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愛爾蘭─以《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探討英愛歷史糾葛
163
0
0
全文
(2) 摘. 要. 愛爾蘭曾被英國統治將近 800 年之久,因為種族、文化、宗教的不同,愛爾蘭與 英格蘭衝突迭起,再加上政治、社會與宗教上的不平等待遇更讓愛爾蘭人決心求去,十 九世紀,國際間民族主義潮湧,愛爾蘭也出現民族運動,如土地運動、天主教解放運動、 自治運動等。在十九世紀末自治運動出現停滯期,此時葉慈等人領導的文藝復興運動, 使愛爾蘭文化逐漸復興,民族自尊心被提振,民族意識被凝聚。而有 1916 年,在都柏 林爆發的「復活節起義」 ,與 1921 年爆發的英愛戰爭。最終,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卻又 因為對《英愛條約》的看法兩極,而爆發了長期的愛爾蘭內戰。 愛爾蘭是一個文化底蘊深遂、內涵豐富的國家,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卻鮮少論述, 而有關愛爾蘭的電影卻有頗多不俗的表現。若要在課堂上談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歷史, 影視史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眾多愛爾蘭的相關影片中,《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 的風》可說是最切中主題的兩部,然而影視史學也有其限制,就導演的觀點,影片敘述 的年代,與影片虛實的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導演尼爾喬丹的《豪情本色》 ,觀點由上而下,根據邁可柯林斯的傳記,拍攝開國 英雄為國家獨立所做的奮鬥,全片帶有強烈的史實色彩,而把史實連貫起來,令整部戲 能夠流暢精彩,卻需要一些虛構的元素,才能圓滿。 肯洛奇導演的《吹動大麥的風》 ,則以民眾的立場為觀點,敘述那些參與國家建立 的小人物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曾在愛爾蘭發生過並在民間流傳著,經肯洛奇採訪挖掘、 連貫建構而成。 《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都是得獎大片,都各自有其真實與虛構,實與 虛各自有其存在的必要與意義。對於每一部影片,先了解導演的敘事手法,就比較能夠 掌握影片中的虛與實,而不至於輕易被影片的片面資訊所左右。藉著影片在課堂上的討 論,彼此激盪,學習與歷史人物對話,使得歷史人物的情意得以延續,並藉以擴大自己 書本以外的眼界,也是影視史學的目標。. 關鍵字:愛爾蘭獨立 邁可柯林斯 豪情本色 尼爾喬丹 吹動大麥的風 肯洛奇. i.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 研究回顧 .................................................................................................................... 4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1. 第二章 英國與愛爾蘭的歷史情仇 ................................ 13 第一節 英國統治愛爾蘭 .............................................................................................. 13 第二節 英國對愛爾蘭制定的法律 .............................................................................. 20 第三節 愛爾蘭人民的反抗 .......................................................................................... 28. 第三章 《豪情本色》──英雄視角的歷史再現 ..................... 40 第一節 尼爾喬丹導演的從影經歷及其敘事風格 ...................................................... 40 第二節 《豪情本色》「歷史再現」的文本分析 ........................................................ 47 第三節 《豪情本色》的「實中虛」分析 .................................................................. 59. 第四章 《吹動大麥的風》──平民視角的歷史再現 ................. 66 第一節 肯洛奇導演的從影經歷及其敘事風格 .......................................................... 66 第二節 《吹動大麥的風》「多元想像」的文本分析 .................................................. 79 第三節 《吹動大麥的風》的「虛中實」分析 ............................................................ 91. 第五章 誰的歷史記憶 .......................................... 99 第一節 兩部影片敘事手法的分析與比較 .................................................................. 99 第二節 妥協與堅持,誰才是英雄? ........................................................................ 109 第三節 影片與民族主義結合的教學與實作 ............................................................ 120. 第六章 結論.................................................. 133 附錄一....................................................... 135 附錄二....................................................... 138 附錄三....................................................... 146 參考書目..................................................... 150. ii.
(4) 表. 次. 表 3.1.1 尼爾喬丹的創作年表 ………………………………………… ……… 42 表 4.1.1 肯洛奇的創作年表 ………………………………………………………69 表 5.1.1 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資料與劇情對照表…………………………100 表 5.3.1 學習單得分統計表. ……………………………………………………124. 表 5.3.2 學習單問題 1 ……………………………………………………………125 表 5.3.3 學習單問題 2 ……………………………………………………………125 表 5.3.4 學習單問題 3 ……………………………………………………………125 表 5.3.5 學習單問題 4 ……………………………………………………………126 表 5.3.6 學習單問題 5 ……………………………………………………………126 表 5.3.7 學習單問題 6 ……………………………………………………………126 表 5.3.8 學習單問題 7 ……………………………………………………………126 表 5.3.9 學習單問題 8 ……………………………………………………………127 表 5.3.10 學習單問題 9 ………………………………………………… ………127 表 5.3.11 學習單問題 10 …………………………………………………………127 表 5.3.12 學習單問題 11 …………………………………………………………128 表 5.3.13 學習單問題 12 …………………………………………………………128 表 5.3.14 學習單問題 13 …………………………………………………………129 表 5.3.15 學習單問題 14 …………………………………………………………129. iii.
(5) 圖. 次. 圖 4.3.1 愛爾蘭教會之一. …………………………………………………………96. 圖 4.3.2 愛爾蘭教會之二. …………………………………………………………96. 圖 4.3.3 戴米恩在愛爾蘭教會. ……………………………………………………96. 圖 5.2.1 《豪情本色》剪輯圖片─戴瓦列拉 ……………………………………110 圖 5.2.2 《豪情本色》剪輯圖片─邁可柯林斯 …………………………………110 圖 5.2.3 《豪情本色》剪輯圖片─戴瓦列拉. …………………………………112. 圖 5.2.4 《豪情本色》剪輯圖片─邁可柯林斯 …………………………………112 圖 5.2.5 《吹動大麥的風》剪輯圖片─兄弟之爭 ………………………………117 圖 5.2.6 《吹動大麥的風》剪輯圖片─兄弟之爭 ………………………………117 圖 5.2.7 《吹動大麥的風》剪輯圖片─泰迪處死戴米恩 ………………………117 圖 5.2.8 《吹動大麥的風》剪輯圖片─泰迪被喜奈驅逐 ………………………117 圖 5.2.9 《豪情本色》剪輯圖片─會議中的邁可柯林斯 ………………………119 圖 5.2.10 《吹動大麥的風》剪輯圖片─自由邦的小主管泰迪. ………………119. 圖 5.3.1:209 班學習單後測卷答題統計圖………………………………………130 圖 5.3.2:211 班學習單後測卷答題統計圖………………………………………130 圖 5.3.3:209 班與 211 班學習單後測卷答題比較統計圖………………………131. iv.
(6)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愛爾蘭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吟唱詩人將故事編成敘事曲,用簡單的笛子、風笛、 或是小鼓,在各地伴奏演唱。十八世紀以後,愛爾蘭的文人輩出,如世界名著《格列佛 遊記》 (Gulliver's Travels)作者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寫劇本、小說與詩集著名的王 爾德(Oscar Wilde)。二十世紀還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蕭伯 納(George Bernard Shaw)、貝克特(Samuel Beckett)、希尼(Seamus Heaney),以得獎人數 與全國人口的比率來說,愛爾蘭高居世界第一。那曾經誇口「要讓教授忙上幾百年」的 喬埃斯,1其作品《尤利西斯》 (Ulysses)也常在高中歷史課本的意識流課程中被選為代 表作,更是年輕人熟知的代表作家。 愛爾蘭的音樂舞蹈也頗有可觀,像得過三次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的恩雅(Enya Brennan);還有被列為史上百大藝術團體第二十二名的 U2 樂團2。巡迴世界各地表演的 踢踏舞〈大河之舞〉(Riverdance )3〈火焰之舞〉(Flame Dance)……等等。擁有這麼豐富 動人的詩、歌、舞、樂成就,因此愛爾蘭不愧為「詩人與歌者的國度」。4如此一個詩人 與歌者的國度,卻曾被其一水之隔的英國殖民了將近七百年之久。 自 1171 年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親征愛爾蘭後,就引進封建制度,從 此揭開英愛歷史恩怨的序幕。十五世紀以後歐洲開始出現一些王權國家,講求以相同的 語言、宗教、文化及民族(住民中佔大多數的種族)所組成的一個主權國家。5愛爾蘭卻一 直沒有發展成一個王權國家,反而在十六世紀讓英國國教派的創始人英王亨利八世 (HenryVIII,1491-1547)所征服。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後,因宗教信仰的歧異, 對愛爾蘭有了種種的限制與不平等的待遇,譬如:不准天主教徒購買土地,6不准天主教 徒當警察或在公共部門服務……等等,英國政府對愛爾蘭人民立下的種種法律,使愛爾 蘭人在經濟上、社會上、政治上遭受極度的不公平。而愛爾蘭法律又不能替天主教徒主. 1. 莊信正,〈庾辭─《尤里西斯》之謎〉 ,《中外文學》 ,第 26 卷第 5 期(1997 年 10 月),頁 22-35。 U2 是一支在 1976 年成立於都柏林的愛爾蘭四人制搖滾樂樂團,1980 年代竄起走紅。因其關懷人道、常 常關注各項社會公益,享譽國際,被《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列為百大藝術團體(100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的第二十二名。 3 舞碼敘述愛爾蘭先民蓽路藍縷,胼手胝足,對抗外族的故事,其奮鬥的歷程宛如一條歷史長河,源遠流 長,故取名「大河之舞」 。 4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台北,三民出版社,2009 年。 5 洪鎌德,《民族主義》 ,(台北,一橋出版社,2003 年),頁 25。 6 黃偉峰,〈北愛爾蘭:政教衝突及其和解途徑〉 ,《歷史月刊》 ,第 129 期(1998 年 10 月),頁 35。 1 2.
