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跨越「現代」與「傳統」

陳世驤受家學影響,372進入北大就讀,一直到赴美前的這段時期是他學術思 想萌發期,深深影響他後來學術研究道路之方向 。這段時期的陳世驤多致力創作 與新詩研究,1936 年曾與在北大任教英國文學的哈囉 艾克敦(Harold Acton,

1904-1994)合譯《中國現代詩選》(Modern Chinese Poetry) 。373此外,這時的陳世 驤亦積極參與許多文學活動 ,結交許多好友,他之後的學術走向以及 「中國抒情 傳統」的提出,無不與這段時期所受的文學訓練和接觸的文學活動密切相關 。

一、艾克敦的影響

艾克敦為英國牛津詩人,自詡為「唯美者」,1932 年至北大任教,講授英國 文學、莎士比亞悲劇和現代英詩,其中特別喜愛艾略特 (T.S.Eliot, 1888-1965)《荒 原》詩,常參與文學聚會並與朱光潛等人往來 。1933 年陳世驤開始與老師艾克敦 同住,合作編選和英譯現代詩,二人關係密切,亦深受彼此影響。374從陳世驤多 篇論文中頻頻引用西方理論來說明中國文學,多少可窺見他受艾克敦之影響,如:

1956 年〈姿與 GESTURE〉─談論中西文藝批評研究點滴 ,文中提到十六世紀英 國文學的「優敷體」以及引用詩人兼批評家布萊克謨的 「語文姿態觀」理論來論 述〈文賦〉之「姿」。3751958 年〈時間和律度在中國詩中之示意作用 〉文中引用 英國詩作為「律度」示意作用表現之例子,其中也提到了艾略特的〈荒原〉。376〈中 國詩之分析與鑑賞示例 〉一文中,則是引用艾略特之詩來論述鑑賞詩歌必要之直

372 陳世驤祖父為造詣極深之國學家 ,自幼受祖父疼愛,祖父對陳世驤之學習更親自嚴加督導 , 因此讓陳世驤對於經 、史、子、集、詩、考據等學問都有獨到工夫 。史誠之,〈桃李成蹊南山 皓─悼陳世驤教授〉,《明報月刊》第 6 卷第 8 期,1971 年 8 月,頁 15。

373 陳世驤和艾克敦合編的 《中國現代詩選》一九三六年倫敦出版 ,是第一本把中國新詩介紹給 西洋讀者的書。夏志清,〈悼念陳世驤─並試論其治學之成就 〉,《陳世驤文存》序二,頁 16。

374 根據艾克敦《唯美者回憶錄》Memoirs of an Aesthete,陳世驤常引領年輕的創作人如卞之琳等 暢談文學,英譯現代詩就是卞之琳所提議 。陳國球,〈「抒情傳統」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 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 年 6 月,頁 223-224。

375 陳世驤認為賦體著重雕飾 ,其中深刻意涵多被掩蓋 ,甚至被誤解為價值不高之文學 ,十六世 紀英國文學「優敷」體便是如此。中國的賦為有意而為之文 ,因此講究形式,而所謂的末流 濫調,其實是任何一種文體都可能出現的狀況,為賦作平反。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65-66。

376 陳世驤引英國伊利莎白時代,本‧蔣森(Ben Jonson)之「煉丹者」詩劇中人物盛怒之下罵人之 段落以及節錄艾略特〈荒原〉書寫一個走江湖算卦之女巫得了虛名,成了最智慧神通的女人 , 有著對歐洲大戰後文化生活破產 ,社會價值喪失扭曲的絕望和諷刺 ,作為說明詩歌「律度」

示意作用之例子。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95-98。

之琳善用語言的自然韻律 ﹝Speech rhythm﹞和分行、押韻的技巧,讓詩歌巧妙顯 示樂音的和諧與輕烟的迴旋節奏 ,以此對照,臧克家〈老馬〉則顯得情感空泛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世驤認為詩人在詩歌中使用 與平常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詩人自我內在的情感,

而這樣的語言絕非形式表面之要求 ,更重要的是構成整首詩歌所有因素絕對地和 諧。引文中,「我們靈魂上的感覺與情緒 」就如同古典詩論中所說的「情」和「志」

二字,「我們都理想著有一種言語可以代表我們靈魂上的感覺與情緒 」意指「詩」

就是一種最能表現人內心情感抒發的理想語言 ,這可以說是「詩言志」或「詩緣 情」的一種現代詮釋。383陳世驤這篇〈對於詩刊的意見〉中所提到的觀念與他後 來發表之論文有諸多相互呼應之處 。

1958 年〈中國詩之分析與鑑賞示例 〉:

若只以為詩的文字之嫻熟只是字典和詩韻合璧的熟用 ,這雖然不差,但必 然不夠。所以我們要進一步說,所謂形式 form,絕不只是外形的韻腳句數,

而是指詩裡的一切意象 ,音調和其他各部相關 ,繁複配合而成的一種有機 結構 organic structure,作為全詩之表情功能。這就是柯洛律己(Coleridge,

或稱柯律治)所謂的有機形體,organic form。384

陳世驤提到每一首成功的詩歌必然有其獨特之處 ,所以才能使詩歌建立起清楚的 特質。因此,鑑賞詩歌不僅要認識詩歌的外在特徵 、聲音和表面意思,更要了解 其內在所隱含的多面向且複雜因素 。一首詩歌中所有多面向的因子結合 ,內部結 構緊密,組成一「有機形體」,就能展現高度的示意作用,流露動人之情感。

1956 年〈姿與 GESTURE〉一文論「姿」字,提到:

凡是重言、雙聲、疊韻等等,其價值都不是在於它本身 ,詩中不是有此便 算好,而要看它使用時與全篇各部所生的有機作用 ,即與貫徹全篇的基本 本情意「姿態」之適合。385

