit. y. Nat. 其次,在現有的以班級為核心的學習組織下,寫作能力有一定落差,閱讀 及表達程度超前或落後的學生無法因應個別差異進行能力分組教學,在時間空 間受限的一般寫作教學模式下,大量閱讀以提升寫作能力的理想很難落實。 提升寫作能力又需要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然而,在課程時數一路下降的高 中國文課堂上,大量的文本閱讀是困難的,即便是課後,因為時間及空間的限 制,文本閱讀的量有限,質也因此不彰。文學數位典藏即可解決上述問題。所 謂文學數位典藏就是將大量文學作品轉換為數位格式,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系 統,作為數位典藏保存、整理、檢索與利用之平台系統。以余光中數位文學館 為例,典藏內容包括已出版之詩作、散文、評論、書序、詩歌吟唱及未出版之 創作,蒐羅相片、手稿、書影、簡報與活動影音等影像資源,這些珍貴的私人 3.

(13) 藏品數位化之後,不僅完整呈現余光中的重要文學成果,並可透過網路提供研 究者運用上的便利,整合相關資料,提供研究台灣當代文學發展之參考資源。 因此,本研究試圖打破文本式閱讀資源的限制,運用一套可以超越時間及 空間限制的數位學習平台-《明道文藝》數位典藏,期待提供一個更方便取用、 資源更廣大的資料庫,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學習平台,浸濡於大量的文 學作品中,提高學習者的閱讀成效,加強成語、佳句及典故等素養,提升寫作 能力。 數位典藏可以提供大量數位內容,可以運用資訊檢索方便取用相關資源, 數位典藏所包含的多媒體教材及互動機制,可為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增添創造 性、參與性及活潑性的元素。這種結合網路科技及學習活動的模式就叫數位學 習,其特色在於是使用網路科技來設計、傳遞、選擇、管理及擴展一般學習, 使得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藉由網路進行所需要的學習,成為一個以學 習者為主的學習方式。廣義地來說,包括使用者自行透過網路瀏覽、檢索數位 典藏資源,從中擷取新知以利學習;以及,教師上網蒐集數位典藏資源,並編 製成教材或內容,當作學生學習之素材。(張嘉彬,200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以文學雜誌數位典藏為閱讀資料庫,主要是立基於資訊日新月異,電腦已 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科技產品,與學生學習的關係也日益密切,家家有電腦處 處有網路已經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在這樣的基礎下,數位典藏可以同步提供 多點的學習,擺脫文本借閱及使用上的限制,讓學生可以有系統地分門別類閱 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對於文學範文的接觸機會大量增加之後,必能加強成語、 佳句、典故等素養,以至於取材、謀篇佈局、修辭等技巧。 a. er. io. sit. y. Nat. n. iv l C n hengchi U 綜上所述,選擇《明道文藝》典藏的內容為閱讀素材,是因為這本雜誌走. 過近 40 年的歲月,是目前台灣唯一以中學生為讀者的校園純文學雜誌,不僅 記錄了台灣文學創作的發展與轉變,當中還包括以義理思想、生活小品、寫作 引導、文化創意等為主題的名家專欄,及 32 屆學生文學獎優勝作品。這豐富 多樣的數位典藏提供:(1)數位內容;(2)資訊檢索;(3)閱讀;(4)數位學習;(5) 多人學習等功能,可提供寫作課程的範文。1990 年代美國所推動的 American Memory 數位典藏計畫,因為具有不受時空限制、提供多媒體館藏及館藏資訊 經過組織整理與分析等特質,使其成為數位學習的新場域,亦即,數位典藏是 數位學習素材的主要來源之一。(張嘉彬,2006) 在這一波的數位學習革命中,數位典藏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數位典藏支 援數位學習勢在必行,因為它不僅能分享、保存及組織典藏內容,同時也能匯 集不同觀點及思想,使得教師與學生有機會與更大社群的學習者分享、討論、 4.

(14) 交換經驗及意見,藉由群體互動激盪新知識,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Fuchs, 2004) 。就數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而言,亦可以在缺乏寫作教學計畫,作法莫 衷一是的國高中教學現場建立一套活化中文寫作教學的機制,引導已經具有獨 立閱讀能力的中學生,透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的大量文學作品資進行資訊檢索 與大量範文閱讀,學習從觀摩中聚焦自己的思維,培養資訊檢索力及策略運用 能力,回歸關鍵性的中軸線「閱讀」 、「思辨」、「表達」,以厚植內省及語文能 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透過文學數位典藏,打破文本式閱讀資源的限制,讓全世界各地的 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學習平台,經由迅捷而便利的平台悠遊於文字的天地, 加強成語、佳句及典故等素養,讓數位閱讀平台成為培養寫作力的沃土。. 立. 一、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的可行性。. 學. ‧ 國. 本論文研究目的如下:. 政 治 大. ‧. 二、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中文寫作總體能力的影響。. Nat. io. sit. y. 三、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中文寫作之立意取材的影響。. er. 四、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中文寫作之結構組織的影響。. al. n. v i n Ch 五、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對中文寫作之遣詞造句的影響。 engchi U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從上述研究目的歸納出本研究的四個問題如下:. 一、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是否提升高中生中文寫作之立意取材能力? 二、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是否提升高中生中文寫作之結構組織能力? 三、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是否提升高中生中文寫作之遣詞造句能力? 四、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教學是否提升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 5.

