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失違反前契約資訊義務之研究 —以不動產交易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過失違反前契約資訊義務之研究 —以不動產交易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4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過失違反前契約資訊義務之研究 —以不動產交易為中心. 政 治 大 A Study on the Breach of Pre-contractual Information Duty in 立 ‧. ‧ 國. 學. Negligence : focusing on the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楊淑文 博士 研究生:郭怡君 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 摘要 在締約的過程中,或者意思表示形成的階段上,對於會影響締約決定或意 思表示的重要事實,如果我們並不知情或者對其有錯誤的想像,然而仍必須受 到契約或意思表示的拘束時,是否符合契約的實質正義或者意思決定自由能否 充分獲得實踐?傳統上,基於私法自治原則或者一般的風險分配原則,每個人都 是自己機會的創造者,對於任何會影響該締約決定或意思表示的事實皆應由自 己獲取資訊得知或者矯正自己錯誤的認知。在過去農業時代,社會上的交易型 態單純,人與人間資訊獲取的能力或許相差無幾,然而現代經濟社會已呈現高 度專業分工、且交易型態亦趨複雜,人與人間對於資訊的獲取能力有了嚴重的 不平衡,產生所謂資訊不對稱之問題,這對於民事法制度中強調保障當事人的 締約決定自由即產生了嚴重的威脅,且從經濟學上的角度觀之,因為資訊的不. 政 治 大 人間若由於資訊上的不對稱,而無法獲取資訊而知悉會影響締約決定或意思表 立 對稱而做成的交易亦會引發市場失靈,進而使整體社會福祉下降。因此,當事 示的重要事實或者矯正自己錯誤的認知時,基於保障當事人的意思決定、締約. ‧ 國. 學. 自由,或矯正市場失靈的問題,各國法制發展上皆出現了如何建立「前契約資 訊義務」此一重要之問題。. ‧. 前契約資訊義務大致上可分成兩部分,第一是真實完整的資訊提供義務,. y. Nat. 亦即告知者提供的資訊內容必須是正確、完整的;第二是資訊揭露義務,此涉. sit. 及資訊的風險分配,亦即告知者在何種條件下須向對方揭露何種的資訊內容,. al. er. io. 才足以使實質的契約自由獲得確保,此為前契約資訊義務最複雜的一部份。普. iv n C 統一解決第一部份的前契約資訊義務問題,而第二部分之資訊義務問題,英國 hengchi U 法與美國法各發展出不同之解決之道;而德國法係以締約上過失理論統一處理 n. 通法系與大陸法系就此發展出不同的規範體系,普通法系上係以不實陳述法則. 前契約資訊義務問題,並透過類型化的分類方式,建構個別義務的具體內容, 並分成為真實義務與說明義務。不過,縱使各法系對此問題的規範方法不盡相 同,然而結論上都對前契約資訊義務產生的問題提供了完整的保護。本論文即 是想就此問題,在我國法上探求是否已有完善的救濟體系,可以解決基於前契 約資訊義務所衍生之問題,而能對於實質的契約自由提供完善的保護,又若該 保護仍有缺漏,應如何解決亦是本論文關注的焦點。另外,前契約資訊義務在 個別交易中如何實踐及會產生何種問題,本論文亦會論及,尤其是常見的不動 產交易領域。 關鍵字:自我決定權、前契約資訊義務、不實陳述法則、資訊不揭露、錯誤理 論、締約上過失責任. DOI:10.6814/NCCU202001459.

(3)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 2 第一項、文獻分析 ..................................................... 2 第二項、案例研究 ..................................................... 3 第三節、論文架構 ....................................................... 3 第二章、前契約資訊義務在我國法制下的規範與困境 ........................... 5 第一節、資訊義務的目的 ................................................. 5. 政 治 大 第二項、經濟法上觀點-促進交易效率與完整契約 ......................... 7 立 第一項、首要任務-自我決定權的保護 ................................... 5. ‧ 國. 學. 第二節、我國法的規範 ................................................... 9 第一項、詐欺 .......................................................... 9. ‧. 第一款、學說見解 .................................................... 9 第二款、實務見解 ................................................... 10. y. Nat. io. sit. 第三款、小結 ....................................................... 11. n. al. er. 第二項、錯誤理論 ..................................................... 12. i Un. v. 第一款、學說見解 ................................................... 12. Ch. engchi. 第一目、物之性質 ................................................. 15 第二目、表意人之過失 ............................................. 16 第二款、實務見解 ................................................... 16 第一目、物之性質 ................................................. 18 第一目之一、嚴格認定者 ......................................... 18 第一目之二、寬鬆認定者 ......................................... 21 第二目、表意人之過失 ............................................. 25 第三款、小結 ....................................................... 36 第三項、締約上過失責任 ............................................... 38 第一款、學說見解 ................................................... 38 I. DOI:10.6814/NCCU202001459.

(4) 第二款、實務見解 ................................................... 40 第三款、小結 ....................................................... 46 第四項、瑕疵擔保責任 ................................................. 47 第一款、凶宅之問題 ................................................. 48 第二款、嫌惡設施 ................................................... 62 第一目、基地台 ................................................... 62 第二目、變電所 ................................................... 63 第三目、墳墓區 ................................................... 65 第四目、鄰近飛機航道 ............................................. 66 第三款、小結 ....................................................... 67 第五項、不完全給付責任 ............................................... 68. 治 政 大 第二款、實務見解 ................................................... 70 立 第三款、小結 ....................................................... 80 第一款、學說見解 ................................................... 68. ‧ 國. 學. 第六項、侵權行為責任法 ............................................... 82 第一款、學說見解 ................................................... 82. ‧. 第二款、實務見解 ................................................... 85. y. Nat. 第一目、意思自由決定權 ........................................... 86. sit. 第二目、純粹上經濟利益 ........................................... 87. al. er. io. 第二目之一、平等保護說 .......................................... 87. v. n. 第二目之二、差別保護說 .......................................... 89. Ch. i Un. 第三款、小結 ....................................................... 90. engchi. 第七項、特別法 ....................................................... 91 第一款、消費者保護法 ............................................... 91 第一目、特種交易 ................................................. 91 第二目、消費資訊之規範 ........................................... 94 第二目之一、消保法第 22 條第 2 項之增訂 ........................... 94 第二目之二、學說見解 ............................................ 95 第三目、小結 ..................................................... 97 第二款、不動產交易領域 ............................................. 98 第一目、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 99 第一目之一、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 99 第一目之二、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及不得記載事項 ....... 105 II. DOI:10.6814/NCCU202001459.

(5) 第二目、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與不動產說明書 ...................... 108 第二目之一、概述 ............................................... 108 第二目之二、不動產說明書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 109 第三目、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與不動產說明書 ...................... 111 第三目之一、出賣人之資訊義務內容 ............................... 112 一、常見爭議類型 ............................................. 112 (一)、凶宅 ................................................. 112 (二)、違建 ................................................. 119 (三)、嫌惡設施 ............................................. 122 (四)、其他 ................................................. 137 二、小結 ..................................................... 146 第三目之二、不動產經紀業者之資訊義務 ........................... 147. 政 治 大 二、不動產經紀業者之資訊義務內容 ............................. 149 立 一、仲介契約之性質 ........................................... 147. ‧ 國. 學. 三、常見爭議類型 ............................................. 152 (一)、奢侈稅 ............................................... 152 (二)、所得稅 ............................................... 168. ‧. (三)、土地增值稅 ........................................... 169. y. Nat. (四)、嫌惡設施 ............................................. 173. sit. (五)、違建 ................................................. 179. er. io. (六)、建物傾斜 ............................................. 180. al. n. iv n C (八)、土地上之限制 ......................................... 183 hengchi U (七)、房屋內部瑕疵 ......................................... 181. (九)、出賣人之取得成本 ..................................... 191 四、小結 ..................................................... 192 第八項、小結 ........................................................ 193 第三章、法律制度比較-德國法 ........................................... 195 第一節、概述 ......................................................... 195 第二節、締約上過失責任理論(Culpa in Contrahendo) ........................ 196 第一項、德國締約上過失責任之歷史發展 ............................... 196 第一款、締約過失責任之濫觴 ........................................ 196 第二款、締約過失責任理論之發展 .................................... 198 第二項、締約上過失責任之理論基礎 .................................... 201 III. DOI:10.6814/NCCU202001459.

