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論文

指導教授:莊 敏 仁 博士

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

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n Correlations Among Singing Voic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and the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hird to Fifth Graders in Taichung City

研究生:陳 綉 惠 撰

(2)

I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 經驗之相關情形,檢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與歌唱音準表現,並調查不同年級 與性別學童之音樂學習經驗。 本研究為描述性研究,透過測驗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與分析,以莊敏 仁博士編製之「兒童唱歌聲音測驗」、研究者自編之「歌唱音準表現測驗」和「性 別年級與音樂學習經驗調查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以便利取樣選取臺中市國 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共 649 名,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和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 唱歌聲音類型通常隨年級增進而增加,且女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優於 男童。 2. 國小四和五年級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優於三年級,四和五年級則無顯著 差異。整體歌唱音準表現偏低。女童的歌唱音準表現優於男童,但不 同性別之四年級歌唱音準表現未達顯著差異。 3. 造成歌唱音準表現差異因素除了年級和性別(生理因素),另包括心理 因素、學習過程因素、施測曲或施測環境因素等。 4. 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分數一致性高,兩者為中度正相關。 5. 音樂學習經驗與唱歌聲音類型、歌唱音準表現皆為正相關。 6. 課外學習樂器的時間越長,歌唱音準表現通常越佳。 7. 參與課外音樂活動程度越高,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通常越佳。 關鍵字:兒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音樂學習經驗、國小音樂教學

(3)
(4)

III

The Study on Correlations Among Singing Voic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and the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hird to Fifth Graders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among singing voic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and the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grade 3 to grade 5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to explore their use of singing voice and performance of singing pitch accurac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ir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grade levels and genders.

This descriptive study used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Children Singing Voice Measurement” compiled by Dr. Ming-Jen Chuang and researcher-designed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on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Grade Level and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The subjects were a total of 649.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post-hoc comparison,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inging voice categories usual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grade levels.

Additionally, girl students’ singing voic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oy students.

2. Th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of grade 4 and grade 5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rade 3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ade 4 and grade 5 students. For all participants, th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is poorer. Th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of girl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oy students. However, gender is not a significant variable influencing on th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of grade 4 students.

3. Besides grade level and gender (physical factors), the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difference in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also include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rning process factors, testing criterion songs, 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research settings, etc.

4. The points of determined singing voice category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There is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5)

5. The variable of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ariables of singing voice category and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6. The longer the time spent on extra-curricular music instrument learning is,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of singing pitch accuracy will be.

7.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musical learning is,

the better the singing voice category and singing pitch accuracy performance will be.

Keywords: Children singing voice, Singing pitch accuracy,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s,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6)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歌唱能力………....9 第二節 唱歌聲音之發展……….……….22 第三節 歌唱音準之相關文獻………..33 第四節 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究..………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53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步驟………..6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71

第一節 前導研究………...71 第二節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差異情形…………..85 第三節 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差異情形……….……..106 第四節 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相關 情形………...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討論與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49

(7)

參考文獻...153

一、 中文書目...153 二、 翻譯書目...157 三、 外文書目...157 四、 網路資料...162

附錄...163

附錄一 兒童唱歌聲音測驗紀錄表...163 附錄二 歌唱音準表現紀錄表...165 附錄三 性別年級與音樂學習經驗調查表...167 附錄四 施測學校同意書...169 附錄五 施測班級導師同意書...170 附錄六 專家效度評鑑表...171

(8)

VII

表 次

表 2-1-1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部份之各學習類型教材內容...16 表 2-2-1 蔡天予(1972)對聲音發展的類型劃分...22 表 2-2-2 孫清吉(2001)對人聲成長的分類...22 表 2-2-3 林福裕(1991)歸納兒童的聲音發展五個時期...23 表 2-2-4 Hackett 和 Lindeman(2006)唱歌聲音範圍與特色...25 表 2-2-5 學齡兒童唱歌聲音特色與歌唱音域發展...26 表 2-2-6 Rutkowski(1996)唱歌聲音發展測量...27 表 2-2-7 莊敏仁(2010)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CSVM)...28 表 2-3-1 國內關於歌唱音準的相關研究...39 表 2-3-2 國外關於歌唱音準的相關研究...40 表 2-4-1 國內關於音樂經驗之相關研究整理...46 表 3-2-1 抽樣樣本之年級與人數...51 表 3-3-1 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 ...53 表 3-3-2 性別年級與音樂學習經驗調查表內容分析...58 表 3-4-1 研究時程表...67 表 4-1-1 前導研究之唱歌聲音類型表現水準之描述性統計...72 表 4-1-2 前導研究之唱歌聲音類型百分比次數分配...73 表 4-1-3 前導研究之不同性別學童唱歌聲音類型表現水準之 t 檢定...74 表 4-1-4 前導研究之歌唱音準表現表現水準之描述性統計...74 表 4-1-5 前導研究之歌唱音準表現分數百分比次數分配...75 表 4-1-6 前導研究之不同性別學童歌唱音準表現表現水準之 t 檢定...76 表 4-1-7 前導研究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分數之皮爾森積差相關...77 表 4-1-8 前導研究之有無課外學習樂器經驗在唱歌聲音類型差異之 t 檢定...77 表 4-1-9 前導研究之不同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78 表 4-1-10 前導研究之不同音樂課程種類在唱歌聲音類型差異之 t 檢定...79 表 4-1-11 前導研究之不同學習樂器種類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79 表 4-1-12 前導研究之參與音樂活動程度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80 表 4-1-13 前導研究之有無課外學習樂器經驗在歌唱音準表現差異之 t 檢定...81 表 4-1-14 前導研究之不同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與歌唱音準表現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81 表 4-1-15 前導研究不同音樂課程種類在歌唱音準表現差異之 t 檢定...82 表 4-1-16 前導研究之不同學習樂器種類與歌唱音準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83 表 4-1-17 前導研究之參與音樂活動程度與歌唱音準表現關係之變異數分析 摘要... 83 表4-2-1 兒童唱歌聲音測驗與歌唱音準表現測驗之評分者信度考驗...85

(9)

表4-2-2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描述性統計...86 表4-2-3 國小三年級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次數分配...86 表 4-2-4 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 t 檢定...88 表 4-2-5 國小四年級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描述性統計...88 表4-2-6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次數分配...89 表4-2-7 國小四年級不同性別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t檢定...91 表 4-2-8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描述性統計...91 表4-2-9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次數分配...92 表 4-2-10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 t 檢定...94 表 4-2-11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描述性統計...94 表 4-2-12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分布人數與百分比...95 表 4-2-13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97 表 4-2-14 不同年級與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之 t 檢定 ...98 表 4-2-15 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人數與百 分比...99 表 4-2-16 國小四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人數與百 分比...100 表 4-2-17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人數與百 分比...101 表 4-2-18 不同性別之全體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人數與百分比...102 表 4-2-19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各年級與性別平均唱歌聲音類型...104 表 4-2-20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各年級平均唱歌聲音類型...105 表 4-2-21 不同性別與年級學童使用唱歌聲音類型差異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105 表 4-3-1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表現之描述性統計...106 表4-3-2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次數分配...107 表 4-3-3 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 t 檢定...108 表 4-3-4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描述性統計...109 表4-3-5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次數分配...110 表 4-3-6 國小四年級不同性別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 t 檢定...112 表4-3-7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描述性統計...112 表4-3-8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次數分配...113 表 4-3-9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 t 檢定...115 表 4-3-10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平均數與標準差 ...115 表 4-3-11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分布百分比...116 表 4-3-12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與歌唱音準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117 表 4-3-13 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分布百分比...118 表 4-3-14 不同年級與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 t 檢定 ...119

(10)

IX 表 4-3-15 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分布人數與百分 比...120 表 4-3-16 國小四年級不同性別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分布人數與百分 比...121 表 4-3-17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分布人數與百分 比...122 表 4-4-1 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分數之皮爾森積差相關...123 表 4-4-2 有無課外學習樂器經驗與唱歌聲音類型之 t 檢定...124 表 4-4-3 不同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分析摘...125 表 4-4-4 不同課外音樂課程種類與唱歌聲音類型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26 表 4-4-5 不同學習樂器種類與唱歌聲音類型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27 表 4-4-6 參與音樂活動程度在唱歌聲音類型差異分析之描述性統計...128 表 4-4-7 參與音樂活動程度與唱歌聲音類型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28 表 4-4-8 有無課外學習樂器經驗與歌唱音準表現之 t 檢定...129 表 4-4-9 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與歌唱音準表現描述性統計...130 表 4-4-10 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與歌唱音準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30 表 4-4-11 不同課外音樂課程種類與對歌唱音準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30 表 4-4-12 不同學習樂器種類與歌唱音準表現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32 表 4-4-13 參與音樂活動程度在歌唱音準表現差異分析之描述性統計...133 表 4-4-14 參與音樂活動程度對歌唱音準表現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134 表 5-1-1 國小三至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排序前三名...136 表 5-1-2 國小三至五年不同性別級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排序前三名...138

