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鍾和 博士. 政 治 大 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立. ‧ 國. 學.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the. y. Nat. n. al. er. io. sit.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浦憶娟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睽違大學生活二十年,重新投入研究所的課業,感覺真是既充實又愉 快! 在指南山這塊福地上,有認真的教授們,不斷的研究和創新知識,讓我 見識到良師的典範;有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好同學們,無私的互相分 享、彼此切磋,更讓我眼界大開。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恩師 王鍾和教授,由於老師的悉心 指導,我才能依著老師指引的步伐前進,並在期限內順利完成碩士的學業。. 政 治 大 冗悉心審閱論文內容,並給予寶貴的建議;而在問卷發放期間,感謝臺北縣 立. 此外,還要感謝 石雅惠教授與 郭俊豪教授,在繁忙的行政業務下,仍撥. ‧ 國. 學. 市各高中職夥伴們的情義相挺,不論是否有一面之緣,皆能本著協助後進的 精神,迅速的發放問卷並回傳資料,使本論文具有實證資料的代表性。. ‧. 三年的井塘樓生涯承蒙 詹志禹院長、秦夢群前院長、吳政達所長、林 邦傑教授、湯志民教授、余民寧教授、胡悅倫教授、張奕華教授的指導與鼓. y. Nat. sit. 勵,讓我得以重新認識知識殿堂的豐盛,同時也要感謝蔡秀真秘書和莊玉鈴. n. a. er. io. 秘書,不時在關鍵時刻給予提醒與鼓勵,這都是我永難忘懷的貴人。. v. l 此外,三年來在政大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第九屆的好同學們,尤其是 ni. Ch. U. engchi 同組的光正和美倫,沒有你們的互相扶持,我是無法如期完成論文的;所有. 的同學都是我的好榜樣,讓我重新享受到當學生的幸福,也讓我更珍惜彼此 見面相處的學習機會。 謝謝永春高中的 楊校長如晶,她以過來人的經驗,不時給予提點,還 有學校同仁的協助與體諒,讓我在進修過程中感受到極多的溫馨與鼓勵。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愛,靠著年邁父母的照顧,還有手足的支持,才讓 我能如期畢業。 謹以此論文獻給我親愛的家人、師長、朋友以及關愛過我的所有人。 憶娟 謹誌于 2010 年端午. -i-.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ii -. i n U. v.

(5)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教師之幸福感與個人背景、學校環境和人際關係 間之關係,分層選取臺北地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 1011 人進行問卷調查,並 以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和 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臺北地區公私立高中職教師之幸福感呈中上程度,人際關係各構面與 其幸福感呈顯著中度正相關。 二、 女性教師在人際關係的和諧度上顯著優於男性教師。. 政 治 大. 三、 年齡越長、已婚、有兩位以上子女和越資深的教師顯著具較佳之人際. 立. 關係與較高之幸福感。. ‧ 國. 學. 四、 學校規模在 31 至 50 班的高中職教師,其人際關係之整體層面及信賴 度構面,不如 30 班以下的教師;在人際關係的合作度構面上,不如. ‧. 30 班以下和 51 班以上的教師。. sit. y. Nat. 五、 私立學校教師的人際關係信賴度顯著優於公立學校教師。. 自我揭露度構面皆顯著優於純高中之教師。 a. iv l C n hengchi U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規模和屬性)與人際關係,並不會交 n. 七、. er. io. 六、 學校類型為完全中學的高中職教師,其人際關係整體層面、信賴度與. 互影響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 八、 學校類型與人際關係會交互影響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 九、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具 37.2%之預測力,其中人際關係中的合作度對教師幸福感的預測力最 強,達到 31.1%。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 務工作及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幸福感、人際關係、高中職教師. - iii -.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iv -. i n U. v.

(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ersonal backgrounds, schoo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via stratified sampling. The valid sample size was 1011.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2.. ‧. 4.. 立. 政 治 大. 學. 3.. Th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was above the medium level.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Female teachers maintained much mor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n male teachers. Teachers who are older, senior, married, and have more than two children had bett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higher level of well-being.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liability fact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in medium-sized schools (of 31 to 50 classes) had poore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in small-sized schools (of 30 classes and under). In the factor of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they also performed poorer than those in large-sized schools (of more than al v i 50 classes). n C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h had e higher h i ofU interpersonal reliability than n g clevel public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at high schools with both junior and senior level students did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ypic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s far a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liability and self-disclosure factors were concerned. Th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was affected by neith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n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chool environment. Types of schoo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d interactive effects on th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well-be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was effectively predicted, up to 37.2%, by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 school environment, and. ‧ 國. 1.. n. er. io. sit. y. Nat. 5. 6.. 7.. 8. 9.. -v-.

(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had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power (31.1%) among all these independent variables.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had been provided for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well-being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high school teacher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vi -. i n U. v.

(9) 內 謝辭. 容. 目. 錄.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內容目錄 ........................................................................................... vii. 治 政 圖表目錄 ............................................................................................ ix 大 立 ‧ 國. ‧.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研究問題與假設..................................................................................8 重要名詞解釋....................................................................................11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sit. y.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學. 第一章緒論 ......................................................................................... 1. er. io. 第二章文獻探討 ............................................................................... 13. a. v. n.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i l C 幸福感的意涵....................................................................................13 n hengchi U 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幸福感............................................................22 學校環境變項與教師幸福感............................................................35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人際關係與教師幸福感 ...........39. 第三章研究方法 ............................................................................... 5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架構............................................................................................51 研究對象............................................................................................52 研究工具............................................................................................55 實施程序............................................................................................59 資料處理與分析................................................................................61. - vii -.

(10) 第四章研究結果 ............................................................................... 6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臺北地區高中職教師基本資料概況................................................65 個人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71 學校環境變項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79 個人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83 學校環境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101 個人背景變項及人際關係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差異分析 .........109 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差異分析 .........117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的預測力分析 ....................................................................123. 第五章討論 ..................................................................................... 165. ‧. ‧ 國. 學. 學校環境變項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討論 .................................171 個人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之討論 .............................173 學校環境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之討論 .............................178 個人背景變項及人際關係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討論 .............181 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討論 .............185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預測力之討論 ....................................................................188.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政 治 大 臺北地區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和人際關係概況之討論 .................165 立 個人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討論 .................................167. n.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209 a v. i l C n hengchi U 結論..................................................................................................209. 第一節 第二節 建議..................................................................................................216. 參考文獻 ......................................................................................... 225 附錄一. 臺北地區教師生活現況調查表 ..................................... A-1. 附錄二. 問卷授權書 ..................................................................... A-4. - viii -.