(6) 第一款、信賴責任理論 .............................................. 201 第一目、巴勒史泰德氏(Ballerstedt)之信賴理論 ........................ 201 第二目、對信賴原則之發揚-卡納瑞斯(Canaris) ...................... 203 第三目、規範上的信賴責任 ........................................ 204 第二款、私法自治作用之連帶論 ...................................... 205 第三款、社會接觸理論(Lehr vom sozialen Kontakt)....................... 206 第四款、誠實期待觀點 .............................................. 207 第五款、集體價值觀點 .............................................. 208 第六款、法律經濟分析觀點 .......................................... 208 第七款、其他 ...................................................... 208. 政 治 大. 第三項、德國 2002 年民法債編之締約過失責任明文化 ..................... 209 第一款、適用之範圍 ................................................ 210. 立. 第二款、保護之客體 ................................................ 211. ‧ 國. 學. 第四項、締約上過失責任的成立要件 .................................... 212 第一款、前契約債之關係的成立 ...................................... 212. ‧. 第一目、契約磋商之開始—第 311 條第 2 項第 1 款 ................... 213. sit. y. Nat. 第二目、契約之接觸—第 311 條第 2 項第 2 款 ........................ 214. io. er. 第三目、類似交易之接觸—第 311 條第 2 項第 3 款 .................... 215 第二款、附隨義務(前契約義務)之違反 .............................. 217. n. al. Ch. i Un. v. 第三款、可歸責 .................................................... 219. engchi. 第五項、前契約資訊義務(Informationspflichten)的範圍 ..................... 220 第一款、真實義務(Wahrheitspflicht) ................................... 220 第二款、說明義務(Aufklärungspflicht) ................................. 222 第一目、德國實務上的判斷標準 .................................... 222 第二目、德國實務判斷標準的具體化 ................................ 223 第二目之一、判斷標準 ........................................... 223 第二目之二、具體例子 ........................................... 226 第三目、德國學說提出之理論 ...................................... 228 第三目之一、契約上之利益結構 ................................... 228 第三目之二、活動性體系(Beweglichen System)....................... 229 IV. DOI:10.6814/NCCU202001459.

(7) 第六項、締約上過失責任之法律效果-以前契約資訊義務違反為重心 ........ 230 第一款、契約解消(Vertragsaufhebung) ................................. 230 第一目、問題之提出-與詐欺規範間之關係 .......................... 230 第二目、資訊義務的故意論 ........................................ 232 第三目、修正資訊義務的故意論 .................................... 236 第四目、違反說明義務損害賠償責任的特殊構成要件 .................. 238 第四目之一、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見解 ............................. 238 第四目之二、德國學說上對實務見解之看法 ......................... 240 第四目之三、德國學說上之見解 ................................... 242 第二款、契約調整(Vertragsanpassung) ................................. 246. 政 治 大 第二目、德國學說上對實務見解之看法 .............................. 249 立 第一目、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見解 .................................. 246. ‧ 國. 學. 第三目、德國學說上之見解 ........................................ 252 第七項、第三人之個人責任(Eigenhaftung Dritter)-第 311 條第 3 項 .......... 254. ‧. 第一款、德國實務見解之發展 ........................................ 254 第一目、第三人具有經濟上利益 .................................... 255. y. Nat. sit. 第二目、對第三人有特別信賴 ...................................... 255. n. al. er. io. 第二款、德國學說之見解 ............................................ 256. i Un. v. 第一目、巴勒史泰德氏的信賴理論 .................................. 256. Ch. engchi. 第二目、對信賴責任理論的質疑 .................................... 259 第三目、卡納瑞斯之信賴責任理論 .................................. 260 第三款、第三人個人責任之法典化 .................................... 261 第一目、德國民法第 311 條第 3 項之體系結構 ........................ 261 第二目、第三人締約上過失責任成立的要件 .......................... 262 第二目之一、特別程度信賴之賦予 ................................. 262 第二目之二、對契約之磋商或締結有重大影響 ....................... 263 第四章、法律制度比較-普通法系 ......................................... 265 第一節、概述 ......................................................... 265 第二節、英國法 ....................................................... 265 V. DOI:10.6814/NCCU202001459.

(8) 第一項、不實陳述法則(Misrepresentation) ................................ 265 第一款、不實陳述法則的構成要件 .................................... 269 第一目、客觀構成要件 ............................................ 270 第二目、因果關係 ................................................ 275 第三目、主觀構成要件 ............................................ 278 第二款、救濟方法-解除契約(Rescission) .............................. 279 第三款、救濟方法-損害賠償(Damages) ............................... 282 第一目、故意不實陳述的損害賠償救濟方法 .......................... 283 第二目、過失不實陳述的損害賠償救濟方法 .......................... 288 第三目、無過失不實陳述的損害賠償救濟方法 ........................ 295. 政 治 大. 第四目、與有過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 ........................... 297. 立. 第二項、錯誤理論 .................................................... 298. ‧ 國. 學. 第三項、其他制定法的規範 ............................................ 300 第三節、美國法 ....................................................... 302. ‧. 第一項、不實陳述法則(Misrepresentation) ................................ 302. Nat. sit. y. 第一款、契約法的規範 .............................................. 303. n. al. er. io. 第一目、客觀構成要件 ............................................ 303. i Un. v. 第二目、主觀構成要件 ............................................ 308. Ch. engchi. 第三目、歸責性-正當的信賴 ...................................... 310 第四目、救濟方法 ................................................ 320 第二款、侵權行為法的規範 .......................................... 324 第一目、故意不實陳述的侵權行為責任 .............................. 326 第二目、過失不實陳述的侵權行為責任 .............................. 336 第三目、無過失不實陳述的侵權行為責任 ............................ 346 第四目、資訊不揭露的侵權行為責任 ................................ 347 第二項、錯誤與資訊不揭露(Mistake and nondisclosure) .................... 349 第一款、(單方)錯誤理論介紹 ........................................ 349 第一目、基本構成要件 ............................................ 349 VI. DOI:10.6814/NCCU202001459.

