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理由空間中的知識

第二節 非推論知識

2.1 布蘭登的方案:觀察兩層說

2.1.4 RDRD 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abernet Sauvignon )。酒是一樣的酒,但知覺改變了。這說明「知覺」不僅 僅涉及對象和其性質,以及被動接收的功能。新知覺的取得歷經了、因此依 賴著許多次品嘗各種酒的經驗和練習。把許多分別的經驗連結、比較需要自 主功能運作,掌握各種酒的概念並正確地使用於感覺刺激更是需要自主的概 念運作。

被動地接受到的東西,無論是「命題式的經驗」還是「刺激」,就其處於 被動的範圍內,都無法從事經驗連結與區辨練習,而只能是經驗或練習的材 料依據。而自主性在知覺學習中彰顯出來的角色,可以用來說明這同一個功 能也在一般的知覺中所扮演的較為隱含的角色。就這一點而言,著重概念自 主能力的「兩層說」也受到了支持。

最後一點知覺學習所提供的說明上的啟發,關乎布蘭登對於兩層說中

「RDRD 能力」與「概念能力」之間關係的反思。這是下一小節的說明。

2.1.4 RDRD 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布蘭登認為,智人的 RDRD 能力和概念能力在某種局部的範圍內是各自獨 立的。意思是說:可以有 RDRDs 但是沒有建立適用的概念;或者,可以有「純 粹理論概念」是沒有和任何觀察概念有推論的連結的(如數學概念)。但是,就 全面的觀點來看兩者是互相影響的。而兩者的相互影響對於知覺或觀察報導的形 成或學習之議題而言是相干而值得進一部探討。

我們似乎把 RDRD 的獨立性與不受認知或概念的影響視為理所當然。理由 似乎是,刺激或感覺是純然被動的、受世界影響因而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就功 能而論自主性的概念運作無法決定被動接收而來的內容是什麼,而只能就已經接 受來的內容按照自己的原則加以分類或組織或其他加工。基於這項獨立性而進一 步認為,還沒學習概念使用的人甚至根本沒有概念的生物,至少在最低階的感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或刺激層面,也會擁有和概念使用者一樣的 RDRD 功能。

但布蘭登問道:若我們要說眼前一種感覺為「紅色」,需要複雜地與背景信 念互動 – 許多項內外在的觀察標準條件的掌握、對自己所處的各項內外在情狀 的信念等等,那麼,是否可以懷疑沒有概念的人或生物究竟能否和我們一樣「區 辨出這種感覺」(布蘭登,2002:364-367)?延伸布蘭登的懷疑,試想,不會說 話的嬰兒真能把「酒紅色」和相近的「紫色」分別為不同的感覺或刺激嗎?也許 我們應該考慮,概念的使用至少會部分地決定對於感覺內容或刺激的區辨。

就實證研究方面來看,前文知覺學習的例子顯示針對同一個對象,知覺學習 的前後,其感官上的感覺(sensory phenomenology)也改變了。認識一種花之後,

對其感官上的感覺會不同於一無所知時的感覺;熟識一個人之後,感覺起來也和 初不相識時不一樣,等等。試想在這些例子中,學習之後的知覺有許多針對對象 的新的背景信念建立。我們可以合理解釋感覺上的改變來自於認知背景的改變與 增加。甚且,由於那些經過學習和熟識的過程所取得的信念知識是正確的、細節 的,因此,新的感官感覺也是更加清晰、更加細緻的。

布蘭登思考的另一個例子是 Müller – Lyer illusion。如果我們靠著思考活動 而了解到「兩條線看起來不一樣長」只是錯覺,那麼往後再多做一些測試,也許 到後來受試者不只是會抑制住說「兩條線不一樣長」的傾向,而是真的感覺到「兩 條線看起來一樣長」。

筆者想要指出的是,接受性的內容和自主性的內容兩者一元化的主張有利於 說明上述思想概念與感覺之間的影響關係。以布蘭登的方案來說,刺激或感覺乃 是概念性的事實。概念的事實被接收後,須要自主的概念活動來提供「視角」以 理解事實,而「視角」或「理解」就是概念的推論連結。事實經由理解而顯現出 其內容。於是,推論的連結之中不適當的推論愈少、適當的推論愈多、推論得愈 多以及愈關乎細節,那麼,理解就愈正確愈細緻,同時也就愈顯現出正確而細緻 的事實層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了更深入掌握上述概念活動對於感覺區辨的影響,有必要將之與相近的

「認知的穿透」(cognitive penetration)觀念作比較。「認知的穿透」指的是:主體 的信念、思想和欲求等命題態度影響了他的知覺。認知穿透的特徵是「由上而下」

