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政友 博士. 臺北市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 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A Study of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研究生:曾小玲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年 七 月.

(2) 誌 謝 我的論文終於完成了!歷經四年研究所的學習歷程,終於在炙熱 的仲夏中,結成甜蜜的果實,劃下句點。承蒙許多師長的指導,同學、 同事與親友們的支持與協助,才使我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此刻,內心 的興奮之情難以用筆墨形容,澎湃的感激之意也在心中奔騰,在此獻 上我最真摯的謝意。 首先,要衷心感謝費心指導我的. 陳政友教授。在研究過程中,. 老師以他豐富的學術涵養,耐心的、包容的指導資質駑鈍的我,並給 我許多精闢的意見,引領我在研究領域上一步步向前邁進,直到論文 完成。再來要感謝口試委員. 黃松元教授與. 林隆光教授,自初稿起. 的修正,都因為兩位老師鉅細靡遺的批改與精闢的建議,讓我的論文 更佳詳實完整。 感謝學校同事錦江主任、立杰組長、仙珍老師、陸廣瀚先生在研 究過程中的鼓勵及問卷調查的協助,也要感謝班上的同學,尤其婉馨 、美霞、詩婷在遇瓶頸時給予莫大的意見、激勵與協助,得以順利繼 續;此外,這屆的寶貝學生雯玲、咏珊、藝蓉,也謝謝你們在短短的 三天內完成資料檔的鍵入,讓我大大減少撰寫論文的壓力。這些難得 的緣分,我會謹記在心。 最後,我要向我的家人獻上最真誠的感謝,爸爸、媽媽及弟妹們 的關心與鼓勵,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在此僅以此成果,獻給 所有愛護及關心我的人,願大家健康順心。 曾小玲 謹誌 一○一年七月 i.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學生:曾小玲. 指導教授:陳政友博士 摘. 要. 本研究以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探討台北市國中學生近視防治知識 、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五所一○○學 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 488 名學生為樣本。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得有效 問卷 451 份,有效回收率達 92%。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近視防治知識平均答對率為六成九,屬中上程度; 對使用電腦時,眼睛應與電腦螢幕保持適當之距離及高度近視 罹患眼底病變機率較高的認知較差。研究對象的近視防治態度 趨於正向;多數人對罹患近視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恢復正常視 力是輕而易舉的。研究對象的近視防治行為尚屬良好;但在看 書或寫字、使用電腦、看電視 30 分鐘後,望遠休息 10 分鐘仍 不易實施。 二、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中,與近視防治知識有關的是「學業成績」 、 「近距離用眼時數」等二項;與近視防治態度有關的是「學業 成績」、「年級」、「近距離用眼時數」等三項;與近視防治行為 有關的是「性別」、「近視與否」、「學業成績」等三項。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能有效預測其近視 防治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 12.3%。研究顯示,在各預 測變項互相控制之下,研究對象為男生者、無近視者、學業成 績越優者、近視防治知識越正確者、近視防治態度越正向者, 其近視防治行為越佳。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未來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與改進方針,以提 高研究對象對近視防治的實施。 關鍵字:國中生、近視防治知識、近視防治態度、近視防治行為 ii.

(4) A Study of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Master’s Thesis By Hsiao-Ling Tse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by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purposeful sampling, we decided to set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graders from five junior high schools as the popula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se students were studied in the 2011-2012 school year during the 2’nd semester. There were 488 samples in this study. Using a self-design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451 vaildat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92% of all questionnaires. The key poi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 was 69%, which is in the middle level ranged. Most of students did not know that the eyes should maintain a proper distance from the screen when using the computer, and those who suffer from high myopia have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retinopathy. Students who achieved better test result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developed a myopia prevention attitude. Most students did not mind suffering from myopia, and some even believed that it is easy to restore normal vision. Myopia prevention behavior scores among these students are fair; however, it still is not easy for students to implement simple myopia prevention techniques, such as 10 minutes of resting after 30 minutes of reading, writing, using computers, watching TV etc. 2.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study were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 time spent reading, writing, facing a screen, etc. ". The study about myopia prevention attitudes were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 " grades " and " time spent reading, writing, facing a screer, etc. "; and the study on myopia prevention behaviors were related to " gender ", " with or without myopia "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3.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found in the stud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myopia prevention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and explained 12.3% of the total variance. By controlling all variables that affected othe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boys, without myopia,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myopia prevention, and have a good attitude toword myopia prevention, have better myopia preven-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myopia prevention,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yopia prevention knowledge, myopia prevention attitude, myopia prevention behavior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國內外近視現況................................ 9. 第二節. 近視防治之探討............................... 14. 第三節. 影響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因素 ....... 21. 第四節. 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相關性之探討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iv.

(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分佈情形 ...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間的關 係 .......................................... 6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間的關係 ..... 72. 第五節.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行為之預測................... 72. 第六節. 討論 ........................................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 83. 第二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 87 一、. 中文部份 .................................... 87. 二、. 英文部份 .................................... 93. 附錄. .................................. .................................. 98.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 98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審查 ......................... 9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14. 附錄四. 近視防治知識測驗難度、鑑別度分析表 .......... 122. v.

(7) 附錄五.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124. 附錄六. 正式問卷.................................... 127. 表目次 表 2-1-1 世界各國 12 至 13 歲近視盛行率 ................... 12 表 2-1-2 臺灣地區 6 至 18 歲近視盛行率(1986-2006 年) .... 12 表 2-1-3 臺灣地區 6 至 18 歲高度近視狀況 .................. 13 表 2-1-4 各國高度近視情形............................... 13 表 3-2-1 施測學校及人數一覽表........................... 39 表 3-3-1 父母教育程度之分類水準......................... 41 表 3-3-2 父母職業類別之分類水準......................... 42 表 3-3-3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 42 表 3-3-4 預試問卷回收分析表............................. 44 表 3-3-5 問卷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 47 表 3-5-1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表........................... 50 表 4-1-1 研究對象性別與年級分佈情形 ..................... 55 表 4-1-2 研究對象近視與否及配戴近視眼鏡分佈情形 ......... 55 表 4-1-3 研究對象近視眼鏡度數分佈情形 ................... 55 表 4-1-4 研究對象開始戴近視眼鏡年齡組距分佈情形 ......... 55 表 4-1-5 研究對象學業成績分佈情形....................... 56 表 4-1-6 研究對象每日近距離用眼行為及時數分佈情形 ....... 56 表 4-1-7 研究對象父母教育程度分佈情形 ................... 56. vi.

(8) 表 4-1-8 研究對象父母職業類別分佈情形 ................... 57 表 4-1-9 研究對象父母家庭社經地位分佈情形 ............... 57 表 4-2-1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量表答題分佈情形 ........... 61 表 4-2-2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量表之得分 ..... 62 表 4-2-3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態度量表答題分佈情形 ........... 63 表 4-2-4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行為量表答題分佈情形 ........... 65 表 4-3-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知識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9 表 4-3-2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3-3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1 表 4-3-4 近距離用眼時數、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皮爾森積 差相關分析 ..................................... 71 表 4-4-1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 析 ............................................. 72 表 4-5-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及態度對近視防治行為 之複迴歸分析 ................................... 74. 圖目次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37.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研究假設、名詞操作型定義及研究限制,分別敘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投資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兒童及青少年 的健康會影響未來成人健康狀態,更會影響國家未來的競爭力。為了 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建構實證資料為基礎之健康政策,加強事 故傷害防制、口腔、聽力、視力、青少年性教育、健康促進學校之推 動,期望每一位兒童及青少年都能有健全的身心發展及健康生活(行 政院衛生署,2008a)。 人們透過眼睛可以得到無數珍奇的見聞與難忘的經歷,也能透過 眼睛的吸收而增長智慧,充分領略大自然的雄偉與美麗。事實上人類 大部分的感覺是來自眼睛,一對健康的眼睛,可說是擁有大部分完美 的人生。但是,約有 15.3 億人的視覺障礙是源自於屈光不正,5~15 歲孩童亦是如此,其中近視盛行率的增加更是引人注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足見近視是全世界相當普遍的眼睛疾病,而且每 一個地區都出現增加的趨勢,近視盛行率更是以亞洲地區的臺灣、日 本、新加坡及香港為最高(施永豐、蕭朱杏、江亭萱,2005)。而臺灣 近視的特點有三項,發生年齡「早」、近視盛行率「高」,且罹患近視. 1.