(9) 第二目、救濟的附加條件 .......................................... 351 第三目、與有過失與錯誤的救濟方法 ................................ 352 第五章、分析與建議 ..................................................... 354 第一節、比較法的歸納分析 ............................................. 354 第一項、德國法 ..................................................... 355 第一款、締約上過失責任 ............................................ 355 第二款、瑕疵擔保責任法 ............................................ 358 第二項、普通法系 ................................................... 359 第一款、英國法 .................................................... 360. 治 政 大 第二節、前契約資訊義務在我國法下的困境突破 ........................... 362 立 第一項、我國錯誤法則的重塑 ......................................... 362 第二款、美國法 .................................................... 361. ‧ 國. 學. 第一款、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 ......................................... 362. ‧. 第二款、錯誤理論與前契約之資訊義務 ................................ 365 第二項、我國民法第 245 條之 1 的法律續造 ............................. 367. y. Nat. sit. 第三項、不完全給付責任的適用 ....................................... 370. n. al. er. io. 第四項、侵權行為責任 ............................................... 372. i Un. v. 第六章、結論 ........................................................... 374. Ch. engchi. 第一節、本論文研究成果 ............................................... 374 第二節、後續研究之展望 ............................................... 375 參考文獻資料 ........................................................... 377 附件一 ................................................................. 381 附件二 ................................................................. 388 附件三 ................................................................. 398. VII.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0)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先以兩則在不動產交易上曾發生之實際案例,說明本論文想要探討之 問題。案例一,原告主張其向被告購買之不動產為高價住宅,依中央銀行對金 融機構辦理購置高價住宅貸款業務之規定,貸款金額最高為六成,然而被告身 為建設公司卻於締約的過程中,未向其說明貸款金額可能之限制,而使其對於 貸款金額之成數有錯誤之想像(誤以為可貸款至八成),使其自備款暴增近 2000 萬元,對其現金流之運用造成嚴重之經濟上負擔,故想要從該高價住宅之買賣. 政 治 大. 契約中脫離1。案例二,原告主張其委託不動產經紀業者尋找房屋時,曾強調其. 立. 重視居住安寧,要求不能鄰近嫌惡設施或會造成任何聲響之設施,然而不動產. ‧ 國. 學. 經紀業者與建設公司於締約之過程中皆未向其說明,其購買之房屋與中繼水箱 及機房相鄰,而後原告發現機器運作時產生之機械聲及水流聲等噪音,影響其. ‧. 居住之品質,故其亦想要從該房屋買賣契約中脫離或請求金錢損害賠償2。. sit. y. Nat. 我國民法採取大陸法系立法體系,以契約自由原則為債篇中約定之債之核. er. io. 心思想。契約自由原則乃依循私法自治原則3,而私法自治乃以參與交易之法律. al. iv n C 為之生效必須植基於一個一般化之標準,無法具體考量聰明弱愚之能力、經驗 hengchi U n. 權利主體為一理性的、自我負責的、有判斷能力之一般人為前提。因為法律行. 與貧富之不同。故法律行為生效之基礎僅在於交易之行為人是否成年,意思表 示是否有不一致、不自由之情形,而通常不考慮交易相對人地位是否對等,有 利交易結果所需之資訊是否充分,均與契約生效不相關4。然而,在上述兩則案 例,原告在締約的過程中,對於影響其締約決定的重要事實不知情或者對其有 錯誤的想像,此時若仍必須受到契約的拘束,則原告在締約時之意思決定自由 是否充分獲得保護?又該非屬原告原先期待之契約是否符合契約之實質正義? 此 1. 改編自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8 年訴字第 1715 號民事判決 改編自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5 年重訴字第 412 號民事判決 3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政大法學評論第 132 期,頁 166 4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政大法學評論第 132 期,頁 167-168 2. 1.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1) 處即涉及本論文想探討之前契約資訊義務之問題,亦即,在締約之過程中,與 其締約之他方或其餘之第三人基於如何之規範目的,是否或在什麼條件下,需 要向他方揭露何種程度與範圍的資訊內容?對於此會影響其締約決定的事實,究 竟係應由原告自己獲取資訊而得知而矯正自己錯誤的認知,抑或此資訊錯誤之 風險應分配予建設公司或不動產經紀業者?而若此兩案例之原告皆無法證明建設 公司或不動產經紀業者係基於「故意」而未向其說明貸款金額之限制,亦或房 屋與中繼水箱及機房相鄰之事實,則基本上,此兩則案例並無法以詐欺之規定 作為請求權之依據,此時原告想要從已成立之契約中脫離,其是否還有其他請 求權可資主張?又若原告仍想維持契約,僅係想請求金錢上之損害賠償,比如在. 政 治 大 較低之價金與出賣方締約,而想請求其買貴之差額,則此時在契約法上、侵權 立 案例二,原告若認為如果其知悉中繼水箱及機房與其房屋相鄰,則勢必僅願以. ‧ 國. 學. 行為法上或者特別法上,原告之請求權依據又為何? 本論文即是想就此問題, 在我國法上探求是否已有完善的救濟體系,可以解決基於前契約資訊義務所衍. ‧. 生之問題,而能對於實質的契約自由提供完善的保護,又若該保護仍有缺漏, 應如何解決亦是本論文關注的焦點。. n. er. io. sit. y. Nat. 第二節、研究方法 al Ch 第一項、文獻分析. engchi. i Un. v. 第一款、我國法 為了探求我國法是否已有完善的救濟體系,可以解決基於前契約資訊義務 所衍生之問題,必須討論前契約資訊義務在我國法制下會涉及的法律規範為 何,並藉由國內文獻分析,探討個別法律規範對前契約資訊義務的建立是否完 善,此部分將從國內教科書、期刊論文蒐集學說見解來進行分析。. 第二款、比較法 2.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2) 我國民法大體繼受於德國法,故德國法上對於前契約資訊義務的研究與發 展值得我國借鏡,尤其德國在 2002 年債法現代化後,明文化許多原本為德國實 務上發展的見解,前契約資訊義務的發展在此也是一大受矚目的課題,故德國 法上的學說與實務見解為本文在比較法分析上的一大參考。 另外,資訊義務的課題在普通法系上亦佔有一席之地,透過分析英國及美 國法對前契約資訊義務所建立的救濟體系,以及其背後的法學思想,不僅可與 德國法的規範體系作一比較,分析其中異同與優劣,也對大陸法系的我國提供 一新鮮的思考方式。. 政 治 大 法律最終仍是要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各種紛爭,因此透過實際案例的研究尤 立. 第二項、案例研究. ‧ 國. 學. 其重要,本論文會透過我國裁判實務上的個別案例,找出各種類型紛爭會涉及 的前契約資訊義務問題,以及探討如何在實際個案中解決的方法,本文主要會. ‧. 聚焦在不動產領域交易的問題。. y. Nat. io. sit. 第三節、論文架構 n. al. er.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先以實務上發生之案例說明本論文想. Ch. i Un. v. 研究前契約資訊義務之動機與目的,並說明研究方法、範圍。第二章之內容,. engchi. 首先本文會闡述資訊義務在民事法中的主要規範目的與在經濟法觀點上之意 義,接續則會探討前契約資訊義務在我國法制下的規範與困境,並以不動產交 易實務為主要案例探討,並提出我國法現行對於前契約資訊義務最大之問題所 在。第三章之內容,接續第二章歸納我國法現行之問題,本文欲以比較法上之 規範做為對於我國法問題之參考,並考量我國民法繼受於德國民法,故先以德 國法民法上對於前契約資訊義務之規範為介紹。第四章之內容,本文則另以普 通法上之規範作為比較法上之參考,並分別介紹英國法與美國法兩者,希冀透 過不同法系的觀點,與大陸法系對於問題之思考方式與解決方法作為一互相參 照。第五章之內容,首先是對於比較法的歸納與分析,再藉由前述之分析,回 3.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3) 應第二章所提出之問題,探討對於我國法之問題解決是否可資運用或有參考之 處,並提出個人淺見。第六章之內容,則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本論文尚未 論及之議題,與後續研究之展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4) 第二章、前契約資訊義務在我國法制下的 規範與困境 第一節、資訊義務的目的 第一項、首要任務-自我決定權的保護 私法自治爲近代民法的基礎,其意指個人得依自己意思自主形成法律關係 的原則。意即個人得依據自己的需求,不受國家干預地,自我負責地安排其法 律關係,因此,私法自治是私法秩序的基石,提供個人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自. 政 治 大 主決定(Fremdbestimmung),私法自治具有優越性。個人法律關係的形成主要是 立 由,使個人得以實現其自主決定(Selbstbestimmung),相對於國家決定一切之他. ‧ 國. 學. 透過法律行爲爲之,因此,法律行爲是實踐私法自治的工具,法律行爲以發生 特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表示爲其核心,個人的法律行爲之所以能夠產生法. ‧. 律效果,係因行爲人希望其發生,而由法律制度加以承認,是故,意思自主爲 私法自治的內在基礎。而透過私法自治,個人得就自己周遭的法律關係自由地. y. Nat. io. sit. 作出決定,並以自我負責的方式加以處理,在此基礎之上,個人可以充分地發. n. al. er. 展自己的人格跟維護自己的尊嚴5。我國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的要件、行為能. Ch. i Un. v. 力、法律行為之標的、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等,即在調和個人. engchi. 自主及自我負責此兩項原則6。而契約自由意味著,經由締結契約,使自己希望 的法律效果得以產生。契約自由爲私法自治的最重要內容,契約自由原則讓個 人有機會自由決定是否要訂立契約,跟誰訂立契約,如何訂立契約,契約內容 如何,或於締約後變更契約內容或廢棄契約,經由契約自由,不僅交易可以簡 化、流暢的進行,而且也可讓當事人量身定作符合自己個別實際需求的契約, 以彈性因應日常生活交易所需,實現自主決定及促進經濟的活絡發展7。職此,. 5.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7 年 9 月,頁 40 6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頁 269 7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7 年 9 月,頁 58 5.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5) 法律應確保當事人之決定自由,以使當事人能基於其自由判斷,作出決定。亦 即,自身所涉及的利害關係,若當事人得理性地權衡利害得失時,即可認為當 事人擁有機會去妥當地為利益衡量,可認為當事人擁有「決定的自由」,亦唯有 在當事人擁有此決定自由時,當事人方能合理地決定是否,或在何種程度上, 接受契約上的不利益8。而自主的建全與否,又跟資訊的掌握是否完整,有著密 切關係。資訊具有重角色,一方面它是選擇的前提條件,必須具備一定的資 訊,才能對於不同的替代選項瞭解、評估、區別及作出自主的選擇決定;另一 方面,資訊也是選擇的客體,當事人可以依資訊的邊際效用來決定是否要獲取 更多的資訊或終止資訊蒐集活動,以爲契約締結的準備9。. 政 治 大 自由以維護契約的公平,便成爲現代民法的重要任務。而基本上,落實的方法 立 如何確保當事人能夠不受干擾,毫無窒礙地形成意思決定,落實實質契約. ‧ 國. 學. 最重要即是從締結契約的「程序面」來控制,在一般的契約中,最主要涉及的 即是意思表示有瑕疵之情況(意思表示有錯誤或受詐欺、脅迫所為),蓋其在形. ‧. 成法律行為的自我決定過程中即受有妨礙。而只有在健全、無瑕疵之狀態下所 形成之自我決定才值得尊重,契約方能確保約定之法律效果之正確10。另外,在. y. Nat. io. sit. 涉及消費者保護的情況下,通常會認為藉由資訊的充分揭露可彌補消費者締約. n. al. er. 實力的弱勢,使消費者能以做出正確的契約決定11。比如,我國定型化契約條款. Ch. i Un. v. 的規制中,其中第 11 條之 1、第 13 條即是讓消費者有審閱即知悉契約內容的. engchi. 機會,以確保締約的自由。尤以第 14 條之異常條款規定,論其立法意旨應是要 解決條款內容透明化(Transparenzgebot)之問題,蓋定型化契約條款通常字體狹 小、條款編排縝密複雜,而規範內容大多事涉專業,眾條款相互間替係架構複 雜,非深具法律及交易專業難以了解,因此,若定型化契約中有消費者依其通 常經驗法則無法預見(異常)之條款內容,即不構成締約之內容,此目的在於要. 8. 林更盛,論契約控制的相關理論-從 John Rawls 的正義理論談起,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30 期,頁 18 9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7 年 9 月,頁 59 10 陳自強,意思表示錯誤之基本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 52 期,頁 315 11 林更盛,論契約控制的相關理論-從 John Rawls 的正義理論談起,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30 期,頁 11 6.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6) 12. 求條款透明化,使締約之人得以知悉其權利義務 。職此,締約資訊的透明化亦 是保障締約時意思決定權不受妨礙之重要手段。另外,為避免當事人係在時間 窘迫得情況下,或因遠距離之狀態而無法親自接觸檢視締約之標的,造成其無 法獲得足夠之資訊以做出正確的締約決定,消費者保護法第 19 條在通訊交易或 訪問交易之情形皆賦予消費者七日的猶豫期間,使其有機會從契約中脫離。 因此,完整資訊被認爲跟當事人的意思相關,只有在此理想狀況下,當事 人才能作出完美決定,締結正確的契約。在此意義之下,資訊義務便可以作爲 槓桿,發揮穩定作用,幫助平衡當事人的資訊不對等,資訊的受領人將有能力 自我負責地維護自身利益,因此,在特定情況下,資訊義務可能構成契約自由 的必要功能1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項、經濟法上觀點-促進交易效率與完整契約 現代個體經濟學的一項偉大成就是規定了,在何種條件下,效用最大化的. ‧. 消費者和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的獨立決策,將導致不可避免地、自發地建立所 有市場的均衡,達到此種條件時即稱為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只有當. y. Nat. io. sit. 市場競爭力使每種商品和服務的市場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均等時,才能實現普. n. al. er. 遍均衡。但可以想像,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實現這種條件。現代個體經濟學表. Ch. i Un. v. 明,一般均衡具有經濟學家描述為社會最優秀的特徵,也就是說,一般均衡既. engchi. 具有生產效率,又具有分配效率。然而其前提要件是,所有市場都是完全競爭 的,亦即如果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即會出現分配不具效率並阻礙市場交易。 而市場失靈的其中一項原因即是嚴重的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14。 市場失靈的其中一個根源是交易的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如此嚴 重以至於阻礙了交易。在通常的情況,賣方比買方更了解商品品質,例如,提 供汽車出售的人比潛在購買者更了解其性質,類似地,當銀行出示存託協議以 供開立支票賬戶的人簽名時,銀行比客戶更了解該協議的法律後果。當賣方比 12.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政大法學評論第 132 期,頁 195-196 楊宏暉,締約前資訊義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97 年 9 月,頁 268-269 14 Robert cooter∕Thomas Ulen,Law&Economics,6th edition,at 38 7 13.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7) 買方對產品了解更多,或反之亦然時,此種現象即是資訊在市場上的分配不對 稱。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不對稱性可以通過自願交換機制來糾正,例如,賣方 願意提供保證以保證產品品質。但是,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會嚴重破壞市場,以 至於自願交易無法實現社會最適(social optimum)。發生這種情況時,政府對市 場的干預可以理想地糾正資訊不對稱,並可更加接近最適交易(optimum exchange)。例如,房屋的購買者通常在對於房屋的「潛在」缺陷(例如存在白 蟻或基座的損害)方面的認知,相對於當前房屋的所有者而言是不利的。此會造 成房屋銷售市場可能無法有效運作,購買者可能為房屋支付了過多的費用,或 由於擔心潛在缺陷而無法有效地避免購買。美國許多州的回應是,要求賣方向. 政 治 大 此瑕疵負責 。另外,依據寇斯定理下,雙方間交易成本為零,故理性交易人能 立 潛在的購房者揭露任何潛在缺陷的資訊。如果賣方未作此揭露,則他們即須對 15. ‧ 國. 學. 就其權利做最有效率的配置。而這適用於契約時,該契約即是一理想的締約理 型,亦即,交易當事人將所有的契約風險均予以考慮,並為最適當的分配,所. ‧. 有的資訊皆在雙方間傳遞,沒有任何需要事後由法院來調整者。然而,此種完 整契約(perfect contract)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可能存在,真實的契約往往對於風險. y. Nat. io. sit. 的分配是不完美的16。此一完整契約的基礎爲當事人雙方事先充分掌握的資訊,. n. al. er. 交易雙方應提供充分而正確的資訊,方能使契約協商朝向完整契約的理想推. Ch. i Un. v. 進,使契約符合雙方利益與期待,減少締約雙方當事人的資訊成本及降低因資. engchi. 訊不對稱所產生的策略行爲風險與防範成本。因此,經由締約前資訊義務對資 訊風險作合理的分配,可以降低當事人因締約活動所投入的締約成本,並藉由 足夠的資訊來讓當事人計算契約的成本效益,預測風險發生與規劃避險設計, 以增加契約所能創造的效益。蓋唯有契約愈能創造較高的剩餘利益,才能促使 當事人愈多的投注成本於締約活動與交易活動中,促成資源的有效交換與利用 17. 。. Robert cooter∕Thomas Ulen,Law&Economics,6th edition,at 41-42 Robert cooter∕Thomas Ulen,Law&Economics,6th edition,at 291-292 17 楊宏暉,信賴保護與締約資訊蒐集自我負責原則的修正-從資訊義務保護目的及私法制度保護 面向談起,真理財經法學第四期,頁 113-114 8 15 16.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8) 第二節、我國法的規範 如前所述,為落實當事人事實上的締約自由,確保當事人之意思決定不受 妨礙,而能要求當事人對其決定自我負責,法律規範應確保在締約的過程中, 當事人不會因為資訊的的錯誤或不完整,進而影響其意思自由決定權,職此, 本文首先從我國規範探討,以探求我國法是否已有完善的救濟體系,可以解決 基於資訊的的錯誤或不完整而使締約時自我決定權受到妨礙之問題。. 第一項、詐欺 第一款、學說見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形成意思及決定表示的過程中,受到外來不法不當的影響者,嚴格言之, 僅係關於意思表示的動機而已,表意人是否基於此項影響而為一定之意思表. ‧. 示,仍由表意人決定。但由於引發意思表示的動機遭受心理上的壓力,使表意 人的意思決定發生不自由的結果,進而表示其本來不願表示的意思。而以詐欺. y. Nat. io. sit. 手段影響表意人的意思決定,在方法上不僅不當且為不法,表意人受此不法干. n. al. er. 預為一定的表示,顯然與意思自治及契約自由的原則相違背,為維護表意人的. Ch. i Un. v. 意思決定的自由,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18。而詐欺的行為係指對不真實的事. engchi. 實表示為真實,而使他人限於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19。而詐欺行為不限於 積極的虛構事實,在當事人有「告知義務」時,例如出賣人故意不告知買賣標 的物的瑕疵,即為消極隱匿事實,非僅係單純保持沉默,仍構成詐欺20。而詐欺 在概念上必須有雙重的故意:首先有使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並基於錯誤而為一 定表示的故意。由於詐欺以故意為要件,因過失以致表意人限於錯誤而為一定 意思表示者,並不構成過失詐欺21。又詐欺係由相對人以外之第三人所為,則以 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詐欺的事實者為限。反之,相對人係善意且無過失,其 18. 施啓揚,民法總則,第八版,101 年 4 月,頁 298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頁 418 20 施啓揚,民法總則,第八版,101 年 4 月,頁 299 21 施啓揚,民法總則,第八版,101 年 4 月,頁 298-299 9 19. DOI:10.6814/NCCU202001459.

