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博士. 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 感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Correlation Among Teachers' Locus of Control、Social Support、Work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研究生:劉惠嬋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

(2) 誌謝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胡益進老師的悉心指導與鼓勵,在忙碌的行 政與教學工作中抽空指導學生我,讓學生能快速了解論文的方向與方 法,給學生啟發與思考,並解答學生的疑惑。也感謝呂昌明教授和苗 迺芳助理教授撥冗審查學生的研究計畫與論文,巨細靡遺地給予指導 與建議,提點學生我將研究的問題想得更深入與透徹並嘗試加入新的 元素。感謝各位老師的用心指導,使我學到更多也獲益良多。 感謝研究所所有同學,在我有困難時給我精神上的鼓勵與安慰, 有小佩與秉義的無私奉獻,秀文的搞笑演出,我的研究所生活才能這 麼順利與開心,慧貞與鳳蓮的友情相挺,月玲、怡菁與朱實姐在計劃 口試與畢業口試時的幫忙,我才能如期完成任務。大家一起同甘共苦 的兩年是我人生中珍貴的回憶,多麼幸運能認識你們,與你們一起求 學。感謝顥霓在我讀研究所的期間聽我吐苦水也協助我解決課業上的 難題,感謝淑婷幫我發預試問卷,也感謝為我填答問卷的老師與同仁 們,沒有你們抽空協助問卷填寫及回收,我便無法完成此一論文。 最後要感謝我懂事又貼心的寶貝,在這段期間自動自發讀書,不 必我費心就能將自己的課業處理好並考上理想的學校,謝謝老公幫忙 做文書處理,我的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感謝師長、家人與同事的鼓勵 我才能堅持下去。 惠嬋.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 i.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相關因素之研究 學生:劉惠嬋. 指導教授:胡益進.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某國中教師,其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 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現況,並探討教師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 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以及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 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對幸福感的預測力。 以新北市某國中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調查法,以問卷方 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 145 份問卷,回收 145 份問卷,有效問卷 13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3.8%。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for Windows 19.0 中 文版來完成資料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信念傾向趨向內控。. 二、 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屬於中高程度。社會支持的四個分量表中, 以「評價性支持」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 支持」及「訊息性支持」。 三、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接近中等程度。工作壓力的四個分量表中, 以「變革適應」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學生行為」、「工作負荷」 及「人際關係」。 四、. 研究對象的幸福感屬於中高程度。幸福感的四個分量表中,以. 「生活滿意」與「正向情緒」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工作成就」與 「身心健康」。 ii.

(4) 五、. 背景變項中,會因有無宗教信仰而在幸福感的「生活滿意」、. 「正向情緒」、「工作成就」等層面上有所差異,有宗教信仰比無宗 教信仰者感到幸福,而休閒活動滿意度也會影響幸福感,對休閒活動 感到「非常滿意」、「滿意」與「普通」者都比「不滿意」者感到幸 福。 六、.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工作壓力都是顯著負相關。. 七、.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幸福感都是顯著正相關,而. 工作壓力對幸福感卻是顯著負相關。 八、. 經複迴歸分析發現「性別」、「婚姻」、「任教年資」、「兼. 任職務」、「主要任教領域」、「休閒活動滿意度」、「宗教信仰」、 「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等十個預測變項,可 以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 59.2%。「休閒活動滿意度」與 「 社會 支持 」在整體幸福感層面上 為主要預測變項,兩者皆是正向的影響,且 「休閒活動滿意度」中的「非常滿意」與「滿意」是最強的預測因子, 次之者為 「 社會支持」。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單位、教育行政 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幸福感. iii.

(5) A Study of Correlation Among Teachers'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Work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Liu Hui-chan. advisor:Hu Yi-ji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real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work stress and well-being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work stress on their well-being, and then to explore how much forecast power the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work stress have on their well-being. The target population were the teacher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adopted and the data was collected in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145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13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 93.8% valid response rate). The data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SPSS for windows 19.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subjects tend toward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2. The research subjects get the middle-high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 appraisal support" is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score;the order of the rest is "emotion support", "instrument support" and " information support." iv.

(6) 3.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under the middle degree of work stress. Work str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 "adaptation to policy change" is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score;the order of the rest is "students' behavior", "workload" and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The research subjects get the middle-high degree of well-being. Well-being is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s" are the two with the highest score;the order of the rest is "work achievement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5.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s, religion has influence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such as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emotions", and "work achievement." Teachers who have religious beliefs have higher degree of well-being than those who have no religious belief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also affect teachers' well-being. Teachers who feel "extremely satisfied" "very satisfied" and "moderately satisfied"with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more well-being than those who feel "slightly dissatisfied". 6. Each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locus of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on work stress. 7. Each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locus of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well-being. The research subjects' work stress has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on well-being. 8. Ten predictive variables,"gender", "marriage", "years of teaching", "different positions", "main teaching areas",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eisure activities", "religion",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 work v.

(7) stress " could explain 59.2% total variation of well-being.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re the main predictive variables. Both of them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well-being.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factors are the "extremely satisfied" and "very satisfied" of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eisure activities";the following one is "social support."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junior high school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ocus of control, social support, work stress, well-being. vi.

(8) 目次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次 ......................................................................................................... vii 表目次 ...................................................................................................... ix 圖目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9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10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幸福感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13 第二節 內外控信念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36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42 第四節 工作壓力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1 vii.

(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 幸福感之分佈情形 ..........................................................................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幸福感的關係 ................................. 99 第三節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的關係 ... 109 第四節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關 係 .................................................................................................... 112 第五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對 幸福感之預測力 ............................................................................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2 參考文獻 ................................................................................................ 128 中文文獻 ........................................................................................ 128 英文文獻 ........................................................................................ 135 附錄一 ............................................................................................ 144 附錄二 ............................................................................................ 145 附錄三 ............................................................................................ 146 附錄四 ............................................................................................ 147 附錄五 ............................................................................................ 162. viii.

(10) 表目次 表 2-1-1 幸福感相關定義 ........................................................... 20 表 2-2-1 國內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 ........................................ 40 表 2-2-2 國外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 ........................................ 41 表 2-3-1 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 44 表 2-3-2 國外與社會支持的功能有關的文獻 ............................. 46 表 2-3-3 國內與社會支持功能、來源有關的文獻 ..................... 48 表 3-2-1 有效問卷樣本人數分配表 ............................................. 60 表 3-3-1 內外控信念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 ...................... 70 表 3-5-1 資料處理與分析表 ......................................................... 74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 77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 78 表 4-1-2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各題分佈表 ................................. 79 表 4-1-3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整體及各分量表之得分.................. 81 表 4-1-4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各題分佈表 ...................................... 85 表 4-1-5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整體及各分量表之得分 .................. 87 表 4-1-6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各題分佈表 ...................................... 91 表 4-1-7 研究對象幸福感整體及各分量表之得分 ...................... 93 表 4-1-8 研究對象幸福感各題分佈表 ......................................... 97 表 4-2-1 不同性別國中教師幸福感整體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 .......................................................................................... 100 表 4-2-2 不同婚姻狀態國中教師幸福感整體層面之平均數、標準 差及 t 考驗 .................................................................................. 101 ix.