(11)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50 圖 3-4-1 研究流程圖...63 圖4-1-1 前導研究之唱歌聲音類型百分比長條圖...73 圖4-1-2 前導研究之歌唱音準表現分數百分比長條圖...76 圖4-2-1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長條圖...87 圖4-2-2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長條圖...90 圖4-2-3 國小五年級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百分比長條圖...93 圖 4-2-4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百分比...96 圖4-2-5 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百分比長條圖...90 圖4-2-6 國小四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百分比長條圖...100 圖4-2-7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百分比長條圖...101 圖 4-2-8 不同性別之全體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分布百分比...103 圖4-3-1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08 圖4-3-2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11 圖4-3-3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15 圖 4-3-4 不同年級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分配圖...116 圖 4-3-5 不同性別之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次數分配...118 圖4-3-6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20 圖4-3-7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21 圖4-3-8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學童歌唱音準表現百分比長條圖...122

譜 例

譜 2-2-1 兒童唱歌聲音發展施測標準曲...30 譜 3-3-1 兒童唱歌聲音發展施測標準曲...54 譜 3-3-2 歌唱音準表現測驗標準施測曲...57

(12)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的第一章緒論,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歌唱是人類的天賦本能,最早的音樂藝術,也是最直接天然的音樂表現方 式,在音樂教學中更不可或缺(黃凱音,1996;謝苑玫,2003)。歌唱的活動透 過音樂和語言相結合,用歌聲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分享人類的生活經驗,反應 了人們精神面貌的藝術手段(蔡天予,1972;薛良,1987)。音樂教學中,匈牙 利作曲家兼音樂教育家柯大宜(Kodály Zoltán, 1882~1967)主張以唱歌教學為中 心,採集民歌編纂教材,強調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學習音樂的最佳途徑即是唱歌; 而德國作曲家兼音樂教育家奧福(Carl Orff, 1895~1982)重視用語言、歌唱、肢 體和樂器創造音樂,因此歌唱是音樂表達中非常重要的方式,是音樂教學中不可 或缺的活動(徐天輝,1992;鄭方靖,199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明定音樂的基本學習 內容要項包含「音樂知識、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創作、欣賞」等範疇, 各個學習階段皆有歌曲教唱與歌唱技能學習;美國國家音樂教育課程標準中的第 一項:「唱歌,能夠獨唱和合唱各式各樣的曲目。」也顯示出音樂教育中歌唱能 力培養的重要性(Hackett & Lindeman, 2006),因此歌唱的學習與歌唱能力培養 是國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歌唱的學習中,包含呼吸、發聲、共鳴、音準、吐字與咬字等訓練,由此 可知音準訓練是教學重點之一。音樂的演奏無論是獨唱、合唱或管弦樂器的發 表,第一要件就是音高準確(楊兆禎,1982),音高不準確,其他方面表現再好

(13)

也很難是好的表演,「走音」問題是兒童學習歌唱普遍存在的情況,走音即音唱 不準,一旦走音音樂的優美旋律全被破壞,更不可能展現諧和均衡的優美音色了 (鄭秀玲,1981)。 影響歌唱音準的因素有很多,生理、心理、環境或學習都會影響歌唱音準能 力。生理方面,兒童歌唱能力的發展有其次序性與階段性,不少專家學者依據年 齡對兒童歌唱能力發展特徵做分類,音域的發展通常會隨年齡擴展,至於音準能 力方面是否也會隨著年齡發展而提高穩定度,學者多持肯定立場(林福裕,1997; 孫清吉,2001;Hackett & Lindeman, 2006;Phillips, 1996;Rutkowski, 1996),研 究者則欲調查此論點是否與國小學童實際的歌唱能力情形相符,瞭解國小學童的 歌唱音準表現表現是否會隨年齡增進。 除了音域會隨著年齡擴展,聲音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與身體成熟有所變化, Phillips(1996)指出唱歌聲音(singing voice)的發展與身體的成熟有關,唱歌 聲音的劃分多以幼聲期、童聲期、變聲期、成年聲期等階段區別聲音特徵(任蓉, 1995;林福裕,1991;孫清吉,2001;蔡天予,1972)。莊敏仁(2010)針對國 內音樂教師的需求,依據 Rutkowski 的唱歌聲音發展測量並作部份調整,建立了 「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CSVM)」,總共分成十一種唱歌聲音類型,幫助教師 做為兒童唱歌聲音類型的判定與檢測兒童歌唱能力的工具。唱歌聲音的發展一般 認為會隨年齡改變,兒童的年齡和唱歌聲音呈現正相關(莊敏仁,2010),研究 者好奇國小學童使用唱歌聲音的實際情況,以及其與歌唱音準表現之相關情形。 音樂的學習也會影響學童的歌唱能力,多數研究顯示,音樂學習和訓練與音 樂的成就呈現正相關,意指音樂學習經驗和音樂表現有關(Hargreaves, 1986; Nolker, 2001;Rainbow, 1965),蘇郁惠(1997)也認為音樂學習經驗和音樂性向 有顯著相關。部分研究則認為音樂表現和音樂經驗的關係不大(Groves, 1969; Schleuter& Schleuter, 1989),因此音樂經驗可能有助於音樂能力的提升,但並非 絕對。 性別在音樂成就上的研究調查,有些會呈現女童優於男童的傾向,蘇郁惠

(14)

3 (1997)和謝佩倫(1999)的研究顯示音樂性向方面國小女生顯著高於男生;鄭 琇月(2003)指出女童的節奏聽音能力顯著高於男童,且性別差異的現象是隨著 年級的增長而增加;姜曉玲(2006)研究顯示女生歌唱音準能力優於男生。部分 研究則認為性別對音樂成就沒有相關,陳怡婷(2002)、武嘉莉(2007)測驗國 小女學童與男學童之音樂性向,顯示國小女學童與男學童之音樂性向並無顯著差 異;李君儀(2004)研究國小四年級發現性別對聽音能力影響不顯著,然而隨著 年齡增加,性別對曲調聽音能力影響日漸增加;楊夢萍(2007)指出性別差異不 會影響節奏表現,他認為性別如果造成差異是因為學習態度、興趣與動機的不 同,武嘉莉(2007)則推測現今家長已多注重兒童各方面之均衡發展,且科技網 路的發展使音樂聆聽隨手可得,使得男女生在音樂性向上無顯著差異。研究者認 為,性別與音樂能力的差異是文化或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才會有女童表現優於 男童的現象。除此之外,Phillips(1996)認為男生因生理成熟較慢,唱歌上不精 確的比例較女生多,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也會受身體的發展成熟影響,至於性別對 唱歌聲音與歌唱音準是否有影響亦是本研究探討之範圍。 研究者欲探討音樂學習經驗與歌聲方面之關聯性,並找出唱歌聲音與歌唱音 準測驗結果之相關情形,分析不同性別與年級在唱歌聲音與歌唱音準表現上的差 異程度,鑒於國內目前歌唱方面與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資料較少,因此,本 研究透過性別年級與音樂學習經驗的調查問卷填寫,實施歌唱音準表現測驗以了 解研究對象之歌唱音準表現,另使用莊敏仁(2010)的「兒童唱歌聲音測驗」調 查兒童的唱歌聲音類型,暸解國小兒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和「音樂學 習經驗」的相關情形,提供日後音樂教師與學者參考,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旨在調查臺中市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 與音樂學習經驗之相關情形,藉由測量學童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差異, 並調查音樂學習經驗之現況,了解其相關情形。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使用唱歌聲音之差異情形為何?

1-1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使用唱歌聲音之情形為何? 1-2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使用唱歌聲音之情形為何? 1-3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使用唱歌聲音之情形為何?

二、 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歌唱音準表現之差異情形為何?

2-1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歌唱音準表現之情形為何? 2-2 國小四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歌唱音準表現之情形為何? 2-3 國小五年級研究樣本男童與女童歌唱音準表現之情形為何?

三、 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之

相關情形為何?

3-1 全體研究樣本學童唱歌聲音類型與歌唱音準表現之相關情形為 何? 3-2 全體研究樣本學童課外音樂學習經驗與唱歌聲音類型之相關情形 為何? 3-3 全體研究樣本學童課外音樂學習經驗歌與歌唱音準表現之相關情 形為何?

