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兒童幸福感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兒童幸福感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鍾和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兒童. ‧. 幸福感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吳明真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2) 謝誌 終於也到了這個時候,從論文的開始到完成,雖然只有短短一年多,但若不 是您們的鼓勵與陪伴,實在難以支撐下來。 一直是最溫暖最體解人意的指導教授—王鍾和老師,感謝您知道我在工作上 的忙碌,從來都不給我壓力,讓我有自己的步調一步步進行。您不僅指導我的論 文,也關心我的生活,讓我在充滿溫暖的氛圍中得以順利完成論文。而論文進行 的過程中,感謝石雅惠老師及郭俊豪老師的不吝指教並擔任口委,讓我更精準的 知道自己論文的方向,使我獲益良多。. 政 治 大 感謝小伊、奎宇、嘉琦、芷瑄給予統計上的指導,總是一通電話就即刻救援;感 立. 這段期間裡,還好有一路扶持的親友、同學及同事們,請容許我一一的感謝。. ‧ 國. 學. 謝貝珊、小雲、小伊、忠銘、素玲、琪媛、誌麟老師協助發放問卷,即使耽誤上 課時間,感謝你們沒有絲毫抱怨;感謝白雲國小的劉耿銘校長、王淑芬主任及學. ‧. 年同事們的體諒,在我帶班兼行政、下班繼續寫論文的日子裡,體諒我的忙碌,. sit. y. Nat. 替我完成許多工作,為我加油打氣!感謝身旁有你們,才讓這段日子圓滿地度過。. al. er. io. 尤其是王小伊,對你的感謝,我一言難盡。. v. n. 我親愛的家人們,我終於完成論文即將畢業了,即使等待了許久你們也從不. Ch. engchi. i n U. 催促我,靜靜地給予陪伴與關心,你們一直是我莫大的支持與依靠。 另外,我要特別感謝政大的心理諮商師—昱純姊,感謝你接引我,帶我入到 了 妙禪師父的座下,若不是這樣的慈悲接引,我的人生還在苦尋出路。 最後,最深最誠摯的感恩,獻給我的師父—妙禪師父,一切的安定平靜與隨 順圓滿,來自於您的慈悲。感恩您讓我了悟生命的真實義,感恩您從來沒有離開。 沒有您,沒有現在的明真。 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師父—妙禪師父,以及所有我愛的和愛我的人。 感謝您們,感恩祢。 明真謹誌於政大井塘樓. 2014 年 6 月.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 、 「同儕關係」 、 「控制信念」 與「幸福感」之相關,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樣本以國小高年級兒童為對 象,共收集 571 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國小學童幸福感量 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及「國小學童控 制信念量表」。數據資料以敘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 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進行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目前國小兒童幸福感普遍呈現中偏高的程度。. 政 治 大 三、全體國小兒童之父母採用「反應」之管教方式、具有「合作/利社會行為」 、 立 二、不同性別、出生序之國小兒童,其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 ‧ 國. 學. 「遊戲/聯合活動」、「信任/尊重」、「親密/依附」之同儕關係,並持有「努 力結果」 、 「正向認知」 、 「自我掌控」 、 「人際共融」之控制信念,與其整體幸. ‧. 福感間,皆存有顯著正相關的關係。而父母採用「要求」之管教方式、具有. sit. y. Nat. 「競爭/嫉妒」 、 「支配/指使」 、 「敵意/防衛」 、 「衝突/攻擊」之同儕關係,與. al. er. io. 其整體幸福感間,皆存有顯著負相關的關係。. v. n. 四、具有「親密/依附」之同儕關係及父母採用「反應」之管教方式最能夠有效. Ch. engchi. 預測全體國小兒童的「幸福感」。. i n U. 五、具有「親密/依附」之同儕關係最能夠有效預測「男生」、「獨生子女」、「老 大」兒童的「幸福感」。 六、父母採用「反應」之管教方式最能夠有效預測「女生」 、 「老么」兒童的「幸 福感」。 七、「努力結果」之控制信念最能夠有效預測「中間子女」兒童的「幸福感」。 本研究根據上述各項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 作及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幸福感、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國小兒童 i   .

(4)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 "Peer  Relationship", "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experiences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ed a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from 571 grade five and six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 The Scale of Well‐Being  Experienc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cale of Parenting Style", The Sca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eer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The Scale of Locus of  Control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tudy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s‐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1. The status of well‐being experiences for most respondents is regarded as  positive.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experiences among thes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gender and birth order in family.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Prosocial Behaviors", "Games/Joint Activities", "Trust/Respect",  "Intimacy/Attachment" and " Well‐Being" experiences whe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Reaction" was adopted and with the locus of control of " Results of Efforts",  "Positive Perceive", "Self‐Control" and " Interpersonal Communion".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Jealousy", "Domination/Instigation", "Enmity/Defence",  "Conflict/Attack" and "Well‐Being" experiences whe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Request" was adopted.  4. " Intimacy/Attachment" peer relationship and "Reaction" parenting style well  show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ll‐Being" experiences for the whol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5. "Intimacy/Attachment" peer relationship well shows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ll‐Being" experiences to boys, single child and the oldest birth order.  6. "Reaction" parenting style well shows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ll‐Being"  experiences to girls and the youngest birth order.  7. "Results of Efforts" locus control well shows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ll‐Being"  experiences to middle child.  Finally, after discuss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and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well‐being experiences, parenting style, peer relationship, locus of control,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幸福感........................................10. 政 治 大 第三節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27 立. 第二節 父母管教與幸福感..............................20. ‧ 國. 學. 第四節 控制信念與幸福感..............................31 第五節 父母管教、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3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y. Nat. io. sit.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er.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al. n. v i n Ch 第三節 研究工具......................................39 engchi U 第四節 實施程序......................................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51 第一節 國小兒童的幸福感概況.........................51 第二節 人口變項不同國小兒童其幸福感表現.............53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兒童幸福感的關係...........56 第四節 同儕關係及國小兒童幸福感的關係...............61. iii   .

(6) 第五節 控制信念及國小兒童幸福感之關係...............71 第六節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國小兒童幸福感 之預測力分析.................................77 第五章 討論..............................................88 第一節 國小兒童的幸福感概況之討論...................88 第二節 人口變項不同國小兒童其幸福感表現之討論.......90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兒童幸福感的關係之討論.....92. 政 治 大 第五節 控制信念及國小兒童幸福感的關係之討論.........97 立 第四節 同儕關係及國小兒童幸福感的關係之討論.........94. ‧ 國. 學. 第六節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國小兒童幸福感 的預測力之討論...............................99. ‧.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2. Nat. sit. y. 第一節 結論........................................102. er. io. 第二節 建議........................................109. n. a. v. l C 參考文獻................................................114 ni. hengchi U. 附件....................................................120. iv   .

(7) 表目次 表 2-1-1 幸福感的定義...................................12 表 2-1-2 性別與幸福感...................................16 表 2-1-3 出生序與幸福感.................................18 表 2-2-1 父母管教方式定義彙整表.........................20 表 2-2-2 依不同向度分類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彙整表.........21 表 2-2-3Maccoby&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23. 政 治 大 表 2-2-4Maccoby&Martin 立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24. ‧ 國. 學. 表 2-2-5 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結果整理.........25. ‧. 表 2-3-1 同儕關係之定義.................................27. sit. y. Nat. 表 2-3-2 同儕關係重要性彙整表...........................28. er. io. 表 2-3-3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30. al. n. v i n 表 2-4-1 控制信念定義彙整表.............................31 Ch engchi U 表 3-2-1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背景變項分) ..................37 表 3-2-2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學校分) ......................38 表 3-3-1 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內容分配表...................40 表 3-3-2 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內容分配表.............42 表 3-3-3 國小學童控制信念量表內容分配表.................43 表 3-5-1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與統計分析方法一覽表...........47 v   .

