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應 用 數 學 系 數 學 教 學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士學位論文. 分段式評量教學法 政 治 大 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研究 立. ‧ 國. 學 ‧. A Study of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a v Method n. er. io. sit. y. Nat. i l C n U hengchi. 碩專班學生 : 陳 佳 玉 撰. 指導教授 : 姜 志 銘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八 月 二十六 日.

(2) 誌. 謝. 五個學期的進修一晃眼就過去,論文也如期的完成了,過去的種種有如一場 夢般的迅速但又真實。在這段求學的過程中,最先感謝指導教授姜主任志銘於研 究所一年級時對於本論文研究的支持,讓我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好好的作一整學期 的實驗教學研究,此外並給我研究方面的許多建議、教導我如何資料分析並一步 一步完成論文的所有相關細節,讓我的論文由一個想法而漸漸的將教學成效具體 的呈現出來,而在這過程中的點滴都有賴於老師適時的指引,在此對於老師的用 心致上最深的謝意。. 立. 政 治 大. 感謝口試委員宋教授傳欽和陳教授重弘,在百忙之中抽控蒞臨指導和提供寶. ‧ 國. 學. 貴的意見,使我獲益良多。三個暑期的進修中,感謝在職專班教授陳天進老師、 陸行老師、李陽明老師、蔡炎龍老師、譚克平老師、江振東老師、吳柏林老師、. ‧. 呂秋文老師、劉明郎老師、張宜武老師在學術上的引領,使我的專業領域更加精. y. Nat. n. al. er. io. 緊完成我的論文。. sit. 進。也謝謝在職專班同學滕春麗的相互砥礪,讓我能在學校工作之餘能不忘要加. Ch. i Un. v. 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公婆的支持與兩個寶貝自動自發的讀書,及我最愛的先生. engchi. 源本的鼓勵與時時的提醒該寫論文囉,使我能安心的好好完成學業,願將此喜悅 與親愛的家人共享。. 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對高二學生於學習數學時學習成就的 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國立高中二年級理組學生,分為實驗組 42 位及控制 組 44 位共 86 位學生,以 20 週的時間進行實驗,觀察分析其學習成就的改變。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相同教學時間下: 1. 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在整體學習成就方面有正面影響且結果達顯著差異。 2. 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成就之正面影響雖未達顯著水準,但學習成就相對 改善值似乎有增加的趨勢。. 政 治 大. 3. 對不同學習程度分組而言,中分組與低分組學生之學習成就方面有正面. 立. 影響且達顯著差異。. ‧ 國. 學. 4. 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的學生比使用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學習態度方 面似乎較不會有放棄數學的現象。. ‧. 綜而論之,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可提供教學者,在面對數學學習成就低落的. y. sit. n. al. er. io. 好的學習習慣。. Nat. 學生一個有效的引導方法,讓這些學生不僅不會放棄數學,還能漸漸的建立良. Ch. engchi. i Un. v. 關鍵字:向量、圓與球、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學習成就、學習風格、學習態度. II.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aims at evaluating how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would effect junior students’ mathematics-learning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science-team junior students in a Taipei-county high school, composed of 42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4 ones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amounting to 86.. This experiment spanned as long as 20 weeks for analysis on how.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would be benefited. It is thus co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after evaluating both 2 group’s learning. 政 治 大 method would have positive. performance in term of equal length of time as below:. 立. 1.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 國. 學. performance at significance level.. effect on learning. 2. Although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learning. ‧. performance for various learning style subgroups, these positive effects are not. y. sit. io. er. increased, too.. Nat. significant. Their relative improvement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seemed to be. al. 3. When evaluated in term of original-performance level,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n. iv n C in average-level and in inferior-level h esubgroups i Uwould be benefited positively at n g c hboth significance level.. 4. Students taking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would have more persistent learning attitude than those tak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summary,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eachers to offer more effective teaching-guidance to students who had inferior learning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students would not only persis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but also cultivate enthusiastic learning attitude gradually. Keywords:vector, circle and sphere, 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performance,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attitude III.

(5) 目.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文獻探討………………………………………………………….... 12. 測驗理論………………………………………………………….... 12.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節. 第四節. 學習風格………………………………………………………….... 27.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五節. n engchi U. 資料分析………………………………………………………….... 49. 結果與討論……………………………………………………….... 52. 第一節. 樣本同質性檢定統計…………………………………………….... 53. 第二節. 分段式評量教學之影響分析…………………………………….... 69. 第三節. 分段式評量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73. 第四節. 分段式評量教學對不同學習程度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88. 第五節. 分段式評量教學對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 98. 第六節. 晤談資料………………………………………………………….... 101. 18 21.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四章. ‧. 第三章. ‧ 國. 第二節. 學. 第三節. 治 政 教學評量…………………………………………………………... 大 立 融入式評量……………………………………………………….... Ch. IV. iv. 39.

(6)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07.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12. 第三節. 在教學上的意涵…………………………………………............. 114. 第五章.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附錄一. Kolb 學習風格量表……………………………………………… 120. 附錄二.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 122. 附錄四. 數學學習成就第二次定期評量試題……………………............. 127. 附錄五. 數學學習成就第三次定期評量試題……………………............. 130. 附錄六. 數學學習成就延宕測驗試題…………………………….............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三. 學. 政 治 大 數學學習成就第一次定期評量試題……………………............ 立. Ch. engchi. V. i Un. v. 124. 133.

(7) 表 次 學習風格相關定義………………………………………….…………. 27. 表 2-4.2. Kolb 的學習風格類型比較………………………………………........ 33. 表 2-4.3. 學習風格相關研究……………………………………….……………. 34. 表 3-1.1. 教學分組、班級人數及學習風格分類人數統計表………………....... 37. 表 3-1.2. 「控制組」不同學習風格與不同學習程度學生之人數統計表…....... 38. 表 3-1.3. 「實驗組」不同學習風格與不同學習程度學生之人數統計表…....... 38. 表 3-2.1. 研究設計變項說明表………………………………………………….. 40. 表 3-2.2. 研究設計目的與工具…………………………………….………......... 政 治 大 數學學習態度分量與正向題、反向題之題目分布表…………...…… 立. 41. 表 3-3.2. 三次定期評量及延宕測驗之日期與單元……………….…...……….. 44. 表 3-4.1. 研究流程時間表……………………………………..………...………. 45. 表 4-1.1. 控制組與實驗組高一第二學期數學科三次定期評量基本資料.................. 53. 表 4-1.2. 控制組與實驗組高一第二學期數學科三次定期評量平均學習成就分析.... 表 4-1.3. 不同學習風格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 55. 表 4-1.4.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 57. 表 4-1.5.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58. 表 4-1.6.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 59. 表 4-1.7.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0. 表 4-1.8.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 60. 表 4-1.9.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1. 43. ‧. ‧ 國. io. sit. y. Nat. 54. n. al. er. 表 3-3.1. 學. 表 2-4.1. Ch. engchi. i Un. v. 表 4-1.10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 62 表 4-1.11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3 表 4-1.12 不同學習程度「控制組」與「實驗組」之人數……..………...………… 64. VI.

