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新展望

在文檔中 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研究 (頁 188-200)

第七章 結論

第三節 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新展望

詩人透過詩的形式結構、語言修辭構成了記憶,藉由記憶呈現的主題內容擁 有經驗與現實的基礎,詩人甚至以創作進而具備超越經驗與現實的能動性,這便 是記憶書寫的核心價值與成果。使我們得以從文本構築的情境與空間中重新理 解、認識、辨別創作者以文字編織出的記憶樣貌,以記憶為討論、介入現代詩學 的研究契機。記憶書寫的文本中不但呈現族群認同、寫作年代和社群想像之間的 各種差異,也顯露世代與世代之間迥異的生命經驗,如同歷史的不同剖面與角 度,穿越現代、後現代、現實、超現實,記憶引領我們朝向時間的意義重新思考 台灣現代詩的脈絡,以及未來現代詩學的研究將能夠如何發展。

另一方面,記憶書寫也提醒我們台灣性的界定差異與文化想像。經由作家不 同歷史、生命經驗累積為詮釋在地與全球現象的意義,文本標誌了不同時期和類 型的台灣記憶,以文化治理上來看,從台灣經歷日本化到中國化、西方化再到回 歸思考自身的台灣性,這些現象也都鏡映於記憶書寫的文本之中。台灣與中國之 間的經驗與記憶則從大陸來台詩人的文本中可以看見,也有不少作家以台灣為出 發角度,思考並書寫國際、全球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例如日治時期的楊熾昌將詩

學本質與創作視為前衛實驗的實踐,或是在楊牧、陳黎等人詩作中以跨文化的寫 作技巧與風格想像、敘述台灣與台灣歷史,也有以國際事件作為反思台灣現象的 過程,例如鴻鴻、陳鴻森、李魁賢等。透過耙梳記憶書寫得以理解台灣擁有繁複 而多重的歷史發展,在文本中所呈現的文學性,以及在地文學與跨國生產重重層 疊、交織出新的文學現象和特性,種種都印驗了台灣文化的多樣面向,並同時探 討台灣現代詩中所具備的跨界性格和跨國景觀。未來可進一步以記憶書寫為範 圍,觀察不同地域空間或不同語言的作家作品中,是否隱含了其他的詮釋空間;

或以記憶書寫下的類型與議題為切入角度進行分析與討論,藉此創造並更新全 球、國家與地域間的文學研究樣態。

參考文獻

一、詩集

王離,《遷徙家屋》,桃園:逗點文創,2010 年。

戈波拉,《痛苦的首都》,台北:木馬文化,2008 年。

印卡,《Rorschach Inkblot》,台北:角立,2009 年。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台北:黑眼睛文化,2013 年。

向陽,《銀杏的仰望——向陽詩集》,台北:故鄉文化出版社,1977 年。

向陽,《向陽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99 年。

向陽,《亂》,台北:INK 文化,2005 年。

羊子喬、陳千武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新詩四卷,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 年。

何亭慧,《形狀與音樂的抽屜》,台北:麥田,2005 年。

李昌憲,《加工區詩抄》,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 年。

李昌憲,《生態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 年。

李昌憲,《生產線上》,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 年。

李昌憲,《仰觀星空》,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 年。

李魁賢,《永久的版圖》,台北:笠詩刊社,1990 年。

李魁賢,《李魁賢詩集‧第三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年。

李雲顥,《雙子星人預感》,桃園:逗點文創,2011 年。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 年,頁 38-39。

吳晟,《吾鄉印象》,新竹:楓城出版社,1976 年。

吳晟,《吾鄉印象》,台北:洪範書店,1985 年。

吳晟,《泥土》,台北:遠景出版,1979 年。

吳晟,《向孩子說》,台北:洪範書店,1985 年。

吳晟,《吳晟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00 年。

吳晟,陳建忠編,《吳晟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 年。

余光中,《五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局,1967 年。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 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 年。

余光中、李敏勇等著,《如果遠方有戰爭》,台北:小知堂,2003 年。

杜潘芳格,《慶壽》,台北:笠詩刊社,1977 年。

杜潘芳格,《芙蓉花的季節》,台北:笠詩刊社,1997 年。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 年。

沈嘉悅,《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桃園:逗點文創,2013 年。

岩上,《岩上詩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 年。

林彧,《夢要去旅行》,台北:時報文化,1984 年。

林彧,《單身日記》,台北:希代,1986 年。

林宗源,鄭良偉編,《林宗源臺語詩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8

年。

林宗源,《林宗源臺語詩選》,台南:真平公司,2002 年。

林宗源,方耀乾主編,《林宗源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年。

林禹瑄,《夜光拼圖》,台北:寶瓶文化,2013 年。

林亨泰,《靈魂の產聲》,台中:銀鈴會編輯部,1949 年。

林亨泰,《長的咽喉》,台北:新光書店,1955 年。

林亨泰,《林亨泰詩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 年。

林亨泰,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二‧文學創作卷2》,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8 年。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出版,1988 年。

林燿德,《一九九○》,台北:尚書文化,1990 年。

林德俊,《樂善好詩》,台北:遠景,2009 年。

林怡翠,《被月光抓傷的背》,台北:麥田出版,2002 年。

林達陽,《誤點的紙飛機》,桃園:逗點文創,2011 年。

林維甫,《歧路花園》,桃園:逗點文創,2010 年。

林永修,呂興昌編,陳千武譯,《南瀛文學家——林修二集》,台南:台南縣文化 局,2000 年。

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台北:洪範書店,2007 年。

阿鈍,《在你的上游》,台北:秀威資訊,2010 年。

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出版,1988 年。

商禽,《商禽詩全集》,台北:INK 印刻,2009 年。

洛夫,《無岸之河》,台北:大林出版社,1970 年。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1》,台北:普音文化,2009 年。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2》,台北:普音文化,2009 年。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3》,台北:普音文化,2009 年。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4》,台北:普音文化,2009 年。

