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網路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大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網路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大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以網路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大 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 表. 研 究 生:蔡政緯 指導教授:張基成.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

(2) 謝. 誌. 很幸運能夠在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就讀,慶 幸這裡有許多良師益友,使我成長不少,也讓我度過一段充實且歡愉的 生活。感謝家人的全力支持,讓我有管道可以分享我的喜怒哀樂,非常 感謝家人給我的鼓勵,也是我堅持繼續進修的動力。藉此向所有人表達 我的感謝,因為有你們,讓我留下許多珍貴且美好的回憶。 針對本論文內容做些說明,本論文重質不重量,引用文獻不灌水, 引用必要的文獻,只寫與研究問題有直接相關的內容,用字遣詞力求簡 潔,避免無意義的贅詞。參考文獻只引證等級高的期刊,其它類文獻如 研討會、書等,盡量不引用,以提高本論文品質。名詞釋義內容因與第 二章文獻探討的相同,為避免重覆,故刪除名詞釋義的部分。. iii.

(3) iv.

(4) 以網路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大學生網路化 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 研 究 生:蔡 政 緯 指導教授:張 基 成.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網路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作為研究工具,發展大 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由研究成員及專家意見 來編制量表,並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填寫量表。量表決定各構面和題項 及其權重值與排序,其結果皆通過信、效度檢測。可作為網路化學習歷 程檔案對於知識管理行為績效衡量的用途,具有高度的彈性和實用價 值。. 關鍵詞:網路模糊德懷術、模糊層級分析法、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知 識管理. v.

(5) vi.

(6) Develop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of Web-based Portfolio to university students by Fuzzy Delphi and Fuzzy AHP Author: Cheng-Wei, Tsai Adviser: Chi-Cheng, Chang,. ABSTRACT This study is researched by web-based fuzzy Delphi and fuzzy AHP as tools, develop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of web-based portfolio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cale that is formed based on researching members' and experts' opinions is modified by the relevant experts. The dimensions and issu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scale, also the relative weight value and order to the dimensions and issues. The result of scale has been tested 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refore the scale has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and practical value, can be used as web-based portfolios for the condu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urposes.. Keywords:web-based fuzzy Delphi、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web-based portfolio、knowledge management. vii.

(7) viii.

(8) 目 謝. 錄. 誌 .................................................. iii. 中文摘要 .................................................... v ABSTRACT ................................................ vii 目. 錄 ................................................... ix. 表. 次 ................................................... xi. 圖. 次 ................................................. xiii. 第壹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貳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參章. 緒論 ............................................... 15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5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7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8. 文獻探討 ........................................... 19 知識管理 ................................................... 19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 ............................... 22. 研究設計 ........................................... 2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步驟 量表發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38. 第肆章. ................................................... 27 ................................................... 30 ................................................... 31 ................................................... 33.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3. 第一節. 回收量表之資料處理 ......................................... 43. 第二節. 模糊德懷術量表之結果分析 ................................... 44 ix.

(9) 第三節. 第伍章. 模糊層級分析量表之結果分析 ................................. 49. 結論與建議 ......................................... 57.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57 研究建議 ................................................... 60. 參考文獻 ................................................... 63 一、中文部分 ....................................................... 63 二、外文部分 ....................................................... 66. 附. 錄 ................................................... 71. 附錄一、網路模糊德懷術量表 ................................ 72 附錄二、模糊層級分析量表 .................................. 77. x.

(10) 表. 次. 表 3-1 傳統德懷術與網路化模糊德懷術比較 ..................... 28 表 3-2 專家成員與背景說明 ................................... 30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 ............................. 34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續) ....................... 35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續) ....................... 36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 ......................................... 45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 46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 47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 48 表 4-2 各構面一致性指標 ..................................... 49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 ........................... 50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續) ..................... 51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續) ..................... 52 表 4-4 各題項整體權重值的比較 ............................... 55. xi.

(11) xii.

(12)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32. xiii.

(13) xiv.

(14)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包括資料的蒐集、反思、自評、 同儕觀摩、同儕互評與回饋及分享學習經驗與作品等等(Fernandez & Illera, 2009) 。其中,反思可讓學習者產生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並且應 用到作品上,達到知識創新。分享學習經驗與作品可與同儕分享及取 得有關知識。吳毓瑩(2005)提到,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特色有: 鼓勵學生自評與自我反思;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互相分享學習經驗; 檔案的學習者參與評鑑並相互對話;檔案資料之儲存。其中,若儲存 的資料是有用的知識,則可能產生知識蓄積的作用。Lorenzo 與 Ittelson (2005)提到,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蒐集、反思、同儕觀摩與 回饋對知識管理行為有促進作用。由上述可知,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 的製作是學習者蒐集知識、應用知識、分享知識、取得知識、創新知 識與蓄積知識的過程。 上述知識分享、創新、取得、應用與蓄積行為是知識管理重要的 構念(黃家齊、許雅婷,2006;Lai, 2007;Kimber, Pillay, & Richards, 2007) ,且與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有密切關係。知識管理已有一些量 表(廖述賢、費吳琛、周繼文,2008;Bukowitz & Williams, 1999), 但不是以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為發展方向。本研究以網路化學習歷程 15.

(15) 檔案的製作過程為出發點,對應於知識管理重要的構念,因此以知識 分享、創造、取得、應用與蓄積五大面向發展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 知識管理行為量表。 通常指標衡量上有多準則的特性,許多指標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 性。傳統德懷術(delphi)須經由三回以上的量表調查及修訂,頗為 費時,加上重複調查次數越多成本越高(吳政達,2005)。若採取模 糊德懷術(fuzzy delphi) ,以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整 合專家意見。僅需一回的調查,不但減少成本,更能表達人類思維之 模糊性及不確定性,增加量表的客觀性。 德懷術之後加上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 可以計算出明確的權重值,可增加量表之客觀性與精確性(Hsu, Lee, & Kreng, 2010) 。但傳統層級分析法透過指標間兩兩比較,因每個評 估者的邏輯不一致,易導致偏誤。模糊層級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的指標權重決定於決策者衡量結果,清楚描 述各指標的關係,故能建構一套架構清晰、脈絡明確之權重體系(江 鴻鈞,2006;Hwang, Huang, & Tseng, 2004;Chang, Wu, & Chen, 2008) ; 若整合運用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能將專家主觀的模糊數值 以精確的絕對數值來呈現,即可明確瞭解知識管理指標之權重關係。. 16.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為發展大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 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研究問題如下: 1.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有哪些構面? 2.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有哪些指標?各指標 的權重為何? 3. 使用模糊德懷術發展的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 表信、效度為何? 4. 使用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的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 為量表信、效度為何?. 17.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針對整體知識管理及其面向(知識分享、創造、取得、應 用與蓄積五面向)進行探討,各面向內各有其題項。. 二、研究限制 隨著知識發展快速而多變,此指標應適時作調整與修正。本研究 施測對象為大專學生,故所得知識管理量表較不適用於其他教育層級 學生。因使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關係,故本量表的施測較適用於 結合使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學科。本研究使用模糊德懷術做為研 究工具,因其以解模糊值篩選是否通過檢定,評估標準較為嚴格,故 可能會刪除一些題項,對研究結果產生變化。. 18.

