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相關問題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相關問題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 之相關問題. 治. 政 of Proof大in Litigation The Allocation of Burden. 立. For Consumer Damages.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姜 世 明 博士 研究生:張 仕 勳 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35.

(3) 致謝. 回想進入政大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就讀這一路走來整整八年,一面工作,一 面念書,雖然很忙碌,但也相當充實,相信對於往後的人生能有很大的幫助,當 然我也不會忘記這段和101級的同學們一同走過令人難忘的學習生活。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恩師姜世明教授在百忙之中,悉心督促與 指導,讓我在辛苦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同時,也感謝兩位口試 委員劉明生教授與吳從周教授在口試時給予殷切的指正,並以專業角度提供諸多. 政 治 大. 精闢且寶貴的修正意見,讓本論文得更臻完善,如今也順利付梓成冊,在此謹對. 立. 三位老師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 國. 學. 最後要感謝的是在背後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讓我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挑燈 夜戰著手完成論文,願與你們分享這份榮耀與喜悅。. ‧. n. al. er. io. sit. y. Nat. 2020年8月.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35.

(4) 摘要 在現代社會中可謂每個人都是消費者,而各種消費爭議也隨之而生。基於消 費爭議本身的特殊性,傳統民事訴訟尚無法完全解決這些複雜且多元的消費爭議 所產生之問題,因此為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及交易安全,我國於民國83年制定消費 者保護法,而消費爭議所衍生的消費訴訟亦不免面臨應如何舉證以及舉證責任之 歸屬問題。舉證責任係為民事訴訟成敗之關鍵,負擔舉證責任之當事人往往須承 擔敗訴之風險,而在我國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商品製造人責任的雙軌體系下,負 舉證責任之一方,應如何證明才算是盡其舉證責任。此外,依我國消費者保護法. 政 治 大 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負擔舉證責任,但在商品或服務所生損害及其因果關係並 立. 第7條規定僅要求企業經營者就商品或服務於提供時應具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 ‧ 國. 學. 無明確規定,亦得回歸一般民法侵權行為之規定,由消費者負擔舉證責任。然而 在消費訴訟中,證據往往偏在於企業經營者,以致消費者取得證據困難,在實務. ‧. 上或可視個案情況依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之規定,減輕消費者舉證責任。. sit. y. Nat. 本文進一步藉由我國近年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實務案例進行討論及建議,以期兼. io. al. er. 顧消費者及企業經營者雙方之權益,公平合理分配舉證責任,以健全良好的消費. n. 關係,並且促進訴訟經濟。. Ch. engchi. i Un. v. 關鍵字: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舉證責任、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但書. DOI:10.6814/NCCU202001635.

(5)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it so-calls everyone is a consumer, giving rise to a variety of consumer disputes. Due to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consumer disputes, traditional civil litigation cannot fully resolve these complicate and multifaceted consumer disput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was enacted in 1994. Inevitably, consumer lawsuits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proved and where the burden of proof lies. The burden of proof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litigation, and the party with the burden of proof often bears the risk of losing the case. Under the. 政 治 大. dual system of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and the Civil Law on the manufacturer’s. 立. liability, the party who bears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how to prove it in order to. ‧ 國. 學. discharge its burden of proof.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Article 7 of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it only requires traders to bear the burden of ensuring that goods or. ‧. services provided meet and comply with the contemporary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y. Nat. sit. standards with reasonably expected safety requirements, but does not specifically. n. al. er. io. address damage caused by goods or services and their causal relationship. Consumers. i Un. v. also have to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under general Civil Law torts. In consumer. Ch. engchi. litigation, however, the evidence tends to favor the trader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consumers to obtain evidence. In practice, depending on the facts of the case, th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consumer may be reduced in application of the proviso of Article 277 of Civil Procedure Code. This article further makes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by reviewing recent cases in Taiwan, to take care of the interests of both consumers and traders, and to allocate the burden of proof in a fair and reasonable manner, in order to improve consumer relationships and litigation economics. Keywords: Litigation for consumer damages, burden of proof, Article 7 of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the proviso of Article 277 of Civil Procedure Code.. DOI:10.6814/NCCU202001635.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消費爭議與消費訴訟.................................................................................... 5 第一節 消費者保護法........................................................................................ 5 第一項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簡介................................................................ 5 第二項 催生消費者保護法的原因............................................................ 7 第三項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相關規定之關係........................................ 8 第二節 消費關係.............................................................................................. 10 第一項 消費關係的意義及架構.............................................................. 10 第二項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 11 第三項 「商品」及「服務」.................................................................. 13 第四項 商品責任及服務責任.................................................................. 15 第三節 消費爭議.............................................................................................. 19 第一項 消費爭議之意義與類型.............................................................. 19 第二項 消費爭議之法律救濟途徑.......................................................... 20 第四節 消費訴訟..............................................................................................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一項 消費訴訟的意義.......................................................................... 22 第二項 消費訴訟的特性.......................................................................... 22 第三項 消費訴訟的類型.......................................................................... 24 第四項 消費訴訟之管轄權...................................................................... 29 第五項 懲罰性賠償金.............................................................................. 30 第五節 消費者保護法之歸責原則.................................................................. 31 第一項 無過失責任主義.......................................................................... 31 第二項 無過失責任主義之成立要件...................................................... 32 第三項 商品或服務責任之法律效果...................................................... 32 第四項 企業經營者的免責事由.............................................................. 33 第三章 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 34. Ch. engchi. i Un. v. 第一節 舉證責任之基本理論.......................................................................... 34 第二節 主觀舉證責任與客觀舉證責任.......................................................... 35 第一項 主觀舉證責任.............................................................................. 35 第二項 客觀舉證責任.............................................................................. 36 第三節 舉證責任分配之一般原則.................................................................. 37 第一項 舉證責任分配原則—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 37. DOI:10.6814/NCCU202001635.

(7) 第二項. 舉證責任分配之通說理論—Rosenberg 的「規範理論」........ 38. 第三項 舉證責任分配之其他學說.......................................................... 38 第四節 舉證責任之減輕.................................................................................. 43 第一項 舉證責任減輕之法理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但書規 定 .................................................................................................. 43 第二項 「法律別有規定」之舉證責任減輕 .......................................... 45 第三項 「依其情形顯失公平」之舉證責任減輕.................................. 46 第四項 舉證責任減輕之具體方法.......................................................... 47 第四章 消費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 52 第一節 消費者之請求權基礎.......................................................................... 52 第一項 契約責任之請求權基礎.............................................................. 52 第二項 第三項 第四項. 侵權行為責任之請求權基礎...................................................... 54 消費者保護法責任之請求權基礎—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 56 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免除—民法第 222 條規定. 治 政 ...................................................................................................... 59 大 立 消費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基本原則...................................................... 59 ‧. ‧ 國. 學. 第二節 第一項 我國消費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之基本原則.................................. 59 第二項 德國法上有關產品責任之舉證責任分配一般原則.................. 60 第三節 消費者之舉證責任.............................................................................. 63 第一項 契約責任之舉證責任.................................................................. 63 第二項 一般侵權行為責任之舉證責任.................................................. 64 第三項 消費者保護法之舉證責任.......................................................... 65.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四項 民法第 191 條之 1 之舉證責任.................................................. 67 第五項 損害賠償或給付數額之舉證責任.............................................. 67 第六項 懲罰性賠償金之舉證責任.......................................................... 68 第四節 企業經營者之舉證責任...................................................................... 68 第一項 無過失責任之企業經營者.......................................................... 69 第二項 推定過失責任之企業經營者(從事經銷之企業經營者)...... 70 第三項 擬制負無過失責任之企業經營者.............................................. 70 第四項 企業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之營業場所設施之附隨義務...... 71 第五節 消費訴訟舉證責任之減輕.................................................................. 71 第一項 依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但書規定之舉證責任減輕.................. 71. Ch. engchi. i Un. v. 第二項 依民法第 191 條之 1 但書規定之舉證責任轉換...................... 73 第三項 德國產品責任法上舉證責任減輕制度之借鏡.......................... 73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表見證明之運用...................................................... 75 第五章 我國實務上消費訴訟相關判決之觀察與分析.......................................... 78 第一節 我國消費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實務上所面臨之問題.......................... 78 第一項 無過失責任與舉證責任轉換制度之區辨.................................. 78 第二項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之競合適用問題...................................... 80. DOI:10.6814/NCCU202001635.