(10) 度數也「深」 ,而高度近視比率高的主因,也與太早發生近視有密切的 關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黃秀美,2007) 。林隆光等人 在臺灣針對近視發生年齡及近視進行速度做縱系列之研究,發現臺灣 近視發生之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是 7 至 8 歲,另一是 13 至 14 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 。施永豐等(2005)也指出在青少 年時期近視是會隨著年齡而進行,平均每年約-0.5D,亞洲地區更快約 -0.6D,愈早產生近視且母親有近視或 10 歲以前近視,發展均會比一 般人快。近視達六百度以上(≧-6.0D)稱為高度近視,屬於病理性近 視,表示眼球真的生病了,未來容易引起併發症,如視網膜剝離、黃 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甚至有導致失明的風險 (周文穎、劉寬鎔、林隆光、潘玟利、施永豐,2002;施永豐等,2005) ; 看來,對眼睛的影響與衝擊已不容忽視。 視力不良的種類很多,學生階段的視力不良以「近視」最為常見 (黃敏澤,2002)。因此,根據教育部統計處 99 學年度國中學生裸視 視力不良率統計,其中全國首善之都的臺北市共有 7 萬 3832 名視力不 良的國中生,佔 78.18%,高居全國第二!研究者目前在臺北市國民中 學任教,其 99 學年度第 2 學期視力不良率為 73.6%,竟也相去不遠; 再者,全國各年級視力不良率分別為,七年級 69.38%、八年級 73.99 %及九年級高達 76.85%,該校七年級則是 70.0%、八年級 70.7%及. 2.

(11) 九年級達 78.8%,視力不良率與全國比率相差無幾,且隨著年級增加, 有升高的趨勢,其原因值得探究,因而引發研究的動機與興趣。 再者,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 2007 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 測系統」電話訪問 4026 名全國 18 歲以上成年人的近視相關知識,仍 有高達三分之二的人對近視相關知識缺乏瞭解,在三題相關近視常識 中,完全答對的只有 8.3%,答對兩題者 26.9%,不知道及三題全錯 者 64.8%,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的近視知識普遍不足,其中又以年紀越 大者、女性、低教育程度者對近視預防相關知識較缺乏(行政院衛生 署,2008b) 。黃敏澤(2002)指出充實學生的近視預防知識,養成近視 預防的態度,建立近視預防行為,乃是近視防治的當務之急。根據以 上論述,促使研究者亟欲了解近視防治的知識、態度及行為間的關係 及如何透過近視相關知識去調整生活習慣、做好「護眼」工夫,以避 免近視的發生與惡化。 黃敏澤(2002)曾建議有關近視預防知識、態度、行為宜進行不 同地區、學籍、年級學生的研究,如此將能收集到相關資料,甚至推 廣到各地區進行對照比較。研究者期望所進行的「臺北市國中生近視 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之結果能促使衛生教育人 員持續關注青少年近視人口的攀升及延緩、預防高度近視的產生,並 可提供教育與衛生主管機關在推動學生視力保健工作之參考。.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分佈情形 。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間彼此之 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對近視防治行為的 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分佈情形為 何? 二、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間的關係為何? 三、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何? 四、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是否能有效預測防治近 視行為?. 4.

(1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以做為統計考驗的依據: 一、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與行為,會因其背景變項之不同水 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彼此之間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能有效預測其防治近 視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節將本研究所提及之重要名詞做界定,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臺北市國中學生:指 100 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七、 八、九年級全體學生。 二、 近視防治知識:是指對近視防治知識正確瞭解的程度,在自擬問 卷中有關「近視防治知識量表」所測得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 研究對象對近視防治之知識愈好;得分愈低,則反之。 三、 近視防治態度:是指在自擬問卷中有關「近視防治態度量表」所 測得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近視防治之態度愈正向; 得分愈低,則反之。 四、 近視防治行為:是指在自擬問卷中有關「近視防治行為量表」所. 5.

(14) 測得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採取近視防治之行為愈佳 ;得分愈低,則反之。 五、 背景變項:本研究背景變項包括年級、性別、近視與否、學業成 績、近距離用眼時數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六項。 (一) 年級:臺北市國中七、八、九年級。 (二) 性別:分為男生與女生。 (三) 近視與否:分為近視及未近視兩類,指研究對象曾經眼科醫師 診斷為「近視」者為近視,反之為未近視。 (四) 學業成績:七、八、九年級的研究對象採計 100 學年度第 1 學 期成績為參考依據,以「優」、「甲」、「乙」、「丙」、「丁」等呈 現。 (五) 近距離用眼時數:是指測量研究對象平均每日的近距離用眼時 間。近距離用眼時間的計算方式,是以週一至週五和週末(週 六及週日)一日之近距離用眼時間加權計算而得,計算公式如 下:平均每日的近距離用眼時數=【週一至週五一日之近距離 用眼時間×5+週末(週六及週日)一日之近距離用眼時間×2+ 每週參與課外輔導活動時間】÷7。而近距離用眼行為則是指參 與課外輔導活動(如補習、才藝班—鋼琴、小提琴等,不包括 第八節課後輔導及戶外類型的才藝班—籃球、排球等) 、平日及. 6.

(15) 週末用眼行為(如寫作業、讀書、閱讀課外讀物、看電視、使 用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 (六) 家庭社經地位:以父母之教育程度與職業加權而成社經地位指 數,並以兩者中計算結果較高的為研究對象之家庭社經地位指 數,分成五個等級,所代表的意義為第一級 51~55 分為最高社 經地位,第二級 41~50 分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為 中社經地位,第四級 19~29 分為低社經地位,第五級 11~18 分為最低社經地位,本研究再根據指數分成:41~55 分者為高 社經地位、30~40 分者為中社經地位、11~29 分者為低社經地 位。.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限於臺北市國中學生,因此研究所得結果只 能推論至此母群體。 二、 本研究所得有關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僅限 於本研究工具內容所涵蓋的範圍。. 7.

(16)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包括國內外近視現況;近視防治之探討;影響近 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因素及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及行為相 關性之探討。. 第一節. 國內外近視現況. 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眼睛問題是近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視覺 2020 (Vision 2020—the Right to Sight)」計畫,把近視列為失明及視力障礙 的高風險因子,以消除可避免的眼盲為目標,加強視力保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同時, Bloom, Friedman 與 Chuck(2010)在全國性及國際性的研究統計資料 中發現近視盛行率正不斷的攀升中。根據上述論點,顯見近視問題逐 日惡化中,透過相關研究以瞭解各地區近視現況。 北美洲地區,Allison(2010)觀察 675 名居住在芝加哥城市的波 蘭人,0~18 歲和 18~45 歲的近視盛行率分別為 43.9%和 36.9%。非 洲地區,Anera,Soler,Cardona,Salas 與 Ortiz(2009)調查南非摩洛哥 545 名 6~16 歲學童,發現該地區近視盛行率非常低,僅有 6.1%。歐 洲地區,Plainis,Moschandreas,Nikolitsa,Plevridi,Giannakopoulou,Vitanova,Tzatzala,Pallikaris 與 Tsilimbaris(2009)進行 898 名 10~15 歲希臘 及保加利亞孩童有關近視的研究,透過比較分析後,發現希臘伊拉克. 9.

