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設計與成效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設計與成效評估"

Copied!
2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設計與成效評估

Evaluation and Design of an Innovative

Curriculum on Marine Environment Education.

指導教授:林素華博士

指導教授:

陳勇輝博士

研 究 生:林佩佩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接受「潮間帶-沿海濕地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 課程後,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選取臺中市神岡國小三年級六個班級7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前後測 不等-準實驗設計,以議題融入領域、遊戲教學與情境設計,再搭配戶外教學體 驗之教學活動設計,總計4個主題單元、13節室內課及7節戶外課,其中戶外教學 以實地探索、環境解說及淨灘活動為主要內容。教學成效以自製問卷為評量工具, 分別於教學前、後對學生知識、態度、行為進行評量,並在教學後以師生訪談方 式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因素,以瞭解本教學活動的實施對小學三年級學生在海洋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是否有顯著的影響;課程實施同時以同步錄音、錄影紀錄 教學活動,並在課後分析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訪談大綱及教師教學札記、教學省 思等作為質性分析之檢核,以深入瞭解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的原因。 比較實施海洋教育課程前後學習結果發現:教師善用創意教學技巧,以多媒 體教學提昇學生的注意、採用遊戲教學促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輔以情境教學 讓學生省思所學並發現學習迷思的部份、利用戶外教學實境激能發出學生熱愛海 洋保護海洋的情愫。而接受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顯著 有較佳的表現,能認識家鄉附近的潮間帶生態、展現保護環境行動力、並能激發 後續學習海洋相關知識的動機,且多元化的海洋環境教育活動設計與多元評量能 顧及學生個別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有效提升學習動機與態度,作為進一步學習輔 導或課程設計的參考依據。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整合教師社群與社區專家人力資源,規畫含 地區特色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與教材,以學校本位課程推動海洋環境教育,將有 助於提升教師教學意願及實施成效;教師若能以議題融入領域並能結合室內空間 進行海洋環境情境布置,配合遊戲教學策略與戶外教學的體驗,當可增進學生學 習海洋的動機,有效提昇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學習成效。 i

(3)

本研究僅採用議題融入教學與準實驗設計法,以學校三年級學生為對象、中 部高美溼地、溫寮溼地為戶外教學場域,未來若要進一步研究,則可延伸至不同 學年學童,或至其他學校三年級學童,並探討以不同場域進行戶外教學、採用不 同教學策略與理念對海洋教育教學成效影響的差異性。 關鍵字:海洋教育、創意教學、戶外教學、情境教學、遊戲教學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in promot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n the third grader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taking an innovative self-designed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was c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tidal beach, a common coastal wetland along the Taiwan’s west coast. In total of seventy-three students from 6 classes in ShengangElementatySchool attended this study. The results were assessed quantitatively in their performance in marin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by quasi-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experiment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s a tool. Several data including on-site learning responses of students,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both art works and learning files of student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curricular theme on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four subjects was set into five different disciplines by adopting a game-based teaching and suited teaching methods. The curriculum was composed of both 12 indoor classes to build up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for students and 7 outdoor classes. The performances i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formances in marine environment between students with and those without curriculum were compar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Our results concluded that students taking the curriculum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an those without curriculum. Moreover, students have shown strong motivation and better skills in learning marine knowledge and ha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ssions thereafter. Applying multiple media materials is useful to inspire motivation and to maintain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 games will maintain the high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the end of course. The situated learning course, including setting up learning corners and situated exhibition and coastal field trips, encouraged students to review their learning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misconception and arouse the pass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as well.

(5)

Multiple assessments,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ies, tak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lligences into considerations, not only revealed th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erformances among students but also help to modify course design for teachers.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ourse desig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marine literacy,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ing teachers to form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group, introducing experts from community and bringing resources into teaching course ar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initiatives of teachers. Applying multiple media, games and situated teaching are useful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For the advanced studies, the survey might be extended into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rs and into schools in both coastal and non coastal areas. Different from our teaching strategies, different learn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could be appli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to promote marine literacy.

Keywords:marine education,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outdoor education,

game-based learning , situated teaching

(6)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我國海洋教育發展 ... 9 第二節 海洋教育及相關研究 ... 19 第三節 海洋教育議題教學策略 ... 24 第四節 創意教學策略與評量 ... 30 第三章研究方法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 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52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 54 第四節 課程發展 ... 57 第五節 問卷調查法 ... 65 第六節 訪談法 ... 70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73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海洋環境教育課程設計 ... 77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資料分析 ... 82 第三節 實驗組海洋環境教育學習成效分析 ... 98 v

(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 12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結論 ... 131 第二節 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7 附錄 ... 153 附錄一課程設計 ... 153 附錄二課程活動紀錄 ... 170 附錄三學習回饋單 ... 186 附錄四各單元補充教材 ... 192 附錄五專家審查名單 ... 196 附錄六專家意見與試題修正 ... 197 附錄七國小中年級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問卷 ... 209 附錄八訪談大綱 ... 214 附錄九教學札記 ... 216 vi

(8)

表目錄

表 2- 1 海洋教育定義的相關文獻整理 ... 10 表 2- 2 我國海洋教育發展史 ... 13 表 2- 3 本研究海洋教育分段能力指標(第二階段) ... 20 表 2- 4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建議融入之學習領域之建議 ... 28 表 2- 5 海洋環境教育議題融入領域實施方式 ... 30 表 2- 6 海洋環境教育議題融入領域實施方式 ... 42 表 2- 7 本研究創意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評量方法之比較分析 ... 46 表 3- 1 準實驗研究設計 ... 50 表 3- 2 臺中市神岡國小 102 學年第 1 學期班級人數統計 ... 56 表 3- 3 實驗組及控制組人數分配及教學場所 ... 56 表 3- 4 海洋環境教育議題融入領域實施方式 ... 59 表 3- 5 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內容簡介與教學目標 ... 59 表 3- 6 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實施日程表 ... 60 表 3- 7 海洋環境教育課程教學與評量方式 ... 64 表 3- 8 海洋環境教育知識預試問卷難度與鑑別度分析 ... 68 表 3- 9 海洋環境教育態度和行為預試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69 表 3- 10 海洋環境教育問卷雙向細目表 ... 69 表 3- 11 訪談時間與地點列表 ... 72 表 3- 12 訪談逐字稿信度評分表(n=4) ... 73 表 3- 13 研究資料編碼代號表 ... 75 表 3- 14 總結性評量檔案分配比例 ... 76 表 4- 1 海洋環境教育課程內容簡介與教學目標 ... 77 表 4- 2 各單元教學目標及能力指標 ... 78 表 4- 3 各單元活動教學方式與教學地點 ... 80 表 4- 4 海洋教育教學單元多媒體教材 ... 81 表 4- 5 兩組學生前測在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的表現 ... 82 vii

(9)

表 4- 6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海洋環境教育知識瞭解程度分析(n=139) ... 83 表 4- 7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海洋環境教育態度瞭解程度分析(n=139) ... 84 表 4- 8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海洋環境教育行為問卷瞭解程度分析(n=139)85 表 4- 9 對照組學生前後測分數獨立樣本 t 檢定比較結果(n=70) ... 86 表 4- 10 實驗組學生前後測分數獨立樣本 t 檢定比較結果(n=69) ... 87 表 4- 11 實驗組學生海洋環境教育知識前後測比較分析 ... 88 表 4- 12 實驗組學生海洋環境教育態度前後測比較分析 ... 89 表 4- 13 實驗組學生海洋環境教育行為前後測比較分析 ... 90 表 4- 14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各種變項上的比較結果(n=146) ... 92 表 4- 15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知識問卷比較結果(n=146) ... 93 表 4- 16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態度問卷比較結果(n=146) ... 94 表 4- 17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行為問卷比較結果(n=139) ... 95 表 4- 18 兩組學生後測的海洋環境知識結果分析 ... 96 表 4- 19 兩組學生在海洋環境態度問卷前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97 表 4- 20 兩組學生在海洋環境行為問卷前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97 表 4- 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性別人數統計表 ... 122 表 4- 2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獲得有關海洋海洋知識訊息來源統計表 ... 122 表 4- 2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水域活動經驗統計表 ... 124 表 4- 2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參與海洋活動意願及阻力統計表 ... 126 表 4- 25 海洋環境態度學習結果分析 ... 128 viii

