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之政經競合–以結構現實主義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之政經競合–以結構現實主義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邱坤玄博士. 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之政經競合 -以結構現實主義分析. 研究生:張君傑.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3) 摘要 國際經濟制度權力分配所形成的結構,是展現權力或實現利益的一種形式。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透過主導創設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B) 構成國際經濟制度,確保在全球經濟治理的優勢地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 經濟快速發展與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日益展現出革新與完善現有國際經濟制度的 強烈企圖心,尤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簡稱亞投行)從提出倡議到正式成立僅歷時兩年,並獲得亞太區域內、外 之主要國家支持,反映出中國具備主導建構區域性或全球性多邊金融機構的政經 實力。本論文將從結構現實主義的權力、利益、霸權等視角,探討美國在二戰後 主導創設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目的、中國深化參與現行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意 圖、美中兩國在國際經濟制度權力消長情形,以及中國創建亞投行對於美中關係 未來發展的可能影響與戰略意涵,從中推論在美國掌控總體主導優勢的國際經濟 制度下,中國試圖運用亞投行在國際經濟制度的權力結構組建平行架構,爭取與 其政經實力相符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等相對利益,藉以形塑安全環境、擴大國際 事務話語權和提升其大國地位,並在國際經濟制度結構下,與美國保持競合兼具 的權力平衡的均勢格局,進而實現「兩個百年」的戰略發展目標。. 關鍵詞:國際經濟制度、亞投行、結構現實主義、美中關係.

(4)

(5)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form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may reflect influence of power and fulfillment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cured its dominant position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by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consisting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In contras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ina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nd gradually shown a strong desire to reform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are to explore the Sino-US strategic struggles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evaluat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Sino-US relations caused by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realism. Based on the conducted analyse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China aims to pursue the gains corresponding to its growing influence and have a bigger say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Moreover, China also devotes to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n balance of powe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establishing a parallel structure to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so as to accomplish its Two Centenary Goals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Structural Realism; Sino-U.S. Relations.

(6)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4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美中在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互動 .........................................27 第一節 國際經濟制度之演進與戰略作用 .................................................... 28 第二節 美國創設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構想 ............................................... 37 第三節 中國運用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意圖 ............................................... 40 第四節 國際經濟制度與美中關係 ................................................................... 45 第五節 小結 ................................................................................................................. 49 第三章 亞投行之成立與發展 .............................................................53 第一節 亞投行之創設源起................................................................................... 53 第二節 亞投行之制度設計................................................................................... 58 第三節 亞投行之發展現況................................................................................... 62 第四節 小結 ................................................................................................................. 73. i.

(8) 第四章 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之競合 .............................................75 第一節 亞投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權力分佈之探討............ 75 第二節 亞投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援貸條件之異同............ 82 第三節 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與美中關係的戰略意涵 ...................... 85 第四節 小結 ................................................................................................................. 88 第五章 結論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96 參考書目 .................................................................................................99. ii.

(9) 表目次 表 2-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歷任領導人對國際經濟制度的論述 ......44 表 3-1 1979-2016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統計表 ....................................57 表 3-2 中國創建亞投行之發展紀要 ..................................................63 表 3-3 2016 至 2017 年亞投行貸款國家、項目及金額統計 ...........68 表 4-1 亞投行前 10 大出資額及投票權會員國 ................................79 表 4-2 亞投行域內、外會員國總數、總出資額及總投票權比例 ..79 表 4-3 亞投行域內、外前 5 大投票權會員國 ..................................80 表 4-4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亞投行組織結構比較表 ..........83 表 4-5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亞投行援貸條件比較表 ..........85 表 4-6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亞投行投票權比較表 ..............87. iii.

(10) 圖目次 圖 1-1 中國「一帶一路」路線示意圖 ..............................................16 圖 1-2 美「中」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國際制度的平行架構 ......22. iv.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強權國家的興起,除了軍事力量、經濟能力、地緣優勢或意識型態等因素 外,亦可透過制度建構與創新來成就其霸權。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及 國際制度的普遍建立與蓬勃發展,各國之間爆發直接衝突的風險已較過往降低, 國際關係逐漸由軍事衝突朝向經濟競爭發展,運用各種國際制度劃定權勢範圍與 限縮對手發展的和平手段是一種較為有效且可行的選擇。美國作為具全球主導地 位的強權國家,通常將創設和主導國際制度視為確立和維護霸權的途徑和手段, 中國等區域性強權則試圖透過國際制度來擴展及確保其國家利益。1由於經濟全 球化與科技進步加深各國相互依存與合作互賴關係,國際分工與國際經濟重要性 日增,各國之間的敵我界限漸趨模糊,並將保持本國經濟成長、提升國際競爭力 視為核心國家利益,基於確保自身國家利益的前提,各國的對外政策多聚焦經濟 議題,國際關係趨向規範化、制度化,國際制度逐漸成為強權國家基於權力對比 格局形成的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對各國行為規範的潛規則。2國家若要參與國際 事務,就必須自我限制或讓渡傳統主權上的權利,遵守諸多條約、協議、規則和 國際制度。3 冷戰結束導致兩極世界格局的解體,國際體系結構從美蘇「兩極對立」轉 向「一超多強」發展,4美國更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確立其世界超強的優勢地. 1. 2 3 4.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頁 265-266。 葉自成、蔣立群,新中國國際秩序觀的變遷,黨的文獻(北京),第 6 期(2011 年),頁 72。 楊永明著,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年),頁 24。 國際體系結構係指體系中大國之間的權力分配。冷戰結束以後的國際體系,由於美國在軍事與 經濟方面展現獨霸的超強地位,較為傾向單極體系狀態,但隨著中國、歐盟與日本等區域大國 國地位日漸提升,因此目前多以「單極多元」或「一超多強」概念指涉當前國際體系的權力分 分佈情形,參見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1.

(12) 位。為了樹立霸權領導的權威與合法性,美國推行以建設國際制度為手段、穩固 世界領導地位為目標的全球性制度霸權戰略,並分別從政治、經濟、安全等面向 制定和維持由其主導或對其較為有利的行為規則與國際制度,結合其在重要地緣 政治領域建立的同盟關係,構築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制度體系。經濟實力是美國 維護霸權地位極為重要的物質支撐,國際制度不僅是美國建立霸權與權力擴張的 重要基礎,也是美國維護及延續霸權的重要工具。國際經貿暨金融的有序穩定, 以及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是美國取得國際社會認同其霸權治理權威的重要基 礎。5基於國際經濟體系穩定有序攸關美國經濟繁榮和發展的政策評估與認知, 美國運用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WB)建構以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為中心的國際經濟制度,這套制度不僅成 為美國控制和管理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也是美國在全球經濟領域建立其制 度霸權的主要體現,同時,亦有助於美國將其在全球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進 行經濟擴張與資源調配的霸權作為予以合理化,並對美國運用控制經濟援助、信 用貸款及干預他國經濟政策等手段以限縮他國發展的舉措,提供制度保障的合法 性,從而穩固美國在全球經濟的霸權領導地位。6 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崛起與國際地位轉變,是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發展 的重要現象。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對於參與國際制度傾向抵制、孤立和消極參 與的被動立場,對於許多國際制度或規範多抱持否定與排斥的態度,直到鄧小平 在 1978 年大力推行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發展目標的改革開放政策後,隨著自身綜 合實力增長與對外在環境認知的轉變,中國開始尋求在國際社會爭取與其實力相 符的平等地位,7並經由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逐漸融入國際制度; 中國一方面學習如何運用國際制度作為反制美國霸權主義的有利工具,另一方面. 5. 6 7.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New York: Longman, 2001), pp. 121-135。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 期(2001 年), 頁 77。 門洪華,霸權之翼-美國國際制度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84-199。 資中筠,「百年思想的衝擊與撞擊」,美國研究(北京),第 4 期(1996 年),頁 7-29。 2.

