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官闡明義務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法官闡明義務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楊淑文. 指導教授. 立.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 法官闡明義務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研究生. Ch. engchi. i n U. 劉怡君. v.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五年多前,因為對民事訴訟法濃厚的興趣,棄刑法而報考政大民 法組;進入民法組研究所後,對民事訴訟法仍然情有獨衷,雖然每個 學長姊都告訴我民事訴訟論文是條漫漫長路,還是一心只想寫民事訴 訟法論文。這本論文的完成,也該算是完成大學以來的一個心願,讓 自己研究民事訴訟法的初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這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楊淑文老師。在研 究所三年中,從助理工作、課程內容及溝通談話中,老師總是時時不 忘糾正一些觀念上的缺失,耳濡目染下建立了許多想法。從論文題目. 政 治 大. 的指引,老師給予許多建議,讓我找尋到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每每聽. 立. 到同學及學長姊談及論文寫作的乏味及難產,我就覺得自己很幸運,. ‧ 國. 學. 因為在論文撰寫過程中,雖辛苦卻充實而愉快;論文寫作期間,老師 總是在我疑惑的時候給予方向。更要感謝老師包容我未完成碩士論文. ‧. 先進司法官訓練所受訓的任性行為,就民事訴訟法研究而言,對實務 操作現況的了解,可以讓學校所學及課本所讀更具體,而受訓過程中. Nat. sit. er. io. 於這本論文的完成更是彌足重要。. y. 實際接觸實務民事訴訟程序,讓我形成許多論文相關問題的想法,對 姜世明老師是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對我照顧良多的老師。大學 a. n. v i l n Ch 時期修姜老師的非訟事件法及強制執行法課程,研究所時期擔任姜老 engchi U 師的國科會助理及選修民事訴訟法專題課程,不知不覺中獲得許多想. 法,在論文寫作時啟發許多省思。未完成論文而進入司法官訓練所受 訓這段期間,在學校偶遇姜老師時,老師總是不忘關心我的論文進度 及何時畢業,我想這也是其中一股督促我儘速完成論文的動力。更感 謝姜老師在口試過程中提出許多從民事訴訟目的及基本原則思考整 體論文觀點的看法,讓我得以進一步省思自己思考及研究法律問題的 體系建構缺失。 沈冠伶老師是我的民事訴訟法啟蒙老師,大三時修沈老師的民事 訴訟法課程,除了奠定民事訴訟法的基礎外,也燃起我對民事訴訟法 的興趣,更是後來大四時報考民法組研究所的原因,而對民事訴訟問.

(4) 題研究的熱忱,迄至研究所亦未曾改變。沈老師亦是我大學推薦甄試 時的口試老師,當時沈老師提出的問題是:爭取自己權利及以和為貴 之間,應該如何抉擇。這個問題直至大三學習民事訴訟法課程式,我 才明白老師當時的問題與民事訴訟課程的相關性。沈老師在口試過程 中,提供論文架構上的重要建議,讓我更清楚認知自己在論文寫作上 的弱點。感謝沈老師在我求學的重要階段中,總是扮演重要的良師角 色。 司法官訓練的第三階段中分到臺中地方法院實習,感謝民事庭指 導老師陳學德法官、陳卿和法官、王永春法官,除了讓我接觸民事訴 訟程序中法官闡明的實際運作情況,經常與我進行實務案例的研討外,. 政 治 大. 也提供許多民事程序相關問題的意見,對於法官闡明制度議題提出許. 立. 多想法。從課本知識走入法庭實務,讓我面對論文中許多民事訴訟問. ‧ 國. 學. 題,更能瞭解學說爭議及實務運作的落差,感謝三位指導老師許多經 驗分享與建議。. ‧. 在司法官訓練過程中同時撰寫論文,時間的分配是個嚴峻的考驗, 而時間運用上欠缺彈性更是個重大障礙,在圖書借閱及資料蒐集上,. Nat. sit. y. 十分感謝銀秋學姊及珈漪學妹的幫忙,還有從大學至今交誼甚好的學. er. io. 伴智權,多次受託幫我進入台大圖書館影印資料。另外,謝謝佳芳經 常與我討論德文文獻翻譯問題,每每可以解除我閱讀文獻發生的困境 a. n. v i l n Ch 與疑惑,以及韻婷及上茹協助蒐集日文文獻及提供日文翻譯參考。撰 engchi U 寫論文這段期間,幸有維琬、佳盈、欣宓、映宗、伊凡、正雄、瓊瑩 等好友的鼓勵及偵查指導老師林彥良檢察官的勉勵,讓我在同時面對 訓練課程及論文寫作的雙重壓力下,仍然能夠心情平穩完成該做的事。 論文初稿到定稿的校稿及排版工作,感謝淵深、上茹、秉叡、歆絜、 可昕、上國、宗賢諸多協助,給予許多建議及提醒,因為你們的辛苦 讓粗心大意的我免於很多失誤。我總是在想,自己何其有幸,在撰寫 論文期間擁有如此多的友誼一路相隨,一路走來感受到的溫暖支持遠 多於煩悶心情。這本論文的完成,雖是我個人求學生涯的小小里程埤, 卻是如此豐富友誼的見證。 最後,我要感謝從小讓我毫無後顧之憂求學,辛苦栽培我至今的.

(5) 爸媽。您們總是接受並尊重我的每個選擇,無論是科系或工作;時時 提醒我每件該面對、該完成的事,無論那件事是多麼讓我厭煩;還要 容忍我偶爾的任性,諸如時間安排、生活步調、觀念價值。從我進入 研究所時,我就答應爸媽,研究所我只唸三年,雖然的確只在政大綜 合大樓十四樓待了三年,這本論文卻遲了兩年才完成,讓您們期盼那 麼久,這本論文本該獻給您們。 怡君 2011 年 8 月 17 日 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宿舍.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摘. 要. 我國民事訴訟法於民國 89 年修正中,與法官闡明義務相關之重 要修正為民事訴訟法第 199 條規定修正,強調事實及法律上法官均有 闡明義務,及增訂第 199 條之 1,將請求權基礎競合而當事人有部分 請求權未為主張情形,明文為法官闡明義務範疇。另搭配書狀先行、 爭點整理、當事人真實及完全義務及攻擊防禦方法適時提出等相關規 定的修正及增訂,希冀以擴大法官闡明義務方式,使當事人能利用一 次訴訟程序解決紛爭,防免發生突襲性裁判,並避免訴訟拖延,使當 事人受適時審判,減少當事人程序上勞力、時間及費用的支出。.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七章為結論。第二章及第. ‧ 國. 學. 三章係簡述民事訴訟程序中,與本論文所探討之法官闡明議題相關憲 法上權利、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訴權及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 ‧. 並探討法官闡明之目的、性質等基本問題。. Nat. sit. y. 第四章為法官闡明相關的爭議問題研究。從德國 2001 年民事訴. er. io. 訟法修正法官闡明義務規定及我國法官闡明義務立法沿革出發,為維 持法官之中立性應避免闡明權逾越適當性的行使,法官闡明義務必須 a. n. v i l n Ch 以當事人之書面或言詞陳述中,有相關之「端緒」為基礎始得為之。 engchi U 而憲法第 80 條規定法官應依法審判,在「法官知法原則」下,正確 適用法律為法官的職權亦為義務,法律見解採用並非辯論主義範疇, 當事人不能任意處分,法官審判更不應受其拘束。另法院對於審理過 程中待證事實及證據資料進行評價所形成的暫時性心證,與當事人本 件訴訟結果勝敗牽涉,法官對此部分暫時性心證公開並搭配舉證責任 與證據提出的闡明,可讓當事人明瞭其在審理程序中尚應補充哪些事 實及證據資料,始足以改變法官之暫時性心證方向,追求對自己有利 的訴訟結果。末以律師作為當事人法律諮詢者的司法任務,應以適當 方式為當事人爭取實體上及程序上利益而遂行訴訟,因此在當事人本 人訴訟及律師代理訴訟中,法官闡明義務亦有程度上之不同,以維持.