(7) 持公道,他們只好祕密結社以求自保。於是類似愛爾蘭共和軍之秘密組織遂逐漸形成。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風起雲湧,愛爾蘭也受到影響,年輕人成立了「青年愛 爾蘭」(Young Ireland),他們創辦了《民族》(The Nation)週刊,葉慈創辦了「倫敦愛爾 蘭文藝協會」(The Irish Literary Society of London),葉慈與海德(Douglas Hyde)合辦「都 伯林民族文藝協會」(The National Literary Society of Dublin)7,海德發表〈愛爾蘭抵制英 語之必要〉(The Necessity for De-Anglicising Ireland)的演說,獲得熱烈回響。8民族意識 不斷凝聚,政治上也不斷在爭取政治權,儘管如此,十九世紀的愛爾蘭仍然在英國統治 下歷經了可怕的災難與貧窮。愛爾蘭賴以維生的馬鈴薯遭逢疫病,而腐敗歉收,短短幾 年餓死、逼走將近兩百五十萬人口。英國政府罔顧殖民地經濟,不但賑災不力,反而還 逼使愛爾蘭出口大量的各種糧食,並攔截各地對愛爾蘭的救濟。沒有一件事比這更傷愛 爾蘭的心,更激愛爾蘭人的憤怒,愛爾蘭和英國深深結怨,各項反抗運動也就更加頻繁。 9. 因此苦難的民族展開他們的抗爭,愛爾蘭的獨立過程經過一場場流血起義,1922 年自由邦成立,又因為對《英愛條約》的不滿,而造成愛爾蘭共和軍的分裂,內戰又成 了另一場的血祭。 在當代社會,愛爾蘭文藝表現如前所述,既叫好又叫座。二十世紀末,愛爾蘭也 成就了一項經濟奇蹟,被稱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 ) 。如此一個精彩的國家,高中 歷史課本,卻未曾探討,從過去的國編版,到後來的 89 課綱,乃至於 100 課綱的各版 本,除了南一版在一戰後的英國,出現一小段愛爾蘭的註釋外,其他版本對愛爾蘭課題 都是付之闕如。身為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述英國與北愛時,總見學生把愛爾蘭跟北愛混 為一談,傻傻分不清。而愛爾蘭人民在十九世紀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努力建國的歷程, 是講述二十世紀的民族主義時,很好的典範。因無課文文本,影視史學在此也就有了很 好的發揮空間。 影視史學最早是在 1988 年出現,源於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在 《美國歷史評論》上撰文對歷史主題電影作出分析,並首創出“historiophoty”「影視史學」 一詞,與傳統的“historiography”「書寫史學」形成對照。而台灣則是由周樑楷教授最早 7. 林玉珍,(喬依思、葉慈、以及愛爾蘭問題),《中外文學》 ,第 21 卷第 21 期(1993 年 4 月),頁 118-144。 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Hyde),沈富源譯, 〈愛爾蘭抵制英國化之必要〉 , 《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0 期, (1995 年 3 月),頁 8-16。 9 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三節。 2 8.
(8) 引進影視史學,為歷史研究提供一條新的路徑。其所謂的「影視史學」,是指「以視覺 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10常人所質疑的是:電影能夠跟 嚴肅的、傳統的書寫史學相提並論嗎?據觀察所悉,現在的社會渾然已是個「視覺系」 當道的世界,書寫史學固然是正統,卻不如影視史學般,每每一推出便造成轟動,造成 話題。正如馬克‧費侯(Marc Ferro )在《電影與歷史》一書中所說的:電影的價值更「在 於提供了一種社會與歷史角度的詮釋方式」。11讓讀者多了一方天地可閱讀、思考與討 論。有時候,小說或電影的情節往往比歷史事實更加鮮明,更深入人心,影響更為深遠 廣大。尤其考究詳實的電影或電視,的確比書寫論述的史學更能呈現某些歷史現象,例 如風光景致、周遭氣氛、繁雜多變的衝突、戰爭、群眾、情緒等。12一秒鐘呈現出的畫 面也許用好幾頁文字還書寫不完。但是電影描述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能客觀公正 嗎?一件經歷多年的歷史事件,卻濃縮成兩三個小時的影片,其歷史細節是不是交代得 夠完整呢?在懷特看來,「書寫史學」是以「言語的意象」和「書寫的論述」來表現歷 史,而「影視史學」則以「視覺的影像」和「電影的論述」,去表現歷史以及我們對歷 史的見解。兩者都存在論述觀點與材料取捨的問題,它們都必須經過「壓縮」 、 「移位」、 「替換」、「象徵」和「修飾」的過程,兩者在對歷史的表現上,都有著同樣的限制性, 亦即兩者都無法完完全全的將有意陳述的歷史事件或場景全盤呈現。它們之間的主要區 別在於「媒質」或「載體」的不同而已,一個是動態的影像,一個則是靜態的文字。13 近一二十年來,描述愛爾蘭衝突的電影已經有十幾部了,但大多數聚焦在北愛, 純粹以愛爾蘭為主體的並不多,而《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正好都是描述愛 爾蘭獨立戰爭與愛爾蘭內戰的影片。這也正是筆者選擇這兩部影片做為研究主題的原 因。然而同樣的英愛戰爭與愛爾蘭內戰,不同的導演拍攝,就有了不同的詮釋,如上所 述,影視歷史與文字歷史一樣,都有立場與取材的問題,《豪情本色》是肯洛奇執導拍 攝的邁可科林斯的傳記電影,兼論共和軍的另一位領袖戴瓦列拉。以兩位領導人物的立 場及他們的口吻點出英愛戰爭與愛爾蘭內戰,為何而戰,戰後又將何去何從?然而一將 功成萬骨枯,多少功名是由無名英雄的血淚灌溉而成?《吹動大麥的風》則是尼爾喬丹 執導拍攝,以參與獨立戰爭的無名英雄為主體,再以兩兄弟的合作與分歧為核心,帶出 10.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當代》 ,第 88 期(1993 年 8 月),頁 10-17。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電影與歷史》(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頁 35-60。 12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電影與歷史》 ,頁 35-60。 13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電影與歷史》 ,頁 35-60。 3 11.