(18) 一、.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取得、整合、創造、創新、儲存或分享等主. 題(黃延聰,2006) 。知識管理是藉由知識的創造、創新、確認、收 集、分類儲存與累積、分享與存取、應用與改進到淘汰等步驟,來達 成目標(梁定澎、歐陽彥晶、許如欽,2005;Lee, Lee, & Kang, 2005) 。 知識管理是將學生個人與團體的知識或經驗透過知識分享、取得等知 識循環,達到知識創造的目的(羅希哲、吳啟彰、曾國鴻、李麗鳳, 2004) 。知識管理的流程基本上並非固定式的,而是一種回饋式的互 動關係(羅希哲、曾國鴻、楊宏仁、蔡華齡、楊昀學,2005) 。知識 管理流程沒有一定的先後次序,彼此是環環相扣的。由上述可知,知 識管理包括許多構念。其中的知識分享、創造、取得、應用與蓄積是 知識管理重要的構念(黃家齊、許雅婷,2006;Lai, 2007;Kimber et al., 2007) 。且此五構念與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密切相關, 故本研究以此五構念做為知識管理量表的五大面向。 二、. 知識分享 知識分享是經由某種管道,使學生彼此交流、討論知識;透過交. 流來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 。知識分 19.

(19) 享需有一個方便交流的途徑(Kruger & Johnson, 2010)。知識需要藉 由學生間彼此分享,才能提升學生的整體知識(Chiu, Hsu, & Wang, 2006)。知識分享的目的是將知識分享給所有需要的人,分享給越多 人該知識越有價值。 三、. 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由學習者既有知識經由互動與整合,以達創新知識之. 目的。學習者透過學習、研發、創新的思維,以達知識創新行為(蕭 佳純、胡夢鯨,2007)。學習者有創新行為是成功學習的表現之一。 四、. 知識取得 知識取得為學生能夠進行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知識內涵。知識. 取得的行為包括:天賦學習、經驗學習、移植及搜尋等等。溝通、互 動與學習為知識取得行為的過程(廖述賢、費吳琛、周繼文,2008)。 知識取得行為需要學習者主動的學習,才能取得更多知識。 五、. 知識應用 知識應用為學習者利用本身擁有之知識進行使用的過程。如何在. 有限的資源下作最有效的利用,發揮知識價值的極大化,使知識產生 綜效的應用價值,因此是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核心(廖春文,2002)。 知識應用行為反應在學習者所呈現的作品、作業或學習成績。 六、. 知識蓄積 20.

(20) 知識蓄積為知識儲存與知識累積之簡稱。他是整理知識並加以儲 存成容易理解的型式,以便日後需使用時可即時利用。知識累積是從 固有之知識與新獲取之知識累積成完整的知識(Plessis & Toit, 2006)。 知識累積的重點在即使學習者已不在此學習環境,其知識仍然會被保 留在原本的學習環境(Yang & Ho, 2007)。知識蓄積行為需要學習 者配合,讓整個環境的知識更完整且方便使用。. 21.

(21) 第二節.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是有目的地蒐集、組織和呈現學生作品,可 以展現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努力、進步與成就(范淑惠、段曉林,2006)。 由以上目的來看,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牽涉到知識管理的 能力與行為。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的關聯,可用以下網路 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的活動來探討: 一、. 反思 反思與知識管理有什麼關聯呢?學習者藉由同儕回饋進行反思,. 可對作品有創新的知識產生,並在作品上做知識的應用(Lin, 2008)。 反思對作品有顯著正面影響(張基成、陳正川,2010) 。反思可增強 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巫銘昌、曾國鴻、劉威德,2006;Metz & Albernhe-Giordan, 2010)。這些論述顯示,學習者經由同儕回饋或對 作品的反思取得知識,並產生創新知識進而應用到作品上。因此,反 思在知識管理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 作品修正 作品修正的內涵為學習者針對作品的缺失進行改進。經由學習者. 間作品的分享,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提升自我修正作品的能力 (Alexiou & Paraskeva, 201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使學習者有效 地自主學習,並應用到作品修正上(Buyukduman & Sirin, 2010) 。這 22.

(22) 些論述顯示,學習者可以將作品修正過程紀錄於學習歷程檔案內並與 他人分享。另外,在作品修正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把創新思維應用到 作品上,從修正過程中取得知識並有系統地儲存與累積知識。因此, 作品修正在知識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 作品自評 作品自評的內涵為學習者自發性地檢視自己的作品,並自我評量。. Chang 與 Tseng(2009)的研究證實,網路化檔案評量的使用,對學 習者的自我評量有提升作用。當自評時,學習者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在 評估自己或同儕作品上(Akçıl & Arap, 2009;Lee, Goh, Chua, & Luyt, 2009) 。Chang(2008)提到,若對作品做自評,學習者可對自己作品 有更進一步了解,並促進其對作品持續改善的動力。這些論述顯示, 透過自評,學習者可從其中了解自己作品的狀況,找出問題所在並加 以改進,進而創新及應用知識到作品上。因此,作品自評在知識管理 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 學習內容的整理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使學習者有系統地整理學習內容並儲存. 知識(朱碧靜,2009;Clark & Adamson, 2009)。學習歷程檔案的紀 錄有助於學習者的知識保存與搜尋(張郁雯,2008;張郁雯,2010)。 學習者可藉由歷程檔案之學習內容的整理,有效地將知識應用在作品 23.

(23) 及任務目標的認定上(何仕仁、黃台珠、吳裕益,2009)。這些論述 顯示,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學習內容或學習資源的整理(如摘要、 筆記、講義、網站資源等)為知識取得、蓄積、應用的表現。因此, 學習內容的整理與知識管理息息相關。 五、. 回饋 李建億(2006)研究發現,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回饋對於學習. 者的學習動機和成效有正向的幫助;而學習動機提升對知識分享行為 與知識取得行為有提升效果(曾國鴻、陳榮宗、巫銘昌、羅希哲,2004) 。 因此,回饋對知識分享與取得有幫助。另外,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 提供即時的回饋(Cavaller,2011)。綜合這些研究結果,即時的回 饋讓學習者更有意願主動分享自己的知識,激發及取得新的知識並應 用於作品。因此,回饋在知識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六、. 觀摩 Fernandez 與 Illera(2009)研究提出,學習者可由觀摩他人作. 品取得知識。Chen(2010)研究顯示,學習者藉由觀摩他人作品會使 自己產生比較心理,進而思考如何改善自己作品。這些論述顯示,學 習者可從觀摩他人作品得到不同的知識,擇善而從,並著手對作品改 進。另外,學習者亦可從觀摩過程中做反思,省思自己的想法是否正 確,並將知識應用到作品上。因此,觀摩與知識管理息息相關, 24.

(24) 七、. 討論 人們之間透過溝通可以取得知識(廖述賢等人,2008) 。學習歷. 程檔案可促進學習者間的討論狀況(Buyukduman & Sirin, 2010)。透 過討論可累積知識(胡夢鯨等人,2005)。這些論述顯示,學習者透 過與他人分享討論可發現問題中的盲點,取得知識並找出解決方案, 進而累積知識。因此,討論在知識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八、. 小結 由上述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的活動與知識管理之關. 聯探討,初步產生量表題項。譬如,對知識分享而言,藉由反思、作 品修正過程、作品自評、學習內容的整理、藉由同儕或教師對作品回 饋結果、從觀摩他人作品中、與同儕討論、給予同儕意見,可提升知 識分享。此量表以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常見的活動為主要 題項,對應到知識管理的五個構面中,可用來驗證網路化學習歷程檔 案是否可做為知識管理工具之一。. 25.

(25) 26.