(1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寫作教學 王萬清(1997)認為作文之過程包含:命題、審題、取材、運用材料、佈 局、推敲修辭、修改文章、全文貫通等步驟。寫作教學主要在使學生獲得作文 知識和作文方法,並且能實際運用於文章的寫作上,包括審題、運思、佈局、 遣詞、造句、剪裁等。本研究寫作教學是指透過課本範文分析、腦力激盪、擬定 大綱等方法,讓學生習得寫作之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等能力 的教學過程。 寫作教學是老師透過適當的技術指導,使學生將想法、知識付諸文字,構 成一篇文章的活動。教學重點在文章產生的過程,而非只是文章產出的結果。. 立. 二、讀寫結合. 政 治 大.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三、寫作能力. ‧. 以讀為基礎,以讀導寫,使學生以《明道文藝》數位典藏資料庫為範文學 習文章體裁、取材立意、文章架構、寫作技巧、嘉言錦句,並輔以大量閱讀, 希望能透過課文深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能將這些閱讀技巧融入在平時的 閱讀活動中,使閱讀成為學生寫作時的營養。. n. al 寫作必須運用已有之語文知識、讀過的文句,把想說的話以合理邏輯、 v i n Ch 正確的文法結構、用筆寫出句子,組成段落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孫麗翎, i U e h n c g 1988)。因此,寫作可視為統整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具體語文運作,它 是較慢發展出來的能力。 我國教育政策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強調要能運用收集材料、審題、立意、 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修改等寫作步驟,配合言語詞彙的應用,恰當 使用文法修辭及標點符號,創作不同風格類型的文章。此一論述可進一步從 教育部頒訂的「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綱」及九年一年國文領域能力指標,以 及國中會考寫作測驗評分規準、大考國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等具體寫作能 力指標獲得印證。 四、寫作能力指標 指標(indicator)具有「指示」作用,因此,寫作能力指標是指評定寫作能 6.

(16) 力的一個共同而具體的標準。目前,評估國高中學生寫作能力最具體的指標應 屬國中會考及大學學測、指考的評閱標準。 本研究以 CWT(全民中文能力檢定)之寫作實作檢定作為前後測工具,寫作 實作由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錯別字格式及標點四面向計分。四個 面向分別給分後,由系統運算對應出總級分(採六級分制)。寫作評閱為求客觀 採雙師複評,總分落差達兩級分以上者,由第三位核心委員三閱,再由系統運 算出總級分。同時建立雲端闈場,以雲端閱卷工具進行閱卷,具有高保密性, 而且有一套標準化的寫作測驗評分規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篇主要是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對寫作教學之影響,探討文學雜誌經過 數位典藏之後,所建立的數位學習平台對寫作能力的影響。本章以研究主題之 相關文獻,來加以探討與分析。全章共分四節,依序針對文學數位典藏、數位 典藏融入教學、中文寫作教學及中文寫作能力與指標進行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文學數位典藏 一、數位典藏的意涵 數位時代數位內容大量產生,許多珍貴的國家文化資產可以藉由數位形式 典藏保存,因此數位典藏在近年成為各先進國家關注的焦點。隨著網際網路普 及語資訊基礎建設的推動,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典藏計畫在全球蔚為風潮,除美 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洲等國積極發展,聯合國更大力提倡世界遺產數 位保存活動。我國也提出多項大型計畫,如「數位博物館計畫」 、 「國家行數位 典藏計畫」及「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學習計畫」(王梅玲,2004)。蔡永橙(2007) 界定數位典藏「是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技術加以保 存與應用。在數位典藏系統中,所有典藏資訊均以數位形式保存」 。因此, 數 位典藏乃指以網際網路為媒介、以文化資產為內涵,利用資訊技術為工具,所 打造的數位資料庫(柯皓仁, 20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就典藏資料的種類而言,數位典藏保存資料的範圍相當廣泛,凡是代表人 al v i 類文明,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不論資料產生的時間和形式,舉凡文化、科學、 n Ch engchi U 藝術、音樂、動植物等等,都是數位典藏的範圍(范紀文、何建明、李德財, 2001)。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數位典藏所產生的資源,將可被用來 支援研究、教學、學習等各層面,並能根據需求創造更多附加應用(陳昭珍、 葉建華、鍾季倫,2003)。數位典藏的利基在於它是一個儲存於雲端,可以同 時多點取用的數位素材。他在教學上提供了一個不僅可以融入教學更可以讓學 習者主動自學的空間。張嘉彬(2006)認為,數位典藏主要是利用電腦多媒體技 術,將各項文化素材及文史資料加以數位化,同時結合資料庫串連,將數位化 後的素材放在網路上,提供使用者查詢及欣賞或作為教育的教材。 由上述可知,資訊融入教學,除協助教師提升教學效率,更希望建立學生 主動學習的態度,培養探索研究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終身學習之目 標。而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的關鍵介面是數位典藏系統。對此,陳志銘(2010)綜 合各家說法提出數位典藏系統的四個功能:(1)典藏:包括數位物件、原始內容 9.

