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故鄉:移動的文化記憶

第三章 鄉愁美學與空間

第四節 故鄉:移動的文化記憶

在詩中經常提及花蓮地方感與地理環境的詩人,除了陳義芝之外,尚有楊牧

(王靖獻,1940-)和陳黎(陳膺文,1954-),他們對於花蓮的歸屬感也見於作 品中。雖然並沒有中國經驗,但楊牧擅長用神話與中國古典的意象或符號,在抒 情的風格呈現作品的精神,楊牧曾長期於海外求學與任教,但對於台灣的情感仍 蓬勃於詩文之中,故鄉花蓮亦在其歲月之中成為寄託與懷念的對象,多次以花蓮 入詩,例如在1974 年所創作的〈瓶中稿〉中首次提及花蓮:「如今也惟有一片星 光/照我疲倦的傷感/細問洶湧而來的波浪/可懷念花蓮的沙灘?」47,可見花 蓮是楊牧鄉愁與懷舊的起源,而鄉愁的意義在楊牧作品中不僅僅是對地理空間上 的懷想,也涉及他再次定義時間中的自身,鄉愁是在移動與遷徙當中完成的情感

46 陳義芝,〈居住在花蓮〉,《不能遺忘的遠方》(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 年),頁 129。

47 楊牧,〈瓶中稿〉,《瓶中稿》(台北:志文,1975 年),頁 11-14。

與想像。台灣在楊牧的定位裡是血緣的連結,對於台灣花蓮的想像,也充滿了自 然風土的記憶和情感,例如〈帶你回花蓮〉首段:

你以櫻樹的姿態出生 三月的羞澀和四月的狂烈 多飾物的陽傘在眼前打開了 不許傾聽的聲音,又不許 凝視的眼色。盤旋跌宕 這一時鶻起兔落,電擊的 光明。靠近我靠近……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接續著下段為「這是我的家鄉/河流尚未命名(如果你允許/我將用你的小 名呼它/認識它。一千朵百合花)/你也許會喜愛一則神話/其實你正是我們的 神話」,楊牧用抒情並且浪漫式的敘述基調向「你」展開對花蓮的介紹,也同樣 利用這樣的立場書寫自己對花蓮的情感。「神話」是貫穿整首詩的主要修辭,使 得花蓮在楊牧的詩中被形容為神話的起源和時空,馬悅然曾經提及楊牧對於西方 文學深入而獨到的研究心得替他的創作帶來養分。在楊牧長達近乎一甲子的創作 途程,馬悅然認為他對於初衷至今可謂恪守不渝,並指出記憶與時間撲朔迷離的 主題在楊牧多首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48。而楊牧對於西方詩歌的研究與涉獵,使 得他不但具有翻譯葉慈、莎士比亞等作品的成果,也展現中西治學深厚之能量,

從閱讀浪漫派詩人如雪萊、拜倫、葉慈等之中獲得對本體的思考,對知識的再辯 證,正如同他自己在散文集《疑神》所云:「對我而言,文學史裡最令人動容的

48 馬悅然,曾珍珍譯,〈楊牧與西方〉,馬悅然編譯,《綠騎:楊牧詩選》(台北:洪範書店,2012 年)。另有網路版http://www.ndhu.edu.tw/files/16-1000-34900.php(2015.8.18 上網瀏覽)。

主義,是浪漫主義。疑神,無神,泛神,有神。最後還是回到疑神」49,因此浪 漫主義是他創作風格中最代表性的軸心。在其作品裡也可窺見其中西並置的寫作 手法,也因此他總是從一個較為宏大長遠的修辭風格營造主題和內容,在〈帶你 回花蓮〉最末二段亦能找到書寫花蓮的雄渾與悠長,同時顯現出楊牧在詩題的經 營上持續地呈現在形式上中西方跨界並置的跨文化特色: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去印證創生的神話,去工作 去開創溫和的土地。我聽不見 那絕對的聲音,看不見

那絕對的眼色。去宣示

一個耕讀民族的開始去定居,去繁殖 去認真地唱歌

容許我將你比喻為夏天回頭的 海涼,翡翠色的一方手帕 帶著白色的花邊,不繡兵鑑 繡六條補漁船(如牧谿的柿子)

