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吳和堂 博士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研 究 生:吳珠綺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研 究 生:吳 珠 綺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吳和堂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二年八月

(4)
(5)
(6)

誌 謝 辭

感恩爸媽,因為您們,我才敢高攀研究的學術殿堂 感恩師長,因為您們,我才敢爬出井底跳往大學海 感恩姊姊,因為有您,我才無後顧之憂的埋首在書城 謝謝和堂老師,因為您,我才有終止流浪的學習歸處

因為您:不厭其煩的教導、言簡意賅的身教與殷實寬厚的包容 我才得以載浮載沉的撐過失溫 靠到論文終點岸

謝謝俊青老師,因為您,我才有完成論文的機會

因為您:尊重自由的學風、研討訊息的分享與緊迫盯人的叮囑 我才得以在修課寫報告中 且戰且走的拚完論文

謝謝課程所所有的老師:琇屏老師、履維老師、前龍老師、同鑫老師、月穗老師、

如慧老師、東鐘老師、承昌老師

因為您們,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需要學習

謝謝高師大卓紋君老師、劉世閔老師、楊國德老師 因為您們,我才得以旁聽補拙

謝謝課程所的同學,因為你們

我才有福氣領略熱烈的學術研討氛圍

謝謝慶順老師、朝欽老師、宜玲、又慈、玲綺、曉芬、雅玲、桂英、靜琳、盈方、

雪慧、惠芳、麗貞、人事張主任

因為您們的相助,我才得以度過許多困難 繼續匍匐前進

謝謝宥潔,因為你的愛心與快打,我這電腦拙者終能順利如期畢業 謝謝團體的同行,因為您們,我才見識到真實與堅持的學習精神 謝謝台東教室的善友,因為您們,我享受到了人間最美的溫情

謝謝參與實驗教學的所有小朋友與家長,因為你們,我的夢想才能具體的實現 謝謝室友:文吟、善道、詩恬、毓芯、秀津、琪玉、琪婷、學妹筱雯

因為妳們的傾聽,我才得以越過心情的谷底 謝謝所有幫助我成長的朋友

包括我認識與還不認識的你 我衷心感謝您

成就我的論文

將賦予它有意義與價值 感恩你的翻閱

媽媽!您看到了嗎?我做到您的期望了,您也要照約定,努力向上喔,媽媽加油!

珠綺 謹記於臺東 2013.8.14

(7)

I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吳珠綺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 what I Know-What do I want to learn- what I have Learned( KWL) 策 略教 學 對於國 小 四年 級學童 在閱讀態度 和 閱 讀理解 的 影 響 情 形 。 為 完 成 此 目 的 , 本 研 究 採 用 準 實 驗 設 計 , 以 光 ○ 國 小 四 年 級 二班為實驗對象,一班為控制組,一班為實驗組。自行設計 KWL 策略教 學方案,經八週的教學後,以自編的「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問卷」和 教育部發行的「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2011)與 PIRLS(2006)公 佈 題 本 的 閱 讀 理 解 測 驗 加 以 施 測 , 共 施 測 三 次 , 即 前 測 、 後 測 與 追 蹤 測 驗。此三次的分數,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 t 檢定、相依樣本 t 檢定、共變數等統計進行分析。考驗後,所得的結論為:1.使用 KWL 策 略教學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無顯著的影響。2. 使用 KWL 策略 教學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有顯著的立即效果;3. KWL 策略對 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有顯著的延宕效果。4.組間不具延宕效果。

5.對實驗 組具有 延宕 效果。依 據此等 發現 ,對教師實施 KWL 策略教學 的 建 議 如 下 :1.給 與小 組充 分互 動的 時 間; 2.避 免占 用學 童 下課 的時 間;3.

選 擇 具 吸 引 力 且 圖 文 並 茂 的 文 本 ; 4.加 強 學 童 在 比 較 評 估 方 面 的 素 材 閱 讀;5.設計家長適合參與的活動安排。

關鍵詞:KWL 策略、閱讀態度、閱讀理解

(8)

The KWL Teaching Impacts the Reading Attitud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u,ChuChi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how the“what I Know-What do I want to learn- what I have Learned”(KWL) teaching impacts the reading attitud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accomplish the purposes, this study on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employed the method of purpose sample to select two fourth-grade classes as samples from Gwaun-○ Elementary School, one is the control group (n = 25), and the other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26) accepted KWL teaching programs for 8 weeks.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impact, the author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of Reading Attitude "

and " Questionnair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ich administrate to two groups three times, called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The three scores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and paired t-test, ANCOVA. After the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1. KWL teaching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to enhance the reading attitude, but has the immediate and delayed impact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Basing on these finding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for teachers who implement KWL teaching: 1. Giving teams full time to interact. 2.

Avoiding taking children’s break time. 3. Choosing attractive illustration and texts. 4. Strengthening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in children reading materials. 5. Designing suitable parental activities for involvement.

Keywords: KWL, reading attitude, reading comprehension

(9)

III

目 次

摘 要... Ⅰ Abstract ... Ⅱ 目 次 ... Ⅲ 表 次 ... Ⅳ 圖 次 ...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KWL策略與相關研究 ... 11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與研究 ... 24

第三節 閱讀態度的理論與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4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1

第七節 研究程序 ...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 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與理解的差異分析 ... 65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與理解之立即與延宕效果分析 ... 70

第三節 實驗組在閱讀態度與理解之立即與延宕效果分析 ... 75

第四節 實驗組在KWL策略教學活動歷程回饋之分析與討論 ... 7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 93

(10)

第二節 建議 ... 95

參考文獻... 99

中文部分 ... 99

外文部分 ... 104

附 錄... 106

附錄一 KWL策略教學前後追蹤測驗題本 (專家效度) ... 106

附錄二 KWL策略教學簡案... 111

附錄三 KWL策略教學學習單... 117

附錄四 閱讀態度問卷 ... 119

附錄五 試題前後測配分分析與批改配分評分表 ... 122

附錄六 KWL策略教學回饋單... 125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 ... 126

附錄八 其他質性文件 ... 145

(11)

V

表 次

表 2-1 KWL 策略學習紀錄單 ··· 17

表 2-2 KWL 策略學習單 ··· 17

表 2-3 國內 KWL 策略相關研究一覽表 ··· 21

表 2-4 閱讀理解之成分歷程 ··· 27

表 2-5 國內閱讀理解相關研究一覽表 ··· 32

表 2-6 閱讀態度成份表 ··· 41

表 2-7 國內外閱讀態度相關研究 ··· 43

表 3-1 不等組實驗設計 ··· 49

表 3-2 研究對象說明表 ··· 52

表 3-3 「家長社經地位」等級表 ··· 55

表 3-4 閱讀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 57

表 3-5 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預試量表之信效度摘要表 ··· 59

表 3-6 閱讀態度正式問卷題目構念分析表 ··· 60

表 3-7 專家名單(依姓氏排) ··· 62

表 3-8 KWL 策略教學課程設計總表 ··· 63

表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男女比例 ··· 70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業成就比較表 ··· 70

表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家庭狀況比較表 ··· 71

表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父母親教育程度比較表 ··· 72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父母親職業比較表 ··· 72

表 4-6 兩組學童在「閱讀態度量表」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73

表 4-7 兩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74

表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認知之 Levene 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76

表 4-9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感受之 Levene 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76

表 4-10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行為之 Levene 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76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之 Levene 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77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閱讀態度後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78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後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摘要表 ··· 79

表 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追蹤測之獨立樣本 t 檢 定摘要表 ··· 81

表 4-15 實驗組學童在「閱讀態度量表」前測與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摘 要表 ··· 82

(12)

表 4-16 實驗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前測與後測之相依樣本 t 檢定摘

要表 ··· 83

表 4-17 實驗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前測與追蹤測驗之相依樣本 t 檢定 摘要 ··· 83

表 4-18 實驗組學童在閱讀理解各分層面與總體之實驗成效 ··· 84

表 4-19 KWL 策略對「提取訊息」幫助情形摘要表 ··· 87

表 4-20 KWL 策略對「推論分析」幫助情形摘要表 ··· 89

表 4-21 KWL 策略對「詮釋整合」幫助情形摘要表 ··· 92

表 4-22 KWL 策略對「比較評估」幫助情形摘要表 ··· 93

(13)

VII

圖 次

圖 2-1 閱讀理解能力發展圖 ··· 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5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使用 KWL 閱讀策略教學的國小學童其閱讀態度與 閱 讀 理 解 有 無 差 異 情 形 , 本 章 共 分 為 五 節 : 第 一 節 探 討 本 研 究 背 景 , 第 二 節 說 明 本 研 究 之 動 機 , 第 三 節 條 列 說 明 本 研 究 目 的 與 研 究 問 題 , 第 四 節就本研究中重要的名詞加以解釋,第五節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從 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將 4 月 23 日訂定 為「 世界閱讀 日」(World Readers Day)以 來, 各國政府 紛紛將 增進 國民閱讀 能力定 為重 點政策, 更 積極推動兒童閱讀運動,以厚植國家下一代的競爭力(陳佳茹,2008)。