(9) 共和軍成員們的視角,點出庶民百姓在英國統治下的辛酸悲苦,彷彿這樣的苦難與犧牲 就發生在我們四周一般,使得因時空相隔而抽象的歷史事件,具體化起來。兩部影片, 兩位導演,以各自的視角,各自的表現方式,敘述同一件史事,表現出他們那種不受強 勢主流意識所控制的獨立精神,他們創造並提供了嶄新的世界觀,這個屬於他們的獨特 世界以逼人的氣勢帶動了另一股思潮,14這正是筆者的研究目的,希望帶給學生無限寬 廣的多元思維。 既然高中歷史 100 課綱未將愛爾蘭列入,筆者擬將其寫成課文,作為將來新課綱編 審時的參考。. 二 研究回顧 愛爾蘭獨立的歷史研究,在國內算是比較冷門的範疇,然而歷經眾前輩學者的努 力,也已累積出了成果。影像中的愛爾蘭則有較廣為人知的作品,因此,以〈影像中的 英愛歷史糾葛〉做為研究主題。筆者並將與文字論著跟電影兩方面來談。. (一)有關愛爾蘭方面的研究: 國內對愛爾蘭的研究尚屬小眾,早期的研究成果大多依附在西洋近、現代史或英國 15. 史當中,並未有太豐富的資料。中國學者如陳曉律等著的《英帝國》 , 則闡述了長期以 來的英愛關係,仔細爬梳之後,頗有所斬獲,並應用在本論文中。姚定塵所著《英國與 其殖民地》,16成書於民國 23 年 8 月,內容如其書名,是關於英國與其殖民地的論著, 書中有專門章節介紹英愛歷史,愛爾蘭之自治、獨立運動與建國後的紛擾,都有資料扎 扎實實的內容,讓筆者如獲至寶,也從中爬梳到很多資料,並應用在本論文中。 近來已有國人專門研究愛爾蘭並出版專著,例如周惠民教授所著, 《愛爾蘭史─詩 人與歌者的國度》,對愛爾蘭有詳盡的論述。尤其從塞爾特人進入愛爾蘭生活開始,到 現今大約兩千三百年之間的愛爾蘭歷史,做一詳盡的研究分析與介紹。除個別描述愛爾 蘭的民族與宗教歷史文化,也把愛爾蘭與英國之間的情仇關係詳加究析,至於愛爾蘭的 自治運動、愛爾蘭獨立戰爭、從自由邦到共和國……等等,論述嚴密,對想研究愛爾蘭 歷史的後學有相當大的幫助,筆者也在此獲益頗多。. 14.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電影與歷史》 ,頁 24。 陳曉律、王蘇琦、王君、袁滿, 《英帝國》 ,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0 年。 16 姚定塵,《英國與其殖民地》(又名《大英帝國》),南京,正中書局,1934 年。 4 15.
(10)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出版的論文集《當代愛爾蘭民主政治》對愛爾蘭的文化意象 與主體意識、愛爾蘭的國防外交、學習認證、語言復振、族群政治、國家認同及北愛爾 蘭的和平等等……,皆有精闢獨到的論述,台灣與愛爾蘭的歷史命運,兩者有諸多的雷 同,作者們也能予以深入分析比較。該書在 2009 年出版,諸多新資料,正可以反映當 代的思維與問題。這也是我尋找資料的重要寶庫。 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在十九世紀末呈現膠著時,葉慈等藝文人士另從文藝復興運動 中出發,使愛爾蘭獨立運動有了另一股生氣,吳潛誠所著《航向愛爾蘭:葉慈與塞爾特 想像》,作者以詩人葉慈為核心,探討其領導的愛爾蘭文藝復興與愛爾蘭民族意識的提 升與凝聚,兩者之間的關聯。另外其他愛爾蘭的相關著作有吳祥輝著《驚歎愛爾蘭》與 李美華著《繽紛愛爾蘭》,是兩部近距離觀察愛爾蘭的作品,從愛爾蘭的古蹟踏查談論 到歷史、地理、經濟、文化,乃至現階段愛爾蘭的社會狀況,是夾議夾敘輕鬆軟性之作, 也可從中爬梳一些愛爾蘭文藝復興與民族獨立運動的關係。 與愛爾蘭相關的學位論文則有: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17張惠君〈格蘭 斯頓的愛爾蘭宗教政策〉 ,18董榮富〈格拉斯東的政治特色與信念〉 ,19蕭標才〈愛爾蘭問 題之研究〉,20 從文藝復興、宗教政策到教育發展,以及政治社會上的不平等來論述愛爾 蘭,在在分析英愛衝突的原由,與愛爾蘭獨立建國的意志。與北愛相關的論文大都以衝 突與和解為核心,如:林岱瑋〈主權重構---以北愛「星期五協議」為例〉 ,21林繼彥〈北 愛爾蘭族群衝突研究:根源與本質〉 ,22張家瑞〈北愛爾蘭問題:衝突與和解〉 ,23鄞伊韋 〈英國統治下北愛爾蘭政治衝突與解決之研究〉 。24這些論述延續北愛與愛爾蘭及英國之 間的雙邊或三角衝突與矛盾,說明英愛戰爭其實並未隨著愛爾蘭自由邦的建立而結束。 期刊論文方面,因為愛爾蘭的文人名作迭出,有多篇論文就從英愛文學或文藝復興 出發,再論愛爾蘭文人致力於民族復興的過程,說明愛爾蘭民族復興與文化復興,關係 著愛爾蘭的民族獨立。這些研究論文例如: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著,沈富源譯. 17.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張惠君,〈格蘭斯頓的愛爾蘭宗教政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19 董榮富,〈格拉斯東的政治特色與信念〉,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5 月。 20 蕭標才,〈愛爾蘭問題之研究〉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年 12 月。 21 林岱瑋,〈主權重構─以北愛「星期五協議」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22 林繼彥,〈北愛爾蘭族群衝突研究〉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23 張家瑞,〈北愛爾蘭問題:衝突與和解〉,國立政治大學外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24 鄞伊韋,〈英國統治下北愛爾蘭政治衝突與解決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5 18.
(11) 25. 〈愛爾蘭抵制英國化之必要〉 ,西摩斯.迪恩(Seamus Deane)著,邱彥彬譯〈愛爾蘭文 藝復興的文學神話〉26,吳潛誠〈航向翡翠島一再探愛爾蘭文藝復興〉27,周英雄〈愛爾 蘭民族主義兩種版本:葉慈與喬依斯)28,周英雄〈搖擺與否定:葉慈的文化民族主義初 探〉29,周惠民〈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互動─以愛爾蘭、朝鮮半島及台灣地區為基礎 之比較〉30,林玉珍〈司法、語言與愛爾蘭主體:喬依斯晚期小說中的審判〉31,林玉珍 〈喬依思、葉慈、以及愛爾蘭問題〉32,林玉珍〈司芬尼根守靈/醒轉)與愛爾蘭歷史的再 創〉33,莊坤良〈想像/國家:喬依斯與愛爾蘭民族主義〉34,陳芳明著, 〈悲懷吳潛誠〉35。 而北愛衝突問題其實也是英愛衝突問題的延續,是多篇論文研究的焦點,如:陳寶瑜〈英 國北愛爾蘭問題研析〉36,周惠民〈有關北愛爾蘭問題的討論〉37,黃偉峰〈北愛爾蘭: 政教衝突及其和解途徑)38,楊肅獻〈悲情國度:北愛爾蘭問題探源〉39,劉惠林〈北愛爾 蘭的歷史背景與民族主義的抬頭(下) (上)〉40。. (二)有關電影與影視史學方面的著作: 影視史學的問世,最早是在美國,1988 年時著名思想史家、歷史哲學家海登‧懷 特(Hayden White)就在《美國歷史評論》上撰文對這一現象作出分析,並首創出新的名. 25. 道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沈富源譯,〈愛爾蘭抵制英國化之必要〉 ,《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0 期( 1995 年 3 月),頁 8-16。 26 西摩斯.迪恩,(Seamus Deane),邱彥彬譯, 〈愛爾蘭文藝復興的文學神話〉 , 《中外文學》 ,第 24 卷第 4 期( 1995 年 9 月)。 27 吳潛誠,〈航向翡翠島一再探愛爾蘭文藝復興〉, 《聯合文學》,第 12 卷第 7 期( 1996 年 5 月)。 28 周英雄, 〈愛爾蘭民族主義兩種版本:葉慈與喬依斯〉 ,收於李有成主編, 《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7 年 11 月)。 29 周英雄,〈搖擺與否定:葉慈的文化民族主義初探〉 ,《中外文學》 ,第 25 卷第 10 期(1997 年 3 月)。 30 周惠民,〈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互動一以愛爾蘭、朝鮮半島及台灣地區為基礎之比較〉, 《政治大學歷 史學報》 ,第 11 期(1994 年 1 月)。 31 林玉珍,〈司法、語言與愛爾蘭主體:喬依斯晚期小說中的審判〉 ,《中外文學》 ,第 26 卷第 5 期(1997 年 10 月)。 32 林玉珍,〈喬伊思、葉慈、以及愛爾蘭問題〉 ,《中外文學》 ,第 21 卷第 21 期(1993 年 4 月),頁 118-144 33 林玉珍,〈司芬尼根守靈/醒轉)與愛爾蘭歷史的再創〉 , 《中外文學》 ,第 23 卷第 10 期(1995 年 3 月)。 34 莊坤良,〈想像/國家:喬依斯與愛爾蘭民族主義〉 ,《中外文學》 ,第 26 卷第 5 期,(1997 年 10 月),頁 38-54。 35 陳芳明,〈悲懷吳潛誠〉,收入陳芳明: 《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 年 7 月),頁 134。 36 陳寶瑜,〈英國北愛愛蘭問題研析〉 ,《問題與研究》 ,第 14 卷,第 10 期。 37 周惠民,〈有關北愛爾蘭問題的討論〉 ,《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 49 期(1998 年 5 月)。 38 黃偉峰,〈北愛爾蘭:政教衝突及其和解途徑〉, 《歷史月刊》,第 129 期(1998 年 10 月),頁 34-40。 39 楊肅獻,〈悲情國度:北愛爾蘭問題探源〉 ,《歷史月刊》,第 84 期(1995 年 1 月),頁 92-105。 40 劉惠林, 〈北愛爾蘭的歷史背景與民族主義的抬頭(上)(下)〉 , 《東方雜誌》 ,第 8 卷第 5 期(1974 年 11 月), 頁 41-48。第 6 期(1974 年 12 月),頁 43-48。 6.
