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竹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竹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研究"

Copied!
2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景美 博士、張鳳琴 博士. 新竹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 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研究. 研 究 生:陳 琬 菁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撰 二 月.

(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調查新竹市某所國民中學學生的吸菸情形、未 來吸菸意向、及所知覺家長實施預防吸菸措施情況,進而探討國中學 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新竹市某國民中學之 七、八、九年級全體學生。抽樣方法採隨機分層集束抽樣,總計抽出 15 班,共發出 497 份問卷,有效問卷數為 482 份,有效回收率達 98.39%。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吸菸行為方面,17.2%的受測學生曾經吸菸。吸菸意向方面,隨 著未來時點的延長,受測學生吸菸可能性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二、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實施預防吸菸措施的頻率為「有時如此」(總 分平均值為 3.08 分) 。以「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做得較好, 「督 導子女行為」方面做得較差。 三、 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皆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的 吸菸行為。家長「正向楷模角色」 (OR=0.46;95%CI=0.31-0.67)、 學 生 「 性 別 」( OR=3.11 ; 95%CI=1.72-5.62 ) 及 「 學 業 成 績 」 (OR=0.26;95%CI=0.11-0.60)能顯著預測學生的吸菸行為。 四、 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的吸 菸意向。對學生未來一週、一個月、半年、一年、高中職階段、 18 歲以後六個時點吸菸意向的解釋力為 16%到 18%之間。以學 II.

(3) 生「性別」最能顯著預測未來不同階段的吸菸意向;家長「良好 的親子互動」及「父母婚姻狀況」最能預測未來 18 歲以後的吸 菸意向。. 對未來規劃青少年菸害防制教育工作方面,建議擴大菸害防制工 作範圍及加強菸害防制親職教育課程內容,賦予家長更多責任。此外, 協助家長落實對吸菸行為及意向有預測力之措施,包括: 「良好的親子 互動」 、 「正向楷模角色」 、 「協助發展子女生活技巧」 ,以預防青少年初 嘗吸菸。對未來研究方面,建議擴大區域與研究對象的選取,並增加 質性研究以作更廣泛的探討,亦可以縱貫性研究分析青少年吸菸行為 及吸菸意向與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的長期變化趨勢,作為未來推動 青少年菸害防制親職教育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吸菸、行為、意向、家長、預防. III.

(4) A Study on the Smoking Behavior, Smoking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Chen Wan-Ching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smoking behavior, smoking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Also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behavior, smoking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Seventh through ninth grade student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recruited in 2011.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tudent respondents, with 15 classes being sampled. A total of 497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48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8.4%.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 In terms of smoking behavior, 17.2% of students had smoked. The smoking intention increased over time. 2. The students perceived that their parents sometimes implement smoking preventive strategies.(The total score average is 3.08).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perceived that their parents were good at helping develop life skills, but not supervising their behavior. 3. Both demographics variable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smoking IV.

(5)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Also, positive parenting role models (OR = 0.46, 95% C I =0.31-0.67), gender (OR = 3.11, 95% CI = 1.72-5.62)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R = 0.26, 95% CI = 0.11-0.60)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smoking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4. Both demographics variable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moking intention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explained variance being 16% to 18%. Gender was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smoking intention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parents’ marital status were the significant variables in predictor of smoking intention after 18 years old.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xtent of youth tobacco prevention programs need to enhanced and parent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such as emphasiz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s. In addition, the strategies, including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positive parenting role models and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life skills, can be applied to prevent youth smok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studies should increase sample size and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longitudinal study may also be undertaken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arental prevention strategies on the smoking behavior and intention over time among their children to improve parental preven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teenager, smoking, behavior, intention, parents, prevention. V.

(6) 目. 次.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 次 …………………………...…………..…………………………... VI. 圖目次 ………………………..……...…………..……………….……… IX 表目次 ………………………..……...…………..…………………..…… X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8.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其背景因素 ……………………. 13. 第二節 青少年吸菸意向與其背景因素 ………………………. 21. 第三節 吸 菸 行 為 與 吸 菸 意 向 之 關 係 … … … … … … … … …. 22. 第四節 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相關因素 …………………………. 24. 第五節 吸菸行為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 30. 第六節 吸菸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 38. VI.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吸菸情形、吸菸意向的分佈情形 ……………………. 69. 第二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 吸菸行為的關係 ………………………………………. 91. 第三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 吸菸意向的關係 ………………………………………. 98. 第四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 關係 ……………………………………………………… 119 第五節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間的關係 ……………… 135 第六節 以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來預測受測學生的吸菸行為、吸菸意向 ……………… 136 第七節 討 論 …………………………………………………… VII. 160.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69. 第一節 結 論 ……………………………………………………. 169. 第二節 建 議 ……………………………………………………. 172. 參考文獻 ………………………………………………………………. 177. 附. 中文部分 …………………………………………………………. 177. 英文部分 …………………………………………………………. 183. 錄 ………………………………………………………………. 189.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189. 附錄二:問卷初稿(專家審查用) ……………………………… 190 附錄三:學生同意書 …………………….…………………….…. 207. 附錄四:正式問卷 ……………………………………….………. 208. VIII.

(9) 圖 目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 ….………..………………………………………… 44 圖 3-4-1 研究步驟甘特圖 ………………………...…………………… 61. IX.

(10) 表 目 次 表 3-2-1 母群體各年級之班級數與學生人數 ……………………… 45 表 3-2-2 母群體與抽樣班級之年級與學生分佈 ………………...…… 46 表 3-3-1 預試問卷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量表各分項之 Cronbach’s α 值 ...………………………..…………………… 52 表 3-3-2 正式施測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量表各分項之 Cronbach’s α 值 ...…………………………………………… 53 表 3-3-3 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題目一覽表 …………………..…… 57 表 3-4-1 各年級問卷回收情形一覽表 …………...…………………… 63 表 3-5-1 統計方法摘要表 ………………………...…………………… 67 表 4-1-1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資料統計表 …...…………………… 73 表 4-1-2 受測學生親友吸菸狀況統計表 ………...…………………… 76 表 4-1-3 受測學生自覺最重要的家長 ……...………………………… 77 表 4-1-4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得分之平均值、標準差分 析表...…………………………………………………..……… 79 表 4-1-5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各題作答情形 …………... 81 表 4-1-6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作答情形一覽表 ………………………... 85 表 4-1-7 「曾經吸菸者」的吸菸狀況及情境因素作答情況一覽表 …... 89 表 4-1-8 受測學生吸菸意向作答情形一覽表 ………………………... 90 表 4-2-1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吸菸行為卡方百分率同質性 X.

(11) 檢定...……………………………………..…………………… 93 表 4-2-2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行為的單變項 邏輯迴歸分析……...……………………..…………………… 97 表 4-3-1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一週吸菸意向上之差異…... 100 表 4-3-2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一個月吸菸意向上之差異... 103 表 4-3-3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半年吸菸意向上之差異…... 106 表 4-3-4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一年吸菸意向上之差異…... 109 表 4-3-5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高中或高職吸菸意向上之差 異. ...…………………………………..……………..……… 111. 表 4-3-6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在未來 18 歲以後吸菸意向上之差 異 ...……………………………………..……………..……… 114 表 4-3-7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意向之相關分析表 115 表 4-4-1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在知覺家長「良好的親子互動」措施 的差異 ………………………………………………………..... 122 表 4-4-2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在知覺家長「正向楷模角色」措施的 差異………………………………..…………………………..... 126 表 4-4-3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在知覺家長「督導子女行為」措施的 差異 …………………………………………………………..... 129 表 4-4-4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生在知覺家長「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 巧」措施的差異 ……………...……………………………….... 133 XI.

