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的對象。

自清末以迄當代,廣東不僅出現地方主義傾向,也有地方主義現象;但廣東 地方主義時而遭而中央壓抑,時而為中央所容忍甚至援以為推動革新之用。故而 有必要從廣東地方的立場出發,採取由下而上的視角,在歷史發展脈絡中觀察廣 東與中央菁英之互動,重新探討廣東地區地方主義發展、演進與影響,重視廣東 與中央互動時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分析中國大陸政治和地方-中央關係變遷過程 中,廣東地方主義之政治影響,以及具有地方主義傾向之廣東政治集團的策略行 動。

參、近代廣東派系主義現象及其影響

廣東商幫重視地方菁英關係網絡,並相互聯合採取集體行動以爭取和維護商 幫利益和成員個別利益的傾向,原即是一種派系主義的現象;而受此商幫文化、

派系主義影響,加以改革思潮在廣東嶺南風起雲湧,故自清季以來,廣東菁英相 互聯合形成聯盟,以推動國家政治改革或爭取政治權力,也促使廣東派系主義、

派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

事實上,廣東自清末以來即為革命重鎮,故政治情勢特別複雜。在中共建政 前的廣東政治演進歷程中,隨著全國及廣東政治情勢的發展,一直都有不同的派 系勢力相互衝突以爭取權力和利益,或者為了特定的政治目的,形成派系間的聯 合關係:有時廣東派系團結一致,投入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中,例如,晚清時期孫 文領導各派粵籍勢力投入反清革命,使得廣東勢力在反清革命陣營深具影響力;

有時,他省人士長期參與廣東政局,或依附廣東最高領導人之下,或受中央指派 長期主政廣東,而形成在粵有力之派系勢力,進而與廣東當地派系競爭衝突、互 爭正統地位,例如孫文去世後,廣東政局形成來自浙江的蔣介石領導的軍事勢力、

廣東籍的胡漢民領導的行政勢力,以及廣東籍的汪兆銘結合共黨勢力,形成三大 派系競逐廣東國民政府主導權的政治形勢;有時,粵人分為數個派系互為爭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以爭取廣東政治與政策路線之主導權,例如 1920 年孫文在粵建立軍政府,但陳 烱明則據有粵東、粵西,廣州城內並有商團菁英勢力反對軍政府;有時,粵人勢 力自成派系,據有廣東以抗衡中央政權,如中原大戰後,同為廣東人的胡漢民與 陳濟棠合力主持「西南政務委員會」,以與蔣介石北伐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相互 對抗。231凡此均顯示廣東派系政治由來已久,形成廣東政治發展的特色之一。

而 1949 年後,由於地方主義問題所引發的廣東派系衝突,則深遠地影響廣 東地方政治發展。此一衝突之由來,與中共建政前後,中共中央在廣東的政軍佈 局有關,同時亦涉及本地幹部與南下幹部之間對於推動中央政策的不同立場,以 及廣東領導幹部與中央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在相關歷史因素影響下,形成了圍繞 在廣東的「反地方主義」運動問題上的派系鬥爭。

國共戰爭時期,由廣東籍幹部領導的廣東共黨游擊隊,在中共的華南根據地 廣東和粵贛邊界一帶設有東江縱隊、珠江縱隊和粵中縱隊,由中共華南分局領導,

至 1947 年始改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232廣東地區游擊隊,和林彪領導 的南下大軍(第四野戰軍),在共同參與「解放」廣東和海南的過程中所造成的 爭執,乃是造成中共建政後南下幹部與廣東本地幹部兩大派系之間相互衝突的重 要原因。233

廣東「解放」前夕,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即將從中南地區進軍華南,但中 共主管粵、桂兩省黨務的華南分局書記方方(副書記為尹林平)所領導的兩廣縱

231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 12 月),頁 71~112;

深町英夫﹝日﹞,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7 月),頁 193~211。

232中共「解放」華南以前,在 1945 年國共兩黨簽訂《國共雙方代表會議紀要》(即「雙十協定」) 後,決定撤離至山東「解放區」;1946 年 4 月,方方作為中共軍調部第八小組中共首席代表,

