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檢視臺灣音樂教育哲學觀及建構共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由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檢視臺灣音樂教育哲學觀及建構共識"

Copied!
2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博士班音樂教育組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林小玉 博士. 由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檢視臺灣音樂教育 哲學觀及建構共識 Examining the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the Paradigms of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and Building Consensus. 研究生:紀雅真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3) 謝. 辭. 這五年的博士班進修,為我的人生帶來許多挑戰及樂趣,讓我在擔任國中音 樂教師之外,能從學術面向檢視自己的教學,鞭策自己不斷的前進。進修期間歷 經結婚與生子,努力在媽媽與研究者的角色中取得平衡,最終完成博士論文,感 謝一路走來協助與陪伴我的人,有大家的支持及鼓勵,我的論文才能順利完成。 首先最感謝指導教授林小玉教授,跟隨老師多年,老師對於音樂教育研究的 堅持與熱忱,深深地影響我。感謝老師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從碩士的音樂教學 評量研究到博士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老師一直鼓勵我找尋自己的研究興趣,培 養我成為自主的研究者。感謝老師對我的信任與體諒,使我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 在兼顧家庭與研究的情況下,完成我的論文。 感謝我的口試委員賴美鈴教授、方銘健教授、潘宇文教授,以及莊敏仁教授,, 提供許多具體的建議,讓我的論文更趨嚴謹與完整。另外,也對十二位參與德懷 術問卷的諮詢委員致上最深的謝意,因為有你們的協助,填寫三回合十分艱深的 哲學問卷,不吝分享自己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我的論文才有今天的成果。 最後,僅將這本論文獻給我的精神支柱,我的爸爸、媽媽與妹妹,我的先生 及兒子。家庭的支持是我一路走來,面對困難與挫折,得以堅持下去的最大力量, 也是我最引以為傲的地方,這本論文動力來自你們,也為你們完成。.

(4)

(5) 摘. 要. 1950 年代,在北美音樂教育學者的推動下,音樂教育哲學成為專業的學術研 究社群,透過對音樂教育信念與活動進行批判性反思,辯證學校音樂課程之地位。 近年來音樂教育哲學之論述,逐漸朝向國際比較方向發展,檢視我國音樂教育研 究可知,其中較缺乏對音樂教育哲學進行自覺性與系統性之探討。 基於國際比較研究與自我瞭解的需求,本研究之目的與研究方式如下:首先, 藉由文獻研究及哲學探究方式,瞭解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三種音樂教育哲 學派典之內涵。其次,由政策面與實務面,瞭解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 育所蘊含之哲學觀。更具體來看,在政策面採用編輯式分析的方式,探討 97 年藝 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涵示之音樂教育哲學觀;在實務面採用文獻研究方 式,綜觀音樂教育實務相關之調查研究,檢視其中所顯示之音樂教育哲學觀。最 後,依據前述結果編製德懷術問卷,組成諮詢小組,瞭解其對北美音樂教育哲學 派典,以及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趨向與共識。 研究結果顯示,就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來看,功利主義、美感論與 實踐論建構出多元的音樂教育目的與教學實踐方式,對北美音樂教育發展有深遠 的影響。就我國政策面之音樂教育哲學觀來看,音樂的脈絡價值被置於最高地位, 使學生「瞭解音樂與社會、文化及生活的關係」為主要音樂教育目的,另有「培 養音樂審美能力」、「培養音樂創作與透過創作表達情感」,以及「培養音樂參 與習慣與音樂欣賞態度」之次要目的。就我國實務面之音樂教育哲學觀來看,部 分教學理念與教學實務之間有落差,如課程統整、多元評量之理念,顯示我國國 中小音樂教師較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哲學反思。 透過德懷術問卷可知,諮詢委員對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採取折衷態度,認 為應兼採美感論與實踐論的觀點。在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哲學觀方面,「培養音 樂參與習慣與音樂欣賞態度」目的之認同度最高,也就情意目的的重要性,高於 i.

(6) 其他認知與技能的目的;認同統整理念,但主張不同藝術學科的教育目的應該分 開陳述。綜觀我國各面向之音樂教育哲學觀,彼此之間缺乏一致性,有待加強溝 通與整合。. 關鍵詞: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哲學派典、音樂教育價值、音樂教育目的、 哲學探究. ii.

(7) Abstract In the 1950s,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was advocated by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ers in North America and had been seen as a professional research group. It is used to examine basic principles and activities in music education critically, trying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ce of music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s. Recently,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has gradualtely turned attention to a globalized understanding. When examinig the research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we found that few of them elaborated on philosophical issues consci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light of these concern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literature review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ty were used to uncover the paradigms of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Utilitarian, Aesthetic and Praxialism. Second,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amine the philosophy underlying music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More specifically, a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underlined in Taiwan’s music education policy. Then, literature review was adopted to gather and analyze investigation concerned with music teaching in Taiwan. Finally, a Delphi Techniques was utilized to help reach the consensus on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drawn in three aspects: (a)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positions of Utilitarian, Aesthetic and Praxialism; (b) in music education policy of Taiwan, the contextual value was highlighted most. The estimite goal of music education w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ic and society, music and culture as well as music and life.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practices in Taiwan,. iii.

(8) there was a gap between music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c) by Delphi Techniques, the professors and music teachers inclined to take the sides of both Aesthetic and Praxialism’s viewpoints in music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y all agreed with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was to“built up students’ habit of participating music activities and appreciating music with proper attitude.”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tends to be in lack of consistency in policy, in teaching practices, as well as in this Delphi research.. Keywords: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s of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values of music education, goals of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ical inquiry. iv.

(9) 目 摘. 次.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10.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22.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4. 第二章. 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 27. 第一節. 功利主義 ................................................................................................ 27. 第二節. 美感論 .................................................................................................... 34. 第三節. 實踐論 .................................................................................................... 55. 第三章.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蘊含之音樂教育哲學觀 ........ 73. 第一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顯示之音樂教育價值與目的 ............ 73. 第二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音樂教育實踐內涵 ........................ 85. 第三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哲學反思 ........................................ 96. v.

