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競選策略之研究 :以2014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競選策略之研究 :以2014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立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競選策略之研究:. ‧ 國. 學. 以2014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為例. ‧. n. al. er. io. sit. y. Nat. The Campaign Strategies of Party-nominated Challengers: A Case Study of 2014 Taipei City Councilor Sixth District Election.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游清鑫博士 研究生:顏辰州撰. 中華民國一O四年七月.

(2) 謝. 辭. 回首步入政大,在服役後的日子,還能重拾書本,回歸校園生活,是再幸福 不過的事,而在國發所,還能碰上教學認真的老師、一群共同打拚的同學,更是 何其幸運!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游清鑫老師,只要上過游老師的課,很快就能感 受到如沐春風,即使修習老師在國發所開設的〈台灣選舉與民意〉課程,已是碩 一上學期了,老師上課的風采,仍歷歷在目;除了開啟我對選舉研究的興趣,在 撰寫論文過程中,從構思主題,到研究內容的發展,只要找老師討論過後,走出 辦公室時,總是發現問題能迎刃而解,並能進一步思考問題。跟著老師寫論文, 可以說是一趟徜徉、享受知識的旅程。 謝謝兩位口試指導教授,何旭初老師、童振源老師,對論文的結構、文字、 問題核心一一檢視,字斟句酌後,給予我許多寶貴建議。何老師從我大學時期, 就對我相當照顧,讓我精進新聞傳播系所學;童老師則在課程學習之外,我在學 期間恰好擔任國發所所長,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互動,甚至在雪山主峰上,從老 師手中接下意義性的畢業證書。 這篇論文可以順利成形,和許多論文最大的不同是,它集合了許多人的想法、 經驗,甚至是汗水與淚水。感謝四位願意讓我跟隨行程,進行參與觀察、訪談的 候選人,王致雅、王閔生、徐弘庭、簡舒培,唯有透過你們走透透的雙腳、握緊 選民的每一雙手,以及每一句問候懇託、說明組織文宣工作的口中,讓我發現以 「新人」、「挑戰者」參選為論文主題,是如此有趣。 另外,也要謝謝四位候選人的幕僚們,王靖傑、廖浚羽、黃文延、李貞誼、 陳冠安、吳振嘉(吳峻鋕)、詹雯如等人的協助,在候選人之外提供的資訊,拼湊 出論文中許多不可或缺的細節。另外,感謝選舉期間擔任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 鍾則良、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承國、媒體記者劉榮、高宛瑜,撥空接受訪談, 以及民視同事王姵雯、陳信瑋、輔大新聞系學長羅暐智三人,在研究之初,協助 我和四位候選人牽線聯絡。 最後研究所期間所有教導過我的老師,高永光老師、魏玫娟老師、彭立忠老 師、李宗榮老師、吳秀瓊老師、王淑美老師,您們提供的教學養分,成為我生命 中的動力與助力,謝謝研究所同學們、國發所辦公室,以及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們。 這段學術研究的歷程,相當精彩、豐富,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時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015 年 7 月於台北艋舺.

(3) 摘要 選舉研究中,當前文獻多數指向挑戰者在競選過程中的不利之處,本研究以 此為出發點,思考「具政黨提名資格的挑戰者該如何選舉」的問題,並以選前、 選後的深度訪談、為期一個半月的觀察,以及選舉結果數據分析,了解 2014 年 台北市議員選舉,第六選區的市議員挑戰者的競選過程與結果。 在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的制度因素與選區環境之下,本文透過政 治經驗和開拓繼承兩個變數提出挑戰者競選的分析架構,也就是挑戰者是否有繼 承選票,以及挑戰者是否有不同的政治經驗可以運用在選舉中,是影響挑戰者競 選成敗的重要因素。 由本文四個比較研究的案當中可以發現,挑戰者如果具有明顯的政治繼承特 性,對其競選組織的運作,選民的動員等,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當 挑戰者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經驗時,在競選過程中的組織資源、策略靈活度、曝 光度、競選熟練度,也都有所助益,間接導致競選的勝負關鍵。同樣地,雖然不 同政黨的候選人在選戰策略的制訂上有所不同,但是此兩種特性同樣也讓挑戰者 更有效率地處理來自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之下的黨內競爭問題。 另外,在此選制特性下,導致黨內高度競爭,國民黨長期以劃分責任里、民 進黨以聯合競選、配票的兩種競選模式,意在減少同黨候選人間的衝突,因此本 文亦聚焦挑戰者在不同的政黨角色下,如何因應政黨的競選模式,和同黨連任者、 挑戰者之間的競合,如何影響選舉結果。 研究發現,面對不同的競選模式,由於國民黨責任里模式直接牽涉到地方里 長是否支持、以及應對同黨連任者的進攻,國民黨挑戰者較民進黨挑戰者須花更 多心力,固守責任里;而民進黨的配票策略,有賴於資深、現任議員的態度,黨 部也必須適時介入協調,以降低配票或聯合競選破局的可能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挑戰者、政治經驗、責任區、配票.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6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20 第一節研究問題...................................................................................................20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個案選擇...............................................................................21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9 第三章 挑戰者的抉擇與策略..........................................................................................31. 政 治 大. 第一節挑戰者與選區環境因素...........................................................................31. 立. 第二節 挑戰者定位.............................................................................................37. ‧ 國. 學. 第三節 各類型挑戰者的策略與行為.................................................................46 第四節 小結.........................................................................................................59. ‧. 第四章 SNTV選制下挑戰者的合作與競爭...................................................................60 第一節 選舉結果.................................................................................................60. y. Nat. sit. 第二節 挑戰者vs.現任者...................................................................................70. er. io. 第三節 挑戰者vs.挑戰者....................................................................................80. al. n. v i n Ch 第五章 政黨角色與挑戰者..............................................................................................88 engchi U 第四節小結...........................................................................................................87. 第一節國民黨挑戰者與責任區...........................................................................88 第二節民進黨聯合競選、配票分析...................................................................95 第三節小結.........................................................................................................104. 第六章 結論....................................................................................................................105 第一節 結論與研究發現...................................................................................105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109 參考文獻.........................................................................................................................111 附錄.................................................................................................................................114. I.

(5) 表次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分類................................................................................4 2014 年台北市議員選舉各選區政黨提名挑戰者候選人.........................24 2010 年台北市議員選舉第六選區當選票數.............................................25 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政黨提名之挑戰者分類.............................27 大安文山區人口概況..................................................................................30 大安文山區年齡分布..................................................................................31 大安文山區居民 15 歲以上教育程度百分比分布....................................32 大安文山區人口性別分布..........................................................................33 台北市大安文山區近年選舉政黨得票結果............................................. 34 台北市第六選區近 4 屆選舉人數及席次..................................................36 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選舉得票排名.............................................59 2010 年、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主要政黨得票數........................60 2010 年、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主要政黨得票率........................60 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大安區選舉得票排名.................................61 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文山區選舉得票排名.................................62 簡舒培、徐佳青各里票數之相關係數......................................................63 簡舒培、徐佳青里得票率差距..................................................................64 簡舒培、徐佳青總得票數、得票率差距..................................................64 國民黨研究個案各里票數之相關係數......................................................65 大安文山區主要候選人得票率標準差排名..............................................86 徐弘庭、王致雅責任里..............................................................................87 國民黨挑戰者責任里分析..........................................................................88 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近 5 屆民進黨提名席次與當選席次......................93 2010、2014 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民進黨最高票與最低票比例.........95 民進黨大安區次分區 100 年與 104 年市議員選舉得票紀錄..................96 民進黨文山區次分區 100 年與 104 年市議員選舉得票紀錄..................98 挑戰者政黨、類型比較表........................................................................10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1-1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5-1 表 5-2 表 5-3 表 5-4 表 5-5 表 5-6 表 5-7 表 6-1. Ch. engchi. II. i n U. v.

