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踏不死的道種: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踏不死的道種: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踏不死的道種: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 研究生. i Un. v. 張中復 陳韋辰. 2017 年 2 月.

(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感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各大學人類學相關系所合作培訓計畫」經費 本研究亦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論文寫作獎助(2015/9-2016/6).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踏不死的道種: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 摘要. 本文以一貫道這個源自中國的救度宗教傳統,傳到台灣發展的歷程,以及其 所展現的宗教思想與實踐,著重於組織發展、教義與倫理、以及宗教與政治社會 脈絡的對話,並透過梳理這個過程,成為進一步理解一貫道宗教實踐特色的基礎。 一貫道曾在台灣曾遭禁三十餘載(1951-1987) ,但其信仰並未熄滅,在戒嚴與遭 禁的情境下生存下來,發展至今成為頗具規模的宗教。在遭禁下與解禁後的發展, 一貫道的宗教實踐有越趨儒教化、強調道德教化的趨勢,本文認為這個取向是特 定歷史過程與文化脈絡交織下的產物,並伴隨著政治機會結構而逐漸浮現。因此 本文以「道德政治」 (moral politics)作為觀察一貫道宗教實踐的顯微鏡,試圖掌 握一貫道實踐中道德的策略性與展演性,看到信眾如何透過詮釋道德、運用道德 符號與實踐道德的方法,達到延續宗教組織、獲得宗教實踐的正當性、擴大宗教 社群、推廣一貫道的宗教品牌等效果。本研究主要以一貫道的一個分支基礎忠恕 為主要案例,同時參考不同組線分支的案例,以期本研究有更寬廣的視野。. 立. 政 治 大. io. sit. y. ‧. ‧ 國. 學. Nat. er. n. 關鍵詞:一貫道、基礎忠恕、救度宗教、查禁、道德政治 a. iv l C n hengchi U.

(4) Indestructible “Dao Orthodoxy”: the prohibi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I-Kuan-Tao in Taiwan Abstract. The task of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praxis of a salvationist religion I-Kuan-Tao (一貫道, also written as ‘Yiguandao’) in Taiwan which originates from China and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Kuan-Tao’s religious organization, doctrine and ethics, and dialogue with the context of the political society. I-Kuan-Tao had been prohibited by Kuomintang from 1951 to 1987, but the belief continued growing under the banned situation and Martial Law, and developed into a thrived religion after it gained legal status. The praxis of I-Kuan-Tao orientates Confucianism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which is a product of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process, cultural contexts, and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io. n. er. Nat. y. ‧. The thesis develops the concept “moral politics”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of moral in religious praxis of I-Kuan-Tao. I consider that “moral” as a maneuverable symbolic capital which further helps us to comprehe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factors. Therefore, it will demonstrate how believers maintain and reproduce I-Kuan-Tao community, gain the legitimacy of religious a l and subsequently utilize praxis, promote the brand of religion i v their agency. The thesis n C h ebranch focuses on Jichu Zhongshu(基礎忠恕) h itheUmain case, and also compares n g cas with other branches for a broader view.. Keywords: I-KuanTao(Yiguandao), Jichu Zhongshu, salvationist religion, prohibition, moral politics.

(5) 此致… 「大切なものはほしいものより先に来た」 冨樫義博,Hunter x Hunter #339. 自 2008 年申請入學進入民族學系,窩在這個依山傍水(聽起來是好山好水但實. 際上是一天到晚下雨打雷、山風很強、地板濕滑、有海砂屋建築、東西容易發霉、溪水還會暴漲). 的地方學習民族學,也八年有餘。雖然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多老,但是在政大打混 了如此長的時間,還被說是「政大地縛靈」,到了離別時刻,卻也萬分不捨。這 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大概就是我「心中最軟的那一塊」吧!. 剛上大學時,或許是因為甫踏入嚮往已久的大學生活,我並不是非常認真的 學生,玩樂居多,時間也花在系隊、社團、以及各種活動上。直到大二開始好好 看書,大三修了張中復老師的田野調查課程後,才逐漸沉澱,認真感受民族學的 訓練以及其所帶給我的蛻變。和中復師結緣其實是在大二選修維吾爾語課,而後 他接任系主任、我擔任系學會總幹後,和中復師才有更多的互動。在田野調查課 程上,我學習到許多對於中國穆斯林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我的視野有非常大的影 響。更重要的是,在中復師的身教言教之中,我體會到田野調查的方法、技巧, 以及對於文化尊重的態度,這些都是無法透過教科書學習的深刻認識。在學習田 野的過程中,也非常感謝趙秋蒂老師的諄諄教誨,和老師一同進入田野,亦師亦 al 友,還能分享觀察心得與意見,雖然有田野後的寫作壓力,但那種學習的快樂真 iv n C h e n 2010 的是永生難忘的回憶。正因如此,我從 i U g c h年開始,是希望以中國西北穆斯林 為論文主題。.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2014 年,三一八運動期間,祖父被檢查出多處癌症。在那段時間,有時我 睡在立法院議場內、議場外、青島東路上,有時則睡在台大醫院的病床旁。到了 夏末初秋,他悄悄地辭世。我想起高中時曾與他約定,希望能幫他寫一份口述記 錄,這個約定隨著他的離開而未能完成。幾經思考後,決定將論文的關注題目轉 回自己的宗教背景,儘管當時的我對於一貫道的相關研究可說是一無所知。與中 復師討論後,他十分支持我的決定,也因為他深厚的史學涵養,願意繼續擔任指 導的工作。從問題意識的形成到論文寫作期間,十分感謝中復師的敦促與關切, 很感謝他在系務繁忙之餘仍撥出許多時間開設指導課與個別討論,也讓我在寫作 上保有許多自主空間,身為中復師的學生,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 這篇論文能完成,感謝口試委員丁仁傑老師與林敬智老師,兩位老師在宗教 與社會的研究上都有豐厚的涵養與令人敬重的成果。兩位老師在我於中研院分享 初步觀察時,就提供我許多意見與資料,因此得知能聘請兩位老師擔任口試委員.