(19) 22. 法律地位也應受保護,表意人不得撤銷意思表示,使相對人受損害 。然為合理 分配當事人承擔的危險,所稱第三人應作限制解釋,不包括相對人使用於締約 行為的代理人或輔助人23。. 第二款、實務見解 一、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2 年度訴字第 623 號判決 「…民法第 92 條第 1 項前段所稱之詐欺行為,不以行為人積極虛構事實為限, 行為人如消極隱匿事實雖非必然成立詐欺行為,惟若行為人明知對於相對人負 有告知義務,卻消極隱匿不予告知,使相對人陷於錯誤,仍可成立民法第 92 條. 政 治 大 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其所欲保護之法益為「表意者意思表示形成 立. 第 1 項所稱之詐欺行為。又民法第 92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因被詐欺而為意思表. ‧ 國. 學. 過程之自由」,且所稱詐欺行為,係指對於表意人意思形成過程屬於重要而有影 響之不真實事實,表示其為真實,而使他人陷於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者. ‧. 而言,不包括就行為對象(事或物)之特性為不實或誇大之陳述,欲以價值判斷 影響表意人決定自由之情形。至不真實之事實是否重要而有影響意思之形成,. y. Nat. io. sit. 應以該事實與表意人自由形成意思之過程有無因果關係為斷(最高法院 100 年度. n. al. er. 台上字第 858 號裁判意旨參照)。故行為人積極虛構或消極隱匿而使相對人陷於. Ch. i Un. v. 錯誤之不真實之事實,如確屬重要且足以影響相對人意思之形成,均構成該條. engchi. 之詐欺行為,而該不真實之事實是否重要且足以影響相對人意思表示之形成自 由,則應綜合當事人之資格、智識、經歷及該法律行為交易目的、交易習慣, 依意思表示形成過程之具體事證並憑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等加以認定。」. 二、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9 年上易字第 12 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上所謂詐欺,係行為人欲表意人陷於錯誤,故意示以不實之事,令 其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而言。準此,所謂詐欺,必行為人捏造不真實之事,或 於法律上、契約上或交易習慣上就某事項負有告知之義務而故意消極隱藏,而 22 23. 施啓揚,民法總則,第八版,101 年 4 月,頁 300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頁 420 10.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0) 有詐欺之故意,始足當之。」. 三、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7 年訴字第 1921 號民事判決 「…是消極不告知某事項,以致於對於客觀事實產生扭曲錯誤之認知,必該事 項交易上認為重要,且足以直接影響法律行為意思表示內容,於法律上、契約 上或交易習慣上觀察,需課以相對人積極主動說明、告知該事項之義務,以滿 足表意人於決定意思表示時判斷上之需要者,即可當之。」. 四、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0 年度消字第 37 號判決. 政 治 大 緘默,除在法律上、契紙上或交易之習慣上就某事項負有告知之義務者外,其 立 「…按民法第 92 條第 1 項所謂詐欺,雖不以積極之欺罔行為為限,然單純之. ‧ 國. 學. 緘默並無違法性,即與本條項之所謂詐欺不合(最高法院 33 年上字第 884 號判 例意旨、84 年度台上字第 1619 號裁判意旨可供參照)。而債之關係中,一方當. ‧. 事人就他方當事人所不知之事項,雖有告知義務,惟此一告知義務並非無限擴 大,而應在給付過程中,基於誠實信用原則,於個別情況要求當事人一方有所. y. Nat. io. sit. 作為或不作為,因而發生告知、說明、保管、協力等各種義務,以維護交易相. n. al. er. 對人之權益。準此,於買賣房地之交易上,此契約之告知義務是以契約成立時. Ch. i Un. v. 存在於買賣標的上之現狀內容為告知,如非存在於買賣標的上之事由,且未經. engchi. 一方當事人特別要求說明,自難課予他方當事人有此告知義務。」. 第三款、小結 從上述學說見解與實務見解可知,在締約階段若係因相對人故意提供不實 資訊或其在負有說明(告知義務)的前提下卻故意隱匿,則表意人即可以詐欺之 規定撤銷其意思表示,而可從意思決定自由被侵害的契約中脫離。惟最主要的 問題是,在相對人提供不實資訊或未為說明係僅有「過失」的情況下,即無法 以詐欺之規定撤銷其意思表示。且在提供不實資訊或未為說明者係相對人以外 之第三人時,若該第三人亦僅係過失為之,則即使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該事 11.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1) 實,表意人亦無撤銷之可能。職此,因「過失」的資訊義務違反所造成的締約 自由妨礙,仍需繼續探詢在我國其他的法規範是否可解決。. 第二項、錯誤理論 第一款、學說見解 就過失的資訊義務問題,我國法有學者認為可透過錯誤理論來解決。對於 過失的不實陳述(違反真實義務),有學者對於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九九八年之 判決,即不動產出賣人甲之受僱人乙「過失」對買受人丙提供錯誤訊息,如租. 政 治 大 交易,不料事後發現租稅優惠及租金收入等實際不足以抵銷購屋時向銀行借款 立 稅減免及租金收入超過購屋貸款利息支出,致丙因而決定與甲成立不動產買賣. ‧ 國. 學. 之利息。為討論並認為,如果該案例適用我國民法第八八條規定,雖可認爲並 非因表意人自己之過失所致,但本件個案事實並不符合民法第八八條第一項之. ‧. 意義或內容錯誤或表示行爲錯誤,因爲表意人所爲之意思表示乃如其自己與相 對人認知般之內容,並無意義或內容錯誤,更無表示行爲之錯誤,而僅可能有. y. Nat. io. sit. 所謂「動機錯誤」。其次,有關動機錯誤之民法第八八條第二項之「物之性質」. n. al. er. 之錯誤,雖然較有可能,但本件事實涉及不動產買賣之「貨款利息與租金收入. Ch. i Un. v. 及租稅優惠之比較」,意義上,並非標的物「不動產本身或其衍生之性質」,頗. engchi. 難解爲係民法第八八條第二項所謂之物之性質,雖然如此,現行民法下,著無 其他適當保護本件買受人之法律依據,即契約、侵權行爲或民法第二四五條之 一第一項均無從適用下,基於保護買受人免於遭受出賣人過失不實陳述而成立 不利契約之後果,應肯定買受人得主張「類推適用」民法第八八條第二項規定 而得撒銷其意思表示。亦即無論自行爲結果之承擔或交易風險之分配,由過失 不實陳述之一方當事人承擔因其不實陳述致他方因而爲意思表示而締結契約之 不利後果,可謂乃較爲適當公平,即此等情形,「應受保護者乃他方當事人,而 絕非對他方爲不實陳述之人」24。另外,仍須再斟酌有無其他足以提供買受人請 24. 楊芳賢,自兩件外國過失不實陳述判決論民法第二四五條之一第一項尤其第一款之妥適性,月 旦法學雜誌,第 251 期,2016.04,頁 199-200 12.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2) 求損害賠償依據,例如民法第一一四條第二項準用第一三條規定,依據民法第 一一四條第二項,當事人知其得撒銷或可得而知者,其法律行爲撒銷時,準用 前條之規定。第一一三條規定,無效法律行爲之當事人,於行爲當時知其無 效,或可得而知者,應負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責任。不過,主張適用民法第一 一四條第二項準用第一三條,須面臨一項關鍵問題,即此二條規定乃頗受國內 眾多學說批評之對象。對此,民法第一一三條之回復原狀,固應解爲僅係闡釋 性文義,並非請求權依據,反而民法第一七九條之不當得利規定,才是真正意 思表示經撤銷後,對已爲之給付請求返還之法律依據。至於在此之損害賠償請 求權部分,顧及民法第二四五條之一第一項之上述各種疑問,及其難以解決前. 政 治 大 撒銷權之人得以對明知或可得而知撒銷事由之相對人請求損害賠償。而且民法 立. 言所舉德國判決案例,仍然值得斟酌承認民法第一一三條之適用,而賦予行使. ‧ 國. 學. 研究修正委員會增訂民法第二四五條之一第一項時,似未曾對民法第一一三條 及第一一四條第二項準用第一一三條加以檢討,並斟酌如何納入締約上過失制. ‧. 度之下;因此無論當時究竟是有意或無意,在此似得推論:增訂民法第二四五 條之一,並無廢棄民法第一一四條第二項準用第一一三條規定之意旨25。. io. sit. y. Nat. n. al. er. 另外,就過失的不為資訊揭露(違反說明義務),在最高法院(99 台上 180). Ch. i Un. v. 一案中,被告於民國 97 年 4 月 24 日公告標售「97 年度第 6 批國有非公用不動. engchi. 產」,其中第 7 號坐落臺北市 OO 區 OO 段一小段 423、431 地號,面積共 1,057 平方公尺。被告標示公告中註記,都市計畫使用分區或編定為「第一種住宅 區」,並載明「標售房地之都市計畫使用分區或非都市使用編定,係依當地縣、 市政府核發之都市計畫使用分區證明書或地政事務所核發之土地登記薄勝本記 載,有關土地使用管制、地籍資料,請投標人自行向當地縣、市政府、地政機 關查詢,並逕至現場參觀 」。標售須知亦載有「標售之不動產,由投標人自行 前往現場參觀。得否建築使用,應請自行依建築法規評估」。原告基於信賴被告 所標示的「第一種住宅區」,誤信系爭土地性質可供建築住宅使用,乃於 97 年 25. 楊芳賢,自兩件外國過失不實陳述判決論民法第二四五條之一第一項尤其第一款之妥適性,月 旦法學雜誌,第 251 期,2016.04,頁 201 13.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3) 5 月 8 日以底價新臺幣 3,328 萬 5 仟元標購系爭土地。得標繳交保證金 320 萬 元後,委請建築師進行系爭土地之初步規劃時,始發現系爭土地坡度超過 30 %,依臺北山坡地開發要點第 4 點之規定不得作為建築基地使用,原告主張依 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錯誤之規定撤銷原告標購之意思表示,並請求返還保證金, 被告拒絕返還,更以台財產北處字第 0970017930 號函主張沒收原告之保證金 26. 。有學者認為此案首先涉及,係爭土地是否可供建築使用,是否可屬於第 88. 條第 2 項規定之「物之性質」之爭議。並認為,所謂物之性質(Eigenschaft), 除了指物之自然特質外,尚包括足以影響該物交易上價值之物的事實上與法律 上關係,換言之,「在交易上會影響交易價值形成之重要因素」。另外,依民法. 政 治 大 成,始得以撤銷其意思表示。而就此處規定之過失認定,其認同學者陳自強的 立. 第 88 條第 1 項之規定,即使符合重要性質錯誤,表意人須其錯誤非因過失所造. ‧ 國. 學. 看法,認為表意人所負之注意程度,應取決於各該法律行為,即債權契約本. 身,故表意人所負之注意程度,應取決於各該法律行為。在系爭案例應該回到. ‧. 系爭法律行為觀之,雙方當事人於締結契約時,是否已盡其應有注意義務。而 其認為,此處的注意義務即係涉及買受人是否有就契約重要相關資訊之自行收. y. Nat. io. sit. 集義務,或是他方當事人負有告知義務。並認為,若資訊之取得具有「公開性. n. al. er. 或公示性」,並 無專業性隔閡或無特殊壟斷原因,當事人應自行收集締約所需. Ch. i Un. v. 之資訊,則縱使資訊為決定締約之重要因素,知悉資訊之一方並無主動告知之. engchi. 義務。故對於具有公示性的資訊(如地籍簿,土地登記薄或價錢等等具公示性資 訊),屬於締約當事人應自行且可自行收集之締約資訊,他方當事人並無主動告 知義務。而本案被告標示標售不動產土地之都市計畫使用區與編號為「第一種 住宅區」,其標示與事實相符,從而不能認為被告有故意告知不實之事實。其 次,被告於標售須知第 3 點也表明,建築限制請「由投標人自行至現場參觀。 得否建築使用,應自行依建築法規評估」,而此項自行前往評估並非不可能,雖 然系爭案例因附近之住宅牆壁與門禁,不能自由自行進人,但告知門禁管理員 後,即可進入物查現場,從而是否可供建築用之評估,應屬原告可自行收集與. 26. 侯英泠,交易上重要的物之性質資訊與說明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 158 期,2015.11,頁 12 14.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4) 評估之資訊,被告並無主動告知之義務,故原告應具有過失,無法依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撤銷其意思表示27。 由上述學者之分析可知,在相對人過失提供不正確之資訊或未為資訊的揭 露(告知義務),因而造成表意人在意思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 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實,認識不正確時,雖其僅係動機錯誤,然透過我國 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之規定是有使表意人救濟之可能,而使其得以從意思決定自 由被妨礙之契約中脫離,故其關鍵在於我國學說與實務如何闡釋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之規定,從上述學者之分析中可發現,最大之爭議即為動機錯誤是否只有 涉及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時始得撤銷,我國學說多數認為動機錯誤原則上. 