(11) 圖. 表. 目. 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2-11 2-12. 性別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23 年齡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25 婚姻狀況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28 子女數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30 任教領域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31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32 學校規模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36 學校屬性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37 人際關係定義彙整表 ...........................................................................40 人際關係和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42 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人際關係研究彙整表 .....................................44 學校環境變項不同的教師人際關係研究彙整表 .............................49. 表 表 表 表 表. 3-1 3-2 3-3 3-4 3-5. 抽樣校數一覽表 ...................................................................................52 個人背景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 ...........................................53 學校環境變項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 ...........................................54 人際關係量表各層面相關資訊 ...........................................................57 本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一覽表 ...........................................................62. 表 表 表 表. 4-1 4-2 4-3 4-4.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高中職教師幸福感量表敘述性統計表 ...............................................65 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基本資料表 ...66 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量表之敘述性統計表 .......................................67 al v i n 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之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基本 Ch engchi U 資料表...................................................................................................68 人際關係與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70 性別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1 性別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71 年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2 年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年齡不同教師幸福感量表的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 .............................73 婚姻狀況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3 婚姻狀況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74 子女數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4 子女數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子女數不同教師幸福感量表的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 .........................75 任教領域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 ix -.

(12) ‧ 國. y. sit. er.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立. 政 治 大. 學.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n.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任教領域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7 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幸福感量表的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 .....................78 學校規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79 學校規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學校屬性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0 學校屬性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80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1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幸福感量表之 Scheffé 事後 比較表...................................................................................................82 性別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3 性別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84 年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4 年齡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年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合作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86 年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信賴度層面 Games-Howell 事後比較表.....86 年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自我揭露度層面 Games-Howell 事後 比較表...................................................................................................87 年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層面 Games-Howell 事後比較表.........87 婚姻狀況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8 婚姻狀況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88 子女數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89 al v i 子女數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n Ch U e n g c h i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0 子女數不同教師人際關係信賴度層面 子女數不同教師人際關係合作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0 子女數不同教師人際關係自我揭露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1 子女數不同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1 任教領域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92 任教領域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95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人際關係信賴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7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人際關係合作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7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97 服務年資不同教師人際關係自我揭露度層面 Games-Howell 事後比較表...........................................................................................98. io.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Nat.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x-.

(13) 表 4-52 個人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差異考驗結果 綜合摘要表.........................................................................................100 表 4-53 學校規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101 表 4-54 學校規模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55 學校規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信賴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103 表 4-56 學校規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合作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103 表 4-57 學校規模不同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103 表 4-58 學校屬性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104 表 4-59 學校屬性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 ....................104 表 4-60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得分之比較表 .........105 表 4-61 學校類型不同教師於人際關係量表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62 學校類型不同教師人際關係信賴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107 表 4-63 學校類型不同教師人際關係自我揭露度層面 Scheffé 事後 比較表.................................................................................................107 表 4-64 學校類型不同教師人際關係整體層面 Scheffé 事後比較表...........107 表 4-65 學校背景變項與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各層面差異考驗結果 綜合摘要表.........................................................................................108 表 4-66 性別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09 表 4-67 性別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雙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 4-68 年齡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0 表 4-69 年齡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雙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4-70 婚姻狀況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1 al v i 表 4-71 婚姻狀況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n Ch U engchi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 4-72 子女數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2 表 4-73 子女數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 4-74 任教領域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4 表 4-75 任教領域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 4-76 服務年資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5 表 4-77 服務年資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表 4-78 學校裩模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7 表 4-79 學校規模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 xi -.

(14) 表 4-80 學校屬性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8 表 4-81 學校屬性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 4-82 學校類型和人際關係不同之教師在幸福感量表得分差異比較表 .119 表 4-83 學校類型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 4-84 學校類型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在幸福感量表之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121 表 4-85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4 表 4-86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性別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7 表 4-87 預測性別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28 表 4-88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年齡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9 表 4-89 預測年齡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2 表 4-90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婚姻狀況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3 表 4-91 預測婚姻狀況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 4-92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子女數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 4-93 預測子女數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8 表 4-94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任教領域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0 al v i 表 4-95 預測任教領域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5 n Ch U engchi 表 4-96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服務年資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7 表 4-97 預測服務年資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9 表 4-98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學校規模不同的高中職教師 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2 表 4-99 預測學校規模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53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學校類型不同的高中職 表 4-100 教師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5 表 4-101 預測學校屬性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 摘要表.........................................................................................156 表 4-102 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對學校類型不同的高中職 教師幸福感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5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 xii -.

(15) 表 4-103 表 4- 104. 預測學校類型不同教師幸福感之重要變項及其解釋量 摘要表.........................................................................................161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教師幸福感之 預測因子及預測力摘要表.........................................................162. 表 5-1 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預測力摘要簡表 .............188 表 5-2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教師幸福感之 重要預測因子及預測力摘要簡表.....................................................190 表 5-3 性別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預測力 摘要簡表.............................................................................................191 表 5-4 年齡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預測力 摘要簡表.............................................................................................193 表 5-5 婚姻狀況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194 表 5-6 子女數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195 表 5-7 任教領域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197 表 5-8 服務年資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201 表 5-9 學校規模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203 表 5-10 學校屬性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預測力摘要簡表.................................................................................205 al v i 表 5-11 學校類型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之重要預測變項及其 n Ch engchi U 預測力摘要簡表.................................................................................206 表 5-12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教師幸福感之 重要預測因子及預測力摘要簡表.....................................................2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圖 3-1 研究架構圖.............................................................................................51. - xiii -.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7) 第一章 . 緒論 . 本章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本研 究中重要名詞的解釋,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就各節的內容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004 年天下雜誌曾針對臺灣的 25 縣市做過幸福城市排行的調查,臺. 政 治 大 Friends of the Earth 2006 立年公佈,臺灣是亞洲排名第十,全球排名第八十. 北市排名第一,臺北縣排名第八。而根據 New Economic Foundation 和. ‧ 國. 學. 四的幸福感國家。林崇逸(2007)利用全國性的「幸福與財富調查資料庫」 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家庭、健康和金錢三者是決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 ‧. 女性、已婚者、學歷較高且具正面態度、有幽默感、生活有意義的人,幸. sit. y. Nat. 福感較高。197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A. Samuelson 定義「幸福=. er. io. 效用/欲望」,效用是指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享受和滿足,而欲望則是指. n. 想要達到的目標,效用越大幸福感就會越高,相反的欲望越大則幸福感越 a v. i l C n hengchi U 少。經濟學家認為財富的增加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人對於幸福感與所獲 得的絕對報酬呈現正相關。但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幸福感卻跟不上財富. 的增長,因為社會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發現,人更關心的是相對報酬。所 以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不是絕對的地位,而是個人與他人,特別是和熟人 朋友比較的相對地位。所以衡量個人幸福感的方法,不是只針對收入與就 業狀況的數字,還要考量人際關係的滿足感和生命的目標感。 幸福感是個人結合所處環境和自身境遇所做出的一種綜合性的主觀 評斷,它決定了個人生活的價值。教師幸福感是指教師基於滿足需要、發 揮潛能、增長能力所得到持續的快樂感受。對於老師來說,是否擁有幸福. -1-.