(13) 設法在維持既有國際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尋求改革,使其同時兼具國際體系之維 護者和改革者的雙重身分。中國認為,現行國際經濟制度長期被代表西方資本主 義的美國霸權所宰制和壟斷,存在諸多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例如:美國在國際 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絕對優勢;8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 行,對於新興國家信用貸款採取嚴格限制或以經濟改革作為附加條件限縮其經濟 發展自主性等情形。為了實現以國內經濟建設為中心、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的戰略 目標,中國秉持改進與完善現行國際經濟制度的立場,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經濟 制度建設,同時運用自身所擁有的廣大市場與鉅額外匯儲備,9陸續主導發起和 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簡稱亞投 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藉以增強國際影響 力,進而促使國際經濟制度朝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且對中國較為有利的方向 發展。 亞投行是由中國主導設立,用以提供貸款支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之政府間 性質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主要扮演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資金援助與融資平臺 的角色。10亞投行從提出倡議(2013 年 10 月)到正式成立(2015 年 12 月)歷 時僅兩年,不僅獲得東協十國、印度、南韓、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等區域 內、外主要國家的支持,會員國總數亦在 2017 年 6 月由原有的 57 國擴增至 80 國(亞洲域內國家 46 個,域外國家 34 個),11整體規模超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 8. 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對於任何重大決議都要獲得成員國 85%贊成票才能通過,美國分別擁 有 16.75%和 15.85%的投票權,等同掌握對該兩個組織各項重大決議的「一票否決權」。 9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由中國國 家外匯管理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管理。2006 年 2 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達 8,536.72 億美元(不 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至 2017 年 5 月,中國的外匯儲備 總額為 3 兆 535.7 億美元,資料來源:參見「中國國家外匯儲備規模」(2017 年 1-5 月),中 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檢索日期:2017 年 6 月 30 日,網址:http://www.safe.gov.cn/wps/portal/sy /tjsj_lnwhcb。。 10 「習近平:真抓實幹主動作為形成合力,確保中央重大經濟決策落地見效」,新華網,2015 年 2 月 10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 2/10/c_1114323910.htm. 11 “AIIB Further Expands Its Membership,” AIIB, May 13, 2017, accessed May 25, 2017, https://www.aiib.org/en/news-events/news/2017/20170513_001.html; “AIIB Approves Membership of Argentina, Madagascar and Tonga,” AIIB, June 16, 2017, accessed June 17, 2017, https://www.aiib.org/en/news-events/news/2017/20170616_003.html. 3.

(14) (61 國)和亞洲開發銀行(67 國),躍升為僅次於世界銀行(189 國)的全球 第 2 大多邊開發機構,12展現中國具備主導建構區域性、甚或全球性多邊金融機 構之實力,致使美國產生被中國挑戰或取而代之的疑慮和不安全感。在美中相對 實力此消彼長的發展趨勢下,兩國如何運用國際經濟制度在區域乃至全球進行資 源分配與競逐對自身較為有利的戰略地位,以及中國創建亞投行對美中關係未來 發展的可能影響,殊值深入探究,亦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二、 研究目的 全球化趨勢深化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使國際制度對於促進國際合 作、建立國際秩序的影響日益重要。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國際制度,基本上都 是由美國霸權體系演化和發展而來,相應使國際制度研究及其理論與美國的制度 霸權存在密切的關聯性。本論文以制度霸權概念為經、國際經濟制度為緯,冀能 透由國際關係理論架構的分析、歸納和比較,並以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的政經 競合作為實證探討,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創設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目的。 (二)中國深化參與現行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意圖。 (三)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及美中關係未來發展的戰略意涵。.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本論文主要探討國際制度和霸權的關係,並以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的衝 擊和影響進行實例分析,在文獻回顧部分,筆者認為可從結構現實主義和霸權穩 定論等國際關係理論對國際制度的論述、美中官員和學者對兩國參與國際制度評. 12. 據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亞投行成員國至 2017 年底將可能達到 85 個,參見「又 7 國加入 亞投行成員增至 77 個」,中時電子報,2017 年 5 月 13 日,檢索日期:2017 年 5 月 25 日, 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13003670-260408「亞投行規模 只輸世 銀 」 , 聯 合 新 聞 網 , 2017 年 3 月 24 日 , 檢 索 日 期 : 2017 年 5 月 25 日 , 網 址 :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361371. 4.

(15) 估與討論,以及亞投行在中國「一帶一路」願景下發展情形與各界對亞投行的看 法等層面進行歸納與分析。. 一、 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制度 國際關係學界對於國際制度的定義,主要以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 克拉斯納(Stephen D. Krasner)分別提出的「國際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及「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最具代表性,基歐漢認為,「國際制度」 是指示行為角色、約制行動及劃定期待的一組持續及互相連接的正式或非正式規 則,包括正式的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及非政府國際組織(NGOs)、「國際 建制」和國際規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13克拉斯納將「國際建制」定義 為在特定的國際關係領域中,由國家行為者的預期或願望匯集而成的一套明示或 默示之原則(principles) 、規則(rules) 、規範(norms)和決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其中原則指的是對事實、因果關係和正直誠實的遵奉信仰;規範 則是根據權利和義務所界定的行為標準;規則是用來協調原則和規範之間的可能 衝突;決策程序是在制訂和執行集體決定時所採取的普遍作為。14此外,王學東 主張國際制度可視為國際社會中的博弈規則,是制約國家行為體互動的約束條 件 ; 15 蘇 長 和 亦 指 出 , 國 際 制 度 就 是 一 系 列 主 要 由 國 家 行 為 者 在 協 調 (coordination)環境形成的準則(conventions)和在協作(collaboration)環境 創立的規約(contracts)構成;國際制度是規範國家行為者在特定範圍下的一組 權利約束,用通俗的說法就是國家行為者間的遊戲規則(rules of the game)。16 綜合上述定義,本論文認為國際制度指涉較為廣義的概念,是可被用來規 範國家職責、限制國家行動和影響國家期望的持久且互為聯繫的一組正式或非正. 13. 14. 15. 16.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p. 3-4, 163.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p.186. 王學東,外交戰略中的聲譽因素研究─冷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解釋(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7 年),頁 59-60。 蘇長和,「重新定義國際制度」,歐洲研究(北京),第 6 期(1999 年),頁 22-27。 5.