2011 年 世界經 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公布「 全球競 爭力」的國家排行,芬蘭連續四年奪得桂冠;2010 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所公佈 的「2009 國際公 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 畫」(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ICCS) 的結果芬蘭又再 度居 世界之冠 ; 而 在 經 濟 合 作 暨 開 發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所辦的 國際學 生能 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的評比中,芬蘭 已連 續兩屆在閱 讀 與 科 學 奪 冠 , 而 其 學 生 在 數 學 與 解 決 問 題 是 名 列 第 二 名 。 經 濟 與 教 育 競 爭 力 常 位 居 國 際 評 比 之 首 的 芬 蘭 , 頓 時 在 近 年 內 成 為 各 國 競 相 效 尤 的 典 範 , 許 多 人 好 奇 芬 蘭 憑 什 麼 條 件 成 為 全 球 競 爭 力 第 一 呢 ? 探 究 其 因 發 現芬蘭的「閱讀經濟學」概念(閱讀力愈強愈易找到工作),使其國家的

(15)

2

軟 實 力 充 分 展 現 , 國 際 調 查 亦 顯 示 芬 蘭 是 全 世 界 最 愛 讀 書 、 國 民 閱 讀 率 最高與國民教育程度亦居世界之冠(陳一姍,2011;蕭富元,2008)。其 結 果 正 充 分 佐 證 國 家 興 盛 的 根 本 在 教 育 , 間 接 也 顯 示 國 民 的 學 習 能 力 是 國 家 競 爭 力 的 指 標 , 而 閱 讀 是 一 切 學 習 的 基 礎 , 故 近 年 來 世 界 各 國 無 不 注重其國民的閱讀能力(洪蘭,2006;柯華葳,2010;顏惠君,2011)。

近年來台灣亦十分重視國家軟實力的培養,先有文建會將 2000 年定 為「兒童閱讀年」,接著教育部從 2001 迄今,陸續不斷的推出「全國兒 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焦點三百-國小兒童閱讀計畫」、「偏遠地區 國民中小學閱讀推廣計畫」、「閱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提升計 畫」,閱讀政策與計畫是近幾年來教育的注目焦點,政府並為此擘畫詳盡 建構人生閱讀四個時期:一是培養閱讀興趣為主的「學齡前時期」,二是 養成閱讀習慣與閱讀基礎能力的「學齡時期」,三是需具備閱讀學習與能 力態度的「中學時期」,最後則是終生以閱讀為樂的「成人時期」,具體 措施則除了在台灣各地中小學提倡推行「大量閱讀」,也在各地區推展「建 立公共圖書館與學校閱讀網絡計畫」、「多元悅讀館藏充實計畫」,投入 大 量 經 費 充 實 學 校 與 地 區 圖 書 館 圖 書 資 源 與 設 備 , 舉 辦 各 級 教 師 閱 讀 進 修 研 習 培 訓 教 師 , 希 冀 內 外 在 環 境 都 能 打 造 出 濃 郁 且 有 地 區 特 色 的 多 元 閱讀氛圍,裨益達到全民閱讀的終生學習目標(顏惠君,2011)。除此之 外 , 民 間 團 體 亦 響 應 配 合 政 府 政 策 , 協 助 推 展 閱 讀 計 畫 與 辦 理 各 種 閱 讀 活 動 , 例 如 信 誼 基 金 會 以 推 廣 幼 兒 閱 讀 為 主 ; 學 齡 階 段 的 閱 讀 則 有 天 下 雜 誌 主 持 的 「 希 望 閱 讀 計 畫 」 , 顯 現 台 灣 朝 野 在 推 動 閱 讀 方 面 是 不 餘 遺 力 , 希 冀 能 培 養 出 閱 讀 素 養 高 的 學 童 與 國 民 , 那 這 樣 努 力 多 年 成 效 如 何 呢?

2006 年台 灣國小學童首次參與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所主持的

(16)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國際評量(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結果揭 示台 灣的國小學 童閱讀 素養 在參加的 45 個國家或地區排名第 22 名;落後於上海、香港、新加坡,這樣的結果除 了讓我們大失所望,也促使我們省思修正與找出改善之道。

致 力 於 閱 讀 推 廣 的 學 者 專 家 與 有 心 人 士 前 往 各 國 取 經 , 尋 求 教 導 孩 子 閱 讀 的 良 方 , 發 現 陪 伴 孩 子 閱 讀 的 成 人 必 須 是 具 有 閱 讀 素 養 者 , 除 了 自身會因應不同讀物而使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之外,還須具備有「教」閱讀 的「策略」和「方法」能力,方能引領學童真正讀懂書,培養出所謂的閱 讀能力(洪蘭,2010;柯華葳,201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台灣學者專家發現推廣閱讀教育的推手-老師,有高達 99%在對自己 所 不 熟 悉 的 領 域 都 沒 有 信 心 能 透 過 閱 讀 來 自 學 , 這 反 映 出 一 個 根 本 問 題

- 老 師 不 認 為 閱 讀 是 自 學 的 手 段 , 缺 乏 閱 讀 自 學 習 慣 的 老 師 是 難 以 引 領 學童閱讀(柯華葳,2011)。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深感教師們實在需要 學 習 使 用 策 略 , 以 培 養 閱 讀 自 學 的 習 慣 , 更 需 教 導 和 訓 練 學 童 使 用 有 效 的 閱 讀 策 略 和 方 法 , 來 培 養 學 童 閱 讀 理 解 的 能 力 , 此 為 本 研 究 動 機 之 一。

閱讀發展研究的大師 Jeanne Chall 把學童學習閱讀分為小學三年級以 前的「學以讀」(learn to read)和小學四年級以後的透過「讀以學」(read to learn, learn from reading)兩 階段(引自柯華葳,2011)。以 小 學四年級學 童為施測對 象的 PIRLS 國際評比背後,除了閱讀各式各樣的文章來建構 知識之外,「透過閱讀學習」為其一大重點。

認 知 心 理 學 家 認 為 具 有 大 量 閱 讀 經 驗 的 優 秀 閱 讀 者 , 能 自 行 由 閱 讀 中 建 構 出 有 效 策 略 , 以 提 高 其 閱 讀 效 能 ; 而 能 力 較 弱 的 閱 讀 者 則 需 有 清

(17)

4

晰 和 直 接 的 指 導 , 才 能 掌 握 閱 讀 的 方 法 進 行 有 效 的 閱 讀 ( 劉 潔 玲 , 2009)。

在閱讀文獻中,Ogle(1986)提出 KWL(Know-What-Learned)策略 簡 單 易 行 , 並 能 廣 泛 運 用 在 各 個 領 域 , 何 俊 青 ( 2004) 指 出 其 在 閱 讀 理 解、記憶保留比率與學童使用 KWL 策略的信心都具有統計上的效果,它 是 以 學 習 者 為 中 心 來 進 行 教 學 , 並 且 能 弭 除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習 得 的 挫 折 感 , 提 高 學 童 的 自 尊 心 , 並 幫 助 學 童 喜 歡 學 習 , 使 知 識 成 為 其 所 擁 有 資 產,故對學童而言,KWL 是一個好用的學習策略(Dixon-Krauss);在國 內 KWL 策略的研究方面為數不多,也都顯示它有助於學童主動學習,幫 助學童更能理解閱讀材料的正面效果(何祥如、黃勤雄,2008;李欣蓉、

張 兆 文 , 2005 ; 呂 佳 蕙 , 2007 ; 林 芳 儀 , 2011 ; 林 容 妃 , 2005 ; 洪 長 明,2012;陳佳茹,2008;曾燕玲,2004;傅顯勝,2006)。何祥如、黃 勤雄(2008)探討的是 KWL 教學策略應用於幼稚園學童與國小二年級學 童的語文和科學聯結學習成效,呂佳蕙(2007)探討 KWL 策略融入國小 二年級生活課程的研究,林芳儀(2011)、林容妃(2005)研究對象則是 針 對 國 小 三 年 級 學 童 , 其 餘 的 研 究 對 象 均 為 高 年 級 的 國 小 學 童 , 國 內 有 關 KWL 策略的研究獨缺始於「讀以學」階段的四年級學童。因此,以 KWL 策略為實驗變項,以提升四年級學童的閱讀理解,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2006 年國際 教育成 就 評鑑協會 (IEA)主 辦的「促 進國際 閱讀 素養研 究」(PIRLS)之國際評比,揭露出台灣學童不理想的閱讀成績,更令人震 撼的是我們參與此次評比的學童對閱讀課外讀物有興趣者僅占 24%,這個 比 率 在 所 有 參 與 的 國 家 中 敬 陪 末 座 ( 柯 華 葳 , 2011) , 更 甚 者 , 不 管 是 2006 的 PIRLS 或 2009 的 PISA 測驗都顯示出台灣在閱讀素養低分組學童 的百分比高於其他國家,這表示有將近 15%的學童,沒有在學校的課堂中 學習到要面對未來社會的基礎閱讀能力(顏惠君,2011)。