(11) 表 4-2-3 不同宗教信仰國中教師幸福感整體層面及其各層面之平 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 .............................................................. 104 表 4-2-4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8 表 4-3-1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工作壓力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10 表 4-3-2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4-1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4-4-2 研究對象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4-4-3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114 表 4-5-1 自變項複迴歸分析之共線性診斷 ............................... 117 表 4-5-2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 力對幸福感的迴歸分析表 .......................................................... 119. x.

(12) 圖目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9. xi.

(13)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闡述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陳述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並界定本研究重要名詞的定義,最後說明本研究可能會有的限制。本 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近年來,經濟的不景氣,價值觀的改變以致許多國人不生小孩, 少子化現象帶來學生人數減少而產生的學校減班、教師超額或教師失 業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家教育政策不斷的變革,老師們也須配合政策 不斷的進修與成長,如「教學創新」、「一綱多本」、「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或是民國一百零三年即將推動的「十二年國民教育」的變革 等,各種政策使得教師必須不斷提升其專業能力與教育知能,才能符 合社會的期待(劉和然,2010),及有效因應各種版本的教材內容與快 速更新的社會資訊,相對的工作壓力及負荷量便較先前的教師所面臨 的更為繁重,所以今日擔任教職已非以往社會所認定的輕鬆愉快的鐵 飯碗,而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在教學現場發現,政策的變革使得大部分國中生的學習意願低落, 教學上越來越難引導學生,社會給予老師的掌聲愈來愈少,但社會對 1.

(15) 老師的期盼卻並未減少,老師的壓力指數居高不下,老師的憂鬱程度 也偏高。蕭惠文(2009)與唐順得(2011)分別以高雄市與雲林縣國民小學 教師為研究樣本進行分層抽樣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都顯示研究對象工 作壓力屬於中等程度。林家鈺(2009)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研究樣本進 行分層隨機抽樣,結果更顯示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屬於中高程度。游 森期、余民寧(2006)曾針對全國的教師(含國中、小及高中、職教 師),調查此族群在美國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發展的憂鬱量表(Radloff, 1977)上的現況,分析結果發現,被視為憂鬱傾向的高危險群者竟高 達 282 人,占有效樣本數的 24.1%,比例可謂非常高。由此可見教師 的壓力確實很大,讓學術研究者不得不關注此現象。 教育是師生雙向的互動過程,老師們身心健康才能竭盡所能,提 供最好的教育品質與內涵,同時透過本身身教與言教的薰陶,讓學子 們如沐春風,才能讓孩子們展現自信,贏得未來(林騰蛟,2012)。教 師們面對的是各種年齡層的孩子,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上正處於動盪 不安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狂飆期,其所產生的情緒波動比起其他階 段的孩子是更大的,因為青少年在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容易面臨 到許多內在的矛盾和外在的衝突,而青少年本身的自制力或調適力又 不足,可能藉由一些叛逆性或攻擊性、易怒的行為來紓解其所面對的 壓力(李淑珺譯,2005),而這些衝動與反叛的言行就直接加諸於每天. 2.

(16) 和他相處的老師身上,挑戰著教師的權威也考驗教師的處理能力,因 而我們可以推論教師在教育歷程中是有一定的壓力與挑戰,但是現實 中教師身心健康與主觀生活感受卻常被忽略。孩子們每天在校時間超 過八小時,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最為密切也極為重要, 教師的言行舉止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教師的情緒也會影響學生的 身心健康,對處於學習及人格發展重要階段中的中小學生,影響更是 深遠;教師身心健康才能給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正向的引導與學習, 教師本身若因壓力或倦怠將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師生間的言語與 互動模式也都將影響學生的心理與人格發展,由此可知教師的健康將 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黃松元,2000;Akin-little, Little & Delligatti,2004;Kidger, Gunnell, Biddle, Campbell & Donovan,2010)。 在教育改革的推動過程中,有來自家長、學生,甚至是社會大眾 的壓力,教師普遍都有引導孩子向上提升的使命感與自我期許,老師 們在責任感驅使及自我要求下備感壓力,而過程中卻忽略了老師的心 聲。彭駕辟(2001)指出,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曾提出在許多專門職業中, 教師是最容易出現憂鬱症狀之一群;賴威岑(2002)的研究也發現, 中小學教師的憂鬱感是所有職業中最高的。在這種情況下,若教師忽 略壓力的轉化與心理健康的培養,就容易出現沮喪、退縮、逃避等負 面的教學態度,這不但不是學生之福,對教師本身也具有傷害。社會. 3.

(17) 上對老師的認知是受過教育與輔導專業訓練的人員,自己一定能調適 不會有心理問題,殊不知老師也是人,因為個人人格特質之不同,對 於自我期許,他人對自身的評價等因素皆會造成壓力大小的差異,有 些人甚至感受到壓力大到需要諮商與協助的狀況。Seligman 指出心理 學應該重視快樂、健康的情緒。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假如我們能過得 很快樂、心理很健康,就不必去治療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引自洪 蘭譯,2003)Seligman 也說孩子是樂觀或悲觀有部分是學習自老師, 老師對於學生各方面表現的鼓勵或反應深深影響孩子對事情所抱持的 態度或作為,所以重視教師的健康提供教師幸福感的來源,也直接提 供孩子一個心理健康的管道 (洪莉譯,2008),如果教師能在自己的職 場生涯中感受快樂與幸福感,則會對教學充滿熱情與活力,良好的師 生互動能促使學生喜歡學校進而熱愛學習,若能增進教師們的身心健 康與幸福感讓學生受惠,這才是社會與國家之福,也可謂一舉兩得的 策略。 根據吳挺鋒、張巧旻(2012)調查,台灣人幸福指數屬中段班,內 容包括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社群關係、工作狀況及政經環境,實證 研究也發現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幸福感,而肩負著教育使命的國中教師 是否具有幸福感?等級又到哪個階段?及他們要具備哪些特質才能擁有 最高的幸福感呢?為了解以上問題,研究者查閱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 4.

(18) 文系統,發現國內已有不少有關正向心理的相關實證研究,有關國中 老師幸福感的研究約有十二篇左右,內容包羅萬象,有探討工作壓力、 自我復原力,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工作投入,生涯發展、休閒參 與,追求快樂取向、組織承諾關係,情緒勞務,人格特質、社會支持 與主觀幸福感之調查,由以上這些研究可知,在幸福感的量化研究方 法上近年來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與重視,大部份的研究皆以個人背景 變項來探討幸福感的因子,包括性別、年齡(本研究以任教年資作為 變項)、婚姻狀態等,本研究亦將此納入所欲探討的因素之中,再從 上述文獻中得知:過去的研究較少探討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壓力 感受的關係及此三者對幸福感受的相關性,因此將本研究訂為此方向, 以增進對上述問題的瞭解。因本人為國中教師,在教育現場也有二十 年的時間,對國中教師更有一份親切感,因此將研究對象訂為國中教 師,與古婷菊(2005)和黃雅琪(2010)的研究相同,進一步探討兩者的研 究發現:在這些研究中都未把宗教信仰列入背景變項中,但是從周東山 與蘇惠文(2009)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能獲得較高感受的心靈安適 與幸福感,Green 與 Elliott (2010)研究也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健 康和具有幸福感,因此想了解在國中教師這個族群中是否也有相同的 情形?同時研究者也發現在社會支持這個變項中也都未把評價性支持 列入,而根據余民寧、鐘珮純、陳柏霖、許嘉家與趙珮晴(2011)研究. 5.