(16) 式的規則,國際制度是參與制度的國際社會成員共同認可和達成的行為準則,17 不僅是國際體系結構內行為體主觀需求的產物,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 的客觀現實,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和各國經濟互賴程度日益加深,參與國際制度 已逐漸成為國際社會衡量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18也是各國選擇國際戰 略的重要考量因素,相應提高國際制度在各國對外政策的戰略作用。 有關國際制度的內涵,可運用權力和利益的概念,分別從結構現實主義 (Structural Realism)和霸權穩定論(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等國際關係理 論加以探討,相關學者看法彙整如下:. (一)結構現實主義觀點 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 學界通常將其區分為古典現實主義 (Classical Realism)與結構現實主義等兩大學派。古典現實主義有三大基本假 設:國家中心、理性決策及權力至上;結構現實主義 (又稱新現實主義, Neorealism)運用國際體系和權力分配的架構,納入古典現實主義的國家、權力、 利益等核心概念,以國際權力的分配狀態,作為分析國家對外行為的基礎,19並 提出國際體系的結構是影響國家行為體國際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結構現實主義是 古典現實主義的補充、深化和發展,雖然與古典現實主義同樣重視權力,但是更 強調權力用以達成國家安全與生存目標的工具性,並且認為權力並非國家的最終 目標,國家追求權力僅是為了實現生存與安全等目標所使用的手段。 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家是國際體系的組成要素,國際結構是無政府狀態 (anarchy)的自助體系,國家是理性追求利益的自私行為者,受制於國際體系 的結構,追求權力是國家基本的行為模式。所謂國際體系結構係指涉國際體系的. 17. 18 19.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50。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頁 265-26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 30 卷第 3 期(1999 年),頁 24-25。 6.

(17) 權力分配格局,亦即國家依其相對國力在體系中相應位置的排列,國家實力對比 是國際體系結構的基礎,國際體系的權力分配決定國際體系的結構,並以大國間 的權力分配為優先。20國家之間的權力資源分配,將影響特定議題領域國際制度 的存在及性質,尤其是在合作中獲取「相對利益」(relative gains),21結構現實 主義的代表性學者華爾茲(Kenneth N. Waltz)認為,國家在國際體系結構中所 處的位置、各國在國際體系中的相對權力分配情形,才是造成各國對外政策不同 的主要原因。22此外,國家的權力是相對於其他國家而來,當國家在無政府狀態 下合作時,將會評估和比較對方所獲得的利益是否將改變彼此在國際體系的權力 位置。23由於國家會考慮無政府狀態的「相對權力」(relative power),24因而對 國際制度的效率形成制約。25 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際制度基本上是權力分配的反映。吉爾平(Robert Gilpin)從權力觀點表示,國際制度是霸權主導下的產物,26格裏科(Joseph Grieco) 主張,國際制度在本質上是國家受到無政府狀態牽引而秉持相對利益的產物,27 克拉斯納則強調,國際制度是攸關何者利益較能被最大滿足的分配問題,28易言 之,國際制度是展現權力或實現利益的一種形式。另外,何杰認為,權力的分配 結構代表某種權力競爭狀態,它決定國際制度發揮作用的程度,權力決定制度, 制度反映權力分配,國際制度是人為設計用來適應權力分配與競爭性合作的制度.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頁 40。 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在合作中只關心何者會得到較多的利益,以及是否比他國取得更多的 利益;國家最基本之目的在於防止他國在實力上超越及威脅本國的安全,一旦合作關係未能 讓本國取得較多、較大的利益,或是他國會因為合作關係取得優勢的地位,合作關係自然消 失,參見張亞中,「國際關係學的發展」,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臺北:揚智 文化,2009 年),頁 23。 過子庸,國際關係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 年),頁 101。 廖舜右、曹雄源,「現實主義」,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頁 42-43。 「相對權力」係指兩國相互對抗的能力比例。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頁 269。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139-144. Joseph M. Grieco, “Realist Theory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alysis with an Amended Prisoner’ s Dilemma Model,”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0, No. 3, (1988), pp.600-624 Stephen Krasner, “Global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Power: Life on the Pareto Frontier,” World Politics, Vol. 43, (1991), p. 336-366. 7.

(18) 安排。29克勞福德(Robert Clawford)將國際制度視為霸權國維護權力的工具和 附屬品,或是內生於國家權力結構的產物。30權力愈集中,對國際制度的供應就 愈多。克拉斯納以「性別之戰」(Battle of Sexes)博弈模型指出,國際制度經常 是權力分配和伴隨利益的關鍵性仲介,其本身也成為權力的源泉,因此並不具備 自主性和獨立性。31基於權力結構的決定性作用,一旦現有國際制度的權力結構 銷蝕,制度將註定崩塌或失去效用。32. (二)霸權穩定論觀點 中文對於霸權的解釋多偏向貶義,孟子首開王霸之辨,主張王道基於仁義、 實行仁政,霸道則憑藉武力征服他者;33中國社會科學院彙編的《現代漢語詞典》 將霸權定義為「在國際關係中以實力操縱或控制別國的行為」,強調霸權是一種 地位、能力和權力。34霸權的英文"hegemony"源自於希臘語,主要指體系中某個 國家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權力,居於支配地位,即所謂的霸權國或霸主 (hegemon),根據西方人的理解,霸權國或霸主是中性詞,沒有明顯的貶義, 意指「有能力確保管理國家關係的原則,並願意這樣做的國家」,35而且「能夠 控制國際政治和經濟關係的規則」,36其意涵聚焦於大國的超強地位和對別國的 領導與控制。霸權國不是天然存在,也不是被其他國家共同選擇而來,而是基於.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何杰,「權力與制度─國際機制理論的現實主義分析」,歐洲研究(北京),第 21 卷第 4 期 (2003 年 8 月),頁 31。 Robert Clawford, 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Rethinking Neoliberal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rtmouth: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t, 1996), p. 57. Stephen Krasner, “Global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Power: Life on the Pareto Frontier,” World Politics, Vol. 43 (1991), p. 336; Stephen Krasner, Structural Conflict: The Third World Against Global Liberalis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 7-9. Andreas Hasenclever, Peter Mayer, Volker Rittberg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86. 門洪華,霸權之翼-美國國際制度戰略,頁 57。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年), 頁 21。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美國註定能領導世界嗎 (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 Joshua S. Goldstein,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281. 8.

(19) 自身對霸權的期望逐漸發展而成,換句話說,霸權是全球國家競爭所造成的自然 產物,意指某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皆具備絕對優勢的國家實力, 並有將其力量轉化為對國際事務、國際體系和其他國際行為體進行干預乃至控制 的意願和能力;37實力和意願是建立霸權的基本條件;創設用以管理和控制國際 事務及國際體系的各種國際制度,同時威脅利誘其他國家參與,是霸權賴以建構 霸權體系的手段或方式。此外,經由形塑共同價值觀、信仰、文化和意識型態的 過程,建立正當合法的全球治理權威,通常被視為霸權汲於追求的終極目標。38 霸權的核心是一種國際社會所認可、關涉國家互動關係的制度性安排,39國際間 的政治與經濟規則大多由霸權所訂定,40霸權在國際政治體系獨具的優勢地位, 往往與自身在國際經濟體系的優勢地位相輔相成,霸權運用所擁有的資源和權力 優勢地位,制定符合其國家利益的國際制度與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 國際通貨等國際「公共財」(public goods),組建由其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 並掌控特定時期國際關係的國際制度;41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憑藉 其雄厚的政經實力,在安全領域建立北約等一系列軍事同盟,並在經濟領域創建 以「布列敦森林體系」為核心的世界經濟架構,形成二戰後的國際霸權體系,42 使美國在各個國際領域同時處於主宰地位,43是被國際關係學界公認的當代霸權 研究典範。 霸權穩定論旨在解釋霸權結構(hegemonic structure)和霸權結構中行為體 的國際行為。吉爾平指出,霸權體系是一種穩衡結構,其主要特點是結構穩定與 37. 38 39. 40. 41 42. 43.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 2 期(2001 年),頁 181。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美國霸權」,美國研究(北京),第 1 期(2001 年),頁 79。 John G. Ikenberry, “Institution,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pp.43-78.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86-87. John G. Ikenberry, “Rethinking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Hegemony,” pp. 375-400.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8-34.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4, July/August, 2002, accessed May 5, 2017, https://www.foreignaffairs.c om/articles/united-states/2002-07-01/american-primacy-perspective. 9.

