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開放的理由空間

第二節 理性限制(rational constraint)的原則

2.3 布蘭登的弱方案

2.3.1 推論的知識可靠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項信念的「客觀性」,但是,僅僅採取「不斷訴諸新信念來移除先前的斷言權限」

這個取徑,並不能建立「理由空間」和「法則空間」之間的認知關係。在知覺理 論中說明「事實自身對思想施加限制」的要素,必須要訴諸「強 de re」來建立信 念和對象或事實之間的理性關係。

儘管如此,並不代表布蘭登所構想的、不訴諸「經驗」的某種「弱方案」是 不可行的。筆者以下將藉由第二章中為布蘭登建立的推論主義「強 de re」知覺判 斷學說,以及他的知識外部論主張來提出一個「弱方案」。弱方案之所以為「弱」, 在於不訴諸「有證成能力的直接經驗」,而是訴諸「理由的社會踐行」來間接地 使事實顯現。其中,「事實自身」藉由扮演理由空間運作的必要角色而對主體的 判斷「施加限制」。

2.3.1 推論的知識可靠主義

探討布蘭登式的知覺理論如何滿足「理性的限制之原則」,首先必須掌握理 論的其中一個根基 – 知識可靠主義。布蘭登以兩組「洞見與盲點」來分析可靠 主義(reliabilism)的優點與缺點。其優點足以取代其他知識論,而缺點則被推論 主義所修正(布蘭登,2000:97-122)。

1. a 可靠主義的根本洞見:傳統知識論的 JTB 原則,把某個信念確實為真的期 待放在信念持有者所提出的「證成」,也就是足夠好的「理由」。這是證成的 內部論立場。對此可靠主義批評:對於某個信念是否為真的評估,本質上依 賴於取得信念的過程、機制、情狀等等是否「提高產生真信念的可能性」,可 能性愈高就是愈可靠的信念形成過程。信念持有者所訴諸的理由只是可靠方 法的其中一種。重點在於,「可靠與否」是客觀的概念,必定不是由信念持有 者而是由評估者在外部評估所決定。不論信念持有者自己是否知道可靠與否,

評估者都是依據其信念形成過程的可靠性來決定是否歸派知識給他。因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證成」是外部的,「知識」是歸派的。

b. 概念可靠主義的盲點:按照可靠主義的想法,我們就無法區別「人對環境 刺激可靠地以知覺信念回應」和「鐵對濕氣可靠地以生鏽情況回應」。但是,

人的信念具有概念內容,信念的本質是可以作為推論的前提與結論以構成概 念。換言之,若不訴諸理由的踐行就無法理解任何一個信念的形成。包括最 基本的知覺信念例如「這是紅色的」,主體都必須援引其「可靠性」為理由,

也就是自知該信念為可靠的。因此,「可靠性」並不能取代「理由」。概念的 回應和非概念的回應必須加以區別。「理由」在信念形成所扮演的必要角色,

使得被歸派知識者「不知道信念是可靠的」之情況只是局部的例外現象。

2. a. 郭德曼(Alvin Goldman)的洞見:郭德曼的「立牌穀倉」(barn facade)思想 實驗是說:在一個由許許多多幾可亂真的立牌假穀倉所形成的小村落中,一 個不知情的人走到一個真穀倉前,形成了「這是一個紅色穀倉」的信念。由 於在整個情境中主角的信念之為真乃是「碰巧」,所以他並不擁有知識。此例 說明了證成的內部論之不適當,以及,知識因果論所主張事態與信念之間的 因果連結並無法排除「巧合」。結論是:從外部評估,主角形成信念的外在情 境使得他成為不可靠的知覺者 – 他走到任何一個穀倉前面,依賴平常方式 所產生的知覺信念「為真的可能性很低」。

b.自然論可靠主義的盲點:可靠主義的當代吸引力,一部分在於其為「自然化 知識論」(主張知識狀態是物理原理的產物)提供了原料。既然「可靠性」是 指「客觀的為真可能性」,那麼,只要對其提出自然化說明(以自然語詞說明), 再加上信念的自然化,就能擴展到知識的自然化了。表面看來,郭德曼的洞 見似乎支持了自然化知識論,實際上則是透露了反自然化知識論的線索。所 謂「客觀機率」必須要相對於某個「參考分類」(reference class)才能被指明。

所以,科學中的「機率」是理想化的。「假穀倉村」的例子正是凸顯了可靠主 義選擇參考分類的問題。從一個村落,到一個州,到一個國家,到全世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再到太陽系,其中每個分類的真假穀倉比例不同,因而會導出同一個主體的 知覺有不同的可靠度。甚至,如果選擇的參考分類是主角正在看的那個穀倉,

其可靠度就高達 1。

到底要選擇哪個參考分類以便決定主角的知覺可靠度?最終,適當的參 考分類必須依據案例的描述。就算每一個參考分類都能用自然語言表達,也 沒有任何一個自然事實能決定選擇哪個參考分類。

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需要有一種知識論來保留可靠主義的洞見同時避免其 盲點。推論主義提供了這種說明方案,其基本想法是:可靠性的歸派是在理由踐 行中從事的。假定某人做了一項知覺報導,那麼:

(1) 歸派者傾向於肯認(endorse)這項報導。

(2) 歸派者同意,從「歸派該人該項知覺信念」推論到「自己承擔對於該知覺 信念的承諾」。

(3) 上述(2)的社會連結結構(對同一內容的人際間推論),即是「可靠性推論」。 從推論主義的觀點來看,「可靠」是構成於把他人的承諾當作自己的「理由」

或前提供作推論。可想而知,取得理由是理由踐行的重心,因而可靠性推論也是 理由踐行的重心。可靠性並不外在於理由空間,而且還指出了社會踐行的根本地 位。回頭看「假穀倉村」的問題。每個參考分類各自加上輔助假說和知覺信念後 會推導出不同的可靠程度。由於推論對於描述的脈絡具有敏感性,「選擇參考分 類」就變成評估者「要肯認哪個推論」的問題。總而言之,可靠性的評估具有意 向性,所以,它應歸於理由空間而不是歸於法則的因果空間。

2.3.2 可知覺事實藉由社會規範的三角測量來限制判斷

在筆者嘗試為布蘭登補充的推論主義知覺理論中,有三個由上而下的重要環 節與層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由於可知覺事實具命題式概念內容,所以擁有相同命題判斷的主體能夠不經 推論地直接觀察到事實

(2) 任何判斷或觀察報導的可能條件在於:概念的推論連結所建立之理解的視角 (3) 上述視角構成於理由踐行之下對事實的三角測量

(1)指出了觀察報導是主體對於可知覺事實的「主動判斷」而不是被動的經驗。其 次,觀察報導具有「知識論上強 de re」的地位,屬於直接指稱對象的「關係信念」

因而本質上擁有較高的可靠性。(3)則指明了「理性限制的原則」。其中「理性的 限制」要素指的是三角測量的理由空間。「事實自身的限制」要素指的是事實佔 據三角之中的一角,限制了正確的理解視角或者推論連結。只有正確的理解視角 才能正確測量出事實、使事實顯現。以下,就此三項要點分別進一步說明之。

(1) 觀察報導與事實之間是主動的關係:

對布蘭登而言,心靈的覺知(awareness)狀態必須運用概念。而概念的運用必 須以斷言或斷言所構成的判斷為單位。所以,當事實的概念內容被心靈所覺 知而顯現出來,乃是以「判斷」的形式顯現的。覺知或「知覺」(perception)

就是一種判斷或信念,稱之為「觀察報導」。按照康德的區分判斷屬於自主能 力,故而觀察報導和事實之間的關係是主動的。當中並不存在「被動的然而 有覺知」的「經驗」狀態。

對布蘭登而言,心靈的接受性功能是被動接收尚未被判斷的自主運作所 覺知、顯現的事實。自主的知覺判斷並非可以「自由」運作而是受到事實的 限制,限制的方式就是判斷必須顯現事實的內容。可知覺的事實如何被顯現?

以下析論之。

(2) 理解的視角使事實顯現:

推論主義的核心主張是:如同有視角才能看東西,主體在理解的脈絡下才能 表徵對象。理解的脈絡指的是一套思想網絡,由概念的推論連結(義務記分)

所構成。舉例而言,如果一個人僅僅擁有「這是紅色的」之命題語句,並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法拿它來指稱紅色之物。除非他也透過推論的連結擁有「紅色是一種顏色」、

「紅色不是一種形狀」、「黑色不是紅色」、「淺紅色是紅色」、「正常光線下紅 色顯現為紅色」等等其他信念,他才能正確地觀察並報導某物是否為紅色。

換言之,「觀察」預設了推論的能力與踐行。

(3) 觀察的視角:社會規範的三角測量

第二章曾經說明:世界的「客觀性」,是在被詮釋者–詮釋者 -事物的三角測 量脈絡中所開顯。同樣的,使得可知覺事實顯現的那個理解的視角、推論的 連結也是在三角測量中構成的。理解視角的建立開始於學習認識事物之初,

其三角測量的關鍵構造是學習者在「歸派他人承諾」和「自己承擔該承諾」

兩個不同社會視角之間的推論,使得對象事實被挑出,並藉由推論的連結形 成的理解視角來顯現其內容:

剛開始學習語言的小伶,首先,在教她說話的姐姐和她自己之間劃下一條溝 通的線。聽著姊姊說出「那是一張圓桌」,她在姊姊和那張圓桌之間劃下第二條 線,同時在自己和那張圓桌之間劃下第三條線。於是第三條和第二條線的交集(那 張圓桌)挑出了同一個對象。而小伶為了得以承諾把「那是一張圓桌」適用到挑 出的對象,同時就要嘗試歸派姊姊此話的背景承諾和權限、後果,接著再自己承 諾這些權限以及後果。在掌握了說「那是一張圓桌」的種種權限和後果後,事實 的概念內容就顯現了。

在此例中涉及了「強 de re」或者觀察報導的兩重的推論:

在此例中涉及了「強 de re」或者觀察報導的兩重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