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以文學為黑暗中曙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結合「抒情」與「秩序」

1941 年陳世驤赴美,後來任教於加州柏克萊 大學,1948 年首先英譯陸機〈文 賦〉,中文題為《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 》,發表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

1953 年陳世驤將原先內容加以刪增修訂後出刊,書名為《陸機文賦》。自此之後,

陳世驤繼續以古典文學 作為研究重心,五 0 年代到六 0 年代發表多篇研究中國古 典詩歌之論文,其中特別關注於唐代近體詩歌;六 0 年代末期,則關注於先秦文 學《詩經》與《楚辭》之研究。1971 年,陳世驤發表〈中國抒情傳統〉一文,提 出「中國抒情傳統」觀點,以「抒情」作為中國文學主要特質,是中國文學之榮 耀,並形成中國文學史上源遠流長之「抒情傳統」。這可以說這是他多年致力於古 典文學研究之成果。

從文學史的發展來看,陳世驤「抒情傳統」論述乃是以《詩經》作為起點,

而後接續的是《楚辭》,到了魏晉六朝則是以陸機〈文賦〉作為承接,再到唐代詩 歌。但是,從陳世驤研究歷程和各篇學術文章發表的時間 來看,可以得知「抒情 傳統」建構歷程,乃是由英譯陸機〈文賦〉開始,再而關注於唐代詩歌,其中特 別研究探討詩人杜甫〈八陣圖〉,後來是《楚辭》的〈離騷〉與〈九歌〉,最後則 是《詩經》。

陳世驤這段近二十年的文學研究道路,首先關注〈文賦〉,其中又特別在意陸 機生平和〈文賦〉撰寫時間;後來研究古典詩歌時,特別留心於唐代近體,探討 李商隱〈錦瑟〉與杜甫〈八陣圖〉作品;再而對於詩人屈原詩篇有深刻的詮釋和 體會;最後上追「抒情」到《詩經》文學。筆者以為這一學術研究歷程都根源自 陳世驤內心中的一份情感 ,一種對於家國社會之情感 ,受到這一「情」的支配,

向外有如姿態一般,在他的文學研究中展現出 「秩序性」。

緣此,本節就要探究陳世驤赴美後 ,學術研究歷程背後之意義與關聯性 ,以 瞭解「抒情傳統」建構之原因。

一、以文學為黑暗中曙光

1941 年陳世驤赴美,從此開展其古典文學研究生涯 。1948 年陳世驤首先英譯 陸機〈文賦〉為“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 ,中文題為《文學作為對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黑暗之光》,內容為陸機生平與〈文賦〉撰寫時間考訂、探討〈文賦〉部分概念和 用語以及〈文賦〉內容英譯三部分,發表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1953 年陳世驤將原先內容加以刪增修訂 ,後出刊為“Essay on Literature:Written by the Third-Century Chinese Poet Lu Chi”,書名即為《陸機文賦》,又於書之後加上一篇

〈附記〉,為討論陸機〈文賦〉撰寫時間之文章。由上述可知,陳世驤關注陸機不 僅只在對〈文賦〉理解和詮釋上,他對於陸機生平和〈文賦〉創作之時間也特別 在意,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抒情傳統」建構應有極大關聯性。

1948 年〈文賦〉英譯出刊當時,中國政局動盪,1949 年國共內戰爆發,身在 美國的陳世驤眼見國家動盪與戰亂,作為知識份子其中複雜心境可想而知 ,也正 因為如此,他對同樣經歷亂世之陸機特別感同身受,陸機的遭遇以及創作〈文賦〉

為自處的方式,或許讓同樣面對困境的陳世驤找到心中慰藉。

中古世紀的中國曾有過十分黑暗的朝代 ,當時的人們掙扎著,透過各種不 同的方式,在宗教、藝術、文學等方面尋索光明。陸機的〈文賦〉便是其 中的巔峰表現,這是我研究〈文賦〉與陸機生平所產生的信念 ,曾以《文 學:以光明對抗黑暗》為題寫一論文。448