(20) 結構內的秩序,霸權國家的實力是確保結構持衡之根本保證。44所謂的穩定並非 霸權體系的內在和天然因素,而是霸權國家運用軍事和經濟實力維持結構的結 果,即霸權國家可以控制或至少影響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 體系內各個大國都能接受國際秩序現存框架的狀態。霸權國家的地位一旦確立, 就會為了其自身利益,盡最大可能減少國際衝突、增強國際合作。45霸權國家的 利益在穩衡結構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展現。在國際社會結構中,結構環境對其 成員產生限制,此種限制與結構成員的實力成反比,最強大的結構成員受到環境 的限制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實現自己的意願。國際政治體系往往是實力最強大的 行為者意志和利益的反映,霸權國家對結構的影響程度通常比結構對霸權國家的 影響更為強大,並使霸權國家成為霸權體系和國際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由於國際 秩序的穩定與霸權國家的利益休戚相關,促使霸權國家竭盡全力維護穩定的國際 霸權體系,使霸權穩定成為霸權體系的必然結果,因此,國際社會的穩定程度與 霸權國家的實力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正相關聯繫。46 霸權穩定論的論述多數與世界經濟有關。金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主張,世界經濟穩定取決於霸權所扮演的穩定者(stabilizer)角色,霸權的國力 與國際政經合作機制具有正向因果關係,渠將經濟學上的「公共財」概念與霸權 國家必然形成的關係聯繫起來,並據此提出霸權穩定論認為,霸權國家透過制定 基本原則、規則、規範和決策程序等舉措,改變次級國家的利益偏好,建立由其 主導的霸權體系與國際秩序,霸權國家的實力和威望是次級國家接受國際制度的 前提;在無政府的國際社會中,只有霸權國家有能力提供國際「公共財」,基於 霸權國家擁有絕對權力,促使其願意向體系內的次級國家提供「公共財」,容忍 搭便車行為(free riders),使國際體系得以繼續維持及如常運作。47霸權穩定論 的中心概念強調在國際體系中需要一個主導力量,來驅使、規範及管理體系主要 44 45 46 47.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p. 144.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p. 34-35.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頁 334。 Andreas Hasenclever, 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p. 86. 10.

(21) 成員的互動行為。霸權國家的重要特質是有能力可以建構國際體系的相關機制與 法則、具有強烈執行意志,以及承諾推動對體系內主要國家互為有利之事項。48 保持國際體系穩定的關鍵,取決於霸權國家提供的「公共財」是否滿足次級國家 的利益,如果次級國家認為現行國際體系提供的收益大於其所付出的成本,就會 選擇支持,反之,則會企圖採取相應作為推翻或改造既有國際制度。49換言之, 若次級國家不承認霸權國家主導國際秩序的正當性,同時霸權國家所制訂的國際 規範牴觸次級國家的核心利益,次級國家將透過權力平衡或直接衝突對霸權國家 進行抗衡。50 秦亞青和利特伯格(Volker Rittberger)皆認為,霸權穩定論是以權力詮釋國際 制度的經典理論模式。51吉爾平主張,霸權(Hegemony)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地位 與角色,透過提供包括國際建制、穩定的國際通貨及國際安全等「公共財」,成 為扮演穩定國際政經運作與創建國際制度的角色。52陳欣之認為,國際制度由於 霸權的存在,呈現出國家間權力不對稱的現象,霸權運用其優勢經濟資源為主的 權力,透過創設國際制度來滿足與實現利益,並鞏固其優勢霸權地位,已是國際 制度創設過程的重要現象。53吉爾平另指出,霸權組建符合其利益的國際制度, 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向全球提供「公共財」,而是符合霸權的利益。54例如:二次 大戰結束後,美國享有製造業的生產力優勢,更擁有掌控全球資本、市場及原料 的 主 導地 位,同 時 透 過向其他 國家提 供這 些資源取 得影響 效果 ( influence effect),收受美國資源的國家,加入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建制,並服從美國. 48 49 50. 51. 52. 53. 54. 廖舜右、曹雄源,「現實主義」,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頁 54。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p. 150. 浦曉宇,「中國與國際秩序的再思考:一種政治社會學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第 1 期(2010 年),頁 25-27。 秦亞青,「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沿革」,教學與研究(北京),第 7 期(2004 年),頁 56-63; 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Volker Rittberg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p.1.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86-87.;邱坤玄,「霸權穩定 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 31 卷第 3 期(2000 年夏季),頁 3。 陳欣之,「國際制度在國際霸權競逐的權力作用」,政治學報,第 40 期(2005 年 12 月), 頁 123。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p. 139. 11.

(22) 的領導。55因此,霸權建立國際制度之首要目的在於符合其利益,而且能夠強化 其優勢地位,至於為全球提供「公共財」的舉措,只是建立國際制度形成的外部 效應。56如果建構國際制度的成本過高,或是霸權本身具有足夠能力採取單方面 行動來達成安全與穩定的目標,將大幅降低霸權建立國際制度的可能性。. 二、 美中在國際制度下的競逐 中國經濟崛起已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並被視為未來可能與美國霸權並駕齊 驅的崛起強權,57兩國之間的實力消長,相形產生彼此如何適應的問題,吾人可 從美中雙方在國際制度下的互動來觀察和理解,相關論點整理如下:. (三)美國對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評估 中國是否會遵循或挑戰當前由美國主導創設的國際制度,近來成為國關學 界關注中國崛起的焦點。伊肯伯里(John G. Ikenberry)從制度和市場經濟的角 度指出,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主導構建的國際經濟制度,具備開放性、法制性、 規範性及整合性等特質,使得中國等強權在崛起的過程中容易進入卻很難推翻 (harder to overturn and easier to join)。即使美中兩國經濟實力對比拉近,甚至 有朝一日中國超越美國,中國也不會挑戰美國所構建的國際經濟制度,因為這些 制度包含非歧視待遇和促進貿易自由化原則等符合中國利益規範。再者,現有的 國際經濟制度係由美國,歐盟、日本及多數已開發國家共同參與和制訂,並獲得 多數發展中國家認同,就算美國的實力衰退也不致造成制度的變動,中國若要將 其打破或提出替代方案,將必需獲得參與制度的所有國家認可,所要付出的成本 過高,也可能面臨被其他國家聯合制衡的潛在風險。58奈伊(Joseph S. Nye)和. 55. 56 57. 58. 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39. 陳欣之,「國際制度在國際霸權競逐的權力作用」,頁 123。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Trends 2025: a Transformed World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8), p. 24 and 29. John G. Ikenber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1 (Jan/Feb 2008), p. 23-37. 12.