鹿苹,《流浪築牆》,台北:洪範書店,2005 年。

曾貴海,《湖濱沉思》,高雄:春暉出版社,2009 年。

煮雪的人,《小說詩集》,台北:煮鳥文明,2012 年。

煮雪的人,〈官方地圖〉,《聲韻詩刊》11 期(2013.04),頁 62。

若斯諾‧孟,《臍間帶》,台北:煮鳥文明,2011 年。

崔舜華,《波麗露》,台北:寶瓶文化,2013 年。

須文蔚,《旅次》,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6 年。

席慕蓉,《七里香》,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 年。

唐捐,《暗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年。

張我軍,羊子喬、陳千武編,《光復前台灣新詩全集——亂都之戀》,台北:遠景 出版社,1982 年。

張芳慈,《天光日》,台北:台北縣立文化局,2004 年。

楊牧,《瓶中稿》,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年。

楊牧,《海岸七疊》,台北:洪範書店,1980 年。

楊牧,《有人》,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

楊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書店,1997 年。

楊牧,《楊牧詩集(1956-1974)》,台北:洪範書店,1978 年。

楊牧,《楊牧詩集Ⅱ(1974-1985)》,台北:洪範書店,1995 年。

楊牧,馬悅然編譯,《綠騎:楊牧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12 年。

楊熾昌,《熱帶魚》,日本:夢書房出版社,1931 年。

楊熾昌,《樹蘭》,台南:楊熾昌自印,1932 年。

楊熾昌,《燃える頰》,台南:河童郎茅舍,1979 年。

楊熾昌,呂興昌編,葉笛譯,《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年。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台北:INK 印刻,2006 年。

楊書軒,《鳥日子愉悅發聲》,宜蘭:賣田出版,2013 年。

紀弦,《檳榔樹甲集》,台北:現代詩刊社,1967 年。

紀弦,《檳榔樹乙集》,台北:現代詩刊社,1967 年。

錦連,《挖掘》,台北:笠詩刊社,1982 年。

錦連,《錦連全集1 中文詩卷一》,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年。

顏艾琳,《她方》,台北:聯經出版,2004 年。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1 年。

陳黎,《小丑畢費的戀歌》,台北:圓神,1990 年。

陳黎,《家庭之旅》,台北:麥田出版,1993 年。

陳黎,《島嶼邊緣——陳黎詩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 年。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 年。

陳黎,《島/國》,台北:INK 文化,2014 年。

陳千武,《密林詩抄》,台北:現代文學社,1963 年。

陳千武,《不眠的眼》,台北:笠詩刊社,1965 年。

陳千武,陳明台編,《陳千武詩全集(二)》,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3 年。

陳義芝,《青衫》,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年。

陳義芝,《新婚別》,台北:大雁書店,1989 年。

陳義芝,《不能遺忘的遠方》,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 年。

陳鴻森,《雕塑家的兒子》,台北:笠詩刊社,1976 年。

陳鴻森,《陳鴻森詩存》,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5 年。

陳鴻森,陳明台編,《陳鴻森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年。

陳克華,《美麗深邃的亞細亞》,台北:書林出版,1997 年。

陳育虹,《索隱》,台北:寶瓶文化,2004 年。

孫梓評,《如果敵人來了》,台北:麥田出版,2001 年。

孫梓評,《法蘭克福學派Frank》,台北:麥田出版,2003 年。

孫梓評,《善遞饅頭》,台北:木馬文化,2012 年。

蘇紹連,《童話遊行》,台北:尚書文化,1990 年。

夏宇,《備忘錄》,台北:夏宇自印,1984 年。

夏宇,《夏宇詩集——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 年。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5 年。

夏宇,《夏宇詩集──Salsa》,台北:夏宇自印,1999 年。

夏宇,《粉紅色噪音》,台北:夏宇自印,2007 年。

零雨,《城的連作》,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 年。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 年。

零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年。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 年

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零雨詩集(2000-2004)》,台北:零雨自印,2006 年。

零雨,《我正前往你》,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 年。

零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台北:小寫創意,2014 年。

鴻鴻,《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 年。

鴻鴻,《土製炸彈》,台北:黑眼睛文化,2006 年。

鴻鴻,《鴻鴻詩集2006-2009——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台北:黑眼睛文化,2009 年。

鴻鴻,《仁愛路犁田》,台北:黑眼睛文化,2012 年。

劉克襄,《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台北:玉山社,2012 年。

鄭愁予,《夢土上》,台北:現代詩社,1955 年。

鄭愁予,《衣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

鄭愁予,《窗外的女奴》,台北:十月出版社,1967 年。

鄭愁予,《燕人行》,台北:洪範書店,1970 年。

鄭愁予,《燕人行》,台北:洪範書店,1987 年。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1951-1968)》,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

鄭炯明,《歸途》,台北:笠詩刊社,1971 年。

鄭炯明,《番薯之歌》,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 年。

鄭聿,《玩具刀》,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0 年。

鄭聿,《玻璃》,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4 年。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 年。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 年。

趙天儀,《牯嶺街——趙天儀詩集》,高雄:三信出版社,1978 年。

葉珊,《水之湄》,台北:藍星詩社,1960 年。

葉珊,《燈船》,台北:文星書店,1966 年。

葉覓覓,《越車越遠》,台北:田園城市,2010 年。

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 年。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 年。

羅智成,《寶寶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2 年。

羅葉,《我願是妳的風景:羅葉詩選2013》,台北:典藏文創,2013 年。

在文檔中 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研究 (頁 18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