(8) 表 4-1.13.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5. 表 4-1.14.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6. 表4-1.15.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檢定資料…………..……………... 68. 表4-2.1. 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基本資料…………….. 表4-2.2. 「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1. 表4-2.3. 「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1. 表4-2.4. 「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1. 表4-2.5. 「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71. 69. 表4-3.3.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4. 表4-3.4.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75. 表4-3.5.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7. 表4-3.6.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表4-3.7.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78. 表4-3.8.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78. 表4-3.9. n engchi U.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1. 表4-3.10.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1. 表4-3.11.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1. 表4-3.12.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81. 表4-3.13.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5. 表4-3.14.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5. 表4-3.15.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5. 表4-3.16.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85. ‧. ‧ 國. 74 74.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4-3.1. 學. 表4-3.2. 治 政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大 立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Ch. VII. iv. 78.

(9) 表4-4.1.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9. 表4-4.2.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9. 表4-4.3.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89. 表4-4.4.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90. 表4-4.5.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92. 表4-4.6.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92. 表4-4.7.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92. 表4-4.8.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93. 表4-4.9.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一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95. 表4-4.10.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二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表4-4.11.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第三次定期評量之描述統計……........ 95. 表4-4.12.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延宕測驗之描述統計……….………... 95. 表4-5.1.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教學前後之描述統計 …………….…………. 表4-5.2.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教學前後之人數統計....…………………........ 100. 表4-6.1. 晤談資料整理……….……………………………………............... 102. 表4-6.2. 「實驗組」學生對分段式評量教學法意見調查資料……………. 105. 表4-6.3. 「實驗組」學生對分段式評量教學法意見調查資料分析……..... 10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Un. 95. 99. v.

(10) 圖 次. 圖 2-3.1 課程、教學與評量的太極三元素關係圖……………………………... 25 圖 2-3.2 教、學與評量的繩索關係……………………………………………... 25 圖 2-3.3 課程、教學與評量的交錯關係圖……………………………………... 25 圖 2-4.1 Kolb 學習風格理論 ………………………………………................... 31.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48. 圖 4-1.1 「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54 圖 4-1.2 「控制組」與「實驗組」學習風格之座標平面分布圖………………... 56 圖 4-1.3. 57 59. 學. ‧ 國. 圖 4-1.4. 治 政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大 立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圖 4-1.5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61. ‧. 圖 4-1.6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62. y. Nat. 圖 4-1.7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64. er. io. sit. 圖 4-1.8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66 圖 4-1.9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之基本資料盒狀圖………………… 67. al. n. iv n C 「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hengchi U. 圖 4-2.1. 70. 圖 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72 圖 4-3.1 發散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73 圖 4-3.2 發散者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75 圖 4-3.3 調適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77 圖 4-3.4 調適者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79 圖 4-3.5 收斂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80 圖 4-3.6 收斂者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82. IX.

(11) 圖 4-3.7 同化者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84 圖 4-3.8 同化者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86 圖 4-4.1 高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88 圖 4-4.2 高分組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91 圖 4-4.3 中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91 圖 4-4.4 中分組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93 圖 4-4.5 低分組在控制組與實驗組三次定期評量與延宕測驗之盒狀圖….............. 94 圖 4-4.6 低分組在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改善值相對百分比折線圖….............. 96.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4-5.2. ‧ 國. 圖 4-5.1. 治 政 控制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於教學前後得分情形………………. 大 立 實驗組學生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於教學前後得分情形……………….. Ch. engchi. X. i Un. v. 98 99.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分段式評量教學(divided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 的改變,來探討高二理組班學生在學習龍騰版高二數學教材時學習成就之差異 情形,以期讓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有更多的選擇。本章將簡要說明本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 範圍與限制。. 政 治 大. 第一節 立. 研究背景與動機. ‧ 國. 學. 國家是否興盛強大取決於人民素質,而教育則是培養人民素質的必要方. ‧. 法,因此「教育」的優劣便成為國家興盛的重要指標之一。人類從出生就開始. y. Nat. sit. 接受各種不同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而教育是一件. n. al. er. io. 長久的工作,無一刻中斷。所以管子權修說: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 Ch. i Un. v. 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明確的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計,且須持續不. engchi. 能間斷。教育既然是持續不斷的工作,學習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古人說: 「活到 老學到老。」 ,特別是在數學學習上,目標是著重在培養具有科學素養與判斷力 的學生(教育部,1999) 。依據研究者十幾年來的數學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經由 國小數學的養成、國中數學的精進,而最後能進入高中就讀者,對於數學學習 成就都有一定以上的水準。再加上進入本校的學生在國中階段是屬於班級中等 程度以上之學生,因此對於數學的學習成就也在平均水準之上。但是數學教育 經九年一貫學習的制度後,國小教材與國中教材內容幾乎可以連貫沒有落差, 但國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內容在程度上仍有一段落差,因此需要有升高中銜接教 材的補充,不過由於部分學生於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結束後,一直到暑假 1.

(13) 結束前都處於徹底放鬆狀況,導致沒有將數學銜接教材好好學習,再加上幾個 月沒有努力念書,導致在進入高中後出現對數學學習不適應的情形發生。然而 當這些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是思索如何去改善本身遇到的困境,反而是選擇逃 避數學,再加上國內大專院校,自 80 學年度的 50 校到 97 學年度已達到 149 校,而大學聯考錄取率也由過去的 3 成多飆升至 97.14%,甚至 97 學年度的錄 取分數為 4 科加權後總分 7 分就可以跨入大學門檻。也由於升大學錄取分數的 屢破新低,想要進入大學就讀,已經不需具備每一科之基本能力,因而有部分 學生幾乎放棄數學學習。然而依過往經驗來看,放棄數學學習的學生在高二分 組時大部分會選擇文組班就讀,但現在由於大學錄取分數屢破新低,在高二分. 治 政 組時選擇理組班就讀之學生也逐漸有放棄數學學習之現象產生。這些學生除了 大 立 本身放棄數學學習,同時也會干擾到班級的上課秩序,進而影響到整個班級的 ‧ 國. 學. 數學學習風氣,使更多數學學習落後的同學也跟著放棄數學的學習,在此惡性. sit. y. Nat. 如何改善這個現象,是本研究的研究方向。. ‧. 循環之下,放棄數學學習的人數也逐漸增加,數學學習態度也越來越糟。因此. io. er. 孔子的教育政策是有教無類,而現今的教育政策更是希望將每一個學生的 學習延長上去,但依此政策來看這些放棄數學學習的學生,反而是大大違反我. al. n. iv n C 們的教育政策。雖然近幾年來,教育部大力提倡快樂學習,但由數學的學習歷 hengchi U 程來看,一方面是需要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而另一方面則是需要技能的熟練,舉 例來說:乘法的學習必需先讓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在了解乘法的意義後還需 經過多次練習後方能將九九乘法表熟練而後活用,然而在經過九年一貫的開放 式教育後,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在理解力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出色,但也由於開放 式教育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因而在技能熟練培養所需 的時間便大大減少,如此一來導致基本運算能力變得非常薄弱,然而高中階段 對於數學的理解力與運算能力是兩者並重,因此許多學生在對題目尚可理解情 況下,卻由於計算能力太薄弱而導致於算錯拿不到分數或是在限定時間內無法 回答完所有題目,因此數學學習成就評量的分數也就變得越來越差,在得不到 2.