(8) 第三項. 舉證責任減輕之問題.................................................................. 82. 第二節 我國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之實際案例分析...................................... 84 第一項 百貨公司美食街滑倒案(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108 年簡上字第 201 號民事判決) ......................................................................... 84 第二項 電腦延長線短路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6 年消字第 44 號民事 判決) ............................................................................................ 88 第三項 炸雞店熱紅茶燙傷案 (最高法院 104 年台上字第 172 號民事判 決) ................................................................................................ 92 第六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 9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35.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現代社會消費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可謂是「每一個 人都是消費者」1,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及市場結構的變遷,產品或服務都變得 更大量、快速、多元且複雜,更由於網路資訊及媒體傳播的發達、迅速,加上全 球化趨勢,各種行銷方法及管道日新月異,已經與傳統單純且數量有限的消費模 式完全不同,加上一般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之間在經濟能力、教育程度和社會地 位常面臨不平衡的現象,消費行為所衍生之爭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而隨著世界. 政 治 大 缺乏商品知識所受的損害 立 ,早已是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課題。. 各國消費者保護潮流湧現2,消費者自身權利意識抬頭,因此如何救濟消費者因 3. ‧ 國. 學.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消費爭議而受有損害時,本得依民事訴訟法之規定向 法院提起訴訟,但由於消費者多屬分散,且消費者個人之財力、法律及資訊能力. ‧. 往往無法與企業經營者相抗衡,因此消費者於消費爭議發生而受損害時,如欲循 法律途徑向企業經營者求償,在訴訟上多處於較不利之地位,因此,消費者保護. y. Nat. io. sit. 法乃就消費訴訟為有利消費者之規定,以平衡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在訴訟上之地. n. al. er. 位,使消費者就消費爭議除得提起一般訴訟外,如合於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時,. i Un. v. 亦得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提起消費訴訟,使真正於消費爭議中受損害之消費者,. Ch. engchi. 能有有效之救濟管道,向企業經營者求償。. 此外,基於消費關係所可能產生之責任而言,一般可分為民法契約責任、民 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於 1962 年向國會提出「保護消費者權利之特別咨文 (Consumer Bill of Rights)」,強調「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 ,揭櫫「講求安全、知道真相、選擇 及表達意見」等消費者四大基本權利。 2 國際消費組織聯盟(IOCU)於 1963 年根據美國總統甘迺迪所提出的消費者四大權利,再定出 消費者的八大權利、五大義務,而成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共識,其中八大權利之內容如下:(1) 基本需求:消費者對維持生命之基本物質與服務,有要求提供之權利; (2)講求安全:消費者對 有危害健康與生活之產品與服務,有抗議之權利; (3)正確資訊:消費者對可作為選擇參考之資 訊,有被告知事實真相之權利; (4)決定選擇:消費者對各種商品與服務之價格決定與保證品質, 有請求在充分競爭條件下形成之權利; (5)表達意見:消費者對有關消費者權益之公共政策,有 表達意見之權利; (6)請求賠償:消費者對瑕疵之產品或低劣品質之服務,有請求賠償之權利; (7)消費教育:消費者對有關消費之知識與技巧,有取得之權利;(8)健康環境。 3 在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理由明白揭櫫,由於消費者資訊來源不易,一些不良廠商以不實廣 告、不平等定型化契約條款、虛偽的標示、不良的設備、不安全的產品而使消費者受到侵害,蒙 受損失。 1 1.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0) 法侵權責任及消費者保護法責任等三種類型,因此在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所依 據之請求權基礎各有不同,且相關舉證責任分配亦有所不相同,故本文將以消費 者損害賠償訴訟中之舉證責任分配問題為主軸,由其所涉及民法、民事訴訟法、 消費者保護法等領域之相關舉證責任理論,進一步再以實證研究方式針對我國實 務個案所採取的舉證責任分配進行探討,並佐以理論是否與實務結合,輔以實際 案例說明,最後提出在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如何妥適分配原被告之舉證責任, 以求符合消費者保護法之立法意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現代社會中,為了滿足日常生活上的一切需求,消費行為已經是人民日常生. 政 治 大 且複雜多元。惟因傳統民法不足以因應消費爭議事件之處理,故為了保障交易安 立. 活之一部分,隨著科技、文化的演進,因消費行為所衍生各種爭議案件日益頻繁. ‧ 國. 學. 全以及消費者之權益,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應運而生,就消費事件之法律關係詳加 規範,因此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1條: 「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 ‧. 全,提昇國民消費生活品質,特制定本法」,便開宗明義揭櫫其立法目的。因消 費爭議而提起之消費訴訟,故屬一般民事訴訟,然消費訴訟與一般私人間民事訴. y. Nat. n. al. er. io. 之狀況。. sit. 訟尚有所區隔,例如在舉證責任方面,因雙方當事人間多有社會經濟地位不對等. i Un. v. 因消費爭議之特殊性,採取傳統之民事訴訟似無法完全解決消費爭議問題,. Ch. engchi. 而消費爭議又多與傳統民事損害賠償息息相關,因此消費爭議所衍生的消費訴訟 亦不免面臨應如何舉證以及舉證責任之歸屬問題。舉證責任係為民事訴訟成敗之 關鍵,負擔舉證責任之當事人往往須承擔敗訴之風險,而在我國消費者保護法與 民法商品製造人責任的雙軌體系下,負舉證責任之一方,應如何證明才算是盡其 舉證責任,此亦為本文所探討之主要課題。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最重要的條文,即是第7條第1項規定,也是主要的請求權 基礎,此條文的構成要件,請求權人為消費者或第三人,請求對象為設計、生產、 製造商品之企業經營者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客觀的行為態樣為行為時點產 品或服務進入市場時,未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通常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或未 為安全說明義務之揭露,致生(因果關係)損害於消費者或第三人(但不包含產 2.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1) 品或服務自體損害)。依我國舉證責任法則通說乃將請求權要件區分為積極成立 要件與消極要件(包含權利妨害、權利消滅、權利限制要件),前者須由主張權 利存在者證明之,後者則由否認權利者證明4,因此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修正增列 第7條之1,明文將「是否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之舉證 責任課以企業經營者,此乃於民事責任中明文規定請求權成立構成要件要素分配 予於被告之獨特規定,在學說上認為屬無過失責任,惟未就消費訴訟訂有舉證責 任之一般規定,因此適用時究竟應回歸民事訴訟法一般規定,或另就消費訴訟成 立特別之舉證責任體系可能即生爭議。 然而在消費訴訟中,證據往往偏在於企業經營者,以致消費者取證困難,在 實務上或可視個案情況依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之規定,減輕消費者舉證. 政 治 大 僅聚焦於「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之舉證責任分配相關問題」,首先以其相關理 立 論基礎之文獻歸納整理分析出發,進一步藉由我國近年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實務 責任。由於消費訴訟之類型及範圍甚為廣泛,囿於篇幅,本論文之研究重點主題. ‧ 國. 學. 