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詞彙風格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詞彙風格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五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竺家寧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林哲緯 中華民國一○六年六月. v.

(2) 摘. 要. 《荔鏡記》的熟語(成語、諺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 風格。本文以這三類詞彙為分析對象,首先於第一章確立《荔鏡記》詞彙風格的 研究價值,並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荔鏡記》的文本與特點; 第三至五章分別指出《荔鏡記》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使用情形及特色。 在熟語方面,共有 121 條成語與 135 則諺語。《荔鏡記》能夠符合人物的性 格選用成語,並透過成語的抽換與擴寫,靈活運用成語;部分成語融入戲文的唱 辭中,亦能配合韻律使用。諺語的運用能夠塑造人物、加強論述、反映風俗。此 外,《荔鏡記》中多處使用同一條諺語,但形式皆不同,語不重出,顯示出詞彙. 政 治 大 用詈罵語塑造人物性格,同時亦顯示出《荔鏡記》俚俗而不粗俗的風格。在典故 立 的靈活運用。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使用的 311 條詈罵語變化豐富,且能夠. 語方面,《荔鏡記》以 123 條典故語塑造人物性格,並且配合戲文的情節鬆緊使. ‧ 國. 學. 用典故,而典故語的運用亦富於變化。. 整體而言,《荔鏡記》的詞彙雅俗並陳,兼併文雅的成語及典故語,亦包括. ‧. 俚俗的諺語及詈罵語。詞彙的佈局一方面能夠配合戲文的情節,以詞彙增加戲劇. Nat. sit. y. 張力,另一方面能夠突顯人物的特色,使角色性格鮮明。在運用詞彙時,形式富. er. 特色。. io. 於變化,同時,亦能搭配唱辭,使詞彙表現出韻律,符合《荔鏡記》戲文的文體. al. n. v i n Ch 《荔鏡記》的研究多著重於語言層面的分析,本文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手法 engchi U 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能夠觀注到目前《荔鏡記》未涉及的研究面向,亦 能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荔鏡記》、詞彙風格、熟語、詈罵語、典故語. i.

(3) 目. 次. 摘 要 .................................................................................................................... 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遠因 .............................................................................................................. 1 二、《荔鏡記》特殊的詞彙現象 ...................................................................... 1 三、《荔鏡記》詞彙研究的價值 ...................................................................... 3. 政 治 大 一、《荔鏡記》的研究 ...................................................................................... 6 立.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 6. ‧ 國. 學. 二、詞彙風格相關研究 .................................................................................... 10 第三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 ................................................................................ 12. ‧. 一、語言風格學的內涵 .................................................................................... 12 二、詞彙風格的特點 ........................................................................................ 20. y. Nat. sit. 三、語言風格學的研究現況 ............................................................................ 23. n. al. er. io.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24. v. 一、研究範圍 .................................................................................................... 24. Ch. engchi. i n U.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 25 第二章 《荔鏡記》的版本與內容 .................................................................... 28. 第一節 《荔鏡記》的版本與流傳 .................................................................... 28 一、《荔鏡記》的版本 .................................................................................... 28 二、《荔鏡記》的流傳 .................................................................................... 29 第二節 《荔鏡記》的故事與人物 .................................................................... 30 一、《荔鏡記》的故事情節 ............................................................................ 30 二、《荔鏡記》的角色人物 ............................................................................ 32 第三節 《荔鏡記》的語言 ................................................................................ 37 一、夾雜泉、潮方言 ........................................................................................ 38 ii.

(4) 二、使用大量俗字 ............................................................................................ 39 第三章 《荔鏡記》的熟語 ................................................................................ 40. 第一節 熟語的界定 ............................................................................................. 40 第二節 《荔鏡記》的成語 ................................................................................. 45 一、《荔鏡記》成語的數量與分布 ................................................................ 45 二、《荔鏡記》成語的活用 ............................................................................ 48 三、《荔鏡記》成語的特色 ............................................................................ 63 第三節 《荔鏡記》的諺語 ................................................................................ 71 一、《荔鏡記》諺語的數量與分布 ................................................................ 71. 治 政 大 三、《荔鏡記》諺語的特色 ............................................................................ 86 立 二、《荔鏡記》諺語的運用 ............................................................................ 73. 第四章 《荔鏡記》的詈罵語 ............................................................................ 93. ‧ 國. 學. 第一節 詈罵語的定義與形態 ............................................................................ 93. ‧. 一、詈罵語的定義——詈罵、罵詈與詈詞 .................................................... 93 二、詈罵語的形態——罵語、罵意與罵態 .................................................... 95. Nat. sit. y. 第二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的數量與分布 .................................................... 97. er. io. 第三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類別 .................................................................... 98. al. v i n Ch 二、咒誓類的詈罵語 ...................................................................................... 102 engchi U n. 一、話語類的詈罵語 ........................................................................................ 99. 三、身份類的詈罵語 ...................................................................................... 104. 四、禽獸類的詈罵語 ...................................................................................... 107 五、鬼怪類的詈罵語 ...................................................................................... 108 六、身體類的詈罵語 ...................................................................................... 109 七、行為類的詈罵語 ...................................................................................... 110 第四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特色 .................................................................. 112 一、靈活運用詈罵語 ...................................................................................... 112 二、表現人物的性格 ...................................................................................... 116 三、俚俗而不粗俗 .......................................................................................... 123. iii.

(5) 第五章 《荔鏡記》的典故語 .......................................................................... 127. 第一節 典故語的定義 ...................................................................................... 127 一、典故語的界定 .......................................................................................... 127 二、典故語的詞彙風格 .................................................................................. 129 第二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數量與分布 ...................................................... 130 第三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活用 .................................................................. 133 一、截取典故 .................................................................................................. 133 二、節縮典故 .................................................................................................. 142 三、改動典故 .................................................................................................. 155 第四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特色 .................................................................. 172. 政 治 大. 一、突顯人物性格,豐富談話內容 .............................................................. 172. 立. 二、配合故事內容,引導劇情發展 .............................................................. 177. ‧ 國. 學. 三、形式變化豐富,結合各種典故 .............................................................. 182 第六章 結論 .................................................................................................... 186. ‧.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186. sit. y. Nat. 一、雅俗並陳,色彩多樣 .............................................................................. 186. io. er. 二、增加張力,配合情節 .............................................................................. 188 三、突顯性格,彰顯角色 .............................................................................. 189. al. n. v i n Ch 四、形式多變,變化豐富 .............................................................................. 189 engchi U 五、富於韻律,搭配唱辭 .............................................................................. 190 第二節 研究展望 ................................................................................................ 191 一、詞彙同義的分析 ...................................................................................... 191 二、文本間風格的比較 .................................................................................. 192 三、詞語判定的再研究 .................................................................................. 192 四、結合音韻風格探索 .................................................................................. 193 參考文獻 ............................................................................................................ 194 附錄一:《荔鏡記》書影(節錄) .................................................................. 203 附錄二:語言風格統計表(依年代分類) ....................................................... 204. iv.