(6) 圖次 評估政治經驗的兩個模型............................................................................14 選區的政黨支持............................................................................................16 研究架構........................................................................................................28 簡舒培、徐佳青各里票數之散佈圖............................................................63 徐弘庭、王致雅 vs.秦儷舫各里票數之散佈圖..........................................66 徐弘庭、王致雅 vs.林奕華+秦儷舫各里票數之散佈圖...........................66 徐弘庭+王致雅 vs.林奕華+秦儷舫各里票數之散佈圖.............................67 王閔生景美次分區得票地圖........................................................................76. 立.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1-1 1-2 2-1 4-1 4-2 4-3 4-4 4-5. ‧ 國.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III.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中重要的一環,在不同類型的政治參與中,有意參與政 治事務者選擇以候選人的身分投入選舉,參與政治甄補,成為代議士。而在競選 過程中,選舉制度、候選人競選的策略與行為,對選民的投票選擇以及最終的選 舉結果都有重要的影響。然而,在傳統的選舉研究中,候選人在競選期間的行為 被認為是短期因素,更多的學者認為影響選民投票選擇的最重要關鍵,是來自長 期的政黨認同因素。一直到 1960 年代之後,開始有研究發現候選人的特質與選 舉議題的影響力益增,這些特性也在競選期間用來制訂與執行選戰策略,使競選 研究主題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Salmore and Salmore 1989)。 競選在規範面與實務面究竟有多重要?游盈隆認為,競選乃是民主國家為國 掄才的重要機制,它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而且造成選民集體抉擇的因素很多、 很複雜,但而毫無疑問的,政黨與候選人的競選行為是形塑選舉結果相當直接及 不可忽略的因素(游盈隆 1993) 。同樣的,瞭解競選研究對候選人或政黨而言, 可以成為自身應如何投入選舉的參考,同時也能夠更瞭解競選動態過程;對選民 而言,參與選舉,選出代議士的過程,如果可以知道候選人傳遞出各項策略及行 為的意義,更能夠清楚的選賢與能。尤其是在競選期間候選人和選民間互動過程 不是靜態的,而且彼此相互影響。候選人會不斷調整其競選策略,以各種方法爭 取選民支持,選民成為接受候選人或政黨訊息的接收者,並成為其投票決定的參 考;同時選民的特性與偏好分布與變化也隨時影響候選人在選舉中的行動策略, 此時候選人也成為受選民態度影響的政治行動者(游清鑫 1996)。 對我國的競選研究來說,由於我國 2008 年前的立法委員,以及現行的地方 民意代表選舉採用「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簡稱 SNTV),此種特別的選舉制度,使得 我國競選研究又可能比他國更顯得複雜也更值得研究。而競選研究中,「現任者 優勢」(incumbency advantage)是競選研究中重要的課題之一,1960 年代中期開始, 美國學者注意到在眾議院選舉中,現任者優勢益加重(Cover 1975, 523)。相對於 現任者,非現任者、挑戰者原本就較少被討論,更遑論在我國 SNTV 選制下以 挑戰者為核心的競選研究。 事實上,在選舉過程中,代議士會隨著時間的更迭汰換,政黨也會從中推派 出新的人選,因此每個區域的選舉,都必然會面臨「挑戰者」或「新人」的挑戰, 挑戰者或新人的競選、參選的策略與行為,不但是有意從政的挑戰者們必須了解 的課題,也是選民在一個有新有舊的候選人之間,做出投票抉擇前必須了解的, 因為現任者與挑戰者的立足點不同,原本無從比較,但若能對其競選過程有更多 的認識,更能選出更優質的代議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選舉制度、投票行為及競選策略,三者都是選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但有關 競選策略的研究,質與量一直都不及另外兩者,游清鑫(2000)認為主要原因除 了研究者的興趣關注有所差異之外,也因為分析的單元不同,以及資料取得的難 易不同所造成。選舉制度與選民投票行為的研究除了有長期的研究歷史,更有較 為完整的理論建構與討論,競選研究無法用單純觀察比較的方式得到全貌,又無 法全然藉助民意調查的結果來解釋候選人的成敗,在制度與行為研究之外,競選 研究還需藉助更多深入的參與、觀察以及訪談等方式,綜合各項研究所得,才得 以對競選研究得出完整結果。 進一步來講,若以現任者和挑戰者區分來看競選研究,無論在何種選舉制度 之下,以「現任者地位」 、 「連任」為題的競選研究都比較受關注,而以「挑戰者」、 「非現任者」為主題,討論挑戰者如何在選舉過程中競選、導致其成功或失敗的 競選行為的研究,就相對地較少受到討論。因此,本文嘗試針對學界討論相對較 少的競選,並聚焦於選舉中的「挑戰者」,也就是「非現任者」進行研究。 鎖定此概念之後,必須思考的是,何種選舉中的「挑戰者」之競選策略最值 得研究?在不同選制中,選舉各級行政首長以及立委,是以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雖然可能出現多人競逐,但根據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第三黨在此選制下 不易立足。再者,兩大黨為了使候選人能夠順利當選,自然會盡量避免同黨候選 人多於一的情況出現(王業立 2011)。而我國以 SNTV 產生的地方民意代表, 其競選策略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複數選區中,同一個政黨要推出若干個候選人角 逐,在此情形下,由於同黨候選人彼此之間的票源類似,因此黨內的競爭 (intraparty competition)往往比黨際的競爭(interparty competition)來得激烈(Cox and Rosenbluth 1993, 579)。 基於這樣的認識下,本文選擇 SNTV 的台北市議員選舉進行挑戰者競選策 略的研究,認為政黨提名候選人因應 SNTV 選制,其競選行為除了與政黨、選 民有所互動之外,其與同選區的其他同黨候選人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及影響。也由 於如此的選制加上地方民代層級選舉的性質,候選人不會取得太多政黨提供的選 舉資源,在此狀況下,研究其競選策略就更顯多樣性。鎖定「挑戰者」在 SNTV 之下的競選策略之後,本文同時嘗試對不同類型的挑戰者分類,希望藉由分類, 將挑戰者的競選行為做出區別,了解不同類型的挑戰者,是否因為其所處情境、 資源、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於其他挑戰者的競選行為出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9) 貳、研究目的 在選舉中,可以想見的, 「挑戰者」相對於「現任者」 ,不僅掌握的選舉資源 較少,平均的選舉經驗也較為不足,而這些因為身為挑戰者所造就的不同變因, 是否對候選人所選擇的競選策略造成不同、如何的不同?本研究想要了解的,即 是在選戰中,挑戰者本身所欲採用於選戰中的訴求為何,是希望訴求對其所屬政 黨的貢獻或認同、個人的形象、市政政見或選民服務?在 SNTV 選舉中,因為 並非是只取一席的零和遊戲,候選人一般被認為較不會批判現任者或其他競爭者, 挑戰者是否也符合此特色? 再者,根據同選區上一屆政黨所得之選票加總,是否只要平均政黨總得票數, 所有候選人就會全數通過最低當選門檻,也就是原本是否有足夠的票源,如果答 案肯定,那麼政黨縣市黨部如何將此挑戰者定位、如何協調(是否考慮配票)、 如何使挑戰者在此選區中與同黨現任者合作?如果並非平均總票數就能當選,挑 戰者必須拓展更多的選票,那麼挑戰者想爭取的是同黨候選人的票?還是他黨挑 戰者的票?或無論政黨總得票數平均是否足夠使全部政黨候選人當選,挑戰者與 同黨候選人的競爭、合作關係為何? 在挑戰者中,本研究提出兩個標準區分挑戰者,一是是否繼承選票,二是有 無政治經驗,這樣的變數區隔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重點,也是本研究選取個案的標 準。本研究認為這兩個因素是候選人當選與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影響候選人 決定如何競選的重要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一、是否繼承選票 本研究將繼承選票的挑戰者稱為「繼承者」,由於在一個選區內,選民人數 固定,比起上一屆的選舉,不至於有太多增減,在 SNTV 制下,只要掌握一定 的票數即可當選。因此若有現任者交棒,將其在地方長期耕耘的票源直接轉移給 其所希望的繼任者,挑戰者若順利繼承了選區內現任者的席次和選票,有足夠的 票源支持,也就是只要能維持上一屆的票源即可,若加上挑戰者額外爭取到的選 票,本本研究認為這樣的挑戰者當選機會較高。 而相對的,沒有如此選票基礎的挑戰者,本研究將其稱為「開拓者」,以繼 承者來說,他所要爭取選票的第一目標,就是上次投給其所繼承的現任者的選民, 然而,開拓者沒有這麼明確的範圍,他們必須以其他方式努力,開拓選票,無論 是讓上次沒有投票的選民出門投票,或是爭取不同黨候選人的選票,甚至是搶同 黨候選人的選民,他們的目的要讓現任者連任失敗,或拉下其他繼承選票的挑戰 者。因此,兩種不同類型的挑戰者,除了在當選與否的機會可能不同之下,也因 為其爭取選票方式不同,競選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二、政治經驗的多寡 本研究認為政治經驗的多寡,將會是決定挑戰者是否勝選的另一重要因素。 3.

