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間交易之我方交易管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組織間交易之我方交易管理"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成果報告

組織間交易之我方交易管理

核 定 編 號 : NSC 96-2420-H-004-006-DR 獎 勵 期 間 : 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7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指 導 教 授 : 于卓民 博 士 生 : 許淑寬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07 月 12 日

(2)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老師﹕司徒達賢 博士

于卓民 博士

組織間交易過程中我方交易管理之研究

研究生﹕許淑寬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八日

(3)

誌謝 猶記五年前,因想休息、不服輸,於是我開始了人生難得享有的 long vacation,遠離高雄、選擇風光明媚的政大寄居。只是沒想到,也跳進了人生難 得遇見的眾多意外、挫折與磨難。有位朋友曾說:你是唸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刻 體會低潮與挫折,能讓你更體會人性,作品才有深度。於是,前三年的磨難,讓 自己性格能適應學術生涯及面對孤單;後二年的益師益友,讓自己能順利通過論 文撰寫。因此,論文的完成,真心地感謝這路上曾經陪伴我走過或給予我磨練的 人事物。 論文的完成,首先要先感謝的非指導教授莫屬,能受二位名師指導,個人 何其榮幸。司徒老師對學生的思考邏輯訓練與培養,將是我一生受用無窮的能 力。論文進展過程,常被老師一句話問倒的壓力感,著實令人既怕又愛-害怕表 現不好、喜愛被提醒思考不週處。尤其論文口試後至今三個月,每次組內討論時, 如同旁觀者的我總非常享受一次次的知識饗宴,貪婪地吸收著老師分析的思考脈 絡,總怕沒機會再受教。這樣的學習氛圍,真令人捨不得畢業啊。 于卓民老師在論文撰寫過程給予相當多指點,總像扮演管家婆地打理著學 生的論文細節。老師是一位超級忙碌的教學、研究及社會服務者。總能在他身上 不斷地被提醒要-積極!兩位指導老師的身教將深深影響自己未來的學術態度。 感謝口委老師們在三次論文口試過程不斷給予指導及鼓勵。邱志聖老師的 指點提醒基礎學理思考的重要性;吳秉恩老師、方世杰老師的耐心指導及對論文 方向的肯定給予不少信心;陳厚銘老師及陳忠仁老師總細心提醒著國際發表時應 注意的重點及如何呈現。口委老師們如此花費心力地協助我完成論文,深深感激 在心。 論文發展期間,尤其在個案訪談及蒐集實證資料,非常感謝實務界朋友的 幫忙,以及學長姊、學弟妹們熱心地提供人脈,使研究進展得以順利。尤其中華 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的執行長 賴樹鑫先生及理事長江勝榮先生的協助,願意讓 我多次打擾以及提供很多協助。另外,因獲得國科會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 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之獎助,使撰寫論文過程的經濟無虞。以上,感謝貴人們的

(4)

協助,得以論文完成。 在此,也感謝博士班修課過程中給予啟發的老師們。特別要感謝以下幾位 老師。策略論壇研討會時,台大莊正民老師給予的肯定及指導,讓自己從此跳進 「契約管理」相關議題裡,真心感謝莊老師的啟蒙。李吉仁老師的課讓人如沐春 風,總從大哉問開始破題的思考方式,讓我對學術研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另, 策略國企組的林淑姬老師及黃國峯老師也一併感謝論文期間的指導。林淑姬老師 的喜歡讀書個性以及媽媽個性的對學生噓寒問暖,是一位令人喜愛也是值得學習 的好老師。 博士班就讀過程,衷心感謝很多很多人的陪伴。感謝班上幾位好友的陪伴, 康寧、育則、祉芸、怡禛及雨師,我們都擁有太多共有且只專屬我們才懂的美麗 回憶了,美好的如同那年大夥趕完 AOM paper 後商學院外清晨五點的晨曦那般 沈靜、清透的令人無法忘懷。感謝策略國企組內的學長姊、學弟妹們,知識學習 路上的好夥伴們總不吝提供意見及加油打氣。感謝舞窟的姊妹們,在論文壓力期 有發洩管道。感謝劉老師在我挫折期間願傾聽訴苦、安慰著我;感謝在高雄的好 友們,雖然我總來去匆匆。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謝謝您們對這個任性女兒的包容。 以及感謝碩班指導教授方世榮老師在碩班時帶領我進入學術殿堂。此論文,我相 信這將只是學術的開端, 毛的我將更紮實地踏在學術研究路途上。 Long vacation 近結束,我即將回復正常人生軌道,為自己理想重新出發。 這五年來,政大後山繽紛的山櫻花、後山的寧靜早晨、貓空下午的聊天散步、彰 山寺的平和與祈願、河堤的徐徐晚風,已帶給我很多能量足以面對未來挑戰了。 感謝政大,讓我在磨難中改變,也給我成長的養份。 許淑寬 記於炎夏的莊敬九舍 2008.7.8

(5)

摘要 如何有效率管理或執行組織間交易活動,是學術界及實務界有興趣的 議題。以成本觀點觀之,交易組織管理交易活動愈多,即代表付出的管理 成本愈高。 本研究以交易買方角度,思考組織間交易過程中,我方管理交易活動 複雜度。故本研究焦點設定在我方在決定與他方進行交易後,交易過程中 的協調與管理活動。研究問題主要欲瞭解我方在決定交易對象後,執行該 交易的管理成本為何;即瞭解影響我方管理交易付出活動多寡的因素為 何。 為能確認研究議題相關之實務現象,本研究先進行個案研究,訪談六 家電子產業公司、十二個交易個案。與理論對話後,整理出「我方交易管 理複雜度」構面,並建構出本研究架構﹕考量交易特性、交易重要性及交 易經驗與知覺他方投機行為對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影響。進一步地進行 實證研究。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共蒐集電子製造業產業 170 個有效交易樣本, 研究假設經檢測後,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組織間交易過程中影響我方交易 管理複雜度之因素包括:(1)交易任務流程的相互依賴程度愈高,因作業流 程彼此銜接或為合作的資訊取得需要,我方管理重點將置於流程的協調, 故我方會付出較多的管理行為來溝通協調交易的作業,包括對內整合與對 外(即他方)溝通協調的管理活動。(2)交易任務不確定程度,包括交易品質 的不確定與交易數量的不確定,我方將增加管理複雜度,例如進行監督、 增加互動頻率或溝通來降低品質與交期的不穩定。(3)交易的重要程度高, 表示該交易標的物取得對我方具有潛在優勢。當交易的作業重要性愈高 時,我方在管理該交易時將增加管理行為取得或增加我方權力、或降低對

(6)

他方的依賴,故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將提高。(4)當我方知覺到他方有投機 行為時,因交易任務流程相互依賴高的情況下,我方擔心資訊不對稱可能 造成我方損失、或擔心我方須不平衡地多付出,我方除加強溝通協調取得 更多作業資訊外,也須付出其他監督他方行為成本,形成我方整體交易管 理愈趨複雜。 關鍵字:組織間交易管理,契約管理,任務相互依賴程度、任務不確定程 度、重要性、知覺他方投機行為

(7)

Abstract

Managing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s efficient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practice and in research field. From cost perspective, when an organization manages transaction activities more, it pays the management cost more.

This study takes the view of the buyer organization on transactions, and it considers the management complexity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s. It focuses on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s after buyer organizations decided the transaction party. In other word, this research wants to explore what influence buyer organization to manage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 on management cos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ssues, this study adopted two study researches. At first, this study took 12 case studies form 6 companies to develop the construct of management complexity and build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Secondly, the study collected 170 samples of transaction in electronic industry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findings include below. (1) The higher the task-process interdependency is, the more management complexity buyer organizations pay for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operational process or gathering more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2) Task gets more uncertainty, including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quantity uncertainty of transactions, then buyer organization will do more management complexity, e.g., monitoring transaction party and interacting frequently to each other. (3) As the transaction is important to buyer operations, buyer organization would do more management complexity in order to get more power in

(8)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or reduce dependency on transaction party. (4) If buyer organizations feel the transaction party opportunism, they w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to safeguard. Especially, buyer organization will do something more to prevent getting loss from asymmetric information, when the task-process is getting more interdependent. Hence, the higher task-process interdependency trends to make buyer organizations pay more management complexity, when buyer organizations perceive higher opportunism.