(19) 指出:評價性支持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但本篇文獻並未考量其他重要 背景變項(諸如:性別差異、社經地位、婚姻與宗教信仰等因素), 因此參考他們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以納入各種背景變項加以深入探 討其與幸福感之關連,整理後歸納出本研究之方向為個人背景變項、 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對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因素分析,以了解國 中教師幸福感的實際情形,並關注教師如何評價自己的生活。 就人格特質而言,隨各派理論著重點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有 各種不同的定義。根據 Caspi, Roberts 與 Shiner (2005)研究指出人格特 質並非只是一種靜態特徵,他會影響個體如何選擇、解釋及塑造其週 遭環境,包括自身的人際關係、地位的獲得、健康與人格影響的發生 機制及各方面的適應。本研究將採用內外控信念進行探討,因研究指 出教育程度較高者其人格特質較傾向內控,但近幾年來研究者在教育 現場看到的老師同事們的抱怨越來越多,感受越來越不快樂,許多人 在公共場所根本不敢暴露自己的職業,以免引來異樣的眼光,這樣的 現象看來與理論中所陳述的人格特質似有違背,所以隨著時空背景的 轉換,現在的國中教師所具備的人格特質對於其所感受到的幸福感是 否有所影響呢?因此更加深本人欲研究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相關性 的動機,這也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因素之一。 隨著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教師地位也有下降的現象,教育. 6.

(20) 政策的改變讓大部分學生覺得不論如何我都有學校讀,國中階段根本 不需努力,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現場要面對的是學生學習意願低落、學 生權利意識抬頭且態度不佳的困境、家長與社會對教師的高度期待或 家長過度干涉學校事務等,在學校裏要適應與同事間的相處模式,再 加上教師個人家庭與生活、教師退休年資延後為八五制等,都對現代 教師產生莫大的壓力,教師所面臨的是身心內外交迫的挑戰 (郭怡慧、 蕭佳純,2011;張德聰,2009),由此看來教師似乎是孤立無援的,現 況確實如此嗎?若真如此教師們是憑藉何種力量支撐下去?這也是研究 者所欲探求的問題。從許多研究中指出社會支持是提供個人調適生活 或工作壓力的重要資源,因此有關於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研究均指出 獲得較多社會支持者,其幸福感較高(古婷菊,2005;施建彬,1995; 陸洛,1998;陳鈺萍,2004;黃雅琪,2010)。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 教師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為何?能否提升以產生幸福感?因此, 將社會支持納入幸福感相關因素的探討中。 綜合上述說明,本研究將納入個人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 支持與工作壓力等變項,來探討影響國中教師幸福感的因素,加上研 究者本身為國中教師,對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議題倍感興趣,因 此欲藉由研究結果來探討如何協助教師增進壓力調適與心理健康,以 據此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意見反應給學校、學術界、教育界、. 7.

(21) 等相關主管機關以進一步改善教學環境,並提供幸福感影響教學工作 之初步探討。.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針對不同背景之新北市某國中教師, 其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 幸福感之現況。 二、瞭解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與幸福感的相關性。 三、探討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的相關性。 四、瞭解研究對象之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相 關性。 五、探討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等 變項對幸福感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及幸福 感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為何?. 8.

(22) 三、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相關情形為何? 四、研究對象的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情 形為何? 五、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對幸福 感的聯合預測力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婚姻狀態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任教年資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兼任職務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任教領域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休閒活動滿意度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七)有、無宗教信仰的研究對象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內外控信念與工作壓力之間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關。 五、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關。. 9.

(23) 六、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關。 七、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等變項 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為利於對有關變項之分析與探討,茲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 界定其意義如下: 一、國中教師 本研究指的國中教師是指在新北市某公立國民中學服務,領有正 式教師證之現任合格教師,包含導師、科任教師或擔任行政工作之教 師(不含實習或代理代課教師)。 二、背景變項 本研究指的背景變項是指性別(男、女)、任教年資(分為三階段: 五年以下、六到十四年、十五年以上)、婚姻狀態(已婚、未婚、其他)、 宗教信仰(有、無)、休閒滿意度(滿意、普通、不滿意)、任教領域(分 為七大領域: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藝術 與人文、綜合活動)、兼任職務(導師、行政、科任)等方面。 三、內外控信念 本研究指的內外控信念是受試者在研究者翻譯與改編自 Rotter(1966)與 Levenson(1981)IPC 內外控信念量表的「內外控信念. 10.

(24) 量表」上的得分。量表總分愈高表示國中教師之內外控信念愈屬內控 信念傾向,量表總分愈低表示國中教師愈屬外控信念傾向。 四、社會支持 本研究指的社會支持為受試者在研究者翻譯與改編自 Cohen 與 Hoberman (1983)及參考余民寧等人(2011)的評價性支持的社會支持量 表上的得分。若教師在教師社會支持問卷之得分越高,表示社會支持 的程度越高 ; 相反的,分數愈低表示其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愈少。本量 表包含「情緒性支持」 、 「工具性支持」 、 「訊息性支持」 、 「評價性支持」 等四個向度。 五、工作壓力 本研究指的工作壓力,為受試者在研究者參考與改編林家鈺(2009) 「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上的得分,該量表分為學生行為、人際關係、工 作負荷和變革適應等四個向度,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工作壓力越大, 越低則反之。 六、幸福感 本研究指的幸福感,是受試者在研究者參考與改編自陸洛(1998) 與 Lu(2005)所編成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上之得分。內容包含四個分量表:(一)正向情緒(二)生 活滿意(三)工作成就和(四)身心健康等。幸福感量表總得分數越高者表. 11.

(25) 示個人幸福感越高;反之,總得分愈少表示幸福感愈低。.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公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只能推 論至此母群體,因此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的國中教師。 二、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無法完全控制標準化情境、受試 者作答的心態,以及受試者的情緒或對題意認知的偏差等因素影響, 而使作答結果有所不同,以致於造成測量上可能的誤差。 三、影響國中教師幸福感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者僅以國中教師之背 景變項(為性別、任教年資、婚姻狀態、宗教信仰、休閒滿意度、兼任 職務、任教領域)、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為研究變項,試 圖探討以上變項與幸福感的關係,其他可能的因素則未列入研究變項 中,尚待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重要變項相關之理論及研究,並就文獻所 得,加以整理、比較與分析,以此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提供日 後實證調查結果討論的依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首先探討幸福 感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內外控信念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社會支持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工作壓力的理論及 其相關研究。茲依序論述如下。. 第一節 幸福感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人認為幸福是功成名就, 有人認為幸福是達成夢想,也有人認為身體健康、家庭和樂就是幸福。 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身心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對幸福感的定 義也就有所差異。本節將分別就中、西方幸福感的意涵與社會科學的 觀點加以描述,並討論其理論基礎,以對幸福感之概念有所了解,整 理後定義本研究之幸福感的向度。 一、中、西方幸福感的意涵 與社會科學的觀點 (一)中國文化下的幸福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福氣」就是「好命」,是人人稱羨與追求 的目標,這也是現代人所說的「幸福」。「辭海」中解釋,福乃禍之. 13.

