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長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長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研究"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長環境知

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研究

指導教授:劉思岑 博士

研究生:陳明容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2)

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長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親子家庭作業」於環境課程中,對於學生與其 家長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實驗分為三組,實 驗組一學生,接受「生活環保」課程,但並未實施任何相關家庭作業;實 驗組二學生,在學校接受同樣的課程,並安排有相關的親子家庭作業,請 學生帶回家與家長一起完成;而控制組學生則未實施任何環境課程,亦沒 有相關的親子家庭作業。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學生前後測問卷、家長前 後測問卷,家長意見調查表與家長訪談大綱等。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親子家庭作業的實施,可以提供學生與家長共同 分享的議題,因此,不論是在環境知識、態度或行為量表成績的進步程度, 實驗組二的學生與家長均比實驗組一與控制組的學生與家長來的多,透過 親子家庭作業,學生不但有效的傳遞了相關的環境知識給家長,亦對於家 長相關的環境態度和行為的改變,產生了影響力。 而由質性資料中可以發現,透過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親子家庭作業的 過程中,親子間的互動增加了,而且大多數的家長均認同實施環境課程的 重要性,亦贊成學校未來繼續實施相關的課程與親子作業。 最後,本研究對未來實施環境親子家庭作業與相關研究,分別提供建 議,以為參考。 關鍵字:親子家庭作業、成人環境教育、家長環境教育

(3)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d on impact of applying “parent-child homework” in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o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parents. With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First group who accepted lessons of “li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out any related homework. Second group who accepted the same lessons of “li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parent-child homework which must be completed with their parents at home. Control group did not accepted any lesson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ither with any parent-child homework.. This study adopted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 of parents, parent survey and outline of parent interview.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parent-child homework could provide topics which could be discussed by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a result,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second group made more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in fir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parent-child homework, students not only transmitted relate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o their parents efficiently but also exerted relative impact on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ir parents.

Qualitative data showed that homework completed together by parents and students in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parents. Besides, most of the parents identified with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and agreed to support future curriculum and parent-child homework. However, a few parents felt parent-child homework were too difficult to cooperate. Therefore, content design and

(4)

times of practice must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At last, the author afford some suggestions on future environmental parent-child homework and study.

Keyword: parent-child homework, adul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 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7 第二節 家庭作業實施效果 ………10 第三節 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的重要性探討環境教育目標的達成 13 第四節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1 第四節 「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3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6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6)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43 第二節 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知識的改變情形 ………45 第三節 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態度的改變情形 ………52 第四節 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行為的改變情形 ………62 第五節 實施親子家庭作業的過程與家長意見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84 中文文獻 ………84 西文文獻 ………89 附錄 ………92 附錄一 課程大綱與親子家庭作業 ………92 附錄二 「生活環保」課程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 ……… 107 附錄三 審查專家名單 ……… 115 附錄四 家長意見調查表 ……… 116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 ……… 120

(7)

表 目 錄

表 2-1-1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成效……… 9 表 2-2-1 家庭作業的實施效果………12 表 2-3-1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相關研究內容概要整理………24 表 3-2-1 實驗設計………30 表 3-4-1 樣本人數………33 表 3-4-2 課程大綱………34 表 3-4-3 親子家庭作業特色表………35 表 3-5-1 第一次家長環境知識測驗預試結果………38 表 3-6-1 資料編碼原則 ………42 表 4-2-1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知識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46 表 4-2-2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知識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47 表 4-2-3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知識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48 表 4-2-4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知識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48 表 4-2-5 實驗組二學生知識測驗逐題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49 表 4-2-6 實驗組二家長知識測驗逐題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50 表 4-3-1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態度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53 表 4-3-2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態度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54 表 4-3-3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態度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55 表 4-3-4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態度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55 表 4-4-1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行為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62 表 4-4-2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行為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63 表 4-4-3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行為量表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64 表 4-4-4 三組家長「生活環保」行為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64 表 4-4-5 實驗組二家長行為量表逐題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65

(8)

圖 目 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29 圖 3-3-1 研究流程圖………32 圖 4-5-1 實驗組一與實驗組二家長參與情形………73

(9)

第一章 緒論

環保,無疑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科技文明帶來了前 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環境的破壞與精神的空虛,卻非富有的物質所能彌補。面 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環境保護成了每個人一致努力的目標(許雅婷,2003; 張隆盛、葉俊宏,1999;蔡勳雄,1997;天下編輯,1996)。透過學校教育,我 們可以去影響、改變孩子,但如何去影響廣大的、握有主要權力的成人們呢?透 過在學校接受環境課程的學生來影響家中的成人,或許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 題,因此本研究將透過準實驗研究,來探究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長環境 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影響。本章首先說明引發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其次說明研 究目的,最後則針對重要名詞加以釋義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蘊藏有豐富的資源,也孕育 著萬千的生命。然而,人類的活動,隨著各種技術的日益發達,對於資源的利用 也逐漸增加,及至工業革命之後,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特徵,漸漸養成了人類 浪費的消費行為(張隆盛、葉俊宏,1999)。當全球紛紛陷入經濟發展的競爭中, 地球的環境已經面臨嚴重的不堪負荷,人類對使用自然資源竭澤而漁的做法,已 對我們的環境造成極嚴重的破壞(金恆鑣,2000;於幼華編,2005;張隆盛、葉 俊宏,1999)。 鑑於環境危機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在 1960 年代以後,紛紛透過制定環境政 策、設置環保機構、頒布環保法令等手段,來維護其國家環境的品質,避免環境 品質的惡化與生態環境的破壞(曾正茂,1990a;楊冠政,1995a)。 然而單靠法規的制定與嚴格的執行,很難完全解決環境問題,造成環境惡化 的因素相當複雜,其中有大部分的環境問題乃肇因於人類行為的偏差,因此除非

(10)

人人都能對於惡化的環境有所省思與覺醒,並對環境具有正確的認識,進而產生 自願與自發的行動,才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楊冠政, 1997)。 要使人人具有正確的環境意識,重視環境問題,產生自願與自發的行動,則 必須從教育著手。教育的目的在於改變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透過教育宣導,讓人 們了解其生活方式的選擇與環境破壞的關連性,從而改變人們原本錯誤的認知與 行為,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態度,促使其在面對各種決定時,能約束自身不環 保的行為,了解個人的行為都將會影響環境與其他人,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 此解決環境問題與危機的根本之道,即是發展環境教育(王佩蓮,1995;王鑫, 1994;沈鐸,1993;楊冠政,1995a;楊冠政,1995b;楊冠政,1997)。我們只 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責任,因此,環境教育應是 全民的教育,需依據不同年齡、心智發展、族群及所關心的事務,善加運用每一 個可能的教育機會,教育人們用正確態度去面對所生活的環境,將環境教育落實 於全民之中(王佩蓮,1995;鄧銘、劉佳鈞,1995)。 環境教育的實施,可以經由學校與社會兩大體系來推行。其中學校是有計 畫、有系統的提供學習機會的場所,在人一生的學習中,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一 環,同時也是目前世界各國採認與實施的一種基礎正規教育,這種正規教育的普 及性,乃是推展環境教育一個有效的管道(王佩蓮,1995;汪靜明,2000;鄧銘、 劉佳鈞,1995;蘇慧貞、蕭瑞堂,2000)。而在各種不同的教育階段中,中小學 教育是最基礎而且影響最廣泛深遠的,如果能在中小學教育中設計良好的環境教 育課程,則必然可生事半功倍之效(陳王琨,1997)。目前針對孩子所設計的環 境教育課程方面的研究,其結果多顯示出環境教育課程對孩子的環境知識、態度 或行為的確有其成效(王雅雪,2003;包沛然,2004;李禎文,2003;許雅婷, 2003;許書雅,2004;張有典,2003)。但除了孩子之外,成人亦是環境教育需 要關注的對象,可是要將社會中的成人集中於一時一地來實施環境教育,不是一