(14) 應有投資報酬的結果下,因而導致出逐漸排斥數學學習的心態,再加上數學學 習的內容有相當程度的連貫性,在前一階段沒有學好應有概念,連帶也會影響 到往後數學概念的學習,在此惡性循環之下,放棄數學學習的學生也就越來越 多。對身為一位喜愛數學的老師而言,想要告知學生其實數學是非常有趣也易 學,可是對於這些數學學習落後的學生來說,學習數學卻是一件非常痛苦且困 難的事,因此看到這些學生雖有能力理解數學概念但卻放棄數學學習,但卻找 不到良好的教學法來指引他們進行數學學習,每每覺得心痛不已。 研究者於九十七學年度重新回到大學校園進修當學生,由於離大學抽象思 維內容的學習已經十多年,因此發現自己對這些教材學起來真的是感到非常困. 治 政 難,尤其是在學習大學課程並沒有學習過的分析數學時,這種恐懼的感覺就更 大 立 加深刻。可是由於陳老師採每一天上課都會測驗前一天所教的內容,因此雖然 ‧ 國. 學. 心中有所畏懼,但仍需強迫自己多少都得唸一些前一天上課所教之內容,經過. ‧. 幾天努力學習與練習之後,發現分析數學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藉由此. sit. y. Nat. 經歷,因而在心中隱隱約約感受到這些日子恐懼害怕的心態與我所教導的學生. io. er. 在數學學習上有相同的心態,再加上於學期中聽了林振清(2008)學者的研究 發表「複試評量融入數學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二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發. al. n. iv n C 現想改善學生畏懼數學學習的想法其實不難。因為只要有一點點改變,學習成 hengchi U 就將會大不相同,故而興起我做這項研究的想法。. 我國在 1994 年由民間教育團體發動教育改革,行政院因而成立「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歷經兩年的凝聚各方意見,並於 1996 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 告書」 ,其內容中提到教育的目標為: 「將每一位學生的程度提升上來」 (行政院, 1996) 。但非常諷刺的是,這幾年大學入學錄取分數屢創新低,由九十六學年度 的 18 分到九十七學年度的 6.79 分,由錄取分數屢破新低的顯示來看,學生的 學習是逐漸鬆懈,甚至已達放棄部分科目的狀態。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改變學生 學習態度以幫助學生學習,並達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然而評定教學目標是否 達成則依靠教學評量,因此教學評量的實施有助於引導學生學習(郭生玉, 3.

(15) 1997) 。由以上可知目前的教學並未達成將每一位學生的程度提升上來的教學目 標。 目前實施的教學法可依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分為教師主導的教學法與學生主 導的教學法,其中「教師主導的教學法主要包含講述式教學、示範教學、反覆 練習式教學與詮釋式教學等,而學生主導的教學法主要包含問題解決教學、合 作學習教學、創造思考教學、探究式學習與發現式教學等方法(蕭建華, 2005) 」,而研究以上兩種教學法最大的差別是在於學生的學習是採取主動學 習或是被動學習。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皆提出新的評量方式,強調評量的目的不是僅注重學. 治 政 習結果更要注意學習過程,並將傳統式評量納入學習中而合稱為多元評量。其 大 立 目的是希望讓每一位學生得到適性發展,並由學習中得到樂趣且持續學習成 ‧ 國. 學. 長。然而對許多學生而言,雖然多元學習成就評量較能客觀、公平的檢測學生. ‧. 學習成就,但是在學生心中對於分數的追求與意義而言,分數仍是唯一的學習. sit. y. Nat. 結果,分數是他們自我建構的一部分,自我價值的建立在於分數而非學習過程. io. er. (董玉如,2002) ,由此可知學生與專家學者對於評量的目的仍有所落差,因此 如何漸進式縮短此項落差來達到教學的目標是本研究發展方向之一。. al. n. iv n C 「複式評量融入數學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二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其 hengchi U. 主要是利用複式評量提供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林 振清,2008),然而此方式與近年來所提倡的合作學習一樣都需耗費較多的時 間,對於高二理組學生因課程內容需加深加廣來說,時間的運用較不適當,因 此如何改善此類研究所需時間較長的缺失亦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另一教育政策是「因材施教」 ,這一政策在高中已達初步的實現,因 為國中、國小時大部分學校為常態編班,但到了高中一年級實際上是利用國中 基本學力測驗進行了實質上的能力分校,因此基本上同一所學校的高一學生是 學習程度相近的群體(周源本,2007) ,但是對於同一學校的高中學生而言,數 學學習成就還是有一定的落差,因此仍然需要了解學習者的特質,再依據學習 4.

(16) 者的特質來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1970 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家開始研 究學習者特質對學習成就的影響,認為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習成就(張春興, 1994),並發現學習者特質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周芳華,2006)。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設計將過去學完一整個單元才做的一次性評量分割 為隨堂小範圍的多次性評量來進行,且評量總時間保持固定不變,希望藉由分 段式評量的改變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因此針對高中二年級理組 班數學課程來探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情形,同時也想知 道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之後的學生對分段式評量教學法的看法與態度。.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Un. v.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二理組班學生在學習龍騰版高中數學第三冊「向 量」、「空間向量」及「圓與球」等單元時,對不同班級學生實施「分段式評量 教學」與「傳統式評量教學」兩種教學法後,在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 列述研究目的如下:. 政 治 大 (二)探討學生在經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後,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數學學習成 立 (一)探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上的影響。. ‧ 國. 學. 就上的影響。. (三)探討學生在經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後,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在數學學習. ‧. 成就上的影響。. sit. y. Nat. (四)探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上的影響。. n. al. er. io. (五)探討學生在經過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後,對數學課程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 法的看法及態度。. Ch. engchi. i Un. v. 二、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列述如下: (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是否因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而有所差異? (二)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是否因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而 有所差異? (三)不同學習程度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是否因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而 有所差異?. 6.

(18) (四)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是否因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而有所差異? (五)學生在分段式評量教學法後,對數學課程實施分段式評量教學法的看法 及態度為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Un. v.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傳統式評量教學法 上完四節課後於第五節課時才進行 50 分鐘的一整個單元評量測驗。. 二、分段式評量教學法 將一整個單元的評量分成五次,平分於五節課堂中進行 10 分鐘測驗。. 政 治 大. 立. 三、研究課程. ‧ 國. 學. (一)向量:. sit. y. Nat. 的內積。. ‧. 有向線段與向量、向量的基本應用、平面向量的座標表示法、平面向量. io. n. al. er. (二)空間向量:. i Un. v. 空間概念、空間座標系、空間向量的座標表示法、平面方程式、空間直. Ch. 線方程式、一次方程組。. engchi. (三)圓與球: 圓的方程式、圓與直線的關係、球面方程式、球與平面的關係。. 四、數學學習成就 在本研究中之數學習成就乃指實驗學生在高二上學期全校性的三次定期評 量學習成就,以作為個人在數學學習成就上之依據,評量學習成就越高表示數 學學習成就越好。試題之來源為校內任教高二理組數學之資深教師輪流命題, 並以龍騰版高中數學第三冊課本、習作及補充講義做為命題依據。 8.