詩歌極重視字句間彼此的諧和對應 ,如此才能表現完整性,進而表達超越文字的 言外之意,傳達更深刻動人之情感 。然而,光有外在形式技巧並不足以稱得上是 好詩,一首好詩歌必須是內在 之「情感」與外生「姿態」達到諧和。技巧的使用 是詩歌最常見的表現方式 ,好的詩歌並不在於技巧,必須是由基本情意去支配這

情傳統」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 〉《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 年 6 月,頁 225。

383 陳國球,〈「抒情傳統」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 〉,《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 年 6 月,頁 225。

384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130。

385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78。

意。這與談論〈文賦〉,引柯律治(柯洛律己 Coleridge)「Potery= the best words in their best order」(詩是以最佳秩序佈置之最佳字詞 )386,說明詩歌文辭是最具有秩序性

文中指出陳世驤說法與英國女詩人伊迪芙 席托惠爾(Edith Sitwell)之主張有相似 之處,因為邵洵美知陳世驤受教於艾克敦 ,而席托惠爾又是艾克敦好友 ,如此關

387 英國詩人伊迪芙 席托惠爾(Edith Sitwell,1887-1964)重視詩歌之「肌理」(texture),強調詩歌 字之音調形式,句段之長短分合與內容意義等 ,1935 年 12 月 21 日邵洵美於《人言周刊》發 特點在於「興發與含蓄」;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崙 (Paul Verlaine,1844-1869)所追求之「不著色 彩,只存濃淡」就像是中國的美學原則 ;中國詩歌具有強烈的印象 ;何其芳之詩擅於運用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間可說是藏在人生一切事物的背後而推動的 ,所以在詩中也可說越是含 蓄在事物當中越好。流動和含蓄,可以說是時間在詩的示意作用的兩個根 本條件。389

陳世驤以詩歌中的「時間」是最為動人的力量,是人生背後事物背後推動的力量 , 暗示一切的流動,而「含蓄」就是最好的表現方式。

時間起示意作用時,須要含蓄在事物之中流動,須要以具體的事物充實著 它,因而時間感覺像透入詩中一切事物而成為一種氣氛 ,或浸染如一種色 澤。以至於一首詩內時間或全不說出來 ,或只說出一點來,但它還是籠罩 充滿於全篇,構成一種境界。390

為何詩歌中的「時間」要「含蓄」在事物中流動,因為「時間」就可以慢慢滲透 充滿在整首詩歌中,形成一種氛圍和境界,詩歌才會深刻動人。同樣的觀點在他 論述屈原〈離騷〉中亦可以看見,〈離騷〉中充滿了詩人的「時間」意識,時間「含 蓄」在詩中流動,映現詩人內心對於生命無法掌控的沉重情感 。

另外,在〈中國詩學與禪學〉文中,陳世驤以中國宋代所發展出的許多詩學 理論乃是對當時代理學思潮的反動 。這股反動之流和佛教中禪宗 (稱作 Zen 或 Zenna,英譯為 mediation 沉思默想)之精神結合,後來更採用禪宗述語來表現,到 了南宋時更為常見。因此,宋代在理學強大的時代背景下而生的詩學理論 ,有著 深奧與神祕色彩,故有「詩歌的極境是不可言說的境界 」之說法。391但不可言的 最高境界亦只是理想,語言依舊為詩歌表現之重要形式 ,緣此,詩歌創作能否具 有超越語言文字外之意涵成為最重要之事 。

詩歌語言的特質受到人們的關注 ,由於它所具有超乎字面意義之外的無限 暗示力,將詩歌極致中的理想假定為對語言的超越 、否定,並進而達到無 言,該是很有誘惑力。392

詩歌若能具備超越語言文字外之意涵 ,那麼詩歌中的美與真就能完全呈現 ,得到 理解,後成為超乎語言一種領悟後心靈所特有的無言之語 (wordless language),可

389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95。

390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頁 107-108。

391 陳世驤,〈中國詩學與禪學〉,《陳世驤文存》(瀋陽),頁 186。

392 陳世驤,〈中國詩學與禪學〉,《陳世驤文存》(瀋陽),頁 1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稱為神喻,由禪宗之話語來說 ,就是「不在文字,不離文字」。393此可謂詩歌創 作之最高境界表現。南宋嚴羽於《滄浪詩話》中曾批評同當時之詩人們竟以文字 本身作為詩歌之目的,而好的詩歌應是「不設理路,不落言筌」,也就是「言有盡 而意無窮」。

他(嚴羽)將這種詩描述為純粹的 “興”(animation)或“趣”(gusto),他稱之為“興 趣”:“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394

陳世驤認為嚴羽之論述最為充分 ,這是詩歌創作的這種超越文字之外之最高境 界,可稱為「興」或「趣」,合稱為「興趣」,是詩歌極具活躍之表現 。然而,這 一高妙境界奇妙並無法用理性來進行描述跟解釋 ,但卻可以透過意象來傳達 ,如 水中月、鏡中象等。

這類的詩歌理論核心無疑是 “浪漫主義”的,他們自有其價值,也有其侷限。

395

這些宋代(特別是南宋)興起之詩歌理論,陳世驤認為其核心是一種「浪漫主義」,

這「浪漫主義」則是悄悄地、不露聲色地影響了中國許多的朝代。396而這些以「浪 漫主義」為核心所發展出之詩歌理論 ,對宋代當時理學是一種衝擊 ,亦是一種解 放,但是舊有傳統並沒有被摧毀,反而在傳統中發現更新的價值 。

這場運動使中國傳統詩學中兩個具有重要價值的特點得到了強化 ,一是將

這場運動使中國傳統詩學中兩個具有重要價值的特點得到了強化 ,一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