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固著的文化想像與旅遊實踐

首先,透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得以一窺歐洲文化想像與歐遊實踐之間的連結。

在台灣男同志的敘事中,我們看到了現代大眾媒體如電視、電影、雜誌、網路、

書籍以及他人所再現的旅遊經驗建構了受訪者對於歐洲緩慢生活風格、多元開放 社會風氣以及歐洲人氣質出眾、時尚有型的文化想像,而這樣的歐洲想像極大程 度上支配他們在歐遊中的觀光凝視,也影響了他們的消費實踐,驅使他們選擇性 的只去觀看或購買那些他們認知中能夠代表「歐洲真實」的人事物,並且透過在

- 137 -

旅途中與地方邂逅的不同情境、事件來更加鞏固、強化這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在 這樣的脈絡下,受訪男同志所認知的真實旅遊經驗其實是建構在極為有限的「部 分真實」之上,關於歐洲的種種陳述也就成為奠基於個人文化想像的一種再現。

在這之中,許多關於歐洲而具備開放解釋空間的形容詞像是「緩慢」、「開放」同 時可能也象徵著「散漫」與「隨便」,但依循著文化想像的脈絡,受訪者都傾向 於將其往正面的方向進行解讀。

即使,難以避免的,受訪者在歐遊中偶爾還是會遇到某些與他們眼中「文明、

品味歐洲」不符的狀況或畫面,但是筆者卻發現這些負面的經驗並不影響他們對 於「歐洲」的正面想像,而時常被受訪者當作偶發性的個案或特例來看待,不認 為這代表歐洲的全貌。但是相對地,在歐遊中,當受訪男同志目睹、遭遇那些能 夠印證他們「美好歐洲」想像的人、事、物,他們往往會自然的將其無限上綱為 象徵歐洲整體的普遍現象,這也恰恰說明了文化想像那種「以偏概全」的本質。

在這樣的狀況下,固然俗語說「眼見為憑」,但當旅人只選擇性的凝視符合自我 想像的事物而對於其他現實中的人事物視而不「見」,那麼即使他們看到了那些 超乎想像的畫面,但卻否定其存在的普遍性,而文化想像也就失去了 Crouch(2005) 在「與地方調情」的概念中曾提及的,與旅遊實踐相互建構與扭轉改寫的能動性。

二、 拜歐教徒的自我「雙重他者化」

訪談中,受訪者們對於歐洲的正面陳述與再現,其所反映的不僅是一種充滿 欽羨嚮往之情的地方想像,同時更傳達著他們對於「歐洲」文化及其象徵意涵的 高度認同。這樣的認同不僅是透過旅遊中對於「歐洲他者」的凝視與消費獲得體 現,同時也是對「台灣自我」文化反思的結果。每當受訪者們讚賞歐遊中所體驗 到的文明、進步時,他們的論述中也時常會夾雜著對於台灣現況的省思,像是速 食的餐飲文化、保守的民風、不修邊幅的男人等,凡此種種都顯示台灣做為一個 抽象概念上的對照組,其存在的意義乃是在凸顯歐洲於文化或是品味上的優越性,

並強化了一種台灣與歐洲之間文明上的優劣階序。

- 138 -

如此的對比與相互參照使得受訪者不自覺的以一種近似於「東方主義式」的 角度來觀看東方自我與西方他者的關係,而在此脈絡下,於是以兩種截然不同的 形式將自我「他者化」。在對西方文化崇拜景仰的過程中,許多台灣人無形中內 化了西方他者看待世界的觀點而以輕視、貶抑的態度面對自身文化,將自我與東 方主義中那種「東方他者」的負面形象連結,於是產生一種自卑、自我否定的情 緒,並且也漠視了歐遊中非白人的身影,同時也強化了東西文化間從屬優劣的階 級關係。另方面,為了擺脫這樣的劣勢地位,尋求文化位階上的提升,我們也看 到了許多受訪者如何努力藉由生活風格或是穿著打扮等等的模仿學習來逼近西 方所象徵的文明、進步以及轉化自身的文化認同。這種力圖將自我「西方他者化」