(18) 里歐(Heraklion)小學生近視率為 28.9%,中學生為 46.9%,保加利 亞舊扎戈拉(Stara Zagora)小學生近視率為 14.1%,中學生為 13.0%。 O'Donoghue,McClelland,Logan,Rudnicka,Owen 與 Saunders(2010)於 2006~2008 年調查北愛爾蘭 392 名 6~7 歲和 661 名 12~13 歲白人孩 童,發現近視盛行率分別為 2.8%和 17.7%。 亞洲地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附近郊區調查 4634 名 7~15 歲學童 ,發現 7 歲學童近視盛行率為 9.8%,15 歲時提高為 34.4%(Goh, Abqariyah,Pokharel & Ellwein,2005) 。2008~2009 年,在伊朗調查 1872 名 7~15 歲學童,研究顯示近視盛行率為 4.35%,其中 7 歲學童近視 率為 1.73%,14 歲學童為 7.60%(Dai,2010;Yekta,Fotouhi,Hashemi, Dehghani,Ostadimoghaddam,Heravian,Derakhshan,Yekta,Behnia & Khabazkhoob,2010)。2006~2007 年調查伊朗馬什哈德(Mashhad)2150 名 學童視力不良情形,1163 名中小學學童經睫狀肌麻痺後,其中近視占 2.4%,而 2947 名高中生中近視者占 24.1%,顯而易見,近視率隨年 紀增長而增加(Ostadi-Moghaddam,Fotouhi,Khabazkhoob,Heravian & Yekta,2008)。Quek,Chua,Chong,Chong,Hey,Lee,Lim 與 Saw(2004)在 新加坡調查 946 名 15~19 歲青少年,發現近視盛行率為 73.9%,並認 為該階段的數據偏高。Sun,Cao 與 Yan(2008)調查 2256 名大陸蘭州市 15~19 歲的中學生,發現因近視而導致視力不良的情形高達 86.5%,. 10.

(19) 而此研究數據與大陸其他地區的研究報告相去不遠。 觀看國內情形,根據教育部統計處 94 學年度的統計報告,青少男 的視力不良率從國一的 56.64%上升到高三的 83.30%,而青少女的視 力不良率則從國一的 64.53%上升到高三的 88.87%,顯示視力不良率 從國中到高中有急速上升的情形。學生時期的視力問題主要是近視, 近視是臺灣地區學生一項嚴重的健康問題,臺灣地區學生近視的比率 相當高(見表 2-1-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每五年委託 臺大醫院林隆光醫師調查「臺灣地區 6~18 歲屈光狀況之流行病學」, 研究結果顯示,從 1986 年至 2006 年 6~18 歲近視盛行率調查發現, 國小六年級從 27.5%上升至 61.8%、國中三年級近視盛行率從 61.6 %上升至 77.1%、高中三年級近視盛行率從 76.3%上升至 85.1%(見 表 2-1-2),顯而易見,近視盛行率已出現逐年增加且偏高的趨勢。 再者,一旦產生近視(近視度數 25 度以上),每年平均將增加 75 ~100 度左右,且近視度數越深,增加的速度越快(周琳霓,2009)。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從 1986 年至 2006 年 6~18 歲高度 近視(600 度)盛行率調查發現,國小六年級高度近視比率從 0.7%上 升至 2.51%、國中三年級高度近視比率從 3.1%上升至 6.64%、高中 三年級高度近視比率從 9.2%上升至 16.85%(見表 2-1-3)。根據表 2-1-4,臺灣高度近視盛行率為 16.8%,仍比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香港. 11.

(20) 表 2-1-1. 世界各國 12 至 13 歲近視盛行率. 地區別(年份). 年齡(歲). 近視盛行率(%). 香港(2001). 13. 83.0. 臺灣(2006). 12. 61.8. 日本(1996). 12. 59.0. 瑞典(2000). 12-13. 50.0. 澳洲(2005). 12. 46.3. 大陸(2002-2003). 13. 45.6-49.7. 美國(1993). 12. 28.0.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司,2007。 表 2-1-2. 臺灣地區 6 至 18 歲近視盛行率(1986-2006 年) 年別. 年級. 1986(%) 1990(%) 1996(%) 2000(%) 2006(%). 國小一年級. 3.0. 6.5. 12.8. 20.4. 19.6. 國小六年級. 27.5. 35.2. 55.8. 60.5. 61.8. 國中三年級. 61.6. 74.0. 76.4. 80.7. 77.1. 高中三年級. 76.3. 75.2. 84.1. 84.2. 85.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2009。. 6%、新加坡 15%及歐美地區 2%為高(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b,2009;林思源,2004;教育部體育司,2007;鄭永豐,2004), 不難發現青少年的視力在求學階段急遽惡化中,同時,高度近視將產 生許多併發症,如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及白內障等,這 些均可能導致失明(Hui & Yung,2010;周文穎等,2002;施永豐等, 2005),將來會是個人及社會的大問題。 綜合上述資料,可以發現近視盛行率在許多地區或國家均有研究. 12.

(21) 表 2-1-3. 臺灣地區 6 至 18 歲高度近視狀況 年別 1986(%) 1990(%) 1996(%) 2000(%) 2006(%). 年級 國小一年級. 0.1. 0.2. 0. 0.2. 0. 國小六年級. 0.7. 0.5. 2.0. 2.4. 2.5. 國中三年級. 3.1. 6.1. 7.5. 12.7. 6.6. 高中三年級. 9.2. 6.7. 15.9. 20.8. 16.9.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a。 表 2-1-4. 各國高度近視情形. 地區別. 年齡. 盛行率(%). 歐美各國. 全人口. 2. 香港(2006). 中學生. 6. 新加坡(2001). 大學生. 15. 臺灣(2006). 18 歲. 16.8.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報告發表,雖然近視度數的定義、是否使用睫狀肌麻痺劑或年齡範圍 取捨略有不同,但對整體而言影響不大,以北美洲、歐洲、非洲及伊 朗地區學童近視的盛行率來看大多維持在 50%以下,唯有亞洲地區青 少年近視盛行率超過 80%以上,與 Dai(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在中 國及東亞相近年齡學童的近視率高達 80%,不謀而合;同時,亦顯示 青少年近視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近視度數也隨著年齡增加而 增高,且近視為不可恢復的缺陷,這不禁令人憂心不已,可見國民的 視力狀況不單單是青少年、學童的健康問題了,臺灣想擺脫「近視王 國」的稱號將是難事,顯見近視問題已到了不容小覷的地步。 13.

(22) 第二節. 近視防治之探討 近視防治之探討. 欲瞭解國中生對於近視防治的知識、態度、行為之分佈情形,但 目前探討近視防治相關因素之文獻並不多見,因此,透過視力保健等 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成三部分論述,包括近視防治的知識、近視防 治的態度、近視防治的行為。 一、 近視防治的知識 探討研究對象為學生的相關資料中,黃敏澤(2002)進行臺南市 國中一年級學生近視預防的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近視預 防知識的部分包括:形成近視的原因、如何避免近視、發現自己近視 該如何處理;研究結果指出近視形成的機轉與近距離用眼 40 分鐘宜望 遠休息的近視預防知識仍欠缺;苗迺芳(1996)透過教育介入對學生 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之研究中,探討視力保健知識的部 分包括:眼睛的構造與功能、近視的成因與矯治、維護良好視力的方 法;研究結果指出視力保健知識得分實驗組高於對照組,後測高於前 測。李蘭、黃琪璘、王幼金、紀雪雲、楊志良(1989)針對臺北市國 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知識中答對率(25.58%)最低 的是「近視剛形成時眼球的變化主要是睫狀肌太緊張」 ,而「閱讀除普 通燈光外宜配上燈泡的檯燈」答對率(45.09%)也不高。 以家長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中,陳政友、沈希哲、劉婉柔、盧. 14.