(10) 第四章. 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實務所蘊含之音樂教育哲學觀 .......... 103. 第一節.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實務之現況探討 ....................... 103. 第二節.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實務之哲學反思 ....................... 116. 第五章. 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建構 ............................. 119. 第一節. 德懷術問卷之發展與實施 ................................................................... 119. 第二節.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初步建構 ................... 126. 第三節.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再次聚焦 ................... 149. 第四節.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最終共識 ................... 1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03 第一節 結論 ......................................................................................................... 203 第二節 建議 ......................................................................................................... 216. 參考文獻 ............................................................................................... 221 一、中文部分 ....................................................................................................... 221 二、英文部分 ....................................................................................................... 224. 附錄 ....................................................................................................... 229 附錄一 97 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音樂教材內容 ........................ 229 附錄二 德懷術問卷(專家效度) ..................................................................... 231 附錄三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 ............................................................................. 242 附錄四 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 ............................................................................. 252 附錄五 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 ............................................................................. 264. vi.

(11) 表. 次. 表 2.1 Reimer 美感論之音樂課程具體目標 ·············································· 43 表 2.2. 美感論之一般音樂教育實踐主張 ················································· 48. 表 2.3. 實踐論之一般音樂教育實踐主張 ················································· 68. 表 3.1. 「探索與表現」分段能力指標之轉化與解讀 ·································· 78. 表 3.2. 「審美與理解」分段能力指標之轉化與解讀 ·································· 80. 表 3.3. 「實踐與應用」分段能力指標之轉化與解讀 ·································· 82. 表 3.4. 簡化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音樂教材內容 ························ 88. 表 3.5. 「探索與表現」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之對應 ·································· 90. 表 3.6. 「審美與理解」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 ··········································· 92. 表 3.7. 「實踐與應用」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 ··········································· 93. 表 3.8.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之音樂內容標準 ······································ 100. 表 3.9.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之第一項音樂內容標準與對應成就標準 ········ 101. 表 4.1. 北臺灣中小學歌唱教學目標之排序 ············································ 105. 表 4.2. 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學目的排序 ······································ 107. 表 4.3. 我國音樂課程統整相關研究整理 ··············································· 112. 表 4.4. 國小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評量方式之認知與實踐情形 ···················· 114. 表 5.1. 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題目分析 ·················································· 121. 表 5.2. 諮詢小組委員一覽表(各類別專家依區域排序) ·························· 123. 表 5.3. 德懷術問卷實施進度 ······························································ 124. 表 5.4. 德懷術問卷統計分析向度與分析方式 ········································· 126. 表 5.5. 第一回合「功利主義」題項統計分析 ········································· 127. 表 5.6. 第一回合「功利主義」題項專家群意見彙整與題目修訂 ················· 129. 表 5.7. 第一回合「美感論」題項統計分析 ············································ 130 vii.

(12) 表 5.8 第一回合「美感論」題項專家群意見彙整與題目修訂 ···················· 132 表 5.9 第一回合「實踐論」題項統計分析 ············································ 133 表 5.10 第一回合「實踐論」題項專家群意見彙整與題目修訂 ··················· 135 表 5.11. 第一回合「音樂教育哲學觀之比較」題項統計分析與題目修訂 ······· 136. 表 5.12 第一回合「我國音樂教育哲學觀之態度」題項統計分析與題目修訂 · 140 表 5.13 第一回合「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目的」題項統計分析與題目修訂 ···· 141 表 5.14 第一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排序比較 ························· 143 表 5.15 第一回合「統整原則」題項統計分析與題目修訂 ························· 145 表 5.16 第一回合開放題之音樂教育目的排序 ········································ 147 表 5.17 第二回合「功利主義」題項統計分析 ········································ 150 表 5.18 第二回合「功利主義」題項專家群意見彙整與題目修訂 ················ 151 表 5.19 第二回合「美感論」題項統計分析 ··········································· 153 表 5.20 第二回合「實踐論」題項統計分析 ··········································· 156 表 5.21 第二回合「實踐論」題項專家群意見彙整與題目修訂 ··················· 158 表 5.22 第二回合「折衷之音樂教育哲學觀」題項統計分析 ······················ 160 表 5.23. 第二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題項統計分析 ··················· 163. 表 5.24. 第一、二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排序比較 ··················· 166. 表 5.25 第二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落實方式分析 ··················· 166 表 5.26. 第二回合「統整原則與綜合討論」題項統計分析 ························· 168. 表 5.27. 第三回合「功利主義」題項統計分析 ········································ 172. 表 5.28. 第三回合「美感論」題項統計分析 ··········································· 174. 表 5.29 第三回合「實踐論」題項統計分析 ··········································· 177 表 5.30. 第三回合「融合之音樂教育哲學觀」題項統計分析 ······················ 179. 表 5.31. 第三回合問卷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認同度之比較 ················ 180. 表 5.32. 第三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題項統計分 ······················ 188. 表 5.33. 第一至三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排序比較 ··················· 190 viii.

(13) 表 5.34. 第三回合「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落實方式之分析 ················ 191. 表 5.35. 第三回合「音樂審美能力」定義之質性資料統整 ························· 193. 表 5.36. 第三回合「統整原則與綜合討論」題項統計分析 ························· 195. 表 5.37. 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目的與美國音樂教育目的之比較 ··················· 196. 表 5.38. 第一回合至第三回合問卷共識度變化 ········································ 200. ix.

(14) x.

(15) 圖. 次. 圖 1.1 William K. Frankena 的教育哲學分析模式圖 ··································· 17 圖 1.2. 轉化自 William K. Frankena 之音樂教育哲學之分析模式圖 ················ 18. 圖 1.3. 德懷術實施流程圖 ··································································· 21. 圖 1.4. 研究架構圖 ············································································ 23. 圖 2.1. 功利主義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分析圖 ··········································· 33. 圖 2.2. Reimer 主張之一般音樂課程學習活動關係圖 ·································· 53. 圖 2.3. 美感論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分析圖 ·············································· 45. 圖 2.4. 實踐論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分析圖 ·············································· 70. 圖 3.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涵示之音樂教育目的關係圖 ············· 83. xi.

(16) xii.

