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閉環供應鏈係2004 年左右被提出的一個供應鏈概念,不同於傳統供應鏈的 從製造到銷售的正向物流,閉環供應鏈尚且結合了一個逆向物流,即從回收、

再製造與再處理、並再次售出到售後市場。再製造或翻新的產品,透過升級成 合於標準的新產品,並且再次在市場上販售1

Martin, Guide Jr, & Craighead (2010) 的研究指出,於代工生產模式情況下 (例如 HP, Bosch, Black and Decker, GE, Xerox, Pitney-Bowes),在決定「再製造工 作由自己公司內部進行或由第三方提供」時,智慧財產權會是重要考量;至於其 他要件如:技術的不確定性、品牌聲譽或環境情況的不確定性、生產量的不確定 性等,則沒有明顯證據可以支持這些要件是否會影響到自身進行再製造。換言之,

第三方製造時,智慧財產權(包含專利)是製造商及再處理商決定是否進行回收 再處裡的重要考量點2

觀察閉環供應鏈的商業模式,除了原權利人自行進行再處理,也有獨立第三 方再製造商對於產品進行再處理之工作,而對於某些行業來說,售後市場是重要 的經濟來源,因此原權利人一般會透過多種智慧財產權方法針對其售後市場進行 保護與控制。從過去的軌跡來看,原權利人不乏透過發明專利、設計專利及著作 權或科技保護措施等管道維護其售後市場,獨立第三方再處理商則透過專利耗盡 抗辯、合理使用之豁免、修理權之保護等與原權利人抗衡,惟雙方之權利界線及 政策面上應如何因應和考量,是值得研究並探討之議題,期許透過本研究盤點現

1 R. Canan Savaskan, Shantanu Bhattacharya, Luk N. Van Wassenhove,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cience, V50, p.239-240 (2004).

2 Martin, P., Guide Jr, V. D. R., & Craighead, C. W. Supply chain sourcing in re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emake versus buy. Decision Sciences, 41(2), 301-324 (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閉環供應鏈中原權利人和獨立第三方再製造商目前在專利權、設計專利、著作 權、科技保護措施等之權利界線,並參考美國法、歐盟法等資料作為我國未來修 法之借鏡。

第二節、研究方法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採文獻探討法及個案研究法為主,以兼顧理論與實務 之需求,分述如下。

第一項 文獻探討法

根據《辭海》的說法,「文獻」原指「熟悉典籍和文化掌故的賢人」3,後來 專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典籍資料」,包括期刊,論文,書籍,文物等有價值而被 保存下來的歷史資料。透過文獻的收集、整理、分析來提取所需的資料,並對文 獻做出客觀而有系統的描述,可幫助研究者釐清研究背景、理論發展、研究方向,

訂定研究主題、選擇研究工具,更可做為研究結果討論之用。其功能如下:

1. 可以避免重複:詳實且廣泛的閱覽文獻,可使研究者避免重複前人的研究。例 如運用相似方法研究同一主題,若無法產生更有意義的結果,則必須做修正。

當然研究並非不可重複前人的研究,只是勿做不必要之重複研究;若是進一步 驗證研究真偽,則不在此限。

2. 決定研究課題:文獻探討的最早時機,可能發生在尋找研究題目時,因為可經 由文獻探討來瞭解有興趣的主題,並得知有哪些研究問題尚待探討。

3. 選擇適當方法:當研究主題的相關文獻經閱覽分析後,會對研究者提供理論和 思考方向,並評估問題解決之道,包括研究工具、研究設計、研究對象、樣本 大小與假設驗證等處理方法。

4. 與文獻做比較:研究結果產生後,研究者必須與前人研究結果做比較:哪些結 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哪些結果和前人的研究類似?哪些結果和前人的研究

3 遲嘯川、趙錫如,辭海,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頁 442(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同?針對不同的結果加以分析與解釋。

本研究文獻探討法的部分,主要是蒐集國內外與研究主題之相關文獻為主,

外文文獻以英文文獻為主;中文文獻來源除台灣外,同時納入中國大陸學者之相 關論著。文獻種類則以學術期刊、學位論文、司法實務見解、調查研究報告為主。

第二項 個案研究法

Van Horn (1973) 認為個案研究法是:針對某些組織做廣泛、詳細審視的論 述,希望捕捉複雜問題的要點4;個案研究並無明顯的前行計畫,也不會操縱或 建構研究環境(Boynton & Zmud, 19845; Kling & Iacono, 19846, Olson, 19837)。