(8) 兩造當事人之實質武器平等地位。 第五章為法官闡明義務的類型。從傳統及晚近學說上對闡明之分 類出發,簡述此分類之缺失,末以最高法院近年來之法官闡明相關實 務見解為中心,將其區分為起訴合法性、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及法 律見解表明四個部分,從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法官闡明態樣進行類型 化及評析。然而法官闡明權實係貫穿整個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運作,故 本文所選取之最高法院判決亦不乏在同一個判決中有不同階段的法 官闡明見解。就實務見解類型化後,比較實務見解與國內外學說見解 的異同,檢討我國法官闡明制度之實務現況。. 立. 政 治 大. 第六章從法官迴避、失權效及判決效力三個部分切入探討闡明相. ‧ 國. 學. 關的法律效果。法官因逾越闡明界限之闡明而有損及中立性時,應讓 當事人有聲請法官迴避之機會,而法官因闡明不當而該當法官迴避之. ‧. 結果時,應衡酌情況予以內部自律懲處。另法官於訴訟程序中妥為闡 明後,應區分律師訴訟及本人訴訟之適時提出訴訟資料的「期待可能. Nat. sit. y. 性」,妥適適用失權效規定,以避免訴訟程序拖延,影響當事人受適. er. io. 時審判權利。而學說上別訴禁止擴大及既判力擴大或減縮見解,衡諸 我國民事訴訟並未採行全面強律師代理,且法律對此尚無相關依據, a. n. v i l n Ch 應保障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及注意當事人程序權保障,現況下或採取 engchi U 保留態度較為妥適。. 關鍵字:闡明義務、闡明權、武器平等、適時審判、突襲性裁判、辯 論主義修正、中立性、闡明界限、端緒、法官知法、心證公開、法律 見解表明、本人訴訟、迴避、攻擊防禦方法、適時提出、失權、別訴 禁止、既判力擴大。.

(9)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7.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7. 政 治 大. 第一項. 權利保護觀點 ............................................................................................................... 7. 第二項. 私法秩序觀點 ............................................................................................................... 8. 第三項. 紛爭解決觀點 ............................................................................................................... 9. 第四項. 程序保障觀點 ............................................................................................................... 9. 第五項. 多元目的觀點 ............................................................................................................. 10. 第六項. 法尋求觀點 ................................................................................................................. 11. 第七項. 小結 ............................................................................................................................. 12. ‧. ‧ 國. 學. 第三項. y. sit. al. v i n Ch 公法訴權觀點 ............................................................................................................. 16 engchi U n. 第二項. er. io. 訴權之發展 ................................................................................................ 16. 第一項. 第三章. Nat. 第二節. 立. 私法訴權觀點 ............................................................................................................. 16. 小結 ............................................................................................................................. 19.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與闡明 .................................................................... 21. 第一節. 憲法保障之訴訟權 ..................................................................................... 21. 第一項. 程序主體權 ................................................................................................................. 22. 第二項. 適時審判請求權 ......................................................................................................... 23. 第三項. 聽審請求權 ................................................................................................................. 23. 第四項. 公正程序請求權 ......................................................................................................... 32. 第五項. 武器平等 ..................................................................................................................... 33. 第六項. 小結 ............................................................................................................................. 36. i.

(10) 第二節. 處分權主義 ................................................................................................ 38. 第一項. 處分權主義之意義及內涵 ......................................................................................... 38. 第二項. 處分權主義之例外 ..................................................................................................... 38. 第三項. 處分權主義之功能 ..................................................................................................... 39. 第三節. 辯論主義.................................................................................................... 41. 第一項. 傳統辯論主義之意義及內涵 ..................................................................................... 41. 第二項. 辯論主義之根據 ......................................................................................................... 42. 第三項. 辯論主義之修正 ......................................................................................................... 45. 第四項. 辯論主義之排除 ......................................................................................................... 51. 政 治 大 闡明之目的與功能 立..................................................................................... 54. 第四節. 適時提出主義 ............................................................................................ 53. 第五節. 闡明之意義 ................................................................................................................. 54. 第二項. 闡明之憲法上依據 ..................................................................................................... 55. 第三項. 闡明之目的 ................................................................................................................. 56. 第四項. 闡明之性質 ................................................................................................................. 61. ‧ 國. ‧. y. Nat. 闡明制度之發展......................................................................................... 65. io. 第一節. sit. 闡明制度之相關爭議問題 .................................................................... 64. n. al. er. 第四章. 學. 第一項. i n U. v. 第一項. 德國法之觀察 ............................................................................................................. 65. 第二項. 我國法之立法沿革 ..................................................................................................... 67. 第三項. 闡明義務之擴大 ......................................................................................................... 72. 第二節. Ch. engchi. 闡明之界限 ................................................................................................ 78. 第一項. 概說 ............................................................................................................................. 78. 第二項. 獨立性與中立性 ......................................................................................................... 81. 第三項. 實務見解與學說之發展 ............................................................................................. 83. 第三節. 心證公開.................................................................................................. 106. 第一項. 法理基礎 ................................................................................................................... 106. 第二項. 法官知法原則 ........................................................................................................... 110. 第三項. 法律見解之闡明與討論 ........................................................................................... 112. ii.

(11) 第四項. 第四節. 分析 ........................................................................................................................... 122. 本人訴訟與闡明義務 ............................................................................... 127. 第一項. 律師之司法任務 ....................................................................................................... 127. 第二項. 學說理論 ................................................................................................................... 128. 第三項. 實務見解 ................................................................................................................... 131. 第四項. 分析檢討 ................................................................................................................... 133. 第五章. 闡明之類型 ........................................................................................ 139. 第一節. 闡明之分類 .............................................................................................. 139. 第一項. 傳統分類 ................................................................................................................... 139. 第二項. 晚近分類 ................................................................................................................... 143. 第三項. 分析與檢討 ............................................................................................................... 146. 具體案例類型 .......................................................................................... 149. ‧ 國. 學. 第二節. 立. 政 治 大. 起訴合法性的闡明 ................................................................................................... 149. 第二項. 訴訟上請求的闡明 ................................................................................................... 158. 第三項. 攻擊防禦方法的闡明 ............................................................................................... 185. 第四項. 法律見解表明 ........................................................................................................... 204. sit. y. Nat. n. al. er. 闡明之相關法律效果.......................................................................... 211. io. 第六章. ‧. 第一項. 第一節. i n U. v. 法官迴避.................................................................................................. 211. Ch. engchi. 第一項. 學說見解 ................................................................................................................... 211. 第二項. 實務見解 ................................................................................................................... 213. 第三項. 分析檢討 ................................................................................................................... 213. 第二節. 失權效 ..................................................................................................... 216. 第一項. 法理依據 ................................................................................................................... 216. 第二項. 失權效與闡明義務 ................................................................................................... 217. 第三項. 律師代理與失權效 ................................................................................................... 220. 第三節 第一項. 闡明義務與判決效力 ............................................................................... 226 重複起訴原則與別訴禁止 ....................................................................................... 226. iii.