(6) 表. 次. 表 1-1 語言風格研究統計表(依研究分法方類) ................................................ 24 表 2-1 《荔鏡記》常用俗字 .................................................................................... 39 表 3-1 學者對熟語的範圍界定 ................................................................................ 41 表 3-2 熟語的類別整理 ............................................................................................ 44 表 4-1 詈罵的三種形態 ............................................................................................ 96 表 4-2 《金瓶梅》詈罵語類別 .............................................................................. 124 表 4-3 《荔鏡記》與《金瓶梅》詈罵語類別比較 .............................................. 125 表 5-1 《荔鏡記》典故數量分布 .......................................................................... 17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圖. 次. 圖 1-1 修辭、語體、風格間的關係 ........................................................................ 18 圖 2-1 陳三五娘故事演化 ........................................................................................ 29 圖 2-2 《荔鏡記》人物關係圖 ................................................................................ 32 圖 3-1 《荔鏡記》成語運用比例 ............................................................................ 46 圖 3-2 《荔鏡記》成語分布 .................................................................................... 47 圖 3-3 《荔鏡記》諺語數量 .................................................................................... 72 圖 4-1 詈罵行為的範圍 ............................................................................................ 95 圖 4-2 《荔鏡記》詈罵語各出數量 ........................................................................ 97. 治 政 大 圖 4-4 《荔鏡記》詈罵語各類別數量 .................................................................. 123 立 圖 5-1 《荔鏡記》典故各出數量 .......................................................................... 130 圖 4-3 《荔鏡記》人物使用詈罵語數量 .............................................................. 117. ‧ 國. 學. 圖 5-2 《荔鏡記》典故唱、白比例 ...................................................................... 131 圖 5-3 《荔鏡記》典故時代分布 .......................................................................... 131. ‧. 圖 5-4 《荔鏡記》典故之文體數量 ...................................................................... 132. sit. y. Nat. 圖 5-5 《荔鏡記》人物使用典故數量 .................................................................. 173. n. al. er. io. 圖 5-6 《荔鏡記》典故類別數量 .......................................................................... 182.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論文以「《荔鏡記》詞彙風格」作為研究主題之因,並分析相關研 究成果,指出《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接著說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 指出詞彙風格的特點,著重於本文分析的熟語、詈罵語、典故語三個方面。最後 說明本文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 治 大. 本論文題為「《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本節說明何以從語言風格學的視. 立. 角觀察文本、何以選擇《荔鏡記》作為研究對象。接著進一步指出《荔鏡記》的. ‧ 國. ‧. 一、遠因. 學. 研究價值。. y. Nat. io. sit. 筆者進入研究所後,在竺師家寧的教導之下,得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 n. al. er. 法,並於《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一書進一步理解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從中發現. i n U. v. 另一個分析文學作品的途徑。在研究所修課的同時,亦以語言風格學為研究方法,. Ch. engchi. 先後分析韓愈的韻文、《詩經》的篇章作為學期報告,對語言風格的定義、操作 方式已有初步的認知。隨後接觸到《荔鏡記》的戲文,發現其中特殊的詞彙現象, 包括方言、俗字、成語、俗語、典故等,形成特殊的風格,然而在閱讀相關文獻 時,發覺研究集中於「語言」的研究,未結合「風格」的分析,因此便嘗試以語 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分析《荔鏡記》的詞彙語言風格。. 二、《荔鏡記》特殊的詞彙現象 《荔鏡記》為明朝時期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的民間故事,是以「陳三五娘」 的故事為底撰寫而成的劇本,出版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為目前閩南. 1.

(9) 方言最早的文獻。《荔鏡記》描述陳三與五娘之間的愛情故事,中間因林大等人 的介入而幾經波折,最終團圓相聚。文中使用當時的閩南方言記錄,以泉州話為 主,夾雜潮州話撰寫而成。筆者在閱讀《荔鏡記》時,發現其語言獨特之處,例 如: 只一查ㄙ仔不識物,我捻手看大啞小,卜打手指乞你。(第 5 出)1. 此句為《荔鏡記》第五出中林大所說的一句台詞。句中的「只」為《荔鏡記》中 指示詞之用法,表示「這」之義;「ㄙ」原文為像三角形之符號「. 」2,指「妻. 子」;「啞」在《荔鏡記》中可以當作名詞詞頭,如「啞娘」;「卜」為借音字,. 政 治 大 ],「要」即為《荔鏡記》中的「卜」,表示意願之詞。 立. 閩南語中「想要」之義,今讀作[beʔ32]3,如例句「你要去嗎?」讀作[li53 beʔ32 kʰi11 bo13. 《荔鏡記》全文幾乎以同樣的方式記載,文中使用大量的借音字、俗字、簡. ‧ 國. 學. 字以及方言用語,並非傳統文人所用的書面語,在詞彙、語法都和一般文言文有 許多差異,也因此造成了解讀時的困難。在當時雖易讀,且廣泛流傳,但經過時. ‧. Nat. sit. 使用閩南語記錄,若無閩南語的背景,無法明白文意。. y. 代的間隔,今日在閱讀上出現許多困難。當時的口語和今日已有很大的差別,且. er. io. 這樣特殊的語言形式,雖然不易閱讀,但在前人的研究之下,校正字詞、梳. al. 理版本,已將《荔鏡記》整理成可研究之文本,並從中找到許多重要的語料。然. n. v i n Ch 而,目前《荔鏡記》的研究集中於版本、故事方面的考察,在語言方面則是分析 engchi U 語音與語法,詞彙的討論相對較少。詞彙變動的速度相當快,如《漢語詞彙學》 提到:「詞彙是語言中變動性最大的成分,他的新陳代謝速度要比語音語法快得 多。」4《荔鏡記》中保留了大量口語的材料,若能詳細地分析,也許能發掘更 1. 2. 3 4. 此處「第 5 出」之「出」等同於「齣」 ,音同義通。 《荔鏡記》中使用許多俗字、簡字,若今有 習用之正字者,則改為正字,而部分具有研究價值之方言字等,則不更動,如此處「出」字即 不改為「齣」 。關於「出」字,參見吳守禮: 《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 (臺北:從宜工作室, 2001 年) ,頁 24。另外,戲劇原文中作「第五出」 ,非以阿拉伯數字標示,然本文大量引用《荔 鏡記》戲文,為節省篇幅,統一以阿拉伯數字標示。《荔鏡記》原文的標示方法可參見附錄一 的書影。 「厶」為古代的「某」字,以一個三角形替代,今泉州仍用。參見施炳華: 《荔鏡記匯釋》 (臺 南 : 施炳華,2013 年) ,頁 53。 「 」的字形引用自《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之原本影照。 參見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頁五下。 本文的讀音皆以國際音標(IPA)注音。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 年),頁 428。 2.

(10) 多珍貴的詞彙現象;筆者具有閩南語的基礎背景,加上研究所期間學習語言學的 知識,應能掌握《荔鏡記》中使用的複雜語言,因此決定以《荔鏡記》作為論文 研究對象。 在《荔鏡記》眾多的詞彙中,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用的頻率最高、數量最 多,且形成特殊的風格。舉例來說,《荔鏡記》中的熟語有 200 多條,包含成語 121 條與諺語 135 條;在應用上,為了戲文的押韻,抽換成語的字詞,如將成語 「肝腸寸斷」改為「腸肝寸痛」,「痛」能與前後句押韻。5在諺語方面,諺語 「蛇無頭而不行」《荔鏡記》作「蛇那無頭,值處會梭」,用「值」、「梭」等 閩南語的字詞。6 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用了 311 條,形式變化豐富,如「烏龜雜種」、. 政 治 大 為大家閨秀的五娘使用的次數多達 立 109 條,為全戲中使用最多詈罵語的人物,然 「雜種烏龜」等,同樣作用的詈罵語能夠前後顛倒,構成新的詞語。而戲文中身. ‧ 國. 學. 五在詈罵時並無非常粗鄙的用語,如性、排泄物方面的詈罵語,從中可以觀察出 《荔鏡記》詈罵語的特色。. ‧. 在典故方面, 《荔鏡記》雖然為閩南白話戲文,但是卻用了多達 123 條典故。 由於典故的形式包含詞彙、語句,因此本文以「典故語」統稱之。《荔鏡記》中. y. Nat. sit. 的典故語取材來自詩、詞、小說等各類文體,運用亦相當靈活,除了截取原先的. er. io. 詞句,還會根據戲文內容加以改寫典故,從典故的運用能夠觀察出《荔鏡記》的. al. n. v i n Ch 綜上所述,《荔鏡記》的詞彙成分相當特殊,本文以熟語、詈罵語、典故語 engchi U. 特色。. 作為分析對象,觀察這些詞彙的出現頻率、運用方式等,並進一步指出如何以這 些詞彙形成文本特殊的風格。. 三、《荔鏡記》詞彙研究的價值 《荔鏡記》的研究價值可從「語言學」、「語言風格學」兩方面說明。. 5. 6. 此處所舉「腸肝寸痛」語出《荔鏡記》第 15 出,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二節第二「《荔鏡記》成語 的活用」之「成語抽換」第 5-4 例(頁 55)。 此處所舉「蛇那無頭,值處會梭」語出《荔鏡記》第 24 出,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三節第一「活 用字詞」第 7 例(頁 77)。 3.