(1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環境變遷與科技快速發展為人類生活與行為帶來極大的改變,也對學校的音 樂教學產生影響。學生對音樂的看法、聆聽音樂的習慣、蒐集音樂資訊的管道都 與過去不同,例如網路資訊的發展使學生接觸更多元的音樂,進而影響學生的音 樂偏好類型;電腦軟體與電子樂器的發展、影音分享管道的暢通,使音樂創作與 展演更為容易,音樂與學生生活的關係更為緊密。因應這些變化,音樂教師不只 需要調整教學方法、教材內容,及教學活動,更應重新探求音樂教育的價值與目 的。我國歷經多次的教育與課程改革,從最早的分科課程,到九年一貫的統整課 程,到現正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每次的改革都希望尋求更高品質的教育, 提升學生的競爭力,音樂教育領域在面對這些教育改革運動,除了瞭解音樂教學 實施面向的變化,更應深入的檢視與反思其所蘊含之意義。 哲學常被視為艱深複雜的學術理論,由各種深奧難解的論點所組成,似乎與 一般人的生活無關。實際上,哲學並不只是哲學家的任務,能夠批判性思考與質 疑思想或生活的習慣,就是一種廣義的哲學,潛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對於瞭解 事物潛在意義的好奇,即是一般人進行哲學思考的動機。從音樂教師的角度來看, 哲學思考就是對於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每天教學經驗所做的批判反思,成為一位反 思的實踐者,有助於音樂教師提升音樂教學成效,避免反覆教學所產生的教學倦 怠感(Kertz-Welzel,2009) ;由音樂教育領域的角度來看,音樂教育哲學提供各種 有關音樂教育的意義、目的、挑戰與觀點之探討;更具體的說,音樂教育哲學為 一系列經過審慎推理的論點,用來解釋與批判潛在於音樂教學活動之下的各種假 設、目的、信念與意義,音樂課程是否能成為學校教育中的核心科目,端賴音樂 1.

(18) 教育者能否藉由強而有力的哲學觀,詮釋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Choate,1956; Jorgensen,1990)。 音樂教育哲學思辨源自古希臘時期,如柏拉圖在《理想國》(Republic)一書 中主張音樂應具有發展個人的道德性、自我控制與社會秩序的功能(Carr,2006); 到二十世紀中期之前,有關音樂教育價值與目的之哲學論述不少,如 Pestalozzi (1819)主張音樂可使人產生情感感受,達到道德教育之目的;Lowell Mason (1792-1872)藉由主張音樂教育可使兒童獲得智能、道德與身體的發展,辯證音 樂教育之地位(引自 Mark,2008) ,這些音樂教育的哲學論述在當時屬於音樂教育 理論的一部分。1950 年後,音樂教育哲學開始跳脫音樂教育理論的範疇,快速發 展,起因於 1953 年《音樂教育研究期刊》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簡稱 JRME)的出版,以及 1950 至 1960 年代多位音樂教育學者致力於哲學議題的 研究(Mark,2008) ;將音樂教育哲學由音樂教育理論中獨立出來之目的,在建立 一個新的專業研究社群,以突顯哲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葉文傑,2006)。經 過多年的努力與推動,目前音樂教育哲學被視為一個專業的領域,有許多專書著 作,及可供學術討論之期刊《國際音樂教育哲學期刊》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簡稱 PMER) ,並朝向國際交流的方向發展。. 音樂教育哲學能在音樂教育理論中佔有一席之地,Bennett Reimer 為其中的關 鍵人物,他是第一位系統化地提出「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的學者(Mark, 1996;McCarthy & Goble,2002) ,1970 年的著作《音樂教育哲學》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引發美感教育之音樂教育潮流,雖然在 1990 年後,美感論受到 多方的批判,但 Reimer 仍持續地為音樂教育哲學發聲,在對音樂美感本質的堅持 下,呼籲音樂教育領域共同追求更開放、更具包容性的哲學觀,並積極地至世界 各地推廣音樂教育哲學,Reimer 是音樂教育哲學領域中的最佳典範,令人遺憾的, 他已於 2013 年底辭世,但是他對於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精神更應該持續的被傳承 下去。研究者與林小玉(2011)發表「2005 至 2009 年 音 樂 教 育 哲 學 期 刊 2.

(19)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 之 內 容 分 析 」一文後,曾收到 Reimer 的來信,信中表達研究者進行哲學探究的支持,也期許各國音樂教育者共同為音 樂教育哲學領域努力,他對於哲學研究鼓勵,亦是本研究動機之一。 在音樂教育的哲學論述中,有些主張獲得眾多音樂教育學者或音樂教師的支 持,形成各種擁有不同價值觀、信念與原則的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如重視音樂學 習附加價值與指涉功能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 ;強調音樂的美感經驗價值的美感 論(Aesthetic);及針對美感論的反動而提出以反思之音樂實踐為音樂教育價值的 實踐論(Praxialism) ,這些派典在不同時期被用來辯證音樂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 Kuhn(1970)指出任何科學社群的研究,都要由研究其派典著手,才能從事進一 步的研究,因此,瞭解各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理念是進行音樂教育哲學相關研究 的必要準備。 Kuhn(1970)主張科學發展過程中,新派典吸引舊派典支持者的投效,便會 形成派典轉移(paradigm shift) ,派典轉移是一種長期的思維變遷,通常包含哲學 理念的轉變。然而,吳明清(2008)認為派典轉移應用在社會領域中,不一定是 指一個派典完全終結之前的派典,而是產生新的潮流作為當代派典的主流。在音 樂教育哲學領域,對於派典轉移的意見分歧,以美國來看,1970 年代美感論取代 功利主義成為音樂教育領域的主流哲學觀,此哲學派典轉移獲得多數學者的認同 (Mark,1982;McCarthy & Goble,2002)。但美感論與實踐論的發展是否為派典 的轉移,則有不同看法:1990 年代實踐論的支持者以派典轉移來詮釋實踐論的發 展(Regelski,2004);Panaiotidi(2005)主張美感論與實踐論兩個派典之間的關 係由完全敵對到合作,並無派典轉移的過程;葉文傑(2006)與葉自強(2011) 都認為北美的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由功利主義轉移到美感論,再轉為實踐論;何育 真(2009)針對 Reimer 的美感論與 Elliott 的實踐論進行深入分析比較後,認為實 踐論並未取代美感論成為音樂教育哲學主流,兩者可融合相互的優點運用在音樂 教育實踐上。 3.