案例進行討論及建議,以期兼顧消費者及企業經營者雙方之權益,公平合理分配 舉證責任,以健全良好的消費關係,並且促進訴訟經濟。. ‧ y. 研究方法. sit. Nat. 第三節. n. al. er. io. 本論文擬以探討「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相關問題」為研究. i Un. v. 範圍,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比較法及實務見解分析法等二種研究方式進行: 一、文獻分析比較法. Ch. engchi. 由於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之相關議題涉及消費者保護法、民法、民事訴訟法 等領域,本論文整理並歸納各領域中相關書籍、專書論文、期刊文章、學位論文 及最高法院判決等法學資料,以期歸納出實體法責任體系與程序上舉證責任法則 間之互動關係,從而接續提出本論文之評估及建議。 二、實務見解分析法 本文將對我國近年來實務上,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之判決作為研究之對象, 分析歸納法院對之民事責任實體要件之定性、舉證責任分配及減輕之見解,以及 具體個案訴訟中法院如何進行舉證活動、證據評價、舉證責任分配等相關問題。. 4.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頁 410,2009 年 11 月,3 版。 3.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擬以「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之相關問題」為研究主軸, 主要研究架構分為六章進行分析探討: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第二至四章分別為消費爭議與消費訴訟、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消 費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主要係針對本研究相關理論基礎之文獻整理與歸 納,並試圖將實體法責任體系與程序上舉證責任法則間之互動關係進行系統性的 概述。 第五章為我國實務上消費訴訟相關判決之觀察與分析,則首先就我國消費訴. 治 政 損害賠償訴訟之實際案例,了解目前我國法院實務上如何進行舉證活動、證據評 大 立 價以及舉證責任分配之運作現況、問題並分析討論。 最後第六章,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學. ‧ 國. 訟舉證責任分配實務上常見可能面臨之問題整理,再進一步由近年來幾個消費者.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3) 第二章. 消費爭議與消費訴訟. 第一節. 消費者保護法. 第一項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簡介 第一款 立法背景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於民國83年1月1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由總統公布施行5,從此 正式進入以法律明文直接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時代,也開創消費者保護之新里程碑。而由. 政 治 大. 於全球化、自由化、資訊化與科技化之新趨勢以及消費環境的不斷變遷,生產者及消費. 立. 者兩極構造所形成的消費社會下的消費行為日益複雜且多元,單一的消費者保護法可能. ‧ 國. 學. 不足以全部涵蓋,因此仍得以繼續存在之其他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予以補充6,同時為. ‧. 因應社會及經濟結構不斷轉變所衍生的更多元且複雜的消費問題,消費者保護法分別於. y. Nat. 民國92年1月22日、94年2月5日、104年6月17日進行3次修訂7。. er. io. sit. 我國在消費者保護法施行之前,所有的消費問題包括消費安全在內,均以民法規定 為處理依據。有鑒於民法在消費安全方面係採「過失責任主義」及「損失補償主義」為. n. al. Ch. engchi. i Un. v. 民國 83 年 1 月 11 日總統(83)華總(一)義字第 0165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64 條。 6 所謂的消費者保護,即在於使消費者實現並滿足此等權利,所成立的各種規範,是以對消費者保護的 概念在意義上應可從廣義與狹義兩方面理解。站在消費者保護法係在滿足消費者權利的解釋立場而言, 早在現代消費者保護法施行前,便以有為數甚多的廣義消費者保護法存在,例如食品衛生管理法(103 年 2 月 5 日已修正為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 、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107 年 5 月 2 日已修正為化粧品衛生 安全管理法) 、商品標示法、商品檢驗法諸法律,即為廣義的消費者保護法。不過,該等立法多半係屬行 政法規,與該屬著重在私法救濟上的狹義消費者保護法在規範目的上有所不同。而現行的消費者保護法 無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不足以涵蓋以生產者及消費者兩極構造所形成的消費社會下所有的消費行為, 而僅為一個集合直接涉及消費者權利之法律規範,至於其他的非屬消費者權益有關的法律,則使其繼續 存在,並為一獨立的法律而發生規範的作用。對於我國立法上採取集合直接涉及消費者權利保護之單一 性消費者保護法與廣義的消費者保護法之討論,參閱朱柏松,消費者保護法論,頁 4-9,2004 年 9 月,2 版。 7 民國 92 年 1 月 22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007610 號令修正公布第 2、6、7、13~17、35、38、39、 41、42、49、50、57、58、62 條條文;並增訂第 7-1、10-1、11-1、19-1、44-1、45-1~45-5 條條文;民 國 94 年 2 月 5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400017751 號令增訂第 22-1 條條文;民國 104 年 6 月 17 日總統華 總一義字第 10400070691 號令修正公布第 2、8、11-1、13、17、18、19、22、29、39~41、44-1、45、 45-4、46、49、51、57、58、60、62、64 條條文及第三節節名;增訂第 17-1、19-2、56-1 條條文;刪除 第 19-1 條條文。 5 5.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4) 原則,惟對較企業經營者相對弱勢的消費者而言,尚嫌保障不足。因此消費者保護法為 了確保消費安全權益,有別於ㄧ般民法規定,改採「無過失責任主義」及「懲罰補償主 義」,以資因應。從消費者保護法之立法本意,其所以特別保障消費關係,用意在於填 補現代消費社會中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存在社會經濟、組織及資訊等結構性的兩極化不 平等,與民法係立足於當事人間之平等性及意思自主性顯有不同,屬民法之特別法。 第二款. 主要內容.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可謂是一部涉及消費者權利法律規範集合之「綜合性法典」, 包含了(1)明定消費者權益事項,(2)建立消費者保護行政體系,(3)扶植消費者保 護團體,(4)建立消費爭議案件處理制度等四個主要部分8。現行消費者保護法共分為. 政 治 大. 七章77條,第一章總則、第二章消費者權益、第三章消費者保護團體、第四章行政監督、. 立. 第五章消費爭議之處理、第六章罰則、第七章附則,其主要內容如下:. ‧ 國. 學. 一、消費者保護之組織行政. (二)消費者保護基本政策研擬、審議及監督機關:行政院。. Nat. y. ‧. (一)主管機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 er. io. sit. (三)申訴機關及調解機關:消費者服務中心、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及消費者保護官。 二、消費者權益之保障:除分別就健康與安全保障、定型化契約、特種交易及消費資訊. n. al. Ch. i Un. v. 等四方面予以具體規範,來保障消費者權益外,並明定企業經營者應負的義務與懲 罰性賠償金制度。. engchi. 三、消費者保護團體:明定消費者保護團體成立之性質、宗旨、任務及權限,並以取得 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資格者為限。 四、消費爭議之處理 (一)申訴: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得為申訴。 (二)調解:消費者在申訴未獲妥適處理時,得申請調解。 (三)消費訴訟:規定消費者除得依法提出申訴及調解外,並得提起消費訴訟。同時賦. 8. 其中(1) 、 (3)部分,兼具有行政目的之行政法性質,第(1)部分為消費者對企業經營者得主張之民 事實體法權益,而(4)則屬實現權利內容之程序法規定。參閱朱柏松,同前註 6,頁 4-9。 6.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5) 予消費者保護團體訴權。 五、罰則:對違反本法者,採取行政罰方式,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二項 催生消費者保護法的原因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 ,均係抽象的「人」 ,在真實的現代經濟社會之結構下, 學者認為「消費者」相對於「企業經營者」可歸納出下列五個特徵,也是催生消費者保 護法的原因以及使之正當化的理由9。 第一款 消費資訊之量及質的不足 在現代大量生產、大量銷售、大量消費的經濟社會環境下,企業經營者不斷的大量. 政 治 大. 的提供新奇的或複雜的商品或服務,消費者關於商品或服務之資訊,完全有賴企業經營. 立. 者提供,以致消費者所能取得之資訊,無論就其量或質而言,均非常不足或低下,甚至. ‧ 國. 學. 無法取得其資訊,產生嚴重的資訊不對等。又消費者縱能取得商品或服務之資訊,就其. ‧. 