(10) 有足夠的政治經驗者,累積較多資源,包含政治接觸、取得政治資訊、金錢資源、 媒體曝光等,並且憑藉政治人脈,擴展現有資源,並且更有效地將手上有的資源 做最有效的運用。他們對於選舉事務更加熟練,比起沒有經驗者,有較好的選舉 技巧(Krasno and Green 1988)。有足夠的政治經驗的人,能夠判斷選區對手強弱, 是否能夠投入競選,因為若敗選會可能影響到他們過去累積的政治實力,在這樣 的風險下,他們特別謹慎 (Lazarus 2008)。 Abramowitz(1991)與 Squire(1992b)將政治經驗多的人定義為「有擔任過需選 舉的職位」的人。本研究在區分上,將曾經擔任立法委員、直轄市或縣市議員、 鄉鎮市民代表、鄉鎮市里長等職都歸納為具有政治經驗者。本文認為對於參選台 北市議員來說,擔任過這些職務的人是有足夠政治經驗的。但,就臺灣的特性來 講,另一個具有重要性的政治經驗乃是政黨工作歷練,尤其是經由選舉產生的政 黨職務,擔任此種黨務的人,除了熟稔政黨的運作之外,不可避免的也需要熟稔 其主管區域內的選舉生態,如此才能有利其執行政黨職務。而也因為其對所屬區 域政治生態的熟悉,當其有意出來競選時,絕對與一般新人的參選有很大的差異, 也因而必須將其列入具有政治經驗的挑戰者。因此,雖然國外研究較少討論擔任 過政黨重要職位是否是具有政治經驗,本研究將政黨發言人、中央層級黨代表、 部會主任、中央委員等都納入具有政治經驗的範圍。簡單來講,相對於沒有擔任 過這些職務或具有這些政治經驗的挑戰者,具有政治經驗者具有較好的挑戰者素 質(Challenger Quality)。 另外,曾任政治人物團隊成員如立委辦公室助理、市議員辦公室主任等,這 些挑戰者,可能跟隨中央或地方民意代表已久,擔任幕僚期間也參與多次選舉, 本研究也將其區分為有足夠政治經驗者,因為比起曾經擔任以選舉方式選出的政 治職位的挑戰者,雖然他們民意基礎較薄弱、知名度較低,但他們實際上經手許 多服務案件,等於平時就在經營選區;而擔任過中央層級黨職的挑戰者,則是在 政黨內累積實力,知名度會較高,實際參選面對選民與媒體的機會比起擔任助理、 幕僚的挑戰者多。 本研究根據上述兩種分類標準區分,總共分出 A 至 D 四類型的挑戰者候選 人,如以下表 1-1 所示,另外再將選票繼承者再區分為黨派繼承(C1、D1)和家族 繼承(C2、D2),針對這些分類不同的特性,說明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表 1-1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分類 政治經驗. 是否繼承選票 多. 少. 無. 開拓者. A. B. 有. 繼承者 黨派/家族. C C1/C2. D D1/D2.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分類 4. v.

(11) 類型 A:有政治經驗之開拓者。雖然沒有繼承特定現任者之票源,但有足夠的政 治經驗能夠在選舉中保持競爭力,政黨提名這類挑戰者,通常是希望憑 藉著他們的累積的政治經驗或知名度,爭取選票。 類型 B:無政治經驗之開拓者。在選舉中較無優勢的類型,不僅沒有票源可繼承, 挑戰者也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實際上,在 SNTV 選制下,許多小黨 還是會在較無勝選機會之選區,提名無經驗之開拓者。此一類型的挑戰 者在數量上並不少,但考量本研究之時間與人力限制,本類型不是本研 究的重點。 類型 C:有政治經驗之繼承者。不尋求連任的現任者,因為各種因素交棒給有政 治經驗的人選。也因為有現任者直接的票源支持,加上現任者知名度與 曝光度,此種挑戰者在選舉中較有優勢。對於政黨而言,政黨以維持上 一屆獲得的選票為目的,也樂見推出有政治經驗的繼承挑戰者保住席次。 此類型再細分為 C1 和 C2 兩種類型。 類型 C1:黨派繼承者。不爭取連任的現任者,推出家族以外的團隊或同派系、 陣營的成員,希望能延續派系在地方上的勢力。 類型 C2:家族繼承者。不爭取連任的現任者,推出家族成員,希望能延續家族 在地方上的勢力。 類型 D:無政治經驗繼承者。沒有足夠政治經驗,卻可以代表政黨或者家族關係 繼承選票,有機會取得席次,代表挑戰者和政黨或現任者有淵源,常是 不尋求連任之現任者的家族成員。此類型同樣可以在細分 D1 與 D2 兩 類。 類型 D1:無政治經驗之黨派繼承者。沒有足夠政治經驗的挑戰者,卻能夠通過 黨內初選,獲得提名,得到現任者過去累積之票源。由於從黨派繼承 的人,通常跟著被繼承者從事政治工作,也會累積不少政治經驗,因 此此類型在實際選舉中較不可能出現此類型。本研究所尋找此屆所有 台北市議員選舉挑戰者中,也沒有此類型,因此此類型不是本研究重 點。 類型 D2:無政治經驗家族繼承者。此類型的繼承者是不爭取連任現任者的家族 成員,家族為了持續他們在地方上的勢力和政治實力,推派出接棒的 家族成員,而家族過去沒有培養接班人選,或其他成員有其他政治職 務,因此推出過去沒有政治經驗的家族成員接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挑戰者,有不同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決定了他們 所選定的選戰的步調和主軸。因此,瞭解挑戰者們在競選策略上的選擇是否有所 不同?從在選前對自身的競選策略評估、認知為何,到選後得知當選、未當選之 後,認為其策略導致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以及競選策略是否對結果造成其他影響 等,這些問題也是本研究主要的內容。. 5.