和廖承志、尹林平、曾生等人一起跟國民黨廣東當局進行談判,就廣東游擊隊北撤問題簽訂協 議,中共廣東地方武裝游擊部隊隨後即轉往山東發展,並在 1947 年改組為兩廣縱隊,列入華 東野戰軍建制,至 1949 年 3 月則列入第四野戰軍建制。見兩廣縱隊史編寫領導小組編,兩廣 縱隊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 年 5 月),頁 135~142。以廣東籍幹部為主的廣東游擊 隊,本與非廣東籍幹部為主的第四野戰軍部隊有所磨擦和爭執,後來廣東游擊隊併入第四野戰 軍,更令廣東籍幹部心生不平與不滿。

233見兩廣縱隊史編寫領導小組編,兩廣縱隊史,頁 1、頁 135~142;丁望主編,中共文化大革命 資料彙編(六)(香港:明報月刊社,1972 年 9 月),頁 197;曾生,曾生回憶錄(北京:解放 軍出版社,1992 年 2 月),頁 561~563;蒙光勵,「略論方方與廖承志」,廣東社會科學,1994 年第 6 期 (1994 年 12 月 15 日),頁 101~102;譚元亨、戴勝德,投筆從戎──曾生的戰鬥生 涯(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260~3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隊亦有意進軍廣東。因此,1949 年 9 月 11 日,為決定「解放」華南的作戰計畫 事宜,華南分局在贛州舉行擴大會議,中共中央宣佈由原任北京市長的葉劍英(廣 東省梅州人)擔任改組後的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張雲逸任第二書記,方方任第三 書記。同時,葉劍英並兼任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局委員,統一指揮 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等,於 9 月 28 日簽發作戰命令進軍廣東。234

1949 年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復任命葉劍英為廣東省人民政府主 席,方方、古大存、李章達為副主席。1949 年中共在廣東的兩次黨政組織改組,

大量任用了以廣東籍回鄉幹部(早年即離開廣東,後於解放戰爭及建政後始回到 廣東者,如葉劍英、古大存)、「解放」前外地來粵幹部(如尹林平為江西人,

但長期在廣東活動及任職),以及廣東籍本地幹部(即東江縱隊等游擊隊出身且 長期在當地發展之廣東籍幹部,如方方、馮白駒、曾生)為主的三種不同背景的 廣東幹部,其共同特點是熟悉廣東、關注廣東發展,而力主因地制宜治理廣東。

因此中共建政之初,在廣東省以及華南分局之黨政軍系統中仍以廣東幹部為主;

當時雖亦有少數南下幹部在廣東任職,但尚未成為廣東領導階層之主流,故在 1951 年以前,本不存在「地方主義」或「反地方主義」的爭議與衝突。惟 1949 年底,中共中央在全國分設東北、華北、華東、西南、中南、西北六大軍政委員 會,後改為六大局,其中林彪所領導的中南局(主管粵、桂、湘、贛、鄂、豫六 省)指揮管轄負責兩廣黨務的華南分局,並於 1951 年後介入廣東土改問題,派 遣以「四野」系統(曾於解放戰爭時在林彪任司令員的「第四野戰軍」麾下擔任 軍職者)為主的大批南下幹部入粵,致使野戰軍南下幹部和由原廣東地下黨、游 擊隊轉任的本地幹部發生衡突,廣東地方主義問題及反地方主義運動始變得複雜,

234楊立,古大存沈冤錄(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 年),頁 77~83;兩廣縱隊史編寫領導小組 編,兩廣縱隊史,頁 115~116。在共黨部隊進軍廣州的過程中,林彪即與葉劍英在戰略佈局和 攻擊路線等方面有不同意見,最後經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採葉劍英之意見直取廣州,迫使林彪放 棄分兵攻桂之議。見丁晉靖,「葉劍英對解放華南的卓越貢獻」,客家研究輯刊,1997 年第 2 期(總第 11 期),頁 220~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235從而也引發廣東籍幹部與非粵籍南下幹部所分別形成的兩大派系相互鬥爭。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廣東與中央菁英之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