政 治 大 響意思表示的效力,法律行為的安定性將無從確保 。此項意思形成上之錯誤的 立 不得撤銷,蓋表意人內心的動機頗為複雜,且不表示於外部,動機的錯誤若影 28. ‧ 國. 學. 風險應由表意人自己承擔,自我負責。民法雖無明文,但因民法對得撤銷之錯. 誤設有規定,可反面推論之,職此,當事人資格或物之性質之錯誤為法律特別. ‧. 將其擬制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使表意人亦得撤銷29。故我國學說應係認為非 屬於當事人資格或物之性質之動機錯誤,即無法以第二項擬制為意思表示內容. y. Nat. io. sit. 之錯誤,而無法成為撤銷之客體,則此時之問題是「物之性質」該如解釋,另. n. al. er. 外第 88 條第 1 項但書之表意人「過失」又該如何闡釋,亦即表意人係因相對人. Ch. i Un. v. 過失提供不正確之資訊或未為資訊的揭露(告知義務)而發生動機錯誤時,其是 否具有過失?而判斷標準為何?. engchi. 第一目、物之性質 所謂物之性質,上述之侯英泠教授認為除了指物之自然特質外,尚包括足 以影響該物交易上價值之物的事實上與法律上關係,亦即,「在交易上會影響交 易價值形成之重要因素」。而王澤鑑教授認為,所謂物之性質,係指足以影響物 的使用及價值的事實或法律關係而言,此等事實或關係須以「物的本身」為基 27. 侯英泠,交易上重要的物之性質資訊與說明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 158 期,2015.11,頁 13-14 28 施啓揚,民法總則,第八版,101 年 4 月,頁 292 29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309-400 15.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5) 礎。又所謂「形成價值」的因素雖為物的性質,但物的「市場價格」則不屬 之,因其係依市場供需,由當事人自由決定,非直接存在於其物之上,具主觀 性,倘容許表意人得為撤銷,勢將嚴重影響交易安全30。. 第二目、表意人之過失 所謂過失,有採重大過失說(學者王伯琦)者,而多數學者(學者史尚寬、洪 遜欣、李模、施啓揚)採抽象輕過失說,認為較能兼顧意思自主與交易安全。但 亦有學者(鄭玉波)係採具體輕過失說者31。而學者陳自強則認為,表意人過失在 於其不爲法所期待之一定行爲致意思表示陷於錯誤而可歸責,表意人遂失其撒. 政 治 大 誤法則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在表意人自己責任及相對人對契約有效成立信賴保 立 銷的之機會,而在判斷表意人是否有過失時,應同時斟酌相對人之情事。蓋錯. ‧ 國. 學. 護間取得平衡,表意人應盡如何程度之注意,學者認爲應以該當事人所欲成立 之債權契約爲準,如有償行爲之買賣雙方均應盡交易上必要之注意,無償行爲. ‧. 之贈與人則有責任減輕之規定,應以其於錯誤有重大過失方排除其撒銷權,表 意人究竟應爲如何行爲以避免錯誤之發生,固然爲個案認定之問題,然錯誤風. y. Nat. io. sit. 險分擔觀點居關鍵地位,蓋錯誤風險之來源若係表意人自己或屬於表意人所得. n. al. er. 控制管領範面,法律對其採取措施以避免錯誤發生之期待必然較高,也較易認 定其有過失32。. Ch. engchi. i Un. v. 第二款、實務見解 關於在意思形成階段所發生的動機錯誤,若係因為相對人違反(無論故意或 過失)資訊義務(不實陳述或未為資訊揭露)而引起或造成,則表意人得否依據我 國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撤銷其意思表示,並進而從契約關係中脫離,在我國實務 上是相當常見的爭議,以下即就我國實務見解為分析,並進一步探討我國實務 就錯誤理論所採取的態度。. 30.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404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訂版,2011.08,410 32 陳自強,台灣民法契約錯誤法則之現代化,月旦法學雜誌第 239 期,2015.04,頁 132-133 16 31.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6) 首先,就我國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規範的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之錯誤, 其得受斟酌之原因,最高法院有兩個相當重要的指標性判決。第一,係最高法 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八號判決:「按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 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將其意思表示撒銷之,但以其錯誤或不 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過失者為限,民法第八十八條第一項定有明文。有 關物之性質錯誤,本質上屬於動機錯誤,即表意人在其意思形成過程中,對於 就其決定為某特定意思表示之物之性質,認識不正確,原不影響意思表示之效 力,非在得撤銷之列,但如所涉物之性質係交易上認為重要者,依該條第二項 「其錯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之規定,即得由表意人將其意思表示撤銷. 政 治 大 八條第一項所稱之錯誤,固僅存於「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誤認其表示之內 立. 之。」第二,係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四六九號判決:「按民法第八十. ‧ 國. 學. 容)及「意思表示行為」之錯誤(誤用其表示之方法),然存於「當事人之資格或 物之性質」之錯誤,在(本質概念上,祇有動機之錯誤,並無意思與表示之不一. ‧. 致),若從社會經濟而言,在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各該錯誤即等同誤認人或物之 同一性,同條第二項乃就此設有「其錯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之規. y. Nat. io. sit. 定,以資兼顧。」觀上述論述可認為,最高法院認爲關於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 n. al. er. 性質的錯誤本質上爲動機錯誤,但依法律的規定且若為交易上認為重要,此動. Ch. i Un. v. 機錯誤,可例外受到斟酌,而允許表意人得為撤銷,其看法實與我國學說多數 見解相同。. engchi. 再來,較為重要者係,在何種條件下,涉及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的錯 誤,表意人可得撤銷之。從上述學說之討論中可得知,主要的爭點有二,第 一,係我國實務如何解釋「物之性質」此一要件,蓋若動機錯誤所涉及者非可 認為屬於物之性質,即無法依我國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之規定,擬制為內容錯誤 而得為撤銷之客體。第二,係我國實務在涉及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的錯誤 時,是否要求或如何闡釋,我國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但書要求錯誤須非由表意人 自己之「過失」的問題,以下分述之。. 17.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7) 第一目、物之性質 關於我國實務在認定表意人於意思形成階段,是否係對於「物之性質」所 產生之誤認,而可為得撤銷之動機錯誤,對於「性質」之認定有採嚴格解釋 者,亦有寬鬆解釋者,近期甚至有些判決幾乎不太討論表意人在意思形成階段 所發生之(動機)錯誤,是否確實涉及物之「性質」,而係將重點放置於該錯誤是 否具有「重要性」或是表意人是否應自行承擔動機錯誤之風險(意即表意人是否 具有過失)。另外,非常有趣的是,對於「性質」之認定採嚴格解釋之判決,幾 乎都是關於在房地買賣時,買受人對於貸款條件或是稅負的誤認,以目前實務 上曾發生之案例,實務見解皆認為貸款條件或是稅負,非屬於房地之「性質」。. 政 治 大 給予關於貸款條件或稅賦之資訊或未為告知關於特別貸款條件或稅賦之資訊, 立 職此,在我國實務上,如果買受人在締結房地買賣契約時,係因為相對人錯誤. ‧ 國. 學. 而使其對於貸款條件或稅賦產生誤認,並進而影響其締結房地買賣契約的意思. 決定自由時,則買受人是無法依據我國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撤銷其意思表示,並. ‧. 進而從契約關係中脫離。不過,鑑於近期實務對於性質認定的所採取的寬鬆態 度,以及逐漸將重點放置於「重要性」或「動機錯誤風險承擔」之判斷,則對. y. Nat. io. sit. 於貸款條件產生之動機錯誤,是否在未來仍係屬於無法撤銷之動機錯誤,仍有. n. al. er. 待實務未來裁判上之發展。以下本文會逐一介紹上述實務見解之看法。. 第一目之一、嚴格認定者. Ch. engchi. i Un. v. 一、臺灣高等法院 99 年上字第 118 號民事判決 「…被上訴人否認有向上訴人表示系爭房地可向銀行貸得成交金額七成貸款之 情事。證人余秀桂於原審結證稱:「我有問過銀行表示系爭土地可貸款七成」、 「我有跟原告講貸款可以貸七成,到最後月底要簽約的時候,翁發先生沒有 來,銀行說要簽正式契約,才可以貸款七成給原告。他說貸款原則上是以實際 買賣價格的七成」等語,可知向上訴人表示系爭房地可向銀行貸款七成之人為 余秀桂,並非被上訴人。而余秀桂係介紹上訴人購買系爭房地之介紹人,亦非 被上訴人之代理人乙節,業據余秀桂於原審結證明確;縱認系爭土地無法向銀 18.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8) 行貸款七成價金之情屬實,亦非被上訴人提供訊息所致,究難歸責於被上訴 人。再者,銀行核貸成數之多寡,非屬標的物之性質,即使有錯誤,仍不能視 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而撤銷。何況以目前資訊發達之程度,不動產貸款成數 之訊息不難查詢,且為上訴人身為買方所應自行評估之事項;縱令上訴人確因 誤認系爭房地得向銀行貸款七成而有購買意願,致簽立系爭訂金收據之情屬 實,惟上訴人未能證明該錯誤非由其過失所致,則其依民法第 88 條第 1 項但 書規定,主張撤銷其簽立系爭訂金收據之意思表示,亦屬無據。」. 二、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103 年訴字第 1004 號民事判決. 政 治 大 1.按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其錯誤,視為意思表示 立 「…(二)原告依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規定撤銷系爭買賣契約,有無理由?. ‧ 國. 學. 內容之錯誤。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定有明文。準此,動機錯誤原則上不影響意思 表示之效力,所謂動機錯誤係指表意人在其意思形成的過程中,對決定某特定. ‧. 意思表示內容具有重要性事實認識不正確,然動機存於內心,非他人所得知 悉,自不許表意人主張撤銷,以免害及交易安全。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係法律. y. Nat. io. sit. 為保護表意人之利益,例外將其擬制為意思表示內容錯誤,基於例外從嚴解釋. n. al. er. 原則,自不宜擴張其解釋範圍,而所稱物之性質應指足以影響物之使用及價值. Ch. i Un. v. 之事實或法律關係,此等限於物之本身為基礎,如建地之可建築性、藝術品之. engchi. 來源及真實性、汽車製造年份等,至於物之形成價值因素,係依市場供需,由 當事人自由決定,非直接存於其物之上,具主觀性,自不屬之。 2.查原告主張其以系爭房地實際貸款金額作為衡量不動產價值之重要資訊等 語,核其意旨應係認該條件構成物之性質,惟依前開說明,系爭房地所設定擔 保債權金額尚不足單獨反映不動產之客觀交易價值,至多僅得作為判斷物之形 成價值因素之一,蓋系爭房地實際屋況、所在區域之經濟發展、公共設施、當 事人之經濟條件暨購買意願等亦屬影響成交價值因素,且貸款金額之高低亦繫 於當事人實際貸款需求而定,並非當然即得以其金額衡量不動產價值,足見實 際貸款金額顯非直接存於物上而屬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所稱「物之性質」,原告 19. DOI:10.6814/NCCU202001459.