(12) 第二項. 第七章. 既判力客觀範圍與再訴遮斷 ................................................................................... 232. 結論.................................................................................................... 237. 參考文獻 ........................................................................................................... 24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我國自民國 89 年民事訴訟法修正以來,採行當事人進行主義, 並修正辯論主義而採行協同主義,強調當事人得衡量實體利益及程序. 政 治 大. 利益決定紛爭解決程序,而追求「法」之內容,使人民能尋得信賴之. 立. 真實,解決紛爭。. 民國 89 年民事訴訟法修正中,針對法院闡明規定為修正及增訂,. ‧ 國. 學. 希冀透過法院闡明之方式使當事人能適當提出合法之訴訟、充分掌握 紛爭事實、適時提出攻擊防禦方法,於訴訟程序中針對爭點充分進行. ‧. 攻擊防禦,搭配書狀先行、爭點整理及失權效果等制度,達成防止突. io. y. sit. 權利。. Nat. 襲性裁判及利用同一程序擴大解決紛爭之修法目的,保障人民之訴訟. a. er. 然而在利用同一程序解決紛爭以節省司法資源,與當事人作為訴. n. v l 訟程序主體之程序權利保障之間,法院於何時、何種情況下有為闡明 ni C. U. hengchi 之必要,學界及實務上對於法官闡明權行使之基準及界限等問題,見 解仍有分歧而無定論,而法官闡明權行使實際上影響當事人訴訟權利 重大,無論係法官應闡明而未闡明或法官闡明逾越,均可能對當事人 所採行的訴訟行為、本案裁判結果造成重大影響,甚或造成突襲性裁 判,影響人民對司法中立性之期待及觀感,損及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 解決私權紛爭之目的。 如何在立法者修法擴大法官闡明義務,希望法官以闡明方式協助. 當事人為適當之訴訟行為以主張其權利,達成擴大解決紛爭的目的下, 尋得法官行使闡明權之基準及界限,使法院能同時嚴守法官中立之特 性,避免造成人民對司法裁判權的不信任,致使立法美意盡失,並同 1.

(14) 第一章 緒論. 時保障當事人程序上權利,維護當事人間實質武器平等,實為現今實 務的重要課題。 另外,於法院適時為闡明後,當事人是否依照法院所闡明而為訴 訟行為,應由當事人對自己訴訟行為負責,在當事人未適時提出攻擊 防禦方法時,將可能導致攻擊防禦方法失權效果而遭法官駁回,甚或 在當事人未依法官闡明而為訴之變更、追加時,可能影響裁判之效力 範圍等,均對人民訴訟權利影響甚鉅。而法院不適當之闡明,則涉當 事人是否得聲請法官迴避,及是否得作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亦有深 入探討之空間。 法官在訴訟程序中闡明權行使的適當與否,不啻對直接接觸訴訟. 政 治 大. 之當事人的感受影響至深,妥適的闡明不僅可幫助當事人妥善行使其. 立. 訴訟上權利,使當事人間的私權紛爭能有效解決,並可提高當事人對. ‧ 國. 學. 法院裁判信服度,足以建立司法威信,避免當事人再行起訴或上訴而 耗費更多司法資源,造成訴訟資源利用的不經濟。. ‧. 本論文以「法官闡明義務之研究」為題,就現今國內法官闡明問 題提出分析,並將近年來最高法院對於闡明義務之見解予以類型化,. Nat. sit. y. 期許提出有助於法官闡明義務相關問題之說明及略表己見,對實務在. er. io. 審判程序中法官闡明權行使發揮些許助益,藉以保障訴訟程序中當事. n. 人的實體及程序上權利,亦為引發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a. iv l C n hengchi U. 2.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文以「法官闡明義務之研究」為題,主要以國內學說及實務闡 明義務相關問題為中心,研究範圍大致上可區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係以國內及國外學界區分之闡明義務之類型作為基礎, 就傳統分類主要區分為:不明瞭之闡明、訴訟資料補充之闡明、除去 不當之闡明、新訴訟資料提出之闡明,其相關問題探討。並就學說上 針對法院法律見解是否亦應為闡明的問題,探討是否應成為獨立之闡. 政 治 大 各階段審視我國實務對法官闡明義務之看法,並略述己見。 立. 明類型。末依訴訟階段將我國實務裁判進行類型化觀察,從訴訟程序 第二部分,針對國內及國外學界對於法院闡明義務之界限所提出. ‧ 國. 學. 之見解進行探討。法院闡明是否因民事訴訟程序之紛爭一次解決的目 的,及法院資源有限性而必須有效利用司法資源,而可以做最大範圍. ‧. 之闡明;或者仍應受辯論主義或受其他學說所提出之闡明界限的限制,. y. Nat. 不宜過度擴張,以維護法官中立性之要求。另外,闡明義務界限問題,. io. sit. 與當事人訴訟權利有牽涉甚鉅,如何避免突襲性裁判而使當事人對訴. a. er. 訟標的、法官及當事人採行之訴訟行為、法院審判範圍、及裁判結果. n. v l 可以預見,進而在審判程序中採行適當的訴訟行為,有足夠的攻擊防 ni C. U. hengchi 禦機會,及當事人本人訴訟或律師代理訴訟的當事人間武器平等問題, 均與闡明界限問題息息相關。綜上以觀,本文擬就闡明界限分析結果, 提出本文之看法,以期供實務審判程序中法官在進行各項闡明時之參 考。 最後,法院為適當闡明或不當闡明,所生之法律效果為何之問題。 針對法院所為適當闡明,當事人未能依法院闡明而為適當之訴訟行為, 是否產生失權效果,裁判效力及範圍為何,是否禁止後訴之提起等問 題;法院若有不適當之闡明,當事人是否有聲請法官迴避之權利,以 維護當事人對於法官中立性的信任觀感等。國內及國外學界就前述問 題有何看法,及我國實務之見解是否妥當,均為本文所欲探討之問題。 3.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國內外學說比較研究 參考國內書籍、期刊、論文、研討會資料等,並將實務見解與學 說見解之異同進行比較,就爭議問題之法律見解進行整理分析。我國 民事訴訟法之修正及其立法目的,亦繼受國外闡明相關之規定,因此 就國內學說及實務法律見解整理後,尚應與國外學說及立法加以比較 研究,以觀察我國實務及學說發展,與國外法制之異同。. 政 治 大 目的及闡明界限等議題,甚值得在探討國內闡明問題時加以比較分析; 立 而我國早期闡明義務研究文獻,亦深受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影響,故 德國民事訴訟法第 139 條規定修法後,對於法官闡明義務的立法. ‧ 國. 學. 本文擬以德國民事訴訟法註釋書及闡明議題論文為主,進行國內外實 務及學說就法官闡明議題的見解作為分析比較之題材,期能從國外法. ‧. 制之發展及立法目的與我國實務及學說之異同,檢討我國現況對於法. sit. y. Nat. 官闡明制度落實狀況略述己見。. er. io. 二、實務見解類型化及分析. n. al 法院闡明為民事訴訟實務中重要之議題,與起訴時之訴訟標的、 iv C. n. hen hi U 訴之聲明特定,審理程序中法官訴訟指揮、當事人的訴訟行為、法律 gc. 見解的表明及討論,判決既判力範圍及當事人上訴權利等,均密切相 關,故本文以近年來最高法院實務判決之見解為主,進行分析及類型 化。 法官闡明相關之最高法院實務見解相當豐富,本論文從司法院法 學資料全文檢索系統以「闡明」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整理相關之判決. 理由進行分析、歸納及類型化,觀察實務上程序要件及實體審理之不 同程序階段的法官闡明觀點為何,就實務與學說見解的異同為比較, 期能了解相關議題在學說及實務運作的落差,並期能從分析結論中, 略示提出本文之意見及看法。 4.