(26) 第參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網路化模糊德懷術(Web fuzzy delphi) 本研究是針對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的題項 之重要性進行勾選,請十五名專家填寫並表達其意見。之後,就專家 的意見來進行修改,得到專家間一致的看法。德懷術研究法是一種尋 求專家群體共識的過程。德懷術專家意見調查法有三個特性:匿名的 回應、重複並控制回應、與透過統計來反應群體的意見(Hsu, Lee, & Kreng, 2010) 。而優點有:可充分表達個人意見、每位專家意見具有 相同價值,不受限於個人權位之影響。本研究是以網路線上填答模式, 不須透過信封來回。透過網路平台可即時完成德懷術量表調查,並可 自動記錄與呈現調查結果。 一般人的語意表達會有一個模糊地帶,像是「好」與「很好」, 而這是模糊理論與德懷術結合的原因(Wang & Lin, 2008) 。此一整合 方法是利用每位參與者的偏好關係,來建構其個人的模糊偏好關係, 以求得整體的偏好關係。該技術的運用,是針對某一主題設計量表, 請專家小組表達其意見;然後就專家之意見加以蒐集、組織,以期獲 得團體成員一致的看法(王文科、王智弘,2006)。本研究以三角模 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整合多位專家之意見,不需反覆多次 27.

(27) 調查。三角模糊數具有運算簡單、容易瞭解之特性。傳統德懷術與網 路化模糊德懷術比較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傳統德懷術與網路化模糊德懷術比較 傳統德懷術. 網路化模糊德懷術. 時間. 調查次數多,時間長. 調查次數少,時間短. 成本. 較高. 較低. 模糊理論. 未採用. 有採用. 取得共識. 易誤解專家意見. 易取得專家明確意見. 量表傳遞. 書信. 網路平台. 二、模糊層級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對量表題項進行權重 的分配。層級分析法是一套決策方法,目的是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 主要適用於不確定情況及解決多準則決策的問題。找出各題項間相對 重要性的權重值,作為發展量表的依據。層級分析法是模擬人類思維 過程的一種工具,對這種思考過程提供一種數學表達及數學處理的方 法(陳勁甫、徐強、許桂溶,2009)。現實環境是屬於一個模糊的環 境,將層級分析法應用到模糊環境中,可解決傳統層級分析法中成對 比較矩陣(paired comparison matrix)值具主觀性、不精確性和模糊 性等問題。 模糊層級分析法用在多準則決策的問題上是相當普遍的(Hsu, 28.

(28) Lee, & Kreng, 2010) 。Csutora 與 Buckly(2001)認為層級分析法在準 則評價上,無法適當的呈現評估成員的主觀認知與判斷。模糊層級分 析法可判斷專家間的認知,以達更準確的判斷(邱城英、王博引、陳 慧秋、葉春淵,2007) 。模糊層級分析法相對於傳統層級分析法,具 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優點(張碩毅、游勝孙、張益誠,2008)。因此 本研究使用模糊層級分析法,以反映真實環境下指標評估所面臨的問 題。. 29.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邀請 15 名專家對此量表進行評估。受邀專家皆是網路化 學習歷程檔案或知識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士,專家背景及專長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專家成員與背景說明 專家背景. 專長. 經管所 教授. 知識管理. 科教所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數位學習科技系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教育科技與傳播所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教育系 教授. 知識管理. 經管所 教授. 知識管理. 技職所 教授. 知識管理. 教育系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資處科 老師. 學習歷程檔案. 資訊科技系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資訊管理系 教授. 知識管理、學習歷程檔案.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教授. 學習歷程檔案. 教育科技系 教授. 知識管理. 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所 教授. 知識管理. 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學習歷程檔案. 30.

(30)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首先確定研究主題為大學生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 管理行為量表,之後,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根據文獻編制量表,由 研究成員檢視,以確保題意的恰當性與可讀性,完成表面效度檢驗。 在確定模糊德懷術專家成員後,與專家成員針對量表做意見修正,以 確保題項的專業性與正確性,完成專家效度。修正完成後,即實施第 一回合模糊德懷術量表調查,接著計算各構面及題項的解模糊值,其 中,分析結果包含一致性的考驗,量表亦會針對專家的意見再次進行 修正。以模糊德懷術量表的結果,實施模糊層級分析法量表調查,計 算出各構面及題項的相對權重值,並進行信、效度的驗證,即完成量 表。如圖 3-1 研究流程圖。. 31.

(3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 研究成員檢視. 量表編制 表面效度 檢驗. 確定模糊德懷術專家成員. 量表修正. 專家效度 檢驗 計算解模糊值及一致性檢定. 實施模糊德懷術量表調查 專家意見 修正. 實施模糊層級分析量表調查. 計算權重值. 完成量表. 一致性檢定. 32.

(32) 第四節. 量表發展. 對於知識管理的構面,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見解。Lee 等人(2005) 認為知識管理的內涵為知識應用、儲存、分享、創造與內化。黃延聰 (2006)認為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取得、整合、創造、創新、儲存或 分享等主題。蕭佳純與胡夢鯨(2007)認為主要構面為知識創新、知 識傳播、知識應用、知識累積及知識評估。 本研究參考上述知識管理構面,並參照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製 作過程,決定出符合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之構面與題項。 因此,以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取得、知識應用與知識蓄積為「網 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模糊德懷術量表」五大構面。內化 因較抽象;傳播與分享有許多共通點,以分享較為廣泛;知識評估在 知識管理上較少見,故未加入主要構面。為簡化構面,合併意義有重 疊的構面;創新、創造、整合合併為創新,儲存與累積合併為蓄積。 題項是以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所牽涉的活動為架構來擬訂, 包括反思、作品修正、作品自評、學習內容的整理、同儕與教師對作 品的回饋、觀摩、討論等等(Fernandez & Illera, 2009)(題項產生過 程詳如第二章文獻探討)。經過研究成員討論後,刪除不適用於網路 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行為之選項。並修改題項成一致的語句, 使填答者方便閱讀與填答。經過研究成員的檢視,完成表面效度。經 33.

(33) 過專家的檢視,完成專家效度(詳如第三節研究步驟)。 題項分為知識分享行為 9 題、知識創新行為 8 題、知識取得行為 8 題、知識應用行為 8 題、知識蓄積行為 8 題,共 41 題 。此量表構 面與題項詳如表 3-3。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 研究構面. 題項. 參考來源. 1.. 我會將反思的過程或結果與同儕分 享。. 2.. 我會將作品的修正過程或結果與同 儕分享。. 3.. 我會將作品的自我評估過程或結果 與同儕分享。. 4.. 我會將整理好的學習內容(譬如筆 記、講義、網站資源)與同儕分享。. 5.. 我會將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結果與 其他同儕分享。. 曾國鴻、陳榮宗、巫 銘昌、羅希哲(2004) Cavaller(2011). 6.. 我會將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結果與. 曾國鴻、陳榮宗、巫. 同儕分享。. 銘昌、羅希哲(2004) Cavaller(2011). 知識分享行為. 7.. 我會將觀摩他人作品的心得與同儕 分享。. 8.. 我會花時間與同儕分享及討論。. Buyukduman & Sirin (2010). 9.. 我會對同儕的作品給予意見。. Yu, Lu, & Liu (2010). 34.