陳世驤認為陸機身處為中國歷史上一黑暗朝代 ,當時人總努力在逆境中找尋光明 之處,文學則成為陸機生命出口 ,創作〈文賦〉可說是他奮力一搏及絕處求生的 姿態表現,身處黑暗的他激發詩心完成了這詩文學作品 。陸機在亂世中展現高度 人格特質,〈文賦〉的創作在亂世中具有的光明意涵,這讓當時的陳世驤有了相同 信念,企圖以文學對抗生命中的黑暗 ,這是他英譯〈文賦〉的心意。

陳世驤英譯〈文賦〉的內容除了對〈文賦〉本身詮釋之外,並以不少篇幅論 述陸機生平(261~303)和考訂〈文賦〉創作之時間。

根據歷史及傳記資料,我判定〈文賦〉作於公元 300。…公元 300 那ㄧ年,

災禍由如雷電一般擊打著中國 ,就在朝廷裡,在那騷亂的核心,陸機也被 捲入了,生命岌岌可危,但他卻把握機會寫下他的 〈文賦〉。449

448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八期,

1990 年 1 月,頁 5。

449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八期,

1990 年 1 月,頁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賦〉為詩歌般韻文,可以說是對這位異代知音作出了 「同情的批評」。453

在黑暗的時代裡,人的存在似乎顯得荒謬 ,心智面臨窮途,當時代之人為求 避禍多轉向宗教尋求精神寄託 ,然而陸機卻在面對危機狀態下 ,創作出如詩般語 言的〈文賦〉以抗外在世界之黑暗,陳世驤以「那時代最後的儒生」、「真正的孔 門弟子」稱讚他。

陸機乃是真正的孔門弟子 。對他而言,人類世界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在他 完全捨棄自我的時候,仍保有恢宏的眼光以面對世界 ,仍會有從深沉的悲 惻中昇華的飄逸昂揚,從而產生自我救贖,超越浮面短暫的存在 ,終究還 是入世的。這算是構成〈文賦〉之基本精神氣度的一部份。454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生命哲學 ,重在道德性,是生命化的道德,認為生命價值就是 能在生命過程化解重重阻礙 ,展現高度道德性。455陳世驤認為陸機雖生處魏晉時 代,卻能不屈服於當時大環境之挫折 ,展現入世儒者精神,肯定了人自我存在的 價值,有限的生命可以超越短暫的存在。〈文賦〉正是陸機這高度人格精神表現 , 因此其中深具濃厚的抒情性 ,足以撼動人心。

由此可見,陳世驤對於陸機有著極深的認同與肯定 ,認為〈文賦〉為陸機灌 注內心情感所創之作品 ,是處亂世求生之姿態表現 。陳世驤正是以一個讀者身分 對陸機進行「追體驗」。456

我把〈文賦〉譯成韻文,因為我相信陸機在公元三 0 0 年是把它當作詩在 寫的。457

453 陳世驤在為《夏濟安選集》一書寫序言時提到,「同情的批評」在夏濟安文章中時常出現,夏 濟安使用這句話是富有積極性意義,與一般人作消極性解釋,以為是是可憐或不幸是不同的 。 他所謂的「同情」是「同鳴共感」,是深入到創作主體和文學主題之內的 。陳世驤,〈《夏濟安 選集》序〉,《陳世驤文存》(瀋陽),頁 194。

454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八期,

1990 年 1 月,頁 11。

455 曾昭旭,〈知人與知言─談孔孟的人物品評〉〈三民書局 國文快遞〉文化經典講座系列之一,

2009 年 3 月,頁 3。

456 透過作品以暸解文人才士寫作時的心理活動歷程 ,稱作「追體驗」。徐復觀曾言:「提到在『追 體驗』中所做的解釋,才是能把握住詩之所以為詩的解釋 。」如此依來,面對成功作品,越 讀越感到作品對自己所呈現出的氣氛 ,不斷地超出於自己原來所作的解釋之上 ,在不斷地體 會欣賞中,作品將讀者導向更廣更深的意境 ,這是讀者與作者間距離縮小 ,最後讀者可能站 在與作者極貼近甚至相同的水平上看作品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頁 6。