(8) 表 4-1-1 國小兒童的幸福感量表之敘述統計表..............52 表 4-2-1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的幸福感之 t 考驗摘要表........53 表 4-2-2 出生序不同國小兒童的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54 表 4-3-1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之敘述統計表...........56 表 4-3-2 父母採用之管教方式與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相關係數...57 表 4-3-3 父母採用之管教方式與不同性別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相關係. 政 治 大. 數............... ............................57. 立. 表 4-3-4 父母採用之管教方式與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相關. ‧ 國. 學. 係數..........................................58. ‧. 表 4-4-1 國小兒童的同儕關係量表之敘述統計表..............62. Nat. io. sit. y. 表 4-4-2 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63. er. 表 4-4-3 同儕關係與不同性別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相關係數......64. al. n. v i n Ch 表 4-4-4 同儕關係與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相關係數....66 engchi U. 表 4-5-1 國小兒童控制信念量表之敘述統計表................71 表 4-5-2 國小兒童控制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72 表 4-5-3 不同性別國小兒童控制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73 表 4-5-4 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控制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74 表 4-6-1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幸福感之多 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7 vi   .

(9) 表 4-6-2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性別不同國小兒童幸 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79 表 4-6-3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不同出生序國小兒童 的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1 表 4-6-4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對背景變項不同國小兒 童的幸福感之預測彙整表.........................87. 立. 政 治 大 圖表次. ‧ 國. 學.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6.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vii   .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及名詞解釋,作為本研 究之基礎,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心理學的發展由過去致力於瞭解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與疾病的治 療,轉而重視個人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之正向心理學。有關幸福感的議題,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於美國興起,60 年代後開始受到各界的重視,台灣學者於 70 年代中期亦開始關注此議題(曾筱婕,2010) 。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依循 OECD 2013. 政 治 大. 年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BLI)架構及統計結果,於 2013. 立. 年完成首次「國民幸福指數」統計,國民的幸福儼然成為國家大事。然而臺灣的. ‧ 國. 學. 小朋友幸不幸福呢?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的身心健康與否,是各界所 需關注的議題。陳嬿竹(2001)提出,幸福感不但是個體的心理感受與滿意狀態,. ‧. 也是評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擁有較佳幸福感受的人,通常是心理較為健. y. Nat. sit. 康的人(施建彬,1995)。Christopher 更指出,人類的存在有必要對其幸福感進. n. al. er. io. 行瞭解。因此,瞭解兒童的幸福感狀態及來源,將有助於提升兒童的幸福感。. i n U. v.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於 2008 年發表了「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研究報告」 ,此. Ch. engchi. 研究參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2007 年發表的「兒童貧窮觀點:富裕國家 兒童福祉總覽」報告(Child poverty in perspective: An overview of child well-being in rich countries),以及「2008 年世界兒童現況」報告(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8),以「兒童福祉」(child well-being)為核心 概念,從經濟、教育、健康、幸福、安全等五大面向與世界先進國家比較。結果 發現台灣兒童的整體福祉在 22 個國家中名列第 12 名,其中幸福力的表現,台灣 整體兒童在 22 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幸福感明顯偏低。台灣兒童的「生活滿 意度」名列倒數第一名,相較於先進國家,台灣兒童明顯感受並表達對現實生活 的不滿。國內由講義雜誌於 2011 年開始主辦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2012 年 1 .

(11) 的調查結果發現,全國高達 86.6%的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幸福,並有四成的小朋友 表示,父母是最能為他們帶來幸福的人。究竟台灣學童感到幸福的概況如何?, 乃成為本篇研究的首要動機。. 在人口變項與兒童幸福感的研究中,最多人探討的就是性別,但尚未獲得一 致的結論。有些研究者認為國小高年級女童的幸福感高於男童(黃資惠,2001; 張斐雲,2006;黃曼琳,2010);但有些研究者卻認為男童的幸福感較高於女童 (張素媚,2008;林砡琝,2008),更有學者指出男女童間的幸福感,其實並無. 治 政 大 Adler 認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會因為出生序的不同而有差異,出生序會影響 立. 顯著差異(陳騏龍,2001;何名娟,2004;蕭淑穗,2006)。. 每個人認可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會對長大成人後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引自. ‧ 國. 學. 王瑋婷,2012)。究竟出生序和國小學童的幸福感之間是否存有相關呢?學者黃. ‧. 資惠(2001)發現,排行中間子女的整體幸福感高於排行老大,然黃瀗瑱(2006). y. Nat. 卻指出,排行老大的整體幸福感高於中間子女。在生活滿意方面,黃資惠(2001). er. io. sit. 的研究發現,排行老么及獨生子女高於排行老大,然謝美香(2006)卻發現排行 老大的對生活滿意高於獨生子女及老么。但也有學者指出,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 al. n. v i n 童的幸福感,其實並無顯著差異 C(何名娟,2004;邱富琇,2004;陳香利,2005; hengchi U 林砡琝,2008)。因此至今為止,關於出生序與國小學童幸福感間的關係,似乎. 仍無法獲得一致的結論,而引起研究者想到再探究的興趣,乃成為本篇想要瞭解 的另一重點。 縱觀上述,「性別」及「出生序」與幸福感間的關係仍無定論,因此,針對 此二項人口變項與兒童幸福感的關係進行探討,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二項動機。. 對多數兒童而言,父母親在孩子的生命早期扮演著「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角色,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 2 .

(12) 與對人事物的知覺與態度(陳玉玲,1997)。講義雜誌於2012年主辦的「小朋友幸 福大調查」中,32.5%的小朋友認為幸福的來源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與 父母同樂」 。謝青儒(2002)研究指出父母的參與,會有助於培育子女健康的性格, 學童知覺家庭生活幸福感的程度也會越高;陳香利(2006)也提出如果家庭能夠發 揮其應有的功能,則可協助學童舒緩壓力,增加人際親密關係及個人的幸福感受。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與孩子的幸福感,以往多數研究皆針對青少年(國中生),而 較少針對國小兒童進行探討,究竟父母管教方式對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兒童的幸 福感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則成為本篇研究極欲探討的第三項動機。. 政 治 大. 有學者指出,增加社會互動可以提升個人的幸福感受,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 立. 關係就會帶來幸福感(Reich & Zautra , 1981)。Bagwell、Newcomb 和 Bukowski. ‧ 國. 學. 在 1998 年對 60 位國小五年級兒童做長達十二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國小時擁有 朋友的兒童,在長大成人後有較高的自我評價和知覺控制能力,會與同儕建立並. ‧. 維持和諧的關係,這對兒童的幸福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引自林翠湄譯,1995)。. Nat. sit. y. 國內對於人際關係的研究較多,但針對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則較為鮮少,. n. al. er. io. 且皆已超過四年以上,當今社會情況與四年前已不盡相同,且國小學童在高年級. i n U. v. 階段,同儕的影響力會逐日漸增,因此,瞭解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 Ch. engchi. 與其幸福感的相關,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四項動機。. 多數學者的研究指出,那些持有內控信念者常會擁有較佳的生活適應、較高 的自我評價、較少的情緒困擾、及較強的自信心;而持有外控信念者,則會出現 對自我評價較低、表現出較多適應不良行為、對自我較缺乏自信、且較易產生敵 意的攻擊行為(吳武典,1977;黃堅厚,1979;林慧蘭,2002)。雖然大多數的 實證研究均看好那些持有內控信念者,但Rotter曾提出警告,這是一般的誤解, 在某些特別重視成就及要求競爭的情境中,外控信念者往往會有如內控信念者一 樣的表現。此外,Fontana(1968)就曾指出,那些持有極端的內控信念及外控 信念者,均較易有適應不良的現象(蕭淑穗,2007)。由於國小學童正直人格及 3 .