(6) 時,我感到十分雀躍。很感謝兩位老師細心、周延地審閱這篇論文,也感謝老師 提出許多修改建議與問題,指引我更深入的思考一貫道宗教實踐的議題,讓我更 能細緻的處理我所面對的問題。雖然礙於時間,無法好好沉澱思考,因此現階段 沒有辦法做出更細膩的處理,這是我個人的能力不足。 這篇論文能夠成形,更要感謝天恩師德,感謝各位報導人。感恩基礎忠恕領 導陳德陽前人願意訪談,身為後學,這是何其幸福的事!感謝天惠單位李邦雄、 王正榮、許宏交、周美英等諸位點傳師的關懷與照顧,也感謝黃羿宏伯伯在泰國 的長期耕耘,帶領我走入泰國一貫道世界之中,讓我學習與體驗許多在台灣不曾 有的經驗,開闊我的視野。感謝表姊林奕岑、林立耘,以及黃昱銘、劉芝羚、李 金隆、黎秉一、李政學、匿名報導人們、被我記錄下來的道親長輩與朋友們,若 沒有你們的協助與熱情分享,這篇論文將會黯然失色。我也很感恩天惠的諸多前 賢、學長,能與你們一起修道成長,是後學的榮幸。 在民族學系學習的這幾年來,林修澈老師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影響與照顧,大 二進入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工讀時,就感受到老師的重視;我更有幸於大四時就擔 任林老師民族學的 TA(教學助理) ,到碩三卸任的四年來,受到老師的許多提攜 與指點,讓我打下十分紮實的民族學基礎,也讓我累積許多教學的經驗,能受到 林老師如此的器重,至今仍感不可思議。也很感謝乾媽黃季平老師,不論在課業 或生活上,黃老師總是給我滿滿的關心與幫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了!當然也要 感謝張駿逸老師,能進入民族博物館的團隊中,真的是十分珍貴的經驗,不論是 策展、佈展,或是維持博物館運作,老師傳授了很多寶貴經驗與知識。除此之外, 老師煮的東西也真的真的非常美味,也時常吃到老師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美食, 感謝老師讓我口福不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iv n C hengchi U 王雅萍老師總是樂於分享他所擁有的資料,我也受惠許多,特別是關於一貫. 道的相關研究,許多資訊都感激於雅萍老師的分享,老師也提供許多資源供我使 用,真的是深受老師的恩澤。在求學過程中,陳文玲、官大偉、高雅寧老師也給 了我許多意見與啟發,很感激老師們無私地傾囊相授,特別感謝官老師給我關於 博士班選擇方向上的諸多意見。除此之外,我也很感謝陳其南老師,修習其南師 的課程讓我受益良多,加強了我對於社會文化現象的思考,擔任其南師的課程助 理也是十分難得的經驗,感謝老師的厚愛。 這八年多來,系辦助教張文思與何德隆,在每個時刻都親切的協助我們,除 了給我們諸多行政支援之外,也囊括各種疑難雜症,讓我閒來沒事時喜歡到系辦 串門子,對兩位助教真的是感激萬千,讓民族系更像一個大家庭。感謝神經科學 研究所助教于立恩,熱情的于姊讓我在神科所也不覺得自己是外人,很感謝于姊 兩年多的照顧。也感謝社會系黃厚銘老師,除了一起玩 Ingress(但我們是不同 陣營的)和 Pokémon Go 之外,老師也時常關心我的論文進度、提供我學術資源。 我幸運地於 2014 年開始在高晨揚老師身邊學習,並進入中研院民族所擔任.

(7) 助理,這三年多的期間可以說是受益匪淺。晨揚師像是親切的兄長,而他嚴謹的 治學態度讓我感受到做學問的真誠,晨揚師也引領我認識 Ernst Troeltsch 對於基 督教社會思想史的分析,對我的研究深具啟發性,雖然未能在這篇論文中好好地 運用,我想仍需要充分的思考與沉澱吧!也感謝丘延亮老師推薦我認識 Ludwig Feuerbach 的思想,給了我許多分析上的啟迪,當然,阿肥老師的研究對我的問 題意識也有相當深刻的啟發。在民族所內,我也十分榮幸能受到許多老師的照顧 與關心,陳文德、余安邦、郭佩宜、劉璧榛、彭仁郁、黃智慧等諸位老師都常關 心我的論文進度,讓我總有「不快點畢業不行啊」的感覺。當然,也感謝中研院 與民族所豐沛的學術資源的支持,讓這個研究可以如此順利的進行。 我也特別銘謝國中時期的恩師高焜源,高老師在我國中時就非常鼓勵我往社 會文化的研究領域探索,在他的嚴格教誨下也奠定許多做學問的基礎。即使我離 開忠孝國中十幾年了,老師仍時常關心我的學習狀況,從高中考大學、大學考研 究所、論文進度、甚至是兵役,焜源師都會來訊過問、備感溫馨,讓我明白老師 對學生「百年樹人」的天職所為何物。. 政 治 大 很多時候,我都會想:自己何其幸運、又是何德何能,可以夠受到這麼多老 立. sit. io. n. er. Nat. y. ‧. ‧ 國. 學. 師的關照?但也正是有諸位老師們的看顧,給我堅持做學問的動力。除此,在學 習與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也受到許多前輩、同儕們的照顧與鼓勵,正是因為有你 們,這條漫漫長路才不致顛簸。首先感謝林育生學長認真閱讀部分章節,指出許 多我說明不清與忽略的問題,也給予非常多有用的建議與資源,學長的論文更是 給了我許多啟發,也恭喜學長順利完成京都大學博士學位。感謝民族所博士班的 蔡長廷學長、張昆晟學長、廖志軒學長、楊慧娟學姊、于嘉明學長所給予的意見 與鼓勵,感謝志軒學長在我的大綱發表時擔任評論人所提出的建議,也感謝昆晟 al iv 學長擔任章節評論人時提供的許多見解,幫助我不管是在修改或統整論點時,都 n Ch engchi U 更加地清晰,昆晟學長深厚的學術涵養亦是我所崇敬的。也感謝徐立真,提供不 少關於發表或口試的經驗與材料,讓我更能掌握應對的訣竅,有機會的話很再想 和你一起出田調! 感謝林容瑋、宮相芳、林柏廷、姚國偉幾位從大學部到研究所的夥伴,我們 從大學時一起辦活動、到研究所時能一起討論切磋,真的是十分難得的朋友,對 我而言你們如同家人一般,所以,生小孩的話請認我當乾爹。特別要感謝容瑋和 小宮兩位美女總是出借研究室的位置讓我堆放各種書籍、雜物(真的很多),而且 鮮少有怨言(除了幾次堆得太誇張之外),這大概就是你們給我的貼心鼓勵了吧!感 謝潘軒豪,在球場上你是可靠的戰友,也是研究室裡最可靠的夥伴,有好長一段 時間,研究室中幾乎只有我們兩個相依為命,相較於實際產出,有人一起奮鬥的 感覺更讓人感到過癮。感謝同門戰友楊珮琪,在我崩潰時也會給我許多建議,這 段期間也幾乎是我和你相依為命了!一起邁向終點的感覺,我想,是勝過千言萬 語吧?.

(8) 民族系研究生看山小角落的各位夥伴,陳巧筠、劉千甄、陳映君、陳昱豪、 羅文君、侯怡如、Lawa,有你們在的研究室總是充滿歡笑,能掃去囿於論文迷 牆時的愁雲慘霧。特別是映君、昱豪、怡如,我們也是一起經歷過許多戰役,和 你們一起研讀「世界民族征戰史」的時候總是特別愉快,只希望下一場不要還沒 上城堡時代就被抄家了!更要感謝 Lawa,除了接任民族學助教讓我能專心寫論 文,也感謝你百忙之中仍抽空校對我的英語摘要,讓我更能專心地完成其他工 作。 感謝民族系籃大家庭的兄弟與球經們,你們陪伴我度過學生時期的重要時刻, 特別是黃智優、吳林岳、曾令懷、施柏佑,感謝有你們一路走來的相互扶持,雖 然讀書會時常常是我在講解,但其實我也從你們身上學習到許多重要的事情,是 在學術領域內學不到的。我也很感謝你們在口試時給予的協助,以及被我麻煩過 的大大小小的事……還真是數不清,欠你們的真的太多了,希望以後也能讓我繼 續欠下去。. 政 治 大. 感謝蔡昆儒,有你多年來的陪伴與支持讓我更能順利完成這份論文,也讓我 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與缺漏,也感謝你時常提醒我的進度,讓我能順利地在時 限內繳出成品。更重要的是,在我數度徬徨時,能有你的提點是我最幸運的事, 感謝你的照顧,未來也要一起努力。. 立. ‧ 國. 學. ‧. 感謝我的家人,祖母、爸爸、媽媽、弟弟,有你們的支持與協助,是我求學 過程中能夠無憂無慮的堅實後盾,也提供非常多我所需要的資料,在我寫作完成 之前,也不會干涉我對資料與事件的詮釋,讓我保有很大的自主空間。我的許多 觀察視野與分析角度,自然是受惠於我的家人良多,感謝你們無條件的支持我對 al 於民族學的熱情。 iv. n. er. io. sit. y. Nat. n U i e ngch 如果撰寫碩士論文有任何榮耀的話,我想將這份榮耀歸於祖父陳光榮先生,. Ch. 他是我永遠無法企及的人格典範,而這本論文能夠誕生,他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 色。 完成碩士論文,僅是治學路上一個短暫的里程碑,希望我能擔起這份恩則與 感動,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指南山麓. 醉夢溪畔 韋辰謹誌. 2017 年 2 月.