(11) (一)《荔鏡記》詞彙研究的語言學意義 《荔鏡記》在音韻、詞彙、語法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碩,然而關於詞彙方面 的研究,吳守禮教授特別指出:. 詞彙方面:詞彙的整理比韻字的整理頭緒較繁。這項工作,分做兩頭進行。 (A)品詞本位的整理:各類品詞或多或少,總有可彙集的方言詞。在代 名詞、稱謂詞方面,都有意外的發見和收獲。 (B)詞集本位的整理:這是配合戲文中所含資料多少而設計的。如:表 達感情的方言詞(特殊的表達方式)、俗諺、罵詞等。其與前項重複的,. 一詳一略互見之。. 政 治 大. 特殊研究:有些詞彙,可據以探究語源,或本身有待考證辨明詞義者,因. 立. 多方引證,略占篇幅,所以另成一類。如:丈夫人(男人)、諸娘人(婦. ‧ 國. 學. 女)、查某(女人,鄙稱)、大志(事情)等。已撰成了查晡查某語源探 測一篇。7. ‧. 吳守禮指出《荔鏡記》詞彙的研究成果,包括不同詞類的整理、特殊詞彙的考證,. y. Nat. sit. 亦提到《荔鏡記》詞彙研究的不易,除了方言的因素,還需辨明詞義、多方引證。. n. al. er. io. 其中,「表達感情的方言詞(特殊的表達方式)、俗諺、罵詞等」為特殊的詞彙. i n U. v. 形式,若能深入研究這些詞彙的來源、形式、運用等,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語 言使用的情形。. Ch. engchi. 《荔鏡記》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下,方言用詞造成閱讀困難的因素已經得以 解決,基本的詞義也能夠掌握;借音字、借義字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經詳細地考 証,在界定和分類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成果亦以清楚地表格化呈現,這些文 本中的俗字不再造成閱讀困難。而若是能夠再深入分析研究《荔鏡記》中詞彙「詞 集本位的整理」,將能獲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提供語言學研究時的參考。. (二)《荔鏡記》詞彙研究的語言風格學意義 語言風格學和傳統研究方法不同的是,語言風格從客觀的角度切入作品,有 系統地操作、理性地分析,能夠深入發掘作品的語言特點,避免賞析作品時的主 7.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頁 14。引文中的粗體與底線為筆者自行加上。 4.

(12) 觀判斷或模糊的評價。這種方法不在於評價作品的好壞,而是在理解作品的語言 使用情形,具體說出作品的語言特徵,能夠跳脫傳統印象式的批評。 語言風格學可細分為音韻、詞彙與句法風格,在這三個語言的要素中,詞彙 變化的速度最快,往往最不容易記錄。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中,大多是使用文 言來書寫,輕視白話文學。白話文能夠真實地反應當時語言使用情形,沒有文人 過多的修飾,可發掘許多重要的語料。 《荔鏡記》正好是以明朝當時的口語記錄下來,文中獨特的語言形式,透過 人物對白,展現出生動活潑的對話,並且大量使用俚語、俗語、詈罵語、典故等 特殊的詞彙,若能以詞彙風格的角度分析,客觀地統計不同詞彙使用的數量,指 出使用這些詞彙的運用方式,並說明其意義,將能理解《荔鏡記》的詞彙概況,. 政 治 大. 亦可能發掘許多珍貴的材料,得知《荔鏡記》當時閩南語詞彙的概況,同時分析. 立. 《荔鏡記》詞彙的特色。. ‧ 國. 學. 此外,目前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成果雖然已經相當豐富,但是研究的對象多偏 重於古典詩與現代詩,戲曲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古典領域中,多是集中在文言的. ‧. 研究,較少以語言風格學研究白話文學。《荔鏡記》同時兼具戲曲與白話兩個特. sit. Nat. 究領域,兼顧詩詞之外的研究,提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y. 色,本論文以語言風格學的手法分析《荔鏡記》,期望能夠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 er. io. 目前尚未有分析《荔鏡記》語言風格的研究。雖然語言風格的研究論文已相. al. n. v i n Ch 且涵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如竺師家寧〈 ,用語 e n g c《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 hi U 當多,然而,臺灣地區語言風格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古典文學作品的探討, 8. 言學的方法分析文學作品。. 根據上述的統計資料,語言風格的研究較偏重於詩的領域,且以文言的材料 居多。本論文研究對象為戲曲文學的作品《荔鏡記》,在前賢的研究成果上,進 一步討論《荔鏡記》中詞彙的使用情形,用語言學的手法,全面分析其詞彙風格, 可以拓展語言風格研究的領域,進一步得知戲曲的語言風格。. 8. 竺家寧: 〈《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 , 《國文天地》第 8 卷第 8 期,1993 年 1 月,頁 98-102。 5.

(1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荔鏡記》已取得眾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與本 文相關的研究成果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集中在《荔鏡記》文版本、語言、文本上 的探討;一是與本文相關的詞彙研究,如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研究論著。. 一、《荔鏡記》的研究 《荔鏡記》的研究論著眾多,依研究類別可分為三個大面向說明:文獻考察、 文本分析、語言研究。. 政 治 大. (一)文獻考察. 立. 在文獻考察方面,主要為異文的校勘、版本梳理、故事情節來源的探索等,. ‧ 國. 學. 這方面的研究吳守禮先生的貢獻極大,出版了許多《荔鏡記》專著。9 吳守禮教授指出,《荔鏡記》為明朝時流傳於閩南地區的民間故事,先後出. ‧. 現了許多不同的記錄文本,如《荔鏡傳》、《荔枝記》與《荔鏡記》。《荔鏡傳》. y. Nat. 是詩詞寫作而成的傳奇小說,著重實錄性的敘述;《荔枝記》為《荔鏡記》之底. sit. 本,而《荔鏡記》以方言記錄,著重在演「戲」。10. n. al. er. io. 吳守禮教授依年代整理成四個版本的《荔鏡記》 ,分別為: 《明嘉靖刊荔鏡記. i n U. v. 戲文校理》 、 《明萬曆刊荔鏡記戲文校理》11、 《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12、 《清. Ch. engchi. 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13,在這些書中詳細地校勘不同時期的《荔鏡記》內文, 並將原先難辨字詞補上,統一簡字、俗字的寫法,並指出嘉靖本《荔鏡記》應是 嘉靖末年時重新刊刻的百衲本。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14進一步比較上述嘉靖、萬曆、順治與光 緒四個版本的《荔鏡記》,指出四個劇本篇目、情節、音律、腳色等不同之處。. 9. 《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 ,1961 年國科會研究報告。 《荔鏡記戲文研究—韻字篇》 ,1962 年 國科會研究報告。 10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頁 1-14。 11 吳守禮:《明萬曆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 年)。 12 吳守禮:《清順治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 年)。 13 吳守禮:《清光緒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 年)。 14 林艷枝: 《嘉靖本《荔鏡記》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 年)。 6.

