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詩」字內涵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又,《詩經》中的「抒情」從何可見?其中的作品如何透過詩歌的唱詠來表達 情感?對此,陳世驤提出了兩個探究的方向 。

我們的蹊徑只有兩條:其一為「詩」字在字源上的真意;其二為歷來論詩 傳統裡一個人云亦云的術語 ,即意義隱諱的「興」字。123

陳世驤認為《詩經》中的「抒情」可以從兩條途徑得到,一是探討「詩」字在字 源上的真意,二是探討「興」字的真正內涵,如此就能看見詩三百的面貌,證明

《詩經》為中國「抒情傳統」的起點。在探討「詩」字的部份,藉由對「詩」字 的字源探求,論述「詩」乃是獨立之語言,為人內心情感的自然萌發,以說明《詩 經》為「抒情」的根源;而探討「興」字的部份,則是透過古文獻,再由「興」

字的字源,以及「興」於《詩經》中的表現,揭示《詩經》作品就是「抒情」的 作品。以下將在本節分別作論述 。

一、「詩」字內涵探討

近代論中國詩者,有認為中國並沒有像英文 poetry 這樣廣義抽象的「詩」字,

陳世驤則認為,英文 poetry 與中國的「詩」字二者在意義和聯想作用上確實有不 同,但不可說中國沒有廣義抽象 的「詩」字。在古代,中國人所謂的「詩」,所指 多為一種文字的藝術,即「歌出的文詞」;後來,漸漸發展為所有不論是否有音樂 伴奏的詩歌作品;其後,「詩」更加擴大,可以用來代表一種具有抽象特質 的藝術。

124至此,「詩」字的內涵始終不夠明確 ,於是陳世驤探求了 中國「詩」字原始構 成的因素與意義。

在〈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一文中,陳世驤提到「詩」字不見於甲骨文 或金文,它出現在最古最可靠的經典 當中,也就是《詩經》。在《詩經》中明白使 用到「詩」字的有三個地方,分別是在大雅的〈卷阿〉和〈崧高〉兩篇,還有小 雅的〈巷伯〉,由此可以知道中國「詩」字最早的應用是在公元前第九至第八世紀 間,而「詩」字在這三篇詩歌中的使用,代表著一個新且重要的觀念出現 ─「詩」

的獨立。

123 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陳世驤文存》,頁 227。

124 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陳世驤文存》,頁 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全三百篇中,〈崧高〉、〈卷阿〉、〈巷伯〉,這唯獨說到作詩,而特為用出「詩」

字來的三篇,雖然主旨內容各自大不相同 ,但歸納可見有一個共同點。即 都是作者自己到末後加重說他這一個篇章是「詩」,特為明示或暗示著一種 實覺的意識,標出詩之為語言的特有品質 ,這些篇章照例是歌唱,但此時 覺到了詩的要素在其語言性 ,有和歌唱的音樂性分開來說的可能與必要 。

125

陳世驤指出,雖然詩三百篇裡每一首都是歌唱的 ,特別在「國風」裡,當初可能 是想出來就隨口唱了出來,不太會意識到有什麼詩和歌有所分別 ,然而〈卷阿〉、

〈崧高〉、〈巷伯〉這三篇詩歌雖然內容各不相同 ,但可發現詩篇作者皆說出自己 的篇章是「詩」,這是把「詩」和「歌」辨析對立而論,說明了「詩」是創作出來 後才配成歌曲。這是一種自覺意識,詩人漸漸意識到「詩」作為語言藝術,有其 自身的重要性,可以和音樂的歌曲藝術分開,「詩」開始有了獨立的觀念。

〈崧高〉末節有云:「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指詩篇語 言文辭極好,用來贈送給申伯。〈卷阿〉末句有云:「矢詩不多,維以遂歌」,將「詩」

和「歌」對立辨析開來。〈巷伯〉篇有云:「凡百君子,儆而聽之」為作者自己加 重說此詩中之語非常的重要 。都是以「詩」為特別語言藝術的覺醒。又〈巷伯〉

篇中有表現個人在一刻生死關頭之話語 ,陳世驤認為詩篇中的語言絕不是平常普 通現成的歌詞,乃是作者內心所感受,有切膚之痛,而說出來的話。這話雖然是 以有歌的形式唱出來,但是在作者自己內心深深感覺最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和語言 的意義,所以作者自己才特別說這是「詩」。126

由上可知「詩」雖仍是歌的形式可以配合音樂,但已經不再與歌相混而為一,

「詩」成為語言藝術的意識漸漸醒覺 ,且有超乎音樂本身的獨立性,也有自身的 重要性,不再只是普通的歌詞而已 ,而是作者內心情感真實的抒發 ,用語言藝術 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抒情」最根源的本質。

將《詩經》的「詩」字作一番探討之後,陳世驤再從字源去探討「詩」字。127

125 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陳世驤文存》,頁 44-45。

126 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陳世驤文存》,頁 43-45。

127 陳世驤並非第一位從字源意義探討「詩」字之學者,在之前有楊樹達、朱自清、聞一多三人。

陳國球,〈陳世驤「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文化與詩學》第 1 期(卷),2011 年 12 月 23 日,頁 6。線上出版日 2012 年 5 月 16 日,資料來源

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WHSX201101.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詩」,古文「言ㄓ」,從ㄓ聲,所以要從「ㄓ」的聲音和意義去分析。陳世驤提到,

