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背後仍有許多複雜的原因牽涉其中,有人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9

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 2007 年 2 月 7 日公布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 報告:《氣候變遷 2007》(Four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 AR4),報告由 100 多個國家的 2500 多名 科學家依據對大氣層、海洋、冰川、冰蓋等因素累積 6 年研究,第一工作小組(WG 1)指出,氣 候變遷小組堅信,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證據的正確性至少達到 90%,遠高於該小組 2001 年發表 前次評估第三次報告(Third Assessment Report,簡稱 TAR)時的信心水準 66%。資料來源:環境 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28469(2008.8.17)

9 蓋亞假說主要是由英國化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與美國波士頓大學微生物學家馬古利 斯(Lynn Margulis)所合作提倡,這個假說是認為地球的生物圈能夠自我調整。過去普遍的認知是 生命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這個假說顛覆了傳統觀點,認為生命還主動地改造環境。「蓋亞假說」

認爲地球是一個由生物負饋自動調節的控制系統,地球自身是一個活的整體,活的部分就是地球表 層。生物整體不僅適應環境,同時也改造了環境,使環境條件穩定和最優化,有利於自身生存。儘 管這一假說引起了爭議,限於時空尺度還無法證明,但它却提供了理解地球表層物質之間特別是生 物和環境之間複雜聯係的一種思維方式,對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是有啓發性的。(丁賢法、韓廣,

認為地球有一種自我調整的行星機制,可以維持氣候的穩定,更有學者認為地球 暖化對人類是有利的(游維倫,2003:72);由此可知,對於全球暖化的原因及 影響,各家學者可是眾說紛紜,因氣候變遷問題具有高度複雜性,科學上仍存在 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如台大教授黃榮村(1994:3)提到:

「若因科學上的不確定性,而不馬上著手減緩人為排放,這涉及風險管理中 的價值判斷問題。技術上的不確定性與政治決定之間的折衝,純粹是價值判 斷上的考量。縱使不會發生,人類社會也因辯論並建立能源使用的哲學。重 要的是,全球氣候變遷是一種警訊,不管有多不確定,更重要的是利用它來 讓我們思考應如何做危機管理。」

以人類目前的知識並無法對此作十分完善的釐清,但相同的是學者們皆不約 而同的大聲疾呼人類必須正視全球暖化這個問題。或許 IPCC 的評估報告並不能 完全正確的解釋暖化的原因,但這已是人類最可靠的資料來源,如國內學者許晃 雄(2007:50)所提出;

「氣候變遷推估結果用於洲到全球尺度的現象較為可靠,對大氣與海洋溫 度的增加以及海面的上升,也較為可信。但是雨量與極端天氣推估值得部 榷定性明顯大了許多,因為不同模式得到的結果經常南轅北轍,

IPCC

的 氣候學家用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氣候模式、最佳的模擬策略、最好的電 腦、以及最新的氣候變遷知識,進行最龐大的計算,得到一系列的推估結 果,預告了高風險的暖化未來。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並沒有更好、更可靠 的結果可以參考。」

而 Dale Jamieson(1993:313-329)在”Ethics,Public Policy,and Global Warming”

一文中也舉出全球暖化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全球性及多樣性,文中提到雖然科 學家對暖化成因的看法不一致,但 Jamieson 認為這些看法並非種類不同,只是 重視層面的差別,而人們之所以會對全球暖化議題有興趣是因為減緩暖化或對其 影響做出回應,會牽涉到鉅大的經濟成本與重新分配,並使生活方式徹底修正。

IPCC 在 AR4 中多次提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非常可能」(very likely)就是當 前全球暖化之主因,比 2001 年 TAR 的「可能」(likely)更為肯定人為因素所造

2004:173)。

成的影響10。因此在本論文中也認同 IPCC 的評估報告所言將「人類活動」視為 是最可能引起全球暖化的原因,以此為前提進行本篇論文的探究。

二、Peter Danielson(1993)把博弈論11中的「囚徒困境」理論12運用到全球暖化 的問題,他認為為了減緩暖化而提出的二氧化碳減量行為,其實是一種兩難的情 約來強制執行才可能達成(Peter Danielson,1993:329-343)。

無獨有偶的,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13的支持者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