(13) 身心發展的階段,持有不同的控制信念,將會對其情緒、行為、自我評價、生活 適應等方面帶來影響,如此將會延伸至對其幸福感帶來影響。國內針對人口變項 不同國小學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僅蕭淑穗(2007)一篇,為確實 瞭解其間的關係,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五項動機。 由上述可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均為幸福感的影響因子, 分別會對個體的幸福感帶來影響,但究竟何者對於幸福感的預測力較高、影響較 大?尤其在不同的人口變項下,國小學童的的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 念對其幸福感的預測力為何?而成為本研究欲瞭解的第六項動機。. 治 政 根據上述的各項研究動機,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大 立 一、瞭解國小學童幸福感的概況。 ‧ 國. 學. 二、瞭解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幸福感的差異。. ‧. 三、瞭解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的關係。 四、瞭解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的關係。. y. Nat. io. sit. 五、瞭解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的關係。. n. al. er. 六、瞭解在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 Ch. 信念對國小學童幸福感的預測力。. engchi. 4 . i n U. v.

(1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小學童幸福感的現況如何? 二、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的關係如何? 四、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表現的關係如何? 五、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表現的關係如何?. 政 治 大. 六、在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 立. 是否能有效預測國小學童幸福感?. 根據前述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 ‧ 國. 學. 貳、 研究假設. y. Nat. 假設一、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 er. io. sit. 1-1 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 1-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 al. n. v i n 假設二、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Ch engchi U 2-1 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1-1 國小男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1-2 國小女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2-1 「獨生子女」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2-2 「老大」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2-3 「中間子女」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2-2-4 「老么」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5 .

(15) 假設三、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1 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1-1 國小男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1-2 國小女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2-1 「獨生子女」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2-2 「老大」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3-2-3 「中間子女」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治 政 大 假設四、人口變項不同之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立 3-2-4 「老么」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4-1 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 國. 學. 4-1-1 國小男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 4-1-2 國小女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y. Nat. 4-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er. io. sit. 4-2-1 「獨生子女」國小學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4-2-2 「老大」國小學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al. n. v i n 4-2-3 「中間子女」國小學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Ch engchi U 4-2-4 「老么」國小學童之控制信念與其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假設五、在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 信念能有效預測其幸福感。 5-1 性別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測 其幸福感。 5-1-1 國小男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測其幸福 感。 5-1-2 國小女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測其幸福 6 .

(16) 感。 5-2 出生序不同之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 測其幸福感。 5-2-1 「獨生子女」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 效預測其幸福感。 5-2-2 「老大」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 測其幸福感。 5-2-3 「中間子女」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 治 政 大 5-2-4 「老么」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控制信念能有效預 立 效預測其幸福感。. 測其幸福感。.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 i n U. v.

(1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兒童 本研究所指的兒童,係指公立國小五、六年級學生。. 貳、 幸福感 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觀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情緒 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而成。 本研究使用王佳禾與侯季宜(2006)編製的「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此量. 治 政 大 「學習滿意度」 ,本研究以此量表所得分數作為幸福感的操作型定義 ,得分愈高, 立 表分成四個層面,依序為「生活滿意度」、「家庭滿意度」、「自我滿意度」、. 表示幸福感程度愈高。. ‧ 國. 學. 參、 父母管教方式. ‧. 父母管教方式係指父母親在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和行為表現時所採用的策. sit. y. Nat. 略。. al. er. io. 本研究使用王鍾和(1993)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 ,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 v. n. 給予反應及要求或規定的情況,分為「反應」及「要求」兩部分,以量表所得分. Ch. engchi. i n U. 數為父母管教方式的操作型定義,得分愈高,表示父母愈常採用此種管教方式。. 肆、 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乃「年齡相近或地位相等的同伴,藉由身體互動、心理互動等反應 的交互作用,對個體造成正向與負向的影響。」而本研究特指國小兒童在學校裡 與其同學相處互動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互動量表」,區分為「正向」 及「負向」關係,本研究以此量表之所得分數做為同儕關係之操作型定義。若受 試者在此量表「正向關係」的得分愈高,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愈好;在「負 向關係」的得分愈高,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愈差。將受試者在負向關係中, 8 .

(18) 各分量表的得分予以反向計分後,與其在「正向關係」的分數加總,即可得同儕 互動關係總量表的分數。總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同儕關係愈良好。. 伍、 控制信念 控制信念是一種類化的期待,強調「期待」在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中扮演中介 的位置,是個人對於自身行為與行為結果增強之間的信念傾向。控制信念分為內 控及外控兩大向度,當個人認為其行為所得之增強並非完全由其行動所決定,而 是運氣、機會、命運的結果,或由有力之他人(powerful others)及不可預期 之因素(個人周遭龐大且複雜的力量)所決定,即是所謂的外控信念;相反的,. 政 治 大. 當個人認為事件是由其行為或個人永久性的人格特質所決定,即是所謂的內控信. 立. 念。. ‧ 國. 學. 本研究使用蕭淑穗(2006)所編制的「國小學童控制信念量表」,此量表分為 四個層面,依序為:「努力結果」、「正向認知」、「自我掌控」、「人際共融」。. ‧. 本研究以此量表的得分作為控制信念的操作型定義,得分愈高,表示愈傾向內控;. n. al. er. io. sit. y. Nat. 得分愈低,表示愈傾向外控。. Ch. engchi. 9 . i n U. v.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歸納及統整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共分五節。第一節探討幸 福感的內涵及其相關理論。第二節探討父母管教方式之概念及內涵。第三節探討 同儕關係之內涵及其相關實徵研究。第四節探討控制信念意涵及其相關實徵研究。 第五節則是探討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的關係。茲分述如 下:. 第一節幸福感 壹、 幸福感的定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自古以來,幸福感的定義不斷被東西方的哲學家及宗教家談論著,但並無一 致說法。以下分別從東西方文化觀點切入,瞭解東西方對幸福感的定義。. ‧. 一、 中國文化的觀點. sit. y. Nat. 吳經熊(1992)說過:「中國哲學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和釋. al. er. io. 家……他們一貫的精神,不外『悅樂』兩字。」(引自呂政達,1991)。. v. n. 中國哲儒向來重視自身修養工夫及價值選擇性的幸福觀,亦即強調反身而誠之後. Ch. engchi. i n U. 的喜悅與滿足,而儒家亦強調推己及人,說明道德的實現和個體的幸福感有相當 高的一致性,期望能達到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方能享受人生真正的幸福(孫效 智,1997;陸洛, 1998)。 道家主張無為、守柔、不爭,有別於儒家,道家不尚賢,常使民無知無欲。 其所認為的幸福並非外求,而是來自於內在的知足,是一種順乎自然天道而達成 心靜平和協調的幸福(何名娟,2004)。 佛家對幸福感的闡釋,般若心經提到所謂的幸福是遠離慾望,追求無憂無慮 的生活,並重視利他行為,捨棄一切私念,不與他人競爭比較,追求心靈的和諧 安寧(黃智慧,1991)。禪宗認為人的不幸福因身在五濁惡世,起了貪、嗔、癡、 10 .