(18) 感,既是對工作滿意程度的表現,更是個人生活質量的一種衡量,也就是 當幸福指數越高時,就更能激發個人自我學習成長的動力,而自我價值也 更能充分的發揮。不同的幸福感取決於不同的生活態度、生活價值觀和個 人的心態,但一個溫馨和諧的學校組織氣氛,必能讓教師在幸福中從事教 育工作,工作滿意度也勢必相對提升。究竟目前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現況 如何?是本研究要探討的首要動機。 根據過去有關教師幸福感的實證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子女數、任教領域和服務年資等個人背景變項,均和幸福感有不同的差異 性。以性別而言,陸洛(1998) 、許惠玲(2007) 、Diener, Sandvik 與 Larsen. 政 治 大 (1985)、Argyle (1987)、Argyle 與 Lu (1990)及 Rim (1993)研究獲知女性的 立. 幸福感顯著高於男性。但賴貞嬌(2006) 、陳銀卿(2007) 、陳慧姿(2007) 、. ‧ 國. 學. 謝玫芸(2008)和鄒爵丞(2009)的研究,卻獲得男性教師幸福感顯著高. ‧. 於女性教師的結果。更有研究發現性別不同教師的幸福感無顯著差異(陳. y. Nat. 鈺萍,2004;古婷菊,2006;陳得添,2006;黃惠君,2006;黃琬芯,2006;. er. io. sit. 洪家興,2007;邱雅惠,2007;侯辰宜,2007;陳柏青,2008;黃偉洲, 2008;蔡明霞,2008;鐘偉晉,2008;王慶田,2009;周碩政,2009;曾. al. n. v i n Ch 艾岑,2009;簡莉蓉,2009;謝佩妤,2009;Andrews, 1991) 。究竟男老 engchi U 師和女老師的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性存在呢?. 在年齡方面,有多數研究獲致的結果是越年長的教師幸福感越高(吳 淑敏,2003;侯辰宜,2007;陳慧姿,2007;陳柏青,2008;黃惠玲,2008; 蔡明霞,2008;鐘偉晉,2008;王慶田,2009;周碩政,2009;簡莉蓉, 2009;Campbell, Converse & Rodgers, 1976;Headey & Wearing, 1989) ,但 有一些國外早期的研究,卻獲得年輕教師幸福感較高的結果(Lewinsohn & MacPhillamy ,1974;Lu & Argyle, 1991),另外陳得添(2006)、洪家興 (2007) 、邱雅惠(2007) 、謝玫芸(2008)和 Argyle (1987)的研究,卻發 現年齡和幸福感間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到底不同年齡層的教師對幸福的 -2-.

(19) 感受是否會有所不同? 婚姻狀況的研究亦是幸福感研究的重點之ㄧ,大部分的研究皆獲得已 婚者或有固定伴侶者比未婚者幸福的結論(吳淑敏,2003;陳玉華,2003; 吳筱雯,2005;洪家興,2007;侯辰宜,2007;謝玫芸,2008;陳柏青, 2008;黃惠玲,2008;蔡明霞,2008;王慶田,2009;周碩政,2009;曾 艾岑,2009;簡莉蓉,2009;Campbell, Converse & Rodgers, 1976) 。但古 婷菊(2006) 、邱雅惠(2007) 、陳得添(2006)及陳慧姿(2007)的研究 結果卻獲得婚姻狀態不同的教師,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已婚教師的. 政 治 大 有無小孩會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嗎?陳得添(2006) 、黃惠玲(2008) 、 立. 幸福感和未婚教師比較究竟何者較高?. Kobrin 與 Hendershot (1977) 和 Argyle (1987)研究發現有子女的教師幸. ‧ 國. 學. 福感較高,但陳銀卿(2007)及 Abbott 與 Brody (1985)研究卻是無子女. y. Nat. 女狀況和人數不同的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 的教師幸福感較高,另外洪家興(2007)與陳慧姿(2007)研究卻獲得子. er. io. sit. 在服務年資部份,多位學者發現服務年資較長的教師幸福感較高(陳 鈺萍,2004;賴貞嬌,2006;侯辰宜,2007;陳銀卿,2007;陳柏青,2008;. al. n. v i n Ch 黃偉洲,2008;黃惠玲,2008;謝玫芸,2008;王冠堯,2009;周碩政, engchi U. 。但古婷菊(2006) 、陳得添(2006)、 2009;曾艾岑,2009;簡莉蓉,2009) 黃琬芯(2006)、陳慧姿(2007)和鐘偉晉(2008)的研究,卻發現服務 年資不同之教師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到底資深老師還是資淺老師 的幸福感比較令人滿意? 總之,過去在個人背景變項和幸福感間的研究,並沒有一致性的結 論,因此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教師,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存 在,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在學校環境變項部分,因近年少子化的衝擊,不僅班級人數減少,更 造成學校的班級數頓減。當學校規模縮減時,勢必造成教師的需求減少, -3-.