(16)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唱歌聲音(singing voice)

唱歌聲音(singing voice)是和說話聲音(speaking voice)對比而來,唱歌時 音域窄,像唸誦歌詞,共鳴位置使用低聲區(胸聲),以平時說話聲音音區來唱歌 即是「說話聲音」,另一種為使用尖銳的說話聲音(例如尖叫),高於一般唱歌音 域,亦屬於說話聲音。「聲區(Register)」指聲音產生過程中,喉頭內牽引聲帶 的筋肉未能協調合作,共鳴和聲波振動不同,產生了不甚相同的音色,從低音向 上或高音向下練唱音階會出現幾段不同音色、聲響與共鳴位置,而產生低(胸聲 區)、中(中聲區)、高聲區(頭聲區)之分(吳榮桂,2002;孫清吉,2001)。 胸聲區的音域範圍在 a-d1(陳學謙,1993),而 Steenwyk(2004)認為兒童的說 話聲音音區為 a-c1(c1為中央 Do);唱歌聲音的舒適音區為 d1 至降 b1 ,此範圍 即屬於中聲區,而降 b1 以上一般認為屬於頭聲區,「唱歌聲音」指會運用低、中 和高聲區,音域廣,能穩定唱出歌曲的各音高,能使用高聲區(頭聲)唱歌即屬 於唱歌聲音(莊敏仁,2010;陳佳芸,2006;Rutkowski, 1996)。

二、

唱歌聲音類型

本研究所指之唱歌聲音,採用莊敏仁(2010)之兒童唱歌聲音測驗,把唱歌 聲音分成十一種類型(1~11),分別為前歌唱者(Pre-singer)、不穩定說話音域 歌唱者(Inconsistent Speaking Range Singer)、說話音域歌唱者(Speaking Range Singer)、不穩定有限音域歌唱者(Inconsistent Limited Range Singer)、有限音域 歌唱者(Limited Range Singer)、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Inconsistent Initial Range Singer)、初期唱歌聲音音域歌唱者(Initial Range Singer)、不穩定歌唱者

(Inconsistent Singer)、歌唱者(Singer)、漸進穩定正確歌唱者(Inconsistent Accurate Singer)和正確歌唱者(Accurate Singer),此測驗工具能幫助教師判定

(17)

兒童唱歌聲音類型與檢測其歌唱能力。

唱歌聲音類型的數字越大,代表使用唱歌聲音的表現越佳,唱歌聲音發展越 成熟,越能正確精準唱歌。換句話說,第一類型最不會使用唱歌聲音(唱歌聲音 發展處於最初期階段),第十一類型最會使用唱歌聲音。

三、

歌唱音準(singing pitch accuracy)

音準又稱音高,指音的高度,聲音的高低以發音體震動的頻率次數來決 定,就聽覺上而言,在單位時間內(每秒)震動數越多聲音越高,震動數越 低聲音越低(馬革順,1992;許常惠,1993)。本研究所指的歌唱音準即是 可以正確唱出歌唱音準表現施測曲音高的表現,研究對象於演唱施測曲音高 時,每個音高分成準與不準兩種等級,評量準與不準由歌唱音準的評審來判 定,最後再進行分數之平均,檢測研究對象歌唱音準表現之表現。

四、

音樂學習經驗(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

個人的音樂學學習經驗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音樂教育,正式的音樂教育 包含學校、團體與個人的音樂課程,非正式的音樂教育包含家庭、社會環境 和同儕團體的影響(楊夢萍,2007)。因此,學校與課外的音樂教育、家庭與 社會環境的音樂接觸都是音樂學習經驗的種類。李素菁(2005)認為學生的 音樂經驗包括音樂訓練、各別課程、音樂活動的參與等,劉純瑛(2007)認 為音樂學習經驗包括學校的音樂教育、家庭的音樂欣賞與課外的音樂學習。 本研究的音樂學習經驗是以學童課外(班級音樂課以外)歌唱或樂器的 學習、團體或個別音樂課程、校內外音樂性社團與音樂活動參與的經驗為主。

(18)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就研究地區而言,本研究之抽樣對象為臺中市之國民小學,鑒於時間與 人力因素,採便利取樣,僅以樂於參與本研究的學校進行調查測驗,包含研 究者任教之臺中市某國小與另外五所參與意願較高之國小共六所國小,選定 施測學校後以叢集取樣(依班級隨機抽樣)方式於三、四、五年級各抽選八 個班級,總數共二十四個班級學童做研究調查測驗,其他學校和地區不在本 研究探討範圍之內。 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民小學三、四、五年級學童, 考慮到六年級部分男生進入變聲期,施測結果較難歸類劃分,因此本研究的 對象不採用六年級,另一方面考慮一、二年級(低年級)沒有藝術與人文課 程,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統整在「生活課程」中實施, 直至三年級才有藝術與人文課程與音樂的正式教學,因此本研究的對象不採 用一、二和六年級,所以其他年級不為本研究之討論範圍。 礙於須配合各學校行政的情形,無法對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取樣,依照各 學校原班級進行叢集取樣,從三、四、五年級各隨機抽選八個班級共二十四 個班級進行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之測驗調查,真正列入資料 蒐集與分析的調查對象共 649 名。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為無法事先控制接受測試的兒童的音樂背景(音樂學 習經驗、音樂基本能力與歌唱能力的差異),與其他影響因素(如感冒、肌 肉緊張、害羞不敢唱),只能盡量排除並針對兒童在受試時的歌唱表現做研 究,內在效度須再提高。

(19)

外在效度鑑於時間與人力因素,抽樣對象為僅以臺中市六所國小進行施 測,無法推論至其他學校或地區,且礙於須配合學校行政的情形,無法對研 究對象進行隨機取樣,只能依校內原班級叢集取樣,沒有施測其他年段或年 紀,推論性稍嫌不足。 除此之外,施測時的錄音的品質會受施測環境、施測時間、施測與受施 測人員的狀況影響,施測時僅能在學校的音樂教室或班級進行測驗調查,無 法避免週遭環境的噪音干擾;施測時間亦會影響學生的聲音與心理狀況,學 生的聲音與心理狀況受施測時間不同所造成的干擾無法排除,對施測結果可 能會有部份影響;施測人員限於時間緊迫性的壓力與緊張,可能也會影響測 量與錄音的正確性,這些是本研究無法避免的干擾變項。

(20)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第二章文獻探討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國小學童之歌唱能力,第二 節為唱歌聲音之發展,第三節為歌唱音準之相關文獻,第四節為音樂學習經驗之 相關研究。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歌唱能力

一、歌唱之重要性

音樂藝術的起源是歌唱,歌唱是人類的天賦本能,亦是最直接天然的音樂表 現方式,歌唱是帶領孩童進入音樂領域最早的方式之一,是瞭解音樂的最佳途 徑,更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活動(黃凱音,1996;鄭秀玲,1981;謝苑玫, 2003)。歌唱的活動透過音樂和語言相結合,表達人們的情緒、思想與情感,分 享人類的生活經驗,反應了人們精神面貌的藝術手段(蔡天予,1972;薛良,1987; Phillips, 1996),所以歌唱是最自然的音樂語言,無論孩童或大人均可從中獲得音 樂經驗。 歌唱是最基本的音樂活動,歌唱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歌唱教學在各國蓬勃發 展,因此歌唱的學習開始納入了正式教育課程。在美國,1838 年梅森(Mason, 1792-1872) 創辦唱歌學校(singing school),在日本,1980 年修訂之音樂課程 教學目標和內容中,各年級均有歌唱學習部分(許雲卿,1999),在我國早期, 唱歌是音樂課程的代名詞,學堂的音樂課程以「歌唱」為名,歌唱教學是音樂教 學的重頭戲(康謳,1980),依據教育部(1975)年的課程標準中,音樂課以歌 唱教學、樂器教學為主,教育部(1993)新課程標準把「演唱」獨立成一個類別。 近年來,國民中小學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 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明定了音樂方面的基本學習內容要項, 包含「音樂知識、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創作、欣賞」等範疇,歌唱明

(21)

列為其中一項,各個學習階段皆有歌曲教唱例如齊唱、輪唱、合唱曲的習唱,以 及歌唱技能例如呼吸、共鳴、音樂表情等學習;在國外,美國國家音樂教育課程 標準中的第一項:「唱歌,能夠獨唱和合唱各式各樣的曲目」 (Hackett & Lindeman, 2006),也顯示出音樂教育中歌唱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此歌唱的學習與歌唱能 力培養是國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