(19) 及後設資料,典藏內容可持續增加。 (2)展示:依據嚴謹的知識組織方法、設 計方便使用者取用數位資源的分類、瀏覽架構,以及檢索系統。 (3)教育:數 位典藏內容通常在傳遞某一特定領域的珍貴文化資產與知識,因為經過嚴格的 考證與徵集,有助於學習者自我學習。 (4)研究:數位典藏內容因為是某一特 定領域的珍貴文化資產與知識,有助於使用者掌握完整內涵及學術資源的利用。 其中,特別論及數位典藏在教育上的功能,足可說明數位典藏對於教學的重要 意涵。 二、文學數位典藏 文學雜誌本身除了是出版品,也具有文學史料的特質,因此,文學雜誌的 數位典藏可以視為「文學史料數位化」。所謂文學史料數位化,「泛指將一切 文學活動的紀錄以電腦格式儲存,包括文學創作、評論、人物傳記、圖片、手 稿、聲音、視訊等各類型媒體予以數位化,然後可以再經由電腦介面將上述文 件或資料以其原貌呈現。」(莊健國,2002)。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須文 蔚教授在〈數位文學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也提及,文學史料數位化在 20 世紀 已經在全球各大名校積極進行中。比如,美國伊利諾大學從 1971 年開始進行 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將屬於公共版權的「愛麗斯夢遊仙 境」、「莎士比亞全集」、「羅傑辭典」等文學資料全文輸入電腦,供讀者在 網路上閱讀。這是文學史料數位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全球有好幾個網站針對 該計畫建置的數位化書籍提供免費下載服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er. io. 另外,蔡輝振在〈文獻數位典藏之回顧與展望〉一文中也強調:文學史料 是國家圖書館第一個數位化成功的領域,國圖於民國 83 年順利推出「當代文 al v i 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確實具有先導性及指標性之重大意義,該系統收錄五 n Ch U engchi 十年來臺灣地區當代文學作家約兩千餘位之基本資料及其生平傳記、手稿、照 片、著作年表、作品目錄、評論文獻、翻譯文獻、名句及歷屆文學獎得獎紀錄, 每年平均有 20 萬人次上網使用該資料庫,頗受文學界人士喜好,是國內文學 網站之重鎮,對文學研究學者及熱愛文學之民眾,提供便利之檢索功(蔡輝振, 2003)。 功能不斷精進的行動裝置,不僅改變同時也延續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更創 造出不只一種的嶄新閱讀體驗:它可以是隨時隨地的短暫閱讀,也可以是睡前 長時間的連續閱讀,甚至是人們至今尚未熟悉的新型態的閱讀模式。從歷年來 各種研究報告顯示,數位典藏不僅強化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分享,也成功地融入 學科教學,為教育帶來無限契機。本研究將在數位典藏運用於寫作教學的基礎 上,跳脫以往比較廣泛性的學科範疇,聚焦於文學數位典藏,以具有龐大文學 創作資料庫及珍貴文化史料內涵的《明道文藝》加以數位典藏,配合便利的行 10.

(20) 動裝置來設計學生閱讀課程,學生可以藉由數位典藏隨手閱讀經典作品,在耳 濡目染下,遣詞用字、修辭、命題、謀篇等攸關寫作能力的技巧,當然可以有 所精進。基於這樣的發展趨勢及具體可見的新一波的數位閱讀行動裝置為使用 者所帶來的便利,文學雜誌的數位典藏是相當讓人期待的。 事實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已經從使用電腦等科技產品輔助教學進 入到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搜尋資訊主動學習的階段,我們稱之為數位學習。 從90 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由於網際網路普及,數位內容急速成長,讓數位 學習有了全新的發展。這是一種學習者可以透過網頁隨時存取網路上的教材、 資源,標榜突破空間的自我學習模式。特別是進入數位學習時代之後,數位資 源的形式多樣,層出不窮,幾乎所有的學習素材都盡量朝數位的方向發展,攸 關寫作能力的閱讀素材當然也不例外。隨著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 資訊的取得變得更加便利,因此改變了學習者閱讀的習慣,也就是說,數位閱 讀資源的豐富多元及便利取得讓閱讀的限制大為降低,那些非常適於作為寫作 範本的文學雜誌數位化開始成為出版界及教育界一個充滿發展空間的嶄新契 機。. 立. 政 治 大. io. sit. y. Nat. 一、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 ‧ 國. 學 第二節數位典藏融入教學. n. er. 數位典藏是指經過數位化程序處理後並以數位型態典藏之各種器物、書畫、 al 標本、生態及文件等典藏品資料,透過數位化及網路化的過程,得以更精確的 v i n Ch 保存、維護與檢索取得各種數位典藏品(潘文福,2008) 。亦即,為了確保數 i U e h n c g 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陳和琴,2001)而將有保存價值之 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予以保存與應用(蔡永橙等,2007)。 數位典藏因其大量、持久、整合等保存價值及多點運用的便利性,對台灣中等 教育的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然而,數位典藏融入教學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亦即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 習的成功與否,在於數位學習環境的功能是否完整好用,教材的設計與呈現是 否符合數位學習,教學策略的設計是否恰當,以及,學生是否具有主動學習的 動機和意願(黃琇苓,2012)。這表示,數位典藏融入教學同時牽涉到在教學 現場的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認知及運用。隨著時代的演變,資訊融入教學 的意涵也做了若干修正,許多學者認為教學時教師會先考量教學目標與學生的 學習特性,再選擇合適的資訊科技來輔助學生學習,最後運用教學策略將三者 整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學習,具備探究精神與問題解決之能力,這 11.