(10)

圖目錄

圖 1 臺中市行政區域分布圖/神岡國小地理位置圖 ... 8 圖 2 各領域能力指標與海洋能力指標之關係及其處理建議圖 ... 26 圖 3 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吳清山,2002) ... 33 圖 4 三角檢核評量結構關係圖 ... 40 圖 5 戶外教學流程圖 ... 45 圖 6 研究架構圖 ... 52 圖 7 研究流程圖 ... 52 圖 8 課程架構圖 ... 58 ix

(11)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 圍與限制。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向來被稱為「藍色星球」或「水的行星」的地球,海洋約占地表面積之 71%; 海洋也是生命之母,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和能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 海洋對人類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不但提供食物、能源和礦物,其廣大空間和水 資源也受到人類的充分運用,對文明演進、社經發展、物質供應都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邱文彥,1999)。而豐富多樣化的海洋資源,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 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 氣等等,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維生系統(邵廣昭,2006)。 四面環海的臺灣是一個標準的海島型國家,生活與文化發展皆受到海洋的影 響,對臺灣居民而言,海洋應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以海立國,培 養知海、親海與愛海的態度更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施宜煌,2012),二十一世紀 公民本該具有認識臺灣海洋生態環境的知識與修養,認識海洋、熱愛海洋、善用 海洋、珍惜海洋及具備海洋國際觀的思維和行動(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 而發展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讓臺灣成為具有文化美感與文明質感的現代海洋國 家,則是臺灣當前海洋教育亟需努力的目標(董家寧,2010)。 海洋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增進社會大眾及學子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瞭解與 尊重。為了讓學生親近海洋、探索海洋,激發對海洋的熱愛,能善用海洋及珍惜 海洋資源,教育部陸續推出國家海洋政策及海洋教育政策,自2004年開始規劃與 推動中小學的海洋教育,2008 年更進一步將海洋教育正式納入新修訂的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簡稱 97 課綱)為第七重大議題,並於2011年全面實施, 顯現政府希望推動全民海洋教育的決心(劉虹妙,2011)。 1

(12)

但從2008年開始推動海洋教育三年計畫至今,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因地緣、 資源的便利性有極大差異,因此推廣方式與成效也有極大差異。目前推動海洋教 育的重點幾乎都是透過已經擁有執行海洋教育相關條件的學校,大部分的執行成 效也都來自於鄰近海洋的學校,且這些學校大部分原本就以海洋教育作為學校本 位課程(羅綸新,2012);而位於都市、鄉村及山區的非臨海小學,常因缺乏地利、 相關資源、教學意願而受挫(吳靖國,2009)。 在目前的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中,有關河川、湖泊、游泳等都納入海洋教育範 圍,讓海洋教育以重大議題方式融入各領域課程中,這應該是考慮到讓非臨海學 校便於實施海洋教育的做法,認為只要不將「海洋」的內涵局限在自然界,非臨 海學校應該可以找到不同的教學途徑來從事海洋教育(吳靖國,2009)。但對多數 人而言,海洋教育必須親至海域才算完成,並不認同河川、湖泊、游泳池能讓學 生感受到海洋的浩瀚、包容、變化與奧秘等特質,質疑這樣的海洋教育中沒有海 洋特質或海洋精神,是否真有推動的必要(劉虹妙,2011)。 雖然臺灣處於海洋環境,一般國民、各級官員、乃至知識份子對於親海、愛 海所需的基本知識與相關海洋知識素養,卻幾為空白(張正杰、羅綸新,2014)。 臺灣過去以陸看海的政治思維阻礙了海洋教育的普及性、造成人民對海洋的疏離 感,居民長期受到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普遍對海洋保持著 一段不可跨越的距離,懷抱有畏海、懼海、拒海情結,並不願意主動親近海洋, 對學校推行海洋教育也抱持懷疑態度,並不認為是必要的教學活動;臺灣的教育 多以升學為導向,非升學必須的課程並不受重視,家長大多不願教師著墨太多, 何況是可能危及孩童安全的海洋教育。而一般教師在缺乏足夠海洋知能、缺乏課 本與教材的背景下,對海洋教育的接受度也不高,尤其是非臨海學校教師,對缺 乏地利之便、難以操作的海洋教育更是興趣缺缺。在重重不利因素下,非臨海小 學的海洋教育議題往往以極簡方式融入領域,如在語文課閱讀一篇相關文章、美 勞課畫一張圖、音樂課唱一首有海洋生物的歌、或是看一部影片便算是完成海洋 教育議題教學,能帶給學生多少感動、增進多少對海洋的情感,卻常被忽略。 2

(13)

以研究者服務之位於以臺中市行政區域畫分於山區的神岡國小為例,學區臨 近清泉崗空軍基地,有許多學生來自空軍眷村,自幼即是聽著長輩述說由跨越黑 水溝撤退來臺的凶險經歷長大;神岡區位於臺中盆地北邊,大肚山台地東麓,灌 溉水源仰賴源自東勢,流經豐原、岸裡的浮圳,位於水尾的神岡鄉民每每為了搶 水而與其他村庄發生糾紛,漳泉械鬥、閩客械鬥的歷史、為組械鬥而樹立的戒水 碑,也使代代長輩告誡子孫,近水即是危險,更難以說服他們讓孩子到海邊進行 海洋教育。 雖然學者專家提出要協助提供非臨海學校海洋體驗課程,以真正落實全民海 洋教育(吳靖國,2009),但這些學校缺乏地利之便,要親海前首要克服的是交 通與經費、學童安全問題,而長期畏海、懼海、拒海的觀念已根深蒂固,要說服 鄰里家長讓孩子學習海洋教育並非易事,往往認為學區距海洋遙遠,也非正式學 科編列項目,非升學所需,並沒有學習的必要,甚至連近年來教育部要求執行的 游泳教學,都難以取得所有家長同意,遑論進行海洋體驗課程,大多數教師亦無 力承擔維護學生安全的重大責任,對戶外教學抱持排斥態度;目前各縣市雖已規 畫海洋教育輔導團及海洋教育資源中心,但輔導團以執行團務年度計畫為主,所 設計活動及提供資源亦以資源中心學校為出發點,並未能顧及不同地理差異的學 校特性,往往無助於不同類型學校的海洋教育需求;而在教學過程中,受教師本 身的海洋專業程度的影響,既缺乏相關海洋素養與將海洋融入教學的能力,也無 多餘的時間或意願進行教案編寫,網路上所收集到的教案教材並不一定能適應教 師所在的學校狀況,教學資源的缺乏勢必影響教師教學動力與成效,影響教師進 行海洋教育的意願。因此,若能適當規劃海洋教育、海洋體驗課程,提供所有學 校獲得教完整的海洋教育學習需求,能讓所有人願意了解、認識台灣海洋生態環 境,才能讓海洋教育成為二十一世紀公民所具備的知識與修養。 臺灣推動海洋教育多年,各縣市多已設立海洋教育資源學校,亦有多處海洋 教育場館可供戶外教學,許多學校在多年耕耘下已斐然有成,但多數均以尋求外 界資源協助進行教學,以學校教師自主操作的仍屬少數,如臺中市市區的黎明國 3

(14)