(11)

件容易的事,但每個孩子的家中均有父母、祖父母等成人,若能將孩子家中的成 人納入學校環境教育的對象之中,或許可以同時教育孩子與家長成人。 近年來鼓勵家長參與子女學校學習活動已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之 一,而相關的研究也顯示家長的參與能提昇孩子的學業成就(王妙如,2004;古 鈺蓮,2004;周新富,2003)。雖然如此,但亦有許多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子女 學校學習活動最大的困難在於時間的配合(李振宗,2003;陳靜音,2001;詹月 菁,2003;鍾美英,2001;Cotton & Wikelund, 2001),因此,若要家長經常參 與學校教學活動,實屬不易。然而,每個學生在學校一整天的學習,幾乎都是以 家庭作業作為總結,家庭作業除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特色,亦是學習過程的主要 成分。因此,透過家庭作業的方式將家長引入學生環境教育課程中,或許是個可 行的方法,而透過此方式是否能更提昇孩子的學習成效?此為引發本研究的動機 之一。 家庭作業的實施提供家長一個參與學生學習的管道,因此,家庭作業可說是 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橋樑(王佳玲,1990)。教師若在學生日常的家庭作業裡,鼓 勵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作業,一方面除了可加強學生的學習之外,另一方面亦可 藉此將學校的教育課程傳遞給家長,這或許是實施成人環境教育可行的方式。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在學校接受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孩子是可以在回家後,透 過和家長一起完成家庭作業的方式來增加家長的環境知識(林佩薇,2005; Vaughan, Gack, Solorazano, & Ray, 2003)。然而只有知識的增加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態度的改變與行為的落實,因此,透過在學校接受過環境教育課程的 孩子,將相關的家庭作業帶回家中與家長一起討論、完成,藉以對家長宣導環境 教育相關的資訊,此種方法是否亦能影響家長的環境態度與行為,頗值得研究與 探討,此為引發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是影響子女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 一。在多年教育開放的改革後,雖然家長已漸漸走入校園之中參與學校教育,但

(12)

參與的家長仍只佔少數,因此,尋求一個能擴大家長參與的方法,並了解其參與 的過程與意見,將可做為未來教師設計、實施家長參與子女學習之活動參考,則 成為引發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真正的環保並非只是震天響的口號吶喊,真正的環保,需要從改變態度、改 變生活方式開始,捨棄對方便的追求,降低物質慾望,讓生活回歸以往的簡單、 樸實。當每個人都能將簡單、樸實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降低消費、減少污染, 透過實際的行動來保護環境,並與環境達成和諧共存的境界,自然能為生活環境 帶來新的生機。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作業的方式,透 過參與「生活環保」課程的學生,要求他們帶回親子家庭作業與家長在家中一起 完成,將環境教育課程的內容傳遞給家長,藉此探討「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 作業的實施方式能否提升學生在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學習成效,同時影響家 長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並瞭解家長實施親子家庭作業的過程與意見。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主要在透過「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作業的實施,探討 此方式對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研究目的說明如 下: 一、探討實施「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作業後,對學生相關環境知識、態度與 行為的影響。 問題 1-1:學生的「生活環保」相關知識是否提昇? 問題 1-2:學生的「生活環保」相關態度是否改變? 問題 1-3:學生的「生活環保」相關行為是否改變? 二、探討實施「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作業後,對家長相關環境知識、態度與 行為的影響。

(13)

問題 2-1:家長的「生活環保」相關知識是否提昇? 問題 2-2:家長的「生活環保」相關態度是否改變? 問題 2-3:家長的「生活環保」相關行為是否改變? 三、瞭解實施「生活環保」課程親子家庭作業的過程與家長意見。 問題 3-1:實施親子家庭作業期間,親子間的互動情形為何? 問題 3-2:家長對於實施親子家庭作業的感想為何? 問題 3-3:家長對於未來實施親子家庭作業的意願為何? 問題 3-4:家長參與親子家庭作業時遭遇的困難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依序詳細解釋親子家庭作業、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等名 詞,其說明如下: 一、親子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是指國小級任或科任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指派給學童在課後進行的 與學習相關之練習或延展的活動,其目的在協助學生學習(鄭依琳,2004)。本 研究所指之親子家庭作業是指研究者根據所實施之「生活環保」課程的教學目標 與內容,所規劃之家庭作業,其中設計有讓親子共同完成的內容,要求學生帶回 家中與家長一起共同完成。 二、環境知識 環境知識是指社會群體和個人對於有關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的各種經驗和基 本了解(楊冠政,1997)。本研究所指之環境知識為學生與家長對於「生活環保」 課程與作業內容所提之節水、省電、資源回收與綠色消費等相關環境問題的了解 程度。

(14)

三、環境態度 環境態度是指社會團體和個人關切環境的一套價值觀(楊冠政,1997)。本 研究所指之環境態度為學生與家長對於「生活環保」課程與作業內容所提之節 水、省電、資源回收與綠色消費等相關環境問題,願意主動參與改進與保護等價 值觀。 四、環境行為 環境行為是指個人或團體學習辨認、研究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楊冠政, 1997),並在生活中力行之。本研究所指之環境行為為學生與家長對於「生活環 保」課程與作業內容所提之節水、省電、資源回收與綠色消費等相關環境問題, 在生活中主動採行改善之行動。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透過針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 業,然而學生的表達能力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且家長參與孩子教育學 習的情況,亦可能隨著城鄉不同而有增減,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未必可以完 全推論至其他年級與不同居住地的學生與家長。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首先透過瞭解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 要性,提供將家長納入學校環境教育對象的理由,其次說明家庭作業的實施成 效,以做為本研究採用親子家庭作業的支持依據,接著綜合環境教育中有關知 識、態度和行為相關研究,瞭解各研究的研究成果以為本研究之參考,最後整理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以為本研究之重要基石。

第一節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父母的態度、價值與信念,會透過有形或無形的作 用,影響孩子的學習。父母積極的介入孩子的學習活動,除了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外,也可增進親子關係(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由此可知,父母的 行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養成、知識的啟迪均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本節 將透過「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意義」、「為何需要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以及「家長 參與子女教育的成效」等文獻,來探討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意義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簡稱「家長參與」,顧名思義是指家長直接或間接參與或 協助子女的學習活動(周新富,2003)。學者們對於家長參與的定義因立場的不 同,而有廣義與狹義不同的看法。持狹義意見的學者認為,家長參與僅限於家長 在校內或校外參與學校所規劃的教育活動,但不包括在家中參與的學習活動(洪 麗玲,1999);而持廣義意見的學者則認為,家長參與應是指任何足以讓家長加 入教育過程的活動形式,包括校內、校外與家中的活動(林明地,1999;侯世昌, 2003;郭明科,1996),而本研究所指的「家長參與」是採廣義的看法,探討家 長在家中指導、協助孩子共同完成家庭作業的活動,對學生與家長相關環境知

(16)