(21) 種教學歷程才是資訊融入教學的精髓(黃雅萍、吳芷婷,2005)。 二、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的理論 從數位典藏在教育上的功能來看,鼓勵數位學習要從學校做起。數位典藏 融入教學乃教師運用數位典藏網站中各項資源進行檢索、取用、儲存、整理, 或提供學生數位典藏的相關資訊,配合課程設計穿插使用於教學活動(黃琇苓, 2012) 。從九十年代初期的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 CAI) 開始,學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研究至今不輟。 Jonassen,Howland,Marra(2003)指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參與有意義 的學習,使學習更有效率,學後記憶保留期加長,避免變成無法實用的僵化知識。 由此觀之,運用科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建構及同儕 間的合作,進而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這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終期待的目標。 亦即,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達到學習目標,並提供學習 者有意義的學習歷程,以增進教學成效,其內含包括四個應用:教學資源、教學 工具或教學環境、教材傳播管理、學習工具(徐新逸,2003) 。.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徐新逸(2003)認為,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理論的演進, 在應用的角色上也有所不同。資訊科技融入學習的理論基礎,除了既有的行為 學派及認知導向理論外,「建構主義」、「情境認知」、「全面品質管理」、「社會 學習理論」、「學習社群」等理論對於教學設計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黃琇苓 (2012)更進一步針對建構主義、鷹架理論、情境認知、合作學習、訊息處理等 當代教育思潮說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的理論基礎。 a. er. io. sit. y. Nat. n. iv l C n hengchi U (一)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異於一般知識論的觀點,主張以學習者為中. 心,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王世全(2001)潘文福(2005)指出,建構教 學策略運用於數位典藏的意涵包括: (1)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主動運用數 位資訊科技來建構自己的知識; (2)教師可以設計以學生經驗為背景的學習主 題,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在自我表達與尊重他人的環境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並 分享,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數位典藏融入教學除應用其結構化的知識呈 現,仍須教師有效的教學引導,才能輔助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建構與調適。 (二)鷹架理論:鷹架理論來自建構主義,主張由教師建置一個暫時性的支 持架構,目的是協助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擴張與增長。黃琇苓(2012)指出,鷹架 是教師所創造的,是一個用以輔助學生學習及維持、鼓勵學習興趣的支持架構, 直到學生可以完全接管本身的學習任務,鷹架才會撤除。在數位的學習環境中, 學習者必須面對大量的數位資料庫,教師可以經由搜尋引擎架設鷹架,引導學 12.

(22) 生在多元化的知識庫裡搜尋並建構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三)情境認知理論:情境認知理論著重經驗,主張知識存在於真實環境以 及所從事的活動中,是社會文化脈絡的產物(黃琇苓,2012)。潘文福(2006) 認為,情境教學的策略隨時代不斷更迭、演變,形成錨式(Anchoring)情境學習, 也就是一種認知學徒制。這是 Collins 與 Duguid 在 1989 年提出的概念,學徒 與師傅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透過師傅的指點、觀察模仿與實際參與,以致學 有專精。綜上所述,情境認知理論強調知識來自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受環境、 社會脈動及文化影響極大,學習者必須在情境中學習,並且不斷與情境產生互 動,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及技能應用於真實環境中。由此可知,情境教學提倡整 合式的學習,將有用的資訊建置在數位典藏資源中,讓學習者產生知識連結並 建立認知,這是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的一大優勢(黃琇苓,2012)。. 政 治 大. (四)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打破性別、 能力、種族的界線,讓學習者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團體中共同學習。黃琇苓 (2012)指出,透過合作學習的歷程,教學者可以採取異質分組的模式,讓學生 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解決問題,達到小組合作、溝通,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黃 景瑋(2005)在數位博物館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中,則讓學 習者透過網路分享知識、訊息、觀念和經驗,活用網路合作學習的優勢,有效 達到同儕合作及建立多元觀點的價值。. 立. ‧. ‧ 國. 學. y. Nat. n. er. io. sit. (五)訊息處理理論:訊息處理理論源自於認知心理學,聚焦於學習者如何 接收及儲存訊息,進而產生記憶。亦即,探究學習者如何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 學習新事物,如何從短期、長期記憶中擷取訊息應用於新的情境中。訊息處理 al v i 理論的貢獻是關切學習進行中的內在過程,以歸納出適當的教學條件,促進學 n Ch engchi U 習成效。 綜合上述理論,應當不難理解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何以成為 21 世紀教學與 學習的新課題。在全球教育現場都以表達力為未來競爭力的今日,文學雜誌數 位典藏在寫作教學上理應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三、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的策略 數位學習的意義在於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應用電腦多媒 體及網路特性,將資訊科技或素材融入教學活動中,以解決教或學的問題(李 怡倩,2010)。然而,課程內容、特性、學生能力及狀況都會影響資訊資源的 取決,因此實施數位典藏融入教學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以確實增進學生的學 習效果,這些因素包括數位典藏資源的選擇、資訊工具的選擇,學習活動的設 13.

(23) 計,以及融入方式、時機、適用對象等(黃國禎,2008) 。洪士倫(2003)認 為,數位典藏擴大教育的層次及範圍,因為數位典藏的教育可按對象設計內容, 這個特色徹底改變以往僵化的方式,而線上查詢的機智也提供研究者更便利的 資訊蒐集效果。是以,數位典藏在教育上至少可扮演三種角色:一是教學資源 的提供者,二是可以當作是一個學習的環境,三是可以視為是一個學生創作的 區域(李怡倩,2010) 。 教學設計是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部分。 張嘉彬(2006)針對學習介面的規劃,提出五個主要考量的因素:(1)系統性: 著眼於數位典藏資料技術層面的整體規劃與考量,以方便學習者使用,組織學 習活動並評估學習成效。(2)教材資料庫完整而多元:以豐富資料庫為後盾並結合 多元化的聲音、動作等多媒體特性,提高學習者動機與興趣。(3)建立教材及相關 軟體下載區:提供便利下載工具,提供學習者無邊界的使用管道。(4)功能強大的 檢索系統:讓學習者能在廣大資料庫中及時獲得所需資訊。(5)互動式的回饋系統: 讓使用者能參與社群討論並並獲得回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除了應考量數位典藏學習環境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外, 更應依個別情況不同訂定數位典藏具體明確的目標,還要了解學習者的心理特 質及需求,以便積極規劃內容及教學活動設計,吸引學習者使用系統,滿足需 求,真正達到數位學習之目的(李怡倩,2010)。. y. Nat. n. er. io. sit. 林燕珍(2006)提出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之模式包括(1)準備模式:提供教師 在教學前需要準備的各項要素:如教學範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評量方式及教材製作。 a l (2)實施模式:提供教師利用數位典藏融入 v i 教學情境可使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如:情境營造、課堂討論、網路互動式討 n Ch e n g(3)評量模式:提供教師檢視學生學 論、專題學習、虛擬學習、行動學習等。 chi U 習成效,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極目標,選擇適當的評量方法,如:書面學習單、 線上測驗、群組討論、遊戲式評量、實作評量、學生互評等。 有鑑於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扮演角色越來越重要,未來的老師教學、教材呈 現、教材承載、學生學習、同儕互動的方式將因資訊科技的介入而產生改變, 因此,教師應善用數位典藏資料庫,將資訊科技的優勢應用在寫作教學活動上, 以提升學習的品質,並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14.

