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孤獨的位置

在文檔中 笠詩社戰後世代八家研究 (頁 199-0)

第八章 陳明台論

第二節 孤獨的位置

陳明台曾自陳他的詩觀:「世界上甚麼地方,不知道的使命在等待著。看不 見的那個角落,張大了手的自覺在招喚著。不斷聆聽折射在寂寞底心靈上那優 美的回聲,於是,我不休輟地唱著自我之歌。10」李魁賢認為這段話呈現詩人 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表現論:

「世界上什麼地方,不知道的使命在等待著」所表示的憧憬,和「看不見 的那個角落,張大了手的自覺在招喚著」所暗喻的鄉愁,實是一體的兩面,

不過,「憧憬」帶有主動性的所欲,而「鄉愁」偏向被動性的無所欲而已。

但「憧憬」與「鄉愁」明顯地都是肇因於心靈的異化。……憧憬正是他的 詩觀中所要「擁抱和接受的一切」,而鄉愁是所要「拒絕和拋棄的一切」

吧。這種雙價性(Ambivalence)構成陳明台近期作品的架構。11

換言之,意欲「擁抱和接受一切」的憧憬與「拒絕和拋棄的一切」的鄉愁,是 陳明台孤獨的源頭。當他帶著這樣的心緒凝視這個世界,筆下各式各樣偽善的、

夢想消磨下去的、熟悉的陌生人、被世界遺忘的、純愛的憶念、漸的腳步與生 命空白的孤獨,都是他自我的輻射。

因此,陳明台堅信認識自己是一切的起點,小我正是眾生相的縮影,所以,

他說:「認識自己的生活,才能認識精神的內層;認識自己的過去,才能具備反 省的催促;認識自己的周圍,才能從小我觸探共通的人性;認識自己的未來,

才能產生理想而儲蓄創造的潛能;因之,在詩的創作歷程中,我以為一方面需 要體驗生活,進入人群,了解『人』,一方面須要孤獨的堅持,踽踽獨行的可愛 氣質。12」諸如此類,刻意追求人群中的孤獨而非孤單,再次應證「憧憬與鄉

9 陳明台說:「最近我為鄭炯明、曾貴海、江自得三位醫生的詩合集寫序,發現了他們共同的 成長模式,先由抒情性表現詩意,爾後逐漸進入現實的關懷。李敏勇也是如此,這種演替途 徑我比較沒有。」見〈李敏勇作品討論會〉,《笠》239 期(2004 年 2 月),頁 14。

10 《美麗島詩集》(笠詩社出版,1979),頁 225。

11 李魁賢〈論陳明台的詩〉,《臺灣詩人作品論》(文建會出版,2002 年),頁 229-231。

12 《孤獨的位置‧後記》,頁 99。

愁」如何影響陳明台和他的詩。又如〈孤獨的人〉13被美麗的少女、仇視的敵 人,甚至全世界所遺忘的時候,陳明台依然嚮往孤獨,並在孤獨中遺忘美麗的 少女、仇視的敵人,甚至全世界。當然,這樣的遺忘是心無所繫的自由,與被 世界遺忘的忽視屬性不同。不過,在熙攘的人群中感到孤單,則是彼此的距離 雖然近,心卻很遙遠的疏離感受,〈電車〉14這首詩中所瀰漫的氣氛,就是社會 的縮影,以偏蓋全地說,缺乏溫暖、關切、寒暄、瞭解,充滿了令個人孤立的 異化境域,反面暗示著「生之憧憬」:

自動門 總是沒有意義的 開啟又關閉 關閉又開啟 腳 總是沒有生氣的

踏出去 伸進來 伸進來 踏出去

長長的座椅上

沒有表情的一尊石像般的臉孔 排列成為沒有變化的一直線

有著靜默著看書的人 旁邊坐的是打盹的陌生人

有著茫然的把著吊環幌來幌去的人

旁邊站著的是找不到位置挺著大肚子的孕婦

隨著流逝的昏睡著的時間 人們時時移動身子 人們時時相互凝視

必然 有著感到寂寞的時候 不知道為什麼悵然出神的時候 坐在這狹小的空間

在文檔中 笠詩社戰後世代八家研究 (頁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