所取得之資訊,亦難對之為正確的判斷或評價。此外,在消費市場上,固存有多數企業 經營者提供之多樣的商品或服務,惟現實上不可能期待消費者一一加以檢視比較後,再. y. Nat. n. al. er. io. 及合理消費。. sit. 為選擇。此等情事,均將使消費者喪失對商品或服務之比較選擇機會,無法為正確選擇. Ch. 第二款 磋商交涉談判能力的欠缺. engchi. i Un. v. 企業經營者在資金、資本、知識、資訊、磋商力、交涉力、談判力、判斷力等各方 面均立於優勢地位,可以單方面的訂定對自己有利之交易條件或契約條款(定型化契約 條款)。消費者對於此等交易條件或契約條款,因為知識、經驗、資訊等之不足,難以 對其利弊得失為檢討或判斷(欠缺判斷力),且沒有使磋商交涉破裂而迫使企業經營者 讓步之能力(欠缺談判力),只有完全接受或不接受之決定權,無法透過磋商交涉談判 之過程,就個別交易條件或契約條款予以變更或修正。 第三款 難以在冷靜理性的思考下而為決定或行動. 9. 劉春堂,消費者法之發展,發表於:消保法二十年學術研討會,頁 1-2,2014 年。 7.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6) 企業經營者透過大量廣告,强力推銷其商品或服務,塑造商品或服務之形象,提高 商品或服務之知名度,影響消費者之選擇,改變消費者之消費習慣。此外,企業經營者 僱用許多具有高度行銷技巧之銷售人員,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消費者處於孤立無援的環 境中,容易受到外部狀况的影響,無法抗拒或擺脫銷售人員的强力行銷,難以為冷靜理 性的思考而作成決定,以致未能採取合理的行動,因此經常會購入危險的、粗劣的、不 需要的、高價的、過量的或有背其期待的商品或服務。 第四款 容易遭受難以回復的損害(脆弱性) 企業經營者係透過銷售商品或服務,而謀取利益;消費者係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購買商品或服務,供自己或他人(家人、親友等)為最終的使用。若該當商品或服務有. 政 治 大. 安全性的問題時,勢必侵害使用該當商品或接受服務之消費者的生命、身體、健康、財. 立. 產或精神,造成難以回復的重大損害。又在經濟上,消費者縱令係遭受數額不大的損害,. ‧ 國. 學. 惟其生活常會因而直接受到重大打擊,對其生計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 第五款 欠缺轉嫁費用或損失的機會及能力. 消費者於發生消費爭議時,難以獲得迅速妥適的救濟,為維護自己之利益或解決紛. y. Nat. er. io. sit. 爭,其所需各種費用或遭受之損失、負擔,沒有將其損失或費用轉嫁由他人負擔之機會 及能力。反之,企業經營者為維護或謀取自己之利益,其所需各種費用,或遭受之損失,. n. al. Ch. i Un. v. 諸如損害賠償或廣告、行銷、處理紛爭等之費用,均可以轉為成本,算入商品或服務之. engchi. 價金內,得以將其費用或損失轉嫁由消費者負擔。. 第三項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相關規定之關係 第一款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雙軌體系 我國消費者保護之基礎規範為民法及消費者保護法,其具體條文,為民法第 184 10. 條、第 191 條之 1 及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至第 10 條之 1 。消費者保護法制定在先,而 後民法第 191 條之 1 條亦於 1999 年通過,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規定,採取無過失責任 蕭雅毓,論產品責任中產品瑕疵之判斷與舉證責任之分配―以民法第 191 條之 1 與消費者保護法為中 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5,2005 年 1 月。 8 10.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7) 規定,而民法第 191 條之 1 規定採取推定過失責任,學說多稱此種以民法及消費者保護 法共同規範產品責任的立法結構為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雙軌體系11。學者認為「之所以 要在民法另設『商品製造人責任』,其理由應係此乃侵權行為法的基本問題,民法應有 規定,以維護體系的完整,並補消保法第 7 條規定適用範圍的不足」12。我國通說認為 消保法產品責任之性質是侵權責任而非契約責任13,民法第 191 條之 1 立法理由亦明白 宣示:「商品製造人之責任,宜採侵權行為說」,係特殊侵權行為之一種類型14,係因 被害人與商品之設計、生產、製造、輸入或經銷商之間,並無契約關係(倘有契約關係, 則可依不完全給付或瑕疵擔保責任主張),為避免損害發生時被害人無法依一般侵權行 為責任之規定,舉證證明商品製造人之故意過失,乃就商品所致損害特別立法採取無過 15. 失責任,以濟民法侵權行為之窮 。. 立. 政 治 大. 第二款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之間關於產品責任相異之處. ‧ 國. 學.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之間有關產品責任之規定,有下列相異之處:. ‧. (一)消費者保護法所規定之責任主體為「從事設計、生產、製造產品之企業經營者」, 民法則為「商品製造人」。. y. Nat. er. io. sit. (二)消費者保護法採無過失責任及產品具有瑕疵之推定,但無損害與瑕疵具有因果關 係之推定。民法則為三重推定,除推定產品製造人之過失外,尚包括推定產品欠. n. al. Ch. 缺及推定欠缺與損害間的因果關係。. engchi. i Un. v. (三)消費者保護法所保護的對象為消費者或第三人16,民法則未設限制,凡因產品瑕 疵而受侵害者,均包含在內。.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1 年 8 月,頁 699-700。楊淑文,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的分與合,載:民事 法與消費者保護,頁 151 以下,2011 年 5 月。 12 王澤鑑,同前註 11,頁 698。 13 王澤鑑,同前註 11,頁 698;詹森林,消費者保護法有關商品責任之規定在實務上之適用與評析,載: 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法專論,頁 195,2003 年。 14 姚志明,消費爭議與民法及消保法適用之問題-以商品買賣責任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 110 期,2004 年 6 月,頁 24。 15 詹森林,同前註 13,頁 194。 16 學者對於是否區分「消費者」及「第三人」之見解不一,持肯定論者,請參照曾品傑,論消費者保護 法上之商品責任-以商品自傷之損害賠償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27 期,頁 39,2010 年 3 月。另有 持否定說者,請參照張志朋,論我國商品責任之請求權主體-消費者與第三人區別之必要性與正當性,國 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35、196,2004 年 1 月。 9 11.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8) (四)消費者保護法於第51條特別設有懲罰性賠償金之規定,民法則無。 (五)消費者保護法所保護之法益僅限於生命、身體、健康以及財產權;民法所保護之 法益則包含所有之權利與利益。 (六)就立法技術而言,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參考「歐體產品責任準則」第6條之規定, 不將瑕疵概念予以類型化,而採取了較為抽象、概括的立法方式;而民法第191 條之1的立法方式較近似美國法,則將瑕疵區分為數種類型。. 第二節. 消費關係. 政 治 大. 第一項 消費關係的意義及架構. 立. ‧ 國. 消費關係的意義. 學. 第一款.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3款規定,所謂「消費關係」係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 ‧. 就商品或服務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簡言之,「消費關係」指「消費的法律關係」,而. sit. y. Nat. 消費者保護法即是以「消費關係」為其規範範圍。欲藉由消費者保護法尋求救濟以保護. io. al. er. 自身權益,首先於適用時必須具備「消費關係」上「消費者」之適格,亦即消費者保護. iv n C hengchi U 與權益,固屬其應有的權利,同時消費者亦有義務應自行維護本身消費安全與權益的責 n. 法適用之前提條件為必須有「消費關係」之存在17。然而,消費者要求保障其消費安全. 任18。 第二款. 消費關係的架構. 「消費關係」之成立架構,主要包含以下三個要件: (一)消費關係的主體:即「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二者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 最高法院 90 年度台上字第 2011 號判決: 「所謂消費者,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2 條之立法解釋,指以消費 為目的而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而言。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與連帶保證人間所訂立之保證契約, 乃保證人擔保借款人對金融機構債務之清償責任,金融機構對保證人並未提供任何商品或服務,保證人 並未因有保證契約而自銀行獲得報償,尚非屬消費者保護法所規定有關消費之法律關係,自無該法之適 用。」 18 消費者保護法第 5 條:「政府、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均應致力充實消費資訊,提供消費者運用,俾能 採取正確合理之消費行為,以維護其安全與權益。」 10 17. DOI:10.6814/NCCU202001635.