(27) 對。而「禍」的定義為:凡是有害之事曰之禍,所以服膺可以被解釋 為凡有利之事曰之福,而「辭源」對福的解釋則為古所稱富貴壽考等 為福,生活中人們常祝福彼此「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由此可知, 中國傳統文化雖未明確出現「幸福」二字,但中國哲學三大主流,儒 家、道家與釋家的思想中早已隱含幸福的概念(施建彬,1995;陸洛, 1998),儒家思想中有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 十分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這才是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方法,儒 家的學者對人性皆採取人性本善的觀點,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本性 (黃光國,1991),在追求向善的過程當中也要推己及人,除了個人努 力達成善的境界,更強調個人若行有餘力,也要協助眾人達到至善的 境界(陸洛,1998)。 老子的道家的精神在於順其自然且不強求,人生並非朝向外在的 物質追逐,相反的,人生可貴之處在於人能獲得內在的知足與自足, 它是捨棄對外在物質的慾望以達到內在的安適與寧靜,而反應在幸福 感上,即是追求內在心境上的平和狀態(李美蘭,2007)。老子的道德 經,其實是一部協助人們如何達到幸福境界的知識寶典,強調人應該 像水一般的柔弱卻能包容萬物,個人應減少慾望而反璞歸真,凡事應 遵循天道以安身立命,避免過度的強求,才能獲得幸福的感受(施建 彬,1995)。釋家相信因果關係的存在,認為今世的福報來自於前世的. 14.

(28) 積德,而今世的修持乃是爲來世積善因。在個人心境修為上,佛家也 強調不應過於執著,要接受事物本來的樣貌,才能心無罣礙、獲得開 釋,佛書中的「般若心經」提到:所謂的幸福是遠離慾望,追求無憂無 慮的生活,並重視利他的行為,捨棄個人一切的私念,不與他人比較 或競爭,才能追求心靈的和諧與安寧(黃智慧,1991)。也就是說: 釋家對於幸福的看法在於捨棄外在物質的追逐,內心常保安樂知足, 進而追求自身本來的面貌與出入世的和諧(李美蘭,2007)。根據以上 敘述可以了解到,中國數千年來歷經悠久文化的傳承以及儒、道、釋 等重要哲學思想家的洗禮,中國人也已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幸福 觀,各家代表性的言論對幸福的定義雖有不同,但一致的概念皆是個 人與他人,甚至是環境都能達到和諧的狀態,個人也能獲得心理的寧 靜與生活的美好,其一貫的精神就是追求悅樂與一切正向或美好的事 物(古婷菊,2005),重視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而群體主義社會取 向濃厚的中國人,其幸福感的來源除了「個我」層次的滿足,愉悅, 掌控,與成就之外,也具有「社我」層次的人際和諧的特性(陸洛, 1998),這就是中國人的幸福。 (二)西方哲學的幸福感 西方文化中的「幸福」(Eudaimonia)一詞源於希臘字,意指受善 神守護而得到的快樂。希臘三哲中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非與生俱來,. 15.

(29) 幸福是行為的目地,主張需透過實踐有德性的行為而來;蘇格拉底則 從「自我」出發,強調善是一切德行的基礎,認為幸福的人生有賴自 知與知善,即個體對靈魂的真知與對善惡的辨別;而柏拉圖則主張有 德之人需有絕對善的觀念,認為對「觀念界」的追求,才能獲得真知, 達到真理、至善的境界,也才能獲得幸福(夏曉葳,2011)。綜合希臘 三哲思想可知,希臘哲人普遍認為幸福就是人類的善性,幸福與善幾 乎是同義字,唯有發揮人的善性,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李美蘭, 2007)。 由此可知,中西方哲學家所關心的幸福,內涵上雖有差異,本質 上卻都是以外在的評量,像是德性修養來作為評斷的準則,只有個人 達到外在的標準時,才能感受到幸福。 (三)社會科學觀點 1970 年代西方研究興起一波「幸福感」與「快樂」議題的相關討 論,不同於哲學家所關心的外在評量標準,近代社會科學家藉由各種 研究來了解幸福的意涵,強調個體對幸福感的主觀與正向的感受。研 究者賦予幸福感的相關名詞非常的多,如快樂(happiness)、主觀幸 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客觀幸福感(objective well-being)、 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及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等。Wilson (1967)首先指出所謂幸福感就是快樂。一般認為幸福應該是個人主觀. 16.

(30) 的經驗,並包含生活滿意、正向情感、負向情感三個成份,這是對幸 福感的定義,認為幸福應兼顧個人情感與認知兩個層次(Diener,1984), 正面情緒會反映出個人的快樂的程度,而負面情緒是個人主觀痛苦的 表現,即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 體評估而成(Andrew & Withey,1976)。Seligman 指出幸福感是對過 去滿意、對未來樂觀、眼前快樂以及展現長處與美德(引自洪蘭譯, 2003)。社會科學家以個體為出發點,強調幸福是個人主觀、正向的 感受,而非外在客觀的標準為判定的依據(施建彬,1995)。綜合言 之,幸福感的定義是廣泛且有變化的,而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 將幸福感分為四個定義(古婷菊,2005;李美蘭,2007;施建彬,1995; 夏曉葳,2011) 1.情緒層面: 幸福感是一種情緒反應,是以個人對生活的喜愛程度,來判斷幸 福感的高低,也可透過正負情緒的消長狀況得知(Veenhoven,1994), 當正向情緒增強、負向情緒減弱時,則個體的幸福感會提升。這樣的 觀點偏重以個體的情緒來界定幸福感的有無,會忽略掉生活中偶發事 件對情緒的影響,因此此層面的研究是無法反應出幸福感長期穩定的 特性。. 17.

(31) 2.認知層面: 幸福感是個人對整體生活的認知與評價,並且以整體的生活滿意 度來反應個體的幸福感(Diener,1984) 。此觀點偏重以個體自我的認知 來評定幸福感,而忽略了短期情緒對幸福感受的影響力。 3.情緒與認知層面: Andrews 與 Withey(1976)提出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經驗,包含生 活滿意、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三個成分,Veenhoven(1984)提到幸福感 是個體對整體生活品質的合宜評估,包含情緒和認知層面。Diener 與 Suh(2000)認為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重要領域(工作、休閒等) 的滿意度、正向情感、與較少的負面情緒,綜合以上觀點,幸福感應 該是情緒和認知加總評估的結果,這樣的幸福感是比較完整且具有統 整性,也是目前最廣為接受及採用的定義。 4.心理健康層面: 幸福感是個體身心健康的狀態。是以身體及心理的健康情形來判 斷個人幸福感的程度,但人的情緒難免會受生活事件影響,個人人格 特質也會影響幸福感的判斷,所以身心健康是否就等同於幸福感,仍 有待討論。 陸洛(1998)的研究也進一步說明,西方社會對幸福感的定義大約 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者認為幸福是一種外在的評量標準,. 18.

(32) 特別是一種道德的評量標準,當人達到此標準時幸福感才會產生;第 二階段:研究者開始以主觀的感受來進行幸福感的分析,認為幸福感 來自生活中較多的正向情緒與較少的負向情緒的總和。第三階段:研 究者著重認知活動的影響,認為幸福感來自人類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 活進行評估後的整體感覺,此時已接近於生活滿意。第四階段:研究 者整合了內容,認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對所感受的正負 情緒強度所做的整體評估而來,此時已顧及認知功能與幸福感的關係, 也兼顧情緒所帶來幸福感的影響,因此廣受學界的迴響。 吳淑敏(2003)综合國內外學者對於多面向幸福感的評量,認為幸 福感的衡量指標並非是單一變項,而是多向度的。賴威岑(2002)的 研究也歸納出良好的心理幸福感指標必須具備四大要素:1.同時包含 心理幸福的正向積極面與負向積極面;2.幸福感指標是可以具體化、 也可操作的;3.可由個人主觀加以感受及詮釋的;4.心理幸福是相對 的,而非絕對的。 以下就其他學者對幸福感的定義加以彙整如表 2-1-1。. 19.