(23) 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認為,美國是從結構面宰制國際制度和價值體系,其 政治體制、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素質都在中國之上,經濟及軍事能力都被過度 高估的中國,現階段仍無法挑戰美國所掌控的國際制度。59 美國助理防長謝爾(Robert Scher)表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最大受益者, 故並無必要打破既定國際秩序,但渠強調中國固然有權爭取若干改變,惟前提是 不能逾越國際制度的基本底線。 60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和沙特 (Robert Sutter)認為,在未來幾十年裡,維護和平穩定的外在環境、致力自身 的現代化發展,將持續是中國最關注的核心利益,中國仍未做好取代美國位置的 準備,並認為加入國際制度而不要試圖將之打破或加以修正,有利於增進中國的 國家利益,同時,若美國的霸權地位迅速衰落,將會引發全球權力動盪的危機, 進而損害中國自身的發展前景。61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施道安(Andrew Scobell)也提出類似看法指出,對中國而言,遵從國際制度的行為規則並不意味 放棄對其國家利益的追求,而是學會如何在新的條件下,以新的方式追求利益, 中國的目標是要影響美國等西方國家創立的世界秩序,並非加以破壞。62施偉勒 (Randall Schweller)則認為,目前中國仍無法提出取代當前國際制度和規範的 新藍圖,美國除了對中國採取「棒子與胡蘿蔔」(stick and carrot)策略外,亦 可透由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提出可被共同接受的國際規範,使中國在崛起之後仍會 遵循美國所主導的國際制度和規範。63 59. 60. 61. 62. 63. Joseph S. Nye, “China’s Rise Doesn’t Mean War,” Foreign Affairs, Issue 184 (Jan/Feb 2011), p.66; Joseph S. Nye,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6 (Nov/Dec, 2010), pp.2-12; Michael Beckley, “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6, Issue 3 (Winter 2011/12), pp.41-78. “U.S. Strategic Prior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ovember 16, 2016, accessed February 20, 2017, http://www.nbr.org/research/activity.aspx?id=716. Robert Sutter, “Why does China Matter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7, No. 1, Winter 2003/04, p. 88; Zbigniew Brzezinski 著,洪漫、于卉芹、何衛寧譯,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 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年), 頁 83-85。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關係(新北市:左岸文化,2013 年),頁 366、454。 Randall 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p. 72-108; Randall L. Schweller, “Rational Theory for a Bygone Er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3 (Jul/Aug 2011), pp. 460-468. 13.

(24) (四)中國對參與國際制度的思考 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美國對國際制度的宰制是長期存在的現象,在大多數 的情況下,美國不會放棄既有由其主導建立的國際制度,並會透過這套制度來增 益其戰略資源,重構符合美國價值觀的國際制度。64楊文靜指出,美國從九○年 代開始,力求把中國拉入其主導的國際體系,企圖藉此影響、改造和約束中國, 使中國的行為符合國際規範,但是中國對於國際制度並非單方面、無條件接受, 而是根據自身國情和國家利益,在接受國際制度和規範的同時,也設法加以修 改、補充和完善,甚至創新。65江西元也強調,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全面 參與國際制度的改造與創新,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66浦曉 宇則主張,中國接納美國霸權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制度並非過渡性策略,也不是 陽奉陰違,中國實際上是現行國際制度的受益者,國際制度可以被中國作為爭取 國家利益的途徑,但中國對現行國際制度仍有不滿意的部分,首先是美國在若干 技術層面的措施不盡符合公平原則,其次是美國作為現行國際制度的主導者,有 時卻不按照既定的合理規則行事,針對美國作為立規者卻自己違規的情形,中國 認為可基於相關國際規範來加以反制。67 從歷史發展過程觀察,中國對待國際制度的態度和行為歷經從否定、排斥、 反對到接受、參與、融入的巨大變化,68並在參與國際制度的過程中,不斷內化、 學習國際制度的規則和規範。中國總理李克強強調,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 者,也無意打造新的國際秩序。69王緝思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崛起對 美國的制度霸權不會構成嚴重挑戰,在美國構築的全球霸權體系下,中國仍有相 64 65 66. 67 68. 69.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頁 90-96。 楊文靜,「中國融入國際機制與美國因素」,頁 144-159。 江西元,中國的世界還是世界的中國─中國外交文化本源與國際體系變化趨勢(北京:時事 出版社,2009 年),頁 210。 浦曉宇,「中國與國際秩序的再思考:一種政治社會學的視角」,頁 25-27。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 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53 卷第 2 期(2000 年 6 月),頁 82。 「李克強:中國無意挑戰國際秩序」,FT 中文網,2015 年 4 月 15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1563?full=y. 14.

(25) 當大的崛起空間。70陳欣之也認為,中國參與國際制度主要動機是為了獲取依循 國際規範的絕對利益,並主張國際制度是崛起強權與現狀霸權權力競合的場域, 在組建國際制度的過程中,非霸權國家不僅僅是只能說「不」的反對者與破壞者, 相對的,藉由扮演提出具有高度可行性建議方案的談判解套者角色,透過積極的 「立」,取代弱國常用的「不」,非霸權國家仍可以在創建新興國際制度的過程 中,發揮積極主導的作用。美國並沒有獨佔主導創建國際制度的專利,中國也能 透過策略結盟成就國際制度的主導地位,並可藉由操縱議程設定暨外交手段發揮 可觀的作用,促成某些國際制度的生成,成為國際制度的催生者與管理者。71. 三、 「一帶一路」願景的經濟平臺:亞投行 (一)「一帶一路」願景 2013 年 9 月 7 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首次 提出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 綢之路經濟帶」倡議。722013 年 10 月 3 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明確 提出,中國致力於加強與東協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願與東協國家發展海洋合作 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73此兩項計畫後來統稱為「一帶 一路」倡議。「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 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及多邊機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74. 70. 王緝思,「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外交評論(北京),第 84 期(2005 年 10 月),頁 13-16。 陳欣之,「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問題與研究, 第 50 卷,第 4 期(2011 年 12 月),頁 63-88。 72 「習近平發表重要演講 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華網,2013 年 9 月 7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2 月 5 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7/c_117272280.htm. 73 「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網,2013 年 10 月 3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2 月 5 日,網址:http://www.xinhuanet.com/world/xjpynghyj/. 74 「楊立憲:“一帶一路”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國評論新聞,2016 年 11 月 23 日,檢索 日期:2016 年 12 月 5 日,網址: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266&ki ndid=0&docid=104479757 15 71.

(26) 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計畫,主要是希望利用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等 方式,連結東亞、南亞、中東、歐洲及北非地區,發展出歐亞大陸最具潛力的經 濟走廊。另外,中國擬訂「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畫,則是為了和東南亞、 南亞、印度洋、非洲及歐洲沿線國家,共同修建海上運輸與港口基礎設施,增加 和沿線國家進行海洋商務往來及經貿合作的機會。 「一帶一路」計畫途經的國家, 包含亞洲、非洲、歐洲地區約 65 國,合計擁有 44 億人口及 21 兆美金的經濟規 模(二者分別佔全球 63%和 29%)、約佔全球 40%的貿易額,未來十年內可望 能在基礎建設投資方面帶動 1.6 兆美金的商機。75. 圖 1-1 中國「一帶一路」路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一帶一路」戰略三年實施的初步成績單」,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17 年 5 月 12 日, 檢索日期:2017 年 6 月 17 日,網址:http://trad.cn.rfi.fr/中國/20170512-一帶一路戰 略三年實施的初步成績單。. 75. 「一帶一路是台灣經濟新藍海」,中時電子報,2015 年 4 月 28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8 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8000509-260109。 16.