識、態度與行為的影響。 二、為何需要家長參與子女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生活與學習的地方,孩子在家庭中,不僅學到知識,也學習 到如何學習,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態度與信念對孩子的行為、情感、人格發展、 學業成就與社會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洪麗玲,1999)。然而,自從學校教育機 構的出現,對於傳統的家庭教育造成很大的衝擊,教育機構發展的普遍化,使得 學校成為孩子重要甚至是必經的教育場所,而原本完全屬於家長的教育權,便逐 漸轉向至學校(洪福財,2004)。 父母與老師雖然與孩子有著不同的關係,但卻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從發 展的角度來說,父母與老師都是影響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他們或許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世界,但所發揮的效果 卻都足以持續影響孩子日後相關方面的發展。 因此,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學習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一 個重要的事實,學校提供專業性的架構與組織去延伸、充實及協助孩子各方面的 學習,父母則需要引導及幫助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劉慈惠,2002)。因此,近年 來已有越來越多關心教育改革的人士,開始覺悟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僅是連 貫的,而且息息相關;家長必須積極參與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繫、互相配合, 教育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教育不是片段的,唯有透過家長參與才能追蹤孩子學 習的成長,唯有家長持續在家中指導,才能使孩子繼續探索與研究(胡愈寧, 1988)。 三、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成效 在現代事事講求專業的社會中,學校教育漸漸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得許 多人誤以為學校必須承擔所有兒童的教育責任,卻遺忘了父母、家庭在兒童成長

(17)

過程中的重要性(李明昌,1997)。然而,由諸多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家長 參與子女教育能夠得到許多的益處(表 2-1-1)。

首先,家長的參與對於兒童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透過家長的參 與,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古鈺蓮,2004;吳璧如,1998;周新富,2004; 林明地,1996;林義男,1988;陳怡君,2003;陳枝烈,1994;許瑜紋,2005; 莊雅涵,2005;Cotton, & Wikelund, 1989)、塑造良好行為與態度(古鈺蓮, 2004;林明地,1996;陳怡君,2003;陳枝烈,1994;Cotton, & Wikelund, 1989; Darch, Maio, & Shippen, 2004)、提高出席率(林明地,1996)、增強學習動機 (林明地,1996;陳怡君,2003)、提高自我概念(林明地,1996;陳怡君,2003; 許瑜紋,2005)以及增強社會適應(陳怡君,2003)。

此外,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對於家長本身也有相當的益處,因為透過參與子 女的學習可增加親子間的互動(任秀媚,1985;林明地,1996)、改善親師關係 (林明地,1996;吳璧如,1998;陳怡君,2003;Cotton, & Wikelund, 1989;)、 擴展社交網絡(林明地,1996;陳怡君,2003)、掌握進修機會(林明地,1996)、 提昇親職能力與自信(林明地,1996;吳璧如,1998;陳怡君,2003)。 最後,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亦有益於學校教師,因為家長的參與可以豐富教學 資源(陳怡君,2003)、改善教學環境(林明地,1996)、增強教學方案(林明地, 1996),由此可知,鼓勵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能使學生、家長與教師三方同時 受惠。

(18)

表 2-1-1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成效 對學生的益處 對家長的益處 對學校教師的益處 1.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2. 塑造良好的行為與態度。 3. 提高出席率。 4. 增強學習動機。 5. 提高自我概念。 6. 增強社會適應。 1. 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2. 改善親師關係。 3. 擴展社交網絡。 4. 掌握進修機會。 5. 提昇親職能力與自信。 1. 豐富教學資源。 2. 改善教學環境。 3. 增強教學方案。 四、小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 元素之一,由上述文獻中可知,家長的參與越多,孩子不論在學習成就、行為表 現、學習態度、自我概念和社會適應方面,都有較好的結果與發展,因此學校教 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主動的邀請家長前來參與孩子的學習,利用家長的力 量,促使孩子學習得更好、更完整,亦應鼓勵家長主動關懷孩子的學習,了解孩 子的學習內容與困難,與孩子共同成長。然而要規劃什麼樣的活動才能吸引家長 願意參與子女教育呢?家庭作業或許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透過鼓勵家長參與家 庭作業的實施,家長不需要特別挪出時間前往學校,只需在家中撥空陪同孩子完 成家庭作業即可,時間的運用較為彈性,這樣的方式或許比較容易為家長所接 受,下一個章節研究者將探討家庭作業實施的效果,以瞭解運用家庭作業來鼓勵 家長參與的可能性。

第二節 家庭作業的實施效果

在台灣,家庭作業在每個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節將針對家庭作業的實施效果進行深入的探討。

(19)

一、家庭作業的重要性 作業是教育活動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所謂作業,就是教師要學生學習的工 作,包含課前、課後、或課內、課外。而所謂家庭作業,簡而言之,就是教師規 定學生利用上課以外時間完成的課業(胡鍊輝,1983)。由於學生在學校學習的 時間有限,因此,在課堂上無法完全學習的部分課程,教師為求學生的學習能有 所延續與精熟,因此大多指派作業,要求學生利用放學後的時間繼續學習,因此, 家庭作業是教師教學的一部份。此外,家庭作業亦是學生學習的一部份,不論是 在聯絡簿中指派,或是口頭上的交代、叮嚀,每個學生在學校一整天的學習,幾 乎都以家庭作業做為總結,因此,家庭作業在學生的生活中佔有相當的份量。 由此可知,家庭作業對於教師而言,是教學活動重要的一部份,透過家庭作 業,教師可以延伸學校的教學,使之與學生的家庭連結在一起,協助學生持續的 成長與學習(謝水南、顏國樑,1996)。對學生而言,家庭作業則常被視為是學 習過程的主要成分,除了能增進學生學業的進步外,也能增進自我態度及培養獨 立技能。 二、家庭作業的成效 在台灣,大半的學生幾乎天天都有家庭作業,透過家庭作業,教師將學生在 學校的學習與家庭中的學習連結起來,期望能透過家庭作業讓學生持續的學習與 成長,然而,家庭作業的實施是否真能達到教師的期望呢?家庭作業又有著怎樣 的效果呢?透過中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實施家庭作業有著正面的效果與負面 的效果(表 2-2-1)。 以正面效果來說,在老師方面,一方面可以藉由家庭作業來了解學生的學習 狀況、困難與個別差異(李祖壽,1980;胡鍊輝,1983;謝水南、顏國樑,1996), 進而能據之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以增加教學成效(胡鍊輝,1983;謝水南、顏國 樑,1996),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學校教學時間不足的缺失,讓學生有足夠的

(20)

學習時間(林寶山,1988;胡鍊輝,1983)。在學生方面,可藉由家庭作業的實 施,來幫助學生練習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李祖壽,1980;李懿芳、羅淑芬,1997; 胡鍊輝,1983;謝水南、顏國樑,1996;Cooper, 1994),增加學習成就(Cooper, 1994),激發學習興趣(李祖壽,1980;胡鍊輝,1983;Cooper, 1994),並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學能力(李祖壽,1980;李懿芳、羅淑芬,1997;林寶山, 1988;胡鍊輝,1983;謝水南、顏國樑,1996;Cooper, 1994),以及為未來升 學做準備(李懿芳、羅淑芬,1997)。而在家長方面,則可藉由家庭作業來鼓勵 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以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與情形(李懿芳、羅淑芬, 1997),做為學校與家庭溝通、聯絡的橋樑(林寶山,1988;謝水南、顏國樑, 1996;Cooper, 1994),使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有正面的評價和參與(Cooper, 1994),並藉由親子共同完成家庭作業,提供親子相處的機會(李懿芳、羅淑芬, 1997)。 雖然擁有許多正面的效果,但家庭作業的實施亦會產生某些負面的作用,如 缺乏變化、千篇一律的作業內容,容易使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李祖壽,1980; 林寶山,1988;謝水南、顏國樑,1996;Cooper, 1994);過多的家庭作業也容 易導致學生的壓力(李祖壽,1980;林寶山,1988;Cooper, 1994)以及剝奪其 參與課後活動的時間(林寶山,1988;胡鍊輝,1983;謝水南、顏國樑,1996; Cooper, 1994);而家長的干擾(如家長與教師不同的指導方式會讓學生感到困 惑、家長對指導家庭作業的態度會造成學生的壓力或依賴性)(謝水南、顏國樑, 1996;Cooper, 1994)、學生欺騙的行為(抄襲他人作業以及他人幫助完成作業 超過了指導的尺度)(Cooper, 1994)以及加大高低成就的差距(謝水南、顏國 樑,1996;Cooper, 1994)均是實施家庭作業所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