的渴望、缺乏自我主體性的對歐洲認同也反映了一種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對於西 方文化帝國主義臣服、依賴的後殖民心態。

三、 歐遊與品味階級的互利共生

然而,此種普遍存在於台灣的後殖民心態卻也賦與了歐洲旅遊特殊的地位以 及建構個人品味的積極意義。在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受訪者們不論是透過歐遊 中身歷其境的體驗與消費,去認識理解歐洲的品味美學與生活風格,將其轉化為 個人的文化資本,並把如此的旅遊經驗與知識融入日常實踐中,不論是利用不同 的物質文化再現形式來呈現歐洲的旅遊經歷,還是以衣著服飾的展演來展現對歐 洲時尚脈動的掌握,抑或是透過在歐洲所見所聞的敘說來顯現個人對於歐洲品味 的細膩觀察與歐洲文化的深刻理解,都反映了自身因為歐洲旅行所累積的豐厚文 化資本,藉此也標示受訪者個人在「西尊東卑」的文明價值體系中與西方的親近,

並以此來象徵自我富含文化與品味的階級地位。然而,隨著台灣現代社會用歐式 風格做為號召與包裝來吸引消費、區隔市場的歐風商品與服務如餐廳、民宿、生 活用品蓬勃發展到了一種過度氾濫的狀態,這其中甚至還包含許多徒具形式、品 質低劣的仿擬,這都使得「歐洲」做為一種高尚品味的符號價值面臨危機,形象 上也日趨喪失往日光環,連帶使得「歐洲消費」在凸顯受訪者智識與品味的功能

- 139 -

上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情勢,在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受訪男同志乃是藉 由個人歐洲旅遊經驗的強調來凸顯「歐洲在地真實」的消費經驗所象徵的歐洲正 統優越性,並以此來區隔自身與他者的差異,在將這些擬仿歐洲的事物貶斥為「歐 洲偽商品」的同時,他們也是在鞏固「歐洲」所象徵的文明價值以及在文化面向 上的上位關係,還有自我因為歐洲旅遊經驗所建構的文化資本在品味與階級上和 他者的區辨。

受訪男同志雖然從根本上否定這些歐洲消費與服務商品的真實性與價值,但 若是回過頭檢視他們自身透過歐式生活風格、衣著服飾、身體打造等等的效法學 習來讓自己「歐化」的渴望,其實本質上與他們眼中的這些「偽歐洲商品」存在 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台灣,當許多人仍對「歐洲」這個地方或這個文明抱持一種 有品味、有文化的想像,那麼透過歐風的包裝來提升自我的價值與品味,藉由歐 洲這個符號妝點進行「秀異」的階級區辨也將持續的被消費市場,同樣也被人所 實踐。然而,不管商品還是人,不論如何全面的「歐化」,他們終究無法變成「原 汁原味」的正統歐洲,而最後只是成為一個揉雜各種不同文明價值、美學風格與 生活品味的混種(hybrid),處於某種難以定位,也難以歸類的交雜狀態。然而換 個角度來看,在現代全球文化快速流動、相互交融混雜的情境下,如這些台灣男 同志般的混種式多元文化認同,或許才是最具生存優勢的新興典範。在受訪者身 上,我們一方面看到透過豐富的旅遊經驗而持有充裕的文化資本的他們於是掌握 不同的文化脈動、演繹各式的美學品味與生活風格,這也讓他們具備高度的彈性 與適應力游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中持續的吸收學習各種新知,另方面,

他們的同志身分更顯示了他們在情慾乃至於性別的選擇上,也能跳脫傳統異性戀 男女二元對立的框架,而另闢蹊徑開拓屬於自我的身分認同,於是得以不設限的 對自我乃至社會文化進行想像,進而形構一個遊走於不同文化、性/別、種族的 新興階級。

-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