(12) 詞:「historiophoty」,我們翻譯成「影視史學」,與傳統的「historiograph」「書寫史學」 形成對照。我國最早把影視史學觀念傳入的是周樑楷教授,如周教授所論述,任何以動 態或靜態的圖象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都算視影像視覺的歷史文本。周教授擴 而論之,認為對於這些文本的思維和論述所作的探討分析,就是「影視史學」 。41本文則 以歷史影片為探討的中心。 關於歷史電影的虛實,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 《幻影 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上、下冊)》42羅列上百部電影的論文集,有各式各 樣「詮釋」歷史紀錄的電影,其中還包括了全無根據,肆意揮灑,只存歷史外貌的作品。 43. 電影裡說的故事,跟正史有一段距離,但是製片單位用來填補空白的,卻是模模糊糊,. 剪不斷理還亂的虛構情節。44而事實上,電影人是一群想要解構(deconstruct)歷史的人, 會質疑許多大家深信不疑的事實。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疑幻似真,虛實不定的風格。45有 時候,電影人膽敢以他們的創作,宣稱這就是最「準確」最「真實」的歷史,許多觀眾 也信以為真。觀眾或許不應該全盤接受電影的內容,但也不需棄之如敝屣,而應該把他 們當作是可以進一步探索勾沉的邀請函。46在這種理念下,欣賞歷史電影,像是進行一 場心靈的洗禮,令觀眾往來於歷史與現代之間,不斷的對話。 在今天這個視覺媒體普及,影像掛帥的時代,電影與歷史間的密切關係已是天經地 義,當今最新的趨勢是利用影像紀錄、撰寫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有很多影像的調查報 告都借助了當事者的記憶與口述來為歷史做見證,因此,如此產出的電影也算是一部非 官方的另類歷史,可以掙脫文字檔案的枷鎖,可據之思索官方書面文獻的片面之詞,扮 演與官方歷史對立的角色,對歷史意識的提升有絕對的貢獻。在馬克.費侯(Marc Ferro) 所著《電影與歷史》中,47回顧了電影與歷史間的這場攜手過程,並省思兩者間的互動. 41. 周樑楷, 〈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 , 《台大歷史學報》 ,第 23 期(1999 年,6 月),頁 445。 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上、 下冊)》 ,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 43 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下)》 , 頁 830。 44 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上)》 , 頁 xiii。 45 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下)》 , 頁 833。 46 馬克‧卡爾尼斯(Carnes Mark C. ed)所著,王凌霄譯, 《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上)》 , 頁 xv。 47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 《電影與歷史》,頁 15。 7 42.
(13) 與弔詭,提供電影的分析工具,看電影如何從歷史資料升格為歷史使者,並進而在本身 的製造過程中介入歷史、消費歷史甚至創造歷史。而 Deborah Thomas 著,李達義與曹 玉玲譯的《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48對於鏡頭運用與電影手法有獨特的分析, 認為對某個影片或影評的品質進行某種程度的評判仍免不了,但反對以絕對的方式將電 影(或影評)「經典化」(canonizing),49不管用任何方式對影片的分析或評論,以及價值 觀的判斷都有其支持或反對者。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法論,對我們來說,能幫助我們深入 了解電影中某種重要的面向的,就是重要的方法論。電影與歷史之間,虛與實的探討, 則有 Timothy Corrigan 編,迷走譯《在歷史與幻象之間》 、50Jacques Aumont &Michel Marie 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 、51焦雄屏著《閱讀主流電影》 、52焦雄屏等譯, 《認 識電影》,53焦雄屏著,《法國電影新浪潮》、54Robert Lapsley&Michael Westlake 著,李天 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55等,上述作品對電影發展、電影理論、拍攝的 基本手法與導演的運鏡手法與代表意涵等等,有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論述。 關於尼爾喬丹導演的敘事風格與生平介紹,參考尼爾喬丹的官方網站56之外,國內 方面,焦雄屏所譯 Geoff Andew 著作的《導演的視野─遇見 250 位導演》57有概略的描 述,聞天祥所著《告別大師》58則對尼爾喬丹的《亂世浮生》有詳盡的分析。肯洛奇導 演的敘事風格,則有斯圖亞特‧蘭恩著,宋磊譯《挑戰的代言人:肯洛奇的電影》,以 及周星星翻譯成中文刊在《電視全覽》(Télérama)59裡的洛宏‧黎谷雷(Laurent Rigoulet) 對肯洛奇的訪問,還有李二仕著,《英國電影十面體》,60對英國寫實主義導演肯洛奇的 從影歷程與背景及對肯洛奇導演電視片與電影片的敘事風格與詮釋手法,都有詳盡的分 48. Debora Thomas 著,李義達、曹玉玲譯, 《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4 年)。 49 Debora Thomas 著,李義達、曹玉玲譯,《解讀好萊塢─電影的空間與意義》,頁 181。 50 Timothy Corrigan 編,迷走譯, 《在歷史與幻象之間》,台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51 Jacques Aumont &Michel Marie 著,吳珮慈譯, 《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 ,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 年。 52 焦雄屏,《閱讀主流電影》 ,台北市,遠流出版,1990 年。 53 焦雄屏等譯, 《認識電影》 ,台北:遠流出版,1992 年。 (原書 Giannetti, L. D.〔1990〕Understanding Movies. ) 54 焦雄屏著, 《法國電影新浪潮》 ,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年。 55 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 ,台北市,遠流,1997 年。 56 尼爾‧喬丹官方網站 http://www.neiljordan.com/ 2014.03.05 瀏覽。 57 Gelff Andrew 著,焦雄屏譯,《導演視野─遇見 250 位導演》 ,台北,麥田,2005 年。 58 聞天祥,《告別大師》(新北,知書房出版,1996 年),頁 37-45。 59 《電視全覽》(Télérama)是一本法國週刊。它的性質是電視週刊,介紹每一天每一個頻道的節目;但 它的內容其實更像是一本文化週刊。見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8%A6%96%E5%85%A8%E8%A6%BD ,2014.04.04 瀏覽。 60 斯圖亞特.蘭恩著,宋磊譯, 《挑戰的代言人:肯.洛奇的電影》 (Agent of Challenge and Defiance The Films of Ken Loach) ,(普雷格出版社,1997 年),頁 11-27 。 8.
(14) 析。 影視史學在台灣歷經二十幾載,研究成果已相當豐碩,在學位與期刊論文部分, 世界史與影視教學結合者有: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 教室》為中心〉 ,61本研究試圖在既有的課程中,利用情境教學理論,建構影視史學的課 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達到歷史教育的目標。洪玉華〈國中生對歷史科 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 ,62 研究顯示,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有其影響性,影響差異表現在上課專心度及偏 好的媒體類型。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 國之名》為中心〉 ,63對導演肯洛奇的作品以及敘事風格有完整的分析,藉著影視教學教 案的設計使學生對西班牙內戰的意涵與為民主而戰的真諦,有所體認。莊婷伃〈男性「英 雄形象」的鞏固與拆解-從《硫磺島浴血戰》到《硫磺島的英雄們》 、 《來自硫磺島的信》〉 , 64. 分析了二戰英雄的形象, 「英雄」的建構主要來自媒體與政府當權者政策性的主導,實. 則,所謂的「英雄」本身覺得只是在做自己分內該做的事而已。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 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 ,65藉著影片探討卡廷事件的真相,一件 史實若涉及強權之間的衝突,往往會出現不同的說詞,強國的話語權就容易藉著宣傳影 片建構成似是而非的歷史,歷史思維有助判斷影片情節的虛實,與歷史的真相。 另外,研究台灣史跟影視史學結合者有: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 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66、黃靖涵〈影視教 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 、 《天公金》為中心〉, 67.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 61. 林冠吟,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教學碩士班論文,2011 年。 62 洪玉華,〈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 元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63 張雅淳, 〈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3 年。 64 莊婷伃,〈男性「英雄形象」的鞏固與拆解-從《硫磺島浴血戰》到《硫磺島的英雄們》、 《來自硫磺島 的信》〉 ,淡江大學大眾傳撥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年。 65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 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66 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 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1 年。 67 黃靖涵,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 、 《天公金》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9.