Key word: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action management, contractual fulfillment, task-process interdependency, task uncertainty, importance, perceived opportunism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論 ……… 7 第一節 組織間關係管理之理論觀點 ……… 7 第二節 組織間關係管理之機制 ……… 22 第三節 組織內部因應管理交易進行的組織設計 ………. 28 第四節 文獻總結與初步架構 ……… 36 第三章 個案分析與假設推論 ……… 38 第一節 個案簡介 ……… 38 第二節 個案分析 ……… 44 第三節 假說推論及研究架構……… 5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63 第二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蒐集 ……… 65 第三節 研究變項與問卷設計 ……… 6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74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76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 76 第二節 效度與信度分析 ……… 85

(10)

第三節 假說驗證與研究結果 ……… 97 第四節 討論 ……… 10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14 第二節 理論貢獻與實務貢獻 ……… 12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25 參考文獻 ……… 127 附錄一、研究問項 ……… 140 附錄二、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之委請填寫問卷信函 ……… 142 附錄三、郵寄 500 大製造業之說明信函 ……… 143

(11)

表 次

表 2-1 組織間活動相互依賴程度與協調機制表………..…… 15 表 2-2 組織間關係之管理機制彙整表………..………… 21 表 2-3 正式化的功能列述表 ……… 25 表 2-4 組織結構面定義之彙整表………..……… 32 表 3-1 訪談案例彙整表……… 40 表 4-1 研究問卷設計內容列述表……… 73 表 5-1-1 樣本的發放及回收率整理表………..………… 77 表 5-1-2 有效樣本的公司數與交易數統計……… 78 表 5-1-3 公司規模-員工人數統計表……… 79 表 5-1-4 公司規模-上市櫃分類表……… 80 表 5-1-5 產業別類表……… 80 表 5-1-6 產業技術變化速度 ……… 81 表 5-1-7 交易標的物的產業標準程度 ……… 81 表 5-1-8 可替代供應商數統計表……… 82 表 5-1-9 交易標的物所屬產業的技術變遷速度………..……… 83 表 5-1-12 無反應偏差檢定表……… 84 表 5-2-1 交易任務流程的相互依賴程度構面因素分析表………. 86 表 5-2-2 交易任務不確定程度構面因素分析表……… 87 表 5-2-3 重要程度構面因素分析表………. 87 表 5-2-4 轉換成本構面因素分析表………..……… 88

(12)

表 5-2-5 知覺他方投機行為構面因素分析表……… 89 表 5-2-6 交易經驗構面因素分析表……… 89 表 5-2-7 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構面因素分析表 ……….…… 91 表 5-2-8 本研究變項之信度分析表 ……… 93 表 5-2-9 研究變項相關係數表 ………..……… 96 表 5-3-1 本研究架構驗證之迴歸分析表 ……… 102 表 5-3-2 研究結果整理總表 ……… 104 表 5-4-1 研究變項不含知覺他方投機行為或作業重要性之迴歸分析表…… 107 表 5-4-2 交易經驗題項間相關係數表 ……… 108 表 5-4-3 交易經驗調和效果之迴歸分析表……… 110 表 5-4-4 我方易管理複雜度細項因素之迴歸分析表……… 113 表 6-1-1 本研究架構實證結果整理表 ……… 119

(13)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統治結構模式……… 11 圖 2-2 本研究重點與其他研究之比較概念圖……… 13 圖 3-3-1 交易任務特性與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架構……… 53 圖 3-3-2 交易重要性與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架構 ……… 56 圖 3-3-3 交易相關經驗、交易任務特性與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關係之架構 59 圖 3-3-4 知覺他方投機行為對我方交易管理複度之影響 ……… 62 圖 3-3-5 本研究架構圖 ……… 62 圖 5-1 交易雙方的股權涉入程度 ……….…… 82 圖 5-2 知 覺 他 方 投 機 行 為 與 交 易 任 務流 程 相 互 依 賴 程 度之 交 互 效 果 圖………..…… 101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組織間交易管理,是組織間關係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IOR) 研究領域的主要議題,也是實務界經常進行的活動。交易,乃指技 術上獨立的買賣雙方,基於自利觀點,對所意欲的產品或服務,在雙方均 可接受的條件下建立一定的契約關係並完成交換活動 (吳思華,民 85)。尤 其當交易的我方考量資源配置效率後,決定選用向外採購來取得想要的產 品或服務後並抉選交易對象 (即他方),我方如何有效率管理或執行交易過 程的活動顯得重要。 交易過程之管理,相關文獻多以正式契約、非正式契約 (即關係契 約、信任等) 兩分類來關注組織間關係的管理。即使相關研究提出正式契 約與非正式契約間應存在替代或互補關係 (例 Poppo & Zenger, 2002),但 實務仍可觀察,許多交易可能雙方 (即我方和他方)既無契約、也無信任 (如初次做生意) 即「口說為憑」地進行交易活動,也有交易雙方訂有詳細 契約、彼此有很多互動與協調活動。上述二者的管理交易活動方式如此不 同,可見組織可能面對不同交易特性選擇不同的管理方式。

實務觀察

William Baird 是 Marks and Spencer (M & S) 的上游供應商,合作 30 年來是 M&S 長期合作的夥伴、產品獨家供應商、也投資很多的特定資產, 但卻沒簽約。近年來 M&S 因顧客市場萎縮而中止與 William Baird 的合作, William Baird 面對龐大的損失 (如特定資產的損失)進而訴訟 M&S,因 William Baird 認為長期合作關係形同正式契約 (Harrison, 2004),M & S 須 賠償 William Baird 損失。此訴訟案例對管理的省思,提醒交易組織對交易

(15)

環境保持適當的管理是重要的。 實務訪談發現,許多組織的交易管理除使用契約,也設立相關部門以 管理交易的對象及活動。換句話說,組織內部門的設立或流程的新增、複 雜程度,有部份是為回應交易活動而產生。甚至同一組織進行同一類交易 時,會因面對不同交易對象呈現不同的管理方式。以上值得研究者從組織 管理面觀察我方如何管理交易。 理論缺口 交易成本理論觀點,Williamson (1996) 提及當組織決定自製或外購決 策後,即使外購也有執行契約等成本。此概念落實在組織間關係管理議 題,有大量研究認為非正式契約 (例如信任、承諾)在管理交易時可發揮功 能、有助雙方交易合作的效益。但,是否我方與他方 (交易的對象)有信任、 承諾後,我方不需再做管理嗎?答案在 Poppo & Zenger (2002)的研究獲得 部份解答,認為要視我方要管理不確定到何種程度。可見即使交易雙方存 在非正式契約或良好的組織間關係,組織仍需對交易有所管理。

組織間關係管理對交易雙方的管理研究繁多,例如雙方有效的溝通與 資訊分享能對雙方互動有加分效果 (例如 Duncan & Moriarty, 1998;Mohr & Spekman, 1994)、雙方若能有彈性地處理反應未預期的事件與發展創新 性的顧客回應、組織之間能共同參與解決問題 (Simpson & Mayo, 1997), 皆有助合作/交易績效的提昇。然以上互動,均需我方透過組織內部的流程 或設計獲得,而過去相關文獻卻較少深入瞭解我方組織內部為管理交易活 動所運作的機制與功能。

(16)

研究問題、本質與目的 過去 IOR 研究多聚焦在策略聯盟合作為討論焦點,認為合作愈緊密 愈有可能出現信任、非正式契約的存在,更進一步維繫聯盟合作的關係。 然實務上組織間的的交易,大多不同於策略聯盟般地合作緊密連結,它是 獨立兩組織、可能有多家交易對象可供選擇、依靠市場機制 (例如價格) 選擇供應商等,此和策略聯盟情境有所不同。 故本研究焦點,設定交易的我方在決定與他方進行交易後,除簽訂交 易契約外,後續帶來的協調、管理為何。是否只靠契約,交易即可順利執 行? 過去組織間關係研究,針對不同交易特性,選擇何種交易模式已有豐 富研究成果,本研究欲從經濟理性角度,思考我方面對交易情境時,組織 內部會付出多少組織活動來回應與管理,以達到我方心中欲達到的目標。 此外,若我方為管理交易,進而設立新部門或新增組織活動、增加人員, 此種用來協調、管理交易的作為是有成本的。故瞭解我方進行交易管理時 組織內部管理該交易付出成本為何,將有助於算計執行交易的實質成本。 綜合上所述,本研究問題主要欲瞭解我方在決定交易對象後,執行該交易 的管理成本為何。即瞭解哪些交易特性會影響我方為管理交易付出的活動 多寡。 整體而言,本研究和過去相關研究的差異在於,第一、Williamson (1985, 1996) 所提統治成本,包括內製或外購所有成本的比較,而 Demsetz (1988) 的研究進一步地試圖從內製角度再思考。結合兩者想法,本研究希能將交 易的管理交易更具體化,並從我方組織為回應交易的運作活動探索。第 二、過去 IOR 文獻對統治機制 (governance mechanism) 多只分類正式契約 (hard contract) 及非正式契約 (soft contract)。本研究則從統治機制內涵從 組織活動觀點出發,試圖瞭解我方為管理交易進行的組織活動的複雜程度

(17)