(12) 表 4-5-1 受測學生的吸菸意向與吸菸行為之點二系列相關分析表 ..... 135 表 4-6-1 虛擬變項轉換表………………………………………………... 137 表 4-6-2 受測學生先意向及其相關因素的共線性診斷分析…………... 138 表 4-6-3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影響因素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141 表 4-6-4 受測學生未來一週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 144 表 4-6-5 受測學生未來一個月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 147 表 4-6-6 受測學生未來半年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 150 表 4-6-7 受測學生未來一年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 153 表 4-6-8 受測學生未來高中職階段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 156 表 4-6-9 受測學生未來 18 歲以後吸菸意向影響因素的階層迴歸分析...159. XII.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的主旨是探討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吸菸意向、及知覺家長預防 吸菸措施的現況,並分析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對吸菸行為及意向的預測 情形。本章闡述的內容共分為六節,包括研究動機及重要性、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名詞界定、研究限制,各節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 研究動機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0)指出:全球 成人的死亡原因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是死於吸菸相關疾病,而菸草每年在 全世界奪去了將近 500 萬條生命;以目前成長的趨勢來看,到 2030 年每 年因使用菸草死亡的人數會增加到 800 萬人以上,甚至更多。國家衛生研 究院(2005)也表示:臺灣每年因吸菸致病死亡的人數將近兩萬人,因吸 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花費超過新臺幣 165 億元,所耗費的整體經濟損失超過 新臺幣 500 億元。由此可知,吸菸不僅造成健康損害,亦造成家庭經濟與 社會醫療成本的沈重負擔。本研究的動機包括以下三項:. -1-.

(14) (一) 青少年就受到菸品侵害,則對其未來健康狀況危害甚鉅 有關於吸菸對人體的危害,早已由醫學、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等諸 多專業領域所證實。WHO(2010)特別指出:青少年愈早開始吸菸及成 癮,則會減低存活壽命;開始嘗試吸菸的年齡愈小,成為固定使用者的可 能性則愈大,戒菸的可能性愈小。因此,菸對人體的影響會因吸菸量愈多、 或開始吸菸年齡愈低,而逐漸增加其危險性(Lewis, Sperry, & Carlson, 1993)。故青少年吸菸不僅影響青少年時期的生理健康,也會增加成年期 各種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有鑑於此,如何能有效預防青少年初嘗吸菸或 養成吸菸習慣,應為目前菸害防制工作的首要課題。 吸菸是諸多死亡原因中最單純且可預防的因素。然而菸害知識與吸菸 行為之間常呈現相當矛盾的現象;因為吸菸者大多明白吸菸的害處,但卻 無法停止吸菸行為(李芳欣,2000;陳隆彬,2001),顯示出只強調吸菸 的生理層面危害是不夠的,基本上還是需從預防吸菸著手,了解青少年吸 菸行為與吸菸意向的潛在影響因素,才能避免更多人成為吸菸者,減少個 人和社會為吸菸行為付出的龐大代價。. (二) 青少年為轉變成為持續吸菸者、或是成為不吸菸者的關鍵時期 青少年是容易染上物質濫用惡習的一個階段。因為此時期的青少年不 僅正在適應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多重變動,他們更希望被以成人的方式對. -2-.

(15) 待,因此青少年會嘗試吸菸(Biederman et al., 2006) 。研究發現:青少年 時期開始吸菸,往往會將吸菸習慣延續到成人時期(Breslin & Adlaf, 2002) 。又因青少年愈早開始吸菸者較容易發展成尼古丁依賴,因此 Landers and Orlandi(1987)特別指出:青少年就吸菸的人,較有可能在日後成為 重度吸菸者。李景美(2008)依據「物質使用進階理論」(pathways of drug involvement)對照我國青少年成癮物質使用的情形後指出:以臺灣青少年 而言,菸草的使用將會是未來濫用其他烈藥的入門藥(gateway drugs) 。可 見菸害影響正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如此深遠,不可不慎。 青少年階段雖然很容易開始吸菸且成癮,但同時亦是免於吸菸習慣的 最佳教育時期(Azevedo, Machado, & Barros, 1999) 。由此可知,菸害預防 工作由青少年階段著手推展,甚至提早至兒童階段開始,其效果將最為顯 著(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HO], 2000)。因此,青少年這個 階段成了轉變為持續吸菸者,或是成為不吸菸者的關鍵時期。. (三) 強化青少年與家庭連結以預防初嘗吸菸為當務之急 從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來看,實有必要瞭解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及吸 菸意向的潛在因素,以避免更多的青少年成為吸菸者。使用強制方法禁止 青少年吸菸,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李蘭、陳秀熙、潘怜燕,1999;馬藹屏, 1997)。與其強制禁止青少年吸菸並嚴厲處分違規學生,倒不如進一步探. -3-.

(16) 討如何使青少年增加遵行「未滿十八歲者,不得吸菸」的意願及預防初嘗 吸菸。 由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大多居住在家中,受家庭的影響甚鉅。因此, 面對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家庭功能及父母親職角色將會增加更多的內 涵及責任。父母不僅應扮演子女不吸菸的楷模角色,更應該督導子女的行 為,且有責任營造出親密的親子關係與互動模式,以強化青少年與家庭間 的連結,並協助及引導子女發展生活技巧,提供身心靈的全面關懷,以防 範初嘗吸菸或吸菸行為的產生。. 鑑於菸品侵害青少年健康危害甚鉅、又因此階段為青少年轉變成為持 續吸菸者或不吸菸者的關鍵時期、應強化青少年與家庭連結以預防初嘗吸 菸為當務之急的三項動機,本研究擬選取新竹市某所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 對象,調查國中學生的吸菸情形、吸菸意向、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現 況,進而探討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二、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探討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其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 關係,並將結果作為未來推動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親職教育之參考,以達預 防青少年初嘗吸菸的目的。故本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之重要性:. -4-.

(17) (一) 探討青少年所知覺的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實施情況 近年來,國內外已有學者開始針對家長進行調查,以瞭解家長實施預 防子女吸菸措施的現況,但鮮少有研究以子女為對象,調查其在家中真實 感受到的實施情況。研究者認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必須是子女實際感受到 的,並且內化訊息後賦予意義,方能直接或間接對其吸菸行為或意向造成 影響、發揮預防青少年吸菸的成效。故本研究選取新竹市某所國民中學學 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其知覺或感受到的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實施情況。根據 調查結果,再與過去研究中家長自覺的預防吸菸措施實施狀況做比較,進 而針對落差及不足處提出加強及改善建議,期能有效地預防青少年吸菸。. (二) 探究影響青少年吸菸意向的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過去文獻中,針對子女吸菸行為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相關性進行探 討的研究並不多見,更鮮少有研究探討子女吸菸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的關係。有鑑於行為意向乃是行為的立即決定因素,為了能夠做更廣泛的 討論,本研究除了探究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關 係外,更希望透過調查發掘影響青少年產生吸菸意向的關鍵措施,進而針 對未來親職教育在推廣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上提出建議,協助青少年真 正遠離菸害。. -5-.