(33) 表 2-1-1 幸福感相關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 義. Wilson. 1967. 「幸福感」就是快樂,是一種心理健康的狀態,並 以心理健康來測量個人的幸福感。. Andrew and. 1976. 緒強度之整體評估而成。. Withey Diener. 「幸福感」是由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正負向情. 1984. 1.若個體長期處於需求被剝奪的感受中,一但需 求獲得滿足時,所隨之而來的「幸福感」將愈強 烈。 2.當個人以正向的認知角度來看待事情時,自然 會以正向的態度來解釋,也較能促使正向「幸福 感」的產生。. Cohen and. 1985. 實徵研究指出,接受社會支持能夠增進「幸福 感」,而來自家庭的社會支持特別具有這樣的效. Wills. 果。 Argyle. 1987. 幸福是對生活滿意的反應,或是對正向情緒的頻 率及強度的感受。強調個人藉著參與社會活動, 如工作、運動、休閒及與人的互動,藉由這些互 動的過程中,發揮個人的潛能以滿足個人的需 求,進一步產生正向的成就感與價值感,此即為 「幸福」的感受。. Ryff. 1989. 以心理健康、臨床科學以及全人發展等理論為基 礎,認為心理幸福感是人類發展及必須面對生活 挑戰所形成的,包括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 目標、與他人正向人際關係、有效因應社會變化 的能力與自主性。. Veenhoven. 1994. 幸福是一種正向的情感,反映在個人對其生活的 喜歡程度,以正負向情感的高低情形來說明「幸 福感」。. Lu. 1999.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主觀的內在感受,其不只是個 人內心短暫的情緒狀態,更會受到外在環境所支 配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幸福感常會因外在情境 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20.

(34) 表 2-1-1 幸福感相關定義(續 1) 研究者. 年代. 定 義. Diener and. 2000. 幸福感為個人對於自身目前生活品質整體滿意度 之評價,其中包括對生活滿意認知層面的評估以. Suh. 及情緒與心情等情緒層面的評估。 施建彬. 1995. 1.強調「幸福感」是個人主觀、正向的感受,而 非外在客觀標準為評斷依據。 2. 一個生活事件的發生可能引發個人的情緒,並 透過個人的認知過程以及某些特質像是人格因素 等方式賦予事件意義,最終影響對生活的感受。. 陸洛. 1998. 1.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對所感受的正 負情緒強度所做的整體性評估而來。 2.對生活品質的沉思評鑑,包括了高昂的正向情 緒及對整體生活滿意的主觀感受。 3.「家庭滿意」為生命任何週期之中預測「幸福 感」的重要因子。. 陳鈺萍. 2004. 「幸福感」係指個人的主觀經驗,包含生活滿意、 正向、負向情感三個角度來對自己本身及整體生 活情況作一評估的結果。. 古婷菊. 2005. 幸福感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包括擁有正向情緒、 對生活滿意、對未來樂觀以及對特定領域的滿意。. 賴美蒨. 2009.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以認知與情感兩 向度對生活整體的滿意度進行評估所得之結果。. 黃雅琪. 2010. 幸福感為個體主觀的體驗,是一種長期且穩定的 主觀感受,是對生活、工作、家庭關係及健康的 滿意程度及正負向情緒的評估。. 王敘馨. 2010. 從整體的生活滿意,以及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的 平衡,來了解主觀幸福感。. 賴虹美. 2011. 幸福感為個體在生活中,對情緒、認知及心理健 康等正負向感受的自我經驗結果。. 袁小惠. 2011. 幸福感是指個人的主觀經驗,包括生活滿意、正 向情感、負向情感三個角度來對自己本身及整體 生活情況作一評估的結果。 21.

(35) 表 2-1-1 幸福感相關定義(續 2) 研究者 唐順得. 年代 2011. 定 義 幸福感乃指個人對自己本身生活滿意的評估、正 負向情緒的感受經驗,以及對人際和諧、生命意 義與身心健康覺察的整體結果。. 王淑女. 2011. 教師幸福感係指教師在生活與工作中的主觀認知 與情緒方面正負向整體經驗的感受與滿意程度. 資料來源:參考王淑女(2011)及研究者整理. 從以上文獻發現,多數研究所採用者皆為兼顧情緒與認知層面的 內涵,而近年來身心健康層面也被納為幸福感的內涵之一,如黃雅琪 (2010)、唐順得(2011)等。基於以上文獻,本研究歸納認為幸福感是 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包括對生活的滿意、正負向情緒和身心健康等 三層面,參酌 Lu 與 Shih(1997)對中國人幸福感研究的九大來源,加入 工作成就此一面向,歸納認為幸福感是個體於生活經驗中的認知、情 緒與身心健康狀態的感受情形,個體可以對生活與工作的狀態感到愉 悅滿意,常能維持愉快的心情面對人群或工作,並努力維持身心健康 以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並獲得成就感。而本研究的「幸福感」定義係指 國中教師對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工作成就及身心健康四個向度整體 需求滿足程度之主觀經驗;而「幸福感」之高低程度則以國中教師在 「幸福感量表」中之得分總數為評估依據。以下就各向度與幸福感相關 研究加以說明: 22.

(36) 1.正向情緒 從近年來中、西方對幸福感的研究看來:正向情緒是屬於情緒方面 的內涵,它是每個研究都會探討的層面,每個人都會因外在生活事件 或環境的變化而有情緒上的轉折,它可能是正向的情緒也可能是負面 的情緒(陸洛,1998),有了這些情緒上的波動人才是一個正常的個體, 其中正向的情緒才能給人帶來正面的能量,也才有幸福感的產生,基 於以上文獻,本研究所謂正向情緒是指個體常能感到心情輕鬆、愉快、 喜悅、有自信,並對生活中的每件事感到有趣與新奇。 2.生活滿意 Diener 與 Suh(2000)認為:幸福感為個人對於自身目前生活品質整 體滿意度之評價。Lu 與 Shih(1997)的研究指出:中國人的幸福感是與他 人比較的結果,如過得比別人好,對生活樂天知命的態度,金錢上不 虞匱乏。Argyle(1987)認為幸福感是整體生活的滿意,其範圍包括 工作、婚姻、健康、自我實現、社會關係等(施建彬、陸洛譯,1997)。 基於以上文獻,本研究所謂生活滿意是指國中教師在自我滿足、生活 品質及對物質的滿足,能否達到滿意程度而言。 3.工作成就 過去的研究發現:需要高技術或社經地位較高的工作,會帶來較高 的工作成就感。對工作最滿意的人通常是大學老師、科學家、神職人. 23.