(20) 慢、疑,而成就諸不善根所致,真正的幸福需藉由靈性不斷提升,本我智慧不斷 開啟,達到還原本來面貌見到自心本性,亦即明心見性,獲得大自由、大自在、 大解脫、大圓滿之最究竟的幸福(佛教如來宗法華經,2004)。 二、西方文化的觀點 西方對於幸福感的發展,起源於哲學家嘗試對其作解釋。陸洛(1998)曾對 西方幸福感做出系統性的研究與整理,發現幸福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 外在評量標準 2.個體主觀感受 3.認知活動的影響 4.整合研究階段。第一階段的 外在評量標準認為幸福是外在的,特別是一種道德評量標準,當個人達到此標準. 治 政 大 因而開啟第二階段,以個人主觀感受的角度進行幸福感分析。此階段著重於個人 立 時,幸福感便隨之而生;然而每個人對幸福的認知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主觀感受,. 情緒的測量,將幸福感視為生活中較多正向情緒與較少負向情緒的整合,但卻忽. ‧ 國. 學. 略了認知的概念,因此進入第三階段,將重點置於認知活動的影響,認為幸福感. ‧. 是人類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覺,近似於生活滿意的概. y. Nat. 念,但研究者又發現幸福感仍會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因而促成第四階段,強調. er. io. sit. 幸福感是整合評估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而成。 綜合上述,幸福感的發展,從早期僅重視外在的評量標準,至考量個體的主. al. n. v i n 觀感受,進而結合認知及情緒兩者,顯示幸福感乃受個體內在本身及外在環境的 Ch engchi U 影響,且透過認知及情緒兩方面交互作用而產生(朱玲慧,2011)。. 而目前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常用來表示幸福感概念的相關名詞包括快樂 (happiness)、幸福感(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 稱 SWB)、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簡稱 PWB)、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等詞彙。但不同學者對幸福感的定義亦 有所不同,其大多從情緒、認知等方面界定幸福感。茲整理如下表:. 11 .

(21) 表 2-1-1 幸福感的定義 面向 情緒方面. 研究者. 定義. Veenhoven. 幸福感為個人對其生活的喜歡程度,為. (1994). 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透過正負向的情 緒消長所產生。. (1984). 及負向情緒,認為幸福感乃個體對過去. 立. 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產生的 政 治 大 感覺。. Andrews & Withey. 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觀. 學. 緒兩個面向. 幸福感包含個體的主觀評價、正向情緒. (1976). 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情緒. y. Nat. 而成。. ‧. 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 sit. 結合認知及情. Diener. ‧ 國. 認知方面. io. er. 資料來源:引自朱玲慧,2011,頁 32。. al. 綜合上述,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觀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情. n. v i n Ch 緒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即為本篇對於幸福感的概念型定義。 engchi U 貳、 幸福感的理論 隨著對幸福感定義的不同界定,學者常是從不同角度了解幸福感。目前幸福 感之相關理論大致可分為:需求滿足論、特質理論、判斷理論、動力平衡理論四 種。分別說明如下: 一、. 需求滿足論 需求滿足理論強調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需求的滿足,若需求長期無法. 得到滿足,則產生不幸福的感受(施建彬,1995)。其相關理論如下: (一)目標理論(Telic Theory) 12 .

(22) 又稱為終點理論(Endpoint theory)。此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個內隱 的需求模式為行為之基礎,個人理想目標的達成會帶來幸福感(陸洛,1998), 而在達成目標後所獲得的幸福是一種穩定且長期的滿足(Omodie & Wearing, 1990)。 (二)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又稱為零和理論(Zero Sum Theory)。此派學者認為,幸福與不幸福是伴 隨一起的,是循環相對存在,兩者的加總量為零(施建彬,1995)。當個體長期 處於需求被剝奪的不幸福感之中,在目標達成、需求被滿足之時,便會產生強烈. 治 政 大 (三)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立 的幸福感。. 又稱為自動目的論(Autotelic Theory)。此派學者認為,人類的幸福感來. ‧ 國. 學. 自於參與社會活動(陸洛,1998),人們可以藉由工作、休閒、運動或人際互動. ‧. 等歷程發揮潛能並滿足需求,進而產生愉悅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此感受即為幸福. y. Nat. 感(Argyle,1987; Diener,1984)。此理論所關注的是個人表現而非目標,是. er. io. sit. 過程而非結果,而相對於個人技能水平而言,太難或太容易的活動都無法得到幸 福的感受,唯有剛好配合個人能力的活動方能帶來幸福感(陸洛,1998)。. n. al. 二、. 特質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特質理論嘗試以個人特質的角度來解釋幸福感的產生,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 與思考模式會影響個人如何解釋幸福感,藉此說明為何某些人較容易感到幸福。 其相關理論如下: (一)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ic Theory) 此派學者以認知和記憶觀點來解釋為何有些人特別容易感到幸福,其認為認 知系統本身是中性的,但經過個體採用類似(similarity) 、對比(contrast)、 接近(contiguity)等認知系統運作將生活事件與幸福感互相聯結後,事件才具 有意義(林文聰,2004)。因此,當個人的認知有正向偏誤時,便容易以正向的 13 .

(23) 態度來解釋生活事件,進而產生幸福感(顏映馨,1998)。此外,學者認為幸福 感較高的人可能擁有一個以幸福感為核心的記憶網路,當某一生活事件發生時, 透過幸福記憶網路來提取資料,以誘發幸福感的產生(顏映馨,1998)。 (二)人格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Costa 及 McCrae(1980)提出,幸福感是一種穩定的特質,因此需由人格特 質部分進行研究(施建彬,1995),而此種人格特質可能來自於先天氣質:個人 擁有容易誘發愉悅神經的生理機制;或是導因於後天學習的結果(Veenhoven, 1994)。目前已有一些實證研究指出,外向型人格特質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 治 政 大 高(Diener & Lucas,1999);而神經質人格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即個人神 立. 因為其能夠從環境中獲得較好的回饋且有較正向的生活經驗,所以幸福感程度較. 經質傾向愈高,幸福感愈低(Deneve & Cooper,1998)。. ‧ 國. 學. 三、. 判斷理論(Judgment Theory). ‧. 判斷理論認為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過去的生活經驗價值觀與他人生活狀態. y. Nat. 的比較,或與自身理想生活目標之比較結果(陸洛,1998) 。其基本三項假設為:. er. io. sit. 1.幸福感來自於比較後的結果 2.比較的標準會隨情境而改變 3.個體會自行選取 比較的標準(Diener,1995)。因參照標準的不同,可將判對理論細分為:. n. al. i (一)社會比較理論(SocialCComparison Theory)n hengchi U. v.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幸福感來自於與他人比較後的結果,因此參照的標準為. 「他人」(Diener,1984)。通常所選擇的參照對象包括家人、朋友,甚至是不 認識的人,但一般而言,個人會選擇社經地位與自己相近的人作為比較的標準(A rgyle,1987)。 (二)適應理論(Adaption Theory)與範圍—頻率理論(Range-Frequency Theory) 適應理論認為幸福感來自於與自身過去經驗比較的結果,因此主要參照標準 為「個人過去經驗」。當一個新事件發生時,會引起個體幸福或不幸福的感覺, 隨著時間過去,此事件不再引起情緒反應,而成為內在經驗的參照標準。往後若 14 .

(24) 出現類似事件,個體便會將它與過去經驗作比較,當新事件較過去經驗好時,便 會產生幸福感,反之則產生不幸福感(施建彬,1995)。 範圍—頻率理論是適應理論的修正,雖然個體的參照標準來自於過去經驗, 但此標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事件發生不斷變動與修正(Diener,1984;施 建彬,1995) (三)期望水平論(Aspiration Level Theory) 此理論認為,幸福來自理想與現實比較後的差距。而所謂的理想是依據個人 過去生活經驗所設定的目標,是個人所期望達到的最佳境界,當個人將現實狀況. 治 政 低的理想皆會影響幸福的感受(林文聰,2004)。 大 立. 與理想進行比較時,即決定所感受幸福的程度(施建彬,1995)。然而過高與過. (四)多重差異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 國. 學. 此理論由Michalos(1985)所提出,認為幸福感取決於個人目前狀況與所. ‧. 選擇的標準作比較後,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程度,差異程度愈小,幸福感愈高。. y. Nat. 通常用以比較的標準包括:自身期望擁有的、周遭他人擁有的、過去曾經歷過最. er. io. al. n. 曾筱婕,2010)。. sit. 好的、過去曾期待的、期望將來能擁有的、認為自己該擁有的等(施建彬,1995;. i 四、動力平衡論(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n Ch engchi U. v. 此理論認為幸福感的獲得除了來自於長期穩定的人格因素影響,亦受到短期. 變動的正負向生活事件影響。此派學者認為,因個體在大部份時間受到人格因素 的影響,因此幸福感可以保持穩定平衡狀態,只有在一些不同於個人過去經驗的 生活事件時,才會威脅到幸福感的平衡狀態,因而改變個人的幸福感(施建彬, 1995;曾筱婕,2010)。 由上可知,需求滿足理論著重於當個體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對個體幸福感 產生的影響。此理論的優點在於能引導個體設立生活目標,並朝著目標邁進;但 缺點則是某些人格特質因素對於幸福感的長期影響並無法提出確切的解釋(林文 15 .