(23) 玉玫、謝雅萍(2009)針對臺北縣國小一年級的家長進行研究,發現 學童近視預防親職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的家長在學童近視預防知識、 學童近視預防行動線索、對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上皆優於對照組。 黃美溶(2003)探討兒童近視與父母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結果顯示視力保健知識方面,以近視的成因與合併症得分最低。彭秀 英(2011)針對臺灣地區就讀於公私立幼托園所之幼童家長進行研究, 發現近視防治知識不足,答對率僅 11.9%,其中「視力篩檢結果為 0.6, 表示有近視。」的答對率僅為 17.4%,足見有八成以上對於目前各校 所進行之視力篩檢值的判讀認識不清,宜再加強宣導。沈希哲、陳政 友、劉婉柔、黃世欣、盧玉玫、蔡宛珊、謝雅萍(2008)針對臺北縣 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家長在學童近視預防知識方面 ,對於近視之意涵與近視預防知識仍有進步空間,其中「使用電腦時, 需與電腦螢幕維持多少之距離」答對率僅為 8.7%,足見使用電腦的正 確用眼知識方面仍需加強。 探討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中,郭瑞玲(2008)進行臺北縣 國小教師對學童近視預防的信念與相關教學行為之現況研究,發現對 於近視的成因的了解較差。彭秀英、林隆光、吳仁宇(2010)透過國 小及幼稚園教師對學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爲效能的相關因素之 研究,探討視力保健知識題目包括視力矯治有關的認知、一般視力保. 15.

(24) 健認知、視力篩檢及判讀有關的認知,其研究結果指出視力保健知識 中,對遠視與近視的定義、近視的治療與併發症危害、視力篩檢值的 意義認知明顯不足。 根據上述研究,可發現不論是學生、家長或教師對於近視的成因 及矯治、視力保健知識、視力篩檢及判讀不甚瞭解,仍有待加強之處, 針對此情形,本研究將調查青少年的近視防治知識,予深入探究。. 二、 近視防治的態度 探討研究對象為學生的相關資料中,黃敏澤(2002)進行臺南市 國中一年級學生近視預防的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探討 近視預防態度的部分包括:近視預防的態度、對一般近視所抱持的態 度、當發現自己可能近視時所抱持的態度;研究結果指出近視預防態 度方面普遍趨於正向,但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罹患近視並不以為意,罹 患近視之後也未接受眼科醫師診治,而直接到眼鏡行檢查配鏡。苗迺 芳(1996)透過教育介入對學生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之 研究中,探討視力保健態度的部分有三:對近視者的態度、對戴眼鏡 的態度、對視力保健行為的態度;發現視力保健態度得分實驗組與對 照組、前測與後測之差異不大,唯對視力保健行為的態度後測低於前 測,值得進一步探究。李蘭等(1989)針對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 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知識測驗得分高的學生在態度上越正向,唯對. 16.

(25) 「戴眼鏡來矯正視力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同意的人僅達 32.49%,也就 是說多數人不覺得戴眼鏡是麻煩的事,此態度的形成應予深入探究。 以家長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中,黃美溶(2003)探討兒童近視 與父母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顯示視力保健態度方面 ,以視力保健是個人的責任,個人執行保健行為才能達到視力健康最 需要加強。沈希哲等(2008)針對臺北縣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家長進行 研究,發現預防學童近視與矯正近視方面的信心,高於不讓學童發生 近視或延後近視的年齡。彭秀英(2011)針對臺灣地區就讀於公私立 幼托園所之幼童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幼童近視防治態度在「近視的危 險性在於它越早發生,就越容易演變成高度近視而產生併發症,無法 治癒,甚至失明。」表示非常同意者僅佔 24.8%,顯示對近視可能產 生的健康危害之危機意識不高。 探討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中,郭瑞玲(2008)進行臺北縣 國小教師對學童近視預防的信念與相關教學行為之現況研究,研究結 果指出低於近視預防信念平均得分之內容由高至低依序為視力檢查的 標準、學童使用電腦及電視的情形、對近視成因的了解較差。彭秀英 等(2010)透過國小及幼稚園教師對學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爲 效能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結果呈現正向的視力保健態度,但對學 校執行視力保健工作之成效、均衡營養、戶外體能運動、過早學習電. 17.

(26) 腦等仍存有迷思,尚未完全認同。 根據上述研究,不論是針對學生、家長或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研 究大多呈現對近視防治態度持有正向的態度,但對罹患近視或近視所 產生的健康危害不以為意,以及不覺得戴眼鏡是件麻煩事等,此態度 的形成值得探究,因此也將納入本研究進行探討。. 三、 近視防治的行為 探討研究對象為學生的相關資料中,陳政友、黃松元、林隆光、 王國川、劉婉柔(2002)以準實驗研究法評估「望遠凝視」、「減少用 眼學習」、「維持適當的閱讀距離」視力保健措施的成效,發現以「望 遠凝視」對學童的眼屈光度近視化的防範有較明顯的結果,但是劉婉 柔(2004)進行臺北市與桃園縣各一所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學習壓力 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之研究,發現 72.1%的學童在近距離用眼 30~ 40 分鐘後,並未養成望遠休息 5~10 分鐘的習慣。苗迺芳(1996)透 過教育介入對學生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之研究中,探討 視力保健行為部分有三:讀書寫字方面、看電視方面、視力不良防治 行為方面;其研究結果指出視力保健行為在學生看書時適時休息、發 現視力不良時看眼科醫師、視力檢查結果告訴父母並適當處理等改變 的成效並不明顯。李蘭等(1989)針對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 究,其研究結果指出超過半數以上學生實行有益於視力保健行為之項. 18.

(27) 目僅三項,包括看書持續時間在一小時以內、在車上不看書、眼睛疲 勞時閉起來休息;仍有多數人未能注意看書時的燈光和姿勢、看電視 次數和時間、與電視的距離等。Dirani,Tong,Gazzard,Zhang,Chia,Young, Rose,Mitchell 與 Saw(2009)研究新加坡青少年戶外活動與近視間的關 連性,結果顯示所有運動(不包含室內運動)與近視情形呈負相關, 但 Dai(2010)、Leo et al.(2007)及 Wu et al.(2010)也都發現參與戶外 活動能有效抗衡近視的發展。黃敏澤(2002)進行臺南市國中一年級 學生近視預防的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探討近視預防行為 的部分包括:近視預防的行為、發現自己近視時進行處理的行為;研 究發現近距離用眼 40~60 分鐘宜望遠休息、均衡飲食、經常進行戶外 活動的習慣仍待養成。 以家長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中,陳政友等(2009)針對臺北縣 國小一年級的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學童近視預防親職教育介入後,實 驗組的家長在學童近視預防知識、學童近視預防行動線索、對學童採 取近視預防行為上皆優於對照組。黃美溶(2003)探討兒童近視與父 母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顯示在視力保健行為方 面,以學童看書或寫字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及燈光來源最需加強。 彭秀英(2011)針對臺灣地區就讀於公私立幼托園所之幼童家長進行 研究,將幼童近視防治行為分為護眼行為(如用眼環境、規律作息、. 19.