(21)

表 2-2-1 家庭作業的實施效果 正面效果 負面效果 老師方面: 1.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困難與個別差異。 2.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以增加教學成效。 3.彌補學校教學時間的不足。 學生方面: 1.幫助學生練習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 2.增加學習成效。 3.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 自學能力。 4.為未來升學做準備。 家長方面: 1.鼓勵家長參與學生學習。 2.瞭解學生學習內容與情形。 3.學校與家庭溝通、聯絡的橋樑。 4.對學生學習有正面評價和參與。 5.提供親子相處的機會。 1.缺乏變化、千篇一律的作業內 容,容易使學生對學習感到厭 倦。 2.過多的家庭作業易導致學生 的壓力。 3.家長的干擾(如家長與教師不 同的指導方式會讓學生感到 困惑……等)。 4.學生的欺騙行為(如抄襲他人 作業等)。 由以上文獻發現,家庭作業的實施雖然有利有弊,但細究其得失,仍是利大 於弊,只要教學者在設計家庭作業時,能更仔細的多方考量,利用家庭作業來輔 助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三、小結 家庭作業不但是教師教學的一部份,亦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成分,教師透過家 庭作業的實施,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延伸至家庭、 社區之中,使之精熟,以增進其學習成就。且家庭作業因為將學生的學習延伸至 家庭中,除了可以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外,當家長陪同學生一起完成作業 的過程中,亦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促進親子間感情的成長,因此,利用家庭 作業來促使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應是一個可行的方法。而在探討利用親子家庭 作業影響學生和家長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之前,必須先瞭解目前學生和民眾有

(22)

關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的相關情形,以做為本研究實施之參考,因此,下一章 節研究者將綜合國內針對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的相關研究結果,以為本研究之 參考依據。

第三節 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的重要性探討環境教育目標的

達成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則在培養具有對環 境負責的公民(楊冠政,1992)。貝爾格勒會議中曾稱:環境教育不僅要提供學 生知識,而且要發展環境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知並接受責 任,採取行動以解決環境問題(楊冠政,1997)。因此環境教育除了認知層次的 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整體國民的環境態度,並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負 責的環境行為(靳知勤,1994)。因此,本節將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的重要 性來探討環境教育目標的達成。 一、環境知識的重要性 一般教育的想法是依循著「知識→態度→行為」的直線模式,認為增加個人 的環境知識,就能導致適當的環境態度,進而產生行為來改善環境品質(楊冠政, 1992)。根據 1975 年,在貝爾格勒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所制定的貝爾格勒憲 章提及,環境教育的目標在於促使世界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備 適當的知識、技術、態度、動機及承諾,個別的或整體的致力於現今問題的解決 及預防新問題的發生(楊冠政,1997)。由此可知,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即是增加受教者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 雖然許多學者懷疑增加知識是否能使個人的環境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然而 經由環境知識的測量,至少能得知環境教育在認知領域中所發揮的效能(靳知

(23)

勤,1994)。在台灣,自民國七十年代之後,有許多學者開始致力於台灣地區環 境教育的研究,其中在環境知識方面的研究亦不勝枚舉,本研究針對相關的碩士 論文進行回顧與整理,分為以下三類做說明: (一)以國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 在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的相關環境知識研究中發現,陳秋澕(1999)、沈廣 城(2002)、賴銀海(2004)與陳靜宜(2002)等人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對 象所做的研究結果,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在環境知識的平均答對率都有 70% 以上,顯示一般而言,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在環境知識的整體表現良好。但 黃耀慧(2004)以台中縣和平鄉與南投縣信義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所做的調查研 究,其結果卻顯示在環境知識方面,原住民國小學童的平均答對率為 56.05%,表 現並不理想。另外,余興全(1984)以台灣地區二十二所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對 象的調查中發現,這些中學生環境知識的測驗答對率並不理想,只有接近六十分 及格的標準。 (二)以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 在以大專學生為對象的相關環境知識研究中,僅倪文忠(2002)以空軍航空 技術學院學生為對象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其結果顯示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學生在環 境知識方面的平均答對率為 77.43%,表現較為良好,其他如巫偉鈴(1989)以七 十七學年度就讀北、中、南區的五專學生為對象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王懋雯(1991) 以九所師範學院之初等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系、語文教育學系及數理教育學 系四系,一年級與三年級所有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以及鄒東明(2001)以中 山大學生科系與企管系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均顯示大專學生在相關的環境知 識的答對率都不到 60%,表現並不理想。 (三)以成人為研究對象 在以成人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中,李明和(2001)以中部地區中學(含國中、 高中、高職)科學教師為對象,調查其環境知識,結果顯示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

(24)

師的平均答對率為 70%,表現較為良好,但陳敬中(2003)調查花蓮縣政府人員 的環境知識,林義晃(2003)調查中部地區民眾的環境知識,其結果都發現,不 管是縣府人員或是一般民眾,在環境知識上的表現,還有頗多的進步空間。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也許因為國小學童在學校中大多受過環境教育, 因此在針對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環境知識調查中,小學生的環境知識表現還算良 好,而年齡較大的學生及成人,或許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到環境教育的薰 陶,因此相對的在環境知識的表現上則呈現出較為不足的狀況,顯示著環境教育 工作者對於成人環境知識方面的教學,仍有待加強及努力。 二、環境態度的重要性 長久以來,許多環境的問題乃源自於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無庸置疑的,影 響行為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為態度(Bradley, Waliczek, & Zajicek, 1999)。所謂 態度,是個人對人、事、物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 一致的行為傾向(張春興,1994)。換句話說,態度就是個體對某一特定對象所 持有的一種較持久且一致的評價感覺及行動傾向(張正偉,1999)。 蕭新煌(1982)指出唯有對國人環境態度作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才可能談及 如何提升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準,也才能藉以期望社會的參與投入,同時有 助於環境規劃與設計上的公共參與,因此環境態度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對 環境公共政策具有影響力的一群人之環境態度。楊冠政(1997)亦提出培養對環 境具有積極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作為守護地球任務的基礎,已成為世界各國 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此外,由 Iozzi(1989)在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文獻中也提 到,想要有效的實施環境教育,建立學生積極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知,發展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價值觀,是環境教育目標中非常 重要的一環。有關環境態度的普查,在台灣地區也被視為是環境教育研究中相當 重要的一部份,在此方面的調查研究亦不少。

(25)