(27) (二)亞投行興起背景與相關發展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2010 年至 2020 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至少 需要 8 兆美元,平均每年投資需求約 8,000 億美元,其中包括新建及修復取代的 能源設施 4,088 億美元、通訊設施 1,055 億美元,交通設施 2,466 億美元,以及 水暨衛生設施 381 億美元,尤以新建能源電廠及交通設施的資金需求最鉅,分別 為 3,176 億美元及 1,762 億美元。在 8 兆美元部分,68%用於新增基礎設施投資, 32%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的資金。76目前亞洲開發銀行總資金約 1,600 億 美元,世界銀行亦僅 2,230 億美元,該兩家銀行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與地區 的資金僅約 200 億美元,實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 亞投行是由中國主導設立、提供資金支援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間性質之區 域多邊開發機構,成立宗旨為促進亞洲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 程,並加強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合作,投資項目包括能源、電力、公路、 交通、農村電網、農業水利設施等生產性投資。77亞投行法定資本 1,000 億美元, 中國出資 500 億美元,總部設在北京,行長為中國前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理事 會主席為中國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中國籌建亞投行之戰略目的是透過為「一帶 一路」地區提供融資,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地區經貿整合,將周邊國家 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圈,提升中國的區域角色及國際影響力。. (三)各界對亞投行反應與評論 1、 官方論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亞投行開業儀式致辭表示,亞投行應與 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促進多邊機構共同發展;亞投行應按照多 邊銀行模式和原則運作,借鑒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經驗和做法,取長補短,. 76. 77. 李瓊莉,「中國大陸周邊外交之政經作為─對外援助」,中共研究,第 50 卷第 1 期(2016 年 1 月),頁 157-163。 程嘉文,「亞投行是什麼?民眾質疑的問題點是…」,聯合報,2015 年 4 月 1 日,版 8。 17.

(28) 高起點運作。78中國總理李克強則稱,中國願意與各國一起維護現行國際 金融體系,亞投行是對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補充。 79 美國總統歐巴馬 (Barack Obama)在原則上不反對亞投行,但強調美國關切亞投行運作 透明度和審核放款的規範能否向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看齊。80美國前 財政部副部長席茨(Nathan Sheets)表示,若亞投行能達到與世界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同等級的治理與運行標準,並與該等組織合作,將有助於 完善國際金融體系,彌補基礎設施資金缺口。81美國助理防長謝爾亦稱, 中國力推亞投行並依國際規則運作,屬正面發展。82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則 強調,亞投行是對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補充而非替代;是對現有 國際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進而非顛覆,並會建立良好的治理框架,按照 多邊機構的規則、國際慣例辦事;83亞投行不會是中國的外交工具,但中 國也不會迴避在亞投行的大國作用;美國作為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 的最大股東,都是在這些機構的治理框架下對其發揮影響力,未來中國 在亞投行的角色也將遵循此一基本原則。84 2、 學者看法: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 研究員肯恩(Robert Kahn)、「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主席布雷 默(Ian Bremmer)等學者指出,中國經濟雖逐年增長,但是在國際貨幣. 78. 79. 80. 81. 82. 83. 84. 「亞投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平台」,人民日報,2016 年 1 月 17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1/17/nw.D110000renmrb_2016 0117_2-02.htm. 「李克強:中國無意挑戰國際秩序」,FT 中文網,2015 年 4 月 15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 1 月 25 日,網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1563?full=y. 「歐巴馬首提亞投行:未反對各國加入」,聯合新聞網,2015 年 4 月 30 日,檢索日期:201 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6809/872138「美國態度悄然改變,財政部副部長示好亞投行」,大公網,2015 年 3 月 29 日,檢索日期: 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finance.takungpao.com.hk/dujia/2015-03/2958795.html. 余東暉,「中俄挑戰現行國際秩序?美助理防長更擔心俄」,中國評論新聞,2016 年 11 月 1 8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hk.crntt.com/doc/1044/7/3/7/104473711.html? coluid=148&kindid=7550&docid=104473711&mdate=1118063600。 「金立群:亞投行並非為顛覆而生」,FT 中文網,2015 年 3 月 23 日,檢索日期:2017 年 7 月 22 日,網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1563?full=y. 「金立群:亞投行非中國外交工具」,中時電子報,2016 年 1 月 17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7000928-260309. 18.

(29) 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發言權並沒有相應提升,因此透過倡 議設立亞投行表達對現行國際經濟制度的不滿,並希望藉此在亞太地區 發揮主導作用,致使亞投行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制度構成直接而嚴重 的挑戰。85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部主任卜大年(Daniel Blumenthal)和彼 得森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榮譽所長伯格斯騰(Bred Bergsten)持相反意見 認為,亞投行不會對美國的國際地位構成挑戰,美國應該接受中國在亞 投行的領導地位,並運用其所掌控的資源和經濟能力來實現兩國的共同 目 標 。 86 美 國 喬 治 華 盛 頓 大 學 國 際 關 係 學 院 教 授 沈 大 偉 ( David Shambaugh )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蘭普頓( David Lampton)也提出類似觀點,沈大偉認為,亞投行只是對現行國際制度的 補充,並沒有重複或衝突的情形,在全球和亞洲仍有建立功能交互重疊 機構的空間,蘭普頓強調,美國的態度將決定亞投行是否將對國際經濟 制度形成挑戰的重要因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主張, 亞投行是國際體系的後來者,其主要作用在於強化,而不是要推翻現行 國際經濟制度。87. 85. 86. 87. Robert Kahn, “A Bank Too Far?”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March 17,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www.cfr.org/global-governance/bank-too-far/p36290; Raj M. Desai and James Raymond Vreeland,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AIIB,” Washington Post, April 6,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n key-cage/wp/2015/04/06/how-to-stop-worrying-and-love-the-asia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bank/? /?utm_term=.2b2d67ce4595; Kenneth Rapoza, “With New Bank, China Shows U.S. It’s got Soft Power,” Forbes, March 23,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www.forbes.co m/sites/kenrapoza/2015/03/23/with-new-bank-china-shows-u-s-its-got-soft-power/#1af3cd65d753; 「亞投行是否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美國之音,2015 年 6 月 15 日,檢索日期:2016 年 11 月 25 日,網址:http://www.voacantonese.com/a/washington-aiib-20150612/2822119.html. Daniel Blumenthal, “If the U.S. Passed the TPP, the Bank Wouldn't Be an Issue,” New York Times, April 6,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www.nytimes.com/roomfordebate/ 2015/04/06/when-us-allies-join-the-china-led-development-bank/if-the-us-passed-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the-bank-wouldnt-be-an-issue; Fred Bergsten, “US should work with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Financial Times, March 16,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s://www.ft.com/content/4937bbde-c9a8-11e4-a2d9-00144feab7de. “Should Washington Fear the AIIB?” Foreign Affairs, June 11, 2015, accessed November 25, 2016,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5-06-11/should-washington-fear-aiib. 19.

(30) 四、 小結 構成國際制度的三大要素為針對特定問題領域、共同的國際行為模式,以 及協調國際關係的一套原則、規範、準則與決策程序。透過規範的建立,國際制 度可對國家行為者提供彼此間合作與競爭的規則,強化國家行為者間的政策協調 與行為趨同,因而存在以權力為基礎的霸權領導格局,有助強化各國的信任基 礎,形塑各國的互動模式,並可發揮制約國家對外行為與創造發展機遇的作用, 88. 是解決國際爭端、實現和平穩定的有效手段。89 結構現實主義和霸權穩定論分別從權力、利益及公共財等面向,提出對國. 際制度的觀點,兩者的交集點係國家在國際制度下的權力分配形成之結構,與國 家在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將制約國家所採取的對外行為,並決定國家行為的結 果,基此,有關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和美中關係的影響,本論文認為可從亞投 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在國際經濟制度形成的權力分配結構來理解,並以 結構現實主義的視角進行研究與探討。.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是指選擇問題及資料的準則,90以及決定研究主題的切入點,用以 貫穿論文的研究方向。國際關係理論常見的分析層次,主要參照華爾茲在其經典 著作《人、國家與戰爭》(Man, the State and War)提出的「個人」(individual)、 「國家」(state)、「國際體系」(system)等三個層次。91華爾茲認為,影響 各國對外政策的因素,並非存在於個人與國家內部,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 下,國家雖然是最主要的行為者,但每個國家的功能差異性不大,因此,由各國. 88. 89 90 91. 王啟明,「國際建制與霸權體系的維繫:以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分析」,亞太研究通訊,第 8 期(2010 年 7 月),頁 139。 Stanley Hoffmann, “The Rules of the Game”,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87), pp. 41-4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 年),頁 98。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New York: Seven Beidges Press, 2000). 20.