容許我將你比喻為冬季遙遠的 山色,清玉的寒氣在懷裡 素潔呵護著一群飛鳥無聲掠過 多露水的稻草堆。讓我們 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容許 我將你比喻為櫻樹的出生

49 楊牧,《疑神》(台北:洪範書店,1993 年),頁 168。

三月的羞澀和四月的狂烈 多飾物的陽傘在眼前打開了 讓我們向收穫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們的家鄉50

由於師法浪漫主義,楊牧的作品呈現出古典風格與文字精煉的特質,〈帶你 回花蓮〉一詩重複宣告了「這是我們的家鄉」,表達了對於原鄉的熱愛與讚頌、

認同。「帶你回花蓮」也是一個重返、歸鄉的儀式和程序,表現了楊牧對花蓮的 確認和辨識。作品內容從花蓮的地理環境開始,依序敘述花蓮之於土地與神話、

居民,在詩人心中,花蓮甚至內蘊著一個耕讀民族的誕生,並且提及了中國宋末 元初的畫家牧谿的著名作品〈六柿圖〉,將花蓮海域的漁船與牧谿的畫作並置,

將花蓮所給予詩人的印象和記憶再次以浪漫的形式表現,透過對於花蓮本體的思 考和追溯,創造出一個楊牧式的花蓮景觀,而這樣的景觀來自於文本中語句和音 韻上兼容了西方的浪漫主義和中國文化中的古典意象與敦厚溫婉的氣質。除了

〈瓶中稿〉、〈帶你回花蓮〉等作品之外,楊牧與花蓮有關的詩作尚有〈花蓮〉、〈俯 視——立霧溪 1983〉、〈仰望——木瓜山 1995〉等,其中,〈俯視〉和〈仰望〉兩 詩中對於故鄉山水的景仰與凝視,還寫出了作者在歷經時光流轉後較為內斂的心 境,故鄉的地理景色成為楊牧照見自我的契機:

假如這一次悉以你的觀點為準 深沉的太虛幻象在千尺下反光 輕呼我的名字:仰望

你必然看到我正傾斜 我倖存之軀,前額因感動

50 楊牧,〈帶你回花蓮〉,《北斗行》(台北:洪範書局,1978 年),頁 160-161。

泛發著微汗,兩臂因平衡和理性的 堅持。你是認識我的

雖然和高處的草木一樣

我的頭髮在許多風雨和霜雪以後——

不像高處的草木由繁榮渡向枯槁 已舉向歲月再生的團圓

——我的兩鬢已殘,即使不比前世 邂逅飛離那時刻斑白。你認識我

〈俯視——立霧溪 1983〉是楊牧從「花蓮」進一步以「立霧溪」為創作對 象的作品,「俯視」預設了內容的視野距離,也相對的呈現了楊牧與立霧溪之間 的時空距離。筆者認為立霧溪是楊牧觀看自身的反射對象,意即在詮釋立霧溪 中,其實楊牧也詮釋了自己與花蓮、與立霧溪之間的距離。「俯視」來自於時間 的長度和深度,其中透露了長年久居於海外的楊牧對於本體的思考,也因此在文 本裡可見自剖漂泊心境的延伸。故鄉的風土地理成為他投射自我的一種方式,並 且在致力於融合中國抒情傳統與西方浪漫主義風格之間,楊牧所書寫的鄉愁不但 呈現浪漫式的想像,同時也具有跨文化的性質。也因此他與具有中國經驗的余光 中所呈現的鄉愁有不同著力之處,更多來自於文化層面上的懷想與追尋,也因此 其創作技巧使得筆下的花蓮和立霧溪不只是在地記憶,更從文本中呈現文化脈絡 上的跨界與超越。楊牧筆下的文化記憶包含對於家鄉地理的眷戀,也涵蓋了知識 與美學上的收攝和吸收,在敘述花蓮時文本形式依舊從廣闊地誌指向人文精神,