在陳秋澕(1999)、陳靜宜(2002)、沈廣城(2002)、賴銀海(2004)和黃 耀慧(2004)等人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一般 的國小學童或是原住民國小學童,在環境態度的表現都偏於正向積極,其中,高 年級學生高於中年級學生、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生高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綠色學 校學生優於一般學校學生。而余興全(1884)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研究中發 現,國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態度也是趨向積極,而且都市地區以及高年級的學生 更有較為正向的環境態度。 另外,在大專學生方面,在王懋雯(1991)的研究中顯示,師範學院學生對 環境教育所持的態度整體而言頗為正向,而一年級學生的環境態度顯著高於三年 級學生的環境態度。而倪文忠(2002)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學生 表現出科技萬能與偏向物質享受的傾向,在利用資源時,追求最佳的經濟報酬, 以滿足其慾望的需求。 而在成人部分,李明和(2001)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科學教師的環境態度趨 向於正向積極,而女性、大學以上學歷、曾參與過環境課程或相關研習的教師, 其環境態度更趨向於積極。陳敬中(2003)的調查研究發現,花蓮縣政府人員的 環境態度普遍傾向於新環境典範,其中以「計畫與冒險」最傾向於新環境典範, 但在法律與秩序、及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等題項,仍偏向於主流社會典範。此外, 林義晃(2003)的調查結果顯示,中部地區民眾認為各項環境問題均接近嚴重程 度(3.89)且受訪民眾均表示對環境問題達到關心程度(3.99),並認為保護環 境是國民與政府機關共同的責任,同時在發現環保問題時,有 37.4%的民眾認為 他們一定會適時表達環保意識和立場。 由上述研究可知,不論是國中小學生亦或是大專學生以及成人,在環境態度 方面的表現大部分呈正面傾向,但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其環境態度仍存在著些許 的差異,因此,未來在實施環境教育時,應依據不同的對象與目標,設計不同的 課程,以培養其正確的環境態度(靳知勤,1994)。

(26)

三、環境行為的重要性

今日環境學家所面對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大眾去面對環境危機,了解人 們對環境危機的認識、態度以及何種行為人們較願意去做(Arbuthnot & Lingg, 1975)。也就是說,環境行為的實踐是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唯有藉著全體國民 在日常生活中力行負責的環境行為,方得以解決或防範環境問題的發生(靳知 勤,1994)。 在台灣,有關環境行為的研究,亦是環境教育研究的重要項目之一,綜合相 關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國小學童在環境行為方面的表現,大致趨向於正向 積極(沈廣城,2002;陳秋澕,1999;陳靜宜,2002;黃耀慧,2004;賴銀海, 2004),而其中內控組的國小學童在環保行為的表現上顯著優於外控組學童;綠 色學校學生的環境行為得分優於一般學校學生的環境行為得分。 在大專學生方面,巫偉鈴(1989)的研究結果指出,五專學生對環境行動的 取向均為正向,且絕大多數的學生均體認到環境保護必須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 責任,而其中採取法律行動的可能性最高,採取說服行動的可能性最低,但也有 三分之二的學生表達在實踐環保行為時的無力感。而倪文忠(2002)的調查研究 結果顯示,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學生最常採用的環境行為為消費行為及親身力行, 最少採用的環境行為為法律行動,而學生覺得阻礙其從事環保活動的主要原因為 個人的影響力太小、太麻煩及習慣尚未形成。 另外,在成人部分,李明和(2001)的研究指出,中學科學教師在保護環境 的行為意圖上,大致表現良好,主要表現於親身力行環保、消費行動以及說服行 動等方面,而年齡較長、研究所學歷、任教年資較長及曾參與環境教育研習之教 師,其環境行為意向顯著較高。陳敬中(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花蓮縣政府人 員的環境行為總分平均值為 75.88 分(滿分 180 分),平均每題得分為 2.53,表

(27)

示花蓮縣政府人員的環境行為頻度偏少,其中以生態管理的頻度最高,而法律行 動的頻度最低。而林義晃(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中部地區民眾實施率最高者為 拒絕食用或飼養保育類動植物,其次為會做汽機車定期排放檢驗。而民眾無法實 施環境行為的原因為生活忙碌沒有空做、政府及周邊配套措施不足及環境問題太 複雜,民眾認為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解決。 綜合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學校教師與國小學生的環境行為表現較為積極正 向,而一般民眾在環境行為表現上相較之下則略微消極,顯示針對一般民眾的環 境行為方面的教育,仍有待加強之處。 四、小結 自地球環境面臨人類濫加破壞的浩劫後,環境學者紛紛嘗試以不同的途徑來 解決或防範環境問題的發生,其中,環境教育被認為是改善地球環境的有效途徑 之一。依據上述相關文獻探討所述,不論環境知識、環境態度或環境行為對於環 境教育的實施與目標的達成,都有其必須與重要性,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的綜合探討可發現,一般成人民眾在環境知識方面呈現 較為不足的情形,而在環境態度方面,雖然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屬正向,但在某 些方面,如自然資源利用、法律與秩序以及表達環保意識和立場等方面,則顯現 較為消極;此外,一般成人民眾的環境行為也呈現較為消極的傾向。因此,環境 教育的對象應擴及社會大眾,將扮演不同社會角色與功能的個人及團體,均網羅 於環境教育的學習與研究之中,以使每一個人都能為保護地球環境善盡其責任。 所以,本研究乃欲針對學生家長這些成人族群,透過日常生活中有關自然資源的 利用與表達環保意識與立場等方面的內容,實施「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行為 之環境家庭作業教學,並評估其成效,以尋找一個可以同時教育學生並影響家長 的方法,為未來實施家長環境教育提供一個可行的參考方式。下一章節研究者將 探討國內外針對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以為本研究之基石。

(28)

第四節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之相關研究

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擴大學校環境教育方案的效果,必須將家長納入學校環 境教育的實施對象中,透過精心規劃與設計的環境教育方案,來鼓勵學生將學校 中所學習的課程內容、觀念與行動帶回家中,去影響家中的成人,此類型的環境 教育方案,在國外已引起許多學者專家的注意,但在國內卻仍少見,本節將針對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實施,要有推廣者及學習者的參與,才能完成教與學的教育歷程。在 傳統正規的學校教育中,推廣者多是主導教學計畫與活動推行的學校教師,而學 習者則主要是學生。因此學校環境教育的對象,主要界定為學校的學生。 然而,隨著教育思潮的改變,現今學校教育活動,常鼓勵與社區互助合作, 以利於活動的順利推動,並擴展活動的影響力(胡邦欣,2000;張美珍,2005; 陳良傑,2003;游秀蘭,2004;楊千儀,2003),因此,學校環境教育的對象, 除了學生之外,也應該包含社區中的成員,使社區成員能藉由活動的參與和學 習,來增進環境相關的知識、澄清價值觀、培養環境倫理觀念、促進自我成長、 進而在生活中實踐(汪靜明,2000)。 此外,行政院於民國 81 年所頒布的「環境教育要項」中,也明白指出在學 校環境教育方面,應加強後囑教育(學生回家後宣導家長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 推動,以學生來影響家長或長輩的環保習慣或行為,將正確的觀念擴展於家庭、 社區之中(陳永仁,1993;曾正茂,1990b;蔡勳雄,1997),因此,學生家長亦 是學校環境教育所要影響的對象之一。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導個人與社會認識其所處的環 境、了解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學習保護環境的知識與技能,培養正確的環境 價值觀,進而身體力行,落實於生活之中。而學校除了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價

(29)

值觀、養成行為模式的重要場所外,也是推展環境教育一個可行的管道,同時, 學校也是家庭與社會之間學習的重要橋樑,因此,學校環境教育的對象,不能全 然只限定於學校學生,亦應將影響範圍擴大至學生家長與社區成員。故學校應規 劃各種環境教育活動,除了藉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認識外,亦可將影響力擴 及家庭以及社區成員,提供全民終身性獲得改善環境所需之知識、技能與價值 觀,以使全體國民享有安全與健康的生活環境。 二、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