(15) 68. 件為例〉 , 以上論文剖析台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聯性,對應威權政治,大 眾史學從民眾口述歷史與群眾記憶中建構另一種歷史的真實面貌。黃致遠〈國中歷史教 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 ,69研究隨政府遷台的外省人,在 台灣生活的種種面貌,包括其流亡經驗、自我認同以及白色恐怖等,以補充教科書對戰 後台灣政治發展所不足之處。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 ,70研究顯示媒體運用 對高中生歷史學習成效有著相對應的影響,從中可得到一些媒體教學的啟發。 與歷史相關的電影,正在改變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對許多人來說,好萊塢歷史, 似乎就是唯一的正史。71電視台電影頻道不斷在播放老電影,使得忙碌的現代人,彷彿 得以輕易地在家上歷史課一般。1998 年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接受採訪的 1500 個人裏,有 81%的人在此前一年裏看過歷史題材的電影或電視,而只有 53%的人在同一 時期看過歷史題材的書籍。72也就是說,影視正在取代書籍成為普通公眾了解過去的主 要方式。儘管這一統計發生在十多年前,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和大眾傳媒的 普及,這一數據在今天的比例一定會更高。同時,這種歷史認知方式的轉變,也不再僅 限于美國,而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與愛爾蘭相關的電影,除了本文探討的《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之外, 不論產地國籍,涉及愛爾蘭社會、宗教、政治衝突與愛爾蘭共和軍的大致還有: 1990 年,肯洛奇導演的《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73 1992 年,尼爾喬丹編劇導演的《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1993 年,泰瑞喬治編劇,吉姆謝利登導演的《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6 年,特里·喬治編劇和導演的《亂世英豪》(Some Mother's Son)。 1997 年,Kevin Jarre、David Aaron Cohen 編劇,艾倫帕庫拉導演的《致命突擊隊》 (惡魔真面目)(The Devil's Own)。 1997 年,吉姆謝利登編劇導演的《敢愛敢鬥》(The Boxer)。 68.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 : 以二二八事件為例〉,國立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9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年。 70 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71 馬克‧卡爾尼斯 Carnes Mark C. ed 所著,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上、下 冊)》 ,頁 xiv。 72 新華網,光明日報,2013.11.21 瀏覽。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11/21/c_125738314.htm 73 開眼電影 http://www.atmovies.com.tw/home/ 。 10.
(16) 1997 年,Mary McGuckian 編劇導演的《誓不兩立的愛》(This Is The Sea)。 1998 年,J.D.Zeik 編劇,約翰法蘭克海默導演,勞勃狄尼洛主演的《冷血悍將》 (Ronin)。 2000 年,Barry McEvoy 編劇, 巴瑞李文森導演的《髮力無邊》 ( An Everlasting Piece)。 2002 年,保羅葛林葛瑞斯編劇導演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 。 2003 年,喬伊舒馬克導演的《鍥而不捨》(Veronica Guerin)。 2005 年,由尼爾喬丹編劇導演的《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f Pluto)。 2009 年,Guy Hibbert 編劇,奧利弗西斯貝格導演的《天堂五分鐘》(Five Minutes of Heaven) 。 這些影片的主題多是敘述愛爾蘭共和軍公開或不公開的任務,或是英愛種族衝突 與和解,天主教與國教之間的歧異與寬容,還有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社會邊緣人,努力求 生存的故事。74.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蒐集有關愛爾蘭歷史發展與英愛衝突有關,及民族主義的各種著作, 包括專著與期刊、學位論文,爬梳出本論文研究的焦點─英愛衝突的相關論述。 (2)影視研究:與愛爾蘭相關的影片眾多,但與民族獨立最貼近的影片輒如《豪情 本色》 《吹動大麥的風》 ,以此兩部影片,進行導演的敘事風格分析,與影片人物、對白、 情節的分析,以使影視與歷史結合,在課堂上進行教學。 (3)教學實作的行動研究法:影片與民族主義結合的教學與實作,將在高二歷史第 四冊,一次大戰後的戰間期民族主義單元中,把本片融入教學。因為教學時數限制,一 週只有三堂課,所以計畫跟美術藝能科與國防戰爭科協同教學,鑒於電影的歷史背景涉 及宗教改革與民族主義,因此在影片播放前先在歷史課把背景知識講授完畢並做前測。 影片播放中也會在一些關鍵處提問,請同學做思考,時間允許的話並做討論,影片播放 完畢再作後測。最後總結影視教學與前後測的成果並分析各班表現。. 74. 以上電影的劇情大綱詳見附錄二。 11.
(17) (二)研究步驟 1.確定研究主題,擬定研究計畫。 2.蒐集、爬梳相關資料。 3.編訂教學目標,課程設計,製作教學講義,設計問卷。 4.進行教學活動: (1)先利用講義與簡報進行講述教學。 (2)前測學習單。 (3)放映影片,課堂觀察。 (4)後測學習單。 (5)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6)提出結論與建議。. 12.
(18) 第二章 英國與愛爾蘭的歷史情仇 第二章分為三節,筆者先在此為兩部影片做歷史背景的回顧,探究英愛之間有何 歷史情仇,進而造成二十世紀初的英愛戰爭。第一節概述愛爾蘭先民的移入,及英國開 始統治愛爾蘭,第二節再敘述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統治政策,有哪些造成冤錯,使愛爾 蘭如此希冀脫離英國而獨立。從宗教的歧異,再到社會上的不公平對待,有哪些懲罰性 的法案,令愛爾蘭人民對英國深惡痛絕。十九世紀的大饑荒,英國政府的處理為何失去 愛爾蘭民心。第三節敘述愛爾蘭的反抗,在「激進革命」和「議會政治」之間愛爾蘭人 摸索著,企圖找尋一個平衡的立足點,從「青年愛爾蘭」 、 「費尼安人」 、 「土地聯盟」激 烈的武力抗爭,到歐康納與巴內爾的議會選舉策略,他們的努力都給了愛爾蘭人希望。. 第一節 英國統治愛爾蘭 一、英國統制之前的愛爾蘭 (一)塞爾特人進入愛爾蘭 西元前六千年,愛爾蘭已有人跡,至西元前三百年左右,塞爾特人(Celts)遷入,成 為史前愛爾蘭的主要居民。塞爾特人原居於中歐阿爾卑斯山以北,多瑙河、萊茵河上游, 今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 一帶,以後不斷地向外擴散。西元前三百年左右使用蓋爾語 (Gaelic)的塞爾特人(Celts)即從歐陸渡海而來,塞爾特文化因此傳入愛爾蘭,在語言風俗 宗教各方面,深受塞爾特人的影響,別具特色。1如塞爾特勇猛健壯的特性,使得民間 傳說中英雄傳奇故事特多並能廣為流傳。而許多語言學者認為一種稱為歐漢(Ogham)的 石頭刻文,應是現存最早的愛爾蘭語紀錄。西元五世紀初,篤信耶穌教的使徒聖派翠克 (St. Partrick)來到愛爾蘭,將基督教義與羅馬字母的書寫系統引進,從此,很多愛爾蘭的 文件都以羅馬文字書寫。其中又以《喀爾之書》(The Books of Kells)最有名。2又因愛爾 蘭地理位置處西歐邊垂,基督教會保有相當的地方色彩,例如八世紀時,愛爾蘭僧侶就 發展出使用金屬製作、抄寫的精緻的手稿, 《喀爾之書》製作之精美3,還被譽為世界上 1. 在愛爾蘭的塞爾特人使用的語言稱為蓋爾語(Gaelic)。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台北,三民出版社,2009 年),頁 8。 3 維基百科, 《喀爾之書》圖影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the+book+of+kells&tbm=isch&imgil=cGgtyau0YHWXYM%253A%25 3Bhttps%253A%252F%252Fencrypted-tbn1.gstatic.com%252Fimages%253Fq%253Dtbn%253AANd9GcSan D1JIFWTLO9pqlhcFv8WBDErUWlPODx1SEIuy2jXGI-SEvxmCg%253B760%253B1012%253BIpQRrPGZ AHHD0M%253Bhttp%25253A%25252F%25252Fen.wikipedia.org%25252Fwiki%25252FBook_of_Kells&s ource=iu&usg=__yRSWWjl8r3fcmW2Ghv7iKl_rq7o%3D&sa=X&ei=Qb-bU-X8MMnJkQWDxIDgAQ&ved 13 2.