(12)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 相較學界對選舉制度和投票行為研究的,競選研究的發展相對較晚,Martz and Baloyra (1976)觀察委內瑞拉總統選舉的動員和民意,提出「競選體系」 (campaign system),認為有三項因素影響競選策略的成敗,包括政治和制度的環 境、動員過程、競選的過程。在我國,游盈隆(1993, 381-386)也嘗試建立適合 台灣的競選效能分析架構,由九個變數組成,包括(1)候選人的競選效能,指 的是候選人獲取選票的能力,以候選人在選舉中實際得票數為指標;(2)候選 人的競選策略與訴求,四種常見的候選人競選策略為政黨中心策略、候選人中心 策略、議題中心策略、政績中心策略;(3)候選人組織動員的能力,政黨與候 選人組織動員能力的強弱,包含組織資源、選民動員等;(4)選舉花費,游盈 隆認為此項有其重要性,但可能遭遇研究困難;(5)候選人對選民的認知和評 價,候選人對選民的政治偏好、社經結構的理解,決定其決定採取何種訴求和策 略;(6)候選人的政治取向,根據候選人的政治風格、政治信念體系分類,例 如有些候選人的意識形態色彩濃厚;(7)七至九為候選人的政黨、社經、派系 背景,這三類型的背景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認知和評價。 對 SNTV 制所衍生出的選舉策略,游清鑫(1996, 146-147)觀察民國 84 年 北市南區立委選舉,歸納出五項決定候選人選舉策略的因素:(1)政治制度, 包含選區規模、計票規則、選票結構等。(2)候選人政黨的影響,包含政黨對 其支援、提名策略、政黨選區內支持度。(3)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包含形象、 特質、影響力、現任或非現任等。(4)選區選民的特性,選民的投票習慣、人 口組成、歷史地理因素。(5)其他特殊事件,競爭對手的選舉策略獲當時政治 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個案研究,文中也點出每一個實際案例皆有其影響選舉策 略的特殊背景和因素,但個案的差異,無害於理論的建構過程。 針對民國 87 年立委選舉,游清鑫(2000)再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北市南 區的立委選舉,民進黨的聯合競選與配票進行分析,在 SNTV 制度下,政黨角 色重要性衰落,而且在競選過程強調以候選人為中心的選舉時代中,配票成功需 要更多條件的配合。而同黨候選人總是存在互相競爭的可能性,而此種可能性又 受到選民投票習性「選人不選黨」的強化,因此配票失敗可能是常態,成功的配 票則是例外。 前述研究強調一個完整的競選研究架構,同時提出一些評估競選成效的標準, 以及影響競選成效的因素。相較於此,本研究將焦點置於挑戰者(challenger),挑 戰者相對於現任者,指的是在選舉前,不是居於現任,也就是並非爭取連任的參 選人。本文以國內外依「現任者優勢」(incumbency advantage)或「現任者地位」 (incumbency position)的概念及理論,來探討相對於現任者的挑戰者,在選舉中的 優勢和劣勢為何?是什麼原因造成挑戰者有相對的優劣勢?而由於在國內外理 論中,研究現任者優勢的文章,多數是以單選區相對多數決的制度下的論述,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3) 有少部分探討 SNTV 下的現任者與挑戰者,然而,研究文獻少並不意味其重要 性不高,不同的選制對候選人尋求當選的影響,體現於候選人競選策略與行為, 會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本論文也整理出 SNTV 選制下競選策略的研究成果, 希望從選制特性出發,針對現者任競選與挑戰者競選兩類不同的文獻中交叉檢閱, 了解在 SNTV 選制下挑戰者與現任者的競選。. 壹、選舉制度如何影響競選 我國與日本過去的國會議員選舉,以及現行的地方民意代表選舉,長期採用 SNTV,此種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選舉方式,引發非常多的討論與研究,分別從此 種選舉制度,了解它的政治影響,以及由游盈隆提出的競選分析架構,聚焦於 SNTV 選制來做文獻探討,了解制度如何塑造候選人不同的競選行為。. 政 治 大. 一、SNTV 的特色與政治影響 台灣過去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使用 SNTV,源自於日本,由於不論應選名額多 少,每位選民只能投下一票,而之所以稱為「非讓渡投票」,是因為無論候選人 有多少選票,都不能將當選門檻以上多餘的票數,移轉、讓渡給其他候選人,有 別於愛爾蘭、馬爾他與澳大利亞上議院,可以轉移選票的「非讓渡投票」(王業 立 2011, 95)。 此種選舉制度在台灣及日本被長期使用過,而在兩國相繼放棄此種特殊的國 會議員選舉制度後,目前只剩阿富汗、科威特、斐濟、萬那杜共和國仍然於國會 議員選舉中採用此選制 (International IDEA 2014)。 SNTV,至少有下列三項顯而易見的特色會影響挑戰者和其所屬政黨: (一)鼓勵政黨高度組織、指導他們的選民分配票數,以使得政黨席次最大化。 台灣立委選舉在過去 SNTV 制下,政黨為了使席次最大化,國民黨以責任 區作為其組織戰的骨幹,將一個選區細分劃成若干「票源責任區」,每一責任區 配給一個黨內規劃的候選人,作為其活動地盤,候選人以責任區的競選為主,區 外為輔,目的在減少同黨籍候選人間票源的衝突(劉義周 1992)。為了避免黨內 競爭,民進黨、新黨都曾用配票或聯合競選的競選方式,在 SNTV 下希望取得 最多的席次,這樣的策略是 SNTV 制下所衍伸出來的,但其成功需要政黨協調、 候選人合作以及選民配合(游清鑫 1996;2000;包正豪 1998)。 (二)政黨必須思考較複雜的提名策略。 SNTV 制下,政黨須思考每一選區內的提名人數、人選,要讓席次最大化, 卻又得避免因為過量提名,在票源不足的情況下,導致黨內競爭搶票,甚至有超 過一名候選人落選的可能。政黨提名時,也要考量候選人特性,票源是否重疊, 或是有明星候選人票數特別高,瓜分其他候選人票源的可能性。否則,由於 SNTV 制的比例性介於比例代表制與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提名策略若沒有謹慎思考, 支持度較高的政黨反而可能得到較少席次。.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4) (三)較大的選區規模提供小黨與獨立人士當選空間。 小黨或獨立人力在 SNTV 制下,會有較多的當選空間,因為中、大選區應 選席次多,小黨或獨立人士只需取得部分選民支持即可當選。即使是大黨推出的 挑戰者,有政黨支持,但其選票基礎可能不比小黨現任者穩固。在此挑戰外,挑 戰者仍在可能必須與同黨競爭選票的情形下,SNTV 使得其必須走向「候選人中 心」的競選策略,政黨角色在選舉中變成次要,對挑戰者較為不利。 對於 SNTV 所帶來的政治影響,Katz(1980)研究指出,政黨競選活動與選舉 制度息息相關,而 SNTV 對選民而言,主要要做的是黨內選擇,也就是選民不 會在選舉間做跨黨的選擇。這樣的選制也使得選舉走向個人化,政黨輔選鬆散, 變成候選人導向的競選模式。 SNTV 對候選人競選成敗的第一個制度因素是黨內競爭無所不在。王鼎銘引 用 Jacobson 的理論,從參選人競選支出對 SNTV 選制下的黨內競爭進行分析, 認為 SNTV 下同黨競爭對手的支出,會對同黨同志的選票產生負面作用,這種 黨內競爭的選制對擁有選票優勢的現任者影響較大。並且參選人數越多,同黨對 手支出的負面作用越強。而非同黨競爭者,競選支出的負面作用並不強烈,這也 說明了 SNTV 下不同黨之間的票源競爭性不高,同黨同志具有強烈的競爭性質。 其次,在 SNTV 的競選過程中,除了同黨間的競爭之外,由於候選人只需 要取得部分比例的選票,就可以跨過安全門檻,而且應選席次越多,安全門檻越 低,因此候選人可能只要憑恃著個人關係,爭取部分選民支持即可當選(吳重禮 2002, 48)。吳重禮認為此種選制間接鼓勵某些候選人以買票賄賂、黑道脅迫的 方式介入選舉,他以台灣為例,代表激進統派和獨派的候選人,在選戰中針鋒相 對,訴諸族群議題爭取選票屢見不鮮。僅需部分選票即可當選的制度特性,使得 候選人在選戰策略的制訂上必須講求更大的效果,其訴求對象可能不是全部選區 的選民,反而是具有特定條件(地理區域、派系、個人關係網絡、意識形態、年 齡、性別、教育程度)的選民,此種走向特定選舉訴求的特色也使得 SNTV 下 的競選與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下的競選有更大的差異。 第三,SNTV 選制對選民的投票策略也會有影響。在複數選區的選民,可能 因為不願意浪費選票,因此對於超強或超弱的候選人,可能從支持轉為放棄,或 轉移其選票給其他候選人,使其寶貴的一票產生最佳效用,而此種選票轉移多數 在同一黨內轉移,因此 SNTV 選制下政黨得票變化,不會如單一選區的選舉來 得大(黃秀端 2001)。如上所述,因為 SNTV 制的複數選區中,候選人人數 多,即使「強力吸票機」,都有可能因為被選民認為投給他是浪費選票而轉移投 給其他候選人,導致每位候選人不確定性高,因此,黃秀端(2001)指出,政黨 提名時,會盡量提名票源重疊不嚴重的候選人,也會控制提名人數,並且會發展 出如國民黨責任區和民進黨聯合競選的競選模式。 第四,在 SNTV 下,政黨與候選人的目標也會有所矛盾。政黨希望平均每 個候選人的票數,不希望某位候選人票數特別突出,因為這可能會使同黨另一位 候選人落選。但以候選人來說,為了防止自己落選,無不努力拉高票數。因此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5) 黨和候選人的利益可能有所衝突(Cox and Niou 1994)。相當程度上,此一效應與 黨內競爭的存在息息相關,也間接造成候選人對政黨黨紀的挑戰。 前述四項政治效應在 SNTV 制度之下特別凸顯,也因為此種遊戲規則所帶來的 效應,再相當程度制約了候選人以及選民的互動模式,這也是本論文在觀察研究 個案時的重要參考。 三、特殊選舉法規的影響 除了 SNTV 的制度特性之外,特殊的選舉法規,也會直接影響選舉。以本 論文研究旨趣來講,比較有關的即是憲法保障女性名額的規定。女性政治代表的 保障,透過「女性保障名額」(reserved seats for women),這樣的選舉法規,形成 另外一個影響選舉的因素。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四條明文規定「各種選舉,應規 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而在地方選舉,對於女性的保障則在地 方制度法中有明文規定:. 立. 政 治 大. 各選舉區選出之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名額達四人 者,應有婦女當選名額一人;超過四人者,每增加四人增一人。. ‧ 國. 學. ‧. 此外,公職人員罷免法中則提到,若婦女候選人不足規定名額時,選舉區內 婦女候選人所得票數應該單獨計算,由票數多至少,於選舉區當選名額中依序當 選。因為有這樣的保障規定,使得性別因素在選舉中會額外受到關注。 過去研究顯示,在 1999 年地方制度法訂定之後,新的保障制度的確對保障 女性參政機會有很大的助益(鮑彤、莊文忠與林瓊珠 2014)。婦女保障名額的 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破除政治參與上的「性別差距」(gender gap),改變過去由男 性主導政治的情勢。保障名額,除了保障女性當選,也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選舉, 因為可以想見的,一般狀況下,一選區內女性參選人數將會大於婦女保障名額, 進而有助於更多女性政治人物產生。而政黨作為要使席次最大化的理性行動者, 婦女保障設計自然地鼓勵政黨提名女性候選人參選,間接鼓勵女性投入選舉(鮑 彤、莊文忠與林瓊珠 2014)。 對挑戰者而言,婦女保障名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以本研究個案為例,選區 的應選名額為 13 席,對應的婦女保障名額為 3 席,而此次選舉,登記參選的女 性有 6 人,分別是厲耿桂芳(國)、王欣儀(國)、王致雅(國)、簡舒培(民)、 歐陽瑞蓮(台聯)、謝啟大(無),後四人為挑戰者,從婦女保證名額的角度來 看,至少會再增加一位女性議員。此種婦女保障名額的規定,對所有候選人,不 管是男性或是女性,都會造成許多不同型態的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6) 貳、現任者 vs.挑戰者 現任者特性一向被認為是影響選舉重要的因素之一。Salmore and Salmore (1989)以及 Fenno(1985, 11-13)都指出選舉組織在競選期間,會遇到最重要的環境 因素,其中兩點最為重要,一是候選人競選什麼職位,二是其是否為現任者,競 選的職位,和是否為現任者,都是候選人必須著眼的依據。其中,在現任者優勢 部分,研究分為問政表現、選區服務、新聞曝光與宣傳、競選經費與資源作文獻 探討。相對地,對於挑戰者而言,沒有問政表現和選區服務為基礎,挑戰者素質 (Challenger Quality),包含挑戰者的財力、聲望、地位、職位、人脈、知名度、 政治經驗等等,對他們是否能順利當選有重要的影響(Adams and Squire 1997, 97)。 在沒有現任優勢下,挑戰者必須有競爭此職位足夠高的素質,才得以挑戰現任者, 例如某位剛卸任部長的政治人物,要競選立委,其他因素若沒有差別太大,那麼 其挑戰者素質,會比一位市議員挑戰立委要來得高,面對現任立委,也會更有威 脅性。要研究挑戰者在選舉中的角色,可以從挑戰者的政治經驗、現任者個人因 素(含上屆選舉狀況)來討論挑戰者的素質。高素質挑戰者作為理性行動者,在 正式決定參與選舉之前,都必須衡量其對手(現任者)之優勢,以及自身之素質 優劣,再決定要不要挑戰此一選區(Dunk 199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一、問政表現 盛杏湲(2014)指出,立法委員為了連任,會在立法問政時提出授與特定選 民群利益的法案。立法委員有立法問政的強烈動機,一方面立委有用立法職權去 帶好處到選區的動機,以與地方上有實力的政治人物相抗衡。另外盛杏湲在立委 仍是 SNTV 選制時研究,認為現任者中新任者比連任者有更高的動機從事選區 服務;相對的,連任者因為逐漸在選區建立實力,會將經營的焦點放在立法院, 也更能彰顯其現任者問政之優勢(盛杏湲 2000)。 挑戰者沒有議場作為他們的發聲管道,沒有問政表現,象徵著沒有取得政治 資源,能夠「開支票」給選民的權力。即便挑戰者依然可以在選舉時,向選民提 出政見訴求,但與現任者相較,因為尚未能證明過自身的政見可以實現,這些訴 求相對沒有說服力。.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選區服務 Fiorina(1989)提到,國會議員立法很耗費時間,又可能介入爭議法案,許多 現任者不常待在議會內,卻能一直連任,靠的並非問政表現,而是選區服務。 King(1991, 119)也指出,許多學者以現任者的選區服務的因素來解釋他們如何擴 大和挑戰者的差距,包括辦公室有額外補貼,例如郵資特權、往返選區的旅行津 貼、工作成員的支持,這些使得議員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更可以具體回答選民 提出的問題,過去十年,國會議員們對經營選區服務的預算多了一倍。 Fenno(1978)提出,要了解美國國會議員,除了要觀察他們在國會中的立法 10.

