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文化大革命與廣東第三次「反地方主義」運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參、文化大革命與廣東第三次「反地方主義」運動

就廣東勢力而言,文化大革命展開後,陶鑄、黃永勝分別在 1966 年、1968 年從廣東上調中央,葉劍英亦在中央軍委中重新崛起,還有林彪長期以來在廣東 的黨政軍勢力佈局,都深刻地影響文革時期中共中央政治情勢,而其在廣東的勢 力所形成的派系競合關係,也攸關廣東地方政治的發展。隨著文革情勢的演變,

1967 年初陶鑄倒台、趙紫陽隨之失勢,廣東本地幹部掀起了為「反地方主義」

翻案的政治行動,引發林彪勢力和造反派紅衛兵組織的反擊,形成了廣東的第三 次反地方主義運動。

一、文革時期的陶鑄

雖然 1960 年代初期廣東在陶鑄與趙紫陽領導下,其政策路線比較接近劉、

鄧一系,但基於陶鑄和林彪具有長期的特殊關係,281所以陶鑄能夠為劉鄧和林彪 兩股勢力所接受而上調中央,但隨著文革發動後中共中央領導階層的派系鬥爭與 政策路線衝突擴大,陶鑄亦捲入中央派系紛爭。

在文革發動前後,林彪乃是江青勢力與劉、鄧系統都欲爭取合作的對象。282 顯示當時林彪的軍事力量及其在軍中的人事佈局仍深具影響力,而毛澤東之所以 能夠發動文革,最重要的是有軍隊支持。283因此,毛澤東在與劉少奇的鬥爭中,

必須爭取林彪的支持與合作,以避免其倒向劉、鄧陣營。284在文革前期,林彪成

281陶鑄與林彪曾同在黃埔軍校求學,國共內戰期間,陶鑄被中共中央派赴東北工作,先後擔任遼 寧、遼吉、遼北省委書記,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政委,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為林彪之部 屬,深受林彪讚賞和器重,與林彪建立較好的關係。而且,陶鑄不但長期作為林彪之部屬,也 是文革初期林彪唯一比較談得來的中共高幹。見權延赤,陶鑄在「文化大革命」中;楊立,古 大存沈冤錄,頁 72;馮治軍,毛澤東與林彪(香港:皇福圖書,1998 年 12 月),頁 444;「文 化 大 革 命 中 的 陶 鑄 」, 中 共 河 北 歷 史 , http://dangshi.com.cn/dsb/dsbc/userobjectlai240. html

(2008/3/4)。

282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史第二卷(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667。在 1965 年 2 月,江青即曾赴上海,其目的在與張春橋共同修改京劇《林海雪原》(後改為《智取威虎 山》),以通過此齣京劇吹捧林彪當年在東北的工作,達到與林彪合作的目的,而進一步取得更 大的權力。

283費正清(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書局,1999 年 3 月),頁 443。

284所以毛澤東在文革發動之初,在處理羅瑞卿案時,先是猶豫不決,最後卻不得不撤除其一切職

(2008/3/4);馮治軍,毛澤東與林彪,頁 444。

288徐澤榮譯,David Shambaugh(沈大為)著,趙紫陽的崛起與陷落,頁 108。高華指出,鄧小 平對林彪並無好感,但在 1966 年上半年,鄧小平為改善與林彪之間的關係,乃在彭真倒台後,

上,「林彪元帥手提出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見徐澤榮譯,David Shambaugh(沈大為)

著,趙紫陽的崛起與陷落,頁 88~93。

292見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台北:百川書局,1989 年),頁 133~135;「文化 大 革 命 中 的 陶 鑄 」, 中 共 河 北 歷 史 , http://dangshi.com.cn/dsb/dsbc/userobjectlai240.html

(2008/3/4)。

293「文化大革命中的陶鑄」,中共河北歷史,http://dangshi.com.cn/dsb/dsbc/userobjectlai240.html

(2008/3/4);權延赤,陶鑄在「文化大革命」中,頁 200~201;師東兵,中國第一冤案──劉少 奇、鄧小平、陶鑄被打倒之謎,頁 241~247、頁 262。1966 年 8 月陶鑄在參加慶祝文化革命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於被打倒,1 月 10 日,陶鑄被撤除所有職務,並遭文革小組和紅衛兵批判為「中 國最大的保皇派」、「叛徒」、「資產階級司令部第三號人物」,而文革口號也從「打 倒劉、鄧」轉成「打倒劉、鄧、陶」。300

二、文革時期的葉劍英

文革時期毛澤東既須拉攏和爭取林彪的支持,以對付劉、鄧勢力,但同時毛 澤東與林彪也有分歧,在文革之初就察覺林彪「不妥」,而對林彪亦有所顧忌;301 故而在文革時期,毛澤東亦極力防範林彪勢力坐大。尤其林彪與江青勢力在文革 期間也是處於既聯合又鬥爭的情勢,302而 1967 年的蕭華案則使林、江兩方陣營 分裂。303因此,文革情勢的發展,使得毛澤東必須既拉攏又防備林彪,其關鍵即 是考量到文革時期在軍中的部署,必須得到林彪的支持,又須避免林彪勢力在軍 中持續坐大;而毛澤東在軍中的部署,也影響到廣東政治情勢的發展。

毛澤東在拉攏林彪方面,最初先是將掌管廣東黨政大權的陶鑄調任中央,並 定林彪為接班人;後來林彪運用文革期間軍隊內部的矛盾衝突,積極致力於在軍 隊內部擴張自己的勢力,大力培植重用「四野」出身的幹部,排斥和打擊其他軍 內山頭。而毛澤東在文革之初對林彪的倚重和對諸老帥在「二月逆流」的表現感 到失望,使得林彪得以在軍中提拔其四野部屬。在陶鑄遭到整肅後,毛澤東於 1968 年將深得林彪信任的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副司令員溫玉成,分別調任 為人民解放軍參謀總長和副參謀總長兼作戰部長(「楊、余、傅」事件後,溫又