(28) 飲食習慣、睡眠時間、螢幕使用、戶外活動、親師互動) 、視力篩檢與 複查,發現「不讓幼童在入小學前就執筆寫字」、「要求園區多做大肢 體活動,少做靜態學習,減少近距離用眼機會。」、「每半年主動帶幼 童到眼科醫師處做眼睛檢查」三項題目是幼童近視防治行為最差的部 分。沈希哲等(2008)針對臺北縣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家長進行研究, 發現對於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方面,屬中等程度,仍有很大的努力 空間。 其他研究對象之相關資料中,蘇巧雲(2010)針對臺中縣 3-6 歲 就讀於公私立幼托園所的學齡前幼兒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研究,發現 視力保健行為以「生活習慣」得分最高,其他依序為「閱讀及畫畫習 慣」 、 「居家安全環境」 ,最後為「收看電視與電腦使用」 。彭秀英等(2010) 針對國小及幼稚園教師進行研究,發現對於學童的眼睛休息與視力不 良就診與追蹤矯治問題,較沒有把握能採取行動予以協助。 根據上述研究,可發現用眼習慣中用眼時宜適時休息、用眼時保 持適當距離、用眼時注意燈光來源及至眼科醫師進行眼睛檢查等行為 最需要加強,足見近視防治行為仍有極大空間努力,針對此情形,本 研究將調查青少年的近視防治行為,予深入探究。 透過 KAP 理論可以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參與事物的認知、他們的感 受及其行為(Shah,Parmar,Ramkishan & Mehta,2011)。綜合上述研究,. 20.

(29) 可發現對於近視防治知識中近視的成因及矯治、視力保健知識、視力 篩檢及判讀不甚瞭解;而近視防治態度大多呈現正向的態度,但對罹 患近視或近視所產生的健康危害及不覺戴眼鏡是件麻煩事,此態度的 形成值得探究;用眼習慣中,用眼時宜適時休息、用眼時保持適當距 離、用眼時注意燈光來源及至眼科醫師進行眼睛檢查等行為最需要加 強,可見近視防治行為仍有極大空間努力。因此,針對上述種種情形, 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國中生的近視防治知識、近視防治態度及近視防 治行為。. 第三節. 影響近視防治 影響近視防治知識 近視防治知識、 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在瞭解國中生對於近視防治的知識、態度、 行為及其各變項間之關係,但目前運用「知識、態度、行為」探討近 視防治相關因素之相關文獻並不多見,因此,透過與健康行為有關的 研究整理如下,以做為本研究背景變項之選擇依據。 一、 年級 與視力有關的研究中,王美惠(2010)針對臺南縣某國小學童進 行研究,發現年級對學童的近視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陳新豐(2010) 針對國小一至五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學童視力不良會隨著年級的 增加而加深;劉婉柔(2004)進行臺北市與桃園縣各一所國小四至六. 21.

(30) 年級學童學習壓力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之研究,發現剛接受九年一 貫課程教育改革政策的四年級生所感受到之學習壓力,較五年級(已 接受兩學期九年一貫課程)與六年級(未接受九年一貫課程)者高。 在口腔保健相關的研究中,范群忠(2009)針對臺北縣某國中七 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七年級學生的口腔衛生態度、行為表現 最好;林美華(2010)針對臺中市某公立幼稚園 5~6 歲學童進行研究, 發現教育介入前,年齡不同的實驗組學童在「口腔保健態度」之得分 達顯著差異;教育介入後,則在「口腔保健知識、態度、行為」之得 分有顯著差異。 其他有關知識、態度、行為的研究中,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 市國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三年級優 於一年級的學生,而一年級學生對西式速食消費者權利與義務的態度 較三年級學生積極。李靜華(2001)針對國、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 現就學階段越高者,食品標示知識越佳;就學階段越低者,食品標示 選購行為越佳。柯臺薰(1998)針對基隆市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飲料知識測驗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且高年級的得分 比低年級得分高。陳妍伶(2007)針對彰化縣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 現年級和營養態度、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即國中一年級學生營養態 度、飲食行為的得分顯著高於二、三年級的學生,但與營養知識無顯. 22.

(31) 著差異。 透過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些研究在年級變項中對知識、態度 、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但有些研究僅對知識、態度、行為之一或之二 有顯著差異,可發現年級對研究之影響並非絕對,因此年級是否造成 影響,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所以,本研究將年級變項納入探討,以瞭 解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差異。 二、 性別 與視力有關的研究中,王美惠(2010)針對臺南縣某國小學童進 行研究,發現性別對近視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黃敏澤(2002)針對 臺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近視預防知識和態度女生皆優 於男生。在口腔保健相關的研究中,范群忠(2009)針對臺北市某國 中七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呈中上程度, 以女生的知識較高、態度較正向。林貞慧(2010)針對臺中縣某國小 五、六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女生在口腔衛生知識、口腔衛生行為、 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社會支持均顯著優於男生;唯獨在口腔 衛生態度上,男生顯著高於女生。林美華(2010)針對臺中市某公立 幼稚園 5~6 歲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學童口腔保健教育介入前後,性別 不同之實驗組學童的前測、後測均未達顯著差異。 其他有關知識、態度、行為的研究中,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 23.

(32) 市國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女生優於 男生。李靜華(2001)針對國中及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常察看食 品標示的女生,對食品標示的態度越正向。柯臺薰(1998)針對基隆 市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在飲料產品資訊測驗中,男生得分比女生 高。陳妍伶(2007)針對彰化縣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和營養 知識、態度有顯著差異,即營養知識女生較男生高,營養態度女生較 男生正向,但與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林姵君(2009)針對臺北縣某 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在節能減碳態度方面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研究在性別變項中對知識 、態度、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但有些研究卻沒有相關,可發現性別對 研究並非具有絕對之影響,而目前很少有與性別相關的近視防治研究 ,因此性別是否會影響,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所以,本研究加入性別 為變項,希望能瞭解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 為之差異。 三、 近視與否 王美惠(2010)針對臺南縣某國小學童進行研究,發現有沒有近 視、有沒有戴近視眼鏡對學童的近視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李蘭等( 1989)針對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1)視力不良的學 生在知識測驗上比視力正常學生得分高。(2)視力不良的學生和視力. 24.

(33) 正常學生均具有極正向態度。(3)視力不良的學生實行的健康行為比 視力正常學生還少,行為得分方面,兩組學生雖有差異,但均呈偏低 的現象。楊瑞珍、熊鯤苓(2000)針對臺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 研究,發現視力不良學生的學業成績 (平均 73.8)高於視力正常學生 (平均 67.1),花在課業學習的時數也較多,但對視力保健知識明顯不 足,且對維護行為的實踐上多有疏忽。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視力狀況與知識、態度、行為間有關 連性,而視力不良的種類很多,學生階段的視力不良以「近視」最為 常見(黃敏澤,2002) ,為了瞭解有無近視所產生之差異情形,因此有 無近視是否會影響,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所以,本研究加入近視與否 為變項,希望能瞭解研究對象近視與否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 之差異。 四、 學業成績 楊瑞珍、熊鯤苓(2000)針對臺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 發現視力狀況與學業的重視程度有相關性。陳新豐(2010)進行國小 一至五年級學童視力不良原因之研究,發現性別與學習成就間的影響 具有統計意義,尤其是平均得分在 90%以上(PR>90)的女生視力不良 情形顯著高於平均得分低於 90%(PR<90)的男生。王柏翔、林大豐 (2008)針對花蓮市忠孝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學業成. 25.