有鑑於實施成人環境教育的重要性,Ballantyne, Connell 和 Fien(1998)即 呼籲在這資訊迅速成長的時代,應利用學生將在學校中所得到的知識、技能、經 驗分享給成人,此種透過接受課程的學生來影響家長及社區成人的方式,可供未 來實施環境教育時加以運用及研究,因此,近年來在環境教育研究中,已陸續出 現一些相關的研究,以下依年代排序,來說明各研究內容(表 2-4-1)。 Sutherland 和 Ham(1992)透過提供學生有關地區流域資訊的小冊子,來探 討環境訊息的傳遞,在實驗前與實驗後對 25 位學生家長進行訪談,研究結果顯 示 72%的家長對地區流域有最基本的認識,訊息的來源即是研究提供給學生的小 冊子,33%的家長對地區流域有清楚的認識並且曾與孩子針對地區流域討論過, 而傳遞這些地區流域訊息的方法,大部分是透過不經意的從孩子帶回家的功課、 小冊子、筆記本等管道,但這種傳遞訊息的方法是不可靠的,且資訊的解釋也是 模糊的(引自 Duvall & Zint, 2007)。

Leeming, Porter, Dwyer, Cobern 和 Oliver(1997)對十一個學校中的三十五 個班級進行實驗,其中十六個班級為實驗組參與環境行動,在一學年中完成八個 環境活動,其他的班級則為對照組。研究對學生實施知識和態度的前後測問卷填 答,並在後測填答後,請學生帶回一份含有研究說明、家長態度問卷、家長行為 檢核表以及一張讓家長寫上自己所採取的環境行為的明信片的袋子給家長填

(30)

寫。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環境態度上比對照組學生有明顯的改變,但兩 組學生在環境知識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實驗組的學生家長比對照組的學 生家長表現出更明顯的環境關懷並採取正向的環境行為,且實驗組的學生家長也 比對照組家長更常與學生討論環境議題。

Ballantyne, Connel 和 Fien(1998)研究兩個環境教育方案對親子溝通與環境 學習的影響,第一個方案是對 24 位學生進行一個半小時的瀕危動植物課程,第 二個方案是對 26 位學生實施 2 個月結合電力安全與保育訊息的社會課程。研究 者對兩組的學生與家長實施前測,評量他們一般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以及對 特定方案主題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並要求學生記錄他們和家長溝通的特性、頻 率和滿意度,在方案結束後,學生進行後測,用以評估他們對方案的喜歡程度, 以及他們和家長針對方案所進行的溝通的頻率、特性與滿意度,此外,研究者還 進行家長訪談以瞭解家庭內針對方案的溝通。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有 80%的學 生曾進行過親子間的討論,第二組只有 13%的學生有過親子間的討論,這樣的結 果和學生喜不喜歡課程有關。不過,第二組學生的親子討論比較能夠影響家長的 態度,而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時間較長、以及有家庭作業的關係(引自 Duvall & Zint, 2007)。 Legault 和 Pelletier(2000)評估一個為期一年的環境教育方案的效果,在 四個不同學校中的五個實施過此方案的班級為實驗組,另外六個未實施過此方案 的班級為對照組,研究對兩組學生和家長進行前後測問卷填答,用以測量他們的 生態知識、態度、從事生態行為的動機、環境行為的頻率、以及人口統計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方案的學生,他們的家長對於他們所居住的社區環境情況比 較不滿意,但兩組的家長在生態知識、動機和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Ballantyne, Fien 和 Packer(2001a)對 152 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相關課程, 研究分兩組進行,其中 79 位 9-12 歲的國小學生,探討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對土地 的看法;另 73 位 13-14 歲的學生則調查社區的環境問題。之後對參與課程的教

(31)

師及學生家長進行訪談,以了解課程的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有 86%的家長提及 參與孩子的問題討論;41%的家長參與行動的討論,而其中有一些家長表示和孩 子一起討論會改變他們的環境態度和行為。

Ballantyne, Fien 和 Packer(2001b)調查昆士蘭學校中 284 位分別參與六個 環境教育方案的 5 到 12 年級的學生及其家長,透過問卷與訪談了解學生及家長 對於所參與環境教育方案的感覺、看法及在環境學習上的影響,並了解學生和他 們父母討論有關這些方案的範圍與內容。其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與孩子的討論有助 於促使父母改變其原本的觀念與行為。

Jurczak, Bartosiewicz 和 Twardowska(2003)以 284 位 11-13 歲波蘭的國小 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廢棄物教育方案,學生、家長及老師均接受問卷 的填答。其研究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三的學生和家長分享他們的學習,三分之一的 學生曾嘗試在家中實踐廢棄物的改善方法,而有 84.5%的家長表示經常性的家庭 討論會引致家長對廢棄物態度的改變與廢棄物處理行為的實踐。

Vaughan, Gack, Solorazano, 和 Ray(2003)對 60 位在哥斯大黎加 QG 小學的 學生進行深紅金剛鸚鵡的故事及保育課程,並透過以深紅金剛鸚鵡的故事及保育 為內容的著色本當家庭作業。50 位參與課程的家長當實驗組,與學生一起討論、 完成著色本並簽名;另有 50 位住在鎮上的成人(其孩子並未接受課程)作為對 照組。在課程實施前進行前測,並在課程結束後及八個月後進行後測。其研究結 果顯示在前測與第一次後測的比較,實驗組成人有關深紅金剛鸚鵡的保育知識提 升了,但對照組成人並沒有進步;而在前測與第二次後測的比較中,實驗組家長 的學習更為增加了,而對照組成人也產生了學習增長的現象。 許雅婷(2003)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實施「綠色生活」環境課程,學 生實施前後測問卷與意見調查表以瞭解課程實施的效果與學生感想;家長則填寫 意見調查表,以瞭解對課程實施的看法與意見。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環境 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前後測得分均顯著的提高,且多數家長均認同環境教育的教

(32)

學成效,對學生與自己產生了一些影響與改變,並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增長了親 子間的情感,而對於學校施行環境課程也表示贊成的意見。 林佩薇(2005)以高中一年級及小學二、六年級學生為施教對象,分別施以 二個小時的水資源環境課程,並在課後要求學生透過家庭學習單與他們的父母討 論所學習的知識。參加研究的學生家長在課前施以前測,並在課程結束後和二個 月後分別給予後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家長在前測與第一次後測及第二次後 測,均有顯著的進步,因此推論學生傳達的知識能增加學生家長對水資源知識的 學習。 表 2-4-1 家長參與子女環境教育相關研究內容概要整理 參考文獻 學生年齡 (年級) 教學方式 與工具 教學 期間 研究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結果 Sutherland and Ham (1992) 6 年級 小冊子 3 週 訪談 家長 家長環境知識的改變: 72%的家長對地區流域有最 基本的認識,33%的家長對 地區流域有清楚的認識並且 曾與孩子針對地區流域討論 過。 傳遞環境訊息的方法,主要 透過孩子帶回家的功課、小 冊子、筆記本,但這種傳遞 訊息的方法是不可靠的,且 資訊的解釋也是模糊的。 Leeming, Porter, Dwyer, Cobern and Oliver(1997) 1-7 年級 環境行動 1 年 問卷 學生、 家長 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的改 變: 實驗組的學生在環境態度上 比對照組學生有明顯的改 變,但兩組學生在環境知識 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接下頁

(33)