(17) 行為,同時也必須了解他們選區中的各種活動和行為。也就是說,他們不但在國 會中工作,同時也在選區內工作。他認為現任者只靠知名度以及與選民接觸的增 加,並不必然代表選票增加,建立選民心中的信任感,才是獲得支持最大的基礎。 而在競選中說出含有認同、同理心、有資格成為民代的話,有助於建立信任基礎。 黃秀端在 1992 年,以台灣過去還以是 SNTV 選制的立委選舉來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在大多數立委心中,認為選區服務是他們最大的連任基礎,SNTV 制 度設計,也提供了立委從事選區服務的誘因。因為在此制度下,同黨議員必須在 同一選區之內相互競爭,使得候選人不得不以個人作為訴求的焦點,因此選區服 務成為爭取選票的重要工具。盛杏湲(2000, 92)也根據第三屆立法委員的行為 研究,認為在 SNTV 選制下,台灣立法委員為了鞏固其連任機會,獲取「個人」 而非「政黨」的選票,他們更樂意從事選民服務。 但從黃秀端與盛杏湲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 SNTV 選制下的民意代表,他 們除了以議會問政為舞台之外,在他們的選區內,同時也是他們爭取選票的重要 地點,其重要性並不亞於議會表現。 台北市議員,雖然不如立法委員有較多法案需要在立法院內審議,但他們也 需要在台北市議會內質詢地方首長問政,同樣需要在議場及選區雙重場域來爭取 選票,現任者可以在其任內累積其對選區和個人資源分配的政策承諾,在任內使 政策兌現。而挑戰者不但不可能在尚未當選時進入議會,在選區內的服務,也比 當選 3 年多的現任市議員晚起步,而且其服務並無法如同現任者一樣有正當性, 並且掌握足夠的資源來服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三、媒體曝光與宣傳 Mayhew(1974, 311-312)的研究指出,尋求連任是現任者的主要目標,現任者 的立足點遠勝於挑戰者。第一,現任者會有較高的知名度,高知名度主要來自現 任者有操控選民所接收資訊的能力,主要是透過現任者的廣告宣傳、政策立場來 表態。第二,現任者在重要政策議題上,表達的立場會比挑戰者容易受到矚目, 而現任者本身的民意代表身分,被媒體報導的機會也較高。第三,現任者在任內 較有機會有更多管道接近公共計畫。 Cox 與 Katz 也認為,現任者比起挑戰者,的確更具有新聞報導價值,他們 的一舉一動可能都是焦點,這種現任身分所導致的高能見度,將其稱之為現任者 的「直接效應」 (direct effect)所帶來的優勢(Cox and Katz 1996, 478-497)。 在總統、立法委員中央層級的選舉以及地方縣市長選舉中,由於選舉層級較 高,參選人通常是較具有聲勢和實力的,因此挑戰者的新聞曝光和受媒體關注的 程度,可能和現任者不會有明顯差距,但如果是地方層級的民意代表選舉,有更 多參選人不具知名度,挑戰者握有的資源更少,受到媒體關注的機會也會比能夠 站上質詢台或開記者會的現任者低很多。本研究以台北市的市議員選舉為個案, 由於台北市首都,不但位於新聞中心,各項施政或預算更受到關注,台北市議會 內的質詢成為新聞的機會,也比其他縣市高出許多,因此現任者在新聞曝光上的. Ch. engchi. 11. i n U. v.