10 量化氣候的不確定性是 IPCC TAR 及 AR4 的特色,根據發生機率大小,IPCC AR4 將部確定性較 TAR 增加極端可能一級而分成八種等級:幾乎確定(發生機率> 99%)、極端可能(發生機率> 95%)、 非常可能(發生機率> 90%)、可能(發生機率> 66%)、比較可能(發生機率> 50%)、不可能(發 生機率> 33%)、非常不可能(發生機率> 10%)、極端不可能(發生機率<5%)。信心度(對於事件 評價確信結果的正確程度)分成高(十次中有八次)及非常高(十次中有九次)信心。資料來源:

http://www.ipcc.ch/(2008.8.30)

11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爲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生 物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國際關係、電腦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 都有廣泛的應用。博弈論主要研究各相關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假定條件下,

理 性 的 行為主 體 如 何決策 、 以 及這種 決 策 的均衡 等 問 題。 John Nash 因研 究 非 合作博 弈 論

(Non-competitive Game Theory)獲得 1994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12「囚犯的兩難處境」是指博弈論裡的二人博弈。假設警察局抓住了兩個合伙犯罪的嫌疑犯,分別

13 西元 1970 年,國際社會科學聯合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於東京召開會議,會中發 表「東京宣言」,指出環境的重要性,並要求全球共同解決此一世界性問題,繼而於西元 1972 年,

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環境權」遂自此成為當代思潮的主流(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柴松林於 1999 年對環 境主義的專題演講)。資料來源: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p=1894&(2008.8.19)。

英國學者歐萊爾登(T O’Riordan)認為:「環境主義是國家行為方式,或一組政策,環境主義已不 再僅定義為保護生態系統或保存資源的期望,這些只是深層價值中的表象而已,環境主義的中心思 想是宣揚人類行為的哲理」(T O’Riordan,1981:9);都柏森(Andrew Dobson)也指出:「環境主義

需要依賴目前的國家間組成的機制架構,透過國際合作解決問題,以目前既存的 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架構為基礎來擬定共同策略,才能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 題。環境主義的支持者相信經濟增長及消費模式是可以與環境保護互相配合,現 時的問題只源於行政管理上的錯誤和科學技術上的不足,因此環境主義亦倡議政 府應制定有關的社會政策去達致環境保護的目標,例如採用稅務政策、支持有利 環 境 保 護 的 工 業 和 產 品 , 以 及 懲 罰 破 壞 環 境 的 經 濟 活 動 。 然 而 生 態 主 義

(Ecologism)14的支持者則批評環境主義,認為墨守既有的國際架構,以改革的 方式,並不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因為並非每個國家均有此理想性,在各國短視 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下,解決環境問題將成為遙遠的夢想。生態主義者認為真正 能解決此問題的層次應該發生在社區(community)此一層次,而非透過國際或 是國家的層次,這些社區規模依各地不同的特色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因地制宜 才能收到效果。

國際關係理論哲學家約瑟夫奈依(Joseph S. Nye)認為全球環境的威脅是跨 國性的問題,並非僅能依據一個國家的力量來解決,政策制定者必須透過合作的 方式,方能獲得適度的解決(Dave Toke,2000:75-91),而環境主義者接受現存 的政治社會及國家的架構,期許能提出有效的方案來解決目前面臨到的問題,即 使環境主義遭到生態主義許多批評,其所主張的國際合作雖然成效可能有限但仍 是目前解決環境問題的主流模式(林廷輝,2004b:121)。

本論文採取「環境主義」的論點,認為必須透過政策與法律的約束,建立新 的價值觀與信念,將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與全球暖化高度相關連,把自己 融身於萬物之中,必須共同行動才能產生改變。

綜上所述,本論文的研究限制有二,分別如下所列:

(一)本論文將「人類活動」視為全球暖化之主因來進行探究,而「非人類活動」,

如地球生物或大氣現象之影響,及其他認為全球暖化有利於人類的論點,則不在 本文的討論之內;

是提出處理環境問題之途徑,確保在基本信念不會有變動下來解決問題」(Andrew Dobson,2000:2)。

14 生態主義支持者認為發展是一切環境問題的來源,而世界並非僅是人類的世界,而是包含著人 類與其他生物的世界,由於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結果,倘若要靠人類來解決這些問題,便存在利益與 道德之間的拉扯,因此生態主義認為若以環境主義來看待世界,便會陷入無法真正解決環境遭受破 壞的問題(林廷輝,2004a:289-290)。

(二)本論文採取「環境主義」的想法,認為國家的概念是重要的,任何的環保 政策,均要整合在一個國家的總體架構下才能實施,以現存的政治社會及國家的 架構下,期許我國能制定有效的法律及政策來解決目前面臨到的問題,以符合國 際潮流使暖化情形趨減。

圖 2-1 地球的輻射收支(Earth's Energy Budget)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htm(200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