治交易的議題近年多獲得熱烈討論 (例如 Carson & Wu, 2006;Mayer & Salomon, 2006; Reuer & Arino, 2007),本研究認為契約管治應與我方管理交 易的活動共同討論,才能更深入瞭解契約能否確實管治交易活動。

以上,若能從交易的買方,即我方,思考組織內部為管理交易付出的 努力 (成本),將能更豐富交易成本理論所提及的執行成本內涵。

(1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欲探討我方確認交易對象後,為管理交易活動我方進行的管理 活動,故研究範圍限制如下: 第一,理性而言,我方組織愈龐大,愈不容易經由個人信任或承諾程 度來制定所有的決策過程。即,當交易在決定前,或許經由我方組織決定 或對流程進行評估,但決定交易對象後,勢必由組織內部進行管理或交由 相關單位後續執行該交易。因此本研究不探討非正式關係(如信任等), 並且從我方組織為完成該交易進行的相關組織內部流程及管理工具(包括 正式契約)之內涵為探討重點。 第二,本研究情境設定為交易雙方決定交易後,我方管理該交易之活 動。交易前或合作前所有的交易雙方之互動與管理 (例如交易對象的選 擇、評估等)不在本研究範圍。

(1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為能兼顧理論與實務以建立完整研究架構,本研究進行階段如下:第 一階段由文獻初步回顧;第二階段經個案訪談以釐清問題、確定研究架構 並修正、調整構面內容;第三階段經量化問卷調查取得實證樣本資料,並 進一步分析資料、確認假說、完成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如圖 1-1。 個案訪談 研究問題界定 文獻探討 研究架構形成 研究方法/量化之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2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論 

所謂組織間交易,指組織間交換彼此所需的資源,例如本研究探討買 方組織支付金錢換取賣方組織生產的資源。然而,組織間交易的活動隨交 易雙方的參與互動等程度的不同,使交易不再是單純的一次你付出、我交 貨的買賣行為 (Macneil, 1980)。IOR 相關理論探討的即二個以上組織為取 得彼此資源的行為,且無論合資、策略聯盟或一般交易活動皆強調組織間 交易資源的活動。因此本研究將引用組織間關係管理之相關文獻探究組織 間交易管理議題。 本研究試從經濟理性觀點,討論我方組織內部為管理組織間交易活 動,如何設計組織管理流程。首先,回顧組織間關係管理相關理論觀點如 何處理組織間交易管理議題。第二節,彙整過去對組織間關係管理的統治 機制,從中瞭解我方若管理交易時應考量的構面內容。第三節,整理組織 結構設計文獻,推導出我方為管理交易的行為構面。第四節,整合文獻回 顧導出研究架構可能構面。 第一節    組織間關係管理之理論觀點  經濟觀點最原始想法認為市場價格機制能決定一切,法律相關研究初 始認為即使交易合作,只要靠正式契約就可解決交易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因此本研究先從正式契約角度瞭解契約能否完全管理、解決交易所發生的 問題。 若當正式契約無法解決組織間交易的問題時,接下來,本研究試從交 易成本和資源依賴觀點,切入思考組織間關係管理所考量的重點為何。本 節末,本研究欲思考當組織間交易在經驗累積下,其對組織間關係管理之

(21)

可能影響。 一、 完整契約 (complete contract) 正式契約依法律上定義,指該文件可依靠法律條文來執行、或依法律 上的認知視為雙方應盡的責任 (Atiyah, 1989)。正式契約初始研究,起源於 法律領域。法律領域研究認為,契約最主要用意在於利用法律力來規範交 易雙方對交易活動的遵守與執行 (Vincent-Jones, 2000),法定契約條款對實 務有作用,是因為它可以預防爭論 (Salbu, 1997)。當有爭議時,法庭或法 律機構會使用訴訟 (litigation) 與仲裁 (arbitration) 方式正式解決爭端,且 不同情況有不同適用的方法 (Cheung,2002)。可見法律領域研究著重法院 的仲裁角色。 依上述觀點,傳統法律研究認為,組織間交易應追求完整契約,將所 有交易可能發生的狀況考量進條款裡。若遇到爭論時,再透過法院、法律 條款來解決交易上遇到的問題。一般來說,當組織間交易經由簽訂正式契 約後,雙方關係也將變得正式化,即組織間互動有成文規定與程度要求 (Dahistrom, McNeill & Speh, 1996)。實務上,利用訂定契約方式建立彼此 關係的好處有二:一,可藉由契約陳述彼此的權利與義務,提供穩定的交 易環境,如此會使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變少;二、契約裡明定績效目標與 未達成的後果 (Lassar & Zinn,1995)。不可諱言地,契約在實務上組織間 交易過程扮演一重要角色。 小評 交易雙方在進行交易時,是否能單純使用交易就將所有可能情境規範 住呢?傳統早期的法律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是可以的。其認為,交易雙方若 能將所有交易可能發生的情境全部制定在契約條款裡,完整契約是最有效 率的管理方式。最理想而言,法律學者認為,交易雙方可透過正式契約的

(22)

條款制定,將所有可能的情境全部制定下來。然,這必須先建立在完全資 訊、全然理性情況下,交易雙方才有辦法制定出完整契約。 基於實務觀察,經濟學者漸漸開始考量到契約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incomplete)。因人們所獲得的資訊有可能是有限的、處理資訊的能力是有 限的,使得決策者在進行一項交易時,不容易將所有可能發生情境列至契 約裡。因此,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打破完整契約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另一 方面,若雙方在交易前即制定好交易契約,其談判過程的費用十分昂貴 (W illiamson, 1985),在面臨環境不確定、複雜情況下,「詳細」條款也將使交

易在實施時不具彈性而無法應變 (Bernheim & Whinston, 1998)。因此,不 完整契約的可能性之出現,本研究下階段試從交易成本、資源依賴理論觀 點,探看交易在管理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如何管理。 二、 交易成本觀點 (一) 交易成本主要學者之論點 Coase觀點 早 期 經 濟 學 者 不 重 視 組 織 , 重 視 市 場 機 制 , 即 價 格 機 能 (price system),主因是經濟行為在 18 世紀初開始被研究時,當時交易對象是商 人或自由貿易者,交易依靠的是價格競爭 (Demsetz, 1988)。Coase (1937) 開始注意,為何公司會選擇自行垂行整合內部來做/取得相關資源,而非靠 傳統經濟觀點-全交由市場來取得交易,主因是自製或外購,都有成本考 量。Coase 原始所提的交易成本概念,區分為跨市場來取得資源所花費的 成本,以及在組織內部建構資源所花費的成本。交易成本的定義,Coase (1937)早期的定義指系統運作的成本,包括事前成本 (如簽訂、協議契約 成本)、事後對該合同的監控與執行成本。Williamson (1979,1985,1996) 在 延續 Coase 概念並延伸該想法,提出的交易成本內涵更細緻,包括事前成

(23)

本,如擬定、協商與保障協議的成本;事後成本包括適應不良、爭論的成 本、設置與運行統治結構的成本,以及為有效確保承諾的連結成本。

Williamson觀點

Williamson 結合交易成本和代理理論的基本精神,從 Coase 所提的交 易成本進一步延伸。交易成本理論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 的 假設 (Williamson, 1985)觀點,認為人是有限理性旳,決策者會受限認知能 力,使理性受到限制 (Simon, 1957);即使決策傾向理性,也會受限人的頭 腦 只 能 處 理 有 限 資 訊 和 溝 通 能 力 。 另 外 , 人 會 狡 猾 地 尋 求 自 利 (self-interest),進而產生投機主義 (opportunism)。 如何決定自製或外購呢?Williamson 建議的統治模式 (governance mode) (Williamson, 1979, 1985),認為一組織可依交易的特性 (交易頻率、 專屬資產的投入、不確定性程度的不同組合) 有不同的決策。具體來說, Williamson (1979) 將交易三大特性,配合 Macneil (1974) 三種契約分類做 適配後,提出統治結構與交易的最適配置架構 (見圖 2-1),並認為每一種 統治模式皆來於成本經濟化的效率。該架構的前提假設為﹕ (1)供應方有 持續經營的心態; (2)潛在供應方多,排除事先專屬資源被獨佔的可能性; (3)交易頻率指買方在市場的交易活動頻次; (4)投資構面,指供應方的投 資特性。 統治結構模式說明如下: 1. 古典契約:假定有理想的市場交易且可明文地寫清楚所有的交易 內容,並用正式文件等方式來完成交易。 2. 新古典契約:因無法將未來所有可能情境全列入契約內,且也無

(24)