「ㄓ」在甲骨文和金文當中有 「 」、「 」、「 」、「 」,象足或是足著 地之形,但是有「止」與「之」,即有「停止」和「前往」的意思。「止」與「之」

這兩種相反意義的字,同屬於「ㄓ」字根,昇華出了另外一個高級而多面意義的

「詩」字。128

又,「詩」字的古文「言ㄓ」,常與「志」字相連。依據聲音與結構來看,「志」

字「从心ㄓ聲」,而「ㄓ」字根象足或是足著地之形,有「止」(停止)和「之」(前 往)兩種意思,亦可以用來解釋「志」字,所以有言「詩」與「志」二字是同字之 說法,《說文解字》也說:「詩,志也」。由此可知,「詩」與「志」二字可以說是 一而二,二復為一者,字根皆為「ㄓ」,都具備「止」和「之」,即「停止」和「前 往」兩種意義。「ㄓ」的象足,不僅只是「足的停止」,亦是「足的前進」,這是原 始構成節奏的自然行為。後來,「詩」開始有了獨立觀念,成為超乎音樂而獨立的 語言藝術,而「志」从「心」,代表「內在、內部」,「詩」與「志」二者結合起來,

就是指蘊含於內心的情感,向外發出成為的語言。129以此再來看〈詩大序〉文字,

便可以得到一番新的意義。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130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二句為「詩」下了定義,指蘊藏於內心的情感,向外發 出成為語言。這說明了「詩」與「心」與「志」三者密不可分,「詩」的起源是內 心之「志」向外而發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則說明詩歌是人心理活動的一種表 現,「志」是人內在的情思,是創作過程中內心深處蘊藏 的情感,表現於外則成為

「詩」。故陳世驤言,「詩」就是「蘊止於心,發之於言,而還帶有與舞蹈歌詠同 源同氣的節奏與藝術。」131簡而言之,「詩」就是一種包含節奏的語言藝術。

128 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陳世驤文存》,頁 48-51。

129 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陳世驤文存》,頁 54-59。

130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阮 刻《十三經注疏》本。以下〈詩大序〉引言不再標示出處。

131 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 〉,《陳世驤文存》,頁 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上可知,《詩經》中的詩歌是帶有舞蹈歌詠表現,是詩人創作時蘊藏於內心 的情感,向外發動而成為具有節奏的語言藝術 ,如此可以說是「抒情」精神的展 現。不過,陳世驤也特別提到《詩經》中還有其他的詩歌,與他上述所論帶有情 感流露的舞蹈歌詠詩歌並不相同 。陳世驤說:

我們相信《詩經》裡的作品繼承了更古老更原始的舞誦精神 …我們要分別 晚出的祭祀性舞歌(如頌)和早期帶著自然流露的情數和吶喊的舞誦 ,因為 後者才真正是「詩」的原始形態。132

《詩經》中有些詩歌所展現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舞蹈歌詠 ,如《頌》這類祭祀性質 樂歌,和帶有情感自然流露並以舞蹈節奏表現的詩歌類型並不相同 。陳世驤認為 帶有情感自然流露並以舞蹈節奏 表現的詩歌,才是「詩」原始的型態,但那些現 實生活的舞歌也並不影響 《詩經》的「抒情」精神展現,所以,陳世驤才會說他 相信《詩經》中的作品是繼承了的更古老原始的舞誦精神 ,是中國文學「抒情」

最早的展現,因此才以《詩經》作為「中國抒情傳統」的起點。

總觀以上,陳世驤從對「詩」字內涵的探討,得出《詩經》中具有的「抒情」

性質。首先,從出現在大雅的〈卷阿〉、〈崧高〉以及小雅的〈巷伯〉三處之「詩」

字,歸納出「詩」雖然具有音樂的形式,但卻已是獨立性質之語言藝術 ,不再只 是普通的歌詞,而是作者內心情感真實的抒發 ,是「抒情」最根源的本質所在。

接著,陳世驤再從字源意義探討「詩」字,得出「詩」與「志」字相通,且皆具 備「止」和「之」,即「停止」和「向往」兩種相反意義,這是構成節奏的自然行 為,所以「詩」就是蘊止於內心,發之於言,且帶有與舞蹈歌詠同源同氣的 語言 藝術。在〈中國抒情傳統〉文中:

以字的音樂作組織和內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詩的兩大要素 。133

「字的音樂作組織」就是指詩歌中的所構成的節奏,「內心自白做意旨」意指詩歌 是創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 ,陳世驤以《詩經》就是把字的音樂節奏作為組織,將 蘊藏於內心之情感抒發,透過語言的唱詠表達 出來的藝術作品。〈原興:兼論中國 文學的特質〉一文中:

132 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陳世驤文存》,頁 228。本論文以為陳世驤此番觀點 , 是他在論述《詩經》為「抒情傳統」起點時的一個覺察,發現《詩經》中並非所有詩歌都可 以以他所建構的論述來說明詮釋 ,但這並不影響「抒情傳統」以《詩經》作為起點之說法,

畢竟《詩經》中大部分的詩歌都可以說是 「抒情」精神的展現。

133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頁 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人的「詩」字專重詩的藝術的要素本質的表現 ,而它最主要的例子就 是當時的文學─詩經─這類的藝術品。這個「詩」字乃是自然萌發的實體 , 此字的創造是早期詩藝創造衝動的流露 ,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

中國人的「詩」字專重詩的藝術的要素本質的表現 ,而它最主要的例子就 是當時的文學─詩經─這類的藝術品。這個「詩」字乃是自然萌發的實體 , 此字的創造是早期詩藝創造衝動的流露 ,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