(20) 五、數學學習保留 本研究中之數學學習保留乃指高二上學期學習結束後,經過高二寒假後能 保有之學習內容記憶,並於高二下學期期初延宕測驗學習成就作為數學學習保 留之依據。. 六、學習風格 本 研 究 所 稱 之 學 習 風 格 係 採 用 Kolb 理 論 , 將 實 驗 學 生 分 為 發 散 者 ( Diverger )、 調 適 者 ( Accommodator )、 收 斂 者 ( Converger ) 與 同 化 者. 政 治 大. (Assimilator)四大類學習風格。. ‧ 國. 學. 七、數學學習態度. 立. 數學態度(mathematics attitude)是指個人對於數學之喜好或厭惡程度,如. ‧. 果學生對數學能有較積極的學習態度,通常他們的數學成就會比較高(Karen,. sit. y. Nat. 1993)。本研究中數學學習態度乃依林星秀(2001) 所編定之「數學學習態度. n. al. er. io. 量表」來進行檢定,其得分越高者表其對數學學習態度越佳。. C 八、不同學習程度分組 h. engchi. i Un. v. 依據九十六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三次定期評量數學學習成就平均,將前 27% 分為高分組,後 27% 分為低分組,其餘為中分組。高分組代表數學學習 成就較高,低分組代表數學學習成就較低。. 9.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準實驗法中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在實驗過程中雖力求嚴謹,但仍 有研究上的限制,若要引用本研究結果應特別注意本研究限制,列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ㄧ般國立高中之二年級理組班學生,該校新生入學之. 政 治 大.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PR 值約 82 以上。. 立. ‧ 國. 學. 二、取樣方法. 本研究以方便抽樣,選取台北縣一所國立高中二年級理組班學生共兩班(該. ‧. 校為常態編班,且抽取非音樂班學生)共 86 名為研究樣本,採用非隨機分派方. y. Nat. n. al. er. io 三、取樣時間. sit. 式將兩班分為「控制組」與「實驗組」。. Ch. engchi. i Un. v. 本研究實驗期間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整學期共二十週來進行實驗教 學,無進行更長時間之研究觀察,若要推廣應進一步研究。. 四、課程範圍 本研究實驗教學之課程範圍係指依據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 綱要總綱」中「數學科課程綱要」所編著,龍騰文化於 2008 年出版之普通高級 中學數學第三冊「向量」、「空間向量」及「圓與球」等單元,研究結果在課綱 未更動情形下應能適用,其他課程可能不在本研究內。. 10.

(22) 五、數學學習成就命題限制 本研究之數學學習成就是採用不同教師命題,雖盡量達到客觀因素,但畢 竟無法評量到學習成就全部的內容與環節,若要能兼顧所有面向,則必須有更 嚴謹的學習成就衡量設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Un. v.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就本研究所涉及的理論依據,進行文獻蒐集與參考,分成測驗理論、 教學評量、融入式評量、學習風格,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一、測驗意義. 測驗理論.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依據郭生玉(1997)於「心理與教育測驗」一書將測驗界訂為對個人特質 作客觀測量的一套標準。因此定義如下:1.試題上必須有適當的難度且具代表. ‧. 性,並為常態分布。2.主要測驗其認知能力或情感特質。3.計分需有一致性。而. sit. y. Nat. 評量(evaluation)乃利用科學方法來收集資料,再參考合理的標準來比較、研. n. al. er. io. 判所收集到數據的過程。由此可知測驗的意義為利用科學方法來制定一套客. i Un. v. 觀、公平與一致性的標準以檢測受測者的認知能力或情感能力。. Ch. engchi. 二、測驗的功能 測驗的功能分為評估、預測與診斷三大類。而測驗對教師的教學決定有四大 功能:1.確認學生起點行為。2.建立教學目標。3.確認教學目標。4.改進教學方法 (郭生玉,1997)。由此可知對教師而言測驗是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與增強教師教 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如可妥善運用測驗這項工具,除可幫助學生學習外並有 使教師有教學相長之功能。. 三、測驗和評量的發展 12.

(24) (一)歐美測驗之發展背景 十九世紀時因人道主義盛行,法國為照顧智能不足者而制定鑑定標 準,Esquiral 醫生以語言而 Sequin 醫生則採用感覺辨別與動作控制的訓 練方式來做為鑑定工具。英國生物學家 Galton 於 1884 年設計測量身體 感覺功能的測驗,藉由資料統計來分析個人的特質差異,並首創將兩個 變項間的關係以座標圖表示,Pearson 則將 Galton 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今 日編製測量工具的基礎(Chase,1978) 。德國實驗心理學之父 Wundt 於 1879 年創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強調在標準情境下,對觀察情境的控. 政 治 大 的個別差異測量,於美國設立心理學實驗室並提倡測驗運動,並在 1890 立. 制,成為測驗程序標準化和精確測量的始祖。心理學家 Cattell 利用 Galton. ‧ 國. 學. 年首先創用心理測驗(mental test)一詞。Thorndike 於 1904 年創立基本 測量理論和技術,並出版第一部學習教育測量的教科書,並首編運用於. ‧. 大學入學評量的成就測驗和普通能力測驗,是美國心裡測驗迅速發展的. io. sit. y. Nat. 主力(郭生玉,1997)。. n. al. er. (二)歐美各種測驗之發展 1. 智力測驗發展. Ch. engchi. i Un. v. 1904 年法國 Bitnet 和 Simon 受法國教育部委託為鑑定智能不足兒童 編製智力測驗。1905 年比西量表(Bitnet-Simon Scale)問世,針對判斷 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進行測量。1910 年美國心理學者 Goddard 將比西 量表用於 NewJersy 測量智能不足兒童。1911 年 Kuhlmam 修定比西量表 用於三個月的幼兒,成為學齡前幼兒智力測驗之祖。1917 美國陸軍為了 將新兵分類,由心理學家編製團體智力測驗,其中 A 種(Army Alpha) 偏重於文字智力測驗,B 種(Army Beta)偏向非文字測驗,並於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廣用於學校。因智力測驗結果用單一總分代表智力高低,結 果簡明扼要,因而到了 1978 年各種團體智力測驗已達 130 種。 13.

(25) 2. 性向測驗發展 傳統智力測驗結果用單一總分代表智力高低,無法看出不同性向的 各種能力,故而測量各種特殊性向測驗乃應運而生。如:Seashore 於 1919 年編製音樂才能測驗、Stonquist 於 1923 年編製機械能力測驗、Meier 於 1929 年編製美術鑑賞測驗。智力的特質結構則利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 研究,並提供多元性向組合的理論依據。Thurstone 並於 1941 年首先用 因素分析編成主要心理能力測驗(Primary mental ability test) ,可測驗六 個主要心理能力。 3. 成就測驗發展. 治 政 十九世紀評量學生學習成就以口試為主,到了 大 1845 年教育學家 立 Mann 提出筆試是較為客觀的工具,才由口試慢慢改為筆試。1864 年英 ‧ 國. 學. 國 Fisher 編製第一個客觀的書法量表(handwriting scale) ;1897 年美國. ‧. Rice 編製拼字測驗(spelling test) ,並提出將接受測驗兒童之成績作為比. y. Nat. 較的方法,成為現今標準化成就測驗先驅(Aiken,1982;Chase,1978);. er. io. sit. 1904 年美國 Thorndike「教育測量」教科數書問世後,接著產生許多標 準化的成就測驗。如:1908 年 Stone 的算術測驗(arithmatic test) 、1923. al. n. iv n C 年 Stanford 的成就測驗(Stanford Test) ,參照常模團體解釋 h e n gAchievement chi U 分數,開啟編製標準化測驗新紀元。. 4. 人格測驗發展 主要是測量情緒狀態、人際關係、動機、興趣與態度,但受限於理 論與實際應用,發展遠落後於性向與智力測驗。Kraepelin ,採用自由聯 想(free association test)測量心理變態病人。Woodworth 使用自陳量表 (self-report inventory)來編個人事實表(Personal Data Scale)用以測量 士兵情緒狀態及神經質問題。Hartshore 於 1930 年以情境測量法,模擬 日常生活來測兒童的品行問題。美國戰略局(Office of Personality Inventory)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編製出成人用情境測驗來測社會行 14.