法在不同情境下取得最適行為。所以承認契約有不完整處,注重 程序的處理,所以第三方可以協助調停爭紛。 3. 關係性契約:雙方經長期合作後,會增加契約的持久性與複雜性, 交易也愈具專屬性,間斷性契約被關係性契約取代,且漸有交易 進行及程序的常規。 投 資 屬 性 非專屬性 混合性 專屬性 偶爾 交易 三邊統治 (新古典契約) 交易 頻率 經常 交易 市場統治 (古典契約) 雙邊統治 (關係契約) 單邊統治 (關係契約) 圖 2-1、統治結構模式 資料來源﹕Williamson (1979), p. 247. Demsetz觀點 對於 Williamson 的分類方法,Demsetz 有不同的看法及觀點。他認為, Williamson 將決定自製或外購的成本,總合為統治成本 (governance cost) 是不合理的,因為若延續 Coase 交易成本想法,組織內部成本有生產及管 理 成 本 , 這 些 成 本 主 要 為 避 免 組 織 內 部 團 隊 在 生 產 過 程 中 有 人 偷懶 (shirking)、free-rider 的行為 (Alchian & Demsetz, 1972)。管理成本不止在 防止員工偷懶問題上,也有管理團隊問題,如公司內部形成團體來自製產 品時,須進行知識整合的應用 (Demsetz, 1988)。在 Williamson 所提的交易 成本理論是看不見這些成本的。換句話說,Demsetz 認為每家公司內部都

(25)

有不同的生產成本及管理成本。

小評

經 Coase 提出交易成本概念後,Williamson 將之發揚光大,並認為專 屬資產所產出的投機主義者是交易決定要自製或外購最需要考量的。但 Williamson 的統治交易選擇僅侷於組織間層次的探討,沒有對組織內的交 易執行之管理作為有更深的著墨。Alchian & Demsetz (1972; Demsetz,1988) 的研究說明,若一組織自行內部垂直整合,是有管理成本的,例如員工偷 懶 (shirking) 的問題,其認知比 Williamson 所提出的統治模式有更細緻的 觀察。 誠如 Balakrishnan (1993) 研究發現,若兩組織併購活動下的資產是無 法清楚定義或轉讓時,是需付出額外的管理成本以及控制成本-控制這些 無關的資產及事業。可推論得知交易的管理,無論是買或賣方都有管理交 易的成本。從兩方面觀點來說,我方為管理組織間交易產生的管理成本是 存在的﹕ 第一,當我方要決策外包或向外購買/取得所需資源時,應該考量內 部的管理成本及生產成本的總合 (Demsetz 研究重點),以及選擇由市場買 該交易所付出的價錢以及組織為管理該交易所付出的交易管理成本(本研 究重點)之總合,兩者成本之間的比較(Williamson 的研究)。彼此之間的 關係如圖 2-2。若另一角度來看,若我方決定要外購(扮演買方角色),擔 付的成本除交易價格外,也包括管理該交易的管理成本。 第二,當我方為商品/財貨製造者時,為將完成品交付給買方時,除 生產成本及內部管理成本外,還有因應交易情境需求所進行的管理作為。

(26)

自製 外購 圖 2-2. 本研究重點與其他研究之比較概念圖 雖然 Williamson 所建構的 TCE 精神裡,最在乎交易所投入的專屬資 產會受投機主義者所侵害、使組織有所損失,所以會考量防治等成本的效 益,進而做出自製或外購的決策。雖然 Williamson 所提的交易成本理論, 只侷限在專屬資產下可能延伸出來的成本。但不可諱言的是,Williamson 所提的原始統治模式的分類,交易頻率與不確定性也是交易一重要考量因 素。摒除專屬資產可能產生的交易成本,本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一般的交 易行為,在流程銜接程度、不確定性及交易頻率所累積的經驗效果,看我 方為管理交易所付出的執行成本議題。 (二) 管理交易活動之成本內涵

Williamson 提出的 TCE 概念,將 Coase 的交易成本想法予以發揚光 大,然 Williamson 所提架構裡,認為專屬資產實為交易時選擇自製或外購 時一重要考量。在後續研究裡,漸漸有研究脫離專屬資產構面的限制,但 仍能證明交易存在著 (1) 可能因生產過程中的協調成本、或 (2) 監控他方 的行為不確定性的監控成本。 1、 協調成本觀點 Hennart (1988) 解釋石油產業為何會選擇垂直整合而非市場交易時, 認為天然石油提煉過程是很資本密集的流程 (flow process),需要一持續性 生產成本 + 管理成本 (Demsetz 研究重 點) 交易價格 + 管理該交易的 管理成本 (本研究重點) VS.

(27)

的產量與流程管理,且石油的儲存花費成本高,因此選擇自製或市場進行 交易時,生產階段過程中的協調成本為一重要考量。同理可推,當組織間 交易關係成立時,我方組織會因應交易活動的進行、與他方有互動,其協 調功能在於專業分工、溝通、訊號用與促進互動程序(Vlaar, Van Den Bosch & Volberda , 2007)。且以上協調功能會因任務的性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需 求。 (1) 交易任務相互依賴程度 任務、技術的相互依賴類型對組織管理之影響,首推 Thompson (1967) 提出技術特性影響組織結構設計最為著名。Thompson (1967) 認為,只有 相互依賴的活動才「需要」協調,其將任務、技術分為三種類型 (1) 庫集 相互依賴 (pooled interdependence),指組織中的每個成員皆對組織整體提 供獨特的貢獻,但也須靠整體來支援; (2) 循序相互依賴 (sequential interdependence),指部門之間有直接的依賴,此依賴性有前後順序; (3) 互 惠相互依賴 (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指部門間的產出互為對方的投 入。而相互依賴所進行的協調,主要在於溝通彼此的資源、資訊及整合彼 此的作業目標;相互依賴愈高,愈需要彼此更多的協調作為,如 Van de Ven, Delbecqu & Koenig (1976) 的研究結果所示,組織內的工作流程相互依賴愈 高,從作業依賴較低的循序相互依賴,到互惠相互依賴至團隊安排 (team arrangements),組織將漸漸小幅增加使用非人員的協調機制、中度增加使 用人員的協調機制、大量增加群體協調機制。 應用在組織間活動的協調上,Grandori (1997) 整理 Thompson (1967) 研究,將任務的相互依賴程度之型態區分成四種,即庫集相互依賴、循序 相互依賴、互惠相互依賴及密集相互依賴 (intensive interdependence)。 Grandori (1997) 將組織間不同程度或類型的相互依賴程度,適用的協調機 制見表 2-1,其中循序相互依賴的協調機制最為簡單,密集相互依賴最為

(28)

複雜。 表 2-1 組織間活動相互依賴程度與協調機制表 庫集相互依賴 (Pool) - 溝通、決策程序、 相互監控或監督層級 密集相互依賴 (Intensive) - 群體決策制定、 相互監控或財產權分享 循序相互依賴 (Sequential) - 程式化、為單位間的相互調 整所進行的層級決策制定 互惠相互依賴 (Reciprocal) - 整合及聯絡角色、 例外職權管理及剩餘求償權 資料來源﹕Grandori (1997), p.909. 如何將組織間交易活動的相互依賴進行切割,以及交易活動相互依賴 程度對組織的影響,是組織間關係管理的研究重點之一。例,Gulati & Singh (1998)發現交易的相互依賴最為簡單的型式是循序相互依賴,可透過 技術性地分離 A 階段,或 A 活動到 B 階段,或 B 活動的介面即可 (Thompson, 1967)。

Aiken & Hage (1968) 曾以社會健保機構為研究單位為實證對象,將 組織相依程度的衡量,以我方組織和他方組織共有的共同方案 (joint program) 數有多少來計算。發現當組織間有許多共同方案 (joint program) 時,會使我方組織內部更複雜、更具創新性、更有主動的內部溝通管道、 也提高某種程度的決策的分權化。

總括來說,組織理論研究認為任務的相互依賴就需要協調 (Thompson, 1967),以交易成本概念來說,即指協調成本 (Gulati & Singh, 1998);若使 用協調組織間交易的任務相互依賴的機制愈多,代表付出的協調成本愈 高。

(29)

(2) 交易任務不確定性

Van de Ven et al. (1976) 對任務不確定的定義,指組織單位所進行的工 作之困難度(difficulty)及變化度(variability)。整理過去相關文獻(例,Perrow, 1967; Thompson, 1967),任務變化度的操作化有以下不同類型的定義:第 一種、工作單位所面臨的工作例外多寡程度;第二種、每天工作內容的相 同程度;第三種、任務流程在方法與重覆性的變化程度。任務困難度方面 之衡量可分為:第一種、工作可分析程度以及工作方式的可預測性;第二 種、(1) 搜尋過程的複雜程度;(2) 解決問題所需的思考時間長短;(3) 任 務過程有可知結果的程度;(4) 在結果出來前需要花多少時間。 Casciaro (2003) 對任務確定不確定性的定義,指任務組成份子可事先 預測的可能性。其認為當任務複雜度高時,就需要協調和資訊處理過程, 因此組織結構的設計就須要更多的適應、溝通和整合機制 (如 Thompson, 1967)。 若置於組織間交易活動情境上,任務的不確定性可反應出我方與他方 在交易、簽約時,定義事前和事後的產品/服務的困難度 (Anderson & Dekker,2005)上。 2、 監控成本觀點 投機主義,指交易一方的自利行為,會計算要花多少努力來誤導或混 淆交易對象 (Williamson, 1985);且投機主義進而可能產生交易危機。如何 管理與防止他方的投機主義 (opportunism) 發生,成為交易管理過程中重 要的考量 (如 Parkhe, 1993)。 司徒達賢與熊欣華(2004)研究推論出投機行為的 VIP 模式,投機行