(34) 績與近視程度呈現負相關,學童成績越高,其父母越傾向視力保健行 為,故學童成績越高,其近視程度越高並非絕對。陳政友、林隆光、 彭秀英、劉婉柔、劉乃昀(2006)針對臺北市與桃園縣各一所國小四 至六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感受到成績差距壓力越小時,學業成績 越好的學童越會發生近視;感受到考試壓力越大時,越會形成近視。 與視力有關的研究中,陳新豐(2010)進行國小一至五年級學童 視力不良原因之研究,發現學習成就的不同未造成顯著差異。黃敏澤 (2002)針對臺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時,發現學業成績將影 響近視預防知識和態度,且對近視預防知識最具影響力。王美惠( 2010)針對臺南縣某國小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對學童的近視 預防知識、行為有顯著影響。黃淑貞、洪文綺、陳曉玟(2004)針對 臺灣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學童自覺成績表現、學 童對自己的學業期望等因素對視力保健行為方面具有預測力。其他有 關知識、態度、行為的研究中,柯臺薰(1998)針對基隆市國中學生 進行研究,發現不同成績表現的學生在飲料知識測驗得分上,皆有顯 著的不同,且成績好的學生皆比成績不好的學生得分高。 透過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些研究在學業成績變項中對知識、 態度、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但有些研究在學業成績上沒有顯著差異, 可發現學業成績對研究之影響並非絕對,因此學業成績是否造成影響. 26.

(35) ,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所以,本研究將學業成績變項納入探討,以瞭 解不同學業成績的研究對象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差異。 五、 近距離用眼時數 國內研究發現學童視力惡化攀升的原因與使用眼睛的時間與距離 有正向關係(鄭永豐,2004);曾清嫣(2001)也指出若讀書時間在 1 小時內平均近視約 160 度,2~3 小時則約 270 度,5 小時以上則約 340 度,顯示讀書時間與近視度數成正比。 彭秀英(2011)進行台灣地區學齡前幼童近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發現學齡前幼童近距離用眼時數平均為 3.6 小時/天,近距離用眼 時數最多的項目是看電視,平均 1.3 小時/天,其次是讀書、寫字,平 均 1.1 小時/天,同時,也指出近視一旦發生其度數比非近視者容易惡 化,而影響近視發生與近視化之因素與近距離用眼時數關係密切。Ip et al.(2008)指出歐洲白人學童在近距離作業所花的時間為 3.7 小時/天 ,東亞學童則為 4.6 小時/天,其研究結果指出東亞學童近視的機率較 高。鄒佩璇(2009)進行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發現有九成研究對象家裡有電腦設備,具有上網的功能, 每次上網平均 4.15 小時。鄭永豐(2007)以六所臺北市 1371 名六年 級學童及其 1239 名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一周使用 e 世代電子產 品時數越多,近視度數較容易增加。. 27.

(36) 但是,劉婉柔(2004)進行國小學童學習壓力及用眼行為與近視 相關之研究時,發現近距離用眼時間平日平均是 5.9 小時/天,週末平 均是 8.0 小時/天,用眼行為與近視程度相關方面,卻呈現愈不採「規 律用眼行為」或「近距離用眼時間」愈長者,其視力反而愈好的現象, 此結果與其他研究發現有所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發現近距離用眼時數的不同將影響視力變化 ,但近距離用眼時數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 仍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所以本研究加入近距離用眼時數為變項,希 望能瞭解不同的近距離用眼時數的研究對象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 行為之差異。 六、 家庭社經地位 與視力有關的研究中,王美惠(2010)針對臺南縣某國小學童進 行研究,發現母親最高學歷對學童的近視預防知識有顯著影響。楊瑞 珍、熊鯤苓(2000)針對臺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視 力狀況與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有相關性。黃敏澤(2002)針對臺南市國 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時,發現家庭社經地位為影響近視預防行為的 因素,但並未發現是哪兩種社經地位彼此間有差異。吳德敏、陳麗美 (1989)針對臺北市某兩所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 知識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劉婉柔(2004)進行臺北市. 28.

(37) 與桃園縣各一所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學習壓力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 之研究,發現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童在課業學習與面臨考試時,會產 生極大的學習壓力。 其他有關知識、態度、行為的研究中,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 市國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在西式 速食消費者知識優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而高社經地位家庭 的學生其西式速食產品的購買行為多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 李靜華(2001)針對國中及高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 高者,食品標示知識越佳。柯臺薰(1998)針對基隆市國中學生進行 研究,發現中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在飲料消費知識得分優於低社經地 位的學生。陳妍伶(2007)針對彰化縣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家庭 社經地位和營養知識、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但與營養態度無顯著差 異。林貞慧(2010)針對臺中縣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進行研究,發 現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在口腔衛生知識、態度上顯著優於中社經地位者 ,而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則是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者。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與絕大多數的研究 在知識、態度、行為上有關連性,因此,本研究加入家庭社經地位為 變項,希望能瞭解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研究對象在近視防治知識、態 度、行為之差異。. 29.

(38) 不利於視力保健的環境日益增加中,包括高科技資訊設備普及、 網咖及電動玩具等行業蓬勃發展、都市化環境空間變窄小,家長忙碌 ,學生未養成視力保健的習慣、從事戶外活動時間大幅減少,諸多原 因加諸於身,那麼如何防止青少年的視力在求學階段急遽惡化是個重 要的議題。綜觀之,不乏相關研究透過上述等背景變項,對知識、態 度、行為進行探討其中之差異性;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年級」、「性 別」、「近視與否」、「學業成績」、「近距離用眼時數」及「家庭 社經地位」對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影響。. 第四節. 近視防治知識 近視防治知識、 知識、態度及行為相關性之探討 態度及行為相關性之探討. 知識、態度、行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式為 Gordon Allport 於 1935 年提出,是最早期提出的一種健康行為模式,理論基礎 為個人得到行為相關資訊後,信念會改變,而影響態度改變,最後產 生與態度一致的行為。因此本研究採 KAP 模式探討近視防治知識、態 度、行為間的關係,唯相關文獻並不多見,因此,透過與健康行為有 關的研究整理如下: 一、 知識與態度之相關性 針對視力相關研究中,彭秀英等(2010)針對國小及幼稚園教師 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知識與視力保健態度間沒有顯著相關;即視. 30.

(39) 力保健知識是否足夠,對視力保健態度影響不大。陳政友等(2009) 進行臺北縣國小一年級的家長進行近視預防親職教育介入對學童近視 預防信念之成效研究,其研究結果指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的「自 覺學童近視罹患性」、「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自覺學童近視預防有 效性」及「自覺學童近視預防障礙性」上並未呈現顯著差異。而其他 健康行為研究中,簡明旭(1997)針對臺中市南屯區國中學生進行研 究,發現對垃圾問題的知識與對垃圾問題的態度間呈現出極顯著的正 相關;范群忠(2009)針對臺北縣某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 發現口腔衛生態度與口腔衛生知識呈正向關係,且達統計上顯著的差 異,即口腔衛生態度與口腔衛生知識具有關係,但相關性較小;張美 玲(2003)針對臺北市國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究,發現西式速食消 費者知識不影響西式速食消費者態度。 二、 知識與行為之相關性 探討視力的相關研究中,沈希哲等(2008)針對臺北縣國小一年 級學童之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對學童近視預防知識與對學童採取近視 預防行為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即對學童近視預防的正確認知越高者 ,越願意對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王美惠(2010)進行臺南縣某國 小學生近視預防知識與行為之研究,發現近視預防知識和近視預防行 為彼此間皆達中度正相關;彭秀英等(2010)針對國小及幼稚園教師. 31.

(40) 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知識與視力保健行為效能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即視力保健知識是否足夠,對視力保健行為效能影響不大;李蘭等 (1989)針對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知識與 視力保健行為未達顯著相關水凖。 其他健康行為研究中,簡明旭(1997)針對臺中市南屯區國中學 生進行研究,發現對垃圾問題的知識與對垃圾問題的行為間,呈現出 顯著的正相關,具即有較多垃圾問題知識的學生,知道如何處理垃圾 ,常表現出負責任的行為;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市國中一、三年 級學生進行究,發現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會影響西式速食消費者行為 ;范群忠(2009)針對臺北縣某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口腔衛生行為與口腔衛生知識呈正向關係,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 三、 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 探討視力的相關研究中,蘇巧雲(2010)針對臺中縣 3-6 歲就讀 於公私立幼托園所的學齡前幼兒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研究,發現主要 照顧者對幼兒視力保健態度與幼兒視力保健行為有顯著正相關,即主 要照顧者視力保健態度普遍正向,幼兒在家視力保健行為表現普遍尚 可;彭秀英等(2010)針對國小及幼稚園教師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 健態度與行為效能則存在顯著正相關,即視力保健態度越積極,視力. 32.