(18)

國 內 外 學 者 的 研 究 發 現 ( 林 建 平 , 1994; 林 秀 娟 , 2000; 郭 靜 姿 , 1993;羅 彥文,1995),閱 讀態度 與閱讀 理解間存 在著正 相關 ,且愈積 極 的閱讀態度,其閱讀理解愈高(謝美寶,2003)。國內的閱讀教學研究大 多 將 焦 點 關 注 在 提 升 學 童 的 閱 讀 能 力 , 較 少 探 討 閱 讀 態 度 等 情 意 表 現 的 研究(連啟舜,2002),因此在閱讀的教學研究上,考量探討促進學童閱 讀 投 入 態 度 的 教 學 方 式 , 以 提 供 教 師 閱 讀 教 學 的 參 考 , 此 為 本 研 究 動 機 之三。

PIRLS 的結果 發現, 台灣學童在基本的「直接歷程 」通 過率 是 73%,

但在高階的「詮釋歷程」通過率卻只有 49%,表示台灣學童低閱讀素養者 占 大 多 數 , 顯 示 我 們 亟 需 要 在 教 學 過 程 重 視 與 培 養 學 童 高 階 思 考 的 閱 讀 理解,例如歸納推論、詮釋整合和評估批判的能力(柯華葳,2011)。

台灣學童 在 PIRLS 的成績打破傳統自然論觀點,以往認為學童會識 字 與 閱 讀 文 章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能 力 , 只 要 提 供 適 當 的 環 境 , 老 師 無 需 教 導,學童的 閱讀理解 就會像說話 能力一樣自然習得; 而 PIRLS 評比結果 發 現 學 童 對 文 字 的 解 碼 與 理 解 並 非 天 生 具 有 , 也 非 自 然 中 能 習 得 的 能 力,從閱讀中獲得的理解是需要被教導的(顏惠君,2011),且閱讀理解 有其特定的學習策略(林建平,1994),那「閱讀要怎麼教呢?」是老師 們 最 想 知 道 的 答 案 , 也 是 現 今 推 動 閱 讀 的 重 點 - 教 導 閱 讀 的 策 略 與 方 法。

2011 年 九年一 貫課綱 ,明載「培養學 生有 效應用國 語文,從事思考、

理 解 、 推 理 、 協 調 、 討 論 、 欣 賞 、 創 作 , 以 融 入 生 活 經 驗 , 擴 展 多 元 視 野,面對國際思潮」的國語文基本理念,但在 2006 年 PIRLS 對四年級老 師的問卷調查與 2010 年柯華葳研究團隊在台灣各地(含離島)學校所觀 察 的 四 年 級 語 文 課 教 學 報 告 , 均 顯 示 閱 讀 理 解 教 學 是 以 教 師 講 、 學 生 聽 的方式進行,且囿限於授課時數與進度,有 3%至 15%的四年級教師從不

(19)

6

或幾乎不曾教導學童相關的閱讀理解策略(柯華葳,2011)。教師如何突 破時間與進度的重圍,以「學習者為中心」來進行閱讀教學,是研究者心 之所繫,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的影響。

(二) 探討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

(三) 依據結論,提供國小四年級教師改進學童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參考之建 議。

二、 研究問題

(一) 探討實施 KWL 策略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表現上是否有差 異?

(二) 探討實施 KWL 策略教學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理解表現上是否有差 異?

(三) 探討實施 KWL 策略教學前、後,實驗組在閱讀態度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四) 探討實施 KWL 策略教學前、後,實驗組在閱讀理解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 KWL 策略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閱讀理 解之教學成效,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21)

8

一、 what I Know-What do I want to learn- what I have Learned(KWL)策略

what I Know-What do I want to learn- what I have Learned(KWL)策略 是 Ogle(1986)植基建構主義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理解策略,目的在藉由老 師 引 導 、 學 生 主 動 的 探 索 學 習 過 程 中 , 透 過 師 生 的 互 動 , 協 助 教 師 能 有 效 的 教 學 , 幫 助 學 童 理 解 所 閱 讀 的 學 習 內 容 , 培 養 主 動 探 究 知 識 的 學 習 知能。此策略的教學,由教師使用 KWL 表格的學習單,根據 KWL 策略的 三步驟來引導學生閱讀,並隨時記錄其學習內容,學習程序如下:

(一) K(what I know):我知道什麼?

老 師 提 問 , 引 發 學 童 相 關 新 學 習 內 容 的 先 備 知 識 、 技 能 或 經 驗 , 以 利學童學習新知識。

(二) W(what do I want to learn):我想學什麼?

學 童 進 行 腦 力 激 盪 討 論 澄 清 之 前 所 學 的 概 念 , 並 以 問 題 型 態 表 達 對 新學習的期待。

(三) L(what I have learned):我學到什麼?

學童從閱讀中找尋以解答自己在 W 中所提問的問題,並將此所獲得 的新知記錄在學習單上,發表分享之。

本研究的「KWL 策略」係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皆以有 K、W、L 三欄表格的學習紀錄單,來作為引導學童思考與討論的學習策略。

二、 閱讀態度

「閱讀態度」指讀者在進行閱讀過程時,對閱讀行為的情緒感受及看 法 , 常 以 喜 歡 或 討 厭 來 表 示 。 通 常 研 究 者 是 依 研 究 目 的 , 使 用 適 切 的 量

(22)

表來施測之,並以量表上的得分來判別閱讀態度的不同。

本 研 究 的 「 閱 讀 態 度 」 係 以 研 究 者 改 編 林 美 鐘 ( 2002 ) 、 林 建 平

(1994)、周芷誼(2006)、謝美寶(2003)的「閱讀態度問卷」上所得 的分數,分數愈高者,表示受試者閱讀態度愈佳,反之則否。

三、 閱讀理解

閱 讀 理 解 是 指 讀 者 在 閱 讀 文 章 時 , 能 正 確 理 解 作 者 使 用 的 文 字 背 後 所 要 表 達 的 意 涵 , 進 而 感 受 主 角 的 感 受 , 更 進 一 步 能 省 思 所 閱 讀 的 學 習 內 容 有 否 滿 足 自 己 的 學 習 期 望 , 甚 至 把 自 己 視 為 作 者 , 會 如 何 敘 寫 表 達 其內容(柯華葳,2006)。

本研究的「閱讀理解」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所選用的「閱讀理解測驗」

上所得的分數,分數愈高者,表示受試者閱讀理解愈佳,反之則否。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 研 究 限 於 時 間 、 人 力 等 因 素 , 其 所 受 到 限 制 依 研 究 對 象 、 研 究 工 具、研究變項、研究方法四方面敘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 研 究 係 以 高 雄 市 光 ○ 國 小 四 年 級 的 十 個 班 級 中 , 以 研 究 任 教 的 班 級 為 實 驗 組 , 選 取 同 學 年 另 一 班 級 為 控 制 組 ; 研 究 採 取 立 意 抽 樣 選 擇 方 式 , 以 維 持 原 班 級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 但 因 為 未 能 隨 機 分 配 , 因 此 研 究 的 結 果 若 要 推 論 到 高 雄 市 或 其 他 地 區 四 年 級 學 童 的 母 群 體 上 會 有 其 限 制 , 故 在 結 果 的 解 釋 與 推 論 上 宜 更 謹 慎 之 , 本 研 究 僅 適 用 於 有 類 似 條 件 的 國 小 與年級。

(23)

10

二、 研究工具方面

本 研 究 在 前 測 、 後 測 、 追 蹤 測 驗 均 使 用 相 同 量 表 , 學 童 可 能 因 前 測 的 練 習 經 驗 , 熟 悉 測 驗 內 容 , 多 少 會 影 響 實 驗 結 果 的 內 在 效 度 。 此 外 閱 讀態度與閱讀理解皆為多層次構念,本研究僅以「閱讀認知」、「閱讀感 受」、「閱讀行為」等來解釋閱讀態度;而以 PIRLS 所提出的「提取訊息」、

「推論訊息」、「詮釋整合」、「比較評估」來解釋閱讀理解的能力,在 變項的解釋變異量上可能有所不足。

三、 研究變項方面

本 研 究 在 前 測 、 後 測 、 追 蹤 測 驗 均 使 用 相 同 量 表 , 學 童 可 能 因 前 測 的 練 習 經 驗 , 熟 悉 測 驗 內 容 , 多 少 會 影 響 實 驗 結 果 的 內 在 效 度 。 此 外 閱 讀態度與閱讀理解皆為多層次構念,本研究僅以「閱讀認知」、「閱讀感 受」、「閱讀行為」等來解釋閱讀態度;而以 PIRLS 所提出的「提取訊息」、