(30)

為的發生須同時存在兩個要件:(1) 行為人具有投機主義的動機,其與「價 值 (Value)」有關;(2) 行為人具有投機主義的空間或機會,其與「資訊 (Information)」有關。交易雙方互動所產生的價值差距與資訊差距愈大愈會 引發投機行為,此時需要依靠潛在懲罰力(Potential Punishment Power)來 抑制。一般懲罰力的使用,多屬交易後的我方交易管理可盡力的部份,如 契約條款罰則的制定等,因此潛在懲罰力不在此討論。延續此架構,本研 究從交易雙方資訊不對稱與目標不一致來看投機行為的產生。 資訊不對稱 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不確定性概念,在交易成本等理論概念上都可見 其影子。代理理論認為代理最大問題在於,資訊不對訊產生的道德危機。 而交易雙方互動時,他方的行為可觀察程度是一重要考量指標 ( Huges & Kao, 1997)。因此,資訊不對訊所產生的問題是在於委託人難以衡量、觀 察代理人的行為 (如 Demsetz, 1988),所以無法預防代理人可能做出危及委 託人利益之事。 目標價值的不一致 當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因目標價值的不同所產生的危機,將付出的成 本稱為代理成本 (agency cost),包括委託人的監督成本;代理人為消除委 託人疑慮而產生的保證 (insurance) 成本以及其他代理成本(委託人與代 理人間未解決的衝突)(Jensen &Meckling, 1976)。解決此代理問題的方 式,Pratt & Zeckhauser (1985)提出委託人可透過經濟誘因 (economic incentives) 來影響代理人的行為,進一步使委託人獲得最大利益,但前提 須為監控與激勵機制可由委託人設計,績效的提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可歸 委託人所有。

(31)

行為發生,可能危及對方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因資訊不對稱,使得促 使資訊流通、雙方經濟誘因的結合,以及委託人監督代理人行為,這些都 需要成本。

總體而言,組織為管理投機行為,須付出的成本包括議價成本、監控 成本及適應不良的成本 (Dahlstrom & Nygaard, 1999; Williamson, 1985),包 括 (1) 議價成本 (bargaining costs),指因環境情境及新市場資訊的變動, 使得長期合作下的交易對象須定期地與協商 (negotiate)、修改契約條款, 所付出的成本 (Milgrom & Roberts, 1992)。(2)監控成本 (monitor costs),指 用來保證完全契約義務的成本;(3) 適應不良成本 (maladaption costs),指 雙方對契約條款的溝通與協調失敗 (Reve, 1986) 所付出的成本,例如銷售 等資訊並沒有傳遞給對方。所以當資訊不足或過多(管理者負荷不了)或 不完整時,將產生適應不良成本。

三、 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最早由 Pfeffer & Salancik (1978) 提出,認為組織生存 的關鍵要點即取得及留用資源的能力,因組織很少能自行創造出資源,因 此需從外界取得關鍵資源,也因此對外界產生依賴。另一方面,組織可視 為是一個數個結合體 (coalitions)的組合,其會修正結構和行為型態以獲 取、維持所需的外部資源。

Pfeffer & Salancik (1978) 認為,對一組織而言,是否對取得該資源的 交易組織產生依賴,有三個要素決定,包括 (1) 該資源對組織繼續營運及 生存的重要程度;(2) 利益團體分配及使用資源的程度;(3) 該資源可被其 他資源取代的程度。最重要的,管理者應該要因應及管理環境 (因資源是 取得自外界),是組織效率很重要的一環。

(32)

一般而言,當組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若與其他組織產生利益 衝突時,會有幾種方式來適應此衝突對組織所造成的影響。一是順應 (compliance) 衝 突 , 是 較 為 消 極 做 法 , 即 什 麼 都 不 做 ; 另 一 是 規 避 (avoidance) 此衝突,做法有 (1) 規避影響,即轉移注意力 (如轉移注意力 到其他次群體的需求上)、保密、挑撥;(2) 設法規避對方對我方的控制, 例如操弄溝通管道、操弄滿意度 (如使滿意度不易被衡量)、設定標準及規 定、廣告及公關;(3) 規避依賴,包括購併、聯盟、透過政治、法令、社 會輿論相關途徑。Pfeffer (1981) 綜合上述想法,認為當組織自外界取得資 源時面臨具變化及複雜的不確定,有兩個方法可以降低依賴、取得主控權 (權力),一為降低對對方的依賴至最低,以取得控制;或是二為提高對方 對我方最大的依賴來取得主控權 (Pfeffer, 1981)。 四、 組織間關係管理之經驗 (experience) 觀點 當我方組織的交易經驗豐富,是否較專精於管理交易呢?從演化理論 來看,經驗對組織管理交易的能力是有正面影響的。演化觀點,先從例規 (routine) 的發展開始談起,例規 (routine) 可微觀地視為是一個用來協調 這些被連結的資源關係間的網,而本身它也是一項資源 (Winter, 1995)。細 緻來說,例規也是種學習的類型 (learned patterns of action) (Winter, 1995)。

組織間的例規,可經由與同一夥伴合作多次後,會發展出一套雙方互 動的模式,因能瞭解彼此的文化、管理系統、能力、缺點等等,使得每增 加一次合作,就增加一次機會磨合,漸漸更佳適應交易間雙方組織間的例 規、且能順暢地互動,這將有助雙方協調、衝突解決或資訊蒐集的需求。 漸漸地,這種經由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特定關係的知識有助增加關係能力 (relational capability),能增進交易績效 (Dyer & Singh, 1998)。

(33)

依經驗曲線觀點,若生產經驗愈多,單位成本愈低。延續在後來研究 上,經驗的相關理論觀點可從二派來看:

1. 行為學派﹕考慮組織裡影響績效表現的活動 (如 Cyert & March, 1963)。

2. 演化經濟學派﹕探討組織如何在時間、空間上的演化、以及適應和複製 例規的行為 (Winter, 1990)。

研究組織間合作的經驗之文獻,使用的名詞有「之前合作歷史(prior tie,history)」一詞 (例如 Arior & Reuer, 2004; Parke, 1993),或「經驗 (experience)」一詞 (例如 Zollo, Reuer & Singh, 2002) 來討論合作次數累積 下對組織間合作績效之影響。經驗相關的研究大致可分幾類:一般經驗、 特 定 技 術 經 驗 (technology-specific experience) , 及 特 定 夥 伴 經 驗 (partner-specific experience) (Bucklin & Sengupta, 1993; Reuer, Zollo & Singh, 2002; Zollo et al., 2002)。其中,Zollo et al. (2002) 對生化產業的聯盟為實 證對象,發現特定夥伴經驗會對績效表現有影響,是因為在特定技術經驗 裡,若發展同一技術下,因為經驗的異質性低,將使聯盟合作的模糊性減 少、頻率增加下,進而使聯盟合作績效提高。

合作或交易經驗可帶來的好處包括 (1) 經濟學者研究認為,重覆交易 可促使交易,雙方有自我執行的約束進而少用正式契約;相反的,若和新 夥伴合作時,則會多依賴正式契約以及法律系統 (Johnson, McMillan & Woodruff, 2002);(2) 雙方過去的合作經驗,可以發展出信任;(3) 因過去 的合作 (prior tie) 可讓組織發展出一套組織間慣例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使彼此行為更容易預測 (Arior & Reuer, 2004)。因此若雙方之前 有合作經驗,未來制定契約時不會影響夥伴的控制條款,但會降低作業控 制條文 (Arior & Reuer, 2004)。

(34)

第二節  組織間關係管理之機制  回顧組織間關係相關研究範圍,包括併購、聯盟合作、網路、以及一 般交易活動,如何管理組織間關係,是許多概念或實證研究非常感興趣的 議題,相關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經濟、策略管理及組織管理領域。所謂組 織間關係的管理,以交易成本觀點來說,隱含著如何以最有效率方式管理 組織間的合作/交易行為、且績效結果最佳,其相關研究多如汗牛充棟。 若從管理機制來看組織間關係的管理,本研究試將管理機制相關研究 分為三大類: 關係規範、正式契約的使用、以及組織間關係之整體正式化 程度。內容見表 2-2。 表 2-2 組織間關係之管理機制彙整表 機制 內容 文獻舉例 關係規範 (relational norms) 信任 (trust)、承諾 (commitment)、隱性契約 (implicate contract) relational norms

