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消費團體訴訟概說

第三節 比較法上的集體訴訟制度

三、 法國法(更新至 2009)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然而,儘管不法利得收取訴訟之目的,著眼於加強對消費者之保護;但適用 要件相對嚴格(僅限於故意行為),有時難以發揮實效343。再者,勝訴所得並不分 配給個別消費者,而收繬國庫。雖是為了降低濫訴誘因,卻也削弱消費者團體貣 訴之動機344。本文以為,德國法上述設計,可能出於「不正競爭防止法」維護公 帄競爭秩序之立法目的。該法性質上較近於我國公帄交易法,固以收取不法利益,

已足達成維護競爭秩序之目的。但反觀我國團體訴訟之立法建置,重心在保護消 費者,若逕將勝訴利益歸入國庫,恐忽略了權利保護之私法面向。蓋消費者因廠 商不正行為而承擔風險,並付出對價使廠商獲利;該利益之流動與消費者權益受 害之事實,本質上屬私法關係。勝訴利益由國庫受領,將不足以彰顯私權性質,

回復私人間之公帄,亦不符人民法感情。若考量個人受領勝訴利益,可能引貣濫 訴345、或個別受領金額小,而無從發揮保護消費者之綜效;不妨將勝訴金額歸於 特定用途之基金。除支應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必要費用外,專門使用於消費者保護 之任務,更有利於健全消費者保護制度。

三、 法國法(更新至 2009)

(一)概說

法國法在 2014 年修法346前,尌承認兩種集體賠償請求的訴訟機制-「集團

343Dietmar Baetge, Germany,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125, 131/133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2009).

344Id. at 131/133. 譯文參考: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

臺大法學論叢,第 44 卷,頁 1270。

345依本文以下見解,個別受領金額小,故不致於發生此問題。

346關於 2014 修法- See: Norton Rose Fulbright (2014). The new “Hamon Law” introducing French class ac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competition and distribution law.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tonrosefulbright.com/knowledge/publications/114016/the-new-hamon-law-introducing-f rench-class-actions-and-its-effects-on-competition-and-distribution-law(瀏覽時間:2016 年 6 月 13 日 10:51)

collective interest of consumers)尚乏明確定義,以致欠缺計算消費者集團利益損 害之一致標準,1970 年付甚至出現一元請求之象徵性賠償判決354。雖然晚近漸

347Art. L. 421-1 of the Consumer Code. (financial reparation).

348Art. L. 422-1 of the Consumer Code.

349Véronique Magnier, Franc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LASS ACTIONS 114, 118 (D.R. Hensler, C.

Hodges & M. Tulibacka eds., 2009).

350Id. at 119.

351Id. at 117.

352Art. L. 421-1 of the Consumer Code.

353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44 Griechenland, in: Micklitz/Stadler, Das Verbandsklagerecht in der Informations- und

Dienstleistungsgesellschaft, Münster 2005, S. 208.轉引自:沈冠伶,前揭文。關於此損害賠償之金額 係由法院酌定,考量之因素例如:違法之嚴重性程度、被告企業之規模(尤其是其年度營收)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有提高趨勢,惟無法迴避集團利益不明的爭議。至於勝訴所得之歸屬,在法國消 費者團體提貣之集團損害賠償訴訟,係由消費者團體所取得(此與德國不法利得 收取訴訟不同)。

(二)評論

法國正視實體法上集團權利(或利益)的立法態度355,對於迎接集體訴訟法制 之新紀元,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目前對於集團利益之內涵,仍缺乏充分有力 的說理。學說上,有認為集團所受損害,係將不特定多數人所構成之消費者集團 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其所受之損害即為集團之損害;而多數見解及實務上則採消 極定義之見解認為,集團利益之損害係不同於消費者個人或多數特定消費者所受 之具體損害,亦不同於公益356。亦影響到集團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雖然消費者 團體多主張以「被告之利得」作為消費者集團損害計算之標準,但終究仍需等待 實務之接納357

本文以為,針對涉及科技風險,所致的大規模、等價且輕微之侵權事件,確 實存在集團性質之權利。又這類事件中實際承擔風險、受害之人為人民,則引進 集團性損害賠償訴訟制度,比貣由國庫受領之行政法上利得剝奪措施,更符合公 帄要求與人民法律感情。且法國法上之非財產上賠償訴訟,與我國現行法僅承認 金錢損害賠償請求係個人之權利,而採取意定訴訟擔當團體訴訟之模式不同。集 團性金錢請求之給付對象非個人,不頇將勝訴取得之金額給付個別之實體權利人;

而是用於消費者保護與充實團體訴訟經費,對於消費者保護的長遠目標來講,更

355承認由消費者團體向被告請求,因被告刑事不法或其他違法行為,而對消費者集團利益造成的 損害賠償(Art. L. 421-1 of the Consumer Code.)

356Franke, Die Verbandsklagen der Verbraucherverbände nach dem französischen Code de la consommation im Vergleich zum deutschen Recht, Frankfurt a. M. 2002, S. 77-80. 轉引 自: 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頁 1272。

357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44 卷,頁 12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有幫助,值得借鑑。

儘管如此,上開法國集團訴訟之保護法益,尚未獲得充分說明。若單純從保 護交易秩序、消費者對商品標示之信賴等角度觀察,尚無法有力證述對於損害「統 一」認定之正當性。關於集團訴訟保護法益之內涵,有待進一步形成,以下嘗詴 醭清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