(9) 目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分析策略 ................................................................................ 3 一、台灣一貫道遭禁歷程研究回顧 .................................................................... 3 二、一貫道宗教實踐特色相關研究 .................................................................... 6 三、以「道德政治」串起一貫道的宗教實踐歷程 ............................................ 8 四、道德如何成為缺口:政治社會情境中浮現的道德政治 .......................... 11 五、道德如何成為出路:道德與宗教的社會文化延展 ..................................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 14 一、研究方法 ...................................................................................................... 14 二、田野設計與研究限制 .................................................................................. 15 三、研究者角色評估 .......................................................................................... 16. 立. ‧ 國. 學. 第一章. 政 治 大. 真空家郷、無生父母:根源與性質 ............................................. 19. ‧. y. sit. Nat. 第一節 救度宗教、救世團體與三教合一 .......................................................... 19 一、救度宗教與救世團體的基本性質 .............................................................. 19. n. 第二章. er. io. 二、三教合一與羅教系統 .................................................................................. 22 三、三期末劫宇宙論與道劫並降救贖觀 .......................................................... 29 al iv 四、三教合一與一貫道道統 33 n C.............................................................................. hengchi U 五、從末後一著到當代一貫道 .......................................................................... 35 六、一貫道的修持觀 .......................................................................................... 38 第二節 救世團體與執政者的關係 ...................................................................... 41 一、明清以來的「邪教」 .................................................................................. 41 二、帝國時期與民國政府的治理 ...................................................................... 43 第三節 「神州大難,道傳蓬萊」:一貫道傳台 .............................................. 45 一、危急的中國情勢 .......................................................................................... 45 二、道傳蓬萊重心移轉 ...................................................................................... 46 第四節 小結 .......................................................................................................... 47. 威權政治下的燎原星火:遭禁始末(1951-1987) ............... 49. 第一節 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宗教治理情境 .......................................................... 49 一、「中國國家體制」與正統性的宣揚 .......................................................... 49 二、以政領教的統治模式 .................................................................................. 51.

(10) 三、威權體制下的宗教控管 .............................................................................. 52 第二節 「一貫道是邪教,為首的覺悟了!」:遭禁與挫敗 .......................... 55 一、雷厲風行的查禁與汙名 .............................................................................. 55 二、被迫解散轉地下化活動 .............................................................................. 59 第三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尋根熱潮」:轉機? .............................. 63 一、在台灣尋找「中國」 .................................................................................. 63 二、本土與黨外勢力的崛起 .............................................................................. 66 第四節 「准其立案,合法傳布」:解禁 .......................................................... 69 一、學界與政界的協力 ...................................................................................... 69 二、道內的努力、政界援助與情勢變遷 .......................................................... 70 第五節 小結 .......................................................................................................... 73. 第三章. 遭禁情境下的落地生根:扎根(1951-1987) ........................ 75. 第一節 商榷一貫道的「在地化」 ...................................................................... 75 一、「未竟的」在地化 ...................................................................................... 75 二、一貫道組織模式的結構與轉換 .................................................................. 77 三、考驗、歷史與儀式 ...................................................................................... 81 四、佛堂的擴展與宗教共同體的形塑 .............................................................. 86 第二節 遭禁下的發展、擴散與經營 .................................................................. 88 一、鸞堂、齋堂體系的繼受與承轉 .................................................................. 88 二、傳道渡人的竅門 .......................................................................................... 91 三、超生了死與超拔先祖 .................................................................................. 95 四、一貫道的「慈善事業」 .............................................................................. 99 al iv 五、以「商」養「道」 .................................................................................... 101 n Ch U i e ngch 第三節 在啟示與經典之間 ................................................................................ 103 一、「查扣邪書」 ............................................................................................ 103 二、自扶鸞顯化至經典研讀 ............................................................................ 105 三、例常的班會 ................................................................................................ 109 第四節 小結 ........................................................................................................ 111. 立.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第四章. 政 治 大. 後禁教情境:以基礎忠恕為論析核心(1987-) ................. 113. 第一節 政治民主化後的政教情境 .................................................................... 114 一、「官考」的內部詮釋與「禁教」的自我延續 ........................................ 114 二、劫難、災變與社會救助 ............................................................................ 116 三、冊封與獎章的象徵效應 ............................................................................ 119 四、政府的「道德政策」 ................................................................................ 121 第二節 承舊復今的新路線 ................................................................................ 123 一、解禁後組線分化的效應 ............................................................................ 123.

(11) 二、組織制度化與宗教的領導體系 ................................................................ 124 三、地方單位中的報稱交換 ............................................................................ 126 四、建制化的宗教培訓與宗教培育 ................................................................ 129 第三節 儒教化、道德化的實踐取向 ................................................................ 133 一、傳統道統觀的再鍛造:祭孔與讀經 ........................................................ 133 二、「吃素救父母」到「吃素救地球」 ........................................................ 138 第四節 個人化與心理化的宗教詮釋 ................................................................ 142 一、「自性」與「認理」 ................................................................................ 143 二、情感化的參與經驗 .................................................................................... 146 第五節 小結 ........................................................................................................ 149. 第五章. 反思道德政治對一貫道宗教實踐的解釋意義 ........................ 151. 第一節 道德運作三個面向的相關討論 ............................................................ 151 一、以道德取代宗教? .................................................................................... 151 二、道德行動的動力是直覺抑或理性? ........................................................ 153 三、樹立道德準繩以超克正統/異端 ............................................................ 155 第二節 一貫道發展歷程中浮現的道德取向 .................................................... 156 一、論析策略 .................................................................................................... 156 二、道德政治視角下的一貫道發展與宗教實踐 ............................................ 158 第三節 道德政治的分析性案例 ........................................................................ 160 一、行天宮發展策略的省思 ............................................................................ 160 二、老水還潮:一貫道在中國的發展策略 .................................................... 161 三、泰國:在非華人社會中推銷一貫道 ........................................................ 164 al v 第四節 小結 ........................................................................................................ 166 ni C.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hengchi U. 結論 .......................................................................................................................... 169 附表一:成道前人點傳師果位封號........................................................................ 175 附表二:《道之宗旨》批訓紀錄............................................................................ 176 附譜............................................................................................................................ 177. 參考書目 ................................................................................................................. 181.