「推論訊息」、「詮釋整合」、「比較評估」來解釋閱讀理解的能力,在 變項的解釋變異量上可能有所不足。

四、 研究方法的限制

(一)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係以受試者自行填答,過程中會受到其 語 文 程 度 、 價 值 態 度 與 應 答 時 的 情 緒 影 響 , 或 對 量 表 內 容 、 題 目 解 讀 有 所 偏 差 , 以 致 造 成 個 體 知 覺 與 實 際 填 答 有 落 差 ; 再 者 , 量 表 內 容 有 些 涉 及 個 體 對 自 己 情 況 的 表 達 與 對 評 價 , 難 免 會 有 迎 合 社 會 期 待 與 自 我 防 備 的心態出現,因而做了不實的填答,影響實驗效果。

(二)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 KWL 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 讀 態 度 與 閱 讀 理 解 的 成 效 , 雖 然 盡 量 掌 握 控 制 變 因 , 但 仍 有 許 多 變 因 是 無 法 掌 握 的 , 例 如 學 童 的 家 庭 環 境 、 學 童 身 心 狀 況 、 班 級 閱 讀 環 境 等 , 故對於本研究的推論宜持審慎的態度。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 KWL 策略對始於「讀以學」的國小四年級學童,其 閱讀態度與閱讀 理解 之成效。故本章就「KWL 策略」、「閱讀理解」以 及「閱讀態度」三部分的理論與其相關研究來加以探討。

第一節 KWL 策略與相關研究

閱 讀 策 略 是 讀 者 在 其 意 識 控 制 下 為 達 到 理 解 的 目 標 , 而 使 用 的 一 系 列有計劃的閱讀方法和行動(吳訓生,2002;連啟舜,2002)。學者 Ogle 所提出的 KWL 策略是有效可幫助學童主動閱讀的一種學習策略;對教師 而 言 , 它 也 是 提 高 師 生 互 動 關 係 的 一 種 閱 讀 教 學 策 略 ( 引 自 何 俊 青 , 2004)。

一、 KWL 策略

(一) 意義

Ogle(1986)所提的 KWL 策略是一個評估「我知道什麼」、決定「我 想學什麼」、回憶閱讀所學結果的基本認知邏輯的三步驟程序,一種架構 簡單明瞭、隨時可調整應到不同領域的的一種策略(何俊青,2004;何祥 如、黃勤雄,2008;傅顯勝,2006)其植基於建構主義,係訓練學生結構 式 、 程 序 性 的 思 考 、 閱 讀 及 資 料 蒐 集 的 一 種 閱 讀 策 略 , 以 提 升 學 童 學 習 及 閱 讀 理 解 能 力 ( 何 俊 青 , 2004 ; 李 卓 夫 , 2005 ; 何 祥 如 、 黃 勤 雄 , 2008)。

就 KWL 策略的使用對象而言,教師在教學前、中、後活動裡,與學

(25)

12

童 有 高 頻 率 的 互 動 , 以 幫 助 學 童 聯 結 舊 經 驗 與 新 學 習 經 驗 的 一 種 教 學 策 略 。 ; 對 學 習 者 而 言 , 它 是 一 種 將 先 備 知 識 與 文 本 訊 息 做 聯 結 , 能 主 動 探索深入知識的學習策略,故 KWL 策略是一個幫助教師教學與學童學習 的策略(何俊青,2004;陳佳茹,2007;何祥如、黃勤雄,2008)。

KWL 策略是一種 學習策略(何俊青, 2004) , 也是閱讀策略(李 卓 夫 , 2005 ; 陳 佳 茹 , 2007 ) , 亦 可 為 教 學 策 略 ( 何 祥 如 、 黃 勤 雄 , 2008); 傅顯勝 ,2006);被視之為一種聯結學童 先前知 識與 新訊息學 習 的策略(何 祥如、黃 勤雄,2008;陳佳茹,2007)。本研究所謂的 KWL 策 略 是 以 學 童 的 先 備 知 識 為 基 底 , 協 助 學 童 閱 讀 知 識 的 一 套 思 考 步 驟 與 架構。

(二) 基模理論

KWL 策略立基 於建 構主義,強 調新知識 的學習是學 童在原有 的知識 與 經 驗 的 基 礎 下 , 主 動 的 建 構 或 重 組 原 有 的 知 識 ; 而 依 據 基 模 理 論

(schema theory),此基模即學童用既有的一套知識與經驗為基礎,來詮 釋 所 學 的 新 知 與 新 經 驗 , 並 據 此 了 解 外 在 世 界 的 一 套 架 構 , 也 以 此 修 正 調整原有的基模或重新建立新基模方式來組織歸類新經驗。

Mayer(1983)綜合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基模定義包含下列四點:

1. 普遍性( general): 基模是個體在面 對環 境裡各種 不同情 境,

用以了解新訊息的一個基本架構。

2.知識(knowledge):基模就如已知的事物一樣是存 在我們的記憶裡。

3.結構(structure):基模是圍繞在某些主題而被加以組織的。

4.包含(comprehension):基模中包含有一些要用短文的特殊訊 息來加以填補的空間。

(26)

基 模 是 讀 者 的 普 遍 性 知 識 結 構 , 這 個 知 識 結 構 是 讀 者 用 來 挑 選 以 及 整理輸入的訊息,使新訊息納入一個整合的,有意義的架構中(引自林清 山,1990)。

許 淑 玫 認 為 學 童 在 閱 讀 的 過 程 中 , 要 具 備 包 含 對 學 習 主 題 的 內 容 背 景 知 識 , 和 對 閱 讀 素 材 的 一 般 或 專 門 的 文 章 結 構 知 識 , 以 及 整 理 重 點 、 推論等策略知識,方能產生有效的學習(引自何祥如、黃勤雄,2008)。

依 據 基 模 理 論 看 法 , 學 習 者 學 習 新 事 物 時 , 如 果 完 全 沒 有 相 關 的 背 景 知 識,那就會如 Wells 所指稱的發生學習上的困難(引自何祥如、黃勤雄,

2008),Bransford 和 Johnson 研究也顯示出讀者的 先前知 識對 閱讀理解的 重要性(引自林清山,1990),Goodman 也認為學童所學習的素材必須和 他的經驗有關,才能從中獲得理解(引自洪月女,2003)。

歸納上述,研究者認為 KWL 策略在 K 階段裡學童會先討論列出其與 新 學 習 的 主 題 相 關 聯 的 知 識 , 學 童 在 此 階 段 因 先 前 知 識 不 足 , 而 發 生 學 習困難時,教師可以橋梁書做引導教學(柯華葳,2006),使其具備學習 新 主 題 的 背 景 知 識 , 並 產 生 與 素 材 有 關 聯 的 經 驗 , 進 而 達 到 閱 讀 理 解 的 目的。

綜 述 之 , KWL 策 略 是 協 助 學 童 聯 結 舊 經 驗 與 新 經 驗 的 一 個 學 習 策 略,研究者認為若以基模理論來闡釋 KWL 策略,其過程是將新訊息吸納 入 舊 基 模→修正調整舊基模→建構新基模,亦即學童嘗試以既有的基模

(先備知識與經驗,即 K 階段)對所閱讀的素材進行詮釋,發現原有的概 念架構(即基模)無法用以同化所面臨的新訊息(即環境),心理產生困 惑而失衡(潘世尊,2003),學童在教師引導或與同儕討論互動中,釐清 或加入新概念調整既有的基模(即 W 階段)來達到適應,以此精鍊原有基 模或重新建立新基模(即 L 階段)。

(27)

14

(三) KWL 策略之優點

Ogle 認 為在 閱讀中 , 學童所具有的先前知 識(prior knowledge)對於 其閱讀與學習是極端的重要,而何俊青(2004)依據其所彙整分析的國外 實施 KWL 策略教學之文獻,列出其成效卓著的八大優點,茲說明如下:

1.可充分發揮鷹架作用

藉由 KWL 策略前中後師生密切的互動中,學童在教師引導且與優秀 的 同 儕 合 作 , 此 鷹 架 功 能 , 支 撐 學 童 能 主 動 積 極 探 索 , 嘗 試 各 種 不 同 的 可 能 , 且 在 遇 到 學 習 困 難 時 , 就 能 得 到 大 人 與 同 伴 的 協 助 , 擴 展 其 學 習 技巧與提高知識層次(吳慧珠、李長燦,2003)。當學童一旦習得且內化 此互動的學習特性後,就能對新的和相似的學習情境產生學習遷移。