(18) (三) 擴大青少年菸害防制教育工作之範圍,賦予家長更多責任 青少年菸害防制教育工作之範圍除了學校(包含同儕)外,可將重 點延伸至家庭,推廣更完整的親職教育。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青少年知覺 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情形,及探究其吸菸行為及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之關係,以提升家長認知自身對子女的影響力,並且增加家長禁止子女吸 菸的嚴格態度;重建家庭功能,進而建立青少年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而無 需藉助菸的力量來獲得滿足。未來配合無菸校園計畫之推行,讓學生不僅 瞭解菸品對人體的危害,更能將拒菸、禁菸的觀念帶回家中協助家長戒 菸,讓菸害防制工作推展更具全面性,以達有效降低國人吸菸率、促進全 人健康的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旨是探討新竹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以下簡稱受 測學生)吸菸行為及意向與其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研究目的有 下列七項: 一、 瞭解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吸菸行為、 及吸菸意向之分佈情形。. -6-.

(19) 二、 探討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行為 彼此間之關係。 三、 探討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意向 彼此間之關係。 四、 探討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間之關係。 五、 探討受測學生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間之關係。 六、 探討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對其吸菸行為 的預測情況。 七、 探討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對其吸菸意向 的預測情況。.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分佈情形為何? 二、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及吸菸意向之現況為何? 三、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行為間之 關係為何?. -7-.

(20) 四、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其吸菸意向間之 關係為何? 五、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間之關係為何? 六、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間之關係為何? 七、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能否預測其吸菸行 為?其主要的預測因素為何? 八、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能否預測其吸菸意 向?其主要的預測因素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將驗證以下八項研究假設,這些研究假設將以α=0.05 的顯著 水準驗證之。 一、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間呈顯著相關。 三、 受測學生吸菸意向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四、 受測學生吸菸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間呈顯著相關。 五、 受測學生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 顯著差異。 -8-.

(21) 六、 受測學生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兩者間呈顯著相關。 七、 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之吸菸 行為。 八、 個人背景變項及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能顯著預測受測學生之吸菸 意向。.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有關之主要名詞的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國中學生: 是指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新竹市某國民中學之七、八、九年 級全體學生。. 二、 個人背景變項: (一) 性別:分成男生、女生。 (二) 年級:分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 (三) 學業成績:以受測學生自覺上個學期學業成就在班級中的排 名,名次排名全班前三分之一為前段、中間三分之一為中段、. -9-.

(22) 後三分之一為後段。 (四) 父母職業:包括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兩部分,各分為五類,分 類說明如下: 1. 第一類:半技術性、非技術性工人、及無業。 2. 第二類:技術性人員。 3. 第三類: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人員。 4. 第四類: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5. 第五類: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五) 父母教育程度:包括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兩部分,各 分六類,說明如下: 1. 第一類:不識字者。 2. 第二類:小學畢業、或識字者。 3. 第三類:國中畢業。 4. 第四類:高中職畢業。 5. 第五類:大學、專科畢業。 6. 第六類:研究所畢業。 (六) 父母婚姻狀況:受測學生於調查時的父母婚姻狀況,分為同 住、分居、離異、喪偶、雙親過世等五類。. - 10 -.

(23) 三、 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指受測學生填寫研究者自編「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量表」之作答結 果。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內容包含四類: (一)良好的親子互動(內 涵包括:傾聽與溝通技巧、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談論菸害話題、辨識與 問題處理) 、 (二)正向楷模角色(內涵包括:建立無菸家庭、充實反菸知 識、表明反菸態度、支持反菸作為) 、 (三)督導子女行為(內涵包括:避 免子女接觸菸品、管控子女零用錢) 、以及(四)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 (內涵包括:協助發展堅定價值觀、協助面對同儕壓力、協助建設性地使 用時間) 。. 四、 吸菸行為: 指受測學生的吸菸情形,在自編量表中分為以下六類: 「從未吸菸」 、 「曾吸過菸,但是過去的一年內沒吸」 、 「過去的一年內曾吸過菸,但是過 去三十天內沒吸」 、 「過去三十天內曾吸過菸,但是過去一週內沒吸」 、 「過 去一週內曾吸過菸,但沒有天天吸」 、「天天吸菸」。為能將研究結果與行 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調查結果做比較,故根據受測學生之作答情形, 將六類行為歸併分為「從未吸菸」與「曾經吸菸」兩類。. 五、 吸菸意向:. - 11 -.

(24) 指受測學生在研究者自編之「吸菸意向量表」之作答結果,代表其自 覺未來發生吸菸行為可能性的自我評估。分成「最近一星期內」 、 「最近一 個月內」 、 「最近半年內」 、 「最近一年內」 、 「高中或高職階段」 、 「18 歲以後」 吸菸的可能性如何。.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以下兩項限制: 一、 本研究的受測學生只限於新竹市某國中學生,因此本研究所得之結 果,無法外推至其他學校學生。 二、 本研究所測得的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吸菸意向、以及有關研究變項 的資料,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 12 -.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青少年吸菸意向與其背 景因素、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之關係、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相關因素、吸 菸行為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吸菸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等六部分加以描述。.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其背景因素. 本節分為兩部分,首先整理青少年吸菸行為之現況,再針對青少年個 人背景因素加以說明。. 一、 青少年吸菸行為之現況 就全球吸菸人口而言,大部分是在 18 歲以前開始吸菸,這些人中有 四分之一於 10 歲以前就開始吸菸(WHO, 2010) 。研究指出:國小即有學 生開始吸菸,但大部分還是青春期開始吸菸比較多(周思源等,2006; Azevedo et al., 1999)。而 11 至 15 歲的青少年前期是最可能開始嘗試吸菸 的階段(Wilson & Kolander, 1997)。. - 13 -.

(26) 依據 2002 年行政院衛生署(2005)調查臺灣地區國民健康促進知識、 態度與行為的結果顯示:臺灣地區 15-17 歲青少年第一次吸菸之平均年齡 介於 13-15 歲,即國中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階段;2004 年行政院衛生署於 國中青少年校園吸菸現況調查中又發現:臺灣地區國中青少年曾經吸菸者 (曾經嘗試吸菸,既使只吸一兩口)之比率達 27.04%(男性 31.49%,女 性 22.01%),而且目前吸菸者(過去三十天曾經使用菸品者)之比率達 6.53%(男性 8.45%,女性 4.20%) ,吸菸超過一百支的比率為 4.52%(行 政院衛生署,2006)。 行政院衛生署又於 2008 年的國中學生吸菸率調查中指出:國中學生 吸菸率為 7.8%(男性 10.3%,女性 4.9%) ,2009 年的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 調 查 中 則 發 現 , 41.24% 的 高 中 職 學 生 曾 經 吸 菸 ( 男 性 47.47% , 女 性 33.46%),而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為 14.8%(男性 19.6 %,女性 9.1 %),顯 示青少年學生吸菸率有隨年齡增加的趨勢(行政院衛生署,2010)。比較 男、女學生的差異,無論國中或高中職的女學生吸菸率皆低於男學生,但 女學生吸菸率的增加快速遠勝於男學生,此現象背後的影響因素值得國內 外學者持續關注。 綜合國內相關研究(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黃松 元、余玉眉、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2004;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 - 14 -.