300丁抒,「毛澤東『文革』初期在軍內部署與葉劍英的崛起」,當代中國研究,第 94 期(2006 年 3 月),頁 69;師東兵,中國第一冤案──劉少奇、鄧小平、陶鑄被打倒之謎,頁 344~347。

301韋政通,一陣風雷驚世界: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年 8 月),

159~164;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7 年 11 月),頁 11~17;馮治軍,毛澤東與林彪,頁 679。申曉雲,「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 次交手──武漢『七.二○事件』真相」,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 54 期(2006 年 9 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 supplem/essay/0605027.htm(2008/2/25)。

3021966 年 9 月中,林彪曾向其妻葉群表示:「今後我們…不能跟在江青後面跑,…我不能讓一個 戲子出身的女人牽著我的鼻子走,我畢竟是堂堂正正的開國元帥。」見師東兵,中國第一冤案

──劉少奇、鄧小平、陶鑄被打倒之謎,頁 259。1968 年春天以後,江青等四人幫與林彪的關 係逐漸生變,衝突加劇。見馮治軍,毛澤東與林彪,頁 493~511。特別是中共九大之後,林彪 集團與江青集團又展開激烈的權力爭奪。張靜如主編,前引書,頁 845~848。

303丁抒,前引文,頁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兼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其後更同意由林彪少數親信如葉群、黃永勝、吳法憲、

李作鵬、邱會作為主要成員組成「軍委辦事小組」,架空中央軍委,進而控制了 軍委各主要部門和空軍、海軍。304同時,又派任林彪集團成員,與黃永勝關係密 切的丁盛出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繼續掌握廣東的黨政軍事大權;林彪藉著毛澤東 對其拉攏,而在軍方和廣東方面加強人事佈局,以建立其可資對抗中央的基地。

305

而在防備林彪方面,毛澤東除運用自己作為卡里斯瑪式的領導人及軍委主席 這兩方面的權威,來破壞林彪的權力及聲望,306以達到箝制林彪勢力的目的。同 時毛澤東並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在中央軍事系統當中刻意培植與林彪不合,在 文革時又為軍內反林彪系統之一的葉劍英。毛澤東藉此利用林彪與其他軍事領導 人的矛盾,以及中央軍事系統與軍區的矛盾,居間操縱、平衡兩者,使文革當時 局勢穩定下來,也阻止了林彪運用「武漢事件」等一連串事件以全面奪取軍權的 計畫。307

亦即毛澤東雖為發動文革而拉攏林彪,卻也積極培植葉劍英在軍中的地位,

任命其出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以便制衡林彪勢力。308因為在文革初期,劉少奇有 黨的基礎,林彪有軍隊的實力,所以毛澤東也必須擁有自己穩固的支持者。而當 毛澤東在防範林彪,甚至後來準備與林彪決裂時,原本已被投閒置散的葉劍英又 一次進入中共權力核心。309

毛澤東選定葉劍英而非陳毅、徐向前等老帥作為軍中可資抗衡林彪的另一股

304張靜如,前引書,頁 754;董國強,「1967 年夏天南京『倒許』風潮的台前幕後」,二十一世紀

( 網 路 版 ) ( 香 港 ) , 總 第 56 期 ( 2006 年 11 月 ) ,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610063.htm(2008/5/5);溫玉成與林彪的關係,

和陶鑄很近似,陶、溫二人都是因為倒向另一勢力而引起林彪不滿。溫玉成長期擔任廣州軍區 副司員,後隨黃永勝赴北京任職,先為副參謀總長兼作戰部長,1968 年 3 月下旬「楊、余、傅」

事件後,兼任北京衛戌區司令,原是深得林彪信任的軍方高級將領。惟因江青有意介入軍方事 務,而極力拉攏溫玉成,溫同時與江、林勢力交好,引起林彪不滿,終於將其逐出北京,貶為 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見馮治軍,毛澤東與林彪,頁 507~508。

305李厚生,「『文革』時期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頁 63;朱健國,「廣東為何『反地方主義』」。

306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頁 186。

307李厚生,「『文革』時期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頁 63~65。

308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頁 787。

309單世聯,「眼底吳鉤看不休──葉劍英與文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勢力,其主要原因乃是葉劍英在長征之中即與毛澤東建立了特殊關係,310 而且 葉劍英過去在軍中始終未曾立過「山頭」或形成派系,亦非文革前的軍委主要領 導人,故與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較少有合作關係。311同時,毛澤東另一個可能的 考量,是因為葉劍英在 1950 年代初期即因廣東反地方主義問題與林彪、陶鑄等 人發生嚴重衝突,故而不會在後來的政局發展當中,選擇與林彪合作形成制約毛 澤東的力量。在文革初期,毛澤東進行的人事佈局和鬥爭活動,往往是顧及黨內 各個派系勢力的平衡,又防範其彼此的串連。而陶鑄與葉劍英素有嫌隙,在廣東 第一次反地方主義運動時,葉劍英更深知陶鑄的影響;312毛澤東後來在 1967 年 初決定打擊陶鑄,當有用以爭取葉劍英支持,並且避免葉劍英與劉、鄧合流之意。

313

從文革發動前夕,葉劍英即受毛澤東刻意扶持,而在文革期間歷中央軍委數

從文革發動前夕,葉劍英即受毛澤東刻意扶持,而在文革期間歷中央軍委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