2.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精神

學 童 以 先 前 知 識 來 學 習 新 概 念 , 使 其 了 解 先 前 知 識 的 理 解 重 要 性 ; 而新訊息可能修正學童之前錯誤認知(preconceptions)而代替舊知識,使 學童得到正確的理解。潘世尊(2003)認為學習啟於個體內在疑惑,教師 主 要 是 協 助 與 肯 定 學 童 的 學 習 而 非 傳 授 知 識 , 十 分 符 合 建 構 論 取 向 的 教 學。

3.有預測學習目標的功能

在 師 生 與 同 儕 互 動 或 腦 力 激 盪 的 討 論 , 易 刺 激 引 發 學 童 思 考 , 而 對 主 題 的 學 習 發 生 興 趣 , 裨 於 導 向 訂 定 解 決 問 題 的 閱 讀 目 標 , 學 童 以 此 易 建立學習的心向,詹志禹(2012)認為當學習者所面臨的任務作業學習或 工 作 情 境 有 目 標 清 楚 可 循 、 行 動 過 後 得 到 立 即 的 回 饋 、 挑 戰 與 技 能 之 間 達 到 平 衡 的 三 條 件 時 , 可 促 發 學 習 者 產 生 心 理 學 家 契 氏

(28)

M.Csikszentmihalyi 所 謂的心流 經驗(flow),學習者就能以 此心流經驗 , 學而不倦。

4.學童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可達成

學 童 在 運 用 此 學 習 流 程 中 , 因 為 負 有 對 所 提 出 的 問 題 解 決 之 責 , 將 變得主 動參與 閱讀活 動,這 有利於學童語意知識 (linguistic knowledge)

與情節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的學習。

5.KWL 策略表格是師生教與學的工作單

就 學 童 方 面 而 言 , 此 學 習 單 是 幫 助 他 產 生 心 像 ( generating mental imagery)引導 其學習 的工作單 ;就教 師方 面來說,它可以 作為 上課時方 便 引導教學的投影片。

6.隨學隨記利於監控閱讀理解

在 學 童 學 習 過 程 中 , 隨 時 記 錄 其 討 論 或 學 習 內 容 , 此 舉 有 助 於 學 童 反 省 監 控 其 對 閱 讀 的 理 解 程 度 , 並 可 在 教 師 與 優 秀 同 儕 所 提 供 的 鷹 架 功 能 上 , 嘗 試 應 用 高 層 次 的 思 考 途 徑 , 利 於 其 在 閱 讀 時 所 建 構 得 出 來 的 意 義。

7.具培養學童對後設認知的敏銳度

學童在 K 與 L 的階段裡,都能練習反思自己所學,在此自我評估對文 章的理解中,能著實的發揮後設認知的功能。

8.有助於學童做延伸閱讀的學習

提 供 學 童 有 機 會 認 識 到 學 習 並 不 侷 限 在 教 科 書 與 文 本 上 的 觀 念 。 心 理學家 Bartlett 提出「人如何從有意義的文章中學習」,認為一個人用來

(29)

16

同化新訊息和產生訊息回憶的現存知識(即為基模,schema),以此來建 構一個包括與主題一致之推論在內的回憶(引自林清山,1990)。

綜合言之,KWL 策略是一個建構論取向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詹志禹

(2008)指出建構論取向的教學的特色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問題-解決」

的流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布題」而非「解題」;重視學童的各種不同 觀 點 與 解 題 的 多 元 性 ; 在 解 題 歷 程 當 中 學 童 同 時 也 學 習 將 自 己 的 觀 點 或 解 題 方 法 溝 通 給 別 人 了 解 ; 不 可 勉 強 學 童 一 定 要 學 傳 統 解 題 或 專 家 解 題 方 式 ; 鼓 勵 與 肯 定 社 會 互 動 與 合 作 學 習 , 此 特 色 亦 有 助 於 啟 發 學 童 創 造 力。

KWL 策 略 是 一 個 協 助 學 童 聯 結 先 備 知 識 與 新 的 學 習 經 驗 的 教 學 策 略 ,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 學 童 設 定 自 己 的 學 習 目 的 , 獨 立 或 透 過 同 儕 合 作 解 決問題。Ogle(1986)、把閱讀的學習過程分為 K(what do I know)、W

(what I Want to know)、L(what I learned)三個步驟,而 Blaskowski

(2004)分成 K(what do I know)、W(what I Want to know)、H(How find it)、 L(what I learned)四個步驟 ,兩者均運 用表格式的學習紀錄 , 在 讀 者 閱 讀 說 明 文 或 複 雜 文 章 時 , 引 導 其 針 對 文 本 所 提 供 的 新 訊 息 , 運 用既有的先備知識 K(what do I know)做結合的思考,釐清原有的模糊概 念 W(what I Want to know),整理所學的新知 L(what I learned),以提 升 其 閱 讀 理 解 效 果 ( 何 俊 青 , 2004 ; 陳 佳 茹 , 2007 ; 傅 顯 勝 , 2006 ; Blaskowski, 2004)。

(四) 實施步驟

何俊青(2004)指出實施 KWL 策略的前行準備工作是教師應先選擇 適切的閱讀教材、準備有 K-W-L 三個欄位的學習單,如表 2-1 所示,國內 常用如表 2-2,之後再列出教材故事或主題。

(30)

表 2-1

KWL 策略學習紀錄單 1. What we know

(我知道什麼)

What we want to find out

(我想要發現、學什麼)

What we learned and still need to learn

(我們學了什麼、還需要 學什麼)

2. Categories of information we expect to use

(我預計使用解決問題的策略)

A.

B.

C.

D.

E.

F.

G.

資 料 來 源 : “K-W-L :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by D. M. Ogle, 1986. The Reading Teacher, 39(6), p.565.

原先 Ogle 所設計的 KWL 策略表格,被引進國內使用後,因應教學 目的不同而可彈性增添其項目,常見的基本表格如表 2-4 所示。

表 2-2

KWL 策略學習單

K W L

What do I know 我知道什麼?

What I want to know 我想學什麼?

What I learned 我學到什麼?

1. 1. 1.

2. 2. 2.

3. 3. 3.

資料來源: KWL-QH 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頁 30),陳佳茹,2007。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依 KWL 策 略 學 習 過 程 : K、 W、 L 三 個 步 驟 , 研 究 者 參 考 何 俊 青 (2004)、陳 佳茹(2007)的研 究,依次將其說明如 下:

1.步驟一:K(What do I know)

第一個步驟 K 是指 know 的字首,即「我知道什麼」,也就是提取學 童在學習新教材前與其有關的先備知識。其具體做法說明如下:

(31)

18

(1) 教師在教學前,先提供相近或相同主題、概念的簡單圖畫書或文本作 為橋梁書,讓學童閱讀之,以利於學童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 鼓勵學童用腦力激盪方式,從討論與主題相關的生字、詞彙、成語等 知識開始,到集中主題焦點的提問學童「你所知道有關於○○的任何事 情」,了解「學童知道什麼」,訓練學童按照教師所提問的順序,開始 進行有結構的思考,引導出學童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例如,

閱讀一篇主題是「壁虎」的文章時,可以先提問「你對壁虎了解多少?」

(3) 請學童將有關本主題的知識,寫在學習紀錄單 K 的欄位內。

(4) 學童討論寫在 K 欄上的訊息。

(5) 可提問「你怎麼知道或你是怎麼想出來的」,以鼓勵學童解釋他們所 提出的訊息來源與想法。

1. 步驟二:W(What I want to know)

第二個步驟 W 是指 what 的字首,亦即「我想學什麼」。每個學童提 出問題之後,學童才開始閱讀文章;「問題」成為學童閱讀的引導,「解 答問題」就成為大家共同的學習目標,因此,在此階段學童大多是以小組 腦力激盪的合作方式進行學習。其具體做法說明如下:

(1) 小組討論對閱讀主題提出問題。

(2) 鼓勵學童討論他們想要學什麼,教師可提問不同向度的問題以刺激 其思考,如在第一階段 K 欄寫「壁虎是爬蟲類的動物」,教師可以 問「蛇也是爬蟲類動物,牠們有什麼不同呢?」,適時引導學童提 出他們想要獲得的訊息。

(3) 學童將他們所想學的,聚焦於將閱讀的主題上,再寫在 W 欄內。

(32)

(4) 進行小組討論 W 欄上所記錄的問題,預測他們將學習到哪些知識。

(5) 快速瀏覽文本的序文、目錄、圖片與圖表,幫助學童設定閱讀目標,

聚焦於重要的概念。

(6) 閱讀文本,鼓勵學童從中持續提出疑問並尋找答案,或學習其他知 識。

(7) 教師協助對學童有興趣、好奇及尚未解答的問題開始提問或解答,

直到學童提不出問題。

2. 步驟三:L(what I learned)

此步驟的 L 是 Learned 的字頭,亦即「我學會了什麼?」,學童在這 個階段要將其所學到的陳列於 L 欄上,對照 W 欄看看他們的問題找到答 案否。其具體做法如下說明之:

(1) 文本閱讀完畢以後,教師引導學童討論並回想他們所學到的資訊。

(2) 學童將所學到的資訊記錄在 L 欄中。

(3) 對照 W 欄與 L 欄,小組討論檢核之前所提的問題是否已獲解答,

並驗證 K 欄的先備知識是否正確。

(4) 學童解釋分享解答,告訴同儕如何找到答案;對於 W 欄尚未獲解 的問題,思考其可搜尋的資源,或將用何種方式或管道尋找出解答。

(5) 鼓勵學童在 L 欄寫入任何與主題相關的有趣訊息。

(6) 學童小組討論找尋解答的各種資源(如:閱讀、討論、訪問、上網 或看影片…等),鼓勵其嘗試解答無法在文本內的學習紀錄單上問 題。

(33)

20

綜合上述,KWL 策略可提供教師一個帶領學童討論時的架構,引發 學童有知覺的啟動 他 既有的一套先前知 識(K),來決定與詮釋學習時要 關注 的重點為何 (W),並且紀錄檢視省思自己的學習結果(L),故是 一個可行之教學策略。

本研究依上述步驟,課程依循「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模 式實施 KWL 策略之教學;規畫實驗教學的第一堂課為「認識 KWL」,由 教師向學童介紹什麼是 KWL 策略,它的功用與步驟,再繼之以一篇簡短 文章引導示範如何使用 KWL 學習紀錄表,後續每堂課教師都可先簡短複 習 KWL 策略,再進行文本的閱讀活動。

首 先 , 在 引 起 動 機 部 分 , 全 班 討 論 看 到 這 篇 文 章 標 題 的 感 覺 或 想 法

(已知,K),並記錄在學習單的 K 欄;在發展活動部分,教師引導學童 以腦力激盪方式討論在此主題範疇內,他們想知道什麼(想知,W),逐 條整裡記錄在學習單 W 欄,繼之閱讀 PIRLS 的文本,從其中找尋他們所 想所問之問題的解答;在綜合活動部分,學童發表分享整理紀錄在 L 欄上 的解答訊息(新知,L)。

二、 KWL 策略相關研究

茲整理近年來國內有關 KWL 策略的研究,將其對本研究有關之重點 摘要如表 2-3,以了解 KWL 策略研究之內涵與發展。

表 2-3

國內 KWL 策略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重點摘要

鄭美杏

(2004)

小五 太魯閣族學童學習 太陽相關概念之個 案研究

使用 KWL 圖表蒐集研究資料,有助太 魯閣族學童學習前後對太陽的概念改 變情形。

李欣蓉、 高年級 啟發創造力的行動 KWL 策略貫穿整個歷程的主要活動,

(34)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重點摘要

張兆文

(2005)

研究 在個人挫折容忍力自律行為創造力有

正向成長。

林容妃

(2005)

小三 兒童科普讀物的閱 讀理解教學對國小 學童自然科學習之 相關研究

以交互教學法為主再搭配 KWL 策略學 習單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有助於學童在 科學繪本的閱讀理解成效。

曾燕玲

(2005)

小六 5E 學習環教學對國 小六年級學童燃燒 概念改變之研究

使用 KWL 圖表蒐集研究資料,有助學 童對燃燒概念的學習與概念的改變。

傅顯勝

(2006)

小五 運用 KWL 媒體教 學策略來探討國小 五年級學童在地震 單元的學習成效

KWL 教學策略能有效進國小五年級學 童在地震相關概念的學習成就和製作 地震小書的創作表現。

可在階段中適時加入 H 欄 How to know 成為 KWHL,從三步驟成為四步驟學習 過程,可使學童瞭解知識探索的方法、

來 源 出 處 , 糾 正 自 我 錯 誤 , 有 助 於 KWHL 成為更有意義的學習策略。

呂佳蕙

(2007)

小二 科 學 讀 物 融 入 KWLQF 策略於國 小生活課程之行動 研究

KWLQF 策略協助學生進一步探索學習 主題,將有助於學生將學習成果應用於 日常生活與其他課程。

透過新增的 Q、F 欄協助學生掌握學習 契機統整知識,再讓學習策略更完整。

何祥如、

黃勤雄

(2008)

幼稚園 學童、

小二

聯結語文與科學學 習 - KWL 教 學 策 略於之幼兒階段應 用

教師在 K 與 W 階段啟動與評估學童相 關背景知識,適時適切補充引導學童先 備知識與經驗出來;在 L 階段協助學童 反思其學習成果過程中,可檢視教學目 標達成程度與下次教學的改善。學童則 因此策略而表現主動與更有學習的自

(35)

22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重點摘要

信。

陳佳茹

(2008)

小六 KWL-QH 策略教 學對國小六年級學 生閱讀理解成效之 研究。

KWL-QH 對閱讀理解在中低程度比 程度的學童有促進效果,可用於閱讀補 救教學。

KWL 策略架構簡單明瞭易學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也可隨時調整運用學習單可 應用於不同學科

延長實驗教學時間、加強教學過程控制 與教學方法或態度上的修正,以利創造 學生的支持性教學情境。

實驗組學生對 KWL-QH 策略教學呈 正向積極的態度。

林芳儀

(2011)

小三 國小三年級讀報教 育之行動研究-以 閱讀國語日報為例

進行科學知識性文章閱讀時,可以融入 KWL 策略設計教學方案。

運用 KWL 策略閱讀報紙裡的科學知識 性文章,能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學習者,

提升讀報教育中科學報導的閱讀效率。

團體運用 KWL 策略閱讀報紙中的科學 報導文章,可建立學習鷹架使學生彼此 互相學習,分享知識進而擴充自己的知 識範疇。

洪長明

(2012)

小五 KWL 教 學 策 略 在 國小五年級學童天 文課程學習之應用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後測成績並沒有顯 著的差異。

相較於傳統教學方法,大部分學生喜歡 KWL 的教學方式。

KWL 教學策略有助於學童比較 K 階段 已知概念和所找到的資料符合否,釐清 原迷思概念。

(續下頁)

(3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幾篇研究,整理分析如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從上表 KWL 策略的研究對象涵蓋幼稚園、低、中、高年級學童,舉 凡從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到形式運思期的學童都可適用,顯示 KWL 策 略 架 構 簡 單 容 易 引 導 學 童 , 並 有 助 於 學 童 學 習 吸 收 新 知 , 但 其 中 的 研 究 對象有幼稚園、小二、小三、小五與小六,獨缺小一與剛從「學以讀」要 轉換為「讀以學」階段的四年級學童。

(二)

、研究方法方面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文獻多採量化研究,或以 KWL 策略做為資料 蒐集的輔肋研究工具,如林容妃(2005)、曾燕玲(2005)與鄭美杏(2004)

研究是以 KWL 策略圖表學習單為資料蒐集的輔助研究工具,而非真正使 用 KWL 策略進行研究;何祥如、黃勤雄(2008)、洪長明(2012)、陳 佳茹(2008)、傅顯勝(2006)採用量化的研究設計;另外三篇則是僅採 用質化的行動研究如李欣蓉、張兆文(2005)、呂佳蕙(2007)、林芳儀

(2011)。較少有研究是兼具量化與質化的紀錄。

(三)

、研究變項方面

就 KWL 策 略 而 言 , 常 被 應 用 在 探 討 其 對 不 同 領 域 、 不 同 學 科 的 成 效,呂佳蕙(2007)、何祥如、黃勤雄(2008)等人研究認為, KWL 策 略有助於學童閱讀理解、對學習更持積極的態度,易於建立學習概念。

(四)

、研究結果方面

在研究結果方面,除洪長明(2012)的研究,其餘其餘六篇研究皆顯

(37)

24

示 KWL 策略對提升學童學習新知上有顯著效果,如呂佳蕙(2007)生活 領域之科學讀物之行動研究、何祥如、黃勤雄(2008)聯結語文與科學的 學習、李欣蓉、張兆文(2005)啟發創造力的行動研究、林芳儀(2011)

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陳佳茹(2008)閱讀理解成效、傅顯勝(2006)用 以媒體教學地震單元的學習,KWL 策略皆有其正向的影響效果存在。

綜合上述,KWL 策略可運用的領域與學科和適用對象十分廣泛,教 師 透 過 示 範 建 立 鷹 架 協 助 學 童 篩 選 讀 物 , 教 導 學 生 查 詢 關 鍵 字 , 解 決 學 習 困 境 , 進 行 學 童 相 互 分 享 , 從 此 學 習 策 略 運 用 中 , 對 學 童 的 學 習 有 正 面的作用,且能使學童對概念查詢的態度轉為主動查詢,唯 KWL 策略在 國 內 的 研 究 文 獻 尚 不 多 , 且 在 研 究 對 象 和 方 法 的 討 論 也 不 足 , 需 待 日 後 有意此領域之研究者進行研究。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與研究