Benbasat, et al. (1987) 則對個案研究列出較多的具體條件,包括:(一) 在自然環 境中審視一個現象。(二) 使用多種方法蒐集相關資訊。(三) 在研究之初的環境 界限並不明顯。(四) 沒有實驗控制或操控變項8

由此可知個案研究多屬質化研究,其目的是探討問題中的複雜性,並從研究 對象的本身來瞭解其行為。一般而言,其適用範圍如下:(一) 尚未有很多理論基 礎的研究問題。(二) 某些案例顯然與理論不符時。(三) 適於捕捉研究個案中的 知識並發展理論。(四) 研究 Why 及 How 的問題(Yin, 1994)9

除此之外,個案研究法適合的問題,大多是當前較新的、尚未有許多人研究

4 Van Horn, R. L., Empiric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CM SIGMIS Database, 5(2-4), 172-180 (1973).

5 Boynton, A., & Zmud, A., An Assest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5(4), 17-27 (1984).

6 Kling, R., & Iacono, S., Computing as an occasion for social control.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3), 77-96(1984).

7 Olsen, J.P., Organized Democracy. 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3).

8 Benbasat, I., Goldstein, D. K. & Mead, M., The Case Study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11(3), 369-386(1987).

9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無堅強理論的議題。事實上,法律議題最適合做個案研究,因為個案研究法早 在1870 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創,用來訓練學生思考法律運用的原理原 則 (DeLacey & Leonard)10

另一方面,根據學者Yin (1994) 的看法,個案研究主要有四種類型,說明如 下:

(一) 類型一:整體性單一個案設計,最早被普遍使用的一種研究設計,可呈現個 案的唯一性與啟示性,以整體為分析單位,例如一個方案的整體性質。

(二) 類型二:嵌入式單一個案設計,其分析單位包含整體單位中的一個或數個子 單位,例如一個方案中的個別項目。

(三) 類型三:整體性多重個案設計,包含一個以上的單一個案,通常採用此一設 計是為了對各個單一個案進行比較。

(四) 類型四:嵌入式多重個案設計,其分析單位除各個單一個案外,亦包含各個 單一個案內的子單位。

本研究屬「類型四」(嵌入式多重個案設計),針對「閉環供應鏈」成員在面 臨智慧財產權相關戰爭中,過去曾採取對售後市場的控制方法進行個案討論,並 針對獨立第三方再處理商在這些個案中之應對及新興法律之發展,並透過介紹美 國及歐盟法發展,以期對我國法相關議題在立法及實務上有所借鏡。

10 DeLacey, B. J., & Leonard, D. A., Case study on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in education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2), 13-28 (2002).

隨即Forrester 提出一個能識別組織(企業)關係整合性質的配銷管理理論。

因眾多組織間太過糾纏,於是Forrester 提出會影響研發、工程、銷售、與推廣功 能的系統動態 (system dynamics)。他利用電腦模擬「訂單資訊流」解釋此一現象,

說明對每一供應鏈成員其生產與配銷績效之影響,並遍及所有供應鏈系統;且近 似複製包括晚近的啤酒遊戲 12 (Beer Game) 與長鞭效應 13 (Bullwhip Effect) 之

11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A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8, 37-66 (1958).

12 60 年代由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 Sloan 管理學院所發展出來「模擬供應鏈策略」的遊戲(模

擬單線產銷的過程)。參與成員主要扮演四種角色:零售商 (retailer)、小盤商 (wholesaler)、大 盤商 (distributor) 以及製造商 (factory)。每個角色都有啤酒庫存、都從上游訂啤酒、都從下游 收到訂單,並且把貨賣給下游;每次的決策就是:要訂購多少啤酒?參與成員儘量扮演好自己

的角色,並達成唯一的目標:使供應鏈的總成本最小,總價值最大。參見:Chen, F., &

Samroengraja, R., The stationary beer gam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9(1), 19-3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