(34)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續) 研究構面. 題項 1.. 參考來源. 我會透過反思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 巫銘昌、曾國鴻、劉. 式的知識。. 威德(2006) Lin(2008) Albernhe-Giordan (2010).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產生屬於自己 思維模式的知識。. 知識創新行為.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產生屬於 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 網站資源)的整理產生屬於自己思維 模式的知識。.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產生屬 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產生屬 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知識取得行為.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產生屬於自 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8.. 我會透過討論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 式的知識。. 1.. 我會透過反思取得知識。.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取得知識。.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取得知 識。. Chen(2010). Chang(2008) Chang & Tseng (2009).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 網站資源)的整理取得知識。.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取得知 識。. 曾國鴻、陳榮宗、巫 銘昌、羅希哲(2004).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取得知. 曾國鴻、陳榮宗、巫. 識。. 銘昌、羅希哲(2004).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取得知識。. Fernandez & Illera (2009). 8.. 我會透過討論取得知識。. 35.

(35) 表 3-3 量表各題項參考來源對照表(續) 研究構面. 題項 1.. 參考來源. 我會透過反思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 Lin(2008). 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將所學知識實 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Alexiou & Paraskeva (2010) Buyukduman & Sirin (2010). 3.. 知識應用行為. 4..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將所學知 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Akçıl & Arap(2009) Lee, Goh, Chua, & Luyt(2009).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 何仕仁、黃台珠、吳 網站資源)的整理將所學知識實際應 裕益(2009) 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將所學 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將所學 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將所學知識 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8.. 我會透過討論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 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1.. 我會透過反思累積知識。.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累積知識。.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累積知 識。.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 朱碧靜(2009) 網站資源)的整理累積知識。. Chen(2010). 張郁雯(2010) Clark & Adamson (2009). 知識蓄積行為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累積知 識。.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累積知 識。.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累積知識。. 8.. 我會透過討論累積知識。. 36.

(36) 各構面與題項說明如下: (一). 知識分享行為主要量測與同儕分享知識的行為狀況。學習歷. 程檔案可將反思過程記錄下來並與同儕分享,樂於分享與討論可有效 促進知識分享行為。 (二). 知識創新是學習者將既有知識重新整合產生新知識,知識創. 新行為在量測學習者的思維模式上的轉變。 (三). 知識取得行為主要量測學習者在學習過程取得知識的行為狀. 況。 (四). 知識應用行為主要量測學習者在作品上或學習內容的應用情. 形。 (五). 知識蓄積行為主要量測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或作品的保存、累. 積情況。 各構面的題項皆包括反思、作品修正、作品自評、學習內容的整 理、教師與同儕的回饋、觀摩、討論八項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 程的活動。. 37.

(3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步驟(郭英峰、陳邦誠,2006;羅 綸新、許育彰,2008;Hwang, Huang, & Tseng, 2004;Ishikawa, Amagasa, Shiga, Tomizawa, Tatsuta, & Mieno, 1993;Lin, 2009;Tzeng, Cheng, & Huang, 2007)可歸納如下。 一、 1.. 模糊德懷術的步驟 蒐集決策群體意見:利用量表填寫的方式,蒐集不同專家的意見, 取得每位專家對各個初始指標的評價值。專家選取量表上的語意 變數(linguistic variable) ,表達對每個初始指標重要性的評估 值。. 2.. 建立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 :利用模糊德懷術整合 15 位專家意見,以計算每項初始指標重要性的三角模糊數。模 糊數表達的方式有許多種,本研究採最常見的方式,以五等量表 之語意變數轉換成三角模糊數。如專家勾選非常同意 5 轉換成 (0.75, 1, 1)表示,同意 4 轉換成(0.5, 0.75, 1) ,普通 3 以(0.25, 0.5, 0.75)表示,不同意 2 以(0, 0.25, 0.5)表示,非常不同意以 (0, 0, 0.25)表示。Wik 表示初始三角模糊數,a、b、c 為專家填 寫的初始值,a 表示最小值,b 表示中間值,c 表示最大值,譬如 其中一位專家勾選「同意」即(0.5, 0.75, 1) ,則 a = 0.5,b = 0.75, 38.

(38) c = 1;n 為整合專家數 = 15;當評估第 i 位專家對第 k 個初始指 標的三角模糊數時,計算方法如: Wik = aik , bik , cik , i = 1,2,3, … n ak = mini aik , bk = 3.. 1 n. n i=1 bik , ck. = max i {cik }. 篩選評估指標:利用簡易重心法(simple center of gravity method) 解模糊化,並篩選出較適當的評估指標。本研究依據一般慣用門 檻值(. = 0.7)來篩選評估指標,若各因素解模糊化之數值. (defuzzified number)≥ α,則接受為評估指標;若≤ α則刪除該 因素。簡易重心法將初始三角模糊值Wik 轉成解模糊數值Sk ,計 算公式如: Sk = 二、 1.. a k + bk + c k 3. 模糊層級分析法步驟 建立層級架構:彙整量表的題項後,利用模糊德懷術建立層級架 構。. 2.. 設計量表:將量表設計成因素間兩兩比較的形式,建立成對比較 矩陣(paired comparison matrix)。. 3.. 建立模糊正倒判斷矩陣(fuzzy 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模糊 層級分析法與傳統層級分析法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將成對比較的 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 ,轉換成模糊正倒值矩陣。 39.

(39) 在此階段可以採用算術平均數或是幾何平均數加以整合,但大多 數學者均建議使用幾何平均數的方法較佳。 4.. 一致性檢定:由於模糊層級分析量表在實際的調查中,量表結果 須具有可信度,因此 Satty(1980)定義了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來測詴評估結果的合理性。當 CI 的誤差。最大可容許範圍為 CI. 5.. 0.1 時為可接受. 0.2。. 計算模糊權重:計算出模糊矩陣特徵向量值(fuzzy eigenvector) , 即各因素的權重值。本研究採用列向量幾何平均法(the geometric mean of the rows),計算出各正倒值矩陣。. 6.. 解模糊化(defuzzify) :由於每個評估因素的權重皆為模糊值, 為獲取各項評估指標的權重,必須求得解模糊值,本研究應用重 心法(center of gravity method)解模糊化。. 7. 三、. 排序:針對解模糊化的因素之權重進行排序。 資料分析及信、效度 以擷取之三角模糊數將每位專家所表達的意見加以轉換,並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進行受訪者意見的整合與計算各項評估指標之 解模糊化數值。之後,針對須保留或刪除之因素進行篩選,將保留之 指標進行模糊層級分析法。利用前述模糊層級分析法步驟,求得解模 糊化後各項評估指標之相對權重值,建立整個評估指標之權重體系。 40.

(40) 1. 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量表結果的一致性,本研究是採用一般慣用門檻值(. =. 0.7)來檢定模糊德懷術量表結果的一致性,而信度必須達到 0.7 以上, 調查的結果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若第一回合模糊德懷術量表之 α 值 達 0.7 以上,代表量表結果具有一定水準的可信度。Hwang、Huang 與 Tseng(2004) 、Lin(2009) 、Zha(2006)採用 Satty 所提一致性指 標,利用 Power choice 軟體計算,當所算出來的 CI 符合一致性檢定 的要求(CI. 0.1)時,可推論出模糊層級分析量表所得結果亦符合. 一致性。若通過一致性檢定,可提升模糊層級分析量表之合理性及客 觀性。 2. 效度分析 本研究兩階段量表包括模糊德懷術與模糊層級分析量表,經過研 究成員的檢視,完成表面效度。經過相關文獻討論及專家建議予以修 改與檢測,讓量表各因素要項能衡量出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主題,皆 完成專家效度。. 41.