二、 影響歌唱能力的因素

(一) 生理與心理因素 影響歌唱能力的因素很多種,Phillips(1996)認為最主要原因是年齡增長和 身體的成熟,「生理方面」包含是否有先天障礙或生理損傷如智力遲緩、身體缺 陷與疾病,是否具備聽辨能力與音調記憶能力,年齡性別的差異,聲音器官的正 常和健康的發展程度,先天生理上的差異造成歌唱能力的高低如發聲器官構造、 音域寬窄、健康狀況等(郭美女,2004;楊鴻年,2004;Trollinger, 2003)。 而較小的兒童在聲帶控制上不佳,或不知如何使用歌唱器官,易影響歌唱能 力;對說話聲音和歌唱聲音無法分辨不同,沒辦法找到自己唱歌的聲音,會影響 歌唱能力與音準(許雲卿,1994;Phillips, 1996;Rutkowski, 1996)。 「心理方面」包含是否有心理障礙影響如情緒緊張、興奮、精神不佳、害羞、 沒興趣等(郭美女,2004;楊兆禎,1982;鄭方靖,1995;鄭秀玲,1981)。Bartle (2003)認為兒童缺乏注意力,精神不集中,或害羞缺乏自信,曾遭遇學習困難, 沒有興趣,或習慣用不正確的說話和歌唱方式發出聲音,會影響歌唱能力。 (二) 環境因素

Bartle(2003)、Goetze, Cooper 和 Brown(1990)、Phillips(1996)均認為 缺少音樂經驗,兒童成長的音樂環境不良,家中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沒有可以

(22)

11 模仿的頭聲歌唱聲音,會導致歌唱能力不足;Nolker(2001)研究發現音樂背景 因素會影響視唱能力,包含生活中學習樂器經驗或唱詩班經驗;Gordon(1997)、 McDonald 和 Simons(1989)皆強調音樂和語言學習類似,是種持續性的連續過 程,透過音樂環境的營造,在生活中多接觸音樂與歌唱,累積越多音樂經驗,越 能幫助歌唱能力的提升。 (三) 歌唱技巧因素 影響唱歌能力最主要因素是「年齡增長和身體的成熟」(Phillips, 1996),但 擁有正確的歌唱方法與技巧,具備了良好的歌唱生理機能與心理知覺,也是唱好 歌的重要因素。許雲卿(1994)認為多數兒童歌唱能力不佳是因為不會使用歌唱 的器官,包括呼吸支撐不足、發聲法不正確(使用喉聲或較低音區唱歌)、口舌 和咽喉緊縮不放鬆、聲區轉換不良等,影響歌唱能力的歌唱技巧因素包含以下幾 點: 1. 姿勢: 在國小藝術與人文的教材部分,唱歌的姿勢指導要領中提及唱歌需放鬆 身體、保持正確自然的站姿與坐姿,我們可以知道先建立起良好的姿勢,才 能有好的歌唱技巧與能力。趙梅柏(1979)重視身體姿勢的放鬆自然,胸部 自然挺直,但不要提高肩膀;Phillips(1996)認為正確的姿勢與氣息管理是 正確聲音統整的基本元素;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認為正確 的唱歌姿勢是前胸自然挺起放鬆,不緊、不壓、不憋、不塌,雙肩和手臂自 然鬆垂,面部肌肉不緊張,表情興奮而舒展,前頸部和嘴部都要處於非常放 鬆狀態,身體後半部對唱歌發生最重要的脊柱的支撐作用,脊柱挺拔,上端 頸椎形成頭部重量支撐的軸心但不用力,給咽腔通道固定直立的穩定,對共 鳴有積極作用,形成「前鬆後緊」的感覺,洪約華(2008)認為此與太極的 「空胸」(保持脊柱正常,不故意挺胸駝背,任其自然豎直,上自頭頂下達 腰際,力由脊發,氣沉丹田)有同樣的道理;宋茂生(1989)也提及姿勢需

(23)

保持頭正、頸直、挺胸、肩膀自然下垂。 2. 呼吸 良好的歌唱建立在正確的呼吸上,優美演唱的關鍵在於吸氣時調整胸 腔、擴張腹部,使橫膈膜和相關肌肉產生彈力。呼吸運動的方式有三種:「腹 式呼吸」、「肋骨和橫隔膜合併式呼吸」、與「鎖骨式呼吸」。「腹式呼吸法」 吸氣時胸腔放鬆與橫隔膜下降,使腹腔擴張增將儲氣空間,吐氣靠腹部與橫 隔膜肌肉控制送氣的穩定,「肋骨和橫隔膜合併式呼吸法」吸氣時胸腔肋骨 自然擴張與腹腔膨脹,使儲氣量增加,吐氣時下肋骨和腹腔壁作用使氣流由 下往上送出,形成歌唱所需的氣柱,兩者皆是良好的歌唱呼吸方式。「鎖骨 式呼吸」是吸氣時上肋骨擴張,胸部和橫隔膜未放鬆,呼吸過於淺薄,這種 方式不適合唱歌(任蓉,1995;Phillips, 1996)。呼吸方法不當或氣息控制不 佳,會使聲音僵硬、憋氣、氣息忽淺忽深等影響聲音的連貫性(林月和,1989) 總而言之,良好的呼吸建立在胸腔的放鬆與彈性,吸氣時胸腔與腹腔自 然擴張,橫膈膜下沉,吐氣時需控制腹腔與橫隔膜送氣速度,以支持呼吸運 動。 3. 共鳴 「共鳴(resonance)」表示空氣受物體振動時,因振動次數的疏密(振 動的頻率,又稱振幅)不同產生不同音波,當音波遇上空間就產生共振,發 出更響亮的聲音,即為共鳴(孫吉清,2001)。唱歌時共振的空間(共鳴腔 體)包涵蓋喉咽、口腔、鼻腔、竇和胸腔,共鳴管中的共鳴稱為共振峰 (formant),其頻率由共鳴管的形狀和長短來決定,唱歌時可經由調整口 型、腔體空間、舌頭位置等形成不同的共振峰,產生不同的共鳴,才會有人 說話唱歌時費力卻聽不清楚,有人輕鬆不費力卻能響亮悅耳,所以共鳴訓練 得宜,才能發出圓潤、響亮又優美的歌唱音色(康美鳳,2001)。 4. 聲區 「聲區(Register)」是聲音產生過程中,喉頭內牽引聲帶的筋肉未能協

(24)

13 調合作,共鳴和聲波振動(vibrate)不同,產生了不甚相同的音色,從低音 向上或高音向下練唱音階會出現幾段不同音色、聲響與共鳴位置(吳榮桂, 2002;孫清吉,2001)。大多數的歌唱者從自己的全音域最低音向上唱到某 一音時,會發生無法用同樣的生理(發聲器官及相關肌肉)動作、音色、位 置、和共鳴唱上去,必須變更生理動作、音色、位置、和共鳴才能繼續向上 唱,這就是聲區的轉變,聲區轉變的程度和音高是因人而異的(黃凱音, 1996;鄭秀玲,1981)。 在一聲區轉入另一聲區的接換處,就是聲隙(破裂音,stimmburch), 這音質轉變特別顯著的音,就是「轉聲點(大換音,The Great Break)」,這 會使歌聲的音色不融合統一,音高的變化產生了音質顯著的變化,聲帶振動 的發音狀態確實有所不同,轉聲點以上各音的發音,聲帶只有部分振動,是 全長、半幅、半厚振動,此發聲模式所發的聲音就是「頭聲」,該聲區稱為 「頭聲區(Head Register)」,又稱薄音區;轉聲點以下各音的發音,聲帶則 是全面振動,是全長、全幅、全厚振動,此發聲模式所發的聲音就是「胸聲」, 該聲區稱為「胸聲區(Chest Register)」,又稱厚音區。在胸聲與頭聲轉換接 合的音階的部份音會形成「中聲區(Middle Register)」,是胸聲與頭聲的過 度聲區(吳榮桂,2002;楊兆禎,1982;葉淑蕙,1979),Phillips(1996) 也說聲區來自於聲音的震動與共鳴,現在區分的方法使用上面的、中間的、 較低的震動與共鳴的調節,產生了三個聲區。 在聲區與聲區轉換過程中,容易因為發聲器官與肌肉牽引調節不順暢, 產生音色的破、空現象,好的歌唱應該要使胸聲與頭聲自然而逐漸轉換才適 宜,唱歌的最終目的應該統一音色,唱出一貫化(uniformity)的優美音質, 以適當的「聲區轉唱」,使各聲區間的音色一致而連貫,各展現其特色還能 使聲音組合密度高而融合,達到「沒有聲區」的境界,也就是「聲區融和」 的意義,才算具有良好的歌唱能力(吳榮桂,2002;鄭秀玲,1981;Phillips, 1996)。

(25)