(top - down)的驅力。典型的例子是:十分鐘前我和朋友大吵一架,我相信「他 現在還在氣頭上」,所以現在看到他的臉,我「知覺到他在生氣」。相反的,知覺 學習則是由外在環境的與料驅動(data - driven)。以上文「伐木」之例來說可以有 兩種解讀:

(1) 「認知穿透」的解讀:居民抱持「砍伐樹林後只會剩下一種叫做松樹的樹木」

之信念走進砍伐後的林子,對於眼前所見產生了「松樹就是這個樣子」的新 知覺。

(2) 「知覺學習」的解讀:居民走進砍伐過後的新樹林,眼前的新風貌使他們產 生了「松樹就是這個樣子」的新知覺。

知覺學習的理論家試圖以「知覺學習」來解釋掉(explain away)許多貌似的「認 知穿透」。只有極少數學者認為某一種特定的知覺學習案例同時也是認知穿透的 案例。

就「由上而下」這一點而言,布蘭登的「概念能力影響 RDRD」和典型的「認 知穿透」是相似的。但是比較看來,後者是針對知覺的「命題內容」,而前者是 針對刺激或感覺。布蘭登的想法強調自主能力對於被動能力的影響,而認知穿透 則是強調主體對於刺激的回應直接地受到所擁有的信念欲求等等影響。兩者仍然 是不同的。若主體的信念是假的,認知穿透所形成的知覺就會是不正確的。而布 蘭登的想法是建立在概念運作是適當的之前提:運作豐富而正確的信念系統將會 使得 RDRD 更加敏銳。70所以,布蘭登的想法可以運用到知覺學習。

讓我們回到物理學家觀察μ介子的例子。這個例子是典型的「充滿理論的觀

70 有其他哲學家,如 Raftopoulos 和 Zeimbekis,持相類似的見解。不過,他們似乎將「(視覺 系統)接收而來的內容之改變」僅僅以認知穿透 top - down 的向度來詮釋。並未強調這同時也 是知覺學習 button- up 的條件(參見 Connolly,2017)。

察」(the 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觀察」往往提供做為研究之證據,而

「理論」則是必須依賴證據支持。然而,有些觀察的證據價值卻是依賴於理論的 長期持續的。(3) 這項改變是產生於於練習或經驗(practice or experience)。針對 (1),前文已經論述,對μ介子的「觀察」雖然不是典型的知覺,但是是非推論地、 子得以說明。這是庫恩(Thomas Kuhn)使用的一個例子:施測者對受試者在短時間內出示了一 些「不正常」的撲克牌例如「黑心 4」,然而,受試者的報導都是正常的牌例如「紅心 4」

(Bogen,2017)。

由於短暫的出牌過程是一個連續的觀看經驗,受試者沒有遭逢有意義的外在經驗變換,或 者受提醒去採取方法對經驗提高警覺,因而容易被他們對於撲克牌的信念所穿透,無法取得對 於不正常撲克牌的新知覺。一直到後來又反覆幾次出示這些牌,受試者才看出是不正常的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一套有時間持續性的完整人為計畫的結尾部分,而不是針對已然自行運轉的人 事物等等的觀察。這個計畫是一項實驗操作,因而是做某事(do something)的實 作(practice)過程。做的事是:要讓微粒子和其環境互動來產生對觀察者的感官 刺激或感覺,以實現對微粒子的觀察。

在過程一開始以及過程之中,所涉及的任何理論概念與說明都不是直接適用 於觀察對象,而是轉而為做某事。許多的做事產生了許多的經驗。這許多的做事 和經驗環環相扣並推展,開出了最後的做事和經驗高峰:雲霧室中,一條勾狀雲 霧形成。

現在請設想有兩組人在等待觀察。一組是對實驗計畫與過程、物理科學本身 一無所知的「白紙」人士,但是被說服產生了「最權威的物理學家和物理理論已 經在雲霧室呈現出了難得一見的微粒子」的信念。另一組就是參與實驗操作的物 理學家。兩組人同時在雲霧室觀察。他們觀察到了什麼?

(1) 白紙人士:興奮地張大眼看了半天。結果是不安地懷疑自己的視力,因為「除 了像勾狀的白霧,什麼也沒看見」。

(2) 物理學家:起先抱持專業性的謹慎忐忑。而就在看到雲霧出現、逐漸形成μ 介子走過的勾狀軌跡之際,他們的感官敏感地分辨出了使雲霧產生、隱身雲 霧後面的原因 – μ介子。於是不無高興地說「觀察到μ介子了」。

物理學家的觀察報導是更為可信的。藉由許多實作和實作產生的成功經驗,

物理學家所擁有的理論概念促進了他們 RDRD 的敏銳度,因而產生了對於μ介 子的新知覺。這個知覺學習的例子可以用來支持布蘭登「觀察兩層說」極簡主義 之非推論知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