(29) 主張因誤認系爭房地之實際貸款金額而有意思表示錯誤之情事,並執此撤銷系 爭買賣契約,應屬無據。」. 三、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8 年訴字第 1751 號民事判決 「…2.被告雖以原告尊陽公司於其簽立系爭買賣契約前,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 義務,疏未告知房地合一所得稅相關之稅捐規定,苟其知悉,即不會為同意以 370 萬元出售系爭房地之意思表示,依民法第 88 條規定,撤銷系爭買賣契約之 意思表示云云。惟按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 表示者,表意人得將其意思表示撤銷之;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 政 治 大 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民法第 88 條定有明文。所謂錯誤係指意思表示 立 自己之過失者為限;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其錯. ‧ 國. 學. 之內容或表示行為有錯誤者而言,與為意思表示之動機有錯誤之情形有別(最高 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311 號判例意旨參照)。申言之,所謂錯誤,乃指意思表示. ‧. 之人對於構成意思表示內涵之效果意思,與其表示於外之表示內容,因錯誤或 不知而致生齟齬而言。至於形成表意人內心效果意思之原因,則稱為動機,導. y. Nat. io. sit. 致表意人內心效果意思之動機十分繁雜,且只存在表意人之內心,不表示於意. n. al. er. 思表示中,難為相對人所查覺;亦即表意人在其意思形成之過程中,對於就其. Ch. i Un. v. 決定為某特定內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之事實,認識不正確,並非意思表示內. engchi. 容有錯誤;是除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有誤,且為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始可 視為意思表示內容之錯誤外,其餘動機錯誤若未表示於意思表示中,且為相對 人所明瞭者,不受意思表示錯誤規範之保護,否則法律之安定性及交易之安全 無法維護,此觀前揭民法第 88 條第 2 項之規定自明。又所謂民法第 88 條所定 「表意人若知其情事,即不為意思表示」,係指表意人雖知表示行為之客觀意 義,但於行為時,誤用其表示方法,亦即表示方法有所錯誤,以致與其內心之 效果意思不一致,如欲書寫「千公斤」而誤為「千台斤」。而本件被告辯稱其於 簽立買賣契約前若知悉房地合一所得稅之規定,即不可能同意以 370 萬元出售 系爭房地云云,惟其就當事人資格(系爭買賣契約無特別約定)、標的物(系爭房 20. DOI:10.6814/NCCU202001459.