(20) 但學校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嗎?部分研究結果發現學校規 模不同的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侯辰宜,2007;許惠玲,2007;陳柏青, 2008;鄒爵丞,2009;簡莉蓉,2009;蘇子傑,2009) ,但黃偉洲(2008)、 蔡明霞(2008)、謝玫芸(2008)和周碩政(2009)卻發現班級數不同, 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但大型學校亦或小型學校的教師幸福感, 何者較高的實證研究結果卻不一致。 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教師幸福感到底有無差異?實在是耐人尋 味。部分研究結果指出並無顯著差異(李建興,2007;陳慧姿,2007),. 政 治 大 發現公私立學校屬性不同,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究竟公私立高 立. 但周旻慧(2006) 、陳仲晟(2007) 、張凌瑜(2008)和楊佩琪(2009)卻. 中職教師的幸福感孰高?. ‧ 國. 學. 學校的類型是否會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在學校環境變項方面,前人. ‧. 對高中職教師部分的實證研究資料較少,因此學校環境變項不同的教師,. y. Nat. 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是本研究的第三項動機。. er. io. sit. 人際關係是一種動態的歷程,影響人際關係的個人背景變項方面,研 究發現女性的人際關係比較好(顏映馨,1999;劉敏珍,2000;蘇逸珊,. al. n. v i n Ch 2002;李清波,2005;林欣怡,2005;江淑玲,2006;李秋英,2006;林 engchi U. 淑惠,2006;洪睿鍲,2008;朱妙芳,2009;余雅芳,2009;謝秋嬋,2009) , 但有些學者卻發現性別不同的人,人際關係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林子 雯,1996;江欣霓,2002;謝月香,2002;陳鈺萍,2004;王瓊玉,2005; 廖庭芳,2005;陳忠正,2006;陳慧姿,2007;謝玫芸,2008;王慶田, 2009)。在年齡方面,有些研究發現年齡較長的人際關係較佳(林子雯, 1996;李清波,2005;郭永斌,2005;黃惠玲,2008;王慶田,2009;江 淑娟、2009),但有些研究卻獲知不同年齡的人際關係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江欣霓,2002;曾愛淑,2002;謝月香,2002;王瓊玉,2005;林欣怡, 2005;廖庭芳,2005;江淑玲,2006;陳忠正,2006;陳慧姿,2007;洪 -4-.

(21) 睿鍲,2008)。至於婚姻狀況方面,研究發現已婚者的人際關係較佳(林 子雯,1996;王瓊玉,2005;郭永斌,2005;黃惠玲,2008;江淑娟,2009) , 但有些研究卻獲得婚姻狀況不同者,人際關係無顯著差異存在的結果(謝 月香,2002;陳鈺萍,2004;李清波,2005;陳忠正,2006;陳慧姿,2007; 王慶田,2009;朱妙芳,2009) 。另雖有多位學者發現資深教師的人際關 係較佳(曾愛淑,2002;涂燕玲,2003;李清波,2005;郭永斌,2005; 洪睿鍲,2008;謝玫芸,2008;江淑娟,2009;余雅芳,2009;施進義, 2009),但仍有多位學者發現不同年資的人際關係無顯著差異存在(謝月. 政 治 大 陳忠正,2006;陳慧姿,2007;王慶田,2009)。另外子女數會影響到教 立. 香,2002;陳鈺萍,2004;王瓊玉,2005;林欣怡,2005;廖庭芳,2005;. 師的人際關係嗎?或是任教科目可能影響到教師的人際關係嗎?根據以. ‧ 國. 學. 往學者的研究結果並沒有一致性,所以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臺北地區高中. ‧. 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又會對幸福感帶來何種影響,成. y. Nat.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er. io. sit. 班級數多寡會影響教師的員額編制,尤其高中職是分科教學,同科目 教師的人數有時會因班級數的限制,或選修課程的開設而受到影響。有多. al. n. v i n Ch 位學者發現學校規模不同教師的人際關係無顯著差異(王泳貴,2002;李 engchi U. 清波,2005;廖庭芳,2005;洪睿鍲,2008;謝玫芸,2008) ,但王瓊玉. (2005)的研究卻發現其間確有顯著差異性存在,到底學校規模的大小會 造成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嗎?在學校類型方面,陳忠正(2005)和 陳慧姿(2007)的研究發現,教師的人際關係不會因學校類型的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但究竟公立或私立學校教師的人際關係是否會有不同?或者 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等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人際關係會有 顯著差異存在嗎?又會交互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嗎?是本研究的第五項 動機。 除上述各項研究外,陳鈺萍(2004) 、侯辰宜(2007) 、黃琬芯(2006) 、 -5-.

(22) 陳慧姿(2007)和黃惠玲(2008)均曾探討過不同背景變項和人際關係對 於教師幸福感的交互影響。關於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領 域和服務年資等個人背景變項以及人際關係,對於教師幸福感的影響力究 竟為何?研究者亟欲瞭解個人背景變項和人際關係,是否會連帶影響高中 職教師的幸福感?另外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和學校類型等學校環境變項, 對於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影響,是否會因人際關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研 究者感興趣的是,學校環境變項和人際關係是否會交互影響高中職教師的 幸福感呢?關於這些現象的實況,成為本研究的第六項和第七項動機。 Andrews 與 Withey (1976)對幸福感(well-being)所下的定義為: 「幸福. 政 治 大 感是指以認知及情感兩向度對整體生活進行評估後的綜合結果,包括對生 立. 活的滿意度,以及所感受到的正向情緒和負向情感三部份」 (陸洛,1996) 。. ‧ 國. 學. 根據以往幸福感的實證研究發現,如身心健康、自我肯定、生活滿意、工. ‧. 作成就、人際和諧等均能預測幸福感。而在相關研究當中,人際關係是影. y. Nat. 響教師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所以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 er. io. sit. 際關係,是否會交互影響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是否能聯合預測其幸福 感?遂成為本研究動機之八。. n. al. Ch. engchi. -6-. i n U. v.

(23) 貳、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 瞭解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和人際關係的現況。 二、 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領 域、服務年資)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差異。 三、 探討學校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學校類型)不同的 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差異。. 政 治 大 域、服務年資)不同的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的差異。 立. 四、 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領. ‧ 國. 學. 五、 探討學校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學校類型)不同的 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的差異。. ‧. 六、 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及人際關係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差. sit. y. Nat. 異。. al. n. 異。. er. io. 七、 探討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差. C. i n U. v. hen hi 八、 瞭解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對高中職教師幸 gc. 福感的預測力。. -7-.

(2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和人際關係的概況如何? 二、 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學校環境變項不同的高中職教師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 政 治 大 個人背景變項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是否有 立. 五、 學校環境變項不同的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 顯著差異?. ‧ 國. 學. 七、 學校環境變項和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是否有. ‧. 顯著差異?. y. Nat. 八、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是否能有效預測高中. n. al. er. io. 貳、研究假設. sit. 職教師的幸福感?. C. i n U. v. hen hi 根據前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 gc. 臺北地區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和人際關係呈中上程度。. 1-1 臺北地區高中職教師幸福感呈中上程度。 1-2 臺北地區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呈中上程度。 假設二、. 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 領域、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異。. 2-1 性別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2-2 年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8-.