(20) 吳明清(2008)指出社會科學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因此社會科學研究不 像自然科學研究,趨向形成支配性的研究派典,而是具有多樣性、相互競爭的研 究派典。研究者與林小玉(2011)針對 2005 至 2009 年的國際音樂教育哲學期刊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 (簡稱 PMER)進行內容分析,探討國 際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之發展趨勢,發現這幾年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主題多元化,以 美感論或實踐論為主題的文章不多,功利主義的論述仍占有一定比例,並未被摒 棄。由上可知,音樂教育哲學領域的派典轉移情形並不顯著,雖在某些時期由特 定的派典成為主流,但其他的哲學派典仍並存。由另一個角度來看,音樂教育哲 學派典的增加,顯示音樂教育目的與實踐的多元化,以及音樂教育學者致力於由 不同面向辯證音樂教育的價值。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以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為基 礎,深入探討其核心理念與立論基礎,做為檢視與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育 哲學觀之依據。 除了各種理論的思辨,Reimer(1989)與 Elliott(1995)強調音樂教育哲學具 有實踐性的目的,適當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得以確認音樂教學實務的正確性,包 含教學目標訂定,課程、教材與教學方式的抉擇等,幫助教師朝向更理想的音樂 教育實踐來發展。因此,缺乏哲學為基礎的音樂教學實踐是無意義的;而不具實 踐性目標的音樂教育哲學論述是空泛的,音樂教育哲學兼具理論建構與實務引導 之作用。 Schwadron(1973、1984) 將音樂教育哲學探究分為三類,分別是在描述與 分析哲學觀點與思想系統的「理論型研究」 ;探討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為重點,進而 引伸至對音樂教育實踐的影響之「綜合型研究」 ;以及著重彌平理論與實際教學之 間的差距,將哲學的原則運用到實務上,如依據特定哲學理念設計課程的「應用 型研究」 ,Schwadron 發現 80 年代的美國哲學相關音樂教育博士論文,以綜合型的 研究最多,應用型研究逐漸增加。研究者與林小玉(2011)發現 PMER 期刊中的 文章多強調音樂教育哲學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以哲學的角度探討音樂教學實務問 4.

(21) 題,試圖解決以往對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與教學實務脫節的批評。由上述可知, 哲學理論與實務結合已成為一種哲學探究的趨勢,呼應這樣的哲學探究趨勢,研 究者將本研究定位為「綜合型」之音樂教育哲學探究,先由理論面瞭解不同音樂 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再從實務面檢視我國國中小階段,音樂教育政策與音樂教 學實務所顯示之音樂哲學觀與趨勢。 學校教育依教學對象可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不同階段的教 育目的及教學實施重點不同,所呈現的教育哲學觀亦有所差異。目前我國的國民 義務教育包含國民小學的初等教育階段與國民中學的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在這兩 階段接受基礎而重要的音樂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學的實施後,國小至國中的音樂 教育目的與教學實施方式具有順序性與連貫性,關係緊密。而北美音樂教育哲學 派典所討論的哲學議題,多集中在學校基礎音樂教育上(葉自強,2011),因此, 由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檢視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觀是最適當的。 我國將於民國 103 年 8 月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2011)公 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指出,民國 97 年完成修訂的「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 ,以及 民國 99 年完成修訂的「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是第一波國中小課程統整的完成, 任務是建構國中小一貫課程,反應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理念。而預計於 民國 103 年 7 月完成之「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總綱」 ,實施計畫中也特別強調新的 課程綱要並非將舊的課程綱要捨棄,而是在舊課綱的基礎上調整與修正。也就是 說,現行的 97 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符合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也是未 來新的課程綱要建構之基礎。綜合上述原因,本研究選定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 育為對象,從政策面與實務面,檢視其所蘊含之音樂教育的哲學觀,以做為未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實施與課程綱要修訂之參考。. 5.

(22) 從政策面來看,規定教學目標、教學時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等的課程標準或綱要,最直接影響音樂科目在學校中的定位,以及音樂教師的教 學目標與實踐。我國國中小音樂課程標準經過多次修訂,相關研究指出(何育真, 2009;賴美鈴,1997),我國光復後到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的音樂課程綱要偏重 道德論功能與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這樣的觀點不足以辯證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使 音樂科目在學校課程中不受重視,因此,音樂教育應更重視美感涵養。 1990 年代,在當時政治與社會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我國第一次由民間推動 教育改革運動,促成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制定,朝向課程統整、教師自主, 本土化與國際化,以及國中小課程銜接等方向發展,終結了實施四十多年的「課 程標準」 ,新的課程綱要於九十學年度起陸續實施,並依實施情形,持續修改調整, 包含民國 90 年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以及民國 92 年與民國 97 年修訂完 成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卯靜儒,2001) 。在這一波課程綱要的改革浪潮中,音樂 教育面臨大幅度的改變,以往依據音樂科特質所訂定的課程標準,轉而融合美術 及表演藝術的共同性,訂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其中所涵示之音樂教 育的價值與目的為何,對於音樂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有何影響,其所顯示之音樂 教育行動方向為何,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本研究針對我國 97 年的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有關音樂教育的部分,進行全面性的檢視與哲學反思, 以瞭解我國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在音樂教育實務方面,除了政策的探討,更應瞭解音樂教學現場所呈現的音 樂教育哲學觀,音樂教師的教學包含具體課程目標、教學活動、教學方式、教材 內容、評量的方式等,這些行動來自各種潛在的哲學觀。因此,本研究採用文獻 探討的方式,綜觀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音樂教育相關的調查研 究,以瞭解目前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實踐情形,以及音樂教育實踐 之下所蘊含之音樂價值與目的,並與政策面之音樂教育哲學觀結合,設計德懷術 問卷,透過德懷術之實施,建構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如 6.