小、何厝國小、臨海的海墘國小、大安國小等均是推行海洋教育成效顯著的學校, 但操作方式是以委請螃蟹專家鄭清海主任代為規劃、教學與培訓小解說員。雖然 引進外界資源是推行海洋教育的方法之一,但若學校教師不能從中吸取經驗、提 升海洋知能、學習自行設計課程與教學,則無法讓海洋教育落實於學校教學,一 旦外援撤出後,恐將無以為繼。本研究場域之神岡國小也曾引進國立海洋生物博 物館及鄭清海主任的協助,但思及要讓海洋教育確實紮根,則需擁有適合本校學 區特色、學生素質,且教師們容易上手、願意操作的教學設計,此為本研究發展 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課程的主要目的。 有鑑於一般學校缺乏適當教材資源、海洋體驗課程、施教者、受教者意願不 足等前提,研究者自行編寫教材,除了以沿海生態為主題,更秉持環境教育之學 習目標,將藉由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海洋生態環境具有正面而積極的態度, 並提供學生愛護海洋環境的行動經驗與體驗活動,期望能提供學生作為海洋環境 之學習,使學生獲得相關概念外,更藉著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將所學轉 化為行動,真正落實海洋教育的目標。 雖然神岡學區不靠海,但臺中市擁有很長的海岸線,而臺灣西岸潮間帶特有 的招潮蟹也是學生於電視、課外讀物中常見的角色,是容易引起學生喜愛的生物, 本研究以「潮間帶-沿海濕地海洋環境教育」為題,針對臺中市依行政區域畫分 之山區小學-神岡國小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試圖以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 的學習成效,增進學生海洋生態知識、態度和行為的養成與展現;以議題融入領 域教學及遊戲競賽教學,讓教師即使無法進行海洋體驗戶外教學,亦能透過室內 課程達成教學目標。研究者希望透過適當的海洋環境營造與課程設計,藉由跨領 域的多元教學方式提昇學童學習海洋的熱情與動機,並提昇海洋教育的效果,依 其成效進行調查分析,並據此結果提供意見與建議。本研究除探討國小三年級實 施海洋環境教育的教學成效,是否能以具體成效成為其他學校實施海洋教育課程 的參考依據,則是努力方向。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者任教於臺中市神岡區神岡國小,並擔任三年級導師,故本研究選擇研 究者任教之學校為研究場域,針對其位於山區、非臨海學校的特性,並選擇靠海 之大安區沿海濕地,進行沿海濕地海洋環境教育,設計沿海濕地海洋環境戶外教 學活動,以研究者任教之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教學研究。 本研究者共設計四個單元、20節課之教學活動,包含融入自然領域的認知教 學、融入彈性與綜合活動領域的遊戲競賽、探索體驗的戶外教學及可融入藝術與 人文課程之藝文創作。旨在瞭解研究者所設計之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設計與實 施之成效,是否能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對海洋環境的知識、態度、行為。研究目 的臚列如下: 1. 發展一套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課程。 2. 瞭解以議題融入領域之海洋環境創意教學活動設計,是否能有效提昇學生 海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 3. 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海洋教育 廣義的「海洋教育乃以海洋為主題的一門教育科學,含括海洋休閒、海洋社 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等基本教育素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曾發表報告,將海洋教育區分為專門性的海洋科學 課程,和普通海洋科學教育。本研究所謂的海洋教育屬於後者。 二、 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是指教師的創造力,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教學,是指教 師發展並運用新奇、原創或發明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師於教學過程 5

(16)

中若能夠採用創意、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可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藉以達成教學的目 的。 三、議題融入教學 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 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八大議題融入教學,為暫綱所規範之課程設計內 容之ㄧ。這八大議題均與現代生活與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其彼此間亦有 著環環相扣的關聯性。就課程統整的觀念來看,議題的融入可以在正式課程中 推展,亦可由非正式課程來實行。 四、 戶外教學 在台灣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中指出(沈六,1997):「校外教學是一種達 成課程目標的途徑,它可以是科學教育、露營教育、自然教育或環境教育等的加 強,包含多種的課程領域。」本研究所指的戶外教學是指能實地探索海洋環境的 潮間帶-海洋教育戶外教學活動。 五、 遊戲教學 把學科的教學活動轉變為遊戲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有意義 之學習,進行有挑戰性的思考活動。實施遊戲教學法有教材遊戲化、教法遊戲化、 教具玩具化三種策略。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學校: 臺中市依行政區域,畫分為山區、海區、屯區及市區(原臺中市區)四大區域, 本研究選擇的範圍為臺中市之山區小學-神岡區神岡國小(圖 1)。神岡國小學區完 全不靠海,離最近的海岸車行距離均在 30 公里以上,農村居民多以機車為交通 6

(17)

工具,約需 40-60 分鐘車程,並需跨越清水、或沙鹿、梧棲、或外埔、大安等區 才能到達海濱,並未具備臨海之優勢地利條件。 (二)戶外教學場域: 本研究選定之戶外探索場域為臺中市大安區濱海之高美濕地,與鄰近的田心 仔濕地,前者已規劃為保育區,可透過木棧道近距離觀察潮間帶生態;後者因非 眾所周知的觀光型濕地,少受人為破壞,仍保有自然面貌,且可同時觀察沙灘、 泥灘、礫石灘等地形特色。 二、 研究限制 (一)時間方面: 本研究在不影響學生正課安排、不增加學生課業壓力的原則下,研究者與夥 伴教師討論過後,決定以每節40分鐘,共設計四個單元、20節課之海洋環境教育 教學活動。如果要推論到其他更深入的研究,則須注意時間上的差異。 (二)研究樣本的限制: 研究對象的選取以任教者擔任導師之臺中市神岡國小三年級學童做為研究 對象。因開學時即採取常態編班,本研究為避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作息,並符合 原班級互動情形,採準實驗研究設計的模式,實驗組和對照組受試學生之性別、 社經等條件,均源於原班結構,無法以隨機分派。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臺中市每個學校特色、條件均不相同,故神岡國小的的研究結果不一定符合 其他學校現況與需求。雖然本研究能否推論至其他類型學校,有待後續研究者的 審慎評估與研究,但希望能成為未來學校進行海洋教育的參考模式。 7

(18)

圖 1 臺中市行政區域分布圖/神岡國小地理位置圖

(19)

第二章文獻探討

2008 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中,把海洋教育定為我國 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第 7 個重大議題,並於 2011 年 8 月 1 日正式實施,成為中小 學各學習領域必須融入的重大教育議題,只是將海洋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中, 而非外加科目,在融入其他學習領域時便須運用創意教學技巧、及多元評量方式, 同時透過海洋體驗活動,在不增加師生負擔,讓學生能達到「親海、愛海、知海」 的學習目標。 本章將從文獻回顧中,探討與本研究有關的主題,全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 為海洋教育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中小學海洋教育發展現況與困境,第三節為海 洋教育議題教學策略,第四節為創意教學策略與評量,分別論述如下。

第一節 我國海洋教育發展

一、海洋的定義 一般人總將被海水覆蓋的地表通稱為海洋,但根據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 國語辭典的說明,是不同的:「海」是「地球上鄰接大陸而小於洋的水域」,也就 是說海的範圍比較洋還要來得小,我們一般用洋來指比較大範圍的海域,像是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等。兩者如果合併稱呼,「海洋」通常指的是「地球表 面除陸地外的廣大鹹水水域」(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因此「海洋」所 包含的範圍應該涵蓋自然與人為的部分,亦即除了自然存在的海洋,也包含人們 與海洋互動之後,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海洋事物與事務(吳靖國,2009)。 二、海洋教育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在葡萄牙舉行的國際海洋年中,認為「海洋教育」 的定義係指海洋(ocean)、海岸水體(coastal waters)以及北美五大湖(Great Lakes)有關的教育。也就是說「海洋教育」是指提供給學校學生、教師和家長清 9

(20)