(27) 楊瑞珍、黃子庭,1996;Kawabata, Cross, Nishioka, & Shimai, 1999)可看 出約有 10-28%國中學生曾經吸菸,經常吸菸比率約 7%,而曾經吸菸者更 達 20%,且吸菸的比率隨著年級增加而上升。然而「兒童少年福利法」的 施行並未達到遏阻或降低青少年吸菸率之目的(馬藹屏,1997)。原「菸 害防制法」(1997)實施一年後,仍發現臺灣地區青少年中有 40.68%在過 去一年曾買過菸,其中 75.11%從未被拒絕,且 97.43%的受訪青少年知道 菸害防制法中有「未滿 18 歲者尚不得吸菸」之規定,但 70.11%認為此一 規定是非常無效的,反應出青少年並未重視法律效力,亦普遍認為獲得菸 品並非難事(李蘭、陳秀熙、潘怜燕,1999) 。 由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大多居住在家中,和父母親的接觸頻繁、影響 甚多,希望除了立法強制禁止青少年吸菸外,更能藉由青少年本身及家中 與父母相關的層面,來促使青少年增加遵行菸害防制法的意願及預防吸菸 行為和意向,規劃並宣導更完善的菸害防制工作。. 二、 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個人背景變項之相關因素 由於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其複雜性與多樣性,往往無法從單一面向來瞭 解青少年的行為。因此如欲預防青少年吸菸,除瞭解個人背景因素,更需 加從家庭層面著手,綜合多元觀點來瞭解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因素,以 防患未然。以下依實證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 15 -.

(28) (一) 性別 2004 年臺灣地區「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調查結果指出:有 31.49% 的國中男生表示曾經吸菸,國中女生則佔 22.01%,其中國中男生目前吸 菸率為 9.86%,國中女生為 4.69%(行政院衛生署,2006) 。2008 年再次 針對國中學生調查吸菸行為,而調查結果也指出:國中男生吸菸率 10.3%, 國中女生為 4.9%(行政院衛生署,2010) 。又綜合國內外學者觀點:男生 的吸菸行為顯著高於女生(馬藹屏,2000;陳淑真等,2004;黃世雅,2002; 賴香如等,2004;羅暐翔,2009),尤其國中男生的吸菸率、吸菸量、菸 齡都比女生高(張富琴,2000;黃松元等,2004;黃璉華等,1996;Paavola, Vartiainen & Puska, 2001) 。由此可見,青少年的吸菸行為與其性別有相關。. (二) 年級 年級或年齡也是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因素之一。青少年的年紀越長 也越容易有吸菸行為(馬藹屏,2000;賴香如等,2004;羅暐翔,2009; 嚴道、黃松元、馬藹屏、楊美雪、周曉慧,1996),且吸菸行為隨著年齡 增加而升高(姜逸群、黃雅文、黃春太,2003)。陸玓玲、李蘭與潘伶燕 (1994)更指出:國中學生的吸菸率第一年至第二年是 6%,而第二年至 第三年卻增加為 20%,顯示吸菸行為隨著年級有增加的趨勢。. - 16 -.

(29) (三) 學業成績 LeMaster, Connell, Mitchell and Manson(2002)探討影響青少年吸菸 的因素的研究中發現:自覺學校表現越好者,吸菸的機率越低。而國內在 1985 年也曾對國中男生的吸菸行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對學業成就欲望 水準較低者,愈會覺得吸菸有趣舒服,促使其開始吸菸(引自劉安彥、陳 英豪,1999)。此與國外研究指出常翹課及對課業越不在乎者越會吸菸的 結果類似(Kaufman et al., 2002;Pinilla, Gonzalez, Baber, & Santana, 2002) 。 再者,Tucker, Ellickson, and Klein(2003)進一步調查影響中學生轉 變成持續吸菸者的預測因子研究中,追蹤十年後發現:在 14-16 歲及 18-23 歲時,在學校表現較差是轉變成為持續吸菸者的顯著預測因子。此與其他 學者推論情緒受限制及受到較多打擊挫折的青春期男女,比較會成為嚴重 的吸菸者(張富琴,2000;黃松元等,2004;黃璉華等,1996;Paavola et al., 2001)的結論相符。. (四) 父母職業與教育程度 美國疾病管制局(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 1994)指出:低社經地位和青少年開始吸菸的行為有關,因其家 庭容易產生生活上和經濟上的壓力,導致其菸品使用率比來自高社經地 位的青少年高,且小孩比較會以吸菸行為來作為處理壓力的方式。此與. - 17 -.

(30) 黃璉華等人(1996)及 Fleming, Kim, Harachi, and Catalano(2002)所提 出: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較容易提早開始吸菸的結論相同。由此可知, 家庭社經地位和子女的吸菸行為有相關。 家庭社經地位包含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若父母的教育程度較低, 則子女的吸菸率較高,換言之,父母的教育程度也和青少年的吸菸行為 有關(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2000;Komro, McCarty, Forster, Blaine, & Chen, 2003) 。其中,父親的教育程度與青少年的吸菸狀態乃呈現顯著 的負相關,即父親的教育程度愈高,則青少年的吸菸百分比也較父親的 教育程度低者低(馬藹屏、嚴道、黃松元、陳政友,2000;羅暐翔,2009) 。 雖家庭社經地位通常以父親的教育程度作為測量,但母親的教育程度亦 同樣攸關家人的健康行為(Tyas & Pederson, 1998) 。 在父母職業類型方面,馬藹屏等人(2000)則發現:父親職業類型會 影響子女吸菸行為,其中家長職業類型為營造業及礦業者,其子女吸菸行 為較高。羅暐翔(2009)則發現:母親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國中學生,吸 菸比率則較高。家長從事軍公教者,其子女吸菸情形較低(馬藹屏等, 2000)。. (五) 父母婚姻狀況 Griesbach, Amos, and Currie(2003)針對八國歐洲青少年進行調查時. - 18 -.

(31) 發現: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和 15 歲青少年的吸菸行為達顯著相關。其中, 在繼親家庭的青少年吸菸盛行率最高、吸菸率更是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兩 倍,而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天天吸菸率也較單親家庭低。倘若父母分居或離 婚,則會造成青少年吸菸比例的增加(Anda et al., 1999)。此與國內學者 指出父母婚姻狀況正常,則國中生吸菸的態度較為正向的結論相同(陳淑 真等,2004;黃璉華等,1996;羅暐翔 2009) 。 與父母居住的情況也和青少年吸菸行為有顯著的相關(Griesbach et al., 2003) 。Sasco, Merrill, Benhaim-Luzon, Greard, and Freyer(2003)調查法國 在學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沒有與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規律吸菸的比率最 高,其次為與父母其中一人同住的青少年;而與父母雙親同住在一起的青 少年族群,規律吸菸的比率則是最低的。 由此可知,沒有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國中生其吸菸行為比率則較與父母 共同生活的國中生來得高(陳淑真等,2004;黃璉華等,1996)。林青瑩 (1997)甚至指出:父母的婚姻問題與沒有同住的情況會造成青少年吸 菸、喝酒、嚼檳榔等物質濫用行為。. 三、小結 近幾年國內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率有隨年齡增加的趨勢。調 查結果也指出:青少年的曾經吸菸率較經常吸菸率為高,表示青少年階段. - 19 -.