(23) 同 Elliott(1995)所言,哲學探究的意義不局限於發現新的事實,而是由現存的 假設、信念與意義中,找出新的觀點,揭露錯誤的假設,重新定義特定的問題, 產生新的意義與啟示。 音樂教育哲學探究起於二十世紀後半葉,其重要性一再被強調,Schwadron (1973)認為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一種傳統,也是音樂教育者的基本任務,其動機 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希望透過哲學探究的方式,尋求改變與衝突之間的平衡, 做為專業發展的先鋒,並保持音樂在教育界中的健全與完善。因此,音樂教育哲 學探究論述的多寡,顯示出該國音樂教育者對音樂教育專業發展與地位提升的重 視。在國際音樂教育領域中,北美對於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與推動最為積極,多 位音樂教育學者,如 Bennett Reimer、David Elliott、Estella Jorgensen 出版專書討 論音樂教育哲學觀,並自 1990 年代開始陸續舉辦多場音樂教育哲學研討會。而 1993 年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所出版 PMER 國際音樂育哲學期刊, 更提升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之風氣與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使北美音樂教育哲學 論述常被作為其他國家之借鏡。 反觀我國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之發展情形,葉文傑(2006)認為我國音樂教哲 學的研究仍一片荒蕪,只有少數幾篇文章探討中國古代的樂教思想,與現實音樂 教育實踐的關係相距甚遠。何育真(2009)檢視我國針對美感與實踐哲學議題所 進行的研究,發現數量偏少,因此主張我國哲學探究尚在起步階段。但葉自強 (2011)提出不同的見解,表示我國音樂教育哲學及音樂教育哲學探究的發展與 否,不能由文獻的多寡來定論,也就是說,雖然我國以「音樂教育哲學」為主題 的研究文獻不多,但不代表我國缺乏音樂教育哲學或音樂教育哲學探究。 根據葉自強的說法,音樂教育哲學是對音樂教育進行規約性探討的學問,我 國歷年的音樂課程標準修訂、音樂教育相關法規之訂定,以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課程的實施,都涉及音樂教育目的以及音樂教育本質的哲學議題;而許多文獻 針對我國的音樂課程實施進行反思與辯論,雖然不是以音樂教育哲學探究為主 7.

(24) 題,但實際上都在音樂教育哲學探究的範疇之內,因此,葉自強主張這些研究應 屬於「不自覺」的音樂教育哲學探究。此外,根據他的觀察,近年來我國音樂教 育哲學的專文或研究日益興盛,呈現由「不自覺」轉向「自覺化」、「系統化」的 趨勢。研究者呼應葉自強的觀點,以自覺化與系統化的角度,將過去有關音樂教 育目的與實踐相關的非自覺的音樂教育哲學論述,加以整理、檢視、批判,並建 立新的觀點。 Jorgensen(2003)指出,近年來環境的變化與學生學習需求的擴展,音樂教 育的目標越來越多元。過去許多有關音樂教育的假設面臨修正、否決、或重新受 到重視,這些新的假設被融入現存的哲學觀中。因此,音樂教育領域應重新思考 過去的假設,尋求以文化為基礎的哲學觀。有鑒於此,本研究除了透過質性的資 料分析與文獻研究,檢視 97 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音樂教育實踐所蘊 含之哲學觀,更進一步透過批判反思以及德懷術的方式,蒐集音樂教育領域專家 學者,以及音樂教育工作者之意見,建構國民中小學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 共識。 早在 1980 年代,對於音樂教育哲學探究進行國際比較的聲音就已出現, Schwadron(1984)主張音樂教育哲學探究不應侷限於歐美地區的音樂教育思想的 比較,而是追求全球化的理解,藉由哲學探究來揭露不同教育體系與課程策略所 反映出的政治或國家意識形態。到了二十一世紀,這樣的呼聲更為高漲,Nielsen (2006)在 A View on the Future of an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A Plea for a Comparative Strategy 的文中提到,他在 2003 年參加一場名為「國際」音 樂教育哲學研討會,卻發現與會者皆來自北美與歐洲,有鑒於此,他特別呼籲其 他地區與文化的音樂教育研究者加入國際音樂教育哲學論壇,以確實達到「國際」 交流。研究者與林小玉在 2011 年分析 PMER 的文章,研究結果呼應 Nielsen 的看 法,亞洲國家在國際音樂教育哲學探究的論壇上,確實是缺席的。. 8.

(25) Jorgensen(2006)亦主張在具有多元化特性的世界中,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術 領域應破除國家的限制,創造一個國際的社群,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提供全球化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點,共同反思人類如何認識與參與音樂。對此, Jorgensen 引用兩個相對立派別,說明如何以哲學方式探討各國音樂教育的共同性 與差異之處,一是激進相對主義(radical relativism)的觀點,認為不同國家的音 樂教育信念與實踐是不相容的,無法從他人的觀點加以理解或詮釋,因此著重在 差異的比較;另一個是多元主義(pluralism)的觀點,則認為人類是文化與社會的 創造者,不同社會之間的差異有其共通性,著重在發現共同的特質,Jorgensen 根 據歷史與心理學的證據,認為多元主義的論點是較受支持的。 本研究採取多元主義的觀點,由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檢視我國國中小階 段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觀,一方面有助於澄清我國當前音樂教育行動潛在的信念, 作為教學實踐方向的引導與修正的指引,進而建立有助於辯證我國國中小階段學 校音樂教育地位之哲學共識;另一方面,可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音樂教育哲學之 相互理解,做為未來音樂教育哲學比較研究之基礎,提高我國音樂教育研究在國 際上之能見度。 基於自我瞭解的需求與國際交流的音樂教育哲學浪潮,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 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由政策面及實務面,檢視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 般音樂教育所蘊含之哲學觀;依據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以及我國國中小階段 學校一般音樂教育現況,設計及實施德懷術問卷,瞭解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 音樂教育哲學觀之趨向,並建構共識,藉此辯證音樂教育在國中小階段學校教育 中的地位,強化音樂課程的重要性。. 9.

(26) 第二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為何? 二、我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涵示之音樂教育哲學觀為何? 三、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實務所顯示之音樂教育哲學觀為何? 四、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與趨向為何?. 10.