(14) 並分析《荔鏡記》的故事來源與發展,在小說方面,文人將《荔鏡記》的故事編 寫成《新刻荔鏡奇逢集二卷》、《二刻泉潮荔鏡奇逢集二卷》、《繪圖加批詳註 奇逢集四卷》15這三本小說;並指出《荔鏡記》的故事應是從真實故事加以改寫, 因戲劇需求加添關目、附會增飾而成。16而相關的研究尚有蔡鐵民〈明傳奇荔枝 記演變初探〉,梳理《荔枝記》與《荔鏡記》間的演變過程,並考證故事中主角 陳三的來源。17 由於《荔鏡記》為傳統戲曲,較不受傳統文人重視,在版本、內容上有許多 出入、異文。文獻考察的研究,有助於理解《荔鏡記》的來源發展、流傳經過與 內容大意。. 政 治 大 吳守禮教授除了版本梳理、文獻考察之外,亦分析《荔鏡記》的文學寫作技 立. (二)文本分析. ‧ 國. 學. 巧,指出戲文中「掞荔技」與「摔寶鏡」的兩個情節來源。18此外,劉美芳的《陳 三五娘研究》19與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亦針對文本分析,從故事情. ‧. 節、主題、使用之文詞、布局與關目,分析《荔鏡記》的劇本創作技巧,並指出 文中的排場、音律、腳色、科介與砌末於劇場藝術之安排。20孫佳佳《明嘉靖本. Nat. sit. y. 《荔鏡記》戲文研究》21中,分析戲文中角色的形象,指出五娘的個性知書達理,. er. io. 溫婉可人,但對婚姻具有己見,甚至為了追求愛情而果敢潑辣,富有心機。陳三. al. v i n Ch 其他配角如林大的粗俗不堪,益春的機智熱心等,人物鮮明的性格使戲文生動活 engchi U n. 的個性較為單純,風度翩翩,情真意摯,而為了愛情,亦有勇有謀,能屈能伸。. 潑。. 《荔鏡記》以戲曲的方式於民間演出,在閩地廣泛流傳,成為口耳相傳的故 事,相當受到歡迎。文本分析的部分,可以得知《荔鏡記》的劇本創作技巧,有 助於進一步理解《荔鏡記》的價值。. 15 16 17. 18 19 20 21.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頁 16。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頁 42-43。 蔡鐵民: 〈明傳奇《荔枝記》演變初探——兼論南戲在福建的遺響〉 ,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79 年第 3 期,頁 31-48。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頁 11-13。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 年)。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頁 47-292。 孫佳佳:《明嘉靖本《荔鏡記》戲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7.

(15) (三)語言研究 《荔鏡記》的語言研究,可分為音韻、詞彙與語法三方面說明: 1. 《荔鏡記》音韻的研究 首先是音韻,吳守禮先生於《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中,除了校正字詞 外,針對戲文的用韻現象深入分析,研究《荔鏡記》的戲文韻字,將戲文中的韻 字歸納成表,指出《荔鏡記》配合戲中人物之背景,兼用泉、潮方言押韻,並匯 整成「《荔鏡記戲文》韻讀表」、「《荔鏡記戲文》潮泉韻讀異同表」。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一書中,指出《荔鏡記》在音樂與 語言方面的研究價值,首先是詳細地梳理《荔鏡記》的故事來源、版本流傳等文 獻考證,接著進入音樂方面的討論,溯源戲文中使用的音樂形式屬於南戲,再論. 政 治 大 研究,以《彙音妙悟》的音系為基準,分析《荔鏡記》之韻部,並指出《荔鏡記》 立 其表演時獨唱、合唱等不同的表現形式之聲情效果;在語言方面,著重於韻律的. ‧ 國. 學. 的語言特色為泉、潮地區的閩南方言,行文時有諸多方言用字。22 2. 《荔鏡記》詞彙的研究. ‧. 在詞彙方面的研究中,吳守禮先生編著《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分類詞彙》, 分類、整理《荔鏡記》中的方言用詞,分為單位詞、人稱代名詞、稱謂詞等,其. y. Nat. sit. 中,第五節「詈詞、誓詞、詛詞」將和本論文第四章〈荔鏡記中的詈罵語〉相關。. al. n. 彙出現在原文中的段落,並且考釋詞義。23. Ch. engchi. er. io. 首先條列全文中的「詈詞、誓詞、詛詞」,接著分作三個部分討論,指出這些詞. i n U. v.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整理《荔鏡記》文中使用的俗字, 細分為簡體字、省筆字、增筆字、變形字、借音字、借義字、筆誤字、方言字、 符號字,共九個類別,再分析使用俗字的特點。24此外,王建設於博士論文中將 《荔鏡記》與其他閩南時期的戲文相互比較,分析其中的語言特點,在詞彙方面, 指出明刊閩南方言戲文具有「口語詞多」、「古語詞多」、「方言俗語詞多」與 「多音節詞大量產生」四個特點。25. 22 23 24. 25.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分類詞彙》,頁 74-97。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第 4 期,2014 年 11 月,頁 187-192。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年),頁 31-42。 8.

(16) 王曦〈明嘉靖本《荔鏡記》方言詞綴研究〉,考分析《荔鏡記》中有詞頭四 個(阿、啞、老、第) ,詞尾五個(仔、子、兒、頭、人) ,並根據文中使用詞頭、 詞尾的情形,指出閩南語的變化。26 陳練軍、許亦如〈《荔鏡記》中的罵詈語〉一文指出文中罵詈語主體及對象, 指出罵詈語有其固定的形式,不能任意搭配使用。27 《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著重於《荔鏡記》 文本中詞義的討論,首先分析文本中詞彙的構詞現象,接著從多義詞、同義詞等 不同的面向,指出詞義歷時的變化,如詞義擴大、縮小、文法意義消失等詞義發 生演變的詞彙。論文中詳細地列出各類詞彙的音標(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詞 義、詞性。28. 政 治 大 方面,詳盡地列出陳三五娘歌仔冊所有的單純詞與合成詞 ,校正用字,梳理詞義, 立 《「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中,在詞彙的研究. ‧ 國. 學. 並以「臺閩語羅馬字拼音」標上各個詞的讀音,此外,論文中亦針對文本的特殊 詞彙分析其意義與構詞。29. ‧. 上述兩本「陳三五娘」研究的學位論文中,已將文本的詞彙全面且詳盡地考 察、分析與條列。然而,論文僅將文本中出現的各個詞彙分類,再表格化,並且. y. Nat. sit. 著重於詞彙的演變與詞義的考釋,並無針對「詞彙風格」的論述。以重疊詞為例,. n. al. 文本中的出現位置、使用情形與特殊的風格。 3. 《荔鏡記》語法的研究. Ch. engchi. er. io. 兩本論文皆將文本中的重疊詞列出,並根據重疊形式分類,然而未討論重疊詞於. i n U. v. 在語法方面亦有不少研究論文,如陳麗雪〈《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 特點〉30及〈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31,這兩篇論文分析《荔鏡 記》中五個指示詞「只、許、拙、障、向」的用法,指出「只、許」為兩組相對. 26 27 28. 29. 30. 31. 王曦:〈明嘉靖本《荔鏡記》方言詞綴研究〉,《東南學術》,2014 年第 2 期,頁 229-234。 陳練軍、許亦如:〈《荔鏡記》中的罵詈語〉,《閩台文化交流》,2012 年第 1 期,頁 114-123。 蔡玉仙: 《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陳怡蘋:《「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陳麗雪: 〈《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 5 期,2009 年 2 月, 頁 191-202。 陳麗雪:〈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2009 年 12 月,頁 179-195。 9.