(26) 為 。 Murray 則 於 1938 年 編 製 可 應 用 於 臨 床 研 究 的 主 題 統 覺 測 驗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郭生玉,1997). (三)我國測驗之發展背景 1. 文官考試制度之影響 漢朝(西元前206年),使用口試、筆試選出賢能者。而由隋代開始 的科舉制度,一直到明清仍是極重要的考試制度,成為我國今日考試制度 之來源。 2. 西方測驗制度之引進. 政 治 大. 1915年Creighton 在廣東對五百多名兒童施測智力測驗發現平均數. 立. 接近美國城市白人兒童。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教師廖世承與陳鶴琴出版我. ‧ 國. 學. 國最早測驗書籍「智力測驗法」。1922年費培傑譯比西量表,中華教育改 進社聘美國McCall 教授指導編製各科測驗,使我國發展測驗達一高潮。. ‧. 3. 軍事機關與文教之提倡. y. Nat. sit. 1936年內政部警政司設測驗研究單位甄選警官,並編有警察測驗、. n. al. er. io. 智力測驗、品格測驗等。1947年空軍先設心理研究室,其後三軍均設立,. Ch. i Un. v. 並編有軍職專長測驗、教育成就測驗、人格測驗等多種心理測驗。1951. engchi. 年考試院將心理測驗列入考試科目以改進考試技術。教育部於1975年至 1979年間修訂比西量表及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以適用於國內使用。國內各大 學及研究所亦修編不少測驗。 4. 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 1968年開始九年國民教育,並實施「輔導活動」課程,以各種心理 測驗來輔導學生認識自己並進而作為發展自我的依據。1971年教育部所訂 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亦有輔導活動課,因此開始編製各學科的成就測 驗。1976年大專院校也開始實施輔導工作,因而亦編訂完成適用大專學生 的青年性向測驗。(郭生玉,1997) 15.

(27) (四)我國各種測驗之發展 1. 智力測驗發展 由因材施教的觀點來看,西元前500多年孔子時代即有智力的觀念存 在,但一直到1922年美國McCall教授指導後才編製客觀的智力測驗測量方 法。當時編製有:1923年廖世承的團體和圖形的智力測驗、1926年劉廷芳 的中學智力測驗、1936年黃覺民修訂幼兒智力圖形測驗、1939年蕭孝嶸的 小學兒童智力測驗等。1950至1967年考試院編八種智慧測驗、1959年教育 部編甲、乙兩種國民智慧測驗、1968年九年國民教育後編訂更多種類不同. 政 治 大. 團體智力測驗、1976年第四次完成修訂比西量表、1979年修訂完成魏氏兒. 立. 童智慧量表。. ‧ 國. 學. 2. 性向測驗發展. 我國早期以特殊性向測驗為主,如:1927年洪有乾的普通事務員測. ‧. 驗、1936年蕭孝嶸等人的工程能力測驗、1943年蕭孝嶸等人的機械能力測. sit. y. Nat. 驗;而後期以美學居多,如:1963年黃堅厚的音樂性向測驗、1971年路君. n. al. er. io. 約的教師性向測驗、1981年賈馥茗等的科學能力測驗。另依據美國區分性. v. 向測驗DAT(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於1961年修訂完成中學綜合性向. Ch. engchi. i Un. 測驗,1968年修訂完成區分性向測驗,1982年完成青年性向測驗。 3. 成就測驗發展 1922年由美國McCall測驗學者所指導而完成多種之成就測驗,如: 小學默讀測驗、中學國語測驗、文法測驗、小學算數四則運算等。1952 年台灣省教育會與中國測驗學會共同編製國小七種學科測驗。1968年實施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由師大教育研究所賈馥茗教授主持編寫國中各科成就 測驗。1974年教育部編製高中各科成就測驗,大學入學考試採用客觀的測 驗題。1982年實施高中聯考聯合命題,讓成就測驗走向更實用的目標。. 16.

(28) 4. 人格測驗發展 1946年編有警官品格測驗,1961至1971年間為配合學校輔導工作需 要而編製的性格量表、人格測驗、興趣量表、青少年心理測驗、中國學童 測驗焦慮量表等。(郭生玉,199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Un. v.

(29) 第二節. 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Assessment in Teaching)是教師為瞭解學生於教學後之行為是否 如教學目標預期的改變所作之教學歷程活動,其目的主要是收集學生的學習成就 與教師的教學效果(張世忠,2001)。然而教學評量除於教學後實施外,亦可於 教學前實施,其目的主要是評估學生的預備知識,用以決定適合的教學起點。而 教學評量於教學中實施的目的是為了及早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用來作為實施補. 政 治 大 引導學生學習,實現預定之教學目標,以下就常用之教學的評量(Evaluation) 立 救教學的依據(郭生玉,1997)。教學評量的實施效果越好,教師就越能有效的. y er. io. sit. ‧ 國. Nat. (一)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Evaluation):. ‧. 一、依評量目的與使用時機分類:. 學. 類型分述如下:(林淑瓊,2001;曾玉娟,2005). 於教學前對學生所實施之教學評量,用以了解學生在進行學習前是. al. n. iv n C 否具備學習此單元所必要之基本知識技能,或預定教學內容之精熟程度, hengchi U. 藉此來確定教師教學的順序及深度。. (二)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 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實施之教學評量以求和教學歷程互相結合之評 量,用以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教師,可使學生及時發現學習缺失進而修 正學習,對教師而言則可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用以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 以免對於前後關聯性高的教材在長期累積問題而無法挽救。. 18.

(30) (三)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 於教學進行中或教學結束時對學生所作之教學評量,用來更進一步 確定學生不斷發生學習困難之原因,以便進行補救教學。然而形成性評量 與診斷性評量不同之處為形成性評量為針對目前所學之問題先予以解 決,而深入檢驗瞭解學生學習困難之原因則留待診斷性評量再分析處理。. (四)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 於進行教學若干單元結束之後,用以確認學生之學習結果、精熟度 所作之教學評量,如:月考、期中考,其目的主要以評定學生是否達到預. 治 政 定之學習目標而非發現學生學習問題及教學改進。(郭生玉,1997) 大 立 ‧ 國. 學. 二、依評量結果的解釋分類:. ‧. (一)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 y. Nat. sit. 評量後以個人分數在整體中所佔的相對位置來評定學生學習成就之. n. al. er. io. 高低順序,比較的整體從班級、學校一直到全國(如:班級排名、全校排. Ch. i Un. v. 名與國中基測PR值等),但只能顯示出學生彼此成就水準,無法細部得. engchi. 知學生學會哪些。在程度較一致的團體使用此教學評量方式,對於成績不 錯但相較於他人名次不佳的學生則有極大的學習壓力。. (二)標準參照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 依據教學前所預定的標準,凡達到標準者表「通過」,未達到標準者 表「未通過」。評量主要在確定學生能否達成學習目標,來發給各項技能 檢定與執照。如:駕駛執照、醫師執照、會計師執照等。. 19.