(19) 最美麗的書。4 塞爾特人在剛移入愛爾蘭時,並無領土概念,也沒有封建組織,而是部落林立的、 各自獨立、各選酋長的狀態。到了八世紀左右,這些小國漸漸整併成五國並立的局面, 這五國分別是:厄勒斯特(Ulster)、米斯(Meath)、蘭斯特(Leninster)、蒙斯特(Munster)、 以及康諾特(Connacht)。這五國當中,勢力最強大者被推為大宗主(High King)。但大宗 主並無實權,五國仍各自為政。. (二)維京人入侵 西元 795 年,維京人(the Vikings)開始入侵愛爾蘭沿海地帶,往後四十年,愛爾蘭北 部的修道院、平民村落便不斷遭受維京人的攻擊,不僅掠奪物資,甚至擄掠人口。後來, 維京人也在愛爾蘭西部近海地區安營紮寨,長期居留。例如瓦特福(Waterford)就有維京 人興建的樓塔稱為「雷經諾樓」(Reginald’s Tower),可算是愛爾蘭最古老的市鎮。他們 建立許多濱海市鎮後,安家落戶,與當地女子通婚,愛爾蘭人稱他們的後代為「外國蓋 爾人」(Gall-Gaels)。西元 853 年,另一個維京聚落出現在瓦特福。914 年,維京人控制 了瓦特福,三年之後,推進到都柏林。920 年以後,維京人又建立衛克斯福(Wexford)與 里畝瑞克(Limerick)兩個新據點。5 從維京人入侵愛爾來以來,因愛爾蘭沒有強權得以領導團結愛爾蘭人以抵禦外侮, 因此,愛爾蘭受維京人宰制近三世紀之久。 八世紀末維京人進入愛爾蘭更為歷史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因為在維京人抵達以前, 愛爾蘭只是單純的農業社會,缺乏嚴密的行政組織系統;維京人入侵則給予愛爾蘭歷史 發展新的刺激。譬如瓦特福、都柏林、衛克斯福、里畝瑞克等城市的發展,就是一個新 的風貌,統一的國家形態也開始出現。維京人的出現,使愛爾蘭的歷史發展出現一個較 大的轉變。6. 二、英國勢力進入愛爾蘭 直到十一世紀,蒙斯特的布萊恩‧柏魯(Brian Boru)成為大宗主,在他的領軍之下,. =0CB0Q9QEwAA&biw=1366&bih=643#facrc=_&imgdii=_&imgrc=r3xwZj5-7u8OiM%253A%3BIpQRrPG ZAHHD0M%3Bhttp%253A%252F%252Fupload.wikimedia.org%252Fwikipedia%252Fcommons%252Fb%2 52Fb1%252FKellsFol032vChristEnthroned.jpg%3Bhttp%253A%252F%252Fen.wikipedia.org%252Fwiki%25 2FBook_of_Kells%3B1484%3B1934 4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頁 11。 5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 35。 6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37。 14.
(20) 擊退了維京人,擺脫外族的侵擾。但他本人卻因為中箭受傷而死,沒能進一步統一愛爾 蘭。 之後蘭斯特王德莫特‧麥克穆洛(Dermot MacMurrough)在諸雄爭奪大宗主的爭戰 中,為尋求援助而向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 1133-1189,在位 1154-1189)7 求助,恰好 給了剛征服英格蘭的諾曼人入侵愛爾蘭的良機。 (一) 亨利二世 愛爾蘭雖然早在中世紀以前就信奉基督教,但愛爾蘭教會一直不受羅馬教廷管轄。 教宗對此雖早已不滿,但也無解決之道。亨利二世對愛爾蘭本也有極高興趣,登基為英 格蘭王之後,就曾派遣使臣前往教廷,向新任教宗亞德里安四世(Adrian IV,1100-1159) 請求准許攻打愛爾蘭。教宗見獵心喜,於 1155 年以愛爾蘭教會人事腐敗為由,宣布教 宗為愛爾蘭名義上的統治者,並由英王亨利二世代為行使主權,此即愛爾蘭史上的《讚 美敕諭》(Laudabiliter)。8教宗頒行 《讚美敕諭》等於承認亨利為愛爾蘭的實際領主, 因此自 1155 年以後,歷任英格蘭國王的頭銜中便加上 「愛爾蘭主」(Lord of Ireland)的 稱號,愛爾蘭在名義上成為英格蘭王的封建領地。 1171 年,亨利二世親征愛爾蘭,大獲全勝,並根據 1155 年教宗頒布的《讚美敕諭》 宣布自己是「愛爾蘭領主」,愛爾蘭境內的所有領主,無論為諾曼貴族或愛爾蘭領主, 都必須宣誓對他效忠。愛爾蘭各王不能與之抗衡,只能同意承認亨利為共主,並建立一 種西歐式的封建關係。 亨利二世雖以英格蘭王的名義在愛爾蘭活動,但安茹王室與諾曼人關係密切,又是 繼承諾曼地王室的統治,其人力、物力亦多來自諾曼地,因此愛爾蘭史家習慣將 1169 年以後英格蘭在愛爾蘭的所有軍事行動稱為 「諾曼人征服」。9 只是愛爾蘭各王向來割據一方,各行其是,對英格蘭王並無真正稱臣之意,所以叛 服無常,管理不易。英格蘭人在都柏林附近控制一塊土地,直接管理,外面圍以柵欄, 故以「柵欄」(the Pale)名之。以後引伸為凡是英格蘭行政管轄權可及之處皆稱之為「柵. 7. 十世紀以後在法國北部出現的維京人通常被稱為「諾曼人」 ,其居住地即為諾曼地。1066 年,一批諾曼 人在諾曼地公爵威廉(William,1027-1087)率領下,出兵進佔英格蘭,建立 「諾曼地王室」 。1154 年,法 國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的公爵亨利因其母來自諾曼地王室,得以繼位為英格蘭王亨利二世(Henry II, 1133-1189,在位 1154-1189),開始了「金雀花王室」(House of Plantagenet)在英格蘭的統治。 8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43。 9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47。 15.
(21) 欄」 。10亨利二世引進了封建制度,大封諾曼貴族功臣,並招來英格蘭人為佃農,愛爾蘭 人則淪為備受壓榨的無產勞力階級。英愛之間的恩怨序幕自此揭開。11 (二)約翰王 1210 年,英王約翰(King John,1167-1216 在位 1199-1216) 開始在愛爾蘭成立王室 政府,在各地設郡(County)推行英格蘭法律。自此,直到二十世紀初,愛爾蘭人被英國 統治了八百年之久。 英法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期間,愛爾蘭的封建領主甚至聯絡挪威 君主,企圖合力驅逐英格蘭勢力,雖然沒有成功,但也迫使英王同意愛爾蘭成立議會, 給予愛爾蘭人較多的政治權力。12 從十二世紀起,英格蘭王兼任愛爾蘭主,名義上是為「代理教宗處理愛爾蘭事務」, 愛爾蘭仍為教宗的屬地。英格蘭與教宗決裂後,亨利八世於 1542 年主導愛爾蘭國會通 過 〈愛爾蘭王冠法〉(The Crown of Ireland Act 1542),宣布亨利八世及其繼承人為愛爾 蘭國王(King of Ireland),建立愛爾蘭與英格蘭的「君合」關係(Personal Union)。愛爾蘭 日常事務則交由「愛爾蘭大臣」(Lord Deputy of Ireland)管理,愛爾蘭大臣底下則設有愛 爾蘭樞密院(Irish Privy Council)協助處理政務,建立一個中央行政體系。 愛爾蘭原已有個兩院制的議會,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及平民組成的下院共同議事,但 功能有限,根據 1494 年〈波音寧法〉(Poyning Law)的規定,所有法案均需經英格蘭樞 密院(Privy Council)同意才能進入議會討論。而且所有英格蘭通過的法案,均可適用於愛 爾蘭。13愛爾蘭議會的議員均為諾曼人,塞爾特族裔通常沒有參與的權利。到了亨利八 世統治時期,愛爾蘭改由英格蘭王統治,政治地位稍有改善,但實際政權仍操在國王指 派的「愛爾蘭大臣」(Lord Deputy of Ireland)手中,議會也只有在愛爾蘭大臣需要通過徵 稅法時才召開。14 (三)亨利八世 英格蘭王室原本信奉羅馬天主教,都鐸王朝(the Tudors)15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還受教宗嘉勉為「護教者」(Defender),卻因為婚姻問題與教宗決裂,自建英 10.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49。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3。 12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51。 13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3。 14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89。 15 都鐸王朝:西元 1485 年,英國薔薇戰後,亨利七世建立,直到 1603 年,伊莉莎白一世絕嗣為止。 16 11.