(25) 2-3 婚姻狀況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2-4 子女數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2-5 任教領域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2-6 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 學校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學校類型)不同 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3-1 學校規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3-2 學校屬性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3-3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 政 治 大 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 立 領域、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 ‧ 國. 學. 差異。. ‧. 4-1 性別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y. Nat. 4-2 年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er. io. sit. 4-3 婚姻狀況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4-4 子女數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al. n. v i n Ch 任教領域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engchi U. 4-5. 4-6 服務年資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 學校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學校類型)不同 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5-1 學校規模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5-2 學校屬性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5-3 學校類型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六、. 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 顯著差異。. 6-1 性別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9-.

(26) 6-2 年齡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6-3 婚姻狀況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異。 6-4 子女數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6-5 任教領域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異。 6-6 服務年資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異。 假設七、. 政 治 大. 學校環境變項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 顯著差異。. 立. 7-1 學校規模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 國. 學. 異。. ‧. 7-2 學校屬性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y. Nat. 異。. er. al. v i n Ch 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及人際關係能有效預測高 engchi U n. 假設八、. io. 異。. sit. 7-3 學校類型與人際關係不同之高中職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 中職教師的整體幸福感。. - 10 -.

(27)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本研究定名為「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為利於 本研究在進行時有明確方向,並對研究變項有清楚的界定,以確保獲致可 靠之研究結果,現就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高中職教師 本研究之高中職教師係指九十八學年度,任職於臺北市和臺北縣(未 來的新北市)的公立(含國立、市立及縣立)與私立之高中、高職、綜合 高中、完全中學高中部及綜合完全中學教師,包括語文領域(國文、英文) 、. 政 治 大. 數學領域、社會領域(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自然領域(物理、化. 立. 學、生物、地球科學) 、藝術領域(音樂、美術、藝術生活) 、生活領域(家. ‧ 國. 學. 政、生活科技、資訊科技) 、健體領域(體育、健康與護理) 、群科專門領 域(工科、商科、職業專科)及輔導特教領域的正式教師(含主任、組長、. sit. Nat. 貳、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 ‧. 導師及專任老師)。. er. io. 人際關係是指教師在學校環境中,和同事互動的情況,建構出對他人. n. al 的看法和想法,彼此間相互對待的態度和所受到的影響。 iv. n U 本研究採用王瓊玉(2005)所編制的學校行政人員人際關係量表,將 engchi. Ch. 其得分作為本研究對於教師人際關係操作型定義之分數。若總分越高,代 表教師的人際關係越好,總分越低則表示教師人際關係越不好。. 參、幸福感(well-being) 教師幸福感是教師對平常生活中認知、情緒和身心健康各方面的主觀 感受,包含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正向情緒多於負向情緒的認知感受。 本研究採用陸洛(1998)所修訂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 20 題精簡版, 將其得分作為本研究對於教師幸福感操作型定義之分數。若總分越高,代 表教師的整體幸福感越高,總分越低則表示教師幸福感狀況越不好。. - 11 -.

(2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在公私立高中職(含完全中學及綜合高中)任教 的正式教師為準。 二、研究地區 本研究針對臺北地區,即臺北市和臺北縣(未來的新北市)為調查範 圍,不包含其他縣市。 三、研究變項.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其他變項則不. ‧ 國. 學. 在本研究中探討;而背景變項僅探討高中職教師之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 子女數、任教領域、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屬性、學校類型等變項,. y er. io. sit. 貳、研究限制. Nat. 其他背景變項亦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 n. 一、由於人力和時間上的限制,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取樣自臺北市和臺北 a v. i l C n hengchi U 縣(未來的新北市)公立(含國立、市立及縣立)與私立高中職,且 包括完全中學高中部、綜合高中及綜合完全中學的教師,但無法推知 其他地區高中職教師或其他學制教師的狀況。. 二、本研究係採自陳式問卷方式蒐集資料,僅能收集到直接反應填答的資 料,填答者填答時可能因對某些問題敏感而產生自我防衛的心態,或 難免會受到社會觀感與現實問題的影響,而使填答者對題目的反應有 所保留,或是可能受到填答者當時的情緒、態度和認知等主觀因素, 及對問卷內容產生不同的認知及解釋,因而影響本研究的精準性。. - 12 -.

(29) 第二章 . 文獻探討 . 本章目的在整理、歸納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理論及研究結果,做為 本研究的立論基礎。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教師幸福感的意義與相關 理論;第二節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幸福感的意涵;第三節探討學校環 境變項與教師幸福感的意涵;第四節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 人際關係與教師幸福感,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幸福感的意涵. 政 治 大 幸福感(well-being)是非常主觀的,新朗文當代辭典的對幸福感的定義 立. ‧ 國. 學. 是「感覺到舒適、健康和快樂的狀態」 。幸福感在心理學上是種非常含糊、 不確定的表達方式,它是需要身心協調的,是指生活上的各種面向都呈現. ‧. 平衡和舒適的感覺(Holmes, 2005)。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 Tal. sit. y. Nat. Ben-Shahar (2009)指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如能把負面情緒當. n. 性和意義性的幸福感(引自李偉麟,2009) 。 a. 壹、幸福感的意義. er. io. 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就是有快樂. iv l C n hengchi U.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人生最大的目的在追求幸福,在其所著 的「倫理學」一書中提到,由行動中可以得到最美好的事物是什麼?不論 是販夫走卒或是文人雅士都認為是幸福(施建彬、陸洛,1997)。然而亞 里士多德「幸福論」指出,人類永遠在追求一個未知的幸福境界是人類社 會的一個共同現象(施建彬,1995) 。弗洛伊德(Freud,1923)認為潛意識 層(即深層)的本我(id)和處於意識層(即表層)的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 三大系統平衡協調不相衝突,人就能體會到幸福感。 幸福感的研究始於 1950 年代後期,作為探討生活品質的指標,以此 - 13 -.

