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理由空間中的知識

第二節 非推論知識

2.1 布蘭登的方案:觀察兩層說

2.1.3 知覺學習的案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當科學家將一束帶電粒子射入雲霧室,粒子與雲霧室內的混合物相互作用時,會 將混合物離子化,造成的離子會扮演雲凝結核的角色,使離子的周圍產生霧氣。

於是,帶電荷粒子走過的時候,會產生很多離子和霧氣,所以就留下了它們走過 的勾狀霧氣軌跡。

讓我們設想:「μ介子」此一概念的內容,是構成於涉及μ介子的各個理論 之語句、相干的現象之語句、上述實驗的設計、安排、執行之談話語句等等的推 論連結。那麼,當物理學家將一束帶電粒子射入雲霧室,面對眼前出現的勾狀雲 霧軌跡之刺激,根據「μ介子」的適當推論角色,那些物理學家就會以「我觀察 到μ介子了」的句子適用於此一情狀。也就是說,物理學家正確地報導了雲霧室 中的μ介子。在此,顯然批評者會質疑:如果沒有物理專業知識的人都看不到μ 介子,物理學家真的有「看到」μ介子嗎?布蘭登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似乎可以 訴諸其他例子來尋求支持。

2.1.3 知覺學習的案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寫過一個人有一種特殊能力:對於某一種 酒,僅僅藉著「品嚐」他就能夠區別這一口是「上半瓶的酒」或「下半瓶的酒」

(詹姆斯,1890:509)。那麼,如果此人符合以下條件:(1) 這項改變真的是知覺 上的改變而不是,例如,透過推論而有。(2) 這項改變是長期持續的。(3) 這項改 變是產生於於練習或經驗(practice or experience)。這案例就是「知覺學習」

(perceptual learning)的例子 – 主角習得了從前所沒有的新知覺。69

除了詹姆斯的這個例子,研究者提供了其他符合知覺學習定義的例子:

(1) 有一項伐木的計畫,將住家附近一片小樹林的大多數樹木都砍除了,唯獨留

69 本小節所述知覺學習的定義、例子和基本資料分析,請參見 Kevin Connolly,“Perceptual Learning”,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下一種松樹。數月過後,對居民而言,並非不知道或沒見過的松樹「看起來 不一樣了」。林相改變的新經驗使居民產生「松樹就是這樣」的新知覺。

(2) 類似上例的藉由新經驗而「習得的知覺」還有:喝了一杯飲料而「知覺到這 是蘋果汁」、拿起一個可疑的果實湊進鼻子而說「這是蘋果的味道」、聽到一 陣低沉磨擦聲而說「這是移動沙發的聲音」等等。

(3) 一般人看來一模一樣的兩顆珠寶,珠寶鑑定師卻能區別出極細微的色彩差異。

(4) 我只看見眼前玉米粒堆成小丘,另一位一輩子務農的老人卻能「看到那堆玉 米總量是三十石」。

(5) 小雞性別區分專家(chicken-sexer)的知覺學習案例:業主會對剛出生一日之 內的小雞按照公母分別開來。稚幼的小雞們其實無論在形、色、聲、嗅、味、

觸各方面都「沒有差異」,但是訓練有素的鑑別者卻能在接觸牠們時,憑藉某 種知覺內容來正確地報導、分別「這是母雞」或「這是公雞」。

衡諸各種案例,可以分析出知覺學習的類型至少有四種(Connolly,2017): (1) 區別(differentiation):某人先前所知覺的一種性質、對象或事件,經過學習後

他知覺為兩種或以上的不同性質、對象或事件。例如,詹姆斯所描寫的品酒 達人例子。

(2) 統合(unitization):與(1)相反,某人先前知覺為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性質、對象 或事件,經過學習後他知覺為單一的性質對象或事件。最明顯的例子是:學 習讀寫英文之前,我們知覺「mind」為四個不同的字母符號,學習英文後,我 們把它知覺為一個字。

以上不論是區別類型還是統合類型,都是「新的知覺單位」的產生。

(3) 注意力偏重(attentional weighting):透過練習或經驗,人們系統性地去注意某 種性質而忽略其他性質。範例是運動員的練習,例如,西洋劍的初學者在擊 劍時注意力在對手的腿部上方區域,老手的注意力則在對手的軀幹上方區域。

(4) 刺激銘印(stimulus imprinting):某人在反覆地暴露於一組刺激後,知覺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會建立特殊的偵測,將之知覺為一個整體模式(whole pattern)。例如,人的大 腦視覺細胞會對特定的熟悉臉孔起高度反應。所以,即使我見到那張臉是快 閃或不清楚的,我仍能知覺到是誰(例如,我瞥見站在角落抽菸的一張陰暗 面孔,心想「他是總會少算我錢的那位自助餐老闆」)。

有一些研究或討論是關於知覺學習的前後,主體對於相干的現象性質(即低 階的感覺、感質)的改變。例如:前文所舉「松樹」的例子,主體有了「這是松 樹」的新知覺後,對松樹的感覺變得不一樣了。另一個例子是:面對一株主體所 不認識的植物,其形狀、顏色、姿態等等的感覺,和主體認識並能辨識它為「向 日葵」之後的感覺是有差異的。另外,認識一個人很久之後,對他外貌的感覺也 會不同於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還有研究發現,當一盤棋下到中場,棋盤看起來 的感覺對一個新手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對一個專業棋手則是變得不一樣了。有些 研究則指出,無論是學習書寫還是學習說一項新語言,學習前後的文字看起來的 感覺或者說話聽起來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給定上述知覺學習的例子以及基本分析,筆者以為,有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或 分析布蘭登的「觀察兩層說」之處有三點:

(1) 「知覺」不是固有的或一成不變的,知覺變化的可能性是支持布蘭登「極簡 主義」觀念的一個理由:

透過練習或新經驗,我們可以產生以前所沒有的「新知覺」。上述諸例顯示:

可能的候選新知覺之範圍,從內容與型態非常類似於已經有過的知覺(砍伐 過後,「這是松樹」的鮮明知覺。這種知覺和主體以前也許有過的對於其他的 樹種的知覺型態上有類似性),到出乎意料的知覺型態(看到那堆小丘般玉米 有三十石的量),再到令人疑惑的知覺型態(經由整體地接觸而知覺到小雞的 性別)。

進一步分析,如果按照某種常識觀點,「知覺」是對於感官感覺的認知。

所以,一項知覺的命題內容就會有正相對應的感覺內容。例如:我知覺到「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紅色的」,則有對應於知覺的「紅色的感覺」。同理可推「這是圓形」、「這 摸來像細沙」、「這聲音很低沉」等等,都有正相對應的感覺。

而在前文的例子中,「這是松樹」、「這是蘋果汁」等等的知覺有其對應的 形、色、味等等感官感覺內容。但是,藉著品嚐而說「這是上半瓶的 XX 酒」

則是「XX 酒」有對應的味道,但「上半瓶」則在味覺中並沒有對應的感覺內 容。同樣的,「看來那堆玉米粒有三十石之多」,除非經過測量數算並標記,

「三十石」是沒有形、色、大小等等,沒有對應的視感覺的。最後,不用說,

出生一日的小雞的性別沒有任何感官上相對應的感覺。於是有一種關於「典 型知覺」的常識想法是:必須具有對應於知覺命題內容的一種或以上的感官 感覺或者其組合。所以,前文所舉的知覺學習例子中有些不符合這個想法,

因而是「非典型」的知覺。布蘭登所主張雲霧室中物理學家對於μ介子的觀 察,就是屬於非典型的知覺。

在哲學上,我們可以質疑非典型的知覺並不是「真實的知覺」(genuine perception)。非典型知覺其實是隱含的推論的結果:從感覺內容推論出沒有對 應到感覺內容的命題內容。針對這項貌似合理的批評,筆者有兩點回應:

a. 呼應「知覺學習」的現象而回歸到「能力」的角度來看,「感覺內容」和

「命題內容」的配對不應該固有化和固定化。因為,感覺的能力和認知的 能力都有精緻化、敏銳化的可能。以感覺能力來說,例如人人看到那兩顆 寶石都一樣是紅色的,但珠寶鑑定師看到其中一顆是朱紅色,另一顆是血 紅色。珠寶鑑定師具有罕見的細緻色彩感覺能力。以「觀察兩層說」的用 語來說,學習有成的人 RDRD 的能力比一般人更高強。既然如此,很可能 在那些非典型的知覺中,知覺者具有旁人所沒有的更複雜細緻的感覺,而 這細緻的感覺內容的確是有對應到命題內容。這項論證是要挑戰區分「典 型」與「非典型」知覺的武斷性。我們不會知道他人的第一人身感覺能力 有多麼敏銳進化,因而不會真的知道他的知覺並沒有相對應的感覺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b. 假定非典型知覺的確沒有相對應的感覺內容。這一點並沒有蘊含這種知覺 是經過推論而得,我們仍然可以主張它是非推論的結果。有兩種說明的方 式:

(i)麥道爾式方案:在「感覺內容」和「沒有對應感覺內容的知覺命題」

之間具有理由關係但沒有推論關係。如麥道爾的類比,看見「→」而向右 走是訴諸理由但是沒有經過推論過程。同理,有某種感覺是主體非推論地 導出另一種命題的理由。

(ii)布蘭登式的方案:對於某種感覺內容(作為一種「刺激」),主體是 以按照概念的推論角色而適當地、非推論地適用於此種感覺。這樣的非典 型知覺就是含意較為廣泛的「觀察」。典型的知覺只是觀察報導的其中一 種。

在這兩種說明之下,就「不經過推論方式或過程」、「針對感覺或刺激 直接地回應」這兩個關鍵面向而言,「觀察」 - 或說非典型知覺 – 和「知 覺」之間是相同的,反而與「藉由推論過程而得」的信念或知識不相似。

對布蘭登而言,稱呼「知覺」抑或是「觀察」其實是用語選擇的問題而不 是概念問題。不過,我們可以反思:知覺信念或知識的另一項重要特徵是

「具有高度可靠性」,那麼,廣義的觀察報導是否具有類似的可靠性?這 個重要問題將留待後文 2.3 探討。

綜合 a 與 b 的論點,既然從學習與能力的觀點來看並不適宜限定化、

定型化「感覺內容」與「知覺命題內容」的配對,那麼合理的方向就是同 時解放、簡化在觀察活動中接受性和自主性的運作條件。接受性的運作只

定型化「感覺內容」與「知覺命題內容」的配對,那麼合理的方向就是同 時解放、簡化在觀察活動中接受性和自主性的運作條件。接受性的運作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