(17) 的近遠指單純詞,「障、向」為另兩組相對的近遠指合音詞,而「拙」相當於今 日泉州方言的近指合音詞[tsuai13](只夥) 、[tsuan11](只款) 。文中分析《荔鏡記》 中指代詞的語法功能,並指出部分已產生語法化,不只是實際的空間距離,也能 表示心裡距離。 連金發〈《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32、〈《荔鏡記》趨向式探索〉 33. 、〈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34三篇論文中,分別研究《荔鏡記》的「入、. 出、起、落」等趨向詞的語義變化,以及「在、到、著、見」對動相類別劃分所 起的作用,研究的內容有助於對《荔鏡記》文義及句法形式的理解。. 政 治 大 目前尚未有《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專著,但已有不少從詞彙風格研究古 立. 二、詞彙風格相關研究. ‧ 國. 學. 典文學的論文,如《兩漢樂府詞彙風格研究》35、《《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 風格之研究》36等學位論文,都以重疊詞為其中一章節分析作品,將作品中的重. ‧. 疊詞分為疊音、疊義,並根據重疊的形式(AA、AAB、AABB 等)細分為幾個 類別,統計出現次數、位置、語法功能等。這些研究論文提供了詞彙風格研究的. sit. y. Nat. 不同面向。. er. io. 在熟語方面, 《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 ,分. al. n. v i n Ch 的風格。此論文以「成語典故」作為「成語」與「典故」的通稱,然而兩者大多 engchi U 析成語於劇作中的總數、構成與分布,從劇本、人物、作家三方面討論成語典故. 可詳細區別出來,應視為兩種詞彙形式分別討論。37.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亦分析小說中使用的熟語,指出在刻畫人物、鄉 土氣息、故事情境時,運用熟語造成的特色,並分析使用成語時節縮、擴展、改 32. 33 34. 35. 36. 37. 連金發: 〈《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 , 《語言暨語言學》第 7 卷第 1 期,2006 年 1 月, 頁 27-61。 連金發: 〈《荔鏡記》趨向式探索〉 , 《語言暨語言學》第 7 卷第 4 期,2006 年 10 月,頁 755-798。 連金發:〈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臺灣語文研究》第 8 卷第 1 期,2013 年 3 月,頁 1-15。 許春緣:《兩漢樂府詞彙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楊晉綺: 《《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學位論文,1996 年)。 席宏達:《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 年)。 10.

(18) 寫、散化等四種手法。然而,論文中的「熟語」包含「方言俗語」 、 「成語」與「詈 罵語」,似乎和一般將熟語定義為「成語、慣用語、俗語、諺語」不同。38 詈罵語方面,目前詈罵語的研究多只觀注語言形式,未涉及風格,僅《魯迅 小說詞彙風格研究》分析小說中詈罵語的風格。論文中根據詈罵的類別分為: 「性 與性行為」 、 「貶稱人格或地位」 、 「威脅類」 、 「詛咒類」 、 「諷刺類」 、 「驅逐類」 、 「說 理類」,並指出使用詈罵語的效果,可以刻劃人物性格、抨擊敵我與時弊、諷刺 傳統等,可作為詈罵語研究的參考。39 在典故方面, 《《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指出馬致遠散曲中的典故運用現 象,分析《東籬樂府》典故詞的運用,指出典故詞語的形式有「一字不漏的引用」、 「改動某字」 、 「融合其義而不用其字」等。接著說明用典能夠以精簡的字詞傳達. 政 治 大. 深刻的涵意,符合語言經濟原則,亦能夠形成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風. 立. 格。40. ‧ 國. 學. 綜上所述,《荔鏡記》不論在故事情節、音樂、戲曲、語音、詞彙、語法上. ‧. 都有研究的價值,目前對於《荔鏡記》的研究相當豐,已涵蓋這些面向。吳守禮、 施炳華等學者校註用字、比較版本、整理異文,並梳理故事情節之來源與演變;. Nat. sit er. io. 析。. y. 林艷枝分析《荔鏡記》的創作技巧;連金發一系列的研究對《荔鏡記》語法的分. al. v i n Ch 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 e n g c h i U 與《「陳三五娘」歌仔冊語 n. 在詞彙方面,目前《荔鏡記》的詞彙研究多是考證、分類與整理。在《閩南 41. 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42兩本碩士學位論文中,雖然已分析了《荔鏡. 記》中的詞彙,但僅是指出其中詞彙的部分現象,未能深入探討詞彙呈現的語言 風格。. 38. 39 40 41. 42. 該論文將「熟語」分為「方言俗語」 、 「詈罵語」 、 「成語」 。此處僅就「成語」的分析而言。林 芩帆: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2015 年),頁 264-290。 林芩帆:《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頁 215-263。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15 年)。 蔡玉仙:《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陳怡蘋: 《「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 (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11.

(19) 中國地區王建設43、朱芳44、呂曉玲45等人的學位論文深入研究《荔鏡記》的 語言,然而論文是將《荔鏡記》放置於明刊閩南戲曲的文獻之中綜合觀察,未能 突顯《荔鏡記》的語言特色。 語言風格方面,目前已有針對文本中熟語、詈罵語、典故的研究,但仍未有 針對《荔鏡記》這三類詞彙風格的相關研究。 本文觀察《荔鏡記》的詞彙風格,在研究手法、分析對象方面,皆能夠顧及 目前《荔鏡記》研究中未涉及的區塊,以豐富《荔鏡記》的研究。. 第三節. 立. 治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 政 大. 語言風格學為一新興的學科。語言風格學的定義、範圍為何?語言風格學和. ‧ 國. 學. 修辭、語體有何關連?語言風格學如何實際分析作品?目前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走 向為何?本論文的關注焦點為詞彙風格,詞彙塑造作品的風格?本節針對上述問. ‧. 題進行分析與說明。. sit. y. Nat. er. io. 一、語言風格學的內涵. al. n. v i n Ch 再進一步分析語言風格、修辭、語體三者間的關係。第二,說明詞彙如何塑造作 engchi U 此小節討論語言風格學的相關議題。首先定義語言風格學,並界定其範圍,. 品的風格,以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為例。第三,根據統計資料,指出臺灣地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走向,同時藉此突顯本文「《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 (一)語言風格學的定義 「語言風格學」的概念在 1905 年時,由瑞士語言學家巴里(Charles Bally)於 1905 年提出,4650 年代末期高名凱引進中國地區,47之後便開啟了語言風格的研究. 43 44 45. 46.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年)。 朱芳:《《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考釋》(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呂曉玲: 《《荔鏡記》 《滿天春》戲文語法專題研究》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年)。 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 年第 3 12.

(20) 熱潮,出版了許多相關著作,如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48、 《漢語風格學》49,程 祥徽《語言風格初探》50,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51,張德明《語言風格學》52,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53等。 語言風格學自西方引進中國後,有「語言風格」與「言語風格」之別。言語 風格為語言風格學中的相關術語。言語風格的定義為:使用言語活動造成各種特 點的綜合表現,如作家個人的言語風格、不同人各自的言語風格。54言語風格是 根據「語言」和「言語」間的區分而來。55若語言風格為音樂的樂章,言語風格 就如同演奏一般。56本文以「語言風格」作為統稱。 關於語言風格的定義,學者分別指出其內涵,並和傳統研究方法區別。然而, 各學者對於語言風格的看法存在分歧,張德明在《語言風格學》指出語言風格的. 政 治 大 格的各種論點雖然不同,卻都是從語言學來分析作品。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 立. 四種定義:格調風格論、綜合特點論、表達手段論、常規變體論。57這些語言風 58.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y. sit. er. al. n. 49. 期,頁 45-57。 高名凱: 〈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 , 《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年), 頁 172-210。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 年)。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 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關於言語風格,張德明提到: 「語言運用或言語活動中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作家個人的言語 風格,就是作家在運用全民語言的表現手段,描繪形象,表情達意過程中所形成的個人言語 特點的綜合表現,所以應屬於『言語風格』 。」張德明: 《語言風格學》 (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1995 年),頁 78-79。 關於語言與言語的差異,參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 30。 關於語言和言語的譬喻,參見許國璋:〈關於索緒爾的兩本書〉,《國外語言學》,1983 年第 1 期,頁 1-18。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提到:「格調氣氛論」認為語言風格是語言運用中表現出的一種言語 氣氛和格調;「綜合特點論」認為語言風格是語言運用中或言語實踐中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 「表達手段論」認為語言風格是某種語言表達手段的體系; 「常規變體論」認為語言風格是人 們在語言運用中有意識地違反標準常規的一種變異。參見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市: 麗文文化,1995 年),頁 20-25。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提到:「語言風格的各種論點,體系不同,學派不同,方法不同,但 都從語言學角度來給風格下定義的,因此都離不開語言要素和語言修辭手段。」參見張德明: 《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 年),頁 20-25。. io. 48. Nat. 47. ‧. ‧ 國. 學. 對語言風格的定義為:. Ch. engchi. 13. i n U. v.