(12) 圖目錄. 圖 1-1:台灣漢人宗教的歷史脈絡模型……………………………………………..23 圖 1-2:漢人民間信仰體系的基本型態……………………………………………..24 圖 1-3: 「漢人民間教派」的基本型態………………………………………………..24 圖 1-4:鄭燦主張各「邪教」均可追溯到「白蓮會」或「太平道」……………………..26 圖 1-5:民眾宗教中三教合一的信仰體現…………………………………………..27 圖 1-6:一貫道五教合一的理論圖示………………………………………………..28 圖 1-7:曼谷發一天恩至德佛院說明五教同源的圖板……………………………..28 圖 1-8:邵雍〈元會圖〉………………………………………………………………..29 圖 1-9:一貫道三期末劫論圖示…………………………………………………….31 圖 1-10: 「原靈輪迴圖」闡述一貫道的共時宇宙論…………………………………32 圖 1-11:台南市古蹟齋教龍華派德化堂中的「末後一著」牌匾……………………37 圖 2-1:台南孔廟大成殿內懸掛十四方御匾………………………………………..51 圖 2-2: 《聯合報》1963 年 6 月 10 日報導一貫道解散………………………………..60 圖 2-3: 《徵信新聞報》1963 年 6 月 11 日報導一貫道解散…………………………..60 圖 2-4:基礎忠恕加入道教會者所持之道教傳度寶牒……………………………..61 圖 2-5:寶光建德天臺聖宮加入「萬國道德會」……………………………………..61 圖 2-6:發一崇德斗六崇修堂舉辦「崇修堂國學研習會」…………………………..65 圖 2-7:寶光玉山王壽前人在 1977 年被警備總部裁定入獄三年………………….68 al iv 圖 2-8:一貫道遭查禁案件數量……………………………………………………..72 n Ch engchi U 圖 3-1: 「點傳師─壇主」結構示意圖……………………………………………….80 圖 3-2: 「點傳師─地方」結構示意圖……………………………………………….80 圖 3-3:崇修堂「祖師祠」……………………………………………………………..83 圖 3-4:崇修堂「祖師祠」……………………………………………………………..83 圖 3-5:陳阿味老點傳師關係圖……………………………………………………..86 圖 3-6: 《基礎》雜誌說明早期的佛堂型制…………………………………………..87 圖 3-7:坤敬府興毅組道傳佛堂供奉釋迦牟尼佛…………………………………..87 圖 3-8:東港明德堂在家修行者進行晚課…………………………………………..90 圖 3-9:潮州明心佛堂自齋堂轉為彌勒大道………………………………………..90 圖 3-10: 《基礎》雜誌扉頁報導梁樹根前輩歸空後身體「柔軟如棉」………………97 圖 3-11:據稱為陰陽眼印尼畫家所繪之一貫道法會圖……………………………97 圖 4-1:宋光宇《天道傳燈》一書照片集……………………………………………121 圖 4-2:1996 年一貫道總會承辦內政部「淨化人心講座」…………………………123 圖 4-3:筆者參與營隊活動服務獲得服務時數證明………………………………123.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13) 圖 4-4:辦道儀式結束後與「新道親」共同享用素食餐點…………………………128 圖 4-5:讓道親「打包」的素食餐點………………………………………………..128 圖 4-6:基礎忠恕陳德陽前人主持治喪委員會……………………………………129 圖 4-7:道親至喪家誦《彌勒救苦真經》……………………………………………129 圖 4-8:台灣 15-21 歲學齡人口淨在學率變遷(1980-2015)………………………131 圖 4-9:汐止基礎忠恕天道清修院上課教室內的孔子畫像………………………135 圖 4-10:社區讀經班中可以看到孔子畫像………………………………………..138 圖 5-1:Haidt「道德判斷的社群直覺模型」………………………………………...154 圖 5-2:華語教學時必須著重禮儀的教學…………………………………………166 圖 5-3:點傳師帶領學員誦讀泰語拼音《百孝經》…………………………………16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4) 表目錄. 表 1-1:一貫道道統…………………………………………………………………..34 表 1-2:一貫道修持三階段…………………………………………………………..38 表 1-3:一貫道「修道立德」…………………………………………………………..39 表 1-4:一貫道修持觀的「個人─社會」向度………………………………………...40 表 1-5:台灣一貫道的組線及其淵源………………………………………………46 表 1-6:孫素真所封之系統道號……………………………………………………..47 表 2-1:台灣各宗教團體「宗教政治化」的實例……………………………………..54 表 3-1:領有「天命」的領導階級的複雜化…………………………………………..78 表 3-2:現今每日獻香禮(一般日,非初一、十五)程序節錄………………………..82 表 3-3:一貫道關於「考」觀念的類型………………………………………………..84 表 3-4:基礎忠恕先天道院帳簿資料………………………………………………100 表 3-5:1963「查扣許朝昆一貫道邪教書籍清單」…………………………………104 表 3-6:1963「查扣許吉一貫道邪教書籍清單」……………………………………104 表 3-7:一貫道世界總會網站所列經典……………………………………………108 表 3-8: 「大型道壇每星期活動課程內容一例」……………………………………110 表 4-1:基礎忠恕道場培訓體系及其教材…………………………………………1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5)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一貫道的發展歷程,包含一貫道的宗教性質,在台灣遭 禁(1951-1987)的過程、影響、後續效應以及宗教復振的實踐內容,並希望能 透過這個變遷的歷程,進一步掌握與理解一貫道的宗教實踐。一貫道是台灣最受 非議的宗教之一,自中國傳度來台,在戒嚴時期的政治環境下,一貫道被台灣省 保安司令部(昔警備總部)列為「邪教」加以查禁,飭令宣布解散宗教組織與停 止傳教活動。在台灣 36 年的查禁歷史中,雖未有人殉教,但屢遭取締、約談, 甚至逮捕、審問與刑求──在戒嚴、白色恐怖的威權專制統治下,這些事件都是 關乎性命的。與此同時,媒體也極力放送一貫道是「鴨蛋教」 、 「邪教」等訊息, 甚至時有稱一貫道為匪張目、招搖撞騙、斂財淫邪、信了會精神分裂等相關報導。 在政府與媒體的交錯夾攻下,台灣社會普遍存在「一貫道是異端邪教」的認知, 這種認知甚至延續至今,這樣的社會氛圍讓許多道親卻退隱頓。 1然而,禁教並 未使台灣的一貫道信仰消亡,禁教時期一貫道的信徒人口反而有所成長:1951 年,警備總部強迫一貫道解散時,宣稱一貫道具有 5 萬信眾(實際上可能很低); 1989 年解禁後,甫成立的一貫道總會向內政部申報之信徒人口為 89 萬人;1991 年申報的信徒人口為 120 萬人(宋光宇 1993: 32-33) 。在解禁後,一貫道則被認 為是「傳統文化代言人」、「儒家思想的體現者」,與查禁時的形象大相逕庭。政 治與宗教的衝突古今中外皆有,在清朝中後期的中國內亂亦多與宗教、民間秘密 教派相關,導致在中國統治者的心中,面對宗教必須戒慎恐懼、保持戒心。衝突 al v 的傷痕與記憶,也多半成為宗教內重要的歷史意識,影響宗教實踐甚深。 ni C.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hengchi U. 對於一貫道過去遭禁的歷史,除了學術領域之外,筆者的印象中道場內並不 時常談論, 2也鮮少公開言說,若有論及,也多以故事述說當時進行宗教實踐很 辛苦、因此要堅定信仰,這樣的歷史似乎只存在書本內、抑或是上一代人的記憶 之中。為什麼會這樣?遭禁三十數年的歷程,為一貫道在台灣生根的關鍵時期, 理應據有重要的論述位置,不論是教內或學術研究,都較少得到與其重要性相等 的關注,重新檢視一貫道的歷史與相關研究,可以發現一貫道在台灣的禁教歷程 尚有許多值得探究的議題。除此之外,一貫道的宗教源流與實踐,亦涉及到漢人 社會中關於宗教、治理性等議題,既有的一貫道遭禁歷史的研究,多半以政教關 係的架構入手,甚少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省思這段歷史的文化意義。筆者相信, 社會文化的視野不僅能對本研究主題有相當重要的啟發,對於理解當今台灣社會. 1. 一貫道的信眾互稱「道親」。 「道場」指的是一貫道的信仰社群,指涉範圍可大可小,可以用以稱呼所有信仰一貫道的信 仰社群,也可以指稱各組線及其分支的信仰社群,甚至是以某個佛堂為中心的信仰社群。 1. 2.