(18) 優勢會更高。 四、競選經費與資源 現任者在各方面掌握更多的資源,導致在選舉中享有現任者優勢。Howell (1982, 402)認為現任者能夠更有效地運用競選資源,並且更容易得到政治團體等 菁英網絡的支持並且動員大眾,因此更容易取得選區選民的認同和支持。他認為 現任者容易建構菁英網絡,吸引金主、官員、利益團體等,使現任者能夠比挑戰 者更有效率的募款,甚至支出也更有效率。 Salmore and Salmore (1989, 72-80)認為現任者還享有制度性資源(institutional resources),也就是因為現任地位,而不需要使用自己的經費,就可以有宣傳效 果,例如政府的施政廣告,是透過政府購買廣告播出,卻可以露出現任者的政績。 不過研究同時也指出,由於現任者知名度較高,較受到關注,因此若受到醜聞或 重大政治事件影響,也有可能無法連任。 對挑戰者而言,其實力也會受制於其經費,由於現任者因為擔任現職而有的 額外補貼等原因,挑戰者選舉經費通常比起現任者少,在缺乏經費之下,其具備 的特質與得票率之間的關係就會大幅入弱化,要拉下現任者的機率也較小(Green andKrasno 1988, 884-903)。在美國眾議院選舉中,最重要的就是競選經費,挑戰 者必須花費大量的金錢才能和抵銷現任者的優勢,讓自己能保持在競爭行列,但 挑戰者募集經費又會面臨困難,這也可能是造成議院選舉競爭力衰落的原因之一 (Abramowitz 1991,4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五、選區現任者因素 挑戰者有策略性地選擇他們所要挑戰的選區,而選區內現任者的強弱、問政 表現、年齡,往往左右挑戰者的選擇。現任者有優勢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在 這個選區曾贏得選舉,選民以能力、信賴感選擇候選人時,比起平均程度的挑戰 者,過去曾經勝選的人會比較吸引選民;第二,對於有能力的現任者,挑戰者也 可能因為要跟他們競爭而被威懾 (Ashworth and Mesquita 2008,1006-1025)。相反 地,倘若現任者被意識到有弱點,或是不選了,那挑戰者就會投入選舉。 首先,現任者過去的獲票能力對挑戰者來說,是重要資訊,如果上次選舉選 得很好、得票率高,這次選舉吸引挑戰者進入的機會就變低(Dunk 1997, 799)。 當然,若在 SNTV 複數選區的選制下,這樣的看法得稍作調整,因為一選區中 必定有較高票與較低票的當選人,本本研究認為,SNTV 制下的挑戰者,只針對 上屆吊車尾當選的幾位候選人來評估,並不會將高票候選人視為挑戰對象,若他 們上次選舉票數太低,挑戰者評估有機會打敗他們,就會加入競選行列。 Krasno 與 Green(1988)認為現任者上屆的票數對挑戰者而言是重要資訊,不 過如此衡量現任者的弱點,也會有問題,因為上次選舉可能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 對於政治層面來說,很多事會改變,過去的強弱不能完全反映到現在的現任者身 上。換言之,上一次的選舉結果是獨立的,可能不能為挑戰者指引現在的競爭態. Ch. engchi. 12. i n U. v.

(19) 勢。 現任者的年齡,根據理論與實證分析,也被認為是影響挑戰者是否投入選舉 的顯著因素,因為較年長的現任者,可能會失去他們和最初政治聯盟的接觸, (Dunk 1997, 797-799; Squire 1989, 535)。在台灣,亦有不少年紀較長的政治人物, 仍持續參與選舉,在政治實務上,一旦長期連任,雖然人脈會因此累積,但也會 有包袱,因此現任者年紀大,對挑戰者來說,會是個機會,尤其是地方層級的民 代或里長,選民會有「換人做做看」、給年輕人機會的聲音出現。 另外,現任者是否為執政黨,也會對挑戰者有影響,若現任者是執政黨推出 的候選人,但執政黨政績不佳,那麼選民就會給予挑戰者更多的機會,反之,若 執政黨表現良好,現任者就更有優勢,甚至沒有挑戰者願意挑戰。 在較大範圍的選舉中,選區內的經濟狀況,就是評估執政黨表現的標準之一, 它將決定選民動向。如果選民的人均實際所得不佳,他們可能會責備現任者,而 如果經濟狀況好,選民則會「獎賞」現任者而投票給他,因此選區內的經濟因素 影響了挑戰者是否投入選舉的決定,經濟狀況好挑戰者傾向不選,經濟狀況不好 則吸引挑戰者選(Jacobson 1988; Dunk 1997)。然而,在台灣的 SNTV 制下,多人 競爭的狀況此因素是否仍重要,又如果是選地方民意代表,並非行政首長或是中 央民代,此因素會不會如同國外研究,或是此因素將會弱化也值得討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六、政治經驗 可以想見的,候選人的政治經驗對選舉會產生影響。而對挑戰者而言,沒有 在選區內執政、問政、服務的基礎,他過去的政治經驗就更加重要,因為這將會 是選民判斷是否投票給此挑戰者的主要指標之一。Squire(1992a, 125-142)以美國 各州州長選舉為研究,他整理出各種不同層級政治經歷的候選人,投入州長選舉 的勝選比例,發現曾經有過州長或參議員等政治經歷的挑戰者,就有較好的勝選 機率,因為他們除了有執政或當過民代的經驗,更有著遍及全州的競選優勢。他 認為,很明顯地,挑戰者的經歷越好,他獲得的票會越多。對於挑戰者是否曾擔 任需要選舉的職務,Abramowitz(1991)也認為這是重要的,他提到一個挑戰者如 果在某選區曾有選舉的職位,他在其選區會有支持基礎,也比較了解要怎麼競選, 並且有著比較好的、正面的新聞報導。 當然,這些不同的經驗對吸引選票有不同程度的差別,但如同 Squire 在該 篇研究中提到的,我們可以將其排序,但很難將其量化,我們可以說當過縣市長 比當過里長的更能吸引選票、當過立委比當過市議員有更佳的獲取選票能力,但 難以計算說當過立委的吸票能力比市議員高 1.5 還是 2 倍,因為影響選舉的因素 太過複雜。另外,本文研究台灣本土案例,在各個層級政治經歷上或許無從與美 國的研究對照,但有好的政治經歷,能夠吸引更多選票的研究結果,此種關係理 應不會因不同國家有所改變。 不過 Squire 的研究並沒有納入挑戰者曾經擔任「黨職」或其他較低層級的 政治經歷稍作討論,本文以市議員選舉為個案,許多參與市議員選舉的挑戰者,.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0) 曾經擔任過地方層級的民選官員,包含里長、鄉鎮市區長,或是曾擔任中央層級 的黨職,包含中央委員、發言人等,本文都將其認定為政治經歷。但擔任過立委、 議員辦公室主任等,因為實際經營過地方基層,跟隨老闆在選舉中勝選過,本研 究也將其納入有足夠政治經驗的分類。 挑戰者的政治經歷,代表他們過去參與政治事務累積政治經驗的多寡。為什 麼有政治經驗的挑戰者,會比沒有經驗的更容易成功?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有經 驗的挑戰者,足夠的政治經驗導致他們有較強的選舉技能,並且能接近、取得更 多資源,也更能有效率使用(Lazarus 2008)。這使得他們獲得選舉的成功,這就是 資源優勢模型(如圖 1-1)。 a.資源模型 政治經驗. 資源. 政 治 大. 立. b.自我選擇模型. 選舉的成功. ‧ 國. 學. 風險. 政治經驗. 好的選舉預期. ‧. 資源. 選舉的成功. y. Nat. sit. al. er. io. 圖 1-1 評估政治經驗的兩個模型 資料來源:Lazarus, Why Do Experienced Challengers Do Better than Amateurs,. n. Political Behavior, Vol.30, No.2 (Jun., 2008), pp.190. Ch. engchi. i n U. v. Lazarus(2008,190)則認為,政治經驗為挑戰者帶來的選舉能力與資源優勢, 雖然重要,但這兩者不是直接因素,他提出自我選擇模型(Self-selection Model), 他認為富有政治經驗的挑戰者,由於承擔比較大的風險,如果他們落選,不只要 放棄他們原有的職位,還可能失去他們政治生涯中累積的聲望,輸掉選舉的成本 太高了。因此他主張,有經驗的挑戰者,對於精準掌握政治資訊,意味著他們比 起沒經驗的挑戰者,更能夠認清自己能不能對抗現任者,處於有機會勝選的位置, 只有很確定能夠獲勝的時候,才會決定加入選舉,因此他們等待有機會勝選的時 機,了解現任者的弱點才行動,比起其他挑戰者,他們更必須得贏。這就是 Lazarus 所強調的挑戰者自我選擇模型(如圖 1-1b),也是為什麼有政治經驗的挑戰者在 選舉中能夠選得比較好的另一原因。政治經驗導致他們在風險下的自我選擇和資 源優勢,而這兩個因素導致他們有「好的選舉預期」(Good Electoral Prospects), 因此更能成功。 然而,前述分類表 1-1 中,不同類型的挑戰者,政治經驗又對他們有怎麼樣 14.