一、 閱讀理解的意義

有關閱讀理解的定義,陳密桃(1992)認為閱讀理解是讀者正確建構 文章意義的能力,是讀者與文章互動的一種複雜歷程。陳李綢(1995)則 認為閱讀理解釋是指對文章與理解的記憶能力。藍慧君(1991)、林昶菁

(2004)認為「閱讀理解是讀者從文章中延伸出意義的過程」。

另外,Smith(1971)以為閱讀是讀者在閱讀過程時,與文本的內容產 生互動並提出疑問,而閱讀理解則是為其問題找到解答的答案的歷程(引 自蘇依文,2008)。Pearson(1978)和 Johnson(1978)則認為閱讀理解 是 讀 者 主 動 將 未 知 訊 息 , 依 其 先 備 知 識 , 將 之 轉 化 為 已 知 的 一 種 深 度 認 知歷程(蘇依文,2008)。Lapp(1984)和 Folld(1984)認為閱讀理解是 一 複 雜 的 認 知 過 程 , 它 是 讀 者 從 所 閱 讀 的 文 章 中 , 導 引 出 文 章 的 意 義 的

(38)

過程 (楊 榮昌 ,2002)。Mayer(1987)閱讀理解是讀者用先備知識與搭 配 當 時 閱 讀 情 境 , 主 動 建 構 文 章 整 體 內 容 , 與 對 文 章 回 憶 、 再 認 ; 運 用 自身經驗與文章所提的訊息,形成推論與假設的過程。

綜合以上學者看法,閱讀理解是一種能力(陳李綢,1995;陳密桃,

1992); 也是一 種導 引、延伸 或建構文章意義的過 程(林 昶菁 ,2004;楊 榮昌,2002;藍慧君,1991);也被視之為一種解答或轉化的複雜認知歷 程(蘇依文,2008)。本研究所謂的閱讀理解是指學童在閱讀過程中,結 合先備知識提取訊息,進行一連串複雜認知活動之歷程。

二、 閱讀理解的成分與歷程

閱 讀 是 一 複 雜 認 知 歷 程 活 動 , 教 學 者 若 能 精 確 的 掌 握 過 程 中 的 本 質 與 複 雜 性 , 將 有 助 於 採 用 適 當 的 教 學 策 略 , 引 導 學 童 培 養 良 好 的 閱 讀 態 度,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

西方文獻將閱讀理解分成識字與理解兩大成分,而國內研究者大多贊 同柯華葳(1999)所提出的中文閱讀觀點(引自林秉武,2004),讀者對 閱讀素材有其基本或相關的先備知能後,閱讀理解才易於達成,如圖 2-1 所示。

圖 2-1 閱讀理解能力發展圖

資料來源: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語言病理學基礎,3,83。

能力 字形辨認 字義抽取 語句整合 斷詞 整合 文章理解 做推論 找主題

知識 組字知識 字彙知識 語 法 一般知識 學科知識 文體知識

後 設 認 知

(39)

26

閱 讀 過 程 中 所 需 要 的 先 備 知 識 如 組 字 知 識 、 字 彙 知 識 、 語 法 知 識 與 一 般 知 識 ( 涵 蓋 學 科 知 識 與 文 體 知 識 ) ; 先 備 能 力 如 字 形 辨 認 、 字 義 抽 取 、 語 句 整 合 、 文 章 理 解 與 後 設 認 知 能 力 , 其 中 語 句 整 合 是 指 運 用 一 般 知 識 、 學 科 知 識 與 文 體 知 識 對 字 句 做 出 正 確 的 斷 詞 與 整 合 , 文 章 理 解 指 應 用 一 般 知 識 、 學 科 知 識 與 文 體 知 識 對 全 文 歸 納 重 點 做 推 論 與 歸 納 全 文 主 題 , 語 句 整 合 、 文 章 理 解 與 後 設 認 知 能 力 是 閱 讀 理 解 能 否 達 成 的 重 要 因素(林秉武,2004;教育部,2010)。茲將國內外學者研究有關閱讀理 解成分歷程之內涵彙整如表 2-4:

表 2-4

閱讀理解之成分歷程

研究者 年代 解碼 明瞭

語意 推論 比較

評估 批評 理解 監控

創造

性思 經驗

柯華葳 1999 v v v v

鄭麗玉 2000 v v v v

金明美 2010 v v v v

Cave 1973 v v v v Pearson

Johnson

1978

v v v

Evans 和 Mercer

1986

v v v v

Swaby 1989 v v v v

Gagne 1993 v v v v

Burns 1999 v v v v v

Roe 和 Ross 1999 v v v v v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柯華葳(1999)、林秉武(2004)、金明美(2010)、鄭 麗玉(2000)等人資料。

由 上 表 可 知 , 中 外 學 者 大 多 認 為 閱 讀 中 需 經 歷 文 字 解 碼 、 語 意 了 解、推論、比較或評論的過程,方能達到理解的目的。

從 接 觸 閱 讀 材 料 到 建 構 出 其 意 義 達 到 閱 讀 理 解 , 這 個 過 程 是 人 類 最 複 雜 的 心 智 作 用 之 一 ( 林 秉 武 , 2004) , 如 何 了 解 此 作 用 內 容 進 而 闡 釋

(40)

之,是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一般研究者常以 Gagne(1985, 1993)所提出 的 歷 程 觀 點 , 用 來 了 解 這 個 複 雜 心 智 的 作 用 ( 江 宗 謹 , 2010; 林 建 平 , 1994; 林 秉 武 , 2004 ; 連 啟 舜 , 2002; 張 玉 梅 , 2003; 楊 榮 昌 , 2002;

董 慧 仙 , 2009; 鍾 雅 婷 , 2000; 簡 馨 瑩 , 2007) , 因 此 , 本 研 究 亦 復 如 是,故將 Gagne(1993)所提出的字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推 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閱讀理解的歷程敘述如下:

(一) 字義理解

字 義 的 理 解 是 指 將 解 碼 後 所 提 取 的 字 義 訊 息 , 組 合 而 成 的 命 題

(proposition)。它是直接從書面文字擷取字彙淺層的意義。其中包括能 夠了解文章中字面意義的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與能組合幾個字義意 思的命題分析(parsing)(林秉武,2004)。

字 義 觸 接 與 命 題 分 析 是 指 依 據 文 章 內 容 上 下 文 合 理 邏 輯 脈 絡 , 活 化 解釋所選取字義 的, 以及 能應 用文 法(syntactic)原則,確認字組的意義 與詞性(王瓊珠,2004),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 之 俱 黑」(摘自古文 觀 止,勤 學 ),不 知道 「 涅」是 什麼,依據上 下文組 字知識的推敲和對偶詞性的判斷,可知「涅」是一種會將白沙汙染的大地 自然之物,進而可能推知為水中的黑土。

(二) 推論的理解

推 論 的 理 解 是 指 對 於 文 章 的 內 容 能 在 深 度 與 廣 度 上 做 更 進 一 步 的 理 解(林秉武,2004),其中包含整合(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

和精緻化(即詳細論述)(elaboration)。

1.整合

(41)

28

串 連 兩 個 或 兩 個 以 上 不 連 貫 句 子 的 意 義 , 使 其 成 為 有 連 貫 性 意 義 的 敘述(王瓊珠,2004)。如:「門鈴聲響了,他急忙跑過去。」這兩個看 似獨立的句子,經過讀者整合後可能就變成為「門鈴聲響了,他急忙跑過 去開門。」雖然原句沒有明說「開門」的意圖,但經過推論,讀者會將「鈴 聲」和「跑」做連結,解讀文中人物跑過去是為了要開門。

2.摘要

讀 者 在 閱 讀 文 章 後 , 歸 納 其 主 要 概 念 以 蓋 括 全 文 的 主 旨 ( 王 瓊 珠 , 2004)。做摘 要需具 備了解文 章結構 的程 序性知識和具有 文章 相關的陳 述 性知識,優秀的讀者會在閱讀文章每一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或 各 節 的 標 題 、 提 示 語 時 , 搭 配 運 用 其 豐 富 的 陳 述 性 知 識 , 而 摘 出 文 章 的 重點。例如,讀到一篇關於恆春氣候的書籍,書中提到「恆春雨量主要集 中在夏季,冬季少雨,一年平均溫度為攝氏二十度。」知識豐富的讀者就 可能做出「恆春屬於亞熱帶氣候」。

3.精緻化

結 合 讀 者 先 備 經 驗 來 擴 展 文 章 所 傳 遞 的 內 涵 , 即 讀 者 對 作 者 在 文 中 沒 有 提 及 的 部 分 , 就 運 用 字 裡 行 間 和 自 身 的 經 驗 來 舉 例 說 明 、 延 續 句 意 、 提 供 細 節 和 類 化 比 較 , 而 推 衍 出 可 能 的 發 展 方 向 。 常 見 的 方 式 如 舉 例(example)、繼續下文(continuation)、描述細節(detail)與類比(analogy)