(31) 相對權力分配組成的「國際體系」結構,才是影響國家對外行為的獨立變數。92 「國際體系」層次的概念可區分為「結構」和「在結構中彼此互動的單元」等兩 個部分,體系對於單元具有強制的作用,體系結構會決定單元的對外決策,單元 必須適應體系;93結構單元的行為及其互動造成的結果,必須透由國際體系結構 檢視,方能得到確切而完整的理解。94 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 於 2014 年 10 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95中國正在以經濟與金融合作為核心,積極 主導建立類似現有國際制度的平行結構(parallel structure),並借鏡「亞太經濟 合作會議」(APEC)發展經驗和基礎,擘劃「一帶一路」戰略目標。中國推動 的平行架構是在既有區域合作平台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安全體系, 從週邊國家著手,逐步向全球擴散,藉以抗衡自二戰以來由美國長期主導的全球 政經秩序,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由亞投行、「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在經濟領域所組成的平行架構,前者提供 資金以協助亞洲國家建設能源、電力、交通、電信、通訊等基礎設施,後兩者則 是以實現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目標,並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 「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形成平衡態勢(美「中」在政治、經濟、安全等 國際制度的平行架構如下頁圖 1-2)。換言之,中國推動建立的平行架構,並不 排斥現行國際制度,亦無意挑戰既有國際規範,只是不受美國的束縛,運作方式 與現存國際組織亦形成良性競爭或互補關係。中國規劃「一帶一路」戰略,就是 想與 APEC 經濟平台對接,並增強與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擺脫美日掣肘;中國 創建亞投行的初衷,則是為了改革和完善「布列敦森林體系」的功能。96. 92 93 94 95. 96. 明居正主編,國際關係綜論(臺北:晶典出版社,2010 年),頁 70。 過子庸,國際關係概論,頁 101。 耿曙、姚源明,「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頁 156。 Sebastian Heilmann and Moritz Rudolf, “China’ s Shadow Foreign Policy: Parallel Structures Challenge the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Order,” Merics, No. 18, 28 October, 2014, accessed May 30, 2017, http://www.merics.org/fileadmin/user_upload/downloads/China-Monitor/China_ Monitor_No_18_en.pdf. 「大陸平行架構戰略奏效」,中時電子報,2015 年 3 月 31 日,檢索日期:2017 年 5 月 30 日, 21.

(32) 本論文採取「結構現實主義」之研究途徑,從「國際體系」層次來探討美 中兩國在國際經濟制度的權力分配情形,以及亞投行對現行由國際貨幣基金、世 界銀行所組成國際經濟制度造成的影響,並以相對利益和權力平衡作為分析要 素,參照華爾茲提出「國家構成結構,結構造就國家」觀點、金德伯格與吉爾平 主張「霸權穩定論」等基本思維,探討中共透過創建亞投行對區域提供公共財, 藉以爭取與其政經實力相稱的國際地位之戰略意圖,對於現行由美國宰制的國際 經濟制度霸權結構造成的衝擊與效應,以及美國因應亞投行對其歐亞盟邦產生的 經濟誘引作用,採取相關對策來維護既有霸權領導地位的戰略因應,藉以歸納美 中在國際經濟制度進行權力競逐的結果與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的戰略意涵。. 圖 1-2 美「中」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國際制度的平行架構 資料來源:“China’s Shadow Foreign Policy: Parallel Structures Challenge the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Order,” Merics, No. 18, 28 October, 2014.. 二、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蒐集、處理、鑑定與運用資料的技術,用以協助研究者選擇科 學的、合適的研究工具來進行研究。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 和「歷史結構分析法」,分述如下:. 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31002166-260310。 22.

(33)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係依據研究目的和特定主題,整理過往有關研究蒐集文獻資 料,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合證明之方式,確認文獻資料可靠性和可 信度,作為研究內容的主要來源和分析基礎,其主要目的在瞭解過去、洞察現在、 預測未來。97文獻分析法在社會科學領域被廣泛運用,也是從事研究工作必須經 歷的重要步驟。98本論文研究主題為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組成的國際經濟制 度和亞投行,資料來源包括美國和中國等政府機關公布的正式官方文件(會議資 料、領導人重要講話、白皮書、新聞稿)、國際機構(亞投行、國際貨幣組織、 世界銀行等官方網站)發表的統計數據(各成員國的認繳股本、份額與投票權設 計)和研究報告、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相關研究領域學者專書、重要智庫網 站、新聞報導評論,以及圖書館之館藏書籍,並運用整理檢閱、分析歸納及邏輯 思考程序,推論美中在國際經濟制度的戰略互動模式。. (二)歷史結構分析法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涉及國際政治經濟範疇,研究政治經濟經常運用歷史結 構分析法,其特點是透由「動態」(縱向的歷史變遷動力)與「靜態」(橫向的 結構變化動力)兩種研究面向,交互檢視結構變化顯現的變遷現象與政治經濟發 展的因果關係。就結構現實主義的論述而言,結構是一套無形的、潛在的限制條 件,透過主觀的「社會化歷程」與客觀的「競爭獎懲規則」,制約並且驅迫結構 成員的行為。99 結構雖然對其成員和行為者加諸限制,但也提供創造發展的機 會。100基此,本論文擬從國際經濟制度的演進、中國與國際經濟制度的互動關係, 以及亞投行的發展進程等歷史脈絡,觀察制度結構的制約力量程度,以及主要行. 97.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頁 140。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4 年),頁 54。 99 耿曙、姚源明,「分析層次與國際體系」,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頁 156。 100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 年),頁 16。 23 98.

(34) 為者(美國和中國)在制度發展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自主性程度,藉以瞭解和評估 美中兩國對外政策是否符合該國的目標與宣佈遵守的規範,並從戰略角度檢視及 驗證亞投行對於國際經濟制度發展與美中關係可能產生的衝擊與影響。.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論文聚焦探討中國創建亞投行對當前國際經濟制度的影響,以及亞投行 對美中關係未來發展的戰略意涵,並將研究範圍區分時間、議題領域、「中國」 與「中共」的概念界定,說明如后:. (一)時間界定 本論文以亞投行為研究主體,同時選擇性質相近的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 行輔助探討美中兩國如何運用國際經濟制度進行權力和利益的戰略競逐。由於亞 投行從 2013 年提出倡議到 2015 年成立運作迄今的發展時間較為短暫,因此將時 間範圍回溯自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伊始,探討美國主 導創設國際經濟制度的演進、功能與戰略作用,並檢視中國 1978 年施行改革開 放政策前後,歷任領導人對參與國際制度的態度、立場與角色等轉換過程,輔以 此期間美國在中國政策的主要變化進行綜合分析,藉以增加研究之完整性。. (二)議題領域界定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遂行全球性制度霸權戰略,相繼從政治、安 全、經濟等層面主導創設聯合國、北大西洋組織、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諸 多國際制度。本論文重點係對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的政經分析,研究領域聚焦 國際經濟制度下的亞投行、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並將制度. 24.