(30) 地)、法律行為之性質(買賣)之表示內容並無錯誤,且其表示行為亦無錯誤,至 於被告是否因不知稅捐規定而簽立買賣契約,核屬其意思表示是否有動機錯誤 問題,而非意思表示內容或表示方法有所錯誤,自不得以此為由撤銷該買賣契 約之意思表示。況系爭買賣契約第 12 條第 1 項業已約明:「若符合房地合一實 價課稅規定者,乙方(即被告;應依財政部之相關規範自行申報繳納,如有未繳 納或繳納不實之情事,乙方應自負其責」等語,自無再許其援用民法第 88 條撤 銷系爭買賣契約意思表示之餘地,而使原告謝岱樺承擔被告個人主觀上動機錯 誤之責任。」. 政 治 大 一、最高法院民事判決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四六九號 立 第一目之二、寬鬆認定者. ‧ 國. 學. 「…是以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在交易上認為重要而有錯誤,倘當事人主 觀上知其情事,即不為意思表示,而依一般客觀上之判斷,亦係如此者,當視. ‧. 同其表示內容之錯誤,蓋其資格或性質,既在交易上認為重要,而其錯誤主、 客觀上俱為嚴重,則通常可認其資格或性質為法律行為之基礎,並應為相對人. y. Nat. io. sit. 所明知或可得而知。於此情形,該錯誤之表意人自非不得依該條第二項規定將. n. al. er. 其意思表示撤銷之,始不失該條項規範之真諦。查上訴人於原審曾主張:民法. Ch. i Un. v. 第八十八條規定錯誤得撤銷之立法理由,包括於交易上認為重要,而當事人之. engchi. 資格或物之性質(如信用交易之買主支付能力或房屋租賃契約之房屋性質),若 表意人知其情事即不為意思表示者,均當然謂之錯誤。被上訴人既然以物價上 漲為由,請求就系爭特殊機電設備依營建物價指數之查價範圍,以及該價格有 無上漲之事實,不僅屬交易上重要事項,且一般人於客觀上如無物價上漲之事 實,當無可能同意物價調整,故伊若知其情事即不為意思表示,亦得依該條規 定撤銷之。況系爭特殊機電設備價格乃係下降而無上漲之情形等語。究竟系爭 特殊機電設備價格實際上有無上漲其事?是否屬於營建物價指數之查價範圍而 有上揭物調原則之適用?各該事實是否屬於物之性質於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均 有不明。原審對上訴人此項重要之攻擊方法,恝置不論,逕以其為動機錯誤等 21. DOI:10.6814/NCCU202001459.