(30) 檢視社會變遷與提升社會政策(Keyes, Shmotkin, & Ryff, 2002,曾文志, 2007) 。Andrews 與 Withey (1976)提出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經驗,包括對 生活的高度滿意,以及所感受到的正向情緒(如高興、得意、樂觀 、自 信等)出現、負向情感(如緊張、恐懼、悲傷、敵意、羞怯等)消失三部 份所組成(郭俊豪,2008) 。Bryant 與 Veroff (1982)認為幸福感是個人的 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的主觀感受,還有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等三個面向 (黃韞臻、林淑惠,2008)。Diener (1984)認為幸福感包括認知和情緒兩 個層面,認知(cognitive)部分是指一般的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情緒 (affective)部分則分成正向情緒(Positive Affect)和負向情緒(Negative. 政 治 大 Affect),研究幸福感時必須涵括兩者(陸洛,1998)。 立. 1970 年代西方學者針對「幸福感」與「快樂」議題做了相當多的討. ‧ 國. 學. 論。研究者對於研究幸福感的相關名詞相當繁多,如快樂(happiness)、主. ‧. 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客觀幸福感(objective well-being)、. y. Nat. 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及正向情緒(positive affection)等。楊國樞(1980). 現況感受到的整體滿意與快樂程度。. al. er. io. sit. 在詮釋的幸福感是認為幸福感高低所代表的意義,是指個人對於目前生活. n. v i n Ch 近來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逐漸有學者意識到光是解決人們的不幸 engchi U. 是不夠的,有更多人渴望的不只是遠離煩惱,而是能享有更幸福和更高品 質的生活,與其消極的思考如何降低人的負向情緒,不如積極的探討如何 增進人幸福與快樂的感覺,因此瞭解與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受,使生活更有 價值,遂成為一個值得探討與日益重要的心理課題(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林淑惠、黃韞臻,2008)。 Holmes (2005)將幸福感分成四個範疇,包括身體幸福感(physical well-being),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心智幸福感(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ell-being)和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身體幸福感涵蓋 體能的各個層面,不僅指遠離疾病,諸如體型、抗病力、運動和飲食等, - 14 -.

(31) 皆有助於身體幸福感之形成;尤以身心平衡乃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因子。情 緒幸福感是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間的平衡,則是根據人們對每天面對事件 的情感反應和決定如何因應,辨認、理解且適當表達情緒的能力是情緒幸 福感極有價值的關鍵。心智的幸福感係指鼓勵持續專業和個人發展的思維 模式,此與心理健康的傳統定義不同,但與整個工作過程中若欲感受到心 智幸福感所需呈現之因素有關。精神的幸福感並非宗教信仰,而是超越物 質世界的經驗,產生創造性的自由生活,並願意超越以前規定的界限,主 要是指追求建設性的自覺和自我批判意識的能力。. 政 治 大 而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目的是注意被忽略的正向特質、長處 立. 傳統心理學著重於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忽略生命的快樂和意義,. 和美德,近年來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學者以各種不同面向探究幸福感. ‧ 國. 學. 的內涵。Keyes 與 Magyar-More (2003)提出評量心理健康的模式應該包含. ‧. Ryff (1989)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Keyes (1998)的. y. Nat. 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以及 Diener, Suh, Lucas 與 Smith (1999)的. er. io. sit.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三者。Ryff 的心理幸福感模式是從滿足 與潛能實現的角度來詮釋,指出個人努力自我實現時所要面對的挑戰,包. al. n. v i n Ch 括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的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及自我接受 engchi U 六部份。Keyes 的社會幸福感模式強調個人與社會關係的適應、社會任務 的實踐等社會領域,提出個人在社會組織中所面臨的任務,包含社會整 合、社會貢獻、社會凝聚、社會接受及社會實現五項。而 Diener, Suh, Lucas 與 Smith 的主觀幸福感模式,則是對快樂生活的建構,屬於個人主觀評. 估的情緒與認知取向,由快樂、生活滿意,以及正向、負向情緒的平衡所 構成,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情緒幸福感的反映(Keyes & Magyar-More, 2003,曾文志,2008) ,此和 Holmes (2005)提出的情緒幸福感概念不謀而 合。 整合個人情緒和認知層面的研究,能對幸福感的內涵和影響因素,進 - 15 -.

(32) 行全面性的探討,並提出合理的解釋。此外在幸福感的研究中,以情緒和 認知的綜合觀點切入,可避免單從情緒或認知層面進行研究所造成的偏 失,進而可兼顧情緒在短期生活事件上的波動和個人認知所顯現出的長期 穩定特質。兼顧情緒和認知層面的幸福感,乃為研究幸福感的學者最廣為 採用的定義(劉敏珍,1999) 。DeNeve 與 Cooper (1998)認為正負向情緒 的特質即主觀的幸福感的概念指標(陳世芬,2007)。Cloninger (2004)認 為不論外在環境的影響,幸福感是人格特質穩定狀態的一貫性,導致出全 方位的正向情緒和減低負向情緒,而且是超越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對比。張. 政 治 大 研究為探討幸福感各層面的內涵,採用 Andrews 與 Withey (1976) 所提 立. 春興(2006)解釋幸福感即個人自覺身心安和舒適且具有活力的狀態。本. 出的幸福感定義,即整合「情緒和認知」兩層面進行幸福感的研究,將幸. ‧ 國. 學. 福感定義為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並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感、負向情感. ‧. 三個部分,以認知及情緒兩個層面對生活整體的滿意度進行評估所得的結. y. Nat. 果,而 Diener (1984)和 Argyle (1987)亦據此繼續研究情緒幸福感。. er. io. sit. 研究者認為教師的幸福感和一般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綜合各學者看 法,將其定義為教師對平常生活中認知、情緒和身心健康各方面的主觀感. al. n. v i n Ch 受,包含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正向情緒多於負向情緒的認知感受。 engchi U. 貳、幸福感的相關理論. 多位學者因對幸福感的界定不同,而發展出不同內涵之幸福感的理 論。這些理論依據觀點不同,從需求滿足、人格理論、判斷、動力平衡及 符號互動分別論述之。茲簡述如下:. 一、 需求滿足的觀點(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此觀點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思考模式,主要是敘述幸福感是 來自於個人需求是否能獲得滿足。現以目的理論、活動理論和苦樂交雜理 論分別介紹如下: - 16 -.