參考文獻 學生年齡 (年級) 教學方式 與工具 教學 期間 研究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結果 Leeming, Porter, Dwyer, Cobern and Oliver(1997) 1-7 年級 環境行動 1 年 問卷 學生、 家長 家長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 改變: 實驗組的學生家長比對照組 的學生家長表現出更明顯的 環境關懷並採取正向的環境 行動。 實驗組的學生家長也比對照 組家長更常與學生討論環境 議題。 5 年級 戲 劇 、 故 事、互動問 答 1.5 小 時 Ballantyne, Connel and Fien(1998) 7 年級 課堂討論、 行為傳遞、 家庭作業 2 個月 問卷 訪談 學生、 家長 第一組比第二組學生有更多 的親子間的討論,這樣的結 果和學生喜不喜歡課程有 關。 家長環境態度的改變: 第二組學生的親子討論比較 能夠影響家長的態度,而原 因可能是時間較長、以及有 家庭作業的關係。 Legault and Pelletier (2000) 6 年級 融入生態學 的課程 1 年 問卷 學生、 家長 家長環境態度的改變: 參與方案的學生,他們的家 長對於他們所居住的社區環 境情況比較不滿意。 家長環境知識、行為的改 變: 兩組的家長在生態知識、動 機和行為上,並無顯著差 異。 Ballantyne, Fien and Packer (2001a) 9-12 歲 (5-7 年級) 戲 劇 、 故 事、討論、 實驗、田野 調查等 1-5 個月 訪談 教師、 家長。 家 長 環境 態度 和行為 的改 變: 第一個研究有 14%的家長表 示家庭中曾經討論過相關的 環 境議題 ; 第 二個研 究有 86%的家長表示家庭中曾討 續上頁

(34)

參考文獻 學生年齡 (年級) 教學方式 與工具 教學 期間 研究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結果 Ballantyne, Fien and Packer (2001a) 13-14 歲 (9 年級) 小組研究、 撰寫報告 1-5 個月 訪談 教師、 家長。 論過特定的環境議題,且有 41%的家長參與了解決環境 問題行動的討論。而有一些 家長表示,和孩子一起討論 會改變他們的環境態度和行 為。 Ballantyne, Fien and Packer (2001b) 9-16 歲 (5-12 年 級) 課堂討論、 小組研究、 家庭作業、 角色扮演 ……等 1 個月 ~1 年 問卷 訪談 學生、 家長。 學生環境行為的改變: 95%的學生表示學到一些東 西,並有 32%的學生表示已 在某些 方 面改 變他們 的 行 為。 家 長 環境 態度 與行為 的改 變: 73%的學生反應會和家長討 論他們所學習的方案,而討 論後,一些家長表示有機會 去改變他們原本的觀念或行 為。 Jurczak, Bartosiewicz and Twardowska (2003) 11-13 歲 (7~8 年 級) 腦力激盪、 討 論 、 訪 問、調查、 資料收集與 分析等 4 個月 問卷 學生、 家長、 老師。 學生環境行為的改變: 3/4 的學生表示曾和家長分 享他們的學習。1/3 的學生 表示曾嘗試在家中實踐廢棄 物處理的改善方式。 家 長環境 態度 與行 為 的改 變: 84.5%的家長表示此方案是 有價值的,70.3%的家長表示 曾發生過家庭討論,並證實 經常性的家庭討論會引致家 居態度的改變以及廢棄物處 理行為的實踐。 Vaughan, Gack, Solorazano, and Ray (2003) 3-4 年級 以著色本作 為家庭作業 4 週 問卷 學生、 家長、 社區成 人 學生環境知識的增加: 比較前測與第一次後測,學 生的答對率提高了 71%,比 較前測與第二次後測,學生 的答對率提高了 67%。 續上頁 接下頁

(35)

參考文獻 學生年齡 (年級) 教學方式 與工具 教學 期間 研究 方法 研究 對象 研究結果 Vaughan, Gack, Solorazano, and Ray (2003) 3-4 年級 以著色本作 為家庭作業 4 週 問卷 學生、 家長、 社區成 人 家長環境知識的增加: 比較前測與第一次後測,家 長提高了 38%,而社區成人 則無改善;但比較前測與第 二次後測,家長則提高了 52%,而社區成人也提高了 29%。因此推論,父母能跟孩 子學到知識,並且孩子與父 母也會傳遞相關的知識給其 他社區成人。 許雅婷 (2003) 4 年級 「 綠 色 生 活」環境課 程、單元學 習單 8 週 問卷 、 學 生 意 見 調 查 表 、 家 長 意 見 調 查 表 學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 的增加: 實驗組學生的環境知識、態 度與行為前後測得分均顯著 提高,顯示該教學活動對學 生的知識、態度與行為發生 積極影響。 家長意見: 多數家長認同環境教育的教 學成效,對孩子與自己產生 一些影響與改變(知識、態 度與行為),且與孩子的互動 中,增加親子間的情感,並 贊成學校實施環境課程。 林佩薇 (2005) 2、6、10 年級 家庭學習單 2 小時 問卷 家長。 家長環境知識的增加: 比 較前 測 與第 一次後 測 得 分,家長在水資源環境知識 部分的得分顯著的提高,顯 示水資源環境知識能透過親 子互動學習單的填寫來傳遞 給家長。 比較前 測 與第 二次 後 測 得 分,家長的平均答對率提高 了 27.4% , 顯 示 課 程 結 束 後,家長的水資源環境知識 有保留的效果。 由以上的整理發現,在 Sutherland 等人(1992)的研究中,初探了學生不經 意帶回家中的小冊子或家庭作業,能增加家長相關環境知識的可能性,而 Vaughan 續下頁

(36)

等人(2003)與林佩薇(2005)的研究則證實了學生可以透過親子一起完成家庭 作業或家庭學習單的方式,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環境知識傳遞給家長或社區成 人。

此外,在 Ballantyne 等人(1998)、Ballantyne 等人(2001a,2001b)以及 Jurczak 等人(2003)四篇研究中也提及,家長與孩子在家庭中針對環境議題或 課程內容的討論,可能會改變家長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因此我們發現,透過 學生傳遞學校環境課程所學,來影響家長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並非是一件 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學校環境教育者可以將教育對象擴及學生家長,鼓勵家庭 中有關環境議題的討論,促進子女與家長的溝通,進而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力。 三、小結 透過上述文獻的探討,可以瞭解到學校環境教育的對象不應只侷限在學校的 學生,應透過活動的設計,設法將家庭與社區成員納入教育的對象,以擴大環境 教育的影響力。而根據相關研究也證實,透過參與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的子女來傳 達相關訊息給家長,是一個可行的成人環境教育方式。而從相關研究中可發現, 透過親子共同完成家庭作業或家庭學習單的方式,確實可以有效提昇家長的環境 知識(林佩薇,2005;Vaughan, Gack, Solorazano, & Ray, 2003),但同樣的方式是 否能有效影響家長的環境態度與行為呢?上述相關的研究亦提供了以下想法,即 在學校參加環境課程的子女,在回家後與家長討論與分享其所參與的課程與內 容,對於家長的環境態度與行為亦能造成某些程度的影響,因此,若在家庭作業 中,加入促使子女與家長進行有關環境問題與行動的討論與分享因素,是否可以 有效影響家長的環境態度與行為,即成為本研究所欲探究的主要內容。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環境親子家庭作業的實施,對於學生與家長在相關環境知 識、態度與行為上的影響,並瞭解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實施的過程以及家長對親子 家庭作業的意見。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透過學生問卷、 家長問卷、家長意見調查表以及家長訪談等方式進行研究。本章將分節詳細說明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旨在討論實施環境親子家庭作業對學生與家 長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 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以瞭解各變項的內容與相關情形。 依變項 ●學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 ●家長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 自變項 ●教學課程與環境親子家 庭作業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控制變項 ●學生年級 ●測驗情境