(31) 由以上之分類可進一步比較試題特徵得到以下結論: 1. 安置性評量若為測量學習前之基本技能,則試題須較容易且為標準參照評 量;若為確認是否達到預定教學目標之精熟度,則試題須有難度且為常模參 照評量。 2. 形成性評量試題需配合單元主要目標,屬於標準參照評量。 3. 診斷性評量為確立學習困難原因,試題需容易且可用以診斷錯誤學習。 4. 總結性評量為給予學生學習等第,試題範圍較廣且有一定難度屬於常模參照 評量。 5. 常模參照評量為綜合性的測量,試題需要能區分個別化的差異,需涵蓋較大 學習成就領域範圍。. 立. 政 治 大. 6. 標準參照評量集中在有限的學習內容,不特別選取有難度或刪除較易試題,. ‧ 國. 學. 依據絕對標準來決定是否達到成就水準之上。.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Un. v.

(32) 第三節. 融入式評量. 一、評量之新趨勢 由於智力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近年來教學評量在情境學習、、訊息 處理建構、生物神經網路等之影響下,已漸由心理計量取向轉而呈現多樣化的 改變(莊麗娟,2000)。當前教學評量之主要發展趨勢如下:. (一)測驗理論更多元與統合:. 治 政 同時採用認知心理學理論、測驗理論、試題反應理論等,以更多樣 大 立 化的評量方式來更深入評量學生的知識層面與能力。 ‧ 國. 學. (二)評量功能走向精密歷程化與個別適性化:. ‧. 依據認知歷程、錯誤類型、個別差異,來檢視學生個人潛能、學習. y. Nat. sit. 成就及學習困難之處,並由知識本位轉化成學習者本位為主體,並尊重學. n. al. er. io. 習者之個別差異情形,因此評量的功能由鑑定學習成果之取向轉化為幫助. Ch. 學習者進行學習之取向。. engchi. i Un. v. (三)評量方式科技化與智慧化: 整合電腦功能採用多媒體、影像交談互動、評量歷程趣味化與追蹤 紀錄、試題自動編製、設計遠距聯結等經濟化功能,並提供智慧化的建議 以更進一步的改進。. (四)評量內容更生活具體化 評量試題與生活情境相互聯結並與其他學科常識互相應用,而非以 往機械化的填空、背公式,改為重視知識脈絡與現實情況的切合性,希望 與未來演化與發展互相結合。 21.

(33) 二、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Gardner 於 1993 年 <<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一書提出人類有八種智能,包含:語文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視覺空間智能(visual- spatial intelligence)、邏輯數 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肢體動覺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與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政 治 大 由教導和學習而提昇。多元智能其中與數學較相關的是語文智能、視覺空間智 立. (林振清,2008) 。多元智能主張:智能是身、心、靈的多向度現象,智能可經. ‧ 國. ‧. (一)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學. 能、邏輯數學智能與內省智能,分別介紹如下:. sit. y. Nat. 具有語言與文字書寫能力,並能表達自己與理解他人所傳達之意. io. er. 涵,如:演說家、政治家、作家、律師、老師與記者等,此類的學習者在. al. 學習時主要依據口語及文字進行思考判讀。在進行數學的學習時,對於語. n. iv n C 文智能能力較差的學生,因為對教師講解所傳達之內容理解力較差造成學 hengchi U 習成就也較差,另於成就評量時因不瞭解評量題目所要傳達的意涵,以致 於無法測得學生實際的能力。. (二)視覺空間智能(Visual -spatial intelligence) 能將外在的訊息視覺化與符號化,具有三度視覺空間的思考力,對 線條、形狀、圖表、顏色與空間之間的敏銳度高,如:建築師、嚮導、發 明家與藝術家等,此類的學習者在學習時主要依據意象及圖像來思考。在 數學的學習時,於空間向量、圓與球等單元較需要有視覺空間智能的能力。. 22.

(34) (三)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具有複雜的數字運算與科學方法推理的能力,如:數學家、統計學 家、會計人員、科學家與電腦工程師等,此類的學習者在學習時主要遵循 邏輯順序來進行思考。在數學的學習時,推理能力與數學計算能力都是非 常重要。. (四)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具有自我察覺並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如:心理輔導師、哲學家與 宗教家等,此類的學習者在學習時主要依據深入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在數. 治 政 學的學習時,具有內省能力可意識內在的學習動機、情緒、自知自律等有 大 立 助於數學的學習。 ‧ 國. 學. Gardner(1993)提出多元智能評量的幾個基本特性,如:評量是長期及多. ‧. 向度的、評量是簡單及自然並為教學提供資訊的、評量是要為學生的好處來實施. sit. y. Nat. 以提供具體回饋的。又1998年9月教育部發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 n. al. er. io. 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並培養. i Un. v. 學生之基本能力以讓身心靈充分發展(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 Ch. engchi. 念在培養整合能力、加強民主素養、提升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終身學習的國 民。而多元智能理論所強調的教學理念為「以學生為中心」與重視個別差異(林 進財,1999),因此教學除了要配合日常的生活經驗以統整學科知識,還要考慮 學生的學習特性並配合多元智能評量的教學策略,以讓學生能有充分發揮其潛能 的機會(李坤崇,1999;陳俐妤,2002)。. 三、融入式評量的探討 學生是否達成課程目標,主要的判斷方式就是進行成就評量,評量可分為 學習前的安置性評量、學習中的形成性評量與診斷性評量、學習後的總結性評 23.

(35) 量。由於各國因應教育改革,針對成就評量做了一些改變,如:實作評量、卷 宗評量、動態評量等。此類評量主要是將學習與評量模糊化,且需較長時間才 能完成評量工作,因此於國內現在較不易推廣(林振清,2008) ,而複式評量雖 稍有改善評量時間過長的缺點,但評量時間仍比傳統成就評量時間多了一倍以 上。 在過去一般的傳統評量觀念總認為評量是在教學後,也就是以總結性評量 為主,但現在學者認為評量與教學可同時發生,評量本身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吳 毓瑩,2003)。因此對於老師來說可藉由評量來回饋教學,而融入式評量 (Embedded assessment)就是教師利用評量來收集學生理解的知識進而引導教. 治 政 學,並藉此改善教學(Gallagher,2000) 。另外關於教師主導教學法與學生主導 大 立 教學法的爭論,雖然目前大部分學者皆認為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法優於教師為主 ‧ 國. 學. 導的教學法,可是現在學校中大多仍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進行教學,然而傳. ‧. 統教育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逐漸被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法所取代,也就是. sit. y. Nat. 由「教師主導的學習」轉化為「學習者主導的學習」(吳明隆,2004)。因此. io. n. al. er. 如何以學習者主導的學習方式來做分段式評量即為本研究所努力方向。. i Un. v. 對於學生來說,可藉由評量來進行學習與反思學習狀況。現今教育界的專. Ch. engchi. 家學者依據本身專長各自擁護課程、教學與評量(林振清,2008) 。但實際上課 程、教學與評量是密不可分,評量未必是處於教學完成之後的總結,可以是類 似太極的三元素圖 ( Glaser ,1962;吳毓瑩,2003 ),如圖 2-3.1 所示:. 24.