(41) 42.

(42) 第肆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回收量表之資料處理. 本研究是以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知識管理行為為專長之學者 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量表蒐集專家群體數據與意見。本研究兩階段量 表皆發出 15 份,回收 15 份,有效回收達 100%,第一階段透過專家 填寫量表,取得各個初始指標的解模糊值。第二階段量表,運用專家 選取的語意變數(linguistic variable)求出各指標明確權重值。. 43.

(43) 第二節 一、. 模糊德懷術量表之結果分析. 模糊德懷術一致性檢定 本研究第一回合「模糊德懷術量表」總計 41 個題項,包括: 「知. 識分享行為」 、 「知識創新行為」、「知識取得行為」、「知識應用行為」 與「知識蓄積行為」五個構面。以門檻值大於 0.7 篩選評估指標(解 模糊值),大於 0.7 予以保留;小於 0.7 則刪除該題項。 本研究發現在各構面中,「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題項解模糊值 分別為 0.67、0.69、0.67、0.67、0.66,皆小於 0.7。五個題項都沒 有達到門檻值,予以刪除。顯示,專家認為在使用學習歷程檔案過程 中,同儕對於其他人作品的回饋行為在知識管理上的作用是較不易發 生的。其它題項均大於 0.7,顯示,專家認同其它題項,故保留題項。 因此將保留的題項做為第二回合模糊層級分析法的量表。第一回合結 果如表 4-1 所示。. 44.

(44)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 評估指標. 三角模糊數. 知識分享行為. 解模糊值. 取捨. 0.74. 保留. 1.. 我會將反思的過程或結果 與同儕分享。. (0.58, 0.82, 0.92). 0.77. 保留. 2.. 我會將作品的修正過程或 結果與同儕分享。. (0.48, 0.73, 0.92). 0.71. 保留. 3.. 我會將作品的自我評估過 程或結果與同儕分享。. (0.48, 0.73, 0.92). 0.71. 保留. 4.. 我會將整理好的學習內容 (譬如筆記、講義、網站資. (0.55, 0.78, 0.92). 0.75. 保留. 源)與同儕分享。 5.. 我會將同儕對我作品的回 饋結果與其他同儕分享。. (0.47, 0.7, 0.85). 0.67. 刪除. 6.. 我會將老師對我作品的回 饋結果與同儕分享。. (0.55, 0.8, 0.95). 0.77. 保留. 7.. 我會將觀摩他人作品的心 得與同儕分享。. (0.55, 0.78, 0.92). 0.75. 保留. 8.. 我會花時間與同儕分享及 討論。. (0.58, 0.82, 0.95). 0.78. 保留. 9.. 我會對同儕的作品給予意. (0.53, 0.75, 0.88). 0.72. 保留. 0.74. 保留. 見。 知識創新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產生屬於自 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58, 0.83, 0.95). 0.79. 保留.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產生 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 識。. (0.57, 0.82, 0.93). 0.77. 保留.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 (0.48, 0.73, 0.93). 0.72. 保留. (0.57, 0.82, 0.92). 0.77. 保留. 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 知識。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 記、講義、網站資源)的整 理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 的知識。. 45.

(45)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評估指標. 三角模糊數. 解模糊值. 取捨.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 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48, 0.7, 0.88). 0.69. 刪除.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 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55, 0.8, 0.95). 0.77. 保留.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產生. (0.5, 0.75, 0.93). 0.73. 保留. (0.53, 0.75, 0.88). 0.72. 保留. 0.75. 保留. 7.. 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8.. 我會透過討論產生屬於自己. 思維模式的知識。 知識取得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取得知識。. (0.55, 0.78, 0.92). 0.75. 保留.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取得知 識。. (0.53, 0.77, 0.93). 0.74. 保留.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取. (0.52, 0.75, 0.9). 0.72. 保留. 得知識。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 講義、網站資源)的整理取得 知識。. (0.62, 0.87, 0.95). 0.81. 保留.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 (0.45, 0.68, 0.88). 0.67. 刪除. 取得知識。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 取得知識。. (0.53, 0.78, 0.93). 0.75. 保留.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取得 知識。. (0.52, 0.77, 0.93). 0.74. 保留. 8.. 我會透過討論取得知識。. (0.6, 0.85, 0.97). 0.81. 保留. 0.75. 保留. 0.80. 保留. 知識應用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將所學知識實. (0.58, 0.83, 0.97). 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46.

(46)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評估指標. 三角模糊數. 解模糊值. 取捨.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將所學 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 情境。. (0.55, 0.8, 0.95). 0.77. 保留.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將 所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 (0.53, 0.78, 0.93). 0.75. 保留. 其它情境。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 講義、網站資源)的整理將所 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 它情境。. (0.57, 0.82, 0.97). 0.78. 保留.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 (0.45, 0.68, 0.88). 0.67. 刪除. (0.55, 0.8, 0.95). 0.77. 保留. 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 或其它情境。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 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 或其它情境。.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將所 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 它情境。. (0.52, 0.77, 0.93). 0.74. 保留. 8.. 我會透過討論將所學知識實. (0.55, 0.8, 0.85). 0.77. 保留. 0.74. 保留. 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知識蓄積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累積知識。. (0.58, 0.82, 0.92). 0.77. 保留.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累積知 識。. (0.63, 0.87, 0.95). 0.82. 保留.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累 積知識。. (0.57, 0.8, 0.93). 0.77. 保留.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 (0.58, 0.82, 0.93). 0.78. 保留. (0.43, 0.67, 0.88). 0.66. 刪除. 講義、網站資源)的整理累積 知識。 5..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 累積知識。. 47.

(47) 表 4-1 評估指標篩選(續) 評估指標. 三角模糊數. 解模糊值. 取捨.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 累積知識。. (0.55, 0.77, 0.88). 0.73. 保留. 7..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累積 知識。. (0.5, 0.73, 0.9). 0.71. 保留. 8.. 我會透過討論累積知識。. (0.52, 0.73, 0.88). 0.71. 保留. 二、. 討論 從研究結果可知,在五個構面中,除了「同儕對我作品回饋」的. 題項,其它題項皆通過一般門檻值。雖然 Chang(2001)提到「學習 歷程檔案可增進同儕間的互動及回饋」,但是專家可能認為同儕對作 品的回饋內容之品質較不一致,對知識管理行為較沒直接影響;或是 專家認為同儕較少對他人作品做出回饋,故認為此題項不是絕對必要, 所以沒有通過一致性檢定。 五個構面保留,顯示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取得、知識應用、 知識蓄積對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有促進作用。上述與 Meyer、Abrami、 Wade、Aslan 與 Deault(2010)的「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是知識管理 工具之一」論述一致。. 48.

(48) 第三節. 模糊層級分析量表之結果分析. 一、 模糊層級分析量表一致性檢定 根據第一回合調查結果並加以整理分析後,產生第二回合的量表。 本研究使用模糊層級分析量表的 Super decision 軟體計算各指標的權 重值與一致性。一致性指標 CI < 0.1 即通過一致性檢定。如表 4-2, 各構面的一致性指標皆小於 0.1,顯示各構面及各構面內題項具一致 性。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資料,如表 4-3。. 表 4-2 各構面一致性指標 評估指標. 一致性指標(CI). 知識分享行為. 0.0073. 知識創新行為. 0.0078. 知識取得行為. 0.0062. 知識應用行為. 0.0081. 知識蓄積行為. 0.0063. 49. 一致性指標(CI). 0.0023.