(37) 員及醫師或律師等專業人員(施建彬、陸洛譯,1997;Veenhoven,1984) 。 賴威岑(2002)指出中小學教師的成就感為所有職業者中最高的,甚 至高於同屬白領階級的主管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員,這也說明了工作成 就確實為影響教師幸福感的重要因子。人的一天中,扣除睡覺時間有 一半的時間是在工作,因此工作對個人來說是獲得自我肯定或自信心 的來源,因此工作是否帶來成就感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施建彬(1995) 的質性研究中發現,中國人幸福感來源的九類中包含工作成就,由以 上文獻可以看出工作成就對個人幸福感有極大的影響,據此,本研究 將工作成就列為幸福感的一個向度,且本研究所指工作成就包括工作 中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工作價值層面等。 4.身心健康 健康狀態也會影響幸福感(Argyle, 2001;Wilson, 1967),健康良 好時,擁有較佳的行為能力,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而健康狀況不佳 時,則行為能力會減弱,且可能伴隨著疼痛與不適,主觀幸福感因此 隨之下降(林頡翔,2011 ),而教師在教育現場與學生接觸頻繁,個人 的身心健康會影響教學品質與人際互動,對學生人格的發展也會有影 響(黃松元,2000),基於以上文獻,將身心健康列為幸福感的一個向 度。而本研究根據陸洛(1998)幸福感量表,將身心健康的內涵著重在 教師的身體健康、活力、對生活的承擔力與睡眠品質上。. 24.

(38) 二、幸福感的理論 西方心理學家也嘗試以各種不同理論來解釋幸福感的形成,以下 根據王敘馨(2010)、古婷菊(2005)、陸洛(1998)、唐順得(2011)、陳鈺 萍(2004)、黃雅琪(2010)、蔡明霞(2008) 、賴虹美(2011)與龍昱廷(2010) 的研究,將幸福感發展較為完整的理論整理並敘述如下。幸福感之理 論可歸納為四個觀點: (一)需求滿足理論; (二)特質理論; (三)判 斷理論;(四)動力平衡理論。 (一)需求滿足理論(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此理論的觀點認為,幸福感主要是來自個人需求的滿足,唯有需 求滿足,個人才會感到幸福;並強調個體的目標達成和需求得到滿足, 幸福感才會產生。此理論是屬於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 Theory)的思 考模式。需求滿足理論由於著重點不同,因此又分為三個學派:目的 理論(Telic or Endpoint Theory)、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及苦 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茲就此三個理論分別說明如 下: 1.目的理論(Telic or Endpoint Theory) 此理論又稱為終點理論(Endpoint Theory)。Omodei 與 Wearing (1990)認為幸福感來自目標的達成,亦即個人在努力達到目標後,所 獲得的一種比較穩定且長期性的滿足。此理論假設人都具有一個內隱. 25.

(39) 的需求模式為行為之基礎,個人理想的達成會帶來幸福感(陸洛,1998) 如同 Maslow (1968)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 尊重、認知、審美、及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的需求,當層次需求達成 後,幸福感便會產生。 2.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認為個人透過有意義的、健康的活動參與過程中,滿足個 人工作、休閒、人際互動、社會支持的需求,進而促使個人感到成就 感與幸福感(Argyle ,1987;Diener, 1984) ,強調幸福感是人類主動且 專注地參與活動時的產物,藉由活動參與進而產生成就感與價值感, 此即為幸福的感受,而活動理論與目標理論不同之處在於活動理論所 關注的是個人表現而非目標,重視過程而非結果(侯辰宜,2007)。 如果個人專注於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和個人的目標,就能引發幸福感 (Diener & Seligman, 2009)。 3.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支持本學說的學者認為,快樂和痛苦其實是來自同一根源,幸福 感與不幸福實為一體兩面(陸洛,1998),無法單獨討論,因此未經歷 痛苦者就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若個體長期陷於需求被剝奪的不幸福 感受中,一旦達成目標、需求被滿足時,所獲得的幸福感將格外強烈 (施建彬,1995)。然而,並非人人皆能有相同的感受,故有學者提出. 26.

(40) 特質理論,來說明個人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 (二)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此理論認為幸福感取決於個人看待世事的心態,幸福感可因個人 的特質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與體會,是屬於一種由上而下 (Up-down Theory)的思考模式。由於著重點不同,因此又可以分為下 列兩個學派。 1.人格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Costa 與 McCrae 在 1980 年提出,幸福感是一種長期且穩定的特 質狀態,而此種幸福感的特質狀態可能導因於個人擁有一個容易誘發 愉悅神經的生理機制,即是先天的遺傳因素,亦或導因於後天學習所 產生的結果 (Veenhoven, 1994)。Seligman 認為人格特質有正向或負向 之分,而幸福感會受到正向特質的影響,長處與美德是正向的人格特 質,它能帶來滿足與幸福感,透過學習人可以改變負向的人格特質, 即獲得「習得樂觀」的特質(引自洪蘭譯,2003)。而有些研究也證 實了幸福感受到人格特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內控人格傾向越高者,其 幸福感較高;而外控人格傾向越高者,則幸福感越低(古婷菊,2005; 陸洛 1998)。 2.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tic Theory) 此理論以認知取向的觀點看待幸福,當人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做不. 27.

(41) 同的歸類,便會引發不同的心理感受。透過認知系統、情緒狀態及記 憶網絡,引發個人幸福與不幸福的感受(Diener,1984)。故每個人在 成長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即價值觀、人生觀,因此面對相 同事件,有些人採悲觀消極態度去解釋,另一些人則會採取積極樂觀 的態度去面對。Seligman 研究中也指出:正向思考與主觀幸福感有相 關,假若個體願意避免不快樂的想法,多想些快樂的事情,則會提升 自我的幸福感(引自洪蘭譯,2003)。 (三)判斷理論(Judgement Theory) 此派學者認為幸福是一種相對的、比較後所得到的結果。其基本 的假設有三:1.幸福感是來自比較後所得的結果;2.比較的標準會隨 情境而改變;3.此標準是由個體自己所選取建構的(Diener, Sandvik, Seidlitz, & Diener,1993)。當發生某些事件時,個體會從認知架構中 選出參照標準來進行評估,當所面臨的事件比參照標準好時,會有幸 福感;反之,則會有不幸福的感覺產生。判斷理論依據參照標準的不 同,又分為四種派別,茲分別說明如下: 1.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幸福感是來自與他人比較後所得的結果,個體 經常與家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為其參照標準,不過大部份的人 會選擇與自己社經地位相近的人為比較參照標準(Argyle,1987)。. 28.

(42) 2.期望水平理論(Aspiration Level Theory) 期望水平理論認為幸福與否取決於個體對理想與現實比較後所得 的差距結果,所謂理想指的是依據過去生活經驗所設定的期待目標, 是個人想達到的最佳境界,因此當個體將現實生活狀況與理想生活狀 況相互比較時,兩者的差距大時,則其幸福感會降低;若兩者的差距 小時,則其幸福感會較高(施建彬,1995)。 3.適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 適應理論認為幸福感的形成是個人將自己過去和現在做一比較, 若個人目前狀況比以前好,便會有幸福感;反之,則幸福感會降低(施 建彬,1995)。同時它也是:當個人在生活事件第一次出現時,它會帶 給當事者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此事件 不再引起任何情緒反應時,此適應的過程將成為內在經驗,作為日後 判斷幸福感之參照標準。 4.多重差異比較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多重差異比較理論認為,幸福感主要取於個人目前狀況與選擇後 的標準相比較下的差異,兩者之間的差異程度越小則幸福感越高(引 自施建彬,1995)此外,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個人常因現實與理想 的差距過大而感到焦慮,於是過高的期望對於個人的幸福感會造成威 脅,而過低的期望也對幸福感造成負向的影響 (Diener, Suh, Lucas, &. 29.