(22) 格蘭國教派(Church of England),並要求其臣民改宗。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大多數臣 民相繼改宗,只有愛爾蘭仍維持羅馬天主教的傳統。 亨利八世於 1541 年率軍進入愛爾蘭,其入侵的動機,與費茲傑羅家族於十六世紀 以後逐漸成為倫敦政府的隱憂,有重大關連。亨利八世派兵前往愛爾蘭各地,軟硬兼施, 迫使一些獨立的領主投降,平服愛爾蘭境內大小領主。亨利八世又統一其轄地之政治組 織,廢除一些領主頭銜及管轄權,建立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16 亨利八世之後的歷代英王對愛爾蘭的統治,寬仁嚴暴不一,寬厚的仁君在民眾的記 憶中很容易隨時間而淡忘,但是殘虐的暴君所造成的傷痛,卻會在歷史記憶中不斷累積 舊恨。在愛爾蘭施暴的英王,大都是對愛爾蘭進行宗教迫害。 (四)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1558-1603 在位)時,對天主教徒進行迫害, 尤其在愛爾蘭,更是腥風血雨風波不斷。而愛爾蘭人卻一直堅持天主教信仰,因此也一 直受到各種歧視與程度不一的迫害,宗教因之成為愛爾蘭地區社會動亂的最主要原因。 17.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愛爾蘭已大致臣服,但仍發生幾次反抗英格蘭的大規模衝突事件,. 其中以 1569 到 1573 年及 1579 到 1583 年間蒙斯特地區戴斯蒙家族幾次反叛事件影響最 大。戴斯蒙家族因為抗拒英軍進入其領地,與英軍發生長期衝突;英軍則以阻斷糧食補 給的方式,迫使戴斯蒙家族放棄抵抗。衝突之際,蒙斯特地區大約損失了三分之二的人 口。 伊莉莎白還要進一步強迫愛爾蘭人信奉英格蘭國教派,再度引起各領主對英國的不 滿與反抗。1594 到 1603 年間,泰隆的領主修.歐尼洱(Hugh O'Neill,1550-1616)首先舉 兵,戰火蔓延長達九年,故稱為 「九年戰爭」(The Nine Years War)。18英格蘭軍隊雖然 裝備良好、訓練有素,對愛爾蘭使用的游擊戰也莫可奈何。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 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採用焦土政策;只要有愛爾蘭人被懷 疑參加反抗,全家就會被殺光。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飢 荒。直到 1604 年,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1603-1625 在位) ,在他繼位的 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後,才結束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 16.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88。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76。 18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89。 17 17.
(23) 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19. (五)克倫威爾 英國清教徒革命後,愛爾蘭也爆發民族大起義,由於大批保王黨和其他反動份子滲 入起義隊伍,成了英格蘭嚴重的威脅。共和國政府決定遠征愛爾蘭,20議會任命克倫威 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為遠征軍司令,揚帆西進,對無辜的愛爾蘭人大加殺戮。 英國對愛爾蘭的征服和占領由來已久,都鐸王朝時期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地掠奪,大 批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民不僅失去了土地,還得忍受宗教上的歧視。殖民主義的統治 使民族間的矛盾格外尖銳。 早在 1641 年秋,愛爾蘭北部的厄爾斯特民眾就舉起天主教的旗幟,發動反英起義, 起義迅速波及全島。長期以來議會為籌集鎮壓愛爾蘭起義的軍費,發行多達 250 萬英畝 的愛爾蘭土地券,資產者和貴族踴躍購買,內戰開始後,抵押愛爾蘭土地的所得現款即 用作內戰軍費。 克倫威爾和許多英格蘭人一樣,認為愛爾蘭人文化低劣,受英格蘭統治是天經地 義。他長於軍事,被稱為「鐵騎士」 ,他的部隊被稱為「鐵騎兵」 。他掌握英格蘭政軍大 權。他的部隊跨過愛爾蘭海之後,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只要反抗,就屠城。反得越強, 殺得越多。克倫威爾大肆沒收愛爾蘭的土地,逼得愛爾蘭人無奈地帶著簡單的行李,連 工人僕人都不能帶走,便向西遷徙。21克倫威爾把沒收的愛爾蘭土地犒賞軍隊,並且嚴 禁天主教信仰,並在 1652 年通過「兼併愛爾蘭法」(Act for the settlement of Ireland)。22 1654 年,克倫威爾開始綏靖「愛爾蘭野蠻人」。他的部隊在愛爾蘭進行了大約三年的侵 略愛爾蘭的戰爭。23克倫威爾軍隊的野蠻行徑給愛爾蘭人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大批無辜 的愛爾蘭人被殺戮,有的流亡海外。戰後,愛爾蘭人口減少一半,約三分之二的土地被 侵占。24 19. 維基百科,伊莉莎白一世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C%8A%E4%B8%BD%E8%8E%8E%E7%99%BD%E4%B8%80%E4 %B8%96_(%E8%8B%B1%E6%A0%BC%E5%85%B0)#.E5.AE.97.E6.95.99.E5.AE.BD.E5.AE.B9.E7.9A.84 .E7.BB.93.E6.9D.9F 2014.08.30 瀏覽。 20 陳曉律、王蘇琦、王君、袁滿, 《英帝國》(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0 年),頁 135。 21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台北,遠流,2007 年),頁 172。 22 雖然查理二世(Charles II)復辟後,取消了兼併愛爾蘭法案,並且歸還部分土地,但是愛爾蘭人仍無法分 享政治權力,天主教徒仍被禁止居住在城市中。 23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頁 173。 24 閻照祥,《英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頁 193。 18.
(24) 克倫威爾控制愛爾蘭期間,禁止羅馬天主教活動,許多教士或遭逮捕或遭殺害,也 有一萬兩千名愛爾蘭人被賣到英格蘭新近占領的百慕達(Bermuda)等海外殖民地為奴, 為了對付不肯投降的游擊戰士,英軍採取「焦土」政策,大批農年被毀,造成愛爾蘭境 內長期的饑饉。屠殺、饑饉、時疫,一直是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時期,人民的痛苦記憶。 25. (六)威廉三世 由於英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 ,1633-1701),信仰天主教,對愛爾蘭較為友善,光榮 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年)後,詹姆士二世逃離英國,輾轉從法國登陸愛爾蘭, 他像救世主般受到愛爾蘭人的歡迎,26愛爾蘭也因支持天主教信仰的慘遭信奉新教的繼 承者威廉三世(William of Orange , 1650-1702)的血腥鎮壓。諷刺的是,光榮革命號稱不流 血的革命,即位成功的威廉三世卻在愛爾蘭對詹姆士二世的支持者,27展開血腥鎮壓。 1689 年,詹姆士的軍隊開始向都柏林移動,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並展開與英 格蘭政府的對抗。1690 年威廉三世在博因河戰役(Battle of the Boyne)中大敗詹姆士二 世,威廉進城後,公佈和平條件,只赦免士兵,官員及天主教派的地主都未能獲得赦免。 原本想放下武器的詹姆士軍隊,又繼續負隅頑抗,在里畝瑞克造成慘重的傷亡。1691 年愛爾蘭最後一支天主教勢力在里畝瑞克向威廉三世投降,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國,28愛 爾蘭天主教徒七千人被殺,投降後簽下「里畝瑞克條約」(Treaty of Limerick),威廉國王 才讓一萬二千名天主教徒殘餘部隊,遁海而去,任其流落遠方,史稱「飛逝的雁群」(Flight of Wild Geese)。就是這個條約,威廉取消詹姆士二世時期的所有溫和措施,沒收天主教 徒財產,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土地只剩下百分之十四左右,愛爾蘭人到此徹底絕望。29英 國又制定「刑法」(the Penal Law)建立「新教優越」(Protestant ascendancy)的局面,30從 此英格蘭的國教派教徒控制了愛爾蘭。31. 25.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101。 陳曉律、王蘇琦、王君、袁滿, 《英帝國》 ,頁 153。 27 詹姆士二世欲恢復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對愛爾蘭的歧視法律盡行廢除,准許愛爾蘭人加入軍隊,出任公 職,擔任議員,許多愛爾蘭人在希望在詹姆士的統治下,取回被沒收的土地。見周惠民,《愛爾蘭史: 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07。 28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109。 29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頁 171。 30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7。 31 詳見本章第二節英國對愛爾蘭制定的法律中的「刑法」 。 19 26.