(3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測-後測(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design)的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為了確實了解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行為上的改變,究竟是單 純受到學生在校接受課程後,回家間接產生的影響,亦或是親子家庭作業直接的 影響,因此本研究擬設計兩組實驗組,將研究樣本分為實驗組一、實驗組二與控 制組三組(如表 3-2-1),分別針對三組的學生與家長施以「生活環保」知識、態 度與行為問卷前測,了解學生與家長在實驗前原本的「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 行為的程度。控制組的學生不實施任何環境課程與家庭作業;實驗組一的學生則 在課堂上接受「生活環保」課程教學,但並不給予任何親子家庭作業;實驗組二 的學生亦接受同樣的「生活環保」課程教學,並給予親子家庭作業,要求回家後 與家長共同完成。在課程結束後一週,再給予三組的學生與家長施以「生活環保」 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後測,並進行統計分析。另外以家長訪談記錄和家長意見 調查表,來了解學生與家長在「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行為上實際改變的情形, 以及實施親子家庭作業的過程與家長意見。 表 3-2-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 組別 前測(96/5/10) 實驗處理 後測(96/6/15) 實驗組一 O1 X1 O2 實驗組二 O3 X2 O4 控制組 O5 --- O6 O1、O3、O5:代表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對照組之前測。 O2、O4、O6:代表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對照組之後測。 X1:學生接受「生活環保」課程,但不給予任何親子家庭作業。 X2:學生接受「生活環保」課程,並給予親子家庭作業,回家後與家長一起完成。

(3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3-3-1 所示,研究者先經由研究之背景與動機來確定研究 的主題與目的,並經由相關的文獻探討來擬定研究方法、設計「生活環保」課程 與親子家庭作業及編製「生活環保」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與訪談大綱,同時進 行教學對象的選取,並於課程實施的前一週進行問卷前測。而後對實驗組一及實 驗組二的學生進行課程教學,並對實驗組二的學生與家長實施親子家庭作業。在 課程結束後一週,對控制組與實驗組一及實驗組二的學生與家長進行問卷後測, 並進行實驗組一與實驗組二家長意見調查表的填寫,與實驗組一的家長訪談。最 後根據所得到的問卷數據、意見表與訪談記錄,加以整理分析,做出本研究之結 論與建議。

(40)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問題與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擬定研究方法 發展研究工具 設計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選取實驗對象 實施前測 實施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實施後測 意見調查表填寫與家長訪談 資料分析 完成論文撰寫 確定教學主題 ↓ 確定教學目標 ↓ 設計課程內容與 親子家庭作業 ↓ 專家審查 ↓ 修正 ↓ 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定稿 編製問卷 ↓ 專家審查 ↓ 預試 ↓ 分析 ↓ 修正 ↓ 定稿 「生活環保」課程環 境知識、態度與行為 問卷 家長意見調查表 家長訪談大綱 編製 訪談大綱 ↓ 專家審查 ↓ 修正 ↓ 定稿 問卷資料 家長意見調查表 家長訪談記錄

(41)

第四節 「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本節將詳細說明本研究所實施之「生活環保」課程與相關親子家庭作業(附 錄一)之對象、課程大綱、課程目標、編製與實施方法。基於研究倫理,文中校 名與訪談內容所提之人名均為化名,以保有其隱私權。 一、實施對象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嘉義縣梅山鄉快樂國小與健康國小九十五學年度二 年級學生與其家長為「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的實施對象。梅山鄉是個 農業鄉,鄉內物產豐富,鄉民多以務農為生,工商業並不發達。快樂國小與健康 國小同樣位於梅山鄉行政中心地區,兩校相距大約一公里,在地理位置與社經背 景方面頗為雷同。 本研究以快樂國小二年級學生與家長為實驗組,隨機選取一班之學生為實驗 組一,進行「生活環保」課程教學:另一班之學生為實驗組二,進行「生活環保」 課程教學並實施親子家庭作業。而健康國小二年級兩班的學生為控制組,不實施 「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表 3-4-1 樣本人數與所屬學校 組別 學生人數 家長人數 所屬學校 實驗組一 32 人(一班) 32 人 快樂國小 實驗組二 33 人(一班) 33 人 快樂國小 控制組 52 人(兩班) 52 人 健康國小 二、「生活環保」課程大綱 本研究所實施的「生活環保」課程共分為四大單元,分別為「地球生病了」、 「環保小天使 1-節水省電篇」、「環保小天使 2-消費與垃圾」、「我該怎麼辦」,藉 由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環境知識與技

(42)

能,建立正確的環境態度,並將之落實於生活之中,且透過親子家庭作業的實施, 提供家長相關的環境資料,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習,希望能增進學生的 學習成效並影響家長在「生活環保」相關的知識、態度與行為。課程大綱如表 3-4-2: 表 3-4-2 課程大綱 單元主題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地球生病了 2 節 共 80 分 1.認識生活中各種污染的成因與影響。 2.體認人類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3.能主動關心生活周遭的環境污染問題。 環保小天使 1- 節水省電篇 2 節 共 80 分 1.知道節約用水的方法。 2.知道省電的方法。 3.培養節約用水的態度及觀念。 4.培養珍惜能源的態度。 5.在生活中落實節約用水與省電行動。 環保小天使 2- 消費與垃圾 2 節 共 80 分 1.知道垃圾分類的方法與資源回收的步驟。 2.認識台灣的環保標章。 3.養成愛物惜物的態度。 4.培養綠色消費的習慣。 5.在生活中落實綠色消費、垃圾減量、分類 與資源回收行動。 我該怎麼辦 2 節 共 80 分 1.能了解生活中不同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 響。 2.培養正向積極的環境態度。 3.能在生活中評估並採取對環境友善的行 為。 三、「生活環保」課程目標 研究者希望在實施「生活環保」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後,學生與家長能達到 以下目的: (一)環境知識部分:能了解與本「生活環保」課程主題內容相關的知識。

數據

表 2-1-1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成效  對學生的益處  對家長的益處  對學校教師的益處  1.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2.  塑造良好的行為與態度。  3.  提高出席率。  4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問題與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擬定研究方法 發展研究工具  設計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選取實驗對象 實施前測 實施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 實施後測  意見調查表填寫與家長訪談 資料分析 完成論文撰寫  確定教學主題 ↓ 確定教學目標 ↓  設計課程內容與 親子家庭作業 ↓ 專家審查 ↓ 修正 ↓  課程與親子家庭作業定稿編製問卷 ↓ 專家審查 ↓ 預試 ↓ 分析 ↓ 修正 ↓ 定稿 「生活環保」課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 家長意見調查表 家長訪談大綱 編製 訪談大綱 ↓ 專
表 4-2-6  實驗組二家長知識測驗逐題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n=30)  題        目  平均數 前測  平均數 後測  p  1.何者是造成都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0.83  0.83  1.00  2.哪一項物品不可以回收?  0.07  0.43  .000***  3.哪一種交通方式對環境的污染最大?  0.87  0.87  1.00  4.「鎘米」事件是何種污染造成的?  0.70  0.77  .489  5 家庭用水中,哪一部分的耗水量最大?  0.20  0.40  .0
表 4-4-2 三組學生「生活環保」行為量表成績共變數分析考驗結果  前測  後測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 平均數  (題平均)  F 值  顯著性  實驗組一  (n=31)  41.90  (2.99)  8.25  44.87  8.22  45.89  (3.28)   .434(實驗組二-實驗組一) 實驗組二  (n=33)  42.06  (3.00)  8.87  46.59  11.23  47.50  (3.39)   .048*(實驗組二-控制組) 控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 商業、營商環境和全球一體化 策略和管理— 核心學習元素.. 單元 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