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必須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不能僅止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的 追求而已。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教師專業社群定義為:學校教師透過反省對話、共享價 值觀、團隊合作及教學實踐,組成學習社群,以提升專業成長、學校整體績效及 促進學生學習品質。

貳、教師專業社群的內涵

一、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階段

Liebman、Maldonado、Lacey 與Thompson(2005)研究指出,教師與行政團 隊若能建構堅強、富向心力的學習社群,透過溝通合作、分享常規及價值觀,學 生學習成就及學校效能便能提高。

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即透過多人所組成的「社群」來學習,並進而提升「專 業」成長,此一學習途徑有別於「個人→學習→專業」之專業發展型態。(蔡進 雄,2010)

Huffman 與 Hipp(2003)提出「啟始階段、運作階段、制度化階段」的教 師專業社群動態發展三階段觀點,在各階段,社群的運作各有不同的重點與特色

(張德銳、王淑珍,2009)。不同階段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及特色並非是絕對的、

也非直線式,而是動態性的,有的社群在某特徵層面發展至運作階段,而在另一 特徵層面可能還在啟始階段,要直到進入制度化階段後,才能表示社群運作成 熟。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階段,如表2-5所示(引自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

2009)。

資料來源:出自張新仁、王瓊珠、溤莉雅編(2009:22)

楊智先(2006)將教師專業社群的形成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屬於個人層面:

Roberts 和 Pruitt(2003)則認為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需經過以下五個階 段(柳雅梅,2006):

(一)形成階段:專業學習社群初形成,社群成員開始規劃社群的運作方向 與規範,此階段是社群成員彼此之間的適應期。

(二)激盪階段:社群成員逐漸熟悉,開始有更深且更廣的交流,但可能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衝突與爭執,可稱為磨合期。

(三)標準階段:社群如果成功經歷激盪階段,成員彼此擁有共識,團體內 也會產生更強的向心力,因此社群成員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社群的工作與活動 上。

(四)運作階段:社群的團隊精神到達高峰,每個成員也都熟悉社群的運作 方式,即是最具生產力的階段。

(五)延期階段:成員已即將完成所設定的社群目標,學習社群內部開始評 鑑與反思整個運作的過程,社群的運作即進入尾聲的階段。

Diaz-Maggioli(2004)則主張學習社群的發展主要包括禮貌(politness)

互動、聚焦(focus)於工作、衝突(confict)與磨合、團結(solidification)

一致,及運作(performanace)與維持等五個階段。

另外,Diaz-Maggioli(2004)根據Tuckman 和Jensen、QuickWheelan及Hill 等學者於《Teacher-Centered Professsion Development》書中見解,指出合作 的社群發展需經過以下四個階段︰(一)第一階段︰社群中成員對自己的角色定 位並不明確,不了解自己對社群或領導者期待為何。(二)第二階段︰在社群中,

組織成員以競爭方式維護自身的權利。(三)第三階段︰成員間發展出對彼此的 信任感,並重新地建立社群新的願景及目標。(四)第四階段︰建構強大的凝聚 力,每位組織成員專業於社群的任務,因此社群可以達成設定的目標,組織建立 及肯定自我對團隊貢獻的價值。

總括而言,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階段及模式可分為:在運作初期(建立關係 期),社群成員必須先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型塑社群的共同願景與規範,以確 定社群發展的方向;當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熟稔後,在運作中期(社群成長期),

隨著彼此的交流頻繁,可能衝突也隨之增加。在運作後期(發展成熟期)因社群 成員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協調,專業學習社群即可開始高效率的持續運作達成所形 塑共同願景、目標,致力於改革;改革成功,將又回到初期,依此模式不斷進行 循環(高傳晃,2009;吳芳容,2010;DuFour,2004)。

二、教師專業社群的發展條件

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要能有良好的運作,,除了社群本身的組織與運作要有 合適的召集人,社群成員的關係能相互合作、彼此信任,還包括了學校行政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支持與推廣(教育部,2009;高傳晃,2009;Hord,2004)。有組織的專業學 習社群必須是全體教師皆能願意參與的,而非少數人積極投入;同時,專業學習 社群也必須建立起常規,包括:準時與會或是符合每項任務的期待等(Rasberry

& Mahajan,2008)。

Printy(2008)指出,為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增進教師專業素質,有關教師 專業發展活動及資源正逐漸地展現在教師社群的實踐當中。然而,在學校中教師 常依賴自身不夠確信的專業及外在支援來解決問題;因此,有個正式的組織對教 師而言便非常重要。Rasberry 與Mahajan(2008)指出:教師透過專業學習社群 以增進學生學習成就,然而在探索及決策的過程中若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進 行整合,一切將只淪為列表工作清單的形式工作而已。

Lous、Kruse 和 Bryk(1996)提出學校本位專業學習社群的結構支持包含:

安排固定的聚會與討論的時間、相互依存的教學角色、教師培力與學校自主、暢 通的溝通管道與建立網絡、安排易於親近交流與討論的環境;在社會與人力資源 的支持則包含:樂於改進教學、互信和尊重、支持性的領導、社群的社會化及共 享教學專業。