Poppo & Zenger (2002); Dahlstrom et al. (1996)

正式契約 契約複雜度

契約的功能

Anderson & Dekker,

(2005);Argyre et al. (2007); Arino & Reuer (2004);Luo (2002,2005)

組織間關係之整體 正式化

契約、規則與程序之使用 結構面與流程面

Grandori& Soda (1995);Vlaar et al. (2007); Van de Ven (1976)

一、 關係規範

當關係 (relationship) 研究漸漸被重視後,組織間關係管理研究發 現,重視彼此雙方的無形互動、甚至是雙方的信任、承諾,更能增增進組

(35)

織間關係管理的效率。

關係規範,指統治與描述一段關係裡應該有的行動 (Macneil, 1980), 包括團結 (solidarity)、彈性 (flexibility)、和資源分享 (information exchange) (Dahlstrom et al., 1996; Hide & John, 1992),研究結果也證實關係規範的存 在能使組織間關係的作為 (如通路合作、聯盟等)有較好的表現 (Dahlstrom et al., 1996)。 80 年代起,當通路管理研究者專注在組織間關係管理議題時,研究 重點之一即如何管理才能帶來較佳的合作或交易績效,綜合相關研究,管 理機制多以使用二者為代表: 正式契約/控制與非正式契約的使用。一方 面,證明組織間關係須制定完整契約及搭配非正式契約的應用,才能呈好 績效 (Dahlstrom et al. 1996)。另外,也有研究開始探討正式契約/控制與信 任等相互應用、彼此之間的互補或替代關係。實證研究常見在各種組織間 關係 (如策略聯盟合作、交易、合資等) 之文獻裡 (例如 Carson et al., 2006; Dyer, 1997; Dyer & Singh, 1998; Poppo & Zenger, 2002),蔚為一股研究風 潮。 二、 正式契約的使用 傳統相關研究對契約的研究,多視有形契約為交易保證的工具 (內容 詳見前章節),然契約內涵對組織間關係的管理有何影響,在 2000 年前的 學術研究並不多見。自 2000 年開始,正式契約的研究逐漸被重視,許多 組織間關係管理的研究學者投入對正式契約的研究(例如,Anderson & Dekker, 2005; Argyre et al., 2007; Arino & Reuer, 2004; Luo, 2002, 2005; Reuer & Arino, 2006; Wuyts & Geyshkens, 2005)。

(36)

看法如下﹕

第一,具有保護/控制功能。相關研究視正式契約多從工具角色來看, 例如保護 (safeguard) 功能 (Joskow, 1987)。因為契約條款的內涵不僅可保 護交易雙方權益,也包括控制功能,包括對夥伴的控制 (partner control) 與 對交易運作的控制 (operation control) (Arino & Reuer, 2004)。例如,交易成 本觀點認為,為防止潛在投機主義者,法定契約可明確指出交易每一方所 需負的義務責任,並允許第三團體 (如法院)來懲罰投機的交易夥伴 (Dyer, 1997),所以正式契約是一個防止投機主義的保護措施。

第二、可反應出成功經驗的累積。Mayer & Argyres (2004) 檢測 2 家 個人電腦產業的公司,收集 8 年、11 份契約的合作交易的資料,探討組織 如何利用契約管理組織關係及契約的演進過程。其發現契約在以下四種類 型情境下,契約將不斷地修訂、演進中﹕(1) 增進雙方人員的溝通、(2) 釐 清雙方的責任和期待、(3) 為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做規劃,以及 (4) 修正 產品規格。故契約是管理雙方交易合作的知識累積庫。Arino & Reuer (2004) 也贊同此想法,直指契約的再協議過程是成功合作適應過程中一關鍵要 素。 第三,可導引交易行為。正式契約應要詳盡並小心地建構,因為它可 視 為 是 一 準 整 合 (quasi-integration) 的 形 式 , 其 可 建 立 組 織 間 權 威 (authority) 的關係,也陸續導引交易行為 (Stinchcombe,1985)。其中包括 如何溝通/協調雙方的交易作業流程或行為。 契約內容是否應締訂明確、或複雜呢?契約的複雜程度,指的是執行 款與協調條款的條款多寡 (Reuer & Arino, 2007);是情境規劃與任務描述 條款的多寡 (Argyes et al.,2007);是 Arino & Reuer (2004) 區分的對作業控 制與對夥伴控制的條款多寡;是條款的明確性、契約的責任義規範與為適

(37)

應情境的規劃 (Luo, 2005)。Reuer & Arino (2007) 的研究發現專屬資產愈 多和合作期限愈明確,將使契約愈複雜。但當環境變化太大,契約的制定 也無用武之地 (Luo, 2005; Carson et al., 2006)。雖然契約條款裡的任務描寫 愈若明確,有助抑制他方的投機 (Argyres et al., 2007),若太過詳細,也可 能抑制情境規劃(即可保持對情境的應變彈性)欲產生的附加價值。可見 因應組織間關係之情境,對契約的嚴謹度會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與適用。 三、 組織間關係之整體正式化 組織間關係之正式化 (formalization) 的研究觀點,其俯看組織間關係 的整體面,並視整組織間關係為一個龐大的組織結構,並認為應該使用正 式化 (formalizarion) 來管理「整體」(即涉入該關係的所有組織)組織間 關係,管理內容包括契約、規則 (rule)、程序 (procedure) (Grandori & Soda, 1995;Vlaar et al., 2007)。

Grandori (1997)與 Grandori & Soda (1996)的研究,將組織間關係所進 行的協調/管理內容來看,認為組織間關係架構的協調設計應包括溝通、 決策程序、組織相互監控、程式化、單位調整、群體決策、財產權、授權。 內容雖瑣碎,不難看出交易雙方若置於此關係架構裡應進行的管理作為。 組織間關係之整體正式化的概念在 Van de Ven (1976) 的概念性文章 裡可看出一架構,其將傳統組織設計的想法應用在組織間關係的管理上, 提出管理組織間關係之正式化的概念。所謂正式化 (formalization),指使 用規則與程序來管理組織間夥伴關係的程度,認為內容應包括兩個構面, 結構面 (structural dimensions) 與流程面 (process dimensions)。組織間關係 的結構面,包括正式化程度、集權化程度、結構複雜程度;流程面包括資 源與資訊的流向,溝通的方向 (direction) 與密度 (intensive) 和可變化性

(38)

(variability)。

Van de Ven (1976)的觀點,在 Vlaar et al. (2007) 研究重拾該觀點並提 出相似概念,認為組織間關係正式化是編碼和執行產出/行為的過程,結果 以契約 (contract)、規則 (rules)以及程序 (procedures) 呈現之。且經 Vlaar et al. (2007) 文獻整理,正式化的功能具有協調、溝通、正當性、認知和學 習的功能 (見表 2-3)。 表 2-3 正式化的功能列述表 功能 內容 1. 協調 專業分工、共同語言/溝通、 訊號機制、促進互動之流程 2. 控制 對夥伴組織的控制、對目標分歧的控制、 對進度的控制、對遠距離的控制、 對放棄控制與否保有選擇權、對夥伴的信任 3. 正當性 內部正當性、 外部正當性 4. 認知和學習 期望的準確性、含糊的程度、 聚焦注意力、完整與一致性、 迫使人們去反應與思考、關係的統治能力、 期望與心智的展開、目標的收縮、 導引集體學習、新概念的收集 資源來源: 摘錄自 Vlaar et al. (2007), p.442.

