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創新與發展: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創新系統與產業創新的連結

在探討創新系統對於產業的影響之前,首先須界定「創新」的意涵。奧地利 經濟學家Schumpeter在1934年將這個詞開始廣泛應用於商業和產業界,他認為創 新必須與發明(invention)這個詞有所區分,相較於發明係為從無到有的創造過 程,創新的定義應該是「對既有事物或理念的重組」。29Lundvall 對創新的看法 也呼應這樣的觀點,他說,「創新可以視為既有要素和可能性的新組合」,他另外 也表示,「創新亦指涉新形態的組織和制度創新」。30依循著以上的看法,本研究 亦將創新定義為對既有知識、理念或制度的重組或改良;或如瑞典研究創新的學 者—Charles Edquist所宣稱的「科技創新是生產新知識或將既有知識重新組合,

以及將其轉換成經濟上有意義的產品和製程的事物而言」。31

然而,無論是企業抑或研究單位內部的創新活動,過程當中皆會受到外環境 的影響,諸如科技與技術、政府政策、生產與需求等因子的互動關係等等,也因 此 Edquist 認為,創新過程中必然涉及企業與其他各式機構間的互動和相互學 習,它們建立起關係網絡以彼此交換和共享許多資訊、知識與資源。此外,創新 活動也受到制度(institution)所提供的不同誘因抑或限制所形塑。故上述的制度 背景與組織間的互動關係即構築出使研發創新活動發生的動態系統,此種創新系統觀 點強調創新過程中各元素的多元學習,也整合了互動學習(interactive learning)、網絡

29 J. Fagerberg, “Schumpeter and the Reviv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 Appraisal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Vol.13, No.2 (2003), pp.125-128.

30 B. A. Lundvall, “Why Study National Systems and National Styl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10, No.4 (1998), pp.405-407.

31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 - 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Printer, 1997), pp.3-6.

習型經濟(learning economy)中扮演重要角色。創新系統中的學習構面包含在 如正式的研發體系、教育和培訓系統以及常規經濟行為中所嵌入的知識學習活 動,知識則包括了所有的訊息及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再者,各項行動者

(如大學、企業、研究機構、政府等)在現有法律、規則和文化習慣的背景下進 行互動,而創新活動也取決於這些組織之間的關係。它們的互助性、反饋機制和 互惠性並非單方面或線性的偶然關係。

32 C. Edquist, & L. Hommen, “Systems of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

Technology in society, Vol.21, No.1(1999), pp.63-66.

33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 - 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Printer, 1997), p.14.

34 P. Cooke, P. Boekholt, N. Schall, & G. Schienstock, (1996, Septemb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ncepts, Analysis and Typ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EU-RESTPOR Conference “Global Comparison of Regional RT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Cohesion.” Brussels (pp.

19-21).

35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 - 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

Edquist, 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Printer, 1997), pp.17-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制度一詞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種是「規範行為」,如習慣、規範、

規則和法律,另一種是「擁有明確目標的正式結構」,即一般常稱的組織。制度 在創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有研發實驗室、專利系統和技術標準都被視為旨 在刺激技術創新,但它們也可能成為創新的障礙。學者 Johnson 也認為雖然制度 可以為技術革新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但實際上制度對於科技創新同時提供正面 與負面的影響。36例如,制度可能對於具有既定軌跡的經濟發展帶來優勢,然而 當新的技術經濟典範出現時其便可能造成發展停滯。

第四,主要研究創新的學者並沒有提供關於創新系統究竟必須包含哪些特定 內涵,37然而,也正是因為創新系統的這種概念歧義性提供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優 勢,從而為各項可能選案騰出研究以及分析空間,也因此諸如政府政策、公私部 門的互動網絡、制度架構與組織安排等創新系統要素皆可切入分析特定國家或區 域的創新系統。近年來學者們意識到創新系統概念上的差異,也試圖增加創新系 統概念框架的共同性(commonality),創造共同的分析框架。 38

第五,創新系統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理論。它雖然沒有建立變項之間明確的因 果關係,但學者們傾向將創新系統視為一個概念性框架,它歸納創新活動的過 程、決定因素及其結果(如就業和生產率增長)。最後,歷史在創新過程中很重 要,因為創新經常具有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如在北歐國家(如丹麥和瑞 典)的案例研究中會強調它過去經濟發展所倚靠的自然資源優勢,但在日本和韓 國,自然資源基礎的影響則不那麼顯著,反倒是技術政策一直是一項更重要的決

36 B. Johnson, “Institutional Learning” in B. A. Lundvall e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London: Pinter, 1992), pp. 27-28.

37 王振寰,「從科技追趕到創新的經濟轉型:南韓,台灣與中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8

期(2007),頁 180。

38 例如 Small Country Innovation Systems: Globalization, Change and Policy in Asia and Europe 的編 者 Charles Edquist 以及 Leif Hommen 即設計一份分析框架提供給其共同作者撰寫各國創新系統的 發展脈絡,作者們針對該國的產業創新系統共同從制度設計、法規環境、創新政策、創新研發活 動等項目作為研究標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因素。

Lundvall 也進一步指出,創新系統的概念可以適用在分析產業發展與經濟 增長的工具,它和傳統經濟理論的共同之處在於創新系統理論的焦點亦在歸納分 析影響知識、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然而他強調,創新系統不僅包括影響創新的 經濟因素,還包括體制、組織、社會和政治等其他綜合因素。39此外,創新系統 理論與傳統經濟理論不同的是,有別於傳統理論以個體為分析單元的研究對象,

創新系統理論則是以影響創新活動的所有社會、經濟、政策、制度等不同因素作 為分析與研究標的。

從上述創新系統的特色可知,產業創新與持續升級和創新系統皆強調制度安 排與各個機構間的資源互依性、相互學習以及互動關係,產業的轉型升級除了政 府的政策規劃以外,亦有賴於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的研發的互相學習與合作才 得以實際貫徹執行。另外,創新系統和產業發展也都重視歷史的過程,由於創新 活動如先前所述係就既有的事物與要素重新整合,故其需要建立在過往經驗的累 積之上,而產業轉型的過程更需要建築在先前已打下的工業、技術基礎才能透過 產業升級持續帶動經濟成長。

39 B.A. Lund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London: Pinter, 1992), pp.25-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