5. 咬字與吐字 歌詞的發音是否標準清晰,成音器官(下顎、舌頭、牙齒等)運用是否 適當,發聲部位能否輕鬆自然的使用,才能有好的咬字吐字,才算具備良好 歌唱能力(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口腔的成聲器官關係到語言的表 達,也控制了語調音色的清晰優美,若嘴型向兩邊裂開,咬字與吐字變清晰 聲音較亮,但會減低音色的完美,嘴巴開口太小會使聲音變暗模糊不清,所 以需擁有正確的咬字與吐字才能擁有好的歌唱能力(康美鳳,2001)。 (四) 音高辨識 (Pitch Perception) 有些歌唱能力不好者對音樂的感覺較遲鈍,音高敏銳力缺乏通常是沒有適 當的回饋,學習者需廣泛接受聽覺的知識與聽力刺激,如果在學習階段缺乏「聽 覺的回饋」,對音高沒有聽覺和認知上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內在聽力(inner hearing),將導致無法將音高唱準;有些學習者在聽覺與認知上雖能分辨音高, 但因為肌肉運動覺(kinesthesia)未能與發聲器官產生連結,學習時缺乏發聲器 官的訓練,歌唱的練習不夠,學習者無法掌握自己發出的聲音而產生音高唱不準 的現象(許雲卿,1994;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因此聽者是否具備音高 辨識能力,是影響歌唱能力的因素之一。 (五) 音調記憶 (Tonal Memory) 音調旋律的記憶關係到正確音高認知與發聲的能力,音調旋律記憶能力不 好音準能力通常也不佳,音調記憶與年齡的記憶容量有關,記憶力通常會隨年齡 增加,樂曲的形式、長度和旋律輪廓都會影響音調記憶(裘尚芬,2009;Long, 1977;Phillips, 1996)。 音樂心理學家戈登(Gordon)創造音樂的新術語「聽想(Audiation)」表示 聽覺記憶的內在聽音過程,增進音調旋律記憶的活動包括以回聲(echo)方式重 複奏唱音調,告訴學習者先在心中唱,透過音高的聽想與音調記憶再唱出來(莊

(26)

15 惠君,1990),Choksy(1981)也指出歌者若對音程關係具備感知能力,聆聽與 記憶音程所需音高再唱即可唱準音,具備此能力者通常具有較好的歌唱表現。 (六) 聲音協調統整能力(Vocal Coordination) 除了音高認知和音調記憶能力不足會造成不理想的唱歌表現,聲音控制是 否良好也會影響唱歌能力,Bartle(2003)研究發現有些兒童無法唱準音高,是 因為缺乏對聲音協調能力的知覺,Aaron(1990)的研究顯示經過聲音協調統整 訓練的學生,在音域增廣與音準正確的能力有顯著提昇。控制和製造音高的生理 動作包括「聲帶振動」、「氣息流動流與控制」兩大活動,若兩者協調有問題就會 影響歌唱能力(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所以想擁有良好歌唱能力,必須 對發聲器官和身體氣柱(呼吸)的使用具備協調統整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影響歌唱能力的相關因素除了生理、心理與環境因素外,歌唱 方法與技巧如演唱時的姿勢、呼吸、共鳴、聲區、咬字與吐字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另外音高辨識、音調記憶與聲音協調統整的能力也會影響歌唱能力,由此歸納, 影響歌唱能力的因素除了生理因素較難改變,心理、環境與其他因素可以透過學 習與訓練改善,擁有正確的歌唱技巧學習,透過音樂方面的學習增強音感能力, 多聆聽音樂和反覆練習歌唱,是擁有良好歌唱能力的不二法門。

三、 歌唱的學習內容

雖然兒童歌唱能力會隨著生理成熟而改善(Gordon, 1997;Phillips, 1996), 有些研究卻發現部分兒童並沒有因為身體成熟而有較好的歌唱能力,要有好的歌 唱能力,除了培養與增強音感能力,還需經過歌唱技巧的學習與訓練,Bartle (2003)研究提出學校班級的兒童透過教學,多數人音準均有進步,歌唱是一項

(27)

經由學習才能完美的行為,提早進行歌唱的教學,才能及早改善不好的歌唱習 慣,提升歌唱能力(許雲卿,1998;Phillips, 1996)。 洪約華(1994)認為歌唱是國小音樂科教學之首要,Gordon(2001)也說兒 童學習音樂的基礎即是歌唱,透過歌唱啟發與培養對聲音的感知、音樂表現與創 造力。透過歌唱的學習,國小學童之基本歌唱能力應包含哪些,九年一貫藝術與 人文領域音樂部份的各學習階段教材內容中提及如下(教育部,2010): 表 2-1-1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部份之各學習階段教材內容 學習階段 歌唱能力學習部分 第一階段(國小 一至二年級) 透過習唱簡易兒童歌曲與唸謠,增加生活的樂趣。 第二階段(國小 三至四年級) 1. 以不同型態演唱音域適合的各種歌曲,如:齊唱、頑固曲調伴唱、異曲同 唱、輪唱。 2. 表現歌唱的呼吸、頭聲共鳴與發音技能,以及對歌曲曲調、節奏準確度的 掌握。 3. 學習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的提示。 第三階段(國小 五至六年級) 1. 熟練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的提示。 2. 運用歌唱技巧,如:呼吸、共鳴、表情演唱歌曲。 由表 2-1-1 可知,國小學童該具備的歌唱能力,包含能夠唸謠唱歌,學習獨 唱和合唱,運用歌唱技巧如呼吸、頭聲共鳴與發音技能,能夠有音色、力度和情 感的表現等。排除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外,歌唱技巧的學習是增進歌唱能力的 最有效方法,歌唱技巧的學習內容陳述如下: (一) 呼吸 呼吸由呼氣和吸氣兩個動作構成,吸氣可說是聲音產生前的儲備原料,多 數聲樂專家們皆認為正確的呼吸(氣息的運用)是訓練良好聲音的基礎,呼吸訓 練宗旨是教導學童運用「腹部-橫膈膜-肋骨」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學習到呼吸 支持與控制的氣息管理,學習內容包括姿勢的養成、氣息的運用(自然的呼吸) 和氣息的管理(支持與控制)(Phillips, 1996;黃凱音,1996)。要使聲音保滿有

(28)

17 力,需要堅強的氣息支持,正確的呼吸時橫隔膜下降,胸腔腹腔擴張,腰和背的 肌群與腹肌形成壓力互相抗衡,唱歌即吐氣,腰腹部肌肉漸漸內收,給予橫膈膜 壓力慢慢升起,將肺部空氣(氣息)壓縮規律的送出,震動聲帶而發出聲音,如 此完整自然的呼吸與發聲,是學好歌唱技巧的基礎與必備的技巧(宋茂生, 1989)。 (二) 發聲 聲音的產生是藉由吸到肺部的氣息,向上輸送經過聲帶使其振動,構成聲 響,除了氣息和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的另一個概念是人類的意念(聲帶上的連環 神經接受腦神經命令產生振動),有發出聲音的意願加上氣息與聲帶振動,才產 生聲音,教導學生如何唱歌的第二項技巧就是發聲,訓練內容包括聲音的音色、 音量、音高及音域等(黃凱音,1996;Phillips, 1996)。 (三) 共鳴 呼吸然後發聲,再加上處理「聲音位置」,若把聲音放在適當和正確的位置 上,就能產生好的共鳴,發出豐滿、響亮和波延的優美音色,因此唱歌能力要好, 需透過聲位安置(Tone placing),聲響透過共鳴器官,發出的聲音就會響亮悅耳, 所以共鳴聲響的概念是由呼吸和發聲衍生出的聲音教學第三要素(黃凱音, 1996;Phillips, 1996)。 音色的圓潤厚度和傳送的明亮度,是聲音充滿共鳴的兩大特色(裘尚芬, 2009;Phillips, 1996)。共鳴器官從臉頰、鼻孔、口腔、咽喉、胸膛等出現空間與 孔穴的地方,都能引起共鳴作用,歌唱所使用的共鳴空間,與說話所使用的共鳴 空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說話使用口腔和鼻腔以下的共鳴空間,歌聲需使用口腔和鼻 腔以上的共鳴空間才能發出所需要的高音,稱作「頭腔共鳴」,使用頭聲唱歌屬 於聲位安置的技術,少數人天賦異稟,多數人仍須不斷嘗試練習才能獲得(黃凱 音,1996)。宋茂生(1989)提到歌唱時打開咽腔的重要性,擴大咽腔可改變歌

(29)