(24) 第三節中文寫作教學 一、寫作教學的意涵 作文能力是判斷一個人語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一種思想的表達, 在事事追求正確及速度的現代社會,為了要清楚表達意念,用字遣詞必須精準 且優雅。所以說作文是結合語文活動的綜合性能力表現,最能判斷與觀察一個 人語文能力的高低。(蔡慧美,2008) 所謂寫作,是把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以合理的邏輯、正確的文法和標點符 號,轉換成白紙黑字,寫成句子,組成段落,進而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這是 以往寫作的焦點,主要以中小學或大學的作文課為主。而今各科教學重視多元 評量,寫作於是成為一項基本能力,可應用於各科(writing across curricula), 如摘要學習重點,撰寫讀書心得、訪談紀錄、主題探索或研究報告等。此外, 目前資訊科技的發達,寫作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經由電腦網路媒介大量而快速 傳遞各項資訊。換言之,寫作已成為一項人人不可或缺的書面表達和溝通的能 力。(張新仁,200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從上面幾個論述來看,寫作能力已經不只是學校課程的一環,也不單是會 考、學測、統測、指考、高考、特考等考式的評量項目之一。寫作是生活中必 須的基本表達及溝通能力,不管是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員都需要寫作,缺乏好的 寫作能力將影響專業發展甚至成為發展的障礙,而培養寫作能力最好的時機不 外乎閱讀能力已臻成熟的中學階段,因為,中學階段的閱讀量及生活經歷比小 學豐富,閱讀理解能力也隨之增加,如果能在此時有計畫地進行寫作教學,效 al v i 果最佳。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因為同儕合作學習的能力強,效果尤其顯著。 n Ch engchi U 陳美芳、謝佳男、黃楷茹(2010) 曾以質性研究探討在兩個班級異質的寫作情境 中,影響高中優秀學生寫作表現的共通核心要素。研究參與者包括8 位來自國 文、教育心理與資優教育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兩個不同型態的語文學習班級 及8 名異質學生。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訪談、學生的作品與教師對作品 的回饋或評量及研究小組定期討論的錄音逐字稿。此項研究主要的發現包括: 學生寫作順利與否與其自身經驗能否順利連結有關,寫作時「活化知識」的質 與量可能是順利寫作的關鍵。關於學生寫作的影響因素方面,研究發現,教師 影響及個人經驗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是不同類的學生都認為同 儕討論對寫作能力有助益。在促進學生寫作發展的環境方面,該研究所提出的 建議為:拓廣並深化生活與閱讀經驗,使成為長期記憶中鮮明而易提取的訊息; 強調持續與較密集性的寫作經驗;讓同儕之間有機會討論與分享優秀作品。. n. er. io. sit. y. Nat. 既然寫作能力的培養來自有計畫的作文教學,就必須了解作文教學跟其他 15.

(25) 學科的教學最大不同之處是在於作品必須由學生自行產出。因此,作文教學的 目的在於訓練學生語文的表達和邏輯的推理,讓學生能在教師的作文目題目引 導下,寫出對事物的觀感,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各項學習上,隨時流暢而清 晰的記錄下所見所思。(蔡雅泰,2006)學生本身的日常生活就是最佳材料來 源,寫作的過程所展現的就是一種創造力,語文掌握度高的學生,可以比較精 準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及邏輯思維,因此會有比較強的說服力。 進一步來看,在現有的課程結構及鐘點時數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希望學生 能隨時流暢而清晰的記錄下所見所思,教師該提供什麼樣的有效寫作教學呢? 孫晴峰(1989)曾針對教小朋友作文提出以下看法:(1)給予學生開放、自由的 環境,讓他們真實、自然的寫。(2)作文教學應從小朋友熟悉、樂於寫、能夠掌 握的題材中,去教小朋友作文的技巧。(3)思路的清晰、思考能力的增進、文章 鑑賞能力的提高或作文技巧的學習,應是小朋友自主學得的,老師的角色是給 予充分的資源及引導討論。亦即,寫作教學應該以生活經驗為藍本,引導學生 分析主題後選擇適當的材料,再透過觀摩範文分析文章的佈局與架構,建立自 己的經驗值及寫作計畫,在系統性的蘊釀、構思、書寫及修改歷程之後,由教 師根據寫作能力指標給予客觀的評閱,最後與寫作者充分溝通,做為再次修正 的參考。因此,寫作是自主性的歷程而非被動性的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可惜的是,目前作文教學主要還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地 位,也就是說,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絕大多數還是由教師決定作文題目、分析 題意與安排段落結構,然後由老師批閱,甚至修改學生作品。這樣的寫作教學 基本上是非常費時費力的,但是長久以來成效可議。主要是因為這樣「寫、改、 抄」式的被動式學習會讓學生只知道自己哪些詞彙、文句、修辭、文化或舉例 al v i 不恰當,但是無法知其所以然,也因為缺乏有效範本作為寫作的參考,不明就 n Ch engchi U 裡,所以學生會在不同的情境及主題中犯同樣的錯誤。文學範文的參考不只著 眼於遣詞用字,取材、佈局、甚至例子的引用都須要有一些具體的範例。範例 臨摹是寫作教學中重要的一個步驟,就跟我們小時候學書法要臨帖一樣,目的 在提供一些好的寫作元素,讓寫作者可以在熟中生巧,正是所謂的「熟讀唐詩 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不同於以往各家以寫作教學策略或寫作技 巧理論為研究方向,本研究強調寫作教學應該從指導寫作者改變觀念做起,將 創作的主權回歸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大量閱讀文學創作,建立自己對文字的語 感,學習作家處理尋常題材的方法,至於老師,則要盡力扮演好經營語文環境、 豐富寫作經驗、刺激寫作靈感與支持寫作動機的角色。如果說,藉由文學數位 典藏資料庫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以提升寫作力是一種些作教學策略,那也是跟以 往相關研究完全不同的策略,它最主要的著眼點在於大量美文的閱讀,所以本 研究將探討文學數位典藏是否可以滿足這樣的寫作教學,進而提升寫作力。. 16.