(林秉武,2004)。

統 整 與 摘 要 是 讀 者 連 結 文 章 內 各 個 段 落 所 提 供 的 訊 息 , 使 之 前 後 的 意 思 更 為 連 貫 。 精 緻 化 是 指 讀 者 運 用 自 身 的 先 備 知 識 , 賦 予 文 章 更 豐 富 的意義。就層次而言,歸納主要概念以蓋括全文主旨的「摘要」比串連句 子意義的「整合」高,而精緻化不單只將作者的意思加以歸納,還能產生

(42)

知識遷移,融入自己的經驗(林秉武,2004),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意義。

(三) 理解監控

理解監控 又稱後 設認 知(metacognitive),指讀者能檢驗自己在閱讀 過程中對閱讀材料的意涵是否真正了解(林秉武,2004),它包括目標的 設 定 ( goal setting ) 、 策 略 的 選 擇 ( strategy selection ) 、 目 標 的 檢 視

(goal-checking)和修正補強(remediation)。

優 秀 的 讀 者 在 閱 讀 過 程 為 確 保 其 閱 讀 效 率 與 效 能 會 隨 時 監 控 自 己 理 解 的 狀 態 , 並 以 此 做 評 估 隨 時 修 正 。 常 見 的 例 子 是 考 試 前 考 生 在 詳 讀 課 本 後 , 做 內 容 大 綱 , 然 後 找 同 學 一 起 複 習 , 雙 方 就 以 互 相 問 答 方 式 , 來 檢 測 自 己 是 否 對 所 讀 內 容 已 融 會 貫 通 了 , 若 無 法 回 答 同 學 的 考 問 , 就 會 再補強修正將不明瞭之處做加強閱讀(王瓊珠,2004)。

本 研 究 採 用 的 KWL 策 略 所 引 導 學 童 三 階 段 的 學 習 內 涵 符 應 Gagne

(1993)所提出的字義理解、推論理解和理解監控;KWL 策略的使用目 的即是在導引學童將所閱讀的內容「精緻化」,結合自身先備知識和經驗 學習,進而產生學習遷移,應用在實際日常生活。

三、 PIRLS 的閱讀理解

教育部因應國際閱讀潮流,請學者專家依 PIRLS 趨勢,設計出版「閱 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一書,提供給全國國小教師,實施閱讀理解教 學 範 本 教 材 , 希 冀 全 國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能 符 合 國 際 閱 讀 趨 勢 , 培 養 具 有 前瞻性閱讀 素養的國 民。為符順 PIRLS 國際閱讀觀,閱讀素材的選擇方 面,研究者以 PIRLS 文本來進行 KWL 策略教學研究。

目 前 國 內 採 用 PIRLS 的 觀 點 來 進 行 閱 讀 理 解 之 研 究 者 有 : 陳 翌 昀

(2011)「DRTA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

(43)

30

態 度 之影 響」 、張 修 維 (2011)「合作策 略閱讀教學法對於國 小四年級學 生閱讀理解之影響」、莊淑雅(2012)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 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模擬 PIRLS 文本」(2006 版)三篇,

其各以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探討 PIRLS 文本的研究報告,尚無 KWL 策略的 研究報告;故本研究欲以 KWl 策略引導學童閱讀 PIRLS 文本,來探討其 對國小四年 級學童閱 讀態度與閱 讀理解的成效,因此,將 PIRLS 所提的 閱讀理解四層次,臚列如下敘述之:

(一) 提取訊息

找出文章中清楚呈現的線索,包括與特定目標有相關的訊息、特 定的想法與論點、字詞或句子的定義、時間和地點等故事的場景、找 出文中明確陳述的主題句或主要觀點。

(二) 推論理解

需要聯結文章中兩項以上的訊息以得到推論,包括推論出某事件 所 引 出 的 另 一 事 件 、 在 一 連 串 的 論 點 或 一 段 文 字 敘 述 之 後 歸 納 出 重 點、找出代名詞與主詞的關係、描述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 詮釋整合

須要提取讀者先備的知識,來聯結文章中沒有明顯表達的訊息,

包 括 歸 納 全 聞 訊 息 或 主 題 、 詮 釋 文 章 中 人 物 可 能 的 特 質 與 行 為 和 做 法、比較和對照文章訊息、推測故事中的語氣或氣氛、詮釋文中訊息 在真實世界的運用。

(四) 比較評估

依據文章中的訊 息, 檢驗、評估與批 判文章內容,包括評估文章

(44)

所描述事件確實發生 的可能性、描述作者如何安排讓人出乎意料之外 的結局、評斷文章的 完整性或闡明澄清文中訊息、找出作者論述的立 場。

四、 閱讀理解的相關研究

本 研 究 蒐 集 國 內 閱 讀 理 解 相 關 研 究 與 本 研 究 相 關 的 背 景 變 項 之 研 究 結果以供對照參考。

茲 整 理 近 年 來 國 內 對 閱 讀 理 解 的 相 關 研 究 , 將 其 對 本 研 究 有 關 之 重 點摘要如表 2-5,以了解閱讀理解研究之內涵與發展。

表 2-5

國內閱讀理解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重點摘要

鍾雅婷

(2000)

小四 學習策略教 學對國小六 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成效 之研究

1. Mckeachie 的資源管理策略、認知策略與後 設認知三大學習策略教學在增進學童閱讀 理解等無顯著效果。

2. 學習策略對高低組在閱讀覺察與後設認知 能力有顯著效果。

3. 學習策略在國語和自然兩科目高、低學業成 就者的閱讀理解上部分有顯著效果。

張玉梅

(2003)

小六 相互教學法 對原住民國 小六年級學 生閱讀理解 之教學成效 研究

1. 相互教學法對提升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有 部分成效。

2. 量化研究搭配質性研究有助於收集到不同 的訊息。

謝美寶

(2003)

小六 國小學生閱 讀態度、家庭 閱讀環境與

1. 女生閱讀態度優於男生。

2. 高社經地位學生閱讀態度最佳,低社經地位 學生閱讀態度最差。

(45)

32

研究者 研究

對象 研究題目 研究重點摘要

閱讀理解能 力關係之研 究

3. 不同性別其閱讀理解能力無顯著差異;不同 地區與社經地位學生之閱讀理解能力有顯 著差異。

許晴佩

(2005)

小四 QAR「問題

-答案關係」

閱讀理解策 略教學對國 小四年級學 童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

1. 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能提升四年級中、低閱讀能力學童的閱讀理 解能力。

2.實驗組學童對 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 理解策略教學呈正向積極的態度。

林秀玲

(2008)

小四 發問策略教 學對學生提 問能力與閱 讀理解之影 響—以國小 四年級國語 科教學為例

1. 結果:

(1) 發問策略教學可提升學生提問能力。

(2) 發問策略教學有助於國小學生的理解 能力、寫作能力、學習態度。

2. 建議啟示

(1) 閱讀教學應教導學生有關閱讀理解的 策略,並教導學生何時運用何種策略

(2) 閱讀應與正式課程結合,配合各科的 主題,也就是「閱讀課內化」。 陳佳茹

(2008)

小六 KWL-QH 策略教學對 國小六年級 學生閱讀理 解成效之研 究

1. 結果:

(1) 接受 KWL-QH 策略教學的實驗組學 童其閱讀理解能力表現優於控制組學 童。

(2) 不同閱讀理解程度別之受試學童其閱 讀理解能力表現無顯著差異。

(3) 中低閱讀理解程度別之受試學童其閱 讀理解能力表現進步較多。

(4) 實驗組學童對 KWL-QH 策略教學持 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續下頁)

數據

圖  次
表 4-7  兩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分層面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提取訊息  實驗組  26  1.88  0.33  0.05  控制組  25  1.88  0.33  推論分析  實驗組  26  3.92  1.09  0.52  控制組  25  3.76  1.17  詮釋整合  實驗組  26  2.19  1.81  -0.46  控制組  25  2.40  1.41  比較評估  實驗組  26  .42  0.50  -0
表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認知之 Levene 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離差  調整後平均數  Levene  檢定  控制組  25  18.08  5.88  18.24  9.51**  實驗組  26  19.19  3.93  18.83  總數  51  18.65  4.96  **p<.01    2.閱讀感受層面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態度之感受共變數分析結果與說明如下:  表 4-9 可以得知:此一共變數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閱讀感受分層面 上
表 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閱讀理解測驗」追蹤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分層面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提取訊息  實驗組  26  4.12  1.63  0.34  控制組  25  3.96  1.37  推論分析  實驗組  26  2.15  0.97  0.61  控制組  25  2.00  0.82  詮釋整合  實驗組  26  3.08  2.19  1.32  控制組  25  2.40  1.41  比較評估  實驗組  26  0.73  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a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effect of shape-stabilized PCM plates as inner linings on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how to use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