(21) 語言風格是人們運用語言表達手段形成的諸特點的綜合表現,它包括語言的 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流派風格、個人風格、語體風格和表現風格等。語言 風格是在運用語言中產生的現象,這種語言現象隨著語言環境的不同而有不 同的表現。59. 這裡指出語言風格是「語言表達手段形成的諸特點的綜合表現」,涵蓋範圍相當 廣泛,不同的民族、時代、個人,只要是以語言創作,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表現。 周碧香在《《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亦為語言風格做出完整的定義:. 語言中的各種物質材料,在不同的交際活動中,為適應需要,藉著不同表. 政 治 大 成了不同的格調和氣氛,即是語言風格。 立. 達方式,改造原有的語言規律,產生許多特色,這些特色綜合起來進而形 60. ‧ 國. 學. 在語言的作品中,因不同需要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在作品中成為諸多特色,. ‧. 綜合起來便形成語言風格。. 綜上所述,語言風格的範疇相當廣泛,以語言手段形成的綜合表現都可以視. Nat. sit. y. 為語言風格,可以是作家的個人風格、同一地域的風格、一個時代的風格、文學. al. er. io. 流派的風格等等。廣義的語言風格包括文學語言與非文學語言,前者如詩、詞、. n. 散文、小說,後者如科學論文。狹義的語言風格只關注在文學語言上。. Ch. (二)修辭、語體與語言風格學. engchi. i n U. v. 語言風格和修辭、語體有所區別,然而,三者的範疇並非截然劃分;透過修 辭、語體的應用,能夠構成作品的語言風格。換言之,修辭、語體是語言風格的 下位概念,語言風格的研究不可忽視修辭與語體研究。 修辭、語體是語言風格既有區別,又有關聯。此節說明修辭、語體、語言風 格三者間的關係。 1. 修辭、語體與語言風格的區別 關於語言風格與修辭、語體的差異,黎運漢指出:. 59 60.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頁 5。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15 年),頁 50。 14.

(22) 修辭是在特定語言環境下選擇、組合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以 增強表達的言語活動……修辭學就是專門研究修辭現象的科學。語體又叫 功能語體,是適應不同的交際領域、目的、對象和方式需要,運用全民語 言而形成的言語特點體系……語體學就是專門研究語體現象的科學。語言 風格是在客觀因素制導下運用語言表達手段的諸特點綜合表現出來的氣 氛和格調。語言風格學就是專研究語言風格現象的科學。三者術語的內涵 小同大異,誰也囊括不了誰,他們有聯繫,更有根本區別。61. 修辭是增強表達的言語活動,有特定的使用環境;語體是為了不同目的、對象等. 政 治 大. 因素,發展出的不同言語特點;語言風格是客觀因素制導下表現出的特點。三者. 立. 的內容、目的並不相同。. ‧ 國. 學. 竺師家寧在《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指出語言風格的定義是「利用語言學的 觀念與方法來分析文學作品的一條新途徑」62,又進一步把語言風格從傳統的「修. ‧. 辭學」與「文藝風格學」區分出來,首先是語言風格與修辭學的異同:. Nat. sit. y. 修辭學在「達意傳情」,強調「表達效果」,使文章「生動、有力」,「冀. er. io. 文辭之美」,目的在求「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是「一種藝術」。這些,. al. v i n Ch 式特徵,運用的是語言分析的技術,無關乎價值評斷和「優美、生動」與 engchi U n. 都是語言風格學所不論的。語言風格學的工作在「如實地」描繪作品的形. 否。對於語言材料的客觀分析,在文學家眼中,甚至是破壞了「美」。63. 此處從「目的」界定了語言風格與修辭學的差異。修辭學追求的是作品的美,目 的在於找出作品美的價值;語言風格關心的是語言層面,不從美的價值界定一個 作品,而是客觀指出作品運用的語言特色。 接著再進一步指出語言風格與文藝風格的差異:. 61 62 63.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頁 45-46。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頁 1。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頁 10。 15.

(23) 凡是用文學的方法從事研究,涉及作品內容、思想、情感、象徵、價值判 斷、美的問題的,是「文藝風格學」;凡是用語言學的觀念和方法進行研 究,涉及作品形式、音韻、詞彙、句法的,是「語言風格學」。64. 這裡明確的指出,以「音韻、詞彙、句法」來研究作品的是「語言風格學」,且 研究範圍不涉及作品的內容、思想、情感等問題,只關注作品的語言形式。 此外,語言風格的研究對象,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指出: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言語作品—運用語言材料構成的成品,而不是語 言本身,這個結論似乎是沒有異議了。」65 綜上所述,傳統的文藝風格、修辭學以主觀印象的觀察為主,並且著重於指. 政 治 大 目的不在於指出文學或非文學作品的美,而是描寫作品使用的各種語言形式。而 立. 出文學作品的美。語言風格不直接探討作品的情感,而是以客觀理性的分析為主,. ‧ 國. 的語言。. 學. 語言格的研究對象,不限於古典文學、現代文學,亦可包含廣告標語等非文學類. ‧. 2. 修辭、語體與語言風格的互動66. 前一小節指出語言風格與修辭、語體之間的差異。語言風格與修辭、語體關. y. Nat. al. er. io. 別說明修辭、語體與語言風格的關聯。. sit. 注的面向不同,然而,語言風格的研究仍會涉及修辭、語體的研究方法。以下分. n. v i n Ch 修辭學的研究和語言風格的研究目的不同。然而,語言風格的研究仍須借助 engchi U. (1) 修辭與語言風格. 修辭的研究。「修辭」的概念有三種含義:. 一是指修辭行為或修辭活動,這個意義上的「修辭」,是人們在說話和寫 作時,對言語的各種同義形式和表達方式進行具體選擇和安排;一是指修 辭體系,這個意義上的「修辭」,是言語的各種同義形式和表達方式的系. 64 65 66.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頁 27。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 年),頁 26。 此節主要參考黎運漢、盛永生: 《漢語語體修辭》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頁 2-20。 16.