(26) 經由學習者本身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來提升寫作力,強調的是寫作能力的 養成歷程。根據童丹萍(2005)的研究顯示,寫作的過程複雜,需要儲備相當 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始能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 見的問題及問題發生的原因,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進行寫作教學,才能提升 學生寫作能力。這一點也是目前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必須有所覺知的。近幾十年 來,有關寫作領域的探討跟以往有很大的落差,寫作被視為「歷程」,風行所 及,寫作教學的研究亦從過去重視寫作成品評估的「成果導向」 (product-oriented) 教學,轉而強調寫作歷程分析,以及與寫作有關的知識探討的過程導向 (process-oriented)教學(陳鳳如,2000),這樣的轉變對寫作力的提升具有 關鍵性的意義。 過程導向的寫作教學相當重視對寫作歷程的指導,因此教師不再只著重於 對寫作成品的評判,西方學者Cioffi & Carney (1997)等人都主張教師應該介入到 學生的寫作歷程,並提供有意義的協助。王嘉燕(2007) 調查臺北市國小教師國 語文寫作教學實施現況,以SWOT 分析臺北市國小教師國語文寫作教學面臨 的問題。該研究發現:在寫作教學實施現況方面,約2/3 的台北市教師會參考 課程綱要寫作能力指標,多數教師會安排「多元寫作練習」,九成以上教師常 安排學生寫作「記敘文」,多數教師最常實施的寫作教學內容為「語文基本能 力」和「文章組織知識」,較少教師進行「寫作策略知能」的教學。至於寫作 教學評量,大多數教師仍是「以學生的寫作作品為主」,忽略動態的、多元角 度的評量方式。「有專業進修經驗」的教師確實較「無專業進修經驗」的教師 會使用寫作能力指標於教學中,會編製或使用固定的寫作教材,能以學生學習 檔案方式評量學生寫作學習狀況。在這份報告中,「寫作教學時數不足」是教 師最感困擾的問題,都希望「調整語文領域教學時數」;但自95 學年度起, al v i 台北市國小雖然增加一節國語文領域上課節數,多數教師仍表示缺乏有系統的 n Ch U engchi 寫作教學指引,造成寫作教學課程設計時無所適從。由此可知,明確的教學策 略仍是教學現場最急需的,因此本研究想從文學數位典藏提供大量、可以多點 分享且方便取得的文學範文著眼,探討文學數位典藏對寫作教學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提供大量閱讀的材料固然重要,但是材料的來源也必須慎選。師大王更生 教授(2001)曾經提到: 「範文講讀是作文教學的手段,作文教學是範文講讀的目 的。」王教授所謂的範文,可以是古文經典也可以是白話文代表作品。之所以 特別著重於給學生一個可以學習的範本主要是因為:在國文科教學中,教師對 於學生語文能力的不足感受特別深刻。蔡旻靜(2013)在「以文章閱讀謄寫及 心得寫作訓練提升國中生作文能力之研究」的論文提到:寫作常是語詞困窘、 字句重複、語句敘述不流暢通順,錯別字普遍出現,其原因不外乎學生在語文 的接觸面不夠寬廣,能使用的知識、語彙有限,多數學生的作文表現基本上是 不盡理想的。這篇研究報告清楚提出大多數學生作文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 17.