(2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音樂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哲學(philosophy)是一種傳承下來的知識體系,具有主動地、持續性地、批 判性地檢視信念之特性,哲學不只是各種信念與論點的集合,而是人類用來進行 系統性反思、邏輯分析或批判思考的一種策略(Elliott,1995)。哲學是用來指引 實務進行的原則系統,有效的哲學原則不是隨意將各種假設加以組合,而是必須 具有一致的核心概念,這些概念可涵蓋所有的論述內容,並能與其所認同的真實 一致(Reimer,1992)。 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是將哲學觀念與方法應用於教育工作中, 以哲學來辯證教育的本質、規劃教育的目的、統整教育的內容、澄清教育的方法、 推動教育的實踐,及建構合乎潮流的教育理論(杜祖貽,2006;周甘逢、周新富、 吳明隆,2001)。哲學與教育的關係密切:教育目的的決定需要哲學的引導、教育 內容的選擇需要哲學的批判、教育方法的運用需有哲學的依據,反之,哲學的理 論是否合理,必須藉由教育實踐來檢視(伍振鶩、林逢祺、蔡坤錦、蘇永明,1999) 。 音樂教育哲學是運用哲學思考與哲學方法,針對音樂教學活動之下的各種假 設、目的、信念與意義,進行審慎推理、批判與反思,同時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 的意義。就功能性的面向來看,音樂教育哲學可作為辯證音樂在學校課程中的地 位之基礎;也是闡明潛在於教學行動下之意義與假設與引導教學活動的方式;並 可幫助音樂教學者追求自我瞭解、獨立思考與進行良好決策(Jorgensen,1990; Kertz-Welzel,2009) 。本研究所指之「音樂教育哲學」是針對我國政策面(九年一 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實務面(九年一貫課程之音樂教學現況調查 結果) ,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批判反思,瞭解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所蘊 含的音樂教育價值與目的。 11.

(28) 二、音樂教育哲學派典(paradigms of philosophy in music education) 派典(paradigm)的原意為範例、類型或模式,1962 年被 Thomas Kuhn 引用 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後,成為學術界重要的概念。廣義的說,其代表一個科學社 群整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等;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域,一套 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主張科學派典具有支配性,某一特定時間只有一種科學派 典主導科學活動(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2005)。Gage(1963)從教 學研究的角度出發,強調派典是一種模式(model)、型態(pattern),或基模 (schemata),是一種思考方式或研究型態,如量化或質性研究派典,他不強調單 一派典的支配性,認為教學研究可在各種派典中選擇應用,吳明清(2008)認為 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派典具有包容性、多樣性的特質。 本研究所指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即為音樂教育哲學領域中,對於音樂教育價 值、目的與實踐,抱持相同信念與思考方式的理論,包含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 踐論三種。這些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發展與盛行的時間不同,至今並存於音樂教育 領域中,彼此之間具有差異性與對立性。. 三、音樂教育價值(values of music education) 價值是事物(如原則或特質)的重要性,或是在本質上令人嚮往的程度,音 樂教育的重要性來自多個面向,包含本質價值(如:美感特質)、脈絡價值(如: 音樂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以及外在價值(如:幫助其他學科學習) (Elliott,1995; Jorgensen,1992;Reimer,2003)。本研究所指之音樂教育價值為各音樂教育哲學 派典對音樂教育重要性之主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課程 目標、分段能力指標,以及實施要點中,對於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論述;以及我國 音樂教育實務中所顯示之音樂教育價值。. 12.

(29) 四、音樂教育目的(goals of music education) 目的(goals)指的是預定行動的結果,人類活動要達成之預期成效稱之為目 的,是長期的目標(objectives) ,教育目的即是遠程的教育目標,較為抽象,是教 育活動理想的揭櫫,也是教育活動的指針,引導教育發展的方向,決定教育活動 的歸趨,使教育成為有意義、有效果又循序而進的活動(伍振鶩、高強華,1999)。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對於確認教育目任務、建立教育制度、規定教育工 作內容,組織教育過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周甘逢、周新富、吳明隆,2001) 。要 達成教育的目的,需要將其分析轉化成為具體的教育目標,藉由教育目標引導教 學活動,達成教育目的,也就是說教育目標是達成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林玉體, 1994)。 音樂教育目的是透過音樂教育所達成的長期目標,包含藉由美感經驗,發展 個人美感潛能,培養美感判斷能力與洞察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獲得 自我的成長、自我認知,以及對音樂的享受;發展學生的心智、道德、體能、愛 國心與社交技巧等(Elliott,1995;Mark,1996;Reimer,1989),音樂教育目的 是音樂教學活動的指引。本研究所指之音樂教育目的為各音樂教育哲學派典所主 張的音樂教育行動之成效,包含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所主張音樂教育應達 到的預期成效;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基本理念、課程標準與分段能力指 標中,共同對學生音樂教育學習成效的期望;以及藉由哲學批判與反思,瞭解我 國音樂教育實務面所蘊含之音樂教育目的。. 13.

(3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哲學探究為本質,首先透過文獻研究法與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 檢視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接著採取質性資料分析模式中的編輯式分析 法,檢視我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蘊含之哲學觀,再運用文 獻研究法瞭解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育實踐中所蘊含之哲學觀,最後輔以德 懷術所蒐集之資料,尋求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茲將各研 究方式說明如下:. 一、哲學探究 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quiry)是一門獨特的研究法,探討無法透過觀察、 描述或實驗獲得答案的議題,研究者藉由邏輯推理、歸納、分析、綜合,及批判 等方式來形成論點,試圖在各領域中,闡明過去與現在的想法,並找出整合知識 的方式(Phelps,Sadoff,Warburton & Ferrara,2005)。哲學探究通常採用「闡述 性描述」 (expository writing)來進行,即透過描述性、敘事性與辯論性的寫法,來 解釋或闡明相關議題,引發讀者的興趣並為其領域提供新的訊息或想法。闡述性 描述並無特定的書寫形式,但需要忠實的呈現與主題相關的所有細節及正反兩面 的論題,句子與段落的意義須清楚明瞭,避免模稜兩可或晦澀難懂的陳述,最重 要的是,其中心概念與表達的方式需要具有一致性(Gonzo,1992)。 Jorgenson(1992)依據研究問題將哲學探究分為以下七類:(1)本體論的問 題(ontological question),探討存在與真實的本質,如音樂經驗的本質為何;(2) 認識論的問題(epistemological question),著重認知及理解的本質,如學習是如何 產生的; (3)價值論的問題(axiological question) ,涉及價值的判斷,如藝術是教 育中必要的部分嗎;(4)倫理學的問題(ethical question),探討特定社會或社會 團體的道德觀與規範,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為何 ;(5) 邏輯的問題(logical 14.