(36) 圖 2-3.1. 課程、教學與評量的太極三元素關係圖. 也可以是像一條有三股糾結在一起的繩索線( Puckett and Black, 1994;吳 毓瑩,2003 ) ,如圖 2-3.2 所示: 圖 2-3.2. 立. 治 政 教、學與評量的繩索關係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瑩,2003;林振清,2008 ),如圖 2-3.3 所示 : 圖 2-3.3. Ch. engchi. er. io. 課程、教學與評量相互間的交錯重疊關係,亦有其不同的代表含義 ( 吳毓. i Un. v. 課程、教學與評量的交錯關係圖 B 測驗專家. B∩C:熟稔課程 的評量專家. B 評量 A∩B:熟悉評量專業 的專家教師. A∩B∩C: 清楚掌握課程、教學與 評量的專家教師. A 教學專家. C 課程. A 教學. C 課程專家. A∩C:擅長課程設計 的專家教師. 25.

(37) 因此,運用評量結果以改進教學是「教」與「學」歷程中必要的一部分(李 坤崇,1999) 。以多元評量的觀點來看,任何一處都是教與學可發揮的地方,有 的老師從教學與評量交集處來思考,教學進行同時也設計評量活動;有老師從 課程與教學交集處來思考,教學設計同時也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而國家政府則 站在課程與評量交集處,藉由規劃能力指標來監控教學品質。但是對於大部分 的學生來看,在三者交集之處可由課程、教學與評量來互相支援,評量本身也 是學習的過程,評量任務完成時也是教學告一段落的時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Un. v.

(38) 第四節. 學習風格. 本節主要探討學習風格的定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學習風格的定義 學習風格主要是依據學習者的學習偏好來進行學習。由於是依據個人偏好 來分析、理解問題並解決問題,因此對於學習效果有重大影響。以下依據各學. 政 治 大. 者對學習風格的定義,以年代先後順序整理如下表 2-4.1:. 代. Kolb. 定. 義. 學習活動是以經驗為基礎且持續不斷循環,包括:具體. ‧. 1976. 研究者. 學. 年. ‧ 國. 立 表 2-4.1 學習風格相關定義. sit. y. Nat. 經驗(CE)、被動觀察(RO)、抽象概念(AC)及主. io. er. 動驗證(AE)四個階段的歷程,兩兩垂直的構面劃分成 發散者、調適者、收斂者、同化者四種學習風格的行為. n. al. 表現。 C h. engchi. i Un. v. 1978、. Dunn &. 學習者對環境、情緒、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刺激,. 1993、. Dunn. 所產生的偏好的學習方式。分為聽覺、視覺、觸覺、肌. 1999 1982. 覺(肌肉運動感覺,kinesthetic)四種導向。 Bulter. 學習風格顯示出一個人最容易、最有效率、最有成效地 了解自己、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方法或策略。. 1984. Garger & 學習者於學習時,經由其行為和人格的交互作用而表現 Guild. 出來之特徵。 (續下頁). 27.

(39) 年. 代. 1986. 研 究 者 鄭美玲. 定. 義. 學習者於學習情境中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學習策略 或獨特行為來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特性。. 1987. 郭重吉.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方式或作風;此 種方式或作風是個人在影響學習成果的變因(包括個 人與環境,或是認知、情意和社會的變因),以及學 習過程和策略方面所表現出來相當穩定的一些特徵。. 1988. Felder &. 指學習者接收和處理資訊的方式,具有獨特性、多樣. Silverman 化的面向,沒有好壞的分別,教師應依學習者的風格. 學習者在學習歷程或情境中所採用的獨特方式,或個 人用以解決學習問題的特殊方式。. 學習者在學習情境的交互影響中,對於環境、情緒、. ‧. 吳百薰. 學. 1998. 林義男. ‧ 國. 1990. 治 政 大 來互動。 立. sit. y. Nat. 社會、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刺激之下,所產生的特殊. io. er. 偏好及對刺激慣用的反應方式,是一種相當穩定的心. al. 理傾向。. n. iv n C 學習者於學習過程中特有的方式與偏好或策略,是受 hengchi U. 2000. 林明芳. 過去學習經驗及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所致,具 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及穩定性。 2001. 郭玉婷. 學習者在教師教學和自身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認知、 情感、生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產生 不同的學習行為、學習偏好、學習策略與學習態度。 而這種特定的學習風格,在個體的表現上具有穩定 性、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 (續下頁). 28.

(40) 年. 代. 2003. 研 究 者 張銘棋. 定. 義. 學習風格包含認知、情緒、社會、生理的因素,具有 獨特性、穩定性和一致性,是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慣用 的方式,也是達成有效學習的獨特性反應傾向。. 2008. 林振清. 學習風格為學習者的特殊偏好,短時間不易改變。. 2010. 葉進安. 與學習背景有關,具獨特性、穩定性及一致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吳百薰(1998);王昌傑(2005) ;葉進安(2010)】 由表中可得到以下結論:. 政 治 大 (一)學習風格為學習者的特殊偏好,其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及一致性,在短 立. ‧ 國. 學. 時間內不會因學習情境的改變而有所影響。. (二)學習者之間的學習風格差異,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統合. ‧. 結果。. y. Nat. al. n. 式,當情境不同所得到之評價也有所不同。. 二、學習風格的理論. Ch. engchi. er. io. sit. (三)學習風格沒有好壞標準,是學習者在不同環境所慣用的同一種學習方. i Un. v. Kolb 整合了 Jung、Dewey、Piaget、McCarthy 與 Lotas 等學者所提出的學 習理論基礎創立模型並有統計數據支持(陳桂芳,2002) 。Kolb 於 1985 年完成 Kolb 學習風格調查表,強調「經驗在學習過程的角色」。Kolb(1984)指出學 習是一種歷程而非結果,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持續過程,分為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CE) 、被動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 、抽象概 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與主動驗證(Active Experimentation,AE) 四階段歷程,分述如下:. 29.