(43) Smith,1999)。 (四)動力平衡理論(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動力平衡理論與判斷理論一樣,都是嘗試整合生活事件與個人特 質對幸福感之影響。本理論認為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受長期穩定人格因 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短期正、負面生活事件的影響。幸福感在大 部份的時候,因為人格特質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 只有在發生一些特別、不同於過去個人經驗的生活事件時,有可能影 響到原來平衡的狀態時,個人的幸福感才會隨之改變 (引自施建彬, 1995)。 根據以上幸福感之理論重點,本研究之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 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乃依據其中特質理論之人格特質理論、需 求滿足理論之活動理論、判斷理論之社會比較理論與期望水平理論及 動力平衡理論等所產生之幸福感的高低來判斷國中教師幸福感之現 況。 三、背景變項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Wilson(1967)指出擁有幸福感的人乃是年輕、健康、外向、樂 觀、受良好教育、高所得、有宗教信仰、具高度自尊、已婚的、高工 作道德、有適度的抱負、不論男女及智力的高低。Wilson 之後的研究 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Argyle(1987)指出,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 30.

(44) 被愛、朋友關係良好、有休閒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成就、人格特質、 個性外向、有自信、及社交技巧等,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對 象,將影響幸福感之主要背景因素分為性別、婚姻狀態、任教年資、 兼任職務、任教領域、休閒活動滿意度及宗教信仰,茲將各項加以說 明,並敘述其相關研究。 (一) 性別 關於性別在幸福感上是否有顯著差異,Veenhoven(1984)研究 各國幸福感的內容發現,某些國家(如法國、巴西、芬蘭、挪威)女 性比較感到幸福;陸洛(1998)指出:一般而言,研究的結果多顯示 女性的幸福感高於男性。許秋鈺(2008)與陳鈺萍(2004)研究指出不 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之高中教師在幸福 感之整體層面上有顯著差異,男性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層面上顯著高於 女性教師(陳安妮,2010;陳慧姿,2006)。但施建彬(1995)與古婷 菊(2005) 的研究結果並不一樣:女性與男性整體幸福感並無差異。因研 究結果並不一致,所以,本研究將針對性別加以探討之。 (二) 婚姻狀況 王敘馨(2010)、侯辰宜(2007)、唐順得(2011)、陳安妮(2010)、 陳鈺萍(2004)、陳蓎諼(2010)與魏美惠(2011)研究結果顯示,國 小已婚女性教師在幸福感各層面的感受有明顯差異,已婚教師在主觀. 31.

(45) 幸福感的平均數總和上高於未婚的教師,而古婷菊(2005)、陳慧姿 (2006)與賴貞嬌、陳漢瑛(2007)的研究結果卻顯示,不同婚姻狀態的國 小、國中及高中教師在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因此,本研究將針對 婚姻狀態加以探討之。 (三) 任教年資 王敘馨(2010)、侯辰宜(2007)、周碩政(2008) 、陳安妮(2010)、 陳鈺萍(2004)、陳慧姿(2006)、魏美惠(2011)與賴貞嬌、陳漢瑛(2007) 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資的教師在幸福感受層面上有顯著差異,教 學年資越高的教師在幸福感整體感受上較年輕教師顯著,與古婷菊 (2005)、蔡明霞(2008)之研究結果不同,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任教年 資加以探討之。 (四) 兼任職務 王敘馨(2010)、古婷菊(2006)、鐘偉晉(2009)研究發現,不 同職務的國中教師之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專任教師顯著高於級任導師, 導師是所有教師職務中知覺幸福感最低的族群。周碩政(2008)、侯辰 宜(2007)、陳鈺萍(2004)、陳蓎諼(2010)、陳慧姿(2006)與賴 貞嬌、陳漢瑛(2007)研究皆指出,不同任教職務之教師在主觀幸福感 受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擔任職務加以探討之。. 32.

(46) (五) 任教領域 古婷菊(2005)研究指出,不同任教領域的國中教師在幸福感的分 數未達顯著差異,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各領域國中教師在教學工作中, 工作屬性相當,因此彼此間並無顯著差異,經過這幾年整個大環境的 改變與課程的改革與挑戰,國中教師皆面臨更大的壓力時,情況是否 依然相同?而陳慧姿(2006)研究指出,藝能科、數學科及社會科的高中 教師在幸福感整體層面上平均分數較高,但是不同任教科目之高中教 師在幸福感的整體層面上之差異未達顯著水準,而其他研究則都未把 任教領域列入討論的變項中,本研究將嘗試把任教領域列入變項中再 加以探討,是否研究結果會相同。 (六) 休閒滿意度 Lu 與 Argyle (1994)對牛津地區的居民所做的研究顯示,個性不同 的人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 就能提升幸福感,休閒滿意度關係著幸福感。Nagai et al.(2007)研究發 現:較少花時間從事休閒活動的老師較易導致心理疾病;古婷菊(2005)、 唐順得(2011)、陳安妮(2010)與龍昱廷(2010)研究顯示,教師各方面 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間具有密切的正相關,休閒滿意度愈高的教師, 其普遍的幸福感受程度也愈高。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休閒滿意度加以 探討之。. 33.

(47) (七) 宗教信仰 有研究指出宗教信仰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Argyle,1987)。陳慧 姿(2006)研究指出,有宗教信仰之高中教師在靈性健康整體層面上顯 著高於無宗教信仰之高中教師,但是不同宗教信仰之高中教師在幸福 感整體及分層面上並無顯著差異。而且,Fisher, Francis,and Johnson (2002) 對 311 個英國小學老師所做的研究顯示,有宗教信仰者較健康, 心靈較安適且不易有精神疾病。Wong-Mcdonald 與 Gorsuch(2004)研究 也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有較高的心靈安適,同時其幸福感也較高; Green 與 Elliott(2010) 研究也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有更好的健 康和幸福感。李育憲(2011)與魏美惠(2011)研究顯示宗教信仰與幸福感 之間有顯著正向相關,國小教師與幼兒教師在宗教信仰量表整體得分 愈高者,在幸福感量表整體得分也愈高。由此可見研究結果並不完全 一致,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宗教信仰加以探討之。 四、幸福感之測量工具: (一)國外之幸福感量表 現代研究者常用問卷法為主要的研究工具來測量幸福感,其中 Argyle、Martin 與 Crossland(1989)將幸福感視為一個整合的概念而 發展出的牛津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OHI),它是 目前被廣泛使用之測量工具(梁忠軒,2002),此量表包括七個概念:. 34.

(48) 樂觀、社會承諾、正向情感、掌控感、身體健康、自我滿足與心理警 覺等。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α為.87-.90,再測信度為.83;效度方面, 與自陳的整體幸福感十點量表進行相關檢定,效標關聯效度為.43;因 素分析顯示本量表所測量的是單一的整體幸福感概念。此量表在國內 由陸洛等人加以翻譯,參考後編製成「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具有良 好的信、效度(陸洛,1998)。 (二) 國內之幸福感量表 Lu 與 Shih(1997)將牛津幸福量表原題目 28 題加以翻譯,再依質 性訪談資料歸納整理後,增編了 20 題,新編成共 48 題的「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包括九個向度:和 諧的親友關係、他人讚賞、物質滿足、工作成就、活得比別人好、樂 天知命、自我控制及自我實現感、快樂及正向的情緒、健康等。其內 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為.95,再測信度為.66,亦具有良好的效度,而 陸洛(1998)再次應用於測試社區成人的幸福感,也證實了此量表的 信效度。後續有許多研究者參考與使用此量表,如陳鈺萍(2004)與 侯辰宜(2007)編製的國小教師幸福表現量表,古婷菊(2005)與蔡 明霞(2008)編製的國中教師幸福感量表,陳慧姿(2007)編修的高 中教師幸福感量表等,皆有良好之信效度,由此可知研究幸福感者大 都會參考或使用此一量表來做測量,本研究也將參考陸洛與施建彬編. 35.