楚地描述海洋主題中重要和相關的資訊,若以海洋教育的內容來區分,海洋教育 通常可區分為海洋專業知識的教育和一般海洋知識的教育。同時提出可將海洋教 育視為教育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要能認識海洋的環境,以及組成海洋生物、 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以產生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以期能重視與解決目前或未來 海洋環境與生態的問題(UNESCO,1998)。 對於海洋教育的定義,許多專家學者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依據所重視的目 標、內涵不同而有差異,研究者將有關海洋教育定義的相關文獻整理如表2-1: 表 2- 1 海洋教育定義的相關文獻整理 研究者(年代) 海洋教育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1988) 海洋教育是以培訓海洋科學專家為主要目的的「海洋科學教育」,以培養從事海 洋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及以各級學校學生與一般民眾為對象所進行的 「普通海洋科學教育」。 聯合國 (1998) 海洋教育可視為教育的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認識海洋的環境,以及組成 海洋生物、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以產生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以期能重視與解決 目或未來海洋環境與生態的問題。 黃嘉郁(1999) 海洋教育之實施目標,在於藉由教育的實施,協助民眾或社會團體認知 (Awareness)海洋環境的重要,並獲得海洋環境相關的知識(Knowledge),進 而改變對於海洋環境的主流環境典範的價值觀,培養民眾愛護海洋環境的態度 (Attitude),並於生活遭遇海洋環境問題時,其有解決的技能(Skill),最後 能利用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來參與(Participation)保育海洋的工作。 范雪凌(1999) 海洋環境教育是達到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及解決環境問題最根本的方法,不僅要提 供海洋環境方面知識、資訊,更期望能改變人們看待海洋的態度和價值。 羅綸新、林先釧、 李秀卿(2005) 海洋教育,應包含下列三點: 1.是關於海(sea)與洋(ocean)合稱海洋(marine)的教育。 2.是關於沿岸(coast)與海流(watercurrent)的教育。 3.是關於湖泊(lake)與河川(river)的教育,即地球上包括河、湖、沼澤、 濕地等水體,均為海洋的範疇。 陳國棟(2006) 海洋人文教育內容分為海洋文化的歷史及海洋人文與藝術兩大範疇。而海洋人文 教育在學齡前與小學教育階段(3至12歲)可透過遊戲、繪本、說故事以及少量 海洋人文知識融入教科書的方式,以收潛移默化之功,並誘發學生對海洋事物的 興趣。中學教育階段(12至18歲)可於課本中編列專門章節,由淺入深介紹海洋 人文與自然之相關知識,正式課程之餘可安排閱讀與體驗活動。 林筱梅(2007) 著重親身體驗,透過教導與學習有關海洋的題材,使學生認識、瞭解海洋,關懷、 欣賞海洋,引起發掘、探究海洋問題的興趣,進而參與改善或解決海洋問題。 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第四章(2007,p.22) 海洋教育包括培育海洋公民素養的普通教育,及培養從事海上工作與海洋相關產 業的技術與專業教育。海洋普通教育乃專指從小學銜接至大學,以培育學生海洋 基本知能及素養的教育,而海洋技術與專業教育則係指高中職以上學校以培養海 洋基層及專業人才為目的之教育。 蔡錦玲(2008) 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應重視海洋相關之啟發性課程,引導學生對海洋相關專 業產生興趣,並建立海洋科學、海洋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 教育部(2008) 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知海、愛海、親海作為海洋教育的目標。 10

(21)

吳靖國(2009) 「海洋教育」乃是讓人們透過認識海洋、思考海洋、感受海洋和愛護海洋,進而 與海洋產生正確互動的教育過程;這個過程涉及了有關海洋資源、海洋生態、海 洋保育、海洋開發、海洋文化等各層面的認知、情感、行動教育,而在目標上兼 具推廣與研究開發。 蔡錦玲(2009) 人類必須改變以陸地為中心的思維,以推展海洋教育為手段讓海洋成為教育的內 涵,達成內化海洋的教育。 康智凱(2010) 實施面可以從科學、經濟、文化、文學、藝術、歷史、政治、社會、休閒運動等 融入課程學科中的教育。 郭基信(2011) 海洋教育的意義可視為「海洋環境教育」和「海洋意識教育」的結合,兼顧認知 與情意面,拓深海洋環境知識並著重海洋意識的覺醒,以人與海的關係為主軸, 透過教育方式教導學生海洋知識,以改變學生對海洋環境的態度與行為,進而能 積極參與保育海洋的工作,達到人類永續經營的理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所得 綜合以上觀點可知,凡是以海洋與人、事、時、地、物等相關議題為教材的 教育過程,皆屬於海洋教育涵蓋的範圍。且海洋教育不只是海洋相關知識的獲得, 或是課程的安排,更希望能給予民眾對於海洋有正確的價值觀,不論是海洋資源 的使用、海洋環境的保育推動,都能以永續發展、人與自然共存的態度去面對。 本研究從整體的觀點來看,海洋教育係以教育部 2008 年「海洋教育基本知能 融入中小學課程綱要計畫期末報告」中所稱:廣義的「海洋教育」乃以海洋為主 題的一門教育科學,含括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 等基本教育素材。中小學海洋教育目的應以發展「親海、愛海、知海」的新運動 與新文化,培養一般國民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並兼顧海洋人才培育,透過主 題性的課程,能從與海洋的互動中,使學生獲得海洋相關知識、培養與海共存的 價值觀,並能學習如何適切的與海洋互動,達成教育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 認識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以及具備海洋國際觀特質的國民素養,方能使臺 灣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 三、台灣海洋教育發展歷史

美國海洋安全研討會(Oceans and Security Conference)曾在 1998 年提出 有關國家及國際上的影響應該由環境相關研究的介紹到各層級的學校課程實施, 從小學教育開始扎根,以喚醒與增加對於海洋的意識,培養更深層的海洋倫理觀 念與道德心。

(22)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海洋是海島型國家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國家發展經 濟的同時,海洋的永續經營是海島型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四面環海的臺灣,海 洋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地質、生態和資源,和人民的生存、與文化的形成息息 相關,與海洋關係相當密切,理應有親近海洋、擁抱海洋的胸懷。但過去因政治 因素,在教育上存在著「由陸看海」、「重陸輕海」的失衡措施,造成民眾長期以 來有畏海、拒海、遠海心態,因而海洋文化並不受國人重視(施宜煌,2012)。 在台灣的教育文獻資料中,「海洋教育」一詞最早於於民國 60 年前便已經出 現,當時重點只在海洋專業人才培育的範疇上,屬於高職與大專院校中有關海事、 水產、漁撈等相關專門學校所進行的教育範圍,所以「海洋教育」的概念通常與 培育海洋專業人才的海事、水產、漁業等教育範疇畫上等號。近年來,政府體認 到海洋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改變以往從陸看海的思維模式,將教育政策延伸向 海洋,積極推動海洋教育,才由「培育專業人才」的意涵逐漸擴大為「基本文化 素養」的意涵(吳靖國,2007)。 行政院於 2001 年提出「海洋白皮書」,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以「海洋立 國」,開啟我國新的海洋政策目標與願景,並提及從中小學基礎教育著手「海洋 教育」的推動。為落實「海洋之保護與保全」,2004 年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 會」,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做為我國整體國家海洋政策指導方針,《四年教 育施政主軸》專章列出〈確立海洋台灣的推動體系〉行動方案,為臺灣海洋教育 的新里程碑。《海洋白皮書》以及教育部的《四年教育施政主軸》將「海洋教育」 納入中小學教育,即在海洋教育政策推動之後,「海洋教育」的內涵從培育專業 人才的海事教育,擴展為一種全民海洋素養的概念,逐漸讓國人對「海洋教育」 一詞的認識轉變為全民基礎教育的一環。2006 年公布之「海洋政策白皮書」,內 容明確指出要「鼓勵民眾親近海洋,培養海洋意識與文化」,則有賴國民義務教 育階段從小培養親近海洋、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的正確態度。2007 年公布「海洋 教育政策白皮書」,為我國首度以海洋為核心之教育政策。 12

(23)