(31) question) ,與推理的原則有關,如檢視一個論點是否具有邏輯瑕疵; (6)政治問題 (political question) ,探討管理以及社會秩序的問題,如應該由誰來管理音樂教育; 以及(7)美感的或藝術的問題(aesthetic or artistic questions),著重思考何謂美, 以及如何斷定美,如何謂藝術作品。根據上述分類,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北美音 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探究我國音樂教育之價值與目的,以及建構我國國中小 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以辯證我國音樂教育之地位,屬於價值論的範疇。 有關哲學探究的論述方式,Jorgensen(1992)主張可分成三組相互對立,又 相互重疊的方式,一是現象學與實證主義(phenomenology and positivism),二是 演繹與歸納(deduction and induction) ,三是概要與評析(synopsis and analysis) , 本研究在探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時,採取演繹與歸納的方式,所謂的演繹 是透過一個普遍論題,推衍至某特殊性事物,進而得到具體的結論;歸納則是觀 察許多事物或現象,從中找出共同性,進而得到概括性的通則,研究者先藉由歸 納,瞭解各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的基本假設、其他假設、教育目的、教育途徑及教 育實踐計畫,再依據轉化自 Frankena(1996)的哲學分析模式,瞭解各音樂教育 哲學派典之特性,也就是先歸納後演繹的方法。另外,在透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 檢視我國音樂教育哲學觀之趨向與問題時,研究者採用概要與評析的方式來進 行,概要是藉由各方的論點來證實一個的觀點,而評析則是以批判的方式進行分 析,本研究藉由不同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的主張,對我國音樂教育哲學觀進行批判。. 15.

(32) 二、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 本研究第二章探討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針對功利主義、美感論與 實踐論之主張進行脈絡化的探究。為了系統性的檢視各派典的理論與實務之關 聯,本研究採用下列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做為各派典之分析架構。 William K. Frankena 在 1996 年提出的一套教育哲學的分析模式,用於澄清及 分析教育哲學觀,以及檢討教育理論與運作之間的關係(引自杜祖貽,2006)。根 據 Frankena(1996)的主張,一套「完整的」教育哲學觀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如 圖 1.1 所示)。其中, A 是對於生命價值與目的之基本敘述假設(basic normative premises)或行為的準則,一套哲學觀應詳細說明其基本假設的立論基礎,研究者 將此部分定義為「基本假設」 ,例如 Aristotle 主張個人生命的價值來自於其所具備 的內在行動能力,如思考能力; B 是在基本假設之外,哲學家由宗教的、認識論 的、本體論的、哲學的,或實徵的角度所提出之假設,不一定每個教育哲學都會 包含此部分,研究者將其定義為「其他假設」 ; C 是以基本假設及其他假設為前提, 設定教育應達成之結果,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教育目的」 ,例如要達成亞里斯多德 所主張的生命的價值,在教育上應培養個人實踐的智慧、數學、物理學及哲學的 知識。 上述 A、B、C 三個部分屬於教育理論的範疇,後兩個部分則與教育實務運作 有關。D 是根據實徵經驗或觀察所做出的事實之陳述(factual statement),是達成 其他假設必要(或不必要)的教學途徑,例如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 在教育中,強迫的手段是不必要的,因為即使不用使用強迫手段,兒童也可以學 會任何的學科,研究者將這部分定義為「教育途徑」 ;最後, E 則是建議教學實施 方式、課程安排、學習順序、學習內容等教學實務的相關事項,研究者將其定義 為「教育實施計畫」。. 16.

(33) B 其他假設 宗教的、認識論的、 本體論的、哲學的、 實徵的假設等. A.基本假設 如生命價值或目的; 生活應遵循的原則. C.教育目的 教育應該達到之成果. D.教育途徑 實徵或觀察證實有效 的教學手段或方法. E.教育實施計畫 教學方式之運用、課程安排、 學習順序、學習內容等. 圖 1.1 William K. Frankena 的教育哲學分析模式圖 註:虛線表示基本假設與其他假設有可能影響教育實施計畫 翻譯自“A model for analyz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by W. F. Frankena, 1996,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2(3), pp.12-13.. 在進行教育哲學分析時,Frankena(1996)提出幾個步驟,首先必須檢視該教 育哲學觀提出之教育目的主張(C 部分);接著要釐清形成教育目的之假設,包含 於價值與原則的基本假設(A 部分)以及其他的假設(B 部分),再探討兩者如何 共同形成教育目的;第三是檢視該教育哲學觀所提出之教育實施計畫(E 部分); 第四是檢視形成教育實施計畫的基本原理,即探討教育途徑(D 部分)、基本假設 (A 部分) 、其他假設(B 部分) ,以及教育目的(C 部分)共同對於形成教育實施 計畫的影響(E 部分)。. 17.

(34) 本研究將 Frankena 的教育哲學分析模式加以轉換,從音樂教育的角度,檢視 功利主義、美感論以及實踐論之主張。轉化之後的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如圖 1.2。 A 是對於音樂與音樂教育之價值的基本假設;B 是對音樂或音樂學習所提出之其他 假設,包含宗教的、認識論的、本體論的、哲學的與實徵的假設;C 是音樂教育應 達成之成果,即音樂教育目的;D 是經實證或觀察證實有效之音樂教學途徑;以 及 E 音樂教育實施計畫五個部分。. A.基本假設. B 其他假設. 音樂之價值; 音樂教育之價值. 對音樂或音樂學習所提 出之宗教的、認識論的、 本體論的、哲學的、實徵 的假設等. C.音樂教育目的 D.音樂教育途徑. 音樂教育應達到之 成果. 實徵或觀察證實有效的 音樂教學手段或方法. E.音樂教育實施計畫 音樂教學方式、音樂課程安排、 音樂學習順序,以及學習內容等. 圖 1.2 轉化自 William K. Frankena 之音樂教育哲學之分析模式圖 註:虛線表示基本假設與其他假設可能影響音樂教育實施計畫 修改自“A model for analyz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by W. F. Frankena, 1996,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2(3), pp.12-13.. 18.