(21) 的影響? 就開拓者而言,政治經驗比起繼承者更加重要,因為繼承者有繼承基礎, 選民會看交棒者過去的政治表現,來判定是否投給接棒者,但開拓者沒有繼承基 礎,對選民來說,他本身的各項條件就更重要,當開拓者有足夠的政治經驗(類 型 A),其挑戰者素質,也不一定會輸給繼承者。對開拓者來說,若有直接參與 選舉的政治經驗,會最有利於勝選,另外由於開拓者最缺乏的是知名度,若開拓 者的政治經驗使其常在媒體上曝光,如新聞聯絡人、公關室主任,那麼這樣的政 治經驗也會對開拓者很有利。 對繼承者而言,政治經驗雖然不是最重要因素,但還是可以為其加分,不少 沒有政治經驗的繼承者(D1、D2),因為交棒者的基礎穩固,只要競選策略奏效, 仍然順利當選,而有政治經驗的繼承者,更是如虎添翼,一般來說家族繼承者(C2) 的政治經驗,是其政治家族成員的助理、辦公室主任等幕僚職,然而這類的政治 經驗,在非選舉時就在經營,選舉時將幫助他們穩固基層勢力與地盤,為其獲得 勝選;而對黨派繼承者(C1)來說,因為這類型繼承者,通常在黨內表現良好,加 上其跟隨的政治人物有意栽培,對其有幫助的政治經驗形式就很廣泛,無論是擔 任黨職、幕僚職,或參與過其他層級選舉,都會對勝選有助益。要強調的是,並 不是說開拓者擔任基層幕僚職、或繼承者有經常能在接觸媒體的政治經驗不能助 其勝選,只是不同形式的政治經驗所搭配的類型,會對競選的勝利最有助益和關 聯性。 當然,即使不具有政治經歷,挑戰者也可能可以靠著商業界、媒體、演藝圈、 體育界等背景,成為挑戰者。Squire 在文中同時提到,很多沒有政治經驗的挑戰 者,都有商業背景,他們砸錢來競選,竭力推銷他們有好的執行能力。在台灣, 政黨也常提名有知名度的藝人、體育界人士來參選,近年就有跆拳道國手黃志雄、 藝人余天擔任立法委員,前職棒球員黃平洋、藝人歐陽龍、應曉薇選上台北市議 員,媒體界目前是台北市議員的則有吳世正、王欣儀、陳彥伯、童仲彥等人,醫 師潘懷宗因為主持健康節目,也因此有知名度而選上市議員。 本節檢閱過去相關文獻,從文獻中可以了解到挑戰者雖然是相對於現任者的 概念,但重點除了在其優劣勢之外,挑戰者相關的文獻中,更強調挑戰者在不同 政治經驗、現任者素質等條件下,選擇投入或不投入選舉的過程。而有政治經驗 者,對於其投入選舉的勝敗預測更是小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參、選區特性與選戰策略的制訂 研究競選策略,必須了解選擇個案的選區特性與狀況,因為無論是地方行政 首長、立法委員、議員,不同選區都有不同的特性,甚至同一個選區,可能因為 選制和競選職位的不同,選民有不同的投票行為。本節探討選區經濟狀況和政黨 情勢對選區的影響,以及以過去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的選舉,來評估此選區特性。 接著再整理候選人及團隊應如何制訂選戰策略、行銷自己的步驟。. 15.

(22) 一、選區政黨情勢 選區內幾個主要政黨的支持度,現任者和挑戰者屬於哪個政黨,也會影響選 民抉擇而成為挑戰者的考量原因。而現任者所屬的政黨在選區內的施政、問政滿 意度,甚至在選區以外,更高層級行政區的滿意度,以及挑戰者所屬政黨選舉當 時選區外的評價,都是挑戰者的投入選舉與否的標準。這也是我們在選舉期間, 時常聽到有候選人會提及「大環境」不佳,影響支持度或投票率的原因。 二、選區特性之評估 候選人對選區、選民的了解是競選的基礎。選區特性如何評估?Shea 與 Burton(1996)以兩黨制的美國為例,將選區的政黨支持以圖表示(圖 1-2),認為 一個選區中,大約有 16%的未決定選票(Toss-up Vote)是兩黨可爭取的,民主黨和 共和黨還各有另外 17%大致上可被視為支持他們的政黨的搖擺選票(Swing Vote), 但這些選票並非一直投給他們。扣除掉這三種分類的 50%,兩黨各有 25%的基 礎票(Base),這些基礎票,無論這兩黨表現再怎麼差,這 25%還是基本盤。. 立. 政黨票 Toss-up 16%. Swing Soft 17%. 共和黨. Nat. 搖擺選票. n. al. Ch. e 意識形態 ngchi. sit. 未決定選票. er. io. 自由. Base 25%. y. 民主黨. ‧. Swing Soft 17%. 學. Base 25%. ‧ 國. 政黨票. 政 治 大. i n U. v. 保守. 圖 1-2 選區的政黨支持 資料來源:Shea and Burton, 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Revised and Expand Edition. Westport, Conn. :Praeger, pp. 77. 而 Shea 與 Burton 進一步以此模型說明一個重要的政治事實,競爭性的 選舉的結果經常是決定於少數人手中。因為兩黨各有 25%永遠支持的選票,另外 50%決定了誰能勝選,只有一半的人是可被說服的。其中,如果雙方 17%的搖擺 選票,都能夠勉強接受各自所提出來的候選人,那麼就只有 16%的未決定選票是 需要競爭的,而勝者僅僅只需要獲得超過 8%,就能夠贏得選舉。在投票率經常 低於 50%時,贏得勝利的關鍵,往往小於 4%。由此可見,競選的重點要放在未 16.

(23) 決定選票上,選舉的目標是追求那決定性的選票。 兩位學者以此基本模型做變化,說明選民的政黨支持,而在小黨或獨立人士 能夠生存的 SNTV 制下,選票並非兩大黨能壟斷,此模型也需要調整。 若以單一席次的總統、台北市長選舉來看,由於少了無黨籍和部分小黨的加 入,兩黨得票比例會小幅增加,2012 年總統選舉,國民黨在文山區總有效票數 中獲得 66.7%,民進黨獲得 30.6%,親民黨佔 2.7%;大安區國民黨則獲得 63.3%, 民進黨獲得 34.1%,親民黨為 2.6%。2010 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在文山區獲 得有效票數的 65.1%,民進黨獲得 34.3%;大安區國民黨獲得 62.0%,民進黨獲 得 37%.5 的選票。對照可看出,國民黨在此選區有 60%到 65%的票源,民進黨 則有 30%到 35%的票源,亦即國民黨在此選區一直以來獲得的票數大約是民進 黨的兩倍,也就是 2:1 的差距。 瞭解選區結構後,不同的挑戰者,在策略上,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投入競選, 影響著他們獲票能力,因此挑戰者行銷自己的定位就相當重要,這也是本研究的 訪談重點。這類的預估與計算,不只是候選人在投入選舉前會評估,對操盤選舉 的政黨來說,更是計算提名席次的重要依據,這也能說明,國民黨和民進黨在此 區的提名人數和當選人數,都接近 2:1,數屆選舉下來,也可看出為何民進黨在 此選區,如此重視配票,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得票率一直都是國民黨的一半,但他 們想以配票策略,在有限票源下充分利用每張選票,嘗試是否有多一席的可能, 當然也可能面臨 2002 年提名 5 人,3 人落選的失敗案例;又如新黨在大安文山 區,近年都只提名一席,但這屆選舉在士林北投,提名兩席,這些都是以過去選 舉結果去評斷所得來的結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三、選戰策略的制訂與候選人行銷 綜合本節所整理的文獻,選舉時,競選團隊應該如何訂立候選人的行銷模式? 挑戰者又應該如何讓自己「銷售」給選民知道?Kotler 與 Kotler(1999)提出了候 選人行銷的六個步驟:. Ch. engchi. i n U. v. 步驟一:環境研究 候選人要定義其面對的議題、機會和威脅,包含國家與地區的經濟狀況、選 民對政治情勢的感受、特定議題關心、選區選民的人口特徵和結構、選區傾向現 任者或改革者、投票率高低。在選民人口統計上,包含年齡、收入、教育程度、 社經地位、生活型態等,最後是選舉制度、國家國體政體的影響、選區對手人數 和特色,都是在第一步驟的環境研究中需要先調查好的。 步驟二:內外部評估分析 在任何的行銷模式中,包含政治、候選人行銷,都要有內外部的評估分析。 候選人要知道自己的強勢和弱勢、競選組織的強勢和弱勢。候選人處於不同的位 置取決於他是現任者、挑戰者或是新人參選,外部的評估則包含競爭者的強勢和 17.