(17)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範圍、 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共四部分。 第二章及第三章係簡述民事訴訟程序中,與本論文所探討之法官 闡明議題相關憲法上權利、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訴權及民事訴訟程 序的基本原則,應如何取決各家學說及實務見解之看法,並思考如何 在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下,從民事訴訟制度目的及因民事訴訟目的而. 政 治 大 官闡明制度的運作,與民事訴訟制度目的緊密結合,保障人民憲法上 立. 衍生的民事程序基本原則中,取得各爭議議題的妥適解決之道,讓法 之訴訟權利。. ‧ 國. 學. 第四章為法官闡明相關的爭議問題研究。從德國 2001 年民事訴 訟法修正法官闡明義務規定及民國 89 年我國法官闡明義務立法沿革. ‧. 出發,從修法之方向及目的進而探討法官闡明的界限、心證開示及法. y. Nat. 律見解討論等問題,末就律師代理訴訟及當事本人訴訟情形下,法官. io. sit. 闡明是否應有相對應之態度及程度的差別為探討。本章節以我國實務. a. er. 及學說見解進行研究,並引入國外學說見解的意見,相互參照比較及. n. v l 分析,從中探究法官闡明制度目的與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民事訴訟 ni C. U. hengchi 制度的目的及民事訴訟程序基本原則的關聯性,簡述本論文對於法官 闡明相關爭議議題的看法。 第五章為法官闡明義務的類型。從傳統及晚近學說上對闡明之分. 類出發,簡述此分類之缺失,末以最高法院近年來之法官闡明相關實 務見解為中心,將其區分為起訴合法性、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及法 律見解表明四個部分,從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法官闡明態樣進行類型 化分析。然而法官闡明權實係貫穿整個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運作,故本 文所選取之最高法院判決亦不乏在同一個判決中有不同階段的法官 闡明見解。就實務見解類型化後,比較實務見解與國內外學說見解的 異同,檢討我國法官闡明制度之實務現況。 5.

(18)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章從法官迴避、失權效及判決效力三個部分切入探討闡明相 關的法律效果。本章從國內學說見解出發,分析法官闡明制度的立法 目的及現行實務落實狀況,供作民國 89 年修法擴大法官闡明義務立 法政策走向及實務運作結果的檢討。 第七章為本論文之結論,本章重新歸納、整理前揭個章之重點, 略述己見及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9)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法治國原則為近代民主法治國家之憲法基本原則,我國大法官釋 字第 482 號解釋理由書亦提及: 「憲法第 16 條規定,人民有請願、訴 願及訴訟之權。所謂訴訟權,乃人民司法上之受益權,即人民於其權. 政 治 大. 利受侵害時,依法享有向法院提起適時審判之請求權,且包含聽審、. 立. 公正程序、公開審判請求權及程序上之平等權等。」國家為處理解決. ‧ 國. 學. 人民於生活過程中所發生各種問題,亦有義務提供處理各種不同紛爭 之訴訟程序,以符憲法第 16 條保障人民訴訟權利之本旨,我國乃設. ‧. 有民事法院、刑事法院、行政法院,以茲處理民事、刑事、行政之不 同類型紛爭。. Nat. sit. y. 民事糾紛屬私權糾紛,原則上法院並不主動干預私人間的私權紛. er. io. 爭,私人間若能循訴訟外紛爭解決方式處理紛爭,如和解、調解、仲 裁、調處等,則無需進入民事訴訟程序,耗費訴訟資源由國家介入私 a. n. v i l n Ch 權糾紛;反之,若私人無法以訴訟外紛爭解決方式處理私權糾紛,於 engchi U 法治國家之下,原則上亦不允許私人以自力救濟方式解決紛爭,則當 事人得於民事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請求國家權力介入私人糾紛,以解 決私人間之私權糾紛。 民事訴訟程序之目的,學說上眾說紛云,大致上可分為下述幾種 觀點:權利保護觀點、私法秩序維持觀點、紛爭解決觀點、程序保障 觀點、多元目的觀點、法尋求觀點。. 第一項. 權利保護觀點 7.

(20)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早期之自由主義思想社會,學者強調個人權利自由保護,而國家 因原則上禁止自力救濟之故,乃設有民事訴訟制度作為代償,使其承 擔依客觀實體法盡保護私權之任務,因此民事訴訟制度目的在保護個 人私權。1 權利保護觀點以實體權利實現為立足點,難免因過度追求客觀真 實,以致可能忽略訴訟制度之使用及裁判形成中常有勞力、時間、費 用支出之不利益,若依權利保護觀點之目的以觀,將可能因過度重視 實體權利實現,而使當事人受到程序上之不利益。當訴訟程序中勞力、 時間、費用支出所造成之不利益,大於追求客觀實體權利所可獲得之 利益,反而使當事人所欲達成之權利保護目的不達,造成目的反被手. 政 治 大. 段破壞,實有悖於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本旨。2. 第二項. 學. 私法秩序觀點. ‧. ‧ 國. 立. 學說上認為,民事訴訟制度為國家司法制度之一環,國家司法制. y. Nat. 度之目的,不得僅就保護個人權利之私益目的為觀察。國家制定私法. io. sit. 之目的在調整私法關係之法律秩序,國家為維持其所制訂之私法秩序,. a. er. 並確保其實效性,乃設立民事訴訟制度。3. n. v l 此觀點受批評之理由,不外乎將私法秩序之維持列為民事訴訟之 ni C. U. hengchi 首要目的,有悖於保障個人基本權利之憲法理念,且亦忽略應平衡兼 顧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基本權保障必要性,與民事訴訟所承認之當 事人主體權旨趣相悖。4故維持私法秩序僅為民事訴訟制度之間接效. 1. 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1;陳榮宗、林慶苗,. 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4;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1。 2.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1。. 3. 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2;陳榮宗、林慶苗,. 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4;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3。 4.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3-164。. 8.

(21)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益,其直接目的仍應回歸當事人私權紛爭處理之問題思考。5. 第三項. 紛爭解決觀點. 論者認為,從民事訴訟制度之發展歷史為觀察,發現人類社會之 法律制度最早係先有解決糾紛之民事訴訟制度,經多年民事審判累積 裁判案例,人類社會始有統一合理解決民事裁判為目的之私法制度出 現,故人類並非先有私法制度才有民事訴訟制度。民事訴訟制度即先 於私法制度存在,則不能認為民事訴訟制度係以維持私法秩序為目的,. 政 治 大 論者有認為,此觀點未引據實體法規範作為訴訟制度目的之基礎, 立. 應認為民事訴訟制度係以解決糾紛為目的,而非保護實體法私權。6. 尚與近代法治國家原理有所不符。此說因忽視實體法上觀點,致未將. ‧ 國. 學. 實體權利之保護列入民事訴訟目的介定的範圍內不符合憲法保障系 爭實體權益之旨趣,而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可能發生耗費的訴訟成本問. ‧. 題,涉及系爭實體權利外之基本權,此見解亦欠缺斟酌考量。7. y. Nat. 本文認為,紛爭解決不失為民事訴訟制度設置之初的目的,而可. n. al. Ch. 第四項. engchi. er. io. 權利尚欠保護之疑慮,本文於本節後段詳述。. sit. 爭論者係以此作為民事訴訟之目的,是否對於系爭實體權利外之其他. i n U. v. 程序保障觀點. 論者認為,民事訴訟制度之目的應衡量雙方當事人之實質對等, 基於各當事人角色分擔之規範,保障實現對等辯論之手續;8亦即, 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2009 年 7 月,五版,頁 5。. 6. 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2-3;兼子一,實體. 法與訴訟法,頁 12 以下,轉引自: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 版,頁 4-5;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2-163。 7.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4。. 8. 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3;井上治典,民事. 手續論,頁 19 以下,轉引自: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 9.