(39)

小結

組織間關係管理作法整體而言,可從二種角度思考之。第一、如何管 理「雙方」,從整體層次俯看關係間關係的管理;另一角度,從交易的一 方來看如何管理組織間的關係。前者,如 Van de Ven (1976) 及 Vlaar et al. (2007) 的正式化觀點;後者如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單純從組織一方,即 我方,來看我組織內部為交易所付出的管理心力有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Van de Ven (1976) 及 Vlaar et al. (2007) 探討組織間關 係的研究觀點-正式化,若置於交易的一方 (我方),我方組織設計可能採 取的管理作為之內容架構為何。此研究想法,將於下一節繼續探討。

(40)

第三節    組織內部因應管理交易進行的組織設計 

Thompson (1967) 認為組織結構的設計是用來降低協調的複雜性及處 理單位間互動的行為。Milgrom & Roberts (1988) 以經濟理性地來推導,認 為當理性和自利行為下,交易的一方會利用組織的政策及結構設計,企圖 回應資訊不對稱的情況。Child (1972) 的觀點也認為,利用組織結構可以 達到控制/協調的策略,其將責任劃分、派指給組織內相關各部門責任, 並且利用程序、文件的設計來限定其權責範圍、提供所需的資訊。因此, 本節從組織內部設計觀點,試整理出我方為因應管理交易活動所進行的內 部管理構面設計。 本節將從組織內部管理創價流程的重要性開始討論,瞭解組織內部管 理流程的重要性;接著探討組織結構設計內容,最後再整合、架構出我方 組織內部為管理交易,所付出的管理作為內容哪些。 一、 組織內部管理的創價流程 營業流程 (business process),指公司致力完成某些營業目標的活動, 它可視為公司為完成某些工作所進行的一些例規或活動 (Nelson & Winter, 1982; Porter, 1991; Ray, Barney & Muhanna, 2004)。如 Porter (1985) 所提 及,包括獲取供應和原料的流程、生產商品或服務的流程、傳遞商品或服 務給顧客的流程、以及提供售後服務的流程等。若深入思考,為達成組織 目標所進行的例規與活動,即創價流程可再細分為兩類 (司徒達賢, 2005)﹕ (1) 營運流程﹕為組織用以創價實際經營活動。如採購、研發、製造、裝配、 銷售、廣告文案製作、儲運、售後服務等。 (2) 管理流程﹕即將營運流程中個別獨立的價值活動或次流程,加以串連、

(41)

銜接、整合,甚至將組織的創價流程賦予整體的生命力。例如規劃、協 調、監督、稽核、計算薪酬、會議系統及決策程序等。 由以上整理可知,一般組織的流程可為組織創價的流程可分為營運及 管理兩流程。若從為管理組織間交易所設計的創價流程來看,執行交易的 雙方所進行的營業流程,就是為了致力完成各交易分工的活動;而管理流 程的設計,是交易一方為能結合、協調、監控對方,完成交易目標為目的。 由於營業流程是例規 (routines) 或活動的展現。例規,則是將集體能 力具體化,來表現所認知到的活動型態 (Nelson & Winter, 1982)。但若想將 管理交易活動使用的例規具體化,卻難以研究、操作化,主要是因為它們 是很複雜的社會行動型態 (pattern) (Pentland & Rueter, 1994)。本研究試從 組織設計觀點,觀察組織內部管理交易所付出的心力內容為何。 二、 組織內部設計: 組織設計觀點 利用組織結構設計以管理組織活動,是傳統組織管理學者的研究重 點。為瞭解我方組織內部管理交易活動所付出的心力,本研究試從傳統組 織結構設計的角度,希能建構出可能我方組織為管理交易所進行的管理作 為。 若從協調與控制觀點來看組織設計,過去的研究成果如下: 1. 組織的協調機制設計 傳統組織的主要的任務協調方法為規劃 (planning)、規則 (rules)、方 案 (programs) 或程序 (procedures) (March & Simon , 1958)。Van de Ven et al. (1976) 將協調的過程分三種組織內協調模式,包括 (1) 非人員協調 (coordination by impersonal coordination mode),協調方式即使用程式化

(42)

(programming) , 整 體 機 制 如 使 用 事 前 建 立 的 規 劃 (plan) 、 計 劃 (schedules)、預測、正式化規則、政策和程序、標準資訊和溝通系統。另, 回饋 (coordination by feedback),則為較不具體的構面,其因應新資訊來相 互調整 (Thompson, 1967),常用的協調方式有人員模式 (personal mode)和 群體模式 (group mode)。(2) 人員模式,其透過與上司、部屬的垂直或水 平溝通管道來相互調整工作任務。(3) 群體模式 (group mode),可使用例 規 (routine),如計劃性地溝通,幕僚或委員會議 (staff 或 committee meetings);或是非計劃性地溝通,如非正式、工作相關的臨時會議。 2. 組織的控制機制設計 控制,指一種對行為或產出的監視與評估,也為一評估過程 (Ouchi, 1977)。Jaworski (1988) 整理相關文獻,將正式控制的管理作為可分為三大 類控制﹕(1) 投入控制 (input controls),包括篩選準則、徵選和訓練方案、 策略規劃或是資源的配置。(2) 過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s),組織企圖影響 方法或手段 (means) 來達到欲求目的,控制的是行為/或活動。 (3)產出控 制 (output controls),當績效標準可以被設定、監控、結果可衡量時,不須 知道因果關係,就可使用產出控制。產出控制即用來直接影結果的,包括 監控對方的銷售量、市佔等其他用績效衡量的方法 (Bello & Gilliland, 1997)。尤其當手段-目標 (means-ends) 關係已知且可透過指導來管理時, 會偏用行為控制;產出控制則可以不需知道轉換過程,但要有具信度與效 度可以衡量產出的工具 (Ouchi, 1977; Ouchi & Maguire, 1975)。

Makhija & Ganesh (1997)將正式控制至非正式控制視為一連續帶,其 控制機制有契約、結構群體及部門化、正式職權關係、標準作流程及規則、 規劃及預算、監督、績效評估、團隊及任務團隊、討論及有組織的人員接 觸、管理人員的對調、儀式及傳統、網絡關係及其他社會化過程。

(43)

以上做法,皆可證明組織結構是可以協調、控制組織的活動。以上機 制設計清楚,但這些設計內涵卻散落在組織結構的各個設計構面上,例, 標準作業流程的設計,為組織結構的標準化的設計。為求瞭解管理交易活 動影響組織設計的整體面程度,故在下段落,本研究將彙總傳統組織結構 設計,進一步推出組織管理複雜的程度。 組織結構設計 一般而言,較為簡單的組織結構設計,或稱官僚結構 (bureaucratic structuring),描述的組織協調系統可用三個構面來衡量 (在此以韋伯的官 僚模型,Weberian bureaucratic modes) 來看,包括作業流程的正式化、職 權的集權化,以及控制 (規則的執行和監督)。此架構在實證研究中 (如 John, 1984) 常被拿來用。

傳統組織管理學者的研究文獻裡,組織結構的設計有很多不同的分類 分法。最常用分類方式為 Walton (1981) 歸納出的集權程度、正式化程度、 專業化程度 (specialization) (Sathe, 1978;Ford, 1979; Montanari & Freedman, 1981)。另外,Pennings (1973)的分類: 集權程度 (centralization)、正式化程 度 (formalization);Child (1972)將組織管理結構分為五構面﹕專業化 (specialization) 、 標 準 化 (standardization) 、 正 式 化 、 集 權 化 、 結 構 化 (configuration)。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會依據實證的需要,或欲探討的組織設計重點不 同,有不同分類構面,或將構面內容重新整合。例如,Aiken & Hage (1968) 想看組織間相互依賴對組織結構的影響,將組織多樣性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分為三個變項來看﹕複雜程度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集權程 度、及正式化程度。或應用在國際企管領域裡-對多國籍企業的母子公司 之管理,如 Martinez & Jarillo (1989)曾試著整理傳統管理學者之所提的主

(44)

要 協 調 機 制 , 分 為 二 類 , 一 為 結 構 / 正 式 機 制 (structural and formal mechanisms),包括部門化、分權/集權化、正式化與標準化、規劃、產出 與行為控制;另一類為其他類 (更非正式化及較精緻化),包括斜向 (lateral relations) 或跨部門關係、非正式溝通、以及社會化。Martinez & Jarillo (1989) 整理協調機制,置於多國籍企業情境來探討母公司如何控制子公司。

雖研究者會依研究目的或重新分類的需要,將某些構面做合併、重新 拆解或取不同名稱,例,Child (1974) 將標準化 (活動依標準程序進行的 程度) 和正式化 (將流程或規則描述寫下來的程度) 概念,合併為單一的 正式化概念。或是,Aiken & Hage (1968) 文獻所提的複雜化程度,和 Child (1972) 敘述的結構化內容相近。因此,整體而言,組織結構類別可分為正 式化/標準化、集權化、結構化/複雜化/專業化。個別構面之定義見表 2-4。 本研究為能瞭解我方組織內部為管理交易所付出的心力有多少、須涉 入管理的幅度,我們將從組織結構看來行政管理的內涵。然組織結構的各 種構面是否彼此有關係呢?有趣的是,研究組織結構領域的學者,在各種 實證文獻有不同的答案。例如,Montanari (1981)將組織內部管理結構視為 單一構面來看的話,行政結構的控制:專業化,正式化,集權化,經過檢 測,發現三者為負相關,三者可視為行政控制的三種機制選擇;也有研究 發現,若以協調機制來看結構結構,正式化、專業化與控制彼此之間有正 相關 (Hage & Aiken, 1967; Reve, 1980)。針對以上的結果,本研究認為, 控制與協調二詞,在管理領域時常被相互替用,因此,若將以上發現視為 研究結構的行政管理功能,各個構面之間的關係有可能會因不同情境的需 求,而有不同的影響關係。