(24) 弱勢、其競選的強勢和弱勢。評估還包括知道競選時的機會和威脅,包含是否有 現任者要退休、有沒有創造新議題的可能。 步驟三:策略性行銷 即使在同一個選區中,選民的特性並非一致的,而是有不的組成的,在政治 行銷中,候選人的組織必須進行分析,在不同的地區提出最能切中當地選民需求 的政見,對選民做出區隔,一個政見應該或不應該在這個地區出現。分析之後, 鎖定目標,現任者可能主攻老年人、保守派的選票,他的對手可能要吸引年輕或 中年族群等。 步驟四:目標設定與競選策略 以之前的分析為基礎,在鎖定目標後,就要對候選人定位,建立適合候選人 的形象,以及競選理念和選民偏好的政策議題和解決方案,此階段建立的核心議 題,可以讓候選人更受到關注也更有優勢。以挑戰者來說,他可能要塑造年輕活 力的形象,並在政策議題上,主打就業服務、生育政策或兒童福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步驟五:傳播溝通與組織計畫 此階段包含競選的細節和計畫。要讓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例如結合媒體、 募款者的公開活動、製作廣告或和利益團體見面等。組織和資源的組合,如何傳 達出前面階段設定的訊息,以什麼方式,在這個階段是重要的。. y. Nat. sit. n. al. er. io. 步驟六:候選人重點市場 候選人的五個主要競選活動的市場是選民、媒體、捐獻者、政黨組織和利益 團體,而前三者又特別重要,因為選民投票,捐獻者提供競選經費,媒體使候選 人曝光和公開。在最後的階段,競選團隊必須聚焦於競選結果,究竟能動員多少 人出來投票、在部分選區要多少票才能勝選。而對政黨,候選人必須配合,如果 沒有傳統政黨組織,候選人得自己發展組織。. Ch. engchi. i n U. v. 上述選戰策略制定,對挑戰者來說特別重要,如一、二步驟的環境分析和內 外部評估,因為挑戰者才剛進入選區,可能尚未對其目標選民、定位區隔有所了 解,因此先取得選區內的環境資訊,包含選民人口特徵統計,以及同黨、不同黨 現任者特性,現任者因為長期待在選區內服務,因此對如何「銷售」自己的步驟 已經有足夠了解,因此這樣的策略制定,對挑戰者來說是更加重要的。而步驟三 策略行銷以及第四目標設定,就是以一、二步驟所得資訊,進而選定定位和提出 的政見,同樣地,這些對現任者來說,都至少競選過一次,了解以自身條件,需 要怎麼樣包裝,但挑戰者得從頭開始建構。第五、六步驟傳播溝通、候選人重點 市場,在競選市議員的層級上,本研究認為,因為挑戰者資源少、競選範圍小, 可能較難有系統的達到這兩個步驟,現任者利用職務資源與經費,較有可能系統 18.

(25) 性的組織媒體、募款者、廣告、利益團體等。 本節從評估選區特性切入,候選人在投入競選前,首要之務是了解選區內的 經濟狀況、政黨支持分布等特性,接著再按照各項可能的步驟來為自己定位、行 銷、設定策略,本節文獻探討即根據 Shea 與 Burton 提出的選區特性模型,試圖 說明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選舉的政黨支持,以了解挑戰者可能進入選區競選的策 略與政治行銷的方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6)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大安、文山區的選舉資料、選民結構做分析與描述; 以及所選取之候選人進行參與觀察,實地了解政黨提名挑戰者競選時的策略與行 為;並對競選團隊、主跑市議會、台北市選舉的記者進行交叉比對的訪談,探討 候選人競選策略成功或失敗的各項因素。與之前研究不同之處為,過去雖有對不 同地方縣市議員候選人的競選個案研究,但研究多是參與選舉,依照時間序列或 事件順序,對一候選人陣營之競選行為或策略的描述,本研究聚焦於「挑戰者」, 探討不同類型的挑戰者的競選策略及行為,以及挑戰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因此,依據研究目的以及前述相關理論、文獻的討論,本研究主要的問題列 舉如下: 問題一:挑戰者決定投入一個選區參與選舉經過哪些思考和選擇?如何選定 目標選民、爭取目標票源,身為挑戰者進入選區時如何定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問題二:挑戰者中的開拓者、繼承者,是否因為其所處情況之不同,有不同 的策略與行為?如何不同?相同類型的挑戰者,策略及行為是否相似?影響因素 有哪些?政治經驗及是否繼承選票兩個變數分別造成什麼影響?. sit. y. Nat. n. al. er. io. 問題三:在複數選區選舉中,同選區的挑戰者與現任者之競選策略、行為有 何異同之處?(來自挑戰者對自身選情如何的認知所致?)挑戰者如何看待與評 估同黨、不同黨現任者,認為在政治資源、媒體曝光和競選技巧上現任者與挑戰 者最大差異為何?因應現任者優勢,挑戰者如何補足其中不足之處?最困難的部 分為何?另外,挑戰者與同選區同黨之現任者互動、競合關係為何?. Ch. engchi. i n U. v. 問題四:若一選區中有其他同黨挑戰者,同黨的挑戰者間的競合關係為何? 挑戰者與他黨挑戰者的競合關係為何?以上之競合關係對照上屆各政黨之得票 率、席次有何關係? 問題五:國、民兩黨在 SNTV 制下,發展出責任里和配票兩種不同型態的 競選方式,兩黨挑戰者如何面對?不同黨的挑戰者會導致如何不同的競選模式? 問題六:挑戰者選舉前與選舉後,對其選戰策略之評估是否有差別;其所認 定自身當選或落選之原因,和其他候選人、政治資訊傳播者是否有出入及不同?. 20.

(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個案選擇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Case Study),因此研究採取三種適合個案研究之研究方 法,分別為「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以及「次級資料分析法」(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研究將以深度訪 談訪為主,訪談個案內的四位挑戰者、競選團隊與媒體,搭配參與觀察法至競選 現場實地觀察候選人團隊互動,以及候選人與團隊與選民的互動,另外藉由次級 資料分析法,從中央選舉委員會資料庫,取得過去個案區域的選舉資料。. 一、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政 治 大. 深度訪談法,又稱為「質性訪談」(qualitative interview),是質化研究中一項 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一種「比較不具結構,而讓受訪者有更大自由,可以引導談 話方向的訪問方式」 。Babbie(2007)指出,與結構性問卷不同,非結構性的質化訪 談,在本質上由訪問者建立對話的方向,再針對由受訪者所提出的特殊主題加以 追問。深度訪談,顧名思義希望針對受訪主題得到深入而紮實的了解,在這種方 法中深度比廣度更為重要,深度訪談本身強調意義賦予的過程,會使研究者在進 行訪談的過程中,來回重新檢視自己的研究問題(吳嘉苓 2012)。 吳嘉苓(2012)整理出幾項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理由,本文針對與本文相關 的部分,結合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原因再加以闡述: (一)發展詳細的描述。若想要有完整而詳細的描述與討論,深度訪談較適合, 深度訪談在因果機制中,強調其中的發展與細微差異。本研究討論挑戰者 在競選期間的各項行為和與其他候選人的互動,加上挑戰者對其選情的看 法,從訪談中了解挑戰者行動與選舉結果可能的因果機制,因此以深度訪 談來獲知選區內挑戰者對自身或其他挑戰者、現任者的看法是符合的。 (二)整合多重觀點。研究者在探討一個組織或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考量到 不同的角度及觀點,標準化的問卷無法在個案研究上滿足此需求,必須透 過深度訪談來了解不同角色的行動者不同的看法或行動。本研究將訪談 4 位挑戰者與其團隊、台北市黨部人士、媒體記者,除了於其中更加了解競 選過程,並從訪談獲得的資訊中交叉比對,探究挑戰者們的競選效果。 (三)了解事件詮釋。研究除了了解現況,知道不同的行動者對事件的詮釋也很 重要,深度訪談強調受訪者對事件始末、過程如何賦予意義,賦予什麼意 義,以及意義賦予後所帶來的變動性。政黨提名的挑戰者從決定參選、參 選哪個選區,到爭取政黨提名、拜票、造勢、競選,與選民或其他候選人 的互動,都會有其詮釋,而這樣的詮釋是否與事實相應,又挑戰者如何從 自身詮釋中發展下一步的競選策略,都是本研究所關心的。.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

首先,在前言對於為什麼要進行此項研究,動機為何?製程的選擇是基於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普及,造就許多業者不得不緊跟科技迅速 發展的腳步。以銀行業為例, 2014 年 4G 問世後,行動支付、電子商務 等相關活動益發白熱化。根據國際市場的研究機構

三、依可質化或量化分析為前提選定成效檢核 四、依可具體可行無爭議為前提選用策略方法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