(22)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設民事訴訟制度係為實現當事人相互間在程序過程中,可得確保實質 上平等之行為責任分配規則,以此為基礎,當事人始能盡實質之辯論, 據以處理紛爭。9 由此觀點出發,備受批評者之部分,係未認知民事訴訟制度之目 的與憲法上基本權保障間,所應存在之關聯性,更忽略實體利益與程 序利益平衡追求,及貫徹憲法理念之重要性。10. 第五項. 多元目的觀點. 政 治 大 事訴訟制度之目的,即在解決私權紛爭,依民事訴訟制度解決私權紛 立. 早期多元目的論者有謂,有人類社會即有私權紛爭,國家設置民. 爭,必須適用國家制定之私法法規,就此方面而言,民事訴訟制度之. ‧ 國. 學. 目的在使私法法規發生實效,具有私法秩序維持之目的,而私權紛爭 又與國家公益無直接關係,須由私權被侵害之人,依民事訴訟程序,. ‧. 請求保護其私權,於獲得勝訴判決時,其私權即受法律之保護。11. y. Nat. 亦有論者認為,討論民事訴訟制度目的,必須以現在法治國家之. io. sit. 法律制度實情為基礎,且民事訴訟目的探討,屬價值論之討論問題,. a. er. 而非認識論之討論問題。於現在法治國家社會,討論民事訴訟制度目. n. v l 的,不能不承認立法者先已制定私法制度之各種法律,而民事訴訟係 ni C. U. hengchi 於私人間發生糾紛時,請求民事法院依據私法法規為法律解決之強制. 程序。於此觀點下,民事訴訟有保護個人權利之價值存在,同時亦有 維護私法秩序之價值存在。民事訴訟制度之本質而言,私人間請求法 院介入解決私權紛爭,本即含有解決紛爭之目的價值存在,自不待言。 故民事訴訟制度,可謂兼具保護個人權利、維持私法秩序、解決紛爭 三者之目的,所應注意者,係在具體個案中,對於各項目的價值之選. 頁 5。 9.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3。. 10.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4。. 11.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2000 年 1 月,頁 1。. 10.

(23)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擇,及價值重視程序之差異。12 惟亦有論者認為,多元目的觀點將紛爭解決觀點、私法秩序維持 觀點及權利保護觀點中,分別著重之不同價值觀,均併列為訴訟制度 所應分別追求達成之目的,則亦忽略各該學說所未論及之觀點,將遭 受相同之批評。13. 第六項. 法尋求觀點. 由此觀點出發之學者認為,基於憲法上訴訟權之確實保障,以防. 政 治 大 定真實過程中,需考慮當事人對心證形成活動及其結果之信服度、信 立 止突襲性裁判之觀點,法院對於當事人提起之訴訟,於追尋真實、確. 賴度,使當事人充分參與審理程序,充分保障當事人攻擊防禦之機會,. ‧ 國. 學. 應踐行各種使當事人信賴之程序,賦予當事人衡量實體上與程序上利 害之機會,兼顧實現實體上及程序上正義,以追求不伴隨任何突襲而. ‧. 值得當事人信賴之真實。14當事人信賴真實之追求,必須透過心證公. y. Nat. 開及催促活動等程序,以緩和或消除辯論主義之僵硬化現象,使當事. io. sit. 人不再於暗中摸索法官心證形成活動之領域,並使法官之自由心證更. al. n. 15. er. 健全,有助於提高心證形成與真實接近度、正確度及迅速性、經濟性。. i n U. C. v. hengchi 憲法在承認國民主權之同時,亦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權、財產權及 生存權等基本權,為保障並實現此等基本權,承認人民有訴訟權,設 置行使司法權之法院依「法」裁判當事人(利害關係人)間之法律訟 爭,以追求信賴真實,故民事訴訟制度之目的,應係「法」之尋求。 16. 12. 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8;陳榮宗、林慶苗,. 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5-6。 13.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64。. 14.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3-46。. 15.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42-43。. 16.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57-158。. 11.

(24)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此所尋求之「法」,必須考量因特定實體法上權利受裁判可獲得 之利益,與因程序之使用或減免使用可獲致之勞力、時間、費用節省 之利益,即必須存在於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平衡點上的「法」,而 非僅指判定私權存否所適用之實體法規範;亦即民事訴訟制度目的, 非僅基於實體法上觀點,欲貫徹憲法上私權之保障,尚必須同時從訴 訟法上觀點平衡追求程序利益。17從「法」尋求觀點觀之,必須承認 當事人基於程序主體權地位,可請求法官實現系爭實體利益,亦得請 求維護所涉程序利益,應被賦予平衡追求此二利益之機會,18以符憲 法上一併保障系爭財產權及系爭外各基本權之旨趣,尊重人的尊嚴原 則及法治國家原理,強調訴訟制度目的與基本權保障之連結,以符立 憲主義之精神。19. 政 治 大. 第七項. 小結. 學. ‧ 國. 立. ‧. 本文認為,前述之民事訴訟目的觀點中,權利保護觀點過於偏重. y. Nat. 實體權利之面向,未能顧及民事訴訟制度作為訴訟程序之本質,並非. io. sit. 僅考量當事人之實體權利保護。民事訴訟程序中,尚有訴訟上和解、. a. er. 調解、撤回訴訟之設計,顯已賦予當事人就實體權利得本於其為訴訟. n. v l 程序主體之地位,決定如何在實體權利與程序利益間為衡平之考量。 ni C. U. e n g「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 況民事訴訟法第 222 條第 2 h 項規定: chi. 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 證定其數額。」此規定亦為實體權利舉證上困難時,由法院審酌合理 之數額,避免當事人因舉證困難,遭受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的困 境,並非一味追求客觀真實之實體權利實現,尚必須衡平解決諸多訴 訟程序中當事人可能付出過高訴訟成本之問題。客觀舉證責任之分配,. 17.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58-159。. 18. 邱聯恭,程序保障論之新開展,月旦法學雜誌,第 19 期,1996 年 12 月,頁 7;邱聯恭,程. 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207-210。 19.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三民,2000 年 9 月 10 日,初版,頁 276-277。. 12.

(25)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使負擔舉證責任之一方,於舉證不足無法使法院形成有利於己之心證 時,必須承擔敗訴之風險;若立於權利保護之觀點,則應由法院窮盡 一切方法探尋真正權利歸屬,此顯非民事訴訟程序所欲達到結果,於 訴訟資源集團化現象及訴訟資源合理分配之考量下,亦屬不可能。固 然實體權利之保護不應在程序利益及訴訟資源分配考量下被全盤放 棄,但民事訴訟制度之目的亦不應僅限縮於實體權利保護之面向。 私法秩序維持觀點則未顧及民事訴訟制度作為解決私權紛爭之 本質,其訂定目的並非為維持整體之私法秩序,而係給予人民得利用 此程序制度處理私權上之糾紛。而私法關係之形成,除私法相關規定 外,尚有依當事人意思表示而成立者,於解決當事人間之私權紛爭,. 政 治 大. 不能不考量當事人意思、利益及權利義務,民事訴訟制度亦不能不考. 立. 量當事人作為程序主體之地位,況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以處分權主義、. ‧ 國. 學. 辯論主義為基本原則,故當事人在衡平考量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追 求時,原則上得決定提起訴訟及審判程序之內容及範圍,而就紛爭之. ‧. 事實及證據提出,亦有決定之權限,使當事人得避免僅為追求少量實 體權利而耗費大量程序支出之情況發生,實不宜逕以私法秩序之維持. Nat. sit. y. 之單一面向作為民事訴訟制度目的。. er. io. 程序保障觀點之缺點,則係根源於未回歸民事訴訟制度之本質為 思考,民事訴訟制度本為解決當事人紛爭而設,而非僅著眼於當事人 a. n. v i l n Ch 雙方於訴訟中地位實質平等而已。 engchi U 而多元目的觀點則因著眼於實體權利之保障及紛爭之解決,並未. 就新近學說上對於訴訟程序中之當事人之程序主體地位,及當事人程 序權利保障為討論、考量,更未論及所謂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衡平考 量之論點。於此訴訟目的之下,可能忽略當事人訴訟利益之保障、訴 訟程序進行中其作為訴訟程序主體應享有之程序上權利及法院之義 務。20 值得探討者,係關於紛爭解決觀點與法尋求觀點之間的內容差異。. 20. 日本新堂幸司教授,於晚近見解中,亦承認手續保障為民事訴訟制度目的之一。新堂幸司,. 新民事訴訟法,弘文堂,2004 年 9 月 30 日,三版補正版,頁 8。. 13.