唱的力度與色彩,歌者可以想像在咽喉裡放雞蛋、喝酒喝湯、或一面唱歌一面呼 吸等感覺。 (四) 聲區的融合 聲區的轉換不順暢會產生音色的破、空現象,好的歌唱應該要使胸聲與頭 聲自然而逐漸轉換才適宜,達到音色統一優美的音質,轉聲點(大換音)技巧的 突破與運用,是難度很高的技巧,吳榮桂(2002)提到:「突破大換音的發聲技 巧要先張大內鼻孔與咽喉腔,且保持較高的發聲位置輕聲歌唱,不可一味使力」, 並認為假聲練習是聲區融合的第一步;鄭秀玲(1981)認為聲區音色不同是因聲 帶拼合程度與相關肌肉動作不同的緣故,聲區的融合與音色的均勻需要更活的肌 肉運動、歌者智慧與實際的練習,經過耳朵的訓練與正確的發聲訓練,使音色一 致沒有裂隙,聲區與聲區緊密結合且轉變順暢,相鄰的聲區音色、發聲位置與共 鳴相似,鄭秀玲強調聲區融合的練習應該「由高的聲區向低的聲區去調和均勻」, 絕不能由低的聲區向高的聲區調勻,林月和(1989)採用級進的下行音階或半音 階以輕音量來唱可融合各聲區,孫清吉(2001)也說融合聲區要盡量往頭聲發展, 減少胸聲。 聲區融和的訓練方法,整理理論文獻後的歸類如下: 一、 輕聲唱法─發聲練習從假聲著手、用半力輕唱。 二、 勤練下行音階,由高聲區向低聲區練習聲音統一均勻。 三、 上行音階的練習需注意放鬆及漸進原則。 四、 拉下喉頭,是為了同時打開鼻咽口。 五、 用關閉(closed)唱法(多用 Lu 來發聲)─使聲帶摩擦面積減少、聲帶旁 肌肉放鬆、音量適中口腔呈現中圓型空間,氣息的支持位置更深。 六、 集中聲音產生共鳴,往頭聲發展。 七、 單音的漸強又漸弱練唱法─建立正確呼吸法後才練習。 (吳榮桂,2002;孫清吉,2001;楊兆禎,1982;葉淑蕙,1979;鄭秀玲,1981)。

(30)

19 (五) 咬字與吐字 咬字與吐字即指「語韻措辭」,母音需均勻統一,子音需敏捷清晰,可以幫 助聽者了解歌詞,並使歌聲線條優美自然(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唱歌 時的咬字與吐字要放鬆下巴,舌頭則會影響母音與子音的發聲,舌頭放鬆讓氣流 震動聲帶經過共鳴器官發出母音,子音由氣流被阻擋或打斷所產生,依靠嘴唇、 舌頭與牙齒形成母音與子音,歌唱技巧學習的是如何讓母音連接表達持續的樂 句,子音能清晰的呈現,才能傳達歌詞的正確性、涵義與情感(康美鳳,2001)。 (六) 音高正確性(音準) 在學習唱歌的階段時若缺乏「聽覺的回饋」,內在聽力不佳(對音高沒有聽 覺和認知上的能力),將導致無法將音高唱準;若具備內在聽力,但學習時缺乏 發聲器官的訓練,肌肉運動覺(kinesthesis)未能與發聲器官產生連結,學習者 無法掌握自己發出的聲音也會產生音高唱不準的現象(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因此歌唱的學習需先訓練音高辨識能力,擁有內在聽力後再配合歌唱音 準訓練,多聽多唱,是唱出正確音高的最好方法。 除了聽覺的訓練,另可以使用視覺、肢體動覺來訓練音準能力,將音高與聲 音方向使用視覺和肢體動覺來連結,使用高低的點、線條、手勢等來促進音高辨 識(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 (七) 情感表達 除了具備優美的聲音,唱歌仍需有豐富的情感表達、透過表情詮釋傳達歌曲 的感人情緒、歌詞涵意和生命力,才能是算是良好的歌唱。情感詮釋的內容包括 對樂句線條、音域擴展、力度與速度、歌聲的彈性與張力、歌曲內容情緒之變化 等方面的學習(裘尚芬,2009;Phillips, 1996)。 因此,歌唱技巧如呼吸、發聲、聲區調和、咬字吐字、音高正確性與情感表

(31)

達均需透過學習才能提升能力,學習的方法即是多聽多唱。音準方面除了勤練習 演唱,還需要聽覺與肌肉運動覺的訓練,透過音感練習,培養良好的音高辨識、 音調記憶與聲音協調統整能力,提升歌唱能力將不再是難題。

四、 國小學童歌唱能力的發展

歌唱能力會受生理、心理、環境、音感和歌唱技巧之影響,尤其在學齡前、 學齡時期與變聲期完成前的兒童,年齡增長與生理發育是歌唱能力提升的關鍵, 歌唱能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隨著年齡增長與身體成熟產生了聲音的變化,通常 可以展現越來越好的歌唱技術,音域也會越來越寬廣(Hackett & Lindeman, 2006;Phillips, 1996)。 歌唱能力發展至國小階段逐漸穩定,國小一年級兒童(約 7 歲左右)開始具 備基本歌唱能力,開始能控制聲音,是幼聲期轉變到童聲期最大特徵。國小一二 年級會非常喜歡唱歌,三年級時若沒有適當引導會從喜歡變成排斥唱歌,四年級 能演唱較長的樂句,開始建立和聲感,音量與力度會開始變大增強,直到五六年 級對聲音的控制更加純熟,音色、共鳴、音準、音量等歌唱能力亦到達學齡時期 的頂峰。之後的變聲期,男生聲帶長度、寬度、厚度增加,喉頭增大,音色變的 低沉寬宏,降低一至二個八度;女生變聲較不明顯,降低二到三度,變聲期過後 發聲器官才逐漸穩定,變聲期後歌唱能力受生理影響減少,受心理與後天學習的 影響增多(Phillips, 1996)。

另外,Choksy, Abramson, Gillespie 和 Woods(1986)歸納 Orff 對學齡兒童 歌唱能力的發展,內容提到幼稚園到國小二年級的歌唱能力是「可清楚的、敏感 的且具有力度的的表達詩韻、吟誦歌曲,孩子應該要獨唱和與他人合唱簡單的旋 律,約 2~6 個音,能呈現樂句。」三到五年級是「孩子的說話與表達清晰、唱歌 有清楚的起音,他們應該要能舒服的獨唱和與他人合唱,會願意試著改善唱歌,

(32)

21

能藉由看譜和聽音演唱五聲音階(學習順序 so-mi, la-so-mi, so-mi-re-do, so-do)。」 六到八年級是「學生被期待練習符合音調、整個打開喉嚨的歌唱,使用擴展的音 域與頭聲,他們應該能夠分析、描述、展示好的唱歌技術。」歌唱能力發展除了 會受生理影響,曲調音感能力與音樂知識能力也會受生理成熟影響而有所進展。 Hackett 和 Lindeman(2006)所劃分的學童歌唱能力的發展,幼稚園到國小 一年級「聲音輕且小,唱歌不容易合乎音調,能唱 5~6 個音」,二到三年級「增 加到 5~10 個音,可以合乎音調唱歌,較多的喉頭控制,音準較準且更有表現力」, 四到五年級「唱歌範圍 8~12 個音或更多音,聲音線條和肺更加發展,對聲音和 呼吸的控制更好,男孩聲音更共振,女孩聲音清楚而輕盈,可在和聲內唱歌,能 唱兩聲部合唱」。由此可知,國小學童歌唱能力的發展,音域通常會隨身體成熟 而擴展,隨著年級增加,聲音控制和音準能力逐漸提升,音色與共鳴改善,音樂 的表現力與和聲感提升。 總而言之,歌唱能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年齡增長與生理發育是歌唱能力提 升的關鍵,若能避免心理障礙、改善音樂歌唱環境、提升音感和歌唱技巧能力, 歌唱能力的進步將更加快速,國小學童之音樂能力會更加提升。

(33)

第二節 唱歌聲音之發展

一、聲音的發展階段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會經歷不同的聲音變化,從幼聲、童聲、變聲到成人聲 等聲音發展,在唱歌方面,Phillips(1996)提及唱歌聲音的發展透過身體的成熟, 下列是幾位學者對聲音發展階段提出的見解: 表 2-2-1 蔡天予(1972)對聲音發展的階段劃分 聲音發展階段 男生 女生 幼兒聲期 7、8 歲止 7、8 歲止 童年聲期 13、14 歲止 12、13 歲止 變聲期 13、14、15 歲起 12、13 歲起 青春聲期 20 歲起 18、19 歲起 成年聲期 35 歲起 30 歲起 老年聲期 55 歲起 45 歲起 表 2-2-2 孫清吉(2001)對人聲成長的分類 聲音發展階段 年齡 聲音發展情形 0~6 個月 聲音約一個半八度音階 3~5 歲 音域一個八度(約 a-a1 出生~幼聲期前 5~6 歲 音域約 a~c2 幼聲期 6、7 歲左右 音域可達 f~f2 童聲期 7~14 歲左右 童聲無男女性別之分,音質接近成人女聲 變聲期 14 ~17 歲左右 (或 11~17 歲) 男生聲帶長、寬、厚度增加,喉頭增大,降低一至二個八度; 女生變聲較不明顯,降低二到三度 春聲期 17~24 歲左右 聲帶已發育完成,但喉嚨還繼續發育,聲音還會改變,音域 在一個半八度至兩個八度間 定聲期 25~30 歲左右 發聲器官大致固定,適合訓練聲樂 成聲期 35~55 歲左右 聲音更成熟圓潤 老聲期 55 歲左右後