(27) 21 世紀人類溝通模式網路化更讓這樣的情況日趨嚴重。學生習慣透過 line、 facebook 及各種網路媒體表達並閱讀訊息,文字的使用率日趨貧乏,很多時候 甚至只要幾個貼圖就傳達了彼此的意思,這些快捷又可以多點進行的網路聊天 室裡,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敘述。久而久之,語詞困窘、字句重複、敘述不 順,錯別字連篇等狀況當然會層出不窮。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人類的溝通媒介已經進入到數位及雲端的時代,作文 的必要性還存在嗎?還須要字斟句酌地在文意鋪陳及謀篇上下功夫嗎?其實 不然,先進的傳播媒介永遠也代替不了寫作,因為傳媒形成的基礎依然是文本 的寫作。文本寫作所能呈現的篇章架構、義理邏輯及寫作者閱讀者的觀點、共 識、衝突、思辨性等等都不是簡短的網路文字所能取代的,不管從個人立身的 需求或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他都有無法取代的特質。 (李玲珠,2003) 在「大 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中提醒世人:文學紀錄生命,紀錄不同 時空的情感與思考,紀錄生命的悲欣交集,紀錄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透過文 字,展現豐富的人文世界,透過文本,呈現最多元的人文素材。國文教育,應 該是最佳的人文課程,應該是生命之學。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 《大趨勢》中也曾斷言:“在這個文字愈來愈密集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 候都更需要寫作”。所以,寫作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寫作教學是中學教育的 當務之急。因此,透過閱讀以提昇寫作力的寫作策略更是不容忽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二、寫作教學策略. n. er. io. 從認知的觀點探討寫作過程,學者們有的提出兩階段模式,有的主張三階 段模式,也有的提出四階段或五階段模式等,大家觀點不一,其中以 Hayes & al v i Flower(1981)等人提出的寫作過程模式最常為人引用,他們認為寫作過程包含 n Ch U engchi 了「計畫」、「轉譯」和「回顧」三個主要階段,並且這三個階段都在個體的 「監控」(monitor)之下進行。 (一)計畫(planning):意指決定寫作目的,以及如何向讀者表達和選擇修辭 策略。寫作者在建立計畫時會考慮下列三事:(1)知識表徵:作文就是要把心中 的意念寫出來,這些經過思考的意念隨儲存的方式不同,轉換成語言的方式也 不同。(2)寫作計畫多來自於作者心中與題目有關的知識和經驗。(3)計畫的過 程旨在「設定目標」、「產生內容」和「組織內容」。「設定目標」是指根據 寫作目的和閱讀此篇文章的對象設定撰寫方向和筆調,以引導寫作計劃的執行。 至於後二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容構思」和「文章佈局」。計畫可能發生在 寫作之前,也可能持續發生於寫作過程中,甚至可能在草稿完成後才出現。作 者作計畫的行為,有時可在紙上列出要點,或寫下一些字句,有時則展現在停 頓、思考等行為上(張新仁,1992)。這個階段的練習是必要的,所謂「萬事起 18.

(28) 頭難」,多接觸相關範文,學習者就可以從既有的文學作品中累積經驗法則, 慢慢建立架構一篇文章的敏感度及技巧。 (二)轉譯(translating):轉譯是指下筆為文,將作計畫的構思轉成可接受的 符號表徵,也是俗稱的起草。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工作記憶能量將會擴展到極 限,因為有許多工作需要同時考慮,如擬定的目標、擬定的計畫、內容的構思、 已完成的文章內容、以及用字、遣詞、文法規則、作文規範和文體結構等等。 這部分需要有足夠的語彙及例證,也就是要有充分的資料庫,寫作過程才不致 腸枯思竭,望筆興嘆。 (三)回顧(reviewing):回顧在整個寫作歷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 目的在評估寫出的內容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標,以決定是否需要重寫或修改,以 改善文章品質。故此歷程包括檢查和修改兩部分。「檢查與修改」錯誤屬於後 天較晚發展而成的能力,亦即年齡愈長表現愈好(張新仁,199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四)監控(monitor):當寫作者在進行寫作時,他們通常會監控自己目前的 過程和進展,它是對於計畫、轉譯、回顧三個過程的一種思考,寫作者在寫作 的過程當中會不斷檢視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以維持文章的品質(曾慧禎,2002)。 在 Hayes & Flower (1981)所提出的寫作過程模式中,「寫作過程」會受到「寫 作環境」和「作者長期記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且寫作歷程並非依順序直線 進行的階段模式,而是歷程和次歷程隨時交互運作、循環遞迴的複雜模式。換 言之,計畫、轉譯、修改均可能重複發生於整個寫作歷程,其間並沒有必然的 先後順序。. er. io. sit. y. Nat. a. n. v. i l C Fitzgerald (1992)也曾經將寫作過程理論及教 另外,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 n U h e n glinear 學模式分為三個類型:(1)直線模式(the c h imodal):主張線性歷程的學者大 都是從寫作者外在的活動來做階段性的畫分,主要歸納為寫作前的構思、寫作 中及寫作後的修改。(2)認知歷程模式(the cognitive process modal):Hayes & Flower (1981)認為一般的線性歷程無法反映寫作者內在心裡歷程,無法顧及各 個階段寫作行為之間的反覆及穿梭。也就是說,認知歷程模式不只強調寫作環 境,也強調寫作者本身的長期記憶就是寫作者的知識儲存庫,可以提供寫作時 需要的概念、知識及可用詞句。主張認知歷程模式者認為,寫作歷程包括計畫、 轉譯、回顧等三個主要歷程,這三個歷程在實際的寫作中會互相交替進行。(3) 社會互動模式:除了上述兩種理論,Nystrand & Himley(1984)又進一步提出「社 會互動模式」,認為寫作不僅是各人內在的心理歷程,文字的產岀還必須經歷 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依據各種不同的理論及教學模式,學者們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 19.

