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廣東菁英與中央菁英互動的策略互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8

央「實踐派」-或者說是實踐派領導人鄧小平-彼此策略互動所形成的結果。

此一時期中央與地方菁英之互動關係,可分為兩個階段:一、第一個階段 是葉劍英和鄧小平形成政治合作與聯盟的階段,在此過程中葉、鄧合作突破華國 鋒「兩個凡是」意識形態的封鎖,以及改變「洋躍進」式的經濟路線。二、第二 個階段是任職中央的廣東菁英和中央的實踐派領導人、菁英,以及中央派赴廣東 的領導幹部(即中央代理人)習仲勳、楊尚昆和廣東地方幹部菁英,合力排除障 礙,落實經濟特區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的階段。以下謹分二階段分析中央與地方 菁英(或政治行為者)的行動策略考量,進而探討其策略互動之影響:

壹、廣東菁英與中央菁英互動的策略互動

從華、鄧鬥爭至改革開放政策啟動此一時期中,廣東菁英在當時總體政經 形勢下,面對中央菁英的策略考量,以及中央政局中央高層政治鬥爭(華國鋒集 團與鄧小平集團)情勢,其行動策略目標在為廣東經濟發展擺脫困境、開啟新局;

而鄧小平則亟思擴大政治支持基礎,並在政策路線上走出新方向,以抗衡華國鋒 集團當權派的政治優勢,突破其「兩個凡是」(沒有毛澤東的毛主義路線)和「洋 躍進」政策的制約。在此情勢下,葉劍英本身具有廣東地域政治集團和軍方勢力 的領袖地位,同時居於華、鄧兩方的中間立場,與雙方都有合作基礎,可謂在派 系三角互動關係中處於有利位置,故其策略行動選擇較具有能動性,可以依據自 身的利益和需求決定行動策略。以下分華、鄧鬥爭與改革開放啟動兩階段,分析 廣東菁英與中央菁英的互動策略:

一、第一階段:葉鄧合作突破「兩個凡是」,確立調整經濟路線的階段

在華、鄧鬥爭的階段中,葉劍英轉向支持鄧小平,並不僅僅是因為華國鋒 在意識形態競爭中失利,更是葉劍英基於地方主義的利益考量,決定與鄧小平形 成政治聯盟、採取相同政策路線(改革開放),尤為關鍵性的因素。而在此階段 中,廣東菁英與中央菁英的行動策略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9

(一)廣東領袖(任職於中央者)-葉劍英-的行動策略

1.與中央其他派系採取等距交往的策略,等待局勢明朗以尋求有利廣東經濟改革 之情勢出現:

在中央政治情勢出現派系鬥爭競逐最高領導權時,任職中央的廣東領導菁英 會先試圖與中央各派系維持友好關係。因為地方菁英以地方利益和個別利益(如 地方政治集團成員利益或家族利益)為考量,比較沒有意識形態的顧慮和堅持;

在政治情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在中央的廣東菁英(葉劍英)乃先採取等距交往的 策略,以待適當時機出現,尋求有利的(政策、利益)突破點,亦即等待廣東得 以推動經改的「機會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出現。

2.安排關係友好或支持廣東發展的菁英出任中央黨政軍要職,以增益廣東地方勢 力的政治盟友,擴大其政治關係網絡:

任職中央的廣東菁英(葉劍英)在中央黨政高層人事佈局上,會根據過去的 關係網絡安排與自身往來密切且具信任關係的(非粵籍)菁英或曾經長期任職廣 東的菁英(前者如胡耀邦、後者如趙紫陽、韋國清)出任黨政軍要職,使其成為 廣東地方主義勢力之政治盟友,以擴大廣東政治集團的關係網絡,並有利廣東的 建設發展。

3.在既有的軍方勢力之外,加強經營非正式的廣東關係網絡,以利發展政治結盟 關係,並作為從事政治鬥爭時的備援基地和政治資本:

在非正式政治中,葉劍英人為廣東政治集團實質上的領袖,但在中央乃是軍 方領導人,且在中共黨政體系中位居要職,亦即葉劍英同時具有廣東地方的政治 關係網絡,以及中央層級的黨務和軍事體系關係網絡。同時在此雙重關係網絡中,

葉劍英同時為廣東地方勢力與中央軍事體系的實際領袖,因而葉劍英成為華國鋒 和鄧小平兩派所控力爭取結盟的對象。不過,華國鋒所看重的,是葉的軍事關係 網絡,而鄧小平則本身有其軍事關係網絡,他固然也需要葉的軍事力量支持,但 更重要的是鄧也看重葉劍英的廣東政治關係網絡的支持,以與華、汪等北京政治 集團抗衡。而鄧小平與廣東政治集團其他重要成員-如許世友、韋國清-的友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0

關係,也有利其爭取葉劍英的支持(因為許、韋會促使葉劍英支持鄧小平)。603 4.拔擢廣東幹部菁英赴中央任職,以利廣東改革,並排除中央部委的可能干預:

鄧小平主政後,葉劍英為加速推動改革開放政策,確保改革方向能夠有利廣 東經濟發展、符合廣東利益,乃拔擢許許多廣東幹部到中央任職,如吳南生、杜 導正、蕭洪達等,604其目的在推出有利和加速改革開放、經濟特區建設、放權廣 東的各項政策,並建特區建賴以設立的法制基礎,以及排除中央部委對於廣東改 革的可能干預。

(二)中央實踐派領袖-鄧小平-之行動策略

1.爭取葉劍英支持平反冤假錯案,對於中共幹部菁英採取黨同伐異和拉攏地方菁 英策略,深化與廣東菁英的合作

鄧小平作為中央「實踐派」領袖,為與「凡是派」的華國鋒集團抗衡,其策 略是平反老幹部、整肅那些涉及林彪、四人幫活動與鎮壓四五天安事件的中共菁 英;此一作法得到葉劍英認可,故也獲得軍方勢力的支持,有效地削弱了華國鋒 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鄧小平也試圖採取拉攏地方菁英的策略以轉變中央權力 結構,凡此均擴大了鄧小平的支持基礎;同時由於在各地方之中,廣東與鄧小平 關係最深,並有「革命」情感,因此廣東地方菁英與鄧小平的合作關係也最穩固、

最密切。

2.運用葉劍英廣東地方主義立場與華國鋒集團(凡是派)的在意識形態和經濟路 線上的矛盾,以及給予葉劍英經濟政策利益,交換其政治支持,故能形成穩 固的葉、鄧聯盟(改革聯盟)

鄧小平作為文革受害集團或實踐派的派系領袖,其復出後對抗華國鋒的政治

603在 1976 年的政治鬥爭中,鄧小平缺乏地方政治集團支持,而無緣參加當時的高層權力競爭,

只好任由北京集團、廣東集團和上海集團競逐最高領導權

604杜明明,「父親談蕭洪達」,收錄於杜導正,杜導正日記:趙紫陽還說過什麼?(台北:印刻出 版公司,2010 年 1 月 ),頁 435~438。杜導正為山西人士,但長期在廣東媒體工作(1956~1977),

華、鄧鬥爭期間由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調任北京新華總社國內部主任;蕭洪達為廣東潮州人,

華、鄧鬥爭後由廣東省委常委兼辦公廳主任,調任為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後升為主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1

競爭策略,是要在意識形態和經濟路線兩方面,走出一條有別於華國鋒集團的路 徑;而葉劍英的政治策略則是選擇能夠有助其實現廣東建設發展的派系(和領袖), 與其建立政治合作聯盟。

1970 年代後期,當中央兩個派系(凡是派與實踐派)圍繞著意識形態和經 濟路線展開政治對抗時,葉劍英並不突出其意識形態立場,但在其地方政治文化

-地方主義-影響下,葉劍英試圖在兩派鬥爭之際,尋求有利擴大自身利益、有 助實現廣東發展利益的機會(可行方向)。因而在「兩個凡是」制約下,華國鋒 集團無法同意廣東吸收外資、建立特區的方法,而鄧小平又亟思走出與華國鋒集 團不同的經濟路線,於是葉劍英向鄧小平提出在廣東建立進出口基地(即經濟特 區的前身)的構想,雙方建成協議,即鄧小平同意葉之廣東經濟改革發展政策,

交換葉劍英對鄧爭取中共最高領導權的政治支持,而此成為鄧小平超越華國鋒經 濟政策圍堵(因華國鋒在 1977~1978 年的經濟政策,已吸納了鄧小平原先於 1975 年的經濟發展規劃)的突破口。

(三)廣東地方幹部菁英的行動策略

廣東地方幹部藉中央探求國外發展經驗之時機,採取集體行動,要求廣東可 以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

四人幫瓦解後,中共中央為振興經濟,由國務院組織相關部門官員出國考察 國外發展經濟的經驗,同時深入基層展開調查工作,和幹部、群眾探索提振經濟 的方略。廣東的寶安、珠海因鄰近港澳,成了中央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 重點。而寶安和珠海的地方幹部,也運用此一機會,在 1977 至 1978 年間,將希 望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呼聲反映到廣東省委和中共中央,605此亦後來呼籲開辦 經濟特區之先聲。

605方苞,「見證歷史性的變革」,頁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2

二、第二階段:中央與地方菁英合力推動經濟特區建設

1970 年代後期,葉劍英與鄧小平結盟合作,決定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後,中 共的改革聯盟已經形成,即中央最高領導人、任職中央的廣東領袖、中央派赴廣 東代理人、中央改革派高層菁英(高層領導人)的廣東盟友,以及廣東地方幹部 菁英具有改革意識者,渠等共同合作、形成聯盟,以推動改革開放政策為目標,

並以廣東先行一步作為經濟改革試驗的基礎。改革聯盟成員相互合作採取諸多策 略,以期加速啟動改革開放路線,排除中央其他政治勢力阻撓,落實經濟改革工 作:

(一)改革聯盟核心領導人的行動策略: 葉、鄧形成改革聯盟核心,共同商定重 要人事職位,以利推動廣東經濟改革

1.葉鄧合作後,要化解立場保守的老幹部(當時廣東的南下幹部仍多)可能反對

1.葉鄧合作後,要化解立場保守的老幹部(當時廣東的南下幹部仍多)可能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