457 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八期,

1990 年 1 月,頁 5。

458 西方學者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曾說:「詩是危機狀態下的語言 」(Poetry is the language of a state of crisis),陳世驤引用以說陸機。陳世驤著/吳潛誠譯,〈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

文稿才由陳世驤加大同事白區 (Cyril Birch)整理出版為“The Peach Blossom F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見夏志清,〈悼念陳世驤─並試論其治學之成就〉,《文學的前途》,台 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74 年,頁 229。

463 艾克敦在其《唯美者回憶錄》(Memoirs of an Aesthete)中提到,看到從前的學生(陳世驤)已成 大器,更是一位已然啟悟的人文主義者 (an enlightened humanist) 。英譯〈文賦〉是以現代英語 去捕捉中世紀中國書寫的思想與意象,其實就是一次艱辛的歷險 (exacting venture)。陳國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世驤與陸機二人可以說同樣是以 「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曙光。

國內大杌隉,而兄能靜心澄思,鉤尋典籍,益見修養之深,不勝佩慰。464

1948 年間陳世驤曾與逯欽立以往書信往返討論 〈文賦〉創作時間,當時中國政治 時局正動盪,上述為陳世驤對逯欽立於國家混亂之時 ,尚能致力於文學工作表示 稱讚與肯定。陳世驤這幾句話其實不經意地反映了自己內心 ,面對動盪的時代環 境,「靜心澄思,鉤尋典籍」,投身於文學,這正是他所努力之事。

陳世驤英譯〈文賦〉在於以文學對抗生命中 的黑暗,既已理解其用心,那麼

〈文賦〉英譯之內容是否完全正確,也已非最重要之事。陳世驤英譯〈文賦〉,對 於「情」字的詮釋以及特別關注強調〈文賦〉中「秩序」之原因,也可以從上述 觀點得到理解,並藉此得知與後來「抒情傳統」建構的關聯性。

〈文賦〉的「情」字,陳世驤有英譯為「ordeal」,中文意指「嚴峻的考驗」;

英譯為「spirit」,指「創作之內在精神」,與「志」字相通,合用為「情志」,蘊 藏於內心之情感向外發動而成為「詩」;英譯為「feeling」,意指「感受」,文學創 作內在「情志」,能「感物」和「為物所感」;英譯為「emotion」,意指「情緒」,

「情」為一切創作之基礎,詩歌則以「緣情」最為突出,故〈文賦〉言「詩緣情 而綺靡」,「緣情」譯為「born of emotion」,「詩」字譯為「Lyric」,意指「抒情的」,

詩就是根源於人內心那真實純粹之情而抒發的文學作品 。陸機以「情」為創作之 首要條件,亦是了解他人創作心理活動歷程的主要方式 ,且這創作之「情」必須 鍊入社會關懷,才能有無限的內在本質力量 。對陳世驤而言,英譯〈文賦〉就是 以其內在之情感去理解陸機創作之用心,進行文學心靈追蹤,這可以說是一種嚴 峻的試煉。這一切都是根源於陳世驤對當時中國 動盪、國家混亂的心境,他和陸

詩就是根源於人內心那真實純粹之情而抒發的文學作品 。陸機以「情」為創作之 首要條件,亦是了解他人創作心理活動歷程的主要方式 ,且這創作之「情」必須 鍊入社會關懷,才能有無限的內在本質力量 。對陳世驤而言,英譯〈文賦〉就是 以其內在之情感去理解陸機創作之用心,進行文學心靈追蹤,這可以說是一種嚴 峻的試煉。這一切都是根源於陳世驤對當時中國 動盪、國家混亂的心境,他和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