(19) 可。 (二)消費關係的客體:即「商品」或「服務」。 (三)消費關係的行為:包括消費者之「消費行為」及企業經營者之「營業行為」。. 第二項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 第一款. 消費者. 「消費者」之定義,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1款,係指「以消費為目的而為交易、 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其中「消費目的」乃為界定消費者之主要關鍵,透過此一前 提要件,界定何謂消費者。而所謂「消費」一詞,與單純經濟上之買賣有所區別,蓋因. 政 治 大. 消費者保護法之主要立法目的,在保障弱勢消費者權益,就對於一般買賣關係之雙方而. 立. 言,由於「買方」卻非皆處於弱勢,故對於非弱勢的「買方」,即無特別保護之必要,. ‧ 國. 學. 非屬消費者保護法之規範所及。. ‧. 消費者保護法上所謂「消費」一詞,係指所有非用於生產財貨或服務用途之消費行 為,即經濟學上「終局消費」(Consummation finale)之觀念19,乃為所有非用於財貨. y. Nat. er. io. sit. 或服務生產製造之行為,除生產活動外,凡是一般民眾基於求生存、便利或舒適之生活 目的,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即為本法所稱之消費。因此,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為消. n. al. Ch. i Un. v. 費者保護法上之相對概念,除生產活動外,消費係為達成生活目的之行為,凡是基於求. engchi. 生存、便利或舒適之生活目的,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滿足人類慾望之行為,均屬之,同 時在我國司法20及行政21實務上亦均採相同之見解,若民眾購買商品或服務,其目的主 要供執行業務或投入生產使用,並非單純供最終消費使用者,並無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消費者保護法問答資料,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頁 11-12,1995 年。 最高法院 91 年度台上字第 1001 號判決: 「如其目的主要供執行業務或投入生產使用,並非單純供最 終消費使用者,核與消費者保護法第 2 條有關消費者及消費關係之定義未合,尚無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 21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84 年 4 月 6 日台 84 消保法字第 00351 號函說明三: 「所謂消費由於消費者 保護法並無明文定義,尚難依法加以界定說明,惟依學者專家意見認為,消保法所稱的『消費』 ,並非純 粹經濟學理理論上的一種概念,而是事實生活上之一種消費行為。其意義包括: (一)消費係為達成生活 目的之行為,凡係基於求生存、便利或舒適之生活目的,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所為滿足人類慾望之行為, 即為消費。(二)消費係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之行為,蓋消費雖無固定模式,惟消費係與生產為相對 之二名詞,從而,生產即非消費,故消保法所稱之消費,係指不再用於生產之情形下所為之最終消費而 言。惟此種見解是否得適用於消保法所定之一切商品或服務之消費,仍應就實際個案認定之。」法院實 務上大多參考該函釋,認為「消費」係指「不再用於生產情形下所為之最終消費」。 11 19 20.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0) 僅得依民法及其他相關法規之規定。然而並非所有廣義的消費行為都可以列入消費者保 護法下之消費關係概念,通說22及實務23認為應將消費關係之消費目的,限縮為「最終 商品或服務之消費或享有」,亦即與基於生產為目的(包含原料、零件、半成品)列入 民法規範之消費有所不同24,依實務見解25認為消費者之構成要件如下:「1.主觀上具備 消費之目的;即主觀上以消費為意思而為個人、家人或家庭取得或被招攬取得企業經營 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2.客觀上為交易或使用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接受服務者。」 換言之,消費者可為買受人,但其買賣之目的須為消費;或雖非買受人,但為合理 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之人,亦為消費者。進一步而言,商品之承租人、受讓人,雖非民 法上之買賣契約關係,但如其以非營利性之主觀意思,取得商品,並且於取得後實際用. 政 治 大. 於非營利性之用途者,同樣亦屬消費者保護法之消費者26。另外消費者,並不僅限於自. 立. 然人27,法人亦無不可28,重點在於是否存在消費行為。. ‧ 國. 學. 第二款. 企業經營者. ‧. 「企業經營者」的定義,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2款,係指「以設計、生產、製. y. Nat. sit. n. al. er. 23. io. 參閱朱柏松,同前註 6,頁 62。 臺灣高等法院 89 年度上易字第 367 號民事判決。 24 討論消費關係之意義即在於,根據消費行為的目的不同,限縮消費關係之範圍,以分別適用民法第 191 條之 1 推定過失商品責任與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商品責任。換言之,消費者保護法的消費關係,可以說 是所有非再用以生產財貨或服務用途之消耗財物或利用服務之行為。非屬終極消費目的之消費行為,包 括基於供其執行業務及營業之用、締約係基於經營之目的、基於投資用途等消費行為,皆不納入消費者 保護法規範之範圍,參閱王秀慧,論我國民事產品侵權責任規範之競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 419、頁 420,2004 年。 25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729 號判決認為消費者之構成要件為「主觀上有以消費為目的,客觀上為 交易或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者始為消費者。」 26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 89 年度重訴字第 65 號民事判決:「對於在商品之默示或明示擔保期限內受轉讓之 人,如其以消費為目的而受讓商品,亦應認為係消費者。蓋:1.不合理危險瑕疵商品造成之損害,應由 將商品置於市場上銷售而獲取利潤之製造人負擔,而非由毫無能力保護自己之人承擔,且製造人對其製 造銷售商品之危險性具有預見可能性並加以預防。2.損害亦可由製造人投保商品責任險,繳納保險費, 以營業成本經由商品價格轉嫁分散至消費大眾,因此商品製造人立於最好地位,以承擔此責任。」 27 參考外國立法例,有將消費者定義為自然人者,例如:日本「消費者契約法」第 2 條規定:「本法之 『消費者』係指個人(不含作為事業或為從事事業而成為契約當事人之情形)」;英國「消費者權利法 (Consumer Rights Act) 」第 2 條第 3 款、德國「民法(GBG) 」第 13 條、歐盟「遠距交易等指令(Directive 2011/83/EU) 」第 2 條第 1 款及聯合國「消費者保護指導綱領(United Nations Guidelines for Consumer Protection) 」第 3 點等,亦同。 28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729 號民事判決: 「本件消費者團體訴訟,被上訴人於起訴時雖受讓 20 人 以上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於訴訟中除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外,其餘消費者均與上訴人成立調 解而終止本件損害賠償請求權,然被上訴人實施訴訟之權能,並不受影響。」由此可見,受讓 20 人以上 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費者,並不限於自然人,法人亦無不可。 12 22.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1) 造、輸入、經銷商品或提供服務為營業者」,其所稱「營業」,依據消費者保護法施行 細則第2條規定,「不以營利為目的者為限」,亦即不論企業經營者是否為營利行為, 如其所提供者為供消費用途之商品或服務,並不影響企業經營者之適格,由此可知消費 關係有無對價關係,並非為「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之適格要件,凡以提供商品或 服務為營業者,不論為公司、團體或個人,只要是營業之人,均為企業經營者。. 第三項 「商品」及「服務」 第一款. 商品. 所謂的「商品」,在我國係指交易客體之不動產或動產,包括最終商品、半成品、. 政 治 大. 原料或零組件29。在不同的立法例則有不同的定義:. 立. (一)在文字上,除了商品,也有使用製造物、生產物等,內容亦相當不同。. ‧ 國. 學. (二)在內容上,德國法上包括動產、電力、土地、畜牧、養蜂、漁業以及狩獵之未經. ‧. 加工產品,日本法則係指經製造或加工之動產30。因此,即使半成品、原料或零 組件係因製造者之需要而「消費」,並因其具有危險性而使居於生產線上的「消. y. Nat. io. sit. 費者」,亦得依本法規定,向各該半成品等之製造者、經銷者等請求損害賠償,. n. al. er. 但是否與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1款中消費者之概念相符,尚有疑義31。另外,動. Ch. i Un. v. 產及不動產,則應依民法第66條32及第67條33規定解釋之34。其中動產部分,本法. engchi. 並未就商品之產製方式加以區分,亦即不論以何種產製方式,如工廠大量生產或 以個人手工方式製作,甚至是藝術品的製作等,均屬之35。另外,我國消費者保 護法對於農林漁牧產品未如德國產品責任法第2條規定將未經加工之天然農業產. 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第 4 條: 「本法第 7 條所稱商品,指交易客體之不動產或動產,包括最終產品、 半成品、原料或零組件」 。 30 朱柏松,同前註 6,頁 79。 31 朱柏松,同前註 6,頁 80。 32 民法第 66 條: 「稱不動產者,謂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分。」 33 民法第 67 條: 「稱動產者,為前條所稱不動產以外之物。」 34 詹森林,同前註 13,頁 206。 