(25) 第二節 英國對愛爾蘭制定的法律 英國統治愛爾蘭期間,君主仁寬或暴虐會隨著君王的逝去而改變,但其所制頒的系 列法案,卻影響深遠長久。從專為愛爾蘭制定的法案及英國一般法案對愛爾蘭的影響兩 方面來看。 一、英國對愛爾蘭的立法 (一)1366 年〈吉爾鏗尼法〉(Statutes of Kilkenny) 十二世紀諾曼人征服愛爾蘭以後,並未能完全控制愛爾蘭,其行政管轄權雖僅及柵 欄之內,許多愛爾蘭的部落組織仍然存在,各地的「藩王」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 利用英格蘭統治者控制力稍弱時,率領塞爾特人起來反抗,奪回被諾曼人侵佔的土地。 此時的起義未必跟「民族」有關,大多是攸關藩王的個人利益。 英格蘭原本希望透過諾曼第家族統治的力量,強化對愛爾蘭的控制,但許多諾曼人 卻不斷的塞爾特化,不時與英格蘭王室對抗,有些諾曼地領主也開始向塞爾特部落長稱 臣。許多在愛爾蘭的英格蘭人背棄了英格蘭的語言、習慣和騎馬的方式、法律與風俗, 不管是管理自己也好,管理愛爾蘭人也好,都使用敵人愛爾蘭的法律,英格蘭法律已逐 漸喪失不用;甚至與愛爾蘭人道媚、結盟。32 塞爾特化的諾曼地人,逐漸削弱了英格蘭在愛爾蘭的控制力。為此,英格蘭王愛德 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之子雷歐諾(Lionel of Antwerp,1338-1368),制定法律 企圖阻止諾曼貴族繼續塞爾特化,而有〈吉爾鏗尼法〉之出現。此法規定:英格蘭人與 愛爾蘭人或其他人之間,不得有感情、結盟通婚、生育兒女或有其他情愛關係。無論平 時或戰時,均不得售予任何愛爾蘭人馬匹、武器,戰時更不能出售任何形式的糧食。如 有違反,將以叛國罪起訴,處以死刑。33 其他法條更規定在愛爾蘭的英格蘭人必須使用英格蘭式姓名,遵循英格蘭習慣、服 飾或語言。而英格蘭人間的糾紛,必須以英格蘭法律解決,並禁止愛爾蘭人進入英格蘭 人的教堂。這些規定,正反映出十四世紀中葉愛爾蘭的社會狀況。34這一歧視政策,種. 32.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71-72。 維基百科〈吉爾鏗尼法〉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utes_of_Kilkenny 2114.05.05 瀏覽。 34 雷歐諾所擬定的法條因缺乏負責執行的行政機構,因此未有任何成效,雷歐諾本人則因此法律所引起的 爭議與強烈反彈,被迫於次年離開愛爾蘭。諾曼人則繼續融入愛爾蘭文化之中。倫敦政府當然不願漠視 此事,尤其當雷歐諾被愛爾蘭人逐出之後,愛德華三世便調兵遣將,計畫懲罰愛爾蘭人。但此時英格蘭 正與法蘭西交戰,不僅兵力不足,財政亦有困難,無法持續征討, 〈吉爾堅尼法〉也就形同具文。 20 33.
(26) 下了日後英、愛種族衝突的惡果。35 (二)1495 年〈波音寧法〉(Poynings' Law) 玫瑰戰爭結束之後,亨利七世命其在法國流亡時的密友波音寧(Edward Poynings, 1459-1521)出任愛爾蘭總督,希望波音寧在愛爾蘭建立英格蘭式的政治制度,以便倫敦 行政體系能直接控制,避免約克家族再有控制愛爾蘭的機會。波音寧於 1494 年在愛爾 蘭召開議會,進行政治協商,完成〈波音寧法〉,指定愛爾蘭議會直接由西敏寺國會管 轄,所有愛爾蘭法案需經英格蘭樞密院(PhvyCouncil)同意才能進入議會討論。36此法也 規定,所有在英格蘭制定的法律,在愛爾蘭同樣有效。37使得都鐸王室得以控制愛爾蘭, 愛爾蘭人的政治權力進一步受到限制。1541 年,亨利八世征服愛爾蘭,並自立為「愛爾 蘭王」(King of Ireland)後,以愛爾蘭王身分通令全島實行波音寧法,以防備愛爾蘭為野 心政治家所利用,成為政爭的工具。38 (三)1673 年〈宗教檢覈法〉(The Act of Test) 〈宗教檢覈法〉(The Act of Test)是經過一連串的修訂,直到 1673 年大致成形。先 是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時,英國國會開始制定宗教檢覈的規定,要求英格 蘭官員必須服膺英格蘭格國教的信仰,再經過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0)的幾 次修訂,規定領英格蘭國教派「聖體」(Eucharist)成為擔任公職的先決條件。1661 年, 英格蘭國會進一步制定〈政府法〉(Corporation Act)規定受職者必須宣誓「接受最高領導」 (Oath of Supermacy),接受公職一年內必須根據英格蘭教會行「領聖體禮」 。後來又規定 所有英國政府的文武官員必須宣誓效忠英格蘭國教派,並公開宣布39反對「化體論」 。40 宣誓: 「我,某某某,茲宣布,不管是在受職之際或之後,我都相信在『最後晚餐』中, 在麵包與酒中,都無化體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41要求所有貴族及下議院議員必須 公開宣示否定化體論42,不接受「聖徒」(Apostle)概念,並不得參與羅馬天主教的彌撒。 此法等於剝奪天主教徒服公職的權利。 (四)「刑法」(the Penal Law) 35.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7。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84。 37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3。 38 直到 1782 年英國才給愛爾蘭議會立法的自主權。 39 張惠君,〈格蘭斯頓的愛爾蘭宗教政策〉(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92 年),頁 16。 40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99。 41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111。 42 天主教徒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21 36.
(27) 「刑法」是一系列「懲罰」性的法律,懲罰光榮革命時愛爾蘭人支持詹姆士二世, 1695 年規定愛爾蘭人不得擁有土地,也不准天主教徒地主簽任何三十年以上的耕作租 約,1704 年規定愛爾蘭天主教徒不得享有政治權力,不准參與公職,不得攜帶武器,不 能進大學,聚會時必須登記,且不能在私人住所舉行,教士也必須申請執照,以便管理。 種種限制天主教發展的措施,剝削天主教徒的政治權力與財產保障,大量引進新教徒到 北愛爾蘭,建立建立「新教優越」的局面。使得愛爾蘭被迫分隔成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兩 個階級。 1720 年的「宣言法」(the Act of Declaration) 宣告不列顛國會擁有愛爾蘭的立法權與 與最高司法權。後雖因美國獨立革命,倫敦政府對愛爾蘭的態度稍為改善,然終十八世 紀,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仍不能參選國會議員,也不能擔任高階公職。43 (五)1695 年〈教育法〉 愛爾蘭國會通過的〈教育法〉(The Education)也是「反天主教立法」中的一個環節, 正式名稱為〈限制海外教育法〉(An Act to Restrain Foreign Education)。因為許多愛爾蘭 人將子女送到西班牙、法國等地,接受羅馬天主教系統的教育後,長期在外國生活,而 忘記其對英王的義務,甚至不接受英國的管轄,遂立法禁止愛爾蘭人將子女送往國外接 受教育。44因此,使愛爾蘭人的教育被箝制而失去了自由權。 (六)合併法 鑑於北美洲的獨立,加上 1796 年,及 1798 年的起事,英國政府認為愛爾蘭也可能 將走向獨立,甚至與法國結成聯盟,對英國造成威脅。但若英愛仿蘇格蘭前例合併,則 可解除此政治隱憂,於是遂有內閣閣揆必特(William Pitt)1800 年「合併法」(The Act of Union)45的推動, 1801 年生效,自此愛爾蘭併入了不列顛領地內,國名改成「大不列顛 與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46時英格蘭國王兼 具愛爾蘭國王的身分。愛爾蘭議會於是取消了,在英國國會兩院都有代表,上院有 32 個代表,由愛爾蘭全體貴族選出,下院有 80 個代表,行政權是由一個代表英王的總督 執行的,雙方對國家費用的負擔是十五比二。47十九世紀愛爾蘭民間的抗英情懷與抗英. 43.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6。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頁 115。 45 〈1800 年合併法〉在英格蘭的正式名稱為〈1800 年與愛爾蘭聯合法〉(Union with Ireland Act 1800)。 46 陳美玲,〈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頁 17。 47 姚定塵,《英國與其殖民地》,(又名《大英帝國》)(南京,正中書局,1934 年),頁 175。 22 44.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