蔡進雄(2004)提到為凝聚教師學習社群,學校應努力提升教師對學校的認 同及對教學專業的投入,在學校行政領導上的做法:1.學校應營造高專業化,而 低科層化的組織環境,尊重教師的意見,並做好最好的行政支援。2.透過校長人 性化的領導、適度的行政參與、組織結構的專門化,來提升教師的組織承諾感,

進而激發更高的專業承諾,而有助於凝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陳佩英(2009)提到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需要充足的經費、物力,與空間作為 配套措施,不單指物質條件的滿足,還包含專業人力和社會資源的提供。除了內 部支援外,還需要外部支援包括以下功能:1.協助建構專業學習社群; 2.對社 群行動進行分析與提供建議;3.計畫的推廣。

另外,蔡進雄(2009b)則提到影響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因素可歸納為: 1.

校長的領導;2.客觀環境的限制;3.學校的文化;4.教師的因素。其中以學校人 員的因素最為關鍵,只要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能瞭解、認同學習社群對學校發 展及提升教學成效的價值,許多問題及困難皆可迎刃而解。

由此視之,無論是長程或短程的規劃,專業學習社群必須有策略地整合參與 者、議題及行為等面向;所以,規劃及建立定期的研討期程,有益於教師的平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學活動,且校長也能被邀請加入定期的會議中,進行雙方面的溝通及互動。

因此,欲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的組織必須有下列要件(Rasberry & Mahajan, 2008):

1.在學校生活當中建立起固定例會的時間。

2.允許成員在合理的範圍內決定集會的頻率及次數。

3.在會前必須準備好研討議程及討論內容。

4.每次會議進行時能夠輪流發表及分享。

5.鼓勵教師能夠善用研究資源。

6.為參與及專業性產出及強化常規的內容。

Wenger(1998)則提及社群當中的非正式學習對教師專業學習的發展而言同 等重要,非正式的課程參與在社群當中不但可以產生學習效果,同樣也讓參與者 學習(Printy,2008)。倘能具備以上要件,進而從制度面轉向實務現場的經營 策略,相對地其能發揮的功能便更能顯著。

Krues、Louis 和 Bryk(1995)也認為支持與領導、信任與尊重、基礎的知 能、改進的管道及學習社會化等人力與社會資源的投入,有助於教師專業學習群 維持良好的運作。

三、教師專業社群的向度

Krus、Louis 和Bryk(1995)指出專業學習社群必需具有反省的對話、專注 於學生學習、教師同仁的互動、合作以及共享的價值與標準等五項核心要素,另 外需要社群內部與外部成員投入相關的資源,最後形成社群特定的情境。

Wenger(1998)認為「教師社群」應具有以下四項特質:協調溝通(negotiating meaning)、保存與創造知識(preserving and creating knowledge)、散播訊息」

spreading information)、及凝聚情感(being a home for identities)。

Hara(2001)依據Wenger(1998)所提出的四項特質為基礎,提出「教師社群」

是支持教師專業實踐者的非正式網絡,旨在發展成員彼此之間的意義分享與知識 建構(Hara,2001, p.11),並強調教師實務社群應具備下列五項特質:1.社群應 是一群實際工作參與者(a group of practitioners);2.社群應有共同的態度與 處理問題之方式(the development ofshared meaning);3.社群有多項非正式網 絡系統(informal networks);4.社群強調支持與信任的核心價值(supportive

culture-trust);5.社群應積極從事知識的建構(engagement in knowledge building)。

Huffman 與Hipp(2000)研究指出,建立有效能的學習社群,植基於成員的 能力,及物質結構的條件等二項因素。其中物質結構的條件包括:對話的時間點、

團體間成員外在條件的相近性、學校規模的大小、合作教學的角色及責任、有效 的溝通計畫等(Louis & Kruse ,1995)。

而Boyd(1992)亦主張,人才是影響文化的意義及穩定的關鍵,包括教師的

Hord(1997)

1.支持及分享式領導(supportive and shared leadership)

2.分享價值觀及願景(shared values and vision)

3.共同學習及其應用(collective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learning)

4.支持的條件(supportive conditions)

5.分享個人實踐(shared personal practice)

Liebman、Maldonado

、Lacey & Thompson

(2005)

1.共享的規範與價值(shared norms and values)

2.反省的對話(reflective dialogue)

3.公開教學實踐(deprivatization practice)

4.全校注重學生學習(focus on student learning)

5.合作(collaboration)

Hipp, Huffman, Pankake & Olivier

(2008)

1.共同與支持領導(supportive and shared leadership)

2.共同價值與願景(shared values and vision)

3.合作學習與應用(collective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learning)

4.分享個人實踐(shared personal practice)

5.支持條件(關係與結構)(shared personal practice)

Rasberry & Mahajan

(2008)

1.支持的、分享式領導(supportive and shared leaderhsip)

2.合作創意(collective creativity)

3.分享價值觀及願景(shared values and vision)

4.支持的環境(supportive conditions)

5.分享個人實踐(shared personal practice)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Hord(1997)提出成功的專業學習社群必須具備五個向度:

Hord(1997)提出成功的專業學習社群必須具備五個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