(32) 雖開始出現吸菸行為,但青少年的吸菸行為往往是屬於嘗試階段,若能在 未染上吸菸習性前實施預防吸菸相關措施,降低青少年吸菸率,可謂最經 濟的菸害防制方式。 國內外研究皆顯示: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因素錯綜複雜,青少年的 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等個人因素外,家庭的社經地位,包含父母職業和 父母的教育程度、及父母婚姻狀況,皆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少年是否產 生吸菸行為。當家庭的社經地位愈高,即父母職業專業度愈高、父母教育 程度愈高,及父母婚姻狀況正常且與父母共同生活的青少年,其吸菸情形 及規律吸菸的比率較低。由此可知,欲增強青少年有抗拒菸品的能力及選 擇有益的健康生活,需回歸家庭積極正向的社會功能來執行預防策略。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青少年的性別、年級、及在校課業表現皆會 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少年是否會產生吸菸行為,而家庭社經地位也會和子 女的吸菸行為有相關。為做更廣泛的討論,將家庭社經地位分為父母職 業、父母教育程度兩項來做探討。故本研究擬將性別、年級、學業成績、 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及父母婚姻狀況六變項納入個人背景變項,探 討其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情形。. - 20 -.

(33) 第二節. 青少年吸菸意向與其背景因素. 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個人從事某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 性。高丹華(2004)探討金門縣中等學校學生菸害認知、態度、及拒菸把 握度與吸菸意向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學習階段、性別、及家庭社經地 位是吸菸意向的主要預測因素,意指高中職、女生、家庭社經地位高者有 較低的吸菸意向,即將來較不會吸菸。羅暐翔(2009)的研究也發現:國 中學生吸菸意向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及父母婚姻狀況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意即母親職業分類等級低、父親教育程度低、單親的學生吸 菸意向較高。 Markham et al.(2009)針對英國與歐洲國家青少年吸菸意向比較研究 發現:青少年的社會決定因素(包括:利益性、無利益性、社會接受度、 社會規範、楷模、自覺壓力、自我效能)會因國家不同而有差異,進而影 響青少年的吸菸意向;但性別與年齡則受到社會決定因素的修正而無顯著 的差異。 另外,Booker, Gallaher, Unger, Olson, and Johnson(2004)針對不同種 族六年級學生的研究發現:考試等生活壓力事件會增加學生的吸菸行為與 吸菸意向。羅暐翔(2009)的研究中更指出:國中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同會 影響其吸菸意向,即學業成績在後的學生吸菸意向較高。. - 21 -.

(34) 綜合國內外學者觀點(張富琴,2000;黃松元等,2004;黃璉華等, 1996;Paavola et al., 2001),課業較不關心或成績較差的青少年,吸菸意 向較強,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而遞增。此外,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及 父母婚姻狀況皆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故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討 論。. 綜言之,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青少年,有較低的吸菸意向。課業較不 關心或成績較差的青少年,則吸菸意向較強,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而遞增。 由此可知,青少年的吸菸意向除了性別、年級、課業成績等個體本身的因 素外,亦可能受到家庭因素(父母的職業、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的影 響。. 第三節. 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之關係. 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假設人是理性的行動者, 行為態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與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決定個 人的行為意向。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愈趨正向,行為意向就愈高。行為意 向乃是行為的立即決定因素,換言之,個人行為直接影響的決定因素就是. - 22 -.

(35) 行為意向,至於其他可能造成行為影響的因素,皆是透過行為意向間接影 響行為。 依據歐曉蓁和呂昌明(1996)對理性行動理論的解釋:個人對某項行 為的信念與結果評價,會影響個人對某項行為的態度;個人對某項行為的 態度,亦會影響個人對某項行為的意向,而行為意向乃是行為的立即決定 因素。由此可知,行為意向會受到個人因素(包括本身對從事某種行為的 態度)及社會因素(外在影響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規範)兩大要素的 影響。 羅暐翔(2009)研究發現:有吸菸行為的國中學生其吸菸意向顯著高 於無吸菸行為的國中學生。因此,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會因吸菸行為的不同 而有差異(Nolte, Smith, & O’Rourke, 1983)。Murphy and Price(1988) 又發現:父母的吸菸行為也與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有顯著相關。此外,魏米 秀和呂昌明(1995)以某工專夜間部吸菸男生為對象,探討其戒菸意向、 戒菸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發現:戒菸行為也可由戒菸意向加以預 測。與 Sussman, Dent, Severson, Burton, and Flay(1998)發現吸菸意向為 影響其戒菸行為的預測因子之一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見,吸菸意向與吸菸行為的關係是可以預測的。而意向源自態 度,意向會決定行為的方向與模式,換言之,反菸態度與吸菸行為的關係. - 23 -.

(36) 是可以預測的,吸菸的意向是造成吸菸行為的主要因素,反菸態度或吸菸 意向愈正向則愈能顯著預測其吸菸行為。若欲降低青少年嘗試吸菸的行 為,徹底落實菸害防制與無菸校園的理想,除持續推展菸害認知教育外, 更需瞭解青少年的吸菸態度及造成青少年吸菸意向的各種因素,發掘家長 能夠有效降低子女吸菸意向的著力點,發展或加強宣導相關的預防措施, 才能使青少年真正遠離菸害,保持健康。. 第四節. 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相關因素. 關於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罕見,因此延伸參考家 長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或物質使用措施的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選取變項之 參考。本節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整理國內外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實 施現況,並綜合國內外文獻及建議,歸納出與預防子女吸菸相關的措施; 第二部分:影響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的相關因素,分述如下。. 一、 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實施現況 吳瑞卿(2007)調查高雄市國、公、私立共八所國中共 656 位八年級 學生家長實際執行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的情況,其預防措施內容包括:建立. - 24 -.

(37) 無菸家庭、明確表明反菸態度、增加親子良好互動、充實子女拒菸能力、 督導子女行為、及充實個人反菸知能等六項。此研究發現:家長預防子女 吸菸措施平均得分為 3.88 分(得分範圍介於 1~5 分) ,顯示家長大部分 都會實施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其中以明確表明反菸態度(總分平均值為 4.38) 、建立無菸家庭(4.29) 、督導子女行為(4.07)三項最佳,相較於其 他措施較少做到的為充實個人反菸知能(3.62)和充實子女拒菸能力 (3.00)。 鍾宜君(2004)以宜蘭市八所國中小的學生家長為對象,調查其實際 執行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的情況,預防措施內容包含:協助子女拒菸的方 法、家長角色經驗學習、傾聽技巧、正向角色楷模、支持反菸作為、避免 子女接觸菸品、談論菸害相關話題、管控子女零用錢、增加親子互動、鼓 勵子女參加反菸活動等十二層面。此研究發現: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平 均得分為 3.71 分(總分介於 1~5 分) ,表示家長執行預防措施的情況在 「偶而做到」與「經常做到」之間。得分較高的項目(得分高於 3.5 分者) 依次是管控零用錢、協助子女拒菸的方法、避免子女接觸菸品、傾聽技巧、 支持反菸作為、增加親子互動、談論菸害相關話題、鼓勵子女參加反菸活 動、正向角色楷模;而得分最低為家長角色經驗學習(平均得分 2.87 分) , 表示家長在與師長及親友彼此交換避免子女吸菸、參加家長成長團體和瞭. - 25 -.