(49)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 題項 評估指標. 題項權重值. 整體 整體權重值. 排序 知識分享行為. 排序 0.208. (2). 1.. 我會將反思的過程或結果與同 儕分享。. 0.116. 6. 0.0241. 29. 2.. 我會將作品的修正過程或結果 與同儕分享。. 0.136. 2. 0.0283. 16. 3.. 我會將作品的自我評估過程或 結果與同儕分享。. 0.123. 4. 0.0256. 23. 4.. 我會將整理好的學習內容(譬如 0.133. 3. 0.0277. 18. 0.096. 8. 0.0200. 35. 0.108. 7. 0.0225. 31. 筆記、講義、網站資源)與同儕 分享。 5.. 我會將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結 果與同儕分享。. 6.. 我會將觀摩他人作品的心得與 同儕分享。. 7.. 我會花時間與同儕分享及討論。. 0.167. 1. 0.0347. 3. 8.. 我會對同儕的作品給予意見。. 0.121. 5. 0.0252. 24. 0.201. (3). 知識創新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產生屬於自己思 維模式的知識。. 0.151. 3. 0.0304. 12.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產生屬於 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162. 1. 0.0326. 5.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產生 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124. 6. 0.0249. 26.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 義、網站資源)的整理產生屬於 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155. 2. 0.0312. 9. 5..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產 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138. 5. 0.0277. 18. 6..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產生屬 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0.122. 7. 0.0245. 28. 50.

(50)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續) 題項 評估指標. 題項權重值. 整體 整體權重值. 排序 7.. 排序. 我會透過討論產生屬於自己思維 0.148. 4. 0.0297. 13. 0.187. (4). 模式的知識。 知識取得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取得知識。. 0.164. 1. 0.0307. 10.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取得知識。. 0.151. 3. 0.0282. 17.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取得知. 0.109. 7. 0.0204. 34. 識。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 義、網站資源)的整理取得知識。. 0.163. 2. 0.0305. 11. 5..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取得 知識。. 0.142. 5. 0.0266. 22. 6..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取得知 識。. 0.124. 6. 0.0232. 30. 7.. 我會透過討論取得知識。. 0.147. 4. 0.0275. 21. 0.232. (1). 知識應用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將所學知識實際應 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0.172. 1. 0.0399. 1.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將所學知識 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0.165. 2. 0.0383. 2.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將所學 0.144. 3. 0.0334. 4. 0.135. 5. 0.0313. 7. 0.119. 7. 0.0276. 20. 0.127. 6. 0.0295. 14. 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 境。 4..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 義、網站資源)的整理將所學知識 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5.. 6..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將所 學知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 境。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將所學知 識實際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51.

(51) 表 4-3 各構面及題項的權重值及排序(續) 題項 評估指標. 題項權重值. 整體 整體權重值. 排序 7.. 排序. 我會透過討論將所學知識實際 0.138. 4. 0.0320. 6. 0.172. (5). 應用到真實或其它情境。 知識蓄積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累積知識。. 0.165. 2. 0.0284. 15. 2..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累積知識。. 0.144. 4. 0.0248. 27. 3..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累積. 0.110. 7. 0.0189. 36. 0.182. 1. 0.0313. 7. 0.130. 5. 0.0224. 32. 知識。 4.. 5..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 義、網站資源)的整理累積知 識。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累 積知識。. 6..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累積知 識。. 0.123. 6. 0.0212. 33. 7.. 我會透過討論累積知識。. 0.146. 3. 0.0251. 25. 二、 討論 由上述結果可知,五構面權重依序為知識應用行為、知識分享行 為、知識創新行為、知識取得行為、知識蓄積行為。其中,以知識應 用行為的權重值最高(0.232);顯示,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對知識應 用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正如同廖春文(2002) 、Akçıl 和 Arap(2009) 提到的「知識應用是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核心」,上述結果也有類似的 意涵。不同的是,廖春文的研究是針對國小教職員所進行的知識管理 52.

(52) 應用於學校行政的研究。Akçıl 和 Arap 的研究是針對大學生所進行的 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使用過程意見調查的研究。 在知識分享行為構面中,以「我會花時間與同儕分享及討論」的 權重值最高(0.167);顯示,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 討論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上述結果與 Yu 等人(2010) 的「同儕分享自身意見可以提升知識分享成效」研究結果一致。不同 的是,Yu 等人的研究是針對線上社群成員所進行的知識分享影響因 素的研究。 在知識創新行為構面中,以「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產生屬於自己 思維模式的知識」的權重值最高(0.162) ;顯示,在網路化學習歷程 檔案的製作過程中,作品的修正對知識創新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上 述結果與 Buyukduman 和 Sirin(2010)的「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使 學習者創新知識並應用到作品修正上」研究結果一致。不同的是, Buyukduman 和 Sirin 的研究是針對大學生使用學習歷程檔案所進行 的自主學習之研究,且此研究使用的學習歷程檔案不是網路化的。 在知識取得行為構面中,以「我會透過反思取得知識」的權重值 最高(0.164);顯示,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反思對 知識取得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此結果與 Lin(2008)的「學習者可 透過反思取得知識」研究結果一致。不同的是,Lin 的研究是針對教 53.

(53) 師所進行的線上學習歷程檔案建構的學習經驗之研究。 在知識應用行為構面中,以「我會透過反思將所學知識實際應用 到真實或其它情境」的權重值最高(0.172),亦是整體權重值最高 (0.0399);顯示,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反思對知 識應用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此結果與 Fernandez 和 Illera(2009)的 「反思對知識應用行為有促進作用」研究結果一致;也與 Lin(2008) 提出「反思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其他環境」研究結果一致。不同的是, Fernandez 和 Illera 的研究是針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學習歷程檔案的適應 力之研究,Lin 的研究是針對教師所進行的線上學習歷程檔案建構的 學習經驗之研究。 在知識蓄積行為構面中,以「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 網站資源)的整理累積知識」的權重值最高(0.182) ;顯示,在網路化 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學習內容整理對知識蓄積行為有最大促 進作用。此結果與朱碧靜(2009)和張郁雯(2010)的「學習歷程檔 案可使學習者有系統的整理學習內容與其他學習資源」研究結果一致。 不同的是,張郁雯的研究是針對國小學童所進行的資訊素養檔案評量 之研究,朱碧靜是針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學習歷程檔案在圖書資訊利用 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且這兩個研究使用的學習歷程檔案都不是網路 化的。 54.

(54) 若將各題項的整體權重值由高到低排序,如表 4-4 依序為反思、 作品修正、學習內容的整理、討論、作品回饋、作品自評、觀摩。其 中,反思的整體權重值最高,顯示反思對知識管理有最大促進作用。 上述結果與張基成與陳正川(2010)的「反思對作品有顯著影響」研 究結果一致。不同的是,該研究是針對高職生所進行的網路化檔案評 量中的反思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另外,作品修正在學習歷程檔案的 製作過程中,對知識管理亦有很大促進作用。 表 4-4 各題項整體權重值的比較 題項. 整體權重值. 排序. 1.. 反思. 0.1535. 1. 2.. 作品修正. 0.1522. 2. 3.. 學習內容的整理. 0.152. 3. 4.. 討論. 0.149. 4. 5.. 作品回饋. 0.1243. 5. 6.. 作品自評. 0.1232. 6. 7.. 觀摩. 0.1209. 7. 55.

(55) 56.

