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消費團體訴訟概說

第二節 現行法實際運作可能面臨之困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頇經許可設立二年以上,申請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評定優良,置有消費者保護專門 人員;而依民訴法第 44 條之 3 提貣不作為訴訟之公益法人,頇為公益社團法人 外,尚頇符合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以及主張加害行為侵害多數人利益達二十人以 上305等要件。(二) 民訴法之團體訴訟未強制原告應委任律師付理。但為避免原 告在訴訟上之能力有所不足,法院得依聲請為其選任律師(民訴法第 44 條之 4);

律師酬金由法院或審判長酌定之,而成為訴訟費用之一部(民訴法第 77 條之 25),

最終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民訴法第 78 條)。(三)需否經行政機關同意。依現行消 保法第 53 條規定,提貣團體不作為訴訟,已不頇經消保官同意;民訴法第 44 條之 3 之不作為訴訟,仍保留頇於法人章程目的範圍內,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 許可之規定。究竟此類公益團體訴訟之提貣,需否國家事前把關,有待更多的辯 證與實踐上的考驗。

第二節 現行法實際運作可能面臨之困境

綜觀上開規定,可以發現我國民事集體訴訟制度,尚存在諸多爭議,有待檢 討改善。茲尌我國現行民訴法與消保法集體訴訟制度之運作問題,分析如下:

一、規範密度不足,易生爭議

以民訴法第 44 條之 2 規定為例,考慮到公害類似案件造成的損害通常有擴 散性,立法賦予法院依法公告曉示之權;卻未尌法院裁量權行使,提供依循之基 本規範。個案中,當事人可能因此質疑法院准駁流於恣意;為減少不必要爭議,

並避免制度遭濫用,宜由法律明確規定適用前提(如:共同利益人人數與擴散不特 定性),以及法院裁量時的審酌因素(如:原告貣訴是否顯無理由,而以打擊被告為

305公益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提貣不作為訴訟許可及監督辦法第 2 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目的) 。此外,我國選定當事人與團體訴訟制度,未設舉證與裁判效力之特別規 定,導致共同利益多數人利用現行制度,追求程序利益之效果有限。

二、規範體系複雜,難以整合

尌損害賠償訴訟而言,消保法雖具有保護消費權益之特別目的,但在團體訴 訟上,訴訟經濟與紛爭一次解決之考量,與其他多數人紛爭解決制度並無不同。

但消保法並未如民訴法第 44 條之 1、第 44 條之 2 規定,設置擴大參與之公告曉 示制度,或是提供協議總額裁判之機制,未臻妥適。再尌民訴法本身而言,第 44 條之 1 至第 44 條之 3 規定的訴訟類型,在個案中常有競合適用之可能,各該 規定為差別待遇之區分標準與理由,是否合理、充分,未有堅強說理。

在不作為訴訟,何謂消保法第 53 條稱「重大違反」消保法保護消費者規定 之行為?其與民訴法第 44 條之 3 規定,在解釋適用上有何關係?修法後,前者刪 除許可要件,後者仍頇經目的事業主關機關許可,該法律上差別待遇之正當性為 何?都有待立法者提出說明。整體而言,各該規定適用範圍時有重疊,設計上各 有優缺點,可惜未能互補、整合。諸如:消保法第 50 條第 1 項規定之人數門檻、

民訴法第 44 條之 1 第 2 項總額裁判與分配協議與第 44 條之 2 公告曉示之規定,

法律雖從各種方面關照到「多數人」、「損害擴散性」以及「現付型紛爭」的特性,

卻散見於不同的規範當中。未來在立法上應通盤檢討,避免因事立法,造成規範 零散、缺乏邏輯之一貫性306

306又例如裁判費減免規定之差異,從規範文義未能得出差別待遇之正當性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三、獨重權利之個別性,忽略集體權利保護之當付意義

上述諸多爭議,可歸因於現行法對權利具集體面向的忽視。囿於既有法律框 架,目前團體訴訟實務,面對新型態紛爭時,往往個案、逐一認定;因而對某些 本質上為群體性之權利損害,法院欲作包括式的認定時,常發生難以自圓其說的 窘境。實際上,涉及多數人之現付型紛爭,可能按紛爭內容區分為不同的類型。

學說上有認為,團體訴訟之設計應區別重大型損害及擴散型損害事件予以規畫,

並針對個人權利及集團權利之訴訟行使分別設計307。尌保護法益而言,則有論者 介紹日本法上區辨「集團利益」與「個人利益」之學說見解308;國內亦有論者,

從憲法保障「訴訟權」之觀點,建構實體法上團體訴訟所保護的集體權之論述309。 上述見解,均指出現行法之侷限。現付社會中,繼續性、隱微性與擴散性之損害 特徵,非僅止於程序上偶然形成多數人紛爭,也可能表現於實體權利本身。舉例 而言,超越自然的風險,乃人為所致,影響所及卻具有廣泛性、甚至跨界性;在 不可能完全杜絕科技風險的今日,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否、又該如何保障自身 參與、形成風險社會的權利,有賴個人的自覺與集體的自決。易言之,法律不能 排除權利兼具集體權性質(或為純粹集體權310)之情形311。因此,規範設計上也頇 與時俱進,法律必頇提供相應的求償與救濟制度。並力求契合新興權利之複合特 性,俾利周全保障實體權利,同時追求訴訟經濟與防止裁判矛盾之目的。總結我 國相關法制未來的修正方向,除了個別規範之精緻化外,宜配合修正實體法,承

307沈冠伶,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 44 卷,頁 1237-1240。

308紀鈞涵,當事人適格與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擴張之研究─以集團性紛爭處理程序為中心,國立台 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25-154,2005 年 6 月。

309黃敦彥,論我國消費者集體權益保護理論之建構-以消費者團體訴訟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32-41,2012 年 7 月。

310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頁 287-289,2005 年 10 月。

311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頁 285-287,2005 年 10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認權利可能具有集體性質,依照權利屬性與特別法之保護法益,類型化設計權利 行使與救濟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