35 黃立,消費者保護法:第一講—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一) ,月旦法學教室,8 期,頁 75,2003 年 6 月。 13 29.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2) 品予以排除,因此加工後與加工前之農業產品亦為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範圍 36。 對於血液、器官與精子等人體器官或與身體分離之部分,如經加工保存而由血庫、 器官或精子銀行加以使用者,亦可認為屬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37。但有持相反論者,認 為捐助器官目的在於「捨己救人」,並基於確保人民生命、健康之立場,供移植之器官 不應被視為消費者保護法所稱之商品38。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將不動產亦列為商品之範圍,在立法例上似為鮮見39。惟我國消 費者保護法將商品之範圍擴大,考慮不動產具有生產過程輾轉與漫長,責任歸屬難以確 定且通常具有契約之請求權等特殊性。 第二款. 服務. 政 治 大.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2款規定,凡以提供服務為營業之人,均屬「企業經營者」 ,. 立. 然而對於何謂服務,未做進一步之定義與規範,對於服務本身未作進一步之定義與限制,. ‧ 國. 學. 主要係因企業經營者對其所提供之服務,應負無過失責任,為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所獨創,. ‧. 惟欠缺相關案例和立法例,難以週詳嚴謹界定服務之概念,為避免掛一漏萬,對社會發 生不良之負面影響,宜讓諸法院及學說依社會、經濟發展及不同時代保護消費者之需要. y. Nat. er. io. sit. 決定之,依實際情形以個案方式認定解決 40。但由消費者保護法第3條之規定可知,消 費者保護法對商品和服務採取二分之規範概念下,將二者視為對等之規範標的。換言之,. n. al. Ch. i Un. v. 消費者保護法所稱服務,一般係指無形的商品而言,係以不具有一定外形的產品作為交. engchi. 易的客體,故並不以與商品有關連者(配銷服務業:如運輸、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 百貨業、量販業等)為限,與商品無關之服務業,如社會服務業(教育、旅遊、文化); 生產者服務業(如律師、會計師、通訊、金融、保險等);個人服務業(如餐飲、旅館、 修理等),均在消費者保護法規範之範圍,也沒有類似歐體草案的除外規定41。另外, 在網路交易上有所謂數位化產品(digital products, soft goods),如電腦軟體、電子書、. 36 37 38 39 40 41. 黃立,同前註 35,頁 75-76;詹森林,同前註 13,頁 206-207;朱柏松,同前註 6,頁 85。 詹森林,同前註 13,頁 207;黃立,同前註 35,頁 75。 朱柏松,同前註 6,頁 84-85。 按歐盟、德國、英國之產品責任法均未將不動產包含在內。參見詹森林,同前註 13,頁 206。 黃明陽,消保法產品責任之法制研究,消費者保護研究第 18 輯,頁 21,2014 年 1 月。 黃立,消費者保護法:第二講—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之商品與服務責任(二) ,頁 76,2003 年 10 月。 14.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3) 電腦遊戲、數位CD、數位電影、數位圖片等等,多以線上遞送商品的方式交付,由於 該等產品未具有一定之形體,且在契約中往往包含該產品著作權之授與使用,故在解釋 上亦應屬服務之範圍42。. 第四項 商品責任及服務責任 第一款. 商品責任. 「商品責任」之概念就比較法上,在德國法中稱之為Produktenhaftung(Warenhaftung) 或Produzentenhaftung(Haftung des Warenherstellers);在英美法中稱為Products Liability 或Manufacturer’s Liability;在日本則稱為「製造物責任」;在我國則稱之「商品責任」、. 政 治 大. 「產品責任」、「商品製造人(者)責任」、「生產者責任」或「製造者責任」,其用. 立. 語雖有不同,惟就其討論之內容基本上並無差異43。. ‧ 國. 學. 我國消保法與民法中皆設有商品製造人等對其製造、出售的瑕疵商品負損害賠償責. ‧. 任的商品責任規定,惟未明確定義「商品責任」,似乎泛指因使用商品發生損害所生之 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而言。其範圍因使用商品而遭受損害之人,對於產銷者(包括設計者、. y. Nat. 對於「商品責任」,不同學者之定義整理如下:. n. al. Ch. er. io. sit. 生產者、製造者、加工者、經銷者及輸入者)得依法44請求損害賠償之法律關係。. i Un. v. (一) 「商品之製造、經銷或其他經由市場提供商品之企業經營者,因其商品之危險致. engchi. 生損害於第三人時,應負之無過失或較過失為重之損害賠償責任也」45 (二) 「商品製造人或其他同須負責者,就流通進入市場之瑕疵產品(於通常合理之使 用下)所生之損害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46 (三) 「指生產者或他人對其產品所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其他傷害應負之賠償責. 黃明陽,同前註 40,頁 22。 王澤鑑,同前註 11,頁 699。;朱柏松,商品製造人侵權行為責任法之比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 公司,1991 年 5 月初版,頁 10-14。 44 參照民法第 191 條之 1、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第 8 條及第 9 條。 45 邱聰智,消費者保護法上商品責任之探討,消費者保護研究第 2 輯,1996 年 1 月,頁 62。 46 郭麗珍,產品瑕疵與製造人行為之研究,神州圖書出版,頁 4,2001 年 6 月。 15 42 43.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4) 任」47 (四) 「企業經營者對於使用其產品因而受害的人,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該受害者不 以最終消費為目的者為限,包括以其他目的使用的人在內」48 我國實務上認為,商品必須已由企業經營者「流通進入市場」,始生消費者保護法 規範商品責任之效力49。所謂「流通進入市場」應係指基於設計、製造、生產、輸入、 經銷等企業經營者之意思,使商品脫離其控制而進入消費者或第三人之支配範圍。如商 品非基於企業經營者之意思(例如:遺失、竊盜、搶奪、強盜、詐欺或侵佔等)流通進 入市場供消費者使用,就此類產品所致之損害,企業經營者自得不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 定,負擔損害賠償責任50。而所謂「商品責任」,既然是指企業經營者對於使用其商品. 政 治 大. 因而受害的人,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因此該受害者不應以最終消費為目的者為限,包. 立. 括以其他目的使用的人在內,只是其中以消費者最為弱勢,才特別需要在消費者保護法. ‧ 國. 學. 明定企業經營者之商品責任予以保護。 服務責任. ‧. 第二款.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將商品與服務並列,課予企業經營者無過失責任,在立法例上亦. y. Nat. er. io. sit. 為罕見51。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2條第2款規定,凡「以設計、生產、製造、輸入、經銷 商品或提供服務為營業者」,均屬「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法對商品和服務採取二. n. al. Ch. i Un. v. 分之規範概念下,將二者視為對等之規範標的,然而對於何謂服務,未做進一步之定義. engchi. 梁維真,醫療行為之商品責任與服務責任之探討,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論文,頁 13,2014 年 8 月。 黃明陽,同前註 40,頁 2。 49 參照最高法院 98 台上字第 1356 號判決: 「消保法所規範之商品責任,其商品有無瑕疵之判斷時點, 為商品於「流通進入市場」之時,如瑕疵於商品進入市場時並未存在,而係因消費者使用相當時期後始 發生者,則非屬該條所規定之商品責任範疇,自無該法之適用。查係爭車輛於九十年五月間出場時,已 通過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之「車輛型式安全審驗」檢測,且有自動排檔鎖定裝置(即俗稱之防暴 衝裝置) ,以確保駕駛者將自排檔位自 P 檔排出時,有踩下煞車踏板,產生足夠之煞車力來制住車輛移動 之動力,故被上訴人辯稱係爭車輛於出廠時已符合通常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標準,即屬有據。上訴人主 張係爭車輛具暴衝瑕疵而肇致本件意外事故,無非以其自行委請汽車消保會鑑定之鑑定報告及鑑定人賴 ○元之敘述為據。然該鑑定報告採用「目測觀察法」 、 「實際理論推斷法」 ,並未採用任何科學儀器檢測, 已不符合汽車為機械及電腦結合之科技產業特性。況個人觀察角度有所差異,如未有科學儀器檢測、分 析跡證,以取得可供重覆檢驗之資料作為判讀資料,尚難認其鑑定方法毫無瑕疵。上訴人既不能證明本 件事故係由係爭車輛具無預期加速之瑕疵所時,即具上開瑕疵,則其依消保法及民法之規定,請求損害 賠償,於法無據。」 50 邱聰智,產品責任釋義—以消費者保護法為中心,載: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頁 78,1996 年 1 月。 51 黃立,同前註 41,頁 75。 16 47 48.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5) 與規範,因而有學者認為服務責任所規範之服務範圍,應屬「獨立的服務」52,而「非 獨立的服務」並非服務責任規範之內容,則應屬商品責任之一環53。換言之,消費者保 護法所稱的「服務」,可包含與商品相關之服務業,例如運輸、批發、零售、進出口貿 易、百貨業、量販業等,以及其他與商品無關之服務業,如社會服務業(教育、旅遊、 文化);生產者服務業(如律師、會計師、通訊、金融、保險等);個人服務業(如餐 飲、旅館、修理等),均屬規範範圍54,然而亦有學者認為應將服務之適用範圍侷限於 本質上具有衛生上或安全上危險之勞務提供者,甚至主張廢除服務責任55。