(26) 第一節 民事訴訟之目的. 法尋求觀點之創設,特別強調就憲法同時保障人民訴訟繫屬中及訴訟 外之財產權,及當事人基於其訴訟權而有程序主體地位,應賦予當事 人得衡平追求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機會,並於訴訟中踐行信賴程序, 法官應公開心證使當事人免受訴訟之突襲。法尋求觀點之看法明確說 明我國民事訴訟實務中,經常曠日費時而使當事人為程序必須付出大 量的勞力、時間、費用的重大缺失,致使當事人於藉由訴訟制度之判 決取得實體權利之利益與為踐行訴訟程序之耗費失衡,且因「遲來的 正義非正義」 ,造成人民對司法解決私權紛爭之機能存疑,對司法之 信賴度耗損。從提倡發現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並將民事訴訟目的 定位為尋求當事人衡量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後所追求的「法」 ,足徵. 政 治 大. 論者對於司法實務之缺陷及力求改善現況,提升人民對司法信賴度的. 立. 用心良苦。. ‧ 國. 學. 法尋求觀點之論者對於紛爭解決觀點之批評,認為其忽視實體法 上觀點,未將實體利益保護列入民事訴訟制度範圍內,不合憲法保障. ‧. 系爭實體權利之旨趣,且亦未充分認知程序利益之追求,即系爭權利 外基本權之保障,可能使實體利益遭受程序不利益耗損。21. Nat. sit. y. 惟本文認為,法尋求觀點之主要立論基礎,係基於當事人程序主. er. io. 體地位,應賦予其平衡追求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機會,並運用法院 心證公開等信賴程序, a使當事人更能信服法院之判決,終局解決紛爭,. n. v i l n Ch 始符憲法保障當事人訴訟權、財產權及其他基本權之本旨,其目的不 engchi U 外乎使當事人能基於其程序主體之地位,因其能衡平追求實體利益及. 程序利益,並因法院讓當事人瞭解心證形成過程,使當事人免於被突 襲而信賴法院之裁判,使當事人之私權紛爭澈底解決。故法尋求觀點 實際上亦以解決當事人之紛爭為其終局之目的,其中使當事人基於程 序主體地位能於訴訟中充分進行攻擊防禦,因法院之信賴程序使當事 人免受突襲,使當事人衡平追求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等,均係為確保 法院之裁判能使當事人信服以終局解決當事人紛爭之方法而已;換言 之,法尋求觀點所述,民事訴訟程序應賦予當事人有選擇衡平追求實. 21.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1162-163。. 14.

(27) 第二章 民事訴訟目的與闡明. 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機會以及踐行信賴程序,以發現當事人信賴之 「法」 ,均係以解決當事人私權紛爭為目的的手段。故本文認為民事 訴訟程序之目的,即為定紛止爭,解決私法上紛爭,此亦與民國 89 年以來,數次民事訴訟法修正之「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之目 的相吻合。 近年來人民訴訟權之保障及各項憲法權利保障之意識抬頭,因而 學說上亦產生當事人程序主體權、衡平保障當事人實體利益及程序利 益、當事人程序權利保障、突襲性裁判防止等許多重要之權利觀念, 民事訴訟程自應對於人民憲法上基本權利之保障有所回應,這些均屬 於民事訴訟程序觀念改變及各項權利保障踐行方法之導正,使人民在. 政 治 大. 權利備受保障之下而信賴法院之裁判,提升司法公信,達到民事訴訟. 立. 解決當事人私權糾紛之效果。. ‧ 國. 學. 是以,民事訴訟之目的應可從解決紛爭之觀點思考,而如何達到 真正解決紛爭之目的,則有賴引進學說發展之各種權利觀念,包括本. ‧. 文所探討之法官闡明制度,由此目的觀察而踐行至民事訴訟程序中, 讓民事訴訟程序能更符合憲法上保障當事人各項基本權利之本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5. i n U. v.

(28) 第二節 訴權之發展. 第二節 訴權之發展 當事人間發生私權糾紛時,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審判,以利用 訴訟程序解決紛爭,此係憲法所保障之人民訴訟基本權。而人民可利 用訴訟制度解決紛爭之權利稱之為「訴權」 ,與訴訟合法要件密切相 關,其內容為何,當事人具備何種要件下始有訴權存在,則可從訴權 理論之發展過程予以觀察。. 治 政 大 第一項 私法訴權觀點 立 ‧ 國. 學. 私法訴權觀點從請求權基礎出發,人民之私法上請求權受到侵害 時,即由該私法上請求權衍生其可提起訴訟以保障自己私法上權利之. ‧. 訴權。22甚至認為訴權係私法上請求權強制力的表現,或私權被侵害 轉換而生的權利。23. y. Nat. sit. 私法訴權觀點的階段尚無將訴訟注意法院與當事人間之公法關. er. io. 係角度,僅將訴訟關係視為當事人間之私法關係,忽略訴權係原告向. n. 國家審判機關之法院請求審判的權利,而從請求權基礎衍生之角度出 a v. i l C n 發,亦無法解釋給付訴訟以外之確認訴訟及形成訴訟的訴權基礎何在。 hengchi U 24 此觀點屬訴權發展之最早階段,現已因民事訴訟理論發展而逐漸成. 本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名詞。. 第二項. 公法訴權觀點. 繼私法訴權觀點後,訴權漸發展為私權受侵害時,權利人得請求 22.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3。. 23.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1。. 24.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3。. 16.

(29)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 國家裁判機關之法院保護其權利之公法上權利,並非從私權角度衍生 而來。25而公法訴權觀點尚有幾個階段之發展:. 壹、抽象公法訴權 訴權之內容係在請求法院為裁判,並非就具體內容請求法院判決, 故縱因起訴不合法而受駁回裁定,其訴權亦已獲滿足。26換言之,人 民因私法上權利受侵害而有向法院提起訴訟之法律地位或可能性,係 基於公法上之關係而得請求法院進行訴訟,以判決保護其私法上權利, 即任何人均具有向法院起訴之一般抽象權利的訴權概念,並未明確具. 政 治 大. 體說明何人在何情況下始得起訴,及法院符合何種要件下始得對原告. 立. 學. ‧ 國. 之起訴進行審判。27. 貳、具體公法訴權. ‧. 此觀點將訴權稱為權利保護請求權(Rechtsschutzanspruch),係. y. Nat. 德國及日本早期之重要發展階段,亦為我國實務採行迄今。28. sit. 訴權內容為權利保護請求權,即就具體內容請求法院為對己有利. er. io. 之判決的權利;29故訴權係起訴前即已存在於當事人本身,為原告同. n. al 時針對法院及被告請求對自己有利判決之權利保護請求權。因此,訴 iv. n U 訟之提起除必須具備「一般訴訟要件」 外, e n g c(Prozessvoraussetzungen) hi. Ch. 當事人尚必須有值得法院加以保護之資格,訴訟內容必須具有受法院 保護價值之訴訟利益。此所指之當事人得受訴訟保護必要之資格及應 訟內容得受必要保護之利益,即為「訴訟權利保護要件」 ;而原告必 須確有如其訴訟所主張之實體權利存在或不存在之事實,否則法院無 法為原告勝訴之判決,此係「實體權利保護要件」 。訴權之要件係指 25.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3。. 26.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1。. 27.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3。. 28.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3-84。. 29.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1。. 17.