(25) 聰,2004)。特質理論著重於幸福感是由個體特質所造成,其優點在於能清楚解 釋個體特質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但無法解釋外在生活事件對個人幸福感所帶來 的影響,以及個人判斷幸福感的依據為何(林文聰,2004)。而判斷理論及動力 平衡理論著重於整合解釋生活事件與人格特質的雙重影響,為一整合觀點。但判 斷理論無法解釋個人在何種情況下會使用此標準?選取比較標準的依據又何在? 而動力平衡理論的實證研究結果仍無法清楚分辨人格特質與生活事件兩者是獨 自對幸福感發生影響,或是彼此間具有間接影響之關係,此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 實(引自施建彬,1995)。. 治 政 大 向於採用整合性觀點來探討幸福感。 立. 綜上所述,各個理論皆有其優點及限制,而從相關文獻可知,近來學者較傾. ‧ 國. 學. 叁、人口變項與幸福感. 過去許多研究曾就性別、年齡、年級、出生序、家庭結構、社經地位……等. ‧. 不同人口變項,探討其幸福感的差異。而本篇研究較感興趣的人口變項為「性別」. sit. al. er. io. ㄧ、性別與幸福感. y. Nat. 與「出生序」,以下就過去研究的發現探討其幸福感的差異。. v. n. 以往已有多位學者針對國小學童之性別與幸福感的關係作研究,茲將所獲結 果統整於表 2-1-2。. Ch. engchi. i n U. 表 2-1-2 性別與幸福感 學者 黃資惠(2001). 張斐雲(2006). 研究對象. 分層面. 國小兒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 16 . 研究結果. 人際和諧. 女生>男生. 生活滿意. 女生>男生. 整體幸福感. 女生>男生. 人際關係. 女生>男生. 身心健康. 女生>男生 (續下頁).

(26) 張素媚(2008). 林砡琝(2008). 黃曼琳(2010). 陳騏龍(2001). 國小高年級學童. 國小兒童. 整體幸福感. 相似. 生活滿足. 女生>男生. 身心健康. 男生>女生. 身心健康、. 男生>女生. 整體幸福感. 男生>女生. 身心健康、. 女生>男生. 人際和諧、. 女生>男生. 整體幸福感 政 治 大 國小六年級學童 幸福感各層面及 立 國小兒童. 整體幸福感. ‧ 國. 蕭淑穗(2006). 女生>男生. 國小高年級學童. 無顯著差異.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女生>男生. 學. 何名娟(2004). 國小高年級學童. 整體幸福感. sit. y. Nat. 綜合以上,有些學者研究發現,女生的整體幸福感高於男生(黃資惠,2001;. io. er. 張斐雲,2006;黃曼琳,2010);在人際、身心健康等層面下,亦是女生高於男. al. 生(黃資惠,2001;張斐雲,2006;黃曼琳,2010)。而張素媚(2008)及林砡. n. v i n Ch 琝(2008)發現男生的身心健康高於女生,林砡琝(2008)也發現男生的整體幸 engchi U 福感高於女生。然而也有學者指出男女生在幸福感上並無顯著差異(陳騏龍,2001; 何名娟,2004;蕭淑穗,2006)。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使研究者認為有再進 行探討的必要,因此成為本篇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出生序與幸福感 有些學者嘗試探究國小學童出生序與幸福感的關係,茲將所得結果整理如表 2-1-3。. 17 .

(27) 表 2-1-3 出生序與幸福感 學者. 研究對象. 黃資惠(2001). 分層面. 國小兒童. 研究結果. 整體幸福感. 排行中間>排行老 大. 自我肯定. 排行中間者>排行 老么. 生活滿意. 政 治 大 國小高年級學童 整體幸福感 立 生活滿意. 老大>獨生子女及. ‧. 老么. 整體幸福感. y. 排行中間>老么. sit. 國小高年級學童. io. 自我悅納 整體幸福感. al. n. 林砡琝(2008). 大>中間子女。. 人際和諧. Nat. 張素媚(2008). 高年級學童. 獨生子女、排行老. 老大>老么。. er. 謝美香(2006). 老大. 學. ‧ 國. 黃瀗瑱(2006). 老么及獨生子女>. i n C 國小高年級學童 h e n g 生活滿意 chi U. v. 無顯著差異. 自我悅納 身心健康. 整體幸福感 何名娟(2004). 國小高年級學童. 幸福感各層面及. 邱富秀(2004). 無顯著差異. 整體幸福感. 陳香利(200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以上,在整體幸福感方面,學者黃資惠(2001)發現,排行中間子女高 18 .

(28) 於排行老大;然黃瀗瑱(2006)卻指出,排行老大的整體幸福感高於排行中間子 女。在生活滿意上,黃資惠(2001)的研究發現,排行老么及獨生子女高於排行 老大;然謝美香(2006)卻發現排行老大高於獨生子女及老么。另外也有學者指 出,國小學童的出生序在幸福感上並無顯著差異(何名娟,2004;邱富秀,2004; 陳香利,2005;林砡琝,2008)。上述研究結果有所出入,因此研究者將再進一 步探討出生序對國小學童幸福感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 i n U. v.

(29)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 壹、 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 國內外關於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甚多,其定義和名稱因研究觀點不同而有些 許差異。由文獻發現,父母管教方式有以父母「管教態度」 、 「教養態度」 、 「教養 行為」等稱之,但其內涵大致相同,茲以表 2-2-1 整理如下: 表 2-2-1 父母管教方式定義彙整表 學者. 定義. Sears(1957). 政 治 大. 父母管教方式為一種交互作用歷程,其受到父母態度、價值. 立. 觀、信念及興趣影響,透過照顧與訓練的行為來表現。. ‧ 國. 學. 吳金香(1978). 父母管教子女時所表現的態度、情感及信念在行為上所顯示 出來的基本特徵。. ‧. 楊國樞(1986). 包含態度及行為兩方面。態度為父母在教養或指引子女時所. y. Nat. sit. 持有之認知、情感及行為的意圖,稱為管教態度;行為則為. n. al. er. io. 父母在訓練或教養子女時,實際表現出的行動或做法,稱為 管教行為。 郭燕茹(1988). Ch. engchi. i n U. v. 指父母依其態度、認知、價值觀、信念、情感、興趣及人格 特質對子女的照顧、教育及訓練所表現的行為方式。. 王鍾和(1993). 指父母親在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和行為表現時所採用的策略。. 羅一萍(1997). 子女知覺父母對其行為表現方面,反應出來的態度和做法。. 郭芳君(2003). 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和行為,包括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 實際行動之行為層面。. 資料來源:參酌整理自李盈瑩(2011)、陳慧蓉(2011) 綜上所述,各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大致接近,主要包含了父母本身的 20 .

