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1 分布式領導定義彙整表(續)

研究者(年代) 分布式領導的定義

張奕華(2009)

一種集體領導的形式,教師可藉由協力合作發展其專 業知識,並使組織中的人才能力極大化;且強調組織 中責任與職權的分享、團隊的工作型式及集體性的任 務負擔。

黃宗顯(2008)

在不同領域與情境下,透過領導者權力賦予或人員推 舉等不同方式,組織中的領導者與追隨者可以依專業 及問題需求,相互轉換領導角色和創造多元的領導型 態,藉以促進人員成長與組織績效。

賴志峰(2011)

學校成員不管是否擔任正式的行政職位,具有扮演領 導者的機會,對學校發展產生實際的影響,校長具備 自信和謙遜的特質,肩負重要的領導角色,致力提升 成員擔任領導者的意願和能力,建構學校清晰的組織 結構、明確績效責任及信任文化,運用適當時機推動 學校變革。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分布式領導的理論基礎

一、分布式領導相關之領導理論

揆諸教育領導相關研究文獻,從Clift和Thurston(1995)編著的《分布式領 導︰透過合作改善學校》專書開始,陸續有分布式領導的相關研究,也出現一些 類以名詞,如Sergiovanni於1995年所提的分享式領導(shared leadership)概 念,常與分布式領導相提並稱(秦夢群,2011)。

Sergiovanni(1995)提出的分享式領導,係校長將本身的權力釋出與教師共 享,共同為學校組織目標努力;另外,Barth(2001)所提出的教師領導(teacher leadership)指出教師在校園也可以展現領導能力。較之分布式領導,分布式領 導擴展分享式領導的意義,不只檢視校長與教師,而且擴大探討誰應該參與的問 題;而分布式領導與教師領導的差別,在於教師領導其合作的嘗試與面向較為窄 化,只依賴教師次級團體,範圍是受限制的,教師領導的標的是屬個人選擇的團 體,而非學校許多群體的專業人士而組成。

此外,Bernnis與Heenan(1999)所提的共同領導(co-leadship)強調組織有許 多領導者,領導者之間具有共同的價值、願景與目標。共同領導反映領導的分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但分布式領導除了強調「多位領導者」外,還有領導的實踐。其次,分布式 領導有時並沒有共同的價值,也沒有相同的工作目標,但仍然是分布式的,意即 並非所有分布式領導就是共同領導。

學者對分布式領導的定義與概念雖仍未有定論,但是MacBeath、Oduro及 Waterhouse(2004)認為授權領導、分散式領導(dispersed leadership)、分 享式領導(shared leadership)、合作式領導(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民主式領導(democratic leadership)及教師領導等六種領導名詞與分布式領 導為類似名詞(Arrowsmith,2005)。

Spillane(2005, 2006)指出,分布式領導常與合作式領導、分享式領導、

共同領導、民主式領導、團隊領導、情境領導等交錯運用,雖然分布式領導與其 他領導方式的構念、或取向存在著相關性,但並不是其複製品。以分布的觀點來 看,領導型態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獨裁的;而合作式領導可以被界定為分布 式的,但所有的分布式領導不必然是合作的(Spillane, 2006)。

Lucia(2004)根據文獻分析,提出分布式領導與共同領導、轉型領導、建構 式領導、永續領導、分享式領導、合作式領導、民主式領導及教師領導等領導理 論不同之處,但仍有許多類似的概念。如︰Harris(2005a)認為分布式領導與建 構式領導有理論上的重疊性,因建構式領導是假定領導為一組工作在一起的人相 互連結,使個人能夠自行建構知識與意義。另外,Fink與 Hargreaves(2006)則 認為永續領導就是分布式領導,但不是所有的分布式領導就是永續領導,必須視 領導如何分布及其目的而定。

而Spillane(2006)指出,分布式領導與轉型領導在概念上有其差異,其差 異處在於︰(一)分布式領導不認為轉型領導必優於交易領導,領導可以是轉型也 可以交易的,且其領導實的社會影響控制是不明朗的;(二)分布式領導將領導實 踐置於主軸,而不是校長或執行長,乃是藉由設計規劃或預設容許教師與其他行 政人員擔任領導實踐的主角。

雖然分布式領導有不少類似或相關名詞,但與其他領導理論之間有部分差異 或相似之處,因此分布式領導與其他內容相關之領導理論,整理比較如表2-2所 示:

(participative leadership)

強 調 領 導 互

(flexible leadership)

在 領 導 實 踐

(valued-added leadership)

領 導 者 與 成 員

(fusion leadership)

鼓 勵 成 員 之 間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領 導 者 營 造 信

(shared leadership)

使 所 有 成 員 共 論取向並進行深入探究。然而,Yukl (1999)認為組織並不需要一個可以展現所 有領導能力的人,只要有一組可以集體表現出領導能力的人即可,該組織成員所

Gronn (2002)重視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特質,因此將分布式領導的概念 發展分為兩大類,聚集(aggregation)或累積(accumulation)。聚集以附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互動與關聯的組合。此觀點使分布式領導有三種特徵:1.自發性參與的協同模 式;2.同僚之間的緊密工作關係;3.各式各樣的結構關係和制度化安排以構成行 動的規範。

Bennett, Wise, Woods 與Harvey (2003)將分布式領導的特徵歸納為:(一) 視領導是一種動態的人際互動結果,而非個人的行動結果;(二)信任與開放是人 際關係的基礎;(三)「放手」(letting go)而非分派工作;(四)擴大領導的界 限,不限於教學社群,創造學校的團隊文化;(五)透過人際關係來協調團隊行動 而非命令;(六)認定專門知識為領導角色的基礎而非正式地位;(七)視領導是流 動的而非處於特定正式角色或地位,模糊化領導者和追隨者的區別。

Spillane, Halverson 與Diamond (2004)主張分布式領導有兩項前提假設:

首先,認為探索領導任務是理解學校領導最好的方法;其次,領導實踐是分布在 領導者、追隨者和學校的情境中。

Spillane 與Diamond (2007)提出兩個面向的分布式領導概念架構,一個是 多個領導者面向(the leader plus aspect),另一個是實踐面向(the practice aspect)。

前者係認為領導學校的工作不僅涉及多個組織個體,或僅止於正式的領導地 位,更重要的是領導可能超越正式的組織地位,所有人都能因為自己的知識和工 作責任而影響領導實踐。至於實踐面向,係指學校的領導實踐是領導者、追隨者 和情境的交互作用。領導從正式或非正式的學校領導者,轉移至領導者、追隨者 和所處的情境脈絡中。

Spillane (2006)並指出分布式領導包括的重要基本元素:領導實踐,是關 注的核心及定錨點;分布式領導存在領導者追隨者及情境的交互作用之中,領導 情境定義了領導實踐,也透過領導實踐而被定義。

Spillane(2006)對領導者、追隨者和情境脈絡的看法雖相似於Fiedler 的 權變理論,但對情境的重視,卻有所不同,三者的概念如下:

(一)領導者:沒有一個領導者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專業能獨自一人領導,

故分布式領導超越個人領導的印象,凡是發展專長者,都是領導群。校長、副校 長、教師領導者、班級教師等,一方面獨立也一方面合作並影響著教學,這些領 導者之間是互相依賴的。就結果而言,團隊的成效大於單打獨鬥。

(二)追隨者:互動的兩方會相互影響,追隨者不代表消極,領導與被領導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隨時角色互換。領導被定義成是影響力的過程, 領導者會因為追隨者的知 覺,而重新調整,追隨者此時即有影響力進行教育實踐。

(三)情境:環境對領導者與追隨者皆產生作用。工具的使用、規範、日常事 務等,都在情境中完成互動,領導與管理的實踐就在其中。情境也可以反過來受 影響而重新型塑,成為領導實踐的中介或結果。

綜上所述,分布式領導界限是開放性及變動性,在理念上是權力分享、由多 人擔任領導角色、強調集體互動與合作的領導形式、目標積極的一種領導模式。

分布式領導下,組織每個成員可以自由發展和分享新的理念,但也都要就所 負責領導擔負起責任,歸納其主要特點有︰第一,多人領導︰組織領導者不只是 首長而已,還包括部屬;在學校中,校長、行政人員和教師都可扮演領導者的角 色,從事領導實務工作;第二,交互作用︰分布式領導不只是領導者與部屬的互 動關係,更是組織中領導者、追隨者與環境建構成一個互動網絡,彼此具有相互 影響產生的交互作用;第三,共同參與︰組織中的成員都有機會參與領導

(Harris ,2008b;Spillane,2006;王環鈴,2011;秦夢群,2010,賴志豐,20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