(41) 保健行為效能則越正向;郭瑞玲(2008)進行臺北縣國小教師對學童 近視預防的信念與相關教學行為之現況研究,發現學童近視預防信念 與學童近視預防教學行為呈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彭秀英(2011) 針對臺灣地區就讀於公私立幼托園所之幼童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幼童 近視防治態度與行為之間也有顯著相關,即幼童近視防治態度越好, 其幼童近視防治行為也越趨於正向;李蘭等(1989)針對臺北市國中 一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視力保健態度與視力保健行為未達顯著相 關水凖。 其他健康行為研究中,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市國中一、三年 級學生進行硏究,發現西式速食消費者態度會影響西式速食消費者行 為;范群忠(2009)針對臺北縣某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 現口腔衛生行為與口腔衛生態度呈正向關係,且達統計上顯著的差 異,即口腔衛生行為與口腔衛生態度具有關係;簡明旭(1997)針對 臺中市南屯區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對垃圾問題的態度與對垃圾問 題的行為間呈現極顯著的正相關,即具有正向積極態度的學生,常表 現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四、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 探討視力的相關研究中,黃敏澤(2002)針對臺南市國中一年級 學生進行研究時,發現近視預防知識對近視預防態度最具影響力,而. 33.

(42) 預測近視預防行為最主要的變項為近視預防態度;因此,研究對象的 近視預防知識越佳,其表現在近視預防態度上便越正向,也將有較好 的近視預防行為;苗迺芳(1996)針對臺北市國中小學生進行研究, 發現視力保健教學對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與視力保健行為有正向積極 的影響;彭秀英(2011)針對臺灣地區就讀於公私立幼托園所之幼童 家長進行研究,發現近視防治社會支持網絡、知識與態度越正向時, 在近視防治行為上有較好的表現;黃美溶(2003)探討兒童近視與父 母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對學童視力保健知 識、態度、行為間呈顯著正相關;沈希哲等(2008)針對臺北縣國小 一年級學童之家長進行研究,發現對學童近視預防知識、自覺學童近 視嚴重性、自覺學童近視預防有效性、學童近視預防行動線索以及學 童近視預防自我效能越高,且自覺學童近視預防障礙性越低者,則較 願意對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劉乃昀(2005)針對臺北市兩所國民 小學低年級學童之家長進行研究,發現「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自 覺學童近視防治有效性」 、 「接收學童近視防治行動線索」越高,而「自 覺學童近視防治障礙性」越低者,越傾向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 其他健康行為研究中,陳妍伶(2007)針對彰化縣國中學生進行 研究,發現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得分顯示,三者呈正相關,並有相 互關係;林姵君(2009)針對臺北縣某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節能. 34.

(43) 減碳認知、節能減碳態度、環境敏感度與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呈現顯著 正相關;張美玲(2003)針對臺北市國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究,發 現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與西式速食消費者態度會同時影響西式速食消 費者行為;西式速食消費者態度並非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與西式速食 消費者行為的中介變項,西式速食消費者知識、態度與行為的關係是 「知識→行為←態度(K→P←A)」 ;李靜華(2001)針對國中及高中學 生進行研究,發現食品標示知識、態度與相關選購行為間呈現出「知 識→態度→行為(K→A→P)」的關係;簡明旭(1997)針對臺中市南 屯區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兩個不同集團,其國中學生垃圾問題的 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 一個人的知識(knowledge)會影響到他的態度(attitude),而 態度會影響表現出來的行為(practice) ,且知識、態度及行為間是相 互影響的,簡稱 KAP 理論。依據上述各種研究的論述,知識、態度、 行為三者間的關係是多元的,而這三個面向也的確是相互關連的,但 是如何互動有各種不同說法。關於知識、態度和行為這樣的研究理論, 已經是重要、廣泛使用評量複雜且多面向事物的方法,如安全用藥( Shah,Parmar,Ramkishan & Mehta,2011)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Kaliyaperumal,2004)等,且三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因此,衛生保健知識 和積極的態度是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中必定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本研. 35.

(44) 究將針對臺北市國中生進行近視防治知識、態度和行為之研究,以瞭 解其中的相關性,並提供未來視力保健決策者、健康教育教學人員做 為參考依據。. 36.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為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 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Cross-scectional survey)研究法,來探討臺 北市國中生在近視防治知識、態度、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相關性,本研 究的方法分述如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下:. 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 近視防治 近視防治. 年級. 知識. 性別. 近視防治 近視防治. 近視與否. 行為. 學業成績. 近視防治 近視防治. 近距離用眼時數. 態度. 家庭社經地位. 圖 3-1. 研究架構. 37.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母群體 本研究以 100 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私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在學 學生為母群體。依據 100 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共有 90,149 名 學生。 二、 研究樣本 為了配合研究目的之適用性且基於研究經費、人力、時間及行政 作業上的限制,乃以立意取樣的方式,以 100 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國 中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其抽樣程序如下: (一) 樣本 本研究之樣本人數,依據 Krejice & Morgan(1970)所提之抽樣曲 線標準,當母群體人數為 90,149 人時,樣本數約 384 人即可達統計水 準,但預估九成的問卷回收率並考慮樣本代表性,預計約需樣本數 450 人。 (二) 取樣方法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由 100 學年度臺北市國中抽取五所學校(見 表 3-2-1),再由各校之每一年級中原則上各抽取一班,抽得之班級全 班學生皆為施測對象。結果共抽得 18 個班級,發出問卷 488 份,回收 有效問卷 451 份,有效回收率達 92.4%。. 38.

(47) 表 3-2-1 施測學校及人數一覽表 學校名稱. 抽樣班級數. 七年級. A 國中 B 國中. 6 3. 43 26. 42 24. 50 15. 135 65. C 國中 D 國中 E 國中 合 計. 3 3 3 18. 28 31 30 158. 16 32 32 146. 27 32 23 147. 71 95 85 451. 第三節. 八年級. 九年級. 合 計.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研究工具為自編結 構式問卷,配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探討所得資料,參考苗 迺芳(1996)、李蘭等(1989)、黃敏澤(2002)、沈希哲等(2008)、 郭瑞玲(2008) 、行政院衛生署(2008b) 、彭秀英等(2010) 、彭秀英(2011) 等研究之問卷內容,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所擬的題目,加以修訂評估 後,擬訂為本研究所需之問卷初稿,經過專家考驗、預試、信度分析 及修改問卷等過程,最後完成問卷編製及信度分析。茲將研究工具編 製過程與內容說明如下: 一、 結構式問卷之初搞擬訂 問卷內容設計分成四大部分,包括背景變項、近視防治知識、近 視防治態度及近視防治行為,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 背景變項 本研究所編擬之背景變項包括年級、性別、近視與否、學業成績、 39.