(30) 第二節 訴權之發展. 前揭所有要件而言;而其中權利保護利益要件部分,建立民事訴訟法 學與民事實體法學區分之基礎。30 此觀點為學說所垢病者,係訴權同時兼具原告對被告之權利的私 權性質及原告對法院之權利的公權性質,並不合理。又原告既為權利 人,有權請求法院對其進行權利保護,則法院即應為負有審判義務之 人,似讓法院失其第三中立者之特性,卻又由法院擔任審判之機關決 定是否就原告所提起之訴訟進行實質審理,及裁決原告所提訴訟有無 理由,似均與法院作為義務人之角色有所背離,若其作出不利原告之 實體判決結果,更有失此觀點所述權利保護請求權之本質。31況司法 機關接受原告起訴後,即應妥當適用法律作成裁判 此係法院職務當. 政 治 大. 然之理,並非對特定人所負擔之義務,更不能稱為該私人之權利。32. 立. ‧ 國. 學. 叁、本案判決請求權. 此觀點認為訴訟之目的係當事人起訴請求法院解決私權糾紛,因. ‧. 此訴權係當事人請求法院為本案判決所應具備之權利。33故訴權之要. sit. y. Nat. 件件除了「一般訴訟要件」外,僅包含「訴訟權利保護要件」 ,並不 包含「實體權利保護要件」,即原告起訴不備「訴訟權利保護要件」. io. er. 時,法院不為實體審酌而以訴訟不合法駁回起訴。34. n. a. v. l C 從此觀點出發,亦能在法院對於原告訴訟為無理由之敗訴判決時, ni. U. h. engchi 仍能合理說明訴權之內涵。惟從此觀點之內容觀之,似認為訴權僅存 在於本案判決之情形下,其他一般判決之情形即無訴權,如何將訴權 與本案判決間之關係掛勾,似難有完善之說明,蓋原告起訴後,法院 縱以起訴不合法為由而駁回其訴,在訴訟繫屬中仍不能否認其訴權之 存在。35因此,論者亦有將此觀點進一步改善,認為紛爭解決請求權 30.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4。. 31.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4-85。. 32.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1。. 33.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1。. 34.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5。. 35.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5;孫森焱,論訴權學說. 18.

(31)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 始為訴權。36. 肆、司法行為請求權 此觀點認為司法行為請求權(Justizgewährungsanspruch)與權利 保護請求權應有所區別。任何人對國家司法機關之法院得請求為裁判 之公法上權利係司法行為請求權,法院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指定期 間開庭審理,並就訴訟事件進行事實及法律進行審理而為裁判,此即 訴權;而權利保護請求權係以請求賦予權利保護為內容,係為賦予有 利之本案判決為目的,僅訴訟時特定一造當事人在一定要件下存在,. 政 治 大. 並非任何人均得隨時向法院請求為司法行為而存在之權利,即非訴權. 立. 之內涵。37. ‧ 國. 學. 訴權係訴訟開始後,當事人實施訴訟之權能,透過訴訟程序中訴 權的行使,實體法律關係始逐漸形成;換言之,訴權係對國家司法機 關請求依實體法及訴訟法之規定審理及裁判的權利。38. y. ‧ 小結. er. io. sit. Nat. 第三項. n. a最高法院 我國實務見解中, 27 年上字第 1964 i v 號判例要旨謂:「當 l C. n. hen hi U 事人之適格為訴權存在要件之一,原告就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如無 gc. 訴訟實施權,當事人即非適格,其訴權存在之要件亦即不能認為具備, 法院自應認其訴為無理由予以駁回。」本則判例係揭示當事人適格欠 缺即為訴權要件不具備,法院應以訴無理由駁回原告所提起之訴訟。 另最高法院 29 年上字第 473 號判例要旨謂: 「法律關係之存否雖 不明確,而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並不因此而有受侵害之危險者,不得 謂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本件被上訴人甲立被上訴人乙 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2。 36.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5。. 37.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11 月,七版,頁 86。. 38.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2。. 19.

(32) 第二節 訴權之發展. 為其嗣孫,是否有效成立,兩造雖有爭執,但此項法律關係之存否不 明確,並無何種情事可認上訴人在私法上之地位將因此而有受侵害之 危險,自無從認上訴人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第一審判決駁 回上訴人之訴,原審亦駁回其上訴,於法並無違背,上訴人雖以伊等 均為被上訴人甲之近族,對於此項違法之立嗣,當然有請求確認其不 成立之權等情,為不服論據,然上訴人既未主張其因立嗣之無效而享 特定之權利,或免特定之義務,自不能僅以其與立嗣之當事人有親屬 關係,即謂其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本則判例係以當事人欠 缺法律上利益之要件,而以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綜上實務見解可知,我國實務上於當事人適格有欠缺及法律上利. 政 治 大. 益欠缺的情況,係以實體判決駁回原告之訴,而非以民事訴訟法第. 立. 249 條第 1 項第 6 款規定,以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而以裁定. ‧ 國. 學. 駁回不合法之起訴,故我國實務見解係採具體公法訴權觀點。39 此部分涉及民事訴訟提起後,就起訴合法性要件之當事人適格及. ‧. 訴之利益有欠缺之情形,經法官曉諭原告更正或補充,並告以未補正 之法律效果以充分保障原告之起訴利益後,原告仍未為適當之訴訟行. Nat. sit. y. 為時,應以程序判決或實體判決駁回原告之訴的問題。我國實務與德. er. io. 國實務所採之訴權觀點有差異情況下,處理此類合法性要件欠缺情形,. n. 即會發生相異之結果。 a. 39. iv l C n hengchi U. 孫森焱,論訴權學說及其實用,合作界,1974 年 3 月,頁 24。. 20.

(33)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與闡明.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與闡明. 第一節. 憲法保障之訴訟權. 人民訴訟權為我國憲法第 16 條所保障之人民基本權利,其除了 屬主觀防衛之作用之基本權外,同時亦為憲法制度性保障,故訴訟權 有別於一般自由權性質之基本權,必須透過立法者建構之訴訟制度方. 政 治 大. 得實現,國家負有義務積極建立合理的訴訟制度,以達成憲法上保障. 立. 人民訴訟權之底限。40. ‧ 國. 學. 釋字第 418 號解釋理由書揭示: 「憲法第 16 條保障人民訴訟權, 係指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有請求法院救濟之權利,法院亦有依. ‧. 法審判之義務而言。此種司法上受益權,不僅形式上應保障個人得向 法院主張其權利,且實質上亦須使個人之權利獲得確實有效之保護。」. Nat. sit. y. 是以,除形式上必須使人民有接近使用法院,利用訴訟程序,以實現. er. io. 其權利外,同時訴訟程序之設置,實質上必須可有效保障人民之權利, 否則均不符憲法上保障人民訴訟基本權之意旨。國家為處理解決人民 a. n. v i l n Ch 於生活過程中所發生各種問題,亦有義務提供處理各種不同紛爭之訴 engchi U 訟程序,以符憲法第 16 條保障人民訴訟權利之本旨,我國乃設有民. 事法院、刑事法院、行政法院,以茲處理民事、刑事、行政之不同類 型紛爭。 我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482 號解釋理由書亦提及: 「憲法第 16 條規定,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所謂訴訟權,乃人民司法上 之受益權,即人民於其權利受侵害時,依法享有向法院提起適時審判 之請求權,且包含聽審、公正程序、公開審判請求權及程序上之平等 權等。」此係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所揭示之人民訴訟基本權內涵。. 40.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2005 年 11 月,二版,頁 623。. 21.