(35) 霸權作為核心議題,針對國際關係理論、東西方學者看法、媒體報導評論等進行 資料蒐整與歸納研究內容,以強化本論文的概念架構。. (三)「中國」與「中共」概念界定 自 1949 年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和中共政府對於「一個中國」主張一直 存有歧見,本論文所指稱之「中國」,帶有從國際層次切入的意涵,亦即「中國」 是國際體系中的主權國家和獨立行為者,目前係由中共政府代表「中國」在國際 間行使外交行為,是以本論文援引中共政府的官方文件和表述來進行「中國」與 亞投行之分析與研究,亦無涉筆者的個別政治立場。. 二、 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 亞投行是一個正在發展且成立運作時間較為短暫的國際金融組織,在具體 發展歷史和統計數據等資料的蒐整有其侷限性,此係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 限制,因此僅能透過探討和比較亞投行、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的功能、 背景和發展,從中推論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與美中關係的影響。 (二) 本論文著重探討美中兩國在國際經濟制度的權力互動情形,並以亞投行、 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的組織架構、投票權設計、援貸條件為分析指標, 亦僅將相關國家爭取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之目的納入考量,排除對制度 內其他成員國的研究或潛在變數。.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一、 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架構係源自對亞投行與現行國際經濟制度相互適應與衝突關係 的思考,並試圖從「權力」、「利益」、「霸權」三面向,探討在美國主導構建 的國際經濟制度下,中國伴隨自身政經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提昇,對於國際經濟 25.

(36) 制度從排斥、參與、融入,到試圖透過創建亞投行尋求改善其在國際經濟制度的 不利地位等轉變過程,從中推論美中兩國在國際經濟制度之權力消長情形,對於 美中關係未來發展的影響與戰略意涵。. 二、 章節安排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依序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 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第二章整理國際經濟 制度的演進、功能與戰略作用,並從美國構建國際經濟制度的戰略構想和中國運 用國際經濟制度的戰略意圖等面向,分析兩國在國際經濟制度下的戰略互動,探 討國際經濟制度對美中關係的影響;第三章針對中國創建亞投行的背景與動機、 亞投行發展現況、美國採取的因應對策,以及亞投行未來可能面臨之風險與挑戰 進行歸納與整理;第四章聚焦亞投行與國際經濟制度競合關係,透過探討及比較 亞投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的組織結構、投票權設計、援貸條件異同,推 論亞投行對國際經濟制度和美中關係未來發展的戰略意涵;第五章為結語,總結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26.

(37) 第二章. 美中在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互動. 傳統的國際關係研究往往著重討論與分析軍事衝突、權力競爭或國家安全等 等現實主義強調的「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議題,而忽略經濟貿易、貨幣金 融或社會文化等「低階政治」(high politics)議題。隨著國際間相互依賴與影響 程度的深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行,不論在理論面或是實務面,「低階政治」 的國際經濟議題,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有時甚至會影響或形塑「高 階政治」的發展,1對於各國的外交政策的影響和戰略作用也不斷提高。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以其強大的國家實力為基礎、國際制度為側翼, 建構全球性制度霸權體系,並且運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組建國際經濟制度 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維護其經濟霸權地位,使美國成為霸權體系的最大受益者。 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採取積極姿態參與和融入國際體系,期間歷經了從 旁觀者、反對者到積極的參與者和改造者之身分認同與轉換過程,2對於地區和 世界事務越來越能夠發揮影響力,使其具有偏好目前國際體系和對世界秩序抱持 修正主義的雙重角色與作用。3自 1990 年代中期以降,中國陸續提出了「做國際 社會中負責任大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大國 外交」和「中國方案、中國主張」等一系列強調維護中國政治制度與價值觀的「中 國中心主義」之國家定位和外交主張,日漸展露其伴隨經濟實力強勢崛起的大國 自信,並以推動現有國際經濟制度朝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作為反制美國 經濟霸權的戰略工具,凸顯爭取國際規則制定權的意圖和政策傾向,加深美國對 中國崛起是否會挑戰現有國際政經制度的關切與疑慮。本章將從二次世界大戰前. 1. 2. 3. 李明峻、林正順編著,國際關係與現勢(新北市: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7 年), 頁 41。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頁 45。 Yong Deng, “Remolding Great Power Politics: China’s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Russia,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dia”,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30, No. 4-5 (2007), p. 882. 27.

(38) 後的國際經濟制度之演進和美中兩國對國際經濟制度之戰略意圖進行探討,從中 推論國際經濟制度對美中關係發展的影響與意涵。. 第一節. 國際經濟制度之演進與戰略作用. 國際經濟制度是指在某一時期內,國際行為主體以國際經濟關係為基礎,所 所形成在國家之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力量對比關係或權力均衡狀態。4也就 是各國針對特定經濟領域事務所制訂用以調節國家關係的程序、規則和組織制度 的總稱。5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深化,經濟實力對構成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性與 日俱增,國際間的政治較量常以經濟競爭形態展現,各國往往透過國家經濟力量 的增長進行政治角力與權力競逐,使國際經濟制度的制定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國際 強權政治因素所左右,並經常被視為是霸權國家用以主導和維持國際體系穩定所 提供的「公共財」,以及合法控制和管理其霸權勢力範圍與謀求利益的工具。6二 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運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建構「布列敦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在國際貿易與金融領域形成國際性的制度安排,並 確立戰後維繫國際經濟運作的重要架構與基本規範,對於穩定世界經濟發揮重要 的引導作用,被國際關係學界視為是觀察國際經濟制度發展的重要階段,7以及 研究國際經濟制度和美國經濟霸權的最佳典範。. 一、 國際經濟制度之演進 國際經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複雜漸進的歷史過程,可經由檢視國際政 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作為理解國際經濟制度演進的基礎和出發點。根據不同時期的 國際環境和決定因素,以二次世界大戰為時間分界,國際經濟制度之演進大致可. 4. 5 6 7. 劉笑瑜,「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過程及決定因素」,當代經濟(北京),第 17 期(2011 年 9 月),頁 66-67。 王杰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頁 303。 張敬新、蘇俊燮,「國際制度的霸權」,國際觀察(北京),第 2 期(2001 年),頁 19-24。 李世安,「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特里芬難題』」,世界歷史(北京),第 6 期(2009 年), 頁 4-15。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復為落實政府醫療政策,共享醫療資源,結合健保制度改革,本 基金依據 99 年 7 月 14 日行政院院臺榮字第 0990039235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經環境快速改變,尤以東協經濟整 合在 1999 年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更積極以東協+N 模式進 行整合,東協加中國大陸、東協加日本與東協加韓國等東協

IMF 為 協助蒙國國際收 支平衡,透過「緊 急貸款計畫( Rapid Financial Instrument) 」批准 7,400 萬歐元提供蒙國優惠融資。... 2007 年與中歐國家

然而義國多年來經濟表現疲弱導致政府債台高築,2008 金融風暴後爆發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雖在初期對義國經濟 影響不深(2010 年及 2011

經濟現況及展望 俄羅斯自 2014 年起因克里米亞事件及烏克蘭東部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為加入歐盟,土國長期以來執行與歐盟經貿市場調和政 策,歐盟亦成為土國最大外資來源、最大外銷市場。土 歐於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於2022年1月25日公布「世界 經濟展望更新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