(41) (一)具體經驗(CE) 強調以個人感受來獲取經驗,對於事物的獨特性與複雜性,能較無 偏見的來進行學習。此風格的學習者通常利用直覺來處理問題,因此較 擅長處理非結構性問題,而較不喜歡科學化的理論歸納研究方式。. (二)被動觀察(RO) 強調問題的意義,利用聽與看來進行學習,對於事物的觀察,能客 觀的描述。此風格的學習者通常會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來進行價值判斷, 且可接受不同意見。. 政 治 大. 立. (三)抽象概念(AC). ‧ 國. 學. 強調思考與推理,對於資料處理能有效統整,著重理論概念。此風 格的學習者通常以系統化處理問題,且著重邏輯思考來推論問題,對情. ‧. 境了解後才採取行動。. sit. y. Nat. io. n. al. er. (四)主動驗證(AE). i Un. v. 強調實際執行,對於工作能努力達成。此風格的學習者通常以工作. Ch. 是否達成為學習指標。. engchi. 此四階段學習歷程是持續不斷的循環、重複(王國華,2004)。經由四階 段學習歷程 Kolb 將其分為「資訊理解」(information perception)與「資訊處 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兩個構面(distinction)。垂直構面軸「資訊理解」 包含具體經驗與抽象概念,具體經驗著重過往的經驗,抽象概念著重理論的詮 釋;而水平構面軸「資訊處理」則包含主動驗證與被動觀察,主動驗證著重個 人對外在的操控,被動觀察著重個人內在的反應。最後根據兩個構面的分割可 將學習歷程分成四種風格,即發散者(Diverger)、調適者(Accommodator)、 收斂者(Converger)及同化者(Assimilator),如圖 2-4.1 所示。 30.

(42) 圖 2-4.1 Kolb 學習風格理論.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茲將各類學習風格特性說明如下:. (一)發散者 ( Diverger ). engchi. i Un. v. 偏好具體經驗和被動觀察。發散者之想像力與創意豐富,對意義與 價值察覺性較強。發散者喜歡自主開放的學習,在多種想法的情境下表 現最佳,如:「腦力激盪」,且偏好具有創新的性格。發散者對人深感 興趣,傾向用想像和感覺來解決問題。. (二)調適者 ( Accommodator ) 偏好具體經驗和主動驗證。調適者偏好實際動手操做、實現計畫、 參與新事務。調適者喜歡找尋機會、冒險和行動,常用直覺和嘗試錯誤 31.

(43) 方式處理問題,容易適應環境,是個冒險家,適合同儕之間彼此互動的 學習型態。. (三)收斂者 ( Converger ) 偏好抽象概念與主動驗證。收斂者善於以親自實驗的方式獲得知 識,長於解決問題、制定決策和將想法實際應用。收斂者在具有單一標 準答案的問題情境下表現最好。收斂者較會控制情感的表達,偏好處理 技術性的工作與問題,而非社會人際議題,具有理性的特質,屬於實用 主義者。. 政 治 大 (四)同化者 ( Assimilator ) 立. ‧ 國. 學. 偏好抽象概念與被動觀察。同化者長於歸納思考、創造理論模式、 將來自各方的觀察做出統整解釋。和收斂者相比,同化者較不會將焦點. ‧. 放在人身上,更關心想法和抽象概念,而較不在乎其實用性。對同化者. er. io. sit. y. Nat. 來講,較重要的是理論的邏輯性,輕忽實用價值,人際互動較少。. 四種學習風格者各有其特性與專長領域,學習方式的偏好也各有不同,每. n. al. ni Ch : 一種學習風格的特徵,說明如表2-4.2 U engchi. 32. v.

(44) 表2-4.2 學習風格 學習方式. 發 散 者. Kolb 的學習風格類型比較 調 適 者. 收 斂 者. 同 化 者. 自主開放式,雙 同 儕 間 的 互 動 依循指示,一步 傳統的口述法、 向 式 的 溝 通 或 學習、在活動中 一步的操作,反 讀教科書、看老 分組討論。. 學習喜好. 嘗試。. 覆練習。. 師解題。. 喜歡問「why」, 喜 歡 問 「 what 喜歡問「how」, 喜歡問「what」, 找 出 原 因 或 理 if」,開放式沒 找 出 實 際 的 方 歸納出理論,喜 由,關懷知識的 有 規 定 題 目 或 法來處理,並親 歡抽象的表達,. 政 治 大. 背 後 原 因 及 知 標 準 答 案 的 習 手 實 驗 解 決 理 好邏輯思考。 識的用途。. 題和實驗。. 性的問題。. ‧ 國. 學. 知識獲取. 立. 利 用 多 方 觀 察 透 過 主 動 驗 證 有 規 劃 的 學 習 透過大量吸收各 思考、理解,以 或 完 成 計 劃 的 以獲取知識。. ‧. Nat. io. 成自我知識理 論。. 想像力佳、情緒 操作能力佳、喜 精 於 決 定 問 題 不 喜 歡 實 際 應. n. al. er. 特 色. 知。. sit. 吸收。. y. 通則化來進行 方式來得到新. 方資訊後,歸納. Ch. i Un. v. 化、偏執、壓力 用直覺、冒險、 並下決策,自我 用、好奇心強,. engchi. 處理較差,較多 積極主動,對環 克制力佳、組織 對陌生事物容忍 非理性想法。. 境適應能力強。 力強。. 度高。. 適合學科. 藝術、英文、歷 商學、管理學、 工程學、體育、 經濟學、數學、. 、領域. 史、心理學、社 機構組織、商業 科學、經濟、環 社會學、化學、 會服務、通訊. 境學. 研究、資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王昌傑(2005) ;林振清(2008) ;楊明玉、林宇祥(2009)】 因此藉由瞭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及分析對外在情境所反應的學習訊息, 教學者可進一步提供協助,以改進其學習成就。. 33.

(45) 三、中學階段學習風格的相關研究 以下是針對中學階段學習風格進行教學之相關研究,如表2-4.3。 表2-4.3 學習風格相關研究 研究. 國中、大 Learning style Clariana shifts in 學 、 大學 & computer-assisted Smith 畢業生 instructional settings. 類型、學習方式。. 政 治 大 The influence of 學習風格中的資訊處理方式 立 高中 learning style and. io. 裕. 不同學習風格間的電腦自我 效能沒有顯著差異。. 電腦態度與學習 資訊接收偏好及資訊處理方. n. al. 中學生. 我效能;在不同訓練方式下,. y. 學生. 及訓練方式皆會影響電腦自. ‧. training method on self-efficac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WWW homepage design training. Nat. 1998. 王. 學習風格決定學習者的學習. 學. Chou & Wang. 內 容 概 要. sit. 1988. 研 究 題 目. 對象. er. 1988. 研究者. ‧ 國. 年代. Ch. i Un. v. 績效的影響因素 式之交互作用、個人資訊接收. engchi. 探 討 — 中 學 生 偏好與及訓練方式之交互作. 方 網頁製作教學的 用對學習績效皆有影響。 實地實驗研究 國中資優生獨立 國中資優生的學習風格大部 2004. 柯 麗 卿. 國中生. 研究與學習風格 分較偏好直接教學、獨立研 的關係及獨立研 究、協同研究、同儕討論等四 究學習成效相關 種類型。 就性別而言,男女 因素之研究. 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偏好。 (續下頁). 34.

數據

圖 2-3.3  課程、教學與評量的交錯關係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

三、學生學習評量,包括學業成績評量及德行評量。學業成績評量採百分制並以整數評

學生的學習。近幾年也積極推動自主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 自評及互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assessment as learning)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 Programming Courses with Automatic Program Style Assessment.

歷史文獻回顧法又稱史學方法、史學研究法、歷史法或歷史研究法。歷史文獻回顧 法的英文名稱除了 Historical Method 之外,亦有 Historical Research、Historical Stud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