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Howard Gardner 於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具有多元智 能,人類擁有不同程度的多元智能,具有不同程度發展和組合搭配。八大智能 分別為「語文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肢體動覺 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他認為這八大項智能都是相同重要 且具價值性的(王國維,2006)。以下列出適合幼兒發展八大智能之操作型定 義(鄭俊模,2013)。

(一) 語文智能:聽音跟讀、聽故事、簡易的提問、看圖片回答問題、認 讀漢字、漢語與圖片連連看、閱讀書籍、寫漢字。

(二) 邏輯數學智能:數數、寫數字、聽數字拍手、倒數、關於數字的故 事或童謠、排列順序、分類、拼圖、猜測推理故事。

(三) 視覺空間智能:顏色、形狀、繪本、圖片、象形文字、電視影片、

繪畫、塗顏色、地圖、製作美工、黏貼圖卡。

(四) 肢體動覺智能:動、聽指令做動作、拍手、肢體傳達、比手畫腳、

模仿遊戲、角色扮演、製作手工、剪紙。

(五) 音樂智能:拍打節奏、歌謠、合唱、聽聲音、猜聲音。

(六) 人際智能:團體活動、小組活動、遊戲競賽、合作學習、打招呼、

角色扮演、傳遞對話、互動遊戲、師生間互動。

(七) 內省智能:單獨做題、自我反省、表達想法與意見、表達自己的能 力(會/不會)、獨立創作、自由選擇。

(八) 自然智能:大自然分類、製作觀察日記、欣賞關於大自然主題之影 片或圖片、描述自然環境的變化、記錄天氣變化。

二、 幼兒教育( Early Childhood)

美國兒科學會(AAP)將兒童的年齡區分為嬰兒(Baby)0~12 個月;幼兒

(Toddler)1~3 歲;學齡幼兒(Preschool)3~5 歲;兒童(Grade Schooler)5~12 歲(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9)。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

(UNESCO)指幼兒教育是所謂的學齡前兒童的早期教育,幼兒進入小學初等 教育前所接觸的教育課程,學齡前兒童進入到幼兒專門機構,在幼兒的認知、

情意和肢體層面全面發展,利於未來的學習和造福社會打下良好的的基礎,幼 兒教育機構要培養關心社會、具有能力和負責任的未來公民(UNESCO,

2019)。依照年齡段分為托兒所(Nursery)及幼兒園(Kindergarten),在印尼 慈濟幼兒園分為托兒所 N1(2-3 歲)、N2(3-4 歲);幼兒園分為 K1(4-5 歲)、K2(5-6 歲),本文提到的幼兒為幼兒教育階段 2-6 歲的孩童。

三、 華語教學(TCSL/TCFL)

TCSL 即為 Te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以華語為第二外語;TCFL 為 Te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以華語為外國語之教學。舒兆民(2016)指 出華語教學是指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之教育(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對象為外國人士或華語非為母語者,進行完善的華 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教學。

教育部(2006)的相關法規中對華語教學設立為華語教師以華語為第二語 言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內容及語言技能教授非以華語的母語者。以華語為第二語 言或外國語之教學,教學內容以培養華語之聽力、會話、閱讀、寫作及翻譯等 技能,學習關於中華文學及文化之知識。印尼慈濟學校為一所印尼語、英語、

華語的三語學校,印尼語為該校學生之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教學;華語為外 國語言教學。

四、 跨文化溝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跨文化溝通能力分為認知、情感、行為,認知面為了解認識多元文化社 會,關於文化的價值、語言與非語言的對話、認知系統、族群主義;情感方面 是在對跨文化的敏感性的能力,以全球化的視野提升跨文化溝之動力,理解跨

文化溝通的機會提升,跨文化的溝通、協調、人際關係的建立能力是需要具備 之能力;行為方面為有效具體實踐跨文化溝通能力(Dai & Chen, 2014)。本研 究幼兒跨文化溝通能力為學習跨文化認識與理解階段,讓幼兒了解不同國家、

文化、人種、地理位置的存在,運用口語表達對跨文化的認知,培養幼兒跨文 化溝通能力的認知面。

五、 教學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透過行動和研究結合為一,為了縮短理論和實務 的差距,透過實際的行動,改善實務中所面臨之問題並且改善當前工作的情 境。經由行動進行實際的工作研究,因應實際工作情境以反省和思考的方式,

改革或是創新來增進活動的品質(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是教育實務工作者在自身工作 中從事的一種研究方式,目的在利用自我反省的探究方式,使教育實務工作者 能改進其教育實務、對實務的了解、實務情境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在教育實務 中,行動研究常被用於學校的課程發展,像是教學專業發展、學校改革方案及 系統性的計畫與政策發展。教育行動研究主要的方法以螺旋循環的方式進行 (簡紅珠,2000)。教師之省思是對於學習事件所遭遇的難題和採取解決方法的 過程,應該不斷記錄與反思,與相關理論進行批判性對話與辯證(王國維,

2006)。在教學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作為行動研究者運用取螺旋循環模 式,採「計畫」、「行動」、「觀察」、「反思」進行本次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