繼續從末段〈俯視〉理解楊牧透過立霧溪辯證自我面對故鄉地理環境的情感與關 懷:

(節錄)

回聲從甚麼方向傳來,輕呼 你的名字,你正仰望我倖存之軀 這樣傾斜下來,如亢龍

像千尺下反光的太虛幻象 疾急飛落,依約探索你的源頭 逼向沒有人來過的地心

熾熱的火焰在冰湖上燒 那是最初,我們遭遇在

記憶的經緯線上不可辨識的一點 復在雷霆中失去了彼此

我漂泊歸來,你踞臥不寧 仰望著,是的,假如這一次 悉以你的觀點為準,這一次 當我傾一倖存之軀瀕臨,俯視…51

「俯視」是指視線由上往下,從高處往下看之意。在作品一開始便提醒了觀 點的介入,在俯視與仰望之間交替,「你」所指的是立霧溪,而「我」所指的是 詩人自我,溪水對之仰望,而詩人俯視著溪水,同時傾訴著長久以來離開故鄉行 至海外的漂泊心境。在長期久居異地的詩人心中,對立霧溪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甚至提及自身的愧疚,立霧溪如同一面鏡,反射出詩人對於故鄉的情感與記憶。

楊牧花了許多心力敘述了他心中立霧溪的形象,同時也敘述出自己歷經歲月時間 後的跋涉,並且在內容中將兩者巧妙的銜接並且延伸如山水與人的對話與對望。

顧蕙倩認為楊牧對於抒情功能的執著,使他的人文關懷多了節制與同情52,因此 在他書寫故鄉風土的同時,使得文本內呈現的風土也具備了一貫的抒情基調。如

51 楊牧,〈俯視——立霧溪 1983〉,《有人》(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頁 80-84。

52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修訂版)》(台北:秀威資訊,2012 年),頁 167。

同〈帶你回花蓮〉一樣,在〈俯視〉中也可覺察詩人因時空移動而產生對於花蓮、

立霧溪近鄉情怯的心情。曾珍珍則從「再現原初」的敘述基調和現代主義技法分 析楊牧此詩從花蓮為濫觴,建立起對古典和神話傳統的超越,從而挑戰了中心與 邊緣之間的地理與權力關係53。再回到文本內容考察,若以楊牧的寫作風格為 例,該如何詮釋作品內容對於鄉愁的想像與定義,除了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所引 發討論的鄉愁與懷舊之外,實際上作為地區或地方性的歸屬感也應該被納入討 論。而由於時空中的移動經驗所表現出對故鄉的記憶與情感,鄉愁不僅僅包含了 空間和時間上的意義,同時也是文化面向上的。12 年之後,楊牧又寫下了〈仰 望——木瓜山 1995〉,這也是楊牧回鄉的前一年所寫出的作品,陳芳明認為〈仰 望〉是〈俯視〉的延伸,並且提到這兩首詩中所表現出的時間距離比起空間上的 距離更甚,以此分析楊牧「面對著立霧溪與木瓜山,與其說是在讚美他的鄉土,

立霧溪近鄉情怯的心情。曾珍珍則從「再現原初」的敘述基調和現代主義技法分 析楊牧此詩從花蓮為濫觴,建立起對古典和神話傳統的超越,從而挑戰了中心與 邊緣之間的地理與權力關係53。再回到文本內容考察,若以楊牧的寫作風格為 例,該如何詮釋作品內容對於鄉愁的想像與定義,除了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所引 發討論的鄉愁與懷舊之外,實際上作為地區或地方性的歸屬感也應該被納入討 論。而由於時空中的移動經驗所表現出對故鄉的記憶與情感,鄉愁不僅僅包含了 空間和時間上的意義,同時也是文化面向上的。12 年之後,楊牧又寫下了〈仰 望——木瓜山 1995〉,這也是楊牧回鄉的前一年所寫出的作品,陳芳明認為〈仰 望〉是〈俯視〉的延伸,並且提到這兩首詩中所表現出的時間距離比起空間上的 距離更甚,以此分析楊牧「面對著立霧溪與木瓜山,與其說是在讚美他的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