(16) 的現象,也是相當有助益的。這燃起筆者重新探究這段歷史的動機,因此決定以 此為研究主題。 本研究探討台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的脈絡、過程、影響,及其對宗教實踐之 影響。在這層次下,有個現象特別突出:歷經 30 年的全面性禁教,台灣一貫道 並沒有因此消亡而失去活力,反而在台灣穩健扎根,信仰人數扶搖直上。部分過 去的研究曾注意到這個現象,如林本炫指出:「一貫道一直被官方、輿論界,甚 至民間視為『邪教』的宗教團體卻發展成台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之一,其間的 矛盾令人困惑。」 (林本炫 1990: 16) ,宋光宇也寫道: 「幾個大陸人來台灣傳道, 承受著當時政府的壓制,在最艱辛的環境中,卻能深入社會,贏得百萬人的崇拜, 是宗教界的一個難以窺破的謎。」(宋光宇 1998: 277),卻少有研究者從社會文 化的運作機制來分析之。本研究標題「踏不死的道種」,即是以「稻種」諧音, 隱喻雖然遭到踩踏,但一貫道仍展現如「稻種」般的生命力。 這樣的歷史過程,涉及許多需要被進一步討論、或是更根本的課題。如一貫 道是一個根植於中國漢人社會文化,而產生的宗教,此類宗教產生的脈絡是什麼? 它的文化意義為何?它的宗教性質如何理解?它與基層民間社會的關係是什麼? 它從中國傳到台灣的脈絡又是如何?政府查禁一貫道的脈絡、意圖是什麼?在一 貫道在台灣遭禁教的過程,被國民黨政府以邪教異端等名號查禁,它與官方的斡 旋、互動可以如何理解?在中華帝國中的「邪教」 、 「異端」又該如何理解?這些 標籤如何產生作用?國家、政府與地方、民間社會的關係是什麼?在白色恐怖的 環境中,從中國來台灣傳道者,如何跨過政治、語言文化隔閡而深入台灣社會, 博得廣大信眾?一貫道的歷史脈絡與宗教性質是否相互產生作用?如果有,那會 是何種作用?其與台灣民間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一貫道因為禁教而產生某些 al iv 實踐上的對策,又具有甚麼意義?禁教作為一個重要歷史,在解禁後產生什麼樣 n Ch engchi U 的作用?其對當代一貫道實踐的意義又是什麼?當代一貫道又該如何看待這段 歷史?也是相當重要的關注要點,除了歷史的延續性上,當代一貫道實踐受到禁 教影響深刻之外,這樣的歷史作為結構性因素,其又具有什麼樣的性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這些複雜且環環相扣的重要提問,除了以一貫道發展為軸心之外,必須兼顧 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背景。當然,就研究而言,本文必須在接近一望無 際的範圍內取捨,否則將淹沒在繁雜的生命細節之中。因此,筆者的核心關注圍 繞在台灣一貫道遭禁下的信仰延續與傳佈;向內一層,為一貫道與基層民間社會 的交往關係;向外一層,是此時期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之考察,這關乎筆者對 一貫道遭禁性質之認知;向前一步,會是一貫道歷史背景;向後一步,則是解禁 後之觀察,包含探討歷史與當代實踐之間的互動關係。對於歷史,本文只能描繪 一個大致的脈絡,無法拘泥於探求所謂的「真實」 ,如 Walter Benjamin 所說: 「歷 史為一結構的主體,這結構之所在並非同質、空洞的時間,而是由當下(Jetztzeit) 所充盈的時間」(Benjamin 2007[1968]: 261),當下如何再視歷史是更為重要的, 因此筆者希望本論文呈現的是歷史的梳理,及其詮釋與意義,把歷史放回社會之 2.

(17) 中,去探求人們如何認知歷史、而歷史如何對人們產生作用的實踐層次,並且透 過歷史,更進一步地去理解一貫道宗教實踐的多元樣貌與可能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本研究的規劃裡「遭禁」與「復振」並非一刀兩斷, 不是以解禁(1987)作為遭禁與復振的分割點,因此不是解禁才進入復振的狀態。 本研究理解「遭禁」與「復振」是以一種狀態來論之,因此遭禁之下也同時存在 復振,故是以宗教實踐的目的性和狀態來區別之。此外,宋光宇(2003)曾提到 一貫道目前在發展上面臨道困境,包含老化現象、太重視蓋廟、知識貧乏等狀況, 本研究使用「復振」而沒有突顯「困境」,並不表示一貫道在「復振」後就一帆 風順地發展。是因為本研究希望分析的重點,放在一貫道的宗教性與社會─歷史 結構之間的辯證關係,如何使得一貫道的宗教實踐在禁教境遇下,呈現出以道德 為主導的「復振運動面向」。困境的確是當代一貫道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但筆者 認為此困境和本研究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並不相悖,因此在論述時間上仍以遭禁、 解禁後為主。. 立. 研究回顧與分析策略. ‧ 國. 學. 第二節. 政 治 大. ‧. 既有的一貫道遭禁歷史研究,多以「政教關係」為分析框架,甚少從社會文 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的研究。正如謝國雄比較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成果所說:. y. Nat. n. er. io. sit. 過去 20 多年的台灣社會學研究,逐漸指出: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是形塑台 灣社會的兩大力量。另一方面,人類學有關漢人社會的研究,卻一直突顯血 al 緣、地緣與宗教是台灣漢人社會的基底。兩者雖不至於水火不容,但也未曾 iv n C U h e n 2003: 積極對話,更遑論整合了。(謝國雄 h i 2). gc. 這段簡短的文字道出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兩個趨向,也說明了這兩個重要的趨 向,事實上未有積極的對話或整合。從當前一貫道研究所累積的成果來看,這段 話提出的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引用這段話也可以顯示本研究的意圖,在於希望能 有效地與這兩個趨向(國家形塑與宗教文化)積極對話,兼顧微觀與宏觀的觀察 視野。. 一、台灣一貫道遭禁歷程研究回顧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 (1983)是最早完整論述一貫道遭禁、 解禁的專書,也記載了相當豐富的儀式觀察紀錄、宗教沿革等內容。宋光宇認為 警備總部認定一貫道為「邪教」的理由,延續了明清律令中關於「邪教」的標準, 根本上是政府對與聚眾的恐懼,認為私自集會影響統治者的安全之顧慮。除此之 外,溝通不良也是導致一貫道遭禁的原因,宋光宇認為政府與警備總部並未深入 3.