2008 年教育部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時,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 程綱要」及「後期中等教育海洋教育科目課程綱要」,把海洋教育定為我國中小 學課程綱要的第七個重大議題,並於 2011 年 8 月 1 日正式實施,成為中小學各 學習領域必須融入的第七大重大教育議題(教育部,2008),足以顯現政府希望 推動全民海洋教育的決心(羅綸新,2012),主要目標在於涵養全民的海洋通識, 營造親海、愛海、知海三種情境,使中小學生成為具有海洋素養的國民。但在臺 灣仍是屬於發展較晚且長期被忽視的基礎學科(吳明穎,2012)。 研究者將我國海洋教育發展歷史及相關內容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 2- 2 我國海洋教育發展史 時間(年) 重要事件 1994  海洋法公約  修正野生動物保護法,納入海洋野生動物之保育經營管理。 1997  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地球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育、合理利用資源 及國際環境保護行動參與等相關事務。  召開第一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主題:『人與海-台灣的海岸環境』。 1998  中華民國專屬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公布。  召開第二屆海洋環境大會,主題:『消失的海岸』。  公布中華民國領海及臨接區法。  國家海洋政策研討會。 ‧ 修訂國家公園法。 2000  成立海巡署。 ‧ 制訂公布漁港法、海岸巡防法。  出版海洋白皮書。 ‧ 修訂海洋污染防制法。  召開第四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主題:『轉捩點-2000 年台灣海洋生態環境』。  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2001  出版海洋白皮書。  公布海洋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  修正娛樂漁業管理辦法。  召開第五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主題:『海洋快樂行-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2002  漁業法、船舶法修正公布。 2003  修正環境影響評估法。 2004  行政院發佈『國家海洋政策綱領』,整合國家總體海洋事務,建置推動機制,並召開『2004 海洋事務研討會』。  行政院將海洋教育納入『2005-2008 四年教育計畫施政主軸』,增列海洋教育策略,推動 「確立海洋台灣的推動體系」,以培養海洋意識,展現海洋國民特色,強化海洋文化與特 色之課程與教學,並健全推動海洋台灣的各項配套措施。  成立「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並發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 2005  台灣海洋年-以海洋立國,從台灣出發。  在全國教育博覽會的「台灣主題館」中,確立海洋台灣的推動體系。 2007  首度公布以海洋為核心之「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在現有海洋教育基礎上,確定我國海 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與策略。  「96-100 年海洋教育執行計畫」為教育部推動海洋教育之第一期五年計畫。 13

(24)

 教育部教育委員會依據「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訂定海洋教育列為第七個重大議題、『中 小學海洋教育基本知能及課程綱要』及「中小學學生海洋能力指標」。 2008  修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增海洋教育為第七個重大議題。  教育部正式公布國中小「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  97-100 年海洋教育先導型四年計畫。  公布 96-100 年海洋教育執行計畫,為落實海洋教育之理念,達成提升國民海洋教育基本 知能及素養、培養優質海洋專業人才等兩大目標,特從課程規劃及設計、師資培訓、教 學革新、設備改進、學生能力的養成或培育、教學評量或證照、宣導活動等七大教育主 軸規劃具體執行內容,同時輔以多向相關配套措施。  鼓勵各縣市普設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2009  教育部公告 98 年度海洋教育執行重點。  舉行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 2010  教育部公告 98 年度海洋教育執行績效表。  「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為達成『海洋立國』的理想,涵養以生命為本的 價值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及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 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立海洋臺灣的 深厚基礎」,基於這樣的理念,國小階段成為海洋教育的基礎教育,目的在讓學生認識海 洋、親近海洋,學習如何愛護我們生存的海洋環境。 2011  自 8 月 1 日起開始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海洋教育議題為各級學校均須融入領 域教學的議題。  教育部公告 98 年度海洋教育執行績效表。 2012  教育部公布 101-105 年海洋教育執行計畫。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海洋教育網站http://140.111.34.34/marine/index.php 綜合以上所述,臺灣從國際潮流與自我檢視中,逐漸意識到海洋教育對島 國人民的重要性,進而從政策面和制度面推動海洋教育。教育部的海洋教育目 標,即在健全各級教育機關海洋教育推動制度、建立海洋教育之整合及溝通平 臺(教育部,2007),並希望從學校開始紮根,從結合課程、教材、師資及教學 環境著手,讓學生認識海洋、學會尊重海洋、激發保護海洋之情操。然而,海 洋教育政策才剛剛起步,還需要投注很大的心力,所以必須朝向整體構思海洋 教育、永續推動海洋教育、理論深化海洋教育三個主要的努力方向,才能讓未 來的發展更有基礎、更加穩定和創新(吳靖國,2009b)。 三、我國中小學推動海洋教育的現況 根據教育部的課程綱要(2008),藉由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 科學及海洋資源五個主軸全面推行海洋教育,主要目標在於涵養全民的海洋通識, 營造親海、愛海、知海三種情境,使中小學生成為具有海洋素養的國民。而新的 課程綱於 2011 年 8 月 1 日(100 學年度)正式實施,成為不論學校是否臨海、中小 14

(25)

學各學習領域都必須融入的第七大重大教育議題,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不分都市、 鄉下、臨海或山區的國中小學都要全面性的推動海洋教育(教育部,2008)。屆 時各地中小學必定受本身地域性或地形的因素,影響其海洋教育之成效。而全民 海洋教育政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那些非臨海的學校應該要如何來推動海洋 教育的問題。 為了在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教育部曾補助大學負責各級教師實施海洋教 育的培訓及研習活動,並著手推動教師研習與教材的開發實驗等工作。各縣市也 都設有海洋資源學校,由各中心學校校整合縣市的海洋教育資源,提供縣市內各 級學校運用,並舉辦研討會,以跨縣市互補的方式,支援各級學校進進行海洋教 育的教學活動。同時規劃利用臺灣各地豐富的親海場所,包括海洋公園、博物館、 海邊溼地、海岸地質公園、砲台、漁港、開放參觀的島嶼、瀑布、峽谷、濱海公 園、海洋藝術館、海洋水族館、海洋相關學校等,都是可以讓教師帶領學生親自 體驗或參訪來認識海洋、愛護海洋、親近海洋的場所(羅綸新,2012)。 四、 國小推動海洋教育的困境 台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本該使台灣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洋生 態最佳活動教室,但台灣本島居民,長期受到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多重因素 的影響,使居民對海洋保持著一段不可跨越的距離。大多數居民對海洋的認知是 遙遠、陌生、危險的,甚至無法覺知到自己與海洋之間的關連性,「世界上似乎 再沒比台灣島上的人,忘了自己應是海洋民族更荒謬的事」(東年,1997:166)。 葉玿伶(2000)從「政治因素」及「地緣意識」角度分析海洋被台灣遺忘的 成因,在於滿清時代,政治上採取「海禁政策」,日據時代又形成另一種海禁, 光復之後,海洋與海岸屬於國防重地,仍受到嚴格管制,一般人民依然不能輕易 接近海洋,海禁政策使台灣人民失去與海洋親近的機會(教育部,2007)。政府 「重陸輕海」的觀念,使海洋的經營管理未受重視,導致在經濟、交通、建設、 文化、教育、休閒…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受限(邱文彥,2000;教育部,2007)。 1988 年解嚴以前,海洋與海岸屬於國防重地並受到嚴格管制防守,除了漁民外, 15

(26)