(49) 製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與先前古婷菊(2005)與蔡明霞(2008)等 人有關國中教師幸福感量表之相關向度作整合與修編成本研究之量 表。. 第二節 內外控信念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一、內外控信念的理論發展 內外控信念源自於 Rotter(1954)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 行為都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所學習而來的,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 在的經驗,同樣地,現在的經驗也會改變過去所學到的概念,Rotter 認為環境對人有相當影響力,增強作用、心理情境與期待等的重疊, 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格是既穩定而又有變化的。 人類行為是否重複出現受到兩種因素影響,一是增強物在個體心 目中的價值(reinforcer's value),二是個體對於獲得該增強物的可能性 之高低的評估與期待(expectancy),所以人類學習的主要因素,除了增 強物的有無之外,還有獲得增強物的預期性。「預期與增強」說明了 增強現象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不僅是行為單純的反射,也是個體本身 對事件的看法或預期所產生的結果(黃堅厚,2002)。Rotter(1966)提出 了「內、外控」的概念,「內外控信念」的理論假設,人們歸咎非他 們所能控制的生活事件於自己的行動或環境力量上的程度有所不同, 也就是個人是否相信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具有控制力。他認為 36.

(50) 內、外控傾向是一種類化的期望,也就是個人對他的行為與行為結果 之間的信念,這樣的期待使個人在面對事情時會採取同樣的態度與反 應。他進一步定義內、外控信念為:「當個人認為其行為所得之結果 並非完全由其行動所決定,而是由於運氣、機會、命運所產生的結果, 或由強而有力之他人(powerful others)及不可預期之因素(個人週遭強 大且複雜的力量)所決定。當個人以這樣的方式解釋一件事時,即是所 謂的外控信念;相反的,當個人認為事件是由其行為或個人較持久的 特質,如能力、努力或特性等所造成與決定,這樣的看法就是所謂的 內控信念(黃堅厚,2002)。也就是說外控信念強的人認為自己行為的 結果是偶然的且不可預測的,他們認為行為的結果容易受到外在機會、 命運、運氣或強而有力的他人等影響而增強事件的強度,所以他們不 傾向於承擔責任,取而代之的是從事消極態度來面對環境的問題或生 活事件;反之,內控信念強的人則不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其結果與預 期,認為一切操之在己,所有的結果都需自己負責。基本上,Rotter(1971) 也認為內、外控信念不是完全對立的看法,而是一個連續的變項,每 個人只是內控與外控偏向的程度不同而已,即控制的所在(locus of control)不同(黃堅厚,2002),沒有人是完全屬於內控或外控的人格 特質,控制的重心傾向於外在因素者為外控(external control),控制 的重心傾向於內在因素者為內控(internal control),因此,本研究中. 37.

(51) 研究對象的內、外控信念是依據其內、外控信念量表的分數來表示個 人傾向於哪一種人格特質,而非將它嚴格劃分為內控或外控人格。綜 合相關研究,歸納出內控者有以下特徵:自信、果斷、獨立、勤奮、 有效率、有成就,對環境有掌控力、自主性強、人際關係較好、較主 動尋求資源與協助。外控者:沒信心、懷疑自我、防衛心重、尋求他 人讚揚、焦慮、無助、且被動,較順從環境,不會嘗試改變,有較強 的憤怒、抑鬱及高攻擊性。 二 、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 許多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內、外控性格會影響生活的品質, Sari(2005)指出,缺乏內控的教師有較高的情緒耗竭及人格崩解,且無 法感到安適;而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施建彬, 1995);陸洛(1998)也曾進一步研究發現內控人格與幸福感之間的確 呈現顯著正相關。內外控信念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外控者所知覺到 的壓力會大於內控者所知覺到的壓力(吳麗華,2007; 賴寶蓮,2005; Crothers, Kanyongo, Kolbert, Lipinski, Kachmar& Koch, 2010; Johnson, Batey, & Holdsworth, 2009),內控者的身心健康會比外控者的身心健康 較佳(吳麗華,2007; 廖相如,2003)。Cheng(2001)對 588 名香港的 中學老師進行研究發現,內控者在組織承諾,內外在及工作滿意上有 較高的正向態度,且對各方面有較正向的覺知,幸福感與內外控信念. 38.

(52) 具有高度相關,越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者,幸福感越高。Crothers et al.(2010)對 38 個小學到高中的美國老師進行調查發現,內控信念者較 能尋求社會支持與調節工作壓力,心靈的安適感較高,因此幸福感也 較高,而外控信念者較易感覺到嚴重工作壓力與缺乏社會支持,心靈 的安適感較低。Shapiro, Schwarz, and Astin (1996)與 Muhonen 與 Torkelson (2004)研究指出,內外控信念深刻影響個人身心的健康與安 適,Wong-Mcdonald 與 Gorsuch (2004)研究指出:內外控信念會影響一 個人幸福感的程度。Ivancevich 與 Matteson (2002)也指出:內外控信念 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以下為國內之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用以說明內外控信念對個 人在生活各方面的影響,綜合吳麗華(2007)、廖相如(2003) 、賴姿璇 (2004)與賴寶蓮(2005)針對國小教師及古婷菊(2005)針對國中教師所 做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內控者調適能力較強,能正向思考與積極面對生 活中的問題以減輕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較不易有倦怠感,身心較健 康且生活品質較好,因此較能產生幸福的感受。詳細內容茲說明如表 2-2-1。. 39.

(53) 表 2-2-1 國內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測量工具. 结果 教師內外控信念. 廖相如. 桃竹苗四縣. 參考 Rotter(1966)制. (2003). 市 594 位小. 控信念量表,自編教師內 與工作倦怠為正. 學教師. 外控信念量表. 相關。工作倦怠 愈低,愈傾向為 內控。. 賴姿璇. 台北市 108 位. 洪有義(1974)翻譯. (2004). 國小輔導人員. Rotter(1966)內外控信 作倦怠有顯著預 念量表. 內外控信念對工 測力,外控者較 易產生倦怠感。. 古婷菊. 948 名國中教師. (2005). 採用吳靜吉與吳子輝所. 內控型人格特質. 修定「內外控信念量表」 的國中教師,幸 並加以篩選題數。. 福感高於外控型 人格特質的國中 教師。. 賴寶蓮 (2005). 台北市 389 位. 趙傑夫(1988)簡式內. 外控者的工作壓. 小學教師. 外控量表. 力大於內控者。 內外控信念對工 作壓力具有顯著 的預測力。. 吳麗華. 630 位我國國民. 研究者翻譯與修改. (2007). 小學級任教師. Levenson(1981)IPC 內 控時,教師身心 外控信念量表。. 教師愈傾向為外 健康就愈差;當 教師愈傾向為內 控時,教師身心 健康就愈好。. 資料來源:參考吳麗華(2007)及研究者整理 以下為國外之內外控信念的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內外控信念對各 行業的個人在生活各方面的影響皆有類似的情況,如內控者較常使用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