(18) 了解一貫道的內容與本質,也缺乏有力人士作為溝通橋樑(宋光宇 1983: 9-17; 40-41) 。本書於 2010 年再版,主要差異在於儀式的紀錄。因為組線傳承之分別, 六十年來各組線的儀式內容已有一些差異,因此一貫道總會在 1991 年頒布「統 一禮節」來統整散亂的儀式。此外,再版的《天道鈎沉》除了內容有些許差異之 外,書中也增列一章, 3來描述一貫道當前(2010)的規模與發展狀況。 在遭禁期間,一貫道也遭受來自其他宗教的攻擊,尤其是來自佛教與孔學會 的撻伐,如佛教出版《暗路明燈》(1945, 1973)、《天道傳真》(1975)、《我怎樣 脫離一貫道》 (1978) 、 《天道指南》 (1980) 、 《天道參同契》 (1980) ,孔學會鄭燦 則著《中國邪教禍源考》 (1978) 、 《天道玄旨》 (1981)等書籍,宋光宇認為佛教 會攻擊一貫道的原因,在於爭奪信徒,兩種宗教的型態差異導致經濟流通方向不 同,進而危及出家僧尼的生存(宋光宇 1983: 34-35) 。除了《天道鈎沉:一貫道 調查報告》 ,宋光宇《一貫真傳(一)─張培成傳》 (1998) 《一貫真傳─基礎傳承》 (1999)兩本相仿的著作中,也有相當大的篇幅敘述一貫道的遭禁歷程,以爭取 合法化為主軸描述政教互動,對於政治脈絡的掌握切實。然其主要描述集中在一 貫道領導人物與政府層級的互動,至於教團組織、基層信眾的層級在禁教下如何 運作則鮮少著墨,當然,這兩本書主要是由傳記性質的文章所組成,對於現象的 分析也就闕如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io. n. er. Nat. y. ‧. 瞿海源於 1982 年發表〈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從政教分離原 則的角度分析政教關係;1996 發表〈查禁與開禁一貫道的政治過程〉一文後收 錄於《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基督教研究、政教關係》 (2006)中。文中指 出一貫道沖犯政府強調安全的大忌,是其遭禁的主因。如同宋光宇與董芳苑,瞿 海源認為其祕密結社傳教造成了政治治安問題,政府對一貫道的誤解也是原因 al iv (瞿海源 2006: 16)。瞿海源感到疑惑的是,當政府已有清楚的調查報告而一貫 n Ch engchi U 道又如此順從,一貫道遭禁理由難以成立時,為何政府仍堅持查禁呢?瞿海源主 張必須從政權的性質去理解政府的作為,在欠缺民主和政教分離的理解和制度時, 威權政府不容挑戰,因此一貫道與長老教會、新約教會所面臨的威脅是相同的。 而一貫道又引發了中國傳統帝王政權對祕密宗教、祕密結社的疑慮,亦即末世觀 和靈魂救贖的信仰,在傳統官僚階級中被認為是一種具體的不安因子,因此招致 禁絕(瞿海源 2006: 16-17)。 林本炫延續指導教授瞿海源對於政教關係的視角,1988 年以論文《宗教團 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臺灣地區的兩個案例》自台大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並修 改出版《台灣的政教衝突》(1990)一書,討論一貫道與長老教會遭禁的比較分 析。從衝突焦點來區分,林本炫認為一貫道遭禁涉及「一貫道是否為邪教」 、 「一 貫道有無政治不利傾向」兩項實質議題,而不涉及「宗教自由」此一規則與條件 議題;在衝突模式上,一貫道與政府的關係逐漸緩和而後獲得解決;與衝突單位 3. 增列章節為第十九章〈最近與大陸官方的互動〉(宋光宇 2010: 217-231),描述一貫道各組線 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的發展,以及紀錄「近現代中國民間結社學術論壇」之盛事。 4.

(19) 上,則認為一貫道的「官考」觀念化解來自官方的迫害,將歸因內化於「上天的 考驗」之中。最後,林本炫在解嚴、台灣邁向民主化之際,強力主張民主政治是 解決政教衝突的根本途徑,以及西方世俗國家(the secular state)模式的政教分 離制度有助於防止國家干預宗教、保障宗教自由(林本炫 1990: 127-140) 。瞿海 源與林本炫的研究取徑,背後預設的是以政治層面為主體的思考,因此禁教與否 的問題被視為是政府統治性質(政權)的問題,解決政教衝突的辦法也是改變政 府性質、提倡民主政治、主張政教分離的西方一神教社會產生的政教典範,並未 處理在漢人社會的宗教性與社會文化脈絡下,如何看待宗教與政治的關係的問 題。 林榮澤對於遭禁歷程的分析不多,如其《一貫道學研究 首卷:歷史與經典 詮釋》(2013)第六章〈臺灣一貫道的早期發展史〉中,有相當豐富的史料,描 述禁教環境下傳道與經營的艱辛歷程,卻未有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而在《天書 訓文研究: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2)》(2009)及論文〈百年來一貫道的發展-從大陸到臺灣的變遷〉(2014)中,則認為一貫道傳來台灣、在禁教時期下開展 的「在地化」歷程,開始於家庭佛堂的設立、完成於大廟的建立,忽略在地化所 具有的文化涵化甚至宗教綜攝的面向(林榮澤 2009: 7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盧雲峰(Lu Yunfeng)修改其於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論文後出 版的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2008),是第一本關於台灣一貫道遭禁與轉型的英文著作。盧雲峰以 一貫道的禁教、解禁,探討宗教經濟模型在漢人社會中的適用性,在此前提下, 宗教組織的結構轉型與宗教功修模式的轉變,就會被解釋為因為解禁後宗教市場 的浮現而觸發、進入市場競爭中宗教必須拿出合宜的宗教商品所以產生轉變,而 al iv 與漢人宗教實踐以及其社會文化的延展性關係似乎不大(Lu 2008: 2-7, 108) 。然 n Ch U i e ngch 而,如同瞿海源與林本炫的取徑,盧雲峰預設了政治與宗教對抗的二元對立(壓 迫、抵抗),是相對立的兩股力量,沒有考慮到,若將禁教歷史放置於更深層文 化脈絡中,可能具有的複雜性;也如丁仁傑所批評,沒有呈現民間教派宗教發展 的內在邏輯,也缺乏連續性與斷裂性的交互對話(丁仁傑 2009b: 228)。. n. er. io. sit. y. Nat. 在這些專書之外,也有幾篇碩士論文關注一貫道遭禁的歷程。在林本炫之後, 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王美珠《論政治與宗教間之公共領域──以一貫道合 法化為例》(2006)是第一本以一貫道禁教歷程(合法化)為主題的碩士論文, 目的是透過一貫道的解禁過程探討台灣公共領域的演變,他關注公共領域與政教 關係的研究,架構基本上延續瞿海源與林本炫的分析,對於一貫道在禁教下發展 的分析著墨不多。政大台灣史研究所鍾權煌《一貫道常州組來台灣發展歷程》 (2007),雖然以一個組線為研究對象,但是常州組遭禁下的扎根與發展頗有描 述,也蒐集許多口述資料,對於遭禁時期避免政府打壓的生存之道,這篇論文中 亦有論及,包含更加隱密的聚會、簡化禮節降低注意、發展暗語祕密溝通等等, 是其他研究中少有的紀錄。只不過,同樣缺乏更進一步的社會文化分析。台大法 5.

(20) 律學研究所張恩鴻《台灣百年來宗教自由之繼受與實踐》 (2009) ,將宗教自由視 為權利與憲政概念,探討這個法概念從西方引入日本社會、日本治理下的台灣、 國民黨治理下的台灣中的繼受與實踐。雖不是以一貫道為研究主體,仍有論及一 貫道的遭禁與合法化歷程。本論文關於一貫道遭禁的討論架構與分析模式,大致 上與宋光宇相仿,不過在一貫道合法化原因之討論,本文有較多關於政治背景的 論述,尤其是參照國際政治情勢的考量,為其他研究少見的面向。 其他關於一貫道宗教史或組織史的論文,如吳靜宜《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 化變遷》 (1998) 、王勝民《一貫道基礎忠恕在台之探討》 (2004) 、李紀勳《宇宙 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2005)、董坤耀《台 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 (2010) 、蘇桂宏《從「一貫道」 、 「先天大道」 到「彌勒大道」─談「文化組」的發展》 (2010) 、劉慧芬《一貫道基礎忠恕天仁 堂之研究》(2013)等,皆有提及一貫道遭禁,然篇幅不多又非論文之重點,在 進行禁教研究時,其參考價值不若前幾篇論文高。將上述一貫道相關研究綜合來 看,謝國雄所指稱的情形顯而易見:「政教關係」的研究多半以政治為主體,或 者從公共領域、法律制度的角度思考,顯示了當代國家的形成過程以及政治進程; 而以宗教為主體的相關研究,則容易集中在宗教本身的討論,連放置在(更廣的) 社會文化脈絡中的討論都少有,罔論與政教關係進行更深層細緻的對話。因此, 筆者希望本研究的取向,能夠讓社會文化脈絡與政治歷史變遷之間產生積極對話, 更希望能以文化邏輯分析禁教作為歷史驅動力的宗教發展特色,並從一貫道與基 層民間社會的關係視角,重探台灣一貫道落地生根的歷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二、一貫道宗教實踐特色相關研究. Ch. i. i Un. v. engch 從當代的一貫道實踐來看,道德──尤其所謂傳統「中華文化儒家思想」脈 絡中的道德,位據其論述與實踐的核心位置,這點和明清的中國民間教派在實踐 上更為強調救贖, 4存在些許差異。林本炫指出,一貫道在台灣傳教初期,教義 上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現今所看到一貫道重視四書五經、開辦「國學講座」等 等,為 1980 年後的發展方向(1995: 16) 。林榮澤更言明 1980 年後的發展趨勢為 一貫道的儒教化,儼然成為「當代儒教」的化身(2014: 118;另見 2013: 34)。 此外,辦給不同學齡學生的宗教養成課程,也名為「道德培育班」,強調道德教 化的取向。當然,這種「道德」一方面涉及宗教認知、另一方面涉及社會文化脈 絡,更涉及如何運用「道德」這項象徵資本。我們視道德為一社會規範,在宗教 認知的層次,救世宗教預設的理想世界圖像與現世之間存在落差,這段落差即是 宗教提倡的道德所要努力改善的標的,因此涉及宗教團體的世界觀─社會觀與實 4. 如 Jordan and Overmyer(1986)描述十七世紀的最重要民間教派經典 《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 , 認為其所描述的「真空家鄉」以及「龍華三會」等,許諾了宗教的救度,以及從現下苦難中的解 脫。 6.