(33) (一) 目的理論(Telic Theory) 此理論又稱為終點理論(Endpoint Theory)。Chekola (1975)指出幸福是 來自於對人生目標整合規劃後所獲得的生活回饋(林子雯,1995) 。Holahan (1988)假設個人理想的達成就會帶來幸福感(陸洛,1996) 。Omodei 與 Wearing (1990)認為幸福就如同一種目標,是人們一生努力追求的方向, 唯有達成目標才會導致幸福感的產生(謝玫芸,2008)。總之個人最後得 到滿足就會有幸福感。. (二)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政 治 大. Thoits (1982)認為參加有意義的活動,會滿足個人結伴的心理需求,. 立. 經由分享彼此提供的社會支持,進而促進個人的精神健康、心理適應和幸. ‧ 國. 學. 福感(陸洛,1996) 。Diener (1984)指出幸福感是人類主動地且專注地參 與活動時的產物,當感受到愉悅感、成就感和價值感時,就會感到幸福(施. ‧. 建彬、陸洛,1997) 。Argyle (1987)則認為幸福是人們專注地參與任何活. y. Nat. sit. 動時所產生的附屬品(陳郁茜,2009) 。所以人是可以從喜愛的活動中得. er. io. 到成就感與幸福感的。. n. a. v. l C (三) 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ni. hengchi U. Houston (1981)指出快樂和痛苦其實是伴隨產生的,因此凡在生活中 無所匱乏的人,常較無法體會真正的幸福(劉敏珍,1999) 。Diener (1984) 提出如果一個人擁有較高的目標,在追求的過程中勢必遭遇到較多挫敗, 但相對的,當獲得成功時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陳郁茜,2009)。因此此 理論認為幸福與痛苦是同一來源,當個人長期受到痛苦煎熬後,一旦脫 離,即能獲得強烈的幸福感。 綜合上述三種理論,它們所強調的是,生活事件的發生結果是否達成 個人的目標,或在生活事件的參與過程中所引發出的感受,主旨是說明個 體在經歷生活事件後,幸福感增減的情形(古婷菊,2005)。不過需求理 - 17 -.

(34) 論,只能說明個人在經歷事件後,幸福感感受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雖然 是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卻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有學者提出人格 特質理論,來說明個人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 二、 人格理論的觀點(Personality Theory) 特質理論強調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兩者間的連結,不同的人格特質的人 對幸福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受與體會,這是一種近似由上而下 (Up-down Theory)的思考模式,現以人格特質理論和連結理論分別說明. 政 治 大 (一) 人格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立. 如下:. ‧ 國. 學. Costa 與 McCrae 於 1980 年提出的人格特質論,認為有幸福感的 人,先天就具有容易觸發愉快神經的生理機制,除了來自於是個人先天的. ‧. 遺傳因子外,也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陳慧姿,2007) 。Headey 與. sit. y. Nat. Wearing (1989)研究發現,外向人格特質的人,會具有較高的幸福感(陳. er. io. 郁茜,2009);而 Argyle 與 Lu (1990)研究則發現,神經質人格與幸福感. n. 間呈負相關的關係(劉敏珍,1999) 。由此可見,人格特質會左右著個人 a v 幸福的感受。. i l C n hengchi U. (二) 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ic Theory) Stone 與 Kozma (1985)以認知和記憶的觀點來解釋幸福感,當人透過 正向認知的運作來對事件作解釋時,較容易產生幸福感(陳鈺萍,2004)。 Diener (1984)認為生活事件本身是中性的,而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 的詮釋,是因為認知的角度和解釋的方式不同,所以感受到不同的意義(顏 映馨,1999)。總之以正向為核心的方式去因應事件,幸福感會較高。 雖然特質理論將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幸福感間的關係連結起來,但卻對 生活事件在幸福感上所造成的短期影響卻無法解釋。由許多實證研究中發 - 18 -.

(35) 現,幸福感是由生活事件和個人人格特質交互影響而產生的(林子雯, 1995)。判斷理論和動力平衡理論就為整合此兩者-生活事件和人格特質 的觀點,對幸福感提出另外的解釋。. 三、 判斷的觀點(Judgment Theory) Rim (1993)認為幸福感是來自於個人過去的生活經驗、價值觀或是與 他人生活狀態比較的結果(陸洛,1998)。Diener (1993)認為個人會在自 己的認知架構中,選出參照標準來進行評估,所以幸福感是一種相對的、 比較後所得的結果(林子雯,1995) 。Veenhoven (1991)提出三種個人作判. 政 治 大 斷的基本假設:一、幸福感是經由比較後所得出的結果;其次、個人的比 立. 較標準會隨著情境的變遷而改變;其三、此標準是由個體自己所選取與建. ‧ 國. 學. 構的(引自劉敏珍,1999)。現以社會比較理論、適應理論、期望水準理. ‧. 論和多重差異理論分別簡述如下。. sit. y. Nat. (一)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er. io. Argyle (1987)提出此理論,認為個人會選擇別人作為判斷的標準,幸. n. 福感是來自和他人比較的結果,而且大部份的人會選擇與自己社經地位相 a v. i l C n h e。如果覺得比別人好就會感到比較幸福。 近的人做比較(陳慧姿,2007) ngchi U (二) 適應理論(Adaption Theory). Brickman, Coates 與 Janoff-Bulman (1978)提出此理論,認為個人是與 自己比較,是以自己過去的表現作為判斷標準,往後只要出現類似的情況 時,就會以過去的內在經驗作比較,如果比過去的經驗較好時,就會有幸 福感(施建彬,1995)。有時個人亦會調整比較的基準,以接近自己過去 的經驗,來感受幸福。. (三) 期望水準理論(Aspiration Level Theory) Corp 與 Corp (1982)認為個人的幸福感是來自理想與現實比較後差 - 19 -.

(36) 距的多寡而定,因此個人會以所設定的理想期望作為參照的標準(引自施 建彬,1995)。因此個人的預期心理亦會對其幸福感帶來影響。. (四) 多重差異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y Theory) Michalos (1985)認為幸福感取決於個人目前的狀況和所選擇的標準 作比較後,存在於兩者間的差異程度。當差異程度越小時,個人的幸福感 就會越高(古婷菊,2006)。因此個人的事前期待和事後感覺上的差異會 決定感到幸福的程度。 綜上所言,判斷理論的判斷標準是多元的,或以他人為準,或是個人. 政 治 大 體的狀況超越比較的標準時,就會產生幸福感。但此理論無法確知個人到 立 過去的生活經驗、還是以社會的觀點,或是個人內在期望來比較,只要個. 四、 動力平衡的觀點(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 ‧ 國. 學. 底是如何選擇出比較的標準。. sit. y. Nat. Heady 與 Wearing (1989)認為幸福感不只是受到人格因素長期的影. er. io. 響,也會受到短期變動的生活事件的影響。平時因為人格因素的影響,幸. n. 福感呈現的是穩定平衡的狀態,但如果生活中發生特殊事故或和過去經驗 a v. i l C n hengchi U 不同的事件時,幸福感會因此干擾而改變(施建彬,1995) 。因此,個人 的幸福感,實際上是同時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生活事件交互影響的。. 五、 符號互動的觀點(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Argyle (1987)研究發現,與他人社會接觸或互動的增加,能導致幸福 感的提昇,互動中的符號,包括語言、文字、手勢和肢體動作等間接溝通 方式,則是核心概念,是和他人社會互動的方式,因此人際關係的品質所 提供的社會支持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謝玫芸,2008)。因此和他人互動 過程中的滿意程度會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 - 20 -.