(29) 如 果 把 作 文 教 學 聚 焦 於 老 師 跟 學 生 之 間 的 互 動 , Hillocks(1984) 曾 經 就 1963-1982 年間 29 個寫作方案中所提出的教學法歸納出講述法、自然過程法、 環境法、個別化法等教學策略,主張在寫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習材料及學習活 動呈現一定的結構性,這是發展寫作能力很重要的一環。所以,環境法應是這 幾種寫作教學策略中最有成效的。 張新仁(1992)認為環境法(evironmental mode)是指寫作活動由學生與教師 共擔責任,教師負責選擇題材及設計教學活動,簡短講解學習內容或教導寫作 策略之後,學生開始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寫作,比如,協助構思寫作要點、 分享寫作技巧、根據教師所提供的評量標準,彼此回饋。「自然過程法」與「環 境法」都強調寫作過程及同儕互動,但是環境法強調教師在寫作活動中有一定 程度的主導性,可以凸顯學習材料及活動的結構性。. 政 治 大. 培根曾說: 「閱讀使人學問淵博,寫作使人思考精確,討論使人反應敏捷」 在寫作過程中應用文本提供的素材或是寫作架構進行寫作,並藉由同儕互評的 方式,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觀摩並且修訂文章,可以達到深化學習內涵的效果(廖 俞雲,2010)。在這樣的發展邏輯下,學習者將閱讀過程所累積的學習內涵化 為寫作力,呈現在作品中,是必然的結果。但是,這個由讀到寫的歷程是需要 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的。根據陳靜玲(2008)引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臺北 市立大直高中,對臺北市中等學校學生國語文實施現況及國語文能力(閱讀能 力與寫作能力)所作的調查,發現學生在將閱讀所得應用在寫作中的能力較差。 這表示,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須要建立教學策略,因此,陳靜玲特別強調,國文 教師要能指導學生結合閱讀與寫作,讓閱讀不只是以理解為終極目標,而是進 一步指引學生看到原本沒看到的,感受到原本沒感受到的,在寫作中淋漓盡致 al v i 地呈現出來。 n C.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hengchi U. 成功的寫作以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閱讀可以使人超越時 空的限制,拓展生命的領域,加強生命的深度,並學習他人寫作的技巧及表達 手法,可見,讀寫結合對作文教學質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閱讀與寫作 整合的教學之所以提昇寫作品質與創意表現,主因在於當寫作者在寫作前閱讀 多篇與寫作主題有關的文章時,文章訊息輸入與認知處理會佔滿運作記憶的資 源。於是寫作能力高者因為利於處理自動化及善用串節,使得運作記憶容量游 刃有餘;而寫作能力低者,運作記憶多為輸入的文章訊息所佔滿,疲於認知處 理,所以僅能直接引用某一篇文章的觀點,或只就文章中局部的論點加以處理, 所以文章少有轉化引用的觀點。(陳鳳如,1997) 綜上所述,閱讀理解是複雜的,且有關聯的。學生要具備判斷選擇及刪除 文本內容的能力,才能找出文本的特定訊息;同時,要具備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20.

(30) 力,運用各種的思維模式進一步推論文意,開展思考力;甚至要具備鑑賞力, 能歸納文章主旨統整架構。如此循序漸進,最終要能開展創造力及想像力,這 才是真正將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最高境界。 讀為基礎,從讀學寫,寫中促讀,多讀多寫的主張。他認為寫和讀是一個 互逆的過程。他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著。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 表達(丁有寬,1996)。朱作人(1991)也提出的閱讀雙向心理過程,他認為:閱 讀的第一項過程是透過閱讀別人的作品,獲得作品的思想內容,屬「間接認識」 ; 寫作的第一重轉化,是透過觀察、實踐的方式,對事務事理得到「直接的認識」。 兩者都是獲得「認識」,只是有直接和間接的差異。閱讀的第二項過程和作文 的第二重轉化也很相似,都著重在表達,閱讀需要用心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 作文則要求自己思考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作文在表達自己對事物事理的 認識和體驗,這牽涉到認識和表達。但是一個人直接認識事物,體驗事理的經 驗有限,表達情意,與人溝通的技巧需要學習,透過閱讀,可以擴充個人的思 想經驗也可以學習表達情意的方法。也就是說從讀與寫的關係來看,要指導寫 作,實在不可忽視閱讀的指導。.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綜合各研究報告論點,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對於提升寫作能力的確有預 期性的效果。而在一般的「寫、改、抄」式的被動寫作教學窠臼未破,以及透 過 line、facebook 及各種網路媒體表達並閱讀訊息,文字的使用率日趨貧乏, 以致語詞困窘、字句重複、敘述不順,錯別字連篇等當代寫作怪象下,藉由範 文的閱讀引發寫作者內部的讀者角色與寫作者角色頻繁的互動,這樣才能讓寫 作者對寫作主題產生最佳的理解與詮釋,如此周而復始地經由「閱讀」、「寫 作」、「再閱讀」、「再寫作」的歷程進行閱讀與寫作的交互運作,便能讓寫 al v i 作者透過主動式的觀摩與思辨,確認表達模式,如此所建構的新文章將更臻完 n Ch engchi U 美。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所提供的範本閱讀對寫作者讀者角 色功能的激發是否有積極助益,亦即,藉由實驗研究,探究這個擁有大量文學 作品資料庫的數位典藏支援寫作教學對高中生中文寫作能力是否有顯著的影 響。. n. er. io. sit. y. Nat. 三、閱讀引導與深化寫作內涵 在國高中的國文科教學中,多數學生的作文表現不盡理想,常出現語詞 困窘、字句重複、語句敘述不順,錯別字頻仍等現象,原因不外乎語文的接 觸面不夠寬廣,能使用的知識、語彙有限(蔡旻靜,2013)。這是教學現場普 騗存在的現象,相關研究一再指出,寫作能力的提昇,需要運用方法與策略, 閱讀即是基礎,經由閱讀方式累積語文的能力,拓展語文的廣度,並透過寫 作方式的訓練來增加語文的深度,讀寫能力的培養是有其必要性的(陳鳳如,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thesis makes use of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nd FPGA to carry out the IF signal capture system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 (DVB-T)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is study has put forth two items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1) to employ cost-saving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ashanbei House, which can be further found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a contented-based classroom. 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to

But,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target, and it can measur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s, so it can not being ignored.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yped 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