(38) 解避免子女受到菸害之法律規定的經驗較缺乏。 國外學者 Cleveland, Gibbons, Gerrard, Pomery, and Brody(2005)針對 非裔美國青少年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物質使用之開始時間有 相關,能夠讓子女開始使用物質的時間平均延遲五年發生。換言之,父母 若能做到督導子女行為、和子女溝通及談論菸酒使用等話題、關懷子女等 教養方式,是協助子女對抗危險行為的保護因子。 彭如瑩(2001)調查臺北市八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共 628 位學生家 長實際進行預防子女藥物濫用(含吸菸行為)措施情況,其預防措施內容 則包含有:溝通、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督導子女行為、家長角色、辨 識與問題處理五項。此研究發現:家長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平均得分為 3.07 分(總分介於 1~4 分),顯示大體而言,家長經常會對子女採行藥 物濫用的預防措施。九成以上的家長會採行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此層 面包含協助子女發展堅定價值觀、提升子女自尊、協助子女面對同儕壓力 等三部份,在家長角色層面會採取不吸菸、不喝酒、嚼檳榔、及不使用成 癮藥物以為子女表率;有七成五以上的受測家長能辨識與問題處理層面的 預防,且有三成三以上的家長能有能力或尋求資源管道解決異常可能出現 的異常行為;超過五成受測家長最常採行的預防措施為督導子女行為,而 督導子女行為層面包含建立家規、督導子女行為、鼓勵子女參與活動等三. - 26 -.

(39) 部份。而採行最少的預防措施為溝通,包含和子女溝通藥物濫用相關話題 及傾聽孩子兩部份;有三成至六成的家長有時會透過與子女談論藥物濫用 相關話題或傾聽孩子心聲,以及教導子女對藥物濫用的認識與預防行為的 發生,強化預防濫用藥物的能力。 綜合上述文獻,建議家長在家執行的預防吸菸措施共可歸納為十五 點: (一)建立無菸家庭, (二)充實反菸知能, (三)支持反菸作為, (四) 明確表明反菸態度, (五)正向角色楷模, (六)良好親子關係及增加親子 互動,(七)溝通與傾聽技巧,(八)談論菸害相關話題,(九)辨識與問 題處理,(十)督導子女行為,(十一)避免子女接觸菸品,(十二)管控 子女零用錢, (十三)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 (十四)鼓勵子女參加反菸 活動,(十五)充實子女拒菸能力。綜觀上述項目,將其概念重複者刪除 或類似者合併,參考其他學者對預防青少年吸菸行為及吸菸意向的建議措 施,並納入羅暐翔(2009)提出家長協助培養青少年發展性資產來預防吸 菸行為及吸菸意向之建議,最後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歸納為以下四點,並 列出其所包含之內涵: (一) 良好的親子互動:包括傾聽與溝通技巧、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談 論菸害話題、辨識與問題處理等內涵。 (二) 正向楷模角色:包含建立無菸家庭、充實反菸知識、表明反菸態度、. - 27 -.

(40) 支持反菸作為等內涵。 (三) 督導子女行為:包含避免子女接觸菸品、管控子女零用錢兩項。 (四) 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包含協助發展堅定價值觀、協助面對同儕 壓力、協助建設性地使用時間等內涵。. 二、 影響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相關因素 鍾宜君等人(2005)的研究中指出: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會因子女 課業表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尤其子女課業成績為前三分之一的家長,比 較能夠在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上做得比子女課業成績表現為中間三分之一 或後三分之一的家長好。另外,子女的年級別與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中 的「增加親子互動」方面亦有顯著差異,即國小家長在親子互動上做得比 國中家長好。 親子間的關係良好,比較具有親密感,孩子比較不容易涉及吸菸行為 (O’byrne, Haddock, Poston, &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 2002) 。因此, 子女年級別若是家長是否願意加強親子互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因素之 一,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執行成效,進而造成子女的 吸菸行為及吸菸意向的差異,其影響範圍不容小覷,故本研究將學生的學 業成績及年級一併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之列,進一步去探討受測學生的吸菸 行為及意向與其個人背景變項與知覺的家長預防吸菸措施間的關係。. - 28 -.

(41) 另外,根據吳瑞卿(2007)的研究結果,家長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大 學或專科以上、職業專業度愈高且能提供完整的家庭型態者,在預防子女 吸菸措施上做得愈好。鍾宜君等人(2005)及彭如瑩(2001)也指出,教 育程度愈高、家庭型態屬小家庭者,較會採行預防子女吸菸或藥物濫用之 措施。另一方面,吳瑞卿(2007) 、鍾宜君等人(2005)及彭如瑩(2001) 調查研究皆顯示:母親在整體或各類預防措施上皆做得比父親好。 整體而言,家長的社經地位(包含職業、教育程度)、家庭完整性、 及家中主要負責管教的性別,皆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家長本身是否會採取預 防子女吸菸措施及執行成效。故將家長職業、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型態與 父母婚姻狀況列入影響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的個人背景變項中。. 三、 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大部分家長皆會採行預防子女吸菸、藥物濫 用、或物質使用等措施,且各研究中家長實際執行的情形也不盡相同。根 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學生本身不同的年級、學業成績表現、父母婚姻狀況、 以及家長個人因素,如:家長的職業及教育程度等,皆會直接或間接地影 響到家長是否採行預防吸菸措施及實施的成效。當子女年級較低、學業成 績表現為前三分之一、且父母本身的教育程度愈高、職業專業度愈高、能 提供完整的家庭型態時,在預防子女吸菸的措施上做得則愈好。故本研究. - 29 -.

(42) 擬調查國中學生知覺及感受家長在家中實施預防吸菸措施的情況,並探討 子女知覺到家長執行預防吸菸的策略,是否對正值青少年子女在吸菸行為 及吸菸意向方面造成影響,以當作未來菸害防制工作中親職教育的重要參 考依據。. 第五節. 吸菸行為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賴香如等人(2004)針對宜蘭縣六所國中和高中職各年級學生及家長 進行調查,探討家長自覺的預防吸菸措施與子女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吸 菸行為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家長以身作則不吸菸、建立無菸家庭、減 少子女暴露在吸菸情境等預防措施做得愈佳,則子女比較不會產生吸菸行 為或成為吸菸者。此外,若親子互動多的家庭,子女菸害知識也會較高; 愈常和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參加休閒活動和安排生活計畫,以及參加子女 的學校活動的家庭,子女反菸態度也愈正向。由此可知,家長的預防吸菸 措施做得愈多、愈好,則對子女的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吸菸行為皆有 影響。 以下分別針對良好的親子互動、正向楷模角色、督導子女行為、協助. - 30 -.

(43) 子女發展生活技巧四項家長預防吸菸措施與青少年吸菸行為之關係加以 整理,分述如下。. 一、 良好的親子互動 社會連結理論(Social control or bonding theory)指出:青少年藉由與 社會傳統層面之間的連結愈強時,出現偏差行為的情況就會愈少。依據此 論點,個人與重要他人(如:父母)的親近度,亦為降低青少年偏差行為 發生的其中一項社會連結因素。 父母親和子女間的互動關係愈好,青少年子女出現吸菸行為的比率愈 低(Chassin, Presson, & Bensenberg, 1981) 。換言之,青少年與父母關係愈 差者,其出現吸菸行為之比率愈高(黃素雲、顏啟華、陳宇嘉、蔡崇煌、 王雪鳳,2003)。劉安彥與陳英豪(1999)更指出:較疏遠的家庭關係或 父母對小孩的關心較疏忽者,越容易導致青少年吸菸甚至上癮,與陳淑 真、王淑珍、李淑桂與周明智(2004)調查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相關因素 的研究結果一致。 不良的親子互動與疏遠的家庭關係間接影響父母的覺察子女問題行 為能力。家庭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亦為導致青少年物質濫用的危險因 素之一(李蘭、洪百薰、楊雪華、童淑琴、晏涵文,1997)。因此,父母 應該學習辨識子女吸菸的警訊症狀,並知道如何獲得協助,以便立即處理. - 31 -.