(37) 綜合上述,不同派系的理論對幸福感都有不同的解釋和著重的觀點, 但即便如此,仍無法對幸福感做整體的描述,大都只能做部分的闡釋。這 是因為幸福感是個人先天的人格特質與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所產生之心 理歡愉的感覺,至於個人幸福感的高低會依個人的心理需求與作比較的標 準而定。依此,研究者認為幸福感主要是個人對生活主觀的滿足感或快樂 感,包括生活滿意度及正負向情緒等因素,這也是目前有關幸福感研究領 域中大多數人的共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21 -. i n U. v.

(38)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幸福感. 由過去文獻顯示,多位國內外學者曾針對不同之個人背景變項,如年 齡、性別、收入、婚姻狀態、健康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和宗教信仰 等,探討幸福感的差異。在本研究中,基於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研究者 擬選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任教領域和服務年資等背景變項, 作為探討高中職教師幸福感的特性。. 壹、性別與教師幸福感. 政 治 大. 關於不同性別教師的幸福感是否有差異存在?多位國內外學者,曾對. 立. 此議題進行研究,現將所得結果整理如表 2-1。. ‧ 國. 學.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雖有多位學者發現性別不同教師的幸福感 無顯著差異(陳鈺萍,2004;古婷菊,2006;洪家興,2007;陳得添,2006;. ‧. 黃惠君,2006;黃琬芯,2006;邱雅惠,2007;侯辰宜,2007;陳柏青,. y. Nat. sit. 2008;黃偉洲,2008;蔡明霞,2008;鐘偉晉,2008;王慶田,2009;周. a. er. io. 碩政,2009;曾艾岑,2009;簡莉蓉,2009;謝佩妤,2009;Andrews, 1991) 。. n. v i、謝玫芸(2008)的 但賴貞嬌(2006)、陳銀卿(2007) 、陳慧姿(2007) l. n U engchi 研究,卻獲得男性教師幸福感顯著高於女性教師的結果。但國外學者. Ch. Diener et al. (1985)、Argyle (1987)、Argyle 與 Lu (1990)及Rim (1993)和國 內的陸洛(1998)、許惠玲(2007)卻研究獲知女性的幸福感顯著高於男 性。這些結果的不一致,令研究者不解的是,到底只是性別單一變項的影 響,還是因為和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認為實際有再探討的必要。尤 其是針對高中職教師的研究更屬少見,因此在本研究中,特別針對性別不 同之高中職教師,探討他們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 - 22 -.

(39) 表 2-1 性別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女性比男性感到幸福,因女性在付出較多 陸洛 1998 社會支持的同時,也得到較多的回饋。 高雄縣市及 不同性別教師在自主性方面有顯著差異, 陳鈺萍 2004 屏東縣公立 女性教師優於男性,但在主觀幸福感上無 國小教師 顯著差異。 北中南東的 不同性別之國中教師整體幸福感無顯著差 古婷菊 2006 國中教師 異,女性教師略高於男性。 高雄市立國 不同性別的普通班與特教班教師在整體幸 陳得添 2006 中教師 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高雄市立國 不同性別之國中教師快樂感受無顯著差 黃惠君 2006 中教師 異。 臺北縣市國 黃琬芯 2006 不同性別的國中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中教師 臺北市國小 教師的性別與幸福感呈正相關,男教師在 賴貞嬌 2006 教師 幸福感事業成就層面高於女教師。 北部地區各 邱雅惠 2007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國小教師 桃園縣公立 侯辰宜 2007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國小教師 彰化縣國中 洪家興 2007 不同性別的國中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教師 桃園縣公立 許惠玲 2007 女性教師幸福感高於男性。 國小教師 al v i 北、中、南 n C 陳銀卿 2007 七縣市公立h e男性教師幸福感高於女性。 ngchi U 國小教師 高雄地區公 不同性別的高中教師在幸福感的整體層面 陳慧姿 2007 私立高中教 有顯著差異,男性教師高於女性教師。 師 雲林縣國小 陳柏青 2008 不同性別的教師幸福感未達顯著差異。 教師 臺北縣公立 黃偉洲 2008 性別不同的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國小教師 臺北市立國 蔡明霞 2008 性別不同的國中教師幸福感未達顯著差異。 中教師 高雄市國小 謝玫芸 2008 高市男性國小教師的幸福感高於女性。 教師 (接下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 23 -.

(40) 表 2-1 性別不同教師幸福感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臺北市立國 鐘偉晉 2008 不同性別的國中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中教師 臺南縣公立 王慶田 2009 國民小學教 不同性別教師的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師 桃竹苗區國 性別不同的兼任行政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 周碩政 2009 中教師 異。 屏東縣國小 曾艾岑 2009 不同性別之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教師 臺灣地區國 不論一般地區或偏遠地區,不同性別的國小 簡莉蓉 2009 小教師 教師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北中南東四 謝佩妤 2009 區之國民中 幸福感得分男、女性頗為一致。 小學教師 男性比女性的自我滿意度要高。 Campbell 1981 Diener,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正向和負向兩種 Sandvik 1985 與 情緒。 Larsen 女性的幸福感高於男性,尤其是年長女性。 Rim 199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資料來源:中文部分由研究者參酌文獻統整,英文部分則引自施建彬,1995; 施建彬、陸洛,1997。. 貳、年齡與教師幸福感.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年齡不同教師的幸福感是否有顯著差異性?多位國內外學者均 曾針對此議題進行探討,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2。. - 24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nurture in students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and enhance their literacy skills development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and interaction with literary texts in the junior

Improv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lients and Providers Reference Manual, Centre for Human Service: USA Curtin, R.B. “Patient-Provider Interaction: Strategies for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PCFs) as gas sensors include large overlap and long optical path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as and light mode field and only a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