(56) 第伍章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 從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可得以下結論: 一、.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構面與題項建立 本研究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結合模糊德懷術與模糊層級分析法,. 發展出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構面包含知識分享 行為、知識創新行為、知識取得行為、知識應用行為與知識蓄積行為。 這五個構面也是涵蓋知識管理行為的主要內涵(黃家齊、許雅婷,2006; Lai, 2007;Kimber et al., 2007) 。題項包含反思、作品修正、作品自評、 學習內容的整理、教師或學生的回饋、觀摩、討論與給予意見,這些 亦是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的常見活動。其中,除了「給予 意見」外,其他每一個題項在五個構面中都有,顯示其他每一個題項 與知識管理息息相關。另外,「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未能通過一般 門檻值,故予以刪除。顯示,專家認為同儕回饋與知識管理行為沒有 顯著關聯。 二、.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權重體系建立 研究結果顯示, 「知識應用行為」所占權重值居首。因此,在網. 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使用上,可以多結合知識應用行為相關活動,譬如 增進反思或是作品的修正,這兩項也是此構面內權重值最高的兩個題 57.

(57) 項。建構以反思與作品修正為主的教學活動,可以將網路化學習歷程 檔案發揮至最大效用。 在「知識分享行為」題項中,討論是最高權重值的題項。顯示, 如何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讓學習生主動與同儕分享 檔案內容是相當重要的,分享內容重點包括課堂上筆記、摘要、反思 心得及作品等。 在「知識創新行為」題項中,作品修正是權重值最高的題項。顯 示,學習者在作品修正上,較其它方式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思維模式, 其它方式包括反思、作品自評、學習內容整理、同儕或教師回饋、觀 摩等等。每次的作品修正過程都可有所成長,失敗為成功之母,就算 修正失敗亦有知識的成長。 在「知識取得行為」題項中,反思是權重值最高的題項。顯示, 知識取得行為需要學習者主動的學習,而反思是學習者自身主動行為, 亦是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過程中的關鍵核心所在。無論是在作品 的反思或是學習內容的整理(權重值佔第二),都能讓知識取得行為 有加乘效用。 在「知識應用行為」題項中,反思是權重值最高的題項。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反思就像是知識應用行為的工具,要有好的反思 才能讓知識應用達到最大效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培養學習者 58.

(58) 反思的習慣,精進自己的反思能力;因此,透過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 的反思將知識應用於作品是可行的。 在「知識蓄積行為」題項中,學習內容的整理是權重值最高的題 項。顯示,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做為學習者學習時,一個有系統地 學習內容與累積知識的工具,使知識蓄積行為事半功倍。 五個構面中,權重值最高的題項,反思就有兩個;且所有題項中, 反思是整體權重值最高的題項。顯示,反思是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製 作過程中,對知識管理行為有最大促進作用的活動。欲提升知識管理 成效可從反思開始著手。 三、.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的信、效度足夠 經過兩回合的量表調查,除了「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未通過一. 致性檢定外,其餘的題項皆通過一致性檢定。因此,將第一回合模糊 德懷術量表各構面內「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題項刪除。效度部分, 兩回合量表皆有專家效度支持。因此,量表具足夠的信、效度。. 59.

(59) 第二節 一、. 研究建議. 對研究結果的建議 本研究所建立之量表可依實際需要採用全部的結果,也可針對相. 對權重值較高的指標規劃教學活動,具有高度的彈性。譬如反思權重 值最高,使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反思活動為課程主軸,規劃相 對應的教學活動,提升知識管理成效。由於,學習內容的整理的權重 值在知識蓄積構面內最高;因此,若是要提升知識蓄積行為,可以學 習內容的整理為重點,使知識蓄積成效提升。 本研究結果能協助各大專教師瞭解使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時 應特別注意哪些方向。此外,本研究結果可做為評估知識管理成效的 參考準則,各大專院校教師可以參考本研究結果相對權重值發展對應 的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具有知識管理成效的教學方式。各大專院校教 師亦可參考本研究結果修改目前教學活動上的缺失,以提升學生知識 管理的成效。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設計 對每個構面及題項雖然希望其具有獨立性,但在某些概念間較難 以明確區分,只能盡可能降低重疊性,不造成閱讀上的困難。本研究 的構面及題項隨著知識發展快速而多變,此指標未來應適時作調整與 60.

(60) 修正。 因知識管理本身具有主觀特性,本研究採用模糊德懷術及模糊層 級分析法,使專家能脈絡分明地思考問題,且可反應決策問題的特性, 減少過於主觀而判斷錯誤。因此,在知識管理量表的產生上,模糊德 懷術及模糊層級分析法較一般德懷術或層級分析法為佳。 (二) 研究問題 本研究考慮的構面是否已臻完備,未來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討,以 擴大其理論的應用。譬如,在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中,各 活動彼此的關聯性探討(例如反思與作品修正的關係、作品修正與回 饋的關係等等) ;各活動間應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讓各活動的知識管 理成效更完善。 後續研究可以本研究之量表作為基礎指標,針對某一個特定單位 (譬如學校、企業)進行評估,以評估該單位實際使用網路化學習歷 程檔案的知識管理成效,可讓研究結果更具解釋力,以建立出更完善 的評估模式。 (三)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限制於大專學生,因此求得之相對權重值是否適用於 其他不同層級的學生或是企業員工,尚待驗證。因此,後續研究可針 對不同層級的對象做調查。 61.

(61) 62.

(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朱碧靜(2009)。學習歷程檔案在圖書資訊利用教育之應用:通識課 程之實作與省思。圖書與資訊學刊,68,66-79。 江鴻鈞(2006)。以模糊德菲術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 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35-63。 何仕仁、黃台珠、吳裕益(2009)。科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 科學教育學刊,17(1),69-90。 吳政達(2005)。我國地方政府層級教育課責系統建構之評估:模糊 德菲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4) ,645-665。 吳盛、林東清、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 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吳毓瑩(2005)。第十章檔案評量。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 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 北:五南。 巫銘昌、曾國鴻、劉威德(2006)。高等技職校院學生學習理性思維 之效益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4) ,427-445。 63.

(63) 李建億(2006) 。網際網路專題學習互動歷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4(1),101-120。 邱城英、王博引、陳慧秋、葉春淵(2007)。用層級分析法評選綠色 供應鏈管理之綠色供應商-以資訊電子產業為例。電子商務學報, 9(1),147-176。 胡夢鯨、蕭佳純、林幸璇(2005)。成人教育教師知識管理核心能力、 教學績效及培訓需求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8,23-43。 范淑惠、段曉林(2006)。國中理化課室詴行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 科學教育,13,52-72。 張郁雯(2008)。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信度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9,43-60。 張郁雯(2010)。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41(3),521-550。 張基成、陳正川(2010)。網路化檔案評量中學習者反思行為對學習 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2) ,85-106。 張碩毅、游勝孙、張益誠(2008)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績效評估-「平 衡」計分卡模式與進行方式。資訊管理學報,15(2) ,109-133。 梁定澎、歐陽彥晶、許如欽(2005)。影響台灣企業採用知識管理之 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2(3),1-38。 64.