(30) 價值觀、信念、情感等交互作用下,產生管教子女的態度及行為。本研究採用王 鍾和(1993)對父母管教方式作建構之定義,即父母管教方式為父母親在管教子 女生活作息和行為表現時所採用的策略,作為幸福感之概念型定義。. 貳、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一般以向度作區分,可分為單向度(single-dimension)、 雙向度(two- dimension)及多向度(multi- dimension)的父母管教類型。其 中單向度採截然劃分的方式,將父母管教方式劃分為幾種獨立類型,但有些學者 認為單向度的劃分過於專斷,且易於忽略其他層面的影響或各層面之間的交互作. 政 治 大. 用,因此主張雙向度,甚至多向度的父母管教類型(陳冠中,1999) 。茲以表 2-2-2. 立. 學. 表 2-2-2. ‧ 國. 說明如下:. 依不同向度分類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彙整表. 父母管教類型. sit. y. 單向度 無. 接納型、民主型、放任型. er. io. a 父母的支配性 獨裁、專制權威、民主、平等、 iv l C n U h e n g c h i 溺愛、放任、忽視. n. Elder(1962). 依據. Nat. Baldwin(1945). ‧. 學者. Pumroy(1966). 無. 嚴厲、縱容、保護、拒絕. Baumrid(1974). 權威傾向. 專制權威、開明權威、放任溺 愛. 賴保禎(1972). 無. 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 盾、分歧. 張春興(1979). 無. 寵愛、放任、嚴格、民主 雙向度. William(1958). 權威、關懷. 高關懷-高權威 21 . (續下頁).

(31) 高關懷-低權威 低關懷-高權威 低關懷-低權威 Schaefer(1959). 控制-自主. 過度保護、權威、民主、忽視. 關懷-敵意 Bronfenbre(1961). 控制、支持. 高控制-高支持 高控制-低支持 低控制-高支持. 低控制-低支持 政 治 大 放任-低誘導、放任-高誘導 立權威、誘導. Elder(1963). 民主-低誘導、民主-高誘導. ‧ 國. 學. 權威-低誘導、權威-高誘導 開明權威. 寬鬆放任 忽視冷漠. n. al. er. io. sit. y. Nat. 專制權威. Becker(1964). ‧. Maccoby & Martin(1983) 要求、反應. Ch. e多向度 ngchi. i n U. v. 限制-溺愛. 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 敵意-溫暖. 忽視、嚴格控制、權威性、有. 焦慮情緒的涉入-冷. 效地組織、過度保護. 靜的分離 Ainsworth(1975). 敏感-不敏感 接受-拒絕 合作-干擾 親近-忽略 22 . (續下頁).

(32) Margolies & Weintraub. 接納-拒絕. (1977). 心理性自主-心理性 控制 堅定控制-放任. 資料來源:整理自陳冠中(1999)、李盈瑩(2011) 綜上所述,父母管教方式大致可依向度劃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度三個 類型。由此分類可知,若僅就單一向度作為分類標準,顯得過於簡單而無法符合 實際情況,且容易忽略其他層面之影響;而多向度的分類又過於繁雜。因此本研. 政 治 大 教方式之分類標準,其父母管教方式類型整理如表 2-2-3。 立. 拒絕. 反應. 無反應. 以兒童為中心. ‧. 接納. sit. Maccoby&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方式類型. al. 以父母為中心. n. 開明權威—相互較多的雙向溝通. Ch. engchi U. 寬鬆放任. er. io. 少要求. y. Nat 要求控制. 學. 表 2-2-3. ‧ 國. 究中,筆者較認同 Maccoby 和 Martin 以「要求」和「反應」雙向度作為父母管. 專制權威. v ni. 堅持權威 忽視、冷漠. 較少控制. 不投入感情.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頁 29。 本研究採用王鍾和(1993)根據國小生針對父母於日常生活中所給予的要求 與反應加以編制而成的父母管教方式量表。此量表中的父母管教方式類型是依據 Maccoby & Martin(1983)之理論,將父母管教方式區分為「開明權威」、「專制 權威」 、 「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四種類型。此四種管教類型中,父母的表現 行為整理如表 2-2-4。 23 .

(33) 表 2-2-4 Maccoby & Martin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 管教類型 專制權威. 父母的行為表現 1.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父母的要求。 2.嚴格限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要。 3.盡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己的要求。 4.父母以勒令孩子服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5.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或討價還價的過程。. 政 治 大. 6.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且絕對盡力壓抑來自子女的 異議或挑戰。. 立. 7.子女若作出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時,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 國. 學. (常為體罰)。. ‧. 8.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為堅定且教導的,但較少情感的投入與支. y. sit. 1.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對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 io. er. 開明權威. Nat. 持。. 規範與準則。. al. n. v i n Ch 2.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或準則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或處罰 engchi U (非體罰)。. 3.鼓勵子女的個別性及獨立性。 4.親子間開放式的溝通。 5.親子雙方皆清楚的認知彼此的權利。 6.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納。 7.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要求是感性(支持)與理性(規定)並存。 寬鬆放任. 1.父母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女表現出攻擊或發脾氣等的 衝動行為。 24 . (續下頁).

(34) 2.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限制)來強調自己的權威。 3.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如有禮貌、舉止合宜)或工作(家 務)完成等方面有所要求。 4.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為,且盡可能自己做決定。 5.很少要求子女的日常作息(如睡覺、吃飯、看電視的時間) 6.父母對子女給予多量的情感支持,但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忽視冷漠. 1.父母常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額外時間陪伴或注意 子女。. 政 治 大 去做,他們都十分願意。 立. 2.只要不必長時間花精力與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事要求父母. 3.盡可能的與子女維持距離。. ‧ 國. 學. 4.父母對子女的需求常很快的給予滿足(或處理),以避免麻. ‧. 煩(或不再煩他們)。. sit. y. Nat. 5.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持及堅定的要求或控制。. io. n. al. er.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頁 29-30. C. 参、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h e n. gchi. i n U. v. 近年來關於幸福感的研究日趨增多,但針對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探討的研 究並不多,茲將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2-5: 表 2-2-5 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結果整理 研究者 黃瀗瑱(2006). 對象. 研究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 父母教養方式對學童幸福感具有關 鍵性的影響力。. 陳錦雯(2009). 國小高年級學童. 1.父母採取「回應」管教方式與子. 25 . (續下頁).

(35) 女幸福感呈現正相關。 2.父母採取「要求」管教方式與子 女幸福感呈現負相關。 徐珮旂(2010). 國中學生. 1.父母管教方式皆是開明權威的國 中生,其幸福感得分最高。 2.父母開明權威比父母忽視冷漠的 國中生,在整體生活適應上更為 愉快且良好。. 曾筱婕(2010). 國中學生. 立. 1.父母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 政 治 大 國中生子女有較佳的整體及各 分層面之幸福感表現。. ‧ 國. 學. 2.父母親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 ‧. 式,國中生子女幸福感高於父. 3.父母親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 er. io. sit. y. Nat. 母採用忽視冷漠者。. 式,國中生子女的幸福感最低。. al. n. v i n Ch 國中學生 e n g c父母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者,其子 hi U. 何建良(2012). 女幸福感較高;忽視冷漠者其子女 幸福感較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的父母採用開明權威 的管教方式,其子女幸福感較高;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其子女幸福感較低 (徐珮旂,2010;曾筱婕,2010;何建良,2012)。然國小學童是否亦是如此? 相關研究僅黃瀗瑱(2006)和陳錦雯(2009)兩篇,因此國小學童的父母管教方 式與幸福感之相關則成為本研究極欲瞭解的變項之一。 26 .