(21) 際社會境遇的差異,即是Max Weber所說的「宗教信念倫理與現世的緊張關係」; 而涉及社會文化脈絡的部分,則是宗教信念中的道德根源來自於既有的社會文化, 如一貫道承襲中國民間宗教「三教合一」的傳統,及其民間儒教與學院儒學之間 的張力,因此具有歷史─社會文化的縱深。 由此,我們當考慮一貫道與基層社會之間的關係,參照在宗教─政治層次與 宗教─社會層次中一貫道所處狀況之差異,以進一步理解一貫道實際上可能之處 境。在政教層次(與從屬的傳播媒體)與官方系統的權威場域中,一貫道幾乎處 於絕對弱勢,被定義為「邪教」、「異端」,被標識為「有礙善良風俗」、「行荒淫 斂財之道」;而在基層社會的認識中,一貫道卻可能不見得如政教處境中那樣異 類、邊緣,甚至因其宗教內涵與民間教派的文化承傳,而可被民間認識為「漢人 文化正統的當代再現」 (丁仁傑 2009b: 225) 。如李亦園於 1984-1988 年間曾在數 篇文章中提及一貫道。他認為一貫道具有道德復振教派(moral rerivalistic sects) 的特性,其對於倫理道德的鼓吹,以及形式化的儀式行為,目的是以傳統倫理道 德的復振,具有濃厚的「回歸本位」的色彩(李亦園 1992: 47, 105) 。David Jordan and Daniel Overmyer研究台灣拜鸞等民間教派(主要是慈惠堂、一貫道、奧法堂) 也指出,台灣的民間教派──也許可以更廣泛的說是中國的民間教派,是民眾自 覺的參與到中國的「大傳統」的主要手段。 5有別於鄉村宗教關心村社、宗族、 地方政治,民間教派更關心個人、倫理道德、全人類的救贖,而非驅魔避邪(Jordan and Overmyer 1986: 7-8) 。綜合李亦園、Jordan and Overmyer的看法,可以很清楚 的顯示出一貫道與「傳統倫理道德」之間的延續關係。. 立. 政 治 大. sit. y. ‧. ‧ 國. 學. Nat. n. 5. er. io. 丁仁傑則認為一貫道具有一種弱化的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綜 攝性原教旨主義」(syncretic fundamentalism),帶有文化性「象徵回歸」意涵, al iv 並將之定義為「以不斷重新組合出來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或道統作為象徵性回歸 n Ch engchi U 的依據」 ,藉由「象徵性的回歸」讓一般民眾在面對現代性所帶來的複雜現象時, 能「由想像『單純而絕對的過去』裡,引發出確定性的行動」 (丁仁傑 2009a: 362), 這個界定給我們許多啟發,而且在現代性進入並造成知識權力的版圖洗牌後,這 個「綜攝性原教旨主義」得以發揮其文化權力上的效用。一貫道在禁教時期所具 有的雙重處境之矛盾(異端、邪教 vs 傳統文化代言人) ,使我們重新認識這段禁 教歷程時,必須特別注意幾個層次的脈絡與狀態,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關係。筆 者認為這除了可以顯示當時期的政教關係之性質外,更可能進一步漢人宗教的角 度理解一貫道在遭禁中的發展,其不同層次脈絡之間的交互作用、文化權力的相 互拉扯,以及整體而言一貫道從「超生了死」轉向「道德教化」的儒教化傾向, 而成為當代漢人社會「傳統文化代理人」的過程。. 宋光宇更進一步解釋為「社會大眾自動自發參與到中華文化這個大傳統的一種主要手段」 (1990: 156) 。 7.

(22) 三、以「道德政治」串起一貫道的宗教實踐歷程 基於上述討論可以發現,一貫道的宗教實踐與道德符碼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 這樣的關聯使我們更加注意:當我們把道德視為一種具操作性的工具策略時,其 性質與可能發揮的作用。Erving Goffman 在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中提到,道德是一種個人用來維繫印象的能力,並用以符合評價個人的那些 標準,因此身為社會中的表演者,個人所關心的是如何去設計令人信服的印象以 符合這些評價標準,「我們的活動主要考量道德問題,但身為表演者我們不關注 這些道德問題。身為表演者,我們是道德的商人」(Goffman 1959[1956]: 251), 藉由人們的社會互動,道德成為一種用來符合一般評價標準、並且得以在人們之 間流轉的資源,在這層意義下,道德具有更豐富的策略性質。丘延亮 Colours of Money, Shades of Pride: Historicities and Moral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nflicts in Hong Kong 一書展現「道德」的運籌與算計。丘延亮研究香港手錶工廠女工抗爭, 主張女工抗爭的動力並不僅是因為勞資糾紛,而是來自尊嚴被踐踏的道德問題。 女工的抗爭目的並非對於金錢的計較,而是爭取尊嚴,他們的勞動力可以出賣, 但是尊嚴不能出賣。丘延亮稱這基於道德的盤算為道德政治,也是「Colours of Money, Shades of Pride」背後的涵義(Chiu 2003)。古學斌的 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ese Village: Responsibility, Reciprocity, and Resistance 也以道德政治的 概念來描述村民與政府官員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村民透過定義「責任」產生與官 員在政治上的不同認知,藉此,村民建構了一套他們自己對於「好政府」 、 「好幹 部」的模型,並成為他們評斷公共事務的框架。古學斌認為,定義「責任」的同 時也是以村民的角度解釋政治,而這個定義可以依不同的目的而有所變動,因此 村民透過道德政治所展現的即是他們在政治關係中的能動性(Ku 2003: 234-236) 。 al 丘延亮所逼顯的道德政治,試圖進一步描繪工人階級鬥爭的動力,以及鬥爭中階 iv n C hengchi U 級主體/階級意識成形的過程;古學斌則透過村民的立場,以村民的主觀認知賦 予「責任」道德意義,並以此在政治關係中發揮能動性。而本文使用道德政治, 則試圖述說宗教社群的生存/延續策略的發展過程。目的不同,固然有必要對「道 德政治」進行進一步的界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對一貫道來說,宗教行動背後的動力,來自於其教義中對於宇宙的觀念,一 貫道認為天時末劫將至,上天會降下大道以救劫,每個人都要把握機會傳道渡人、 自我修練,方能回到理天,永脫輪迴之苦,因此其道德實踐的背後有著來自末世 論而來的宗教性。在上述討論下,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 ,係以道德為根本考 量或行動起始的權力互動關係,目的是取得勢、或者提升、博取存續的空間或行 動的正當性。在此定義下,道德不僅是具有社會整合功能的社會規範、一種主體 的行動─政治策略,同時由於道德具有象徵資本的性質,因而具有可操作性、累 積性。在宗教實踐中,道德具有內化與外顯的兩類特質,內化的部分指道德作為 一種宗教內部的階序倫理時所發揮的作用,外顯的部分則是強調道德作為工具策 略所發揮的特性,在本文中,主要著墨於作為工具策略時的外顯特質。以道德政 8.