(44) 問題。 此外,生活在不和諧的家庭氣氛中,孩子容易充滿不安、挫折的情緒, 將會引發青少年吸菸、喝酒、嚼食檳榔等物質濫用行為(林青瑩,1997)。 O’byrne et al.(2002)指出:家中若能創造比較溫馨之家庭氣氛、家人間 彼此信任、能處理家人間之衝突,讓青少年生活在有良好調適功能的家庭 環境中,他們比較不容易出現吸菸行為。 根據 Litrownik et al.(2000)的看法:有效改善親子間的互動和溝通 管道、親子間能談論菸品之影響、以及運用親子溝通技巧來支持孩子做出 與健康有關的決定,就能在未來降低 5%~10%吸菸的易感受性。Cleveland et al.(2005)更明確指出:父母若能有效地和子女溝通及談論菸酒使用的 話題、關懷子女,能夠讓子女開始使用物質的時間平均延遲五年發生。 由此可知,親子關係與互動情形是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重要因素。 親子間的關係良好,比較具有親密感,孩子比較不容易涉及吸菸行為 (O’byrne et al., 2002) 。若能營造安全、溫馨和諧和互相信任的家庭氣氛, 不僅能及早覺察孩子的危險行為,亦能降低孩子吸菸的機會。. 二、 正向楷模角色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調查臺灣成人吸菸行為現況中發現:有 34.8%的吸菸者的家人會在家中吸菸,更有 47.54%的吸菸者表示自己就是. - 32 -.

(45) 成長於天天暴露在二手菸的家庭環境中。如同楊雪華、陳端容、李蘭與柯 姍如(2003)的研究結果:目前家中有人吸菸相較無人吸菸在日後吸菸行 為對孩子的影響為 2.746 倍,若家中父母或長輩為吸菸者,則日後孩子吸 菸機率最高;反之,家中父母或長輩持反菸態度且以身作則,則家中的孩 子日後吸菸機率則會降低。 Hill, Hawkins, Catalano, Abbott, and Guo(2005)探討每天吸菸的風險 對家庭的影響,結果發現:12 歲時父母有吸菸,對研究對象 13-21 歲時的 吸菸行為是個顯著的預測因子,亦即父母每天吸菸會影響小孩日後的吸菸 行為。Wen et al.(2005)全國性抽樣調查臺灣父母親的吸菸行為對 16-18 歲子女的影響,結果顯示父母親有吸菸行為,其兒子日後成為吸菸者的發 生機率高於父母親無吸菸行為的 1.7 倍;女兒則成為吸菸者的機率為 2.2 倍。 在 Andersen et al.(2002)的縱貫研究中更指出:家中無人吸菸且母性 監護人非常反對吸菸,其子女吸菸的機率較低;如家中有人吸菸,只要母 性監護人非常反對,其子女吸菸的發生率仍是較低的。家庭對於吸菸若採 取較嚴厲禁止的態度,吸菸青少年戒菸率是家長完全不理會者的 4.5 倍 (Takano, Kohrogi, Matsumoto, Suga, & Ando, 2001) 。 由於青少年吸菸行為是屬於一種早期發生之偏差行為,近年來已有國. - 33 -.

(46) 外學者使用問題行為理論來解釋青少年的吸菸行為(Albrecht & Caruthers, 2002; Collins & Ellickson, 2004) 。從此觀點來探討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 因素後發現:無吸菸學生比有吸菸學生對家人所提供之家庭支持滿意度較 高、家人對其吸菸態度屬嚴格管制型、家人與朋友有吸菸行為的比率也較 低、且在菸品的取得上也較有吸菸學生困難。另外,家人同意吸菸的學生 出現吸菸行為的機率為家人嚴格反對的 3.61 倍(彭若瑄、王琪珍、董旭英、 王文玲,2007)。 此外,陳淑真等人(2004)調查國中生吸菸行為的研究發現:曾經吸 菸的學生表示吸第一支菸的地點以自己家中者居多(40.4%),且有 32.7 %的國中生表示香菸的來源是來自於家裡。 家庭是個人第一個接觸到的社會,根據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孩子經由父母或家中長輩的教導與個人的觀察學習與模仿,逐漸 養成各種行為。綜觀上述文獻皆指出,家長扮演正向的楷模角色,對於青 少年吸菸行為有相當的影響;家長若能充實反菸知識進而秉持反菸態度、 支持反菸作為並以身作則、營造無菸家庭環境,則可減少青少年吸菸的可 能性。反之,家中菸品的可得性、可近性,會助長青少年吸菸的機率(馬 藹屏,1997) 。. 三、 督導子女行為. - 34 -.

(47) 家庭管教方式的不同亦會影響青少年的吸菸行為。家庭採放任式管教 相較民主式及權威式管教方式的青少年有較多的吸菸行為(王理,2008; 廖信榮、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5)。 預防子女偏差行為的出現,父母需明訂戒律或家規,並表達出堅決、 毫無妥協的態度,此外,父母必須不斷提醒子女有關規定的事項,建立例 行的模式,讓子女知道該做什麼(林明秀,1994)。因此,若欲預防子女 吸菸,則家長應設法避免讓孩子接觸菸品危害(U.S. CDC, 2003)。例如: 家中不允許吸菸,且嚴格實施不吸菸的規定、不准子女取得菸品、不准子 女拿菸品的糖果來玩耍(因為它們象徵菸品,子女使用它們可能會比較容 易去吸菸) 、詢問子女是否有使用菸品的朋友等方法(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ACAP], 1997) 。如同 Botvin(1995)在 藥物濫用計畫中提及:父母不僅當孩子角色模範,更要適當地監視、監督 他們孩子的生活及需要,才能做好預防子女藥物濫用的措施。 Carla, Nicholas, Sheppard, and James(2002)探討家長管理子女行為是 否能減低子女危險行為的介入研究發現:相較於控制組有 33%的學生使用 菸品,家長參加介入課程後的子女僅有 26%使用菸品,表示家長接受教育 而改變管理子女之行為後,對於預防青少年吸菸行為是有幫助的。 調查顯示:家長在管控零用錢方面有較積極的作為(鍾宜君,2004)。. - 35 -.