(36) 第三節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壹、 同儕關係的定義與內涵 一、. 同儕關係的定義 同儕關係在國小高年級學童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同儕的定義,辭海. (1985)定義為:同輩、同位、同儔、同夥;韋氏字典(1993 版)定義為:與 他人處於相同地位者;牛津辭典(1998 版)則定義為:與他人相比較之下,屬 於相同年紀、能力或地位的個體(蔡麗雪,2006)。發展心理學家之觀點為:同 儕是具有同等地位,或指在日常生活中,以相似的行為複雜程度運作的個體;而. 政 治 大. 社會學之觀點則認為,同儕團體為年齡相近、社會地位相近者,組合而成交往親. 立. 密的小團體,可以彼此分享熟悉的價值、經驗和生活風格,滿足成員的社會需求,. ‧ 國. 學. 也是個人行為、態度、價值觀的參照團體(引自陳慧蓉,2011)。而由同儕之間 的成員經過互動後所產生的關係即為同儕關係。同儕關係是個人發展和社會化的. ‧. 基本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徐士翔,2009)。不同國內外學者對於同儕關係. 研究者 蘇秋碧(2000). y. sit er. al. n. 同儕關係之定義. io. 表 2-3-1. Nat. 的定義分述如下:. Ch. i n U. v. i e n g c h 定義. 兒童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時,該兒童所具有的影響力與其 受同儕喜愛的程度。. 吳美琦(2003). 年齡相近,具有相似價值觀,且互動親密,彼此可以分享 活動、情感、信念與價值觀的小群體。. Santrok(2003). 年齡相近,且處於相似學習階段的他人,也可以是相同成 熟水準的人。. 陳厚仁(2003). 一群年齡相近的個體,因為某種因素而互相結合,形成一 種緊密的團體結構,成員在此結構中彼此產生互動的行 27 . (續下頁).

(37) 為,並可由團體成員的觀點來檢視個人在團體中是否被接 納或排斥。 薛凱芳(2005). 年齡、社會地位與成熟度相似的團體,其彼此之間擁有相 似的生活經驗與價值觀,同時也是彼此行為、態度、價值 觀的參照團體。. 蘇英玫(2006). 與同儕互動所產生的友伴關係,也就是與年齡相近、具有 平等地位、有相似行為及價值觀的同儕在平等原則下互 動,此種密切交往的關係具有共同的行為標準與價值觀。. 陳武天(2007) 陳秀卿(2008). 政 治 大 年齡相仿、具同等地位、價值與要求一致、有共同相似行 立 同年齡的個體彼此互動所建立的關係。. ‧ 國. 學. 為的人,藉由身體互動、心理互動等反應的交互作用,使 個體彼此相互影響。. ‧. 資料來源:整理自朱玲慧(2011)、陳慧蓉(2011). sit. y. Nat. 綜合上述可知,同儕關係乃年齡相近或地位相等的同伴,藉由身體互動、心. io. er. 理互動等反應的交互作用,對個體造成正向或負向的影響。而本研究特指國小兒 童在學校裡與其同學相處互動的情形。在本篇研究中即以此為概念型定義。. n. al. 二、. 同儕關係的重要性. Ch. engchi. i n U. v. 隨著兒童年紀漸長,同儕關係的影響力也愈大。不同學者們對於同儕關係的 功能統整如表 2-3-2。 表 2-3-2 同儕關係重要性彙整表 研究者. 同儕關係的重要性. 許雅嵐(2002). 1.提供社會化所需經驗 2.舒緩發展獨立性時的情緒衝突 3.經驗分享 28 . (續下頁).

(38) 4.提供心理支持 5.提供建立統整的自我形象機會 李雅芬(2003). 1.發展社會認知與社會能力 2.情感的依附和情緒的排解 3.獲得社會支持和團體歸屬感. 蔡其螢(2004). 1.影響兒童未來的社會技巧與能力 2.影響兒童的社會行為表現 3.愛與歸屬以及被尊重的滿足. 政 治 大 1.彼此分享經驗以刺激社會認知發展 4.協助自我認同與提供安全感. 陳李綢、蔡順良(2006). 立. ‧ 國. 學. 3.提供社會化所需要的參照團體. ‧. 4.舒緩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的情緒與壓力 5.提供建立統整自我形象的機會 1.幫助個體促進社會技巧. n. al. 2.協助個體自我了解. er. io. sit. y. Nat. 陳德嫻(2006). 2.同儕互動提供心理支持. C h3.提供情感的支持U n i engchi. v. 資料來源:參酌自徐士翔(2009)、朱玲慧(2011) 綜合上述可知,同儕間彼此擁有相似的年齡背景及經驗,進而增加彼此間的 依賴。透過個體外在行為及內在情感兩方面,提供個體認知及行為的楷模,幫助 統整自我,並透過彼此間情感的抒發,達到壓力及情緒的宣洩,由此可知同儕團 體的重要性。. 貳、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研究發現,快樂的個體多半擁有較佳的社會關係及快樂的生活。尤其國小 自高年級階段開始,孩童的同儕關係愈顯重要,幾位學者曾針對國小學童的同儕 29 .

(39) 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做研究,茲將所得發現整理如下表: 表 2-3-3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結果. 黃俊博(2007). 國小學童的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三者彼此皆呈正 相關。. 謝亞儒(2008). 同儕互動關係可以有效預測幸福感。. 林砡琝(2008). 兒童與家人關係、同儕關係及師長關係愈好,整體幸福感 感受愈佳。. 立. 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關係愈佳,則整體. 學. ‧ 國. 李家蓉(2009). 政 治 大. 的幸福感受愈佳. ‧.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Nat. sit. y. 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個體的同儕關係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然目前國內針. n. al. er. io. 對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較少,多數為研究學童的人際關係,. i n U. v. 然而人際關係所涉及的層面較廣,本篇欲針對國小學童之同儕關係,探討其與幸. Ch. engchi. 福感間之相關,因此成為研究者所欲進一步探究之議題。. 30 .

(40) 第四節 控制信念與幸福感之探討 壹、 控制信念的定義與內涵 控制信念的理論背景源自於 Rotter 等人於 1954 年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 概念,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信念理論,解釋個體對所發生的事件產生積極 或消極的反應,是受到自己的信念所影響。而國內外學者因研究方向及定義略有 不同,對於控制信念的名稱亦有以「控握信念」 、 「制握信念」及「內、外控信念」 等稱之。不同國內外學者對於控制信念所給予之定義分述如下: 表 2-4-1 控制信念定義彙整表. 立. 定義. 學. 認為控制信念是一種類化的期待,強調「期待」在刺激 與反應的過程中扮演中介的位置,是個人對於自身行為 與行為結果增強之間的信念傾向。. y. Nat. io. sit. 假如個人相信行為的結果或增強的獲得是由於自己的能. er. Schultz,D(1986). ‧. ‧ 國. 研究者 Rotter(1975). 政 治 大. 力、努力所造成的,是自己可以預期或控制行為的結果,. n. al. Ch. i n U. v. 稱為內控;假如個人認為其所獲得的增強是因運氣、機. engchi. 會或他人力量造成的,稱為外控。 Corsini(1994). 認為控制信念是關於行為和行為發生原因關係的信念。. 吳武典(1978). 認為控制信念係指個人對其生活事件責任歸屬的信念。. 張春興(1996). 認為內控信念的人是自主導向者,其行為決定於內在動 機;外控的人是他主導向者,其行為決定於外在動機。. 資料來源:引自王佳茹(2013) 由以上可知,控制信念為一種類化的期待,強調「期待」在刺激與反應的過 程中扮演中介的位置,是個人對於自身行為與行為結果增強之間的信念傾向。此 31 .