(34)

23 表 2-2-3 林福裕(1991)歸納兒童的聲音發展五個時期 聲音發展階段 年齡 唱歌聲音特色 稚聲期 0~5 歲左右 音域狹窄、音量小、音色輕柔、音準不穩定 童聲期 5~11 歲左右 音域增寬、音量加大、音色開始具有一些磁性,音準較穩定 定聲期 12 歲左右 音域、音量、音色、音準均有長足進步,是兒童合唱的高峰期 定聲後期 12 歲左右~ 變聲期前 持續約 8、9 個月,音域突然加寬、音色特別美、歌唱慾望增 強 變聲期 定聲後期~ 變聲期結束 從童聲到成人聲,男生音色低沉寬宏,比女生低八度;女生變 聲較不顯著 綜合學者對聲音的劃分,多以幼聲期、童聲期、變聲期、成年聲期等階段區 別聲音特徵(任蓉,1995;林福裕,1991;孫清吉,2001;蔡天予,1972),我 們可知聲音的發展會受身體成長的影響,生理的成熟會帶來音域、音量、音色和 音準的改變,變化最大的時期包含從幼童到兒童以及兒童到成人經歷的變聲期。 國小一年級兒童(約 7 歲左右)開始具備基本歌唱能力,開始能控制聲音, 是幼聲期轉變到童聲期最大特徵。Trollinger(2003)指出很小的孩子(出生到五 歲)聲音不像較大的孩子或成人。不同的原因是因(1)發聲必要的肌肉並沒有 完全形成,(2)出生時缺乏聲帶,聲帶開始發展是在一歲到四歲之間,(3)很 小的小孩產生最高和最低音是藉由升高和降低喉頭,(4)喉頭最初位於聲音系 統較高的位子再逐漸降低,(5)肌肉群的軟骨和骨頭的比例不同,(6)為唱歌 和講話提供氣息的呼吸系統未充分發展。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直到六七歲才開 始能控制聲音。 童聲期過後為變聲期,變聲期男生因聲帶長度、寬度、厚度增加,喉頭增大, 音色變的低沉寬宏,降低一至二個八度,女生變聲較不明顯,降低二到三度,呼 吸的氣息聲較變聲前增加;變聲期過後發聲器官大致固定,即成年聲期。肌肉記 憶、肌肉力量、聲帶的發展和歌唱呼吸技能的發展會影響聲音,因此我們可以斷 定聲音的發展深受生理發展的影響(孫清吉,2001;林福裕,1991;Williams, 1990;Trollinger, 2003)。

(35)

二、兒童唱歌聲音與音域之發展

唱歌聲音(singing voice)是和說話聲音(speaking voice)對比而來,説話聲 音指唱歌時音域窄,像唸誦歌詞,共鳴位置使用低聲區(胸聲),以平時說話聲音 來唱歌即是說話聲音,音域範圍約在 a-c1 中;唱歌聲音指會運用低、中、高三聲 區,音域廣,能穩定唱出歌曲的音高,音域能到達 b1 甚至更高,音質乾淨明亮且 柔軟,能以頭聲(高音位置)歌唱即屬於唱歌聲音(莊敏仁,2010;陳佳芸,2006; Steenwyk, 2004)。 薛良(1987)認為唱歌比說話使用更寬的音域、力度與長度,莊敏仁(2010) 提及 Mckinney(1994)認為說話聲音與唱歌聲音在發聲原理與基本技巧上是相同 的,但兩者因使用範圍和程度的差異聽起來有所不同,而 Rutkowski 認為說話聲 音和唱歌聲音在喉頭與氣流震動位置上有不同,要了解兒童的歌唱聲音須從音質 和音域判斷,具備唱歌聲音者有乾淨、柔軟、明亮的音質,能使用高聲區唱歌, 並能運用低、中、高三聲區的寬廣音域。 說話聲音可能會影響唱歌聲音,Trollinger(2003)的研究顯示兒童說話音高 的產生和音準能力有關,說話頻率可能是部分孩子在唱特定音高準確度的因素, 因此孩子的聲音構造和功能的發展是唱歌聲音發展的關鍵因素,Trollinger 還發 現性別對說話頻率沒有影響,原因是青春期以前的孩子聽覺和聲音結構是相似 的。 唱歌聲音特色即是唱歌的音色,又稱音質(Quality),不同的音色產生是由 於發聲體震動的狀態不同,即音波波形有差異,兒童聲音因為聲帶細薄比成人尖 而細,變聲期前的男女兒童音質均似成人女高音,但比成人女聲自然、清亮、柔 細且純淨(孫清吉,2001;楊兆禎,1982)。另外,音量會受身體共鳴器官大小 影響,聲波在較大的振動體通常音量較大,所以兒童的唱歌音量通常較小(林福 裕,1991)。

(36)

25 「音域(Vocal range)」表示一個人所能發出從最低到最高的聲音範圍區域, 叫做聲音音域,可再細分成生理上的音域和音樂上的音域,「生理頻率音域」指 雖不優美,但可以唱到上至最高頻率,下至最低頻率的音域;「音樂頻率的音域」 指具有音樂聲響的最高音和最低音的音域,例如樂器音域或歌唱音域;另有「頻 繁使用之音域(tessitura)」指一首歌或樂曲旋律經常出現的音,就唱歌而言有歌 曲常用的音高,即是 tessitura(裘尚芬,2009;薛良,1987;Phillips, 1996)。 每個人的音域不盡相同,取決於聲帶長短、厚薄、鬆緊等影響聲帶震動次數, 造成頻率的高低,而生理成熟與年齡也會影響音域,喉頭的聲帶在八歲前無法清 楚辨別,直到十歲發展增強,因此聲帶影響到唱歌聲音範圍(音域)的發展。較 小兒童音域較窄,隨年齡成長與身體發育逐漸上下擴展,經過發聲訓練的高年級 可達到兩個八度,唱歌聲音特色也會隨音域和生理發展而有差異,產生嗓音的變 化(吳榮桂,2002;康謳,1984;楊兆禎,1982;Phillips, 1996; Trollinger, 2003)。 關於兒童的唱歌聲音特色與音域之發展,Hackett 和 Lindeman(2006)針對幼稚 園-五年級學生的發展特性的歸納,唱歌部分的發展表 2-2-4 所示: 表 2-2-4 Hackett 和 Lindeman(2006)唱歌聲音範圍與特色 唱歌發展時期 唱歌範圍 唱歌聲音特色(音色、音質) 幼稚園到一年 級 5~6 個音 聲音輕且小,唱歌合乎音調是種挑戰,多鼓勵分別唱歌 和與他人合唱。 二到三年級 增加到 5~10 個音 可以合乎音調唱歌,較多的喉頭控制,音準較準且更有 表現力,鼓勵他們以清楚、開的和非強迫的音質唱歌。 四到五年級 大於 8 個音,可到達 12 個音或更多音 聲音線條和肺更加發展,對聲音和呼吸的控制更好,男 孩聲音更共振,女孩聲音清楚和輕的,可在和聲內唱歌, 能唱兩聲部合唱。 唱歌聲音發展有其次序性與階段性,是種持續且可觀察的音樂行為(Brophy, 2000),經研閱文獻後整理陳佳芸(2006)、陳貞銣(2008)、姜曉玲(2006)、謝 苑玫(2003)、Hargreaves(1986)、Hackett 和 Lindeman(2006)、McRae(1990)、

(37)