(48) 根據 Griesbach et al.(2003)的觀點:獲得較多零用錢的青少年較容易成 為每日吸菸者,與黃璉華等人(1996)指出國中學生每個月之零用錢多寡 會影響其吸菸的態度和行為的結果相符。因此,在督導子女行為方面,管 控零用錢亦為家長預防子女吸菸的良好策略。 綜合上述文獻,顯示出父母對於子女的生活有較多的管教(如:督導 他們的行為)則子女將從事較少的危險行為,換言之,家長適度的監督及 管理子女的行為,可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的吸菸行為。. 四、 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 Scales, Leffert, and Vraa(2003)研究發現:青少年發展性資產有助於 青少年正向發展,並減少負面行為。青少年擁有的資產愈多,愈能正向、 健康發展的可能性愈高(Benson, Scales, Leffert, & Roehlkepartain, 1999) 。 Oman, Vesely, and. McLeroy(2002)更指出高發展性資產的青少年,吸. 菸行為顯著少於低發展性資產的青少年。 青少年發展性資產意指青少年在發展上所需要的人際關係、機會、能 力、價值觀和技巧。其作用可使青少年遠離危險,並在學校、人際及生活 上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羅暐翔(2009)以臺中縣太平市四所國中學生為對 象,探討其發展性資產與吸菸意向及吸菸行為關係的研究發現:發展性資 產和吸菸行為有相關,其中又以內在資產的學習投入(主動參與學習的意. - 36 -.

(49) 願及良好動機)、正向價值(引導做出正確選擇的價值觀)可有效預測青 少年吸菸行為。 因學習投入與個人背景變項中「學業成績」概念類似,因此本研究僅 選取培養青少年內在正向價值的觀念,納入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中,進而探 討家長協助子女在青少年階段發展堅定價值觀與建立自我價值,建構青少 年內在的有利資產,是否與子女吸菸行為有相關。.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家庭既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更是最初影響 個體身心發展的場所,因此,家庭應有的功能是否發揮對個體來說都是非 常重要的。當親子間的關係良好,具有親密感、家庭氣氛安全和諧、且親 子間能有效地溝通時,家長較能及早覺察子女的危險行為,亦能降低子女 吸菸的機會。家長若能充實反菸知識,進而秉持反菸態度、支持反菸作為, 並以身作則、且營造無菸家庭環境時,則能有效降低青少年的吸菸機率。 再者,家長若適度地監督及管理子女的行為,且協助培養子女發展出愈多 能有效面對生活與同儕壓力的生活技巧,可減少青少年嘗試吸菸的情形發 生。 故本研究擬將上述變項納入,探討青少年知覺的家長預防吸菸措施, 包含:良好的親子互動、正向楷模角色、督導子女行為、協助子女發展生 活技巧等,與青少年吸菸行為之關係。. - 37 -.

(50) 第六節. 吸菸意向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之關係. 家庭是小孩最早和最長時間接觸的環境,家中的父母在小孩成長過程 中,著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Chassin et al.,(1981)探討親子間的親密程 度和青少年吸菸意向關係的研究中指出:父母和子女間的互動關係愈好, 子女出現吸菸意向及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黃素雲等人(2003)則發現: 自覺父母對自己越不好者,亦易有吸菸意向。Booker et al.(2004)也指出: 來自家庭生活壓力,如:家人死亡、父母爭吵、有人生病或受傷等,會增 加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由此可知,良好的親子互動、家庭氣氛、 親子關係能減低青少年吸菸意向。 父母的吸菸行為也與青少 年的吸菸意向有顯著相關( Murphy & Price,1988),徐劭婷與張景然(2010)更指出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會受到 同性別長輩的影響,故重要他人的行為對學生的吸菸意向是一個良好的預 測變項。在高丹華(2004)的研究中可發現:家中有無人吸菸亦為青少年 吸菸意向的主要的預測因素,也就是家中較少人吸菸的青少年有較低吸菸 意向。Simon, Haynie, Crump, Eitel, and Saylor (2001)的研究中也指出:學 生在家若更容易接觸菸品及感受到他人吸菸的機會,則可能因此而誘發學 生嘗試吸菸的意向。由此可知,父母親有吸菸行為之國中生較容易有吸菸 意向(陳淑真等,2004) 。此外,家長若能建立無菸環境、表明反菸態度、. - 38 -.

(51) 支持反菸作為、並且避免子女接觸菸品,則能降低青少年的吸菸意向。 Newman, Martin, and Ang(1982)在青少年吸菸行為的調查研究中指 出:社會壓力會影響青少年的吸菸意向。Booker et al.(2004)也認為生活 瑣事、與朋友爭執亦會增加吸菸行為與吸菸意向。張景然與王珮蘭(2004) 的質性研究中更發現:青少年雖會因好奇而嘗試吸菸,但之後卻多是因為 同儕鼓吹才又持續吸菸,進而形成習慣。可見青少年階段尋其同儕友伴的 群體認同是非常重要的特徵與過程,青少年容易因認同同儕的緣故而嘗試 或持續吸菸(陳淑真等,2004;黃璉華等,1996)。針對同儕朋友的影響 力,若能協助發展生活技巧來面對同儕壓力,預防嘗試吸菸或減少習慣性 吸菸行為,亦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中不可或缺的內涵。 此外,青少年的內在及外在資產皆能顯著預測吸菸意向(羅暐翔, 2009),又以內在資產中的建設性的使用時間(包括:創造性活動、青少 年計畫、宗教性活動、以及在家時間)、學習投入、正向價值最能顯著預 測受測國中學生的吸菸意向。意即:建設性使用時間愈低、學習投入愈低、 正向價值愈低的國中學生,其吸菸意向愈高。由此可知,若透過家長安排 多元的家庭活動,或鼓勵子女參與校園及社區計畫,提供青少年更多學習 機會,藉以增加社會服務經驗、溝通技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價值 感、責任心與榮譽心,懂得支配與善用時間,可減少青少年嘗試吸菸的意. - 39 -.

(52) 向。由此可知,不同於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預防措施,家長若能增加協 助子女發展更多的生活技巧,如:協助面對同儕壓力、及協助建設性地使 用時間,則更能有效預防及降低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故本研究擬將此兩項 變項合併納入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中「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之內 涵,作為未來菸害防制工作上親職教育的重要參考依據。.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除了良好的親子互動、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外, 父母的吸菸行為也與青少年的吸菸意向有顯著相關。由此可知,倘若吸菸 父母,青少年自然不會認為吸菸有什麼不好,而長期吸二手菸,更有可能 使青少年對吸菸喪失排斥力,換言之,只要鼓勵家長不吸菸並協助營造無 菸環境,就能降低青少年生活中吸菸行為模仿的影響,降低其吸菸意向, 那麼吸菸行為亦會跟著減少。 影響青少年做決定的因素包括了社會壓力與內在壓力(Fetro,1992) 。 綜觀國內外研究,青少年在作有關「吸菸」的決定時,會受到來自生活瑣 事、群體認同等社會壓力,同時也會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與影響。因此, 家長不僅需以身作則,更應明確表明反菸態度、督導子女行為,形成一股 不吸菸的壓力與規範環境,以增強及支持青少年對菸的免疫力,讓青少年 更清楚瞭解吸菸的後果並做出正確決定。此外,若家長亦能增加子女發展 出更多的生活技巧,如協助面對同儕壓力、建設性地使用時間,則更能有. - 40 -.

(53) 效減少青少年嘗試吸菸的意向。 由此可知,青少年的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及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皆 與由非吸菸者轉變成具有吸菸意向者有關。故本研究擬以家庭為出發點, 不僅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關係,更擴大調查青 少年吸菸意向與知覺家長預防吸菸措施的關係,當作為未來研擬預防青少 年吸菸措施之參考。. - 41 -.

(54) - 4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