(23) 治來描繪一貫道在面對禁教的生存/延續策略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一貫道在正 當性受打壓時,如何以社會文化為基底、扣連歷史機會結構,展開的道德論述與 實踐,以換取宗教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實踐的道德化之緣 由,並不僅是因為 Weber 所說的「宗教信念倫理與現世的緊張關係」,也不應僅 以被動的、急遽社會變遷(或現代性)下重統倫理道德之復振與回應來解釋之, 而應該放置回社會文化脈絡與歷史機會結構的權力互動過程進行理解。 再者,筆者認為「道統」──尤其是「道統」的衝突──也是宗教實踐中道 德政治浮現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天」為宇宙中的最高主宰與政治 權力的泉源,皇權的授予取決於「天命」 ,並以德性為標準,皇帝成為「天子」, 是代天來治理人間,這使得皇權及其體系本身就帶有類似宗教的性質。儒家長期 以來的政治理想為「治教合一」 ,典範為「三王五帝之治」 ,政治的正當性同時涵 蓋信仰層面的超越性與文化傳統中的道德性,對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而 言是極重要的典範。周公以後,道統治統分而為二,治教合一雖為理想,在現實 卻難以落實,實際上由統治者(天子之位─治統)與士人階層(聖人之教─道統) 分別承擔,比方說孔子被認為其德性可上比堯舜,若依天命論之主張,那麼孔子 應要有王位,事實上卻非如此(張灝 2012: 112-121;黃進興 1994: 88-96;余英 時 2004: 35),這即是「德」與「位」之辯。.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道統的觀念是在宋代逐漸成形,此說認為儒家思想的傳遞有一個傳承系譜, 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綿延不絕, 6可見朱熹《中庸章句序》:. y. Nat. n. er. io. sit. 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 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 al 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 iv n C hen hi U 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 gc. 道統與治統的分離是中國文化政治長期變遷之下的結果,道統觀的成形更讓士人 階層具有對政治批判的作用,象徵文化核心的道統扮演了牽制治統的力量。然在 元明清,道統與治統逐漸合而為一,或者應該說:統治者介入文化宗教的傳統, 使得統治者同時成為道統與治統的無上權威。如楊維楨曾書:「道統者,治統之 所在也。」 7(黃進興 1994: 109-111;余英時 2004: 37-38);而在清康熙時,其 「聖君」形象又讓道統與治統更加緊密,如康熙親制《日講四書解義一部》中言: 「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又言「自 堯、舜、禹、湯、文、武之後、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書、詩、 6. 「道統」意識自宋末理學突顯「天理」 、「道統」 ,並在宋元之際的政治情勢中逐漸成形,據劉 子健言「忠於宋代不肯做蒙古官的儒者,致力於教學,深入民間……因政治風波而頌揚的道統, 在異族的壓迫下,竟擴大滲透而成為漢族全社會的道統」(劉子健 1987: 281)。 7 據余英時(2004: 37-38) ,至正五年(1375)宋遼金史修成後,楊維楨即書〈三史正統辨〉 ,其 中這句「道統者,治統之所在也」明確將治統的正當性依附於道統之上。余英時認為,明清以降 論道統與治統關係者,原則上不出此句之論斷。 9.

(24) 禮、春秋而外、而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之書…」,並直言「道統在是、治 統亦在是矣」,與楊維楨相輝映,明確的以儒家道統系譜來合理化其治統。康熙 為了結合道統與治統,進行許多工程,如重視經筵、召修《明史》,更重要的是 提升孔廟禮儀,因孔廟為道統的具體象徵,並以此達到「治教合一」 (黃進興 1994: 97-118) 。由此可見, 「道統」對於中國的治理正當性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概念,甚 至在孫中山、蔣介石在獲取政權後,亦無不自稱繼承中國(或中華民族)的道統, 以正當化其治統之是。 然而, 「道統」在一貫道中亦有另一層面的認識。 「道」在一貫道的信仰體系 中被賦予極度抽象神秘的內涵,是宇宙的真諦、救渡的依歸,而不僅是士人所傳 的文化傳統。一貫道的道統建立在其宇宙觀與救度觀,也就是「三期末劫」與「三 曹普渡」的教義之上,認為道出中原(自盤古伏羲起),在孟子後心法失傳,道 脈西遷至印度(自釋迦牟尼起) ,後「老水還潮」由菩提達摩將真道復還於中國, 是為「東方初祖」 ,在六祖慧能後「道降火宅」 ,並傳至十八代祖師張天然、孫素 真,此後再無祖師(宋光宇 2010: 101-104) 。很明顯的,這樣的「道統」論述與 前述的「道統」是截然不同的,使「道統」一詞儼然成為政治、文化與宗教爭相 競逐介入的「闡釋場域」 (interpretive arena) 。一貫道「道統論」受到許多攻擊, 最主要是對於歷史時代的考證與銜接上的謬誤, 8而此與統治者主張的「道統」 迥異的道統主張,亦成為論述一貫道為「邪教」的「證據」。如鄭燦《中國邪教 禍源考》(1979)對一貫道的道統說有相當大篇幅的批判,不僅認為一貫道的道 統有諸多錯誤,更認為其對「道統」有混淆之虞,甚至對治統具有所威脅,如其 〈序〉中寫道:. 立. 政 治 大.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n. 邪教竄改歷史,淆亂文化道統,無異於摧殘國家民族命根,其罪遠甚於內亂 al iv 外患……戕賊人類心靈而流毒遍及全世界,國際共產主義行且自嘆弗如。由 n Ch engchi U 是觀之,邪教不僅為國家敗類,抑亦為人類公敵,未可因其標榜反共故而予 忽視,誤入歧途者曷亟猛省。(鄭燦 1979: ii-v) 在查禁情境中,一貫道難以在「道統」這個文化與政治都在競逐的象徵場域中取 得詮釋主導權,因而宗教上所宣稱的救贖面向、退守「道德」主張中能跨在庶民 社會之中的一般性教化面向,較少談「道德」與道統、信仰觀以及宗教救贖之間 的關聯。由於儒家是中國傳統社會思想的主流,以及中國文化中理想的倫理社會 模型之源頭(呂理政 1990: 226) ,一貫道強調一般性的道德取向,使得其在前述 政治環境下能博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再次,一貫道所呈現的政教衝突不只涉及政府對宗教壓迫,在專制政府的狀 態之下,其對宗教的壓迫與控管是全面性的, 9包含意識形態層次的壓迫以及組 8. 如依據一貫道道統論,主張孟子之後心法失傳, 「道」盤轉至印度由釋教接續。但是釋迦牟尼 實際上早生於孟子 200 年,就時序上來看前述是難以成立的(宋光宇 2010: 105)。 9 在此所謂的「全面的」並不是指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全面掌握的控管,而是指各個不同層次 上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控管。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四、 、 、道德 、 道德 道德 道德發展 發展 發展理論 發展 理論 理論 理論- - - -皮亞傑 皮亞傑 皮亞傑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The major topics of the paper are Chan, Chan Buddhism, the very beginning of Chan, method of Chan, master or teacher of Chan, the mean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