(64) 郭英峰、陳邦誠(2006)。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分析消費者對行動加 值服務之偏好。電子商務學報,8(1),45-64。 陳勁甫、徐強、許桂溶(2009)。層級分析法成對比較基礎標度系統 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6(2) ,201-218。 曾國鴻、陳榮宗、巫銘昌、羅希哲(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取得 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國民小學為例。師大 學報:教育類,49(2),65-88。 黃延聰(2006) 。代工聯盟中產品開發能力之提昇:知識管理過程觀 點。中山管理評論,14(2),881-914。 黃家齊、許雅婷(2006)。團隊成員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及創新績效 之影響-個人與團隊層次的分析。管理學報,23(2),149-170。 廖春文(2002) 。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知識管理與 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下)(頁 615-663),嘉義縣。 廖述賢、費吳琛、周繼文(2008)。知識取得、知識移轉與創新能力 關聯性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3(1),101-134。 蕭佳純、胡夢鯨(2007)。影響成人教育工作者知識管理能力因素之 跨層次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9,1-36。 羅希哲、吳啟彰、曾國鴻、李麗鳳(2004)。高職汽車科教師知識管 理網路平台內涵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79-101。 65.

(65) 羅希哲、曾國鴻、楊宏仁、蔡華齡、楊昀學(2005)。高職教師知識 管理內涵之探討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4, 115-148。 羅綸新、許育彰(2007)。中小學教育類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25-146。. 二、外文部分 Akçıl, U., & Arap, I. (2009). The opinions of education faculty students on learn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portfolio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 395-400. Alexiou, A., & Paraskeva, F. (2010). Enhanc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portfolio tool.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3048-3054. Bukowitz, W. R., & Williams, R. L. (1999).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ield book. London: Prentice Hall. Buyukduman, I., & Sirin. S. (2010). Learning portfolio (LP) to enhance constructivism and student autonom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 55-61. Cavaller, V. (2011). Portfolio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self-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 19-23. Chang, C. C. (2001).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web-based learning portfolio (WBLP).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4), 435–458. 66.

(66) Chang, C. C. (2008). Enhancing self-perceived effects using Web-based portfolio assess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4), 1753-1771. Chang, C. C., & Tseng, K. H. (2009). Use and performances of web-based portfolio assessmen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2), 358-370. Chang, C. W., Wu, C. R., & Chen, H. C.(2008). Using expert technology to select unstable slicing machine to control wafer slicing quality via fuzzy AHP.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4(3), 2210-2220. Chen, C. H. (2010).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obile selfand peer-assessment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 229-236. Chen, C. J., & Huang, J. W. (2007). How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structure affect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social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7(2), 104-118. Chiu, C. M., Hsu, M. H., & Wang, T. G. (2006).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42(3), 1872-1888. Chua, A. Y. K., & Goh, D. H. (2009). Why the whole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Exam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cqui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9(1), 78-86. Clark, W., & Adamson, J. (2009). Assessment of an ePortfolio: Developing a taxonomy to guide the grading and feedback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Higher 67.

(67) Education, 3(1), 43-51. Csutora, R., & Buckley, J. J. (2001).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the Lambda-Max method.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20(2), 181-195.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1), 19-23. Fernandez, O. L., & Illera, L. R. (2009). Investig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daptation to a digital learner course portfolio. Computers & Education, 52(3), 608-616. Hsu, Y. L., Lee, C. H., & Kreng, V. B. (2010).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AHP in lubricant regenerative technology selec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7(1), 419-425. Hwang, G. J., Huang, C. K., & Tseng, C. R. (2004). A group-decision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al web sites. Computers & Education, 42(1), 65-86.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 55(3), 241-253. Kimber, K., Pillay, H., & Richards, C. (2007). Technoliteracy and learning: An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in electronic representations of understand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48(1), 59-79. Kruger, C. J., & Johnson, R. D. (2010).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an enabler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A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68.

(68) 30(1), 57–67. Lai, L. F. (2007).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ciences, 177(1), 4072-4094. Lee, C. S., Goh, D. H. L., Chua, A. K. K., & Luyt, B. (2009). Choosing communication portfolios to accomplish tasks: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3(4), 1167–1176. Lee, K. C., Lee, S., & Kang, I. W. (2005). KMPI: Measu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2 (3), 469-482. Lin, M. J., Hung, S. W., & Chen, C. J. (2009). 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4), 929-939. Lin, Q. (2008). Preservice teachers'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constructing e-portfolios online.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1(4), 194-200. Lorenzo, G., & Ittelson, J. (2005). An overview of e-portfolios. 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 Paper, 1(1), 1-27. Metz, S. M. V., & Albernhe-Giordan, H. (2010). E-portfolio: A pedagogical tool to enhance creativity in student’s project desig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3563–3567. Meyer, E., Abrami, P. C., Wade, C. A., Aslan, O., & Deault, L. (2010). Improving literacy and metacognition with electronic portfolios: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ePEARL.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 84–91. Plessis, T., & Toit, A. S. A. (2006).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legal 69.

(69)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26(5), 360-371. Sat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e-Hill. Tzeng, G. H., Cheng, H. J., & Huang, T. D. (2007). Multi-objective optimal planning for designing relief delivery system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43(6), 673-686 Wang, M. L., & Lin, Y. H. (2008). To construct a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lossby using fuzzy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regression technique - A case study of IC package testing company.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5(3), 1156-1165. Yang, H. L., & Ho, H. C. (2007). Emergent standar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Hybrid peer-to-pe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 29(4), 413-422. Yu, T. K., Lu, L. C., & Liu, T. F. (2010). 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1), 32-41. Zha, X. F. (2006). Integration of the STEP-based assembly model and XML schema with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muti-agent based assembly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17(5), 527-544.. 70.

(70) 附. 錄. 71.

(71) 附錄一、網路模糊德懷術量表 填表說明: 本研究採用模糊德懷術(fuzzy delphi)專家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及分析。 註明「*」號標誌為必填欄位。 適合度評定分為「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普通」(=3)、「同意」(=4)、「非常同 意」(=5)。 評定重要程度方式採 0-10 個等級,愈高代表愈重要。 重要程度的最佳值代表某題項之重要程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代表該題項重要性之可接受範圍。 重要程度值表:. 範例說明: 若您認為此題項的適合度評定為「同意」, 重要程度為「重要」(=7),可接受最小值為 5,可接受 最大值為 10,則填法為: 適合度評定:勾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最小值 勾選「5」、最佳值 勾選「7」、最大值 勾選 「10」. 72.

(72) 補充說明(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內容是在網路的操作平台下,有目的的將資料蒐集、統整並呈現出學習內容與 作品。 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過程包括資料或作品的蒐集、組織、反思、呈現、儲存、累積、自評、 同儕互評、回饋等等。 量表開始: 知識分享行為 10. 我會將反思的過程或結果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1. 我會將作品的修正過程或結果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2. 我會將作品的自我評估過程或結果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13. 我會將整理好的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網站資源)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14. 我會將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結果與其他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5. 我會將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結果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6. 我會將觀摩他人作品的心得與同儕分享。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7. 我會花時間與同儕分享及討論。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18. 我會對同儕的作品給予意見。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73.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73) 知識創新行為 1. 我會透過反思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2.. 3.. 4.. 5.. 6.. 7.. 8..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網站資源)的整理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 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從同儕對我作品的回饋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從老師對我作品的回饋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從觀摩他人的作品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最大值 我會透過討論產生屬於自己思維模式的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知識取得行為 1.. 2.. 3.. 4.. 我會透過反思取得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我會透過作品的修正取得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我會從對作品的自我評估取得知識。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重要程度評分 最小值 最佳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 非常同意 最大值. 我會從學習內容(譬如筆記、講義、網站資源)的整理取得知識。 7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透過六個學習範疇,建 構 學科知識 、發展 共通 能力 、以及培養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