(41) 即為本篇對於控制信念之概念型定義。 關於控制信念之內涵,Rotter 在 1982 年將其分為內控及外控兩大向度,並 進一步定義控制信念為:「當個人認為其行為所得之增強並非完全由其行動所決 定,而是運氣、機會、命運的結果,或由有力之他人(powerful others)及不 可預期之因素(個人周遭龐大且複雜的力量)所決定。當個人以這樣的方式詮釋 一件事時,即是所謂的外控信念;相反的,當個人認為事件是由其行為或個人永 久性的人格特質所決定,即是所謂的內控信念(引自陳筱瑄,2002)。 由以上可知,內控信念(belief in internal control),簡稱為內控,是. 治 政 大 個人特質所決定,是自己能預測、控制及掌握的(Rotter,1966) ,亦即內控者相 立 指對於發生於個人的正性、負性增強或事件,當相信是由於自己的能力、努力或. 信自己的行為能否得到增強操之在己(吳武典,1977)。外控信念(belief in. ‧ 國. 學. external control),簡稱為外控,其相信行為之後所得到的增強或發生在身上. ‧. 的事件之責任歸屬,並不是由於行為造成的結果或個人所能控制的,而是運氣、. y. Nat. 機會、命運或權威者的支配等個人周遭環境中強大且複雜的力量所操縱,個人對. er. io. sit. 之既不能預測也無能為力,因此,外控者相信自己的成敗多半受外在因素影響(吳 武典,1977)。而內控與外控是人格的重要變項,且是一連續性的變項,其間的. al. n. v i n 差異只是傾向程度的不同,亦即控制重心不同而已 ,不可做絕對的二分 (蕭淑穗, Ch engchi U 2007)。. 本研究希望透過控制信念的測量,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在面對生活事件時的 內、外在歸因方式,並進而瞭解其是否對幸福感帶來影響。. 貳、 控制信念與幸福感 目前探討控制信念與國小學童幸福感關係的研究不多,僅蕭淑穗(2006)以 台南地區 1004 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學童在「努力結果」、「正向 認知」 、 「自我掌控」 、 「人際共融」及「整體控制信念」分別與「生活滿意度」 、 「家 庭滿意度」 、 「自我滿意度」 、 「學習滿意度」及「整體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其中 32 .

(42) 「自我掌控」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最高;「正向認知」與「自我滿意度」的 相關最低。而控制信念的「自我掌控」及「努力結果」兩層面可以預測國小高年 級學童的幸福感。由此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控制信念與幸福感有密切的關 係。 然目前國內以國小學童的控制信念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僅此一篇,且距今已 七年以上,目前社會情境與七年前已有不同,究竟當今國小學童的控制信念與幸 福感之關係為何?研究者認為有再探討的必要,因此成為本研究極有興趣的議題 之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3 . i n U. v.

(43) 第五節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 過去許多研究顯示,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幸福感間存有顯著相關(何建良, 2012; 徐珮旂,2009;曾筱婕,2009; 陳錦雯,2008; 黃瀗瑱,2006),父母愈 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其子女幸福感較佳;反之,愈採用忽視冷漠之管教方 式,其子女幸福感則較差(何建良,2012;曾筱婕,2009;徐珮旂,2009)。關 於同儕關係與幸福感間的關係方面,許多研究也發現,國小學童愈擁有良好的同 儕關係,其幸福感亦會愈佳(黃俊博,2007;謝亞儒,2008;林砡琝,2008;李 家蓉,2009)。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都分別與幸福感有密切關聯,然而,當. 政 治 大 對 748 位國中生進行探究其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間的關係,結 立. 同時考慮兩者時,何者對幸福感的預測力較高、影響較大?劉佳宜(2009)曾針. ‧ 國. 學. 果發現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滿意度間存有顯著正相關,人際關係與生活滿 意度間亦存有顯著的相關,而父母管教方式與人際關係間亦有顯著正相關。其中. ‧. 國中生父母採取開明權威管教方式,其子女生活滿意度較採取其他管教方式好,. sit. y. Nat. 此外,研究亦發現父母管教方式及人際關係對國中生的生活滿意度皆具有預測力。. al. er. io. 雖然生活滿意度為幸福感的重要一環,但並不完全等同於一個人的幸福感受,且. v. n. 此研究係以國中生為對象,有鑒於目前國內並無同時考慮關於國小學童父母管教. Ch. engchi. i n U. 方式、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的研究,而成為本篇研究期望瞭解的動機之一。 關於國小學童控制信念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目前較為鮮少,僅蕭淑穗(2006) 以此為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控制信念愈傾向內控者,其幸福感愈高。然而此篇 研究據今超過七年以上,有鑒於目前社會情境與七年前已漸不相同,究竟對於現 今國小高年級學生而言,其控制信念與幸福感關係是如何?是否有所改變?而成 為本研究另一深感興趣的課題之一。 縱觀以上研究結果可知,父母管教、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皆互有相 關,分別會對個體幸福感帶來影響。然而,目前並無將國小學童之父母管教、同 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同時評量,究竟三者對幸福感的預測力有何不同?此 34 .

(44) 外,在人口變項(性別、出生序)不同下,國小學童的父母管教、同儕關係、控 制信念對其幸福感的預測力差異為何,亦為本研究極欲探討的重要議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5 . i n U. v.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幸福感現況, 以及探討之間的關係。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 施程序以及資料處理與分析,茲分項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欲探討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控制信念與國小兒童幸福感之關係,茲提出本研究之 架構圖如圖 3-1-1。. 立. 政 治 大 父母管教方式 . ‧ 國 n. Ch. engchi. sit i n U. 控制信念  努力結果 正向認知 自我掌控 人際共融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6 . er. io. al. 同儕關係  合作/利社會行為  遊戲/聯合活動  信任/尊重  親密/依附  支配/指使  衝突/攻擊  競爭/忌妒  敵意/防衛 . y. ‧. Nat 人口變項  性別  出生序 . 學.   反應  要求 . v. 幸福感  生活滿意度  家庭滿意度  自我滿意度  學習滿意度 .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樣對象及抽樣方式說明如下。. 壹、問卷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 102 學年度就讀於各公立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對象, 總計發出 620 份問卷,共收回 593 份問卷,扣除明顯亂答或過多漏答等無效問卷, 其餘有效問卷 571 份,即為本研究之正式樣本,問卷回收有效率為 92%,其中 共有 293 位男學童,278 位女學童;102 位獨生子女,194 位老大,56 位中間子 女,219 位老么。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配情形如表 3-2-1 所示。 表 3-2-1. 政 治 大. 立. 學. 男生. 女生. 獨生子女. 老大. 回收數量. 293. 278. 102. 194. 比例. 51.31%. 48.69%. 17.86%. 33.98%. 老么. 56. 219. 9.8%. 38.35%. y. Nat. 571. io. sit. 571. n. al. er. 合計. 中間子女. ‧. ‧ 國.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背景變項分). 貳、問卷調查抽樣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基於研究者人力、物力與時間之考量,本研究預計以教育部統計處網站所 提供的現有公立小學名單,採便利取樣方式,抽取大台北地區公立國小五、六年 級學童,並委請目前服務於各公立國小之授課教師協助施測。取樣的學校包括以 下學校:台北市百齡國小、台北市信義國小、台北市東湖國小、新北市白雲國小、 新北市金龍國小、新北市秀峰國小。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配情形如表 3-2-2 所示。. 37 .

(47) 表 3-2-2 基本資料分配表(依學校分) 台北市. 台北市. 台北市. 新北市. 新北市. 新北市. 百齡國小 信義國小 東湖國小 白雲國小 金龍國小 秀峰國小 回收數量. 98. 91. 101. 82. 97. 102. 比例. 17.1%. 15.9%. 17.7%. 14.4%. 16.9%. 17.8%. 合計. 57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8 .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The meeting status analyzer use the sentence openers 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assertiveness and cooperativeness indexes for recognizing the group conflict status 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本研究以 2.4 小節中之時程延遲分析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 Global Impact Technique、Net Impact Technique、As-Planned Expanded Technique、Collap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