一般人民無法親近海洋、瞭解海洋,因而對海洋感到疏離,甚至對海洋心生恐懼 (吳靖國,2007),孩童被告誡要遠離海洋才能確保安全,這種對海洋的負面意 識,已經逐漸成為文化深層中的集體潛意識(吳靖國,2009a)。即使目前政治上 已經解嚴,但政治解嚴容易,心靈解嚴、觀念解嚴不容易,海洋在民眾的意識中 仍舊是「禁地」(吳靖國,2009b)。 過去臺灣的政治環境,而且對海洋的恐懼已經成為文化中的深層意識,故推 動海洋教育必須先讓民眾接近海洋,尤其要喚醒民眾對海洋的關懷之情,因此必 須從中小學教育開始紮根,透過教師的導引,讓學生覺知海洋與人類的依存關係, 並關注現今海洋所遭遇的困境與問題。 我國教育政策向來也以陸權國家「由陸看海」的觀點來實施,致使海洋教育 長期未被重視,海洋文化的發展相當緩慢。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對於培育國民海 洋素養的課程僅佔很少的份量,中小學教科書內容,所涵蓋海洋環境概念的比率 低於5%以下(教育部,2007),在學校教科書中,有關海洋的概念所占的比率明 顯不足,即使偶一出現,也潛藏著陸地思維的偏見,造成國人對海洋的認知更為 不足與偏頗(許籐繼,2012)。早期臺灣的師資養成教育中並未接受相關養成教育, 導致中小學教師難以擁有足夠素養以進行教學,或統整課程進行跨領域教學,因 此面對海洋教育心生畏懼,執行意願隨之不足。 海洋教育白皮書(2007)即指出台灣當前海洋教育的問題在於:教育政策偏重 由陸看海、國民海洋素養課程偏低、海洋體驗場所及活動不足。教育行政體系如 各縣市教育局處及中小學行政人員,對海洋教育的冷漠導致支持嚴重不足,使教 師進行海洋教育時,缺乏有力的支持,而使多數教師教學意願低落。 海洋教育在推行上,除了教師本身的意願,學校的參與度以及家長的反應也 是很重要的因素,目前人民普遍缺乏海洋意識(林筱梅,2007),大環境的氛圍 尚未形成,使目前推動有所困難(陳勇輝,2010,2011;吳韻笙,2008)。李昭興 (2006)亦指出我國目前海洋教育的缺點在於海洋教育投資不足、海洋學校亟需整 合、海洋課程未能反應社會、人才培育缺乏應用、缺乏海洋研究專責機構、長期 16

(27)

忽視海洋教育和國民教育中漠視海洋及海岸環境之保護。 張子超(1998)從海洋環境的觀點,認為學校海洋教育的內涵專注在海洋知 識的傳遞,因而忽略了體驗、覺知、參與和行動的學習,對於社會、文化與環境 倫理的著墨也較少。陳勇輝(2007)也提到目前海洋教育實施所面臨的問題,包 括海洋教育的教材教案不足、海洋教育推廣人才人力不足、海洋教育較不受到家 長與教師的重視。林詩雯(2008)更具體指出:目前海洋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教 師多半未具備海洋相關知能素養,使得教師的海洋專業素養也成為影響海洋教育 推行的重要因素。 蔡錦玲(2008)也指出台灣海洋教育缺乏全國共享知海洋教育資料庫及教學、 研究平台。而林詩雯(2008)的研究也指出,基隆市教師認為教師素養不足是影響 海洋教育推行的主因,也認為學校教學進度的壓力、缺乏完整的教學資料庫平台 和經費的提撥,也是影響的因素。吳明德(2008)則認為教材中海洋知識概念不足 和戶外教學課程沒有連貫是海洋教育推行時會出現的問題,但最主要的問題仍在 於教師海洋專業素養不足。葉鴻德(2010)的研究中指出多項推行海洋教育時會出 現的問題,包括各校種子教師不足、未有完整的資料庫平台、海洋教育課程及教 師訓練不足、設備場地不夠、家長對海洋教育認識不足、學校對於海洋教育宣導 不夠、及教師能力指標不足等。 教育課程綱要擬定小組成員羅綸新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及海洋教育課程的實施 模式可採用學校本位課程、融入各領域教學、戶外參訪教學、課餘活動或親子體 驗活動四種方式進行,而要能真正落實全民海洋教育,亟需協助提供非臨海學校 海洋體驗課程(吳靖國,2009)。但非臨海學校缺乏地利之便,要親海前首要克 服的是交通與經費(林詩雯,2008)、學童安全問題,而長期拒海、畏海、遠海的 觀念已根深蒂固,要說服鄰里家長讓孩子學習海洋教育並非易事,往往認為學區 距海洋遙遠,也非正式學科編列項目,非升學所需,並沒有學習的必要(葉鴻德, 2010),甚至連近年來教育部要求執行的游泳教學,都難以取得所有家長同意, 遑論親臨海洋進行戶外教學。且戶外教學時,行政部門支持的不足,教師需背負 17

(28)

安全維護之重責,任何意外皆不是教師所能承擔,也是影響教師進行海洋體驗課 程意願的原因。 而教學成效也受教師本身的海洋專業程度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既缺乏相關海 洋素養與將海洋融入教學的能力(林詩雯,2008),也無多餘的時間或意願進行教 案編寫,網路上所收集到的教案教材並不一定能適應教師所在的學校狀況,教學 資源的缺乏勢必影響教師教學動力與成效(蔡錦玲,2008)。 綜合以上研究,目前海洋教育的問題如下: 1. 海洋教育投資不足嚴重欠缺軟硬體資源整合機制。 2. 教材教案不足,教師推行困難。 3. 體驗場所及體驗活動、經費不足。 4. 缺乏人才及專責研究的機構。 5. 海洋教育非基礎學科,較不受教師及家長重視。 6. 缺乏全國共享的海洋教育教學資料庫。 如何使國民從由陸看海、懼海、畏海、拒海變成親海、愛海更知海,是未來 國家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唯有從基礎教育著手,正確地推動中小學海洋教育, 逐漸建立起學生的正向海洋意識,才是根本改善民眾對海洋負向思維的重要途徑, 未來方能夠孕育出台灣優質的海洋文化。 若能適當規劃海洋教育、海洋體驗課程,提供學校獲得完整的海洋教育學習 方式與人力、物力等教學資源,能讓所有人願意了解、認識台灣海洋生態環境, 才能讓海洋教育成為二十一世紀公民所具備的知識與修養。而一般小學需要何種 海洋環境、海洋課程設計,方能讓教師樂於教學、學生樂於學習,在情境中悠遊 藍海,是否能以具體成效,足以成為其他學校實施海洋教育課程的參考依據,則 是努力方向。 18

(29)

第二節 海洋教育及相關研究

一、 臺灣海洋教育的內涵 教育部於2007年編訂海洋教育能力指標時,綜合文獻分析、焦點座談和公聽 會的結論,明確指出海洋教育之內涵包括: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 洋科學、海洋資源等五大主題軸,每一主題軸下再分若干細類及能力指標。以國 民中小學而言,海洋休閒主題軸下包含「水域休閒」及「海洋生態旅遊」二細類 15個能力指標;海洋社會包含「海洋經濟活動」、「海洋法政」二細類6個能力 指標;海洋文化包含「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民俗 信仰與祭典」四細類23個能力指標;海洋科學包含「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 地理地質」、「海洋氣象」、「海洋應用科學」四細類21個能力指標;海洋資源 包含「海洋食品」、「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四細類17個能力指標,總計5主題軸、主題軸下再分16個細項、82個能力指標(李 坤崇,2007;歐慧敏、李坤崇,2008),說明如下: 1. 海洋休閒:水域休閒、海洋生態旅遊 2. 海洋社會:海洋經濟活動、海洋法政 3. 海洋文化: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 4. 海洋科學: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地理地質、海洋氣象、海洋應用科 學 5. 海洋資源:海洋食品、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本研究探討之內涵,配合《海洋教育白皮書》所揭櫫之「親海、愛海、知海」 的教育目標,針對國小三年級上學期課程,融入海洋教育課綱五大主軸中之相關 內容,編製成「潮向你‧潮向我」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活動設計作為探討的範 疇,故整理適合第二階段國小中年級之海洋教育分段能力指標對照表如下(表 2-3)。 19

(30)