(34) 第一節 憲法保障之訴訟權. 第一項. 程序主體權. 程序主體權即當事者權,係從人性尊嚴及貫徹國民主權之出發, 基於人民享有自由權、訴訟權、財產權等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任何 人民之人格均應受到尊重,而與其利益、地位、責任、權利義務相關 之訴訟程序,人民自應有參與程序以影響裁判形成之權利及地位,此 係根據憲法上權利而應承認之當事人程序主體性地位。41司法裁判程 序的構成與運作,既然係以保障人民之程序上基本權利為內容,則立. 政 治 大 及利害關係人自應居於程序主體之地位,不應僅被當作程序客體加以 立. 法者所制定之訴訟法及法院踐行之訴訟程序,於訴訟程序中,當事人 支配。42. ‧ 國. 學. 當事人既為程序之主體,應認其同時享有實體法上及程序法上權 利之處分權,使當事人除了得因實體法上權利處分權而處分其實體權. ‧. 利外,亦得基於程序處分權而於訴訟程序中取捨其程序利益,使當事. y. Nat. 人得以衡量訴訟程序可能造成之時間、勞力、費用支出與實體權利之. io. sit. 保護間,如何進行取捨。43為了保障當事人程序主體之地位,使其對. a. er. 於實體上利益及程序上利益能有所取捨,民事訴訟程序乃原則上採處. n. v l 分權主義;亦即處分權主義之採行,除了本於實體權利之私法自治原 ni C. U. hengchi 則貫徹外,尚考量當事人有訟爭實體權利外之其他權利,而基於當事 人程序主體權之考量,使當事人亦得就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為衡量, 並有決定其訴訟程序開啟及請求裁判之內容範圍的空間。44. 41.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三民,1992 年 4 月,初版,頁 112。. 42.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三民,1992 年 4 月,初版,頁 112。. 43. 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33-34。. 44. 學說上認為,民事訴訟原則所採行之處分權主義之基礎,除了私法自治原則外,尚因當事人. 程序主體權之地位,使當事人有衡平追求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機會。詳參:邱聯恭,程序制度 機能論,三民,1996 年 8 月 22 日,初版,頁 33-39。. 22.

(35)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與闡明. 第二項. 適時審判請求權. 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對於人民權利的保護,隨著漫長的訴訟時 間拖延,人民因訴訟而耗費眾多勞力、時間、費用,即使最後取得勝 訴判決,人民的權利保護卻因漫長的訴訟時間日漸耗損而薄弱。 因此德國法中有效率的權利保護請求權(Der Anspruch auf effektiven Rechtsschutz)實際上即包含釋字 482 號解釋理由書所稱之 「適時審判請求權」 ,即追求訴訟期間縮短,於人民為實體上權利而 提起訴訟時,兼顧人民程序上利益之要求,即除了實體權利應受充分. 政 治 大 保障,因訴訟資源具有集團性現象,在訴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尚可 立. 保護外,同時在權利實現上亦應有效率。45而人民之權利能適時獲得. 降低法院之負擔,達成訴訟經濟之目的。故適時審判請求權,除有助. ‧ 國. 學. 於確保人民權利之保障,同時可達成訴訟資源有效利用,此為現今保 障人民訴訟基本權之重要課題。. ‧. 德國 2001 年民事訴訟法修正中,訴訟程序效率化亦屬修正之重. y. Nat. 點,包含加強法官之闡明義務、第二審攻擊防禦方法提出之限制、第. io. sit. 二審及第三審之許可上訴制度等;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正中,包括爭點. a. er. 整理程序、證據保全、文書提出義務、失權效、法官闡明義務、判決. n. v l 書簡化、選定當事人制度、第三審制度變革等,亦均與適時審判請求 ni 權息息相關。46. Ch. engchi U. 第三項. 聽審請求權. 合法聽審權(Das rechtliche Gehör)即聽審請求權(Der Anspruch auf rechtliches Gehör),係德國基本法第 103 條所規定之制度,且被. 45.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大法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九. 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頁 58-62。 46.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2009 年 11 月,二版,頁 34。. 23.

(36) 第一節 憲法保障之訴訟權. 認為是法治國家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程序原則。聽審權使兩造當事人 得以進行公平的程序,因此若法院未尊重當事人之聽審權,則其作成 之判決具有嚴重的訴訟程序上瑕疵,而得作為上訴之理由。47我國憲 法上並無聽審請求權之明文,但釋字 482 號解釋理由書中,大法官已 揭示聽審請求權亦屬人民之訴訟基本權內涵。 聽審權之保障源自於人性尊嚴保障之要求,在涉及個人生命、身 體、自由、人格、財產權之程序,受裁判效力影響所及之當事人或第 三人,應享有足以影響裁判結果之程序主體地位,就事實、證據及法 律上見解,應有充分陳述、辯論之機會,法院則負有聽取當事人陳述, 並斟酌其內容而作成裁判之義務。48而法官聽取當事人之陳述,尚必. 政 治 大. 須於訴訟程序中積極為訴訟指揮及闡明,以期程序能迅速及妥適進行,. 立. 當事人意見得以適切表達,則在充分保障當事人程序權利情況下所為. ‧ 國. 學. 之陳述,始足以讓法院作成適當之裁判,避免突襲性裁判之發生。49 適時審判之要求與聽審權之保障間,存在一定之緊張關係,故於. ‧. 保障當事人聽審請求權之同時,亦必須注意使聽審之程序、方式具有 效率,始其與「適時審判請求權」取得平衡。50聽審請求權之內容則. Nat. sit. n. al. er. io. 等。. y. 包括知悉權(受通知權) 、陳述權、法院審酌義務、突襲性裁判禁止. 壹、知悉權. Ch. engchi. i n U. v. 知悉權(Der Recht auf Orientierung)之內容,包括訴訟繫屬受合 法通知權、對相對人陳述內容知悉權及閱卷權。. 47. Othmar JaueNrig, ZPO, 29. Aufl., München 2007, S. 93-94.. 48. Musielak, Grundkurs ZPO, 9. Aufl, München 2007, Rdnr. 99;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 大法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 之保障,頁 63。 49.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大法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九. 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頁 64。 50. 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大法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九. 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頁 64。. 24.

(37) 第三章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與闡明. 一、受通知權 民事訴訟程序原則採行處分權主義及辯論主義,凡為法院所必要 之訴訟資料,均以當事人提出為原則,而提出之方法則有言詞提出及 書狀提出。訴訟之提起,依民事訴訟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原則上 須提出訴狀於法院,因法院之受理而發生訴訟繫屬。51 訴訟繫屬後,法院應依民事訴訟法第 251 條第 1 項規定,將起訴 狀合法送達被告,使被告知悉訴訟繫屬之事,並給予合法之就審期間 準備應訴事宜,若訴訟繫屬未經合法送達方式通知被告,自不能以被 告未到庭而為一造辯論判決,否則不啻因法院之未合法將起訴狀送達. 政 治 大. 被告,而剝奪被告應訴表達其意見及提出有利於己之證據的權利,屬. 立. 對被告聽審權之侵害。. ‧ 國. 學. 二、知悉權. 民事訴訟程序,原則上採行辯論主義,法院依據兩造當事人於訴. ‧. 訟程序中所為陳述及所提證據,形成心證而作成判決。惟兩造當事人. sit. y. Nat. 於訴訟程序中,欲為有利於己之陳述及提出相關證據,並對於他造當. io. er. 事人之陳述及所提證據予以回應,均必須建立在對於他造陳述內容有 所知悉之上,故對相對人陳述內容知悉權係保障當事人之合法聽審權. al. n. 當無疑義。. i n U. Ch. v. engchi 對於一造當事人之陳述,其他程序參與人應有知悉之權利,法院. 對此則負有通知之義務,據此而使其他程序參與人之陳述主張權利, 能獲確保,使當事人能極盡攻擊防禦之能事,以維護自己之權利。52 同時藉由當事人充分對於爭執之點進行攻擊防禦,輔以法官適時之訴 訟指揮及闡明活動,不僅有利於法官形成正確之心證,亦有助於當事 人對於紛爭有所了解。於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或可因當事人對於兩 造意見衝突處之了解,衡量程序利益及實體利益之衡平追求可能性, 自行和解而撤回訴訟;或可能因法官從中明瞭當事人爭執之點,於訴 51.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2009 年 7 月,五版,頁 272。. 52.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元照,2009 年 11 月,二版,頁 73。.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未確實遵循資通系統 設置或運作涉及之資通 安全相關法令,可能使 資通系統受影響而導致 資通安全事件,或影響 他人合法權益或機關執

四、學生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依該法行使之權利,將不因報名作

能瞭解國際貿 易之種類與特 性,具體敘述 進出口相關當 事人的業務操 作流程:.

二、 監造服務採總包價法計算者,如監造範圍內之部分工程未發包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