(35) 三、編輯式分析法 編輯式分析法(editing style)由 William L. Miller 與 Benjamin F. Crabtree 提出 (引自潘淑滿,2005) ,他們將質性資料的分析策略依據其客觀到主觀,標準化到 直覺,實證到詮釋的向度,分為類統計化分析法、樣板式分析法、編輯式分析法, 以及融入/結晶式分析法,其中,編輯式分析法強調主觀、詮釋的分析,研究者對 文本資料進行編輯、剪裁再重組,直到找出類別之間的關聯和意義,對資料加以 詮釋。本研究採取編輯式分析法,針對 97 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與音 樂教育價值、目的或實踐相關之論述,加以編輯、剪裁再重組,以探求其間的關 係,並做出詮釋。. 四、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包含文獻回顧與文獻分析兩部分,文獻回顧是指針對特定的議題或 主題資料進行蒐集和閱讀,做有系統分類及整理,文獻分析則是經由廣泛的資料 閱讀,藉由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與概括的方式,分析與批判文獻之特質, 建構出適合研究主題的理論架構,文獻分析的目的在瞭解過去、洞察現在與預測 未來。文獻資料的類別包含學術期刊論文、學術專書、學位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政府出版品與官方統計資料、會議記錄、公文書信、報刊與網路資料等(林淑馨, 2010)。 本研究藉由文獻研究法達到兩個目的,首先透過文獻研究瞭解音樂教育哲學 派典之內涵,文獻資料以學術專書、學術期刊論文為主;第二透過文獻研究探討 我國音樂教育實踐中所蘊含之哲學觀,文獻資料蒐集的範圍為針對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後,音樂教育實務所做的現況調查研究,包含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與研 討會論文,輔以政府出版品與官方統計資料。. 19.

(36) 五、德懷術 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是針對某一主題,蒐集一組專家的意見,該組專家 不須面對面對質或辯論,僅需就單一主題編製而成的一系列問卷調查(三至四 輪) ,透過郵件、傳真或電子郵件交換資訊,參與的專家根據個人的認知,表達其 看法或判斷,進而達成共識。德懷術與問卷調查最大的不同在於,德懷術會將每 次調查的統計結果回饋於專家,以促進意見的調整與更新,同時讓所有與會者在 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藉由參考他人的意見,決定是否修 正自己的意見。德懷術的小組成員人數沒有硬性的規定,至少十至十五人(王文 科、王智弘,2009)。 德懷術的小組成員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與實務經驗,其重視的不是小組成員的 意見是否能代表母群體的意見,亦即樣本的代表性與結果的可推論性不是德懷術 所要追求的目標,而是能否透過小組成員的意見與彼此之間的交流,來界定一套 標準(馮清皇,2008) 。德懷術可依據研究者的目的,用於量化或質性研究中,在 科學實驗的量化研究中,德懷術是一種預測性的工具;在質性研究中,德懷術則 可用辨識團體目標、安排可能選擇、建立優先順序、澄清團體價值,以及蒐集資 訊和教育成員等(林振春,1992;潘淑滿,2005)。 本研究由編輯式分析與文獻研究法,瞭解我國政策面與實務面所蘊含之音樂 教育哲學觀,並從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的觀點,檢視與批判我國音樂教育哲學觀之 趨向及問題,提出更具說服性之音樂教育哲學觀。為使研究結果更周延,採取德 懷術的研究方式,蒐集音樂教育領域之意見,尋求共識。 在德懷術之問卷編製方面,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與哲學探究的結果,建構「我 國國中小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問卷架構,共計實施三回合之問卷調查, 第二、三回合之問卷,附有前一回合問卷調查之回饋資料,問卷內容包含北美音 樂教育哲學派典之認同度的題項,以及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 20.

(37) 之題項,以此辨識與澄清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哲學觀之趨向。本研究之德懷術實 施流程如圖 1.3 所示:. 文獻探討. 發展德懷術問卷. 共 實. 確認德懷術諮詢小組. 問卷收發與分析. 施 三. 諮詢委員達成共識. 回 合 問 卷. 是. 否 修改問卷. 調 查 表列全體專家意見. 建構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 圖 1.3. 德懷術實施流程圖. 21.

(38) 第五節. 研究架構. 基於哲學探究的本質,本研究分為幾個步驟:第一階段將研究問題脈絡化, 闡明音樂教育哲學之重要性與發展、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特性,以及音樂教育哲 學探究的類別,並探討我國音樂教育哲學的發展情形與研究需求,以及北美音樂 教育哲學發展之趨勢,以此形成研究目的及界定研究問題。第二階段透過文獻研 究法與哲學探究方式,採用轉化自 Frankena(1996)的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 檢視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之音樂教育主張,歸納正反面論點,以作為後續 檢視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依據。第三階段,分別由政策面 (97 年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實務面(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現況之 相關調查研究),瞭解我國音樂教育所蘊含之哲學觀。第四階段透過德懷術的運 用,建構更具辯證力之我國國中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最後總結 所有論點並提出新的問題,研究架構見下圖 1.4。. 22.

(39) 探討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 1.功利主義:價值、目的、實踐 2.美感論 :價值、目的、實踐 3.實踐論. :價值、目的、實踐. 文獻研究、音樂教育哲學分析模式. 檢視我國國中小階段 學校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 政策面:97 年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 實務面:九年一貫課程之音樂教育現況 政策面(編輯式分析)、實務面(文獻研究). 編製德懷術問卷. 建構我國國中小階段學校 一般音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 圖 1.4. 研究架構圖. 23.

(40)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依序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美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之內涵;由政策面及實務面檢視我國 國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所蘊含之哲學觀,並建構我國國中學階段學校一般音 樂教育哲學觀之共識,研究範圍依前述目的而定。 在音樂教育哲學派典的選擇方面,北美音樂教育領域藉由研討會的舉辦與專 書出版,積極推廣音樂教育哲學,相關論述多,在國際上的能見度高,因此本研 究以北美盛行的三種音樂教育哲學派典—功利主義、美感論與實踐論為探討範 圍,其他地區之音樂教育哲學派典不列入研究範圍內。 本研究所探討之我國音樂教育哲學觀,以國中及國小階段學校一般音樂教育 為主要對象,不含其他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哲學觀,亦不包含特殊特殊音樂教育 哲學觀。在我國音樂教育政策方面,本研究僅選擇當前國中小階段所採用的課程 綱要為分析對象,即 97 年版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其他版本之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以及音樂教育相關的法規、計畫、白皮書等,不在本研 究範圍中。在我國國中小音樂教育實務方面,本研究蒐集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 後,與國中小音樂教學實施相關之現況調查研究,從中瞭解音樂教學實務情形, 並進一步探查音樂教學活動之下所蘊含之哲學觀。.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