(31) 由,遽為上訴人不利之論斷,即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上訴論旨,執以指摘 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不能認為無理由。」. 有學者認為,最高法院在本判決內容中所述之性質似乎指系爭特殊機電設 備價格是否有上漲,是否屬於營建物價指數之查價範圍,與一般對標的物性質 之理解並不相同,蓋採購機關同意物調,乃變更承攬契約報酬之約定,機電設 備並非該約定之標的物,採購機關並非對機電設備之性質有錯誤,而係對機電 設備價格是否屬於營建物價指數查價範圍有錯誤。因此,最高法院是否有意擴 張民法第八八條第二項性質之概念,使意思形成階段之錯誤在成爲「法律行爲. 政 治 大 。並認為,傳統上意思形成階段錯誤與表達階段錯誤之區別,如最高法院判決 立. 基礎」而為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之情形,也能主張錯誤之撒銷,不可得而知 33. ‧ 國. 學. 所示,已逐漸鬆動,甚至有冰消瓦解之跡象,轉而強調錯誤在主觀上及客觀上 之重要性。此發展是否爲僅爲個別判決個案之曇花一現,因然尚待觀察,然國. ‧. 際間較新的立法與契約法統一文件,均不再區別形成階段與表達階段之錯誤, 而以錯誤是否在主觀及客觀上具有重要性爲教濟之要件最高法院若能繼續朝此. y. Nat. n. er. io. al. sit. 方向前進,我國錯誤法則或能迎頭趕上國際動向34。. Ch. i Un. v. 如前所述,近期實務上判決在判斷是否允許表意人撤銷其動機錯誤時,較. engchi. 少著墨於表意人發生之錯誤是否確實涉及物之性質,而是將重點放置於表意人 的動機錯誤是否具有「重要性」,而影響其締結契約之「目的」,以下兩則判決 可供參考:. 一、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105 年重訴字第 16 號民事判決 「…三、被上訴人以意思表示錯誤為由,依民法第 88 條規定撤銷締結系爭契約 之意思表示,有無理由? (一)按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表示者,表意 33 34. 陳自強,台灣民法契約錯誤法則之現代化,月旦法學雜誌第 239 期,2015.04,頁 118 陳自強,台灣民法契約錯誤法則之現代化,月旦法學雜誌第 239 期,2015.04,頁 133 22. DOI:10.6814/NCCU20200145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以校園交趾陶為學習元素,加上 MOOCS資訊融入教學,引導學 生透過體驗、踏查及表演藝術的 轉化,發現嘉義交趾陶之美,並 學習傳承嘉義在地文化的創新方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締約國雙方應確認其對「國際習慣法」之共識,在一般定義上及根據 第 10.05 條、第 10.06 條和附件 10-C 之規定,在國家根據一般法定義

10.4.第 10.2 條所定之申請人得撤回申請。然而反傾銷及損害調查已依據 第 11.1

回答:雇主應為移工購買商業保險,並由雇主全額無償墊付保費並放棄保 費請求權,不得向移工請求償還或不得以工資抵扣。如雇主直接自 工資扣除,將涉違反就業服務法第 57

聲請司法機關提供案件相關資訊,並通知其偵查、裁 判結果。但其妨害偵查不公開、足以妨害 另案之偵查、違反法定保密義務

5 個資法第二十七條 非公務機關保有個人資料檔案者,應採行適當之安全措施,防止個

各締約國應依上述第 15.01 條之規定,採行與本章有關之措施,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