對於應負產 品責任之服務,實務上56認為倘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攸關消費者健康與安全之 確保,為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全及其品質,即應有該法之適用。. 政 治 大.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3項規定,「第三人如因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 立. 不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或有危害之虞且未於明顯處警告標示. ‧ 國. 學. 者,如因此而受有損害,縱使其非消費者,亦得向企業經營者請求損害賠償。」關於本. ‧. 條所稱之「第三人」,是否需與商品或服務之消費關係,存在有相當之關連性,通說57 及實務58認為,所謂「第三人」,應以因商品或服務之瑕疵導致消費者使用、消費商品. y. Nat. er. io. sit. 或服務之下,受到損害波及之第三人為限,不及於無相當消費關係之旁觀者。然而就比 較 法 上 而 言 , 於 美 國判 例 通 說 認 為 商 品 製造 人 應 對 所 有 「 在 合理 範 圍 內 可 預 見. n. al. Ch. engchi. i Un. v. 獨立的服務,係指並無其他商品介入,也無須商品介入,直接對消費者提供之服務而言。例如公共汽 車業者提供的大眾運輸服務、律師提供的法律諮詢等皆為獨立的服務。請參閱姜志俊、黃立、范建得, 消費者權益保護,頁 54,2000 年。 53 非獨立的服務,表面上看來是服務,但並非對消費者直接提供。從消費者角度觀察,非獨立的服務是 商品的部分,因此為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責任規範之內涵。例如建築師設計建築,其對消費者(房屋買受 人)所負責任為商品的設計責任,而非服務責任。參閱黃立,同前註 41,頁 81。 54 黃立,同前註 41,頁 76。 55 邱聰智,同前註 45,頁 68。 56 參照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2 年重上字第 60 號民事判決:「消費者保護法對於商品或服務既未加以 定義,倘企業經營者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攸關消費者健康與安全之確保,為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全及其品 質,即應有該法之適用。」 57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 ,頁 277-278、頁 281,2009 年 12 月。 58 例如臺北地方法院 90 年度訴字第 1321 號民事判決略以: 「按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所謂之消費者係指 依消費目的而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之人;第三人則指服務提供人可預見因服務不具安全性而受 侵害之人…是以,就系爭總統套房而言,原告與被告並無消費關係存在,但被告既可預見縱非該總統套 房之消費者,亦有可能進入該總統套房,且因被告所提供之服務不具安全性而受侵害,故原告自為消費 者保護法第 7 條第 3 項所稱之「第三人」 ,而有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之適用。準此,被告辯稱本件並無消 費者保護法之適用,要無足取。」 17 52.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6) (Reasonably Foreseeable)的第三人」,負無過失責任59。然而,在德國產品責任法60及 日本製造物責任法61則為,產品責任之無過失責任請求權人並無「以可預見者為限」之 要件,僅須為商品之「被害人」即可,且無須與消費關係有相當之關連。 至於醫療行為是否適用消費者保護法有關無過失之服務責任規定,早期在我國實務 與學說上頗具爭議,大致可歸類為肯定說、否定說與折衷說,各有所本且長期爭論不休、 莫衷一是62,然而立法者為了解決前述爭議便透過修法選擇將醫療事故責任應優先適用 於醫療法第82條63,而非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而實務上,最高法院95年台上第2178號 民事判決亦明白揭示「醫療行為並無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亦無民法第191條之3之適用」, 此後大多數的實務見解,均認為醫療法第82條第2項既已明定醫療行為應以故意或過失. 政 治 大. 者為限,始負損害賠償責任,與消費者保護法之無過失責任相悖,爰醫療行為應排除消. 立. ‧ 國. 學. ‧. 請參閱 Elmore v. American Motors Corp, 70 Cal. 2d 578, 587(1969) 「If anything, bystanders should be entitled to greater protection than the consumer or user where injury to bystanders from the defect is reasonably foreseeable. Consumers and users, at leas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spect for defects and to limit their purchases to articles manufactured by reputable manufacturers and sold by reputable retailers, whereas the bystander ordinarily has no such opportunities. In short, the bystander is in greater need of protection from defective products which are dangerous, and if any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bystanders and users, it should be made, contrary to the position of defendants, to extend greater liability in favor of the bystanders.」 60 德國產品責任法第 1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 「因產品之瑕疵致他人死亡,或致他人之身體、健康受傷害, 或損害他人之物者,該商品之製造人應對被害人因此所受之損害負賠償之義務。」 61 日本製造物責任法第 1 條規定: 「本法係以規定因製造物之缺陷致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害時, 製造業者等之損害賠償責任,謀求被害人之保護,達成促進國民生活之安定向上及國民經濟之健全發展 為目的。」 62 最著名之案件為馬偕醫院肩難產案件。參台北地方法院 85 年度訴字第 5125 號民事判決、台灣高等法 院 87 年度上字第 151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0 年度台上字第 709 號民事判決。陳忠五,醫療行為與消 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領域─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85 年度訴字第 5125 號與台灣高等法院 87 年度上字 第 151 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件)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 期,頁 36-61,2000 年 2 月;陳 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要件(上)─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85 年度訴字第 5125 號 與台灣高等法院 87 年度上字第 151 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件)判決再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7 期,頁 75-111,2000 年 12 月;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要件(下)─台灣台北 地方法院 85 年度訴字第 5125 號與台灣高等法院 87 年度上字第 151 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件)判決 再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8 期,頁 39-56,2001 年 1 月;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 任之適用問題(上)─最高法院 90 年度臺上字第 709 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判決評釋,台灣本土 法學雜誌,36 期,頁 47-74,2002 年 7 月;陳忠五,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下) ─最高法院 90 年度臺上字第 709 號(馬偕紀念醫院肩難產案)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7 期,頁 31-62,2002 年 8 月。 63 修正後之醫療法第 82 條規定: 「醫療業務之施行,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醫事人員因執行醫療業 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損害 賠償責任。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因過失致病人死傷,以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 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刑事責任。前二項注意義務之違反及臨床專業裁量之範圍,應以該醫療領域當時 當地之醫療常規、醫療水準、醫療設施、工作條件及緊急迫切等客觀情況為斷。