表 2- 3 本研究海洋教育分段能力指標(第二階段) 資料來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 主題軸 細類 第二階段(3-4年級) 海洋休閒 水域休閒 1-2-1 分享家鄉或鄰近地區的親水活動。 1-2-2 覺察親水活動中的危險情境,並能預防與處理。 1-2-3 學會游泳基本技能(如韻律呼吸、水母漂、打水等)。 海洋生態旅遊 1-2-4 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5 瞭解家鄉或鄰近沿海或河岸景觀的特色。 海洋社會 海洋經濟活動 2-2-1 瞭解水產買賣活動。 海洋文化 海洋歷史 3-2-1 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 3-2-2 說明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海洋文學 3-2-3 感受海洋文學作品中的意涵。 3-2-4 表達對海洋的想像與感受。 3-2-5 激發想像力,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編創與水有關的故事。 3-2-6 在寫作中藉由觀察欣賞海洋的變化,激發想像力及創造力。 海洋藝術 3-2-7 透過肢體、聲音、圖像及道具等,進行以海洋為主題之藝術 表現。 海洋民俗信仰與祭 典 3-2-8 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故事與緣由。 3-2-9 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海洋科學 海洋物理 與化學 4-2-1 認識水的性質與其重要性。 4-2-2 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4-3-3 說明潮汐現象的變化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海洋地理地質 4-3-4 認識台灣主要河流與港口。 海洋資源 海洋食品 5-2-1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食物。 5-2-2 瞭解生活中水產食物對身體的影響。 5-2-3 應用網路或其他資源,蒐集臺灣沿海各地的飲食特色。 生物資源 5-2-4 認識水中生物及其外型特徵。 5-2-5 說明水中生物的運動方式。 非生物資源 5-2-6 瞭解海水含有鹽。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 育 5-2-7 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 惜自然的態度。 5-2-8 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等。 20

(31)

以上粗斜體部分為本次實驗教學設計需使用的分段能力指標,其餘未能融入 本次實驗教學或不在實驗教學範圍內,則以正體字表示。細項之4-3-3、4-3-4雖 為高年級之分段能力指標,但與本研究之探索教學有關,故納入研究範圍。 海洋教育課綱五大主軸分段能力指標與學習內容之建立,讓教學有了明確的 方向。研究者認為推動海洋教育必須編製適合學生需要的教材,作為活動設計的 依據,所以本研究建構之海洋環境教育教學課程即參考上表能力指標,並以中部 海洋環境為教學主軸編製學習教材,以供實驗教學所需。 二、 海洋教育之相關研究 國內昔日重陸輕海的教育政策,導致海洋教育研究資源不足,海洋相關課程 未能反映當前社會需求,國民教育也不重視對海洋環境及海岸的保護,對於海洋 教育的相關研究也不多,直到 1998 年國際海洋年開啟了海洋教育的曙光,國際 上對海洋教育的重視,也引領國內學者的重視與關心,逐漸重視海洋教育的發展。 2006 年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確立海洋教育之推動,2007 年公布「海洋教育 政策白皮書」指出海洋教育為未來高中職及國中小課程綱要重要議題的發展方向 後,海洋教育的相關研究才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就國內從事海洋教育與小學 教學相關的研究整理如下: (一) 有關海洋環境概念的研究 范雪凌(2000)、郭忠憲(2005)分別調查了國中小教科書中有關海洋環境概念 所佔比例不到 5%,發現在海洋環境概念上缺乏完整的體系及架構。如國民小學社 會領域教科書中海洋教育內容在各冊別分佈並無規劃,不同版本在海洋教育學習 概念內涵介紹上各有其著重點。四、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海洋教育概念呈 現比率有集中於某類目之傾向,分佈情形不平均(蔡侑庭,2011)。 范蓓玟(2006)發現無論是過去海洋概念的呈現,或是現行的鄉土教育,都以 生物及環境介紹較多,對海洋的認識仍不夠完善。 陳妍伶(2009)的研究顯示國小教師對於海洋概念認知程度受到「服務學校規 模」、「性別」、「教育背景」、「主要任教科目」及「參加海洋教育相關研習或活動 21

(32)

次數」的影響,而教師對於海洋教育的態度,則受到教師「教育背景」、「擔任職 務」及「參加海洋教育相關研習或活動次數」的影響。 林詩雯(2008)的調查研究文獻中提及,許多教師認為海洋教育應該以「認識 台灣地理位置」與「海洋關係」為最優先,而「海洋知識素養不足」則是影響教 師推動海洋教育意願的主要因素。 (二)資源需求的研究 由於資訊的發達,網際網路對於海洋教育資訊的傳播,是必要也是重要的途 徑,應用網際網路實施遠距教學,於海洋環境教育推動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效(彭 耀政,2001)。海洋教育網站的建置,為教師提供推展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的平 台(楊玉梅,2006),透過分析、設計、發展、實施及評鑑等步驟,建構海洋教育 的推展方式,將能有效促進海洋教育的發展(吳炯霖,2008)。目前臨海及非臨海 學校教師對於海洋教育推行需求調查中,雖然在資源需求的排序呈現顯著差異, 仍以「海洋相關網站資料」最為需要(王力中,2008),而海洋教育資源網站「統 整發展各校海洋教育特色」是推動海洋教育聯盟之最可行方式。目前多數學校設 備可以提供足夠的資訊網路資源,但提供教師書籍、雜誌等紙本參考資源則較 少。 在行政資源需求部分,一般地區或偏遠地區、非臨海地區學校都以辦理海洋 教育相關活動經費需求最高;最不需要的是辦理海洋教育相關比賽(王力中,2008; 王淑芬,2011)。 (三)多面向的研究題材 海洋教育的研究題材是多面向的,海洋教育應該呈現多元學習的面貌,利用 以海洋教育為主軸的視覺藝術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個字的內涵,認同自我文化並 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林杏蓉,2007)。 研究中常以海洋教育融入閱讀教學或語文教學,有透過繪本閱讀教學以提升 學童海洋關懷意識(施心茹,2008)、探討從故事中營造海洋的情境,藉由圖片的 引導和討論讓學生融入海洋世界,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是否能 22

(33)

增進學生海洋教育成效(曾瑞雯,2012),或以多元科學閱讀模式教學來提升學生 海洋生物成就(楊麗美,2008),也有以科學讀寫模式提升學童論證能力(李如偉, 2008),或利用報紙進行海洋教育議題素材分析(陳怡安,2009)。 海洋教育也常被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有人以基隆市「海洋百寶箱創意 舞台秀」比賽為例,探討戲劇比賽應用於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議題之活動規畫成效 (林珍貝,2013)、或探討三至六年級學生對海洋教育藝文活動的參與度 (謝紅玉, 2012)。 更有以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作為有效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參考(詹雅茸,2008; 蘇莉貞,2008)、有實施多元智能海洋教育教學方案以探討學生於教學實施後, 在海洋教育之多元智能增長情形(高才詒,2013)。 (四)特定地區海洋教育成效研究 黃英人(2006)提及基隆是臨海的都市,也是發展海洋教育最積極的城市。因 為海洋教育的資源無所不再,海洋教育應該是基隆鄉土教學必然的部分,理應受 到重視與發展。有別於基隆地區實施海洋教育的戮力推行,南部地區的推動顯得 較不順遂,研究調查中以高高屏地區整體而言,學童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概念仍 然缺乏(許鈺羚,2008),中部推動海洋教育,面臨到的問題與阻礙似乎層出不窮, 還需要努力的克服海洋教育實施、以及加強生態保育的教育(吳韻笙,2007)。 鄧好周(2005)指出臺北縣國小教師進行戶外環境教學時教長舉辦欣賞性的 靜態活動和社教機構的參觀學習活動。教師則會使用學習單協助教學,評量方式 多採活動感想、心得報告,同時會透過親師合作方式照顧學生安全問題。而時間、 親師共識、教師能力及資源不足、安全顧慮、行政手續繁瑣等因素均為實施戶外 環境教學的障礙。 張雲卿(2007)則對彰化地區國小做調查,發現不同年級學童在戶外教學滿意 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若採用教學活潑生動之方式,能提高學童戶外教學參與滿 意度,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23

(34)