(24) 統和體系;一是指修辭學科,這個意義上的「修辭」,是研究修辭體系以 指導修辭行為或修辭活動的學科。67. 第一個含義為「修辭行為」,相當於修辭格的研究,如比喻、借代、引用等。第 二個含義為「修辭體系」,包含語音、詞彙、語法等。第三個含義為「修辭學科」, 以系統的方式研究修辭。修辭不僅是研究辭格,從廣義的角度觀察,修辭亦研究 言語的各種同義形式、表達方式的構成、表達作用等現象。 前文分析修辭與語言風格的差異,是著重於修辭行為與修辭活動;語言風格 與修辭的互動則是從修辭體系觀察。 修辭不能看作美化語言、語言的變異、純粹的方法,修辭是言語交際的產物,. 政 治 大 的效果。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段,即形成各種語體。 立. 根據言語行為的參與者、話語、語境等要素,使用不同的修辭手段,以增強表達. ‧ 國. 語體和語言風格的研究息息相關,語體的定義為:. 學. (2) 語體與語言風格. ‧. 指由於語言運用的目的、場合等交際功能不同所產生的一系列特點和風格. Nat. sit. y. 體系。因此又叫語言的「功能風格」或「功能語體」。各類語體在語言要. er. io. 素和修辭手段方面,形成了系統的、有規律性的差異和分化。68. al. n. v i n Ch 語言運用目的、場所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特點,運用於不同場合的語言即形成 engchi U 各種語體,這些特點可從語言的要素與修辭手段中觀察出來。 語體的類別可分為口語、書面語體,而書面語體又可分為文藝、科技語體等。 語體的類別相當繁多,各種類別在語音、詞彙及語法上皆具備獨特的要素。《荔 鏡記》原為流傳於民間的戲劇,再加上戲中人物的口語對白,因此保存了許多口 語的材料,使《荔鏡記》具備口頭語體的特徵。另一方面,《荔鏡記》不僅只有 演出,還以文字的文式流傳下來,再加上戲文中唱辭的部分,參入了許多文學的 成份,使《荔鏡記》具備文藝語體的特性。. 67 68.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 9。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 年),頁 5。 17.

(25) 修辭、語體、風格三者雖然有所區別,然而,在語言風格的研究中亦涵蓋修 辭、語體的研究。修辭、語體、風格三者間的關係如下:69. 風格. 語體. 修辭手段70. 圖 1-1 修辭、語體、風格間的關係. 治 政 「修辭手段」包含語音、詞彙、語法、修辭行為等, 大 是處於第一層面的言 立 語現象,語體則是建立於修辭之上,風格又位於語體之上。 71. ‧ 國. 學. (三)語言風格學的分析對象. ‧. 語言風格的研究步驟為分析、描寫、詮釋。而具體的研究方法可從「語言成. sit. y. Nat. 分」與「超語言成分」著手分析。前者為語音、詞彙、語法三個部分;後者為修. io. al. n. 1. 語言成分. er. 辭、標點、符號等非語言要素的成分。. Ch. i n U. v. 語言風格是作品綜合表現的氣氛與格調。而要如何探索這些抽象的氣氛?. engchi.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一書指出:.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步驟,分為三方面:分析、描寫、詮釋。分析是把一個 語言片段進行解析,這需要具備語言分析的技術和訓練才有可能做到;其. 69. 70. 71. 宋振華: 〈語體的性質和構成〉 ,中國修辭學會編: 《修辭學論文集》 (第四集) ,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7 年,頁 178。 在宋振華的原圖中作「修辭」 ,不僅指修辭格,亦包涵語音、詞彙、語法。為了避免與修辭格 混淆,本文改作「修辭手段」。 「修辭的制約因素是言語環境,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前者指身份、職業、年齡、性別、 思想修養、處境、心情等,後者指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物質材料因素是語音、詞彙、 語法、辭格和話語組織手段等。」參見黎運漢、盛永生:《漢語語體修辭》,頁 11。 18.

(26) 次是描寫,就是把語言片段各成分之間的搭配規律說出來;最後是詮釋, 就是把「為什麼是這樣」的所以然說出來。72. 此處提到研究步驟有三個:分析、描寫、詮釋。運用語言學的角度,先是檢索文 本中的語言材料,分析、歸納之後,再根據得到的結果,指出作品的語言特點, 而最重要的是詮釋的步驟,指出作品何以使用這些特點。 「分析、描寫、詮釋」的對象主要是語言要素,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提 到:. 語言風格學卻是要研究語言氣氛所賴以體現的語言材料—語音、詞彙、語. 政 治 大 受給風格下斷語,將風格的探討建立在有形可見的語言材料上。 立. 法格式,尤其注重同義成份或平行成份的選擇,這就可以避免個人主觀感 73. ‧ 國. 學. 此處更明確地指出語言風格的具體內容。語言風格以「語音、詞彙、語法」三個 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著手分析作品,避免主觀的判斷,從有形的語言材料分析抽. ‧. 象的風格。. Nat. sit. y. 語言風格學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作品,可以從語言的三個基本要素——語音、. al. er. io. 詞彙、語法,指出作品的語言特點。研究的途徑為分析、描寫、詮釋三個步驟,. n. 並且可以透過統計法,指出作品的某一語言特性,或是運用比較法,指出和其他 作品的異同之處。 2. 超語言成分.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透過語言成分,亦可從超語言成分觀察語言風格,包括修辭、標點、符 號、表情語、手勢語、動作語等。以修辭為例,比喻、設問、引用、排比等,從 修辭手段分析作品,不屬於語音、詞彙與語法的範疇。 分析修辭,並非研究修辭的定義、形式、類別等,而是將修辭與語體結合。 若將修辭獨立出語體來看,無法得知修辭的好壞;將修辭置於語體中觀察,可以 分析該語體中修辭的功能、特色等。從特定的語體中觀察修辭的手段,即稱為「語 體修辭」。 72 73.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頁 15。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頁 19。 19.

(27) 二、詞彙風格的特點 前文以「語言風格學」較宏觀的視角,說明其定義、範圍、研究方法等內涵。 「語言風格學」包含音韻風格、詞彙風格、句法風格三個較小的層面。本文為詞 彙風格的研究,於此節特別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意義,以及詞彙如何能夠形成作 品的風格。. (一)詞彙風格的意義 詞彙為語言要素中最活躍的成分,詞彙的運用往往能體現出作品、個人的言. 政 治 大. 語特色。關於詞彙風格的研究,張慧美在《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中指出 詞彙風格的研究特點:. 立. ‧ 國. 學. 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音義結合體和語言單位 (造句單位),因此詞彙在語言的傳情達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詞彙. ‧. 風格是語言風格賴以生成和體現的重要因素,因而語言風格學也必須十分. er. io. sit. y. Nat. 重視詞彙風格的研究。74. al. 此段指出詞彙風格在語言風格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詞彙是語言中最小的表義單位,. n. v i n C h ,詞彙的運用能夠形成語言特殊的風格。 在「傳情達意」中為相當重要的語言成分 engchi U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需要觀注詞彙的運用。周碧香指出研究詞彙風格的途徑:. 詞彙的表達方式,對於語言風格的形成有極重要的作用。口語詞、方言詞、 古典詞、外來語、科學術語、成語、諺語、歇後語等等,和具有感情色彩 與形象色彩的語詞,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詞語的多樣形式,可增加語 言的生動性,更是形成作家個人語言風格不可忽略的要素。75. 74 75.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頁 33。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頁 51。 20.

(28) 詞彙的分析,可從口語詞、方言詞、古典詞、外來語、科學術語、成語、諺語、 歇後語等著手。同樣意思的詞語,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而在不同的場合, 可以不同的詞彙形式表達。作家偏好使用的詞彙形式,即能形成個人的語言風格。 而作品中亦可使用多樣的詞彙,夾雜口語、文言等,使語言靈活生動。 此外,張德明指出詞彙風格研究的另一個觀察方式:. 從風格學角度看,各類詞語(包括各類熟語)作為語言手段的風格作用是 比較明顯的。詞彙能影響風格的作用就是詞的風格功能。這既表現在詞語 本身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風格色彩上,也表現在詞語在某種特定上下文中 互相結合臨時產生的風格作用上。76. 政 治 大 張德明強調詞彙於風格上的作用,可著重於兩方面:詞彙的風格色彩與臨時意義。 立 同樣意思的詞彙,可能具有不同的色彩意義,例如同一句話用口語與書面語表達. ‧ 國. 學. 會造成不同風格。另一方面,詞彙的臨時意義常運用於詩、詞等文學創作中,為. ‧. 了避免詞語重出,同樣的概念以不同的詞彙呈現,形成「臨時同義詞」,亦能從 中觀察作品的風格。. sit. y. Nat. er. io. (二)詞彙風格的要素. al. 塑造詞彙風格的要素包括擬聲詞、重疊詞、諧音雙關、方言、外來語、虛詞、. n. v i n Ch 新詞、熟語、數字詞、詞類活用、顏色詞、典故語、俗話、同義詞等各種詞彙。 engchi U 在上述各類詞彙中,《荔鏡記》的熟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多,且造成作 品特殊的風格。因此本文選取熟語、詈罵語、典故語三類詞彙作為研究對象,以 下分別指出這三類詞彙如何塑造文本的風格。 關於熟語,張德明指出從熟語觀察詞彙風格的意義:. 各類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格言等。因為它們是民族 語言中經過長期錘煉的精華,所以最容易產生風格色彩,風格感。這就是 說,它們作為固定詞組或定型語句都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色彩和簡潔生動. 76.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頁 88-89。 21.