(45)

表 2-4 組織結構構面定義之彙整表 構面 構面定義 定義之文獻來源 正式化 (Formalization) 程序、規則、指引 (instructions)及溝通可 以寫下來的程度。 組織存有正式規則 (rule)與規範 (regulations),並且組織會努力執行這些規 則 Child (1972) Caruana et al. (1998) 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組織活動依據標準流程與規則執行的程 度 Pugh et al. (1968) 集權化 (Centralization) 制定影響組織決策的職權重心 組織的決策重心在高層主管為集權;若決 策授權給較低層級為分權 Child (1972) Pugh (1973) 結構化 (Configuration) 複雜化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為一混合概念,包括垂直幅度、組織的層 級數 職位 (occupations)數目的多寡, 專業單位 的多寡 Child (1972)

Aiken & Hage (1968) 專業化 (Specialization) 組織單位裡職業專才的數量 Montanari & Freedman (1981) 儘管組織結構設計的學者研究結果大不相同,由於本研究只關切組織 內部為管理交易所需要關注的組織結構設計複雜程度。故本研究重點將不 討論組織結構設計的內部相互關連性,單純地只關注我方組織為管理交易 所付出的行動所影響的組織設計構面內容。

(46)

小結

Williams (2000) 對組織水平分化的觀點認為,當組織分化程度愈高, 表示組織內負責的管理者愈多。此概念延用至本研究,隱含著當我方為管 理該交易活動,所涉及的單位/人員/流程愈多,即組織管理複雜愈高,所 付出的執行成本將愈高。

我們試傳統結構設觀點、及 Vlarrt et al. (2007) 及 Van de Ven (1976) 敘述的組織間關係整體正式化架構為軸心,以我方組織內部可能進行的 管理作為觀點,推出一適合的架構內容。

須說明的是,由於組織管理學者的觀點 (例如 Drazin & Van de Ven, 1985) 認為組織結構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組合,其重點在於只要「適配」 (fit) 即可。故本研究將我方交易管理的複雜度之定義為,為管理組織間交易活 動我方在組織設計涉及層面的多寡程度,包括三大重點,即正式契約的複 雜度、組織結構設計的複雜度、以及溝通的管道多寡與互動頻率。其中, 正式契約與組織結構是管理作為的展現方式,溝通的類型多寡與互動頻率 則指溝通作為的廣度與深度。 1. 正式契約複雜度 傳統組織結構設計對正式契約,視為正式化的一部份,但鑑於上小 節對正式契約的探討,發現組織間合作/交易時,正式契約扮演重要角 色,尤其正式契約和組織的功能相似,都是可組織和管治營業活動的機 制 (Williamson,1991)。當契約愈複複雜,代表交易雙方在簽約過程中 相互談判、談判須花費很多時間、心力,其簽約成本愈高。故本研究將 正式契約視為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的構面之一。

(47)

2. 組織結構設計複雜度 綜合上述對組織結構構面整理,本研究對組織結構設計的複雜度內 容包括標準化、集權化、專業化程度。組織設計愈複雜,代表我方為管 理該交易活動擴及組織內部單位者多;換句話說,執行該交易活動的成 本高。 3. 溝通的管道種類與互動頻率 在前章節裡提及組織間關係管理之關係規範,交易雙方的互動頻率 是一重要考量。以正式化活動的互動而言,Van de Ven (1976) 建構的組 織間正式化觀點認為資訊與資源的溝通方向/密度和變化性顯得重要。因 此,若我方組織能正式化地透過設計溝通管道或方式,即能增加與他方 在溝通/協調交易任務的互動機會。 一般而言,當交易雙方覺得互動可帶來好處時,彼此的互動頻率將 會增加 (Schmidt & Kochan,1977),因此溝通、互動頻率愈多,愈表示 該項交易須有更多資訊/資訊的交換,是有利於交易的完成。另一方面, 溝通管道多,也代表我方須設立多種類型的溝通管道,無論是定期或不 定期的溝通或開會方式等;溝通管道愈多或互動頻率愈高,代表我方須 隨時開會、解決問題,須付出很多的溝通/協調成本。 由於「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是經由理論所推導出的構面,為能確認 認我方在交易過程中交易管理作為在實務是否如同理論所及,本研究在後 續個案訪談將加強深入瞭解。一方面,若能確認我方組織管理作為是否誠 如上述構面,未來有助實證研究時問卷的發展,期能更貼近實務現象。因 此,本研究將在下一階段的個案研究做開放編碼,將我方易管理複雜度作 進一步分析,確認管理交易所進行的我方組織內部的流程或設計內容。細

(48)
(49)

第四節    文獻總結與初步架構  本研究欲探討我方組織內部為管理外部交易活動所進行的組織活動 多寡,即交易活動對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影響,並從交易活動的協調與 控制兩個觀點探討之。經文獻整理出的可能研究架構可包括以下構念﹕ 1. 影響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因素 經本章對組織間關係管理相關理論觀點得知,交易需被管理,主要是 交易雙方需處理交易所需的資訊 (例 Carsciaro, 2003; Hennart, 1998; Van de Ven et al., 1976),以及確保取得欲求的資源(Pfeffer & Salancik, 1978)之相關 議題。資訊與資源的取得需求程度,又主要是來自兩個因素﹕交易任務的 特性及交易標的的重要性。交易任務特性,著重在交易流程的協調,可細 步整理成任務流程相互依賴程度以及交易任務不確定程度。交易標的物的 策略重要性,可從資源依賴理論來思考。 另一方面,交易經驗與知覺他方投機行為,也可能影響我方在處理交 易資訊或資源時所付的管理行為。因交易經驗的累積,會讓一組織逐步調 整與對外互動的模式至最適化。另外,當我方知覺到他方有投機行為時, 為防止或控制對方行為、避免在交易過程受傷,將視交易特性狀況,我方 將調整管理行為。 2. 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內涵 組織間交易的管理,勢必引發我方設計協調或監控機制(例,Granddori, 1997; Grandori & Soda, 1996)。一般而言,協調或監控機制設計愈多,愈代 表我方需為該交易付出更多管理流程。另一方面,最常用來探討控制組織 間關係(如上下游的買賣方關係或交易)的組織設計為韋伯的官僚結構 (例,John, 1984),它從一組織在作業流程的正式化、職權的集權化及控制三

(50)

構面的強度加總,視為組織間關係管理的程度。 同理可推,本研究對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定義為,指我方在組織間 關係過程中,為管理該交易付出的管理強度。進一步地,結合組織內部結 構設計(例 Penning, 1973; Walton, 1981)及組織間關係正式化管理之相關文 獻,本研究認為我方交易管理複雜度之構面內容可包括:正式契約的複雜 度、組織結構的複雜度、溝通的種類與頻率。

數據

表 2-4  組織結構構面定義之彙整表  構面  構面定義  定義之文獻來源 正式化  (Formalization)  程序、規則、指引 (instructions)及溝通可以寫下來的程度。  組織存有正式規則 (rule)與規範  (regulations),並且組織會努力執行這些規 則  Child (1972)  Caruana et al
表 3-1  訪談案例彙整表  個案公司  (我方)  行業別  訪談對象  訪談時間  交易標的  B 公司  電腦週邊產品 製造/品牌商  專案採購經理  3 小時  印表機的電源供應器 C 公司  高科技零件製 造  採購主管  3 小時    一般磨料 鑽石磨料  I 公司  電腦週邊產品 製造/品牌商  國際採購經理  3 小時  外接光碟機、投硬碟機投影機  USB  K 公司  電器製造公司  董事長特助  3 小時  無熔式開關  L 公司  半導體封裝測 試廠  採購專員;資材部課長  4
表 4-1  研究問卷設計內容列述表
表 5-1-4  公司規模-上市櫃分類表  上市櫃分類  公司數  佔比(%)  累積百分比(%) 未上櫃上市公司  34        35.8       35.8  上櫃公司  11        11.6       47.4  上市公司  50        52.6      100  合計           95       100  2、 產業類別分析  台灣電子業為實證對象,本研究將它分成九類:半導體業、電子零組 件業、光電業、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其他電子業、電機機械業、電子通路 業、通信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affection of trading tren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lization and the Acting role and influence on high tech field, the chan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reme Court verdicts on project schedule disputes in order to pinpoint the main reason for dela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duction mode of the nursery schools and on making policy of the public nursery schools operated by the privat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hardwa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and back-end data processing in charge of the ITRI's another department1. There is not to do too

In view of i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companies that check and approve to manage property of VoIP business of general bureau of telecommunication in

We take the so call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xample and revise it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in using Criminal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research will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