(五)特定教學主題研究 有以兒童文學為題材編寫教學,思考海洋教育計畫實施內容與方向(王凱崴, 2008)、或是設計海洋教育課程以提升學童海洋教育的表現(陸正威,2007)。 戶外教學被認為是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各地亦有許多適合 海洋教育戶外教學的場域,因此以實施戶外教學方式,探究學童在「潮境公園」 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的學習成效(林秀蓁,2008)。 多媒體興起後,成為教學的新趨勢,故有以探討以紀錄片《黑潮純情書》作 為親近海洋的方法之實施成效(周家宇,2011)。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賞鯨活動不 但是海上休閒的重要項目,也是政府積極推廣的生態旅遊項目,故針對花蓮港賞 鯨活動探討影響態解說成效的各種因素(黃郁翔,2013)。 (六)利用海洋場館資源 海洋教育也應該讓學生接觸與感受海洋文化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利用各地海 洋教育場館資源(野柳地質公園),可以提升學童的學習意願(簡國良,2011); 利用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場所實施海洋教育,對於教師知識、情意和技能的成效亦 能有所增長(李坤燕,2003),以課程景點的新鮮度,應用視覺藝術或是海洋生物 博物館的資源整合,都能對海洋教育產生正向的效果(劉長春,2003)。 針對海洋教育近十年來的實施方式及實施成果,以上多位研究者提供了諸多 參考意見,必能為未來海洋教育的發展有所貢獻,也是本研究編製海洋環境教學 活動的參考。

第三節 海洋教育議題教學策略

一、海洋議題融入領域教學略 在 1970 年即有人提出應將環境議題納入教育課程中,乃因越來越多人意識到 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逐漸受到重視,引起各方討論與主張,教學應將科 學、科技與生活中所存有的社會環境議題做結合(李麗菁,2006)。 24

(35)

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始認識及面對現實生活周圍的環境問題,紛紛將「環境 教育」、「海洋教育」納入教育政策中,「環境議題納入教學」已經成為目前全球 的教學趨勢。 我國於 1998 年開始推動環境教育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之一,2008 年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增海洋教育議題,從 2011 年(100 學年度)起,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不分都市、鄉下、臨海或山區的國中小學都要 全面性的推動海洋教育(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在現行體制下,不太可能新增學科科目或教學時數,思及新增議題可能引起 增加師生負擔的疑慮,進而衍生反彈,因此海洋教育的課程規劃、設計以融入相 關學習領域為原則,也就是以小活動融入和原有課程統整的理念為原則,以原有 課程的活動為基礎,將原課程活動有關海洋議題的教材編入,做延伸或擴展,亦 即在不違反原課程目標的原則下,融入海洋教育的活動為原課程當中(許民陽, 2011),以減輕國中小學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負擔,並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 性、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及社區資源,發展具創新性、 前瞻性與海洋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 二、海洋議題融入課程方式 (一) 將海洋議題融入其他學習領域模式 依海洋教育能力指標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關係,可已採用 之議題融入方式出現 A、B、C、D 四種融入關係。 依其關係採取適切的融入策略,詳見圖 2。 A:某領域能力指標包含海洋能力指標, 可能出現通則性說明、補充說明或加註二 種狀況。若為通則性說明,則建議某領域 能力指標針對海洋能力指標加註或以能 力指標補充說明方式融入;若為補充說明 或加註,則建議某領域能力指標補充說明 或加註予以保留。 某領域能力指標 海洋能 力指標 25

(36)

圖 2 各領域能力指標與海洋能力指標之關係及其處理建議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海洋教育基本知能融入中小學課程綱要計畫期末報告(正 文)(896 頁),許明欽等,2007,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二) 將海洋議題融入其他領域的優點 1.以基本學科說明海洋科學內容,較容易跟國中小教師現有師培基礎訓練課 程產生關聯,教師可以從自己所受過的基本科目訓練中找到與海洋教材相 關聯之處,將海洋素材融入其所專長的領域。 2.容易尋找與海洋相關教材、設計適當教案,進而將海洋元素融入現有課程 之中。從基本科目找到與海洋相關連接,並修改或增加課程主題或內容比 例,就可在既定的課程中帶入海洋元素,引導孩子走入海洋的世界,讓國 中小學童對海洋有概念與親切性。 海洋能 力指標 某領域能力指標 D:某領域能力指標無此海洋能力指 標,針對最相近之領域建議採取增列此 海洋能力指標的方式。 B:二個以上領域能力指標與某一海洋 能力指標出現交集。可能出現通則性 說明、補充說明或加註二種狀況,二 種狀況處理如 A 種關係。為避免不必 要重複補充說明或加註,將於二領域 以上能力指標予以註明。 某領域能力指標 某領域能力指標 海洋能 力指標 海洋能 力指標 海洋能 力指標 某領域能力指標 C:某領域能力指標與二個以上海洋能 力 指 標 有 交 集 。 可 能 出 現 通 則 性 說 明、補充說明或加註二種狀況,二種 狀況處理如 A 種關係。為避免不必要 重複補充說明或加註,將於二個以上 海洋能力指標予以註明。 26

(37)

3.調整既有課程內容或時數比例,將課程比例提高海洋課程的比例到 10%, 而非將所有課程內容全都以海洋的素材為主,以至於忽略其他學童需要學 習的內容與所需要的技巧。 4.海洋教育的教學現場若無法鄰近海邊,則以海洋文學、海洋藝術等精神上 的親海方式取代。鼓勵國人親近海洋,以打破國人長期對海洋所留存的畏 水與排斥的觀念為目標。 5.與其他議題相互為用,將海洋的議題帶入課程之中,讓學童由此開始去接 觸海洋世界。如以海洋生物生態的保育為內容敘說尊重生命的價值,教導 不將海邊空貝殼撿回家讓寄居蟹有一個家;拒吃珊瑚礁的魚類以保護珊瑚 礁生態系的完整性,這些都是教導學童認識海洋的途徑。 三、 海洋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之建議 教育部在 2007 年《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中將海洋教育的架 構分為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等五大主軸,與海 洋教育有關的內容分散在各學習領域中。不論是教育部或是學者都認為海洋教育 應以融入的方式帶進平時的教學中,讓海洋教育潛移默化,海洋教育不需刻意安 排課程,而是教師平時就應提醒或教導學生(林靜嫻,2008),顯示出海洋教育也 是潛在課程。 教育部自推動九年一貫以來,不斷強調統整課程及議題融入課程的重要性, 應將海洋教育能力指標融入七大領域六大議題,用活動的方式將海洋相關知識融 入課程,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材可用來完成海洋教育的目標,作為各學習領域的 教材、達成各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林筱梅,2007)。九年一貫課程不但有綜 合活動的學習領域,亦有彈性授課時數的規劃,教師宜配合課程需求,善用綜合 活動、彈性課程實施海洋教育戶外教學,如運用彈性調整時間進行戶外教學,以 減少對領域課程的影響,增進學生與生活相關之經驗與知能(李麗卿,2009)。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海洋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如表 2-4: 27

數據

圖 1 臺中市行政區域分布圖/神岡國小地理位置圖
表 2- 3 本研究海洋教育分段能力指標(第二階段)  資料來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 主題軸 細類 第二階段(3-4年級) 海洋休閒 水域休閒 1-2-1 分享家鄉或鄰近地區的親水活動。 1-2-2 覺察親水活動中的危險情境,並能預防與處理。 1-2-3 學會游泳基本技能(如韻律呼吸、水母漂、打水等)。 海洋生態旅遊 1-2-4 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5 瞭解家鄉或鄰近沿海或河岸景觀的特色。 海洋社會 海洋經濟活動 2-2-1 瞭解水產買賣活動。 海洋文化 海洋歷
表 2- 4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建議融入之學習領域之建議  主題軸  學習內涵  建議融入之學習 領域  海洋休閒  (1)喜歡親水活動,瞭解並重視其安全性。  (2)學會至少一種游泳方式,並能以正確姿勢換氣游泳。  (3)具備從事水域休閒運動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4)參與海洋的休閒活動,熟練海洋求生技能。  (5)瞭解沿海或河岸的環境與居民生活方式。  (6)認識、參與安全的海洋生態旅遊。  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生活  海洋社會  (1)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產相關職業。  (
圖 6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從決定研究主題到結果的產生,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準備課 程及研究工具發展、實驗教學、資料分析及整理。研究流程圖如圖 7 所示。  圖 7 研究流程圖  52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回饋人員:系統帶入____任教年級: (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 (選填) 教學單元:.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按照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 得失,反思個人的學習,從 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六 單利息、複利息和金錢的時間值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