(48) 近距離用眼時數及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詳述如下: 1. 年級:分為七、八、九年級。 2. 性別:分為男生與女生。 3. 近視與否:分為近視及未近視兩類,指研究對象曾經眼科醫師 診斷為「近視」者為近視,反之為未近視。 4. 學業成績:七、八、九年級的研究對象採計 100 學年度第 1 學 期成績為參考依據,以「優」、「甲」、「乙」、「丙」、「丁」等呈 現。 5. 近距離用眼時數:是指測量研究對象平均每日的近距離用眼時 間。近距離用眼時間的計算方式,是以週一至週五和週末(週 六及週日)一日之近距離用眼時間加權計算而得,計算公式如 下:平均每日的近距離用眼時數=【週一至週五每日之近距離 用眼時間×5+週末(週六及週日)每日之近距離用眼時間×2+ 每週參與課外輔導活動時間】÷7。而近距離用眼行為則是指參 與課外輔導活動(如補習、才藝班—鋼琴、小提琴等,不包括 第八節課後輔導及戶外類型的才藝班—籃球、排球等) 、平日及 週末用眼行為(如寫作業、讀書、閱讀課外讀物、看電視、使 用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 6. 家庭社經地位:以研究對象父親或母親中社經地位較高者為代. 40.

(49) 表。社經地位將參考林生傳(2005)依國內社會實況與修改後 的計算方法進行計分,即以教育程度和職業等級為主要決定指 數,依照公式將教育程度乘以「4」加職業等級高低指數乘以「7」 合併計算出家庭社經地位變項的得分。而本研究則再將第一級 和第二級(41~55 分)合併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 為中社經地位,第四級和第五級(11~29 分)合併為低社經地 位(見表 3-3-1、表 3-3-2、表 3-3-3)。 (二) 近視防治知識 本研究綜合李蘭等(1989)、黃敏澤(2002)、沈希哲等(2008)、 行政院衛生署(2008b)、彭秀英等(2010)、彭秀英(2011)文獻後自 擬問卷而成的「近視防治知識」 ,內容分為「眼睛構造與功能」 、 「近視 之成因及機轉」與「近視防治方法」三部分。量表採選擇題形式,共 計 14 題,每題 4 個選項,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選項,按研究對象答 題程度,計分方式為答對給 1 分,答錯則為 0 分,答多重選擇或未答 表 3-3-1. 父母教育程度之分類水準. 等級. 教育程度. 得分.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研究所畢業 大學畢業、技術學院畢業 專科畢業、大學肆業. 5分 4分 3分. 第四級 第五級. 高中、職畢業 國中畢業及其他. 2分 1分.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41.

(50) 表 3-3-2. 父母職業類別之分類水準. 等級. 職業類別. 得分. 第一級 第二級.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5分 4分. 第三級 第四級 第五級. 半專業人員、一般行政公務人員 半技術性工人 非技術性工人及無業者. 3分 2分 1分.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表 3-3-3.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 社經地位. 指數. 等級. 教育. 等級. 指數. Ⅰ. 5. ×4. 5. ×7. 52-55. Ⅱ. 4. ×4. 4. ×7. 41-51. Ⅲ. 3. ×4. 3. ×7. 30-40. 中(30-40). Ⅳ Ⅴ. 2 1. ×4 ×4. 2 1. ×7 ×7. 19-29 11-18. 低(11-29). 加權. 職業. 社經地位. 社經. 加權. 等級. 高(41-55).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5。. 者則不給分。測量結果,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對近視防治知識程 度愈好;得分愈低,則反之。 (三) 近視防治態度 本研究綜合李蘭等(1989)、黃敏澤(2002)、沈希哲等(2008)、 郭瑞玲(2008)、彭秀英等(2010)、彭秀英(2011)文獻後自擬問卷 而成的「近視防治態度」 ,內容分為「對近視者的態度」 、 「對戴眼鏡的 態度」與「對護眼行為的態度」三部分正向或負向的主觀評價。採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共計 18 題;問卷中第 6、7、8 題為反向題,計分方式 依「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分別 42.

(51) 給 5 分至 1 分;問卷中第 1~5 題、9~18 題為正向題,計分方式依「非 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 5 分 至 1 分。將所得分數加總後,得到近視防治態度總分,得分愈高,表 示研究對象對近視防治態度愈正向;得分愈低,則反之。 (四) 近視防治行為 本研究綜合苗迺芳(1996)、李蘭等(1989)、黃敏澤(2002) 、沈 希哲等(2008)、彭秀英(2011)文獻後自擬問卷而成的「近視防治行 為」 ,內容分為「讀書、寫字用眼行為」 、 「看電視及 e 化電子產品用眼 行為」及「護眼行為」三部分,由研究對象根據個人實際所採取的行 為來作答。採 Likert 五分量表計分,共計 17 題,計分方式依「總是 如此」 、 「經常如此」 、 「偶爾如此」 、 「很少如此」 、 「從不如此」分別給 5 分至 1 分。將所得分數加總後,得到近視防治行為總分,得分愈高, 表示研究對象近視防治行為愈好;得分愈低,則反之。 二、 研究工具效度考驗 初稿擬訂後,請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醫學、護理、健康教育等 專家共 11 位(見附錄一),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依問卷內容之 「正確性」、「重要性」、「適用性」及「內容涵蓋面與比例」進行問卷 內容效度考驗,評分方法採三分法,即「適當」、「尚可」、「不適當」, 並請專家提供修改的建議(見附錄二) 。於民國 101 年 4 月初聯繫並發. 43.

(52) 函予專家,經兩週時間回收專家之意見表,綜合各專家意見,並與指 導教授討論後,刪除、修改較敏感之題目及較具有爭議性、模稜兩可 的題目,爾後完成預試問卷(見附錄三)。 三、 研究工具信度考驗 修正後之問卷,為瞭解研究對象對文字理解程度、填答問卷的反 應、估計施測所需的時間、問卷的適用性及調查進行中可能發生的問 題,故預試過程模擬正式施測情形,先說明研究目的及填答所需注意 事項,鼓勵填答者對該問卷內容或敘述方式提出問題與建議,並作為 修改問卷之參考。因此,研究者於民國 101 年 6 月初,選取一所樣本 學校的非樣本之學生為正式施測樣本,以班級為單位,各年級取一班, 共發出問卷 74 份進行問卷預試,扣除無效問卷 9 份,共計 65 份有效 問卷(見表 3-3-4)。 表 3-3-4. 預試問卷回收分析表. 年級. 有效問卷. 無效問卷. 合 計.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合 計. 23 20 22 65. 2 6 1 9. 25 26 23 74. 回收後,問卷以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Cronbach′s α)進行信度 考驗處理及知識題進行難易度、鑑別度分析,以瞭解學生答題狀況。 茲分別說明如下:. 44.

(53) (一) 問卷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見附錄四) 為了解「近視防治知識量表」題目之難易程度,因此進行各題項 難易度(Item difficulty)及鑑別度(Item discrimination)分析,結果分 述如下: 根據 Chase(1978)主張選擇題的形式,試題難易度應介於 .40 至 .80 範圍為選擇標準。近視防治知識各題目難易度範圍在 .095 至 .978 間,難易度平均為 .749,故本問卷知識題部分難易度屬適中偏 易。 而在鑑別度方面,根據吳明隆、涂金堂(2005)指出試題鑑別度 指標值應介於-1 至+1 之間,愈接近 1,代表題項的鑑別度愈佳,但以 Noll,Scannell & Craig(1979)之標準而言,一般可接受的最低標準為 .25 以上。近視防治知識各題目鑑別度範圍介於 -.003 至 .545 間, 鑑別度平均為 .271,因此題目整體而言,鑑別度仍屬尚可,部分不佳 或尚可的試題將進行庫李信度 20(KR20)後再斟酌進行修改。 (二) 預試問卷與信度考驗(見附錄五) 近視防治知識採二元化計分(dichotomously scoring) ,即是對錯的 測驗上,答對得 1 分,答錯得 0 分,因此,信度分析可採用 Cronbach′s α檢定,即相當庫李 20 號公式(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簡稱 KR20)分析量表項目間的一致性,近視防治知識量表預試的結果 KR20.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