Phillips(1996)等對學齡的兒童(國小階段)唱歌聲音特色與歌唱音域發展的描 述如表 2-2-5 所示: 表 2-2-5 學齡兒童唱歌聲音特色與歌唱音域發展 年齡 歌唱音域 頻繁使用 音域 唱歌聲音特色(音質) 歌唱表達 調性和聲感 6-7 (小一) c1-d2(c2 ) d1 -a1 可分辨說話聲音與唱 歌聲音的不同,常用說 話聲音哼唱,咬字發音 較不清晰 可用準確音調唱出短曲 或歌曲片段,具備歌唱的 基本能力 開始發展調性感 7-8 (小二) b-d2 d1-b1 8-9 (小三) 降 b-降 e2 d1-c2 音色清亮細薄 發聲器官較成熟且較能 掌控,能維持音準,可唱 有力度歌曲 調性感充分發 展,唱歌曲時可維 持調性 9-10 (小四) a-f2(e2) d1 -d2 女生聲音較明亮清 晰,男生聲音共鳴增加 可開始教導音樂表情與 詮釋,能唱樂句較長和音 域較寬歌曲,可唱到中 (mezzo forte)力度範圍 和聲概念的建 立,曲調記憶力增 加,能理解兩聲部 和終止式的意義 10-11 (小五) 降 a-f2 d1-d2 11-12 (小六) g-g2 d1-d2 音色更具共鳴圓潤,音 域擴展、聲區平衡與和 聲發展的高峰時期 對聲音控制更好,可做出 斷奏、圓滑奏與詮釋歌曲 情感,音量變大,力度可 增加至強(forte) 和聲感發展佳,曲 調調性感能力更 提升 由此可知,多位學者和眾多文獻皆傳達出兒童唱歌聲音與音域會隨年齡增長 和身體成熟產生聲音的變化,通常可以展現越來越好的歌唱技術,音域也越來越 寬廣。唱歌聲音發展的快慢也會受學習影響,若有正確的發聲訓練和合適的練習 時間,兒童的音域與唱歌聲音發展必定會更加順利與快速,但仍要符合兒童的生 理發展,以免揠苗助長,才能展現生理年齡發展與學習相得益彰的效果。

(38)

27

三、唱歌聲音發展測量

唱歌聲音發展有其次序性與階段性,學齡前兒童歌曲唱不準常因為無法分辨 說話和歌唱聲音的差異性,而以單調且懶洋洋的聲音唱歌,所以應該要從小被鼓 勵發覺自己高音或頭腔聲音(高聲區)。無法正確自然使用唱歌聲音的孩子,產 生學習上的困難,常常被冠上音不準的評語,殊不知道這樣的判定抹殺了許多喜 歡唱歌的學童,讓學童不敢唱歌或害怕唱不好,對音樂產生消極態度,甚至喪失 了唱歌的興趣(莊敏仁,2005;Phillips, 1996),Rutkowski(1996)創立唱歌聲 音發展測驗(Singing Voice Development Measure;SVDM)共有九點量表,他認 為音不準除了聲帶尚未發展(音準能力會受身體成熟影響),會不會使用唱歌聲 音、使用唱歌聲音的穩定度等皆會影響音準與歌唱能力,在他的論點中,音偏高 或偏低的問題可使用音節調音法(intonational)來改善,兒童不正確唱歌的原因 可透過唱歌聲音發展測量,鑑別是由於唱歌發展的階段未到達還是無法正確唱 歌,依據唱歌聲音的音質與音域,把唱歌聲音分成九種類型,如表 2-2-6 所列: 表 2-2-6 Rutkowski(1996)唱歌聲音發展測驗 量表分數 唱歌聲音類型 特徵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唸誦歌詞並無歌唱。 1.5 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

(Inconsistent Speaking Range Singer)

有時唸誦,有時能維持音調,並且對音高有些敏 感度,但是仍保持在說話聲音的音域(通常在 a~c1)。

2 說話音域歌唱者

(Speaking Range Singer)

能維持音調,對音高有些敏感度,但是仍保持在 說話聲音的音域(a-c1)。

2.5 不穩定的有限音域歌唱者

(Inconsistent Limited Range Singer)

聲音呈現在不穩定的說話與唱歌聲音間,並且當

使用唱歌聲音時,呈現有限的音域(通常達到 f1)。

3 有限音域歌唱者

(Limited Range Singer)

呈現在有限的唱歌音域,能穩定地使用唱歌聲音 (通常在 d1

-f1)。

3.5 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

(Inconsistent Initial Range Singer)

有時只呈現使用有限唱歌聲音的音域,但是其他

時候呈現使用初期唱歌聲音的音域(通常 d1

(39)

量表分數 唱歌聲音類型 特徵

4 初期唱歌聲音音域歌唱者

(Initial Range Singer)

呈現穩定使用初期唱歌聲音的音域之歌唱者 (d1 -a1)。 4.5 不穩定歌唱者(Inconsistent Singer) 有時只呈現使用初期唱歌聲音音域,但是其他時 候呈現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能在提高的 音域唱歌,唱到降 b1以及降 b1以上的音高)。 5 歌唱者(Singer) 呈現穩定地使用已擴展的唱歌聲音音域(能在提 高的音域唱歌,唱到降 b1以及降 b1以上的音高)。 註:降 b1為聲區轉換音 資料來源:莊敏仁(2010)。建 置 兒 童 唱 歌 聲 音 測 驗(頁 54)。臺 北,東 和 。 莊敏仁(2010)提到 Rutkowski 後來把原本的九點唱歌聲音發展量表擴及十 四種類型,第十種「隨意唱歌唱者(Random Singer)」、第十一種「不穩定曲調 方向歌唱者(Inconsistent Directional Singer)」、第十二種「曲調方向歌唱者 (Directional Singer)」、第十三種「不穩定正確歌唱者(Inconsistent Accurate Singe)」、第十四種「正確歌唱者(Accurate Singer)」。莊敏仁(2010)則針對國 內音樂教師的需求,取 Rutkowski 新增類型中的兩類,認為此量表可以增加「漸 進穩定正確歌唱者(Inconsistent Accurate Singer)」和「正確歌唱者(Accurate Singer)」,幫助教師做為兒童唱歌聲音發展類型的判定與檢測兒童歌唱能力的工 具,並作部份調整以符合國內測驗的需求。內容如下表 2-2-7: 表 2-2-7 莊敏仁(2010)兒童唱歌聲音測驗量表(CSVM) 量表分數 唱歌聲音類型 聲音特徵 1 前歌唱者(Pre-singer) 吟誦歌詞並無歌唱。 2 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

(Inconsistent Speaking Range Singer)

1. 音域通常在 a~c1。

2. 有時唸誦,有時能維持音調,並且對音高有些 敏感度,但是仍保持在說話聲音的音域。

3 說話音域歌唱者

(Speaking Range Singer)

1. 音域通常在 a~c1。

2. 能維持音調,對音高有些敏感度,但是仍保持 在說話聲音的音域。

4 不穩定有限音域歌唱者

(Inconsistent Limited Range Singer)

1. 音域通常達到 f1。

2. 聲音呈現在不穩定的說話與唱歌聲音間,並且 當使用唱歌聲音時,呈現有限的音域。

數據

表 2-4-1    國內關於音樂經驗之相關研究整理    作者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陳祐加(1996)   創造思考策略教學對國 小學童曲調創作學習效 果之研究  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文獻探討  調查變項間的相關性 背景變項 1.  性別:男童、女童 2.  年級:國小三、四、五年級 3.  音樂學習經驗(校內外之課外音樂學習經驗): (1) 有無課外學習樂器經驗 (2) 不同課外學習樂器時間長短 (3) 不同音樂課程種類 (4) 不同學習樂器種類 (5) 參與課外音樂活動程度 測驗調查之評定 唱歌聲音、歌唱音準與音樂學習經驗的相關性 研究動機與目的 調查研究變項 1
表 4-2-2    國小三年級研究樣本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描述性統計    人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峰度  唱歌聲音類型  197  3  11  7.44  2.81  -.33  -1.39          學童之唱歌聲音類型分成1 ~ 11種類型,從表4-2-2可知,國小三年級 施測總人數為197人,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平均數為  7.44,標準差為  2.81,又偏態為  -.33,負偏態表示研究對象唱歌聲音類型大於平均值的人 數較多,峰度為負值  -1.39,屬
表 4-2-10    國小五年級不同性別學童使用唱歌聲音情形之 t 檢定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男童  116  8.24  2.69  女童  116  9.12  2.31  -2.67**  **p < .01          由上表可知,國小五年級施測男童 116 人,女童 116 人,經統計結果, 性別變項與唱歌聲音類型之顯著性  p = .008 < .05  達顯著水準,所以國小五 年級性別差異顯著影響唱歌聲音類型的使用,且 t = -2.67  為負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erefore, how to enhance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have become a main subject of mobile network operator.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rrelations of factors

The study found: (一) comparing with the pupils of other grades, the pupils in pupils of sixth grade in Yang-Gu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hasized on the growth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in diagnostic teaching and their changes in scores on fraction word problems test..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