(29) 的表現風格色彩。同時在它們之間又由於來源和結構等不同而在表現風格 上有著細微的差別。77. 熟語為語言中具有高度凝煉性的詞語,包含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格言。 一般口語較為樸實通俗,而成語較為簡潔文雅,俗諺則較為生動活潑。同樣的意 思,使用不同的詞語形式表達,能夠反映出作品的風格。 詈罵語雖然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別的詞語,但是詈罵語是具有明顯色彩的一 類詞語。詈罵語是具有貶義的詞語,而在特定的語境中,亦可能具有褒義。這一 類別的詞語,亦能夠成為詞彙風格關注的對象。如《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中指 出:. 政 治 大 詞彙往往反映了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有些作家擅長運用強烈的色彩 立 析其情感色彩的傾向,描述他的語言風格。78. 學. ‧ 國. 詞,有的作品措辭比較理性客觀。因此,我們可以由作家使用的詞彙,分. ‧. 詈罵語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根據不同的場合、語境、身分、背景等因素,. Nat. er. io. 的使用,能夠觀察作品、人物的語言風格。. sit. y. 使用各式的詈罵語,藉此表達出憤怒、不屑、輕視,或是親暱的態度,從詈罵語. al. 典故的應用屬於修辭的範圍,是前文中所謂「超語言成分」的範圍,亦是語. n. v i n Ch 言風格研究中重要的一環。關於典故的風格,周碧香指出: engchi U. 典故,是漢語詞彙系統重要的部分,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為人民熟悉、 樂用的語言材料。……可將典故視為文人語言對口語的反影響;不僅文人 提煉日常語言成為文學語言,文學語言也因使用頻繁而成為全民語言的一 部分。79. 典故為相當精煉的表達方式,具有歷史來源,且為大眾熟悉,僅用幾個詞語、句 子指出關鍵的人物、事件、地點,就能傳達豐富的資訊。 77 78 79.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頁 95。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頁 50-51。 周碧香:〈《東籬樂府》對偶句的語言風格〉,《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頁 193-219。 22.

(30) 典故亦能以詞彙的方式呈現,將典故節縮為詞組,或是直接更改原有的典故, 創造新的詞語,以符合當時的語境,分析典故的運用方式,亦能觀察作品的風格。. 三、語言風格學的研究現況 語言風格的研究相當豐富,已涉及許多作品。本節說明語言風格的研究現況, 分作中國、臺灣兩地區,並統計臺灣的語言風格研究成果。 中國地區的語言風格研究不限於文學作品的分析,對古典文學討論的較少,如 〈車尾標語的語用學探析〉80,研究對象為汽車車尾之標語的表現,而現代文學則 有〈從小說《金瑣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81,該篇論文指出小說《金瑣記》語. 政 治 大 語言風格的研究傳至臺灣地區 立 ,學者們分別出版了許多專書討論,如竺家寧《語. 言淺白的特點。. ‧ 國. 學. 言風格與文學韻律》82,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83,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 學:唐宋近體詩三論》84,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85、《語言風格之. 探討語言風格的定義、研究方法,以及實際分析作品。. ‧. 理論與實例研究》86,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87等專著,於書中. Nat. sit. y. 近年來在臺灣地區出現了大量「語言風格學」的學位論文,自 1993-2015 年. er. io. 間,共出版 95 篇「語言風格學」的學位論文,平均每年皆有研究生投入語言風. al. n. v i n Ch 根據研究的文本類別與研究方法分類。文本分為古典、現代兩個範疇,再依 engchi U. 格學的研究。. 據文類分為數個類別;研究方法為音韻風格、詞彙風格、語法風格,或是綜合二 者以上的研究方法。各類別論文的數量如下表:8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學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014 年第 6 期,頁 55-58。 崔艷霞:〈從小說《金瑣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芒種》2014 年第 33 期,頁 14-15。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 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4 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 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 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 年)。 筆者統計 1993 至 2015 年間臺灣地區研究語言風格學的學位論文。選取論文的標準為:論文 題目中出現「語言風格」 、 「音韻(韻律)風格」 、 「詞彙風格」 、 「語法(句法)風格」 ,若題目 中無上述的關鍵詞,則不列入統計中。符合上述條件的論文一共 95 篇,此表依論文的研究方 法分類,另參見本論文附件二(頁 204)。檢索日期:2016 年 9 月 21 日。 23.

(31) 表 1-1 語言風格研究統計表(依研究分法方類) 古典. 文體. 方法. 樂. 古. 府. 詩. 音韻 詞彙. 4 1. 典. 詞 曲. 詩 2. 2. 3. 1. 1. 語法 綜合 總計. 古. 1. 現代 雜. 韻. 散. 劇. 文. 文. 4 2 1. 3. 16. 3. 1. 7. 22. 6. 2. 立. 現 代 詩. 散. 歌. 其. 說. 文. 謠. 他. 3. 1. 25. 1. 20. 9 1. 8. 3. 1. 2. 5. 總. 小. 計. 3 3. 2. 11. 1. 3. 4. 47. 4. 19. 14. 1. 6. 6. 95. 政 治 大. 在這 95 篇論文中,以古典文學為題材的有 49 篇,而以現代文學為題材的有. ‧ 國. 學. 46 篇,語言風格於古典、現代的研究數量相當。然若再細分古典文學的研究題 材,最多的是古典詩的研究,共有 22 篇,其次是古體詩 7 篇,詞 6 篇,韻文 4. ‧. 篇,其他如散曲、雜劇、樂府分別是 3、2 及 1 篇。. 由上述的統計得知,語言風格多是以詩為研究對象,在古典文學的研究中,. y. Nat. sit. 詩的語言風格分析占了一半以上,而戲曲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目前戲曲的研. n. al. er. io. 究為元曲、雜劇,尚未有以戲文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風格專著。. Ch. 第四節. engchi. i n U. v.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荔鏡記》原詳名《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 是明清時期流傳於泉、潮二地的民間愛情故事。中國傳統文人較不重視戲曲,因 此對於《荔鏡記》這類戲曲、民間故事的流傳較不重視,在明嘉靖末年重刊後, 萬曆、順治、光緒年間皆有重新刊刻版本。經過吳守禮的校正後,根據年代編集.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 結果顯示,進食蘋果後, 14 位受試者中有 12 位血液

掩埋(挖掘) 動詞 用泥土等蓋在上面 聆聽 卷一. 義賣 動詞 為公益籌款而出售物品 聆聽

詞語 詞性 詞解 練習 主題. 人來人往 (短語) 來往的人很多

„ 移動滑鼠游標到縮圖上, 移動滑鼠游標到縮圖上, ACDSee會自動顯示放大 ACDSee 會自動顯示放大 的縮圖

The beam we selected for the bright-field image was the central (transmitted) beam of the diffraction pattern. Selecting other diffracted beam produces

句意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