醫療機構因執行醫療業 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過失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18. io. sit. y. Nat. n. al. er. 59.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7) 費者保護法之適用。. 第三節. 消費爭議. 第一項 消費爭議之意義與類型 第一款. 消費爭議之意義.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 2 條第 4 款規定:「消費爭議:指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因商 品或服務所生之爭議」。其意義說明如下:. 政 治 大 者與消費者間,所發生之爭議,均不屬於消費者保護法所稱「消費爭議」的範圍。 立. (一)以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的爭議為限,如為企業經營者與企業經營者間,或消費. ‧ 國. 學. (二)以因商品或服務所生的爭議為限,並不包括其他爭議在內,然而如消費者與企業 經營者間並無或尚未存在「與商品或服務有關的消費關係」,即使消費者告發企. sit. Nat. 所稱「消費爭議」的範圍。. y. ‧. 業經營者商品或服務之品質不良,由於消費關係不存在,亦不屬於消費者保護法. io. al. er. 簡言之,消費者從事消費行為而與企業經營者間所產生的爭議,即為「消費爭議」。. iv n C hengchi U 消費行為,主要可分為取得商品或服務的「契約消費行為」及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 消費爭議之類型. n. 第二款. 的「使用消費行為」等 2 大類型,故「消費爭議」大致歸納為下列二大類型64: (一)契約消費爭議:消費者從事取得商品或服務的消費行為時,常見發生消費不公平 的爭議事件,主要是因為業者所提供一般買賣的定型化契約或特種買賣契約使用 不公平的條款,或是消費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揭露或廣告誇大不實等原因所致。 (二)使用消費爭議:消費者從事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行為時,常見發生消費不 安全爭議事件,主要係因商品有設計、製造或指示上的瑕疵原因(即該商品不具 有通常可合理期待安全性)或是業者所提供消費場所或設施有瑕疵不安全所致。. 64. 黃明陽,消費者保護法入門,2013 年 9 月,2 版,頁 12-13。 19.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8) 第三款. 我國常見消費爭議申訴案件之類型. 我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定期統計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消費爭議申訴案 件數量65,其案件類型主要依商品或服務分別歸納如下: (一)商品:包含食品、健康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菸酒、農產品、飲用水、 傢具、廚具及家飾用品、能源產品、房屋、車輛、電器及周邊產品、通訊及周邊 產品、電腦及周邊產品、相機及周邊產品、攝影機及周邊產品、玩具及遊戲軟體 服飾、皮件及鞋類、運動健身器材、文教用品、出版品、禮券、殯葬設施等。 (二)服務:包含金融、保險、電信、旅遊、住宿、遊樂園、運輸、停車場、社服、坐 月子、瘦身美容、健身、補習、遊學、殯葬服務及生前契約、移民、不動產經紀、. 政 治 大. 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線上遊戲、有線電視、婚紗攝影、室內設計及裝修、保全、. 立. 徵信、婚姻仲介、搬家、清潔服務、醫療等。. ‧ 國. 學. 另根據統計我國 107 年消費申訴及調解案受理件數66,其中第 1 次申訴案件數前 5. ‧. 名之消費類別及其爭議原因分別如下:. (一) 「線上遊戲類」 :遊戲帳號無故遭停權、虛擬寶物被不當移轉、連線網路品質不佳。. y. Nat. (三) 「電信類」:通信品質不良、綁約退款等費用爭議。. n. al. Ch. er. io. sit. (二) 「服飾皮件及鞋類」:商品瑕疵、退貨遭拒、廣告、標示不實或詐騙。. i Un. v. (四) 「通訊及周邊產品類」:手機保固維修糾紛、手機本身及周邊商品有瑕疵。. engchi. (五) 「電器及周邊商品類」 :電器類產品有瑕疵,退換貨遭拒、商品維修履修不復、廣 告或商品標示不實。. 第二項 消費爭議之法律救濟途徑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間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時,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43 條及. 參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首頁(https://cpc.ey.gov.tw/Page/92DDEF4A61382B97) 。 107 年度計受理 5 萬 8,962 件,較 106 年度之 5 萬 4,255 件,增加 4,707 件,增加比例約為 8.67%,主 要增加在「線上遊戲類」 (+36.6%)及「電器及周邊商品類」 (+11%)等 2 類,原因為線上遊戲玩家日益 增加,以及電器及周邊商品所涵蓋之商品較為多元。請參閱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107 年度各直轄市、 縣(市)政府受理消費者申訴、調解案件統計報告」。 20 65 66. DOI:10.6814/NCCU202001635.

(29) 第 44 條規定67,消費者得選擇下列一種方式或同時進行,以尋求妥適的解決: 一、行政解決方式 行政解決方式有二種,其先後次序如下: (一)申訴。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先後有二次申訴的機會: 1.第一次申訴:消費者得選擇向企業經營者68、消費者保護團體或直轄市、縣(市) 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分中心69等任一機關或單位申訴,申訴後尚可申請調解。 2.第二次申訴:消費者在第一次申訴後,如未獲妥適處理時,得向所在地消費者保 護官申訴70。 (二)消費爭議調解:消費者經過第一次或第二次申訴,如認為未獲得妥適處理,可向. 政 治 大.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71。. 立. 二、司法解決方式(消費訴訟). ‧ 國. 學. 消費者對於消費爭議的糾紛,隨時均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消費訴訟(不必經申訴或. Nat. al. er. io. sit. y. ‧. 調解程序),保障自己權益72。. n. iv n C hengchi U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43 條規定: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得向企業 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企業經營者對於消費者之申訴,應於申訴 67. 之日起 15 日內妥適處理之。消費者依第 1 項申訴,未獲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 保護官申訴」依同法第 44 條規定:「消費者依前條申訴未能獲得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縣(市)政 府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如均未能獲妥適處理,可依法提起訴訟。 68 企業經營者未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43 條第 2 項規定妥適處理,消費者得向消費者保護官申訴或向消費 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另依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第 36 條規定:「本法第 43 條第 2 項規定 15 日之 期間,以企業經營者接獲申訴之日起算。」 69 消費者除可撥「1950」消費服務專線,向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諮詢相關程序 外,若欲提起消費申訴,可填具消費爭議申訴表,檢附相關佐證資料,逕寄該管直轄市、縣(市)政府 消費服務中心申訴。 70 第二次申訴須具備下列要件:1.僅消費者有權申訴。2.須為消費爭議案件。3.須為第二次申訴。4.須向 所在地消費者保護官申訴。 71 消費爭議調解要件如下:1.僅消費者有權申請調解。2.須為消費爭議案件。3.須先經申訴程序。4.須向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 72 消費者在發生消費爭議時,可自行選擇決定對其最有利的解決方式辦理;申訴及調解,屬於消費爭議 的行政解決方式,並非採司法解決方式(消費訴訟)必要之前置程序。該二種解決方式並無先後之分, 消費者選擇採取其一或二者均可。倘未經申訴、調解程序,而直接向法院起訴,其所提起的消費訴訟仍 為合法。 21. DOI:10.6814/NCCU2020016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 法律協助 律師出庭費每案每審最高以 50,000 元為限、律師撰稿費每案每次最高以 5,000 元為限、一審民事訴訟費最高以 20,000 元為限、二審及三審民事訴訟

聲請司法機關提供案件相關資訊,並通知其偵查、裁 判結果。但其妨害偵查不公開、足以妨害 另案之偵查、違反法定保密義務

走過 2020 年,臺灣的硬技術與軟實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不僅

4.涉及一個以上機關權責事項,除本機關權責部 分積極處理外,並主動協調相關機關,配合辦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7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6005607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 107 年 10 月 4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70089819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